劳动者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劳动者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法律依据】
篇2
一、开展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调研所取得的成效 我市在接到省厅的通知后,及时对全市八县(区)的调研工作进行安排布置,通过调研,共调研用人单位90户,涉及劳动者5400多人。在调研中督促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200多人,涉及被调研单位的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3%,采取了多种形式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共发放各种宣传资料4523份。提高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知法、守法的意识。
二、开展劳动合同制度情况调研的方法和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开展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调研是全省统一开展的劳动合同的一次调研活动,为了保障此次调研工作的按期完成,结合我市实际,市、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劳动保障法制监察机构为主、各相关科、室(局)、中心参加的调研领导小组,抽调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召开相关会议,研究布置调研工作,明确调研范围、内容和重点,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调研行动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调研,突出重点。开展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调研工作非常必要,通过调研,可以掌握各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对当前企业深化改革中劳动关系的调整和规范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市深入各用人单位以开展劳动合同制度执行情况调研为契机,采取召开座谈会与职工访谈,查看劳动合同书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各类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终止、备案情况进行调查。调研中,要求用人单位报送材料,调研人员实际翻阅用人单位劳动合同、劳动合同鉴证名册、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备案报送情况等,现场询问劳动者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等情况。并对发现问题较多的用人单位,进行重点分析,同时采取召开部分企业行政领导、工会负责人、劳资人员、职工代表等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等方式,对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终止、备案情况及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讲解,促使用人单位完善和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三)督促用工单位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做到热情服务、耐心解释,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耐心帮助其解决完善。如对于发现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首先应通知补签,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及时补签的,做到严格操作程序,依法行政。 (四)以劳动合同调研为契机,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调研注重对《劳动法》等有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讲解和散发部分宣传资料,加强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制教育,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使之,自觉遵守相关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篇3
【关键词】劳动关系 权益 劳动者 管理机制
一、企业劳动关系的概念
(一)劳动关系的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广义上讲,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任何劳动者与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之间因从事劳动而结成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从狭义上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是指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范的劳动法律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嗬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
(二)典型企业劳动关系的特点
(1)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逐步清晰化。企业与劳动者之间逐渐成为主体明确、利益多元的新型劳动关系,企业产权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局部利益的矛盾开始出现,劳动争议逐渐增多。
(2)劳动关系格局初步呈现多元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已经形成。我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相互交错,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3)劳动关系的建立初步实现契约化。随着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企业用的制度方面,通过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来替代固定工制度,使劳动关系逐步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
(4)劳动关系的运行初步实现市场化。劳动就业逐渐从过去的统包统配转向就业市场化,劳动关系的变更与终止也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市场调节方式,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由主体双方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定,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二、目前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现象较为普遍
一是劳动关系的确定不规范。一些用人单位为规避对劳动者的责任,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甚至不承认与劳动者已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同时劳动合同短期化趋势明显,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二是违规加班现象严重,且不按规定支付加班费,不执行国家劳动定额标准。三是不少企业不重视劳动安全保护,职工劳动安全条件差,职业病和安全事故时常发生。四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高,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的参保率较低。
(二)职工收入差距较大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企业随着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后,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明显拉大,企业经营者年薪超过职工年收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现象并不鲜见。在一些改制企业,经营者持大股,且大幅提高股本分红的利率,压低职工劳动报酬,使资本收益与劳动收益明显不匹配。同时,行业收入差距也明显拉大,垄断行业职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职工民主政治权利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许多企业改制后,一切由企业经营者说了算,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有些改制企业剥夺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不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强制推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经营者暴富,职工权益受到侵害。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剥夺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各级人大、政协代表中,普通劳动者所占比重偏低,职工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
三、解决当前企业劳动关系问题的对策
(一)制定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有完善的劳动法律法规,为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劳动关系的协调提供法律规范。通过立法和有关法律的修改,赋于工会代表劳动者协调劳动关系的刚性权力,并从具体制度安排上真正确保工会与企业的平等地位,使工会切实成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在劳动关系运行中发挥制衡作用;保障职工参与企业工资协商谈判和职工代表参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民主管理的权力;规定劳动要素在分配过程中应有的正当权利;加强劳动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使劳动关系的协调和劳动关系的运行都有基本的依据。
(二)建立完善政府协调劳动关系机制
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机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和制度安排存有缺陷,这项制度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应通过立法明确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在市场经济和劳动关系协调中的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工作制度等。国家应该积极建立健全有关机制和制度,畅通职工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收集、认真研究分析职工的意见和要求,适当增加工人代表在各级人大、政协中的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涉及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时,应把听取工会和基层劳动者的意见作为必经的程序,切实体现广大职工群众的意愿。
(三)建立健全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
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机制、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力加强工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要完善立法参与制度,积极参与涉及劳动者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上升为法律法规政策;推进完善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交流情况,把职工利益诉求和工会的主张体现到政府的劳动政策制定和工作部署中去;建立与政府劳动保障部门执法监督相互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劳动法律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非法用工、欠薪欠保的行为,促进企业加强劳动安全的投入;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及时分析、研究劳动关系发展状况,妥善处置重大的劳资纠纷事件。
篇4
随着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在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层收购问题关系着国有企业的发展,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受到许多人的关注。
一、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意义
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也是全民所有的,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我国往往没有独立的所有人,所以国有企业的主体往往是缺少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生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引进,使原来的国有企业分离的职权又得到了统一,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国有企业缺少主体的问题,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激励,管理层的目标和公司投资的目标往往存在不一致,这是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国有企业的资源被管理层浪费,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逐年的下降,国家投资者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失。面对这个问题,管理层可以先理清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层对决策权、剩余权和索取权的接管,调动管理层的对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效率,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一些经验证明,管理层收购在内部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对企业结构和产业机构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情况,增强企业有效的经营。
二、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损害职工、股东等人的利益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员工来说,在实施收购的过程中,企业职工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诉讼,管理层在收购完成之后有可能损害员工的利益,例如裁员,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也会发生转变,使原来国有企业中的职工的主人身份失去之外,还失去职工的权利和保障,使职工成为收购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另外对于一些上市的国有企业来说,管理层在收购中,收购的股份通常是国有股和法人股,转让的价格较低,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值,这样对于社会公众股东来说,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另外管理层收购完成后,管理层可能会形成新的股东形式,管理层可以通过信息优势或者企业方式套取小股东的财富。
(二)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我国的国有资产流失
在收购中由于价格的不合理,信息公开的不及时和信息资料不全面,造成我国管理层在收购中国有资产的流失。首先,我国管理层收购时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协议定价,往往在定价的时候考虑管理层的贡献和奖励,所以导致管理层贡献无法通过量化解决,使得收购过程中出现暗箱操作的情况,使国有资源流失。其次,由于给出的信息不对称,使管理层有可能通过不正当的形式,实现低价格收购,使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最后,目前上市公司的公开的信息缺乏及时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对资金的使用,往往信息没有给予及时和有效的披露。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国有资产流通的原因。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法制环境部完善
我国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法律法规过于简单,并且限制条件较多,使我国管理层收购在很多方面都无法可依,法律法规部健全的主要表现:我国法律、政策相对滞后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管理层收购无法实施,目前我国关于收购行为的法律法规很少,在这些法律中涉及收购的只是简单政策。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管理层收购无法可依,缺乏法律的支持,没有操作性,同时也限制了管理层收购的发展,造成不规范的收购发生。
三、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权利划分的相关法律
我国宪法虽然已经规定了国有资产国家所有,但是没有规定国家所有是中央所有还是地方所有,也没有规定哪些规地方哪些规中央。所以,中央和地方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部门成立首要面临的问题是权利的划分,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也关系到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的问题。目前我国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对国有资产的处理,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因此,中央在设立监管机构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考虑,如何实现过国有资产产权分配的问题,并且出台一些关于产权划分的相关法律,使地方与中央的产权明晰。
(二)增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促进劳动者对待工作的积极性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受阻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改革的滞后,但是在我国仅仅是由物权的明晰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民权的清晰,如果两者不平衡,则会导致资本过于强大,劳动的力量薄弱。因此,我国必须有配套的改革。在宪法和措施中有很多关于财产权的保护,基本没有关于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特别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被忽视。中国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有民主的配合,如果没有民主的配合,社会的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对于劳动者的权利,应该从提高劳动者参与的程度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有权选派代表参与董事会的决策中去,董事会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员工的观点,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性。另外还可以给员工企业利润的分配,激励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做贡献。
(三)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为管理层的收购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国外的管理层收购来看,税法的变动可以促进管理层收购,我国税法关于管理层收购的规定根本不存在,只是对于股票交易征收的税收较多,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成本,所以国家要在税法上给予管理层收购的支持。管理层收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活动,所以除了管理成收购管理条例、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外,还需要许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才能完善对管理层收购的有效管理。关于评估方面也要制定可行的规定,另外对于违规和弄虚作假的现象也要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加大对这种情况的出发力度。
(四)加强对管理层收购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对管理层收购过程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列清楚披露收购的主要原因、价格和收购资金的来源,引进董事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独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利益,防止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禁止在收购的过程中暗箱操作,使管理层收购真正为国有企业改革做贡献。
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学习重点,有效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法律素质。
根据我局“四五”普法总体规划和县委普法办的具体要求,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普法学习,并始终将此项工作作为局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年初制定了普法计划,并认真实施。针对“四五”普法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工作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我局严格按照规划的安排和计划,在抓好全体职工学法用法的同时,着重抓好局内领导干部和执法监察人员的普法工作。在每月至少一次的职工集体学习中,专门安排一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内容。半年来,我局干部职工学习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行政许可法》、《××××××自治县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在工作中,坚持把学法、普法和依法行政相结合,自觉依法办事。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渠道,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公开、透明、高效、规范政务公开制度体系。
通过学习使全系统干部职工基本具备了现代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全系统干部职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用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水平。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按照目标规划,狠抓落实。
篇6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要求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注重社会诚信,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消费者权益和相关利益群体的权益。我国对企业在劳动关系、劳工标准、安全生产、工会组织、环境保护、经营纳税,消费者权益等方面都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应当看到,目前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有的企业不依法生产经营,不依法用工,引起一些贸易摩擦,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劳动保障领域看,还需要各类企业在增强社会责任方面进一步做出努力。
一、企业应当自觉遵守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依法经营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基本要求。企业用工,首先要依法与劳动者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制订企业规章制度,按时足额发放工资,认真执行国家劳务标准等。这又让广大企业员工感受到自己在一个有法律保障的放心环境中安全工作,才能使企业获得员工凝聚力和生产积极性,才能在一定市场竞争中,为实现企业可持续性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应当不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针对我国基本国情,扩大就业,减少失业,一直是政府和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国家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制订各种政策措施,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创造条件。
三、企业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断提高员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水平。
企业只有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才能消除劳动者后顾之忧,让广大员工家庭和谐安康,从而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四、企业应当切实维护好员工各项合法权益。
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注重劳动保护,严格实行对女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严禁使用童工。不断增加员工工资收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水平。企业只有尊重爱护和广大员工,认真落实法律赋予员工的各项权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和社会所普遍赞誉,从而获得旺盛的竞争力。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为指导和协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有责任引导、鼓励和运用法律手段来推进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政府部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依法督促企业全面履行法律义务;二是为帮助企业更好地增强社会责任提供服务。政府在依法监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方面,把现有法律法规落到实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企业的应尽义务,监督检查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一项职责。劳动保障部门在帮助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方面包括以下几点:
1、大力规范劳动力市场,广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有关政策,及时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有效地实现双向选择。
2、动员和组织有关机构为广大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帮助企业开发劳动力资源,使企业能够及时找到适合的员工。
3、加强法律宣传,帮助企业做到依法用工,依法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同时组织有关行业,依法制订完善行业和有关单位工作的劳动标准,科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守法企业在融资贷款、政府采购、经贸合作、政府奖励方面提供支持。
4、建立和完善政府、工会和企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一致,引导劳动者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积极预防和及时化解劳动争议,为企业稳固发展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5、推进劳动保障政务公开,改进劳动保障机构的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办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业务提供方便。
篇7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讲政治、促进稳定、促发展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的批示精神,以《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进行整顿治理。通过专项整治,规范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监督管理责任和工作措施,消除职业危害隐患,有效遏制职业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整治的范围和重点
这次专项整治范围为全县所有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加工企业,重点为制鞋、箱包加工、玩具制造、印刷、家具制造等涉苯的企业,矿山、陶瓷等粉尘作业的企业,电镀业、钮扣业。
三、整治措施
(一)对没有工商营业执照的用人单位,要立即责令停业整改,并依法予以查处。经整改后符合条件的,给予办理工商登记;仍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予以取缔。
(二)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予以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关闭。
(三)对违法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并封存收缴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和产品。
(四)由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工伤事故伤害与职业病的,督促用人单位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治,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有关费用待遇,并依法予以处罚。
(五)对违反规定招用劳动者、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以及违反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责令改正,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对使用童工的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责令其立即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并由其承担有关费用。对单位或个人使用童工,以及为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外出打工出具假证明的,依法予以处罚。对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责令立即支付,并赔偿劳动者的损失。
(六)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工作步骤
全县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自5月中旬开始,至9月底结束。
(一)第一阶段为全面检查阶段(5月中旬至5月底)。各乡镇要组织力量,对辖区内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普查,摸清辖区内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基本情况。
(二)第二阶段为整改整治阶段(6月上旬至8月底)。县政府组织有关乡镇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开展检查和集中整治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面梳理,对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方案,抓好整改。同时,要列出一批职业危害严重,劳动条件恶劣,各种防护措施严重不到位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名单,进行重点整治。对经整改仍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或者不具备职业卫生基本条件的企业,要责令其立即停业整顿。对拒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顶风违法违规的单位和责人要依法严肃查处,务求集中整治取得实效。对专项整治期间发生的职业中毒事故,要依法从快从重进行查处。经过整改整治,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落实各项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职工职业健康档案,消除各种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三)第三阶段为验收处理阶段(9月上旬至9月底)。为确保整改整治措施落实到位,县政府组织有关乡镇和部门对整改整治情况认真进行验收。对一般整改单位达不到整改要求的,责令其重新整改。对重点整治单位整治后仍不具备职业卫生基本条件的,责令其立即停产整顿;停产整顿后达到有关要求并验收合格的,方可恢复生产;仍达不到要求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关闭,吊销其营业执照。同时,各有关乡镇、部门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汇总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五、有关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领导对加强职业卫生安全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依法监管的关系。县政府成立职业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内)具体部署和组织实施本地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全县专项整治工作要按照“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县政府负责领导和全面协调工作,由卫生部门牵头,会同经贸、劳动保障、工商、公安、安全生产、工会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职业危害企业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卫生部门负责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设施及措施的监督检查;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工商负责对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公安部门负责对涉嫌犯罪案件的查处;工会部门负责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各乡镇和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综合治理的强大合力。
(三)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整治工作要立足于治本,多管齐下,搞好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要将整治与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促进依法生产、依法监管结合起来;与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职业安全技术水平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使职业病防治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篇8
当前,随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特别是__年以来《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先后实施,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双方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各种类型的劳动合同争议案件呈上升趋势。__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针对这些问题,作了专门调研,认真研究分析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有针对性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对于减少劳企双方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合同争议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案件数量大幅上升。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__年全年受理涉及劳动合同争议案件仅有10件,__年受理25 件,__受理82家,今年截止目前已受理该类案件120件。
(二)劳动合同争议呈多元化和复合性趋势。既有正式职工与企业之间的争议,又有聘用人员与事业单位之间的纠纷;既有因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又有因工资报酬、保险、福利、医疗、工伤等待遇不能落实引起的争议,也有对辞职、辞退、开除等处理决定不服引发的争议;既有因事实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也有因雇佣劳务关系产生的纠纷。
(三)群体性劳动合同争议上升。随着群众法制观念的逐步增强,当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时,往往不再“忍气吞声”,而是选择诉讼途径来解决。从突发性事件来看,因劳动合同争议引发的集体上访事件多则上百人,少则几十人。近两年来,全县受理的群体性劳动合同争议案件,当事人最多的达120多人,且呈蔓延上升势头。
(四)涉及法律关系复杂,处理难度大。劳动合同争议案件涉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同一问题,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政策法规规定,因而调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二、劳动合同案件增多的原因
(一)劳动者法律意识增强。《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众多媒体对该部法律的宣传力度加大,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一旦发生争议,便积极寻求法律保护。
(二)部分企业对劳动合同的管理不够规范。从全县的情况来看,民营企业居多,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有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加之职工人员流动频繁,劳动合同问题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除过程中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现象普遍存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相关的待遇得不到落实,这是该类案件上升的主要原因。
(三)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制裁力度加大。《劳动合同法》要求用人单位应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且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二倍的工资。另外,《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职工的经济补偿的条件和数额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企业若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为保住饭碗,往往不会主动要求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会讨要双倍工资。而双方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离开企业后,便会提出双倍工资和经济补偿金等一系列申请,这也是劳动合同案件的主要仲裁请求。
(四)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延长及不收费也是导致此类案件上升的重要因素。自《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以来,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由60日延长至1年,而且仲裁处理案件不收费。很多职工在与企业发生争议之后,便积极诉诸法律。职工不但大量涌向劳动仲裁机构,更出现了职工滥提诉讼请求、滥要价的“过度维权”现象。一个争议案件提出七个甚至10个诉讼请求,讨要工资、加班费案开价10多万元。例如在__曾有一个在网吧上班的门卫,共计上班14天,原约定月工资为600元,离开网吧时店主支付300元后,此职工不服,诉讼请求支付各项补偿金额高达4000多元。同时劳动争议的数量大幅增加,处理起来也更加复杂。
三、解决劳动合同争议问题的对策
1、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用合同规范企业和职工的行为是避免劳动争议发生的重要依据和途径。用人单位要坚持规范用工,依法用工,严格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订、解除和终止手续,确保劳动合同依法签订和有效履行。
2、加强对基层劳动争议调解人员的培训。劳动争议调解人员是第一线战斗员,接触信息最直接最迅速,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不仅要建立健全各级调解组织,还要大力提高基层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加强培训指导和交流工作。通过举办劳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提高基层调解人员预防和调解劳动争议的能力,充分发挥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篇9
(一)应届毕业生劳动权利保护意识的状况校内应届毕业生对劳动权利的法律规定知之甚少,对于就业求职中的一系列常识性的劳动权利的法律规定是学生就业前应必备的知识,然而,笔者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应加大培养力度及宣传力度,使应届毕业生准备充分。例如了解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给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五险一金待遇,了解当出现扣押证照才能就业情况时的应对措施,了解收取费用的工作单位最大可能是诈骗者,以及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能够圆满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已工作毕业生劳动权利保护的状况1.用人单位与已就业毕业生签订的劳动合同多存在不平等、不规范及不合法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劳动者权利的基本保障。然而目前许多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严重侵犯了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即使与毕业生签订了劳动合同,由于签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使得劳动合同的内容往往不能体现毕业生的意志。合同的内容是事先制定好的格式化、定型化的条款,而作为合同另一方的毕业生根本没有修改的权利。毕业生只有签约或不签约的选择自由,毕业生被迫接受企业的劳动合同,被迫接受合同不合理以至不合法的条款。2.用人单位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方面不能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我国劳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每周的工作时间,周末及法定节日休息的权利,以及有关加班工资加倍的规定,以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权利。然而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较多的小型公司企业,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每天都超过了八个小时,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法定时间,其工作时间、休息休假方面不能严格遵守法律,劳动权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形同虚设。3.由于劳动保护的缺失,用人单位的职工安全存在隐患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劳动安全,使得劳动者的安全存在隐患,用人单位忽视对劳动者的上岗培训,致使劳动者在缺乏安全生产常识、生产技能的情况下就职上岗,致使伤残现象屡屡出现,用人单位在劳动保护中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将劳动保护设施当作装饰品,有备而不用,以至于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劳动者利益的损害。而这些中小企业,正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就职的用人单位。
高职院校毕业生劳动权利保护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在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花大力气探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与本科教育不同的特色,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强,能够在生产一线直接上岗,但是就业技能培养有待加强,劳动权利意识有待提高。(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关系不对等这些年高校扩招致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逐步增加,而我国中小企业太少,就业容量不大,大学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普及大众化,使得每年高校毕业人数激增,但是人力资源市场趋于饱和状态,使得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因此高职毕业生是在用人单位千挑万选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一份工作,在双向选择中,毕业生与劳动者处于不平等、不对等的地位,毕业生处于劣势。(三)劳动监察部门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自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监察部门加大了对用人单位的监察力度,对于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违法辞退员工、工伤事故等各个方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劳动监察部门人力、物力的不足,用人单位数量巨大,导致大量单位处于被监管的真空地带,劳动监察部门力不从心,只有被当事人控告或反映的用人单位,才有可能被查处,切实提高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管范围及监管效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劳动权利保护的对策与手段
篇10
关键词:职业卫生;职业安全;监督管理;管理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23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职业卫生方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认识以及劳动者自身的高度重视,然而即便如此我国目前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管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容乐观。从2005至2010年对于职业病的统计来看,我国目前对于职业病的报告总数逐年都在增加,这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职业卫生进行合理的监管显得至关重要。
1 职业卫生监管现状分析
1.1 政府监管职责弱化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雇主以及雇员之间的三方协商机制是一种最基本的格局,职业安全卫生属于劳动关系中的范畴,因此也遵循着这个构架,而政府监管的职能弱化是职业卫生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近年来,由于主管职业卫生的部门所拥有的管理力量有限,且缺少相应的技术装备,因此难以进行广泛的监督,使得监管不到位。另一个方面,某些地方正度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及政绩观,因此对于职业卫生的源头工作没有进行应有的重视,经常出现为了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权益为代价的情况发生,甚至有时政府为了维护投资环境而对职业卫生的监督执法进行阻碍,这使得政府在三方中的角色因此而弱化,劳动者的健康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维护。
1.2 职业卫生监督的欠缺
虽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初步的形成了职业卫生的监督和技术服务网络,但是整体上来说依然是不健全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队伍的数量过少,且其质量也不高;在现场的技术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且储备的后备力量不足;并且,我国现有的职业病防疫机构对于检测手段来讲较为匮乏,也缺少专业性的检测人员。由于这些监督服务方面的欠缺,使得对于职业卫生的检测很难得到很好地进行。通过对于我国的职业卫生的投入进行调查研究的数据中显示,各级政府从1999年开始就对职业卫生的投入进行逐年的增加了。然而,由于基数过低,对于职业卫生的人均投入有着明显性的不足,和经济的发展水平难以适应等因素,导致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管、以及相关的技术始终难以得到保证[1]。一些个体的老板为了获得更大的收入,根本不对企业的职业卫生进行相应的投入,劳动者工作的环节条件十分的恶劣,粉尘、有害气体等严重的超标,这严重的影响了劳动者的健康,甚至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不但给患者以及家属造成了极大地痛苦,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1.3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卫生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不完善。和国外的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国家比起来,我国现在的职业卫生法规标准还有很多地方存在问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例如,到目前为止,我国依旧没有针对多种经济体制并存以及用工制度的多样化的现状制定相应的职业卫生法规。对于我国的法律规定的职业病记录中,疾病的种类也并不完善,很多严重的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并没有被列出来。
并且,对于法律法规的落实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法律的基础,但是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图形,虽然大致上执行的时候处于有法可依的状态,然而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对于不按照法律严格的执行、以及出现违法的行为没有被严格的追究等情况依旧存在,这就使得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了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2]。
2 应采取的对策
2.1 完善职业卫生法规
由于职业卫生的相关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了很多企业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不重视对于企业的职业卫生的管理,最终使得很多劳动人员得了职业病,因此要想对我国现在的职业卫生管理方面进行改善,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于职业卫生的法规的完善。应该尽快的完善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的配套的规章,使得企业能够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应该完善对于企业的职业卫生进行管理的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使得企业能够提高职业卫生的水平。
2.2 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
在职业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得到了完善的同时,企业应该明确职业卫生的管理体制。因此,企业可以将职责划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使得职责分配更加的明确;企业应该对职业卫生的相关安全监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加强其基本素质,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管力度;企业内部应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监督体系,极爱去哪个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督水平。同时,中小企业也应该强化对于企业的自主的管理能力,因为这些中小型企业是职业病的发病率更为高的企业。
2.3 企业自身建设
同时,企业版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对于职业卫生进行管理的意识,严格的按照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职业卫生状况进行管理。由于企业内部有很多农民工、临时工等对于职业卫生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于企业的内部人员的职业卫生教育,使得员工自身能够认识到职业卫生的重要性[3]。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存在的职业病隐患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化工企业,应该设置安全控制阀,在毒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是采取报警的设置,这样就能保证劳动人员的活动环境对于健康没有过多的伤害。企业还应该定期的检查员工身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其生命健康。
3 结论
近几年来,我国的职业病的发生率一直在不断地而提高,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而主要原因则是我国目前对于职业卫生的监管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对于我国职业卫生的监管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根据这些问题做出应对方案,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孙胤羚.职业卫生管理政策分析与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动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