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用途总结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用途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没有好的高一,必然没有好的高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学科有两大特点:(一)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二)化学繁。这个繁实际上就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观、动、记、思、练的五字学习法,供同学们参考。
高中化学那么,高一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化学呢?(一)观
观即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六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而受到有益的启发后,发明了蒸汽机,这些都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首先应注意克服把观察停留在好奇好玩的兴趣中,要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
(1)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2)反应条件;
(3)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4)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最后对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概括,得出科学结论,形成准确的概念,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动
动即积极动手实验。这也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同学们必须形成的一种能力。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氨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记
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好化学最基本的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很多同学在初中化学学得还算可以的情况下,是觉着没有花多少时间去记忆的。其实不然,化学学得好的同学主要是因为掌握了化学的记忆方法,高效而又轻松地记忆化学知识。这是由于:
(l)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2)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怎样去记呢?(1)要因材施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机械记忆(死记硬背);
(2)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思
思指勤于动脑,即多分析、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主要是动脑,想为什么想怎么办?碰到疑难,不可知难而退,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可朦胧而过,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五)练
练即保证做一定的课内练习和课外练习题,它是应用所学知识的一种书面形式,只有通过应用才能更好地巩固知识、掌握知识,并能检验出自己学习中的某些不足,使自己取得更好成绩。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整理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归纳与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技巧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建议
最全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提分六大技巧5个高效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技巧分享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2020最全版
篇2
关键词:课程标准;元素化合物;实验教学;有效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3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新教材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编排在《化学1》中进行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材编排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物质,充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打破了按周期系选择和编排的传统,而是以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线索;不再分为“律前元素”和“律后元素”。关于“族”的知识都集中在化学2的“元素周期律”内容中,不再采用过去的“以典型元素带族”的处理方式;与原来高中化学相比,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覆盖面与现行课程差别不大,但是内容的组织线索、深广度等都有较大的变化,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统做法。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基础,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导出和应用均建立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教学也是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进行的,因此, 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对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理清脉络,构建网络,把握边界
课程标准以能够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不过于强调知识系统和结构,只提出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标准“元素化合物”规定从周期系中11 种典型金属、非金属元素(C、H、O、Cl、N、S、Si、 Na、Al、 Fe、Cu )的单质和化合物中选择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与环境、健康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与化学概念、原理学习联系紧密的物质性质变化和应用的知识。理解并把握好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就能准确控制好“度”,就能把握住知识的边界,元素种类不能拓展到族的范围、不能将大量的毫无由来的杂乱无章的化学方程式教给学生记忆。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已有大幅度的变化,高考考查知识载体或背景多是非常陌生的过渡元素,中学教学无法涉及,从而考查教师教学中是授人于“鱼”还是“渔”。所以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观、要把握好课程标准、进行“及而不过”教学,否则舍本逐末、事倍功半又身心疲惫。
必修化学要兼顾知识体系、社会发展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方式,难以完整体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要在适当时机做知识梳理,构建相对简单的网络化知识体系。每个单元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网络进行梳理,把握知识的脉络。对概念进行整合,并且把握好深广度。利用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关系形成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 构成知识网进行提升,通过“点、线、面、网”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尽快学到具有简约性的、整体性的、互相联系的、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联系实际,激发兴趣,适度拓展
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时,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它们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我们生存、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扩大学生的视野,学以致用,使学生形成辩证、全面的化学价值观。教学中教师介绍化学的作用须把握好“度”,其利与弊、功与过像“双刃剑”都同时存在。其中能源、材料、饮食、药物等都离不开化学,当然环境污染也跟化学有关,但是环境污染的治理还是离不开化学。
教学中如钠元素可联系高压钠灯、侯氏制碱、治胃酸过多、发酵粉、焰色与光谱等;铝元素可联系导线、涂料、铝箔、铝合金、定向炸弹、治胃酸、净水剂;铁元素可联系高炉炼铁、铁与血红蛋白、油漆颜料、磁性氧化铁等;铜元素可联系游泳池剂、波尔多液等。硅元素可联系光导纤维、太阳能电池、石墨与钻石、陶瓷与玻璃、足球烯、温室效应等;氯元素可联系自来水杀菌消毒、化学毒气、漂白粉、纸浆漂白、食盐调味等;硫元素可联系到硫酸生产、酸雨治理、胆矾用途、钡餐绿矾药用等;氮元素可联系合成氨、火箭上天、光化学烟雾及雾霾、赤潮等。高中化学知识不应是支离破碎的东西,应该是丰富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知识体系,合理利用化学史、化学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知识、与课本知识有关联的最新化学科学进展和科技成果,培养和生成学生的情趣智慧、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结合身边的现象、物质或事实,让学生感到熟悉,感到亲切,最终达成“化学即生活,生活即化学”的目标。
三、渗透观念,注重基础,培养能力
新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都编排在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其用意非常清楚,让学生利用分类观如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盐的通性,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通过微粒观分析物质组成及微观结构,推导出其具有的性质,充分体现自然科学的逻辑性,克服了“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为《化学2》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记忆是高一学生最怕的事,好多学生认为记不住那么多方程式。记忆化学方程式应重点训练守恒观,利用守恒观去书写及配平方程式。比较难的方程式大多为氧化还原反应,充分利用价态(电子)守恒、元素守恒、原子守恒及电荷守恒进行配平,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方法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难点就突破了,并为“化学反应原理”中“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储备了思维和方法。当然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教学应根据知识的层次、学生认知的水平及学生整体的情况,尊重差异、顺其势、就其形,可采取集中教学或分散教学等多种方法。氧化还原反应作为化学用语及工具,熟练掌握都需要循序渐进并不断渗透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加以巩固及提高。离子反应同氧化还原反应一样是重要的化学用语和工具,也要不断运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反应的本质,为学好“化学反应原理”中“电解质溶液”积累感性素材。当然如转化观、科学观、价值观、绿色观等观念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不断整合零乱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新课程教材特别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多种能力。中学化学认知方式的特点是从宏观现象入手,在微观层面做分析研究,借助化学符号系统做描述。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现象观察和实验探究,是形成知识表象的重要途径,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入口。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锻炼、质疑品质得以启发、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好奇心求知欲得以加强,所以无论怎么强调元素化合物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实验教学是教师深刻影响学生的平台,实验操作的规范、治学的严谨、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演示实验时,教师一定要“言行一致”,因为学生在观察着、感受着、模仿着老师的每一步操作。由于条件所限,有些不能开出的实验也要尽可能从网上寻找资源,如下载一些视频材料让学生观看,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准确切入,自主探究,有效教学
找准切入点是突破知识点的突破口,如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四节内容可以分别从材料、资源、环境、化工原料进行切入,了解硅、氯、硫、氮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感受过程的变化,寻找变化的原因,感悟启迪,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探究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有的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问题意识、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与人交流勾通能力等,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而这些正是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栏目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实验、化学课外活动、专题研讨等形式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要求我们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通过不断的积累、总结、反思,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益和效率。有效课堂作为新课程的一种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必将引起作为教者更多的思考与投入,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的完善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人生价值的体现。
篇3
关键词:高一化学;过渡;导入
高中化学学习对于同学们在知识水平、思维层次、能力要求等诸方面与初三阶段比较都有很大提高,其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非常基础的地位。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在完成深化初三学习的基础上,希望同学们认真通过下面三步的学习顺利进入高中化学学习阶段。
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一要扎实掌握初三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重要化学用语、物质的溶解性、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关化学式、溶液、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有关内容;二要在中考后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完善。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进入高中需要抓住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明晰知识节点、建构知识网络。化学概念与原理都是抽象概括的知识,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更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体系中它们充当着知识网络中的“节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是理解概念的核心内涵,理清概念间的相互联系,透析基本原理的实质。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以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指导,重视实验,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⑴将各章内、各章间知识点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联线结网。
高一化学按教材顺序,以第五章为界,碱金属、卤素的学习是将元素性质的理解向原子结构、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方向归纳;而氧族、碳族的学习,是用元素周期表的理论知识指导各主族具体的元素性质学习。掌握“结构葑位置葑性质”的关系是重点。
⑵要以元素性质为核心,掌握“相似性”、“递变性”的同时注意“特殊性”,再跟物质的用途、存在、制法密切联系。
⑶重视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原理、设计、操作,重视实验习题探讨与处理。加强定量实验的误差分析。
⑷元素化合物学习要尽可能紧密地联系社会、联系实际。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掌握基本概念(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及概念间的联系;理解重要定律(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内容,是增强计算能力的基础。同时还要学习例题的解题方法,规范化学用语及解题格式;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纠正每一道错题。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篇4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创新品质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凯洛夫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本文结合我实施新课标一年多来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3、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化学选修1》“合金”时,我便脸带疑惑,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帮老师一起解释。”然后,提出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他们之间是要断裂金属键的,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那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还时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4、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学生。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化学新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及其实现的基本策略
展望世界未来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以知识为主要劳动生产资料的产业,将成为未来商品生产的主流。
在知识经济的新时期里,为增强国力,化学课程需要用什么内容教育学生,应当实现什么价值,是规划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育蓝图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试验本),从哲学价值论的观点,来研究高中化学教育里的价值定位问题。
1哲学角度的化学教育价值观
从词源学的角度考查,一般的价值概念,无论是英语Value,德语Wert,还是法文Valeur,都不同于反映生产关系的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有别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它表示物(未必是商品)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特殊属性,即表示物为人而存在的自然关系,或物的社会存在本性。因此,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按照教育价值的定义,化学教育价值有两种含义:(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明确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教育学生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进行思想品德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以上的化学教育价值分类只具有相对性,不应该绝对化。因为价值是客观的,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供需关系中产生的,因而价值应是主观需要和客观可能的辩证统一。如在化学教育活动中,应根据化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结构。无论是在课程规划、教材编写、教法研究,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必须应用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指导化学教育的价值活动。
2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价值取向分析
化学教育目标的确定,决定于化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而被教育者又是教育形式、方法所服侍的价值主体。所以,化学教育价值研究,成了化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备基础。从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的研究主题就是强调化学教育的价值:(1)化学是未来世纪的中心学科;(2)化学教育要向公众普及,化学教育既包括未来化学家的教育,也包括非化学家的教育;(3)化学教育要联系社会;(4)化学教育要在能源、环境、材料以及生命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高中化学而言,我国传统的化学教育观认为:化学教育是培养具有化学专长的人才,仅关心提高课程内容的理论水平,和化学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考虑大多数人提高化学素质的需要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多数人学了化学用不上或不会用。他们缺乏化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不了解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命科学等的密切关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改革化学学术性课程的同时,更强调了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化学的需要,体现了由纯化学学科走向应用技术与化学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因此,新教材的化学教育目标,不仅限于培养继承传统化学知识技能的人,更包括了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为此,高中化学新教材在价值定位上做了几项重要改革:
1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
材料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教材在高一教材中介绍了高温结构陶瓷、光导纤维、C60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高二教材中介绍了金属陶瓷、超导材料等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高三教材中氯碱工业里新型的离子交换膜等。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对新材料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绪言”中首先介绍中科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研究院人员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晶体表面开展原子操纵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李远哲教授与交叉分子束方法的研究等新科技的介绍。这既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把化学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讲明,使学生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
2化学与能源
能源也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大,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了能量观点,如,在高一化学第一章里提出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新能源等与社会相关的问题。在卤素中新增了“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在几种重要金属中增加了“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在原电池一节介绍了化学电源和新型电池等。化学与能量、能源观点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学生节约能源,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更侧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进步责任感。尤其是在第二轮新教材改革中增加了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3化学与环境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治理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中,化学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大幅度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化学和能源一样,化学与环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化学教育中增强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部分,因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环境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钥匙”,环境教育与能源问题的提出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公民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正是现代化学教育的蓝图规划,现代化学教育价值观的一种重要体现。
4化学与生产、生活
人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等无一不和化学密切相关。高一化学新教材卤素一章介绍了“碘与人体健康”,高二化学结合有机化学知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并以大量的彩图形象的介绍了各类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用途。高三化学在电解池教学中,常识性介绍了“以氯碱工业为基础的化工生产”,结合生产实际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新教材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与化学问题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介绍得较少,知识体系综合化不够,这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要充分地体现化学素养教育,还可以在有关教学内容后以常识介绍的形式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做适当的讲解,譬如,“胶体”内容后可结合空气溶胶介绍物理学中有关空气中可见光的波长,使学生明白“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但瑕不掩瑜,新教材较以往教材,价值定位有了很大进步。这是价值的相对真理性,它随时空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更新。
化学与材料、能源、环境、科学技术以及生产生活等问题在新教材中体现,说明新的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在随社会科技的发展调整变革,将化学教育的目标重心为少数人深造打基础,移至着眼于大多数学生今后生活和就业、学习对化学的需要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化学教育的大众化、社会化、综合化已成为知识经济赋予化学教育价值的新含义。例如,铜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主要资源,因而他们的化学教程就是以铜为中心;英国约克大学编写了一本具有明显大众化特色的化学教材——《索尔特化学教程》,它包括衣、食、饮料、取暧、金属、农业、建筑、乳浊液、矿物、塑料、运输、燃烧、电化学、今日和明日的能源以及保持健康、食品制造等16个单元,力求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发展3化学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要求化学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基础性原则: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化学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基础化学教育,从课程构建模式上来说,主要以化学学科基本结构为课程框架渗透有关“化学与社会”的内容。
社会价值原则:“化学与社会”内容十分广泛,作为课程形态的化学教学应全程体现“化学——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动态发展性原则:由于教科书编著的时间性以及使用的相对稳定性限制,使得教科书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具有现代课程意识,要不断将动态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既决定着化学课程的知识、技能整体素质结构,也决定着化学教学的认知过程和操作过程。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遵循上述原则,我们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基本策略:
3.1主题型教学策略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主题,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体现这一主题。如“糖类、蛋白质、油脂”可以“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为主题;氮族元素结合生物圈中氮的循环以固氮为主题;硅和硅酸盐工业、金属和合成材料以材料为主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原电池原理以开发新能源为主题;烃以石油化工为主题。主体型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3.2用途联系型策略
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应该将现代最新的有价值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用途纳入教学之中。如在学习NO的性质时,可联系医学新成就,介绍NO对人体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量NO吸入人体有害,而少量的NO吸入却能治疗某些疾病?在学习有机高分子材料时,可联系智能高分子材料、导点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等;在卤素学习时,可联系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饮水与消毒化学;在硅和硅酸盐学习时,可联系新型无机高分子材料等。
3.3情境渗透型策略
对某些与中学基础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新的应用型成果可采取情境渗透型策略。例如,进行晶体类型与性质学习时,可以将“晶体缺陷对晶体生长、晶体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有重要影响,如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中的价态可以变化并形成非整比化合物,从而使晶体具有特意色彩等光学性质,甚至具有半导性或超导性。”作为情境,讨论具有NaCl型结构的NiO晶体发生晶体缺陷形成的非整比化合物NiXO的结构特征等。
学生的化学智能。
3.4实验探究式策略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的主模式。探究的内容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实用性等。在教学中,可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联系生物实验“空气中SO2含量的测定”,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根据具体操作,提出问题:为什么抽拉活塞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设计“HCO3-结合H+容易还是CO32-结合H+容易”等探索性实验。这些都是在创设出一种问题“情境”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化学知识的价值活动。
3.5调查研究型策略
对于某些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可采用“调查研究型”策略。如:调查食品添加剂的用途、种类;调查合成洗涤剂的成分、性能、种类、价格;调查各种电源的组成、性能、价格、使用寿命等;调查太原市工业污染的现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等。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3.6专题研讨型策略
化学与能源、材料、环境、人体健康、军事等社会问题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可以将上述领域内容作为专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进行充分的讨论前准备。这样的活动既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
有关新教材中化学教育价值的体现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就不一一赘述了。诸如上述化学教育的价值,它们的具体实施需要手段,它包括观念手段(即无形手段)和操作手段(即有形手段),二者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于化学教育价值的研究投以探索的目光,是组建化学教育价值体系的一种科学方法,对研究化学教学的观念、模式以及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里的化学教育,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大型的人文系统工程。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它应该包括价值目标、时空环境、价值手段、过程监控和评估反馈等结构环节。以上仅是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手段上进行的一些粗浅的探讨,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困生;兴趣;肯定;人格;自信;说题;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8
常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中的学生兴高采烈地接触化学,而高中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逐渐对学习化学失去信心,甚至持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些学困生从激发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入手,逐渐提高学业成绩。从而兴趣回升,信心倍增,学科成绩也越来越好,产生良性循环。笔者结合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业成绩的做法和体会。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新课程要求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学生自觉主动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式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要使学困生不学困,或者发展成为“不学就困”,就必须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多一些肯定、承认和赞扬
多几把尺子去要求和衡量学生,在教学中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是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2、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
表面上看,学科差生对考试成绩都无所谓,其实他们的自卑感都较强,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乎学习成绩,都在乎自己在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位置。一次次地失败,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影响,为了表示自己的面子,故作轻松状。教师应着力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和自尊,千万不可冷落、歧视“学困生”。有的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课上不专心听讲,简单的批评、训斥只会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课下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出主意,帮他们寻找改正的方法,经过反反复复的教育,这样学生会被感化过来的。
3、鼓励学困生说题,是短期内提高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鼓励他们说题,是短期内提高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招不只是对学困生有益,几乎对所有的学生都有益。学困生的考试成绩之所以差,大多是不会思考,面对一个题不知从何下手,有时虽然能写两步,但最终还是想偏了,结果得不到分,等考试后,老师一讲,他们大都有顿悟感,“噢!原来是这样!”但大都只停留在这一声感叹上,以为听懂了,就是会了。其实,你马上让他说一说解题思路,说一说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他可能立马就说不完全。隔几天考试时,再把这道题拿来让他做,他又是“似曾相识”,却又做不出来,这就是学困生的“一错再错”现象。“说题”的最大功效是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示出来,把缺点也暴露出来,老师可以有的放失地进行当场辅导,辅导这一个,受益的是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说题,一人说题众人听,其他人也能从中吸取教训或开拓思维。若是连续提问,比一比看谁说的更有条理,看谁说的更简练,还有一种竞赛的气氛。毕竟,这是从学生角度的思维,若是正确的,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若不正确,可以当场纠正,解决一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障碍。
4、教会学困生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
面对化学没有学好的学困生,我们不能只讲一些如何复习、听讲、做作业、问老师……等大道理,而是要通过面对面的辅导和面批作业弄清楚他们存在的知识缺漏和能力不足之处(当然知识不到位就谈不上学习能力!)。知识的缺漏包括:是化学原理没理解,概念理解不到位,定律原理适用的范围和运用的条件不清楚而“张冠李戴”、胡乱套用,基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记不住,基本的公式没存储……,即大脑仓库货源匮乏。能力的欠缺表现在: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只埋头做题而不总结归纳,不注重“一题多解”和“多题同解”,把握概念的内涵不准、外延随意扩大,化学计算的原理理解、过程的分析、概念间关系的转换……。因此,教师不仅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更要把教材中的隐蔽的线索展示给学生,要向学生介绍教材内容安排情况,要让学生知道各部分教材的特点。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章节学习时,要让他们明白多数单质及化合物的学习是沿着“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主要用途――制法原理”的线索进行;在周期表的学习中要抓住“位置――结构――性质”进行规律探索;而在概念学习中必须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定律、原理学习中定要认清定律原理适用的范围和运用的条件,切不可胡乱套用;化学用语学习要讲究规范;化学计算的真正核心不是数据处理,而在化学原理理解、过程的分析、概念间关系的转换;在实验学习中应认真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①由现象分析本质,②由性质推现象,③由定量关系推结论,④定性、定量相结合,⑤基本操作中的关键要点掌握等。若在这些方面给他们很好的指导,他们就不难找出化学学科的特点,也自然就会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了。
结束语:从挖掘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对学困生进行兴趣培养,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最愿看到的事实。爱是教育的真谛,教师用关爱的阳光和真诚的赏对待学困生,无私地向学困生播撒关爱的阳光,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他们才能成为学习上的阳光少年。我们每一位教师在爱的阳光下,实施针对性的帮困赏识教育,是培养学困生的有效途径,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范苏《赏识是培养学困生的重要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3).19
篇6
一、阅读教材,以本为纲
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据专家透露,高考命题只参考课本教材,没有资料。因此,阅读教材要注意:书上例题,课后习题,课本演示实验和有关的分组实验,课后资料连线等。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如果一味的看书,不细读、精读,是必引起味同嚼蜡之感。因此,在看书前必须明确章节学习目标。如化学平衡一章,要知道这一章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部分之一,它用动态的观点揭示了可逆反应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重点在于动态和平衡,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在阅读中着重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勒沙特列原理及其应用。同时,必须通过看书对课本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点、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可通过表解形式、图解形式加以归纳。
二、抓好基础、全面复习
复习中,要在打好基础上下功夫,把注意力放在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上,不要猎奇,不要搞“偏、难、高”的内容。对于大纲不要求的内容,要坚决删掉。如磷酸盐和碱的反应,电子式的书写,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以及涉及量的关系的一类离子反应,硝酸盐的分解产物,过氧化纳与某些混和气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变化方面的内容,要少花精力。要把注意力放在抓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上。举例来说,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重点应是第一节“氯气”。关于氯气的性质、制法、用途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每一块都要逐个分解进行理解。单就制法而言,从反应原理、特点到具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干燥、验满、尾气处理各部分都必须注意到。对于其它“卤族元素”的学习,类似的内容就不必这样很深入地讨论,只讨论本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另外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是基础,也是很重要的知识。根据有机物中官能团的特点来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和相互衍变关系,通过物质的性质去理解物质的制法和用途。只要全面抓住这一系列内容,近年高考中出现的有机信息题、合成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适时练习、注意总结
做题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决不是搞题海战术,逢题便做,浪费精力和时间却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在总复习过程中,要根据章节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做适量的练习。目的在于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哪些问题已经模糊的,从而为精读打下基础。
四、自我强化,自测自评
高考是对学生五种基本能力的考核,因此一个章节复习结束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验收,自己对自己也要进行验收。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要进行自我强化。强化的办法是:按照高考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试题,最好是近年来的高考题材和各类摸拟题。像统一考试有人监考一样,在规定时间内答卷,然后,对照标准答案,辨明正误,自我评分。通过自测自评,发现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查阅资料,及时补缺。对典型题目展开思路,寻求规律,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类型,制定新的措施。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应试能力,使高考乃至终生受益。
五、考试认真,重视讲评
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试卷的讲评,是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馈回来的信息,将知识清晰化、脉络化的过程。教师必然要通过错题分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出现错误的性质,找出发生错误的根源,防止下次重犯。还要归纳每类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一题多解方法中的最佳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得分率。因此,学生本身要像对待高考一样,认真参加每次考评,专心听取老师对试卷的分析。老师的讲评课听好了,就可开拓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培养化学学科素养、规范答题
1、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如化学式字母大小写错误、反应条件没有注明,未配平,有机反应写成了“=”,沉淀与气体符号漏写等,特别是生成物中小分子容易漏掉;
2、化学用语用字错误,包括物质名称错误,如,“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氨、胺、铵错写;
3、无机物化学式书写不规范,有机物的结构式也不规范,元素符号与单质的化学式错写等;
4、不按要求答题,如名称与符号错写等;
5、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6、条理不清,关键性的文字说明没有,如没有表述“各取少量”、“加水溶解”、“加试剂,说操作”“不注明试剂状态”等。
篇7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胃口,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1本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化学学科的学习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及其教师用书开展教学活动。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好的进行,现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思路
本册教科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第二个模块,本册教科书的内容分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章节。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从个别物质到一般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学习,把学习从单一走向系统和规律化。在认识上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热能,电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反应速率的简单介绍,可以为选修四打下基础;对简单的有机物如甲烷,乙烯,苯,乙醇等的性质及用途的学习,可以为选修五打下基础。所以本册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一定要准确。因为本册书的内容相对必修一来说内容较为抽象,实验较少,因为内容的趣味性有所下降,学习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重视教法,尽量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掌握。
二、学生分析
今年我所教的班级是高一(1)、(2)两个班,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备课
花多点时间去备课,尽量做到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多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题。课堂上我应该多给机会让学生自己练习和回答问题或者上黑板做题。
四、上课
研究新授课、习题课、章节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每种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新授课要引领学生理解、掌握原理和概念;习题课要引导学生经过练习和思考讨论,对概念和原理加深理解,熟悉解题思路和方法;复习课要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重点难点要精讲,通过习题归纳规律,强化非智力因素(信心、细心、方法)在答题中的重要性。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本学期,我担任高一(25)、(26)、(27)、(28)四个班的化学教育教学工作。为更好的开展工作,特制订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建议》,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行。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课程观。
二、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为重点,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深化教育改革。
2、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提倡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使教学工作课题化。教师要努力提高教科研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讨科学合理、适应性强的实验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开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备课活动中,要把课堂教学改革,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目标、方法、内容的确定、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单元的测试与评估、课内外辅导活动中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去思考设计。
3、做好调查研究,真正了解高一文、理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认真研究学法,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分类指导,正确处理对不同类学校和不同类学生的教学要求,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反对加班加点磨学生的低劣教学方法。
4、注重知识的落实,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5、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教师实验基本功培训,倡导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6、要发挥群体优势,发挥教研备课组的作用,依靠集体力量,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为中心,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程的实施与操作
1。备课要求
对于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备课,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来确定重难点,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容。突出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备课思路过程要有特色。
2。授课要求
⑴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的引入是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引入中既应重视与旧知识的联系,又应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景,因此能否讲好引入是讲好新课的一个关键。
⑵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化学活动的教学的观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活动的教学。化学活动是学生经历化学学习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己建构化学知识的活动。
⑶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
⑷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⑸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3、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但是作业过多过难,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地束缚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故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适量性,使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又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总结、归纳和反思。
⑵层次性,作业本身要有层次,应由易到难。
⑶针对性,设计或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作业,培养和促进每位学生发展其特长。
⑷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
4。测验评价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各章及时过关考试,认真对待周清、月考。
三、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3。改变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课质量、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集体备课,教案和学案基本统一。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备,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补充习题。
5。完成教材中必要的实验探究和演示、学生实验,并适当补充部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4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在开学之初,我高一备课组各成员将充分分析和总结上学期的学生情况,并要求各成员准备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要求成员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们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个完整完善的工作计划,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满完成,所以一定要加以十二分的重视,并要努力做到保质保量完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坚持在备课组中发现、了解情况,并及时讨论和解决。
二、积极作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高一备课组教师老中青结合,有经验又有热情。按照学校的要求,我们将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每次的学生作业、专题训练,要求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课大纲要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可以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利用适当课时进行化学活动课,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物质的量的综合训练、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史、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酸碱性质的扩大应用、社会化学简述等;鼓励学生除做好课堂分组实验外、积极做好“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基础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的视野。
全备课组成员应积极工作、团结协作,争取本学期交出一份更漂亮的答卷。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3、4两个班,共有学生138人,班主任分别为李多宽和方跃老师。这两个班的学生全部是学校录取进校的普高新生和部分职高生,基础差、底子薄,想让他们对化学有兴趣并学好化学,以及明年选择理科,任务相当艰巨。因两个班为高一年级新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对化学的兴趣。对教师的亲近,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2、教学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新班,科任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他们明确知晓化学教师对他们的基本要求,知道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如规定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是不允许进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的,没有理由是不能不交作业的,上课有问题只要举手示意就可以提问的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最好准备一本相关教辅书籍等。对化学特别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将会利用周六对其培训。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必修1内容,既有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容,也有元素和化合物等知识,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把握,更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
三、本期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审美情趣;通过化学绪言中化学史及第一章化学新能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意识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针对高一新生求知欲望强烈的特点,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化学化工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等量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辩证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碱金属、卤素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基本化学实验技能。
3、知识传授目标
本学期通过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元素基础知识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这一基本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其次,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知识的学习,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用语的使用。要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碱金属和卤素性质的实验深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及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四、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技能为一定量物质的量浓溶液的配制。
2、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计算。
3、相互联系
本学期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学期,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教师要协助班主任逐渐让学生从过分关怀的初中阶段改变过来,以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较快解决高中课时容量与难度比初中大,教师的教学节奏比初中会快,作业比初中多的现状,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坚持按教学计划授课,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不随意拓宽教学内容。
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课堂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突出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的角色,要尽量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活动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多与学生谈话,多了解学生对化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加强实验研究,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把实验作为探究知识、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建议学校开放实验室,作为科任教师可协助实验员开展对学生进行实验辅导。
4、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以延伸课堂教学空间。
每周安排一次进教室答疑,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5、加强平时的复习巩固,加强平时考查,通过随堂复习、单元复习和阶段复习及不同层次的练习等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巩固和逐步系统化,在能力上得到提高。
不主张以多做练习的方式来提高解题技巧,而是要通过方法与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本位,要通过能力培养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利用周六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让对化学有兴趣并学有余力学生进行超前学习,本学期的目标是学完高一第一册教材,并通过辅助练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主张学生至少有一本化学教辅书,以弥补教材习题的不足;
篇8
[关键词]乙醇 化学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第一部分。初中科学已涉及乙醇的常识;高中化学中乙醇是有机物学习中的第一个含氧化合物,是对比碳氢键、氢氧键、碳氧键活性的有力例证和深化理解同分异构体的载体;乙醇是含羟基化合物的代表物质,是有机物转化和合成的核心。
2.知识类型:基本结构、性质、反应,属事实性知识。
3.编排特点:承上启下。既是对初中科学酒精常识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乙醇的氧化及衍生物等的基础,为实验化学模块乙醇学习做铺垫。
4.呈现方式:直线式。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农业应用。
5.重点:对乙醇结构和羟基性质的认识,从结构领悟性质。
6.难点:乙醇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及催化氧化反应。
7.考点:接受新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尤其是乙醇参与的反应及衍生物。
8.深广度:初中科学要求初步认识,必修要求掌握其结构、性质、重要反应,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两选修模块扩展到醇酚类、反应条件、多基团影响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写出乙醇的化学式、结构式、简式;能说出其物理性质;能解释其氧原子的成键特点;知道―OH的结构特征和对乙醇性质的影响;知道乙醇的置换反应、催化氧化反应并能解释原理;知道其在工农业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熟悉实验-观察、对比-观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实验-观察-思考相结合;掌握预测有机物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乙醇、乙烷、水、乙醛结构异同的比较,感受有机物结构美,增进交流和表达的意识。
三、教学用具
1.模型:球棍模型。
2.仪器:试管、烧杯(2个)、酒精灯、火柴、镊子、坩锅钳。
3.试剂:无水乙醇、钠、铜丝、澄清石灰水、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
4.其他:多媒体课件、纸巾、PH试纸。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法、讲授法、直观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杜康酿酒儿造醋”的历史故事引出“中国的‘酒仙’”“酿醋业的‘鼻祖’”,点明美酒和好醋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华。
[扩展]醋是在酒糟的基础上制得的,酒醋不分家;酒精学名是乙醇,常用发酵法和乙烯水化法酿制。
[设计意图]把化学、生活、历史典故结合,引领学生回顾和思考相关知识,也蕴含情感态度教育。
[设疑]引导学生回忆并写出乙烯和水的加成反应方程式,认真观察、对比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式。
[学生板书]
[学生结论]水分子以―OH和-H的形式分别加在碳碳双键的两端,形成新的含氧有机物。
[讲解]该产物就是乙醇。根据方程式试着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电子式。
[完成阶梯型问题]观察乙醇的分子式,有没有同分异构体?如果有,如何来确定其结构?乙醇的原子数?所有的原子是否共平面?观察其球棍模型并验证。从结构简式上看,CH3CH2OH 和C2H5OH哪种写法相对较科学?乙醇可看作由哪些基团组成的?
[学生结论]乙醇有一种同分异构体,通过考虑氧原子的位置不同来确定;所有的原子不共平面;CH3CH2OH较好,显示乙醇的组成基团和构架;可看作是乙基和一个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的新基团组成。
[设计意图]直观又简单的模型、抽象的结构、系统的表格图表等能引导学生把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结合起来理解,把观察方法和思考方法结合使用。
[讲解]―OH学名“羟基”(强调“羟”字的写法和发音),结构和大家熟悉的OH-相似。
[讨论交流]观察―OH和OH-,从电性、电子式、质子数、电子数、存在条件等角度分析讨论异同。
[PPT展示和讲解]观察并讨论乙醇、乙烷、水分子结构的差异。
表2 乙醇、乙烷、水的分子结构
[讨论]两两具有相似性。因此,乙醇可看作乙烷的一个氢原子被一个羟基取代的产物,或者水分子里一个氢原子被一个乙基取代的产物。
[设计意图]对比结构式异同有助于理解有机物结构演变和转化、概括基团性质和掌握有机物分类。
[设疑]“结构决定性质”,乙醇有哪些性质?与组成有什么关系?观察一组实验找寻答案。
[实验演示1]观察烧杯中的无水乙醇溶液,从色、态、味、熔沸点、密度、水溶性的角度总结出其物理性质。
[过渡]“酒香不怕巷子深”“酒有不同度数”分别说明了乙醇熔沸点较低、易挥发和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的特点。
[设疑]乙醇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可从那些方面考察?
结论:酸碱性、可燃性、氧化还原性、跟金属或非金属反应、稳定性等。
[实验演示2]用PH试纸测定无水乙醇和乙醇溶液。
结论:PH试纸不变色,乙醇及其水溶液呈中性。
[图片展示] 酒精灯的燃烧。观察其火焰和燃烧的情况,预测反应产物。
结论:乙醇易燃,有淡蓝色火焰(酒精灯外焰颜色);产物只有CO2和H2O,是一种洁净和高效的燃料。
(反应实质:乙醇被氧气完全氧化的反应)
[组织讨论]酒精灯火焰并非纯净淡蓝色而是夹杂有黄色的原因?如何正确熄灭酒精灯?为什么灯冒要盖两次?
[设计意图]生活中少有酒精燃烧现象,而酒精灯的使用与酒精的性质密切相关,体现了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帮助学生强化“熄灭酒精灯”的规范操作。
[回顾和预测]钠可以置换处水分子中的氢且反应剧烈。乙醇、水都有-OH,预测乙醇和钠能否反应。
[学生板书] 2H2O+2Na = 2NaOH+H2
[实验演示]钠投入无水乙醇中。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对比分析钠与水、乙醇反应的异同。
[多媒体展示]表3:钠与水、乙醇的反应比较。
根据观察现象,试写出反应。
[学生板书] 2CH3CH2OH+2Na?邛2CH3CH2ONa+H2
[设疑]对比观察上述方程式中乙醇和乙醇钠的结构式,并思考:反应机理和乙醇六个氢的活性的差异。
[讲解]钠同样能置换乙醇―OH中的氢,生成H2和呈碱性的乙醇钠,类似与水的反应;2分子钠只能置换出一分子H2说明乙醇―OH上的氢比和碳直接相连的5个氢原子活泼,即乙醇六个H原子活性不同。
[提示]有机物参与的反应,用单箭头(?邛);CH3CH2O-Na的写法不科学。“-”表共价键,而乙醇钠是离子化合物;区别书写乙醇钠和乙醇的电子式。
[练习]CH3CH2OH+2Mg?邛(CH3CH2O)2Mg + H2
[设计意图]规范书写是化学用语的基本要求,可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知识迁移]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分析。
[讨论交流]说明两者常温下不反应;煤油主要成分是含C12~C16的烷烃(教材P58,石油分馏产品示意图)只含碳碳、碳氢单键,钠的保存证明了这两种单键很稳定。
[组织讨论]能否用酒代替无水乙醇做上述实验?
[设疑]氢氧原子在合适条件下可结合成水。乙醇中有两个氢原子、羟基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其中的C-H键、C-O键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断裂,使得氢、氧原子结合成水呢?
[实验演示]灼热的铜丝反复插入无水乙醇中。
[提示] 观察并记录铜丝、乙醇的整体变化和细微变化;思考铜丝的作用;分析反应的本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思考与交流] Cu丝放火焰灼烧后有何现象?原因?Cu丝灼烧后迅速插入到乙醇中,观察其颜色有何变化?实验前试管口气味如何?反应后呢?原因?灼烧后的Cu丝插入到内焰一段时间取出后变红了,为什么?试着接触一下锥形瓶外壁,有什么感觉?
[PPT展示和讲解]根据观察现象和讨论结果,用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2Cu+ O2 2CuO
CuO+CH3CH2OH Cu+CH3CHO+ H2O
[讲解]对比观察发现:铜丝虽参加了反应全过程,本身也曾发生了不同变化,但其最终和最初形态一样(反应前后都是单质铜,氧化铜是中间产物),推断铜在该反应中做催化剂。反应实质是: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生成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新物质――乙醛。
[观察] Flash展示乙醇氧化成乙醛的氧化过程,了解有机物的转化。
[板书]
[观察分析]生成水时,每消耗一分子O2需4个H原子;而一分子乙醇可提供2个H原子,所以共需2分子乙醇,即反应中乙醇和氧气的计量比为2∶1。醛基中的C=O双键和C-H单键位置、方向是一样的。
[思考与交流]观察上述方程式,思考反应中乙醇断裂的是什么键?该反应属于什么类型?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什么联系?
[结论展示]乙醇的羟基氢、与羟基相连的碳上的氢、氧气的氧原子三者结合生成水并脱去。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O2,将乙醇氧化成乙醛;乙醇作还原剂把O2还原为水,铜作催化剂。乙醇被氧化的实质即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两者是不同程度上的氧化反应。
[设疑]灼烧后的热铜丝插入乙醇液面上方,现象和变化会不会改变?
结论:不会。乙醇易挥发,液面上方也有乙醇蒸气存在。
[过渡]在适当的条件(如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强氧化剂存在时)下乙醛会被进一步氧化成乙酸,实质是醛基被氧化成羧基(-COOH)。
2CH3CHO +O22 CH3COOH(催化剂)
[知识扩展]从“酒的酸化变质”和“‘百年佳酿’的形成”两个角度,强化学生对乙醇多次氧化反应的认知。
[观察学习]与氧气反应方程式的观察:理解有机物相互转化的实质;球棍模型及演变过程的观察:了解乙醇到乙醛的演变及结构差异。
[自主阅读] “拓展视野”。
[扩展知识]曹操的《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明了酒易醉人的特性。适量饮酒可以健体,饮酒过度轻则引发酒精中毒,重则危及生命,应该警惕。
总结:熟悉乙醇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理解-OH的重要性质及对醇类性质的影响,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规律的体现。
[布置作业]完善小结用的系列表格;课外查询:我国的酿酒历史;交警对酒后驾车司机进行检验的原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材各栏目的功能;融入历史和文学知识进行情感态度教育;强化对乙醇的理解。
[练习]完全燃烧下列有机物1mol,耗氧量相同的是(AB)
A.乙醇 B.乙烯 C.乙烷 D.乙炔
[趣味实验]烧不坏的纸手帕
[设疑]乙醇和纸易燃,而水可灭火。如果三种物质一起点燃,会有怎样的结果?
[实验]将无水酒精与水按2∶1混合,取一块纸巾在此溶液中浸透,用镊子夹住取出后点燃,可以看到火焰很旺,好像手帕要烧成灰烬似的。等到火焰减小时,迅速的用力一抖,熄灭火焰,再仔细观察,手帕丝毫没有被烧坏。
[解释]火焰温度过低。酒精受热从手帕中挥发并燃烧,产生的热量使乙醇和部分水蒸发。水蒸气不可燃,却使酒精蒸气的浓度相对减小,所以燃烧不很剧烈,生成热量较少。汽化水和加热水蒸气,也消耗乙醇的燃烧热,导致火焰温度降低。此外,浓度为75%酒精燃点只有20℃左右,沸点只有78℃,而水的沸点是100oC,所以,酒精受热挥发、燃烧,部分水留在手帕上保护纸手帕不被烧坏。
[设计意图]该趣味实验将乙醇的物理化学性质结合起来,却与学生的常识和定向思维冲突,引发学生兴趣和深层次思考,明白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
篇9
关键词:网络;系统;能力;层次;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8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2.032
纵观近五年江苏高考化学试题,其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所占比例从2007年以前约15%,增至2008年约18%,再增至2009~2012年约20%,内容的考查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命题中主要以考查化学主干知识和学科素养为主,难度适中且有较好的区分度,但不少同学由于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薄弱,直接削弱了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如何做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一轮复习,弥补高二阶段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盲区缺陷,对提升高三复习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一、研究教情、学情和高考考情
1.教情、学情
进入高一学段,面对没有选科的高一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集中出现在化学1(必修)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体现的是微粒观、物质观、转化观。化学2(必修)中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只是从结构观、能量观、速率观等化学视角进行简单的剖析。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基础性要求,这两个模块的教学首先立足的是课程标准,同时参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因此,这部分知识内容显得简单,教学要求低。
进入高二学段,根据课程设计理念,依据知识的选择性和发展性的螺旋式上升要求,在选修模块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得到很好的拓展延伸。面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到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但主要是从微粒观、结构观、能量观、守恒观、速率观、平衡观等化学视角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淡化了转化观。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所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却很少。
根据对新教材中各模块编排体系的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系统性不强,知识内容多,知识点分散,易学难记,再加上必修模块授课课时少,模块之间间隙时间长,知识延续周期长,遗忘率高。再加上我们的老师在教授化学2(必修)和选修3、4、5模块时,并没有及时将化学1中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各模块相关知识有机整合,以及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从而导致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淡漠,更加加剧了遗忘。
进入高三学段,课堂复习时受高考试卷结构的影响,由于老师对新教材的理解不深,复习时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规律和不同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部分老师又淡化了观念建构理念的渗透应用,弱化了以某一核心元素为核心知识点的元素观和分类观,未利用分类观、转化观、结构观等把所涉及到的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列为知识主线,未能科学合理地将这些不同的知识主线纵横向联系形成知识面,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未能利用实验教学将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整合等等。因此,导致学生掌握的情况不理想,直接影响到很多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题目的理解和分析。
2.高考考情
新课程化学教学要求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强调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与元素周期律、电化学、反应热、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融合、注重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推断与计算的结合,突出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高考试题中既有考查基本知识的化学用语、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元素化合物性质、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验操作和原理等基础题,又有结合化学图像、实验数据、框图、新的化学式、物质转化流程图等各种类型的综合题,元素及化合物的基础性在不同题型都能体现出来。现以近五年江苏高考中关于物质之间的转化考查为例,对比分析如下表所示:
分析上表中考查的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这些主干知识无一例外不“落户”于课本内容及课本上的基本反应,看来高三复习不能“舍本逐末”。试题情境的创设体现了“基础性”、“真实性”、“生活性”和“应用性”。这类高考试题给人以“题在书外,根在书内”的感觉,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高考越来越重视再现和拓展延伸教材知识,不再拘泥于纯粹的书本知识考查。
二、把握复习的基本思路
1.抓纲循本,抓住主干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依据,也是复习的方向,分析其中“了解”、“理解”、“综合应用”各种层次的要求,对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内容要下工夫,挖掘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生长点和可能的命题点。高考复的指导思想是重课本、抓基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立足于教材,去除学生容易产生的疑点、模糊点和盲点。
2.学科内综合,深化知识点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指导下,丰富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各族间元素及化合物间的转化的内容,可将知识点发展到知识链。如通过依托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可以将一种元素的结构和性质与它的同族元素进行比较和辨析,同时也能将该元素在纵横维度中与同周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比较和辨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掌握该元素的性质,同时还能从横向和纵向联系其他元素,也就巩固了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也能将各独立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块构建成知识网络,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某些可变价较多的元素,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复习。
三、有效复习的方法与建议
1.点面结合,知识网络化
先依据分类观、元素观、物质观,定位核心元素的物质为起始点,再依据结构观、转化观、化学价值观等观念,以“元素物质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构建知识网络化。还可以依据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按照化合价的高低变化,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纵横维度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化。由此,依据观念建构,抓住知识的点、线、面网络化建构进行复习,由具体到一般,化繁为简,有计划地使之系统化、规律化,抓元素知识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另外,还可利用科学方法,对比分析相似物质的性质的异同点,如: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浓硫酸和稀硫酸等,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网络化。如以碱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2.横延纵联,知识系统化
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讲授新课时限于知识水平,知识不能系统化。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应用系统化,我们提倡采用“一题变式训练法”。在试题命题立意上,以建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为理念,常态化的督查和提升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知能力。在试题情境创设上,以现在不常考的无机框图推断题为载体,精心设计复习内容与思路,精选低起点,高落点的习题,无机框图的母题主要来源于“小高考”中。在试题问题设问上,以“问题串”形式分层要求,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计算、实验、有机化学基础等知识有机融合。既关注基础,也关注能力要求。在各学段使用上,注意根据教情学情,采用不断变式训练的方法,“拉网式”训练督查,以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能力。
3.变换思路,知识能力化
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涉及的反应很多,可借鉴有机化学将有机反应分成不同的反应类型一样,从反应类型的角度来归纳总结。如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归纳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理解常见氧化剂和对应的还原产物、常见还原剂及对应的氧化产物,可变价元素在什么情况下形成高价态,什么情况形成低价态,把握元素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如二氧化硫、双氧水等,遇强氧化性或强还原性物质如何转化。针对最近高考常考的褪色原理的对比解释,如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苯和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和氯水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可用于漂白纸浆等。复习时可从褪色的原理角度,分类归纳出常见的褪色原理,如吸附、氧化、萃取、加成、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等。
4.重视实验,知识层次化
高考命题时,常以物质的制备原理、操作、性质和检验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重现、深化挖掘和改进教材基础实验来考查学生的操作能力。对江苏近五年的高考题分析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对比分析来看,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渗透化学实验,并要重视基础实验。另外,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还需从实验设计的层面进行二次加工,如氯水成份的检验研究;某钾盐溶于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成分的探究;浓硫酸和浓盐酸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浓度降低、氯水和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和漂白粉和水玻璃长期暴露在变质原理解释的探究;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为何有气泡产生;向2.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mol·L-1AgNO3溶液,振荡,为何沉淀呈黄色;向溶液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成分的探究等,使学生在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能力。
5.苦练内功,课堂问题化
复习课的目标是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考试要求和学生特点,我们应精心设计复习过程,巧妙使用策略,内炼化学基本功,优化元素化合物复习课。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有必要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复习问题,强化知识、巩固应用。如复习镁及其化合物中“列举5个事实证明Na的金属性比Mg强”、“用7种方法制取MgCl2”等经典的传统知识。如复习醋酸及其化合物时,可带领学生分析近五年高考中关于CH3COOH与NaOH反应的考查、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考查、考查醋酸时所涉及到的有关图像和实验装置等。让学生自主统计分析这些试题主要考查了哪些具体的知识点?考查内容涉及了哪些模块的哪些章节?以哪些形式来进行考查的?命题时创设什么样的刺激情境?依据基础知识考查了哪些基本思想、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基本问题?设置这些有思维容量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去深度解读考试说明,去分析和评价高考试题,这也给学生备考提供了风向标,对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和高考复习导向功能意义甚大。
总之,高三复习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较短的时间,科学合理地融合复习内容,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是每个老师必须常态、本真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江苏教育考试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