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企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代企业研究

篇1

关键词: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2-0059-02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刚刚打开国门,中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还不了解,摸着石头过河本无可厚非。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企业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不摸着石头过河,那应该怎样过河?我们中国许多企业至今还不能切实有效地回答这一问题。

一、会计管理现状

中国企业在“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时候沟通是较为顺畅的,但随着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变成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时,沟通就容易出现问题。多年来,中国许多企业往往采取单向、垂直的沟通模式,即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地向下传递信息,缺乏回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的沟通多数是通过老总的命令、企业的文件、报告会来实现的。然而这种单向沟通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在单向沟通的过程中,信息往往会迅速地被衰减和扭曲。这种单向沟通模式必须向双向360度的沟通模式转变。

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投资合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经营权问题。中国企业的传统观念是:“我投资,我当然就要管理!”拥有51%股权的一方,当然可以派出总经理、财务总监;而拥有49%股权的一方,只能派出副总经理、会计出纳。因此,整个合资设立的新公司往往是拼凑起来的,缺乏制度的有机性与规范性。

在我们很多企业里,公司并不缺少管理制度与规范,但却是各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系统。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同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却有着完全不同风格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形式的奖金分配机制,完全不同角度的意见分歧同时存在,当然也就有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

目前我们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每个企业都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员工的薪酬待遇每年都在提高,企业的人工成本也在逐年提高;每个企业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招聘人才,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企业制定制度有随意性,执行制度就有等级性,奖惩制度当然也就有不公正性。很多公司都有一个公告板,这个公告板经常是纸片飞扬。今天新制定的一个制度是:从即日起上班迟到罚款5元;第二天又出一个制度:从即日起每天上厕所不得超过三次;从即日起不得在公司内进餐;从即日起……制度很随意地出现在公告板上。这些“公告”的关联性是什么?和以前的相关政策是否冲突?谁去监控?如何执行?如何奖惩?公司没有人知道!而这些朝令夕改、随意制定的规章制度也会像一阵风一样过去,很快被人们遗忘了。

“四无企业”是我们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并不是无执照、无办公地点,而是无明确的工作目标,无明确的工作程序,无明确的工作标准,无明确的工作计划。企业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工作程序是什么?工作中应该达到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如何制定的?许多企业并不清楚。

在做每一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应如何确定?我们许多企业的每一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并不明白,也不会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等待由上级来下达任务、制定计划。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工作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却从来不会写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中国有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远虑是什么,近忧是什么,我们只有及时地发现自己的“舒适区”,并及时走出这种“舒适区”,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

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四、结语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其集团化、跨地区、分支机构多的特点,而对外又面临着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的竞争,迫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责任会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紧密结合,使会计控制的职能大大加强,会计信息的适时反馈作用充分发挥。这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另外,现代企业的成本费用同时也受施工质量、工期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成本费用,可以从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建立质量成本核算体制,加强质量成本损失源分析,强化质量成本损失分析等方面努力。

管理会计是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积累资料,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为主,面向未来的规划和控制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数据资料。它主要通过对企业价值的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包括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利润规划、财务预算的编制、财务控制与成本控制、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新产品开发预测和销售预测等,为加强企业管理,参与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交通部.交通部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规范(试行)[S].

[2]蒋万民.路桥企业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管理的问题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178).

[3]李利芬.浅谈公路施工中的会计控制与监督[J].中国科技信息,2005,(7).

篇2

企业招聘现状措施

0引言

当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人才长期供职于一个企业的现象越来越少,在企业中处于重要地位的领导的离职将会影响到团队其它员工的行为,从而给企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目前,在越来越严峻的招聘压力下,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降低员工的流失率,提高招聘效率,从而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推动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员工招聘的含义

所谓的员工招聘,就是指企业在综合考量自身需求以后,科学分析和规划职位设置以及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以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招聘方案,从而广泛吸纳社会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究其本质而言,人才招聘就是最大限度的吸引合格人员的注意力,从而前来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企业要就空缺职位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就具体的职位需求寻找适合的替补人员。在人力资源系统工程中,员工招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招聘的重要作用

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就是员工,企业要吸收合适的发展人才,就要做好人才招聘工作,由此可见,企业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员工招聘。企业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员工招聘。在企业各项工作中,员工开发和培训、薪资管理以及绩效考核等都是员工招聘的前置工作,员工招聘的成效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工作的顺利开展。

2.1员工招聘的顺利开展对企业具有促进作用

员工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发展空间,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在无形中减少企业的离职成本和招聘成本。企业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员工招聘还能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力。比如,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到高校举行人力资源招聘活动,他们的广告遍布网络,这不仅扩大了员工招聘的渠道,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此外,员工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能进一步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切实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2.2失败的员工招聘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企业员工招聘不利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假如企业在花费了巨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以后,没有甄选到合适的员工,那么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而且企业极易因为自身的问题而失去一些客户。由此,这带来的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还会阻碍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据最新数据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因选拔不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占职务年薪的50%。比如,企业在招聘基层操作中的过程中往往选择网络招聘,那么招聘成本是极有可能浪费的。基层操作工基本上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极少上网,所以劳务市场在他们找工作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网络招聘对寻找基层操作工的成效甚微。由此可见,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一定要谨慎,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招聘效果,从而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企业在员工招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1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目前,缺乏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制约大多数企业招聘顺利进展的因素。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缺乏人员需求计划,工作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此外,招聘前未详细说明职位和工作性质。大多数企业缺乏健全的岗位性质说明,职位说明书和岗位分析报告也没有,从而阻碍了员工招聘工作的顺利开展。

3.2招聘流程设计不合理

要保证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事先合理设置招聘流程,假若缺乏科学安排和规划,那么招聘环节就会出现许多突发状况,招聘小组成员结构、招聘地点、招聘时间以及招聘人数等都会陷入混乱,从而降低招聘质量。

3.3招聘人员素质不一

目前,对应聘者的考察是企业招聘工作中考核的重点,但是招聘队伍素质及结构的管理却相对匮乏。在招聘环节中,因招聘人员素质而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包括态度消极、评价失真以及考点不明确等,限制了招聘质量的提升。

3.4招聘渠道单一

外部渠道和内部渠道是企业获取人员的主要路径和来源。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一定要根据空缺岗位需求来确定,但是有的企业缺乏对招聘渠道的科学考量,选择随意,导致招聘工作的无序。

3.5缺乏科学的背景调查

所谓的背景调查就是指企业在进行员工招聘工作之前对招聘人员的工作背景、学历背景以及身份背景等进行全面综合的查证,对其任职资格进行鉴定。目前,应聘者自己提供信息资料,其真实性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伪造学历、假成绩单以及捏造工作经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会导致企业判断失误。企业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细致调查应聘人员的背景资料和信息。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做好背景调查工作,将招聘风险和隐患降到最低。

4加强企业员工招聘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制定科学完善的招聘规划

受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用人计划,及时招聘企业所需员工,从而合理配置人员结构,使每位员工都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企业要保证招聘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部门的作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计划,对招聘趋势、招聘需求等进行统一规划。就人力资源部门而言,他们工作的重点就是保证企业战略部署与员工招聘计划的和谐统一。

4.2合理的招聘流程

在具体的招聘过程中,要保证招聘质量,就要尽可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招聘流程。招聘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面试程序、面试小组性别组成、材料宣传、企业介绍、招聘人员素质等都制约着招聘的顺利进行。而且,招聘环节出现任何细微的差错,都有可能造成招聘工作失败,降低企业的形象。所以,企业要尽可能保证招聘环节的紧凑、合理,在确定面试地点、场地布置以及参观企业时一定要合理,重点突出企业特色和亮点,最大限度的吸引应聘者的注意力。此外,摊位布置及广告策划要与众不同,接待人员要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妆容要适宜,尽量给应聘人员留下深刻影响,从而为企业招聘到适合的人选,推动企业新的发展和进步[2]。

4.3提高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员工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尽情展示自身形象,招聘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在应聘者心中的形象。企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应聘人员的窗口意识,把好人力资源入口关。在开展员工招聘工作以前,企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到员工培训工作中,对招聘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增强其自身素质。而且,招聘者所提供的信息一定要实事求是,要以真实的态度介绍企业实际情况,不能恶意隐瞒或者欺骗应聘者。此外,招聘小组要加强与用人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对招聘要求进行细致、准确的把握,尽可能缩减用人单位和录用者之间的差距,实现招聘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4.4尽可能选择科学的招聘方法和渠道

企业招聘渠道很多,总的来说分为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企业内部招聘需要的经费相对较少,而且能显著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外部招聘主要包括网络招聘、委托招聘、校园招聘、人才市场以及广告招聘等。企业外部招聘实现了企业与市场的有机联系,能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大量新鲜血液的涌入,会为企业带来新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能进一步创新企业管理。网络招聘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且传播面更广,降低了宣传费用,节约了时间,中小民营企业可以选择此种招聘方式。其实,不管对哪个企业来说,在选择招聘方式和渠道时都要实事求是,尽可能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渠道。

4.5加强背景调查,杜绝不必要的损失

要保证招聘人员素质,就要切实做好背景调查工作。针对不同的职位,所要进行的调查事项也不尽相同。职责水平决定了背景调查的强度,在招聘关键岗位和重要职位的员工时,要尤其注重背景调查。在确定调查内容时,要以工作性质为基本出发点。例如,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时,要对其品质和信用情况进行细致调查,在核实具体情况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及时与证明人取得沟通,对招聘人员的情况进行核实。不同的单位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些单位可以比较配合,但是有些单位可能比较固执,拒绝配合企业的调查需求。还有的企业出于好意不愿让员工失去工作机会,所以夸大员工表现,导致企业的调查失真,从而难以招聘到称心如意的员工[3]。

5总结

现代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和进步,获取宝贵的人力资源,就要做好员工招聘的各个环节,企业除了遵守国家法律规范以外,还要综合考虑区域变化、行业需求以及市场供求等因素,不断加强人员招聘管理。企业要吸引人才,就必须有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且企业要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员工培训,以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争取人才。在企业政策的影响下,企业要加强对人员招聘各环节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员招聘评估、新员工培训、政策规范以及职位评价等,从细节处加强对员工招聘的管理,夯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培进.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研究[J].河北企业,2014(05).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剩余价值

人力资本的定义,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这三种观点都体现了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人的体力和脑力,它在使用中可以作为获利的“资本”。

一、国外人力资本研究

伴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人力资本思想积累时期、现在人力资本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发展。在人力资本思想积累阶段,主要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让・巴蒂斯特・萨伊的相关研究。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基本上处于思想的萌芽和积累阶段,但在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与发展,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时期,主要有四位经济学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雅各布・明赛尔和爱德华・丹尼森。在这一阶段,人力资本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而且在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领域得到了深入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极其实践验证了人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阶段,随着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后,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揭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用人力资本差异重新阐释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上的广泛差距,从而克服了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些缺陷,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人力资本研究

我国人力资本研究起步较晚,人力资本的概念大约于1980年首次出现于中国经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广泛传播。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分为两个方面,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和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市场里的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将企业家人力资本提高到与非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地位。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风险真正承担者的角度出发,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即“资本雇佣劳动”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优企业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拥有企业所有权,人力资本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种历史必然趋势。人力资本具有“资本”属性,创造剩余价值,应该而且必须参与收益分配。收益分配的问题就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问题,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即私有性要求剩余索取权的激励,因此它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内因。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企业契约发生在要素市场上,是以要素市场的合约代替了产品市场上的合约,各要素都应该按照其贡献受益。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下,年薪制、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等措施使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范围和比例都有所改变。但首先要确定人力资本的产权,然后以人力资本产权为基础建立收入分配制度。随着人力资本谈判力的进一步增强,非人力资本谈判力的进一步减弱,物质可能只获得利息,企业利润全部为人力知识所占有。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的绩效,必须优化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制度环境。因此,人力资本的科学计量是实现合理分配的前提。

综上所述,国外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已经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且不断的在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从国外引入,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各种相关的理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人力资本的问题和矛盾必定会不断的出现,这就需要完备的、成熟的人力资本理来指导实践,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和进步。

参 考 文 献

[1]王旭辉,王婧.人力资本理论发展脉络探析[J].渤海大学学报.2010,32(3)

[2]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

[3]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

[4]J.B.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5]何敏.人力资本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J].企业导报.2009(9):69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 价值链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021-0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

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里最宝贵的资源,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那些能够吸纳、留住、开发、激励一流人才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真正赢家。现代企业的成功,归根结底是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如何保留人才并使其得到发展便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人的才能和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既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保证,也是企业保竞争力的保证。因此,在企业内部引入职业生涯管理将可能是一个解决企业发展动力问题的途径。

职业生涯(Career)源自拉丁文的“路径”之意,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职业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依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员工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丰富工作经验、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一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和传播,在我国也获得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其作为经营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企业和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蕴含着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实践中正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职业生涯管理有着清晰的“双赢目标”:首先,员工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职业锚)。其次,企业要帮助员工明确自身能力状况,指明未来目标和发展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以培训、薪酬、建立任职资格体系等为保障机制,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

二、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比较规范、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体现员工与组织双赢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在企业实践中。它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一个模块,其有效实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工作设计、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等模块。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看,开展职业生涯活动的系统性很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中往往缺乏相关配套制度和有力措施的支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缺少协同作用,没有统一整合到员工与组织的职业发展中来。因此,我国职业生涯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将组织的需要与员工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协同作用,确保职业生涯管理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组织的发展战略。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管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个路径。企业价值链(Value Chain)理论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不同的企业参与的价值活动中,每个价值活动环节都可能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企业经营的本质是通过经营人才来经营客户。最终是经营人,只有人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整合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形成企业价值。基于这一理论认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学者们将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价值链理论。它是指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一体化的环节。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与员工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它也是个体员工与组织基于组织战略进行价值设定、开发、评价与分配的一个系统化、柔性化和价值增值的过程。

三、基于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模式

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是员工与组织相互作用、互相配合组成的“需求―道路”活性复杂实践系统,并表现为隐形的个体层面和显性的组织层面,二者相互驱动,共同实现职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生涯管理的关键在于动态地把握员工的内在职业需求与组织的外在道路,使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能够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招聘、绩效评估、培训及薪酬管理等)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发挥效果。员工与组织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各模块管理的归宿和落脚点,其管理过程也是员工与组织彼此需求相互匹配与适应的统一过程。基于此,人力资源价值链的职业生涯规划构建模式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各模块的整合实现职业生涯管理,具体讲就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薪酬福利、教育培训、职业生涯通道设计等方面,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并形成有效的互动,实现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方位管理。

第一,以企业战略为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开展。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应该是许许多多的员工个体发展目标的集合体,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只有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相吻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企业在制定经营与发展目标时,只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才真正找到了目标实现的支撑。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其与组织架构设置、岗位设置和员工晋升、考核等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员工职业生涯真正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轨道,才能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协调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二,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可以确保企业战略落地,同时可以促进个体、团队和整个企业的绩效持续改进,提升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另外,绩效考核是企业实现薪酬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训开发体系设计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更是薪酬发放和调整的依据。因此,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与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L的吻合性,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与绩效改进是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参考要素。毫不夸张地说绩效考核是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推动力,更是以职业生涯规划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索。

第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企业的教育培训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补充与促进作用,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学习型组织,能够促成和加速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在实践中,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让企业的所有员工了解为什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做什么和怎么做,并在具体实施中随时根据需要开展培训和咨询活动,让职业生涯规划得到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培训开发工作,可以提高员工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强化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培养员工的客户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企业和员工真正实现共同成长,这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第四,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后,员工要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职业通道,即企业通过lT作分析和工作设计,结合企业组织结构体系、薪酬结构,把内部岗位分为例如管理、研究、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序列,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职业通道是员工实现职业理想和获得满意工作,或者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目前多路径、多通道的多重职业通道设计成为主要形式,它实现了职务和职能等级的并行,并且在薪酬制度设计上相互衔接和对应,从而鼓励员工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第五,开展跟踪反馈和指导。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员工必须不断接受新岗位和层次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素质结构。为此,企业须加强对员工生涯计划实施的跟踪和指导,建立反馈体系,实时通过绩效评估监控员工的岗位匹配程度,定期对其工作进行反馈和点评。对员工与岗位不相匹配的情况,要及时和员工进行探讨、加以修正,帮助其克服存在的不足。监督员工往生涯设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篇5

关键词:企业业绩;经营现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11-02

企业不断的发展需要内部的合理的对业绩进行评价,但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一问题一直是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之一,虽然在近些年,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探寻,但是在问题的解决上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彻底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由于人员的分配的不均,所以活动产生的效益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公司建立一种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各个公司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激发企业内部员工的动力,从而使企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的业绩评价的含义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绩效评价不仅是委托人对人实施目标激励的有效方法,也是委托人决定人激励强度的主要依据,还是影响公司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纵观近几年中国现代企业业绩评价实践,国内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虽然对企业业绩评价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中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仍然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对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评价仍然缺乏科学、系统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在这一层面上来看对现代的企业业绩评价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社会性评价及其内容

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增长存在许多隐患,如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或耗竭等。在评价企业业绩时,首先应对社会贡献大小作出评价,如环境保护状况、公益建设、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等。另外,产品市场占有能力、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在岗员工素质状况等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研究、开发力评价及其内容

指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更不能忽视其无形业绩,对其科技投入、创新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

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

首先,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企业只有投资和关注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为,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这一过程的指导,它评价和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用来指导和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且,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不能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使得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恰恰是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业绩等倾向。

(二)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

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三)评价结果不够准确

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有些是逆指标(如不良资产比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三、企业业绩评价不规范产生的原因

(一)为了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

盈利作为企业生存的核心,在企业的经营中占主导位置,这就致使企业陷入一个怪圈。为了盈利就会不择手段,而不择手段就会减少企业的盈利。而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看清楚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取得的眼前利益就是真正的利益,实际上却不是如此,这些蝇头小利只是公司以后经营的一个定时炸弹,总有一天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而在企业追寻更多利益的同时,就会自然而然的破坏其原有的业绩评价管理系统。一个正常的业绩数量系统是能够稳定企业的经营,但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经营为了更好的获取盈利,有时就会突破一些制度上的束缚,这就给我们的企业敲响了一个警钟。公司要想得到更多的利益,就会让各项控制制度进行“关照”,但是要想提升自身的业绩管理水平,就会让一些企业面临减少利益的局面。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前者,这就是导致了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系统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市场所决定的,所以,企业要有得必须有失,关键是看我们的企业做出怎样的选择。

(二)公司工作人员的素质较差

我们的企业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往往会看到这种行为:公司的会计监察部门会千方百计的讨好公司领导,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还会让企业更好的伪装下去。他们殊不知这种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而反观我国的所有的会计人员,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一个规律:那即是会计工作的人员数量众多,但是高级的会计人员却少之又少。而在公司的业绩评价领域对于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的依赖程度更是非常的深,因为业绩评价是一个非常系统的一个整体。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需要对公司的各个领域都要有所关注,这是一个需要有很高的业务水平才能够所胜任的一个岗位,一般的会计人员是无法做到的,然而要是给我国的每个企业都配备一个这样的高级会计人才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的企业经营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尤其是在业绩评价这一综合性较强的领域,这个岗位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很高的工作才能和技巧,还需统领公司的各个部门,这是企业的企业部门不能所比拟的。

(三)公司战略经营缺乏长久打算

我国企业的数量已经不下百万,近几年来也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我国企业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每年都有很多的企业面临倒闭的风险,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公司的经营缺乏一个拥有战略性的计划。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中,一个公司要想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对自身经营的方式,规模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蓝图,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更好的抵御公司将来面对的风险。以美国的通用汽车为例,这个企业在以前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国际的市场中都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其自身的业绩管理做的也非常的好,这也让其公司的相关领域都方兴未艾。但就是由于这些曾经的辉煌致使其丧失了对经济危机的警惕性,在2008年,由于市场等各个方面出现严重的危机,致使公司的运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最终,在三年以后,通用企业公司宣布破产。在这个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把将来面对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预案进行面对,就会让企业在真正面临风险时处理问题时就会游刃有余,反之,就会让企业面临崩溃的风险。所以,我们的企业要想提升业绩处理能力,就必须要学会对各种将要面对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会让企业防患于未然,在真正面临问题时就会不慌手脚。

四、提高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水平的建议

(一)建立全面的企业业绩评价定量指标评价系统

要拥有反映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主要由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组成,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要反映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主要由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等指标组成,反映企业资产运用水平及资产质量。再次要有反映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由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亏损挂帐比率等指标组成,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盈利或偿还债务的能力。最后要有反映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能力。

(二)建立企业业绩评价定性指标评价系统

1.提高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

第一,提高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经营业绩水平。

第二,提高领导班子团结程度,廉洁自律程度,是否爱岗敬业、奖惩分明,员工的拥戴程度。

第三,完善经营理念的先进性,是否勇于创新,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是否均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工作成绩好坏等。

2.建立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体系

企业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主要产品的质量达到何种标准级别。如企业产品质量是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并通过IS0认证,还是达到国家先进标准,或符合国家标准,甚至不符合国家标准。

第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何种标准级别。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如何,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是技术水平落后,也是影响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产品知名度高低,性能价格比合理与否,售后服务水平高低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第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低及产品产销率高低等。

3.完善企业服务满意度

第一,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第二,完善商品服务种类,定价合理,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各种承诺。

第三,完善服务场所的设施、装璜等,满足顾客的心理需要等。

(三)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第一,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合理、精简,制定的规章制度先进性、完备性及可行性,合理进行的贯彻执行。如果企业机构臃肿,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将难以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第二,检查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质量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第三,严格计划控制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经济效果。

第四,权责明确,提高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度等。

五、结语

业绩评价问题的处理是一个对于企业经营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处理得好,就会让企业的经营更加健康,也会让企业能够在激励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但是,企业如果对这个方面不予重视,就会对企业的长远经营带来很大的困扰。从上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到,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没有一个合理的成文的业绩评价体系,所以要建立全面的企业业绩评价定量指标评价系统,建立企业业绩评价定性指标评价系统,提高基础管理比较水平,从只有把这些问对策运用好,才会让企业更好的面对将来以及现在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 辉.浅析企业业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设置[J].河北财会,2013(9).

[2] 刘 霞.完善企业业绩评价[J].财会世界,2014(7).

[3] 任 莲.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分析改革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

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管理模式;研究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解析

1.何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主要指整合和优化企业各种资源,充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经济价值的活动[1]。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管理的对象是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管理过程贯穿企业运行中的各个环节。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生产规律以及企业的总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分配薪酬,制定合理的价格并控制成本费用,组织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有何特点

(1)综合性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贯穿了企业经济活动和运行期间的所有环节,并以经济价值为支撑,以提高利润为目标,所以,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指导性在企业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会形成很多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而这些都是企业领导作出各项决策的主要依据。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财务指标,企业领导会科学规划企业的发展路线,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具有指导性的作用。(3)关联性现代企业的管理包含多个部分,比如信息管理、统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计划管理、经济管理等等。企业的每个管理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还会参照和依据企业的其他管理环节的管理效果,所以,经济管理具有关联性的特征。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1.经济管理模式落后

虽然,现代企业大多实施了现代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摒弃了以前的生产经济管理方式,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中,管理观念依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和思维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管理质量不达标,管理效率低下。具体来讲,企业将管理重心放在了产品的生产阶段,而对于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宣传,还有产品品牌的打造,都没有做到位。这种不合理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2.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缺乏对我国企业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从国外生搬硬套过来的管理模式实用性和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实际的管理效果。此外,在经济管理体系的落实过程中,往往缺乏与之配套的监督体系,难以发挥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2]。

3.经济管理机构不健全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领导一味地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严重忽视了企业经济管理机构的组建和设立。负责企业经济管理的机构要么过于简单,完成不了实际的管理任务,要么太过臃肿,严重浪费企业资源。

4.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偏低

一方面,我国缺乏专门的经济管理人才,企业本身更不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培养这方面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和激励机制,单纯的物质奖励难以留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更是难以调动现有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人力资源上的种种问题严重降低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具体策略

1.科学规划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

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目标不仅可以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依据,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目标的指导性作用。在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近况,通过复核、检验、监视、确认、验证等各个环节,增强目标的可实现性和合理性,保证经济管理的正常进行。

2.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监管体系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建立健全针对员工的考评和激励机制,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还要对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和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监管,对于管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更要冷静分析,理智判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惩戒。

3.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国家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本身的规整制度,不断完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从基层员工到中层管理者,再到高层领导,建立有效的沟通体系和反馈机制[3]。在工作中,还要做好明确的分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并安排专人负责经济管理模式的评估,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模式。

4.合理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

在实际的经济管理中,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及时评价管理结果,保证经济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适宜性。具体的评价内容如下:企业的销售业绩、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等等。在评价过程中,要严格审查每一个环节,及时处理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四、结语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企业的经济管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实现以及战略目标的完成。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经济管理模式,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科学规划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的监管体系以及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并且还要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做到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进而促进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何富林 章寒丽 单位:浙江大合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富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焦枝,陈春霞.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2):2732.

篇7

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过程,是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打造和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以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考评体系,使之成为指导高等学校利用精品资源开放课资源完成跨校修读学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开放课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充分依靠管理学科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平台,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创新性地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精品资源开放课的教学过程与特点

(一)突出专业特色,实现育人模式创新

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改革培养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管理创新能力。进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体现到培养方案之中,为有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制度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确定学生能力结构

将管理学科全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优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关系,将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为基础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综合创新知识模块,建立以管理理念熏陶、管理技术运用与综合管理能力养成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

(三)完善教学资源条件,满足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由于管理学科实践性很强,且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实务实训中心(ERP实训平台、情景模拟平台、沙盘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实训中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中心、现代管理与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建立教师资格+注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考取注册职业资格机制。由此,强化实践操作技术培养,实现管理实践领域相关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效结合。

(四)根据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根据管理学科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构成,使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更加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际,通过管理实务仿真教学,丰富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同时,要构建科技创新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和创新讲座、商业计划书和创业方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企业管理沙盘模拟、ERP模拟实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等等。由此,来启发学生创新灵感和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方案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团队学习。

三、精品资源开放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利用开放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性学习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均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起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子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站。

(二)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从教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讲解现代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过程中将采用案例引路、用案例佐证,以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启迪和开阔学生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使深奥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俗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使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知识集成,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综合实验、专业成组课、课程设计、创新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积累式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即针对企业实际和管理过程,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和使用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方案。在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机制下,本方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师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综合实训、科技创新竞赛过程,将专业知识集成升华为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四)倡导亲验性学习,应用现场研究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危机管理等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将广泛运用现场研究的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亲验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根据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进入管理者角色,参与到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缩短课堂教学与管理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协作能力,应用团队学习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培养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运行机制,吸纳年级专业排名前20%的学生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结成创新团队,打造更高级的创新性学习平台,开展团队学习教学方法。以创新实验计划或者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由本科生及硕士生组成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项目或实验方法设计与论证,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平台设计开发、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过程。学生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尽快进入实验室或者企业感受科技创新和企业实践氛围,通过完成导师科研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积累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经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改革考试方法,突出指挥棒的杠杆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考核过程在学习方法运用、专业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将对本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具体形式可以考虑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商业策划书写作)方式、口试+笔试的方式。使学生把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死记硬背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操作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考试指挥棒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进而实现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注重知识集成,实现管理方案设计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知识集成能力的学习过程,综合性地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工作和管理需要的角度启发生学寻找解决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布置组织结构设计、企业家素质测试方案、管理人员配备方案、经营战略制定、企业文化结构设计、人才激励机制设计、企业筹资方案设计、企业管理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市场营销策略设计、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设计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根据企业背景和素材运用所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设计出相应方案,并通过答辩方式来解释和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及其实施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是按着每个学生做出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方案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设计依据、实施过程的可行性、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等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每个环节的完善程度进行分项打分,并依此给出课程设计和管理模拟实训课程的成绩。

四、精品资源开放课的实施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重在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作为课程重点和对学生进行考查的重点,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和编写教材,更新教学方法,以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从老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企业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和课程设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实现强理论、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育人方式。

(三)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增设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

注意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先进成果,并不断创新,部分章节融入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这种教学过程可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感悟西方人的管理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和写作。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资料来增加知识面度,提高学生科技论文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五)全面利用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团队制定了现代企业管理资源共享课程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试题库系统和答疑系统来强化教学重点,运用同(异)步学习交流和素材资源库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在线学习、团队学习、网络答疑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六)调动积极因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师生互动式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在资源共享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点、试题库、案例库、扩展性学习、资源下载、课程实践,特别是教师讲课视频将会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提高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建设开放平台,实现模块化教学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构成,构思和创建主讲教师视频讲授模块、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课程论坛和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模块、管理技能实训与管理实训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教学要求,编写出相应教学课件。

(八)依托精品资源系统,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篇8

摘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管理体系主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企业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脉,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将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由生产管理转到财务管理方面,提高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逐渐出现,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管理体系主要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企业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脉,也是社会经济得以运转的主要动力元素。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的逐渐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现代企业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也快速地建立起来,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逐渐由商品的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的经营者,逐步加强了对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在企业的生产、投资、运营等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有力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长久以来,企业的经营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发展的各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相挂钩,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将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渐由生产管理转到财务管理方面,提高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二)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各企业间进行平等竞争的经济形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企业都是平等存在、平等经营、平等竞争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各企业之间的市场体系是统一开放的,企业所生产出的各种商品以货币的形式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市场对其确定公开的价格,确保任何企业的经济资源都能在市场环境下得到有效的配置,如果企业不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就会很容易造成资源被扭曲配置,不利于自己经济的发展,也很难在市场上立足。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率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好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工作,确保自己能够在市场环境的运作下顺利发展。

(三)企业自身的宗旨和管理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形式,这样的宗旨决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只有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才能顺利运转,才能真正达到盈利的目的,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就会严重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运作,也很难进行产品的在生产,在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环境下,就很可能造成企业的萎缩,甚至最终造成企业破产。

二、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要作用的措施

(一)企业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发挥资金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其表现形式就是货币的表现,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最终经济目标,要想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企业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对资金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的每一笔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有记录记载,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充分发挥资金在财务管理中的巨大作用。

(二)建立科学的财务成本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所谓的成本控制就是对企业生产中所运用的生产产品的原材料进行采购价格的控制,对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消耗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管理人员也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对一个企业获利多少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企业能否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成本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关系到企业在整个的运营过程中能否获得较高的利润,只有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在此基础上获得企业的高利润回报,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高效益,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和约束,确保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得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管理和经营,现代企业需要按照市场的需要自主生产、自主经营、自主负担经营收益和损失,这样的现状决定了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念,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自己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当有较强的道德素质,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谎报、不瞒报,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结语:现代企业制度的快速建立和发展,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制定正确的实施政策,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顺利发展,就必须坚持对制度的改革创新,完善企业的财务管制制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会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问题・对策.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9(08).

[2]张国杰,陈营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发展趋势.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23).

[3]苏红.浅谈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经济研究导刊. 2011(07).

篇9

【关键词】企业 财会工作 转型 研究

一、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

(一)这是企业财会工作地位发展变化的要求。企业的财会工作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企业的生产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市场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财会工作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企业已经从单纯生产型转变成生产经营型,而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统一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目标。

(二)这是企业财会工作发展现状的要求。事后核算型的财会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是目前财会工作陷入被动局面的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记账、报账仍然是现阶段财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主要任务也是为上级部门提供相应的财务报表,统计资金的流动情况,为政府管理部门服务的较多,而为企业管理需要考虑的较少;二是财会的工作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前财会工作还停留在核算职能上,重视核算、轻视管理,从而形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地位反而削弱的反常现象;三是财会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二、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融资较难。

在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中,出现资金严重不足,融资较难的现象。我国现代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所趋,普遍有着强烈成长意愿,故存在着不顾自身技术开发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而急于、盲目扩展企业,从而造成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困难。一旦新的投资项目没有能给企业带来利益,那么原有的经营项目由于资金的运营不畅而受到影响。

(二)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我国不少企业由于财会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应用先进的财会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而不能很好而准确的对企业的财会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导致了企业出现多次的投资失误。再者企业投资失误率高,也有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许多企业管理者眼界较窄,不能及时而准确的获取各种渠道的信息,从而导致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受限以及投资的失策;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财会人员其业务素质较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从而导致了决策者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财会信息,进而不能对企业的一些经营项目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投资。

(三)企业财会管理不规范,管理水平低。

有的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集约管理,集权现象较为严重,且企业制度化、规范化以及程序化较差,从而导致企业财会管理较为混乱、财会监控不严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等,使得企业财会管理职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再者,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低也是影响我国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因素之一。具体反映在:大多数企业财会人员业务不精通,现代企业财会管理知识较为贫乏;企业财会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企业资金管理欠妥,资金的投资以及资金融资没有科学规划,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从而导致企业财会管理出现混乱。

三、现代企业财会管理改革对策

(一)深化企业内部的监督工作,遵守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这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落实,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依据国家会计方面的法律规定和企业的政策进行建账,财会部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该依法进行会计监督,对于在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突发难题,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会计监督处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之中。另一方面,每个企业都制定了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规范,这些规范是经过反复论证的,与国家的相关财会法律制度是不冲突的,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制度规范的要求实施财会管理,管理财会工作人员方面,要有程序和制度规范的依据,才能使被管理人员信服;要定期检查财会制度的落实情况,筹划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财会管理模式,使财会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以及资金的流转统一步调,不同的人员各司不同的会计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协调正常地运转;财会管理工作的中心是资金管理,传统的财会管理主要涉及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资金运作情况,不够全面,现代企业的财会管理应该扩展到企业对原材料和相关设备等其他资源的购置、销售中资金的回笼情况,是对企业运作的整个过程发生的资金交易情况的综合性财会管理。

(二)实现并完善财会电算化。

财会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财会管理中去,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功能代替人脑劳动,能够提高财会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减轻财务人员的负担;目前财会电算化已经在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得到了广泛地普及,但是财会电算化的发展不能止步于目前的水平,还应该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要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财会电算化要体现管理会计和生产成本管理的思想等;目前财会电算化的发展面临着安全性的问题,比如,黑客的非法入侵或者病毒的侵袭,都可能导致电算化系统瘫痪,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发展会受到很大的损坏;因此,企业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财会电算化运作时,要加强对硬件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比如,要定期升级软件和系统,排除计算机高危漏洞,在硬件上保证财会电算化的正常运行。

(三)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

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将影响到它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责任程度。企业的财务管理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做假账、逃税漏税等,给社会财富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企业的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财务工作。

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 成本管理 创新

1、加强成本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构建适合企业成本管理特点的体制,必须从完善和发展传统成本管理组织入手,在分析考虑企业成本管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因此,只有降低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才是企业生产盈利的基础,只有很好的控制才能增强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降低成本是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适应市场需求走向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企业成本是拟定价格的重要依据。成本是确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同行业产品成本指同一经济行业的产品平均成本。价格和成本的差异,必须表现为企业的亏损或利润。控制成本是提高资金效益的重要手段,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效益。因为企业投入等量资金,低成本的企业可以生产低价格的产品,有利于扩大销售收入,提高资金效益。降低成本是保障国家收入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成本低,售价可以扩大销量,从而增加国家税收。

2、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企业应更多地依靠技术的投入,即靠现代成本管理中的相对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效益。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在传统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的目的也只仅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是以节约的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是一种极其消极的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是应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个生产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售后服务。而目前,很多企业从领导至职工对成本的关注程度较弱,没有认识到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质量的综合指标,没有认识到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这种意识和观念急需转变。

2.2 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尽管少数企业已经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多数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法仍旧是依赖于传统的方法。很多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品种法和分步法,这两种方法适用的是大规模制造性的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这些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但目前市场变化很快,消费者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单件小批生产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市场、消费者青睐的手段,只有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企业才能扩大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但分批法的成本核算方法还没有被广泛采用,说明企业的生产组织还是比较粗放的。另一方面,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多数企业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和计划成本等方法。在目前的技术进步快,产品成本中制造费用比例较大的情形下,这些方法已经不能很准确地反映出产品的成本,从而对企业的决策、新产品开发等造成比例影响,比较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很少被采用,使得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也落后于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

2.3 缺乏全面成本管理观念

目前企业更多关注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忽视供应、销售过程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当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样只考察产品的制造成本会造成企业投资、生产决策的严重失误。企业的任何一种产品从引进到获利,其成本绝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是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发生。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等。另外,在管理领域,也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

3、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成本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创新首先要注重管理观念创新,转变观念是管理创新的最直接动力。从国际环境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企业开始掀起新一轮的管理变革浪潮,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学说应运而生。从国内环境看,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摒弃越来越不适宜的经营管理思想,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思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新观念,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信息观念、战略观念等适应新环境的新观念。对于成本管理而言,观念创新包括:

3.2 树立全面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市场的概念范畴已经扩大。成本管理的全面市场观念是以全面市场为导向,建立有效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和成本管理运作方式的一种思想。它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传统市场,还要注重这些新兴市场对成本管理的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推动企业走向市场,他们走向的是逐渐完善的全面市场。

3.3 树立成本管理市场化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所体现的效率只有通过市场的检验,才能转化为效益。成本通过市场转化为市场接受的价格,从而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转化为经济效益。市场是效率(成本)与效益(价格)的连接点。成本管理市场化可以具体划分为成本确定的市场化和成本承担者---产品的市场化两个方面。成本确定的市场化是指企业应该以竞争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目标利润,确定产品应达到的目标成本。产品承担客体---产品的市场化是指企业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面对具体的顾客群体,解决应该生产何种产品,以及如何生产的问题。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有必要低成本地生产出来,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根本不应该生产,更不必谈成本高低的问题。

4、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成本资料的准确性,也就影响着整个成本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现在我国企业的成本核算多是采用制造成本法,但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已慢慢体现。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作业成本法,它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同时也满足了顾客日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在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造,协调企业内外部的关系,从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外部成本;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各项作业,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的发生。通过减少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获得成本优势。

5、加强成本控制及将成本控制范围扩大到整个企业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相应的企业成本应是产品从决策、投资、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成本控制应该从整个生产周期去考虑。

5.1 首先要筛选可行方案进行产品生产的事前控制

成本控制中的事前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控制的方法上,首先要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上的可行性评估,评价、筛选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进而在对设计的边际贡献通过差量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等,选择边际贡献大的方案;或通过编辑各设计工序成本、总成本并通过成本否决,在满足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下,选择成本最低的设计方案。

5.2 完善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

直接材料成本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敏感系数较高。所以要努力降低材料的采购成本。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采购队伍,设立专门机构对采购价格进行审核,制定计划价格,将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进行对比分析,以考核采购人员工作成效。 努力降低材料消耗量。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控制材料的采购批量,合理地分期、分批采购。

5.3 做好产品销售阶段费用的控制

企业的另一个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极容易被遗忘的环节就是销售环节的成本控制。具体办法就是对销售部门实行多层次承包。这是一个既体现激励机制,又体现约束机制的承包方案,不但使销售费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同时也可以使企业的利益得到保证。

6、结语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成本管理是适应环境变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加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实。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潮流,顺势而为,不断创新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如何寻求更好的成本管理办法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其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因此,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不断增强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和平.煤炭企业原煤成本管理浅析.会计之友,2010年7期.

[2]万寿义.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3]李朝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商场现代化,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