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审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费审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费审计报告

篇1

纸张规格:a4,页边距:2.5cm;仿宋体4号字。

二《经费申请报告》填写款项要求

《经费申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项目概要

(二) 研制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三)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概况和趋势

(四) 前期研制开况

(五) 主要研制开发内容和考核目标

(六) 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实施方式、技术路线(自主开发、消化吸收、国际合作等)、项目进度安排、实施期限。

(七) 产业化依托或工程依托落实情况

(八)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分析、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益分析、促进产业发展作用分析

(九) 项目资金预算安排、资金来源与落实情况与申请国家资金的理由

(十) 项目申报单位及协作单位概况

项目申报单位以及合作单位的技术力量和人员结构,财务基本状况,各自承担的主要工作或有关协议合同复印件。

(十一)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如:是否涉及环境评估、土地购置、消防、安全评价等。

(十二)项目申报单位签章

必须由提交项目申请报告的单位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

(十三)项目主持单位审核并盖章。

范文:

市人民政府: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构建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应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全市应急工作顺利展开,市四届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研究并通过了《阜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并成立了阜康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在政府办公室挂牌管理,核定编制两名。

应急办主要职责是:承担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履行职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负责与区、州应急管理办公室联系工作;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市人民政府、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指导全市应急体系、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队伍建设;组织编制和审核专项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宣传培训、风险分析、应急资源储备和普查;协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应急保障和总结评估工作。

为尽快发挥应急办作用,保障应急工作正常运转,特申请拨付应急管理工作经费:

一、基本办公硬件经费

1、办公桌椅两套 2套×700元=1400元

2、文件柜一套 1套×600元=600元

3、电脑2台 2台×6000元=1XX元

4、数码摄像机1台 1台×10000元=10000元

小计:24000元

二、应急宣传经费

1、阜康市市民应急手册 5000本×6.5元=32500元

2、应急明白卡(不干胶) 5000个×1元=5000元

小计:37500元

三、应急演练经费(含基本办公经费)

1、 综合应急演练按30000元/年预算,可以按实际开展综合演练费用情况拨付

2、基本办公经费 5000元/年

小计35000元

以上合计 96500元,建议从市应急管理专项预算中安排,恳请批准为盼。

篇2

摘 要 本文多角度多层面论述了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从组织结构、人员选用、经费使用等多种方面阐述了审计独立性受到的影响和制约,探讨审计独立性开展的必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设想。

关键词 审计 独立性 行政 监督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审计作为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在促进国家计划的实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社会财产,维护财经法纪,提高经济效益,揭示财政、金融、企业,以及各个方面问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治理经济环境,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对审计独立性的认识及对审计体制的理解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具有经济监督活动的基本职能和审计监督独立性的本质特征。其独立性在宪法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审计监督独立性是审计的基础,只有做到组织结构独立、人员选用独立、经费使用独立,才能做到审计计划的独立、审计过程的独立和审计报告的独立。保证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

二、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经费、人员、组织机构三个问题:

(一)经费不足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经费不足是制约审计工作开展的瓶颈,制约了审计机构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监督职能的发挥。我国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机关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本级政府予以保证,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地方财政的困难和对审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审计经费根本无法保障,特别是地县两级审计机关对出现的经费缺口需要依靠审计罚没收入分成来解决。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连机构正常运行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又如何能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合法、有效、公正。很难落实审计署在2000年颁布的审计人员“八不准”规定,更谈不上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所以要实施正常的审计工作,审计经费是保障审计独立性的前提。

(二)人为因素影响到审计的独立性

人的因素同样是影响审计独立性开展的重要条件。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存在着审计人员短缺、审计项目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因素,在一些审计部门真正拥有审计专业初中高级职称,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仅占部门人数的40%左右,面对数百家的被审单位工作该如何开展?更有些有文凭却没能力,滥竽充数混入其中,制约着审计独立性的开展。

(三)组织结构的因素导致审计的独立性受到限制

按照我国的国家审计组织结构可简单地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直属于国家总理领导下的国家审计署和其派驻各部委的25个派出审计局及驻各地的18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第二个层面省、市、县地方审计机关及各企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宪法中规定省、市、县地方审计机构,地方审计厅、审计局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中层和基层组织,实行双重领导制,即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然而,地方审计机构的人员管理受制于地方行政,这也导致监督地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职责无法正常履行,无法行使相应的约束和监督的机制。以至于看似地方审计部门无所作为实质是受行政制约独立性受到限制。

三、增强审计独立性方法的探讨

审计在国家做出了为经济发展、反、查实违法违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审计独立性仍有待提高。

(一)解决审计经费瓶颈问题,提高审计独立性

审计涉及到对经济命脉的监督把握,首先必须解决审计经费的问题,对于依靠罚没收入分成来解决工作经费如同饮鸩止渴不仅毁坏审计机关声誉还导致的审计质量降低。所以只有拥有必要的审计经费,解决车、船、住等实际问题,使审计部门在经济上断绝同被审计单位依靠,才能有效维护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提高了审计部门的廉政形象,彻底落实“八不准”规定。

(二)合理配置,调整人力资源,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1.增加后备力量的投入,优化人员结构

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作为解决办法可以有针对性的吸收社会上的有职称、有能力、有专业技术职能的人才加入到审计队伍中来,同时减少行政管理人员数量,提高人员考核力度,按照工作量定岗定人等有效方法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

2.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技能

审计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审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在技术越来越细化的当前,仅仅具备专业知识但没有其他知识的储备很难干好审计工作,如何不受知识层面的制约,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审计部门的领导在深抓教育培训的同时应该着重“偏才”的培养,避免业多而不精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拓展审计人员的知识面,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好对口审计提高审计质量。

(三)减少干扰因素提高独立性

审计机构的处理、处罚权已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对于国家来讲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公正性、是发现问题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相比较问题的发现其意义远远大于对问题的处理,审计部门应该直接对政府负责,不直接参与对被审计单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的行为进行处理处罚,审计完成后将审计出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如实、公正的反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建议,按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提交给政府,政府部门对发现的问题按照管理权限属于行政职责范围内的由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进行处理,触犯法律法规的按照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由司法机构如检察院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并将处理处罚结果回馈审计机关。

向政府直接提交审计报告,有利于更好地向各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反映审计的全部情况,并督促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结论,从而更好地维护审计的执法形象,避免审计执法风险,提高审计的效果。这样,就能更有效地体现审计的高层次的监督职能,维护审计的权威性,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审计署网站

篇3

干审计十几年来,总是走不出审计结果不被利用这个误区,但从这份审计整改报告的字里行间,真实的看到了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真正感受到审计人员的辛勤劳动成果被肯定后的喜悦,真正体会到被审计单位真心诚意接受审计处罚并认真整改后的意愿。这不正是审计目的最好体现吗?这无疑是给我们审计人员认真干好工作注入了强心剂,更是给我们审计整改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是审计整改报告全文,供审计同行共阅:

下附:(××县××中学关于对《XX县审计局关于对××中学2008、2009年度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报告》所列问题的整改措施)

贵局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通知》安排,于2010年11月17日至2010年12月6日,对我校2008、2009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报送审计,在听取了我校有关情况说明的基础上,形成了洛审报字【2010】90号审计报告,下发了洛审决字【2010】42号审计决定。

审计报告真实、客观,反映了我校两年来的收支和违纪情况,审计报告既合乎财经和审计法规,又合乎我校的现状与实际,学校接受审计决定中的处理条款。

现就审计报告中提出的违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如下:

1.认真学习财政经策、审计法规,提高理财水平。本次审计所反映的问题,说明了我们平时对财经、审计法规学习的不够,从而导致操作违规,把握不当。以后要加强政策学习,在把握政策及操作规程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逐步提高理财水平。

2.所有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对勤工俭学收入、所有校内外零星收入足额上缴财政专户,据实从会计中心核销。在遵循财经基本管理规程、保持原始凭据真实的前提下探讨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方法,全力向规范化要求靠拢。

3.严格杜绝违规收入。本次审计我校违规支出达47.5万元,分别是高考教师奖励、高三教师补贴、平时加班费用的支出。在实施绩效工资以后,我们将严格控制奖金、补贴及加班费用支出,从学校制定的各项制度、方案上截断资金、补贴、加班费的发放的主渠道。坚决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加强教职工思想教育,宣传有关财经、审计法规,倡导教师的奉献意识,力争教师的理解,把握好政策尺度,做到在不影响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减少违规支出。

4.严格审核收支票据。本次审计发现的两张不合规的票据提示我们,财务审核人员要求把收支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做到该报的报,不该报的绝不报,虚假、不合理、过时的票坚决不能要,财务报销所需的附件一个不能少;财务人员将本着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细心、严谨检查,不马虎、不敷衍,以杜绝不合规的票据入账。

5.不再违规集资。2008、2009两年,我校在因校建工程欠款、校园文化建设等市、县安排重大活动项目的前提下,由于学校经费极端困难,不能支付活动的费用,针对具体活动先后两次集资款至1113000元,应付当时经费紧缺的现状。这些集资款至10月底,已经向洛南县教育局核实上报,纳入各级还款计划,逐步予以消化。

6.积极上缴罚没款。依照审计决定,按照审计决定的时效和金额积极将罚金上交县财政。

篇4

严格控制审计程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工作的先后次序,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采取的所有工作步骤的总和。审计程序既是保证实现审计目标的手段,也是审计成本的直接决定因素。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可能导致的审计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就越严重。所以,要降低审计成本,必须严格控制审计程序。

根据审计机关工作的性质,审计程序可分为审计管理程序和审计执法程序。审计管理程序是对审计管理工作中事务处理流程的描述与规定,是处理审计日常事务的例行办法。审计执法程序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的全过程,也称项目审计程序。在实践中,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审计机关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最恰当的审计程序。为实现有效的程序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从审计工作整体发展要求出发去分析和设计审计程序,避免重复交叉。审计行政管理工作往往会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工作岗位、主管与专业人员,以及各类管理活动,如调研、计划、审核等;还会涉及到各种各类的具体审计业务,因此,应将审计程序作为一个系统,将各种程序的重复、交叉与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要保证审计程序的计划性,促进程序的有效运行。从本质上讲,程序也是一种计划,进行程序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其必要性、可否收到预期效果以及是否有助于实现计划等问题。同时还要促进程序的运行,如汇编有关程序的规定,培训、指导员工进行正确的程序操作,确保员工可以及时、正确地接受新的程序,并按照预期要求工作。三是要评估程序运行所需费用,简化审计程序。

优化审计组织,整合审计资源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所以,加强审计的组织与管理,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也是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中,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工作、促进审计资源整合的手段主要有:一是计划安排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目标和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在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在保持各专业审计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加强审计署各专业司与派出机构及下级审计机关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二是加强对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管理,全面深入把握被审计对象或事项的情况。对某些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项目或资金组织全行业、全系统或全国范围内的分层次审计,是整合审计资源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有利于从全局上系统地掌握情况,反映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给政府决策提供大量的、全面的、系统的材料。这样,在无需增加审计资源和力量的情况下,也能从更高层次上、更加深入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注重发挥延伸审计或调查的作用。同审计相比,审计调查具有形式多样、程序灵活、花费精力和时间少、掌握情况多等特点,但审计调查也存在着深度不够、不处理处罚影响监督力度等缺点。在当前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在计划安排上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对于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项目审计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其他一些问题和单位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也可以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起到节约审计力量的作用。

四是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项目安排要尽可能就地就近。长期以来,为了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署对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项目安排,多采用异地交叉方式。异地交叉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外勤费用,而且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来说都是全新的部门,有很多不熟悉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去了解,客观上也增加了审计成本。所以,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安排就地就近审计。

五是灵活采用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方式。就地审计与送达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方式。与就地审计相比,送达审计可以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和各种潜在的审计信息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所以,在审计计划安排时,科学分析项目特点,灵活采用送达审计方式,对降低审计成本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发利用审计成果,合理转嫁成本

从费用效益的角度分析,审计成本还可以通过审计成果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可以采用合理转嫁成本的方式,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是要注重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首先,审计成果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上,要提升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就必须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第二,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审计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第三,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所有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实现审计信息(成果)的社会共享和利用的最大化。

二是建立审计结果跟踪落实制度。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还要促进问题的解决落实。所以,加强审计成本控制,还要强化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到查出一个问题,就处理解决一个问题。

篇5

高校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等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见,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高校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形式。

1.监督职能

高校审计的主体职能包括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其中监督职能是基本职能。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监督职能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具有监督的职能,但这三者的监督方式、监督力度都不相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且高等学校的审计应当对高校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行独立地监督,所以,监督职能应该是高校审计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

2.管理职能

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首先是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控制与监督作用。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效益观念的增强,投资主体的拓展,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经济的壮大,高校审计在实施控制与监督的同时,利用其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开展工作,逐步发展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学校管理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取决于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观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本身,包括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审计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路创新

审计力量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合署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设有,也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两三名审计人员,在职的审计人岗或“转业”到审计部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计人这项工作,素质参差不齐。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要程度认识不足。高校在配置审计工作人员时把关不严,把一些没有审计能力的人安排在审计部门,致使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当前很多高校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审计方法,靠审计人员手工计算核对数据的对错。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强化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参与督促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国家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高校审计工作纳入高校党政负责人考核重要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实行审计工作的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广泛征集审计线索。省级审计机关、高校审计部门应在高校内外广泛宣传审计工作,扩大高校审计线索来源途径。改革现行审计主体,改变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孤军奋战的状况,引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制,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强制性、权威性职能,形成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全面、真实的优势。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强、审计经验丰富、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的优势。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规划或计划高校审计部门、社会各方面反映的信息等制定审计计划,召集注册会计师进入高校审计现场,由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中的询证、计算、实际盘点等具体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复核确认,审计机关负责终审并出具审计意见,公布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审计报告的监督、执行和反馈等后续审计。

1.增加审计经费,提高审计工作物质基础条件,建立审计经费的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在学校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对其审计工作的经费安排。

2.强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审计中除基建审计等专项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几方面作为审计重点,能控制经费、预防腐败、发现问题、健全制度。①对财务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是否根据《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并及时足额入账等。②对设备管理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学校各类资产状况是否安全完整;公用经费和专用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规定,设备费分配方案是否合理,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③对基建规划处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基建投资是否报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扩大建设面积;基建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是否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手续是否完备,经办的经济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执行情况如何等等情况。

建立评价体系,优化审计成果在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实,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发现的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将从此不作选拔和任用,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健全高校审计工作评价体系,把高校审计反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重要依据。审计评价可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社会效益方面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师生员工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一杆标尺;经济效益方面可以采取对被审项目和社会同类项目经济效果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问题进行分析,对发现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要将高校审计结果列入高校主要负人业绩考查内容,维护高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第二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高焯.审计学(修订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4]葛长银.审计经典案例评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一、机构设置问题。科学设置地方审计机关内部机构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内设及下属机构不统一,有的地市审计机关没有单设审计法制机构,有的地市审计机关设立了经济责任、政府投资、社会保障等副处级下属审计机构,基层审计机关各自争取设立下属机构比较困难,因此,省级审计机关应开展专题调研,统一基层审计机关的内设及下属机构问题,为地方审计工作统筹发展提供机构保障。笔者就地市级审计机关的机构设置问题,提出如下设想:一是将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作为下属副处级机构单设;二是按照突出审处分离、突出质量控制、突出督办落实、突出干部管理等要求设立下列内设机构:办公室(负责行政后勤、文件收发、档案、财务、党务、人事、工会、老干、计算机管理等行政及党务管理工作)、综合室(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及协调、审计统计、审计信息宣传、审计调研、审计业务培训、审计学会等审计综合业务工作)、审理室(负责审计项目审理、审计处理、审计业务会议组织、审计法律咨询、审计复议、普法等审计法制工作)、监察室(负责审计干部的廉政建设)、督办执行室(负责审计结论执行、领导批示的落实等审计督办执行工作)、审计执法一、二、三、四室(负责除三个下属机构以外的审计业务工作,各地根据工作需要确定设立几个室)。为加强审计督办执行和审计干部的廉政建设工作,监察室与督办执行室合署办公,其负责人高配副处级;三是内部审计协会秘书处要有专人负责,各地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人员数量,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

二、项目统筹问题。项目统筹是地方审计工作统筹发展的基础。一是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将本级审计对象要按行业、按地域分类录入审计管理系统,建立审计对象资料库,并将历年的审计情况录入审计管理系统,建立审计情况数据库,为审计项目统筹安排提供基础资料;二是省级审计机关在每年的10月底以前提出新的一年审计计划安排意向并征求基层审计机关意见,基层审计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提出当地审计项目安排意见以及要求授权审计项目申请于11月底以前报省级审计机关,以便省级审计机关统筹制定新年的审计项目计划;三是省级审计机关要科学谋划好本省的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当年审计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从上到下全面铺开,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审深审透,使本省各级审计机关做好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完成好审计结果报告。

三、资源整合问题。整合全省审计资源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打造精品项目的有效途径。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从下级审计机关抽多少人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而是为完成全省统筹安排的审计项目,合理组织调配审计力量,形成“铁拳头”,打好整体战。因此,省级审计机关要根据统筹安排的全省审计工作计划及各地审计工作计划安排情况,统筹考虑全省审计项目与审计力量的配比,科学合理整合审计资源。

四、质量管理问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管理是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审计质量控制与管理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审计立项环节的质量控制。着重解决四个问题:一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立项;二要围绕民生问题立项;三要围绕财政资金使用及效益进行立项;四要明确审计目的进行立项。对需要立项的审计项目,审计业务部门要做好立项前的审计调查,掌握情况,提出明确的审计目标,分管领导要严格把关,审计综合部门要做好汇总和平衡。二是审计实施环节的质量控制。要严格执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着重把握三个方面:一要充分发挥审计 组长的重要作用。审计组长是审计项目实施的组织者,审计现场的指挥者,审计质量和廉政建设的第一道闸口。因此,建议各级审计机关分管领导除行业审计可担任大审计组长外,其他单个审计项目,分管领导如果不能坚持在审计现场一线指挥,就不宜担任审计组长。对于大的审计项目,审计组长可指派审计主审,协助审计组长抓好审计质量。对一般的审计项目,由审计组长兼审计主审为好。这样既有利于分清审计组长和分管领导的责任,也利于充分发挥审计组长的作用。二要做到审计资料的及时上传。审计组长要督促审计人员及时编写审计日记、认真做好审计证据笔录和审计工作底稿,并运用审计管理系统及时上传。只有做到了上传及时,才便于领导及时掌握审计情况和正确指挥,也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及时编写审计日记,促进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三要重视一级审计复核。审计组长身处一线,最了解情况,最有发言权,一定要高度重视一级审计复核。认真做好一级审计复核,可以把现场审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审计走弯路,也可以对审计实施方案中已确定的,但审计中尚未涉及的审计事项,及时进行补充审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审计实施方案的调整方案,把审计的基础质量打牢,以实现审计的最终目标。三是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抓好审计报告的起草、征求意见、审议、报出,审计案件线索的移送和审计情况专报的拟写及报出环节的质量。重点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如实拟写审计报告,全面反映审计情况,做到原汁原味。二要坚持审计业务会议制度,认真审定审计报告。三要与相关部门建立案件移送和工作协作配合机制,加强审计案件线索管理,做到准确移送和及时移送案件线索。四要加强审计综合分析,服务领导宏观决策。审计情况专报是及时向党政领导书面反映审计情况的最好方式,它具有内容简洁、报送快捷的特点,便于领导掌握要情和及时批示解决问题。写好审计情况专报,要充分占有审计资料,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客观分析原因,提出较高层次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并层层把关负责,由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对报送对象也要严格掌握,真正起到为领导服务的作用。

篇7

高校内部审计要践行促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增值路径,首要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与审计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如重要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外部“论证”和内部“会诊”制、审前调查操作规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委托社会审计相关办法等。同时要建立高校审计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审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审计实施顺利及审计结果运用。二是要建立审计公告制度,规范审计公告的程序、形式和内容,真正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三是要建立跟踪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督查机制。四要建立内部审计轮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对若干下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年限内完成一轮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

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

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

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

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

六、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篇8

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国家审计模式有四种,即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与行政型。在不同的国家体制下,国家审计机关所关注的领域不同,但其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率性进行审计;其传统职能就是监督财政预算收支是否按照标准执行,同时对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审计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蔡春等学者认为国家审计产生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其根本目标在于保证和促进政府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因此,当服务国家治理成为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时,国家审计的目标就应包含服务国家治理,并充分发挥审计功能。在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国家审计所具有的免疫系统功能,应该是对监督、评价、鉴证等传统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具体表现为四项功能,即:揭示功能、抵御功能、改进功能和预防功能。从单独的账项审计,发展到实现国家审计的前瞻功能,可以发现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国家治理秩序。

国家审计模式是指审计机构设置、职权设置、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效率的总称,是国家审计组织制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国家审计管理的实践看,它的各项活动主要围绕增强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组织审计项目的有效实施而展开。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着审计主体独立性弱、权力制衡不合理、职能划分不明确、审计结果透明度不高,反馈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定位国家审计决定了未来国家审计模式的改革方向。本文主要从组织结构、服务国家治理范围与审计结果公告机制等方面,选取运用这四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优化我国国家审计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二、不同国家审计模式服务范围比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介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大,其产生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现代国家审计的实践以查核相关资料为主要手段,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主要内容。国家审计重点在于: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独立的监督与评价;公共权力机构行使权力的3E情况(即效率性、效果性和效益性),有关机构和个人履职的合法性、合规性;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科学发展和公众利益作为国家审计目的。

通过比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范围,可以看到:美国审计署(立法型国家审计模式)关注的范围最广,几乎覆盖了联邦政府涉足的每个领域;每年多个领域的风险清单,通过判断该项目是否属于国家层面、是内生风险还是系统风险、衡量改进措施是否有效等来确定联邦政府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法国(司法型)与德国(独立型)也围绕政府责任,开展了绩效审计与公共政策审计。而我国(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仍然将审计重点放在财务审计上,绩效审计还处于试点阶段,尚不成熟。在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下,审计机关开展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监督,打击腐败。我国审计机关应扩大国家审计的范围,加强实施绩效审计与公共政策审计,将国家审计定位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三、不同国家审计模式组织结构比较

从现代组织理论来看,不同部门拥有的权利范围不同,会导致部门之间、部门与领导者之间以及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组织结构也是不同的。如何实现职责分离,实现各岗位相互牵制,是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国家审计机关采用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该组织的运行效率,其结构的合理性也会影响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效果。表2主要从内部机构设置、隶属机构、权力范围、人事安排、经费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通过对四种国家审计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1)从机构设置来看,立法型、司法型与独立型审计机关的独立性较强,行政型机关独立性较弱。立法型审计机关地位高、独立性强,不受行政当局的控制和干预,但这种职能的发挥依赖于完整的立法体系与程序。独立型审计机关的地位高低、对应的立法体系是否完善对其职能的发挥影响很大。行政型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弱,其职能发挥效果取决于其地位。地位越高,权威性越强。(2)从权利范围来看,司法型模式下的审计机关可以直接行使司法权力,具有司法地位和很高的权威性。这种模式下的审计机关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基于微观层面的,即审查和追责当事人,不注重向立法机关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国审计机关虽然被赋予一定的制裁处罚权,但大多审计检查结果的处理权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行使。因此,在审计范围和方式受到政府行政机关制约和限制的前提下,审计机关行使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权,从而审计的独立性也会随之受到影响。(3)从人事安排看,前三种审计模式下,审计机关最高领导一般由议会提名,且最高长官的任期都较长,保证了其形式上的独立性。我国审计机关虽然独立于财政部门,但没有独立于行政部门。审计机关领导的提名与任免是由行政机关决定的,所以缺乏人事上的独立性。(4)从经费来源来看,前三种审计模式下,审计机关经费大都来源于国会或议会,保证了其在经费上不受到政府的影响。因此,我国审计组织结构的改革,应从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入手,保证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与人事安排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同时应注重提高审计组织效率,保证审计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与完整。

四、不同国家审计模式审计结果公告机制比较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国家审计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通过揭示和向社会公众反映受托责任者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履行职责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立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多重约束机制的合力作用,促进受托责任者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的法律尊严,完善国家法律制度,有效地服务和推动完善国家治理。

从表3可以看出:立法型、司法型与独立型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结果公开性强,且其审计质量控制流程较为严格。比如,德国(独立型)的审计报告公开性、专业性、直观性较强,被审计单位可以反馈意见,审计结果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协商核定后才递交过联邦国会。公开后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更改,并且在审计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对已审计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公开没有进行整改的单位。但其与被审计单位反复磋商后若仍然存在分歧,分歧可以保留下来,由社会公众和议会来进行评判;年度审计报告是评估政府绩效和做出重大决议的参考。

行政型审计结果公开性较弱。例如,我国《审计法》虽然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但是,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查处的大案要案披露较少,由于审计出来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关系和利益,审计披露的内容不可能完全真正披露政府存在的所有重大问题,透明度不高,在处理和披露上比较难。因此,我国审计机关应当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谨慎开展审计评价,降低审计公告风险,保障公民知情权,从而扩大审计报告的影响力。

五、结论

国家审计模式的选择需要与该国的具体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不断优化国家审计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通过对四种审计模式的比较,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存在着审计主体独立性弱、机构权力制衡不合理、职能划分不明确、审计结果透明度不高,反馈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国家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范围方面,扩大国家审计的范围,加强实施绩效审计与公共政策审计,将审计定位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我国审计机关应当在审计组织结构方面,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保证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与人事安排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在审计结果公告机制方面,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谨慎开展审计评价,降低审计公告风险,保障公民知情权,扩大审计报告的影响力,促使国家审计从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拓展到国家的经济环境安全,从打击腐败、提高政府运营透明度拓展到为国家治理提供前瞻性策略。

[本文系审计署公开招标立项课题《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编号:13SJ02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华、陶玉侠:《论国家审计的角色定位》,《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2]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观的视角》,《审计研究》2012年第1期。

[3]张军:《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8期。

篇9

关键词:内部项目审计;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项目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单位和部门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按照单位和部门内部的审计工作计划安排,对确定的审计对象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管理标准、目标任务、指导方针,对其进行审核检查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是内部项目审计对组织内部所制定的审计要求的实现程度,以及对组织目标实现的促进程度。为了使组织体系的运行更为规范和有效率,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应当更高和更为全面。

一、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特点及其体系构成

(一)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及其特点。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是由内部审计项目的内部属性所决定的。即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既要符合外部项目审计的质量标准,又要满足组织内部对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特点是指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相对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对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而存在的不同点。基于内部项目审计的内部属性和质量要求,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应当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不仅要满足组织外部对项目审计的质量标准要求,而且要高于外部标准;二是内部项目审计质量要体现组织属性和组织的目标追求;三是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要体现项目审计的重要性和业务属性;四是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要体现主动性、深入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只有具备这四个方面的特点,内部项目审计的成果才能经得起外部审计质量标准的检验,内部项目审计才具有针对性、深入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内部项目审计活动才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项目审计质量体系的构成。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是一个内涵广泛,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审计范畴。从内容上看,它是一个由多种审计规范组成的审计质量规范体系即审计质量体系。内部项目审计质量体系应有五个方面组成。一是组织外部对项目审计制定的与审计质量相关的规范体系;二是组织内部部门对项目审计制定的与审计质量相关的规范体系;三是内部项目审计组对项目审计提出的相关执行保障措施;四是内部项目审计的重要性对项目审计提出的质量要求;五是内部项目审计的业务属性对项目审计质量提出的质量要求。组织外部制定的与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相关的审计规范,主要有国家制定的审计法律法规,审计部门制定的条例、准则、制度、规定、办法,民间审计组织制定的审计规范等。组织内部制定的与项目审计质量相关的审计规范,主要有内部项目审计计划、管理办法、作业规则、实施规定、人员组成、职责分工、质量控制、质量检查、绩效评价、奖惩措施,经费使用等。内部项目审计组对项目审计提出的相关执行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方案设计、人员分工、组织安排、审计实施、复核检查、证据收集、报告形成等方面要求规定。内部项目审计的重要性主要是指审计项目的性质、规模对项目审计提出的人员要求、时间要求、经费要求以及其他资源配置要求,以保证项目审计应有的质量。内部项目审计业务属性主要是指内部项目审计的业务类别。即内部项目审计是财经法规审计还是内部制度性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是管理效率审计还是经营业绩审计,常规审计还是重点审计等。不同的项目审计业务属性有不同的审计质量规范。其内容主要体现为审计技术规范,包括审计方式、取证方法、证据鉴别、工作日记、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业务技术规范。

内部项目审计质量体系的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支撑的。它既是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保障,又是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的依据,又是对内部项目审计质量进行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对内部项目审计进行检查的质量标准。开展内部项目审计,项目审计组应当全面收集和掌握与项目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以及组织内部的计划安排、管理规定、工作目标、审计立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重要的会议记录和相关文件、会计报表及相关的会计资料、审计档案等,按要求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在充分了解项目审计的业务属性、业务规模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组织分工、人员安排、经费配置,按规定编制审计方案,按要求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按计划完成项目审计。这样,内部项目审计的每一个环节始终是在执行一定的目标规范条件下完成的,最终按各种规范评价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其结论应该是符合审计规范的。由于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相应的标准作为依据,很难表明质量的高低以及达到质量要求与否。衡量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是否达到质量要求、是低还是高,其标准依据是内部项目审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各种审计规范。符合规范的内部项目审计,其审计质量就达到了质量要求。当然,内部项目审计的完成在积极的方面超越了审计规范的要求,项目审计的质量应当确认为审计质量高。

二、内部项目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在我国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5年国家颁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标志着内部审计工作开始逐步走向正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内部项目审计的开展,标志着内部审计从宏观、中观层面向微观层面发展,侧重于审计在具体审计对象上的落实,以及审计人、事、权、责的有机结合和审计效率的提高,也标志着内部审计方式的重大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部项目审计逐步完善,内部审计质量不断提高,但内部项目审计质量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需要思考。

(一)内部项目审计质量还不能满足组织发展对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内部项目审计质量能否满足组织内部对项目审计的质量要求,是判断内部项目审计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以上市公司为例,大多公司上市前内部审计部门所作的项目审计都是在外部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指导下完成的,内部项目审计组所完成的项目审计很难满足公司上市的需要,影响了公司的发展。对于一些上市后的公司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所作的风险项目审计并没有揭示出被审项目所存在的实质性风险,对公司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没有满足公司发展对审计质量的要求,项目审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提高。

(二)内部项目审计质量分布不够均衡,整体质量需要提高。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受外部约束条件要求审计比较多、比较严格,且组织内部管理水平高、内部控制体系比较健全的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完成的内部项目审计质量要高于其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经常开展内部项目审计的部门和单位的内部项目审计质量要高于非经常开展内部项目审计的部门和单位。从中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作的内部项目审计质量要好于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型企业;上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作的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总体上好于非上市企业;中央直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所作的项目审计质量明显优于地方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从微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内部项目审计的各环节质量分布不尽合理,包括从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审计档案、到复审以及后续审计等。有的内部项目审计由于立项质量不高导致了项目审计缺乏实际意义,影响了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有的内部项目审计由于审计报告的缺陷影响了整个项目审计的质量。有的内部项目审计由于组织环节、人员分工质量不高影响了项目审计的质量。总之由于内部项目审计各环节的质量没有达到组织内部所要求的质量水平,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质量。

(三)内部项目审计的规范性不够强,审计规则、程序遵守不够严格。任何高质量的内部项目审计都是按照一定的审计规范进行的。严格地遵守审计规则、审计程序等相关规范是高质量内部审计项目完成的前提条件。以审计档案中文件材料排列顺序的规范为例,一些单位内部项目审计文件材料排列顺序不规范。对项目审计文件材料的排列按照立项类、证明类、结论类、备查类顺序排列,排列不符合文件排列顺序的规范,文件排列具有随意性。虽然内部项目审计文件材料排列的不规范对项目审计的质量并不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从一个侧面却反映出内部项目审计的整体质量,存在着对审计规则、程序等要求遵守不够严格,内部项目审计的规范性不够强的现象,影响了内部项目审计质量。

(四)内部项目审计的实施方案不尽完善,对项目审计计划监督不强。内部项目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内部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是由项目审计组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编制的,为项目审计的开展和完成提供方法、步骤、依据、责任划分和时间规定的工作计划。内部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依据;项目名称和基本情况;审计的目标;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预定审计工作起止时间;审计组长、审计成员及其分工;编制日期及其他有关事项等。内部项目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对被审项目作详细的调查,掌握与被审项目相关的资料信息,了解被审项目的业务属性和业务特点,结合项目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胜任能力和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对项目审计的要求,完成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内部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完整全面,切实可行,这样内部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才能真正对内部项目审计起到计划监督的作用。但事实上,内部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在内部项目审计过程中并未受到内部审计部门和项目审计组的重视。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的观念在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所编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简单而不够细致严谨,对内部项目审计的计划和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审计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内部项目审计的审计取证不够深入,审计工作底稿需要加强完善。内部项目审计的审计取证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审计取证方法较为单一,证据的说明不够全面。检查方法的使用多于监盘的方法,观察方法的使用多于查询、函证的方法,分析复核方法的使用多于计算的方法。几种方法同时并用,相互交叉验证收集证据的方法使用不多。在审计证据的类型方面,正面证据较多,反面证据较少;书面证据较多,实物证据较少;内部证据较多,外部证据较少。支持基本证据的佐证旁证的收集没有得到重视。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要素不全,事项记录不够完整,所附审计证据不规范,缺少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经常性检查和签字。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表现为内部项目审计证据的质量。获得足够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是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保障。完整全面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得出审计结论、撰写审计报告、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内部项目审计在审计证据、工作底稿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需要加强完善。

(六)内部项目审计的审计报告重点不够突出,评价不够清晰。内部项目审计报告是内部项目审计的最后成果,是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影响内部项目审计报告质量的主要问题是审计报告的重点不突出,结论不够清晰。其主要表现是:内部项目审计报告篇幅较大;对被审项目的基本情况描述较多;审计事实证据的堆砌严重;内部项目审计依据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组织内部的计划安排、规定、决定等阐述不够具体;合法性的审计评价意见对被审项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法令、规章制度、政策等文件的程度,没有详细到具体条款,比较笼统;效益性的审计评价意见用数量表达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实现程度不够透彻,有必要提出的审计建议没有提出。作为内部项目审计报告重在反映出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中所确定的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实施过程中重要而具有代表性的审计事实、审计证据、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政策文件条文,清楚地表达出项目审计组应该表达出的意见。否则内部项目审计报告的质量就难以满足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

(七)内部项目审计没有完全体现出项目审计的重要性和业务属性。内部项目审计的重要性和业务属性不同,内部项目审计需要配置的审计资源不同。例如,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所需配置的审计资源不同于经济效益审计;内部绩效审计所需配置的审计资源不同于法规审计;常规性项目审计配置的审计资源不同于重点审计等。但从内部项目审计的资源配置来看,一些部门和单位内部项目审计资源的配置并没有体现出内部项目审计应有的重要性和业务属性。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内部项目审计所配置审计人员的数量是相同的,不同经济规模的项目审计时间大致是相等的,相同的审计人员连续在两个性质不同的项目审计中承担同一审计职务等。这对项目审计的质量提高是没有积极作用的。

三、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是内部项目审计的核心。加强对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控制是提高和改善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关键。由于影响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因素比较多,对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控制要实行重点控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使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符合审计规范规定的各种标准要求,促进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为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创造环境氛围。加强部门和单位内部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是提高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内部项目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以小组为任务单位对所确定的审计对象执行的审计活动。单位和部门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就会在单位和部门内部为内部项目审计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然而,在我国内部审计虽然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但在一些单位内部审计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存在只是一种形式,既没有配备专职的内审人员,也没有单独的审计经费,有的甚至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在这种内部审计环境中,不要说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内部项目审计能不能开展都成了问题。因此,在部门和单位内部要开展好内部项目审计,部门和单位内部要有足够的重视,为内部项目审计创造条件,为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创造合适的氛围。

(二)提高内部项目审计人员的素质,为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是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保证。任何类型的内部项目审计都是由具备一定素质的审计人员完成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思想素质主要包括工作态度、思想品质,以及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崇高理想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业务素质主要包括审计人员所掌握的审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财务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经济活动分析知识、审计技能、审计实践经验、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审计人员的临场应变能力等。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忠于职守、严守秘密;坚持原则、遵纪守法;尊重事实、依法审计;不徇私情、不;坚持学习、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奉献。审计人员完整审计素质的获得只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审计实践的锻炼、审计人员的自我修养和和不断领悟,以及良好的审计环境长期熏陶才能形成。就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而言,总体素质还不够高,与高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比,还是有一段距离。大部分现职资深的、有实践经验的、有审计理论水平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从财会人员转岗而来的。完整接受过审计专业学历教育的审计人员不多。加之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完整系统的培训,许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形成主要是靠自学成才、岗位成才完成的。因此,要提高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就应当重视内部审计人员全面素质的形成,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培养以及实践锻炼,为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

(三)合理配置内部审计资源,促进内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资源是指审计活动可供利用的全部审计要素的总和。内部审计资源是指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可供利用的各种审计要素,主要包括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审计经费、审计时间。合理配置内部审计资源就是从有利于审计目标、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实现的角度,将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审计经费、审计时间等审计要素合理配置,保证内部项目审计按标准和要求准时完成。按照内部项目审计的规模、业务属性和重要性,规模大、业务特殊、重要性程度高、审计标准要求高的内部项目审计,审计人员、审计经费等审计资源的配置就应当多一些,审计人员的素质就应当高一些;相反审计资源的配置程度适当地可以低一些。在实际的内部项目审计中,每一个项目审计合理地要配置多少审计人员,多少审计经费,多长审计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内部审计和内部项目审计的实际情况而定,既要参考以往同类的项目审计,又要着眼于当前和未来内部项目审计的发展变化,综合全面考虑。同时还要有适度的动态调整,使审计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内部项目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内部项目审计的综合质量,促进内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

(四)全面收集和掌握与内部项目审计有关的各种审计规范,为内部项目审计提供标准。审计规范是开展审计活动的标尺,是评价和判断审计质量的基本依据。项目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全面收集和掌握与内部项目审计有关的各种审计规范,是保证内部项目审计质量重要的对策措施。为了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和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国家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各单位和组织内部根据国家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自己特点的有关内部审计规定和内部项目审计决定和规则。这些与内部项目审计有关的审计规范,内部项目审计组及审计人员在内部项目审计时应当全面收集学习、认真领会,尤其是要掌握《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内部审计准则》、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内部审计规定》,以及与内部项目审计质量有关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单位内部有关内部项目审计的各种规定和审计目标要求,以便在内部项目审计过程中有据可依,推动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

(五)严格按审计规范开展内部项目审计,保证内部项目审计的规范性和审计目标的实现。严格按审计规范开展内部项目审计就是把审计规范落实在内部项目审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内部项目审计活动不脱离审计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内部项目审计过程是一个由不同审计实施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审计环节的不规范性都会影响到其他审计环节的质量。内部项目审计从立项到审计报告、审计文件材料整理归档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严格执行相应的审计规范。在内部项目审计前,按审计规范的要求应当对项目做深入的调查,了解项目所涉及的业务内容、机构人员、职责权限以及相应的会计文件、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等,对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完整记录并作详细的分析,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在编制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时,按审计规范要求必须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时间、审计人员、审计手段、审计技术、审计方法、预期成果、风险防范等。审计实施过程中,内部项目审计组成员应按照内部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审计,收集的审计证据应当具有合法性、客观性、可靠性、准确性、全面性、充分性和重要性。对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完整的记录,并有熟悉情况的相关人员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复核检查,保证审计证据的规范性。

审计工作底稿是记录项目审计组审计查出问题的相关事项及其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书面文件,是形成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的审计事实要准确、定性依据合法合规、处理依据适当合理。项目审计组对审计工作底稿要仔细填写并认真复核,保证审计过程的完整性规范性。

内部项目审计报告是发表审计意见的载体,是发挥内部项目审计只能和作用,促进组织健康发展的主要形式。按照审计报告规范,内部项目审计报告的形成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日记为基础,由项目审计组指定专人执笔撰写。对发现的问题应证据充分,分析透彻。对存在的经验优点应恰当反映。审计意见应客观公正,重点突出,准确明了,并在充分听取被审项目主体反馈意见基础上予以修改完善。内部项目审计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是内部项目审计全部过程的最后组成部分。项目审计组成员应当按审计文件的整理归档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归档,完成项目审计的完整过程,为以后的审计提供参考。内部项目审计只有全过程地始终按审计规范要求完成每一个审计环节,审计过程和成果才能符合审计质量的要求。

(六)加强对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检查和考核,促使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完善。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完善,除了单位和部门内部要不断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严格执行各种审计规范,以及内部项目审计人员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加强对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检查和考核。对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检查和考核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但主要是组织内部的审计主管机构。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检查和考核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内部项目审计进行检查;二是对内部项目审计组成员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内部项目审计进行检查主要是检查内部项目审计的程序性、规范性、客观性、可靠性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性,以便评价内部项目审计的质量。对内部项目审计组成员进行的检查和考核,主要是检查内部项目审计组成员在内部项目审计过程中承担的职责,考核其责任是否全面履行,以便激励和追究。对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检查和考核,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一般和重点相结合;审中和审后相结合;局部和全部相结合;单项和综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对内部项目审计的检查和考核,促使内部项目审计质量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俊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文献研究综述与启示[J].会计之友,2011,(14):115-116。

[2]刘明辉,史德刚.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彦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消防部队 零星基本建设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32-02

基本建设审计是消防部队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公安消防部队基本建设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凡是有基本建设活动的公安消防部队各级各单位以及利用各种资金建设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接受审计监督。《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消防部队工程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第五十八条规定“武警消防部队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无论投资来自何种渠道,无论规模大小,均必须接受审计监督。”《公安消防部队基本建设审计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投资金额部消防局40万元(含)以上、总队级单位30万元(含)以上、支队级单位20万元(含)以上、大队级单位10万元(含)以上的,按照本规定实施审计监督。”上述规定对消防部队开展零星基本建设审计提供了依据,但这些规定比较笼统,缺少一定的审计流程,对关键控制点的审计形式、审计配合、职责分工、底稿记录与复核、资料归档等实际操作不明确,在实际运用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为此,笔者结合消防审计工作实践,选取了一些关键环节来构建消防部队零星基本建设审计流程。

本文所讲零星基本建设,是指消防部队投资规模在200万元以内的零星项目。如果达到招标或者政府采购要求的,还需按照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基本建设审计相关规定,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审计。

一、合同(预算)审计流程

1.项目执行部门(经办人)报审:经办人在审计人员指导下,填制《基建项目合同送审表》(见表1),提供完整送审资料(表内所列),并履行审核审批手续。

2.财务部门审核:就经费来源及到位情况,经费预算及列支渠道提出审批意见并签署姓名与日期。

3.后勤部门审核:对项目立项手续完备情况、经费保障情况等提出审批意见并签署姓名与日期。

4.审计部门审计:(1)审查内容。参与直接审计的审计员重点审查:工程立项的审批权限是否合规、审批手续是否完善(单位办文、会议记录等)、经费是否纳入预算(或计划)、资金来源是否落实、施工单位的确定是否符合规定、施工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施工单位上报预算(施工图纸)是否合理、拟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完整,(2)出具审核意见。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编制《基本建设审计工作底稿》(合同审计类),记录审计过程与结果,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底稿进行复核,在此基础上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部门负责人在表内签署审批意见、姓名与日期。

5.单位领导审批:按照本单位审批权限管理相关规定,单位领导提出审批意见。

二、结算审计流程

1.项目执行部门(经办人)报审:经办人在审计人员指导下,填制《基建项目结算送审表》(见表2),提供完整送审资料(表内所列),并履行审核审批手续,经单位领导审批同意后将结算资料提交给审计部门进行审计。

2.项目执行部门负责人审批意见:对结算资料进行初步审核,提出审批意见并签署姓名与日期。

3.单位领导审批意见:对项目送审结算进行把关审批并签名。

4.审计部门审计。(1)受理。审计员接到单位领导批准后的结算资料后,进行初步审查,主要审查内容有:结算资料是否完整(包括前期合同审计时所有资料、工程结算书、变更记录、工程图纸等基本审计资料),内容是否真实,签章手续是否完备,工程竣工结算书是否按合同相关要求编制,及时提醒相关部门补齐缺项、漏项资料,初步审查通过后,审计部门受理。(2)组织审计。审计部门按照规定组织进入施工现场就地审计,审计应在合同(预算)审核的基础上注意:结算资料的完整性;预算的控制情况;深入施工现场勘测;注重合同条款的履行、预结算对照、额外增加的工程量、隐蔽工程量等审计。现场审计工作量一般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3)报告审计结果。审计部门根据结算审计情况编制《基本建设审计工作底稿》(结算审计类),记录反映审计基本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审计建议,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底稿进行复核,在此基础上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意见书,并将审计意见书和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签章前)报送领导同意后签章。而后,审计部门通知项目执行部门(经办人)签收审计意见书和审计报告。

三、审计资料归档流程

1.项目基本审计信息登记。结算审计完成后,审计员应对项目基本审计信息进行登记(包括项目名称、施工单位名称、资金来源、合同金额、送审金额、审减金额、审定金额及主要审减原因等),填制《基建项目结算审计统计表》。

2.归集整理、形成档案。结算审计完成后,审计员应对审计项目的资料进行归集整理,形成审计档案。应将合同审计、结算审计查看的所有资料,经办单位送审的相关表格(复印件),审计员填制的表格和底稿,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等资料,按照逆审计顺序编制《基建项目审计档案目录》,做好审计资料的归档。

参考文献:

[1] 奚志华.消防部队事前事中过程审计问题浅议.经济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