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财务 内控管理 重要性 有效措施
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因为高速公路单位所推行的高速公路项目具有投资大、回报期长、建设过程复杂等特点。要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的落实高速公路项目,就需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合理实施财务内控管理,对高速公路项目资金运用予以规划、监督、控制,促使高速公路项目的经济性、合理性、实用性得以提高,为推动高速公路单位良好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深入研究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提高其应用性很有必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高速公路单位应当做好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以使内控工作有效发挥作用,对高速公路项目资金予以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使高速公路项目落实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经济化。高速公路单位具体落实高速公路项目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工作制度是否完善对财务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单位的正常运行;财务工作能否高质高效的完成直接影响着单位资金控制能力,使高速公路项目各方面资金的分配都能公平、合理。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财务工作等方面予以规划、监督、控制,促使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为高速公路项目落实提供真实、可靠的账目依据,使高速公路单位更好的进行高速公路项目。所以,在高速公路单位中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速公路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高速公路项目落实效果。所以,规范、合理的实施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实际情况则不然。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财务内控管理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
(一)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
高速公路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项目,我国政府每年拨给高速公路项目的预算额相对较多。如何使用这笔资金,优质完成高速公路项目,就成为高速公路单位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之一。因为在具体落实高速公路项目中,如若出现大量超支、浪费的现象,不仅会对预算方案的实施有一定影响,还可能引发项目运营资金不够的情况出现。所以,在具体落实财务内控管理时一般都会实施预算管理,结合高速公路项目实际情况及预算方案,严格控制资金运用情况。但一些单位并没有切实有效的落实预算管理工作,按照预算方案对资金予以合理的控制,导致项目资金挪用、经费挤占等情况屡屡出现,使预算方案的执行难以有效进行。
(二)资金管理落实不合理
高速公路单位在具体落实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资金管理工作实施情况,以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切实有效的应用,提高资金利用率。但从以往高速公路单位资金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管理落实并不科学,原因在于:
其一,资金账户管理不够严格。现阶段大多数高速公路单位都选用多开户的方式来存储项目资金,以达到分散账款的作用。但这种分散账款的方式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部分账户的账款是可以外借的,这就导致资金账户管理无法对各个资金账户予以严格的监管,如此就会导致资金监管不力、资金去向不明等情况发生。
其二,来往账款监督不佳。高速公路项目落实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某些方面款项的往来。为了保证项目往来账款清晰、明确,资金管理人员需要对往来账款予以严格的监督。但因往来账款较多、管理人员监管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往来账款监管不力。
其三,固定资金管理缺失。就目前高速公路单位固定资金管理情况来看,固定资产管理依然流于形式,并没有明确日常资金管理内容、要求等,导致固定资金审批程序松懈、固定资金审批理由不充分等问题存在,造成大量固定资金流失的情况发生。
三、优化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当前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和处理,提高财务内控管理的作业,严格监管高速公路项目资金的运营,提高资金利用率,以便高速公路项目资金用到实处,为高质量建成和坚固使用高速公路创造条件。
(一)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原则
1、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
为了使财务内控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在具体落实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结合高速公路项目,监理项目实施的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从而明确财务内控管理的内容及重点。在此基础上,根据高速公路项目落实情况,定期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评估,以此来优化落实财务内控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2、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
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强化财务内控管理的职责和任务,促使财务内控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分工明确,在高速公路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作用,以便提高高速公路财务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为规范、合理的运用高速公路项目资金提供依据。
(二)优化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措施
1、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财务内控管理
内部控制工作在高速公路单位的开展与推行,主要目的是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为了使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作用,首先就要转变高速公路单位人员的思想意识,让单位人员都能够了解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合理使用自己的权利,有效完成自己的职责,为推动高速公路项目更好的落实创造条件。所以,加强对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2、从制度实施上约束财务内控管理
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涉及方面较多,使各个方面在具体落实中一定要按照相应的制度予以合理实施。基于此点,建设财务内控管理的各项制度,对财务内控管理予以约束,使其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才是必要的。对于财务内控管理各项制度的建设,应当注意强化以下几点。
其一,授权审批制度。在授权审批制度制定中,应当明确授权审批的两种形式,即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为了避免两种授权审批的形式混淆或应用不当,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详细说明两种授权审批形式的要求、应用范围等。
其二,会计管理制度。对于会计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依据与之相关的国家统一标准,并结合公路管理单位的特点,详细、全面、合理的制定会计管理制度的条款,促使其比较完善,能够有效约束会计管理。
3、从强化控制力度上管理财务预算
对于财务预算方面管理工作落实不佳的情况,应当加强财务预算控制力度,对财务预算的方方面面予以深入的、严格的管理。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强化预算管理。在高速公路项目落实的过程中,对超支、资金浪费等现象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利用是以预算方案和项目实际落实情况为准,提高项目资金的利用率。
其次,合理规划资金使用管理。为了使项目资金用到实处,需要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予以合理的规划和监督,促使项目资金真正用到高速公路建设或运营中,避免资金挪用、挤占等情况发生。
最后,强化资金管理。也就是严格监督和控制项目资金,明确项目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使资金使用透明化、清晰化,尽可能的杜绝资金外借等情况发生。
四、结束语
财务内控管理作为高速公路单位有效落实高速公路项目的有效措施,应当对当前财务内控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解决,提高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性,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提高项目资金的利用率,使高速公路项目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推动高速公路事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慧.高速公路财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与有效措施[J].北方经贸,2015(2):75-76
[2]李岚.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9(5):211-212
篇2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现状 问题 措施与建议
引言
所谓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财务风险,防止财务舞弊,实现学校管理目标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方法、措施和程序。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规范高校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促使高校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其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环境方面的建设,风险评估方面的建设,控制活动方面的建设,信息和沟通方面的建设和内部监督方面的建设等五个方面。
一、高校内部控制实施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高校各部门的各项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空白点。
(二)重要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三)制衡性原则:高校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与高校的招生规模、教学科研范围、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五)成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对成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高校的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高校面临更大 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和文化的前沿阵地自然也不例外。我们高校已不再像过那样一切靠政府包办,而已转变成为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以及核算能力的实体,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这些转变虽然很大程度地提升了高校的自主性、释放出了更大的创造性,但是随之也为高校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高校内部的管理与控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近年来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随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各项收费及上级拨款大幅度增加,现在我们高校的资金流量是过去的数十倍,高校领导机构和某些职权部门的权力不断增大,而高校在管理和制度改革上却存在滞后性。从近年来国内高校所发生的相关腐败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原因在于高校内部控制薄弱、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由此可见,当前我们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状况不容乐观。
三、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针对高校的相关内控法规体系不完善
二十世纪末,国家先后颁布《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但是限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情况,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不能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做出指导,从而使高校未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不利于高校内部控制规范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内控会计制度不健全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对会计制度设计不够重视 财务的主要职能有核算、监督与管理。很多高校财务只有基本的核算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过时或欠缺,制度约束不到位,不能满足现时需要,导致有些高校纠纷或官司不断,经济效益与信誉俱损,对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正常开展和党风廉政建设都有较大的影响。
(三)高校内部审计有待加强
传统的内部审计思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发展中,存在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反映在职责定位不清晰,工作制度不规范,审计观念陈旧,审计方法和手段单一、落后、人员少,素质偏低等问题,甚至有领导认为,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审作用不大,可能会阻碍高校改革并导致审计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矛盾,会束缚财务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简单的“事后”审计监督思路提出了挑战,因而导致高校内审思路狭窄,不能适应现阶段高校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高校风险管理较为欠缺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的不确定性。高校由于过去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教育经费、招生计划全由国家统一安排,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也无需考核学校的办学效益。因此,高校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但是,近些年来,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所处的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市场不断开放,教育的日趋国际化,来自国内、国外的竞争在加剧,尤其是招生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使高校在面临不断增加的外部风险时,来自高校内部的风险也在加大,尤其是财务风险。因此,高校要有足够的风险管理意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完整的法规体系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对国内内部控制理论进行总结,还要对国外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广泛研究,在已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其他具体规范及相关操作,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对包括我国高校在内的所有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
(二)提高高校内部控制意识
高校的领导者应树立内部控制的风险意识,更新观念,强化管理。一方面,高校应成立专门的财经领导小组,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及其他重大经济事项进行精心组织与审核,为学校财务管理把好关。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财务岗位的管理,把财务管理岗位作为重要的专业技术岗位,充分发挥财务人员为学校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并完善高校内部审计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内审环境。高校要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关心和支持审计工作,加强相关的内部审计的宣传工作,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内部意识,以形成浓厚的内审氛围。其次,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坚持依法审计,按照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及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并健全内部审计激励机制与责任机制,实现高校内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最后,拓展内部审计领域。高校内部审计要围绕后勤管理,教学管理,为师生员工服务开展工作,同时应加大离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绩效审计的实施力度,力争实现审计效果的最大化,真正做到预防、引导、监督和服务的统一,以促进高校深化改革,提高办学效益。
(四)强化高校风险管理
要想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地发展,就需要强化高校风险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当前我们高校内部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是财务风险。对于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将负债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举债发展这一手段来增加对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的投入,另一方面注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增大。因此,建立规范的对外筹资决策机制和程序,加强筹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等环节上的控制,把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而对于其他内部风险的控制,高校应大力加强内部风险防范措施,制定各项内部管理制度,设立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各种内部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财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因为再好、再完备的制度建设最终是否能发挥应有的效用还是要取决于人的执行。所以我们高校应高度重视财会队伍的建设,应按照择优聘用的原则,有计划的补充高素质人才,并定期对本校现有的财务人员开展再培训工作,以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高校相关内控制度可以得到高效的执行。
五、结语
尽管当前我们高校在内控管理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我们高校上下一心,更新管理思路,采取科学的完善措施如:建立完整的法规体系,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加强并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强化高校风险管理,以及提升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就可以有效地落实好高校内控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出使其应有的效用,为我国高等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何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会研究,2011(02)
[2]杨明亮.论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J].财务与金融.2011(01)
篇3
关键词:高校 基建财务 内部控制
一、引言
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办学规模,高校纷纷掀起了基建的热潮,不断增加基建资金的投入,基建投资和基础设施改造的规模迅速扩大,这是新形势下各高校为了顺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举措。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必须进一步加强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确保高校的基建投资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政府作为公办院校的所有者和主要出资者,理应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中起主导作用,比如高校的建设规模、资金调度、贷款额度等,而在现实工作中,政府却往往只是处于形式上审批的次要地位,政府对高校的基建财务资金运行缺乏有效的制约,高校的权力和责任不对等,缺乏内在的责任意识。内部控制的大环境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性质,高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弱化是造成基建财务内部控制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高校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是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二。高校财务管理层普遍认为,公办院校属于政府办学,基建风险不大,从而缺乏风险防范和监控措施,决策思维不严密。基建财政投资、基建贷款、资产处置、资金调度等重要财务事项没有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没有建立起相关的风险评估体系。因此,薄弱的基建财务控制环境增加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二)基建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可操作性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基建财务的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基建会计监督制度,要不就是还没建立,要不建立也只是借抄其他单位的制度,并没有现实的针对性,脱离了基建财务内控的实际。有的高校会甚至没有确保基建财务内控人员实行正常内控的权力,使其受到领导、部门利益及其他方面的制约。
(三)未对基建全过程实施控制
高校基建项目的确定往往以建设办人员为主,编制项目建议书、招投标、施工设计、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几乎由建设办人员参与完成。基建财务人员只管按合同规定付款、记账,对于违反基建项目决策程序、合同不合理变更、随意占用基建资金等不合理现象,基建财务检查监督无法有效实施。
(四)基建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基建内部审计作为内控的再控制,应从第三方的立场去客观公正地对高校基建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具有独立性。但目前高校基建的内部审计部门未能有效发挥其监督检查的关键作用。一些高校基建领导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有的高校基建没有财会审计部门的检查,有的高校基建内部审计稽查不规范,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从而导致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一)注重优化控制环境,强化高校领导的基建财务管理意识
高校领导往往未能充分认识到基建财务人员参与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基建主要靠抓好建设部门的管理工作,基建财务人员只管照章办事,按合同规定付款即可。基建财务人员缺少参与基建财务分析、研究及预测的机会,未能参与项目决策、招标、施工、竣工验收与决算控制和监督检查。因而,高校领导有责任和义务去强化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和自身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将基建财务内部控制作为基建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落到实处。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
基建财务人员首先要熟悉高校基建项目审批程序、项目批准文件及合同。其次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履行招标合同,施工单位若将合同进行分包或转包,财务部门有权拒绝付款。支付工程款时发票章必须与合同章相符。高校应制定变更项目预算审批权限,确实因设计变更需要追加基建预算,须报上级单位审批和经校领导班子同意后,按实际发生数确定变更后的预算增减额。
(三)将基建财务内部控制覆盖基建项目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
为确保高校基建内部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会同基建管理部门、监理单位、跟踪审计单位定期检查基建的过程管理,及时发现基建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并针对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内控政策。高校基建财务人员在基建项目过程中,要做到事前参与预测和决策、事中注重控制和管理、事后有分析和评价。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是实现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贯穿高校基建的全过程。此外,高校基建还要自觉接受政府审计以及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以保证高校基建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康运行,从而实现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
(四)推行基建跟踪审计,提高投资控制工作质量和效率
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是投资控制的有效手段。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制度,将审计贯穿于高校基建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工程验收、工程竣工决算等各个环节,使在竣工决算审计中无法看到的问题,在跟踪审计过程中进行了解,有利于提高高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在现实运行中是较复杂的,对此,高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责任、强化责任感,针对高校基建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基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促使高校基建内控管理运行得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朱燕.加强建设单位基建内部控制管理浅析[J].会计师,2011(3).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 内部会计控制 建议
高等教育内部存在着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种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它使得现实的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进而需要在体制、观念和教育模式等根本问题上进行重构。地方高校必须确立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和价值原则,坚定地实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朝着大众化的方向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于如何完善地方高校治理结构、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地方高校内部控制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地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
1 地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护高校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的流失;保证高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避免和降低各种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在高校内部贯彻执行。目前,高校对加强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内控制度和程序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来看,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地方高校存在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不全面、约束的对象不全面、控制的范围不全面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用的发挥。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使地方高校财产安全存在隐患。出现不相容职务未分离现象,如出纳员管钱又管账,出纳员参与物品的采购工作,一般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才去关注那个环节。
1.2 内控会计制度意识薄弱
《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是许多地方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重视不够,制度制定不严密,控制内容、约束对象、控制范围尚不全面。有的即使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也难以落实,使其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造成设计上脱节,执行中有漏洞。如有的学校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采购、验收、保管、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其出入库未按规定程序办理,未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没有真正实现“账实、账卡、账账”相符。对多年来资产的短缺、积压、毁损、报废等处理不及时,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造成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
1.3 预算管理不完善,内部财务管理不严
地方高校的财务预算是学校发展计划和全部经济活动的总体说明,是保证高校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目前一些高校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或流于形式。一般高校仅限于依据上年或国家预算拨款来进行“估算”,缺乏严格的预算编制程序,存在预算编制范围不全、内容不实、执行不力和约束软化等问题。一些高校的财产长期以来缺乏监控,许多国有资产被无偿占有和使用,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另外,二级单位经济收支活动控制薄弱:高校二级单位资金逐年增加,但对加强二级单位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却不足,内控制度和程序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和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致使部分二级单位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控制乏力。
1.4 经济责任审计困难,效果不理想
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困难重重,审计效果不理想,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监督部门独立性不强,检查不力。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某人离任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种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而且审计容易走过场,即使查出问题,也不妥善处理,起不到威慑作用,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无足轻重。此外,任期经济责任划分困难,难以界定,因此也难以做出准确的审计评价。
1.5 财务风险控制薄弱
一些高校只重视学校扩大规模和招生人数,对教育经费、基本建设的投入,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对建设项目没有科学论证,盲目扩张,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1.6 奖惩制度不明
缺乏执行责任追究制。有些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且缺少必要的奖惩制度,造成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导致监控力度欠缺。
2 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几点建议
2.1 树立正确观念,提高领导层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负责,建立、实施、完善内控制度是会计信息真实的制度保障,因而建立、实施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高校领导层的职责。树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具体标准,将控制的方法、措施、程序予以规范和系统化,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把内部会计控制落到实处,建立严密、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2.2 进一步理顺内控程序,强化各环节的内部控制
要理顺内部控制各环节的关系,结合流程整合与再造,按业务流程的要求对现有内部控制程序做出相应的调整,建立健全岗位授权管理的制约机制,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严禁越权从事活动。建立分级授权与转授权制度,对报销、资金调度等财务权限实行适当限制。严格岗位控制,分散部门职责权力,把过去一个部门办的事分散到两个或多个部门办理,严格执行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的分离制度,实现职能间相互制约机制。加强会计控制,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要求,严肃会计结算纪律,保证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和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3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具体包括:(1)建立权威的内部会计控制组织。(2)完善会计系统控制的建设:会计信息控制、不相容职务与岗位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财产保全控制、全面预算控制等。(3)建立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为了确保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效果良好,内部会计控制在实施会计监督的同时还必须纳入高校监督管理体系中。建立内部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监督和民主监督为主导的“三位一体”财务监督体系,是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4.加强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无形的灵魂,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高校员工具有强烈的凝聚和引导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是构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助推器。
2.4 加强预算控制,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
篇5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模式有两种,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高职院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并由其对学校的所有经费往来进行集中管理,学校所有的财务收支活动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下属机构没有任何的财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在学校统一领导的框架下,在明确校内各级、各单位之间权责关系和建立健全各项财经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并对财权进行划分的原则,由学校和校内各级各单位对其财务行为进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学校统筹安排和集中有限的资源,却不利于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集权”与“分权”之间的矛盾,却弱化了一级财务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长期存在着“重核算轻管理和风险意识淡薄”的管理思想,与社会、企业之间主动对接的意识不强。由于对资金的预算管理相对滞后,严重地阻碍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比较注重核算,却缺乏财务预算的理念,认为财务预算管理只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工作,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未能将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真正地落实到位,因此容易导致其在资金的使用和财务制度的安排上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下所形成的财务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财务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的过度集权,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被弱化,很多高职院校的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尚未建立,有些虽建立起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存在着有章不循的问题。在编制时间及指标下达方面的严重滞后,导致其根本无法实现事前控制。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控制制度,无法对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也不能详实地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准确地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至于对下属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往往心中无数,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3、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在其内部会计控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内部控制观念薄弱、控制意识淡薄。由于没有制定和实施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其在某些非经常业务的核算方面缺乏有效地监管,内部会计控制明显滞后,或者处于无力的状态,这就很可能导致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小金库泛滥、隐藏预算外收入、收入申报不实和税款缴纳不准等诸多违纪违规问题。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内控管理部门化明显等问题,或片面、简单地理解内控,导致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时顾此失彼、轻重不分,这就从客观上弱化了内控的作用。
4、绩效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在预算管理中普遍采用零基预算,因而在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绩效观念和轻视成本核算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其在办学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也日趋多元化,使得其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局面日趋复杂,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绩差没有惩罚,绩优没有奖励,没有严格的绩效考核和财务分析,无力跟踪查效,这些无疑会大大地降低其资金的利用效率,而且其投资效益缺少考评的尺度,容易形成财务风险。
5、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属于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并没有明确要求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和考量。从而导致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被纳入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去。对高职院校投资只注重其消费性而忽视其投资性,这导致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被淡化,高职院校采用的是普通高校的会计科目设置,由于其会计科目设置较为单一,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工作的实际实施。
6、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有关各方对学校资产的性质及效益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于无形资产,更是疏于管理,甚至被排除在资产管理的范围之外。不注重于现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资产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不少学校没有运用现代化信息平台进行资产管理,或者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最终导致了账实、账账和账卡之间的长期严重不符。此外,在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中,盲目投资和产权不明等现象还比较严重。
三、构建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分级财务管理模式
1、树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理念。高职院校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与效益并重、货币时间价值和财务内部控制等理念,才能有效地协调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规模扩张之后的科学发展。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该控制系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构建适应高职办学特色的财务内控制度;高职院校要把加强内部分级管理的经济责任体系作为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分工,责任落实到人,并注意划清经济责任,要做到奖罚分明,切实地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要按照经济责任制的相关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地将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力求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员预算的管理理念,要求预算编制部门把目标管理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预算;强化预算编制的过程,通过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来承担学校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监督,有意识地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参与预算的编制全过程,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与沟通。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预算年度总收入,逐项地确定预算内容和安排预算资金。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地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尽量避免预算的随意追加或者调整。
3、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融资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强化财务风险意识,通过科学地规划,做到适度举债。要充分地论证贷款的可行性,把债务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对贷款项目进行充分地可行性分析与论证,优化贷款结构来有效地降低资金的综合使用成本。加强对贷款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加强贷款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根据学校的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合理地制定负债的总额,并科学地规划不同负债种类的具体期限,合理地安排贷款资金的投入时间,科学地安排还款期,以确保资金链的安全和顺畅。
4、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严格地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构建一个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查制度。定期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体系,重视对内部监督的检查。大力促进内部创新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结合,切实地提高内控制度的运行效率与活力。要建立健全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对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力争将经营风险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5、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成本控制机制。高职院校要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需要科学地设置具体的成本核算项目,对教育成本核算流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可以适当吸收和借鉴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功经验,不仅有助于弥补和完善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的不足,而且有助于促使高职院校的成本核算及管理走出当前的困境。通过采用双轨制进行会计核算,对一般性的业务核算仍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但在涉及具体的高职教育成本核算时,其相关的总账及明细账都应转而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行的双轨制核算。
6、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绩效评价系统。构建高职院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最核心的工作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导向性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最终结果。一是以定量指标为主,具体采用沃尔的权重评分法的原则;二是以定性指标为参考,并注意指标体系少而精的原则。高职院校要实行财务绩效管理,可通过制定内部绩效管理办法等,将绩效管理工作与各部门的考核和奖惩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来维护财务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性和严肃性,以促使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地调动。此外,还应形成绩效评价的循环反馈机制,根据上年度的绩效评价情况不断地完善绩效评价指标。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基本建设;绩效管理;有效途径
基本建设在地方高校教育总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家改善社会民生、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一个成熟的、经过深入调研与科学论证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保障。然而,长期以来,基本建设项目存在着投资决策上缺乏科学论证,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财务内控管理松懈和绩效评价不被重视等问题。因此,在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将绩效管理应用到地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之中,发挥绩效管理对项目建设的促进作用。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模式,综合运用财务和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完成绩效管理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项目全过程的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建立项目绩效管理机制,将绩效管理有机地融入到项目建设管理中去。
1基建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建投资决策较为粗放
一些地方高校基建项目的决策过程较为粗放,对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精细化程度不够。一方面为追求“省内一流”、“区域一流”、“全国一流”而无限度的提高建设标准,过分注重项目外观形象,忽略项目本身的实际功能,缺乏投资效益意识。另一方面,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对高等教育发展预见不足,不能准确把握适度超前的原则,缺乏前瞻性,思想保守,项目规划设计与学校发展需求脱节,导致大量后期加建改建现象的发生,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
1.2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
项目预算编制不全面、不规范,存在多编、超编或少编的现象,影响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使具有“刚性”的项目预算变成了“弹性”预算。在具体项目预算编制中,未从项目使用的整体出发,仅仅局限于项目建设本身。建设管理部门从学校接受项目建设任务后,往往单纯从项目建筑的角度来考虑,没有考虑建筑使用的基本条件保障,如水电外接、项目总平等部分,预算编制不完善。作为项目建设管理部门没有与项目使用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不了解项目可能存在的特殊要求,如专业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或报告厅、演讲厅等的特殊需求。预算编制“弹性”太大,项目预算编制部门为避免超预算的情况出现,故意提高编制标准,或多编工程量,使得预算不具备准确性;或者对于一些不确定因素预估不足,造成无法全面准确编制预算,预算变动性大。
1.3基建财务内控松懈
基建项目没有按照《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严格开展资金管理工作,财务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审签流程不合理,财务审核把关不严,资金乱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项目经费划拨部门和执行部门职责不清晰,项目财务管理职责重叠,难以发挥相互制约的作用。
2项目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2.1基本建设程序履行不到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担心丧失发展机遇,在“跨越式”发展的口号声中,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纷纷上马建设新项目,罔顾学校自身财力承受,违背了“坚持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基本原则。项目实施中,随意改变原设计方案,变更频繁;一味压缩建设周期,无法严格履行项目建设基本程序。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和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理念在建筑领域的推行,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在实施过程中,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建设成本上升。不尊重工程建设基本规律,忽视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的结果,必然导致建设投资难以控制。
2.2绩效管理理念尚未形成
“绩效”是从管理学引入公共支出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两个方面[1]。高校资金以财政预算拨款为主,长期以来缺乏成本核算和考核,项目绩效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工作粗疏,绩效评价工作敷衍,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在项目预算编制阶段,缺乏细致的调研和准确的资金测算。对资金使用、项目绩效缺乏监督和跟踪问效,存在重申请轻绩效的现象。项目实施过程中边建边改、甚至刚刚建完就改变用途,不可避免的出现“三超”现象,造成低效重复建设和工期延误,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3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等学校主要承担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对于基本建设管理往往重视不够,也没有配备或配足工程建设管理的专门人才。同时,基本建设相关的制度、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善的基建管理制度体系。工程管理财务人员多是由工程管理人员兼任,不具备系统的基建财务及工程预、决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易于在财务管理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难以满足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工作需要。
3开展基建项目绩效管理的基本策略
3.1遵循项目建设基本程序
建设程序指建设项目从酝酿、提出、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以及投入生产整个过程中各环节及各项主要工作内容必须遵循的先后顺序[2]。在工程建设基本程序中,项目前期管理尤其重要。其中包括项目建议书(或立项核准)、可行性研究、设计概算编制和审批等。项目建议书是项目建设单位向投资主管部门提出的立项申请书,其投资估算的合理与准确直接关系项目全建设周期的投资控制。因此,在项目建议书编制阶段,必须依据学校总体规划和项目年度建设计划,全面考虑影响工程建设的各种因素,掌握本区域建设价格成本信息,合理确定项目投资规模。可行性研究报告则具有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成本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后续的设计概算原则上不得突破可研确定的投资规模。总之,新建项目前期阶段的调研分析、科学论证,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十分必要的。
3.2提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
基建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学校承担建设任务的管理部门制定项目资金年度使用计划的预算活动,必须符合国家预算法规范。预算编制应当遵守国家编制预算的基本原则,按照预算编制办法和程序进行。基建部门项目预算是学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准确性、科学性如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预算的执行质量,也关系到部门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针对不同性质的建设项目和建设内容,制订一套合理规范的预算管理模式,提高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基建部门应加强对建设项目预算编制重要性的宣传,要把预算编制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预算编制人员要增强依法办事观念,规范业务操作。项目预算经过“两上两下”审核后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如因实际情况确需调整的,要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接受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和教职工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监督,形成刚性的制度约束,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3.3建立绩效管理内控机制
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内控管理,加强对预算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离又相互制约的预算管理新机制[3]。依据国家基建财务制度的规定,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监督和考核工作。多途径、多形式优化和完善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使基建财务人员不但能够熟悉工程技术、工程招标、工程现场管理等工程管理基础知识,了解投资概算、施工预算、竣工决算等“三算”之间层层控制的关系,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4]。还能掌握基建财务制度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操守、胜任项目绩效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
4实施项目绩效管理的主要途径
绩效评价是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规则》明确提出“加强对基本建设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实施绩效评价”,基本建设支出的绩效评价成为高校基建项目管理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地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领域引入绩效评价,实现全过程科学化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使“问效”机制由事后延伸到事中、事前,其实施途径主要有:
4.1着力建设项目绩效管理人才队伍
(1)绩效管理的理念提升。引导项目管理部门增强绩效管理责任意识,宣传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相关政策,将绩效管理工作作为深化学校基本建设经费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常规性工作来抓。(2)绩效管理的专业培训。开展基建财务管理人员业务培训,采取邀请校内外财务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指导,组织召开绩效管理工作培训专题会议,有计划的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创造条件对本校基建管理部门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工作技能,掌握最新法规动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需要[5]。(3)同类高校的学习交流。组织人员到同类高校开展绩效管理专题调研、考察交流,学习借鉴绩效管理工作经验,探讨适合本校绩效管理工作的办法和思路。
4.2构建科学的项目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项目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项目主管部门根据设定的项目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项目建设全过程中资金筹集、使用及核算的规范性、有效性,以及投入运营效果等进行评价的活动[6]。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对于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十分关键,目前地方高校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大多是零散的、随意的,缺乏系统性。为打破我国过去“重投入,轻绩效”的局面,客观上就应倒逼高校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取得的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综合的评价[7]。针对扩建新建、维修改造等不同性质的基建项目又需要设置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这对于不同类型的基本建设项目来说,其评价结果才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对此,首先应就基本建设项目的一般特点搭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架构,构建项目决策指标、项目管理指标、项目效果指标三大类一级指标体系。其次,分类建立二级指标体系。如项目决策下设计绩效目标、预算编制;项目管理下设计资金管理、财务管理、组织实施;项目效果下设计预算设定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当年学校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为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还可进一步设计第三级指标体系。以一级指标“项目决策”为例,其二级指标“预算编制”下设计两项三级指标。一是“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即项目预算金额是否具体、是否提供项目明细,是否存在虚编、漏编现象;二是“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即项目在本年度支出中,支出金额和支出范围是否与工作计划匹配和关联。这样,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在一、二级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设置更具针对性的三级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分类型的专业指标体系,使不同性质的基建项目对应相应的评价指标,保证一、二级评价指标相同,三级评价指标体现特性,构建全方位、立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使绩效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实用、科学合理。
4.3发挥项目绩效评价的作用
学校开展基本建设绩效管理工作,在完成绩效评价后,应充分发挥项目绩效评价的作用,推动基本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①运用于次年预算编制。学校绩效评价小组对基建项目进行集中绩效考核,重点对目标设定合理性、资源配置全面性、过程管理规范性进行评价,对预算管理执行不规范的,进行调减或撤销。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项目资金预算安排和资金拨付相关联,以此促进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②纳入学校对部门年度考核范畴。学校财务管理部门结合基建管理部门项目年度总结、自评报告、相应的佐证材料,判断项目是否完成预算确定的绩效目标,形成评价结果并报学校领导层,作为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按校务公开的相关规定,将绩效评价结果在学校网站或专题会议上公示,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透明度,接受师生的监督;③与管理者个人责任挂钩。建立基本建设项目绩效管理问责机制,对于在绩效评价中存在问题且整改不到位的,应当追究基建管理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利用评价的指挥棒有效引导管理者的行为,将工作目标任务、能力业绩及服务质量作为评价内容,将评价结果和个人责任、经济利益挂钩,指引和推动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和目标任务的落实[8]。地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绩效管理自2013年全面实施以来,相关的管理制度亟待完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急需建立,也没有可供使用的现成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需要地方高校管理者,特别是基建财务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探索,在绩效管理理念提升、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符合我国地方高校基本建设实际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许梦博.地方财政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马楠,马永军,张国兴.工程造价管理(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蔡军.绩效导向型公共预算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陈俊,张国强,谢志秦.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第二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5]黄青山.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风险分析与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68-69.
[6]财政部令第81号.基本建设财务规则[S].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
[7]李梦苏,贺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6):108-111.
篇7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1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
1.1新时期高校办学财务风险增加
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高校可以独立招生、自主办学以后,高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杂费用,这些有限的资金根本满足不了学校扩张的需求。于是很多高校就开始想办法吸收资金,多渠道进行融资筹资,资金多数来自银行信用贷款,还款资金来源则是下一年的拨款费用和学杂费,高校从以前的存款户变成现在的贷款户了。与此同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贷款数额逐年增长,财政拨款等资金来源又受各种政策制约,高校财务压力增大,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隐性风险,不利于高校的正常发展。
1.2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机遇也是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已成为高校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力量,很多高校在教学、人事、财务、固定资产和学生收费等方面都实行了网络化管理。网上缴费、多媒体教学、在线查询和实时监控等现代化手段在高校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加快了高校的发展步伐,同时也对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在着效益与风险的矛盾。如果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不够严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很容易出现财务漏洞,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难度。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单位的一些学历低、学习能力差的人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新时期财务相关人员应该是懂专业知识又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人才。
2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校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支撑。但研究表明,很多高校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管理工作中透明度不高,无法对财务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很多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都是结合自身情况采用的“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集中核算”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一级核算”两种财务管理体制,这两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就是容易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权限划分不是很明确,容易出现权力真空,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缺陷,这两种体制不能很好地将学校领导的统一性与院系管理的相对独立自主性进行有机结合。
2.2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乏力
新环境下,高校不再单一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是多元化、多渠道筹资,这种情况势必会加大单位资金流动量,如果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很容易出现内控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单位资产的安全。比如:“小金库”“公款挪用”“账外资金”等一些不合理现象都严重影响着学校的经济发展,给高校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导致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
2.3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完善
财务预算是对单位未来财务活动的具体规划,是控制财务活动的重要依据。一些高校对预算的编制、约束、执行和评价都不尽合理,很容易出现预算赤字,执行力的缺乏更是导致制度形同虚设,预算超支、随意支取等现象经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预算管理职能,降低单位资金使用效益。
2.4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高校财务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建设,各高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满足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无法保证财务信息的绝对安全,财务信息风险主要来自人为操作不当和网络环境,比如:操作失误导致的信息丢失,病毒软件带来的侵扰等都使财务数据暴露于风险之中,一旦出现问题损失极大且恢复成本很高。二是财务信息建设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人才,信息化建设不同于传统财务工作,它需要一支既懂财务、经营管理又要熟悉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以及掌握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同时还能根据特定项目或者数据进行分析和阐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的。三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起步晚,尚未有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各职能部门的办公系统由不同公司根据部门工作需要开发,系统间缺乏数据接口,部门系统间的数据形成信息孤岛,使财务信息化建设增加难度。
3关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
3.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高校财务活动的保障
要按照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原则,规范内部财务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以绩效为导向,采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成本与效益相比较”的理论进行成本效益管理,转变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并建立考核机制,实行量化管理。由于财务制度的刚性与原则性,例如:专项资金投入与使用必须遵守的程序、科研经费的跨年度使用等问题,加大了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资金支出工作难度。各高校领导应重视这一问题并规范管理,一定要适应新常态下财务管理制度的发展与改进,正确预算、正确投入、算好每一笔账、花好每一分钱,同心协力,少花钱多办事,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最后,学校在讨论决定、拟定实施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时,应充分论证,必要时应进行专业咨询,明确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3.2大力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切实有力的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工作中,要把建立和完善以内部控制制度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作为扎紧制度笼子的关键举措来抓。按照有关规范要求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组,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性、适应性强的内控制度,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岗位权责,并要按照权责一致、有效制衡的原则定期评估风险、检查漏洞,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3.3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单位规范收入支出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建立起有标准、有决算、有考评、有执行、有约束及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管理,全面有效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校内各部门的所有收支必须统一纳入学校预算,预算编制应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结合国家财政支出政策、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科学编制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事业发展规划与财力相匹配。学校收入必须全额上缴学校,由学校统一管理,严禁设立“账外账”或“小金库”,对按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各项资金,应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截留、挤占、挪用、坐支或者私分。
3.4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平台一体化构建
“互联网+”理念使财务管理模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与服务的效能,财务工作将迈入“信息化+”的时代。高校财务管理也应该向开放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发展,实现财务转型,由核算型会计向“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分析”的管理型会计转变,从柜台内走出柜台外,为师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从局域网拓展到校园网,为师生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积极拓展财务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各高校领导还应更新观念,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做好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远程规划,加强制度建设和信息化的风险防范,确保信息安全,建设复合型的财务管理队伍,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离不开平台一体化,通过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建设,对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建立数据中心,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和其他管理系统共享,通过一体化财务管理的实现,解决高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和共享问题,防止信息孤岛现象产生,保障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作者:刘君丽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黎斌.对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工作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3(5).
篇8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风险 预警体系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逐步开展,这给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事业单位如何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逐步开展,纳入到集中支付的单位的自己将越来越多,因此,财政资金也存在着较大的支付风险,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显得迫在眉睫。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防范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预警体系、把可能出现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尽可能将出现的损失降到最低,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风险
(一)国库集中支付数据的安全风险
国库集中支付涉及的单位比较多,需要处理数据的量也比较大,如果国库集中支付的数据不是用计算机进行管理,那是难以置信的。国库集中支付几乎所有的数据都是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假如计算机遭到黑客攻击、病毒入侵而导致系统瘫痪,而导致数据丢失,或者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不可抗力的因素,而造成数据不完整或者数据丢失,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国库集中支付的顺利进行。所以,国库集中支付数据的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财政直接支付存在着资金风险
规范支出拨付程序,减少资金申请和拨付环节,使预算用款更加及时和方便,客观上促进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增强了财务预算的计划性。但是,在支付的过程中部分预算单位套取财政资金,收款人、收款账户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预算单位款项申请是否合理也很难界定。
(三)财政内部管理存在风险
财政是国库集中支付的知悉该机构,对财政资金的流向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假如财政内部存在管理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就可能产生财政风险。必须加强对财政预算指标、单位用款计划的编制和审批及非预算单位财政直接拨款的审批进行严格控制,以防止财政内部出现“投机倒把”、违规支付的现象发生。
(四)银行可能存在违规支付的风险
作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付款银行在支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支付的收款单位和付款单位的名称、账号不一致的现象发生,授权支付付款单上支付的用途和支票用途可能不一致、直接支付通知书上的收款人和实际收款人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银行必须加强管理,杜绝乱支付的现象发生,却是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防范工作。
(五)预算单位存在现金管理的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可以消除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形式有很多种,例如:工资、专项资金等等,要想合理安排这些资金,确保这些财政资金落到实处,财务部门只有对这些资金所涉及的财务活动做出合理的财务分析才行。但是,部分单位还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恰当的财务分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通过“零账户”支取现金,但是并没有对支取现金的额度进行一个明确的规定,这样就可能造成财政资金存在不小的风险隐患。
二、国库集中后支付的风险体系的设计
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控制体系的设计,必须贯穿整个国库集中支付流程中,这个流程涉及到国库、银行、预算单位、人民银行等各个部门,要想切实防范这个过程的风险,就必须加强这个流程的风险控制,不相容职位相分离、“权责利”相结合的制度,在财政国库机构、支付执行机构内部的岗位之间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合理、合法,切实做到“权责明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风险认识
国库集中支付相对来说还是一项新新事物,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到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国库、银行、人民银行、预算单位的密切配合,预算单位要严把资金使用权、支付审批权关,合理的规范各方面的职权。加强宣权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有效的调动其参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积极性,减小改革的阻力。
(二)尽快建立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财务规章制度,加强各级沟通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比较新的事物,作为使用单位难免在认识上有一定的不足,也将会对其存在一定的困惑,如果各单位能主动在使用中加强沟通,并将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上级财务部门反映,财政部门、银行和单位建立信息互通平台,以实现统一、规范和系统的信息管理体系。单位的财务管理方式、资金支付方式、会计核算方法应该适合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的变化。单位应该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建立国库核算集中支付核算机构,及时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制定和完善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法规、适合单位自身实际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对不同经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困难。
(三)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内控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重新设置与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活动、财务管理监督等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机构,完善内控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使财务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符合国库集中支付法规、适合本单位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建立对国库支付业务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内控制度,明确责任,在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工时,要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岗位人员轮换制度、不相容职务应该相分离制度、完善印鉴、票据的管理制度,做到印鉴和支付凭证专人管理、步完善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预算单位及银行四者之问有关资金申请、支付、清算、对账环节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以内控促管理,切实预防资金支付清算风险等。
(四)强化预算编制管理,保证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顺利实施
各单位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水平,进一步压缩消耗性支出,统筹兼顾,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做到:预算的内容要全;预算的数据要实;预算的安排要细。实行国库收付制度改革从管理机制上强化了部门预算的约束力。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基础。只有在预算阶段尽可能对各项支出的安排做到细致、准确,才能使集中支付时做到按部就班,因此,必须加强预算管理。只有符合年度预算的用款计划,财政部门才能审批;只有在用款计划的范围内,才能办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五)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网络建设,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水平,简化国库支付程序
众所周知,在现代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各专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的优势和特色已经“显露无疑”,国库支付系统应该尽快实现与专业银行“接轨”,以节约转账流程,提高结账速度,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的网络化。网络建设是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技术支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与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日常支付信息系统兼容的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部门要通过计算机硬件配置、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加强,提高单位电算化水平,以现代化系统解放人力、提高效率、深化管理等,支持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网络化管理和电子化操作的客观要求。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提出支付申请,通过网络及时传输到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并能在系统中自动反馈支付中心是否收到信息以及审核意见,缩短网络重复传输信息的时间,提高国库网络支付效率。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注意以下几点:使用安全等级高的数据库及操作系统;在国库集中支付的业务中实行“双机热备”;时刻运行数据备份系统;建立良好的服务器安全环境,例如:计算机的线路问题、机房的供电问题等等;加强对中心机房、配电室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做好消防工作,不想人员禁止进入机房内等;安装反病毒软件,并及时进行病毒的更新。
(六)银行的风险控制
对于授权支付的款项,银行应认真审核授权支付的收款人是否与支付系统中填写的收款人、用途一致,不得违规支付给收款人、用途存在疑问的资金。对于直接支付,也应认真审核直接支付的收款人是否与支付系统中填写的收款人、用途一致,避免支付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昌贵,牟永红.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安全与风险控制初探.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年7期
[2]曾小春,段从峰.国库集中支付风险预警体系设计.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2期
[3]董吉霞.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管理防范风险面临的障碍及对策.时代经贸:下旬-200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