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材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材特点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编排特点

修订后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相比旧教材改动较大,但是更能凸显认知规律和时代气息。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改动较大的新教材时,该如何设计自己的课程,让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与理念?怎样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呢?笔者相信,这几个问题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的。那么,笔者就先根据目前教授的二年级教材展开分析,希望能通过分析帮助各位教师理出一些教学思路。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一)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统编版教材在识字写字部分的编排上依旧遵循之前“识写分流,多认少写”的原则。统编版二上教材中,学生需要识字450个,会写250个字,识字数量相对一上和一下成正比增长。这其中的编者意图就是,要体现二年级识字的重要性,二年级是小学生识字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要对学生识字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这一时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识字量。(二)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统编版二上教材在章节的安排上按照主题分为8个单元,而识字内容主要是在一个单元的4篇课文中,其余的都分散在剩下7个单元的24篇课文以及8个《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里。这样的设计丰富了学习形式,增加了知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规律。此外,课后的字词表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与巩固知识。(三)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1.单元教学,集中识字。统编版二上教材的识字内容是在一个单元和八个“识字加油站”中集中分布的,一共有132个生字。这样的编排更贴近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情况,语言的表达也更加浅显易懂,教学内容也比较容易上口。如《田家四季歌》就非常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独特的魅力。2.随文识字,“字”在文中。统编版二上教材将318个需要学习的字放在了24篇课文中,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阅读和理解字的含义。随文识字,“字”在文中,能够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在总结中也发现统编版教材的随文识字会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加大比例。3.融合字理,妙趣横生。统编版教材识字内容编排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感受文字魅力为原则。“形声”是汉字造字的主要方法,它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特点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二上教材强化了“字理”的教学,要求学生体会形声字的特点。像《树之歌》中,就让学生集中学习了八个“木”字旁的汉字。4.搭建平台,生活识字。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生活,所以统编版教材在编排上也考虑到了儿童的这一特点,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然后再引导学生识字。二上教材就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例如,《语文园地一》的“识字加油站”中设计的“去野外观察大自然”活动,就是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将学习收获运用于生活的内容。

二、阅读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一)一脉相承的创新编排体例。统编版教材沿用了原来的编排体例,在明确语文学习要素的同时还有宽泛的人文主题。在组织结构上,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其中每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语文要素从多个方面展开的,其中的语文要素也有梯度序列,长线与短线发展并行。在二年级教材中,长线发展就是用图片、关键词或表格讲故事,复述课文的要求分散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短线发展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感受词语。这种一脉相承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能够让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也可使教学更有章法。(二)多元化的精选教材内容。统编版教材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充满想象力并蕴含着童心,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扩大学生的视野。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宝与精髓,统编版二上教材中有《夜宿山寺》《登鹳雀楼》《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四首古诗,这四首诗都朗朗上口且含有丰富的哲理,都能很好地帮助二年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坐井观天》是从古代典籍中选择的典型文章,其中传递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寒号鸟》则由《南村辍耕录》改编而来,此外还有《大禹治水》等多元化的精选教材内容,都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三)紧扣学生的练习系统。1.关注朗读。统编版二上教材对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还要体会人物心情、产生个人体会。同时,从二上开始,要求学生尝试默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听、说、写、画、思、用、猜、背等多种策略。例如,《我是什么》课后题:“朗读课文。说说‘我’是什么,‘我’会变成些什么。”2.关注理解。统编版二上教材中引导学生建构文本对自身意义的练习也有所增加。例如,《葡萄沟》课后题:“你喜欢葡萄沟吗?说说理由。”这样的教学引导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阅读领悟文本的含义,并把它内化为自身的理解。3.关注积累。统编版二上教材中课后设置了“读一读,记一记”的练习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的阅读积累。另外还有“读一读,抄写句子”这种练习,用来引导学生将语句运用与课文联系在一起。同时二上教材共有7篇需要背诵的课文,2个背诵片段,3个抄读句,意在让学生关注、积累并养成习惯。

三、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一)梯度上升,从自由宽泛到明确主题。1.内容比较。一年级的口语交际更注重生活化,交流的内容也比较自由和宽泛,而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内容虽然也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同时还增加了做手工、看图、商量等交际内容,明显由单一的“生活化”转变为“主体化”。例如,一上的《小兔运南瓜》与二上的《看图讲故事》相比,二者虽然都是讲故事的口语交际内容,但二者在外在情节与内在含义上有很大不同。《小兔运南瓜》在头尾用了两幅图,中间部分留白,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的情节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种较为简单的形式安排的;而《看图讲故事》则用了5幅图片来呈现,留白放在了结尾处,给人以遐想。这样的交际话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提升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这部分内容也将变得更为复杂,对学生提出更大的挑战。2.目标比较。统编版二上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编排在内容与目标上都有了提升,并且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呈螺旋式上升。具体表现为:(1)要求更明确;(2)难度有提升;(3)指导更细致。例如,听说读写的“听”要求:一下强调“能听”,二上则在强调“会听”的同时还要求明确主要内容。由此我们能看出,统编版教材的编排原则是由宽泛到明确,呈螺旋式上升的。这样的编排设计更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二)素养强化,从表达能力到意识习惯。1.交际意识。一年级学生因为刚刚入学,尚未受到规范管理,会说话随意,不分场合、音量与内容,所以统编版教材从一下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在二上教材中更是注重引导学生如何与不同的对象交流,并通过情景设置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中的各种礼仪。例如,二上口语交际《商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与不同的对象商量不同的事。2.交际习惯。统编版教材关于交际习惯的编排也呈现出要求不断提升的趋势。在“听”上,从“眼看对方”到运用“请、您好、谢谢”等礼貌用语,再到二上的引导学生“有礼貌”“用商量的语气交流或表达想法”;在“说”上,也从最基础的“说清楚”上升到了“说清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编排遵循了学生交际意识形成的规律,并逐步强化与提升要求,目的是帮助学生真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篇2

关键词:民国时期 建国以后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 民间文学 数量 内容 儿童心理 儿童经验

一.前言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历史悠久,到了近代对于教材内容的取舍随着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波动变化,但纵观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相关篇目,无外乎是诗词、寓言故事、历史文化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传统节日及风俗、谚语、谜语这几个大类,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同类型的民间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文化素养、语言文字功底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有巨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何看待民间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地位及意义,如何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民间作品编入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现如今语文教材编写者以及语文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我国小学语文教材民间文学选材的流变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的数量上来看,受到不同时期社会因素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相关篇目总体呈波浪状起伏。时期以新文学新文字为主导,教材中关于时事政治、西方文化作品的内容有所增加,但究其时代根源,大部分教材采用的语言由半文半白渐渐演变为白话,教材中民间文化内容不再仅限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学题材也被收录进教材,例如1919年出版的《新体国语教科书》中加入了儿歌、童话等题材,教材几乎完全采用童话、民谣、寓言为教学文本,大大丰富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i凸显出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笔者主要选取了十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教材版本来进行研究分析,总体而言,整个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民间文学的作品展整部教材五至六成的篇目,选自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比重远大于外国民间文学作品,有关于乡村的民间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并且在文化性别上在选材的类型上,男性所占的比例高于女性,选取的作品的文化年龄多偏向于成年人。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篇的数量减少,占总篇目四成左右,其中与城市有关的则大幅增多,并远超乡村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文化年龄也渐趋儿童化,女性相关内容增多,越来越注重儿童心理需求和正确性别意识的塑造。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的内容上来看,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多的是直接选取原汁原味的作品,例如唐诗、民间歌谣、谚语、谜语,如李绅的《悯农》、李白的《静夜思》和《小学国语读本》中的“麻屋子,红帐子,帐子里躲个白胖子”ii等;或者是一些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演义故事的白话翻译作品或改写作品,例如《守株待兔》和《晏子使楚》。受到“”的影响,一些选自外国语文读本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译文也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例如《波斯国王的新衣》。iii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延续了民国时期直接选取现有作品,同时收录了一些传统的文言作品的白话翻译作品和改写作品、外国民间文学作品的译文、根据教育需求编写的具有现代气息的童话、寓言、歌谣,这几种类型的作品选编数量较为均衡。

除却时期中断的文化教育,建国以后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的选编随着时间的变化,在民间文学作品选编数量上有增有减,总体而言起伏不大,教材民间文学的选编在不同年代、版本的教材中有所继承和删减,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比例高于高年级教材,作品的篇幅也随年级的增长而加大,低年级的选编篇目与高年级的选编篇目具有关联性,选编种类随着时间逐渐丰富。这些变化来源于不同时代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在篇目类型和内容选取上选取作品都体现出适应时代以及难度适应教育水平的发展的要求,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的篇目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儿童本位论”被不断提上教材编写的大纲中。

三.我国小学语文中民间文学选材变化对教材改革的启示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育是民族之根,无声的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母语教学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iv可见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材承载着语文教育的重任,语文教材的改革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如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要弘扬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具有时代意识、眼界开阔的人才,就得抓好基础教育,就必须重视民间文学在小学教材中的作用。

从二十世纪以来的小学教材中的民间文学的流变的分析为我们因此,在改革中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就小学语文教材民间文学作品的取材来说,需要立足时代特征,适应社会需要,要选取能够凸显民族特色、展现民族精神的作品,又要选取能展示世界文明的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广阔的眼界;要立足世界格局,切合国情和教学实际,选取具有现实意义、贴近生活的作品;要继承发扬“儿童本位”v的教育思想逐渐被认同,在民间文学选材时要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儿童心理,要切合儿童的经验和环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取内容、篇幅,年级之间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儿童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在选材时要注重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摈弃民间文学中糟粕的部分,注重作品对人品德的培养,所取材料要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要兼顾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要立足教学的本来目的,重视民间文学对社会弊端和民族劣根性的反映和推动纠正的作用;最后要总结前人教材改革取材的经验教训,在选材时不要一味追求创新,要在继承中发扬教材改革的创新精神,选取能够体现时代和民族特色的民间作品,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四.总结

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一直都是教育界所关注的重点,民间文学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民间文学选材数量、内容、类型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产生是源于世界格局、本国国情、儿童心理及教学目的的变化,这就促使教材编写者和教育者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思考小学教育中民间文学选材变化所带来的启示,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使其更适应时代对人才培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李汉潮:《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及思考》,《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第11期。

[3]李巧慧:《关于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传承文化经典的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4]徐春花:《民间文学在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苏州大学,2014。

注 释

i李汉潮:《关于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传承文化经典的研究》,第14页,2011。

ii上海世界书局:《小学国语读本》,第五册,第28课。

iii范远波:《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第79―83页,2007;

iv于漪:《开启门扉的智慧》第六编,2011年;

篇3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儿童文学是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原则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坚持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纯文学创作,旨在陶冶儿童心性,拓宽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儿童文学具有类型多样、内容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等特点,且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对小学语文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了学生的学前学习和课余学习生活,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儿童文学应合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和调味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1教材方面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须重新予以重视和调整。主要包括:(1)教材中一些内容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不相适应,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2)文章选择较为单一,一些知识点脱离生活实际;(3)过于注重教育功能,语言生硬缺乏灵动性,内容平实缺乏趣味性;(4)入选的儿童文学作品缺乏人文精神和没学精神的渗透。

1.2教师方面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是师范类院校毕业,在校期间缺少对儿童文学的专业学习,上岗后缺乏对儿童文学专业知识的培训,造成了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经常忽视儿童文学的作用和功能。主要体现在:

(1)主观认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因而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材展开;

(2)不能够客观对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做出判断和评价,因而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

(3)只重视对自我教学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因而不能够以儿童文学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

(4)不能够及时回应学生的需要,没有能够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

1.3学生方面

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的时间有限,是现在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有限,儿童文学的篇幅比较少,学生只能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得,但紧张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课外作业、多样的特长班培训,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加上小学生多动、贪玩的性格特点,使得小学生阅读时间大大减少,甚至没有。少量的阅读课,学生却不能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阅读物,长期以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受到影响。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对策

2.1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

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状,要改善儿童文学的教材入选情况,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对教材调整进行严格把关和审核,避免选材上存在随意性及儿童文学作品过于成人化。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以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为出发点,选择一些趣味性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美学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品。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儿童现阶段的生活选编文学作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使儿童文学充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强大功能,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

改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认识和重视不足的现状,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儿童文学知识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认识,并切实将儿童文学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自觉提高儿童文学素养,通过系统学习和定期参加培训,全面了解儿童文学发展史、特点功能,美学价值、文学价值等等,最大限度掌握儿童文体特征,为课堂教学服务。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文学的意义和功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前面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3拓宽阅读渠道,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的个人兴趣,是改善儿童文学阅读量不高现状的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在阅读课中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阅读。同时,要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给学生学习和阅读,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三、小结

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调整,儿童文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优秀作品已经逐步渗透到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认识,加强对儿童文学作品教育功能、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挖掘,通过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自我提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语文素养。只有充分利用儿童文学的巨大潜力和作用,有效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美学特征为教学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美学意义和教育功能,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罗秀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J].成才之路,2012,(08):95.

[2]延春宁.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价值的探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2013,(05):4.

篇4

[关键词]语文教材;人教版;传统文化;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0901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既是传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学生汲取文化精髓M而和谐、茁壮发展的需要。人教版教材作为目前流行范围较为广泛的教材版本,其影响不容小觑。因此,通过分析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构传统文化的优势,可以为其他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更加科学、合理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一、传统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多彩

纵观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在于积极纳入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小学一年级上册选取了诗人李白的经典诗作――《静夜思》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该诗运用清新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其意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自此成了中华民族抒发思乡情感的经典佳作。再如,四年级下册选入了《文成公主进藏》一文,主要介绍了唐朝文成公主历经千难万险,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意志抵达,最终与松赞干布完婚的故事,特别强调了文成公主进藏给带来了巨大变化。学生通过对这一传统历史文化故事的阅读,可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视野,丰富历史学识。又如,五年级上册收录了陈慧瑛的代表作《梅花魂》,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梅花魂”指的则是梅花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即“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它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通过对该文的学习,学生能更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这一意象,这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意象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可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丰富的文化素材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有利于学生从中汲取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

二、传统文化内容符合时代特征

只有符合时代的才是先进的。传统文化内容繁多,但也存在着一些与时代背景不符的封建糟粕。这就要求教材编订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性的扬弃,合理继承、发展其中符合时代的先进文化,如此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之道。而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建构传统文化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以《三字经》为例,其中既有引导人认真学习、奋发向上的内容,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有提倡孝顺父母、谦和礼让的内容,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但也不乏一些消极的糟粕文化,像“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就过于强调“三纲”,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一消极思想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背景下统治者加注在被统治者身上的沉重伦理道德要求。很显然,此思想并不符合当下的社会时代背景。鉴于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当舍弃,仅仅选取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内容。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是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这有利于学生了解、掌握、运用更多积极、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内容有着多样的呈现载体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收纳了众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更借助众多新鲜有趣、趣味生动的载体加以呈现。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特定的传统文化。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端正的环保价值观念。在单元结束后的扩展性活动中,更是以故事的形式对“竭泽而渔”这一成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既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中“竭泽而渔”的内涵,更使学生由此及彼地认识到,人类若是不顾及长远利益,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那么注定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再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匆匆》一课教学结束之后,教材便以阅读链接的形式向学生补充了《明日歌》这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该诗简单直白,意蕴却极为丰富,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使学生在体会到古人价值观念的同时,牢牢树立起“今日事,今日毕”的时间观念……

不难看出,以多样的载体加以呈现是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建构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突出特色。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有效性 略谈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启蒙与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与深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根据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特点进行相应的一些分析,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提高。

一、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分析

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并结合以往语文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进行编写的,并充分发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力量,还合作了很多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把基础教育与教学实践、学术研究更紧密的联系起来,是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现代化小学语文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教材的编写力求解决现今语文教学的三个问题:一让学生喜欢学语文,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会学语文,强调学生语文的方法学习;三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现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并达到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二、如何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于教学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应以追求高分为最终的教学目的,要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出发点,从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良好改进。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内在动力,而对于在小学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兴趣学习就更加重要了,这也是教材中设计丁丁和东东两个儿童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设计提升学生兴趣的教学环节,可以多多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进学生的参与与理解。通过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还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课堂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学习中来。

(三)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导

传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就是在教师的教授下,进行接受性的学习,而对待课程内容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但这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养成。因此,我们倡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导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态度的正确树立,逐步学会自主与独立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立意识,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

(四)要善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语文教学内容涵盖很广,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地表现语文知识的生动性,比如说讲到《乌鸦喝水》,就可以让学生欣赏动画,更直观更立体地感受故事发展,还可以让锻炼学生脱离课本给动画配音。教师的教学与图像、动画等相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具现实性和趣味性。而且多媒体教学对于增大课堂容量也有很大的帮助,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的巩固与练习。但要对多媒体的使用收放自如,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根本前提,不可以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忽视教师的讲解,不能扎实地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觉得疑惑、困难的时候,是需要教师的肯定与积极的评价的。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或是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或是精神的满足。教师要给学生一种真诚的情感关怀,让他们对学习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主动的求知。教学的全部并不都是知识的教授,也是学生思想、心灵的启迪,我们强调爱的教育,原因即是如此,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影响,让他们觉得课堂是充满爱与关怀的,学生也才能真正的爱这个学习的过程。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教师与学生、教材之间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研究,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许三艳.?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1(12).

篇6

小学语文;课程结构;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13-01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2教材建设改革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教育实践和教育规律具有深入研究和深厚修养的人员编写,理想的人员构成是高等学校研究初等教育专家和小学教育界的名师的组合。这样,既可以站在宏观的、理论的角度审视小学语文教育全貌,又可以站在微观的、实践的角度深入小学语文教育内部,编写出的教材则容易体现出一般学科教育理论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指导作用,又能够体现出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兼顾小学语文教育的普遍性和地方性差异,将反映小学语文教育一般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现象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而将具体细部的问题诸如教学设计、活动创设等放在课外阵地或者教育实践阵地去完成,把广阔的课程开发空间留给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根据地方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修正和补充,并且需要经常向小学语文教育人员请教,或者请他们作专题讲座,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因此,兼顾上述三个方面编写系列新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 3义务教育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实践;思考

略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形式之一,在教学活动中也较为重要,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数量也在增加,所以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需要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不过不少小学语文教师的误解与困惑仍然存在,无法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与科学性。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度把握,不能完全忽视也不能过于重视,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材安排略读课文的目的

第一,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目的是,拓展小学生的阅读视野与范围,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增加知识积累和文化底蕴,提高其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第二,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学生对略读课文的浏览和阅读,提升其查找素材与处理信息的水平,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都十分重要。新时代是一个信息社会,小学生通过浏览与略读的方法,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第三,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增加阅读量,拓展其阅读范围。如果小学生无法掌握略读的技巧与方法,所有课文全部精度,就无法完成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而且所有课文全部精读毫无必要。另外,掌握略读方法,提升阅读速度,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方法

1、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小学语文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快速获取信息和阅读速度的能力,教师可以删繁就简,提炼主线,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过程与方法。教师可以从课题着手,针对略读课文让学生快速浏览和阅读,搜索课文中关键的人物、地点、时间和故事情节等,从而初步了解文章的主旨与答疑。同时,也可以从“阅读提示”出发,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小学生则可以运用自由度、朗读、扫读或默读的形式了解文章主题与内容,理顺课文的主线与脉络,从而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入手,让小学生紧抓关键词:句,然后把整个文章的主要内容整合起来,感悟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阅读文章的速度与水平。

2、自主阅读,互动交流。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活动中,也需要一定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设计者,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对阅读文章的情感、认知和思维等。通过小学生的自由阅读,在互动交流过程中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并且逐步提升他们的略读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略读课文的特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部分关键话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略读课文进行自由阅读和互动交流。例如,教师可以以关键语句、故事情节或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话题,让小学生进行阅读和交流,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把握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与团结,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略读课文,并且逐步掌握阅读文章的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

3、动静结合,有效教学。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动静结合,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动静结合就是促使学生把肢体行动与阅读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对阅读情景的创设,让小学生快速进入到阅读状态,重点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略读课文内容与学生特点,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进行采访,并且进行记录,也可以组织辩论、搜集和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充分领略到略读课文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探母》略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懂得要像那样孝顺长辈的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伟大历史人物进行了解,课文的关键故事情节是给母亲洗衣服,然后让学生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对母亲的孝顺和母子间浓厚的亲情,引导小学生树立孝敬长辈的思想意识。

篇8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现状

我们经过对大量的小学语文课堂的观摩和对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朗读教育总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朗读教育形式单一

朗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我们从一线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发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教育一般都是附着于课堂教学中对某部分文章的教学当中,教师请学生朗读某段课文,然后教师对学生读的效果进行讲解,在这之中夹杂一些朗读的方法。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这样。很显然教师没有专门的系统的讲解过朗读方法,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一些训练的机会。

(2)朗读教育时间较短

朗读教育的时间很短,从上述我们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朗读教学的时间很短,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基本的朗读能力的训练没有专门的课程和课时。而实际上朗读能力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文章的审美鉴赏能力的训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能力又是新课标中对于语文教学要求的能力。

(3)朗读教育缺乏考核

从我们的访谈结果来看,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朗读教育没有一个系统的考核方式。尽管学生从某个方面经过一些训练,但是教师并没有一个考核,主要的考核方式就是在下一次课堂上教师再一次请这些学生起来朗读,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具备的内容,但实际上却是没有的。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应该是很多的,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因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已经明确了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对于语文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我们从这个高度出发,小学语文朗读教育应该具有以下特。

(1)朗读教育应该具有系统性

朗读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整个朗读教育过程应该具有系统性,从小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开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朗读能力训练,从学生的基本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譬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主体思想答题一致的章节中的文章作为阅读训练的范文,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四组文章《卧薪尝胆》《第八次》的主题思想就较为一致,都是对人类奋斗精神的歌颂,因此在情感上都比较饱满。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章节,进行系统性的朗读教育。

(2)朗读教育应该具有长期性

长期性指的是小学阶段朗读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尤其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和基本的朗读情感训练,尤其需要坚持长期训练,从学生入学开始到学生小学毕业,都应该长期伴随。不仅仅是小学,朗读教育应该一以贯之,因为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较好的作用。

(3)朗读教育应该具有阶段性

朗读教育具有阶段性指的是朗读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随着学生的发展,生理心理条件不断成熟,这些变化对于学生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从这些变化入手结合朗读教育的具体内容开展训练,针对学生的特点有阶段性地进行朗读训练,这对于学生的长期合理的训练朗读能力是有很大的必要的。

三、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讨论小学语文朗读教育

从上述对于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现状和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朗读教育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我们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进行朗读教育,例如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一些比较优美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现有的一些语文教学方法朗读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当中的文章开展朗读训练。

(2)将学生的朗读教育单独开设课程

我们认为针对当前一些学校对于朗读教育不大重视的现象,可以开设专门的朗读训练课程。首先就是从教师层面进行教育,让教师明白朗读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对于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基础出发开设相应的朗读教育课程,学生对于专门的课程会有一种重视的感受,教师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将学生的朗读教育工作做好。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朗读教育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功能;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重视的是有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人才,而不是空有文凭实则道德素质低下的人。这就说明,道德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培养道德素质要从小学生抓起,只有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打好基础,才能为接下来的道德教育奠定基石。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德育的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人名言和先进的人物事例,所以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吃透语文教材中思想教育部分,在讲课过程中穿插着榜样事例。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听故事的同时掌握语文知识点,还可以教导学生如何成为一位被世人敬佩的人。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成分,让学生看到小学语文教材潜在的、德育的内涵,并且教师要把这些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在小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就应该用孔融让梨、雷锋无私奉献等故事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知道凡是以人为善,谦虚进步。当然,教师在挖掘德育内容时还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不能单纯地讲解,呆板的引入,而是要以新颖的方式,幽默的语言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其真正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理解和接受教师的德育活动,并主动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小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比较低,只对教材中丰富的图片和故事情节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课文上的内容,让学生不只对图片或者故事情节感兴趣,也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这一机会,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表达出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小学生,让小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素质而努力。

2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一般是在课堂上,学生只是从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有限的知识,这种单调的教学环境无疑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逐渐降低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那么就更不会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了。所以教师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利用,课堂和室外相结合,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浓厚的德育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主要的渠道,课外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主要渠道的作用,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设立情景短剧,也可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在设立情景短剧时教师应该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作为参演人员,令两部分作为辩论的主体。可以以“帮助他人”为主题在课堂上就表演的这一主题进行辩论:如何帮助他人?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帮?怎么区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了解到在他人陷入困难时首先判定这种困难是“正义”的困难还是“邪恶”的困难,其次在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应该帮助。同时为了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也可以在室内张贴有关德育的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的画像,用榜样的事例教育小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语文的教学要求定期开展德育专题系列讲座活动,让班主任定期的召开班会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组织植树种草和看望老人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爱心,体会道德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3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德育渗透效果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所以在进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德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充分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德育渗透效果。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写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学生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采取“填鸭式”教育,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只是以自己的成绩作为衡量自己素质的标杆,无法真正认识自我价值,甚至有的学生会把学习成绩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和动力,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小学生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如果给学生灌输的是以成绩为主的思想那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造成性格的失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之后再学会学习。联系社会实际教师要做到挖掘时政热点以及发生在学生周边的故事,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很多乞讨的人,其中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有一些人思想品质低劣总想着“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于是采取乞讨的手段,欺骗大家获得人们的同情心。教师可以以这件事情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采取正面的教育方式,用教材上的先进人物的事例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事例的分析,教师要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有不劳而获的心理,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同时作为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总之,德育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内容,着重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维,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同时教师也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德育的渗透效果,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德育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颜永平.从点滴做起——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3,(18):12-13.

[2]陈启珍.在小学语文拓展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尝试[J].新课程学习,2014,(9):23-24.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276-01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当前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因素

1、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落后。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师生一问一答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及学生完全放任自由教学模式。如果小学语文教师长期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授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怎么能得到有效提高呢?

2、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不够准确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教材中的文章又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说、读、 写等语文基本功训练都是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文本实现的。所以,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对教材文本理解就出现了偏差,甚至是错误,那么对学生的授课也只能是停留在表面了,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领和辅导了。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 现在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不够科学,比如喜欢教学内容全面,自己想什么都教,也想学生什么都学,根本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进行合理取舍。这样的教学设计听起来好像是对学生负责,其实往往教学效果是相反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集中精力去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呆板,缺乏灵活性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童趣及激情的课堂。但是目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语言太过于成人化,教学方式也太单一,教学节奏过慢或过快,师生之间的交流贫乏,不注重激发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和主体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教学课堂提问设计不合理,缺乏灵活性等等问题。都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语文课堂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个突出特点出发,然后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文本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然后再从小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来选择适合小学生理解和把握的教法和策略,使学生真正能掌握小学语文涉及的必备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要消化好,使其成为学生日后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工具。另外注意的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尽力体现出人文性,要把这种人文性全面渗透到平时的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依靠自身掌握的知识和自己平时的阅历来体味和感悟教材的文本,尽力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来理解和鉴赏教材所涉及的优秀文本,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感及美感,这样就可以慢慢实现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融合的目的。

2、仔细分析和研究小学语文教材,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语文教材,然后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地教学方法。要想使小学课堂教学更有效就必须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和设计出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务必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3、积极营造适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务必要建立平等和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使师生都能在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这样的和谐课堂氛围中可以使小学生的天生个性得以张扬,也会使学生产生非常愉悦的心理,从而会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潜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激发出来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4、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预设课堂练习及课堂思考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课堂练习及课堂提问,这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果教师能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预设课堂练习及课堂思考题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有效活跃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预设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本课重点内容,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其次要尽力使题目新颖,形式要多样活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都普遍存在好奇心,并且有好动的特点,他们在思维的时候也是喜欢借助声音及色彩等。另外孩子的集中注意的时间一般持续最长也就是二十分钟,所以教师要是能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并且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就一定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多媒体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声像同步和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从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训练,当然同时也就实现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