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早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专业早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大学体系;教师资格认证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28-06
一、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
当今的学前教育机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如何培养适应早期教育需要的师资成为幼教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社会转型中的学前教育呈现出办园体制多元化、托幼一体化、教育服务多样化、早期教育从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等新趋势,这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例如,大量应运而生的民办幼儿园面临着争生源求生存的问题。如果园长和教师缺乏坚定的专业信念,不能坚持以专业水准争取生源。而采用简单迎合某些家长要求的做法,以短时间内容易见成效的知识、技能(如英语、算术、识字等)作为教学内容,就会加剧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兴趣班化等偏差,从而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主动性、交往能力、社会适应等对终身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的能力的培养。可见,培养大量具有坚定专业信念并努力追求专业水准的学前教育师资,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再如,近年来越来越多3岁以下的儿童进入早教机构,这类早教机构的师资如何培养?是独立培养还是纳入原有的,咱岁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中,从而形成0~6岁儿童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显然,我们已面临适时建立早期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以适应多种早期教育机构师资需要的问题。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随着教育改革与研究的深入,国际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因此各国对教师教育的研究日渐重视。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数量激增。不但正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在扩招。而且各种渠道(如网络、自考、函授、夜大)的学历补偿培训,也因短时间内托幼机构师资不足而大量出现,其他的如教师职后进修等非学历培训(如提高班、短训班、骨干班等)也遍地开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两种培训大多以听讲为主,真正的效果如何,即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何在,值得怀疑。
那些曾经历过类似情况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汲取。虽然我国人口多,地域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行政管理方式独特,与多数发达国家明显缺乏可比性,无法简单“大胆采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但他们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我们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与发达国家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比较及思考
多数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包含0~8岁儿童的教育,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服务种类多,注重托幼、幼小的衔接(如将学前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里设立幼儿部)。多数发达国家允许并鼓励学前教育机构办园体制的多样化及办园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还有教会或其他办学主体)。其中,除日本的早期教育机构以私立为主外。不少发达国家从提高国民福利和促进人口增长等角度定位早期教育,因此,他们的早期教育机构以公办为主,如英国、法国及北欧诸国。与多样化的早期教育机构相适应,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下表列出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早期教育机构的主要服务方向、种类及师资培训的机构与系科。
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主要有两个突出的特点,其一是有相对合理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其二是有开放、严格的师资认证体系。以下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比较。
(一)把整个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纳入大学教育体系.以适应早期教育机构多元化的需要
1 学前教育师资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由各个大学或专科学校培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在师资培养方面忙于补“学历”,然而由于起步晚,教师总需求量庞大,截至2005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达到专科学历的仍不到总数的一半,达到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约占6%。在我国最主要的大城市北京和上海,虽然2005年达到专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数量已超过半数,但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仍然只占15%左右。
可见,在学历方面,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师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仍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二战”前后。发达国家相继修订教育法案,要求学前教育师资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由大学或专科学校培养。早在1977年前后,美国、英国的早期教育教师具备学士学位已成为主流发展方向。㈣
尽管发达国家早已要求学前教育9币资学历达到专科以上水平,但将入职要求提高到本科水平仍在讨论之中。研究者认为,在制定早期教育教师的学历要求时应充分考虑早期教育的定位。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学前儿童特别是0~3岁儿童的照料与教育应该尽量由母亲承担。过分重视儿童早期的机构教育会对儿童早期的家庭教育形成冲击。此外,发达国家虽然比较重视早期教育,但早期教育机构最初主要是为中下层家庭儿童设立的。地位不高,因而早期教育机构任职人员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如果入职学历要求过高,不利于吸引对这项工作有热情的人员参与。
可见,虽然学历是师资水平的基本量化标准,但一味地补偿学历是否必要,仍有待考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人口大国,切实地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可能更为重要。具有较高学历的师资虽然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但不一定更热衷于早期教育事业。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学前教育师资如果能够达到本科学历水平,即与其他专业工作(如中小学教师等)入职学历相当,就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在当前及未来的就业形势下。人们有提高学历的内外在动机,因此逐渐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入职要求,从而提高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要改善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方式,保证培养的质量。否则,即使达到本科水平,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性也很难得到认可,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也难以提高。
2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系科、层次与特色
粗略地来看,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在沿着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或隶属于师范院校教育系或心理学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道路发展,这一点与法国相似。其他发达国家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国家大多把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交给了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
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如上表所示)。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社区学院(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主要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而我国现阶段各师范大学大多设有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师范院校也是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一应俱全,缺乏分明的办学层次和培养重点。这与多数发达国家的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采用多系科培养早期教育师资的方式,一方面说明早期教育研究的分化使得早期教育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多样化,另一方面,多样化培训机构也有助于满足早期教育机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此外,发达国家大学体系的开放性(如入学的年龄限制宽)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士能随时参与培训,获得相应的入职能力与资格。
3 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涉及的儿童年龄跨度。对学生进行的通识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专业选择机会的提供
我国幼儿园一般只招收3~6岁的儿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儿童均集中于3~6岁。发达国家则大多将早期教育定位于0~8岁儿童的保育与教育,因此,大学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儿童年龄跨度较大(从婴儿到小学低年级),这有利于学生对0~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方式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而加深对儿童的理解正是这些国家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重点。
我国沿袭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强调语言、绘画、音乐等技能的训练及相关各领域教学法的培训,见习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在教学方面以培养集体授课的技能为主,对学习者观察、理解、分析、指导儿童方面的能力培养较为忽视。
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由教学论体系向课程论体系的转变,也正朝着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方向转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一方面要强调各领域教学法的传授,另一方面又要打开学生的视野,有合理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和课程设计意识;既要适合转型期的学前教育实践,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发达国家大多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美国和丹麦为例,其四年制大学早期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社科、戏剧、政治等)占整个课程的三分之一强。这样既保证了早期教育从业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也为学习者今后专业选择或在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个人多种职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在美国的大学里,所有大学生第一年主要修习知识课程。到二年级才开始选择专业课程。如果选择教育专业。就要在修完教育基础课并完成到各类学校的见习后,到三年级之前才决定究竟选择学习哪一级教育机构的专业课程.是小学、中学还是学前教育机构。最后再分更细的专业方向,并到不同的教育机构实习。有人对比过美国与中国师范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发现美国的教育实习时间长、方式多且制度化,由于出自精心设计,往往能使学习者真正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认真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学习相应的实践方法。而我国的教育实习多数放到大学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有单纯为适应工作而学习技能之嫌。
此外,我国的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及培养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选择机会较少,学生一旦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很难再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特长转换专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人数,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坚定学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意愿和信念。
在发达国家,大学注重为学习者提供选择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最终选择做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人都是真正有热情并在大体了解了这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从事这一专业工作的人。这为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及培训系统
我国自1995年起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我国师资培养体系相对封闭,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系科较为单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或本科生一毕业即可申请得到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其他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考试及一定数量的教育实习或短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也能得到相关的教师资格证。同时,我国的大学主要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开放性不足,认证培训有单一、松散、简单化的倾向。
发达国家为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基本水准,大多设置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中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落实认证制度中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规定:一是规定大学在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过程中必须参照认证系统的标准。二是直接要求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必须通过认证系统的考试及相应的实践能力考查。
以日本为例,国家规定成为教师都要获得资格证。国家认可的两年制大学毕业生可获得二级许可证。四年制大学毕业生可获得一级许可证,获得硕士文凭的则可以得到专修许可证。只有获得二级许可证以上者才可以到早期教育机构或小学低年级任教。
由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们可以在专业资格认证制度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学习并取得任职资格。
认证资格制度最大的好处是既开放又有基本的标准。它允许高中学历人员通过相关的培训及考试取得助理教师一类的任职资格。从而进入这个行业。以美国为例,只要有高中学历,就可以到认证机构申请。修完规定数量的学前教育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就可以拿到CDA(ChildDevelopment Associates:儿童发展指导者)从业资格认证书。部分大学也提供相当于CDA的AA(Associate’s degree)证书课程。也有一部分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员,进行了一定的实践锻炼后就可以从业。这使学前教育师资来源比较广泛。同时又保证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达到基本水准。还特别考虑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这类证书考试注重对学习者实践能力的考查,将相关专业理论特别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整合在具体的工作和任务中来培训和考核。
三、启发与建议
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以大学培养为主,但并没有一味强调高学历,而是注重保持基本水准,以兼顾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平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系科的多样性和教师资格认证系统的严谨性使培训具有针对性,有助于满足各类早期教育机构不同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儿童的观察、理解与分析能力。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及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各种技能(如音乐、体育、绘画、舞蹈等)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并给予学生选择专业的机会。这为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宜建立更为开放的大学及专科学校培养体系,并可在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系分化出家庭教育、教育人类学、儿童发展、家政等系科,以培养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学前教育师资。此外,大学可根据各自办学水平分出层次。
第二,改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增强通识教育和实践培训。备系科应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并增加教育实践环节的学分i提高其在专业课程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为学习者在学前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
篇2
>> 海外图书馆为0—6岁婴幼儿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0~3岁婴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0―3岁婴幼儿双语发展特点研究 美国佐治亚州0~3岁婴幼儿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分析及启示 浅谈0~3岁婴幼儿的气质评估 理解0~3岁婴幼儿的发展与教育 对0-3岁婴幼儿发展规律的认识 0~3岁婴幼儿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 0―3岁婴幼儿教育及师资培养策略的研究 美国0~3岁婴幼儿发展适宜性评价简介 0―3岁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 0—3岁婴幼儿居室空间设计 农村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初探 创办具有幼儿园特色的0~3岁婴幼儿亲子教育 我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坛0~3岁婴幼儿贫血调查及相关防治因素 对城市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实践中几对关系的思考 构建三结合的0~3岁婴幼儿教育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冯燕等. 儿童福利[M]. 台湾:国立空中大学,2004:223.
[3]李梅金.0-2岁婴幼儿送托,家长可领托育费补助[EB/OL].http//.
.2012-12-22.
[4]何锋.英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0岁-6岁托幼一体化述评[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2(1):29.
[5]王顺民. 关于「扩大保姆托育费用辅助计划之评析[J].国政评论,2012(6):11.
[6]林万亿. 台湾的社会福利:历史经验与制度分析[M].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2006:354.
[7]龙明慧. 师范院校0-3早期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26-32.
[8]王晓曼. 向0-3岁早期教育延伸[J].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13(245):49-51.
[9]陈红梅,骆萍,金锦秀,陈敏. 武汉市散居0-3岁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需求分析[J].教育视野,2011(秋):10-12.
[10]马磊,钱晓飞. 社区0-3岁早期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 早期教育・教科研,2012:11-14.
[11]何媛,郝利鹏. 我国当代0-3岁婴幼儿教育政策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3):94-98.
[12]谭凤瑛,“建立0岁-3岁联动式早教发展示范基地”的调研与思考[J]. 早期教育・教科研,2011:12-13.
课题名称: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终身学习体系研究》;项目编号:VE1001。
篇3
两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东方xx的日子在脑中还十分清晰,四年的大学生涯以一名早期教育老师的经历来画上句点,回忆整个大学,都弥漫起了爱的味道。
我是以一名早教老师的身份进入东方xx的,真正投入工作后却没有像所有老师一样进入课堂,单位根据我的特长安排我做前台工作。这里的前台是集咨询与销售于一体的工作,既要负责早期教育的专业咨询又要负责早教课程的营销,对员工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专业知识要求很高。
最初,找不到头绪,看着那么多如花儿般美丽如阳光般灿烂的像春日和风拂煦下的草儿般生命力旺盛的宝宝们,除了爱与微笑,似乎不知道其他。每天看着那里的老教师忙来忙去,自己只能主动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时候,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培训,接待家长时,绞尽脑汁回忆自己大学学过的关于幼儿的知识,给家长介绍。晚上回到学校便拿出书本复习蒙台梭利,福禄贝尔、卢梭等有关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我是个容易发问的学生,从书上看了案例与理论之后,并不是在心里画上句号而是打上问号,希望哪一天能够在现实中得到证实,我的求知路比较纠结,满头的问号。
后来经过培训和观察逐步加深了对邢台东方xx早期教育中心的了解以及对自己工作的认识。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还有就是改变了一些对早期教育老师的看法。记得大学老师说发达国家都是学问很高的人才能从事幼儿的工作,因为一个人的早期经历会会影响他的一生。基于对早期经历对以后人生影响的重要性的认识,我没有怀疑过这一观点。但现在我觉得,要做一名称职的早期教育老师最重要的不是她学问有多高,最重要的是她的道德水平要非常高,要具有足够的爱心、耐心与诚心,真诚的爱孩子,耐心的指导孩子。现在国内的早教行业任职的老师学历普遍不高,早教上课模式是有一本专业的、现成的、细致的教案发到老师手中,老师照做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太多自己的东西,你需要有的就是一颗充满爱的心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教案细致到什么程度了呢?细致到上课用什么教具,用哪句话介绍教具,用什么姿势去取教具展示教具。这种模式很实用。所以让一个博士生来任职一名早教老师,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讲,确实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不过,要用圣人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一名早教老师是不过分的。
工作期间我积极努力,虚心请教,与同事和谐相处,与那里的会员家长也建立了良好的情谊。辞职的那天一位妈妈知道我要离开,主动要给我写家长评议,宝宝一脸纯真的用小手拉着我,那位妈妈说,“我们都希望岳岳老师留在东方xx,我们邢台人欢迎你喜欢你……”我当时借故还有工作要忙就离开了,跑到小小的储藏室冲着低矮的房顶瞪眼睛,让眼泪回流。不想让宝宝看到我流眼泪。出来后照样满脸微笑,忙碌着……宝宝和妈妈的认可不是对我两个月以来工作的最好鉴定吗?工作的时候接触了很多妈妈,与她们的交谈中我对婚姻对生活对孩子对家庭对未来有了新的认识,也看到了这个世界另一番美好。
篇4
参考文献:
[1]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儿童早期教育专业教程(上、下).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赫什.早期儿童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生兰.儿童的乐园.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支持派:
2005年底, 中国人口计生委培训中心组织了一次赴韩国、日本的婴幼儿早期教育考察。时任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宣教处处长的刘凤婷回来后,对日韩早期教育中对英语教育的投入十分感慨。
“在韩国我们听了一节英语课,五六个孩子围坐在小桌旁,教师让学生听、画、剪贴,很轻松就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接下来是做作业,基本上就是涂鸦。我们感到,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做游戏,而不是我们传统意义的‘上课’。然而, 正是这种自主的、娱乐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了韩国新一代人的英语水平。孩子们每天在这里学习,两年后就可以和外国人进行一般性的交谈。”
韩国方面介绍说,高素质的师资是教育质量的保证。韩日官方明确规定早期教育工作者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专业培训,掌握心理学、音乐、舞蹈、琴、棋等知识与技能,要通过专业考试,持有上岗证书。另外,当时韩国民办幼儿园聘请了很多外籍教师,月薪约为万元人民币,还提供免费食宿以及往返探亲机票,吸引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不过刘凤婷也发现,尽管韩日两国不吝惜在教育上的投资,然而他们参观的各种幼儿园在硬件建设方面与国内比并不突出,很多官办幼儿园没有塑胶跑道和娱乐设施,只有一个黄沙土操场。
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一直是中国早教体系中最具争议的话题。校园建设等方面的拨款不少,但幼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却仍然让业内人士摇头。因此,中国的幼儿园很少能聘请到类似日韩幼儿园那样高水平的外语教师。
除了日韩,美国也很鼓励第二语言的早期教育。同样的,美国在早期教育方面的师资水平在全球也首屈一指。在美国,幼儿园的教师至少要有幼教专业的大学本科学位,有的州还要求有硕士学位。
反对派:
台湾“教育部”在搜集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了多方咨询(包括家长、幼教工作者、语言学、幼儿教育、英语教育等方面的学者专家)后,在早期教育中对待外语上采取了和日韩截然相反的观点,并出台了相关法令。
相关法令,对于幼儿园的名称、师资与课程安排均有明文规定。如果采用“全英语”、“No Chinese”教学,在招牌、网站、宣传单上以“双语”、“幼儿美语”、“ 国际美语”等违法立案名称宣传,或聘任外籍老师任教,就要被取缔。
台湾教育部门通过大脑神经科学、语言学、英语教育的相关研究发现,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关键期假说并不成立。在英语是外语的环境下,幼儿学得快、忘得也快,越早学习并不保证英语能力就一定好;相反,认知发展较成熟的青少年学习外语会比幼儿有效率得多;先掌握母语的读写能力和语言规则对于学习外语会有所帮助。
另外依据幼儿教育的相关研究发现,在“全英语”的环境下,由于语言的隔阂,幼儿不仅易产生厌恶学习的心理,还可能出现一些沟通障碍、价值观扭曲、文化认同偏差的问题,甚至影响中文能力的发展。
篇6
梅尔・列文还表示,孩子的学能发展水平,是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高级思维和社交等8个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可以面面俱到,但每个孩子在学能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梅尔・列文的话,引起了国内很多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家长的关心。有的家长正面临孩子厌学的困惑,他们急切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正确适度的早期教育,避免过度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此,国内专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导。
早期教育常见误区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重要意义。很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的含义认识不明确,导致了过度教育。
北京世纪起点早期教育中心顾金凤老师说:“按照一定的标准,婴幼儿早期教育是服务于0到6岁儿童生活环境和活动的项目。从内容上来说,需要符合儿童年龄、生长发育、健康等状况;从方法上来说,以游戏寓于学习之中,寻求和启发孩子感兴趣的方面。要指出的是,这种早期教育包括胎教,就是0岁教育。胎儿在腹中4个月以后听力等方面开始有了辨别能力,这时候就可以开始通过语言、动作、音乐等方式进行胎教了。”
北京玛丽妇婴医院医生李月萍表示:“早期教育是通过对0到6岁,特别是0到3岁的婴幼儿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促进婴幼儿智力等方面的发育,并对一些智力低下、智商偏低孩子的状况予以改善。早期教育侧重智力方面,对婴幼儿进行全面综合的指导,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早期发展。”
对于目前很多家长采取的早期教育方式,顾金风老师显得有些担忧。她认为不符合婴幼儿学能特点,盲目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孩子一方面在强压下接受过量的教育,一方面又缺乏家长的关心,可能会发展成自闭症、多动症,或者抑郁症。此外,很多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也比较片面,大都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孩子被灌输了大量难以消化的知识。有的孩子很小就熟练地背诵四书五经,可是却推迟了学习走路的时间。这也是一个误区,单调的内容往往引起孩子的厌倦。
早期教育要有阶段性
那么,应该如何实施正确适当的早期教育呢?
顾金凤老师指出,认清婴幼儿的学能特点是关键。婴幼儿在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能特点也表现出阶段性,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岁以前;1到3岁;3到6岁。每个阶段都有几个关键期,例如,1岁之前的关键期:1个月时孩子可以学会抬头挺胸,4个月时可以学会翻身的大动作,7个月时可以学会爬行,10个月时可以站立,1岁时开始走路等。若能在关键期内适当完成能够做到学到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篇7
关键词:早期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盲目超前;心态平和;尊重年龄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040-04
近些年来,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应当说这是好现象。但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注意,那就是:并不是说什么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利的。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是无益的,而且还是有害的,还不如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天性自由地发展。
一、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当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有一种思想倾向,就是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有的省市的“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一些商家也迎合家长不正常的心态,乘机推波助澜,鼓吹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进行一些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差的时侯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十天就教孩子练“迈步走路”;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学外语;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教孩子认字、算算术,四五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比如“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我始终坚持这种看法,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要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是更着重于“成熟”。
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环境影响下,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时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但到两周以后,这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熟”就无从产生“学习”,而“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其愿望是指望孩子将来在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一些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些优势。但由于这种优势完全是靠人为的力量获得的,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即或是有一些优势,但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
有这样一个研究很说明问题。那就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地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上述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不见得是一件有益的事。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自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材”,出高水平的人材。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而已,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证实。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过:“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许多事实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学龄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不进行必要的培养教育,那是不好的。极不可失,时不再来。应当抓紧及时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但不能任意超前。太随意、太超前了,从近期的眼前的效果看,是令人振奋的。但最终的结果,不见得也同样令人满意。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恐怕哪个家长也不愿意培养出“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的“早熟果实”。
二、任意超前的智力开发得不偿失
进行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是有可能促使儿童身心早期发展的。但应该特别的慎重,不能草率,不能盲目,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单打一”,不能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强迫他们学习、掌握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可能会收到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那是片面的发展,往往会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人为地“一相情愿”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对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尚很有限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只能是以牺牲、丧失或抑制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这是得不偿失的,很不合算的。从长远看,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肯定是有害的。
我们应当明白,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不是孤立的,各方面的素质不是隔离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不和谐的发展,就是畸形发展,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近来,我国的杭州大学和日本的大阪教育大学、筑波大学,联合进行的中日两国幼儿“认知能力”比较研究,对中国和日本的3岁至7岁的儿童认知能力测查结果表明:在总共18类指标中,中国儿童分辨数的概念、分类、时间、序列等能力,都比日本孩子强;而在运动、组合、容积、空间转换等方面,则日本孩子要强。
我们知道,人的左右大脑有所分工。一般来说,左大脑分管推理、语言、数字等抽象思维,右大脑则分管形体、空间、画面、想象等形象思维。左右大脑均衡发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才能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次测查结果,充分暴露出当前中国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主要问题是:对幼儿过早地进行以数字、文字为主的所谓“早期教育”,而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果使其左脑的智力发展比右脑发展超前,从而影响了幼儿大脑的左右均衡、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孩子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强,而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一个孩子是否聪明的评价标准,往往是看其认字的早晚,认字的数量多少,会不会数数,会不会算算数,等等。把在学龄前就能“熟背唐诗三百首”、“会加减乘除”的幼儿,看作是“神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只有学习认字读书、算算数才是“正经事”;而自从孔夫子那时就片面地认为“勤有功,戏无益”,一句“丧志”的话,就把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玩耍的价值完全否定。
近些年来,中国有些人迎合中国做父母的的这种心理,推出了许多以认字、算算数为主要内容的所谓“神童培养方案”,把这种偏向推向了极端,致使许多孩子对数字和汉字的认识,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而严重忽视了对幼儿画图、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中国儿童动手能力等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同龄儿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纠正,将有可能导致孩子今后左右脑智力的畸形发展,而这种畸形发展则会大大限制孩子整体智力的发展水平。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据中国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中国儿童联合调查表明,幼儿对数的概念接受多了,往往较难适应以后正规的教学程序。许多“神童”上学以后成绩并不突出,就充分说明了这 一点。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是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人材的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是重要的,但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不充分估计它的地位和作用,会使人们忽视,错过发展的良机;但任意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会出现“强人所难”的训练和“掠夺性”的智力开发。
中国过去有这样一个成语:“杀鸡取卵。”比喻只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甚至损害长远利益。现实生活中,为了要早一点儿得到鸡蛋,不惜把鸡给杀了,“开膛破腑”,取出鸡蛋。当然,这种蠢事,一般人们是不会去做的。
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却有不少这种急功近利的类似的现象。比如,任意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训练孩子掌握这个年龄阶段难以做好的动作,教孩子学习掌握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不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这无异于“杀鸡取卵”。这是有害无益的做法,必须加以纠正。
做父母的是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条件促使儿童身心的发展,但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呵护他们的童心、童趣,保留他们“固有的东西”,遵循他们成长的自然要求,在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成长,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学会生存。而不是“自作聪明”地、“一意孤行”地做“拔苗助长”一类的蠢事。
一个人成材,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哪个阶段的培养教育和训练都是重要的。不能哪方面的教育和训练都要抢乘“头班车”。现在,国际教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人从出生到65岁之间,都是发展智力的有效时机。当今世界上,人们越来越推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而不是“早期教育决定论”。
一个人成材,也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决定的。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哪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哪一个方面素质的发展也都不能忽视,都不能偏废。应当持续不断地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应当全面地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
三、出现任意超前教育倾向的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上出现这种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倾向,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定客观环境的产物。
早在“美苏两霸”对恃的那个年代,就有一种说法:就是国家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美苏两国为了增强竞争实力,早在30年前就“不约而同”地进行教育改革。改革的重点也都是“不约而同”地加大早期教育改革的力度。在学龄前阶段,就开始进行高难度的教育,高强度的训练,把3到6岁才该训练的内容,提前到0到3岁进行,把许多小学的教育教学内容,提前到学前阶段。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美国是布鲁姆,在前苏联则是赞可夫。
他们都认为,早期教育决定人一生的发展水平,甚至决定人一生的社会成就。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实验后,他们又是“不约而同”地总结了教训:经过实践,他们都认为按照这种“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进行早期教育的改革,从眼前的效果看是好的,但从长远效果看却是不好的。因为它打乱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秩序,对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素质是不利的,使儿童青少年缺乏发展的“后劲儿”。也就是说,缺少自我发展的能力。于是,先后都早已放弃了那种盲目的教育改革实验。
就在人家放弃了这种改革实验的时侯,我们国家开始实行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知识,重视人材,逐步形成了社会舆论。在这种环境里,广大家长望子成龙之心十分急切。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长期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想迅速传到了中国,它正好迎合了中国家长急切的望子成龙之心。于是,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就在中国开展起来。
我们应当借鉴外国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要汲取外国失败的教训。使人不可思议的是,人家通过实践已经否定了的东西,我们又要重新再做一遍。
“早期教育决定论”的思潮,之所以能在中国盛行,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子女越来越少,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普及,家里只有这“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一个孩子,家庭和家长的全部期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龙心切,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庸中佼佼者”,这是“早期教育决定论”盛行的温床。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有些丧失学者良心的所谓“专家”,在经济利益地驱动下,不负责任地宣扬、鼓吹,极力夸大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的作用,推出种种没有经过实践证实的什么早期智力开发“工程”、“方案”,曲意逢迎那些望子成龙之心过切、心态不大正常的家长。这是很不应该的。而我们有些年轻父母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甚至达到了“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的程度,很容易轻信那些很诱人、但并不科学的早期智力开发“工程”、“方案”之类的东西。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是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也都论述过早期的重要意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的30%到8岁时发育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时完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甚至说过:“婴儿生下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了。”
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话。我以为,这些都是针对传统的忽视早期教育的现象,采取了有一定夸张成分的说法,是“矫枉过正”,不能过于“较真”。如果真的是“5岁以前就完成了90%的教育”,“3岁就是人的一生”的话,那么,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岂不成为可有可无、多此一举的事了?终身教育不就更属于“画蛇添足”了?况且,他们所强调的早期教育,绝不仅仅指的是早期智力开发,更不是人们所理解的“认字”、“算算数”之类,而是身心的全面发展。就像巴甫洛夫所说出生3天以后开始进行教育就已经“晚了两天了”,可以肯定地说,他绝不是指的是“认字”、“算算数”之类。
急功近利的超前教育,也是现代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反映。过去的古典教育,是“重义轻利”;现代教育与此恰恰相反悖,是“重利轻义”。这种偏向,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就出现了。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预见性地指出了现代教育的这种偏向。“重利轻义”的功利化倾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上去了,道德水平下来了”。
多少年来,人们培养教育子女,目的就是升学、就业,只要是对升学、就业有用处的,就下工夫、下本钱,尽可能提前培养训练;对升学、就业没有直接好处的,就放任不管。也就是说,只考虑培养孩子“成材”,不大注重教育孩子“做人”。不仅在外国是这样,近些年来在我们中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试想,不会“做人”,又怎么能成材呢?即或是有很高文化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是不会“做人”的话,不能融入社会群体,社会根本不接纳他,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到哪里去发挥呢?
四、克服早期家庭教育功利化的倾向
家庭教育过于功利化的倾向,不仅反映在学龄儿童的教育上,更反映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上。其表现主要是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只进行“一半的教育”。就是重视智育忽视德育、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生活知识、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记忆忽视思维能力培养、重视特长培养忽视全面发展、重营养忽视体育锻练、重视生理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等等。
另一个方面,就是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和超前的智力开发。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对孩子进行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教育和训练,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不能达到切实提高孩子素质的目的。这不仅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对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还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样做,表面看似乎是“太慢”了。其实,教育从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进行的。这样做,肯定是会从根本上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素质,提高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篇8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一般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婴幼儿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甚至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本课题中的早期教育主要指的是对0-3岁婴幼儿的教育。
二、支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依据
1、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求
(1)婴幼儿身心发展速度较快。在身体发育方面,特别是大脑的发育,新生儿脑重约350克,一岁时约950克,到三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变慢。宝宝在出生后2-3年内,良好的刺激对脑力的功能和结构,无论在生理和生化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幼儿在认知发展速度方面毫不逊色于身体方面的发展。0-3岁婴幼儿认知的发展和他们动作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就是其认知发展的表现。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从极度柔弱的状态,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就能够活动自如,从一个完全被动的状态进入到主动的状态,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动作。
(2)人脑发育的重要性。人类大脑天生就具备了千亿的神经细胞数量,但随着婴幼儿的发育,这些神经细胞出现用进废退现象,基于对大脑的不同刺激,一些细胞选择性消失或留存。例如,很多没有视觉的人,为了生存而更多使用触觉,因而在触觉方面表现优秀。
(3)婴幼儿较强的模仿能力。婴儿出生没多久就表现出模仿学习,例如,新生儿在一定距离内,面对多次重复伸出舌头的成人脸时,也会做出伸舌头的动作。随着婴儿的成长,与周围人物和环境更多的接触中,显示出婴幼儿的模仿学习行为。
(4)语言的获得是先天机制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语言发展即有先天机制的作用,又有后天的环境的影响,这是被许多语言学家早已多次证明的。和其他声音比较,刚出生的婴儿就表现出对人类语言的兴趣,
(5)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是儿童认知活动开展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给予幼儿安全、信任感,在这种情感背景下,能够鼓励婴幼儿认知活动发展。0-3岁这个阶段是建立良好亲子依恋关系重要阶段。
2、环境因素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
(1)对婴儿生长的环境进行早期干预能促进智力发展。在美国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对贫困家庭的婴儿进行早期环境干预能明显地促进其智力发展,从而证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在贫困家庭挑选了心理和身体技巧相似的100多名婴儿进行了长期研究。这些婴儿分为两组,一半组成实验组,接受高质量的婴儿日托护理中心的照顾,提供教育、健康、社会等训练项目。从几周大到5岁。另一组位对照组,不参加训练项目,正常参与各自的生活。通过追踪研究分三次进行测验,分别在这些孩子18个月大时, 12岁和15岁时,智力测验实验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 在21岁时,对学生思维、受教育性、就业程度、养育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测验,实验组在阅读和数学测验中依然得分较高,上大学就读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两倍。
(2)母亲的敏感性影响婴儿的智力发展。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母亲能强烈的影响婴儿日后的社会发展和语言技巧。如果母亲天性乐观,对孩子的需要敏感,则婴儿的智力发展更好。
(3)谈话方式影响婴儿智力。伦敦语言和听力中心的莎莉?渥德博士认为在婴儿9―13个月大的时候父母与婴儿的谈话方式对他们日后的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她是根据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她把140名婴儿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干预组婴儿的父母以谈话指导,对照组的父母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与婴儿交流。7年后的智力测验表明,实验组有9名儿童的智商超过130,另一组没有一个儿童超过130。实验组的语言技巧及总体智力都比对照组的明显为高。
除了以上实验依据外,教育的作用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被人们所熟知,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教育决定婴幼儿认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促使婴幼儿向前发展。而皮亚杰提出的关于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婴儿发展,在此处不再详细论述。
三、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无论是学业还是工作。很多家长为了使孩子成为一个强者,一个社会佼佼者,很早就开始计划孩子的人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很多家长在学前期给孩子报各种特长培训班,更甚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各种所谓的早教。教育宜早,这是社会上一个普遍的观点了,但是,现实中人们对早期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很多家长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误区。
1、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对象存在不完全认识
真正意义的早期教育不仅仅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起步点,送孩子参加形形的早教班,觉得只要进入了早教班,参加各种早教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就是好的。而自己只是接送陪伴的角色,甚至连接送陪伴的任务都交由其他人完成。殊不知,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还在于对家长的指导,指导家长如何对婴幼儿进行科学教养。
2、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目的存在狭隘认识
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而多数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和数学,甚至是某种特长的训练和学习。早期教育是促进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开发婴幼儿特长还不是它的目标。
3、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内容存在错误认识
对早期教育目的误解必然会导致教育内容的失误。有些家长或者不专业的早教机构,让孩子很早就开始学识字,读外语,学绘画、钢琴、舞蹈等内容,而严重忽略幼儿的情感教育,如亲子间依恋关系,师幼间的师生情感、小伙伴间的同伴情感等等。
4、人们对0-3岁早期教育的方式存在误解
灌输式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长期习惯于这样的教育方式,如在孩子不理解的基础上,教孩子死记硬背诗句等。而真正理解和尊重幼儿的教育方式应该有对话的,有互动的,带有情感的,这才是早教的本质,绝对不能全盘灌输。
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点
1、懂得关心教育
关心是一个人对他人、事件或物品的关注和关爱。在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应当给予孩子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做到用心呵护孩子,悉心照料孩子、关注和重视孩子。首先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更好地认识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其次关心和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正确合理地认识这些差异,帮助每一个幼儿得到进步;最后关心情感需要,早期教育不是单纯的教育,不能一味的强调教育者的主动性,而应当给予幼儿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呵护。
2、教会幼儿感知生活
0-3岁婴幼儿的成长是对周围生活的认识过程,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幼儿的学习,更多是与生活直接相联系的,是直接体验、感知和经历生活事件的过程。因此,学习生活是早期教育的重点,在生活中,幼儿学会感知,学会发现,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同时,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也要求幼儿首先需要学习适应真实的生活。
3、教育形式侧重于个别教育
由于0-3岁婴幼儿的特点,如身体发育不完全,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不适合参与集体形式的教育,而需要进行个别教育形式。另外,早期教育对象除了孩子,还有成人,每一个孩子所在的家庭都有其特殊性,在早期教育中,给予不同家庭进行早期教育指导时,也需要个别对待。
篇9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要]促进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日益被视为提高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要政策杠杆。OECD成员国在促进家长参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采取的主要做法包括宣传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及参与内容、提供多元化的参与途径、为家长和托幼机构提供资源支持等。为让家长更积极、深入、有效地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家长参与提供立法与政策保障、财政与资源支持;托幼机构应采取丰富多样的策略促进家长参与。
[
关键词 ] 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教育质量
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能够带来广泛的益处,如能为儿童的幸福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贫困和促进教育公平,增进代际沟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上述益处的实现需要有“质量”的保证。正基于此,儿童早期教育和保育已成为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简称OECD)国家的政策重点。为了分享经验和规避风险,促进成员国早期保教政策的制定与发展,OECD教育委员会于1998年至2012年期间对早期保教政策开展了专题研究,并先后了3份《强势开端》( Starting Strong)报告。尽管OECD国家对保教“质量”有不同的理解,但各国都一致强调“家长参与”是衡量托幼机构质量的基本指标之一。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日益被视为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和学习的重要政策杠杆。
一、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内涵
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简称家长参与),指家长不仅认识到父母、家人参与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并能通过多种途径科学、有效地参与到儿童早期教育中。由于儿童所处的教育阶段不同(托班、早教机构、幼儿园等),早期教育的不同主体(教师、家长、研究者等)对家长参与有着不同的理解。在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家园合作”“家庭参与”和“家长参与”等术语通常交替使用。有研究者把家长参与的内容界定为:良好家庭教养(Good parenting in the home)、与学校分享重要信息(Contact withschools to share information)、参与学校活动和管理。有研究者认为家长参与主要包括6个方面:教养( Parenting)、沟通交流(Communicating)、家庭学习(Learning at Home)、家长志愿者(Volunteering)、参与决策( Decision Making)、与社区合作(Collaborating with Community)。在本文中,家长参与指家长与托幼机构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具体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以托幼机构为中心的家长参与,包括家长参与幼儿园观摩活动、志愿者活动、亲子教育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培训等;二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长参与,包括亲子分享阅读、亲子游戏、合作完成幼儿园布置的学习任务等。
(二)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义及面临的挑战
家长是幼儿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有助于教师和家长确立共同的教育目标,从而保证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两种背景下习得经验的一致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有研究证明,家长参与,尤其当家长营造了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并且经常与教师沟通时,会对幼儿的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入学准备、学业成就以及社会适应性具有积极影响。美国早期开端计划、佩里学前教育项目、芝加哥幼儿家长项目等促进家长参与早期教育项目的成功案例证实了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可见要提高早期教育质量,需要采取措施让家长参与早期教育,并为家长参与构建外部支持系统。
然而,由于家长和教师对家长参与的界定存在差异,导致家长的参与及其与托幼机构教育的合作关系受到限制,削弱了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OECD各国在如何激发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托幼机构让家长参与进来等方面面临着挑战,如家长参与意识和动机缺乏、家长与托幼机构缺乏联系、家长参与受资源和时间的限制、家长参与能力缺乏、教师开展家园合作能力不足、教育不公平的加剧以及家长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等。如何通过政策的杠杆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家长参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应对上述挑战,OECD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OECD国家促进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大力宣传——激发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识
1.通过文字材料宣传。
为让家长获取更充分的早期教育信息,很多国家选择通过文字材料进行宣传,其途径主要包括两个:一是政府负责早期教育的管理部门通过官方网站、育儿网站以及印发宣传册的方式为父母提供托幼机构、幼儿发展、育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如澳大利亚政府开发了名为“我的孩子”( mychild.gov.au/)的门户网站,除了丰富的育儿信息,也为家长提供不同类型托幼机构的信息,以帮助家长做出合理选择。通过网站,父母还能方便地查询如何获取教育费用的补助;二是依托早期保教机构进行宣传。如瑞典教育部门专门开发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宣传册,由托幼机构负责发送给家长,并告知家长如何在家中开展教育活动。日本则通过托幼机构的家园联系簿、公告板、电子邮件和机构网站等多种途径告知家长幼儿园的动态、班级活动、家长参与的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2.创建信息联络点。
为了满足家长多样化的信息需求,OECD国家除了文字材料的宣传,还通过开通咨询电话、设置专门服务机构等方式为家长提供信息服务。这些信息联络点会回答家长有关托幼机构和儿童发展的各种问题,为家长提供养育和教育方面的支持。同时,也接受家长对托幼机构服务的投诉。如澳大利亚政府开设了专门提供幼儿教育信息的免费热线电话,为全国父母、家庭和社区成员提供所需的服务信息。在德国,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家庭办公室,为家长提供综合服务,家长可以向家庭办公室咨询与家庭生活和儿童发展有关的信息。在英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都设有家庭信息服务点,为家长提供儿童教育和保育信息,以方便家长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服务。
(二)政策支持——让家长参与成为一项权利或义务
家长在子女教养中扮演关键角色,其权利受到国际法规的保护。《世界人权宣言》(1948)和《儿童权利公约》(1989)都对家长参与子女教育做了清晰规定。OECD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都认为早期保教服务机构应该意识到,家长有权获知、评论和参与与自己子女有关的关键决定。因此,很多OECD国家通过颁布法律、法案和课程标准,让家长参与成为一项权利和义务。如芬兰的《日托法案》《基本教育法》都提到了家长参与。在韩国,《早期教育法案》和《儿童保育法案》规定中央和地方早期保教政策委员会成员应该包括家长。在挪威,为确保家长的参与机会及其与教师的合作,1975年、1995年及2005年幼儿园法案都规定,每个幼儿园必须设置一个由注册在园的幼儿家长或者监护人组成的家长委员会,由幼儿家长或者监护人代表以及教师代表组成家长一教师合作委员会。
(三)资源支持——为家长参与提供公共财政资源和学习材料资源
1.为家长和托幼机构提供公共财政资源。
已有研究清晰表明,投资儿童早期教育所带来的收益最大,因此除了让家长意识到参与的重要性,OECD国家也通过为托幼机构和家长提供经费支持的方式,鼓励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以此促进机构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家庭学习环境的改善。具体而言,一是为参与的家长提供报酬。在韩国,为中央或者地方早期教育政策委员会工作的家长,每参加一次会议就能获取100美元的报酬,这种做法大力刺激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二是政府直接向托幼机构划拨专款用于开展家长工作。在日本,政府拨专款给托儿所,用于开展育儿信息交流和支付育儿指导工作人员的薪资。加拿大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大约270个家庭资源项目的运行,支持家长在家庭中参与幼儿的学习,以确保幼儿家庭教育与机构教育的连贯与一致。
2.为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材料。
英国学前教育有效性( EPPE)项目的研究结果显示,直接开展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对儿童发展最为有益。OECD国家已有经验也表明,为家庭(尤其是处境不利家庭)亲子互动提供活动方案和相关材料的支持,包括提供家庭游戏方案、故事书、玩具、歌曲光盘和课程材料等,可以有效提高家庭学习环境质量。因此,OECD国家都积极通过网站、托幼机构和社会团体等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材料。如在西班牙,为提高0—3岁婴幼儿的教育质量,政府建立网站为家长提供针对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的视频资料。为了促使家长在家开展高质量的学习活动,挪威、荷兰和美国都选择通过托幼机构向家长免费提供家庭学习材料,包括故事书、儿童歌曲光盘和课程辅助材料等。在英国,2002年BBC电视台创办了CBeebies儿童频道,并开发网站向家长提供与节目有关的游戏、歌曲等学习资源。
(四)智力支持——提升家长参与能力和教师促进家长参与的能力
1.帮助家长营造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学习环境,包括家长的教养行为和态度,也包括亲子阅读、唱歌、唱童谣、参观图书馆以及玩数字游戏等。已有研究认为,提升儿童学业成就和适应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支持父母积极参与儿童在家庭中的学习活动。OECD国家经验显示,为家长提供育儿指导和活动材料、帮助和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学习活动(读书、讲故事、唱歌、玩字母玩具等)能促进家庭学习环境的改善。如在巴西,托幼机构为处境不利母亲组织研讨会,展示如何通过游戏改善亲子互动和家庭学习环境。新西兰实施了亲子阅读(Early Reading Together)项目,旨在支持外来移民和少数民族家庭的父母在家开展针对0~6岁幼儿的语言和读写活动。
2.帮助教师提升与家长沟通合作的能力。
托幼机构教师开展家长工作的能力是有效吸纳家长参与的关键。为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教师需要理解、接纳和尊重来自不同背景的家长,并具备与家长良好沟通的技能,OECD国家为此提供了多种支持。如在韩国,托幼机构教师初级培训课程中开设有家长参与、家庭和社区参与选修课程,每个课程3个学分。荷兰政府从2007年开始投资5500万欧元支持幼儿园教师培训,其中即纳入了家长参与的内容,希望通过培训使教师有能力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早期教育质量。葡萄牙和芬兰托幼机构的教师在职前及职后都会接受如何促进家长参与方面的培训。
(五)为家长提供多元、民主的参与路径
《强势开端》报告显示,OECD成员国家长参与的形式包括正式参与(Formal engagement)、非正式参与( Informal engagement)、管理式参与(Managerial engagement)等。正式参与包括教师与家长的例会、家访、家长委员会等形式;非正式参与主要指家长接送幼儿时的沟通与交流;管理式参与指除了上述的正式参与,家长参与机构教育的相关决策,包括课程设置、员工聘任、经费预算等。成员国的经验显示,下述参与机制能够促进家长的民主参与。
1.鼓励家长开办和管理早期教育机构。
为实现所有幼儿享受高质量早期教育服务的目标,OECD国家通过多项措施鼓励家长开办和管理托幼机构。为了确保家长开办机构的质量,在提供支持的同时,OECD国家通过准入机制、制定最低质量标准、年度审查等方式对其实施监管。在瑞典,许多家长开办并管理幼儿园,并能得到专项资金支持和指导材料,但接受公共财政支持的机构每年需要向地方政府提交质量报告。到2009年,瑞典超过900家学前教育机构是由家长团体进行管理和运作的,占所有学前教育机构总数的4.6%。在爱尔兰,父母既可以独自开办一个私人的游戏小组,也可以和家长委员会的其他成员联合管理一个社区游戏小组,且无论是私人游戏小组还是公立的社区游戏小组,创办者都能获得公共基金支持。在澳大利亚,由家长或者看护者组织的社区游戏小组不仅得到州或地区游戏小组协会的支持,也会获得澳大利亚政府的经济资助。同时,澳大利亚于2012年颁布了新的国家早期保教质量框架,对包括家长开办的所有早期保教机构实施质量监管。质量评估的结果与国家财政资助直接挂钩。
2.吸纳家长参与课程设置。
为了保障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OECD成员国大都颁布了国家或地方层面的课程框架,以指引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框架聚焦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和协商。如芬兰的《学前教育核心课程》(2010)声明,为家长和监护人提供参与机会非常重要,家长有权参与学前教育的目标设置、规划和评估等工作,因此芬兰的家长可以与托幼机构教职工一起设置儿童教育的目标,并合作规划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目标。在西班牙,家长可以直接参与设置教学流程。日本的《幼儿园学习课程》也包括家长参与,并强调通过创造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加深家长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开展亲子活动。
3.邀请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评估。
随着幼儿教育的民主化,OECD成员国选择向家长赋权,强调通过家长参与的途径监督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在日本,2007年起实行学校评估系统,评估委员会由包括家长和当地居民在内的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委员会通过观察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分析幼儿园与家长、社区沟通的情况对机构质量进行评估。自2005年起,为提升政府管理保育中心的服务功能,韩国地方政府成立由家长组成的监督小组,对早期保教项目开展评估。家长参观需要评估的保育中心,观察、监督其活动组织,并向政府提出幼儿保育建议。在斯洛伐克,家长会被邀请参与评估托幼机构的质量,评估方式包括家长直接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意见和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对家长参与儿童早期教育话题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家园合作”,且多少有些“幼儿园中心主义”的倾向。目前,虽然家长参与意识有所加强,托幼机构也更为重视家园合作,但仍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家园合作始终停留在保教实践的外围,形式大于内容。为了让家长更积极、深入、有效地参与儿童早期教育,政府及教育部门、托幼机构、社会团体应协同为家长参与提供政策、资源支持,保障家长积极、科学、有效地参与早期教育,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一)政府在宣传、政策保障及资源支持上应有所作为
1.多形式、广渠道宣传家长参与的意义与价值。
家长积极参与早期教育的前提是关注、理解参与的意义与价值。政府、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让家长明白为什么参与、参与的内容及如何参与。在城镇,国家、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办育儿网站、免费发放育儿手册、开通育儿咨询热线,并依托社区和教育机构创设育儿信息咨询中心、开办家长学校、举办育儿公益讲座等形式,宣传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及参与的内容,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在偏远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宣传册和育儿热线外,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公益宣传片、广播电台等形式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家长参与的价值。
2.立法保障家长参与的权利与义务。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家长参与的权利,并规定了家长应承担的义务。目前,我国对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十分有限,相关内容主要散见于个别的法规条文中,如《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且内容单薄、层次较低、缺乏相关细则。因此,为促进家长积极、有效参与儿童教育,有必要通过制定层次较高的法律法规,保障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等),明确家庭和托幼机构的教育责任与义务,使家长参与早期教育成为法定权利与义务。
3.提供资源,支持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家庭教育。
首先,政府应帮助家长营造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如可似依托社区举办公益性家长培训,吸引准父母和年轻家长参加育儿讲座,更新教育观念,学习育儿知识,提升教育能力;依托早期保教机构为家长提供简易、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和相关材料,如亲子互动游戏方案、亲子分享阅读、识字和计算等学习材料,鼓励父母积极参与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和学习活动。其次,针对处境不利地区(农村、偏远山区、流动人口聚集地等)的家庭,政府在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同时,还应资助开展家访项目,选聘专业人士和志愿者“送教上门”,为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和指导。
(二)托幼机构应采取丰富多样的策略促进家长参与
1.营造开放、尊重、欢迎参与的环境。
托幼机构欢迎家长参与的程度是影响家长参与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家长参与,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新认识家长的作用,与家长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特别是面对不同社会背景(工作、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的家长,教师应持尊重、接纳、包容、欢迎的态度。此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基本的沟通与交流技巧,营造轻松、真诚、自然的交流氛围,让家长感到愉快,体会到被尊重。
2.开展家访,指导家长参与家庭教育。
家访是为提高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的能力、帮助家长建立良好亲子互动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由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员提供的支持性教育服务。已有研究表明,家长和教师沟通的频率与托幼机构的保教质量呈正相关。此外,家访活动可以让家长更自信地跟教师互动交流。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家访活动定期与家长交换幼儿学习和发展信息,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并尽可能为家长提供学习操作材料、实施策略与建议,以确保家长能正确实施这些活动。
3.尊重家长的决策权,提供共同决策的机会。
在影响幼儿发展的教育实践和政策等问题上,家长有权参与决策。决策权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核心体现,表现为参与幼儿园重大事项的决策,如在幼儿园管理制度、课程目标设置、教师考核、教育评价等方面都要听取家长意见,并赋予家长表决权和审核权。实践中,由于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管理的能力有限,家长参与托幼机构决策的权利常常被忽视。许多幼儿园为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幼儿园等级考核达标等原因,设置了园务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家长参与机构,但这些机构往往形同虚设。为支持构建真正的家园合作伙伴关系,幼儿园和教师须平衡与家长之间的权利,让不同背景的家长都拥有参与其子女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7] [8] [9] [10] [13] [14] [16] [17]OECD. Starting Strong III:A QUALITY TOOLBOX FOR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R].OECDParis2012:3220,256,242-244,251-252,220263-264249,252.
[2][3][4]Desforges,C.&Abouchaar,A. The impac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education on pupil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A literature review[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Queens Printer,2003:8-22,18,24-28.
[5]Hennch,C.&Gadaire,D. Head Start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J].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2008,(1).
[6]Weiss,H.B., Caspe,M., &Lopez,M.E. Family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Cambridge,MA:Harvard Family Research Project,2006:3-4.
[ll]Siraj-Blatchford,l., Mayo,A., Melhuish,E., Taggart,B., Sammons,P.&Sylva,K. Performing against the odds: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children in the EPPSE 3-16 study, Research Brief[R].Department for Education(DFE),UK,2011:128.
[12]Sheridan,S.M., Knoche,L.L., Edwards,C., Bovaird,J.A.&Kupzyk,K.A. Parent Engagement and School Readiness: Effects of the Getting Ready Intervention on Preschool Children´s 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ies[J].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0,(1).
[15]OECD. Starting Strong: Early Childhood and Care[R].OECD,Paris,2001:120-124.
[18]冯晓霞,王冬梅.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J].学前教育(教师版),2000,(2).
[19]刘小蕊,庞丽娟,沙莉.尊重家长权利,促进家长参与——来自美国学前教育法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20]Hoover-Dempsey,K.V., Walker,J.M.T., Sandler,H.M., Whetsel,D., Green,C.L., Wilkens,A.S.,&Closson,K. Why do parents become involved? Research findings implications[J].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5,(2).
[21]Linda C.Halgunseth, Amy Peterson, Deborah R.Stark, Shannon Moodie. Family Engagement,Diverse Familie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ograms: An Integrat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2009:8.
[22]曰波琼,杨晓萍.美国家访项目的内容、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13,(6).
篇10
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将技能培养和专业理论作为课程设置的主体,而对于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不予以重视,使实践中早期教育存在缺陷。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应该开设化学课程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将结合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消极因素展开分析,总结出开设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并结合个人经验提出开设化学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理论意义;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消极因素
现阶段消极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基础差,通过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学生中考化学成绩普遍不高,其对化学理论、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不灵活,而且初中化学课程对理论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化学实验,而理论学习复杂分散未形成体系,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1]另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有抵触的情绪,由于化学课程本身相对于音乐、舞蹈等内容而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片面的认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化学知识并没有实际作用等,致使学生对化学专业课程失去兴趣。[2]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开设化学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基础学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掌握化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应用,可以养成对生活乐于观察的习惯,使其思维、想象、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由于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必然对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起到正迁移作用,使其在自我突破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另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化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可以有效解决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例如鉴别化学纤维制品、选择家居装饰等。[3]
第二,开设化学课程对学前教育领域深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儿童教育不仅要满足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而且要有目的开发学生潜能,使其能够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现阶段学前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双重社会职责,所以其应对自身不断完善。在教育方面,掌握充足的化学知识,可以使其在早期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探索自然、生活的兴趣,这是促使儿童对世界全面认识的重要途径,例如,作为能源的石油为什么既可以提炼成衣服又可以提炼成马路表面的沥青?衣服上的污渍为什么遇到洗衣粉后就不见了?鱼儿为什么无法在蒸馏水中生活等;在保育方面,掌握充足的化学知识,可以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受到化学侵害,例如,引导学生少食用膨化食品(油条、薯片等),减少儿童日常对铝的摄取、告诫儿童不要在新装修的环境中逗留,避免儿童受到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等,由此可见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学前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建议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高中学习阶段的文、理班,其对化学知识的接触和掌握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学将无法全面满足学生对化学课程授课过程的要求,所以在学生入学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化学测试,按照考试成绩分为内容、授课进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两种班级,既满足化学基础相对较高的学生对知识深化的欲望,又考虑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难度,使教学更加人性化,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打消其抵触情绪。
第二,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传统化学课程相对枯燥,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以验证性、探究性的实验为主,使枯燥的化学理论以生动、直观的实验得以展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理论都适合在班级中完成实验,部分危险性较大或成本较高的实验,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调整,积极应用与实验内容相符合的情景教学法、案例项目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观察、推断、否定、总结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
第三,扭转对化学课程的态度,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化学学科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非专业学科,其在中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其认识程度,所以扭转中职院校对化学课程的态度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中职院校在政策上的积极引导,建立明确、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使相关的教师队伍和图书馆图书储备满足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化学课程的授课情况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反馈,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化学课程设置的关键,应加大化学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其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等符合社会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不仅有利于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对其后期的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早期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开设化学课程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然要求,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仍会以不同的形式调整,这是专业发展的表现,应该积极推行。
参考文献:
[1]陈晨.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要性[J].科学时代,2011,12(02):212-213.
[2]吴琼.幼师专院校在校生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3,14(0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