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信息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5 17:0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信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整合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集中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度,提高销售量,更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和分散资产风险,增强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营利性企业还是非营利性企业都重视绩效,绩效体现了一个系统的效率,故评价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的标准是其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供应链信息管理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目的是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价值。供应链价值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紧密相关,企业盈利越高代表其供应链管理越成功。供应链中所有资金、商品等信息的流动都有成本,有效管理这些流动因素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其本质是通过管理各节点间信息流获得最大价值。供应链信息管理与企业的业务紧密相关,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企业业务创造价值。据调查,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成本节约20%,中型企业交货准时率提高巧%,生产率提高10%以上,对于一般企业,其订单提前期缩短25%一35%;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其库存降低3%;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库存率降低巧%,资产运营率提高巧%一20%,现金流周转周期比一般企业少40一65天。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节约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既包括订单履行、采购和库存控制,也包括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节约整个公司的成本。由于优化供应链需要各个公司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协作,故供应链信息管理成功的基础在于在公司之间实施。例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在两年时间内关闭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6个仓库,在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客户空运卫星集成电路,交货时间缩短47%,销售成本降低2万%,销售额增加3%。戴尔、联想在供应链信息管理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供应链信息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效能上的变化,还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能力。
2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
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有: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提高条码的利用率、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2.1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故强化管理非常重要。在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信息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以强化管理、优化经营过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2.2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
重新构建业务流程与系统以便可以及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优化供应链是提高对顾客反应能力的一种关键方法,是对传统品牌经营战略的一种挑战。根据顾客的选择,实行一对一的服务,按订单来制造商品并交货,充分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率。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来更快地了解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在顾客、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构建有效沟通渠道,进行长期合作,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同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3提高条码的利用率
在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换信息,如果商品在供应链中流动时有统一的编码,将会对企业信息的交流和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就是制造商按照国家的标准在产品上打条码,零售商、批发商和分销商都可以利用,这样就减少了编码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人力和资金的耗费,有利于供应链中制造商、零售商、分销商交换商品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信息。
2.4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由于信息链需要企业之间交流信息.因此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会优化信息链管理。各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协作。一方面是确定企业间数据共享程度。供应链中的制造商、零售商和分销商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数据共享程度。例如,信息应该由哪些部门或哪些企业共享,哪些信息应该共享,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统一供应链的数据接口。在设计系统时要预留专门的数据接口,方便企业接收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发送的数据,实现系统的对接。使用的端口和文件协议或传递方式可以由各方共同确定。
3总结
篇2
在一种产品生产的供应链中,相关企业围绕同一终端产品或服务,相互达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了企业之间生产、销售的良性互动,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开支。物流是供应链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对于整个链条成本的缩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掌握了物流供需双方客户的信息资源,实现了物流信息的整合,对于物流供需双方的沟通交流和良好物流方案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客户信息的掌握和客户关系的处理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第三方物流;客户关系管理
0引言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劳动分工的深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实现供需平衡,消除库存和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的物流和信息平台能够为此发挥重要作用。
1供应链分类
供应链按其所服务的客户的物流特性不同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创新型供应链、快速反应型供应链和高效率型供应链。
1.1创新型供应链
也称为研发供应链,不同于快速反应供应链和高效率供应链,它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创新和功能研发上,要求能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力求通过最短时间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与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相适应,强调运营的灵活性和柔性及产品设计更新的独创性;它要求企业要时刻不间断地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调查、把握市场的变动情况,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对企业内部相关产品设计进行及时地独创性开发,并迅速投入市场,实现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灵敏反应。
1.2快反型供应链
也称为生产供应链,顾名思义,是为了实现及时响应客户企业需求,如零部件特供等而做出的迅速供货的供应链运作体系。快速反应供应链的实施,要求产品提供企业要时刻紧跟客户的反馈意见,保持与客户的频繁联系,参与客户在产品使用中的每个具体的过程,并通过自己独立的生产线和运输团队,保证在产品缺货的第一时间接收客户的需要生产出相应的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完成补货,做出及时的反应来应对突发状况。
1.3高效型供应链
也可称为销售型供应链。高效率供应链主要应用于门店的货品配送,实现对于门店供货(如连锁超市)的及时、准确,并优化相关配送路线和相关产品的原料采购、库存、包装、销售、退货等程序,实现成本最低,以期在产品销售额一定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其适用的企业对象具有的特征为产品相似度高、产品销售所获利润有限、同行业竞争激烈。上述三种供应链的搭配使用,能够强化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加强企业与客户的交流沟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2供应链的客户管理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会与客户之间进行交易往来,这种由于经济目的而展开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某些联系称为客户关系。这种关系因企业与客户的交际内容不同而不同,有的是属于单纯的交易,有的是相互之间的信息往来,也有的是为了单次的接触或是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买卖合同或战略合作联盟。在客户管理当中,企业战略制定的好坏从关键客户的管理可以看出。关键客户的管理表现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动态匹配的好坏,影响企业战略资源的获取,直接影响着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关系着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今后的市场定位。在B2B市场中,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构建、维护是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影响因素。客户管理就是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在战略、文化、组织、人员和运营等方面的动态匹配,进而增进客户与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为企业盈利和客户满意达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围绕相同终端产品的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合作联盟,通过相互合作,提供客户所满意的产品,组成一种特定的从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到最终客户的链式的供应合作伙伴关系,即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在目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通过供应链形式的联盟来参与市场竞争,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单一或少数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化的环境下,形成了企业产品供应链条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共担风险,彼此之间联系紧密,以供应链整体利润最优为目标。一方面而言,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供应链中的企业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其战略发展目标要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挂钩,相关组织机构的调整和资源分配也对供应链的优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3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消除在经济活动中充斥的信息不完全性、不完美性和不对称性。第三方物流可以作为供应链管理实现这个作用的实施平台。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作为供应链的物流平台,而且也是客户管理平台,更重要可以作为供应链的信息平台。物流作为供应链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供应链的集约化、高效化及成本的最优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出现,极大地整合了物流中的信息资源和客户资源,有效地加深了物流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联系和沟通,减轻了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物流相关环节的错位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损失,实现了上下游企业物流信息的共享和相关物流环节的衔接及不同决策层次的沟通。第三方物流公司掌握有丰富的物流供需双方客户信息资源,能够为客户企业提供的优质物流服务方案。处理好客户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维护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积累物流服务经验、整合物流资源、提供优化的物流方案及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产能过剩使得供应大大超过需求时,市场销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经济活动发生停滞,企业大量倒闭,员工大量失业,经济活动中的供需不平衡导致经济发生急剧波动,最终导致发生经济危机。在供应链管理理论中,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作用就是通过消除经济信息的不完全、不完美和不对称来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活动的供需平衡。基于供应链客户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具体操作实现供应链管理关键作用,能够准确及时掌握经济活动中的供需信息,进而实现经济活动的供需平衡。2013年5月成立,以阿里巴巴主导的菜鸟物流作为淘宝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智能主干平台,利用淘宝的商流信息和自身的物流信息,能够使得商品和物流的供需达到平衡。
4小结
第三方物流不仅作为供应链的客户管理平台,而且也是供应链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更是供应链中交易的商品货物供应和需求的信息管理平台,进而成为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平台。第三方物流不仅是发挥物流作用,更能发挥保持供应链中交易的商品货物的供需平衡的作用,并基于其外部效应,将供需均衡扩展到整个经济活动中,消除库存和产能过剩,最终实现经济波动的微波化。
作者:朱国俊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卓.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关系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5(27):61-62.
[2]张明立,罗暖,王伟.关系利益对顾客持续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04):53-60.
[3]潘石.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才智,2012(28):8-9.
篇3
供应链模式/企业/采购管理/特点/策略
一、供应商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采购方管理的一种新模式,要理解这种新模式和传统采购模式的区别,就需要弄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的变化,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是一种充分融合了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管理方式,其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该模式下,生产制造商和供应商及零售商之间的业务流程被进一步整合优化[1]。该模式极大提高了供应链下所有参与企业的效率,能够对整个采购供应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组织,从而能够保证所需的采购产品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数量和最佳成本进行生产销售。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与传统的采购管理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是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集成合作。这种供应链模式下,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频繁,供应商可以快速响应采购方,可以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进行事前把关,能够实时控制产品质量,弥补传统采购管理模式的缺陷;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目标更明确。传统采购模式中,采购师围绕库存进行的,当库存出现短缺时,就进行采购达到及时补充库存的目的。这种采购方式缺乏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往往是企业根据库存所做出的单方面采购决策。而供应链模式下,采购活动是围绕订单进行的,当确定了用户需求订单之后,生产企业根据用户需求确定制造订单,继而确定采购数量;供应链下采购管理中供应商和采购方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较为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供需双方可以共享信息,能够避免需求信息失真,可以让采购更科学合理。
由于供应链模式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该模式下的采购管理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信息化管理。它能够实现对所有与采购有关数据的电子化处理,可以清晰看到各环节的信息,能够提高采购效率,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跟踪。
二、供应链模式下采购管理信息化策略
(一)实现采购资金信息和订单信息数字化
在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资采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数字化的实现。包括资金信息的数字化、供应商信息的数字化、订单信息的数字化。资金信息化指的是采购方对采购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及时对物资采购环节所占用的资金进行分析,降低一些不必要物资采购消耗,提高资金的使用率,降低资金占用率[2]。资金的信息化管理能够确保及时观察资金的流向,确定资金该如何合理使用。供应商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对供应商的报价和资信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录入,方便及时查看,从而选择长期合作伙伴。订单信息的数字化主要将订单上物资的数量、价格和质量要求等进行数字化录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查询和更改订单信息等,提高采购的准确性,确保采购的及时性。
(二)建立采购货物管理信息化模块
该信息化模块包括采购管理模块、货物入库模块、在库管理模块等。采购管理模块是整个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该采购管理模块包括各种功能。首先,采购申请功能。根据采购信息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进行采购申请,然后制定具体的采购计划,将采购计划放到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等待采购审批和回复,然后在网上进行议价比价,寻找并确定最优供应商,在信息化平台上生成采购单。该模块还包括对采购单的修改的功能,能够随时根据情况修改采购单,并能及时查询采购单当前的执行状态。货物入库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登录货物信息系统,对当前库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做好新入库物品的按计划入库,能够提高入库速度。要利用这个模块进行存贮确认和货物数据更新,并生成最新的货物信息。在库管理模块主要是通过在库信息管理平台,对货品数量、入库日和货物的保管位置进行管理,能够及时了解在库货物信息,还可以对在库货物进行有效管理。
(三)建立采购物资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
建立一个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该系统要具备对库存进行动态盘点的功能,利用该功能进行盘点时要保证不影响库房的其他出库、入库和退库等业务的处理。在该数据库中,可以将企业的供应商信息、库单信息等进行组合,可以将所有供应商按照信用等级、物资质量等级、交货准时率、交易价格等进行详细记录,建立供应商数据库,对供应商进行统一管。建立物资跟踪管理数据库,能够随时对物资进行库存、单据和合同查询,及时掌握物资信息,避免生产中断[3]。
(四)采用多种先进的采购方式
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物资采购方式也有很多种,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的采购平台了解产品的采购信息,可以与其他企业进行联合采购,这样通过数量上的优势可以获取一定的折扣优惠,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也可以组成采购联盟,实现物资采购、配送和运输等的规模化,这样能够极大的降低采购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供应链模式下的信息化平台也为这种采购联盟创造了条件。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模式为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提供了新的机遇,其让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日趋科学化、合理化,给企业物资采购管理搭建了一个信息化的平台。在该模式下,企业物资采购信息将实现集成管理,企业物资采购将更加透明,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将会更紧密,更有利于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性价比高的供应商。
参考文献:
[1]闫洪林.基于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策略[J].经济师,2010,12(08):54-55.
篇4
1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管理发展趋势
1.1 企业内部采购管理的集中化与职能化 企业随着自身发展规模的扩大,逐渐通过集中全公司和集团的采购力,对整个供应市场产生影响,使企业在采购环节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便于企业对自身主体资源的优化,完善对供应商的管理,采购的集中化趋势也成为必然。
过去,很多企业的采购部门是隶属于生产部门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采购部门从生产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满足供应、降低库存、节约资金、质量管理等也逐步作为了采购管理的目标。同时采购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依靠全面的需求分析、采购计划、资金占用计划,形成采购供应战略,管理好战略供应资源和供应商资源。采购已逐渐成为供应链管理中强有力的一环,使得生产计划、物料计划、采购、仓储、运输集成一个总成本最低、反应迅速、物流最快、响应市场要求的灵敏链条。企业要战胜对手,过去强调技术、产品,现在要依靠市场宣传、国际化和结盟,企业自身的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的。只有通过联合供应链上每个成员的力量,形成一条成本低、服务好、柔性高的价值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长久的胜利。这样,采购部门自然就成为了企业与链条上其他企业连接的纽带,也成为了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1.2 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关系的转变 企业采购管理遵循质量、成本、交付、服务并重的原则,其中供应商开发和管理是企业采购管理的核心。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从普通的买卖关系向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转变。
传统模式中采购管理集中体现为交易管理,供需之间是临时、短期的合作关系,甚至是竞争关系,重视价格、交货日期等条件,企业围绕采购订单与供应商进行讨价还价;随着对大量订单的经验总结,加之管理技能的提高,管理人员逐步意识到集中采购的必要性以及对供应商管理的重要性。供应商开始充当合格供货商的角色,企业开始通过与供应商签订一定时间的采购合同,建立较为长期的竞争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理念得到发展后,企业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JMI)等方式分享库存数据,有效降低库存成本,共同为降低库存积压成本而作出努力。并且企业开始逐步重视供货商的先期参与并尝试运用供货商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来共同设计开发新产品,达到降低成本和加速产品上市时间的目的。与此同时企业为了在风云莫测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逐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与供应商实现战略联盟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双方在互信交易的基础上营造无障碍的沟通环境,建立长远、双赢的供需伙伴关系。
1.3 订单驱动企业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代替传统采购活动中为了及时补充库存而采购,来自下游消费者的订单成为了企业采购活动的驱动力,采购部门也通过了解生产部门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进度来制定采购计划。即需求订单驱动制造订单,进而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订单驱动式采购是企业保证准时生产(JIT)顺利进行的基础,将使得采购原材料跳过采购部门、仓储部门直接抵达制造部门,通过减少非增值活动从而减少采购成本费用与库存积压。同时采取全面质量管理严格保证采购品质量。
1.4 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流程增值 为了降低采购风险,传统的采购管理工作流程通常需要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共同完成。这种繁杂的工作流程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明显不足:一是不同部门间的本位主义、信息不能顺畅流动导致内耗增加,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经营成本提高;二是采购审批环节过多引起采购管理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渐成熟,管理审批流程的速度不断提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采购效率并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企业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关系,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上游供应商提高原材料质量、改善成本结构、提高供货效率,从而缩短交货周期。
2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采购管理策略
2.1 采购的职能优化 在供应链条件下,采购职能需要转变过去单纯的购买行为得到全面的拓展和优化。具体措施可以体现在科学合理地设置采购结构,完善采购准则和流程,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利用电子和信息技术。①科学合理地设置采购结构。企业需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行业特点的需要,打破传统观念中“大而全”的采购局面,设置科学合理的采购组织结构。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完成采购活动,实施采购低成本策略,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②确立基本的采购准则。采购准则的设立是企业规范采购行为的基础。没有完善的采购准则,必然导致企业内部采购活动的混乱。企业需要日常采购中吸取经验,逐步将采购过程中的权责落实到位,做到每一项采购工作都责任到人,采购流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人检查与监督。③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优秀的采购人员,在良好的教育背景作支撑的前提下,还需要具备分析、沟通、协调、决策层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企业要建立跨职能的采购团队,一批高素质的采购人员是采购组织中必不可少的。因而企业需重视对采购人员入职前的选择和入职后的持续培训。④采取先进的采购模式和管理理念。先进的采购管理模式能否在 企业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者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没有思想的突破和企业的创新精神,先进的采购模式很难在企业实施。21世纪作为电子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采购的一种基本工具。企业可利用电子载体,实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信息的传递,保证采购活动顺利执行。其中电子采购正是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契机兴起的,通过B2B电子的应用,抛开过去传统的采购流程,增加有价值的电子化沟通,通过电子化采购流程的应用,优化供应链重要环节,实现成本的降低及效率的大幅提高。
2.2 改善供应商管理
2.2.1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在供应链条件下,供需双方不再是为了单方面的获利,而是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供应链风险的重要环节。特别对核心部件的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的保证有着重要意义。因而为提高采购品整体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总成本,企业首先需要根据采购物资的价值和重要性程度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并进一步完成供应商的细分。针对战略型物资要求供应商能够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因而企业最好选择战略性供应商;对于一般型物资则只需要选择普通的合格供应商。企业可以通过了解供应企业的管理情况、质量保证体系、生产经营状况、财务信用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初步考察;进而组建评选小组对供应商的经营状况、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在设定评审项目权重的基础上完成供应商评定,以此作为供应商选择的参考依据。
2.2.2 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①供应商的分层次管理。为进一步实施供应联盟采购打基础,企业可以运用ABC发对现有的供应商实施分等级管理,以此激励供应商不断增强实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企业可以将所有供应商按照采购金额从大到小的顺利排列,亦或是按照采购品重要性排列,通过对采购品的分析归类,实现对供应商的分层管理。采购人员应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的A类供应商上。重点关注其交货能力、质量水平价格水平、技术能力、售后服务等方面。并定期对供应商予以重新评估,考虑更换不合要求的供应商。②供应商管理信息化。供应链中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分享情况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基于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是为了压缩流程时间,协调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促进关键信息的同步共享。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实施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汇集、整理、传输与反馈,采用EDI、Internet等手段实现供应链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实现采购订单、库存控制等重要信息的共享,增强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提高采购的柔性。③供应商激励。供应商激励是企业为维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需采取的必要措施。根据企业在供应商选择时所设立的主要指标,企业对供应商的合作效果及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通过给予其技术指导、价格折扣以及柔性合同等方式进行激励,由此促使供应商体会到双赢机制好处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改进。
2.3 建立与完善采购信息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涉及采购、运输、库存管理等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过程,随着环节的增加,企业对于整个链条的管理就变得更加复杂,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就成为了供应链成功运行的保证,完善的采购信息系统也是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关键支撑条件。对于大型的制造企业来说,其可以通过完善各制造厂及上游供应商的基本数据,在库存点或物流中心建立数据库,并建立信息管理长效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构建起企业的采购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了解供应商的经营情况并反映企业原材料的供需状况,并把下游的消费者需求及时反映给采购及生产部门。
3 结论
采购是企业物资管理的源头,也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了解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筑企业采购管理,不仅可以稳步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增加企业利润,更保证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嘉贤.采购管理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J].市场周刊,2007,8.
[2]陈启杰,齐菲.供应商选择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5.
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企业能否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供应链管理,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快速反应策略,从而能够更好地面对竞争激烈、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一. 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包括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信息以提高供应链性能的工具。
信息技术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解决供应链管理由于信息失真引起的长鞭效应,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信息技术在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1.条码技术
信息的收集和交换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码技术作为自动化识别技术,能够快速,准确而可靠地收集信息,实现入库、销售、仓储的自动化管理。
条码技术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条码技术包括条码的编码技术、条码标识符号的设计、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它是实现物流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不可少的前端采集技术。
企业运用条码技术,并借助于先进的扫描技术、POS系统和EDI技术,能够对产品实现跟踪,获得实时数据,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同时减少了不确定性,去除了缓冲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条码技术同时也是实现有效客户反应(ECR)、快速反应(QR)、连续补货(CR)等供应链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条码技术在零售、生产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射频技术
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结果影响了信息的可得性、实时性及精确性。射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很好地克服了上述问题。
射频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作为条形码的无线版本,RFID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优点。
射频技术一般在配送中心和仓库内使用较为广泛。例如射频技术可以使得叉车驾驶员获得实时的指示,而不是在一段时间之前打印出来的书面指示,这样作业的灵活性增强,成本降低,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3. 卫星通信技术
利用卫星通信技术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在供应链中起着重要作用。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
在供应链中,GPS能够实现对车辆导航以及对货车的调度和货物的追踪管理。
目前零售业也在应用卫星通信技术,迅速把每天的销售量信息返回到总部,从而能够及时掌握销售动态,进行适当的库存补充。例如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将当时刚刚出现的卫星通信技术引入商业流通领域,建立了庞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系统,加快对基础商业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决策传达和信息反馈的速度。
4.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现实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线路以及其他内容。
供应链管理中涉及到的诸多问题,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配送网点的分布、配送路线的优选等都要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GIS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和应用的计算机系统平台,能够提供为供应链管理所用的多种空间和动态地理信息。
5.EDI技术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
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之上,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中,EDI将变成供应链企业信息集成的一种重要工具,一种在合作伙伴企业之间交互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全球进行合作贸易时,它是在供应链中联接节点企业的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
物流EDI用户遍及零售商、供应商、生产商、货运公司、银行、物流中心等。不过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供应链信息活动提供了更为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
6.Internet/Intranet技术
Internet即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Intranet即企业内部网,是一个使用与因特网同样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它通常建立在一个企业或组织的内部并为其成员提供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等服务。
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系统为企业和用户之间提供新的供销渠道,使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民众。例如可以推动MRPII或者ERP系统经过Web技术改造以后的应用推广,可以实现企业及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等。
7.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研究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
随着数据量的剧增,数据挖掘技术将成为深化供应链管理的最有效方法,在解决选址、仓储和配送等供应链管理方面可以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信息时代的来临,有效地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创新。要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已经被视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企业利用文中所述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快速获得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乃至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牛晓红. 浅谈条码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电子商务,2010(8):54-55..
2. 董雷,刘凯. RFID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与实施研究[J]. 物流科技,2010,(1):58-60.
3. 姜方桃. 基于EDI的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3,(9):151-152.
4. 敖凤龙,何佩,余雅云,孙晓辉,方玲. 基于GPS/GIS的可视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 中国电子商务,2010,(9):96-96.
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竞争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它们必须在提高产品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顾客以更多的选择。以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及将来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同时把握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时展趋势,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力,因而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立足于国际舞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概念(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提出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必须能够涵盖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产品和供应链管理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和比较,认为以下的定义是科学而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用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供应链能减少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第三,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第四,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产品质量。第五,供应链可以从经营战略上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就根本不可能实施。信息技术的发展改进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当企业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于供应链管理中,就能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六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新型的顾客关系。第二、及时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第三、有效整合分布在各地的仓储设备,形成虚拟仓库。第四、具有及时决策和模拟结果的能力。第五、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形式和流通方式。第六、具有全球化管理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批作业能力。
2、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究竟供应链管理中用到多少种信息技术,目前无法统计。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xtranet/Internet、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将信息技术表示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发展过程,包括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全过程的一个复杂的体系。从信息化的不同层次来讲,企业信息技术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决策过程的智能化和营销过程的网络化。
四、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时展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把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联接在一起。任何一个新的发现、新的思想以及新的概念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下面将分别介绍现阶段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信息技术。
1、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了相对方便、快捷、廉价的方式。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信息,互联网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工具。传统的信息系统主要采用C/S结构。由于用户界面不一,不同系统间不易交流,导致了系统内及供应链内各企业间的“信息封闭”。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供应链信息的集成管理带来了可能与活力。WWW(World Wide Web)是因特网上的一种超文本的信息检索服务程序,简称为Web。它的基本概念就是超链接,可以支持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具有服务快速、强大、协议规范、服务器假设简单及信息制作简单的特点,而且Web还具有以下特点:Web与平台无关;Web是分布式、动态的、交互式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Web的种种特点正好满足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即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各异的基础上做到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通无阻。因此以Web技术为基础,以Intranet技术为核心,基于网络对象超链接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现有企业供应链中信息堵塞的问题。此信息系统能成功地访问供应链上基于不同结构的各种服务器以及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其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
2、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客户信息,并使用获得的客户信息来制定市场战略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管理软件与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提供一个自动转化的解决方案。
现在“以消费者为中心”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面向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根本。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经历着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信息工具和渠道的快速发展,使得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选择欲望也日益加强,因此如何吸引新客户并保持老客户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需要通过获得与客户关系的最优化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广泛深刻地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将真正实现企业实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需求和供应链条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定货点法、MRP系统、闭环MRP和MRPII,一直发展到现在的ERP,并且还在演变下去。
一般而言,ERP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分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制造管理、库存管理、工厂与设备维护、人力资源、报表、制造执行系统、工作流服务、企业信息系统等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做出积极的调整,以保证本企业乃至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上供需各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为了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从而把传统的MRPII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提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ERP还采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ERP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的,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它包含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综合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为核心,库存为中轴,财务为总控,利用产业方程式原理,将客户、市场、供应商及企业本身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高效运作的供应链。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一般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两种类型。电子商务在供货体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流通等方面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的效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它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
电子商务的运用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有:一是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支持等等。二是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三是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动作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供应链技术主要指快速反应、即时制配送、有效客户回应、不间断补货等技术。供应链技术能够使企业联系在一起,大面积地覆盖市场,建立起最大范围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十分广泛的网络联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中供应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产控制自动化向两端延伸,覆盖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了企业间无边界的、开放式的增值链条。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使供应链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电子商务正是将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实现,并拓展了其内涵。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实践不断证明只有运用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涛等.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信息系统 猪肉供应链 研究
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应用信息系统的原因及背景
猪肉产品供应链的特点主要有两点:第一,复杂性。猪肉产品供应链涉及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涉及面广泛;农户作为生产者,数量众多且分散,增加了各环节协调的难度,致使供应链复杂而繁琐。第二,系统的不确定性。畜牧养殖业生产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可控性低,常常面临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多重打击;农民契约意识较淡漠;农产品进入壁垒较低,加剧了不稳定性。
从农田到餐桌,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能有效控制,就不会出现问题,因此维护食品安全的必要工具,就是利用信息系统及互联网建立可追溯系统。以信息系统为工具,利用互联网将生产环节(生产者、产地、肥料、农药、栽培日等信息)、加工环节(管理体系、出厂日期、出厂负责人)、流通环节(配送车辆追溯、配送日、配送负责人)、销售环节(销售商、入库日、销售日)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整理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生产者可查询出厂销售情况,消费者可追查产品信息等。
信息系统在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过程
商品猪肉供应链从生猪生产、供应到猪肉销售的全过程包括以下主要环节:生猪生产环节:包括种猪、商品猪肉的饲养;商品猪肉加工环节:包括品级分类、商品化加工、包装加工、保鲜加工、储存加工等;商品猪肉流通环节包括渠道规划、网点布局、冷链流通技术、产销地市场建设等;商品猪肉消费环节包括品种品质提供、消费引导等。由图1和图2可知,信息系统使得猪肉供应链信息化、可追踪化,极大减少了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生产经营者与销售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不对称性,整个供应链间更加完善。
(一)信息系统在猪肉生产环节中的应用:养殖管理系统
1.安全监测与检测子系统。在养殖企业到屠宰场的过程中,需要由生产监管机构进行安全监控,相应的信息系统是城市境道口安全检疫系统,该系统设置在各个入境检疫站,帮助检疫站对入境的猪只进行安全检疫,系统记录下检疫的猪只信息和运输信息,将要运送的屠宰场等。
2.动物档案管理子系统。对动物出生、出售等进行记录,形成一个生猪养殖的数据库。猪只在养殖场出生后,就被打上RFID标签,标签中含有该猪只惟一的一个序列号,相应的养殖场的信息系统中也生成以该序列号为主键的记录。以后就通过这个序列号将每个猪只与信息系统中猪只的信息关联起来。将猪只从出生到长成进行屠宰前的所有信息进行记录,包括喂料信息,用药信息,疾病及治愈状况等。这样,养殖场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随时了解所有猪只的健康状况,并且可以追查病猪死猪的历史养殖信息,为科学安全地养殖提供保障。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生猪养殖户具有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档次低的特点。大多数养殖人员并没有相应的专业养殖能力,他们的养殖技能及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很多几乎是凭自己的经验,因此很多地方猪肉市场并未真正实现供应链信息化的管理。
(二)信息系统在猪肉加工环节中的应用:安全加工管理子系统
1.动物屠宰及肉类加工、出入库、运输记录系统。屠宰加工阶段可在胭体上贴上RFD标签,阅读器读取标签上的信息后将信息传送到系统的软件平台中。利用RFD对动物屠宰及肉类加工、出入库、运输等进行记录(见图3)。
2.生猪收购和过宰结算管理子系统。以双汇集团为例,生猪收购和过宰结算管理子系统的实施使屠宰厂实现了从毛猪收购向过宰收购的转变,提高了生猪收购质量,节省了大量生猪收购资金。按漯河屠宰厂提供的资料,毛猪收购时平均出肉率为66. 97%,实现过宰收购后平均出肉率为69.01%,出肉率提高了2.04%。按此标准计算,实行过宰收购后,年节省生猪采购资金2亿元以上(说明:数据来源双汇集团官方网站)。
(三)信息系统在猪肉流通环节中的应用:猪肉连锁配送系统
该系统配合宰猪行业的大物流、多业态的特点,将猪肉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机地统一,实现了商业管理的商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者真正做到心明眼亮、轻松管理、从容决策。如实施前双汇集团漯河配送中心70余人管理60家连锁店,经常加班到凌晨1、2点,出错率达13%,店数已经无法再扩充;实施系统后4个人管理200家店,不用加班,出错率在0.1%以下,配送周期从3天缩短为2天,提高了产品新鲜度(说明:数据来源双汇集团官方网站)。然而,从整体流通体系来看,我国的物流还未形成体系,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猪肉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立法以及猪肉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猪肉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
(四)信息系统在猪肉销售环节应用的研究与分析:进销管理系统
1.肉类分销管理系统。主要是对肉类存储、销售进行记录。以双汇集团为例,分销管理系统实施后,由传真、电话下订单改为上网下订单、自动汇总,汇总时间由原来的1天缩短为几分钟。消除了加班且出错率由1.6%下降到0.04%,发货周期缩短2天。总部可随时看到任意分支机构的实时库存,杜绝盲目订货,大大减少了库存积压。系统实施当年,在销量比上年增加31%的同时,还节资2.2亿元,其中由信息化带来的间接节资约7000万元。2005到2009年,集团销售收入翻了一番,但总部发货管理人员始终保持为4人,且销售体系还减员100余人。
2.POS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每天对仓库状况的统计,进货信息、销售信息的记录、销售毛利计算、产品查询汇总等的业务量很大,用手工方式速度慢,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POS管理则可以大大提高业务运作的速度和准确性;应用收款机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报表、库存、财务分析等均可做到日清月结,处理及时,跑单、漏单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企业的管理者离不开对企业运营的内部控制,如控制采购数量、库存数量等,由于收款机管理提供了更加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数据,可以极大地帮助管理人员的控制决策。
然而,虽然很多企业ERP中多数采用先进先出的管理,但都是针对财务而言,因为开架销售、系统批次设置等因素,无法真正实现微机商品批次与实际商品批次严格对应。对于企业内部进行售价核算的猪肉,因为进货与销售做不到一一对应,也同样无法进行批次账的信息化管理。因此,目前“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实施起来非常难。
信息系统在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效果
(一)给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以双汇集团为例,猪肉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使得双汇集团劳动效率、存货周转率、资金周转率提高、人员配置减少、库存下降。直接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达到了几个亿,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营业利润。
(二)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项目的实施与应用整合实现了集团层面业务流程的一体化管理,企业在全国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订单为驱动的按需生产模式,上游企业可实时看到下游企业的销售、库存、计划等信息,供应链整体库存水平显著下降,回款速度显著提高,渠道漏洞彻底堵塞,供应链成本下降,效率提高,最终表现为集团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三)提高了决策效能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部门的决策效能和制定政策的品质。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可以实施业务协同,专家支持;采取信息综合、信息预测、信息评估等信息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种信息,比如,可以通过对已发生危机相关数据的分析处理,实现对危机趋势的预测分析。这些都可以更有效的辅助管理部门制定正确的决策,作出理性的判断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四) 促进信息透明
供应链信息化可减少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创造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为公众提供食品安全相关的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共享和教育服务。
信息系统在猪肉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经验及教训
信息化单一,服务不够完善,物流信息化标准低,条形码不统一。供应链各个系统间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差,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造成了信息“脱节”的现象。有些企业根本就没有信息化的操作概念,仍然停留于原始的出错率较高、库存成本较高的手工计算阶段。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运输损耗巨大。我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目前,我国保温汽车较少,约有3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并且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左右的禽肉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提供低温保障(说明:数据来源中国期刊网)。
信息技术专业性人才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作业,需要核对签发众多单据,进行复杂的盘点、熟练的使用电脑,还需对货物进行需求分析的研究,这些工作都急需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技术的区域性不均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20万以上50万以下人口的中型城市和2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近千个,这些城市的购买力总和将大大超过所有中小城市之和,相对大型中心城市连锁超市和跨国零售业发展水平来说,目前中小城市连锁企业无论从规模、档次、经营、管理水平都有着许多不足。规模偏小、采购成本偏高是当前中小城市市场面临的主要瓶颈和软肋(说明: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成本依然是制约应用的主要因素。RF1D技术或标签信白、技术的实施虽然在食品安全领域遭遇瓶颈,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但在生鲜经营管理方面,还是游刃有余的,可以实现企业所要求的快捷、高效、降低成本等目标。然而每一套信息、系统的部署或一项信息技术的开发也需要成本,这个成本与企业要求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可以相抵消,这就要取决于所管理生鲜的价值大小。因此,RFID或高端标签的运用,更适合于高端产品领域,对于生鲜或食品,成本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许淑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2.7
篇8
关键词:信息化;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039-02
前言
通过对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当前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变为个性化竞争,需要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的方式转变物流管理模式,才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市场所需,并为市场提供可靠的物流服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在整个生产管理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未来物流管理的主要趋势。因此,必须要重视对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推动物流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协同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物流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一般认为,当代物流管理理念就是协同物流理念的基础。当前学术界对协同物流管理的定义为:依靠协同学原理,为了实现统一的物流管理目的而开展的一种物理管理运行模式。在整个协同物流管理中,需要将整个物流体系中的不同管理要素进行控制,在确定所有服务物流发展要求个体的基础上,保证所有物流实体都以协调一致的形式开展工作,最终达到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当前物流管理中,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整个协同物流管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协同物流的各个参与方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整个物流流程进行优化,最终实现各个参与方的共赢。
二、基于供应链的协同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第一,基本结构。结合我国多个物流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对物流企业而言,其供应链协同管理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战略层、策略层与技术层,在该体系中,战略层的重点就是进行战略控制,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托,依靠相应的战略概念模型,通过将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到工作中,对整个供应链是否协同的问题进行评估,并对整个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思路进行明确。策略层在整个体系中占据着中间位置,主要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重点围绕有关物流管理的相关问题开展工作,整个功能层所涉及到的内容较为丰富,体现了生产、管理、库存等多方面的内容,注重对不同层面要素的协同控制。技术层的协同重点体现了协同效果的相关内容,为了保证技术层的协同管理工作能达到预期,需要对具体的物流管理环节进行控制,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物理网络,保证各个环节通畅,确保每个环节内部都能涵盖相应的信息数据。
总体而言,三个功能层之间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供应链的协同物理功能层。
第二,模式应用。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在应用基于供应链的协同物流管理工作中,主要从内部应用与外部应用的两方面进行评估。对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协同物流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在立足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下,依靠各种有效的手段对管理内容进行控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着良好的联系,能针对具体的物流管理问题展开工作,确保能在最短时间内寻找到一种能够有效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措施,保证企业能尽快相应客户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而在外部应用中,整个应用模式的重点,就是要在整个供应链的上游位置实施信息共享,保证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上游企业、部门之间能够通过协作的方式开展管理工作,强化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水平,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最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对物流企业而言,在开展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中,需要从供应链的整体角度出发,实现各个管理要素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因为“信息孤岛”问题而影响整个管理水平。因此在应用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各个管理要素对管理工作的影响,保证每一个管理主体的作用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显示,其功能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确保各项独立的业务都能被串联在一起,最终实现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效益最大化。
三、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方法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对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对企业而言,更好地推动供应链物流管理工作的开展,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再对供应链内容进行完善。本章将结合实际案例,对这一问题做深入研究。
(一)案例简介
中国长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我国著名的汽车集团之一。随着中国长安股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其自主品牌产皮昂达到168万辆,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成为我国知名的自主品牌产业。
在整个市场竞争中,中国长安股份有限公司将市场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致力于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客户的目标。同时,中国长安股份有限公司坚持贯彻精益化的管理思想,通过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控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让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现代化竞争理念与先进技术的影响,中国长安内部的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市场发展的要求,中国长安开始建设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脚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业务设计
1.制造商与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之间的采购业务设。从应用上来看,这种设计方式适用于企业准时制的生产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供应商将运输业务分包至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供应商就能集中大量时间与人力开展原材料研发,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采购服务水平,最终能对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在这种业务模式下,供应商在获取制造商的采购订单后,准备进行发货,并由协同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需要发货”的信息进行通知,这样第三方物流与制造商,都能依靠网络平台获取相应的信息。当第三方平台接收货物并入库之后,会在信息平台上改变物品状态,显示更加详细的入库订单资料与内容,制造商也能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查询无样品状态。当第三方物流将物品送达后,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结算。
2.供应商管理库存的采购业务设计。这种模式尤其适用于一些核心并具有优势的制造商对其供应商采用的一种采购策略,有助于实现制造企业的零库存管理,降低资金占用量。在这种模式下,制造商通常与供应商之间签订采购协议,并共同研究库存管理方法,依靠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的中间仓库进行管理。对着中国长安而言,这种业务模式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物品储存等等效益的影响,保证了自身效益.,在整个供应链模式中,供应商在将货物运送者中间仓库后,制造商不会产生采购阶段与成本入库工作,此时库存中的所有材料的使用权都归供应商所有,制造商如果想要获取相应的产品,就需要进行物料领用,定期汇总领用物料的消耗情况,并按照预先确定的价格进行结算。
(三)具体实施策略
1.构建信息交流协同处理子系统。中国长安榱吮Vば畔⑿同管理质量能达到预期,将建立信息协同交流系统作为整个工作的重点,希望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企业内、外部的集中管理,进而更好地满足合作方的要求。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比,这种系统的主要优点就是能降低不同合作方之间的信息交流难度,保证各种信息资源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最终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依靠该信息系统,中国长安能够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通过信息平台获取信息后,能在第一时间与中国长安、第三方物流上展开信息协同控制,最终实现了协同管理。
2.构建协同采购子系统。对中国长安而言,构建协同采购子系统的关键,就是依靠该系统来不断的规划合作双方的相关行为,保证三者之间的业务内容能够变得更加规范。依靠协同采购子系统,中国长安能够直接在网络上确认、具体的订单信息,相应的,供应商也能依靠该系系统对物流状态进行监督。但在这个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管理流程的规范性,中国长安必须在开展物流管理工作之间,就在网络上建立详细的送货单,再向其他相关部门发出送货通知。
在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处理后,整个企业的物流情况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显示。同时,供应商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对账,从而大幅度地缩短财务付款的周期。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相关内容,并从多个角度对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具体信息进行阐述。从本文所选取的中国长安实际案例情况来看,在开展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中,首先需要对本企业的协同物流管理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协同管理的不足,再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对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完善,保证工作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利军.信息化背景下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9):38-39.
[2] 林佳增,苗展玮.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6,(4):70-71.
[3] 胡玲.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J].智富时代,2016,(10):80-82.
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体系
物流是为实现商品价值,使物质实体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活动。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指出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的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特征,表现出集约化优势。并进一步带来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成为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供应链就是物流网络的延伸,是产品与信息从原材料产地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在这一认识条件下,必须强调供应链与物流网络的整合,并在供应链管理这个大环境下进行物流创新,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从而更加敏捷的应对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做到柔性化的经营。这不仅会推动物流在企业中的发展,使企业获得市场存在的依据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还会推动物流客户服务战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战略本身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物流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物流概念相比,现代物流在范围与边界、系统概念、性质地位、目标理念、服务对象、功能定位等方面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现代物流管理是系统整合下的协作物流,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从商品供应体系的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不是单个生产、销售部门或企业的事,而是包括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有关联企业在内的整个统一体的共同活动,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一种供应链管理[2]。从供应链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现代物流管理指挥着跨企业组织的物流作业,通过强化流通过程中所有企业的关系,以实现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适化。
(二)现代企业物流是客户服务的物流,客户服务是物流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传统物流认为物流是“内部事物”,只对组织体内部产生影响,其服务对象是组织内部的生产或销售部门;现代物流认为物流是“外部事物”,其服务对象是组织体外的顾客。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以从产品制造转向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企业的物流活动也以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同时向生产过程的上下游延伸。通过提供顾客所期望的服务,在积极追求自身交易扩大的同时,强调实现与竞争者顾客服务的差别化。
(三)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依靠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来实现企业各自的经营目标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化
信息已成为物流管理的核心,现代物流活动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市场的需求,并将之反馈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二、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创新研究
目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还没有打破地域的界限和部门的垄断,还停留在将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物流企业简单的转型过程中,还没有真正以全球视角来看待物流管理。与跨国公司的全球物流管理战略和趋势相比,中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尤其缺乏的是管理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动力。作为物流业主体的企业,应通过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其途径主要如下:
(一)物流服务理念的创新
树立新的物流服务理念,就是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这就要求企业改变过去以规模效益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思想,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甚至实现客户化定制的新的物流服务。
需要导入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因此,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理念。要学习先进的物流运作方法,首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物流理念,即客户服务(CS)的理念或客户价值(CV)的理念。通过与顾客面谈、顾客需求调查,第三方调查等,以寻求顾客最强烈的需求愿望是决定物流水平的基本方法。其次,以全面提升客户价值作为物流服务的目标。通过分析在供应链中是否为顾客创造了价值,是否提高了顾客的经济效益,是否实现相对于竞争企业顾客服务的差别化,以及用较少的成本扩大附加价值。
进一步加强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由于顾客在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期望越来越高,物流管理必须以顾客为导向,重新定义和设计物流顾客化服务的内容,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为顾客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
改善物流服务方式创新的能力。企业要自始至终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运作,通过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变传统的与客户“一单一结”的拣选交易方式为与客户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的现代服务方式。当前不少物流企业建立与客户双方物流人员联合办公制度,或成立由双方物流人员组成的运作团队,及时处理日常运作中的问题,就体现了与客户协同工作的特点。
(二)企业物流组织创新
由于物流活动地理位置分散的性质,以及通常跨越一个行业运作的事实,可以说没有绝对的对或错的组织结构存在,加之企业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企业自身特点的迥异,并不存在一种适合任何企业的物流组织设计方法。因此,管理者在组织方式的开发决策中,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但是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开发物流组织创新存在一些一般的准则和模式。
1.物流组织由智能化向一体化转变。一体化的物流组织打破了以劳动分工和职能专业化为基础的物流管理方式,将采购、储运、配送和物料管理等物流活动组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组织单元,形成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框架。
2.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水平组织结构。针对传统企业物流活动固有的效率损失,现代企业物流组织必须由过去的职能型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并把组织内部非增值活动压缩到最少,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方面的改善。同时,要压缩企业组织的中间管理层,缩短信息沟通渠道,消除机构臃肿、反应迟钝的现象,实现物流组织由垂直化向扁平化的转变[7]。
3.物流组织虚拟化。虚拟组织就是把已有的任务导向性企业和资源导向性企业网络组织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具有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组织灵活性强,易于分散物流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借助自身物流运作的核心能力通过电子网络连接、整合上下游供应链成员来共同完成物流活动。因而,跨组织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便是虚拟组织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
(三)物流管理技术创新
物流作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泉,其管理创新应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实现厂商的零库存和少库存,减少产品运转周期,以适应企业物流管理的需要。物流管理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高科技物流设施、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我国企业要抓住入世的机遇,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改造我们的物流设施、设备,包括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这将有助于破除企业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创新应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物流业务流程,利用ERP、BTB、BTC和CRM、WEB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实现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部协商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每一个过程最合理的增值。
3.以物流管理信息化带动物流管理现代化。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主要体现在物流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上。为此,企业应加大投入,建立计算机支持的物流信息系统。此外,多媒体技术也在物流活动中大显身手,实现可视化的货品排库功能,还为客户提供物品运送的实时查询。
(四)物流管理体制创新
必须建立、健全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并辅之以合理的运行机制,从企业组织上保证物流管理职能始终贯穿于物流服务的建设、计划、组织、协调等各个方面。如成立物流领导小组、设立物流处等专司物流管理部门,行使产前、产中、产后的物流管理职能,并对供应链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也可以建立“物流协调会议”制度,由核心企业牵头,一月一次或不定期召开。也可邀请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列席,研究企业物流发展,推动重大项目,实施物流政策等。
参考文献:
[1]丁常彦,白云川,李砜.供应链上管理方兴未艾[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S1).
篇10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双核心;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9-0036-03
[作者简介] 杨耀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工程监理中心副总经理、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供应链管理。
(河南 郑州 450011)
供应链管理是从制造行业起源并得到广泛成功应用的管理概念,其主要管理理念是:系统、集成的思想,互信合作,信息共享。在工程建设领域,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竞争,当工程项目从竞争环境转向竞争合作环境时,采用供应链管理就是必然结果。本文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出发,研究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性和设计策略。
一、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双核心特征分析
借助制造业以制造企业为供应链核心的特点,许多学者认为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施工承包商,应围绕承包商构建工程项目供应链。但是,仅仅把承包商作为工程供应链的核心是片面的,虽然有些学者也认识到了项目业主在工程项目供应链中所发挥的作用,但并未认识到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中的核心。实际上,工程项目供应链具有双核心特征。
(一)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的分析。项目业主应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主要原因是:
1.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是从项目产生到报废的全过程。从项目运行角度来说,整个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包括:项目需求产生阶段、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项目施工(或采购)阶段、项目竣工移交阶段、工程运行和维护阶段、工程报废阶段。工程项目的六个阶段是相互联系、逐级推进的,形成了一条寿命周期链条。在工程的整个寿命周期过程中,每个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直接参与和控制。项目需求需要项目业主调研和分析;项目规划决策需要项目业主做出判断和决策;项目施工需要项目业主的整体控制;项目的竣工移交使项目业主获得工程实物;运行管理需要项目业主负责;工程报废处理也需要项目业主来处理。所以,项目业主是工程管理的主体,工程整个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均需要项目业主的参与和控制。
2.项目业主采购方式决定了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工程项目供应链是典型的用户驱动供应链,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受项目业主的控制,项目业主的采购模式不同,供应链的结构就不同。
目前,项目业主采购方式的变化趋势是:由分别部分采购转变到一体化采购,由实物资产的采购逐步转向最终服务的采购。由分别部分采购转变到一体化采购,意即不再分别采购设计服务、工程产品、运行服务等,而是把所有的服务和产品一起采购。由实物资产的采购转变到最终服务的采购,即突破传统的采购工程产品的概念,转向采购最终的服务,真正实现由项目业主到项目用户的转变。这种采购模式,以传统的采购中心施工承包商为中心,沿着工程供应链,沿着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逐步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图1表示了三种扩展的结果,随着采购范围的扩展,分别出现了DB、BOT、BOO等方式。
3.工程项目施工过程需要与项目业主直接接触。工程项目施工是现场进行,不同于制造产品的工厂化生产,所以受外界尤其是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同时,工程项目的供应链是汇聚式的供应链,所有的材料和服务送到施工现场用于工程施工;工程施工过程复杂,施工工期长、技术含量高、涉及的专业多;工程项目供应链构成系统众多,涉及的部门包括:总承包商、分包商、材料生产企业、设备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监理公司、设计公司、业主、政府部门、银行、保险公司等,供应链管理比较困难。从产品特征来说,工程产品为不动产,不需要产品的物流配送。所以,整个工程施工过程,离不开项目业主的参与和控制。
4.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最大受益者。有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工程建设各方的信息共享和互信、合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实施绩效,表现为工程项目工期短,成本低,质量好。工程项目工期短,可以使工程项目尽早投入运行,使项目业主尽快获得正的现金流,提高项目业主的收益;工程成本低,可以有效地降低项目业主的负现金流,使项目的效益更加显著;工程质量好,可以提高工程运行保证率,保证工程的顺利运行,保证工程的预期产出,保证项目业主的正现金流的实现。同时,良好的工程质量也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降低了项目业主的负现金流,提高了工程运行效益。
(二)承包商是工程项目供应链核心的分析。正如许多学者的观点,承包商也应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核心,主要原因是:
1.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若以项目业主为中心来看整个工程项目供应链,项目业主的供应商则包括贷款银行、设计方、监理方、运输商和施工承包商等。在项目业主的所有供应商中,施工承包商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因为整个工程项目产品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生产的,施工承包商是最直接的产品供应商,所以,他是项目业主的主要供应商。
2.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比较复杂。一方面,工程施工过程比较复杂,项目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由于大型工程项目空间跨度较大,尤其是大型的引水工程项目、铁路工程项目等,线路一般较长,建筑物类型多,对施工企业的要求过高,所以,这些工程的实施需要分成许多标段,由多个承包商分别进行施工。对于每个标段,又包含大量的施工作业内容,该标段的承包商需要大量分包商的支持。同时,承包商和分包商又需要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劳务供应商等的支持,而每个支持方又需要其上游供应商的支持,并可能在下游同时是几个分包商的供应商。所以,工程项目施工供应链是一个包含大量交叉链条的复杂网络。另一方面,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比较复杂。无论项目业主采用何种工程采购模式,围绕施工承包商的供应链都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施工承包商的上游供应链比较长,而且复杂。因为,为了进行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承包商需要大量供应商的支持,如图2所示。
3.施工承包商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大。施工承包商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绩效影响非常大,因为在整个工程供应链的总成本中,施工承包商的成本占了大部分,所以,直接影响着工程供应链的成本绩效。另外,工程的完工时间主要是由施工承包商的施工作业进度来确定,因此,施工承包商对工程供应链的时间绩效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施工承包商的作业质量直接影响供应链最终工程产品的质量,影响工程的运行。再者,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主要是由承包商来实施的,承包商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供应链,并和项目业主以及项目业主的其他供应商很好的协调合作,决定着工程项目施工能否顺利实施,影响着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三)两个核心的比较分析。由上述论证可知,不同于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单核心的观点,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具有双核心特性,下面把两个核心进行比较。
从对供应链结构的影响来说,由上述的论证分析可知,项目业主的采购和管理模式,决定着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采购模式的不同,必然使供应链结构不同。而供应链的结构是供应链的根本特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流动,包括其流向、流量等,影响着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而施工承包商仅是项目业主供应链中的一个供应商,虽然其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较大,但是对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整体结构没有决定作用。
从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来说,虽然工程施工主要由承包商来完成,施工承包商的绩效对供应链管理整体绩效影响较大,但是,项目业主在供应链管理实施过程中,起到了更大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业主驱动型供应链,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主要由项目业主进行决策和控制;另一方面,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其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完成。而对于工程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来说,由于地位和能力的限制,施工承包商无法完成对整个供应链所有节点的协调工作,只有工程项目业主才能完成这些协调工作。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项目供应链可以认为是:整个供应链网络以项目业主为主核心,同时在该主网络中,包含着以施工承包商为核心的次网络。
二、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设计策略分析
由于工程项目供应链具有双核心特性,所以其设计策略不同于具有单核心特性的制造业供应链的设计策略。一些学者认为,工程项目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困难是项目的临时性和单件性致使承包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难以达到长期稳定高效。临时性和单件性是项目的根本特征,是无法改变的,但并不是说不能建立高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认识到工程项目供应链的双核心特性,就可以有效消除项目单件性带来的障碍,实施高效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根据工程项目供应链的双核心特征,基于上述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的设计思想,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独特的设计策略为:
(一)供应链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均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对于供应链中的总承包商、分包商、材料生产商、设备生产商、物流商、劳务供应商、监理公司、设计公司、运营公司、投资公司等节点,都要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形成、培养、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分包商应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注重核心能力建设,比如可以专注于基础处理施工,形成专业的基础处理公司,能够进行非常复杂的基础处理施工,如大型地下连续墙施工、深度基础灌浆等。
(二)形成不依赖于具体工程项目的、功能齐全的总承包商次供应链。总承包商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次核心,围绕总承包商形成的次供应链是构成整个工程项目供应链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通过总承包商和自己的供应商建立跨项目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围绕施工承包商相对稳定的次供应链,该次供应链的功能齐全,能力强大,能够为工程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服务。而且,该次供应链是不依赖于具体工程项目的,面向的是供应链的能力建设,准备为项目业主提供必要的全面服务。
(三)集成承包商的次供应链,形成围绕项目业主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网络。项目业主是工程项目供应链的主核心,所以,项目业主需要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性和最终用户的需求,确定具体工程项目供应链的结构,并集成承包商的次供应链,构建高效的具体工程项目的供应链网络,以达到提高工程项目总体实施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伟,赵振宇,朱营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2003,(5).
[2] Koskela L.. Application of the new production philos-ophy to construction[R]. Technical Report 71. CIFE, Standford University., CA. 1992.
[3] Akintoye A., McIntosh G., Fitzgerald E.A survey of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0, 6: 159-168.
[4]London K.A., Kenley R.. 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 supply chain approach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review[J].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2001, 19: 777-788.
[5] Saad M., Jones M., James P.. A review of the progress towards the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in 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2, 8: 173-183
[6] Cox A.,Townsend M. Strategic Procurement in Con-struction: Towards better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C], London:Thomas Telford.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