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探索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探索的途径

篇1

关键词:职业化;职业判断;途径;探索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概述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关于会计职业判断的具体定义,目前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表述。现在我国比较权威且较为详细的把此定义解读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职业化会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过程中,根据目前现有的法律法规及会计制度,结合本企业内、外部环境与特点,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会计执业经验,对具体的会计事项的处理以及对外的财务会计报告中所运用的原则及方法等方面进行职业判断与业务选择的过程,即对本企业所运用什么样的会计处理方法与会计政策进行科学的判断与选择以及在会计法律法规及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作出的科学估计与决策。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构成要素

从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概述中我们可知,会计职业判断是由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即:第一要素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也就是指专业的会计人员,第二要素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即会计处理的具体业务事项,第三要素是:会计职业判断所运用的手段或方法。

1.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就是指专业会计人员。即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人员。

2.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活动所指向的具体对象,即具体的会计事项。

3.会计职业判断手段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进行判断所采用的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方法、原则及标准的总称。

(三)会计职业判断的特征

根据会计职业判断的构成要素及其定义分析,可以总结出会计职业判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专业性。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会计专业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客体是会计处理的具体会计事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会计人员来说在要进行科学的会计职业判断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可以说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础就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专业性很强。

2.主观性。所谓的会计职业判断就是职业会计对具体的会计事项运用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进行科学分析、合理比较最后做出最优决策。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具有很大主观性因素。

3.合理性。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就决定了对某一会计事项的判断结果的对与错很难做出绝对的评估,只能从合理性的角度出发在会计准则及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

二、目前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分析

我国2006年2月在财政部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才体现出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但受到我国传统会计理念的影响,许多会计人员没有给予会计职业判断足够的重视,在具体会计实务操作过程中,会计人员大都是根据以往的做法或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很少根据职业判断选择会计处理方法,这种长久的“清单式”的工作方式并没有培养会计人员使之具备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因此,从目前情况来说我国专业的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判断运用能力不强

根据不完全统计调查,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学历层次整体不高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会计人员总数的30―40%;专业技术水平能力较低具有中级会计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能力的不足20%;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每年因违反会计法律法规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的人数有增无减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二)缺乏会计职业判断约束机制

新会计准则体系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给了会计人员在进行相关账务处理时的自由度。这种自由不是无约束的“自由”,也就是说会计职业判断要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制度或机构的约束。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没有建立或健全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约束机制,在实际业务处理中有的会计人员很随意,对一些会计估计方面的职业判断有的会计人员认为就是自己主观意志去“猜”;还有的可能是按照领导的“指示”完成。

(三)规范会计职业判断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201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同于以往的企业会计制度,本准则更多的是对会计业务处理的准则和原则进行导向性方面指导,而对于复杂的具体经济业务处理并没有详细的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导致会计准则缺乏了可操作性。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途径探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整体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会计职业判断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过程,其影响因素有很多。下面作者就对如何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有效途径加以分析。

(一)树立会计职业判断观念

由于受到我国长期以来所崇尚的会计处理必须坚持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排斥职业判断的影响,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缺乏独立的判断的意愿和行动,从而导致会计人员丧失了独立判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会计准则的颁布给予了会计人员很大的自由度和操作空间,因此作为职业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提高会计职业判断在业务处理中运用的意识,才能适应不断新时期会计业务处理的工作的需要,也才能把新会计准则在实践用好,为企业发展服务。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会计职业判断的特征看,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在实践中用好会计职业判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具体途径有: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会计人员从本质上把握会计业务的实质。如何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加强。首先要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学习,夯实基本会计理论知识;其次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不断进行知识充电,掌握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第三可以通过会计职业资格认定以及相关专业职称的评定等来提高职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理论水平。

2.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储备。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新事物、新情况可能随时都能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职业会计人员要紧跟时代潮流,加强继续教育方面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

新会计准则中一些具体会计业务处理如对实际利率的确定、公允价值的取得、资产组的确定等都需要会计人员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多门学科甚至是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专业水平。

3.参与实践,不断积累。要求会计人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会计职业判断的从业经验值。

4.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新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灵活性,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有效地制约和防止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会计报表。

(三)建立健全会计职业判断的约束机制

会计职业判断的约束机制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它是提高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的基石,也能够有效地发挥会计职业判断的公允性作用;其次建立健全会计职业判断的外部监督机制,如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的监督机制,从而能够对企业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及会计职业判断是否反映了经济业务的实质进行约束和监督。

(四)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的法律法规

会计职业判断“自由度”的空间大小主要取决于会计法律法规的弹性空间。因此在更复杂、更具体的经济业务中采用运用会计职业判断就需要有尽可能细致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完善会计职业判断的法律法规是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操作指南”。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职业化越来越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能够按照以上途径进行规划和探索,就能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可靠的会计信息,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姝.会计职业判断研究及其启示[J].财会月刊,2009.

篇2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途径 方法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构成职业的基本素质。培养、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就是为就业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劳动者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服务。这种平台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主,将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进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2011年3月,我院临潼校区获得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中心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认证考评点。考评点的成立,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测评和培训提供了平台。临潼校区职业核心能力考评点共有6名教师,都有师资证书和测评师证书。从2010年3月以来,临潼校区教师共为全校区学生做了8场关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临潼校区基础教研室教师采用培训和让学生参与模块训练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开展问卷调查

在6个班级当中进行了职业核心能力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题目,了解学生对核心能力的看法和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及学生的主观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通过问卷,可以了解到有64%的同学不知道什么事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有什么作用。30.1%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里和人交流与人合作有困难。有67.2%的学生认为,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力比专业技能和知识在就业方面更有用。有80%的学生愿意接受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和认证考试。我们的题目有30个,通过问卷了解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为后期培训和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进行模块培训

经过前期的准备,我们由3位老师在2010年10月开始在建筑工程专业394601班开始了与人合作模块的培训和辅导的试点。

下面是我第一课的梗概:

1.教师和学生相互认识和初步了解,营造和谐愉快学习氛围

2.课程总体情况介绍

3.介绍课程整体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案例分析法等

4.学习的方法及要求

5.介绍课程主要内容、教材特色以及所需学会的能力点

6.告知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7.学生发表对《与人合作》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8.布置综合项目任务

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提问互动,同学们对这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很感兴趣,为了锻炼同学们的与人合作和交流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对394601班,我们让同学自由组合把全部39名学生分成6组。共同完成班级元旦晚会的创意,策划和实施。让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和交流能力。

1.综合项目《筹备策划班级元旦晚会》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过程记录,合作总结报告及完成质量进行打分。

2.活动训练指每个能力点的授课所进行的项目训练,完成一项任务或进行一项游戏,并进行考核,由学生自评打分和老师根据现场情况给每个学生打分。

3.期末考评的主要内容为具体的案例分析题,采用笔试的形式,由老师打出卷面成绩。

通过第一次课程,学生能基本了解本课程的目的、思路和学习方法,为以后的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下面为我的课程整体思路:

项目设计思想:通过实施《策划筹备班级元旦联欢晚会》项目活动,培养与人合作核心能力。

项目描述:用《策划筹备班级元旦联欢晚会》这个综合性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总项目下辖五个子项目,覆盖与人合作的10个能力点。

预期课程成果:

1.完成系元旦晚会的筹备并组织实施

2.一个较成熟、可拷贝的合作团队组织架构图

3.一份合作总结报告

4.一份活动过程的原始资料记录(文字、图片及视频)

项目说明:整个项目在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核心能力的同时,渗透了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教学培训和学生的互动,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根据工作任务,明确自身和他人合作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及时改进合作过程中的障碍,改善了合作效果最终完成了班级联欢晚会的策划、筹备和举行,同学们对这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的发挥给予积极评价。

老师和全体同学参加了班级联欢晚会,晚会上同学们地精彩表演和详尽、细致地组织工作,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一学期学习培训,同学们间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对班级学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日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考试认证

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我们挑选了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的8名同学参加了2011年度国家职业核心能力与人合作模块中级培训考试。考试由实践和笔试两部分组成。从5月20日到6月25日两个多月的时间。组织了这八名同学进行了与人合作课程的培训。并基于活动锻炼学生的与人合作能力。同学们组织和策划临潼校区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并组织实施。他们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先后组织了两场预赛和一场决赛。基础教研室老师全程指导和参加了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创新让老师印象深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部通过了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认证与人合作中级能力考试,获得了国家权威证书,为就业和择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八个同学也做了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考试过后,不断有同学咨询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考试方面的问题,对推动我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考试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一年多的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考证实践,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试点班级的同学核心能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在学生中做好宣传和动员,让同学们了解和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对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参加培训和认证考试。

第二,要在学生中挑选一些有意愿培养自己核心能力的代表,先把他们培训和发展起来,让他们当其他同学的表率,带动全体同学提高职业核心能力。

第三,职业核心能力以实践和动手为特点,主要通过学生的实践和创造来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学生是主体,老师担当指导和服务角色。

第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认证考试,获取国家权威证书。证书的活动过程,本身就是核心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吕革新.与人合作能力训练手册.人民出版社,2007.

篇3

根据目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初就业情况的相关信息反馈,笔者发现一个重要问题:职业院校毕业生写作能力无法切实满足用人单位的相应要求。表现为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撰写诸如工作计划、各类总结、项目策划书等企业常用文书。通过对当前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普遍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一是一些职业院校领导一味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了提高学生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来职业院校就是来学习专业技术的,没有必要开设《应用文写作》这门课程。再加之,国家教育部也没有相关文件强制要求全部的职业院校必须要开这门课。因此,开设这门课的随意性很大,全在职业院校的自主选择。

二是大多职业院校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公共课,一般设36学时,只开设于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等到2年后学生毕业及实习时,由于时间太长,所学相关知识基本淡忘,自然无法灵活熟练运用。导致的结果是毕业论文、实习报告以及企业中各类公文的写作存在诸多困难。

三是一些教师在《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中,只偏重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还有一些教师虽然采用了理论讲授与习题相结合的模式,但也只是停留在判断,选择、改错的单一形式上,且所用例文或写作材料多是套用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关的相关材料,与企业所需写作内容有很多出入,而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趋向多为各类企业,这就必然导致职校毕业生对企业所需应用文写作的生疏。由此可见,职业院校的传统教学与用人企业的切实需求产生了很大偏差。

作为职业院校,应该把对《应用文写作》这一课程的重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深刻意识到提高学生各类公文写作能力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大力推进《应用文写作》的课改工作。只有把企业对人才的切实需求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实现这种结合,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校企人员联合编订企业文书写作的校本教材。

职业院校要争取与各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结合各类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与其共同编订应用文写作教材,根据岗位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例如开设一些企业定向班,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该企业的工作需要与实际情况,根据其不同岗位对各类公文的写作需要,制定《某企业应用文写作》教学计划。如此,一者,学生通过企业资料的信息,可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掌握企业基本情况及工作的相关内容;二者,学生通过定向学习,可以熟练掌握企业所需公文文种与行文内容,毕业后轻松应对企业文书写作需求,而非生搬硬套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公文材料,从而便于初就业职校毕业生尽快投入各自岗位,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比如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代替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法,而是一系列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它让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导者,而教师成了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学习内容,自发组织合作学习,自觉检查学习效果。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升了素养。这种教学法,已在一些理工类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而在《应用文写作》这门课中,我们也可以融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模拟创设企业运作的情景,如某个工厂要开厂区环境治理的会议,按小组对班级人员进行划分,小组内部设置不同的岗位。如办公室人员要写通知,做议程,会议记录,领导要写发言稿,办公室人员还要写成会议纪要或者简报,宣传部门人员要撰写消息等。这样,让学生在会议的模拟实况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写通知、发言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等不同的公文文种。

三、教师定期下企业相关岗位挂职锻炼。

各职业院校可定期安排有关《应用文写作》的执教教师到企业办公室等相关文字工作岗位上挂职,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轮休时间安排执教教师到企业相关岗位实践锻炼。这样,执教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就能更好地掌握企业所需常用公文写作的种类与内容,从而才能把企业公文写作的要求自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此来安排教学计划,设计实践练习。如此,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学生定期到企业去实践。

当前,很多《应用文写作》课仍缺少实践练习的机会,缺乏真实的实习环境。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简单的课堂模拟不足以让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企业不同的实际状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切实深入到企业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把所学知识与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获得有效的写作经验,提升写作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五、两头结合的开课模式。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第一个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后,在即将毕业前一学期再度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这样,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第三年亲临企业实践之后,再来巩固相应写作知识,就有极强的针对性,于是便能使学生把写作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写作水平,真正满足入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总之,企业人才需求与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结合途径是多样化的,但无论哪一种途径都需要职业院校领导的重视、校企合作、教师的课改及学生的实践相互配合,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静,宋秀红.应用文写作应突出学生就业需求[J].文学教育,2011,(2).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毕业生;途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当前大学毕业生重点的教育课题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创新性的方式融入到大学毕业生的认识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与挑战。本文就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进行论述。

1. 当前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如何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前提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认识,是一项重要课题,而社会环境的变化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使其变得复杂。

1.2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受到自身认知程度、心理、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常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大学生是易受社会负面环境影响的群体,表现情绪化和随意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和行为上过于偏激,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触情绪,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1.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形式单一僵化,内容空洞古板等弊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依赖于“两课”,或是把工作简单落到学生辅导员身上,学生无法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从思想政治教育中难以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创新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成为了一项急需解决的工作。

2.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2.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大多停留在应急性,阶段性和临时性的层次上。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教育制度上的保证,需进一步加强领导管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交给学生的辅导员,或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等同于几节课程,要从思想认识,组织制度上完善长效机制,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首先,学校应加强领导,成立有关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通过组织上的领导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保障;其次,要组建一支由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教师和毕业生辅导员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小组,通过专业性和了解学生实际的教师队伍来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最后,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性,应做好相关的考核工作,把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形成由上至下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2针对毕业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以简单的形式或笼统的方法进行,应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具体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的带动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教育效果。体现针对性教育的方面有很多,例如,可以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①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于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到社会适应上,应将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日后从事工作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上,使毕业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②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对于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要帮助其分析自身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心态的调整和意志品质的教育,树立信心,迎接挑战。③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对于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诚信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法律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

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改变以往笼统单一的教育形式,针对毕业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3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导向性,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如“三支一扶”,“应届生入伍”等等多种政策,同时就业问题也是与大学毕业生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引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让毕业生对国家政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让思想政治的理论更具价值。

例如,目前国家政策上非常重视让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就业,也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但仅仅依靠一些普通的宣传手段难以让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深层次的理解,此时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导向性作用,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扶持制度和办理程序讲清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教育政策这种与大学毕业生紧密联系的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教育新途径。

2.4加强校园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紧贴学生生活

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上来分析,空谈思想政治的大道理往往取得不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改革也提出,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作为根本出发点,将校园生活中如何化解压力、解决矛盾,如何参与竞争、设计人生,如何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等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择业、成才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祖国命运和个人前途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不空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解决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通过潜移默化地引导,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与个人的理想信念相结合,最终让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毕业生的长久发展服务。

总结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要把握时展的特点,紧跟时展的步伐,贴近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实际,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究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盖守双,刘廷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牵手教育的运行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88-89+131.

[2]李云峰,姚琦.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1:86-87.

篇5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而面对如今就业形势不断严峻的现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仅需要从传统的方法中汲取养分,更要着力研究就业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有效的新载体,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加强工作成效。

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制约

1.就业指导课程的空泛化

目前,各高校虽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却很难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原因是课程易流于表面,内容多停留在政策解读、技巧讲解等基础层面,实用性不强,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涉及有关学生个性塑造、能力创新、价值取向的引导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内容较少;教法呆板,形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针对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多学生发出了“我们不要集中营式的讲座,而要量体裁衣的指导”的呼声,更有甚者给出了“没什么用处”、“没有针对性”的评价[1]。

2.就业指导方法与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目标过于单一,仅将学生的出路定格在就业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升学需要等其他生涯选择及职业变更的需要,学生无法从学校得到充分的辅导。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填鸭”,即召开毕业生年级大会,内容无非是分析就业形势、鼓励学生尽快就业等,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尤其是很多高校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不能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具体求职择业的指导。另外,许多就业指导工作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开展就业面试的实践和针对性的训练。

3.就业指导队伍构成的简单化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能力全面的师资队伍,掌握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就业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其他各方面的知识。而目前,许多高校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多为校内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缺乏实际的社会工作经验,视野相对比较局限,加之又缺少系统、完整的培训,就易导致就业指导能力的有限,且理论多于实践。

4.远郊办学使学生就业实践机会减少

如今,许多高校因扩招等原因纷纷向远郊地区开拓新校区,而由此带来的弊端则是周边配套设施的不匹配,造成学生只能依靠所在的生活园区满足各类需要。而远郊办学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实习机会的减少。比如针对师范生这一群体而言,课堂知识需要在实习中加以理解和深化,教学技能需在实习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而这些仅靠在第一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由于交通不便利、就业成本增加、信息获取量减少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易导致学生对找工作出现明显的倦怠情绪。

二、在生活园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生活园区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弹性学制的推进,现在的大学生除了上课,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生活园区度过,那里是最能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现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场所,又是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熏染的地方。园区文化是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教育和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影响具有潜在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所以,大学生在生活园区内的现状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进园区提供了时间保证和实践基础。

2.生活园区是大学生锻炼能力、参与实践的第二课堂

如今的高校生活园区与传统相比,已经不单单是为学生提供住宿等生活便利,而是成为大学生交流感情、沟通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锻炼能力、参与实践的第二课堂。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人群集中、在园时间长、园区活动多、氛围轻松的优势,将就业指导引入园区,利用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校内外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交流等资源和形式,从新生开始,根据学生的专业、爱好和特长,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就业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从而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生动性和广泛性,对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活园区能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多数高校在学生生活园区的宿舍楼内都开设了活动室或自习室,可以依托这些硬件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一对一的专业咨询或小型沙龙,而非传统讲座式的宣传教育。结合每个园区、每栋楼宇里学生的年级、专业,设立不同功能的活动室,开展如师范说课、外语会话、舞蹈练习、考研复习等等各具特色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充实大学生日常的课余生活,还能有效地锻炼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扎实他们的专业基础。

三、在生活园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1.创办特色图书角,提供考研、出国、求职分类理论指导

结合如今学生生源地多元化、生涯发展多样化趋势,为更好地解决学生在考研、出国、就业等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进一步细分学生需求,并使学生从对优秀书籍的阅读中获得自身成长,各高校可在园区宿舍楼内设立“爱心图书角”,所藏书籍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量身打造,并免费供学生阅览与外借。针对非师范生,可以考虑购置有关考研辅导、公务员笔试、求职笔经面经、出国咨询以及文史专业方面的书籍;针对师范生,则可考虑购置各类教材教辅,以及班主任心得、普通话考试辅导等书籍。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培养了自主研究的习惯、提高了学习热情、解决了他们的部分疑惑,从而帮助他们提前思考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2.利用园区多样化宣传平台,建立全方位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加强。高校管理者应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利用好园区各种宣传平台,从而搭建全方位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首先是网络平台,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即时性强、成本低、便于交流等特点。对大学生而言,多数休息时间都在寝室内度过,而网络消遣则占了很大比例。所以,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就业指导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其次,可利用校园广播、园区内的宣传公告栏,或通过纷发杂志、传单等纸媒,国家就业有关政策和需求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从而调整就业心态,合理确定期望值,做好就业准备。

3.设立园区多功能活动室,提供职业化技能锻炼场所

基于如今许多高校远郊办学的现状,考虑多校区办学情况与地缘特点,为拓宽学生专业实践平台,细化学生就业指导,各高校可在园区结合专业特色,设立各类不同功能的活动室,为学生锻炼专业技能提供场所。比如可以将活动室打造成一间“师范生‘微格’教室”,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免费开放,提供给他们试讲、备课的专门场所,这和传统教室相比更具私密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又如外语角、形体房、舞蹈间、绘画室、考研自习室等等,皆可结合楼内学生的专业背景设计,从而鼓励学生在平时苦练专业基本功,扎实专业基础。

4.打造园区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制定个性化生涯发展方案

“当毕业生就业时面临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而非集体号脉会诊。”[3]因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为帮助他们更客观、充分地认识了解自己,使其职业选择既符合自己的志趣,也适应社会需要,可提供对学生个体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全面而又细致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校内可通过邀请专业教师、班导师、辅导员等以个别谈心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取向、能力倾向、价值观和性格,从而客观地指导学生选择相匹配的工作;校外则可通过引进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团队进驻园区,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活动。专家们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平时的在校学习状况、课下的社会实践经历入手,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建议、帮助每位学生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也让他们及时认识职场和社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以便将来成功就业。

5.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在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是要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形地融入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比如开展简历制作大赛、组织模拟面试,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巧和就业心理素质;开展师范生“三笔字”和说课比赛,以拓宽师范生专业实践平台,扎实专业基础。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各类文体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展现自我能力、增强自信心的需要,也可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综合素养、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完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能脱颖而出,从容面对各类挑战。

篇6

一、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义

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重要意义也在于着力解决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中存在的三个问题,为企业培养更多“工匠型+专家型”员工,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

1.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不能满足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

目前,荆门地区正在实施中国农谷、柴湖振兴两大省级战略,经济发展迅猛,大批项目和企业落户荆门,招商引资和企业投产亟需大量技能人才,而荆门地区技能人才中的企业在岗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根本无法适应高新产业发展需求。

2.企业员工技能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荆门地区已形成了七大支柱产业,其中部分产业正在转型 升级,如“十三五”期间,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正向智能制造、通用航空、农机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能源化工和环保装备等转型升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陆续上马,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而目前企业部分员工技术落伍、理论缺失、技能不强,其技能水平急需提升。

3.职业培训方式不活,不能满足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传统的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是全日制的脱产培训或职业院校的学制教育,工作和学习矛盾、学校所学与企业所用矛盾等十分突出,必须探索企业生产实践与职业教育理论密切结合的“工学一体”机制,满足企业用工和技能人才成长的需求。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特点

企业新型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培养,它既延续了师带徒模式,又融入了现代职业教育优势,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双重身份。学徒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学徒在企业是职工,上班取薪;在院校是学生,入学读书。二是双师培养。学徒在企业有行业企业师傅指导,传授技能经验;在院校有专业教师授课,丰富理论知识,是一种全新的成长模式。三是双融学习。弹性学制、积分管理,通过科学调配时间,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实行产学一体,工学双融。四是双补经费。人社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企业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部分经费,多方联动,提供资金支持,实现校企双赢。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典型案例

1.荆门技师学院与凯龙集团开设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2016年5月26日,荆门技师学院与湖北凯龙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开设火炸药制造与应用、化工分析与检验、电气自动化、焊接加工技术等4个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班级,共包括277名学员。

2.荆门技师学院与湖北吉祥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

2016年6月15日,荆门技师学院与湖北吉祥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签约开办为化工分析与检测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专业,首批开班38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5人、高中学历8人,学员学历层次较高。

四、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具体做法

一是前期策划注重“三个优质”,即选择优质企业、筛选优质学员、选派优质教师。新型学徒制试点的企业必须是上市公司或大中型企业;学员必须是技术骨干、车间班组的管理人员或企业人才培养对象;参与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高级技师和国家、省级技能大师。

二是组织管理做好“三个共同”,即方案共同制订、学徒共同管理、考评共同评定。学院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定培养教材,学校理论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织实训实习,共同建立考核标准和多元评价体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共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

三是教学工作突出“三个对接”,即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专业设置根据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而定;课程内容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场所与生产场所,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相适应。

四是学员管理破解“三个矛盾”,即学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学员理论基础与教学进度的矛盾、企业生产与实训的矛盾。采取了“AB班+四环节+三阶段”的教学组织与安排,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通过预习导学、任务处理、交流评价、检测反馈四个环节实现分组分层教学,解决学员文化理论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采取理论讲解、校内综合实训和企业岗位技能提升三个螺旋上升的培养阶段,解决企业正常生产和学徒实习实训的矛盾。

篇7

首先,学校管理层吸取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以教育科研为支点,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送教师到外地学习或把“专家 ”请到学校面授,零距离地进行指导:引进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在科研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他们探索更深的未知领域;成立学科带头人,让他们带领大家认真研究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摸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同时构建一定的平台,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做一名知识型、研究型教师。

其次,教研组长每学期都会组织好一定的教研活动 :一是集体备课,组内成员根据不同课型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集中交流,进行“说课”,认真分析每位老师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取长补短。二是组织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三是认真评课,积极抓住大家关心的话题或专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

最后,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挖掘其潜力,定期对他们进行听课、议课、评课,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快速地成长起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大赛,同时在赛前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成立“专家工作组”,集中听课,实战模拟,集体会诊,为他们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和办法,学以致用。

依靠教师的集体智慧,在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英语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出现了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和学科教学存在误区的系列问题。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突破此瓶颈,还需要不断发展自己 、充实自己,超越自我,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育理论是人类教育的智慧结晶,是指导老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者如同盲人摸象,将很难全面地认识及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亮点,因此,教师们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学习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仔细研究和交流,认真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这些教育理论的学习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全面的能力提升。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理论的学习,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尝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不同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并巧妙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实现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进而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并获得满足和快乐 。如英语教师采用“学教练”的模式教学,让学生先自主预习,课堂上先由学生释疑,教师随堂点拨、解疑答惑,然后通过练习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彻底抛弃“一言堂”或“填鸭式”教学,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不仅要求有独立的知识建构,而且要掌握相应的课堂教学技能,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并掌握教学技能。首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包括学科语言、简单的教具制作与使用、组织课堂教学等;其次立足课堂,勤练学科基本功,包括文化底蕴、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评课等技能、课后反思、命题等能力。 再者要广泛涉猎,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境界,积极参加各种学科大赛如教坛新星比赛 、英语优质课比赛 、岗位大练兵比赛等,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管理技能,把课堂当成演练场,尽力让每堂课都像竞赛课那样去深钻教材,充分准备,长此以往,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技能一定能快速提升。

四、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

篇8

以教书育人为天职,钻研学问为乐趣,扎根山区教育,勇于创新,乐于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从事山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一、爱心感化的常规教育

五年来连续担任班主任,语文科教学。多年的教学工作生涯,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带好一班学生,必须从小学入学常规教育入手,面对山区孩子,离开父母踏入小学校门,要适应受管理、有约束的学校生活模式,要做到进得来,留得住,这一点在个别学生身上常常犯难。为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向学生倾注爱心,因为师德的核心是师爱,没有爱就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记得刚任一年级班主任时,李娟同学每天离开牵着她手的妈妈走进教室时,总是痛哭流涕,稍不注意就逃学了。怎么办呢?于是我就让自己的女儿出面与她交朋友,并把买给自己的小吃食品分给她,中午让她在家里吃饭,一周后她与我们之间的心理障碍消除了,她逐渐由怕教师、厌学习成为爱学校生活的好孩子。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他们离开父母来到学校,班主任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楷模,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很快就会在他们身上得到潜移默化,所以要做好班主任工作,还得从个人的衣着、仪表、言行举止着手,严格要求自己,并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礼貌常规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课堂教学力求新颖,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不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为他们的成才奠定基础。

二、勇于开拓的创新教育

做为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改动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建设人才不可忽视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应一丝不苟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课堂要多提富有创造启发性的问题。在接收学生反馈信息时,应针对学生的回答肯定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天天向上。特别对学生的创造性回答应予以鼓励,激发学生勇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年的一天》这篇课文时,向学生提出:假如人们不听忠告,继续破坏生态环境,你打算怎么办?学生众说纷纭,大致意思不外乎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二是加大法制力度。可杨骄阳的答案是:尽快研制一种多功能高功效的环境保护器,来适时调控管理。这种回答自然不现实,但却带有创新意识。我没有肯定他的回答最好,只是勉励了几句,并告诉学生要实现这一宏伟设想,就靠你们这一代人。几周后在一次手工作品展评中,就有杨骄阳等八名学生用废品仿机器人的装制做出了十几件自命“地球保护仪”的手工作品,有几名学生还在每一装制上贴有纸条,注明了功能。没有创新,人类就难以进步,社会就不会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积极进取的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情感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措施。主题班队会、秋游、扫墓、公益劳动等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在二二年清明节组织的扫墓活动中,我专请了一位知烈士情的老,对烈士的生平作了介绍,当他介绍班长刘富贵时说:“这位为国捐躯的烈士,年仅岁,他临终时的遗言是‘告诉千千万万个翻了身的穷孩子,要他们好好学习……’”那位老说到这里声音泪了,在场的孩子全部流了泪。回去后,在近两周的周记上,都有强烈的反响,怀念烈士情,立誓言,表决心的言词感人肺腑。更让人吃惊的是有名的双差生贾向军,变得判若两人,每天早晨到校特别早,上课了能踊跃回答问题,期未双科成绩都在分以上。

在一次市场采访活动中,有不少同学写出了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谴责一些不法分子的卑劣行为;向政府部门提出合理建议等文章。

篇9

1. 被试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美术中学在校高中生共500人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填完问卷后当场收回,共收回问卷489份,回收率97.8%。随后进一步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删除无效的问卷,共得到46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09%。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

2. 工具

我国学者张淑华等人(2010)将Stumpf等人编制的职业探索问卷大学生版进行修订为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中学生版(CES中学生版)。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

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4. 研究结果

4. 1 美术类高中生生涯探索的基本特点。

本调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一般”计为3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对被试在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总均分及其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总均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说明本校学生对职业的探索低于一般水平。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行为层面得分最低,得分为2.317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其次是认知层面,得分为2.917分,接近一般水平。最高的是情感层面,得分为3.176分。具体来讲,行为层面中除了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的维度超过一般水平外,其他维度得分都偏低。情感层面中,我校学生所面临的决策压力和对信息的满意度超过一般水平,探索的压力低于一般水平。认知层面中,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维度得分最高,得分为3.719分,除此之外,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外部探索手段的认识超过了一般水平。对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相对来说得分较低,低于一般水平。

4. 2 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根据被试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性别、年级、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年级等进行方差分析,各变量的统计结果如下:

4. 2. 1 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差异比较。

我们对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及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层面上,男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的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具体来讲,在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性,外部探索的手段方面,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显著。在就业前景、获取信息的方法、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行为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4. 2. 3 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高三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显著高于高一学生。从平均分来看,在高中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和行为层面、自我探索、对拥有信息的满意度、就业前景、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方法等维度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是逐步提高的。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多次组织课题研究推进会,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研究途径来进行课题研究。

实践上,以班会课为阵地,设置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课程宗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情境或让学生真实参与实践活动,在情境和活动中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对比差距,确定努力的方向,规划好自己的高中生活。我们还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个别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

方法上,突破以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仅停留在学校个别层面的局面,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广泛利用家庭和社区的积极资源,建构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实现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途径上的创新。通过“寻找校友足迹”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斗志。

课题组将进一步学习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理清思路,提出问题。尝试创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构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篇10

>>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思路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培养研究 浅析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双师素质”转型的途径 关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浅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浅析西安中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与方法 卫生职业院校外科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探索 职业院校硕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研究 工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外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背景下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能力提升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12-01.

[2]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简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

[3]俞丽芳.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