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幼儿的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 家园共育 主动性

幼儿道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时期,由于其具有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少、理解能力弱、道德情感不稳定、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所以,我们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差异性与道德意义的自我建构,从幼儿能接触到的、易于理解的具体事物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家、园、社会一起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它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道德教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在实际的工作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以提高对幼儿的道德教育。

一、尊重幼儿,重视的主体观念

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文明礼貌、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准则,只有让幼儿去自觉追求,才会积极地付诸于实现。教师须留心观察每个幼儿,并找出他们喜赞扬、乐成功的共性,同时又注意到幼儿的不同个性,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发挥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例如: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将德育观念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如: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德育练习等,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在晨间活动中,细心观察,找到"突发事件"对幼儿进行是与非的辨认,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巧妙的将教材中的闪光点,如: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幼儿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的细节中,注意用仪表、言行、体态去引导幼儿发现、分辨身边世界中的真善美;诅咒、厌恶身边的假恶丑,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中受到熏陶教育。

又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实施道德教育

德育观念并不意味着严肃多于微笑,刻板多于活泼。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教师可以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抓住孩子求乐心理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叔叔阿姨劳动真辛苦,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食堂阿姨真辛苦》和《能干的理发师》。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让幼儿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在班级环境中设置"花儿朵朵",让幼儿在节日花、生日花、风采花中将开心的照片,祝福的话语送到班上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共同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的成功喜悦,快乐的健康心理。在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要呵护他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孩子们在不断的快乐中,体验自立、自信、创造和成功的欢乐,并将这种愉悦转变成自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促进了优良品质的形成。

篇2

【关键词】 幼儿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教师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力量,教师素养高低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不断地丰富幼儿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推动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

一、幼儿教师应有的素质

(一)有爱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着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如果没有了爱,也就谈不上教育了。教师的爱与父母的爱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的爱既要包括母爱的细腻也同样需要包括理性的一面。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高尚的情操,能够发自内心地热爱幼儿,只有真正地爱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不仅是他们的母亲,同样也是引导他们的启蒙师。幼儿会在日常的接触中不自觉地模仿幼儿教师的行为和语言,因此幼儿教师只有真正地爱孩子,才能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知新能层出不穷,幼儿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这种知识不仅包括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幼儿教师具有广泛的爱好,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面对幼儿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鼓励幼儿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需要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主动地去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眼界。从而全面地提高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实现幼儿教学的目标。

(三)有综合的能力

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在他们的科学文化以及教育实践之外对幼儿教师的另一个重要的要求。也是指教师在进行幼儿教学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养。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了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幼儿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组织好幼儿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教学的能力,熟练掌握幼儿教育的技巧和理论,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设计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课堂游戏,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做好与幼儿的沟通与互动。

二、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做学习者和引导者以及幼儿的启蒙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幼儿教学活动。教师不仅需要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和他们成为朋友,从而引导幼儿快乐地成长。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有多重角色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承担主导的职责,使幼儿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幼儿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地考虑到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心智结构,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促进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幼儿教育体制的优化。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品德教育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幼儿教师不能受到一些因素和观点的束缚,做到爱岗敬业,并且将对幼儿的德育教育贯彻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此外幼儿教师还需要学习政治理论和原理,增长自身的见识,不断地提高政治觉悟。将幼儿教学理论同教学实际相结合,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方案。此外幼儿教师还要加强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做好榜样,用德育来感人学生。

(三)鼓励教师进行经验总结

幼儿教师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还需要及时地、积极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自我反思,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进行调整和改正,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改进教学活动,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需要学会思考,其次还有多读书,所学习与幼儿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自觉的加以运用,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四)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

学校也需要意识到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学习和经验交流,还可以组织研讨会等来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推动幼儿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样可以使教师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吸取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教师之家的沟通和团结协作程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被社会和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所广泛认同的活动。要想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各个教育部门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幼儿教师只有从根本上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素养的专业技能,才能真正地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优化,全面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促进幼儿教育形势的丰富以及幼儿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幼儿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外部条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而将素质教育贯彻到幼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推动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马华维,姚琦,乐国安.天津市幼儿教师社会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应用心理学.2009(01)

[2]裴培.浅谈幼儿教育社会化对幼儿教师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4)

篇3

经过实践分析,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在这样的语言交往环境中,幼儿心态比较放松,和教师的交流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压力;可以让幼儿开心,并能够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只有这种能够使幼儿感觉自由放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才能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教师除了要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之外,还要在具体的指导方法上下工夫。

一、选择的交谈话题,必须要贴近幼生活。

一般来说,幼儿早上进园时,都会主动和教师问好,然后和爸爸妈妈说再见,自己去找同伴玩。所以,在这样的时间里要进行语言教育的渗透,教师应该“主动出击”,主动寻找话题和幼儿交谈,或者主动融入幼儿的同伴交谈中,引导、鼓励幼儿运用语言,随机渗透语言教育。因此,教师选择交流话题很重要,必须要贴近幼生活,是幼儿所感兴趣的,而且不需要很长时间就可以结束的,这样既达到让幼儿锻炼语言表达的目的,又不会耽误很长时间影响其他的活动和幼儿的活动。那么,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话题和幼儿交流呢?首先,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表达需求。如幼儿穿了新买的衣服、鞋子,带来新玩具、与大家分享的食品等,或者在来园路上遇到了什么新鲜事等,他们都会把想和教师说说的急切愿望表现在脸上,这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满足幼儿语亩’表达的欲望,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随机地刘‘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如纠正发音、准确用词、把话讲完整等。其次,如果幼儿没有表现出表达愿望,尤其是对于那些平时不太善于主动的幼儿,教师就应该主动地和幼儿交流,如昨天晚上看了什么电视节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谁送你来幼儿园的等。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进园”后所参与的活动,如“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植物角”等,通^观察随机地渗透语言教育。教师应该积极地抓住这个环节引导幼儿,教育幼儿要成为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二、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把语言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扩展幼儿的经验,要提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语言运用中得到发展。同样,教师要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因为这是随机渗透的语言教育,不能目的性太强,要寓教育于无形之中。一般来说,有三种组织形式。

1. 教师只充当一个倾听者、观察者。

幼儿进园后,一般都会主动地参与到自己喜欢的同伴游戏中,和其他幼儿一起交谈、扮演角色。这时候,教师要本着“自由”原则,让幼儿自由参与游戏,与同伴交流,谈自己喜欢的或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只要充当一个倾听者、观察者,观察幼儿与同伴交谈时所表现出的语言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作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指导的参考。

2. 教师可以适当参与幼儿之间的交谈。

在幼儿进园以后所参与的活动中,为了了解幼儿、引导幼儿的游戏,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幼儿之间的交谈。在与幼儿交谈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给予语言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共同关注点,即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引起幼儿的讨论和争论。这些都可以为以后组织语言教育活动、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依据。

3.有目的地与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单独交流

篇4

一、着眼本色,提升亮色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还原学生的本色,点亮本色,使其散发出童真的光芒。所谓本色即指幼儿的本真,是幼儿身上最原始、未加修饰的色彩;而亮色,即是顺从学生的本色发展,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本色塑造,使其向更高的标准发展。

首先,教学目的的设置着眼于幼儿本色。在教学中,为提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使之回归儿童的本色,离不开儿童的本真生活。故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比如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购物的生活情境,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有的学生扮演导购员,在课堂上还原超市购物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遵循先前积累的生活经验,用稚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购物体验,并运用模仿能力再现生活。

其次,提升幼儿本色的亮度,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加学生自身的亮色。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仿导购员的学生,运用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导购员的举止动作,加上自己对某一物品的使用感受吸引其他同学完成购买而模仿顾客的儿童则往往折射出其父母在购物时的影子 ;另一部分模仿收银员的儿童则不仅需要具备模仿生活的能力,还需要足够的计算能力,可有效激发这类幼儿的求知欲。

二、渗透互动,追求灵动

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个性,观照幼儿的感性思维特点,以教育游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互动效果,促进学生的主体感体验,焕发幼儿的生命活力,为教育活动增添一点灵动。

一方面本着互动原则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模式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影响力,培养儿童的交流意识。仍以上面的教学活动为例,模拟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本身带有一定的互动性,儿童在交流中互相促进思考。比如一件商品标价为 7 元,扮演顾客的儿童拿出 10 元,有的则拿出 12 元,找零的工作,迫使扮演收银员的儿童主动思考。而扮演顾客的儿童对找回的零钱也下意识地进行检查核对,又迫使其主动思考。整个互动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模拟生活情境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学会了思考方法,这就是教育游戏的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教育游戏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感,符合教育动态生成的特点。在上面的互动游戏中,不同的找零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比如用 10 元钱找零,则需找回 3 元,可能是 3 张 1 元钱的纸币;而用 12 元钱找零,则需找回 5 元,可能是 5 张 1 元钱纸币,也可能是 1 张 5 元钱纸币。在游戏最后的纸币分类环节中,用12元钱购物的儿童在进行分类时,极有可能会增加 5 元钱这一类别。教师以不同的可能性作为教育游戏的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学会动脑思考解决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构思提升了教育游戏的灵动性和吸引力。

三、增加广度,营造梯度

要回归儿童的本真生活,既要培养其生活技能,又要渗透学习方法,因此教育活动的广度是必不可少的,如最佳线路、家庭生活记账、英语口语对话、个性演讲等内容,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需要平衡儿童的群体性需求和个性差异,也就是建立教育梯度,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给予特殊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成长。

一是增加知识广度。比如手工制作小花篮,增加幼儿生活技能;进园时师生之间用英语问好,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再如组织幼儿进行我当家活动,主要是购物记账,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

篇5

关键词:交往艺术;话语权;善于倾听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5-02

幼儿阶段是学生语言与性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幼儿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对事物有着不同的情感与态度,这就决定了我们与幼儿的交往方式不同于与成人的交往方式。所谓交往就是人们发生关系,形成特定的、带有感彩的人际关系的过程。在幼儿阶段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涉及到交往的艺术,那么如何正确地与幼儿进行交往呢?

一、平等对待,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往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在他们眼中与我们是平等的,是和他们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因此我们在与孩子交往时不能以老师、家长的身份进行,而要把他们看作与我们一样平等的个体,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平等地交流与讨论。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才愿意与我们亲切交流,使幼儿产生主动与我们交谈的意愿。相反如果我们以高高在上的教者与家长的身份来要求甚至命令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会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会疏远我们,失去与我们交流的兴趣,而将他们封闭在自己的世界,我们无法走进孩子的世界,交谈无从进行,这极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把话语权交给孩子,让他们选择交谈的话题

家长与老师在与幼儿交谈时,认为幼儿年龄小,一直控制着话语权,尤其在幼儿园,一个老师带着十几个学生,为了便于管理,教师往往控制着话语权,孩子只能顺着大人的意愿进行交流,不征求孩子的意见,孩子们只是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对某一话题展开交流,这种忽视孩子兴趣与感受的交流无法激起孩子谈话的积极性,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孩子虽小但他们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世界,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组织语言的方式与表达方式有着独特的特点,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以他们的特点为根本出发点,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增强交谈的随意性,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话题来交流。

三、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

幼儿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在幼儿园里教师是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因此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学会交往。正所谓言传身教,我们要充分发挥言传与身教的作用。在平时除了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与运用能力,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成为学生最为直观的榜样。如我告诉小朋友当我们得到他人的帮助时要充满感激地说声谢谢,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要真诚地帮助他人,对他人的感谢,我们要说不客气。有一次,我的教具掉在地上了,杨阳小朋友帮我捡起来了,我对他说:谢谢!他说:不客气。其他小朋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样的一幕上演了,有一位小朋友没有带画笔,急得直哭,这时另一位小朋友拿出自己多余的画笔,借给了他,“谢谢你,我让妈妈买新的还给你。”“不用客气,咱们是好伙伴,这支就送给你吧,你看我还有呢。”不用老师再作过多的示范与讲解,他们把老师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

四、善于倾听

表达与倾听是沟通的基础。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我们要学会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只有这样孩子表达得更充分,我们才能真正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纷的世界,才知道他们所要表达的:喜欢什么,想干什么等等。因此在幼儿园里,我们要引导学生将身边所发生的事讲出来,如周日妈妈带他去哪里玩了,他的生日是怎么过的。他在家里帮妈妈做的家务,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上学路上看到了什么等等,不管是什么内容,只要孩子愿意讲出来,我们都要认真倾听,并在学生讲述的过程,用“后来呢”“然后呢”“是这样的啊”等等来引导学生继续讲下去。同时让孩子回到家后把在幼儿里发生的事讲给家长听。我们要学会倾听,更要让幼儿也学会倾听,这样孩子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才能真正掌握交往的艺术。总之我们既要抓住一切机会,在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家长间展开充分的对话,让孩子学会交往。

五、让孩子学会沟通、等待与分享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他直接去抢,被抢的小朋友很生气,甚至哇哇大哭,如果没有得到玩具,他也会又哭又闹的。孩子并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他认为他只是想得到他所想要的东西。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沟通:要让孩子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当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不是去抢,而是与小朋友进行沟通,“能让我玩下你的玩具吗?”学会等待:自己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而这个小朋友正在玩或借给别人,此时应教会孩子秩序,要学会依次办理,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只有懂得分享,我们才能活得开心,才能交到真心朋友。在生活与教学中我们要做好榜样,让孩子看到某件物品虽然是我的,但是却需要他的共同分享。当你有一个新玩具时,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或轮流玩,遇到开心的事要讲给其他小朋友听,让大家一起开心。

六、恰当评价,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一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我们要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不是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是要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恰当评价,适时评价,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来保护他们的自信,增强勇气。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进步,一句礼貌用语、帮助其他小朋友等等,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如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方面孩子会感到高兴,娱乐身心,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哪些做法是对的。表扬是面向全体孩子,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我们不是只喜欢聪明可爱的孩子,而是要真心地爱每一个孩子。用我们的爱心来温暖所有孩子的心,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平等与关爱。当然并不是一味以表扬为主,要适时适量地运用批评,有研究表明:犯了错误的孩子最担心失去父母的爱,所以我们要慎用批评,注意说话的方式与场合,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孩子改正。

总之,交往是一门艺术,我们要认真研究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认真研读相关作品,付出真心与爱心,关注所有幼儿,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这才是我们广大幼儿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教学实践;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45-01

一、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发现问题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培养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我在带小班时,班里的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以来既浪费时间又使幼儿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自觉又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的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着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专门的一节课去教授,在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同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执拗执拗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子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穿衣服,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了。”

又如据调查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压抑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下,则心情舒畅。我国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普遍普遍对幼儿保护多度,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及创造力,幼儿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位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里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里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床边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自己创编成果的 ,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也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的肯定了幼儿的成绩,从而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由的演唱,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大胆的去想去做,并适时地给以启发引导,而不是现成的答案,必须放手让孩子实践、去探索。

篇7

关键词:识;识教育;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4-010-1

一、识教育是情感的体验

识,其本质是爱。学会识,就是学会爱。时至今日,识教育已是幼儿园教育方面最值得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一个微笑,一个赞的目光,都会使孩子感到教师对他的鼓励和赞。而正确的运用识教育会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更能战胜挫折和困难,使孩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面对自己、乐观面对人生的栋梁之才。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园里的识教育更是凸显了它的重要性。识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欣幼儿,识是认识幼儿,幼儿园识教育,就是要识幼儿,发现幼儿,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从而肯定、提高他们。

识教育其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注重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的阴影,塑造健全人格。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在操作时分四个层面: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二、识教育要有度

在现今大力推行的识教育中,我们是否真正地做到了正确、有效地识呢?我也发现有些教师上课只是一味地奉行识,没有做到识有度。一节课下来几乎全班孩子的额头、脸上都贴满了小红星。这样做是否就是识呢?

我们需要认识识的作用,但也不能把识作为万用万灵的法宝。识导致成功,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不是好孩子需要识,而是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孩子觉醒,每一个生命觉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

对孩子的表扬和肯定一定要与他的能力相称,特别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恰当的肯定对于他顺利地渡过每个发育阶段会很有好处。比如对于婴儿,会笑了,会有意识地跟着发哦、啊的音了,会配合成人的话做出相应的动作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是很值得表扬肯定的。到幼儿时期,孩子可以静静地坐着听完一个短故事了,会帮父母递个东西什么的了,能忍受自己愿望的延迟满足了等等,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事情。到上学后,能专心听老师讲课,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能自主管理学习活动,待人接物有礼貌,会自己思考一定深度的问题,这些也是应该得到表扬的行为。但如果我们在表扬时没有与这些发育阶段应该做的事情配套,那表扬的效果就不显著了,有时候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对孩子的肯定也一定要落在实处,泛泛的“真好”,“真乖”会让孩子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哪里好哪里乖,这样的表扬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春节时我带侄女小雨去儿童乐园玩,第一天跟她说因为乐园离厕所远,要不我们先去上厕所,她不太愿意,当时没有强求她,而是跟她讲了理由,一是离厕所远,二是姨妈没带有换的裤子,所以想尿的话,早点告诉姨妈。她做到了,回家后我就当着她的面很郑重地跟她妈妈说:“今天要专门提出对小雨的表扬,她听姨妈讲了要早点去厕所的原因后,真的就提前告诉了姨妈想尿尿,结果就没有打湿裤子,表现得非常好,专门提出表扬。”第二天,再到儿童乐园玩时,3岁的小女孩就主动提出来:“姨妈,要不我们先去个厕所再来玩吧。”这种落在实处的表扬,让孩子有个非常明确的概念:这种行为是会得到鼓励的!于是,她会主动去重复这种行为。

三、识教育激励幼儿进步

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大人喜欢,尤其是讨父母、教师的欢喜。每个孩子都信任大人的权威,而这又埋下了一种危机。如果一味地用识来满足孩子,并让孩子一味地期待大人的识,最后可能导致一种“识依赖症”。原本识孩子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后来却变成孩子努力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父母、教师当然乐于充当孩子的拉拉队,但问题是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而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孩子是需要识的,但识要有节制,要有原则,要有具体目标,否则“识”就是一种让人上瘾的,单纯的识将造成教育的灾难。

识教育的提出对于中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言是一剂良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父母和教师习惯了对孩子指责、挑剔、贬低,孩子即使有了进步也被要求“不要骄傲”“好上加好”,如果不如人意就更不用说了。缺乏识,缺少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显得动力不足。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识,识是人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途径,可以说识教育是培养、诱导一个学生走向理想之路的金钥匙。识教育,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识他的学生。

识幼儿,是对幼儿人性的尊重。任何一个幼儿,哪怕他是被认为最顽劣的幼儿,都有其闪光点,只是人们没有发现罢了,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用,而且都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幼儿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他们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学习潜能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篇8

一、当前幼儿园纪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幼儿园的纪律教育越来越重视,纪律教育的内容越来越细化,纪律教育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但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对幼儿纪律教育的深远意义认识不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这一要求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体验和理解基本的社会规则,从小树立自我约束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为长远发展建立良好基础。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机制、体制和教师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普遍在纪律教育深远的意义的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往往只片面认识到纪律教育是保证正常教育活动的需要,是教育任务完成的需要,是幼儿园安全管理的需要,而忽视了有利孩子长远发展这一最终目标。

2.教师对幼儿纪律教育的方法多样性认识不足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随着形势和社会的发展,教师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承担的安全责任更大,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幼儿的纪律教育,因此也直接导致教师更加注重以有序性来确保安全性,片面追求一切为安全,一切保安全的唯安全论理念,结果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规则,过多的要求和限制孩子的行为,教育至上变成了安全至上,立竿见影的简单教育成为主要手段,形成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约束管理与教育引导的脱节,不仅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影响了教育的结果。

二、加强幼儿园纪律教育的对策

1.管理好整个班级

当一个老师在管理一个班级的时候,假如他只懂得帮助儿童发展的方法,只知道让儿童自由地去表达自己,他就会发现自己面对着很多头疼的问题,这些孩子变得散漫起来,随便地去拿自己周围的东西,要是老师不加管理,情况就会变得更糟,吵闹声迭起,对于这种局面,教师一定要研究一下儿童简单又丰富的心理,老师要向这些乱爬乱跑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应该让某种方法让孩子们警惕,使用略带威严但又不失和蔼的口气或许能起到一些作用,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处理问题,做好准备工作,使儿童感觉到老师能够帮助他,老师夸奖和教导儿童时的语调要平静而坚定,体现出一定的耐性,有些方法可能会非常有用。例如:让孩子们轻轻地把桌子、椅子放到适当的位置去,或者把椅子排成一排再坐到椅子上去,当老师感到时机成熟了,就可以说:“孩子们,大家安静一下吧!”然后就会神奇地出现安静的局面,这些简单的方法能够让孩子们把散漫的心转回自己要做的事上。

2.教师要有正确的纪律观,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纪律

在幼儿园,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纪律观,指导纪律的真正含义,能够正确地处理好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过分压制幼儿,教师应该先让幼儿有一个关于纪律的概念,而不是命令式的做法,做到让幼儿真正理解这些纪律,将外在的纪律转化成内在的纪律,帮助幼儿形成内在的、积极地、有序的纪律,而不是纪律的被动者。其次,教师在纪律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充当的是观察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角色,慎用惩罚。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指导幼儿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严格执行,按照不同层次,分阶段练习,不强制,用说教来达到形成良好的纪律的目的,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为薄弱,所以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监督,才能形成长久的内在的纪律,并且尽量将这些纪律观念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音乐等活动的方式让幼儿乐于遵守纪律,而不应该通过教师的权威来压制幼儿,并要做到慎用奖惩制度,奖惩的作用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只能在维护外部纪律上起到一定的作用,过度使用奖惩有时甚至会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内在纪律的形成。让幼儿成为真正享有内在纪律的人,能从内在生命中产生的人格的力量、自由的源泉和更大的积极性。

3.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做好家园的工作

篇9

一、要有耐心和亲和力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有耐心,要善于观察,多关心、亲近幼儿,如在玩游戏时,鼓励小朋友“你一定行,是最好的”。当幼儿受到委屈时,用手摸摸他的头或抱抱他,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爱,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小朋友交往的小朋友,更要给予特殊的照顾,使他们知道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爱他们,逐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

二、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同学习或游戏时,要把幼儿当成自己的伙伴、朋友,要互相尊重,对幼儿的兴趣行为予以关注。设计一些游戏,如“狡猾的狐狸”、“找朋友”、“过桥”、“开火车”等,让小朋友在与老师一起参与游戏活动的同时,既锻炼了胆量,也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要善于听取幼儿个人意见,与幼儿交流语言要亲切。对于活泼好动的小朋友给予表扬,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小朋友鼓励他们多讲话,“你见到老师问好,真乖”,“你的声音真响亮。”让小朋友感到和老师在一起学得轻松,玩得开心,这样他们也就愿意走近老师了。

三、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幼儿从家庭走入幼儿园,他们对老师充满着好奇,老师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着他们。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与幼儿沟通时,要爱得理智而适度,爱得无度就变成了溺爱,而过分严厉又会使幼儿身心受到伤害。所以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时一定要扮好角色,既是参与者,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教师在与幼儿的学习游戏中,不能因为他们贪玩、淘气而惩罚、责骂他们,又不能对他们的缺点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而要循循善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关心自己的,是理解自己的。

四、提供交流机会,塑造幼儿人格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谈起幼儿教育,大家并不陌生,幼儿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通过为孩子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提高其科学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70%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以下方面的表现优势:天然的早期化、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性、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十分有利。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到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六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将很难把握未来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1.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很大,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好问、认识具体形象、模仿性强、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化,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

2.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说,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发幼儿的智力: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提高幼儿记忆力;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

3.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婉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又可以使人潸然泪下。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第一,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第二,榜样激励。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非常重视,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的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第三,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种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幼儿。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五,强化巩固。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还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进行个别帮助。检查中为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并能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培养幼儿工作是繁重而光荣的,涉及的方面也很多,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和进取,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我认为,只要做到家园共育,付出我们的努力和心血,付出我们的关爱,任何孩子都会成功而自信的走向未来的第一步——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