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县域物流业发展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国家出台系列政策和规划都在推动现代物流业向县、乡延伸发展,随着人民生产消费的不断增长,县级城市物流规模和需求不断增大,然而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落后、基础差、底子薄,区位、交通条件差,物流业的发展依然面临以下严峻问题:
(一)经济规模小、物流量小。我国现有2,861个县级城市(含区、县级市),其中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主城区以外,多数县级城市还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较小、物流规模小。
(二)物流主体弱小、发展落后。据隆格瑞斯物流咨询机构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县级城市第三方物流主体数量少、规模小,主要是一些传统运输企业、仓储企业、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商贸企业;企业管理和发展水平普遍落后,多数依然是店铺+车辆的经营模式。
(三)物流人才、资金缺乏。物流业作为新兴先导产业,高级管理、经营性人才目前主要还聚集在大中城市,县级城市现代物流人才和资金缺乏成为制约县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物流发展意识淡薄。物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仅有10年左右时间,在很多县级城市,无论政府层面、社会层面、企业层面对发展现代物流、供应链物流等意识和理念淡薄,发展物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重视,企业对发展物流的认识非常局限。
(五)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县级城市现代仓储设施不足,县、乡道路不畅,传统货运场站周边配套差,现代化物流设备设施拥有量少,严重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
尽管县级城市发展物流业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瓶颈,但不容忽视的是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增长依然对物流业存在巨大的需求,客观的物流需求是县域物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那么,作为我国一个普通的县级城市主要有哪些物流需求呢?
二、县域物流发展需求分析
我国多数县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产业结构仍然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其中工业产值占比50%左右,农业占比30%~40%左右,服务业比重还较低,工业化程度还不高。根据其产业结构分析,县级城市物流需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工业物流。尽管工业产值占比不高,但工业物流量往往占到全县物流总量的70%以上,很多工业企业采购、销售“两头在外”,通常较大比例的物流量都是通过干线城市中转。
(二)农业物流。农业物流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资、器具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两个方面。对多数县而言,农业生产性物资物流量大,仅以化肥为例,每一亩耕地每年需求大致为20kg左右,主要从干线城市或物流节点流入县域。对于自产自销为主的县农产品物流主要以县域内部或周边小范围地区销售为主,而部分具有特色农产品的县则农产品物流需求旺盛,可能是周边大区域覆盖或全国(全球)性覆盖。
(三)商贸物流。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县级城市商贸物流包括线下传统商贸物流和线上电商物流两部分。传统商贸物流主要以日用工业品、建材、家居、家电、快速消费品、百货等为主,电商物流主要包括快递和电商自营配送两大类。
与大多数大中城市物流发展相比,县域物流需求呈现以下特征:1、周边辐射区域需求相当有限。除极少数有一定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的县级城市以外,大多数县级城市对周边县市的辐射能力较小,辐射区域基本仅限于本县及周边小范围;2、物流配送服务覆盖广大农村地区,分散、难度大。对我国多数县而言,农村地区面积较大,居民居住分散,物流配送需要覆盖全县、乡、村,部分地方路途遥远、道路状况差,难度大;3、主要以公路物流为主。很多县级城市并不通火车,远离港口和机场,物流主要依赖于公路运输;4、双向流通不对称。西部多数县往往流出较小、多以日用工业品等流入为主,而东部部分县又以工业品流出为主、流入较小。总之,对于多数县而言,物流量流入流出不对称和均衡。
三、县域物流发展基本思路
基于我国大多数县物流业面临的问题、物流需求及特征,笔者认为,县域物流发展应该考虑以下基本思路:
(一)打造“小而美”的县域生态物流体系。切记盲目追求“大而全”,一味做大物流产业规模和上马物流项目,而应该深刻认识本县在周边区域的区位、自身优劣势,主动融入区域物流体系,以区域物流体系为大局,明确自身在区域物流生态链的作用和位置,做好本县域的物流体系规划和引导。
(二)将物流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物流的便捷性,合理布局物流配送网点,将物流网点建设和新农村、城镇建设统一规划,统筹考虑。同时,在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农村、城镇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做好前瞻性规划。
(三)产业联动发展。充分认识物流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物流业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后勤保障”,也是拉动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引擎”产业,根据本县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发展物流业解决关联产业的发展难题,同时同步壮大关联产业,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生物流。将物流业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部分,着实做好惠民利民工作。推进民生物流发展,建立规范的城市集中、共同配送体系,着实解决老百姓进货难、送货难等民生问题。加大城乡物流投入力度,解决农副产品进城难和生活物资下乡难等民生问题。大力促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全程农产品冷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协同解决农产品安全等民生问题。逐步建立电商快递停靠站点和配送网点、规范配送车辆,解决电商物流配送难、停靠难等问题。通过规范化、集约化发展,解决物流车辆乱停放、物流扰民等问题。
四、县域物流发展重点方向
基于以上思路,结合县域物流发展现状和特征,县域物流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发展方向:
(一)粮油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思路。当前,我国大多数县基本都有粮油仓库,然而仓储设施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仓容偏小,布局分散。现有仓储设施点多面广,分散布局在城区和各乡镇,资源整合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下,缺少集聚功能,导致运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二是设施陈旧、结构简陋。粮食仓储、中转、加工等基础设施基本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上,有的甚至建于更早年代,设施简陋、功能不齐,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由于设施陈旧,粮食保管安全自然难以保证,储粮期和出仓粮质远远低于标准仓;三是储运落后,流转不畅。粮食运输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上,收购环节采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包装,储存环节拆包散储,在中转和销售环节,再次转为包装形态。整个粮食流通过程需经多次灌包拆包,势必导致包装资材耗费大,粮食抛洒损耗多,既降低了粮食企业的经营效益,又增加了杂质掺混的几率;四是运力结构问题。粮食完全依靠公路运输,成本高,效率低,流转不畅;五是业务萎缩,库点闲置。位于各乡镇的粮管所因仓房设施老化,交通不便,大多数已不宜当作粮食储备库点使用,逐渐沦为闲置仓,致使库点萎缩,仓容量减小。
综上,多数县级城市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已处于整体落后、捉襟见肘、窘态毕现的堪忧状况,明显滞后于大物流的建设水平,落伍于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进程,与日渐扩大的粮食流通规模不适应。因此,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是县级城市构筑粮食安全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客观需求,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可考虑以周边铁路站点或公路主干道为依托,强化与周边公铁水联运区域的联动,以打造粮食全供应链物流中心为理念,以粮油电子商务为新一轮发展契机,建设成粮食物流体系的区域次中心;打造集粮深加工、粮仓、油罐,电子商务平台、质量检测、交易市场、散粮接卸设施等,打造集粮食收集、质量检测、仓储、物流配送、精深加工、包装、中转、信息处理、电子商务、交易、结算等粮食全供应链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粮油供应链配送物流中心。
(二)再生资源物流中心发展思路。《国家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将再生资源发展工程作为十二大工程之一,其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重点推进包装物、废旧电子产品、报废工程机械、生活性废旧物、生产边角料等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回收物流中心,提高回收物品的收集、分拣、加工、搬运、仓储、包装、维修等管理水平,实现废弃物的妥善处置、循环利用、无害环保。
当前,我国逆向回收物流发展还不够完善,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家电、IT电子产品、包装物等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分解、物流存在巨大的、客观的市场需求。县级城市是消费的末端,地区人口众多、消费量大,是家电、电子产品、汽车、出版等商品的重要消费地,淘汰产品、废弃产品随着产品逐步升级换代将逐渐增多,也是再生资源回收物流难度较大的区域,如果不合理规划和引导将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县级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电子、汽车、出版等废旧产品流动到中心城市进行拆分回收成本高,当前区域内再生资源物流发展还较为落后、分散的现状客观上需要建立就近消费地的再生资源物流集散地。
因此,县级城市可考虑积极贯彻《国家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和对再生资源物流的发展思路,以周边地区再生资源物流需求为基础,建设区域性集再生资源收集、交易、加工、分类分解、环保处理、仓储、分拨等功能于一体的再生资源物流中心。
(三)农资物流中心发展思路。以化肥为主的农资是粮食的“粮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生产性农资,我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我国多数县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农资需求量大,是农资厂商和分销商的重要市场。同时,当前农资流通行业正在发生根本性地变革,2015年3月农业部制定并下发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实施,加快转变施肥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增加有机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加强宣传培训和肥料使用管理,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发展思路。新思路下,传统的农资行业将告别粗放式增长,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这将是未来农资流通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和县级城市建设农资物流中心面临的重大机遇。
紧抓当前农资流通变革期和现代农业转型期重要发展机遇,依托铁路或公路大宗物资运输条件和周边地区农资需求,打造涵盖化肥、农药、饲料、农机、农具等现代农业资具,集农资交易、分装、分销、仓储、中转、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结算、农业技术输出、先进农资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县域农资物流中心,以农资为纽带、进一步构建现代农业孵化和服务中心、带动和促进本县及周边现代农业发展。
(四)城乡配送中心发展思路。城乡配送是面向城市、乡镇、农村,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所需的民生工程;是沟通城乡,形成双向合理流通的重要载体。
县级城市及周边人口消费需求大、商贸业发达,对城乡配送既有较大的客观需求,同时也对城乡配送体系提出了较高要求。当前,部分地区城乡配送体系日趋完善,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型商贸企业主要以自营配送为主,社会化配送程度低,城市配送协同性不足。小型商业业态和个体多以三轮车等作为主要的配送工具,规模化程度和效率低。由于自营比例高、小型个体的分散、零散配送导致第三方城市配送物流企业发展空间不足。城乡配送分散、独立、量小,配送装载率和效率低,返空率高;其次,农产品进城渠道不畅、效率低、成本高。究其原因,多数县级城市没有规模化、集约化的城乡配送中心是制约当前城乡配送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合理流通为目标,立足本县及小范围周边地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县域城乡配送中心,逐步形成集中和共同配送为主、服务区域内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与电商物流、农产品物流协同发展的区域性重要配送节点。
(五)区域性物流创业孵化园区发展思路。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新模式、新思维、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发展阶段,行业创新不断、物流创业如火如荼,创新创业已经成为驱动物流业和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中央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利用闲置厂房等多种场所、孵化基地等多种平台、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开展创业创新,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型企业“顶天立地”的格局。物流业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正处于落地发展阶段,物流业创业创新需依赖仓储等物流设施和交通等基础条件。目前,在我国多数地区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行业的创业孵化基地,而县级城市物流欠发达,缺乏物流行业资源和人才,实现物流人才和资源聚集将是县域城市物流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宗旨,创造优越创业环境,积极吸纳物流创业企业、物流创新企业、物流创客、全国性物流企业新设立的区域分支机构等入驻园区,聚集物流资源和人气,打造区域物流创业孵化园区。
篇2
关键词:支柱产业;月饼产业;产业发展阶段
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推动县域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忻州市神池县的支柱产业是神池月饼产业,2012年神池月饼产业总产值为1.2亿元,而2012年神池县的年生产总值为4.8051亿元,月饼产业占神池县2012年全县总产值的24.97%,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可以得出神池月饼产业就是神池县支柱产业的结果。所以本文力图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以神池月饼产业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探索县域支柱产业快速成长的制约因素。
一、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1.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
产业发展阶段的特征具体如下 :产业发展形成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少;产业规模小;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产品工艺不稳定;产品质量差。产业发展初期特征为企业数量加速增长;产业规模加速扩大;市场结构近似完全竞争;产品技术创新极为活跃;产品质量加速提高。产业发展中期特征为企业数量缓慢增长;市场规模缓慢增长;市场结构垄断竞争;产品技术创新减慢;产品质量缓慢提高。产业发展后期特征为企业数量趋于稳定;产业规模趋于稳定;市场结构寡头垄断;产品技术创新进一步减缓以至于停滞;产品性能成熟。
2.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认清神池月饼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是判断该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下面将从多方面分析该产业目前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判断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
产业规模扩大。与神池月饼产业内企业数量变化类似,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月饼产业规模扩大,产值额稳步升高。据当地年度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月饼业产值额为1.2亿元,2008年增为1.6亿,到现在直逼2亿。
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内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由于大量投资者进入该产业大多携带着技术创新,而在位企业面对进入者的压力也技术创新,在双方争夺市场主流技术、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压力过程中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
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由于神池月饼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位企业为增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生产产量,无形中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在机器化大生产代替人力之后,企业变动成本下降。
结合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理论和目前神池月饼业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得出神池月饼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目前神池月饼产业发展阶段特征为产业规模在扩大;产品技术创新行为活跃;产业固定成本上升、变动成本下降。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特征做比较基本吻合,由此可以判断该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
二、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制约因素
1.产业缺乏竞争力。虽然神池月饼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内其他知名品牌相比竞争力缺乏。首先,产业链虽然形成但是又短又弱,而且没有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其次,就整个神池月饼产业价值链而言,虽然企业的生产处于深度加工的下游区,但是龙头企业数目少且缺乏实力未形成规模经济。最后,就资源优势而言,所处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工作人员素质差、缺乏企业家队伍,难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2.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不完善是月饼产业的一个短板。其主要问题是品种选育与生产加工需要脱节。胡油是生产神池月饼的主要原料之一,胡麻作物的含油量直接关系到油的产出率和生产成本。但是神池县在品种选育和种植胡麻作物方面与生产加工脱节,满足不了月饼加工企业对优质胡油的需求。
3.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是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一个棘手问题。虽然各方对神池月饼产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共识,县委、县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多数政策措施存在落实不理想的问题。
三、神池月饼产业加速成长的对策及建议
1.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神池月饼产业要想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不仅要完善现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而且要适时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神池月饼产业已形成原料供应、生产、包装、运输的产业链。推动月饼包装行业的发展能完善产业链,而月饼新品种的研发、胡麻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连锁经营能延伸产业链。
2.加快产品差异化调整。产品差异化调整可以通过几种方法。首先,产品价格定位差异化。产品高、中、低档定位不同,消费群体就不同。其次,产品技术差异化。引进先进机器设备、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研发个性化、创造性产品。最后,产品文化差异化。了解销售对象的文化取向差异,产品销售不同的文化。
3.落实和调整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提高现有扶持政策的实际效果。根据政策执行情况和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现行政策。现有政策中的龙头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企业技改优惠政策、龙头企业贷款优先、优惠政策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甄建英:让神池月饼更飘香[J].2007,(1).
篇3
摘要:发展县域行处业务必须做到突出主导业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讲求质量,注重效益。
关键词:县域金融业发展思考
1县域行处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邢台市民营经济发展十分迅猛,而占全市90%以上的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县域,部分县市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企业或产业集群,这些特色产业,以其“专、精、特、新”优势,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沙河的玻璃、炭黑,清河的羊绒,宁晋的单晶硅材料、电缆,隆尧的食品、建材,巨鹿的纺织,平乡自行车,临西轴承等,其产业竞争优势日趋明显,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同当地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地方经济核心的县域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弱,效益贡献度低,与县域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经营效益的提升。
2县域行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2.1对县支行关注程度不够,市场定位不清晰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改革和转型主要集中在城区,对县域机构的关注程度不充分。前几年,城区支行率先实现扁平化之后,对县支行与城区支行的差异性研究分析不够,相应的政策、措施、机制没有及时跟进,县支行在发展目标、市场定位、目标客户、重点产品等方面未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完整的发展规划,县域行处发展定位模糊,在经营管理上仍然沿袭多年不变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与外部迅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2.2经营上缺乏特色,服务层次较低县支行的业务品种和产品与地域经济缺乏关联,特色不够突出。经营上主要还是以存、贷款和结算业务为主,单纯依靠贷款业务支撑效益实现的局面未能改变。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限于内外部条件,对电子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现代销售渠道和产品投入不足,选择目标客户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服务层次低,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理财类、增值类等多元化业务需求。
2.3受经营战略影响,县域支行呈现被边缘化的趋势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重视大城市、大行业的业务发展,县域支行所处客观经济环境制约,长期缺乏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竞争力被削弱。目前在县域行处资产业务中,85%以上的对公贷款集中在沙河、宁晋、巨鹿、清河、隆尧等少数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市。
2.4对县域行处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发展后劲县域行处普遍存在软硬件相对落后,网点装修、营业办公设备和车辆等相对陈旧、短缺,历史欠帐较多,运营管理成本较高,业务营销、维护费用相对不足,在前几年主要以经济增加值为主的考核模式下,对于多数资源较少、创利能力差的支行,县域行处员工收入长期与城区行和当地同业差距较大,城区行员工收入为县域行处员工收入的2-3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5员工构成不合理,跟不上业务发展步伐一方面,十多年来县支行基本没有补充新员工,且在岗人员普遍年龄在40岁以上,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业务素质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和要求,在近年工作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员工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非常大。另一方面,重要岗位人员分布与业务规模不匹配的现象突出,行际之间员工工作量明显不均衡,有的行有市场、有业务,但前台柜员、客户经理等人员紧张;有的行人员相对充足,却少有业务可做。
3加快发展县域行处业务的对策思考发展县域行处业务必须做到突出主导业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讲求质量,注重效益。为此,要扎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3.1加强对县域行处业务发展的分析与定位根据各县域经济金融特色,选定目标客户、重点业务品种,确定经营目标和具体措施。在对县域经济特点和金融资源准确把握的前提下,本着“一行一策”的原则找出各行的目标客户,完善和优化对县支行的管理流程和机制,调整考核制度,明确目标客户和重点发展产品,优化人力、财务等资源配置政策,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和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对沙河、宁晋、清河等区域经济发达的县市,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在优势行业中发展对公资产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和个人高端业务,树立自身在当地同业中的强势品牌,提升对全行的贡献度;对经济发展潜力大,处于加快上升期的巨鹿、平乡、威县等县域,在重点发展个银业务同时,兼顾对公和机构业务,着力拓展中小企业贷款和个银高端客户;对于任县、南和、柏乡等经济欠发达县域,则重点做好机构客户维护工作,稳步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银行业务,努力扩大在当地的声誉和影响力,培育基本客户群。
3.2加大人员培训交流力度,提高营销服务能力加大对县支行负责人的交流力度,通过机制引导和政策倾斜,鼓励分行机关和城区行思想观念新、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到县域行处工作。二级分行业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选派高水平的客户经理到县支行现场指导业务、推介产品、营销客户,弥补县支行营销力量的不足。不断挖掘现有人员潜力,结合各行业务重点,打破行际之间界限,加大各行处人才优化整合力度,促进业务骨干在行际间的横向和纵向交流。通过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行处和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实施跟岗培训、到名牌院校轮训,培养自已的核心人才和专家型队伍。加快员工队伍优化更新步伐,科学制定新员工招录规划,尽快吸纳一批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改善现有员工队伍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增强队伍活力。抓住业务转型的契机,把富余下来的部分对公客户经理和后台保障人员培训后充实到前台部门,优化劳动组合,保证业务转型需要。加大对县支行业务培训资源的投入,提高员工素质,增强营销和服务能力。
3.3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业绩考核机制,有效调动干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人力资源活力,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管理人员实施业绩奖励考核与等级行评定结果、责任目标考核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激励考核机制的政策引导作用,促进各项业务超常规发展;另一方面,借鉴国外银行和国内中小商业银行的成功做法,积极落实经济增加值与产品“买单制”相结合的业绩激励措施,加大对价值创造源头和业务前端人员的激励力度,以有效解决各行处效益实现与员工个人收入关联度低,前台人员缺乏营销积极性的问题。
篇4
【关键词】商贸流通;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一、重庆县域商贸流通发展现状
(一)商贸流通发展迅速
2008~2015年,重庆主城九区外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其中2015年达2830.69亿元,相比2007年增长了247%(图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市场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
重庆直辖以来,在各种市场扶持政策下,重庆各县基本形成了以大型市场为主体、中小企业并存的多层次、宽领域、多种类的市场体系。各县除了传统的商品贸易外,各种综合批发零售市场、专业服务与销售市场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为一体的各种有形和无形市场共存的体系。各县商业网点占用面积不断扩大,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规模市场等迅猛发展,各类连锁店、、配送商家、流通营销组织、日用品和农资便利店等也扩展迅速。重庆各县基本形成了由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为大型商场、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商等多种业态并存的格局,同时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舍为基础的三级配送经营流通网络。
(三)商贸流通形象和商贸物流辐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全市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各县贸易和物流设施不断完善,一批现代化的商场和市场在各县逐步建成,大量高档品牌入驻各县,城乡之间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各县均在加快建设有自我特色的商贸中心,以建成中央商圈,完善各广场、商业街基础设施,基本形成大型批发零售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市场。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县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也得到改善,各县之间商品交易数量得以提升,重庆县域商贸服务产业辐射能力呈上升趋势。
(四)市场主体和商贸服务业消费呈多元化发
展随着农民合作社和各类协会的建立和发展,各县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在服务消费方面,各县的住宿、餐饮、保健、洗染、家电维修等服务业日趋规范。近几年各县根据地方特色和名优产品举办的各类文化节、美食节、展销会等取得较大成功,推动了有关产业的发展,县域商贸功能及社会服务水平得以提高。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品流通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拉近了生产者和购买者的距离,购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生产者直接沟通,选购合适的产品,传统的经营方法和商品流转程序发生了变化。一是从商品流通来看,互联网销售颠覆传统产业模式,产业分工方式发生改变,产品流通程序也不同于传统流程,即从传统的厂家生产、、批发、储备到销售变为厂家直销、批发零售一体的销售方式,这不仅能有效降低商品流转成本,而且能够运用最优的方法将产品及时运输给购买者。第三方物流将成为这种模式下产品运输的主导。二是从信息数据的传送来看,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传送不再是简单的传送、接收方式,而是变为双向的、互动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式,其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方式,消费者能够利用网络了解大量的商品信息,对不同的商品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更多的购买机会。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影响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互联网商品销售中,县城和乡镇的销售增长速度比城市高18%;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移动端消费同比增速大于250%,销售同比增速大于300%,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使传统商业的作用大大减弱。传统的大量批发、集中库存、门店经营的方法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流通要求,商品贸易由线下经营变成了线上经营,使传统的一对一交易服务变为同时与多个购买者的互动交易服务,传统商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电子商务对外贸业的影响
作为长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点,重庆形成了“三个三合一”于一体的经济发展平台,重庆对外经济交往基地逐渐形成,为产品进出口创造了条件,而电子商务为增加外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电子商务由于通过互联网就能完成交易,使得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能随时购买商品,因此,重庆各县的产品均可通过网络以较低的成本销往世界各地,增加了商品售出的可能性,改善了传统的经济运行形式,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四)电子商务对传统商贸配套服务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营销模式的影响。传统的营销更多的是媒体广告、电话营销、人工传播、产品展览等营销模式,且更多的是中间商的营销,营销中间环节多,营销时空受到限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除了可以运用传统的营销模式外,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博客、视频、精准营销等营销模式,利用网络实施双向沟通,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使消费者在关注产品的同时更关注服务,降低企业由于消费者需求差异带来的产品滞销的风险;同时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将营销区域扩大到全球,可以24小时进行营销,突破传统营销方式的时空限制。2.电子商务对管理的影响。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从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存储到最终的销售等各环节均需要耗费大量资本,而且一旦市场出现变化,相关信息需要层层上报,很容易出现信息失真,且传递速度较慢,这将导致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而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信息传递层级较少,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使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另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可将数字化融入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管理、客户管理等企业管理中,并能根据有关技术进行市场分析,使企业做到“凭订单采购”“零库存运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电子商务对政府监管的影响。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初,国家运用各种政策让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自由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店逐渐增多,网络交易的安全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政府需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网络贸易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店商品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政府部门必须规范和监督网店出售商品的质量、物流运输质量,做到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使消费者放心购买、放心使用。
三、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与实体销售相结合的趋势
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也随之增强,但由于农村交通不便,远离繁华地带,且销售网点少、业态单一,农民很难方便、快捷地买到物优价廉的商品。电子商务的出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但传统的网络销售方式不适宜农村,一是传统的网络销售是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农村消费者很难接受;二是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电子商务重要的一环,必须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使电子商务在农村实现,使消费者方便地购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三是在农村,消费者主要购买日常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些在网络上很难买到,而且农村消费者不太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熟悉网络。因此,要使电子商务在县城、乡镇发展壮大,必须建立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方式,通过与县内大规模的综合商场、超市实体零售店结合,开展网上销售,让消费者放心购物,使他们能快速便捷地购买到适合的商品,使电子商务与传统销售模式互补、相互渗透。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将逐渐壮大
阿里巴巴将投资100亿元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原因就在于它对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信心及预期。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为农业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机遇。通过电子商务能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减少销售费用,提高生产者的利润。可通过以下模式来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一是对规模大、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而言,可以采用以大型企业主导的B2B模式;二是以散户生产为主的普通农户,可以采用“企业+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中介企业网站,实施B2C模式;三是有经纪人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实体店展示和销售的,可以采用O2O的离线商务模式,能够进行网上线下的互动。
(三)线上、线下的融合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是传统商业的补充形式,而且成为商业贸易的主导形式,但多数人不能完全接受全程虚拟化的电子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均有其不可取代性,线上线下的界限逐渐模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一是有实体门面的企业,可以进行线上经营,网上企业也可建立实体体验店,使网络与实体经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二是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本地电商化模式,主要立足于本地市场,通过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了解,推出更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四、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策略
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改变传统商贸模式的同时,对商贸流通中的物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各县商贸流通设施和各种业态都逐渐得到改善和发展,且适应农产品交易的方式也逐步得到认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各种贸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商贸物流应适应这种发展,以促进各种贸易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的发展模糊了商品流通时空和地域的界限,促进了商贸物流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的零库存形式和生产消费环节的无缝对接,对传统商贸物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商务给传统商贸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商机,能够推动传统商贸物流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为商贸物流企业提供了网络信息平台,能够对商品的每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减少人员的浪费,也减少了货物在流通过程的浪费,提高了商品流通效率,降低了成本;另外,电子商务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商贸物流,商贸物流是有效实施网络交易的保障,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没有物流,电子商务将无法发展壮大,不能快捷、低成本地将产品运输给购买者。因此,在电子商务日益壮大的同时,现代商贸物流也要跟上步伐,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策略研究
1.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构建商贸物流和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有配送速度快、配送范围广的高水平的物流与之相适应。重庆县域商贸物流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各县商贸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快递、物流业发展迅猛。重庆各县有条件、有基础发展电子商务,但相对于主城,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县域的商贸物流,其发展起点低、发展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还在起步阶段,政府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完善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电子商务的宣传,促进商贸物流业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把握机遇,科学规划,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重庆各县扩大交易、进行虚拟买卖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商贸流通的发展。重庆应结合各县的产业实际和商贸物流现有体系,合理规划布局适合县域产业发展的商贸物流设施,使贸易网络与各县城建发展相协调;要通过各地的产业特色,构建适合各县的贸易平台,搭建淘宝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创建特色淘宝馆,建设具有各县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构建各县及各县之间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完善配送体系,推动各县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社会对现代贸易模式和商贸流通的认识。重庆各县要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必须要提高社会对现代贸易模式和商贸流通的认识,尤其是提高他们对网络交易和与之适应的商贸物流有关知识的了解,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电子商务和商贸物流的教育培训。一是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商贸流通和网络贸易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鼓励信息产业的发展,扶持电商物流,以良好的环境来吸引电商物流人才到基层工作;二是开展电子商务物流人才培训及岗位能力培训,提高有关人员整体素质。依托各大型网络平台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大会,对各县有关人员进行知识指导,提升他们对电商的认知度,掀起大力发展乡镇电商的浓厚氛围。只有加强人才的培养,才能加快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才能促进电子商务与商贸物流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2014)[EB/OL].
[2]李卫红,杨文慧.重庆商贸物流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重庆经济,2010,(2).
[3]魏琳,魏丽,胡元秀.电子商务对传统服务行业的革新与影响[J].市场周刊,2013,(10).
[4]郭晶晶.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5,(15).
[5]冼康.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2,(15).
[6]韦淼.电子商务给传统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7]周琳.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4).
[8]陈丽华,马赛.商贸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企业家信息,2014,(3).
[9]吴华安.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以重庆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
篇5
一、县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形成经济新的增长极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园区(基地)为载体,以优化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保障,发挥工业经济主导带动作用和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突出特色发展,促进集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整体协调快速发展。
2.基本原则
(1)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要求,立足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发展新型农业产业,改造提升工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2)围绕城镇发展产业,做强城镇化产业基础。坚持园区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通过企业聚集做强城镇化产业基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带动社会事业发展,创造宜业宜居的环境,提升城镇化发展品位和水平。
(3)坚持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增强就业和民生保障能力。通过发展各类企业扩大就业岗位,促进城镇人口充分就业和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进一步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4)注重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县域特色与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
1.产业集群规模较小,缺乏龙头带动企业。从集群规模来看,大部分集群规模偏小,集群内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缺乏支柱型龙头带动企业,很难形成品牌优势,很多企业产品存在贴牌现象,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2.产业集群缺乏创新能力。创新体现在思想观念、技术、设备等各个方面。目前,县域经济各产业集群内的大部分企业技术条件薄弱,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市场拓展能力较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而且,集群内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不紧密,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得不到有力的技术支持。
3.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由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尚不健全,不能有效地为产业集群内生产、经营业务的开展提供服务支持。如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技术支持、信用担保、法律税务、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站等服务体系的不完善,会导致企业成长、产业升级缓慢,从而阻碍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按照企业集中布局、要素集中使用、产业集约发展的思路,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统筹规划,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推进县域经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目录,明确各县(市)到的发展目标,并且做到每个县(市)都要结合本地产业特色,科学对标,跨越赶超,争先进位,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快速发展。
2.做强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现有服务机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商贸流通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创造条件,高标准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满足集群内企业共性技术和服务需求。
3.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加大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建设力度,重点支持专业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集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方物流平台建设项目,尽快形成以专业市场为载体,配套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化水平较高,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要缩短产业集群与市场的空间距离,使市场的技术信息、供求信息与产业集群的研发、生产、营销快速对接,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
4.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产学研密切结合,提升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技术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育,支持企业引进转化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推广沙河玻璃研究院组建模式和经验,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科技资源向产业集群企业开放,财政支持建成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等资源向社会开放。企业利用自有资金形成的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使用的,政府给予奖励。
5.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拓宽产业集群发展空间。鼓励中小企业与央企和域外企业合作,搞好协作和加工配套,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优势。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参与传统产业集群的改造提升,开展产业集群内生产业的拓展与合作。加强与国家大院大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抓好百家央企进河北、百家院所校进河北有关重点项目的落实,支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搭建合作平台,建立联合研发、人才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的良好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6.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打造产业优势、增强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明确责任,抓好做强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的落实。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基于金融支持的保定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013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1日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通过融通资金、调节资金、聚集资金和配置资金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因此,从保定市的角度来研究其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对于推动保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保定市县域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起步,由于活力强、特色鲜明,迅速形成了一批在全国范围有较强影响力的县域特色产业,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县域经济体系。
为了更准确地定位保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选取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两个基本指标对保定市和河北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2010年,河北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7.3%;保定市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1.5%。县域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58.6%。2012年,保定市县域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县域平均值的65.2%和74.2%,比1995年分别下降24.9个和21个百分点。通过比较发现: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虽然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作为拥有众多县域特色产业的保定市来说,其县域经济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活力,市场竞争力低下。长此以往,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影响保定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对于保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一)金融支持对保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首先,增加金融对保定县域经济的支持,能够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金融投资的收益,进而使县域将资本和人才留在本地,还要以更大的吸引力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使县域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金融支持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调整和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保定县域经济的发展多数是以农业为主的,只有发挥了金融的巨大支持作用,才能够支持县域经济的多领域、深层次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只有金融加大支持力度,才能够尽快整合优化资源,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推动县域工业化进程。这样才能够改变目前的保定市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不强的局面。
最后,金融支持能促进地方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工艺流程和产品创新。统筹城乡金融资源,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从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保定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金融支持的需求
1、金融资金需求数量大幅度增加。随着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保定市产业升级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吸纳资金的能力也会迅速提升,信贷投放将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2014年保定市固定资产投资2,172亿元、增长15.6%,其中各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均在30%上下,由此确信未来几年县域信贷资金需求数量将大幅增加。
2、金融需求的主体及投向更趋多元化。当前,保定市县域新型加工企业、休闲农业企业、观光农业企业、市民农园企业等新业态的发展,使县域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全新的业务领域。县域劳动力在工商业领域就业的增加、流动性的提高以及县域劳动力老龄化都对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提出了创新的需求。同时农民合作组织的多样性与其发育成熟度的多层次性,对创新性提供县域金融服务有了需求。
3、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需求使县域金融机构面临新挑战。由于目前保定市县域基础设施和部分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落后,这些项目存在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要求贷款期限相应拉长,可能会与目前项目贷款周期形成矛盾和冲突。
4、金融产品的需求更趋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目前,保定市县域经济面临转型升级,这将导致社会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从而引发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向差异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如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需求、综合性金融需求等。多样化的投融资主体的出现和发展,更加注重对价值组合、风险控制、信息咨询等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保定市县域金融支持问题
通过对保定市县域经济和金融结构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信贷支持力度低、外流严重。目前,保定市县域普遍存在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越来越不景气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存贷差严重,且其受限于授信贷款制度,使得微型企业或是刚成立的新型小企业贷款额度缺乏,从而导致贷款支持力度太弱。同时,区域内的县域金融机构普遍将吸收来的存款输出其他区域,体现的低存贷比导致信贷资金外流严重。
(二)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难。保定县域内企业普遍为中小企业,大多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需要进行再融资。而其中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投放量不到总量的10%。中小企业强大的资金需求与有限的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同时,由于县域金融机构权限小,若出现大额贷款时,还需向上级机构提出申请;加之县域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偿债能力不足,使得县域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他们。目前就资金来源而言,融资渠道单一是企业面临的巨大困难。
(三)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担保制度不完善。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的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的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的长久发展,加大企业的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四、基于金融支持的保定市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加强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加快发展新型县域金融服务组织。国有商业银行要合理规划县域网点布局,增加、恢复或升格机构网点,充实县域机构业务人员。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营业机构。同时,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县域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县域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布局。科学制定信贷规划,增加县域信贷投入。
(二)确立县域金融支持重点,提升支持效益。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加强技术攻关,提升农业品牌效应。支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种养大户的支持,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与规模效益;二是支持县域工业升级改造。以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产业链整合、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扩大信贷投放,促进县域工业产业升级优化,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聚度高且纳入省市级重点规划的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其承接京津等地产业转移;三是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围绕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以县城、中心镇道路改造,供水、供气,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文化体育设施等基础建设项目为切入点,积极支持小城镇建设;四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与全民创业。认真按照国家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精神,在信贷规划、管理方式、产品创新等方面,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继续倾斜,努力提高县域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
(三)优化信贷服务流程,创新金融服务机制。一是适度扩大县域经济地区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适时设立专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审批机构,减少逐级审批环节。鼓励对县域优质企业或项目采用“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综合授信模式,不断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二是全面开展县域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积极开发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针对县域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积极发展动产抵押,应收账款、股权、仓单、收费权或收益权等质押,供应链融资,票据贴现等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运行机制,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努力促进创业就业;三是针对经济主体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侧重分析经营者或实际控制人个人信誉、能力,综合考虑借款用途、融资背景、未来收益等要素,提高风险评级的合理性;四是建立政府主导和民间资本参与的多种形式的县域担保公司。支持农户、中小企业发展互助担保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创办担保公司。引导省、市级担保公司加强与县域担保公司的协调联动和业务合作,积极拓展县域担保、再担保业务。
(四)推进保定县域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县域经济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创新和完善银行支付工具,积极拓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功能,努力满足县域、经济主体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支付结算需求。要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扩大非银行信息尤其是无贷户信息采集,定期择优分类向银行推介企业和目标客户,搭建银企对接长效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思路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域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县域经济运行质量并不是很高,因此绥化地区如何理清思路,发展自身地方特色,把握重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这几年来,绥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自然灾害等因素也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不协调。目前,黑龙江省政府也已经出台一些政策,将会带起新一轮的县域发展热潮。对于绥化地区几个县域而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穷县的落后局面,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壮大自身的县域经济,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当然,在这条路上,我们首先得发现自身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才能越走越远,更大更强。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绥化地区县域经济虽然有着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全省经济发展而言,仍旧有着很大的差距,绥化地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则是小型企业和传统工业。相对于影响较大的第一企业,第二企业中可以牵动经济发展大局的企业很少。第三企业比重较高,却也有着水平低,难以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发展不够平衡
从黑龙江省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十强县中,绥化地区只有肇东县,而在经济发展十弱县中,绥化地区却有兰西、青冈、明水、望奎4个县。肇东县已经实现GDP经济发展接近90亿,而明水则不足7亿。财政上面,绥化地区有8个县靠财政转移勉强过日子,根本就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上面。
(三)绥化经济总量不足
绥化在全省GDP总值排行榜第四,但是人均GDP却只有6222元,已经是全省最低水准。
(四)县域特色产业少
绥化地区县域特色大型企业利税超过千万的只有12家。地工产品以及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不够多。
(五)城乡分割严重
在绥化地区,县域经济难以融入城市经济。县域经济未能找到自身潜在的优势,变单一的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将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产业的发展格局也同样不够开放。县域经济同样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割据所产生的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尽管这些已经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同样也阻碍了市场的经济发展。但是某些县域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人为阻碍城乡企业之间的联盟发展,这样促使县域经济发展迟缓,造成了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二、创新绥化地区县域发展思路
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从实际出发,坚持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共同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竞争优势,建筑主导产业,兼顾附属产业,扩大经济开放,搞好城市建设,调整经济发展格局,科学思想,解放经济,筑起绥化市特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农业布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想发展好县域经济,必须优先发展好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市场矛盾,更有利于企业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个互惠互利的关系,相互依存,是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走之路。
县域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推出绿色安全的生产规模,将绿色食品带入寻常百姓家。增强畜牧业的经济地位,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林业经济。除此以外,应重点抓住龙头企业,抓好大豆、玉米、马铃薯、水稻等产业建设,将它们综合起来,全面推动农业产品的发展。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响农业产品的品牌,是一个县域经济能力的代表旗帜。现在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大一步能推动整个市场竞争力。如2006年肇东市农业总产值实现56.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1元,农业结构也应该按照品种调优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
(二)壮大民营经济
抓好县域经济,需要抓住民营经济。集中大众的力量,壮大民营经济。现在的民营经济机制灵活,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如2008年嘉荫县就是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其他普通企业的模式,在进出口等方面,信贷方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民营经济增长了23%。因此绥化地区的县域经济可以做大做强,需要从本土小企业开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发挥自身优势,鼓励民营企业以资产重组的方式提高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
(三)稳固工业发展
工业水平发展低是绥化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症结,稳固工业发展要求我们建立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模式是以小企业大聚集为焦点进行管理,实现工业强县。除此以外,还应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科学院等机构合作,推动县域工业上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工业化领衔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工业发展已经占据绥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地位。如2006年青岗县全力开展项目开发,在9月末,工业产值达到7.19亿,比起2005年,增长了14.3%。
(四)联盟城镇建设
绥化地区要想发展好县域建设必须以及各县域为中心进行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当然县域建设也必须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由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产业的过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是实现县域经济建设的途径。绥化市市辖区北林区;3个县级市安达市、海伦市、肇东市;6个县兰西县、青冈县、庆安县、绥棱县、明水县、望奎县都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充分应用市场,采用股份制,深化社会障保,由政府和投资方共同出资,搞好城镇化建设。积极推动几个县向城镇发展,解除城镇化建设的约束,重视统筹城乡,抓好城内发展,看好中央商业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推动作用,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加强耕地保护政策,将农村化设施转变为城市化设施。合理利用城市的教育卫生等资源,加大扶贫力度,通过小额信贷,缩短农村贫富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五)优化经济环境
县域经济要想在稳定中坚定发展,就必须依靠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市场要求,规范法律环境,优质服务环境,落实政策环境,贯彻党的路线和方针,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只有按照市场调控来,拓宽发展空间,扩大服务领域,创造平等交流,宽松的竞争环境,才能发展高效的经济环境。积极优化软硬环境,对外开放,赢得更大更多的投资商机,给全县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如在2008年,青岗县通过扩大服务领域优化了金融发展环境,并且加强了银企诚信体系建设,它的总投放贷款高达41225万元。
(六)优秀人才运输
当今社会,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成为企业成长的趋势。这种趋势相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县域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县域应该加强科技兴县的战略,培养人才,加强人才使用力度。在近三年来,肇东市引进了200余人才,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青岗县也实行了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战略,使得人才需求信息库得到了高效的保障,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共同合作,积极引进短缺人才,彻底实现了绥化地区的人才强、经济强的目标。
三、创建核心策略方针
发展县域经济要有三个重要点。首先应把发展放在第一位,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走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中求胜。其次要把改革放在第二位,发展以改革为动力,贯彻上级的规定,为全县改革而做出佳绩。最后要求稳定,社会政治稳定,是全县共同发展的前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繁荣。
四、总结
绥化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发展过程,敢于破除旧的经济体制,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形成产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效率,贯彻落实绥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指令,让绥化县域经济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3).
[2] 李永亮. 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思考[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9(3).
[3] 胡恩生.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模式”刍议[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篇8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域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通过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以“一县一业”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现代农业技术,使全省县域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东港草莓、岫岩蘑菇、阜新花生、庄河蓝莓、铁岭榛子、开原苗木花卉、朝阳设施蔬菜、苏家屯的设施葡萄、桓仁的冰葡萄和盘锦河蟹等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县域优势产业。农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与企业的融合,培育了一大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对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升位和全国“百强县”位次前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县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如“十一五”期间,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辽宁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水稻、玉米、大豆、果蔬、柞蚕、食用菌等新品种150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600多项,推广面积达4570万亩。新增粮食150万吨、蔬菜350万吨、水果60万吨。经济效益增加365.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56%,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近40%。为保障全省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县域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表现在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分散,科技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牵动作用小,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薄弱。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表现在多数县域农业依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另一方面,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不足,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受到了很大制约。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农业生产上沿用的还是以前的旧体制,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技推广部门相脱节,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阻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科技支撑推动县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以项目为平台,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农科院围绕“引导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发展战略”,将科技推广项目的重心向区域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聚焦,集中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中央财政科技示范项目,推行“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批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带动一方产业”,促进了“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发展。在铁岭、沈阳、盘锦等水稻主产县区,实施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水稻工厂化育苗集成技术推广。针对水稻工厂化育苗面积小、工厂化育秧规模和技术管理水平不均衡等问题,结合水稻新品种开展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集成推广。示范推广辽粳101、沈农9903等水稻新品种10余个,推广水稻育苗智能化催芽、水稻营养土配制、苗期水肥管理、种子处理、稻瘟病防治等8项集成技术,使稻区水稻产业优势得到有效提升。针对阜新市种植花生的自然优势、规模优势和品质优势,确立了推动全国花生大市建设的目标,通过实施“辽西北风沙地易旱地区花生节本增效技术推广”项目,建立花生产业示范基地。推广阜花系列等花生新品种10余个,推广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大垄三行种植、膜下滴灌种植、花生与其他作物间作等高效种植模式。使主产县区花生平均亩产增加78.3公斤,并开发出花生加工系列产品,推动了区域花生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在沈阳、鞍山、辽阳、营口、葫芦岛、朝阳等果树优势县区实施“果树优良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项目,建立优新品种示范园58处,示范推广果树优良品种16个,推广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14项,使果树优质果率平均提高15%-20%,有效提高了全省特色水果的品质和产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以科技共建为纽带,促进科技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
农业科研单位是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推广重要力量,由于受旧的科技推广体制制约,目前,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缓慢。对此,辽宁省农科院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结合有效途径,通过与沈阳、大连、抚顺、阜新、朝阳等5个市、20多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共建,实现了省级农业科研与市、县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县域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辽宁省农科院与沈阳市开展科技共建,与沈阳市农科院、沈阳市所辖县区的科技推广部门联合组成12个科技服务团,实施“五大科技提升行动”。采取“团队包乡、专家包村”的科技服务模式,在38个乡镇(街道)、58个村,先后建立了水稻、玉米、花生、红辣椒、葡萄、树莓、食用菌、设施果菜等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与推广,推进了沈阳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在与阜新的科技共建中,先后实施50余个科技支撑项目,推广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种养技术40多项,新品种80多个;建成优质肉羊、白鹅、特色水稻、花生、蔬菜、水果、花卉、绿色杂粮等科技示范基地8处。研究推广风沙地整治生态农业高效发展模式6个,建成风沙地治理科技示范区4000亩,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加快了畜牧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每年增加粮豆产量160万吨,油料产t量20万吨,蔬菜产量140万吨,果品产量20万吨,食用菌产量10万吨,为阜新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深化科企合作,培植县域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多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积极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开展项目申报、信息收集、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工艺、开展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如辽宁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辽宁辽花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辽宁辽花花生研发中心,开展花生油食品加工和花生壳油饼、花生壳燃料棒等产品研发。辽宁省农科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大连水产药业有限公司联合,进行柞蚕资源在医药保健品领域的深加工利用研究,研制出保健药品—丝素能量肽和蛾苓丸。二是发展科企联盟。如与“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结成产学研技术联盟,研发设施蔬菜新品种及工厂化育苗技术。引进推广300多个国内外名优设施蔬菜新品种,每年为省内外40多个县(市、区)提供2000多万株优质种苗。公司已成为辽宁省重要的绿色设施蔬菜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基地。企业被评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被授予辽宁名牌产品。
4.选派科技专家挂职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当好参谋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辽宁省农科院探索出选派科技专家挂职政府科技副职有效模式。1982年,在全国率先向辽宁省阜新县派出了第一名科技副县长,开启了科研单位智力输出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先河。至今,辽宁省农科院已向义县、阜新、细河、建昌、彰武、铁岭、东港、北宁、桓仁、清河、明山等地选派了18名科技副县(区)长,成为当地的“科技官”。这些挂职科技官员不但为当地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而且带动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各地实施科技项目,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头人。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 “三化”协调 县域经济 中原经济区 郑州市
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涵盖5省32个市县,提出要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规划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一、郑州市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现状
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三产业比重依然较小
截止到2011年,郑州各县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郑州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9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1:56.2:40.7调整为2.7:59.0:38.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4.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中牟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0.5%,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7.1:56.5:26.4调整为11.8:67.4:20.8。荥阳市三次产业比例演变为5.1:71.8:23.1。巩义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8:74.7:23.5,城镇化率达到46.3%。新密全年完成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3:73.2:23.5调整为2.9:72.3:24.8。以上数据显示,2011年郑州市各县市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与往年相比更加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在逐步加大,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是,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小。相对全国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10.1:46.8:43.1的比例,郑州市各县市三次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2、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
自“十二五”规划以来,郑州各县市围绕当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县市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郑州市2011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8%。其中,中牟县把具有城市功能的社区建设向农村延伸,变过去抓县城和乡镇的二级架构为“城市组团和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2+1”构架,实现空间布局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新密市构建了“双城四新市镇五十六社区”新型城镇体系。荥阳市尝试社会资本参与、村企联建、宅基地置换、土地增减挂钩等新途径,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荥阳模式”。截止到2011年底,荥阳城镇化率达到46.5%,巩义全市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6.3%,巩义市部分乡镇城镇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标准,如巩义回郭镇的城镇化率已达75%以上。
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郑州各县市城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打开了郑州市县域经济的良好开端,但目前郑州各县域总体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地区如杭州县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3、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郑州各县市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布局,政策引导,使各县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所有县市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国平均工业增加值10.7%的增长速度。其中,中牟县全年工业完成增加值24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9%,远远高于郑州市平均19.2%的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年产品销售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巩义市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新密市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1%。荥阳市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新郑市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263.4亿元,比去年增长18.4%。登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68亿元,同比增长18.1%。
新郑市重点企业加速增长,全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7家、超5亿元企业达到20家。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转化科技成果20项,申请专利300件。荥阳市4家企业被评定为河南省2012年度百强和百高企业,3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2012年度百高企业。同时荥阳市加大了小火电、水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节能改造项目实施,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登封市全面完成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任务,整合煤矿企业42家,煤炭行业向集团化、标准化和一体化方向迈进。新材料、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持续发展,铝合金及铝精深加工产能不断提升,产业链进一步拉长。5年科技投入累计超亿元,建成2家国家级企业检测中心和6家省级、30家郑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省级名牌产品4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组织企业科技创新项目86个,其中24个项目已得到郑州市科技资金扶持。
巩义拥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巩义产业集聚区,围绕做强、做粗、做长铝产业链的思路,大力发展铝加工高端、终端及相关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全区已形成了以铝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以铝单板、铝带、铝箔材料、高强度铝合金板、铝塑复合材料、幕墙装饰材料制造为主的产品结构。中牟县集中精力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监测中心,引进清华大学电动车研发中心,在促进结构调整、提升自主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郑州市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聚区对“三化”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足
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各级政府也都在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期望以此为抓手实现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郑州共有产业集聚区39个,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14个,多半分布在郑州市所属各县市中,集聚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也明显增强。但当前一些部门对于产业集聚区的功能认识主要还是定位在对工业化的推动力上,而对于“三化”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却没有足够重视。这使得目前各地市都呈现出工业化发展较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的问题。
另外,部分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着主导产业不够明晰,发展方式仍然热衷于上新项目、扩大产能,而对于企业的改造升级和内涵式增长却重视不够的问题。此外,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因素。如一些地方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不仅挪用、占用了大量的涉农资金,还大大压低土地价格,使部分产业集聚区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如果各地市不强化对耕地的保护,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失去物质支撑。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弱 截至2011年年底,郑州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有362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56家(其中7家为省直企业),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源地山东省潍坊市,2010年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就已经发展到342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6家,省级龙头企业77家,年出口创汇17亿美元。与之相比,郑州市龙头企业数量只占到潍坊的1/10,出口创汇型企业数量更少,2009年新密出口创汇才实现零的突破,截至目前郑州所辖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才突破2亿美元。郑州市农业产业化加工型龙头企业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仅为潍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1/3,龙头企业带动下的种植耕地面积仅为潍坊市的1/7。此外,由于各县市对产业集聚区功能认识上存在偏差,对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效应”较差,组织规模小,竞争力不够强。虽然有思念、三全之类的大型龙头企业,但并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集群。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城镇化水平
郑州各县市在加快推进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空间布局中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目前在政府主导下郑州六县市现代化的城镇体系已经开始布局,城镇化水平普遍提高。但目前郑州各县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制约着各地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郑州各县市在地理区位、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教育等各方面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优势。但郑州县域的第三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与第二产业相比,六县市服务业的发展还很滞后,突出表现在:对餐饮、商贸、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依赖较重,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意识还不够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六县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的地位和排名很不相称。
三、促进郑州市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1、总体思路
郑州县域经济应始终坚持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坚持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坚持城乡建设与景区建设有机融合,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田园城市建设齐头并进,全面推进景城一体、产城融合、城乡互动,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2、具体做法
(1)制定科学合理政策引领产业集聚区发展,使其成为“ 三化”协调发展难题的突破口。一是科学认识产业集聚区的功能。集聚区建设不仅要着眼于提升工业化速度和水平,也要通过“产城融合”等措施来提高城市化水平;要把统筹城乡、统筹工业农业作为一个基本思路、一项基本制度,绝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求得暂时的工业发展速度。
(2)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各县市政府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本地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人才资源等因素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各县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主导产业项目、产业定位,促进产业集聚区之间的分工协作;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结合国家推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争取建成若干个国家级的研发基地、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区,促进河南省工业水平的提升。对于各地的考核,不仅要看GDP总量、发展的速度,也要看发展的质量,尤其要把各级产业集聚区在促进就业、实现城乡统筹、产城融合方面的成就作为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
(3)发挥政府和市场功能。政府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机制,确保产业集聚区征收的一部分税收用于农业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信息、技术支持。要在产业集聚区有机制地引入部分涉农产业,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使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要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和用地审批制度,创新征地制度,把征地制度变为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用地制度,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确保农业现代化、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用地的需要。
(4)加快体制创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坚持“产城融合”、“产乡结合”,要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索符合实际的产业集聚区高效管理体制,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解决新增城市人口在住房、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破除城镇化的机制障碍,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
3、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器”
(1)以项目为抓手,园区为载体,增强龙头企业集群效应。农业工业化过程中项目建设是抓手,园区建设是载体。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龙头企业增强创新能力、进行集约化生产的有效形式,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各县市要合理规划,发挥产业的积聚效应,集中培育和扶持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养殖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特种作物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并通过在主导产业中引进战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园区建设放大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根据郑州六县市的实际状况,本文建议,六县市城郊区域可以重点发展近郊型农业;远离城市的广大农村重点发展远郊型农业。凭借园区优势发展龙头企业,尽快形成产业链,放大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
(2)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优化投资环境,搞活龙头企业经营机制。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过程中,政府应从优化投资环境入手,认真落实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为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优质服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多方寻求合作以吸引国内外资金注入。同时郑州各县市政府和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应积极构建银企交流平台,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贷款融资。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增强农业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推动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参股、控股、兼并和租赁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应给予各种经营机制的龙头企业以扶持。如兼并重组国有企业的龙头企业,可以根据郑州市现行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有关政策给予扶持;对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龙头企业要优先审批,并做好跟踪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应优先安排发行企业债券,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改制为农业类上市公司,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外资开展合资、合作,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
(3)鼓励龙头企业体制创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联合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的紧密化。
(4)“产、学、研”结合提高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利益需要和农业发展情况从事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形成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另外,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投入,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各县市科技、农业、发展改革(计划)、财政、税务、金融、林业、渔业、畜牧、农机、水利、环保、质量技术监督、气象、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齐心协力使科技管理政策落到实处。
4、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
(1)积极发展生产业。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二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为居民生活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不断深化流通企业的改革,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使流通行业促进消费、引导生产的作用不断增强;引进国际知名连锁企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经营业态的创新与整合,使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2)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科学消费、绿色消费、休闲消费、健康消费成为主流,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住房、汽车、旅游、信息服务等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郑州各县市应从新的消费热点出发,结合各县市区位及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推进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坚持高档社区、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协调推进,促进房地产市场繁荣发展。加快城市服务功能全方位建设,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2-GH-17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志电: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4).
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 产业布局 跨越式发展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已成为关系提高综合国力,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优化配置当地各种资源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将会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技术产业,用先进实用技术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大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县域经济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县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县域资源利用率。加快特色经济的发展,可以改变县域产业指向,弱化当地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促进县域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
2、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县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基本目标。在沿海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县,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县与县之间发展各自不同的特色产业,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带动县域内优势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通过立足县域特色,扶持县域特色项目,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开发、加工、销售的系列产业,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3、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分散的农户和多变市场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带动。龙头企业或组织可以作为沟通生产者与市场的桥梁,能较好地解决产、供、销各个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而减少市场风险。这种依据市场导向的生产安排有利于化解市场风险,发挥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并为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跨越式发展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城乡统筹,增加农民收入。从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凡是县域经济较强的地区,其产业发展已从多样化转向了特色化,分散在特色经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正在迅速集聚到工业园区,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仅增强了县级财政实力,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统筹城乡背景下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问题。根据笔者对宜昌市5个县市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思想观念陈旧
有些县市的主要领导干部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县域经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产业结构,导致当地经济结构单一,人为地设置地方贸易壁垒,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有些企业抱有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不愿投资开发新产品,不敢大力投资引进先进技术与科研人才,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导致经济发展与建设规划脱节,企业布局不合理和无序建设问题突出,导致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特色定位不科学,产业结构不合理
有的县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引进了一批过度超前短平快的项目,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为了尽快改善当地经济状况,盲目上马短平快的发展项目,缺乏对产业的深入研究,导致本地的特色定位不准,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工业上,不少地方仍以生产原料和半成品为主,工业附加值偏低,各区域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管理机制不灵活,企业发展受制约
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部分企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仍然不灵活,在转轨的过程中,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着资产运营质量不高的现象,具体表现是观念陈旧,市场经营意识淡薄;企业决策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明显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其管理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早日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4、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遇到冲突时,他们往往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资源的产出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都偏低,对环境污染控制不力,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有的县只重视经济指标的增长,盲目引进外资企业,马高污染、高耗电的项目,造成县域环境质量迅速下降。这种做法带来的不是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严重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县域经济失去又好又快发展的载体。
三、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既要立足特色又要立足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1、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使城乡产业由目前的失衡走向协调,由分割走向融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调控经济的管理职能,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组合,实现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二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和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进一步完善政策,破除体制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享受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
2、加强产业集聚,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一是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点。也就是说要选择具有基础共性的产业进行集聚,使之聚集起来后,能够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在集聚区内产生合作剩余和竞争剩余。
二是为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制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针对资源寻找型、市场寻找型、效率寻找型、资本寻找型等不同类型的产业投资者,提供差异性的产业集聚环境,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
三是建立合理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可以寻求建立公共服务的有偿转让、税收分成、按要素分配等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主体间的公平、合理分配,调动各区域单元加强经济合作的积极性。
3、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打造农业精品产业链
一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农产品生产专业化基地少,标准低,特色不突出。要围绕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加快对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收益。
二是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对已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要强化其品牌意识和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塑造优势品牌。对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科技、外向型龙头,要在资金和能源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增强其经济实力和带动力。
三是努力创造精品名牌产品。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应加大农产品名牌战略的实施力度,尽快打造一批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评估活动,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打造名牌农产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4、围绕扶持特色产业,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是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体系。要根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建立和完善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控制体系、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在目前情况下,可先行尝试建立外向型经济联席协调制度,对需要统一协调的项目,由政府召集联席会议议定,联席会议议定的事项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不打折扣。
三是建立为县域企业提供外贸人才服务的机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针对县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外贸人才缺乏的情况,建立专门的外贸服务机构,为县域企业提供贸易谈判、贸易政策、贸易信息等服务。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优化县域经济结构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明确县域工业发展定位。各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推进新型工业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布局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规划,改变粗放式运作,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理念,注重发展具有县域区位特色的“低碳”、 “环保”的新产业,坚持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发展机遇和空间,使县域新型工业化能紧贴各县实际,更有利于县域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是增强县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使通过自主创新,努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知名品牌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抓好县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并不断壮大绿色和低碳产业,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要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6、大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县域发展活力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战略,努力消除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县域新型工业化的瓶颈制约。要以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整合生产要素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存量引增量,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县域工业化建设,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要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合作,通过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做强大企业,做“特”小企业。不断提高县域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是要创新县域管理体制。目前强县扩权、财政省直管、行政省直管等改革已经试行。但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县域管理体制机制,关键是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县域经济发展的交易成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不仅在经济领域下放更多管理权限,而且在社会事务、干部人事等领域给予县级更大的自。还要改进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税收返还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为县域的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是要在深化农村改革上下工夫。要根据各县实际,切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有序推进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坚持走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破解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要完善政策法规,统筹城乡就业。要着手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效推进职业培训制度化,实行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就业管理体制,合理科学地设立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能到达乡镇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红辉.壮大县域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J].特区经济,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