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理教学教程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乐理教学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乐理教学教程

篇1

【关键词】基本乐理;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性

在音乐教学中,基本乐理课程的教学与其它课程,诸如音乐欣赏、歌唱、器乐、视唱练耳等教学是相互渗透的,其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教学所不能替代的。音乐学科与别的学科相同,也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就是这门学科的基本乐理知识。但是,很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中只是纯粹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导致学生只是枯燥地、被动地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

一、基本乐理知识实践性概述

音乐理论是从实践中获得又应用到实践之中,这是乐理知识实践性的最为直观的一个体现。具体而言,基本乐理知识的实践性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知识来源

乐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音乐作为而孤立存在,它是与音乐作品密切联系的,是对音乐艺术中规律的总结,因此不能仅仅将乐理作为知识对学生进行传授。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对于节拍节奏的理解,3/4拍绝对不是数学教学中的四分之三,而是音乐旋律中的强弱规律,它既包含音的长短,也包含音的强弱,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再比如在管弦乐四季歌中分为四段主题,乐曲采取了不同的力度来表现,在教学中就可以加入听辨音强弱的游戏,让学生会肢体语言对听到的音的强弱变化进行表达,如果是强音就将身体舒展的强烈,是弱音就将身体蜷缩的强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理解节拍和节奏,就必须要将其融入到相应的音乐作品中去,这样才能真实地体会不同的音乐节奏和节拍所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体验,而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

(二)回归实践

乐理知识的学习最终必须要回到音乐实践中去,只有将乐理知识融入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学习者才能真正体会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意义所在,才能让自己学习到的这些知识充满无限的生命力,从而对音乐作品和实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在进行乐音的四种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不同强弱关系、不同的乐器演奏让学生体会同样的旋律,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深刻一些。

二、基本乐理教学要做到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音乐实践包括对音乐的认识、音乐表演与创作等几类活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之中,音乐实践主要有声乐、器乐的学习,对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的理解等。在这些音乐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中恰恰可以表现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性原则。

(一)指导音乐认识实践活动的学习

对音乐艺术的认识,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乐理中的基础知识会对这些音乐的风格把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节奏是“组织起来的音符”,是构成音乐的一个要素。它是音乐作品音乐形象和情绪的重要表现手段。歌曲的节奏赋予曲调鲜明的性格,蕴藏着丰富的表现力,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和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如《大海啊,故乡》,这首优美而深情的歌曲,采用了强弱拍不对称的3/4拍,颇似海浪涌动时骤起慢落的波浪感,并使用了一个主导节奏型贯穿全曲,运用切分、附点等手法使音乐具有海的性格和内涵。在演唱时就要把握歌曲的这一个节奏特点,充分地运用其表现力,唱出“大海就是我故乡”的主题思想。演唱者要对歌曲的节奏认真领会,把握情绪脉搏的节奏律动,从而在演唱中充分地掌握和运用节奏的推动力和表现力,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将节奏通过具体的乐曲表现出来,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有非常有帮助的。

(二)进行音乐创作实践的意义

为使学生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习的基本乐理知识,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音乐词汇,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应用乐理,就必须通过音乐创作进行实践。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调式感、试唱能力,音乐语汇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果让他们再重复性的进行学习,他们肯定不会感兴趣,因此进行创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升他们音乐学习的境界。

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它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在进步,人类的精神文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的学习则可以为他们打开一扇创作的大门。音乐教学,特别是创作教学,对于学生发散能力的培养、想象力、联想能力的培养都是极为有利的,尤其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直觉的创造力。

(三)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作为教师,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够自觉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来感受音乐。如果在一节课上,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热情高涨,那么他对音乐的感受就更加充分,从而更加助于他们继续在音乐实践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进而表现音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在进行基本乐理的教学使,既不能脱离了音乐实践与感受,单纯、枯燥地去讲解各种理论知识,同时也不能再音乐的实践过程中只让学生实践,而忽视多各种音乐现象、乐理知识的分析、比较以及概括。我们要做的,是将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的课堂会始终生动活泼并且充满情趣,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更有利于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基本乐理知识所有音乐学习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最为基本的音乐方面的理论基础课程,在音乐学习中是第一门向学生全面传授音乐知识的课程。扎实学好这门课程,将会为学习者进行其它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音乐素养的提高也是提高人们审美追求的一种体现。基本乐理的学习不能简单、枯燥的讲解,要将其放在活动中学、放在歌曲中学、放在游戏中学,放在欣赏中学,这就是基本乐理知识的实践性。这样的学习,学生不感到枯燥,完全是在一种兴趣盎然的过程中接受这些乐理基本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参考文献:

[1] 张亚利:基本乐理教学中理论知识实践性的体现[J].大舞台,2011(02)

[2] 许澄:浅谈基本乐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邢台学院学报,2010(03)

[3] 罗丽娜:基本乐理教学的分析与思考[J].西安音乐学院,2011(07)

篇2

关键词:音乐教师;专业基本功;音乐形象感受力;高音概念领悟力;音乐模仿力

音乐教师专业基本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音乐教学质量的高低,其意义重大自不待言,但是,专业基本功并不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钢琴演奏比赛第一名的教师教学不胜任而被“缓聘”的例证很常见。个人的弹唱和唱歌等基本功在琴房是可以获得的,而教学基本功则需要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采集”,到三尺讲台上去提高,所以专业基本功与教学基本功是不同的概念。明确优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结构是教师采取进修行为的先决条件。

青年教师有热情、有干劲、精力充沛、上进心强,但只有明确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结构,才能持之以恒地努力追求,避免盲目性。为此,参阅了诸多成名优秀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以及本人对优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的了解可以得知。

作为优秀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先天素质和后天通过学习掌握的知识及通过实践形成的能力。先天素质(音乐称之为乐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先天素质差异经过后天刻苦努力也是可以得到弥补的,音乐的模仿力包括音乐特点捕捉力、旋律的记忆力,通过耳、眼等器官细致观察,启动求知的雷达,再现音乐景象。人们所说的“学啥像啥”,只有“学”才会“像”。学而知之,勇于实践,这种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

音乐形象感受力指当聆听音乐、阅读乐谱或演奏、演唱歌(乐)曲时心里升腾出的特定图画情景及强烈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驱使你表现,引导你按规定情景用音乐手段解释作品。生活阅历越深,理解作品越深刻。每位音乐教师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这一水平就会与日俱进。

音高概念领悟力、节奏概念接受力在常人中存在差异是肯定的,所谓“五音不全”属于音高掌握不好而已;“跟不上拍”属节奏问题。有人说“专业音乐教师似乎不存在这些问题,他们是从诸多音乐人才中筛选出的佼佼者”,然而,事实并不尽然。经过听课和反复考证认为:在中西文化、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强烈碰撞的今天,通过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宣传引进后,相当部分音乐教师的知识掌握情况令人担忧,“跟不上拍,找不上音”,大有人在。如果眼睛向内,就会发现,自我是一个宏大的未知世界,好坏仍有数不清的泊位等待填充。所以,为迎接文化大潮的袭击,确有再提高之必要,我行我素是不可取的,不予理睬是不可能的。

总之,先天赋予的素质经过后天的磨炼、填充、巩固、提高,一个全新的高层次音乐教师就不会遥遥无期了。除此之外,音乐教学后天因素也很重要,它包括技能和知识两大类,技能又包含专业技术(专业性)和共性基本功(师范性)两项。这两性加上素质(乐感)就构成优秀音乐教师的基本因素。

专业技术(专业性)的演唱能力和演奏能力主要体现在基本功上,知识面要宽,演唱上要一专全能,熟悉掌握美声、民歌以及戏剧、曲艺等各种音乐的风格、表现手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会信手拈来。弹奏方面如果在即兴伴奏上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肯定也会再进一步。

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一靠积累,二靠加工,实践后及时归纳整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共性基本功能指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完善的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要有抒情性特点,要建立坚定的自信心等。

悟性即知性。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经过多次认识后,即形成理性认识。而音乐是时间艺术,在听、读音乐的瞬间感受往往是最宝贵、真实、准确的,能珍惜并抓住每次瞬间的感受,再经过精细加工、去粗取精,就会成为音乐感知的富翁。

具有先天赋予的乐感,再加上后天学习的音乐专业技术和作为一名教师共性的基本功,就具备了达到优秀教师的基本因素。

知识分教学意念和教学知识两类。教学意念包括人生经验、姐妹艺术和各类知识等三项。

人生经验本身就是知识,它包罗万象,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树立爱学习、终身求教的信念,每当解释音乐的每一作品时,甚至在从教的每一个过程都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人生经验是达到优秀教师至关重要的一环。

姐妹艺术和各类知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如绘画、书法、体育,甚至文学、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学科,都将制约教师的发展。所说的“音乐造诣”有多深,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仅看教师音乐专业水平有多高,而且要看姐妹艺术及文学等相关学科及各类知识水平有多高。如我市某教师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手好琴,但三次达标考核都不能过关,究其原因是文化水平低,语言组织上不去,逻辑思维混乱。

所以,一定要在更新的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及社会实践,再加上人生经验和姐妹艺术及各类知识,就完成了创造因素的过程。

基本因素和创造因素是构成音乐教师的两个因素,不具备基本因素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不具备创造因素的教师是平庸、缺少活力的教师,只有兼备以上两种因素的教师才可能达到优秀教师的顶峰。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阅读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平时做练习,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自己感叹是“没看清题目”,而老师将之归结为粗心、马虎的错误,这种错误,大多是因数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缺失而导致的。本文从数学阅读在当前教学中的现状;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方法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意义;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的练习中出现一些不应该有的错误,当我们给学生分析此类错题时,尤其是提到某一关键条件时,学生会大呼一声:“这题我本来会的,只因为没看清条件”。“没看清条件”,归根结底是数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缺失的表现。

一、数学阅读在教学中的现状。

谈到阅读,我们马上会想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知道阅读在语文、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却不知道阅读在数学学习中同样也很重要。

平时,我们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算式演算步骤的规范性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很多时候,唯恐学生不懂,老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分析题意,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理解题意的机会少之又少。一节课下来,往往课本都不翻,或者只是将它作为练习题的载体,阅读教材谈不上,更不要说进行数学阅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了。

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差,在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思维转换上迟缓,进而对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和接受。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少学生,别人帮助读题时能顺利解题,自己单独解题时会觉得无从下手。

二、培养数学阅读习惯,提升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阅读。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来理解、获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新课标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我们最终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让学生“会学”,首先要让学生会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为学生未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1.增强数学阅读意识。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阅读的积极意义,形成正确的观念。其次,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因未能认真读题而产生的学习错误,让他们认识到认真阅读、有效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阅读的思想,增强数学阅读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才有可能。

2.用好数学阅读材料。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教材编写专家们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留些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整、仔细地阅读一遍,同时将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用笔圈画出来,回想老师是怎么讲解这些内容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对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有时,我们还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易混易错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待暴露出各种问题后再让他们阅读有关内容,进行讨论评判,这样可使学生对课本中的数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小学生数学报》、《数学课外补充读本》等数学课外读物,拓宽数学视野,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3.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保证。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从听开始的,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要让学生学会边听边记,学抓重点。只有通过听,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会读。读准标题、读懂例题,这是数学阅读的出发点也是关键点。要训练学生完整读题,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会用简洁的语句表述题意。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动笔的习惯,将重点知识、

关键词 句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以便讨论交流。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吸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学信息是通过文字、符号及图形等多种形式来传递的,要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全面而有重点的收集信息,培养他们综合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思维的能力。

会想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核心。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动脑筋去想问题。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阅读前可以布置学生思考:是怎样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又有什么关系?等等。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就会形成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习惯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影响数学教学成效的因素有很多,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想学好数学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阅读材料,多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葳.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2]钟有平.浅议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

篇4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乐理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60-02

乐理与视唱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这一课程能够更好地掌握乐理中的基础知识,从而为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基础。然而,当前的学前音乐教学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此,要求学前音乐教师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总结出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兴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失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前教育乐理与视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近年来在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普及,为一些音乐天赋良好的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新出路,学前音乐专业学生通常来自于高考失误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文化课程底子薄,学习动机不明确,本身就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在实际招生中也存在问题,招生主要依据高考分数,忽视了音乐专项基础等考查,使得一些原本不具备艺术天赋,没有音乐爱好的学生也前来报名,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不具备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实际学习过程中也倍感困难,自然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甚至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部分学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是在师长的参与和驱动下前来报考学习,自身却对该专业持抵触或厌烦态度,再加上缺少兴趣,过于严格的师长催促甚至会令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情绪。

(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动机不明确

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同时,对音乐有天赋、有热爱之心,这是音乐专业教学的前提条件,然而,实际的调查与教学实践表明,抽取200个学前音乐专业学生样本,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到,将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具备合格的音乐基础,出现了唱歌时掌握不好节奏,音乐识谱能力差,唱歌与伴奏无法融合统一。其中仅有34%的学生能够达到弹奏与演唱结合,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同时,也对学生的乐理知识进行了考核评估,结果发现仅有16%学生达到优秀,20%学生处于中游水平,14%学生处于一般水平,其他的50%学生则在乐理知识方面完全不合格。由此可见,薄弱的音乐乐理知识是影响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一大瓶颈。也正是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学生无心配合课堂教学,自身无法投入到乐理专业知识学习中,学习动机不明确,缺少前进的学习动力,影响了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进行。

(三)教学模式简单枯燥,课堂沉闷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是一门以音乐教育为主的专业,其课堂教学本应生气勃勃、充满欢乐,然而,现实的学前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却简单枯燥、沉闷不堪,主要是因为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单一,一些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由于长年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或者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学术研究以及科研等工作中,忽视了对教学方法的思考,教学模式单一落后,缺少更新、缺乏创造力,过于简单枯燥的教学课堂沉闷凝重,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特别对于一些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学生,枯燥沉闷的教学课堂更令他们倍感无聊,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无故扰乱课堂,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学前教育中音乐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逐渐优化、改造、改良教学,改变目前这种困顿的教学状态,逐步引导学生更加乐于主动学习,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

奥尔夫作为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与教育家,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等方式不自而然地表现出来。”在奥尔夫看来人类借助歌曲、舞蹈等来诠释内心情感、表达内心诉求是人类天生具备的能力,也是人类的本能性反应。奥尔夫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了自成体系的教学法,那就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成为音乐教学的独创方法,该教学法体现出新鲜、活泼、生动等特点,也具有新颖独特的特征,是对传统音乐教学的创新与挑战,这种教学法目前已经得到了音乐教育行业的认可。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集学生听力、节奏、动作与互动等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支持学习者深入走向乐理与视唱环节中,从感性、情感以及人性等方面去塑造音乐学习者,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使他们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能够自觉融入自身情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音乐乐理知识学习与视唱演练中。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内心诉求,关怀学习者的心理发育、发展情况,让学生带着一颗自然、淡定的心去自然熏陶接受音乐,带着平淡形态去学习,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让音乐学习不再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性,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更投入地学习学音乐,并能借助音乐来自由表达和诠释内心世界。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乐理与视唱课程中的运用

(一)辩琴音,唱旋律,强化听功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听力也是对音乐学习者音乐整体能力评估的一大标准。特别是音乐中的视唱环节,奥尔夫教学法提倡通过辩琴音,唱旋律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

第一,辩琴音。正式视唱前,让学生先说音名,例如:教师弹奏出若干音符,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培养学生的音符熟练度,再逐渐过渡到音组,培养学生的辨音能力。

第二,听旋律辨乐器。通过让学生听旋律,来辨识出其演奏乐器,再要求学生哼唱其中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

(二)多融合,找感觉,优化动作

在奥尔夫教学理念下,主张音乐教育与动作教学的结合应用,最终达到一种综合平衡教育效果。结合肢体动作来学习音乐,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提供示范动作,根据某一节奏结合肢体的律动,让音乐、肢体动作与舞蹈等配合起来,让学生在活跃的动作下感受旋律、体会音乐节奏。学生所发出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以音乐节奏为依据,肢体动作中又融入了游戏、形体表演等,一边听节奏旋律一边动作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学习生活,也增添了学习乐趣。

例如:在学习《幸福拍手歌》时,鼓励学生通过边唱边结合旋律中的节奏来拍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三)仿声音,借乐器,辨识节奏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看来,节奏是构建音乐的首要因素,失去了节奏的音乐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由此可见,音乐中节奏辨识的重要性。

第一,认知节奏,模仿声音。学生通常无法用于语言解释节奏的概念,但是能够感觉到音乐中节奏的快慢、长短、高低,节奏训练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可以单独对学生进行节奏的引导与认知,先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节奏。

例如:下小雨的声音是淅淅沥沥,小河流水声则是哗啦哗啦,时钟指针走动的声音则是滴答滴答,通过教师的教育、训练,使学生领悟生活中各种声音的节奏,并鼓励学生去模仿这些节奏,以此来激起学生的热情,为其音乐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感受节奏,辨别练习。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出个别相对基础的节奏引导学生来辨别,并需要学生精准地说出该节奏的名字及其构成等,再逐渐过渡到复杂音乐片段,由浅入深逐步引导。

第三,乐器辅助节奏图谱教学。图谱属于视觉材料,它可以帮助音乐教师把复杂的材料形象化、具体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乐器通过观看图谱来演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其中最关键是要选好歌曲,优选节奏感强、歌词简单顺畅、结构清晰且吸引学生的曲目,这样才能更容易配合乐器的演奏。

正式配乐训练前,应该先让学生复习已经掌握的节奏类型,例如:大小切分、浮点音符等,并随意结合各类节奏,逐步练习,学生也可以开创更丰富的学习形式,例如:自主结合节奏来制作卡片,展示图谱格式等,以此来更加清晰地展示出各种音乐旋律中的节拍、节奏等,是对学生音乐能力逐渐培养的过程。

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法,适合于学生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发育特点,有着先进的引导性与科学性,学生在这一方法的引导下能够更加乐于配合,勤于学习。在该教学方法下,学前音乐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音乐学习的乐趣,将音乐作为一种自然的旋律来自然习得,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带来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探究[J].音乐时空,2015(1)

[2]陈萱萱.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对学前教育专业《乐理 视唱 练耳》课程的启发[J].大众艺术,2013(3)

篇5

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师最后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奖励他。此外,如果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服务于教学。

二、正确引导,让自主学习更加有效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独立地获取信息,习得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学习能力的过程。即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喜好、自己的水平,自己的行为方式,独立来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在主动的学习中孩子的身心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在教师建设性的指导下,才能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进而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思维。例如:在欣赏《牧歌》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收集、查找有关蒙古大草原资料的作业,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开始收集。有蒙古的风俗习惯,还有有关蒙古丰富的物产等。上课时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蒙古的感受,我为同学们展示了蒙古族的服装及各种风情图片等,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 亲身体验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和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之后,欣赏歌曲《牧歌》,感受歌曲带来的美丽壮观的意境。学生的热情一再高涨,下课了,同学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意犹未尽……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以帮助者、促进者的身份进行。

三、围绕音乐学科审美特征,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在音乐课上,我们不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而且还要好好的利用这一特征促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们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我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蜡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我唱起来,同时我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我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全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可以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师生之间默契的互动达到了,学生们也深刻理解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四、合理运用教学评价, 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

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中、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而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那么有时侯,看似平常普通但确实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我们课堂教学思路是: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做、教互动”为原则,努力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3]蔡觉民.《音乐课程教学理念与策略》〔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篇6

关键词:黎族音乐班;黎族音乐文化传承;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76-03

黎族是生活在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黎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的独具热带海岛特色的民歌、乐曲、舞蹈以及乐器。其中,黎族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竹木乐器等已经先后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现代文明侵入、农村人口迁移、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等原因,新老民族音乐人才出现断层,这给黎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民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音乐学》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张振涛也曾指出:“音乐院校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确实,教育才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和有效途径。因此,成立黎族音乐班对于保护、传承黎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成立黎族音乐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黎族音乐文化保存和传承以及地方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决定了黎族音乐班成立的必要性。黎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及现有研究成果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可行性,而国内同类院校相继成立的民族音乐班又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一)必要性分析

1.黎族音乐班是传承黎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文化生存和发展是需要土壤的。黎族音乐文化的存在与黎族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而今,面对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这种文化土壤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口传心授、口耳相传、师徒父子传授、节日文化熏陶的传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人才匮乏、新老人才更替不继是黎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大问题。时代、情势要求必须探索更具时代性、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音乐传承方式。

2.黎族音乐班是地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自1998年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院系设置、提高办学层次,这种规模式扩招存在着盲目求大求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随着新一轮人口生育低峰的到来,高校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生源争夺之中,这将给全国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带来巨大的冲击。只有立足本地,突出特色,才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生存之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等国家相关文件都鼓励地方高校“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黎族音乐班是海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特色之一。

3.黎族音乐班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这将给海南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国际视野审视世界旅游产业,若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要进行内涵式发展,突出文化旅游、特色旅游。黎族及其丰富的音乐文化便是海南重要的特色旅游文化,成立黎族音乐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现代黎族音乐人才,有利于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二)可行性分析

1.黎族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这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物质基础

黎族音乐文化涵盖了黎族民歌、黎族乐曲、黎族乐器、黎族舞蹈、黎族民俗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热带岛屿特色和风情。而且多数黎族音乐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形式清新活泼、独特新颖,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非常适合进入学校课堂成为教育资源。另外,黎族音乐雅俗共赏,参与性强,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易于学生接受和传唱。现如今,黎族音乐的开发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海南卷》、《海南民族歌谣初探》、《海南黎族研究》等,这些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教材基础。

2.国内已有民族音乐班成熟个案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可资借鉴的办学经验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居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母语教学”思潮的回归,许多省市区都成立了“民族音乐班”。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芦笙班、侗歌班,广西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厅联合成立的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等,分别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再如新疆艺术学院“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班”、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师培训班”、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蒙古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等,分别于近十年成立,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的较直接的经验。

3.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动力

从构建绿色、文明、和谐、开放的国际旅游岛,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大发展,扩大地区影响的角度讲,海南各级政府及其教育、文化、民族、宗教等部门应当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黎族音乐班的成立以支持。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推动海南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讲,海南省教育厅也应当对黎族音乐班的成立给予相关支持。这些无疑将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黎族音乐班的设定和实施

为了方便黎族音乐班的开办和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使之具有较高专业和艺术水准,黎族音乐班应开设在具有深厚教学实力和经验、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完备的教学场地和设施、交通通讯便利、人才汇集、地处省会城市的高等师范学校为宜,学历层次为本科,学制四年,专业方向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民族音乐方向。

(一)黎族音乐班的招生

1.根据国内民族音乐班的办学经验,结合海南黎族人口、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首期黎族音乐班以招收20人为宜。其中,精通黎语,懂汉语的黎族人至少5人,分别来自黎族五大方言区,以利于传唱各方言黎歌;来自五大方言区或其边缘地区的精通海南话,粗通黎语或不懂黎语但与黎族音乐有关的海南汉族人5人,因为部分黎歌是用海南话唱的;精通一类或几类黎族乐器的4人,精通黎族舞蹈的男女各1人。这个人数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招生一定要考虑到黎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2.招生要求。黎族音乐班的生源应以土生土长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爱好音乐、舞蹈,具有一定音乐技艺和演出经验、年龄在16―20岁之间、品貌端庄的农村青年为宜。当然,对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放宽限制。

3.招生方式。通过深入黎族村寨寻访、参加黎族重大节日选拔、委托当地中学及地方政府部门推荐等方式确定生源,依照国家、省相关政策招生。对于部分先天素质好、技艺娴熟的考生给予降低文化课成绩、减免学费等政策支持。

(二)黎族音乐班的培养

黎族音乐班是个特殊的班级,它既具有音乐专业性,教师教育师范性,又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因此,这个班的培养必须坚持语言学习与音乐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教师教育与音乐传承相结合,专业教师讲授与民间音乐人士传授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

(三)师资建设

黎族音乐班的专业教师至少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精通现代音乐教学规律的专业音乐教师,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艺术修养和技能;二是掌握大量一手黎族音乐作品具有“音乐活化石”之称且具有一定讲授经验的民间乐师、歌师及乐器制作技师等,他们将担任黎族音乐的传授工作。同时,两者应进行长久、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以便不断更新、创作黎族音乐作品,改善黎族音乐。

(四)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据,至今黎族音乐教学都没有系统、科学的现成教材可用。令人欣慰的是现今黎族音乐研究及其成果为黎族音乐班的教材编订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主办方应鼓励专业教师选拔、编著相关教材,并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五)教学场地及其设施

利用高校现有场地和设施,同时,尽量为黎族音乐班的教学、排练提供固定场所,以保证专业教学的实施。另外,鼓励师生到乡间采风、参见民族节日演出等,扩展教学空间。

(六)教学过程

黎族音乐班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传统口传心授法与视谱法相结合,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既保证音乐教育的专业性,有突出黎族音乐的特色。

(七)培养方案的制定

黎族音乐班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其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遵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规定。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学时及学分分配等《方案》及其说明给予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详见下表:

黎族音乐教学要保证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及师范性,便不能随便更换《方案》中公共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内容,而要突出民族特色,则只能在专业任选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实践课上增加民族音乐成分,开设《黎语》、《黎族民族文化史》、《黎族音乐史》、《黎族音乐概论》、《黎族舞蹈》、《黎族歌曲》、《黎族乐曲》、《黎族乐器》等课程。为此,可以在专业必修课、限选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加黎族音乐成分,同时开设具有黎族音乐特色的专业任选课,鼓励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突出民族特色。

(八)就业去向

通过四年的黎族音乐班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而且还掌握了丰富扎实的黎族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演出经验。他们适合到中小学担任音乐、舞蹈教师,到地方文工团、旅游公司担任演职人员,也可以适用于乐器制作等旅游纪念品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种媒体娱乐公司等担任组织、策划人员,部分优秀的还可以留校任教。

三、成立黎族音乐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黎族音乐文化。

黎族音乐班成立的首要目的是传承黎族音乐文化。这种稳定的、系统的音乐传承方式不仅有利于保存黎族音乐文化资源,而且有利于提高黎族音乐自身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促进黎族音乐不断创新,确保黎族音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将更多、更优秀的黎族音乐作品推向社会,扩大黎族音乐的影响,实现动态传承。

(二)有利于推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黎族音乐班的设立,使地方高校的办学更具特色,从而做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黎族音乐班的设立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等方面都有效地推动了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经验还将在同类院校中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黎族音乐班的设立不仅为海南地区保存、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了专业人才,繁荣了本地文化,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黎族音乐的影响,促进地区文化交流,从而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位和特色,推动海南经济文化发展。

总之,成立黎族音乐班意义重大,应急早实施。

参考文献:

[1]龙晓匀.从“芦笙班”、“侗歌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中国音乐[M].2004(02).

[2]王静.大理白族民歌传唱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3]杜方芳.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3).

[4]通拉嘎.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调查报告[M].音乐研究.2003(09).

[5]范西姆.探索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之新路――谈举办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深远意义[M].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出版,1999:299-307.

[6]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M].中国音乐,2010(01).

作者简介:

董怀岩(1979-),男,山东曲阜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曹时娟(1963-),女,湖南衡阳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教学研究等工作。

篇7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基本乐理 视唱练耳 整合教学

在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的主要对象为那些不是非音乐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这种音乐教育追求的并不是一种专业性的知识,而是帮助学生们形成自己的审美理念,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所以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不同于在专业的音乐院校开展音乐教育,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的受众是一群缺乏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群体,教学的策略往往不能过于理论化。所以这就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

一、理论学习与音乐音响有机结合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共同构成了音乐教育的整体。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这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但是这两者往往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对音乐接触的比较多,但是往往局限于流行音乐,对于音乐的基本要素还是缺乏基本的了解,对音乐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所以在实践教学中理论学习与音乐音响有机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把握,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从而能够快速地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便于学生的记忆。其次,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增加音乐欣赏课的课时。许多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与音乐元素。学生们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够对风格流派以及其他知识做到整体的把握。

二、理论学习要在技能课中得到加强

音乐技能课能够将基本的乐理同视唱练耳进行深度的结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普通高校已经拥有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因此可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理论的把握。比如说在讲授和弦的时候,音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钢琴的名曲进行课堂讲解,讲解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联系,试着辨别出不同的音响色彩,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技能操作的水平。音乐教育需要学生自己亲身参与进来,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运用每一个学生的自身音乐系统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乐谱,让学生自己唱,从而区分出旋律的强弱。

三、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教学

多媒体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得非常普遍,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实践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把握只能够停留在抽象想象的层面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对于音乐元素的认识。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上的一些声音和图片,来调动学生的感受能力。同时,音乐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演示软件,直接演示给学生看,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实物的使用,不要仅仅停留在音乐理论的讲授上,在讲授节拍的时候,教师可以实际进行操作,培养学生对于节拍的感受能力。

四、认真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学家达尔克提出的,达尔克认为在实施音乐活动的时候应该让受众的身体自觉地去体验音乐,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律动、视唱以及即兴,长久的通过这种方法的培养,能够唤醒受众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从而促使音乐在受众思想内的概念化。其次,德国的音乐教学学家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活动中人类应该恢复最原始的状态,在音乐活动中动作和舞蹈应该积极的包含在内,通过节奏的作用将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加受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自己的情感表达。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借鉴国外的优秀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改善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人文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整个社会越来越追求审美教育,普通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则更加体现了这一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做一个具有高尚审美情操的现代化知识分子。在本文中笔者阐述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的意义,针对如何整合也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希望能够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三川. 刍议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

[2]黄鹰.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与教学手段多样化探索――兼及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中国音乐,2006,(01).

[3]张婷.浅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乐理课程与视唱练耳课程的合并教学[J].黄河之声,2015,(03).

[4]杨天宏.论高校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整合及教学[J].大舞台,2012,(08).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突破;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73-01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理念的更新,必将引起教学策略的变革。

一、突破传统唱歌教学模式

唱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即发声练习――新歌导入――范唱――教唱歌谱――填入歌词――歌曲处理――完整演唱。让学生不断地学唱歌曲,唱不好的音就一遍遍地纠正,唱不好的节奏就一遍遍地练习。虽然这样也能让学生最终把歌唱完整,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势必没那么高,不能较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因此,评价一堂课,就要看教学是否有突破,是否有创意。可以试用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用整体感受的方式学习歌曲。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先欣赏歌曲,整体感受歌曲,在聆听中熟悉歌曲。这也可以称之为感受的策略。如在“玩具音乐会”的教学中,学生先聆听歌曲《玩具进行曲》,用打击乐器参与伴奏,并多听几遍,使这首本来就简单的歌曲基本能听会。第二,先学歌词,再唱谱。这种与传统教学背道而驰的学习顺序,可降低歌曲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歌曲的艺术处理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合作学习由于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者之间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二、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

第一,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方式。在学唱歌曲时,要让学生多听,去感受、体验歌曲内涵。用直观法学习歌词,采用按节奏念、师生对答交错念、边拍节奏边念等。唱歌时,可采用跟琴哼唱、师生对唱、分组接龙唱、自选乐句唱等形式。还可通过乐段分析,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很大,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第二,这种开放式教学,学生会倾注极大的热情,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巨大的,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就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例如,课堂中可分组进行“依谱唱词”的学习,每组自主学唱一句,再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互相学习而学会整首歌曲。这样,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每个人都自己学会了一句歌词,而且都当了一次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被信任、受鼓舞的感觉,他们的合作意识、自主学习的潜能都展现出来。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素养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一个现代人的要求,更是对二十一世纪人民教师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实验将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可定期举行课件制作比赛,逐步提高音乐教师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当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也要从实际出发。制作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以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音乐课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主要目的,也是音乐课件的主要特色。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是能够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在课件中创设学生喜爱的“小精灵”“小动物”形象,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它们与学生的对话,把学习目的和任务、方法和要求等表现出来,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的过程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四、课堂教学中合理进行评价的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应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并引起重视。评价的方式也应多样化,如安排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与小组评等,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还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环节中,让学生说说这堂课有哪些收获,这既是评价的手段,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要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教师的即时评价要因人而异,采用多重标准,以鼓励为主,要尊重艺术体验与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教师应用简短的即时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歌曲演唱没有必要设定标准动作,只需强调表演时的情感投人和自由发挥就可以了。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有的学生羞于表达,因此,教师赞许的目光,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动作及表扬的话语,都是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有效的即时评价。同时,音乐学习的特殊性要求课堂上有更多的通俗化、口语化、动作化的即时评价。

五、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音乐课,应该内容充实,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要淡化音乐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用丰富的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手段,更好地完成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与技能,更能在“玩”中树立信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孙伟,裴芳,宁佐良.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总结出一些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方法,以丰富新课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励,使创新意识得到很好的激发。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

篇10

关键词:自主性;阅读能力;培养;成才

在语文教学中,自主性阅读能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阅读者的个性体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

一、积极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要积极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阅读。也只有让学生保持阅读的这种自主性与主动权,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听取学生的阅读意见,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自主性阅读。切忌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样做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实行自主性阅读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消学生阅读时的依赖心理。例如笔者在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抛弃了以往由教师朗读课文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回答,然后教师予以总结的套路,更改为学生先对课文进行自主阅读,接着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以及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每个学习小组集中提出问题,讨论后由师生一起确定出重点的问题,全班进行讨论总结。整节课由教师的教为主变成学生的学为主,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锻炼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有学生对文本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他们才会愿意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否则就是蜻蜓点水式的浮于表面,浅尝辄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性阅读的效率。面对教材中选取的具有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文章,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的过程也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作过程,必然会加深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借助学生对课文的新鲜感,以及结合自身经历而产生的认同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对文章中的感兴趣的部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交流,深入探究。比如《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来刻划自己终生难忘的人,文中不管是议论抒情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包含作者深厚感情。在学习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反复阅读,让学生与课文内容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情感之中。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是追求完善统一的答案,而重视的是学生的阅读过程,需要我们容忍学生结论的不统一,不完善,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角度对待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教师就必须给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不能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一遍,就急于对文本进行分析。要引领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反复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生疑、释疑。经过多次的阅读,学生就会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进而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只有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提出问题,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敬畏自然》一文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提出课文中作者将人类智慧和大自然智慧做了哪些方面的比较。第二遍自读,感悟提出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是何种关系。第三遍自读感悟提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找出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在学生的多次阅读过程中,对于学生产生的疑问,教师不需要进行即时解答,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有些疑问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几遍阅读下来,对学生积淀下来的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思考。这样做,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沉入文中,自主性地进行阅读课文,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了学生对文本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增加学生自主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总目标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自主阅读范围,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除了课内阅读还要借助生活中的阅读载体。生活中的阅读载体是各种各样的,如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资源。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后,笔者引导学生选择作者林海音的一些作品进行阅读,比如她的小说《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冬青树》,散文《秋游狮头山》《冬阳· 童年· 骆驼队》《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等等。学生阅读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做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自主阅读范围,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渗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增加学生的自主阅读范围,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自主阅读,学生就会真正地体会自主性阅读的乐趣,在良好的自主阅读氛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