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元素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抑郁症;血清;微量元素
【中图分类号】R1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36-02
为了解抑郁症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本文对60例抑郁症患者和40例健康者进行了上述10种血清微量元素测定,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组:全部病例来自咸阳市精神病专科医院2009年3月~2010年1月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入选病例均居住于当地7年以上,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20分。住院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心电图、脑电图、胸透,排除躯体疾病。采样前2周未服药物,也无上述10种微量元素特殊接触史。从中随机抽取6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4例,总平均年龄为(39.77±14.17)岁,男、女平均年龄分别为(31.34±3.498)岁和(43.36±1.931)岁。
对照组:来自健康体检者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均为本地区居民,生活环境及活动范围与研究组相似,总平均年龄(36.42±2.084)岁,男、女平均年龄分别为(36.61±2.995)岁和(40.36±2.663)岁,无躯体疾病,采样前两周未服任何药物。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病人住院后,次日早晨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肘中静脉血3ml于一次性试管中,及时分离血清,置一次性试管中,用洁净滤纸封口,存放于-30℃冰箱待检。对照组用同样的方法采血备检。(一月内检测,所用试管、注射器均经酸化处理。)
1.2.2 采用仪器:日立180~80型偏振塞曼原子吸收分光度计;德国MLLI-QSP超纯水机;英国HAMILT样品自动稀释器,石墨管由北京材料工艺研究所生产。
1.2.3 统计方法。结果采用t检验求出p值。
2 结果
抑郁症患者血清微量元素铜、铁明显升高(p
3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和发病年龄广的特点。以显著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作为生物学病因之一,抑郁症与微量元素关系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学者重视,目前已有若干关于抑郁症患者血清、全血、头发等中微量元素异常的报道,但结果不尽相同[1~7]。本文研究了抑郁症患者10种血清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血清微量元素铜、铁、锂、镍、锰、锌、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和非常显著差异,钒、铬、氟无统计学意义。
锌与DNA和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锌参与胰岛素合成[8]。缺锌时影响膜结构稳定性及其功能。锌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及血小板释放5-HT,还抑制ATP酶的功能。缺锌膜上受体结构、数量、敏感性、对递质分泌及回吸收功能可发生障碍,随之可引起单胺功能紊乱,因此锌浓度的增高或降低均可影响氨基酸神经递质的传递[9]。有人提出了所谓抑郁症的锌缺乏理论[1],本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锌缺乏也与厌食症、丧失、疲劳症有关,锌的替代疗法对这些病症都有效,这些症状部分地决定着重症抑郁综合征的症状,并提示缺锌可引起或加重原发性情绪障碍。
铜含量的变化首先影响CuZn-SOD及其它酶的活性及含量,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DA)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活性及浓度产生影响,使得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和代谢增加,γ-氨基丁酸抑制作用增强[7],同时,血清铜的升高进一步促进5-羟色胺的降解,使体内5-羟色胺减少。铜、锌是两种拮抗性的元素,于体内吸收和转运过程中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抑制[10]。本研究发现铜较对照组高,锌较对照组低,可能与二者相互作用而导致胰岛素的合成降低,使得神经系统糖的氧化利用和神经的传导受到影响。
铁在神经递质合成及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单胺氧化酶活性与铁离子的浓度有关[7],而5-羟色胺在体内主要通过单胺氧化酶来代谢的,铁离子浓度升高促进了单胺氧化酶对5-羟色胺的降解,而使得体内的5-羟色胺减少。
锰中毒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影响单胺代谢,使单胺降低[6]。锰中毒有着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如情感不稳。
锂与精神情感性疾病之间似有一定的联系。锂盐在临床上是治疗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有效药物,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脑内的G蛋白,使细胞内信使物质cAMP或磷脂酰肌醇发生改变,同时还可影响胆碱能神经的兴奋性,并可抑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11]。
镍存在于多种氢化酶中,也是多种酶的激活源。镍对内分泌有影响,表现为干扰脑垂体功能,ACTH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腺结合碘的功能降低,垂体内分泌与情绪密切相关[11],因而影响人的抑郁情绪表达。
碘通过甲状腺激素所发挥的生物化学功能的分子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碘缺乏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出现情绪抑郁,心境恶劣等症状。也有人研究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11]。
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抑郁症患者血清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存在着代谢异常,其含量变化与抑郁症的病因学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揭示。
参考文献
[1] 完燕华,刘菊林,陈庆勇,曹改娟,等.抑郁症患者全血五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3):76~77
[2] 马晓军、郭小青、张玉平,等.抑郁症患者血清3种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陕西中医杂志,2006;7(27):815~816
[3] 常学润,王惠敏,李心河,等.抑郁症患者血清14种微量元素的测定[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6:589
[4] 余海鹰,崔庶.等.抑郁症红细胞及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J].河北精神卫生.1997;10(1);10~11
[5] 余海鹰,崔庶,何帮平,等.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头发锌、铜、铁、钙、镁测定[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4):278~280
[6] 许文军,张迪然,梅尚英,等.67例躁郁症患者头发中微量元素的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4;2(19):135~136
[7] 翟书涛,赵新梅,陈红,等.精神疾病患者头发、血、尿中25种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2,2(2):71
[8] 鸿.自由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山西食品工业,2005;1:41~42
[9] 吴碧荔刘浩宇刘锡仪.微量元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脂代谢和肥胖的关系.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12(4):1~2
[10] 陈珏肖泽萍等.抑郁症的生化病理机制探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4):194
[11] 龚绍麟.抑郁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12
篇2
关键字: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元素观;氧气;二氧化碳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03–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从化学元素观说起
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元素组成的。虽然中外哲学家提出的元素并不相同,但是把复杂的物质归结为有限数目的元素,他们的哲学思想却是一致的,而且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尽管如此,古代哲学家们所提出的元素论并不能成为化学科学的基础,因为他们所提出的元素,不仅本身无法量化,而且在解释具体物质的性质及变化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化学元素则专指组成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本身有着确定的物理意义。因为元素已经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学习初等化学时,应当有助于建立化学元素的概念。但是仅仅认识到化学元素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不够的,只有对化学元素的多种存在形式,如自由态―原子、离子态(包括不同价态)、结合态―单质,以及以化学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的可迁移性、组合方式的可变性和化学元素本身的不变性有所认识,才算是对化学元素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通过化学的学习才能形成。虽然初等化学涉及的化学元素不多,涉及的元素形态也不多,但是对于形成比较全面的化学元素概念,却是可以而且应该能够做到的。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握住这个最基本的学科基础。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尽管我们也承认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化学实验的作用往往只体现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几种简单仪器的基本操作、了解把仪器组合成能够完成某个化学过程的装置时的要点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当课时紧张时,实验现象的观察改为多媒体演示,仪器装置改为图示,化学过程被简化为相关的化学反应式等,就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应对方法。考核方式则着重于背诵某些实验事实、名词定义、各式各样的化学计算题、脱离化学本身的推理题、和那些只适合化学专业学习阶段才能够正确回答的所谓探究性试题。
初等化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学习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元素符号为基础的化学语言体系、以原子相对质量(分子相对质量)为基础的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和以培育科学素养为首要任务的学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把握住核心的化学基本观念,从而能够从化学视角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和恰如其分地评价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
化学元素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即使在人们已经知道,于特定条件下,对于为数不多的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同位素而言,原子核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亦即在这类体系中,化学元素是可以发生变化的。这种认识并没有违背化学元素观,因为就所生成的化学物质而言,化学元素观仍然是认识其变化途径和确定产物的基础,而且都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它们的归宿。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化学变化中,反应体系内化学元素的存在形态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可以变化,但是化学元素的种类不变(即原子核不变),以各种形态存在于物质体系中的(元素)微粒数量不变,却是经过大量实验证实了的事实,并已成为化学学科的基础。因为原子核不变,所以化学体系中物质总质量不变,化学反应体系必定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在这个前提下,化学反应式的完成和化学计量关系的建立,以及依据化学反应式进行化学计算的规则和方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道会比一般的四则运算题更难吗?
2 实验体系的特点和应当可以学到的化学
为了便于讨论,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的原理和有关的化学概念分别加以介绍,然后再把它们整合起来,试图阐明通过这两个实验应当并能够学到什么。
2.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这是一个利用化学方法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氧元素并制备氧单质的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利用化学变化以制取某种物质为目标的这类科学实验可能是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化学体系和所用到的仪器及基本操都比较简单,但却是最能体现化学特色(可惜过去在这方面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
从含氧化合物中获取单质氧的实验,是对化学倚为基础的化学元素论的有力佐证。直接加热或同时加入某种催化剂的方法对于其他含氧化合物并非都可以奏效,表明在不同的含氧化合物中,氧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即结合的方式和强度不同),所以结果可以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包含在化学性质不同的含义之中。元素在化合物中存在形态(或环境)的差别,是引申到对化学结构理论的最好铺垫。所以仅仅关注排水集气法的装置原理和相关操作,对实验体系中所包含化学本身的思考和探究的缺失,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加深对上述论述的理解,选取一些不能用类似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体系进行对比,这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其间的相似及差异的发现和比较,是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这种认知过程虽然偏于感性,但是却生动而具体,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简单的选择莫过于参照实验中用于加热和作为反应容器之用的玻璃仪器,只要想到,以二氧化硅为主要组分的玻璃,其中也包含有氧,却能够经历整个反应过程而安全无恙!二者之间的差别所形成的鲜明对照,可以使得学生在物质性质取决于它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物质的变化可以用外界条件来控制这两个方面有了实际的体验,从而体现出初中化学的启蒙作用。如果把探究的视角扩展到水、石英砂和陶瓷,内涵就更丰富了。
在书写反应方程、绘制仪器装置简图、叙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以下的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对氧气性质的探究,你对氧气的性质有了哪些认识?和你此前对氧气的认识相比,是否基本一致?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有了把氧从含氧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和通过反应(如氧化、燃烧)使氧进入生成的含氧化合物两个方面的体验,你对化学元素论是否有了新的体会?
(3)如果有人说,只要化学物质的组成中含有氧元素,就一定可以从它制得氧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完全同意,请试着给出一个你认为更合理的说法。
(4)带火星的木条、细细的铁丝等在空气中和在纯氧中氧化(或燃烧)时,发生反应的物质相同(化学反应式也相同),为什么现象并不相同?
(5)类似于上面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你能够举出几个实例吗?
(6)综合(3)和(4)的事例,你能够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结论吗?试一试,好吗?
2.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这是又一个用实验室方法制备气体物质的化学实验。因为气体性质不同,所以收集方法也有所不同。故尔在学习化学时,应当着重于发现和利用物质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无论是基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都可以成为选取对化学物质进行制取、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法的基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氧气制备时相同之处,在于产物取自含有所需元素的反应物;它们之间的不同,则在于所用的大理石或石灰石来自自然界,而非化学试剂(可视为纯净物),组成比较复杂,通常含有钙、碳和氧三种元素(碳酸钙是主要成分)以外的其他元素(如硅、铝等)。如果以它们为原料直接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需要采用高温焙烧的方法,但是利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则在常温下就可以制得。从而说明在实现物质转化时,化学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所用方法可以不同,但是依据的最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因为化学元素在化学反应中不会改变,所以通过物质间元素的转移、交换、或重新组合,就有可能实现所期望的物质转化。如果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生成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仅仅当成两个孤立的化学事例,而不是引导学生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体会其中包括的化学元素观和对化学元素观的运用,也就达不到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之间的结合和分离,在实验室中用最简单的仪器和普通的试剂就可以实现,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化学难道不是非常有趣吗?
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动植物的代谢产物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但是依靠化石燃料作为动力的生产与生活过程是目前排向大气的二氧化碳的主体。由于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所以“减碳”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现有的措施中,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和增加地表植被面积已达成共识。因为气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所承受的压力(你在生活中有此体验吗?),所以在高压下将二氧化碳溶入深层海水中;利用化学反应使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塑料;利用人工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糖类;利用太阳能使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化合物等方案,都成为化学家的热门研究课题。有些设想看来有点匪夷所思,其实它们都有相同的科学依据,那就是化学元素论和物质的性质决定于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的基本化学原理。所以学了化学你便有了进入复杂的物质世界之门的钥匙,你的奇思妙想将有理可循也将更加符合实际,因而行动更为有效。
通过这个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或探究以下问题:
(1)实验证明,由石灰石得到的石灰,制成石灰水或石灰浆后,可以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并生成固态沉淀。这个方法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吗?
(2)这个实验也可以成为由并不纯净的石灰石或大理石为原料,制备纯净的碳酸钙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一种可用以提纯碳酸钙的化学方法。从所依据的原理和化学基本概念着眼,和粗盐提纯相比,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又各有什么特点?
(3)二氧化碳中含有氧,也含有碳,为什么反而可以用来灭火?可是镁条不仅能够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从这两件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的事实,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4)有人建议利用太阳能来实现如下的反应:式中hν代表光子。
2CO2+4H2O+hν---2CH3OH+3O2
2CO2+3H2O+hν--- C2H5OH+3O2
CO2+2H2O+hν--- CH4+2O2
……等等。燃烧产物在吸收光子的能量之后,又可以转化成为燃料,这是多么有趣的设想!但是从原理上看,不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另一种模拟方案而已。这是化学家在了解自然现象的化学本质之后受到的启发,向大自然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究思维方式。
①你认为这些设想合理吗?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不同于永动机设计(后者被认为是违背科学原理的)?
②通过上面的这个设想,你对在可持续发展中能源的重要性和对科学技术的评价,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③这是一个利用化学反应式和化学计量关系进行方案可能性探究的例子。有人认为它体现了学习和运用化学语言的必要性和意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 从这两个化学实验还可以学到什么
上述两个实验有助于初步认识四类基本反应,也有助于初步建立化学元素观和微粒观。这两个实验虽然比较简单,如果加上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的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放映),已经涵盖了课标要求的分解、化合、置换和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的化学反应。在完成实验报告时,由学生自己分别指认,四类反应的特点和反应式前后有关元素的迁移(石灰石的热分解和加酸后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视为组成中CO2的整体迁移)、结合态和自由态的相互转化、镁对二氧化碳中碳的置换,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化学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获得新的体验。因为以化学元素符号组合而成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微观视角。只要把化学式中的每个符号视为某个元素的微粒,化学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看成是有关微粒的迁移、交换、化合和分解,就可以形成这种认识。实验中观察到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差别(此外,还有严格的化学计量关系)、变化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例如气体的产生,发热发光、体系颜色的变化,固体反应物表面的变化等),都可以成为上述微观过程的生动而直接的证明,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预期目标由此可以落在实处。
四类基本反应大致概括了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转化和元素迁移的具体思路。亦即利用原料物质制备简单的新物质这一化学合成途径的基本思路。
通过化学途径使氧和二氧化碳由结合态转化为自由态,再通过化学途径使它们由自由态转化为结合态,和学生已经知道的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很相似,可以看成体现后者基本特点的最简化学模型。从而更有力地证明了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认识。初中化学的教育价值也由此得到体现。
由于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保持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化学体系的总质量保持恒定),由此可以想到,所有的化学物质,包括废弃物在内,都有可能视为通过化学转化获取新物质时的资源。虽然由可能性进而成为现实,不仅决定于化学,还要受到能源、环境、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但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已成为纳米科技的理论依据)。这是化学为人们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时提供的新视角,也是深入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篇3
2、经济学含义W:商品价值;
3、化学元素:钨是稀有高熔点金属,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的VIB族;
4、方位:指南针、地图、路标等标示的W代表西,是West的缩写;
篇4
关键词:化学用语;实验教学;课外活动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主旨。大多数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学科时,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满怀着好奇之心投入了化学学习当中,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特别是经过几次考试之后,很多学生都会因为成绩不够理想而不愿意学习化学。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化学品质的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品质的培养特别重要。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品质。
一、抓好化学用语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化学用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保障。很多学生化学成绩之所以不理想,就是因为他们学习化学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等知识内容时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成绩受到影响,自然就会缺乏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就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用语,如写错化学式、不会写化学方程式等。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就先从化学元素符号等基础的知识出发,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学元素以及化合价等知
识,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这一原则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提醒学生理解化学式前面以及化学式中元素符号下标数字的含义,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化学用语掌握情况逐渐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化学科学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抓化学用语教学,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抓好实验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实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课本中的实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同时还应该补充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拓展实验,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有着更大的帮助。例如,在教会了学生制取CO2、O2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制取氢气的方法和性质,让学生进行氢气爆炸试验。通过类似这样的实验,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亲自动手,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会更加浓厚,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他们的科学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还设计了一些极富趣味性的小实验。例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化学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小实验“玻璃棒点灯”,学生看了以后特别兴奋,对化学这一学科充满了好奇,学习起来自然就兴趣盎然了。再比如说,“水中生火”这一实验,打破了学生的惯性思维。学生都认为水可以灭火,水中火怎么可能燃烧呢?当笔者演示这一实验时,学生看见水中火燃烧了起来,都觉得太神奇了,此时笔者才为学生讲解其中的原理,这样学生理解、接受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类似这样的实验,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在实验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化学知识,还能增强学习信心,这远比那些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科学品质也逐渐养成了。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的模式,而应该多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帮助,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我们的课堂气氛就会充满生机,学生也更加乐于思维、勇于思维,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还能够锻炼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化学能力,提升科学品质。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化学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化学教师应该适当地安排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酸碱的性质以后,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自制汽水,并且比一比谁的水平更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化学距离自己非常近;同时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
上面所讲的几点是笔者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也绝非一日之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科学的化学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科学品质自然就可以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兰岚.谈培养初中生的化学科学能力及品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5(9):20.
篇5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运算能力;系统记忆
一、背诵方程式
化学中最重要也最基础的知识是各种元素,初中学生一定都背诵过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经过中文翻译后,元素周期表形成一定的口诀,对学生记忆有很大的帮助。各种化学元素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元素之间反应的中介,就是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些方程式是无数化学家一点点观察、总结出来的,方便后人学习的同时也为化学研究提供了更加直观的视角,即用数字或等式来表达现象。对于化学方程式,初三阶段的学生一定见过不少,对数学、物理等理科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背诵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巨大障碍。实际上,不必给自己过大的压力,更没有必要对化学产生恐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生物和化学都是比较偏向于文科的学科,计算没有数学和物理那么多。化学方程式说到底就是几个大写字母和几个小写字母之间互相组合起来的等式而已,学生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将字母被赋予的含义或者表达的化学元素联系起来。对化学方程式的背诵,要掌握如下原则,即将化学方程式与实验有机结合。化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每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时候,教师都会为学生演示具体的实验或是带学生亲自到实验室做实验。在观看教师做实验或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重视体验实验的过程,这样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学生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实验,跟着教师的步伐独立完成实验,那么学生将不必刻意去背诵化学反应方程式,只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记住,课后稍作复习便可。
二、平时多运算
化学尽管有些偏于文科,计算不如数学、物理多,但还是需要做一定的计算。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好随时计算的准备。对方程式,不是仅明白原理或者背诵下来就万事大吉,还涉及配平、高阶计算等内容,仍需要大量计算。基础性的配平,没有什么特殊的捷径,熟练的过程就是不断的练习与积累。所以学生要尽可能多练习,在练习中不断熟悉方程式,深刻地理解方程式,这对总复习是非常有益的。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犯了最基本的错误,就是审一道题,有了思路和解题方法之后,便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不再继续计算下去,这是消极的复习方法。事实上,有解题思路与做对一道题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同学们不可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因为运算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只要认真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大量而又细致的练习。平时练习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学生考试时的紧张或粗心大意。因此,学生应该多练习,多运算,这本身就是对知识点的总结与巩固,其效果要好过死记硬背。运算能力提高了,在考试的过程中就更加自信,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三、系统性记忆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作业
一、传统作业的弊端
遍历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并且过去高中教学模式中教师大量地采用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学习很累,学生不能从平时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并且在平时的高中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只顾着应付考试,不能真正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增长,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任何化学实践经验。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面对同一种题型练了一遍又一遍,但是该掌握的没有掌握,导致学生化学成绩进步不大。
二、高效作业的含义
高效作业就是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布置较为典型的化学习题,让学生精练精讲,尽可能从最少的作业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通过高效的化学作业取得较好的课外拓展,方便学生拓宽自身视野,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基调。
三、高效作业的策略
1.树立高效作业的理念是关键
在化学课程实施中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而且要始终树立“只有有限的作业才是好的作业”的理念。如果只是思想上重视了作业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际中化学作业的实效性,只顾完成教学目标的多少,为了作业而作业,那么这样的化学作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只会白白浪费学生的时间。
2.实施有效化学作业的策略
(1)明确作业目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体验来确定作业的方向,如果教师没有明确的作业方向,那么作业就没有针对性,更谈不上作业的效果。因此,教师只有明确作业的大致方向和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教师应该对作业的布置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通过挖掘学生的不足来进行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计划,让学生在高效的作业中获得新知识,达到好的学习体验,培养自身的化学能力,拓展化学视野的目标。
(2)作业形式多样化
除设计和布置“练习式”的作业外,还可以有以下作业类型:
①提问式作业。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相应的小组,鼓励学生进行教学问题的思考,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交流,并且将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师生交流互动让问题扩大,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教师直接告诉答案的形式。例如,在高中化学乙醇和醇酸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整个酯化反应的过程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酯化反应的过程中有何特点,并且酯化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哪种化学键的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给出相应的结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②研究式作业。研究式作业是学生通过拓展学习提升自身的化学成绩,同时研究性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并且教师将题目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自身的化学素质。例如,高中化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工业制碱的方法,并且在工业制碱的过程中如何消除工业制碱工程中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实现零污染的工业制碱过程。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③自主式作业。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化学科技前沿素材,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阅读,拓展自身的化学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元素周期表,根据世界上最新的化学科技,如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的元素,位于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又填充了一些,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科技的前沿消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作业要求多样化
教师布置作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在高效的作业中提高自身的化学成绩;让学生通过作业能够收获学习进步的喜悦,并且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师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在高中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并且小组成员之间在化学知识上会有一定落差,这样可以通过先进学生带动后进的学生,帮助后进学生实现进步。
4.作业完成方式多样性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动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完成作业形式的多样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化学课件、化学知识问答、化学动手实验等作业形式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化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在学生的高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高效的化学作业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高效的作业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观察、思考和创新,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化学高效性作业进行论述,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积极改善教师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含义;影响合情推理;考查;体现与运用;结论
一、合情推理的含义
合情推理这一概念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在他的名著《数学与猜想》中提出的。波利亚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学教育,我国21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也深受其影
响。笔者认为,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合情推理有助于科学发现。
那么,到底什么是合情推理呢?这个问题要做出一个很清晰的界定是有困难的。但根据笔者的了解,合情推理的主要特征大体如下:①合情推理区别于论证推理和演绎推理;②合情推理为猜想提供依据;③论证推理是可靠的,合情推理是有风险的;④论证推理用于证明,合情推理用于发现;⑤有效地应用合情推理是一种实际技能,需要通过模仿和练习来学会。
以上是我对合情推理的简单描述,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它对化学的影响,同时也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一概念。
二、合情推理对化学的影响
合情推理虽然是数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数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与此同时,它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那么,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核心学科,它的发展自然也少不了合情推理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到19世纪60年代,化学家发现的化学元素增加到了63种。直到19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论文《元素性质和原子量的关系》,谜团才逐渐解开。他在论文中写道:“我从最小的原子量选取元素,把它们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排列,发现元素的性质好像存在着周期性,甚至元素的化合价也是一个接一个按它们原子量的大小形成算术的序列。”后来门捷列夫沿着这个思路编制了元素周期表,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等未知元素的性质,并为这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留下了空位。他在周期表中没有完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指出了当时测定某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有错误。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
门捷列夫科学地发现过程就是进行合情推理的过程:首先,
有一大堆复杂的看似并不相关的材料——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性质。然后,将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相对原子质量)进行排序、分类、比较,将相类似的归并为一类,发现类似性质的元素之间总是隔着一定数目的元素,通过归纳发现元素的性质可能存在着周期性,进而大胆猜想元素的性质可能表现在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上。论文中清晰地记录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过程中的思维变化,中间充满了想象和猜想。
三、有机化学中的合情推理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有二百余年历史了。但到目前为止,不管是研究有机物的结构,还是研究有机物的性质,或是研究有机物的合成,在研究过程中都充满了猜想,所以,进行合情推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如DNA结构的确立过程。当时,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只是合情推理的一个产物,因为那时还没有完全能够证明此观点的实验数据。我们试想,如果他们一定要等到“证据确凿”才敢公布的话,我想那DNA双螺旋结构这个具有里程碑式的发现早就归别人所有了。
综上所述,合情推理不仅推动数学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也同样推动了化学的进步和发展,特别在有机化学领域,进行合情推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高中有机化学的考查与此密切相关。
四、合情推理在高中有机化学考查中的体现与运用
高中有机化学的考查内容较为广泛,不仅包括有机物研究方法的考查,还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考查,但是,不管考查的内容是多么的不同,考查的能力却大多集中在“推理能力”上,这一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具体在考题中所涉及的“推理能力”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演绎推理,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只要知识和逻辑正确,结果是没有风险的。学生在这类题的解答过程中感觉是较为“放心”的;另一类则是合情推理,根据现有的不够充足的证据和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
断,并对自己的猜想和判断承担风险。学生在这类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感觉是“不安”的。
从考查能力要求上来看,合情推理比演绎推理要求更高;从科学创新的角度来看,合情推理的考查比演绎推理的考查更有意义。因此,本文接下来将重点探讨的就是有机化学中涉及合情推理的考查以及如何采用合情推理来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道2007年全国理综卷II的高考题:
仔细分析下列表格中烃的排列规律,判断排列在第15位烃的分子式是什么?
在解答本题时,我们不得不用到不完全归纳法进行推理:已知1-3三种烃的碳原子数均为2,氢原子数分别为2、4、6;4-6三
种烃的碳原子数均为3,氢原子数分别为4、6、8;7-9三种烃的碳
原子数均为4,氢原子数分别为6、8、10。因此,推知10-12三种烃的碳原子数均为5,氢原子数分别为8、10、12;13-15三种烃的碳原子数均为6,氢原子数分别为10、12、14……我们非常顺利地顺着这个思路,合情地得出了我们需要的结果。但是,严格地讲,此结果并非是排他性的,它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入手的不完全归纳的结果,它是不能完全得到证明的,所以,此结果是有风险的。这里的不完全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带有猜想性质的推理,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所以,此题正是考查学生进行合情推理的能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合情推理的运用似乎并不是很难,不要着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是一道2008年天津的高考题:某天然有机化合物A仅含
C、H、O元素,与A相关的反应框图如下:
看完上面的框图你就会发现,此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物质可以作为演绎推理的起点。因此,此题一开始就必须运用猜想和可能性的不完全归纳等合情推理形式进行推导。具体如下:在推导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起点的选择。在框图中,物质A、D、E、G、P和S都有一定的信息提供,但经过合情推理,我们发现G的分子结构的可能情况最少,它只有两种情况:
而其他物质的可能性都非常多,因此,选择G作为推理的起点相对最为合理。接下来我们对G的两种结构形式分别进行演绎推理,在推到物质E时,我们发现如果G的结构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符合条件的E将不存在。由此,我们才能真正确定G的结构。G一旦真正确定,其他物质就可以通过演绎推理较为“放心”的得出。因此,合情推理在这里起了具有“发现”意义的作用。这道题目中G的猜测和论证过程与DNA双螺旋结构的猜测和论证过程极为相似,后者也是先通过合情推理得出可能的情况(双螺旋结构),并公开发表,然后大量的科学家论证其真实性。
以上例子就是高中有机化学中关于合情推理考查的典型代表,像这样的考查类型在有机化学的高考题中举不胜举。
如,2009年天津理综卷的一道题目:请仔细阅读以下转化关系:
A是从蛇床子果实中提取的一种中草药有效成分,是由碳、
氢、氧元素组成的酯类化合物;B称作冰片,可用于医药和制香精、樟脑等;C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分子中含有4种氢原子;D中只含一个氧原子,与Na反应放出H2;F为烃。
此题中物质F结构的确定是解决整道题目的先决条件。对于F结构的推导也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利用已知的分子量和E到
F的转化条件对F进行合情推理,得出多个可能性结果:分子式为C5H10的所有烯烃(共5种),然后利用C、D和E之间转化的框图及已知对C和D的描述进行推理论证和排查,最终得到唯一的确定性结果。此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合情推理—可能性结果—推理论证—确定性结果。
通过对此例的分析,我想关于有机化学考查中合情推理的体现和运用不需要再重复举例,读者自己感兴趣可以做更大量的研究,相信能给出更多的范例,供我们分析。但我们都知道,无论多少例子给我们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始终是“不可靠”的,带有“猜想”的,因为它始终是不完全归纳的结果,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
最后,我也给读者一个带有合情推理的结论。
五、合情推理的结论
高中有机化学主要考查学生的能力,而考查的各种能力中又以推理能力为主,推理能力主要包括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其中合情推理比演绎推理要求更高。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有机化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合情推理的思想,把合情推理作为区别于演绎推理的一种理论向学生介绍,为学生在解决有机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提供理论支持。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高效、正确的解决高中有机化学考查中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必须按照此过程进行分析:合情推理—可能性结果—推理论证—确定结果。
以上是我经过有限的分析与研究得出的结论,属于合情推理的范畴,若要使此结论真正属实,需要同行作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合情推理模式.科学出版社,2005-06.
篇8
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近年来土地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2004年以来开展的全国土地市场秩序整顿,使耕地保护工作开始出现新局面。但应该看到,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尤其是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正确地落实保护耕地的国策,目前还需要解决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耕地的质量与污染、耕地质量中自身因素与外部因素、耕地质量自身因素中各要素间的关系等。
耕地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质量与数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对立与统一,促进着事物的发展。耕地的质量与数量也不例外,只有统筹好它们的关系,才能促进耕地的保护。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是重数量轻质量。人们在理解耕地总量平衡时往往想到的就是保证耕地在数量上的平衡,占一补一。这使我想起农村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名言:“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意思是指一年种三季,每季产三百斤,不如一年种两季,每季产五百斤。前者劳民伤财,后者省力又多产。耕地也是同样,有时种三亩劣质田不如种两亩优质田,可见耕地质量的重要。
其实,绝对的数量上的平衡也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不断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需要占用土地,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土地,人类生产生活也会污染土地甚至使其丧失生产功能。这一切都表明在相当长时期内完全意义上的数量平衡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应该看到耕地质量有着很大的潜力。耕地保护实质是要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而生产能力又取决于数量与质量两个因素,充分发挥耕地质量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是当前耕地保护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既要发挥耕地数量在耕地保护中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耕地质量在耕地保护中的保障作用,只有统筹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管理,耕地保护的国策才能全面、正确地落到实处。
保护耕地与防治耕地污染。耕地污染给耕地保护造成很大障碍,污染了的耕地必然会导致耕地质量的降低,甚至还会使耕地丧失生产功能。因此,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必须注重耕地污染的防治。土地的污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所致。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向土地大量倾倒废弃物,废弃物中的许多有害化学元素直接进入土壤中,使土地受到污染。另一种是指土地形成过程中自身就含有超量的有害元素,它们有的游离在土地中形成了土地的污染,有的则固化在土地结构中,在某种外部条件的激发下游离出来,造成土地污染,如土地的酸碱度变化。我们常称前者为次生污染,称后者为本底污染。中国地质调查局多目标地球化学测量的资料显示,我国上述两类土地的污染已相当严重。第一种类型的污染主要在大城镇附近或工业发达地区,主要有毒元素为一些重金属元素,有的局部地区还出现有毒的有机物,例如多氯联笨等。第二种类型的污染连片出现,形成了大面积的本底污染,主要有毒元素是镉、铀等。无论是哪种污染,其后果都是造成在其上种植的农作物中的有毒元素含量严重超标。研究证明,上述地区的农作物中一些有毒元素超标率可达20%~50%。所以,全面、正确地落实保护耕地的国策就应该把防治土地的污染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耕地质量的内在因素与外部条件。耕地的质量不仅是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农作物安全的源头保证。劣质耕地不可能有高的生产能力,质量差并且受到污染的耕地会生产出不安全的农产品。耕地质量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耕地内在因素,二是外部条件。前者是耕地形成时固有的内在因素,例如耕地的成分,耕地所含的各种地球化学元素及其含量,耕地的腐殖层厚度及肥力,耕地的颗粒度及平整程度,耕地的酸碱度等。这些因素都是耕地土壤形成时固有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是改变不了的。但是人们也可以采取科学的办法对其适当改善,例如通过施肥提高肥力,通过平整土地来改善其平整度及松散度等,也可能由于不适当的耕作方式而使其遭受破坏,但是都不可能完全改变耕地的固有特性。后者是耕地自身以外的条件,例如降雨、水量、温度及日照等。这些不是耕地固有的,而是与周围的区域环境有关。这些条件很多在现代科学技术下都可以改善或改变。例如人工降雨、水利灌溉、塑料膜覆盖等,有的也可能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得以实现。耕地质量的内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工降雨可以增加土壤的湿度,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但雨量过大,会造成水土流失?鸦施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但过量就会破坏耕地成分与肥力;水利灌溉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农作物成长,但灌溉不当反而会使耕地板结或造成盐碱化;耕地平整可以松散土壤,但过度就会破坏腐殖层等。由此可见,耕地质量的内在因素与外部条件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它们可以得到改善与改变,但必须注意力度,否则不仅不会提高耕地质量,反而会降低质量甚至还会破坏耕地。
注意发挥耕地质量内在因素中诸要素的作用。耕地质量内在因素包含多个要素,每个要素都在耕地质量中起一定的作用,耕地质量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但是,人们在分析耕地质量时往往忽略耕地中各种元素及化合物的作用。其实他们是耕地成分的重要组成,是由于成土母质及成土作用所致,母质不同或者成土作用的不同,自然会造成耕地中的元素及其含量上的差异。一般耕地中有两种类型的元素,一类是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一类是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有害元素,人们有时也按耕地生长的农作物对人体是否有害来划分。无论哪种分类,都说明耕地的质量与元素及其含量有关。一般来讲,营养元素越丰富,有害元素越少,耕地的质量越高。因此考虑耕地质量一定要考虑耕地土壤的成分,尤其是各种元素、化合物及其含量。弄清这一点,就可以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适应性的农作物或者科学地改善土壤,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综上所述,保护耕地就是要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而耕地的生产能力不仅取决于耕地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耕地的质量,两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增加耕地数量的空间已经很小,虽然我们不断地提倡节约耕地,千万百计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但由于种种原因,耕地减少仍是一种趋势。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耕地质量提高的空间还很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耕地质量的内在因素与外部条件都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农作物的最佳方案也成为可能。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来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的潜力还很大。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正确地落实保护耕地的国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有必要在现有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一次耕地质量的全面调查,并根据调查成果,按耕地生产能力重新划定耕地等级。耕地质量调查曾多次进行过,但由于各种原因,调查不够全面、不够系统。质量调查中对耕地成土机理与耕地元素的组成以及耕地的污染程度注意不够,谈“标”的多,论“本”的少。耕地质量包含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此要统筹兼顾。耕地的调查必须要全面反映出耕地质量的各种内在因素、外部条件、已被污染的程度以及可能被污染的趋势,综合它们的内在联系,制定确实能反映耕地质量的耕地分级标准。应注意到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提高耕地质量就是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因此,以耕地的生产能力来反映耕地的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是构建新的指标体系,改进现有管理办法。保护耕地的目的就在于保护耕地生产能力,从这一新观念出发,就必须建立一套与其相适应的指标体系与管理办法。新体系要以耕地生产能力总量平衡为总目标,耕地生产能力总量可表示为:
耕地生产能力总量=单位面积耕地生产能力×耕地数量
其中,单位面积的耕地生产能力反映了耕地质量状况,耕地生产能力是质量与数量的双变量函数,可以通过调节这两个变量来保证生产能力总量的平衡。按这个理念,新指标体系应包括:调查结果确定的某地块的生产能力,这个地块的数量以及这个区域的耕地总生产能力。通过建立这个指标体系,就可以改进现有管理办法来落实保护耕地的国策。
举例说明:某地区有耕地一百万亩,其中生产能力超过八百公斤的优质耕地二十万亩,生产能力超过六百公斤的优良耕地三十万亩,生产能力超过四百公斤的一般耕地三十万亩,生产能力为二百公斤的劣质耕地二十万亩,可以计算出这个地区耕地的总生产能力大于五亿公斤。若建设需要占用优质耕地五千亩、优良耕地五千亩,按现有办法则必须补充一万亩耕地,但新补耕地生产能力较占用的土地低,因此虽然达到了占一补一的要求,但这个地区的耕地生产能力将低于原来水平。在新的指标体系下,我们可以改造五千亩优良地为优质地、一万亩一般地为优良地、一万亩劣质地为一般地,虽然耕地减少了一万亩,但这个地区的耕地生产能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提高了。
在全国范围或在全省范围内,要利用各种政策,鼓励人们应用科学技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生产能力。允许合理的易地补偿,以达到全国或全省范围内耕地生产能力的总量平衡或稳步提高。这里有个概念必须弄清,这就是耕地的生产能力与播种面积,前者关系着耕地的产能,是由耕地的质量与数量决定的,后者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应该由政策来引导与调节。要通过政策的引导,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促进耕地生产能力得到最大利用。
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中专化学教学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95-02
中专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为其今后人生的发展做准备,可以为学习能力稍弱但具有潜力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机会。多元智能理论在学生观、认识论及教学观等方面都具有独特见解,能够促进学生智能多元、综合协调地发展,对我国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相对于教师而言,中专教师有更为平和的心态及充足的精力来研究教学,并能深入学习与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来积极开发学生们多方面的智能。化学教学是中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合理渗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善于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相联系,从而培养及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主要可以从七个方面入手,即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观察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以及自知自省智能等,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对化学教学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专化学教学的实践与应用
1.1 语言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语言智能指用语言表达、欣赏语言内涵以及发散语言思维的能力,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开发目的在于明确化学相关术语含义、掌握以及恰当地应用,从而为其他智能的发展作铺垫。在化学教学中语言智能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化学原理、概念、术语、符号、实验仪器的名称以及化学现象过程运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正确表述,例如化学式、元素符号、化学反应方程式、酯化与水解、氧化和还原、烧杯、蒸馏、过滤等;另一方面,将自身对化学现象的分析与推测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表达出来。中专化学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切入,例如,将与化学有关的科学发明小故事与学生分享,组织课堂让学生讨论对当代化学成就的感想,引导学生阅读化学科普读物以及布置科技论文的作业等,将听说读写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环节之中。
1.2 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化学教学中的空间智能的开发主要包括:试剂的鉴别、实验仪器的组装、混合物的分离等实验操作;分子结构、原子结构、有机分子结构等化学物质结构。空间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主要通过能够显示微小或者复杂事物与过程的模型来表现,建立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事物,如图表、图画、多媒体图像甚至绿豆、铁丝、棋子、牙签、橡皮泥及火柴等材料。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概念中的相关结构来制作CH4、C2H4以及H2O等分子模型,还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现动画等多种各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能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发空间想象力,进一步地让其了解化学物质的结构特点,从而有效地对知识进行二次巩固复习。
1.3 逻辑数理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逻辑数理智能指对逻辑结构理解、发散思维的能力,其核心是运用逻辑推理来发现与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对事物关系的对比、因果、运算及推理等。在中专化学教学中,逻辑数理智能的开发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分析题意及掌握问题的实质。化学教师可以适时采用蛛网图来进行知识的汇总、用矩阵图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用概念图构建知识间的关系,进而学生能够利用相关图表进行归纳、比较以及总结,整理所学知识。除此之外,在化学实验中,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对比与分析也能拓展其逻辑数理智能,例如,在HCl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中,主要探讨H离子、Cl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何种粒子使得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问题,运用排除法可以通过在紫色石蕊试液中相继加入蒸馏水、NaCl以及HCl方法先后排除H2O分子以及Cl离子的可能性,进而得到是H离子将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这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多次观察实验情况的变化能够得到最终结果,并能够推理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Na离子、OH离子以及H2O分子之间是什么粒子能够使得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结论。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之中通过将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化并引导其进行科学的观察与推理,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及提升化学知识水平。
1.4 观察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中专化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发现问题以及总结规律的能力,其中观察能力不仅仅指观察实验以及记录现象的能力,还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感受以及对抽象物质空间结构的观察与认识。中专化学教学注重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因此,观察智能的开发要求学生将化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观察智能来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加以解释。例如,在缓冲溶液的课堂教授中,可以联系到人类生理方面,人体血液的pH值介于7.35~7.45之间,当pH大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发生碱中毒,当pH小于正常范围时肌体则发生酸中毒,血液是一种特殊的缓冲溶液,它能够有效地避免人类体内营养物质代谢所产生的以及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碱性、酸性物质进入血液之中后引发中毒,源于血液能够对抗外来的少量碱性与酸性物质,再配合肾与肺的调节作用,从而保持血液正常的pH值。通过这一缓冲溶液的讲述,学生在学会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医学常识,进而加深化学实用性与重要性的认识。除此之外,化学实验中观察智能的运用也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观察方式是完成实验的有力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有效手段。
1.5 音乐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在中专化学教学之中音乐智能主要表现为艺术与美的教育,音乐智能的核心是对韵律与声音的敏感度。化学课程中有许多与美息息相关的素材,如实验之中的反应之声,点燃氯气与氢气的混合气体所发出的剧烈声响、金属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丝丝声响等。与此同时,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也是音乐智能开发的表现方式,其音韵节律可以使学生朗朗上口进而容易记忆,如元素的化合价记忆口诀:化合价实质应认清,金正非负单质零;化合物里有正负,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一价氟氯溴碘氢,还有金属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铝三硅四都固定,抓氮变价要注意,一二铜汞又三金,二四碳铅二三铁,二四六硫三五磷。倾听反应声音及化学元素歌诀记忆法等音乐智能辅助化学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音律变化,不仅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物质的科学的音韵规律,还能够使学科产生直观的美感,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音乐智能的开发还可表现为在化学课堂中运用适当的音乐配合教学相关内容来渲染学习的气氛,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用脑紧张及提升其学习效果。
1.6 运动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运动智能主要是指人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以及运动中的速度、力量与灵活性等,表现为用身体来表达情感、思想的能力。运动智能的开发主要通过活动课来让学生积极融入于活动之中,学生再以运动的方式将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内化处理,从而使左右大脑同时进行工作以促进其身心健康与运动智能的协调发展。运动智能在中专化学课程中则主要表现为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其目的是将蕴含于化学实验设计中的理论思考通过实在的操作方式表现于具体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中。例如,在金属与酸的反应中,化学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Zn、Mg、Al、Cu、Fe等五种金属与酸反应的不一样现象:Zn与Al反应较快,Mg反应最为迅速并且伴有明显的放热现象,Fe反应速率较慢且表面有气泡产生,Cu则没有反应,然后结合金属的价格提问若要制取氢气应该选择哪种金属最合适,通过综合的分析,学生能够得出结论即用Zn制取氢气最为合适。通过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7 自知自省智能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自知自省智能是人们准确地构建自我感知以及运用知识来指导与规划自己行为的能力。中专化学教学之中许多方式能够开发学生的自知自省智能,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例:首先,学生在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与试剂;其次,学生进行自定合理的实验方案,有意识地认识到自身智能活动的过程;再者,教师在旁对学生实验进行相关指导工作,并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做出相应的解答及纠正操作之中的错误之处,学生再通过反省来对自身的智能活动进行调整;最后,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应组织全体学生对此次认知活动发表见解以检查及评估自知自省活动的效果。人类认知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自知自省则是促进这一循环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自知自省智能的开发。
2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我国教育教学具有十分深刻的促进意义。在中专化学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中,化学教师应将多元智能理论渗透其中,激发教学改革灵感,全方位、智能化地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总而言之,教师应注重学生各项职能优势并发掘其职能潜力,从而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为培养社会各界职能优势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士荣,李跃春,谢祥林.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9(2):15.
[2] 周冲.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化学教学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3):15.
[3] 戴连久,阎蒙钢.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整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5):34.
[4] 王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化学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D].四川师范大学,2012(3):27.
篇10
关键词: 九年级化学教学 化学课本 阅读
“阅读能教给人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由此可见,阅读应是学习中的重要技能,也是一种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那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培养化学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化学阅读习惯?
一、明确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重要性
据教育心理学家研究:中学生70%―80%的学习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但阅读的水平并不高,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化学学习中,阅读好课本应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课本是老师教、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又是考核学生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生阅读好化学课本能充分发挥化学课本的作用,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理解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把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并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对其自身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理清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内容
化学课本所展示的基本内容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依据,其大致可以概括为标题、概念和定律、例题、实验等几部分。所以,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1.标题。“标题”是章节的概括、本节的宗旨,由此入手阅读可以把握学习目的。如“奇妙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要学习的具体物质,“奇妙”指出了学氧化碳这一具体物质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发生的奇妙变化(奇妙之一:空气中的CO2保持相对稳定;奇妙之二:CO2的“三态”变化;奇妙之三:CO2与H2O发生的“变化”)。这样的阅读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概念、定律。“概念和定律”的表述具有文字简洁明了、精炼准确的特点,阅读时要咬文嚼字,细心琢磨,并注意勾、划、圈、点。例如“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在这一概念中,只要抓住句中要点“生成新物质”,就容易把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对物理变化的概念就不言自明。让学生这样逐字逐句地理解,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例题。“例题”主要展示解题步骤、关键词语、解题格式。例如“计算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书中解答道:先查出“H、O”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计算出“H、O”元素的质量比。从“先”和“再”两个字可以看出:第一步依据的是化学式和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二步依据的是构成水分子的各原子质量关系,就是组成水的各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读懂“H2O”的含义,它能表示每个“H2O”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也应当是说每18份质量的水中含有2份质量的氢元素和16份质量的氧元素。这样的阅读能让学生分清步骤,找出关键词语,弄清各步骤的依据。
4.实验。“实验”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为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供感性材料。所以,虽然课本中的实验内容一般用小字,但并不是说明它不重要,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使用仪器、操作过程、观察的内容和部位这几方面。
三、熟悉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程序
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与一般阅读程序一样,学生在阅读时需要积极思维,有的甚至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另外,还需要高度概括所阅读的内容,用易于接受的或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所以,化学课本的阅读程序可概括成“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即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
1.全面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全面印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和本质问题上,要做到能提纲挈领地叙述出来。
2.抓关键。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学生要抓住关键重点研究,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关键词语要认真琢磨。例如,“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这一概念,只要抓住“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这几个关键字,就容易掌握“氧化物”的定义了。如“KMnO4”和“KMnO2”是氧化物吗?显然,“KMnO4”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KMnO2”是氧化物,它符合氧化物的定义。
3.理思路。学生在读书时要积极思考,逐步突破难点,掌握重点,阅读后要掩卷而思,进行系统回忆,理出一章一节教材的纲要,即知识线。例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一节可提炼成分子的存在―分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观点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这三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线。根据知识线去回顾,形成网络,有利于复习和作业时知识再现。
四、分析学生阅读化学课本的方法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常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语意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新授课的预习,要求对课本内容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对重要概念、结论,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作出必要的标记,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例如,学习“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元素”这一节内容时,学生阅读后,应把本节内容分成三大段:(1)元素的概念及其引入;(2)运用元素的概念讨论物质的组成,建立单质、化合物的概念;(3)从单质、化合物的角度认识元素的存在形式。经检查,通过这种阅读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较系统地掌握课本内容。
2.“提纲式”阅读。这种方法适合于课堂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列出提纲,学生可依提纲阅读。例如,学习“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的内容时,教师可列出下列阅读提纲:“(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核是有哪些粒子构成的?(4)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质量各是多少?(5)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怎样确定相对原子质量?”这样列提纲可为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提供线索,指明自学的方向,暗示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实验式”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实验内容,可边实验、边阅读。例如,铁生锈条件的研究性实验,学生可先阅读实验内容,然后亲自做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再阅读与实验有关的课文。学生通过实验式阅读可以改变做实验时心中无数,手忙脚乱,不注意观察现象的不良习惯。
- 上一篇:高校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 下一篇: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