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能力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教学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教学能力

篇1

一、向课堂要效率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通用教材都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无论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编教材的专家教授不可能也的确不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3.妥善处理教学细节。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效率。教师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4.充分重视学法指导。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5.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向课堂要效率,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

6.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率,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概念方面的阅读指导。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图形的阅读指导。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①实验内容;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③实验装置图的原理;④实验要求的条件;⑤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3.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

控制阅读的时间和速度,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速度可适当放慢。阅读中注重思考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三、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1.寓思想教育于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想学。教学中,我利用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抓准时机,见缝插针,用优美的语言、强烈的感情向学生讲解我国在古代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和现代化学科学的巨大成就及我国丰富的化学资源。例如向学生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化学方面的发明就占了四分之三;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化工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在世界前几位,甚至是第一位。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娓娓动听的谈心,科学精辟的分析,能纠正学生的偏见,能解决学生的压力,鼓足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常将化学史上许多刻苦攻关的科学家的事例融汇到知识教学中,如居里夫人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还可以化学实验为中心经常做实验,可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课堂总结的能力

篇2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我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篇3

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但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各学科在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及具体措施上有所

差异。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对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与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并做出解释的能力。”据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准确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化学概念是用准确、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准确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学好化学的最基本要求。而化学概念和原理都是用语言的形式表达的,而概念和原理的字面含义与实际内涵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否则会造成误解。

二、准确表达化学概念和原理

知识掌握重在应用,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意会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准确、规范、恰当地进行表达。化学中有许多概念和原理,必须要保证学生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三、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问题

近几年的各地高考化学试题都出现了一些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对实验事实做出合理解释、运用多种方法形成实验探究结论的能力。在学生的答题中普遍暴露出条理不清、拖泥带水、丢三落四、答非所问等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化学式语言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表达化学概念和原理外,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准确、精练的回答。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消化吸收,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或条理不清,那么传输给学生的就是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当学生再把这些信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时,就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语言修养,不但讲课时语言要准确规范,富有启发性,而且板书的设计也要力求简练、严谨、条理清晰,并能体现学科的特点。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汲取语言营养

化学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载体。教材中的语言一般来说系统性和科学性都较强,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不仅能加深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还能纠正头脑中已有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求学生注意学习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如概念原理、化学用语、工业流程图、实验装置等知识,该记忆的要记忆,以增加自己的化学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根据装置图、图像、表格等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学生真正明白图像语言,学会“图文结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图像题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牢固持久,并在头脑中形成图像,从而能做到“看图说话”,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江苏卷)第16题就是化学工业流程图,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工艺流程应用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对化学语言能力要求比较高,不仅要看懂图,还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同桌之间互问,让学习小组内互问,让小组代表走上讲台,讲解提问,讲得好的给予掌声,使大多数学生得以表现,能够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欢乐,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4.严格要求,强化学生读、写规范

及时纠正学生读、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习惯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因此,教师的教学及任何示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元素符号、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表达,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学生养成不良习惯。

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 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用赋予本学科特点的科学方法,使每个学生掌握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应有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学习氛围。下面仅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素质

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自然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认识化学现象、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原理和物质结构、获得实验技能等的重要手段,是学好化学的必由之路。化学实验必须通过观察才能获得结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

1、通过多种渠道,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对于同样的现象,有的人能从中发现重大奥秘,而有的人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可见,整个观察活动乃至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是相当多的。

(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了“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性栏目。这些栏目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连同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药品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大好时机。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给学生操作和观察的方法,提示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注意什么?”“记录什么?”让学生明白,观察应该是眼观、耳听、手动、口述等各种器官的综合运用,从而为概念、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活动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利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机会,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化学物质极其丰富,如化纤、塑料、橡胶、合成食品、合成染料、合成洗涤剂等;化学现象更是随处可见,如食物的腐败变质、铁的生锈、水泥的硬化、天然气的燃烧、开水中的水垢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和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尽力去设法解答,增长才智,提高化学素养。

2、要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观察力的有力支柱。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正确,观察步骤比较合理,观察就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明确观察的目的,做好知识的准备

正确的观察,就是要使学生的感知按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只有按照物质变化的具体特征和规律去进行观察,才能使观察全面周详,不发生遗漏,才能抓住那些细微的或稍纵即逝的现象,使观察变得精细、敏锐。观察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或容易忽视的重要情节和特征,这往往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例如做“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时,如果没有观察的敏锐性,势必观察不到“白烟中混有黑色烟丝”这一重要现象。但若先从理论上分析反应的可能产物之后再观察,就不会停留在“继续燃烧”、“耀眼白光”这些一目了然的现象上,而会有意识地去寻找其他现象,那么黑色烟丝是不难发现的。又如,在学生完成“中和滴定”的实验后,可提出一个问题,一只25mL的酸式滴定管,所盛溶液的液面恰好在10mL处,把管内液体排出,用量筒承接,所得溶液体积是多少?就这个问题对某个班的学生调查结果,答对人数却不足三分之一,如此简单的问题,由于观察时粗心,答对者竟然不多。

(2)掌握观察的程序,做到井井有条

事物变化中的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总有个前因后果,具有一定的次序和条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如观察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第一步可先从整体上观察球的种类、颜色、大小,代表何种原子以及球和棍的数量;第二步,再从每两球的相邻关系,棍的多少,以及棍间构成的角度等,识别出官能团;最后从整体上观察,根据官能团和原子数,确定物质。对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①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所需要的条件;③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④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及检验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观察,最后对观察到的现象都应作逻辑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认识,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

学生的观察能力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进行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应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要使学生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正确而流畅的思维,因此,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四个环节,使学生对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知识运用,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如果在教学中,只就事论事,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其思维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出现差错。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其素质的提高。

2、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

启发思维是化学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关键的一步。在化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着自我完善的方向发展,不应把中学化学的规律、方法、技巧一味的向学生灌输,不讲原因和来源,强迫学生去记忆,让学生机械的去套用。这样就会把规律、方法、技巧变成僵硬的教条。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受到挫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做到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学探究,设计一些选择、填空、简答、计算等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问题,引领学生看书、思考、动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推理、比较与鉴别、联系和运用。特别是对一些规律、方法和技巧,一定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掌握。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看书,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做到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使每个学生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情境,当然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

篇5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33-02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阅读是读者以初始文本为话题,在接纳、交流与碰撞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再造文本“意义”的过程。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也是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化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就目前化学教学的实际来看,许多化学教师非常重视知识传授、科学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学法指导等,但是,每当学生在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时,往往因读不懂题目而无从下手、理不清题意而半途而废,究其缘由,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是主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化学教学中,重视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一、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缺失的原因

1.师生认识不足。大多少化学教师总认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是文科的事,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引领缺失,指导乏力(特别是淡化或忽视对学生进行阅读心理的指导),学生以为课堂上听了、看了、做了,没有必要再阅读书本,久而久之,心中也就形成了学习化学只是要求重视观察和实验、不需要阅读的思维定势。

2.教师越俎代庖。在平时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地注重将所学内容“讲深、讲透”,讲得“清清楚楚”,教师为了所谓的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该让学生阅读的――文本、概念、原理、图表、题目等,教师皆包办代替,学生因为失去了阅读的机会而不想读、不愿读,最终,不会读。

3.教师指导不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口若悬河把课本丢弃一边,即使打开课本,也就是让学生将有关化学概念、原理用笔划一划,轻视或忽视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阅读教材,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被慢慢地剥夺了、阅读能力被慢慢地钝化了、阅读兴趣被慢慢地挫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地失去了。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在做化学信息题、推断题时,心中便自然产生一种畏惧和害怕的心理,就是因为学生无法从题设中读懂信息,因而也就无法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致使解决问题时时常发生“卡壳”现象乃至束手无策。

4.教材编写缺失。不少学生反映“看书,很简单,做题,很困难”。确实,教材在编写上是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力求简单、通俗、易懂,所以,教材中对有关内容的描写过于简单、所例举的化学事实有限、分散且例外的情况较多,加之化学现象和事实过于庞杂,化学概念的内涵过于隐蔽,学生阅读课本时易产生混沌、困惑和不解,因而,阅读课本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受重视。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1.激发学生想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阅读课本枯燥、反味,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书本上的“资料”,也可以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例如,在学氧化碳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传说:据说,在印度尼西亚某荒岛高耸入云的大山的山脚下,有一条细长的峡谷。很久以前,有一个来自欧洲的探险家带着一条狗,从这条峡谷中通过,还没走出山门,他带的狗就突然死了,他感到非常奇怪,周围没有枪声,没有野犬袭击,刚才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死去呢?当他蹲下来想看个究竟时,没过多久自己也晕过去,再也没有起来。后来的探险家发现这条峡谷中有不少人和狗或羊的尸骨,人们对这条死谷望而生畏。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后,心中便油然产生惊疑:为什么进入峡谷后狗和羊都死了?为什么人站着安然无恙,蹲下来反而会晕过去?急切地想知道其原因,学习的兴趣非常浓烈。再如在复习酸碱的知识时,若要学生直接阅读酸碱的知识,他们会感到枯燥无味,课堂上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两杯没有标签的酸溶液甲和碱溶液乙,现提供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锈铁钉,pH试纸,AgNO3溶液,大理石,锌粒,氯化铵,CuSO4溶液用品。请问你可用哪些方法检验甲是酸溶液,乙是碱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你的方案。学生听后,就会主动地去复习酸碱的知识,增强了阅读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学生的方案可归纳总结出酸碱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着力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如此全方位的训练,可以催化学生会读的习惯形成。

(1)扶放结合。学生刚学习化学,预习时,往往不知道如何阅读,这时,教师可采取“扶”的方法,使他们顺利“上路”。如第八单元《金属材料》可以设计以下预习提纲:(1)金属材料包括哪几类?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哪几种?(2)金属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3)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用铅制?(4)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5)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哪些不良后果?(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采取“放”的方法,如课堂阅读、复习阅读,让学生自己列出阅读提纲,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成。

(2)读写结合。作为学习的两种重要手段,读、写一定要有机结合。例如在阅读化学现象的时候,加以书写化学方程式,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肯定很起到很大的作用。

(3)读解结合。解题,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巧能力的好方法。经常有学生反映听老师讲例题时觉得很清楚,可一到自己做题便又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学生有读、解结合的习惯,这个问题便不复存在。读解结合可以是读例题与解题相结合,读笔记与解题相结合等等,通过读例题、读笔记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次的复习机会。

3.教给学生善读的技艺

(1)化学概念的阅读

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台阶。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是不同的。化学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概念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阅读化学概念时,主要抓关键的字、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达到“其意自见”的境界。

(2)化学图形的阅读

①理论图。化学中的理论图,由于内容抽象,用图可以使理论形象化,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概念。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指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部分,阅读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而变化。

②曲线图。化学中的曲线图,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③实验装置、操作图。化学中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重点抓住实验内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实验装置图的原理、实验要求的条件以及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等几个方面,着重思考化学实验的原理、实验结论、对实验中各种化学现象的解释。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观察的重点,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

(3)实验数据的阅读

化学教材中的有关实验数据,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实验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在教材的阅读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数据的大小和数据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4.拓展学生乐读的视野

在化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了“资料”、“阅读”、“讨论”,有些内容虽然一般不作考试要求,化学老师不应视而不见或一笔带过,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或课堂上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阅读,根据学习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上网搜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如在讲煤和石油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汽油的主要成分”,为什么汽油中要加乙醇?磨刀不误砍材功,让学生多阅读一些看似无关的资料、书籍,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三、化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几个注意点

1.善于标记

指导学生善于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原理、论述中的关键字、词、句等,用富有特色的勾、画、圈、点、线等方式做出明确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批注,以便提醒学生在阅读时应予以注目、留意,不断加深对其记忆和理解。

2.善于调控

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全体学生的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微调。在课外,教师应善于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有效设计、科学调整。

3.善于反思

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对阅读策略进行有效的优化和反思。

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充分体现。在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内心体验,挖掘、激活、提升他们的潜能,打破禁锢,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化学教师要自我加压,乐于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梁启超曾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与发展。”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品质、增长智慧、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中学生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为,“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萨特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篇6

一、培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化学课本肯定没有小说、连环画那么轻松有趣,致使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枯燥、味如嚼蜡,越学越糊涂,从而产生畏惧、厌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缺乏阅读兴趣。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化学的阅读能力,就是通过阅读化学课本和课外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首先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与美,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阅读。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有的体现了当今最新的科技成果,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不怕水的鸟笼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授“石灰石的用途”之前,先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有谁参观过桂林的芦笛岩,肇庆的七星岩?你们知道那美丽的溶洞里的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如果我们参观溶洞时鸦雀无声,我们将听到什么声音?”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参观过,有的说没参观过,还问钟乳石到底是什么成分等,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溶洞的形成、硬水”,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因而变得乐于阅读。另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二、注意方法提高能力

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细读等几种。对于初中学生,主要介绍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仔细阅读、理解、运用。

1.精读化学概念

初中化学概念特别集中,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直接关系到学生“双基”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概念具有逻辑性、概念性、抽象性等特点。

在阅读化学概念时,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要达到“读到字缝里去”的境界。例如“催化剂”这一概念:“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中不会发生变化。

2. 区分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各种粒子符号等。化学用语的引入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需要和教学深入的必然结果,化学用语是最为简洁精练的化学语言,必须牢固而准确地掌握。

学生初接触化学符号,往往就直接按字母的读音读出,例如:MgCO3读成“Mg,C,O,3”,而不读成“碳酸镁”,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正确理解化学符号的含义,正确运用化学符号都不利,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阅读。特别是在教学伊始,就必须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读、写训练,如严格区分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的“+”与离子符号中的“+”、数学中的“+”的意义和读法……为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还可将一些内容编成口诀的形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死亡硬背、不求甚解,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以达到运用自如。

3.精读后的复述

阅读完教材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主干内容,这一过程通常安排在听完讲授后。阅读后的复述,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它必须经过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抽象、概括、归纳、联想等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阅读后的复述可运用在多种形式的课内,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挖掘出不同的复述内容。这样,可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忽视自学,以“听讲”为唯一信息源。

4.精读习题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大多要通过解题来体现,因此,读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自己将题一读了事,而应该选择典型题目让学生细心读题,标出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题示“信号”,发现题中“隐含”条件,弃去“多余”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 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疔的启蒙阶段,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时期。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必须的,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克服定势 激发发散思维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或称定势思维,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即对同一类型的题目,能够沿袭模式化的思路,驾轻就熟地解答。但定势思维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思维惰性、呆板,更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摆脱思维定势的副作用,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和核心,它具有多端性、伸缩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求解,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如鉴别Kick、(NH4)2SO4、NH3·H2O、H2SO4四瓶无色溶液。此题目应让学生提出多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方案Ⅰ:用闻气味和PH试纸鉴别;方案Ⅱ:用PH试纸鉴别;方案Ⅲ:用Noah和BaCl2溶液鉴别;方案Ⅳ:用Bar(OH)2溶液鉴别。

二、科学观察习惯的培养

化学中的观察包括观察化学物质、实验、模型、图表等内容,结合不同的观察内容,在指导和训练学生观察时应注意不同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磷燃烧的演示实验就有四处:①空气成分的研究;②氧气的性质;③燃烧条件的研究;④质量守恒定律的证明。同样是磷的燃烧,演示实验的目的不同,观察的目的就不同,观察的侧重点也就不同。①中主要观察玻璃钟罩中的水位上升了多少,以证明空气中约含五分之一的氧气;②中主要观察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的不同,以证明氧气的助燃性;③中主要观察磷能否燃烧,以证明燃烧需要两个条件;④中主要观察燃烧前后总质量是否变化,以证明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只有目的、任务明确了,学生才能集中精力,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才能进行系统而层次分明的观察,才不至于主次不分、顾此失彼。第二,要指导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包括协同观察、顺序观察、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全面观察等。如:氢气、碳、一氧化碳三种物质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就可采用对比观察法。

三、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琼·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简单地重复前人已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现和发明“而这种人一定是具有很强求异思维能力的人,因为求异思维是一种冲破常规、大胆设想,从同一信息来源,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变化,产生为数众多的输出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只有敢于和善于求异思维的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返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刻不容缓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联想是启动学生求异思维的金钥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四、实验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必须学好、练好,要利用一切可以动手练习的机会,如分组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组实验以及由同学们自己安排的家庭小实验。因为只要是亲手做的实验就必然会涉及到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第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溶解、振荡、搅拌、加热、过滤、倾倒、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配制及气体的收集等。这些基本操作要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都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反复多次地练习和实践。第三、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充分注意到“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程序合理、安全可靠”这一基本要求。如:在学完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气体的方案:CH3COONa固体和Noah固体在Cato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产生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甲烷气体。或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第四、实验记录和总结的能力,实验的记录主要用于学生的独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则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获得技能的最主要的途经,做实验时,引导学生坚持做到“四带”和“四勤”,所谓“四带”即“带书、带笔、带记录本、带预习报告”。所谓“四勤”就是要勤动手、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记录观察时,一定要记录真现象,凡实验不成功的要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反复做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弄虚作假。

五、学会抓关键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8

化学实验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因为:

其一、化学实验具有实践性,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认识的深化提供了途径。

其二、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学生借助于化学实验直接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这是形成物质观、自然观、世界观的重要渠道。实验中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综合、分析、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用心、虚心、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以达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由于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起如此重要的作用,现就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略述浅见。

一、演示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演示实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操作并组织学生观察的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提高教师协调的动作,有序的操作,能给学生感性经验和直观性认识。

在实验中,教师作适当的提示和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往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在实验前提出问题,是上部蜡烛先熄灭还是下部的蜡烛先熄灭?在实验后,要求学生联系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实验现象。这样,通过提示、实验、思考、讨论,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演示实验不仅是作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且是学生具体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顺利地形成概念、理解原理、示范正确使用仪器和试剂、掌握实验操作方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以模范的行为对学生也进行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的熏陶。所以,演示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其它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完全代替的。

二、随堂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随堂实验,即边讲边实验,是配合教师的讲授,在教师现场指导下,由学生当堂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从而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

由于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双边活动,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随堂实验中,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所以,争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探索知识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尤其是一些基本操作。

如酒精灯、试管的使用,加热的操作,试液的滴加等。由于随堂实验更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把感性认识进一部上升到理想认识。这样不但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知识,还了解了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实验的次数有限,随堂实验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机会。与演示实验相比,在随堂实验中,学生不仅可以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还可以在教师的当堂指导下,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操作。所以,随堂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

三、学生实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验,即分组实验,是由学生一个或几个为一组,独立完成的实验。在学生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实验记录,对所得数据与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完成实验报告,从而达到学会和训练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能力,巩固和加深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它与演示实验、随堂实验一样,都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才可能达到熟练、正确地进行基本操作。同时还能加强对学生安全、节约、团结协作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四、实验习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性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而学生分组实验又是实验中最重要的,因此,提高农村学生化学分组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一)分好小组,明确职责。为了做好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三人一组,分组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组选一人做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实验工作,对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进行分工。到下一次实验时,进行角色转换,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九年级起始阶段,学生做分组实验时,一般先由教师搀着走。教师事先对学生提出实验课题,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讨论,学生通过长期独立使用仪器,自行操作,对仪器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掌握,直至完全熟练地进行各项实验。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以外,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因而课堂中教师的每一次宽容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触及学生的情感,都可以促使学生放开顾虑,大胆发言,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这一切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这又能促使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有利于化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设问了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头脑灵活的学生脱口而出,等他们说出正确答案时,其余反应慢的同学也丧失了继续思考的信心。久而久之,再遇到问题时,他们便会随声附和这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只听别人的分析讲解,养成了懒惰习惯,以致思维缓慢,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接近于正确的答案,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三、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课前要预习。上课前一天,学生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教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可以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二)听好每堂课。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功在课堂,利在课后。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解决。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而且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些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三)认真记好笔记。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学生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特别是要强调改错笔记。

篇10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在实验室中制备少量气体时选取气体发生装置原则和喷泉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解决怎样利用氢氧化钠、生石灰和浓氨水来制备少量氨气的实验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先分组讨论,接着老师做出指引,最后由小组长发言给出全组的最终答案:第一步,在烧瓶中倒入适量浓氨水,加热;第二步,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或者生石灰;第三步,用分液漏斗装浓氨水,在盛有氢氧化钠或者生石灰的烧瓶中滴加浓氨水.随后给学生留下问题思考:如果只用少量氢氧化钠颗粒、适量浓氨水、蒸馏水、一个圆底烧瓶、橡胶管、大烧杯和带橡皮塞的玻璃管怎么做出喷泉效果?这是两个知识点相结合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

    陈汝梅指出,通过增加有趣味的实验,展开科学探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散思维的良好氛围.无疑,开设第二课堂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自己一套设计化学实验的思路和方法.此时,学校应开设化学实验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第二课堂的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想法可以变成现实,学会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氯酸钾的化学性质以及检验氯离子、钾离子的方法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实验就可以证明氯酸钾中含有氧、钾、氯3种元素.思考讨论后就可以得出实验方案为:第一步,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在一起,加热两者的混合物,产生的气体能复燃余烬的木条,则证明有氧这种元素的存在.第二步,冷却残留物,然后加水搅拌至溶解,用滤纸过滤,用铂丝沾取少量滤液在酒精灯上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玻璃观察火焰的颜色为紫色,则证明有钾这种元素的存在.第三步,取适量滤液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然后加入到稀硝酸中,发现稀硝酸中有白色沉淀,则证明有氯这种元素的存在.通过第二课堂的实验,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化学书本中的检验原理、方法,而且学会了怎么证明氯这种元素的存在.

    此外,学生还能通过第二课堂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根据钠、铜、钙等金属离子在火焰中呈现出的颜色不同,学会它们焰色反应的实验.并鼓励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得出不同的结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开放性实验:用2种方法鉴别出溴化钾溶液、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实际上鉴别的方法有2种以上.面对此类问题,每个同学都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其中的一些方案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此时,老师应该耐心指导和帮助学生,及时引导学生比较众多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再者,沈庆指出,要结合生活实际来开展化学实验.比如根据酸的性质,指导学生利用pH试纸来检测家中的水、果汁、洗涤剂等,然后产生一些想法,如如何改变物质的酸度等.

    学生可以从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方案的设计训练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学生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使书本知识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运用.总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新时期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探索创新出化学教学中更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