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的基础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音乐的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音乐的基础

篇1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教学;流行音乐

1.初中音乐教学概述

作为成长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既有自身的特性,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任何教育的开展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初中生的特殊性,音乐教育应该融音乐性、娱乐性、知识型与技能型于一体,既要关注学生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培养,又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为音乐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领悟美的内涵,在音乐课堂上获得审美体验;(2)音乐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将音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要关注学生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3)音乐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应该遵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音乐教育不应该拘泥于条条框框,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性。

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2.1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一出现就以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吸引着广大的年轻听众。其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的特点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然而由于流行音乐的商品性,它并不像古典音乐,以艺术性为追求,而是以迎合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因而流行音乐包含的内容良莠不齐,而青少年大多缺乏筛选的能力,这也是许多家长和老师反对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原因。因而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在音乐筛选上给学生一定的指导。

2.2流行音乐引入的意义

初中音乐教育既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需要,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种创新,更对初中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具体来说,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1)从艺术性的角度筛选流行音乐,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筛选,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赏析态度。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初中音乐教育内容应该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而流行音乐的良莠不齐可以通过引入到课堂来引导学生吸收其中的积极部分。(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初中音乐教育本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发现美的眼睛”。(3)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音乐教育不只是单纯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融自然、社会、情感于一体的全面性教育,初中生对流行音乐的热情普遍较高,引入流行音乐的元素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流行音乐引入的策略分析

3.1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流行音乐引入是初中音乐教育的一大创新,也必须加以重视。首先要明确要提高初中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的师资水平建设,首先必须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自身还要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引入流行音乐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见多识广,筛选出既符合教学目标又迎合中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作品,还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加入流行元素,而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3.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

要引入流行音乐更要求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初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深入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其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其大胆表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设计多元灵活的流行音乐教学活动,启发审美体验

流行音乐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流行音乐添加,而是应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上添加流行的元素,使初中音乐教学更具有娱乐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接触主要表现在直观感受上,所以要启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积极运用电教媒,通过乐器的演奏、音乐的欣赏、电影片段赏析、录音的评析等等手段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在体验中真正获得音乐知识和审美体验。例如,可以利用音频播放器开展音乐赏析、多媒体进行短片鉴赏,给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手的访谈录等,让学生不仅可以从歌曲本身了解音乐,还可以透过歌曲看到比歌词和曲调更有内涵的东西。

3.4认真筛选流行音乐作品

筛选流行音乐作品是引入流行音乐的关键环节,教师的筛选行为不仅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取向,既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做到所选作品必须积极向上、富有内涵,还要注意作品的艺术性和多样性,保证作品能够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可以选择王力宏的《落叶归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歌曲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可以选择腾格尔的《天堂》等等。

4.总结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大众时尚、娱乐猎奇,这正迎合了初中生的追求新意、渴望认可的心理,因而流行音乐在青少年间受欢迎程度极高,但如何引导青少年筛选流行音乐作品一直是老师和家长们头疼的问题。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更将引导学生不只是简单的从耳朵的来评判流行音乐,而是从身心的感受、音乐的背景、音乐传达的主体等多角度来欣赏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 刘丹,论中小学实施流行音乐教育的可行性,[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4)

[2]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3003

篇2

[关键词]音乐 信息技术 整合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那么音乐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这为传统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知识的传授单凭教师的讲解往往只是片面的、空洞的、枯燥的,所以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环境,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运用网络教育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利用校园网络,围绕阶段学习主题,把丰富的知识资源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质量的、有个性的音乐学习网站,让学生随时可以欣赏音乐,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能够自然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享受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通过多媒体手段,用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来自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形象具体、形象新异的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只有经历了赏心悦目的活动过程,才会有令人愉快的活动结果。只有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参与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二、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能力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较易产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将游戏、音乐、歌谣、游戏图片、音乐相结合,开发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网络的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让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挖掘孩子们在音乐表现上的创造潜力。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音乐教育要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以人为本”。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说,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处在发展音乐技巧、掌握音乐知识和树立对音乐的态度的关键时期,他们极易被新生事物所吸引,并且能以批判、比较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他们有潜力去探索那些远离他们生长环境的音乐文化。旧观念、旧思路、旧方式下的学校艺术教育,关注点单一,学生被动参与、兴趣寡然。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完全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从传统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由地、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培养他们个别化学习的能力。而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开阔了视野。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方式

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信息技术的教育,将多媒体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音乐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在作课前准备时,可以在画面上有计划、有艺术性地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将音乐教材制作成像简单的故事片一样,融电脑、电视、录像、录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充分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音像同步、情景交融的功能,实现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整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师生之间也不是权力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这是信息化社会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音乐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

篇3

关键词:音乐哲学 基础音乐教育 内联性 分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基础音乐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作为音乐教育中的基础部分,它最能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即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是提高人类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1]

而基础音乐教育为何需要音乐教育的哲学,音乐教育哲学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许多教师理解哲学和音乐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但是有些教师却不理解,甚至认为不需要音乐教育哲学。认为哲学是象牙塔猜想,与课堂实践隔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实际上,随着时代的蓬勃发展,在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音乐教育家们提出了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这些观点使得基础音乐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逐步得到最佳的发挥。并对基础音乐教育实践向着科学方向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形式,在生活中可以处处触及到。而哲学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社会科学形式,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为实践提供规律性的学科。但是为什么在音乐教育学中要融入音乐教育哲学,透过表象我们可知,这两个看似不相及社会文化现象的却切实地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交融共通的合理性。即遵循了哲学与音乐之间的共同原理,两者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它通过实践性、创造性等方法培养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会人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因此,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观的一门学问,是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哲学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因此,它反映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2]

二、当今世界上的几种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

由美国音乐教育的权威贝内特・雷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音乐就是认知,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而情感体验是表现认知方式的最佳形式,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关注人的认知过程,着眼于产品,是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性的音乐教育哲学。

2.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观

由雷默的学生,美国音乐教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在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埃里奥特的认为:“音乐教育的价值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自知自觉、音乐沉浸和自尊”。 落实到音乐教育中,就是指音乐的学习在于践行,在于做。是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的亲身参与。实践论强调行动,看重过程。其优点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认为:

3.功能音乐教育观

由美国保罗・哈克提出。哈克关注音乐教育的社会效应,认为:“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总是倾向于孤立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这样就大大限制了音乐所能起到的功能,不能使音乐教育在广泛、多样、基本的功能方面表现出应有的作为”。功能音乐教育的要点是:“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有关音乐的功能的素养。理解音乐对人类行为的多种影响,以及音乐在社会中的多种功能,使他们能够使用音乐的高尚的功能,更有效地满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和挑战,使他们能够避免当今技术文化中音乐的消极社会效应”。[3]

4.文化音乐教育哲学观

由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耐特尔提出。耐特尔认为:“对音乐最好的理解是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发展一种音乐的世界性质的概念,以便确定对音乐整体的审美和批判的态度。”还认为,“一个社会的普通音乐教育不该是以所谓专业音乐为基础的。而是我们必须进行世界音乐的学习,因为这些音乐存在,学习它们将无限拓宽对我们音乐和我们文化二者的理解。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语境中并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获得最佳的理解。语境论是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产物。

5.创造音乐教育哲学观:

“音乐创造为核心”的哲学观,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民族音乐学家王耀华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修订会议上提出的。他认为音乐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应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他认为“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指的是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创作、 表演和鉴赏的全部实践过程,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的双主体,在观念、行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发展”。[4]

三、音乐教育哲学与基础音乐教育之间的内联性

雷默曾经说过“音乐教育的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 可以说,音乐教育哲学具有的这种一般方法论的功能,成为了与基础音乐教育之间内在联系的纽带。

1.多类型音乐教育哲学的结合是基础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2000年至今,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进行了大规模、大幅度、全方位及全新理念的改革,其最重要的成果《音乐课程标准》的出世。无一不广泛汲取了当前国内外音乐教育哲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将其作为指导和引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以此来提高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悟性和能力。尤其在2011版课标中,提出了“音乐审美就是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它将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中的美育理念,与美国的审美、实践两大哲学观点紧密结合,将之前旧课标版音乐审美的内涵在重新挖掘与深化,强化了其价值。在理论上给予了全新的阐释与提升。因此,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的融合使用,为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料。并逐一呈现在新课标的目标体系当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审美哲学、功能哲学、文化哲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论基础是音乐创造论和实践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论基础是文化论和功能论哲学”。

2.基础音乐教育活动在实践中需要音乐教育哲学的引领

2011年版课标中提出了“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的理念。将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从理论的层面提升到了实践的层面。突出了其引领作用。在这里音乐是综合和宽泛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并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以音乐实践活动的方式,将创造、感受与欣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模块有机地贯穿在了一起,使音乐变成活态的、动态的实践课程,彰显了其学科价值。体现了音乐教育哲学对教学实践的重要引领作用。[5]

3.在精神本质上是同一性

音乐与哲学,看似不相及,但在基础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却紧密相关。音乐是最贴近人的情感的艺术,而哲学是人类情感的概括化和普遍化。二者虽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和思维方式,但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形式,都深刻、优美地反映着客观世界这一对象。从此意义上说,二者在最根本的立场上是一致的。

在人类创造的诸多艺术形式中,音乐是与人类生命活动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这不仅在于,音乐的核心要素节奏、和声和旋律,是生命与宇宙运动相统一的艺术表现,而且也在于,音乐是人的生命的自由和创造力的表现,是一种现实人性的自由表达。在某种意义上,它符合人类心理和生理结构的乐音律动,它萦绕着、浸透着人类的心灵,使人类返归于自我、返归于内心自由情感的宣泄。“乐无意,故含一切意”,这其中的“一切意”,当是环绕人类的生命和情感经验的音乐审美境界。音乐在所有的艺术中,最早被赋予宇宙和生命意识,使其成为人类哲学和美学思维的起点和根基。这是音乐的审美本质之所在,也使得人类哲学具有一种音乐精神。音乐的本质就是一种哲学、美学的感受、创造和接受。正因如此,马克思说,艺术、科学和哲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但它们在精神本质上是同一的。基础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哲学交融共通,是教育实践的本质要求和至高境界。

4.基础音乐教育过程充满着丰富的辩证性

音乐作为“时间艺术”、“听觉艺术”、“表现艺术”、“动态艺术”、“表情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哲学有着不解之缘。这是因为,基础音乐教育过程本身就充满着丰富的辩证性。音乐意象的塑造,是靠音乐要素的对立统一运动中完成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这些音乐要素,互相渗透、互相联结,不断变换。乐音 “此时”被肯定,又在“彼时” 消失而被否定,随生随灭,随灭随生,否定之否定,活跃的乐音始终处于稳定与不稳定的相对静止和绝对变动的矛盾状态之中。整首乐曲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基础音乐教育过程中这种丰富的辩证性,是音乐教育哲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基础。古希腊时期的先哲柏拉图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渗入心灵的最深处”,因此能够成为“思想和哲学的导线”。[6]

毋庸置疑,随着时代的进步,多类型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与发展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既有着共性特征,同时又有着各自的个性,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表现美,教化人的心灵。而做为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明确自己的音乐观和音乐教育观。关注和探索音乐的价值,积极汲取优秀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成果,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了解二者异质而又互动的特殊性特点。是每一个音乐教育者不容忽视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2.

[2] [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普伦蒂斯厅出版社,2003:10.2.

[3]崔学容.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J]中国音乐2008.2;第144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5]王耀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中国音乐教育2007.7

[6] 仁增旺姆. 多维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1.2

篇4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教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55-01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音乐教育模式的变化。在音乐教育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目前基础音乐教育的模式也在顺应需求不断变化,因此,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课堂教学本身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生硬的灌输知识到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变成为主动学习、敢于创新,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展示才华。

(二)学生对学习音乐不够重视。学生不重视音乐,一方面是受音乐理论知识枯燥无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由于教师缺乏对于音乐学习思维的正确认识以及音乐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有所不足。

二、多媒体音乐课件在基础音乐教学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多媒体音乐课件,作为一种可以实现声音、画面有效融合的综合手段,不仅能完善课题知识,也能做好必要的知识延展,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二)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丰富的知识链接使得学生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头脑风暴中,能够形成活跃的思维模式。

三、多媒体音乐课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利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手段发挥音乐的魅力。在音乐魅力的教学上,多媒体音乐课件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将抽象化为形象,例如: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需要教授的课程的相关知识和周边形成完整的系统,可以将音乐融入到课件中,将知识的讲解和具体的音乐呈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表达。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音乐教学会将学习中的热情和感受都激荡在学习过程中,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在多媒体的课件中,设计一些互动性的课堂活动,将音乐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现场互动以及学习反映结合起来,利用情境来实现有效的传播。

四、多媒体音乐课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课堂教学过度依赖多媒体音乐课件。随着多媒体音乐课件的推广和使用,造成的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学课件。这造成的不利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多媒体音乐课件因为能够实现音乐、文字、画面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使用,能制造有氛围的课堂,但是,当一些教学内容不需要用多媒体音乐课件呈现时,就会显得单调无味,无法有利地调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第二,由于多媒体音乐课件能够完备地呈现所需要教学的内容,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照搬课件的内容进行讲解,课堂没有丰富知识补充,也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乏味。

(二)多媒体音乐课件信息量过大,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因为能有效实现庞大的知识网络构建,老师在准备课件方面省去了课堂板书的许多程序,虽然能够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教学,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互动,学生面对数量众多的知识要点,理解和接受能力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如果盲目扩充多媒体音乐课件的内容,也会造成学生的负担。

五、多媒体音乐课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明确使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的目的。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但是教师也需要根据教学需要来选取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难点、疑点来选择。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无异于是本末倒置,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整体教学优势的发挥,有针对性的使用才是正确合理的。

(二)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多媒体音乐课件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教师职能的转变,实现老师的导向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发挥多媒体音乐课件的作用,将需要丰富和拓展的知识放在课外进行教学,寓教于乐。

六、结语

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现音乐课程的合理设置、实现课堂效率的高效化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这些研究来指导基础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引起更多教育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郭建昆,曹淑忠.浅谈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改革[J].教育导刊,2007(1).

篇5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的墓本教育理念及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对基础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意义的阐述,进一步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

近年来,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又被译作结构主义,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被教育界广泛接受,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了。建构主义源自瑞士日内瓦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理论。他提出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存着两种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信息纳人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丰富和加强原有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模式,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乙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界信息产生冲突,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引发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变化、重组、改造,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在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立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一3-3,浙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是~种认知理论,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世界认知领域的发展趋势。

二、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对基础音乐教学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基本教育理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环境的需要,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基础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基础音乐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知识不是对外在世界特征的某种真实的复制,而是个体的建构。建构主义的这种理论推断将知识定位在一种可探索的范围之内,回答问题的空间就增大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对基础音乐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艺术最不善于再现客观世界,它善于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客观世界。音乐艺术所用的艺术材料是转瞬即逝的声音,它对客观世界的表达只能停留在一种表意的感情方式上,不可能像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那样详尽地描绘世界。音乐艺术所揭示的世界不是大自然客观地摹写,也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表征,它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以及非语义性。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以及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在基础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散发性思维教学、想像性思维教学、质疑性思维教学,允许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给出不同的判断结果。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要在课堂上过早地下结论,否则就会禁锢了学生的想像力,失去了音乐艺术的真正魅力。音乐教师要把思考留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想像、讨论和探索,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变成音乐的审美者,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享受着,让每一位学生都变成音乐的创造者。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符合音乐艺术的规律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构建自己的认识过程,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在音乐的基本属性和艺术特征中,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音乐表演。音乐艺术重要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演唱、演奏和形体律动等表演活动来实现音乐的意义。遵循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而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积累和认知。在基础音乐教育中,低年级儿童对于音高、节奏、音色,旋律等音乐要素的认知,不能完全依靠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述,而是通过课堂上生动有趣的音乐教学活动,如音乐游戏,形体律动等让学生通过参与音乐的表演活动,通过感性的认知最后达到对于音高、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的认知。这种理性知识的获取,是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来获得,通过感性认知经验获得的知识才能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符合音乐艺术的规律性。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倡导以学生为中,:_;。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身份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利用“环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要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审美价值置于课程价值的首位,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写道:“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晴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置于音乐教育价值的首位,是真正地从音乐的本体出发,是符合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定位。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的实现带有强烈主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由于每一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教师对音乐的理解也只是个人主观的感受,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审美体验。基础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音乐内容积极营造新颖别致的课堂教学环境,在精心设计的音乐情景中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带给他们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与营造,帮助学生更加自然地融人到音乐的情感世界之中,把那些抽象的音符转化为鲜活的、更加贴近生活的形象,从而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激发学生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体会感受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陶冶他们的情感,增加音乐的审美体验,进而实现音乐的审美价值。

篇6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舞蹈元素;综合性;音乐课堂;创新

G633.951

美国舞蹈家、现代舞创始人邓肯曾说过:“人,生来就是会跳舞的。”这表明了每一个处在牙牙学语时期的孩子,在听到音乐声的那一刻起,都会不自觉地扭扭身w,挥动小手。而随着心理和年龄的不断成熟、变化,如今的中学甚至小学的孩子们能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所思所感的,真可以说的上是少之又少,也因为舞蹈尚不是我国基础艺术教育里的一门必修课,所以若是能够适当地将舞蹈元素融入到常规音乐课的教学中,一方面可便于学生更好、更直接地感知音乐、以肢体语言的方式增强体能、锻炼体魄;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舞蹈课未在我国基础艺术教育中开设的遗憾,从而也激活和提升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舞蹈元素融入音乐课堂更是打破了音乐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创新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为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和方法。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舞蹈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下进行的音乐课教学主要是围绕唱歌和欣赏两部分内容进行,但不管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这两种音乐课课型在教学过程、教学步骤的实施与设计上是大致相同的,都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拓展、结束。若是能够将舞蹈元素适当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就可以大大增加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在唱歌课开始时的导入部分,教师如果能够用优美的舞姿表现出所教内容的特点和风格,就会立刻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引起他们对新课的向往和期待;不仅如此,教师运用舞蹈还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给学生留下能歌善舞的良好印象,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做了积极有力的铺垫。

同样,在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若是一首乐曲中遇到了比较难掌握的节奏,就可以让学生运用舞蹈去感知、体验所学节奏的特点和韵律,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体验,达到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地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当然,舞蹈元素也是可以融入到拓展和结束这两个环节当中。将快速反应的大脑、听音乐的耳、运动的身体等所谓的运动觉、听觉密切联合在一起,可以便于学生们更好地去理解作品,加深对所学作品的印象,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及艺术思维能力的养成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在音乐要素中融入舞蹈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基础教育下的音乐课,无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会涉及对音乐情绪、音乐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理解与学习。但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都不是很高,这主要归根于学生对音乐作品没有进行足够的感受与体验,所以造成了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作品的主要内涵和特点。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将音乐要素的学习与音乐体验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知、领悟音乐要素的特点与规律。比如:在针对音乐要素的学习中就可以适当地融入舞蹈元素。像在讲解乐曲的旋律、风格特点等音乐知识时,编创一段符合乐曲风格的舞蹈动作或步伐,引领学生在愉悦的舞蹈中感受音乐要素的特点,学习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需要强调的是,若是编配舞蹈动作或步伐进行相关音乐风格特点的感知与体验时,教师必须要通过讲解、示范、模仿、练习这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因为只有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才能在看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模仿与练习,进而通过他们的自身实践,体验与感受音乐旋律的风格特点。

三、在音乐教学内容中融入舞蹈元素的可行性分析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智能、思想、价值观等品格的形成,有着别的学科不可超越的优势。随着新课程改革,音乐课教学已从原来的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转变为通过音乐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净化心灵为主的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内容中融入舞蹈元素,一方面改变了音乐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满足和适应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让学生从音乐课上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验,使得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热情和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言,舞蹈作为一种利用形态动作、表情、姿态来体验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艺术形式,将其与基础教育下的音乐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晓佳.合理运用舞蹈元素激活音乐课堂教学[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2(11):32-33

篇7

关键词:美育 激发兴趣 创新 效率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然而,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却遇到过不少对音乐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了我的一个不能释怀的疑问。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那么,究竟怎样提高与激发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用创新和师爱激发学习兴趣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般来说,学生往往都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每个老师都具有这种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是幸福和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想,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那么学生也就更加热爱、尊敬教师,爱上你所教的那门课。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没感情,师生关系不融洽,就会对这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在这门课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会受到制约。

二、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地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得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一些看似平淡的话语,但是用在这类同学的身上也许就给予了他们很大的鼓励,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赏析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美的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如欣赏古琴曲《流水》,学生可根据旋律的走向,说出自己所感悟到的流水的各种情境。有的学生描述的是:像一股清澈的山泉,从山崖上流淌下来,敲击着山石,发出了“叮咚,叮咚”的清脆响声,仿佛看到阳光下水流的晶莹剔透。有的学生描述的是:仿佛听到了大海的波涛,看到了小溪的潺潺水流,十六分音符的流动旋律,似山泉汇成江河,一泻千里,似山势激越,从容不迫地汇入大海。学生精彩纷呈的描述,表现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四、通过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篇8

关键词:激励机制;机构;原则;教师评价;课程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57-02

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是利用现有的可行的评价技术、标准,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评价基础上,对基础音乐课程效果给予价值上的鉴定与评判。它以基础音乐教育价值观为标准,对基础音乐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效果的评价。它要求对音乐教育和音乐课程做知、情、意多方面的考察。基础音乐教学评价是以音乐教学领域为对象,它涉及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如:音乐教学与社会家庭、音乐教学与美学、心理学,音乐教学与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以及音乐教学体系、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等。而我们所提到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是以基础音乐课程为基本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对教材的内容、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才能及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形成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对基础音乐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监督和评价。我国现阶段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是依据《新标准》的价值、理念、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基础音乐课程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对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的综合化,主体的多元化,手段的多样化;音乐课程评价的过程全息化、人性化;音乐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法实证化、个性化;学校管理部门对音乐教师的评价综合化、常规化;教育领导部门对学校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制度化、系统化,最终构建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完善、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学校不断改革、以达到音乐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激励机制,再加上对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认识不足,学习音乐被当作机械的技能训练,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的教学和监督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导向及激励作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建立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的组织机构,推动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各相关部门应该成立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并且结合学校基础音乐教师负责制定详细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工作方案,指导学校的课程评价工作,监控基础音乐课程评价过程,提高课程评价质量,促进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的构建。

(二)学校成立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工作委员会,作为本校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工作的领导和仲裁机构。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年级组长、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采取校长负责制,公平合理的构建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

(三)每班都要成立班级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基础音乐任教师组成,通过对基础音乐课程方案的运用,组织全班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建立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促进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科学完成

(一)科学性原则: 遵循基础音乐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基础音乐课程实施评价。努力获取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的全面信息,关注教师对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和建议,扩大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涵盖面。评价和测试要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区别度,保证评价准确、客观、公正。

(二)多元化原则: 突出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功能的激励性,既要重视课程的科学性、多元性评价,又要重视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多方面的要求,注重基础音乐课程的创新内容和实践内容。

(三)互动化原则:改变传统的由教师单一评价基础音乐课程的现状,加强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使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营造民主、平等、理解、合作的学校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氛围。

(四)制度化原则:必须完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基础音乐课程方法、制度建设,力求评价工作的实效和科学化。

(五)整体性原则:评价不仅仅包括基础音乐课程本身,评价必须对中小学生的基础音乐学习、教师的基础音乐教学、基础音乐课程管理工作与涵盖基础音乐学习各个层面和音乐教学各个领域进行整体、全面、全方位的评价。要注重基础音乐能力的整体发展。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中应重视对学生基础音乐能力的整体评价,不能从某一单项课程技能去评价学生。评价要从整体出发,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看学生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发展是否全面和谐,语言能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交往能力都应在评价范围内。

(六)其他监督制度建设:建立公示制度;建立申诉和举报制度;建立诚信制度;建立监控制度。

三、建立全面的、科学的、有机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

(一)促进全面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

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包括对基础音乐教材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基础音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基础音乐师资力量的评价;强调学生、教师、音乐课程管理者等多元主体,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主动参与基础音乐课程评价。

(二)完善科学化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

转变 “重专业性、轻综合性”、“重分数,轻实践”、“重技能轻审美”等传统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观念,科学化的进行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同时要把基础音乐教师的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基础音乐课程科研和教研活动纳入到基础音乐课程评价范围之内,如:基础音乐学习课标、基础音乐教学计划、基础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基础音乐教研教改等等,把每一个基础音乐课程教学环节科学地纳入到基础音乐课程范围之内,扩大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全面的、科学的对基础音乐课程进行评价。

(三)建立基础音乐教师评价制度,扩展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的范围

1.改变过去以“学生、学业、成绩”论基础音乐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基础音乐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基础音乐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音乐教师进行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考评,突出基础音乐教师对基础音乐课程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评价,既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来评价基础音乐教师的工作业绩,还要关注基础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

2.主张用“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方式来提高基础教师音乐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基础音乐教师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通过自评查找基础音乐课程教学的问题所在,经过自我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

(四)构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与课程管理者相互发展的评价体系

1.加强基础音乐课程管理部门与学校领导对基础音乐教育功能、师资与基础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课程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在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下管理基础音乐课程。

2.周期性地对基础音乐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根据信息资料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计划,改善基础音乐教育办学条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基础音乐课程资源,形成促进学生、教师、课程共同发展的评价制度。

篇9

一、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积极的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而且学习兴趣的激发或维持往往都少不了外界的评价。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特别是在学生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丁点的进步便给予肯定,而这种鼓励不仅仅是在课堂之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如,在音乐课上,我非常重视给每一个学生展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叫他回答几次问题,学了新歌让他第一个上讲台给同学们演唱并且给他简单的鼓励的话语:“你学的真快!我很喜欢你!真高兴你有如此表现!”等等。

二、通过赏析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美可以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追求音乐美的欲望可以形成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艺术境界的想象,既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音乐欣赏来发展和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来发展和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以及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学生在欣赏或演唱美的音乐作品时,头脑中会创造性地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再现出来。所以,上课时应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角度去分析,去描述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去联想其意境,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三、通过感受把学生领向参与的天地

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制约因素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改革,随着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体育教学也在素质教学的任务行列中逐渐提升,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和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的发展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阻碍作用。我们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对制约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进行阐述,既剖析了问题的所在,也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制约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

在目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包括四个方面:(1)农村的体育配套设施严重落后。由于农村处于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体育配套设施方面总是出现资金不足的状况,因此,学生并不能像城市的孩子那样拥有较好的体育配套设施。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体育课程推进,例如,在下雨下雪天,农村体育课程一般都会取消,因为没有完备的室内操场,学生不得不放弃上课。(2)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在农村教学观念中,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比较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文化课的学习考上好学校走出农村,脱离贫困,因此,农村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升学率,所以对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不够重视,甚至很多教师随意调动课程表,把学生的体育课改成文化课,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农村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学习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大部分初中体育教师教育观念都比较落后,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并未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也总是脱离教学实际。除此之外,部分体育小组规划的课程设计比较死板,缺乏创新,课堂的纪律性也不高,这就造成了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过于随意,缺乏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有部分农村体育教师一直过于重视传统教学,教学思路与当今的教育形式有些脱节,有许多过时的教学思想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不能及时参加体育教学的相关培训,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4)学生态度达不到要求。中学阶段是孩子们身体发育和学习文化课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段时期进行体育和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让学生锻炼身体,培养终身锻炼的好习惯,这对于未来的人生也是很有意义的。其次,在体育课堂中,学生一定会亲自参与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和交流,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竞争观念,使他们更加奋发向上,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发扬合作精神,但是农村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总是以玩为先,并不把体育学习当作重要课程。

二、解决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的途径

解决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的途径主要包括:(1)完善农村体育教学配套设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农村体育教学中,相关的工作部门应该加强体育教学的配套设施,为学生上课准备充足的学习环境。(2)改善学校落后的教育观念。学校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忽略学生的健康发展,毕竟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学校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给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空间。与此同时,学校要考虑体育教学的转型,加强创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关注,让每一个人都能快乐成长,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3)完善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农村初中体育老师应该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应该像原来那样只拥有一项专业技能。只有老师通过自身的转变,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意识到综合能力的重要性。(4)改变学生学习体育的态度。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可通过对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介绍向世界展示我们强悍的体育实力,这也推动了全民体育的发展,因此,初中农村教师可以以此来号召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组织学生两人或者三人一组比赛跳绳或者接力跑,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体育进行课堂转型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我们必须挖掘制约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各项因素,找出相对应的措施来加强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也应该根据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各项特征及日常生活中的教学实践,不断反复思考和总结经验,深刻意识初中体育课堂转型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地寻找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和策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