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德育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德育文化建设

篇1

我校这些年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主线,不断努力探索德育新途径。回顾这几年我校创建市级校园文化示范校的点点滴滴和对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德育的探索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德育能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简要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用科学的规划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合理的校园布局、完善的设施、独具特色的绿化和美化,将有助于陶冶老师和学生的情操,约束不良行为。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可感知的美的形象。校园中富于象征意义的雕塑、名言警句、名人肖像,都有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的作用。

1.统一规划校内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校内道路、运动场所及绿化区域,使布局合理、规范、整洁、美观。如教学楼名的命名,校园要有保护环境的温馨提示牌,时刻向学生传达环保思想。树木花朵要悬挂相关的生物知识牌,介绍其名称、科目及生长特点,尤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校树、校花。

2.设计好校园的“墙体文化”,努力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凸显学校作为育人环境的文化氛围。可以在楼体表面、围墙及校门等处的墙面上,制作或悬挂各种宣传牌匾、浮雕等,体现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等。

3.利用校园中的走廊,创造具有文化熏陶意义的文化走廊。展示师生艺术作品、经史子集、科学人文、行为养成等,目的是让学生真正陶冶情操、弘扬传统文化,反映学校办学内涵,激励学生勤奋上进,志存高远;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德育影响。

4.构建人人参与的班级文化。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教室布置时,应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华、挖掘潜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学校要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教室建立图书角、学习园地,创办黑板报,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习园地”展示的学生各类优秀作品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班级信息栏内有班训、学生、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信息等。

二、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机制,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制度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做到民主制度管理有章可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宗旨等写入学校章程,让其深入人心,指导全体师生的行为,促使全体师生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在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发挥校监委会和教代会的作用。同时,学校德育机构领导下的学生组织如文明礼仪监督员和学生会按文明礼仪规定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学习、学风、纪律习惯、行为礼仪、卫生、饮食、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督查,快速提升校风的转变,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学校的管理文化要体现出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学校制度建设要包含章程、岗位职责、核心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党群工作制度等部分,从办学理念、目标、方向、工作职责、教育教学教研管理、新课程改革、安全管理、校园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做出系统而科学的规定,学校工作以制度为依据,实现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和德育活动,用精彩纷呈的活动体现行为文化建设的特色

素质教育倡导“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运动理念和“我欣赏、我创造、我展示、我成功”的艺术思想,让学生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和艺术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和艺术的兴趣爱好。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在活动中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内化,逐渐形成文化积淀和底蕴,让活动教育人、感染人、培养人、塑造人,丰富育人途径,提升育人品质。

以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为主线,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如在校园显著位置设有文明礼仪墙,精选文明礼仪标语、礼仪常识、公示礼仪之星、制作活动剪影,营造文明礼仪教育氛围。设置文明礼仪监督岗,随时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向榜样学习,昭示同学们人人学习礼仪、懂得礼仪、践行礼仪、做文明中小学生,每学期评选出“礼仪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在全校师生中倡导懂文明知礼仪,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是学校最底线的生命教育,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学校要聘请法制副校长,每年聘请公安、交警部门和社区举办法制、交通安全报告会;每学期在校园举行“远离”“拒绝”的主题教育讲座活动;学校要制定各类安全应急预案,并且在教学楼每学期各举行一次紧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应急处理的反应和能力;治安室、总务处按照学校制度定期或随机对校园安全隐患不断排查,及时处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重大财物安全;针对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或性格因素存在的心理障碍,学校心理辅导师要经常给予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向上,有效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这些举措,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办学内涵,提炼办学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管理,规范治校,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良好的风气能够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 德育工作

实效 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61-02

学校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反映时代气息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学校师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心智得到改善,品位得到提升。因此,各级各类的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打造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近几年来,我校逐渐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清晰的办学目标是成长的引领

办学目标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是学校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办学目标一旦确定,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校依据惠州市博罗县2015年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张含东教授亲临学校指导校园文化发展规划,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德育指导中心主任等人多次亲临我校指导工作,并结合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教师及社会知名人士的意见,制定了园洲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图,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具总体性、目标性。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并遵循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引后,我校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成长”。成长是每一所学校的追求,是教育的本质目标,而在园洲中学,“成长”是最热门的词汇,全体园中人对“成长”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它既是我们的理想,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更执着追寻这一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校确立了“把园洲中学办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的办学理想,确立了“抓品质,育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目标,确立了“正气在园,才学越洲”的校训,校训嵌入“园洲”这一地域名词,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一身正气、才艺双馨的人,让莘莘学子走出园洲,走向世界。我们赋予了成长的内涵,即“平安、健康、个性、优质、幸福成长”。

二、优越的育人环境是成长的保障

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基础,更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的外在体现。我校为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有实验室、电脑室、声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40余间,建设了校园局域网、校园演播系统。目前学校规划设计并准备搭建师生艺术展示厅、校友聚会活动室、两大主题公园(正气园和才学园)、成长大道、圣贤堂、百善廊及两条文化长廊(“学会做人”文化长廊和“激励成长”文化长廊)。各种场室齐全,符合现代、规范、优质的办学要求,成为惠州市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初级中学。结合近几年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践,我校围绕“抓品质,育特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这一办学目标,扎实有序地完善了校园绿化、美化等建设,学校设施设备日趋完善,各种道路文化、雕塑文化、石头文化、橱窗文化等也都紧紧围绕“成长”这一主题得以逐步完善。

在全体园洲人的努力下,我校被评为惠州市一级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惠州市书香校园、惠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惠州市安全文明学校、博罗县名校。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我校已成为博罗基础教育一颗璀璨的明珠,优越的育人环境成为师生成长的保障。

三、书香校园的创建是成长的抓手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应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创建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为教师搭建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2011年,我校被评为惠州市书香校园,是博罗县内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乡镇初级中学。而早在2007年,我校便着力开展书香校园创建工作。首先,我校加强书香校园外在环境的建设。汇才路、海容路、书香路等校道错落有致,孔子像伫立在综合楼大堂,廊柱上悬挂着反映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橱窗里展示着学生的书法、绘画、文学作品,名人塑像分立在成长大道两旁,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浓郁的书香。其次,我校建设了开放书吧,学校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各班建有图书角。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比赛、“书香班级”评选活动、班级文化评选活动等。“好读书,读好书”蔚然成风。再次,学校语文科组2007年开展“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丰富学养,完善品格”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成果在2014年10月被评为惠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最后,各班都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名片、奋斗的口号,借以凝聚班集体力量。通过书香校园创建,学生陶醉在文学的王国,变得灵秀文静、好学上进,校园书香日渐浓郁。阅读,为学生的成长增添力量。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成长的载体

校园活动是建设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道德水平。学校要努力打造校园活动精品,做到推陈出新,常抓常新,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领学生成长。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艺术节,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社会实践,每天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素质教育捷报频传,舞蹈《夏日里的滴滴调》荣获惠州市二等奖,合唱《在太行山上》荣获惠州市三等奖,器乐《步步高》荣获惠州市三等奖,男子、女子篮球队分别荣获惠州市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第五、六名。张金阳同学荣获“广东省规范汉字书写大赛”软笔二等奖,李芷游同学荣获博罗县“明日之星”才艺大赛舞蹈组第一名,杨文勇、何洁、陈淑芳三位同学勇夺博罗县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

五、生成长档案是成长的印记

57年栉风沐雨,57年上下求索,57年成长之梦,57年一路凯歌!57年的办学历程,师生成长档案记录着园洲中学师生成长的印记。我校每学期完善教师成长档案、学生成长档案,每学期更新大堂的成长印记宣传栏。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全面地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也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实践、总结、反思、创新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园洲中学将继续前行,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理想境界;无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10-0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引导、推动、导向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亚文化,它是在学校内部形成的能为全体师生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深层的文化积淀与特殊的教育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它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试着从人的需求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理想境界做一浅显的界定,并指出实现这一境界的途径。

校园文化和德育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校园文化厚实的学校里,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己──他不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每个人都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每个师生都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持续的生命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就将会令人具有持久的干劲;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成就感与成长欲不同,成就感追求一定的理想,往往废寝忘食地工作,把工作当是一种创作活动,希望为人们解决重大课题,从而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

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告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比重减轻而已。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内涵和品德高尚的人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他能够从五个层面上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使自己得到五个方面的满足。即,他的存在,能够为他人和社会提供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他的存在能够使他人感到安全,使自然界感到欣慰――如果自然界也有感觉和知觉的话;与他交往能够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他对其他人在各个方面表现了充分的尊重,尤其是与他意见不一致的人;他的言行常常能够包容和肯定他人,能够给人以启示,他自己也常常处于愉悦幸福之中,他与外界处于和谐之中!

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的优劣在学校个人身上的体现:学校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所表现出的整体气质和修养,给人一种宽松和舒适还是相反;校园中,他走过林荫中的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大街上,一只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公众场合,电梯门打开,他是谦和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挤入;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是否会搀盲者一把;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样对待来城市打工的农民、他如何对待与他意见和观点不一致的同学或同事、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是否心平气和。

我们的学校文化和学校德育,承载着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尊重他人、包容万物、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合格公民的历史重任。一位教育专家曾言,对中国一千多万教师来说,目前教育方式的改变要比教育内容的改革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句话尤其值得德育工作者去思考,学校德育,目前正面临着一场教育方式或者说教育观念的变革。

篇4

[关键词]孔子;德育;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56 ― 02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理论体系的伟大奠基者。高校校园文化就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校园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这些物质、精神财富所依托的载体形态,它包括传统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即精神环境和文化环境。重温孔子的德育思想,把握其德育理念和方法,有利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 创造品味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积极熏陶道德情感

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部分,主要包括校园的建筑布局、空间构造、人文景观等,是人们能够直接创造和使用的,并且能够反映出某种价值文化形态的客观存在物。高校应该注重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完美的校园布局,合理的建筑规划,精心设计的空间构造和人文景观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以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乐生思想在这则故事中一览无遗,那么这种乐生由何而来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环境美。在这样的环境中,众弟子各言其志。可以看出,品味高雅的环境有利于树立远大的志向,能够积极熏陶人的道德情感。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一方面,校园物环境是物质的,它的可塑性依赖于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本质力量和理性精神;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的道德实体,校园文化环境需要以物质环境来表现自身。“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着眼于未来,整体规划,积极探索校园物质环境的构建与营造,努力建设一个能够净化学生学习和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感的校园物质环境。

二、完善校园制度环境建设,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校园制度环境是指由学校制定或自主采纳和维系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体系,它对学校道德风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制度具有学校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性优势,学校通过规章、守则、规定、条例等形式把道德原则确定下来,能对学校成员的各种行为起规范和指引作用。其二,制度对道德原则有更为明确具体的表达形式,使之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权威性的具体行为准则,赋予情境化的道德选择以一种超越特有情境的预测性,使学校成员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有可能作出明确的是非曲直的判断。其三,道德原则和规范被制度予以确认,就获得了执行的强制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道德规范实施的效力和刚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讲的就是法治。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的就是德治。在孔子看来,整治以法令,约束以刑罚,老百姓会为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仁政来引导,用礼乐来约束,那么老百姓就会产生羞耻之心而加强自律。显然,孔子是主张对百姓进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化。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这就要求我们的校园制度建设不要一味的强调校规校纪的不可抗拒性,而要注重人性化,强化德育的引导作用,使之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感染、导向和推动。

在制度执行方面,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来保障制度的顺利执行,对待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方面,要立足于德育,从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教化。正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宣传、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集中各自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违纪学生,也要怀着爱人之心去教化,对学生怀着一种积极的爱,对于其优点加以肯定和赞扬,正如孔子所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三、抓好“三风”建设,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在一定时期内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及其在校园内形成的能够生动反映出学校精神面貌的一种表现形式。校园精神环境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精神凝聚力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三风”建设事关学校精神环境建设的全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个国家的治理要靠道德感化,同样学校也需要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是说,国民人口增加多了,要设法使他们富裕起来;国民富裕了之后,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积极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风,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努力使其受到良好的校风氛围的影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关于“孝”的提问,而孔子却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孔子的不同回答,正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树立良好的教风。唯此,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教书更要育人。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师德在学校德育体系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对校园的精神环境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良好的教风,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能够独立主动、认真地的学习。同时孔子还强调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就指出了为学所该有的精神与态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修己”(自我思想道德建设),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路径是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实践和创新。学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过程明确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把握正确的行为准则。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环境。

四、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坚定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校园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在文化建设上对学生产生一种意识和习惯上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熏陶、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要把握主题,体现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文化氛围。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相处,同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由此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后仍不忘记礼乐,以陶冶心情,修身养性。正如,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乐曲是多么的迷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与音乐的关系很密切,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人物。于是,才有了后面的“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是好事,但是也不能忘记用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通过这些我们看出孔子推崇礼乐,认为礼乐可以升华自己的修养,同时礼乐还可以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修身养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告诉学生们要学习《诗经》,并讲了学诗经的六种好处。这六个方面,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关于个人自身修养的:兴、观、多识,激起个人对生活的兴致、正确地抒感;观赏诗中优美的文学意境;增长关于鸟兽草木天文地理历史人物的知识。第二类是关于待人接物的:可以学会正确地与人群处、事父、事君,可以学会如何与人相聚群处得好、相互议论切磋道德、学业等,其实就是精于诗者,足以通达于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举办内容健康丰富、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娱活动,如:问题比赛、知识讲座、书画展览、唱歌大赛等来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情商,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对个人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3.

〔2〕朱松苗.从论语看孔子的环境美思想[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55.

〔3〕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5,(03):10-16.

〔4〕崔华前.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38.

〔5〕刘超良.制度:德育的环境支持[J].教育科学,2004,(04):15.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作用

在人类家园日渐萎缩的今天,如果要寻找一方相对的净土,多数人会选择校园。校园拥有青春的活力、神圣的真理、优雅的语言、真挚的奉献。可所有这一切只是相对意义上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并非可以永远抵御风吹雨打,“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缺憾会让人悔之晚矣。校园不是天生的一片沃土,只要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会收获成熟的果实。校园不但是社会的晴雨表,也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只不过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净污度亦各自不同而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院校办学理念、院校精神、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文化的界定及建构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教职员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层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这一活动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措施,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

1.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实质和水准。首先,职业院校要有比较高的思想品味,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要以全面的眼光、现代的眼光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决策。其次是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学校如果校风不正、学风不浓、教风不严,很难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2.制度文化建设

通过具体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展示的是一种积极健康、团结进取、和谐的校园风貌。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校园文化中其他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具有巨大的潜在保障功能。职业院校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修订、补充、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制度成为规范师生行为的自觉规范,激发师生积极向上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3.行为文化建设

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但这些良好的环境必须靠日久天长的行为来支撑,所以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无小事,这就需要学校从思想、制度、行为等方面加以反思、注重引领,从而促进师生行为文化的建立。

4.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化形态,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如校容校貌、校园绿化、室内美化、室外净化等;二是设施文化,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文化器材设备、实验仪器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离开校园文化建设讲德育,势必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教育作用主要有:

1.价值取向作用

当前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开展读书周活动,让学生集中时间阅读一些科学家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书籍。课内外这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2.激励作用

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最能体现学校风格和特征的意识形态,反映着师生的共同心声。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它强调在关心、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运用共同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来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正说明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当一个人置身于整洁优美的校园、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浸染于充满规范与朝气的精神氛围时,心灵会感到净化,心态会受到优化,情操会得到陶冶。几年来,我校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成立了各种兴趣社团,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更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3.凝聚归向作用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一种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优质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种磁场,能够对校园个体成员产生吸引力、向心力。校园文化的这种凝聚归向功能,主要是通过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齐全规范的物质媒介和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精神纽带,吸引和团结学校成员,唤起和激发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归向,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区别,主要就是校园精神的差别。通过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来凝聚归向学校成员的情感意志,这是空洞的说教所不能替代的。培育校园精神应注重对校训的提炼和形成,校训是校园精神浓缩的文字表达,是校园精神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和体现。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如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集中反映了它们自身的独立精神和风格传统,映照了它们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我校大门口,会醒目地看到“厚德笃学、精技尚能”八个大字,言简意赅,充满哲理。我校师生一直以此作为校训,并奉为各项行为的准则。

4.规范作用

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是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大家沿着规范的目标前进。凡是符合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必将得到肯定和鼓励,而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范的行为,则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表现为“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功能主要是管理制度,如加强对《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学习、督促,检查其执行情况,提出了应做、能做和禁止做的事项,并对做了禁止做的事情的人予以惩罚。这里我们强调的主要是“软”约束,即通过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如学风、班风、校风等,以校刊、广播、网络等舆论工具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扬善抑恶,剔除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摄取积极文化;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个体潜移默化地实施影响和教育,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完善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约束力。

综上,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德育教育作用。在新的时期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任何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与“德育首位”背道而驰的。只有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才能改善校园气候,优化育人环境,完成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洪昌.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J].高职研究,2012(2).

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德育功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1—03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现状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目前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势分析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目标错位

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发展的阻碍集中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断裂错位。现阶段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均有了深入认识,理论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两个领域的研究却呈各自发展的态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发挥作用促成德育功能实现却涉及较少。没有认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发展的共存关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导致校园文化失去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牵引作用,不能产生积极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内容偏离

现实社会包含了是非曲直、真假善恶、美丑正邪的矛盾冲突,而当前部分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却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只展示给学生美好、和谐的非真实一面。空泛的“崇高”理想与“奉献”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冲突并无实质帮助,学校将这些不真实的德育内容向学生灌输,又不能规避社会现实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敷衍校园德育课程,又无处寻求应对真实社会的道德理念,只有独自摸索,逐渐形成了两套伦理道德标准,校内、校外区别使用,甚至引发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的恶性循环。此外,德育内容中政治成分过多,忽视人文性、实践性知识的补入,使大学德育教育多通过“两课”课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手段,思政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理念与人生信仰的培养塑造,但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教育。虽然校园活动中也有学雷锋树新风、庆祝建党、建国等重要节点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活动,却始终偏于政治化,让学生难以在自然缓和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素质仅依赖深奥的政治理论与空洞的道德准则是不能发挥实际效用的,没有融入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形成稳定的思想品格结构。

(三)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认同率低

大学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始终是对大学生行为品格、理想信念的优化教育。无论采取何种德育理论、德育方法,真正能够作用于大学生,产生实际效果,才有其德育意义。反之即使再优秀的理论方法,不能被大学生接受,就毫无价值。当前部分大学不合理的文化建设方向与失当的德育内容导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不认同,对于德育理念不认同,没有校园认同感,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德育的一系列举措产生抵触情绪。诸多高校文化建设与德育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价值判断的理性和耐性,学生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的功能评价

大学校园文化渗透于学生在校园的各类活动之中,通过常规的思想教育课程和文化传承、示范引导、实践交流等“隐性课程”(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渠道,让大学生自然接受德育教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多元影响。

(一)价值导向功能

所谓价值导向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理念和价值信仰取向的教化引导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与价值观上趋于优化。大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思想可塑性、行为个性化、易受外界影响”的特征,必须以先进的文化强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引导。“这种价值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渗透。”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以诸如校园环境熏陶、制度条例要求、教师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交流体悟等丰富的形式,辅助大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性格品质的塑造,树立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虽然所有大学均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为目标,但德育教育过程中又带有各自校园的特色。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所在高校的价值理念。

(二)管理规范功能

高等学校除了教会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外,还要指导他们如何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正如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必须建立一套处理相互之间种种关系的准则与规范。校规校纪、校训规章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管理规范功能的具体表现,它规范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错误的思想观念予以及时有效的抑制,促使学生向善的方向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例如禁止打架斗殴、不允许在宿舍内使用违禁物品等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硬约束”规范,通过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逐步内化为其日常行为习惯,从而自觉避免道德品质的降低。

(三)人格健全功能

人格是“个人的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发挥的人格健全功能就是要保障大学生复杂多重的性格心理得到良好的疏导,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理想。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区,如不及时平稳地释放能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大学校园健康、高雅、活跃、先进的特定文化氛围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心理压力,晚会庆典、文体活动、学术讲座、比赛展览等校园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交流、结群需要,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完善认知结构,获取自我认同感,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同时构筑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处于安定、适应的学习、生活状态,从而陶冶性情,使人格得以健全。

(四)审美教育功 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高校德育的内在要求。审美教育不仅是美的形式教育和情感教育,同时包含着德育因素,因为美本质上就是真与善的统一,而审美则往往包含着对真理和道德的评价。我国古代很早就十分注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美育艺术与方法,孔子就提出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运用诗歌、音乐等教育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古人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其本质与当前道德教育中的美育理念是相同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也曾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大学校园精致的环境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无不体现着美的特质。欧美著名高校大多拥有众多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和体现现想的建筑群,它们不但成为学校实施教育的场地,更是艺术和美的化身。这些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美的感受与影响,满足审美欲望,既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能得到情感上的愉悦。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本身具备熏陶学生品质的潜能,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审美素质、审美想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从而塑造美好品德。

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引导

(一)正确梳理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到:“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社会对于教育的责任便是它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同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德育。高等教育必须将德育放在教育首位,将德育思想始终贯彻于育人过程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校园文化通过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由于本身的浸染性使然,校园文化与德育有着高度的契合,以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于无形的作用,保证其方向,提升其层次。”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以德育作为风向标,避免空泛化、说教化,让德育真正实现具体化、生活化,组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将德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

(二)重树大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

真正能够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大学校园文化,必然是得到学生认同和支持的,在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德育的关系后,就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认同学校文化建设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实现真正的学生道德教育目的。首先应当合理规划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回归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角色,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构建过程当中。其次,教育者需要从大学生立场考虑研究德育教育内容,安排符合实际生活、能得到学生认可的德育课程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校园德育熏陶。引发大学生的内心共鸣,真正接纳学校的德育理念,得到全面的校园文化熏染,这样才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形成的德育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深入落实,能够全面深刻地提升学生品格素养,同时让学生的群体智慧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其蓬勃发展。

(三)全面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育教育

1.发挥物质环境的文化载体功能

良好的物质文化可以促成大学生积极感受校园环境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学生品格的陶冶塑造。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的格局布置、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校园建筑的建设构造等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理解还较为欠缺,部分高校一味注重校园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追求新教学办公建筑的修建,对“不和谐”的旧有建筑进行拆除,从而开始新的校园建设规划。实际上,这些旧有建筑很大部分是具备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保存修复旧有建筑对于高校的物质文化积淀具有重大意义。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如图书馆、教学楼、广场、礼堂、河塘湖畔、水榭石桥、雕像建筑等,应积极挖掘建筑物的历史意义,开发其中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品质信念,以它们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核心进行环境规划,形成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并以这特有的环境氛围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风格,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厚重感与庄严感,形成物质文化。

2.积极发展校园行为文化

“要改变把大学生当作单纯的接受、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把大学生放到学生社团组织中、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自主性,通过学生社团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行为活动都是构成校园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校园行为文化,鼓励学生加入学生团体,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校园活动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策划活动、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登台表演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与平台展示青年风采,充分锻炼组织、交际、协作等社会能力,既能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又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

3.实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道德熏陶

从本质上来讲,大学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各个层面都体现着精神文化,通过对学生精神思想的影响来实现道德教育目的。其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反映,制度文化所囊括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校训校纪都应是学校的精神倡导。除了《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基本制度外,还应多让学生参与其中,征求学生意见制定相关道德行为要求,或者签署《道德行为承诺书》等。通过这种明文的精神要求确定学生的行为界限,并且又有学生们的参与沟通,能够避免制度条例沦为学校单方的硬性要求,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同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熏染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迹最深刻,保持最牢固,最易构成稳定的认识结构。精神文化的发展主要就存在于学生意识领域,需要通过大学校园物质、制度、行为等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感染学生,使大学生们形成成熟的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开发,是促 进校园德育发展的双重保障,要保障行为规定与精神陶冶相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篇7

【关键词】隐性德育;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作用

中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价值,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重视中学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学德育工作。长期以来,不少中学重视以思想品德(政治)课和班主任德育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德育,而对隐性德育却相对忽视甚至无视其地位和作用。在这种传统的显性德育影响下,中学德育往往更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道德、品行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许多中学把显性德育被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它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校的教育活动都循规蹈矩地围绕着“教”与“学”展开,而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隐性教育却重视度不够,对那些富有隐性德育功效的校园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存在被省略和忽视的倾向。 然而,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起到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等诸多隐性德育功能。因此,中学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

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是隐含在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形式,它是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式向学校师生员工传递德育信息和施加德育影响,在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受到教育的过程。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校园环境、校园精神、校园制度和校园活动。它们蕴含着隐性德育功能,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自主、自觉地接受隐性德育影响,实现隐性德育的育人目的,发挥其持久的育人效果。

(一)教育目的的育人性

隐性德育的计划是一种远期教育规划,是总体设想,是一种处于意向性、预期性状态的计划。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通过文化活动、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以达到育人目的。隐性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是一个教人为善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硬件”方面建设和学校“软件”方面建设。美国教育社会学家科尔认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的精神和灵魂。”②然而,对于学校硬件建设诸如校园建筑设计、环境布置都不是毫无生命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有助于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校软件的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而营造出来的。一般来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表现出来。

(二)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所特有的思想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和行为方式为基准的,再由学生参与的各种文化活动为表征的精神风貌,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从而形成育人的环境。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隐性德育就以其为载体并依附着它,对每一位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不断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言行,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

人们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教育内容先认知后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对显性教育认知的基础上,再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着隐性教育,就会帮助他们对教育内容更好的认同,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等都渗透着对学生的道德蕴涵和教育意志的传递。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育对象的自主性

中学生是校园文化主体和受教育的对象,他们在校园文化中学习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显性的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更多的是从外部提出诸多教育要求,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隐性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实施方式是非规范的和隐性的,这样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哪一方面的教育,并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被动的,而是自愿的、主动的。

在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下,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是隐藏在校园创设的并经过校园主体互动强化后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中的。因此,这种要求的隐蔽性一般与学生的自我愿望、个性特点不会直接发生冲突,并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作为被尊重的人而存在的,这就满足了他们自主、自尊的需要,从而愿意积极主动去接受教育。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德育具有潜移默化、民主平等、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等特点,它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渗透在校园文化中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悄悄地滋润着受教育者的心田,使之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其一生的影响必然深远持久,这不同于在显性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会因时间的长久而逐渐被遗忘。校园文化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它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舆论、人际交往甚至学校的风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施加深远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赋予学生的良好品质是伴随终身的,很难随时间的推移而转变。”通常来说,通过校园文化转化成稳定的素质和品格,往往对人的影响更为深刻、牢固。

二、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中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一种实施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并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隐性德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具有积极重要的教育作用,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和谐的中学校园物质文化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

校园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教书育人的天堂;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圣地。对于每一个师生员工来说,充满魅力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和舒适,让他们日复一日愿意在这里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即便有泪水、汗水,也无怨无悔。当教育工作者们迎着初升的朝阳,踏进充满生机的校园,浑身充满的是奉献的力量。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是他们的第二个家,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他们产生清新舒适之感,引起他们对学校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进而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抵制消极情绪。试想一下,在书卷味浓密的校园内,在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对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当泉、池、廊、舍、花、草、树、木交相辉映,名言警句抬头可见,学生作品展览绵延等校园文化隐性德育情景能让广大的师生员工在美的欣赏中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保持着高尚的情操。

(二)独特的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园历史文化传统和绝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也是通常所说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往往能使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主导位置,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当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对学生而言。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在本质上是用文化唤醒和高扬学生的生命意识,它所关注的是学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一所中学若没有带有精神文化是将难以引起校园师生的共鸣,也难以对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起到引导作用。通过隐性德育将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或者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发挥隐性德育功能,形成一种带有学校特色而且符合学校实情的校园精神文化,就会逐渐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可。他(她)们在认可的基础上会进而产生思想的认同,再由思想的认同就会形成一种集体的意识和氛围。这样使得生活在校园中的人或者刚进入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就会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所学校的理念进而成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三)健全的中学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惩等各种规章制度。它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对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有利于科学管理,有利于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但是,中学的校园制度必须与隐性德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将中学的德育目标与德育任务过校园制度加以体现。同时,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扬民主作风,让师生员工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他(她)们在尊重和参与的氛围下容易促进对校园制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制度的贯彻落实。由此,通过隐性德育的渗入打破校园制度原有的仅仅以刚性约束为主的方式,实现刚柔并济,这样校园制度体系会越来越健全,师生员工对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意识越来越强。

(四)多彩的中学校园活动文化培育师生员工的素质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使学校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小环境带动大环境的优化”足以体现了中学校园活动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活动文化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交汇点,对师生员工起着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往往能够在活动的组织中增强自己的各种能力。而对学生而言,不但能够巩固和加深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弥补课堂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发展独立思考和积极创造能力。此外,校园活动文化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活动能力等。开展校园文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而让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感染,自我提高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总之,校园活动文化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视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认识和把握隐性德育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总结和梳理隐性德育视角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作用,对于今后如何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凤林.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9):9-13.

[2]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王义高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张丽娜.从隐性教育角度看贫困地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26

篇8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德育提供良好的物化环境条件。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典雅的教学楼、雪白的墙壁、洁净的草坪等氛围,无时无刻的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锻炼着学生们的心智。直观性的校园物理环境是学校精神风尚的反映,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所以许多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多依山傍水,建于风景优雅之地,目的就是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性情,塑造美的心灵。发挥着“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而意寓于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人文景观依然,校园的特色建筑、象征意义、合理布局、绿化美化,以及名人塑像、橱窗、文化长廊、校园科技馆、塑胶跑道、游泳池、宣传栏、名人名言、名家或师生字画的合理布置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心灵的净化与启迪,对抑制消极校园文化的滋长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因此,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课程思想教育的导向、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行为的规范功能。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包括颁布实施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这些准则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有着重要的监督和保证作用。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全、细、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由师生共同参与的立体管理体系。

第三,加强课外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充分利用课外集体活动,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环保教育、国情教育、理想教育等。利用各种社团、影视、论坛、音乐赏析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如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同志间的交往与友谊。

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可以成立各种社团或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如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剪纸、手工、田径、球类、棋类、游戏、鼓号、横笛、文学、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阅读与诵读、节目主持、演讲与口才、书画艺术展等。各兴趣小组活动可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态度,可使全校师生充分发挥特长,做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

第四,加强精神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校园精神文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利条件。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校训往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代表着不同学校独特的精神追求,通过长期的宣传、灌输成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深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对学校的德育教育有简洁、深刻、长期和持久的影响。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思想品德 教育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健康的文化占领学生思想的主阵地

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灵活有效的平台,是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育的本质本来就不应该单纯为一种知识的简单传授,还应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科学氛围、人文环境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注重个性发展,通过人与环境达到互动,无疑会产生一种更完善有效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精神文化建设为主题,不仅包括课堂知识的传授,也包括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传授,也包括娱乐活动、美学培养等。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增强了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和谐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健康快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使他们调剂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更能起到“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文明学生与三好学生的评比、优秀少先队员与共青团员的评比、校园标语与校歌歌词的征集、主题队会与班会、校园广播、卫生环保活动、爱心募捐、公益劳动、校刊校报、学习园地、趣味游艺、节日活动、书画与作文比赛、小发明竞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手工制作、兴趣小组、体育训练、学生军训、文艺节、运动会、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够在环境氛围的激发下自主参与校园文化的各方面活动。通过丰富多采的群体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

1.环境教育。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美丽优雅、清洁舒适、宽敞明亮的校园能使人心境愉悦;高大美观、新颖别致的教学楼能使人充满自豪;各种体育、文娱设施能让人身心活跃,积极向上。这样的环境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学生耳濡目染,会自觉去珍爱它,并乐于在这大好时光中努力进取,茁壮成长。这是形象的魅力,是美的引力。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因此,美的校园形象给队员以感性的“美的愉悦”,而最终达到理性的“美的行为”的实现。

2.同化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上,教师端庄的仪表、文明大方的举止、健康风趣的言谈、严谨的治学态度、崭新的课堂教学艺术等,无不摄入学生的眼睛,注入他们的耳鼓,汇入他们纯真的心田。其得到的是不断上涨的求知热情,是智能增强、潜能的发挥,灵魂的升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时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此足以说明,教师语言贫乏,则养成庸懒、不求进取的品格,所以,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促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气氛,对学生意识的形成,行为的取向有着重大的同化作用。

3.创造教育。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课外教育应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空变化,符合学生兴趣浓厚的特点,这样才能创造性发挥其个性品质,完善其人格,培养其才干。如:开展合唱、舞蹈、腰鼓、绘画、摄影、手工制作、航模、演讲以及体育活动等。这样把“烂漫的童年”还给学生,把“永恒的童真”还给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不但不会荒废学业,而且大大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使学生与不健康的环境隔绝―这种“隔绝”不是源与命令,而是学生的自觉抉择,有利于促成其个性品质发展和良好道德的形成。从古往今来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的教育是他们完善自我,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要展现“特色”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展现校园文化特色,主要是从两个个方面著手:一方面,从优化环境著手,将人文关怀体现在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达到资源的最大共生。另一方面,从细节处着手,力求使学校走廊、墙壁等每一个小场所都充满温馨,在对细节的关注中,实现独特的品牌追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在精心设计“校风”、“班风”及“各处各室”教育格言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全体教师的智慧,引导他们献计献策,共同参与设计,再一次次反复推敲、提炼中,让“真”“善”“美”内涵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

1.自我教育。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学生以巨大的约束力,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的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从这一角度看,科学的“制度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为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2.诱导教育。在“校园舆论”建设中,健康活泼、生动有趣的宣传栏、队报、队刊、红领巾广播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形象”和悦耳动人的“声音形象”等富有教育内容的感召下,学生无形中接受到正面教育。尤其在自身的参与、实践中,通过编辑、排版、抄写、播音等一系列活动,用自己的头脑自觉地作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行为修养的认知和判断,所以“校园舆论”构成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

三、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校园文化

一、小学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由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环境设施文化、校园社团活动文化这四个层面组成的。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学校为了维持纪律规范而制定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等。

校园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经过日积月累的一种精神,在教师、学生身上都能够体现。精神文化不仅可以体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的校训、校歌、校服、校旗上,还体现在小学的学风、德育等无形的方面。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的体现,是小学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环境设施文化主要输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包括校园的建筑、自然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 校园社团活动文化则是学生极为喜爱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较为枯燥,而社团活动能够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学校开展的文艺汇演、书画展、歌咏比赛、舞蹈队、师生摄影、手工制作、乐器小组等活动都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寓教于乐。

小学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成长,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小学音乐教育

小学的音乐艺术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的启蒙教育。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性与音乐本身的性质有关。“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决于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对于教者和学者,对于因受到教与学的一切因素制约的人来说,音乐教育的特征,乃是音乐本身的特征在起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享受、充满创造性,是一门具有审美性、充满想象、快乐的艺术,那么音乐教育也具有与音乐相同的性质。因此,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是充满愉悦感的教育,是创造性的教育。

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的教育,一种培养欣赏美的艺术教育。音乐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美好的旋律和歌词,能够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感受、理解和鉴赏,进而能够带给孩子愉悦感,孩子能够享受其中,从而能得到一种愉悦的感觉。寓教于乐,是音乐教育的一大特点。亚里斯多德在其《政治学》最后一卷中对音乐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他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内含美善的教育,包含着“内在的愉悦人生的幸福境界”,‘令人怡悦,奠如歌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给予人轻松欢快的快乐,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忧伤,它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的审美性和愉悦感,所带来的是音乐的另一属性――创造性。音乐教育毋庸置疑是创造性的教育,不同的旋律,不同的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和心情,而音乐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体会的时候能够进行强化、调节自己的思维,思维和创造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创新力。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先听,感受里面的旋律,体会后再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吧注意力放在音乐上,接下来我再进行补充和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教学中我还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更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能够锻炼到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因此,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不能被忽视,因为音乐教学活动是通过寓教于乐,贯穿于德、智、体、美、劳这五育中,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得到文化知识、道德修养、智力开发、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从而使教条、沉闷、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更加有效的实施。能够通过音乐教育的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小学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更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首先,小学音乐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经常开展各类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交流思想,提高创新和思维能力,完善品格,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提升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小学的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音乐艺术才能,而这些学生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构建的参与者,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进而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又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充满意愿地去接受音乐教育,从而可以达到促进音乐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措施之一的音乐教育,想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在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大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与监督程度。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慢慢形成的。校园文化活动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处理校园之中的活动影响,社会的风气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构建良好校园文化得手段之一,必须要有严格的监管,不能收到社会的不良影响。例如,现在的流行音乐盛行,但其中也存在着国语通俗和功利的歌曲,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对于整体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成潜在的威肋。因此,对于音乐的教育需要教师严格的监管,从而形成更好的校园文化。

其次,音乐教育应当重点开发音乐经典的深层次涵义,深入探究音乐其中的内在文化。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师应当努力的将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教育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只是针对校园文化,而是在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能自然而然达到的目的。

因此,只有加强音乐教育才能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更好的帮助,同时也能促进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振飞.校园文化及校园文化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 (32):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