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利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专利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专利管理办法

篇1

在国外,MBA教育为当代经济商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商界精英,短短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独特地教育理念和和模式,成为教育界中一个最成功的“一次创新”。国内引入MBA教育方式也已经有了多年历史,经过对工商管理专业成功地“移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无论从教学规模,还是从教学成果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MBA教育是一个立足于以培养理论基础和商场实践经验的经营性人才为目标,主要以独特的案例教育为主的教育方法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如何取MBA教学之长,补普通工商本科之短,就是当前普通本科教育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两者具有不同层次等多个不同点,但两者也具有面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特点,具有共同目标,那就是为企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营性人才。

一、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传统的高等普通教育主要以灌输理论为主,培养具有学术背景的专业性人才,专业学科面窄,理论为重,有明确的学术导向。而工商管理专业与普通其他专业的教育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应在选择培养对象,构建教学模式,确定教学内容,应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借鉴MBA的教育理念,实现纯学术向学术与市场相结合方向发展。

(一)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为方向

普通工商管理专业虽然仅停留在大专、本科层次,但是与高层次的MBA相比,他们的都有—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市场、为企业服务。普通工商管理大专、本科教育应与之相适用,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为市场主体企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众性人才”这一目标,注重人的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既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培养学生应对市场的良好抗压能力。

(二)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实践教学应用

在各大学的MBA教育中,主要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实践教育方法,培养学生通才背景、综合分析能力、专业技能、商场道德、社交等多方面能力,借以适用以后的企业工作。作为民办院校,应该对市场人才的需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既要在职业导向为基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魅力的树立,用以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适应能力。

二、真正领会“理论结合实践”这一核心教学理念

在众多普通高校专业中,“理论结合实践”成为教学法宝,尤其是在工商管理专业,无论在任何层次的教学中,认为“理论结合实践”是理所当然的,这在教育理论界没有任何异议。而事实上,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往往在各种条件或制约因素下,不断地让理论背离实践,我们应借鉴MBA的教育方式,引进完整的案例教育方法,切实做到“理论结合实践”。从众多教育模式中,我们普遍认为“理论结合实践”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教师头脑中持续坚持这一理念,并指导教学活动;教师应主要通过启发式、探寻式方式传递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自身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应试能力;教师应通过实际案例、企业参观、现场模拟等各种手段践行“理论结合实践”。

应当注意的是,必须界定实践的具体环境,一般来讲,实践过于笼统,这在具体教学中难以操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实践教学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如,让学生参与真实市场问题为导向,模拟完成任务;鼓励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东西进行质疑,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所学知识;多学科交叉,培养一些多学科背景的工商管理人才;改变知识信息流的多向,改变原先只有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变成两者双向对流的互动局面。

三、如何落实“案例教学法”

在MBA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得到贯彻和融合,其主要形式采用循环式启发式教学,以商界、政界、学界等业界知名人士广泛参与的交互式教学,体现管理理论、管理技术、管理实践的高度结合,让学生们在“团队式的合作、研讨式学习、专业化的训练、环境的熏陶、大师的点化”中受益、成长。

(一)坚持学生为主

在案例分析法中,我们要认识到其精髓,它是一种独特而微妙的学习教育方法,是单纯的以学生为主的,让他们快速吸收各种知识和掌握各种技巧。通过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表达,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企业决策者”。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案例的编写或选择,和在案例讨论中的学习节奏。

(二)坚持模拟实战

案例应结合实际,最好是实际发生的案例。案例内容要详细,全面深刻地、真实地模拟现场,让学生作为决策者在案例中“拼杀”,最终掌握企业决策者应具有的能力。

(三)坚持思维训练

案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让学生强记理论,更重要的是然学生开动脑子思考。学生通过在实践中思考,不断掌握在市场中应具备的知识,彻底告别用标准答案来检验一切的教学方法。

(四)坚持创新为上

在讨论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主要是培养学们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适应团队合作氛围。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含义模糊的比方、暗喻和故事,运用形体语言和各种描述性的草图,都有利于隐形知识的表达和新知识的产生。

综合上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目标明确,方法多样,

篇2

[关键词]高校科研文化 科研管理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50-02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高校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攻克高新技g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意识逐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尚不健全、不规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不力、无形资产大量流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现象。这不仅挫伤了高校师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高校优势,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更不利于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为了更好地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吉林农业大学不断加大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探索知识产权管理的新思路,通过将知识产权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实现知识产权全过程贯通管理;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提升知识产权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成果产权化和市场化,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创新成果价值实现;提升了专家知识产权意识,强化科技源头创新和科学规范管理,重视加强与县市区(企业)沟通合作,加速成果推广与转化,推动了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发展。

一、完善机构建设,制定管理办法,强化科研成果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指导高等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基于学校基础状况和发展战略制定知识产权目标并予以实施,旨在引导高等学校建立可与其他管理要求有效融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学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目标。为有效开展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吉林农业大学早在1985年就已设立科技奖励、知识产权与成果管理岗位,专人负责学校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工作,并严格对照《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要求,以建立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为主线,以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统筹优化高校创新资源、增强知识产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我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着力厘清、破解制约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发展的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全面实施树立标杆,力争形成知识产权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的新型管理体制。

吉林农业大学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最高管理层、学科专家、管理和运营机构代表等组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知识产权管理事务,主要负责拟定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适应的目标;审核知识产权相关规定、工作规划并监督执行;协调知识产权管理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知识产权重大事务决策方案;审核知识产权重大资产处置方案。吉林农业大学还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运营机构,专门负责学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在科技管理处综合科,主要负责知识产权日常管理,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文件的拟订和组织实施,建立知识产权绩效评价体系,组织开展知识产权培训等。

吉林农业大学知识产权运营机构设在科技管理处社会服务科,主要负责建立知识产权资产统计、分析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资产评价体系;成立资产运营公司,提出重大知识产权资产处置方案,知识产权运营的日常工作。

吉林农业大学先后修订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暂行规定》等管理办法,用制度统筹形成建立学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效发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断提高学校创造、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力度,增强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

(一)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

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学习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保护条例,已经组织50余名专职管理人员、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全国高校知识产权培训班的培训;鼓励管理人员考取全国专利人资格考试。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努力建设一支既懂知识产权法规又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骨干队伍。

(二)注重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近几年,针对部分科技人员知识产权知识匮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吉林农业大学先后邀请到知识产权专家和知名专利人来校,就“专利申报与知识产权保护”“如何从研究课题选择可申请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文件应注意的问题”等,举办了多场知识产权专题讲座或报告会、专题座谈、案例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各学院(单位)科研分管领导、科研秘书、相关项目的科研人员参加讲座或报告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我校的专利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使全校科教人员不仅了解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使其充分认识到知识,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学校科研骨干、科研管理队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观念逐步渗透到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注重完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在校科技处网页上,友情链接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专利申请流程;并开展服务提供查询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情况,为专利申请提供参考资料。另外,全校科教人员可到学校图书馆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专利采集、检索、分析等,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科研人员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及技术引进过程中,学校要求查新首先要查专利数据库,否则原则上不予受理。通过专利信息的检索、分析等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项目的申报奠定基础,同时规避技术引进过程中出现专利纠纷的可能性,逐步培养科研人员利用专利信息的习惯。通过专利信息的有效利用,使立项研究内容及引进技术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在同各类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状态检索的工具,避免了在技术交易中使用失效或无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了学校和合作方的利益,维护了发明创造者的权益。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促进吉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和科学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积极争取高层次的研究项目,提高吉林农业大学的整体科研水平,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吉林农业大学先后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后补助条例》《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条例》《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等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对科研工作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奖励。吉林农业大学奖励发明专利8000/项、实用新型专利2000/项、外观设计专利1000/项、动物新品种30000/个、动物配套系6000/套、大田作物新品种6000/个、其他经济作物新品种4000/个。同时,吉林农业大学也对专著、论文、行业标准等进行奖励。近两年,共投入科研奖励940余万元,奖励教师千余人次,共计奖励科研成果1700余项,不仅调动了广大科教人员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促进了我校的技术创新活动健康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

四、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为核心,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一)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探索出面向“三农”,以示范区、专家大院等为载体的新型r村科技服务之路。探索技术研究和现有成果的集成配套转化模式,以促进企业新产品开发、推动大学和科研院所走进产业园区、推动产学研模式的创新、推广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为重点,几年来,共承担各类项目千余项,建设科技示范区、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总计54个;选派科技专家赴企业帮扶300余人次,组织科教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8000余人次,培训地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万人次,5个作物新品种、1个动物新品系得到成功转让,单个成果转让金额达到240万元;累计技术增收90亿元。“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探索崭新的科研合作模式

逐步向社会开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并完善重大横向科研成果的培育转化机制。按照“项目启动、互惠互利”原则,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相关县(市、区、企业)在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共建活动。与35个市县区(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通过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来提高专利技术转化运用能力;如与安图县签订长期共建协议,定期开展校企科技成果转换对接大会,双方围绕主要中草药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实质性合作。同时,率先建立了院级董事会办学体制,按照开放式办学的思路,注重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开展争产学研用联合办学,推广自主创新技术,谋求社会、企业、学校的全面共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辽宁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发展。“十一五”来,学校两个学院累计与董事单位开展横向联合科研项目近百项,专家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改进、转让新技术近百项,为企业增收数亿元。

几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和一系列规范化知识产权的政策。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6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知识产权的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利工作还存在着与科研项目开展、与技术创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知识产权战略意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对专利的重视程度还停留在数量大于质量的阶段,特别是对专利的产业化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重视不够;在促进专利审查与技术创新的沟通交流和有效对接以及开展相关的专利工作交流活动等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积极开展专利信息利用以及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制定和利用专利战略,抢占技术与市场竞争制高点,积极组织申请国际专利。

【参考文献】

[1]沈国金.高校建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机构的必要性[J].理工高教研究,2006(04).

[2]李晓秋,宋宗宇,李虹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3]戴志明,李名家,杨俊.浅析我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创造管理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6(07).

[4]孙卫,肖红,原长弘.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06(03).

[5]叶友华.知识产权保护与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03).

[6]焦连志,牛贵宏.高校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制约瓶颈与对策[J].兰州学刊,2005(06).

[7]丁道勤.慎用“自主知识产权”[J].电子知识产权,2005

(06).

[8]程宏.论标准与自主知识产权[J].大众标准化,2005(05).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师;应用技术;研发推广;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6-0054-05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同样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四大职能,但因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所以“依托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立足点”[1]。正因如此,地处浙江沿海的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十五”期间就提出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基地两大发展目标,并以提升教师科技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的市场化、产业化之路。

一、技术走向产业的具体路径

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让技术研发走向产业应用,既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教师技术研发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面对当前高职院校科技社会服务普遍存在的社会认可度低、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研发能力有待提升、实验仪器设备缺乏等内外制约因素,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台州主导产业及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特点,积极探寻技术研发对接产业、转化成果服务产业、起草标准引领产业、搭建平台融入产业等科技社会服务的具体路径。

(一)技术研发对接产业

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科研以技术应用型研究、开发型研究为主体,以解决实践第一线的具体问题为目标。”[2]近年来,学校对接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发。在研究领域上,主要对接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服装机械等台州主导产业。在市场对象上,主要针对台州民营经济比重大(97%以上)、企业规模小的特点,着力面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在研发成果上,近五年来,该校获得专利授权12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1项,尤其是由该校教师主持完成的“ZJQ600/400低噪声气冷罗茨真空泵”、“SJQ-2-590高精度晶片大型多线切割机”2项技术成果,经以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评审,确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也积极参与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承担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4项,学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5项,部分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其中电子电气系张迪同学主持研发的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生公寓智能限电电表”获浙江省高职高专“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同时获得专利授权并推广应用。

(二)成果转化服务产业

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是高校技术研发的根本目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大部分成果处于沉淀或闲置状态,无法真正实现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3]。台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解决企业转型发展中的大量现实问题,为企业技术改进与革新提供有力支撑。近三年来,学校承担横向科技服务项目283项,实际到账经费1574万元,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分别为44项和12项,专利转让数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转化率达33.375%(据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10》显示全国高校专利平均转化率为5%)。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资处统计显示,该校2011年度转让专利数占全省所有高职院校总数的70.6%,2012年该比例据初步统计为84.85%(全省45所高职院校共转让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3项,该校为28项)[4]。该校真空技术研发中心张宝夫主任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风洞模拟试验JZJQ3750-321真空抽气机组,研究成果取得了4项专利,并在四川省绵阳风洞基地应用效果良好,神州九号的返回舱即采用JZJQ3750-321机组先在地面进行了模拟试验。模具研究所李金国副所长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立项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形成了包括发明专利在内的5项专利成果,相关技术成功转让给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天 车灯有限公司等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起草标准引领产业

起草标准是企业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重要证明,也是高校教师在行业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学校张宝夫老师长期担任全国真空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真空学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在真空技术行业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全国真空行业多项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并率团至美国旧金山首次代表中国真空行业向ISO/TC112标准化组织提出了国际标准:“真空技术-真空泵性能测量标准方法——第3部分:罗茨真空泵”的制订工作。学校还与国内电工行业标准化的综合管理机构——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协议,由电气自动化研发中心和浙江巨龙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共同起草“微电机换向器下刻机”和“微电机换向器精车机”2项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机械行业标准。

(四)搭建平台融入产业

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是高校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研机构、技术孵化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为积极融入并引领台州海洋产业的未来发展,学校整合研发力量申报了“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并被列为台州市首批两个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之一(另一个设在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获100万元资助,该团队研究成果为10余项发明专利和一系列SCI收录的研究论文。针对台州机电制造业拥有巨大产能的现状,该校积极建设机电一体化实验室并被列为台州市首批重点实验室。为更好地通过平台搭建吸纳高端研发力量服务于台州医药化工主导产业,以该校东港生物与化工学院为基础申报的生化制药院士工作站获台州市委组织部、台州市科协审批立项,目前正在院士及其团队的带领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研发、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相关工作。该校还对接台州产业设立了15家科研机构(其中3家为市级),并大力推进组合式科研机构建设。针对台州民营中小企业数量巨大以及难以独自设立研发机构的现状,学校利用校企合作联系广泛的优势,吸收产业相近的多家中小型企业共同投入,在校内组建功能不同的多个实验室,并逐步形成组合式研发中心,目前已建有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等3家组合式研发中心,如图1所示,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此外,学校还与浙江工业大学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并在校内设立浙江工业大学台州技术孵化中心,服务于台州企业。

二、基于技术产业化的教师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举措

(一)制度先导:创新技术走向产业的机制

根据新制度主义的制度绩效理论,制度决定绩效并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而且有效率的组织是绩效增长的关键因素[5]。学校在2003年就将科研管理职能从教务处独立出来,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不断出台、完善、创新一系列的科研规章制度,通过制度提升教师科技服务水平、激励教师走向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很大一部分与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密切相关,内容涉及专利扶持、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合作研发、技术转让、推广应用、量化考核、评奖评优等。如在全校出台、修订的18个科研管理文件中,与应用技术研发推广相关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促进教师开展技术服务奖励管理办法》《专利扶持与奖励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研发机构管理办法》《教师专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办法》《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与管理办法》《“和园讲坛”学术活动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评审与奖励办法》《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试行办法》等。通过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的规范化运行与创新发展,积极倡导“成果主导、项目主抓、精品主攻”的科技服务理念,鼓励将应用技术成果申请为专利或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鼓励以项目为纽带校企联合开展技术革新与攻关,鼓励整合力量重点突破效益好、产业化比例高的技术服务项目。

(二)培育能力:奠定技术走向产业的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骨干少,高层次人才少,高素质研究团队少,科研人员水平、能力和层次不高”[6]。这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科技社会服务能力。学校通过选派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或开展专业实践锻炼等主要形式,积极培育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开展科技社会服务应具备的专业研究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1.培育教师专业研究水平

学校每年选派15位左右教师到国内著名高校做访问学者。为了确保访学质量,学校既对访学教师给予激励,将访学经历及其业绩作为高校教师专业资格评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同时又给访学教师多出成果的压力,要求在访学期间及访学结束一年之内,每位访学教师必须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不少于2篇论文且主持1项不少于5万元到账经费的横向科技服务项目或1项厅级纵向科研项目,否则将全额扣除岗位津贴。此外,学校还长期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工程、专业带头人培育工程、教授培育工程等人才项目,推进教师整体专业研究水平明显提升。

2.培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通过实施访问工程师、专业实践锻炼、承接企业委托课题、到企业兼职等形式,增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访问工程师、专业实践锻炼是学校培育青年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两条重要途径,前者要求接受访问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且访问时间通常为一学年,而后者在企业选取、实践时间等方面则更具有灵活性。作为普遍性的硬性要求,所有教师3年内必须累计有3个月以上的专业实践锻炼经历,申报晋升职称的教师必须有任现职以来累计6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经历。而承担委托横向课题、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转让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服务活动,均可作为访问工程师和专业实践锻炼成果的重要形式。此外,学校还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强化服务:技术走向产业的助推器

学校通过完善机构、构筑平台、助推服务等方式强化教师对外科技活动的服务工作和服务效果。

1.完善机构

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产学合作办公室,成立产学合作委员会,并在科研处下设技术孵化中心,专人负责对外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事宜。二级院系层面在学校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配备了二级院系的兼职产学合作负责人和专职产学研秘书各1人。

2.构筑平台

在2010年,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吸纳30家企业、13所学校、7个政府部门及行业部门,建立跨地域、跨行业的浙江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同时创设“台州产学研信息港”,这种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信息共享为纽带”的校企合作模式,凝聚各方智慧,并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积极构筑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学校技术成果产业化带来了新空间。此外,学校还先后与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台州分部、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借助外力构筑科研合作平台。

3.助推服务

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科技社会服务与技术走向产业。一方面,学校发起“学校干部与企业家交朋友”、“百名教授博士下企业”、“暑期校企合作大调研”等活动,为教师走进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提供平台和助推力;另一方面,学校依托台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台州方圆专利事务所等技术性的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拓展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渠道。此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还以依托专业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市场分析、编制简化工作流程等方式提高服务效果,助推教师更好地开展科技社会服务。

(四)经费保障:技术走向产业的支撑力

很多高职院校因受主办方财政状况的影响和制约,办学经费并不宽裕,更难以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7]。学校为推进教师积极从事于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不仅每年拨出专项经费而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争取获得社会的研发经费支持。学校将专利申请与维护、横向科技服务项目、紧密型校企合作项目、科研量化考核与奖励、科技讲座与交流等纳入专项经费预算,拨出款项成立专项基金。以专利发展专项基金为例,每年拨款10万元,用于支付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的申请费、费、年费、登记费等,奖励优秀发明设计人。学校还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在科研设备及研发经费上的支持,通过企业捐赠设备、资助经费和学校提供场地、派遣人员的形式,校企双方共建研究所或研发中心。近年来,除上文提到的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生化制药等3家组合式研发中心之外,学校通过这种方式与汇宝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缝制设备研究所、与杭州通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研发中心、与台州凌霄泵业有限公司共建凌霄机电研究所,并由此获得企业的科研设备及研发经费上的有力支持。此外,学校还与两家年产值在数十亿元的大型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关系,设立了标力建筑工程学院、东港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由企业每年出资数十万至百万元作为相关二级学院的办学经费,其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助教师开展与企业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在科技产业化具体路径及其推进措施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实现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还应做大量的细致性、开创性工作,如高职教师如何面向区域性的中小微企业寻找技术开发项目,如何组建应用技术的教师研发推广团队,如何形成自身相对固定的优势技术研发领域等。

参考文献:

[1]陈安生,张丽君,唐小萍.发挥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功能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5):53-55,95.

[2]顾健.高职科技管理推进技术服务的三个主动[J].科技管理研究,2009(9):221-222.

[3]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6):151-153.

[4]唐丽华,刘洁,王方,等.浙江省高校科研师资学科2011年度报告[Z].杭州: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资处,2012:115-121.

[5]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崔昌玺.试论我国高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2):12-13,16.

[7]仲耀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开展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27-29.

Path Analysis and Promoting Measur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iscussion on the Promo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bility

YANG Lin-sheng

(Taizhou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izhou Zhejiang 318000, China)

篇4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1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无形资产的概念和范畴不清

高等学校从事资产管理的人员普遍感到困惑的是无形资产到底指的是什么?哪些资产应当界定为无形资产?尽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也设置了“无形资产”这一会计科目,但是在具体的资产管理中,由于对于无形资产的概念和范畴认识不统一,加之国家的相关法律也不健全,所以操作起来十分困难。一些专利权、著作权多数没有入帐,甚至学校的冠名权也屡被侵害,不少单位和个人在未经学校许可或者授权的情况,冠以学校的名义从事各种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学校蒙受了损失,破坏了学校的名誉。概念和范畴不清,必然会导致无形资产的流失。

1.2 对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地位重视不够

国有资产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高校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现在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更是一片茫然。有人片面的认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资产管理并不重要,大家普遍热衷于 “上项目、要经费、出成果”,认为只要成果出来了,就万事大吉了,不去确认成果的所有权的归属。无形资产的转让也不规范, 忽略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使用,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那么无形资产到底重要不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高校利用自身优势所创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巨大的,无形资产转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1.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无形资产转让缺乏监督

无形资产的转让和出售是无形资产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由于监督不力,资产管理者的意识淡薄,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转让大多为暗箱操作,甚至私下转让。根据相关资料统计,高校大约80%的科研成果都是以学校内部院系或者个人的名义进行的,私自签定合同,私下转让无形资产。如此的转让办法,使学校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4 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不规范,不到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缺乏良好的无形资产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各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落实不到位;核算程序和帐簿体系不完整;没有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导致管理职责不清,管理责任不落实。总而言之,从资产的增加、日常管理到转让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漏洞,管理责任没有很好的落实,有的高校甚至无人问津。

2 解决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2.1 明确无形资产的概念和范畴

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使用的、不具备实物形态、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非货币性资产。具有无形资产性质的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著作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和商誉等。学校的冠名权也应当作为无形资产的范畴。

2.1.1 专利权

专利权指以学校作为专利权人的各种发明和创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

2.1.2 商标权

商标权是指以高校的名义申请注册的商标,其所有权应该归高校。

2.1.3 著作权

著作权是指高校创作的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由高校主持,代表高校意志的创作,并由高校承担责任的作品,高校被视为作者,其著作权也应当归高校所有。

2.1.4 专有技术

专有技术即非专利技术,或者称技术诀窍,是指不能申请专利的技术,高校许多的科研成果均在此列。

2.1.5 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指高校用于非教学科研的经营活动、对外投资以及校办产业投资过程中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所享有的权益。

2.1.6 特许经营权

特许经营权指高校从事经营活动中的专营权。

2.1.7 商誉

商誉主要指高校名称的冠名权,虽然其价值不能单独确认,但是应当加强管理,从而避免学校的名誉受到侵害,避免学校的经济上受到损失。

2.2 强化资产管理观念,统一思想认识

国有资产是学校重要的办学资源,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形资产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势是很明显的,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所在。高校各级管理人员要强化无形资产的“资源”观念,树立无形资产的“效益”意识。一方面,开源节流,压缩开支,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稳妥地促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的管理体制,完善无形资产运行机制

为了强化无形资产的管理,要建立管理机构,配备人员,明确分工和职责。就一般高校而言,无形资产的体制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高等学校要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无形资产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

2)高校还应当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国有资产处或科),作为无形资产的业务主管部门,对无形资产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3)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当纳入学校国有资产的规范管理体系,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有条件的高校可利用校园网将无形资产的管理网络化,从而提高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益。

4)高校的无形资产应实行归口管理,根据无形资产的类别划分归口部门,如科研成果、职务发明归科研处管理;著作权归出版社和学报管理;学校的冠名权归归资产管理办公室直接管理等等。

5)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无形资产的使用部门(学校内部的学院、系、部、所等)负责对其占有和使用的无形资产实施日常管理,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人员要懂业务、素质高、讲究职业道德,而且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

2.4 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强化日常管理,加强转让监控

篇5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55-02

一、引言

高校专利管理是指高校为了促进自主创新,推动专利的开发、保护和推广,规范专利工作,结合国家及地区知识产权制度及法律,由专门的高校专利管理人员针对高校专利资源实施的有目的的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价值并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力的过程。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不断深入,能否拥有更多的作为知识产权核心构件的发明专利,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生产的重要竞争标志,并普遍进入我国各高校的发展视野之中。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能否迅速走出传统意义的机关职能,用最短的时间建立既结合自身实际又符合国际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规范化管理,对高校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内涵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简单地说,是指管理机构在行使具体职能时,具有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高可行性的操作流程,在机构形成明确化一、稳定规范的管理统一体。通过体系自身的不断进化,达到高校专利管理的决议透明化、目标切实化、责任明确化、工作流程化、团队稳定化、结构模式化、举措细节化、业绩标准化、动作系统化的目的。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意义在于,将工作本质依托于高校大团队本身的制度、标准,在将工作成果量化的基础上,脱离简单的行为度量标准,建立一套更加翔实完备的、充分反映机构自身责任感与价值观的人性化指标和准则,在满足机构工作需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团队成员的本人意愿,形成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自身所独有的人文特点。简单地说,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更核心的是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工作愿望,一种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真诚理想。

三、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核心内容

一个健康、有生命力的规范化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包含的核心内容。首先是机构制度,制度的完善是对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基本保障,一个规范化的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制度应当包括行业准则、工作章程、具体工作流程、职责分工、考核办法等,有了制度的完整可行,才能保证机构行为的规范。其次是监督管理体系,只有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监督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机构制度的有效运行,使过程中制度运作的偏差得到合理有效的纠正。第三是机构文化,机构文化是规范化机构的主要特征之一,只有自觉的责任感、诚信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以学校发展和利益为根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将个人价值与机构的成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机构特有的战斗力。制度、监督、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引领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健康发展。

四、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不同于专利机构,在进行专利业务的同时还要立足科研人员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贯穿于专利的计划、布局、发掘、实施、转化、保护等多个环节。工作的深度、广度、水平、质量对学校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等有重要影响。因此,从专利管理的角度看,规范化是未来高校专利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进程,从无到有,为国家和高校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国高校专利管理机构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等突出问题。

加强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除了应当具备基本的管理模式外,还应该形成适合高校运作的特点。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章立制,不断完善。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运行的。因此,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在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机构内部的章程、制度,例如专利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通过建章立制,形成专利管理机构的完整、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并通过对制度、章程的不断增加、修改,不断减少管理中的其他因素。

2.调整结构,确立体系。良好的高校专利管理机构由业务管理体系、专利实施转化体系、档案管理体系、项目规划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宣传体系、保密体系等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环节整合构成。合理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能够增强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内部和对外的应变能力,使专利管理机构的管理动作更有序、高效。

3.树立良好信用,重视职业道德,确保核心凝聚力。重视机构成员的职业道德是树立诚信的基本条件,只有团队个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使团队拥有良好的信用,才能在高校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环境得到了稳定,核心凝聚力自然能够形成并不断得到充实,才能够确保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序发展。

4.重视业务人才,提高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专利管理机构在高校工作中的根本,规范化的专利机构应当重视业务人才,树立机构品牌和人才品牌,提高工作质量,在工作中合理搭配和互补,使专利管理机构向品牌化、专利化发展。同时,专利管理机构应当根据人力资源状况,从选拔、培养、业务、调整、淘汰等多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用人管理办法。经过从入职前的严格挑选、培养时的集中锻炼、工作中的实绩考核,配合管理体制及管理章程等,最终达到人尽其能、各尽其职的效果,保证专利管理机构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5.打造精品团队,塑造专业形象。专利管理工作是必须由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单打独斗注定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失败,因此在专利的开发、保护、推广等各个方向,高校都应该努力打造一个甚至几个具有职业素养、精明强干、合作无间的专业团队,只有这样塑造起来的专业形象才能够得到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够最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6.定期培训员工,提高业务能力,大力促进专业学术交流。我国高校专利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管理经验少,由于国情不同,很难完整借鉴国外高等院校的专利管理体系,因此,可以预见我国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机构内外各方面的问题。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时,可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利管理工作者、知识产权专家进行考察,通过他们提出的专业意见并借鉴同行的具体做法,对机构进行补充,这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鼓励他们走出高校,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能够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工作状态紧跟国内外专利工作的发展步伐,对机构的加速构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学校对专利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根据学校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数量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经费,用于学校职务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维护等;知识产权奖励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要注意以点带面,重点突出,特别是要支持和鼓励重大专项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专项经费,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和水平,需要建立对基层组织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的专项经费,以及全校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的专项经费。

五、结论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对于高等教育学校来说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专利管理的主题之一。随着规范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强化专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将专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专利管理机构应加强内部员工的管理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使之更好地为高校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总之,高校将逐步提高对专利管理机构的认知水平,在实践中制定出更符合高校未来发展的机制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宗光,李婷.浅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其相关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9):143-146.

[2]胡开忠,张弘.论高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的体系构建[J].科技知识产权,2007,(9):32-34.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知识产权 管理 保护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38-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专业知识、多种能力、多种技能、能适应多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开展科研工作是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科研工作中同样要注意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我国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智力和技术资源,拥有丰富潜在的知识产权,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领域。由于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潜在创造知识产权人才的地方,这些人才具有未来工作的扩散性,因此,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覆盖意义;而高职院校目前约占我国高校总数的70%左右,在校生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0%左右,所以,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具有潜在的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知识产权及其管理内容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成果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原产地域产品、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高职院校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的地方,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中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科技成果,高职院校依法拥有这些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无形财产,但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较为科学规范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流失,以及较低下的技术成果转化率,抑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著作权。著作权是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中最主要的内容,范围包括科技论文、专著、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的使用和出版发行权等等。

2.专利权。能取得专利权的客体是指学院拥有并依法可以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管理包括从发明创造立项、可行性论证、专利申请、专利文献的管理以及专利技术的许可实施管理等。

3.商标权。就像企业的商标权、网络环境下的域名权一样,高职院校及其校办企业也拥有校名、校号、校训、校志以及企业商标等商标、商号权,如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名、校训就只专属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商业秘密。即非专有技术,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中不申请专利或无法通过申请专利权进行保护的那一部分,而以商业秘密的形式予以保护。高校在运营、管理方面自身所拥有的经营发展方法、管理诀窍属商业秘密范畴。

在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管理上,如何更好地处理好学校、研究者即教职员工以及产业界等方面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显得更为迫切和关键。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办学主体是昆钢集团公司。昆钢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为第三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试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昆钢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的拥有量逐年提升,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2010年昆钢成为第二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依托企业优势,推进了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范。

二、高校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对保护高校知识产权,激发教职员工和学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知识产权的流失以及知识产权的侵权现象依然相当严重。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和教职员工中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是普遍而长期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教职员工和学生中相当部分对知识产权缺乏必要的了解,缺乏对《商标法》、《专利法》和《著作权法》等国家三大知识产权法的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管理层和教职员工总体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足。“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诸如科研中忽略了专利的申请,又或者在未对科研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前就匆忙将其成果论文予于发表,前者直接丧失了专利权的保护,而后者则因丧失了新颖性无法获得专利权的法律保护;与此同时,很多论文或者研究结果在发表后就被束之高阁,对其中具有知识产权价值的作品缺乏评价并进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上述现象意昧着高职院校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研的同时,因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从而失去了科研成果通过知识产权化并最终产业化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相应的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2.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有些高职院校缺少系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高校知识产权属于多个机构管理,其职能的行使是分散的。许多知识产权机构一般挂靠在科技主管部门内,没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或专职管理人员,甚至有关人员根本不懂有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管理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无人负责的状态。目前,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在高职院较为普遍。

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知识产权专用经费不足。知识产权最终是要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来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而高校包括职称评定在内的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于论文数量、成果鉴定和获奖情况等,而忽略了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实现其经济价值。

三、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措施

如何建立一整套知识产权创造、组织实施、推广使用的有效机制是高职院校校知识产权管理的重点,而形成鼓励创新、加强保护的整体氛围应作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核心,具体有如下措施:

1.更新观念,把知识产权保护放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实践中,要真正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水平,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观念上创新,把知识产权保护摆在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主要抓三个层次:一是领导的知识产权意识。领导决策层的知识产权意识是推动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巨大动力,领导的认识提高了,才能对学校知识产权保护进行宏观规划。二是管理层的知识产权意识。管理层的意识是保证学校知识产权工作正常运行、科研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关键。三是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科研人员的意识是影响学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影响专利申请的最直接的因素,这个层次意识的提高,对分清个人作品与职务作品,个人发明与职务发明,以及促进专利申请和成果转让都有重要的意义。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昆钢企业所办的一所高职学院,依托企业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依托昆钢科技创新部、技术中心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优势,已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2.重视对知识产权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其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知识产权在保护智力创造者合法权益、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报、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手段宣传我国建立的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让全校教职员工清楚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真正掌握法律武器;聘请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学者给学院职工作辅导报告;编印知识产权常识小册子,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定期地就师生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部分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举办有关知识产权内容的专题研讨会。认识提高了,思想重视了,知识产权保护这样一个长期、复杂、层次多、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才能逐步落到实处。在昆钢的支持下,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昆钢科技创新部合作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在学生的课程以及企业培训的课程中加入知识产权学习的内容,聘请省知识产权局的专家授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知识产权管理队伍。高职院校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产权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首先,我们要有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专门机构。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办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有计划地、系统地、正规地培养知识产权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学科课程中,应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使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具备知识产权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我国高职校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我们既可以从国内的一些法律机构、管理机构中引进知识产权人才,还可以从国外引进这方面的人才。再次,加大对现有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训力度。我们可以通过开办讲座、集中学习、到专门知识产权院(系)进修等方式对现有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进行教育、培训。最后,大力开展国际间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合作与交流。使我国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与国际潮流相融合,以此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创新与进步。

4.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的规章制度是高职业院校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一环。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昆钢相继修订了《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专利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规章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保持和加强,形成了较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断得到健全完善。针对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学院制定了《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使学院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真正落到实处。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鼓励开拓创新,促进交流与合作;调整师生员工与学校的利益关系;规范学校师生员工的对外行为。

5.强化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措施,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对高校科研立项,专利申请及成果转让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的现象仍大量存在,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专利优先的科研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创新热情,使他们主动、积极地从事知识创新活动,产生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激励有关人员:(1)名誉奖励和经济奖励并重。可以把知识产权因素与职称评定或先进评选相结合,对于在知识产权取得及转化方面成绩突出者,在职称评定或先进评选时优先考虑提升。(2)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分成。高职院校知识产权成果顺利商业化、转化后,一定要把转化后的收益分给原发明人一部分。这一部分收益分给发明人的形式可以根据发明人的选择或学校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给予一次性的资金奖励或分期给予奖金,也可以把知识产权因素与个人技术股相结合,制定专利转化后明确的发明人可以占有技术股份的激励政策,适用股份奖励。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了《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法》,其中就有对教师进行科研工作进行奖励的条例,主要涉及对一般科研论文或著作的奖励,对科技成果的奖励。采取这样一些激励机制,从而推动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并使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相连。今后,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其经济效益情况的评价考核,并引入激励机制,以激发科研人员对研发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关注和切实推动。

作为高职院校,虽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基础研究工作较为薄弱、科研成果少的情况,但在应用研究方面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仍然大量存在而不应被忽视。而且,作为学校,除了科研成果外,其他方面的知识产权也是普遍存在的。另一方面,如何防止和减少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也是高职院校应该面对的自身抗风险能力问题之一。加强高职院校知识产权的管理,将对拓展知识产权工作领域,提高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知识产权申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常苏.高职院校知识产权问题思考.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2006

2.邱蓉.知识经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20-02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学校各学科的发展。它是应用技术型院校提升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我国政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的内容逐渐成熟,从学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学校和企业的契合度越来越高。

一、陶瓷与设计学院校企合作概况

钦州学院于2013年6月成为教育部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2014年8月成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先导,注重教研教改各项事业和谐发展,其产品设计专业为钦州学院特色专业。陶瓷与设计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强化基础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校企合作的开展始于2007年,它是一种普通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企业的合作,作为一种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从早期以解决学生实习为主要目标到逐步企业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转变,合作的内容涵盖专业建设、学生管理、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质量监控、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极探索,陶瓷与设计学院校企合作运行稳定良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二、合作双方利益分析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合作模式,能实施开展并能长期坚持下去,必须要有能积极调动各参与对象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体现在“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陶瓷与设计学院的校企合作在合作之初就非常注重内在动力的分析,学院充分展开调研,在与众多典型坭兴陶厂家进行深度研讨并客观梳理自身办学能力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出陶瓷与设计学院和企业的利益点。从企业的角度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储备。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企业能够掌握该专业的学生学习情况,有利于招到大量符合生产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能够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再培训,减少了人才继续教育的成本。二是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利用学校长期稳定开展的学生生产性实践活动获得经济利益,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开发新产品,申报各级别项目,获得科研经费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继而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形成良好的企业宣传效果。通过校企合作,树立负责任、敢担当的积极社会形象,有利于打开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从学校角度看,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改善办学硬件条件。通过企业投资改进教学设备,提高教学科研条件;利用企业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活动,拓展了教学空间,节约办学成本。二是提高办学软实力。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获得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并使其参与到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利用企业资源开展科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有利于教师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

随着我院校企合作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也随之逐渐改善,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和制度保障,促进了校企合作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政府出台了指导性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制定了激励约束制度:《钦州学院二级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试行办法》、《钦州学院差旅费管理办法》、《钦州学院物资采购审计实施办法》等;制定了科研管理制度:《钦州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钦州学院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钦州学院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定了学生管理制度:《钦州学院学生学风与文明行为督查实施办法》、《钦州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分管理办法》等;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制度:《钦州学院学生课程设计实施管理办法》、《钦州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钦州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钦州学院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钦州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办法》等;制定了师资培养制度:《钦州学院“双师型”教师建设和管理办法》、《钦州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钦州学院选拔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办法》等。上述制度文件中,将校企合作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考量,写入各项制度文件中,使学校和企业更加深入融合和规范。通过这些制度建设,确保了校企合作能良性持续开展。

四、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创新平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具有文化研究、产品开发、资源共享等功能,是学校和企业合作沟通的桥梁,是培育高级别项目、发展产业的载体,是区域文化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学科发展的助推器。陶瓷与设计学院校企合作注重科研创新平台的搭建,自校企合作开展以来,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平台的建立工作。目前,共成立四个科研创新平台:“坭兴陶研究所”、“坭兴陶工艺与创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坭兴陶泥料研发中心”、“钦州坭兴陶传承与开发”平台。校企共同派出骨干人员组成科研团队,建立校企合作技术创新体系。本着资源共享、联合研究、成果共有的原则,以科研创新平台为载体,推进产品技术创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内容涵盖坭兴陶窑变技术研究、坭兴陶新产品研发、坭兴陶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坭兴陶造型与装饰、陶瓷制作工艺技术、坭兴陶新型泥料开发、坭兴陶产业化研究和坭兴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突出地域特色,为教育和企业共同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多年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发展理念得到贯彻,深化了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校企为主体、产学研为基础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五、突出成效的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习教学的质量,实习教学是强化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训练环节。为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校企合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前实习基地的建设采取校内外结合,企业、学院共管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壮壶坭兴陶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所,企业提供设备,拥有设备40余件,固定资产金额达20万元,每年能容纳学生开展实训项目200人次。同时,以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强化校内实训场所建设。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本着突出“实训实效”的原则,学院对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始终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考核,确保能将学生实训落到实处,同时兼顾企业利益。学生校外实训采取分批次实习的方法,既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有充足的实训实习时间,又能保证企业常年有一批人数稳定的技术骨干。现建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4个,每年能接纳实训实习人数100人左右。

六、实现多方共赢

自2007年开始校企合作以来,经过八年多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经验,陶瓷与设计学院校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多方共赢。企业获得利益。提升了员工素质,通过校企合作,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得到持续补充,利用学校的资源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联合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一大批新专利申请成功,企业技术能力获得提高,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通过进行专业设置的调整、校本教材的合作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陶瓷与设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成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近三年来,学生生参加亚洲陶艺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和全国陶瓷技艺大赛等系列大型活动,均获得了好成绩。获得国家级一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22项,二等奖81项,三等奖156项;毕业生共有80多名学生自主创业成功,收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口就业率达到98%以上。教学科研显成效。通过校企合作,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吸收了一批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充实了科研力量,近三年来,发表专业论文近20篇,获得了一系列省厅级课题。通过一系列科研项目的开展,钦州坭兴陶文化得到了沉淀,为钦州坭兴陶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解决思路。通过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全国陶艺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该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90%。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发展。校企合作8年来为坭兴陶产业输送了300多名专业人才,为坭兴陶产业的发展持续注入生力军。尤其是这批专业人才接受过系统的现代设计教育,其设计思想与传统坭兴陶制作产生融合,使坭兴陶产业更有活力,极大丰富了坭兴陶产业内涵,更有利于钦州坭兴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艳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以我国首批国家骨干院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篇8

Abstract: The Two-Level Management System is a new management model. Establishing a set of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is a precondition to implement the 2-level management system smoothly, and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the university.

关键词: 院校分级管理;原则;体制;绩效考评

Key words: Two-Level Management System;principle;syste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23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深入改革,高校之间整合的结束,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一个学院的规模可以与过去的一所大学相当,规模、结构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有很多高校建设了新校区,这样,很多学校就有2个校区,甚至有的3-5个校区,集中管理相对比较困难,这就要求调动学校各部门的积极主动性,尤其是学院的积极性,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尝试分级管理的管理体系。

校院(部)分级管理体制是一种管理的新模式,是将原来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学院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管理中心下移,形成学校学院(部)分级管理,建立以学校宏观调控、学院为中心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在分级管理制度下,如何对学院的运行过程、运行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和考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基本原则

1.1 突出重点,促进发展 岗位津贴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重点提高骨干教师待遇。以激励优秀人才多出成果为导向,以稳定、吸引高层次人才为目的,以建设优秀学科梯队和培养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为目标。

1.2 强化岗位,以岗定酬 岗位津贴与岗位聘任相结合,按聘任岗位确定基本岗位津贴,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效运行。

1.3 按劳分配,优绩优酬 津贴分配与取得的业绩紧密结合,按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绩效确定薪酬,建立优绩优酬的津贴分配激励机制。

1.4 绩效优先,兼顾公平 统筹考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性质,合理确定级别和级差,确保优秀人才的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他教职工的收入有所提高。

2 管理体制

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所有经费统一集中在学校财务核算,学院及以下单位不设独立的会计机构,一律由学校财务进行核算实行记帐。各学院不得在校外开设帐户。

学校对学院(部)实行岗位职责目标任务、业绩考核的办法,根据考核结果,按各学院(部)的工作数量、质量和业绩,确定各单位的绩效总额,整体划拨。各学院(部)参照学校分配方案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单位实际,制订本学院(部)绩效分配方案并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仲裁机构等,加强宏观管理。各学院(部)成立二级教代会、监督管理机构,对各学院(部)分配方案,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同意,并公布方案后方可执行。

3 学院绩效考评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确定绩效考评主体、层次、方法、工作程序、评价指标设置及标准。列举评价计分办法仅供参考。

3.1 教学绩效(成果)量化考核计分办法

①教学成果奖计分办法

②单项教学奖计分办法(表2)

③教学研究及教材立项计分办法(表3)

④大学生专利指导教师计分办法(表4)

⑤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计分办法(表5)

3.2 科研绩效(成果)量化考核计分办法

①科研经费量化计分办法(表6)

②、著作的计分办法(表7)

③论文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计分办法(表8)

④科研得奖计分办法(表9)

⑤授权专利计分办法(表10)

3.3 学科建设绩效量化考核计分办法(表11)

4 有效实施的措施

4.1 成立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由学校的校长和书记担任,成员由学校各主要职能部门组成,负责年度各项指标的评估、考核,在分析评价考核中也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部门等方面的力量进行。

4.2 考核程序和考核方法 ①起草、制定校院分级管理改革有关方案、管理办法等。②具体组织校院分级管理改革工作的实施,并定期对各方面工作执行进行监督检查。③收集、整理校院分级管理改革相关信息。

4.3 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必须予以兑现,做到有奖有罚。根据考核结果,对绩效突出的学院进行奖励或对学院领导提拔重用,对绩效不佳的学院采取下年削减经费预算等处罚措施。

参考文献:

[1]伍超.普通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05).

[2]郑能波,吴中平.略论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改革[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03).

[3]都光珍.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思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4]毛凌.高校行政管理绩效考评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9(03).

[5]秦继红.高校教职工的绩效考评案例评析[J].人才资源开发,2006(06).

[6]马志强,梅强,朱永跃.浅论高校“教学研究型”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师,2008(03).

[7]张祎星.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提升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水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篇9

1、按照中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把学习教育活动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2、按照《规划》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做好开展2008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工作。

4、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5、以创建“五好支部”为目标,扎实抓好本系统的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建水平,以党风促政风,推动我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6、继续做好精神文明、普法依法治市、综治、平安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为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7、发挥政府引导功能,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召开全市科技大会,奖励2007-2008年度在我市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和项目。

8、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功能,继续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提升科技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福建省海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纺织服装科技服务中心———石狮分中心。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平台软硬件建设,完善孵化基地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积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在孵化基地设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功能,继续争取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出台和落实孵化基地优惠政策及管理办法,争取引进2-3个高精尖科技项目在孵化基地入驻孵化,与科研院校联合在孵化基地开展3-5场项目推介会。

10、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支撑服务体系。以“一县一业、一镇一品”为方向,继续引导建设2个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以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为重点,开展试点示范,培育和壮大科技型企业。发挥石狮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分中心作用,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信息网,以星火学校为阵地充分发挥视频系统培训功能,推进农业信息化进村入户,培养和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篇10

关键词:高校 专利技术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c)-0000-00

作者简介:易玉(1963-),男,汉族,辽宁海城人,硕士,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与科技法。

1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现状

1.1 专利技术转化成绩方面

1.1.1 专利申请量状况

高校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核心骨干,人们更关注它所创造的自主产权和自主专利量,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活动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辽宁省高校专利申请量5982件,年均增长率达到38.9%。2014年辽宁省高校专利申请量占全省专利省申请量(37861件)的15.8%,占比升幅高于上一年。该数据体现了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对该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贡献,高校已将科技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作为一项基础性科研管理工作,并将专利申请状况作为衡量高校科研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

1.1.2 专利授权量状况

2014年辽宁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评价报告显示:辽宁省高校专利授权量2764件,占全省专利授权量(19525件)的14.16%,实现年均增长62.6%。辽宁省高校专利授权量的大幅度增长,表明辽宁高校科技人员的专利意识有所提升,同时所申请的专利技术含量也逐渐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2 专利技术转化实施方面

1.2.1 校企合作态势良好

辽宁省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势,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推进官产学研协同发展。大连理工大学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后推进合作项目3500余项,合同总额近20亿元,为企业创造了数百亿的经济效益。校企联合承担了“核主泵制造的关键技术”等一批重大基础科研项目,获批财政支持超3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从而快速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高校科研水平。2015年,沈阳工业大学与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携手,在研、新增各类项目合同共计21项,合同金额达五百余万元。由此可见,辽宁省校企和作发展迅速,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率。

1.2.2 政策保障加强

为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辽宁省高校纷纷出台保障性政策。以大连大学为例,该高校提出制定实施针对保障科研工作的十项管理举措,例如修订《大连大学教学科研奖励管理办法》。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组建优秀科研团队,引导科研人员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引导专利成果转化,推进知识产品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有力地保障专利技术转化实施方面工作的进展。

2 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激励政策不完善

2.1.1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是确保专利技术转化的基本条件。辽宁省高校很少得到政府或中介机构的专利技术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因此缺乏必要的资本投入,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就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导致专利技术转化率低。

2.1.2 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

高校中,最有激励作用的机制是职称政策和科研成果政策。高校在职称评定、职务提升、奖金分配等方面,都与、成果的鉴定和奖励直接挂钩,而对专利申请量、成果转化率、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导致在高校中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在辽宁省高校中,高校考核机制只纳入了专利申请指标,没有纳入专利转化指标,导致科研人员对申请专利热情很高,但由于不注重实用性,导致专利转化率很低。

2.2 专利技术转化与市场需求脱节

2.2.1 高校与企业缺乏沟通

虽然辽宁省校企合作呈现良好态势,但在部分高校中仍然存在科研人员很少与相关企业交流的现象,高校中重理论、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的科研导向也较为严重,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不是为了市场应用,而是为了专利或为了获取资助费而申请专利。据2014年不完全统计,辽宁省高校的专利技术转化普遍存在着学术价值较高而使用价值较低的问题,特别是在有效发明专利中仍有93.75%未能实施转化。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和市场的联系不紧密,形成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使得高校的专利技术转化率较低,这不仅造成高校科技资源闲置,而且严重影响了高校专利技术的转化及其价值的实现,也将阻碍高校专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2.2 市场信息不畅通

高校缺乏有效的信息利用以及高校对自有专利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发明专利转化不足。而专利实施率低就会影响人们追求效益的积极性,从而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科技成果较多,但是其缺乏对市场最新的信息查询与利用,就导致专利技术转化率低,因而形成了技术与市场脱节、技术与生产脱节的局面,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3 促进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发展对策

3.1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1.1 加大专利技术转化的资金投入

由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者建立专门的专利转化基金和风险基金。设立关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发明专利,促进发明专利的有效性,提升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率。同时鼓励银行资金和风险投资的引导性资金等积极介入到高校发明专利的实施与转化中去,以此作为风险基金。加大专利技术转化资金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资金投入不足引发的难题,逐步完善专利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专利技术转化率。

3.1.2 激发高校科技人员专利技术转化积极性

在高校内部,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通过在立项、投资和收入分配上给予倾斜等方式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在以教师为核心的科研队伍中,高校调整教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职称晋升与专利技术转化工作的关联性,将专利技术的实用性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项工作,提高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的实用性,激发高校科技人员对专利技术转化的积极性,以此推动专利技术的转化。

3.2 完善高校专利产出与市场需求对接机制

3.2.1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

在缺乏与企业沟通的高校中,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学习其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高校研发思路,这样,在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同时,还能够促使专利技术转化实现优势互补。高校作为技术专利的持有方能够满足企业要求,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新产品对企业的满足,使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进入高校,为高校进行科研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提高专利实施收益,从而加速专利技术转化。

3.2.2 设立高校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

针对辽宁省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过程中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建议在辽宁省高校较集中的沈阳、大连等地区设立高校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首先为高校发明专利技术无偿提供展示交易服务,其次提供高校专利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以利于高校、企业和投资者联系与交流,从而促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