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继续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

篇1

【关键词】继续教育;项目评估;高校教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来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队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人才的培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才投入不足、激励不够;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等等。

1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自身尤其需要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也就直接地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等教育要面对挑战,冲出重围,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的力度。国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整合各项财政补贴政策,加强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培训计划,将城乡就业求职青年全部组织到劳动预备制培训之中。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根据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发展要求,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新一轮岗位提升培训。针对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者、退役士兵等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效。实施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示范工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发展的共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员的地位和建议》中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它指出“教师应被视为专门的职业,教师应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已经被证实的认识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技能,从而为社会公共服务。”

2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培训的评估都分为四个层面,即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和结果(results),这四个层面都很重要,都应该被教育、培训、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进行计划,协作或者教学时所了解,不管培训内容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不管参与培训者是否是管理人员;也不管培训项目是在教育、 商业,或者企业。在有些情形下,尤其是在学术机构,培训的目的并不需要改变行为。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在这种情形下,只需要前面的两种层面来进行评估。

评估的原因就是为了确定一个培训项目的效果。在计划和实施一项有效的项目培训时,下面的每一个因素都值得考虑:1.确定需求;2.确立目标;3.确定培训内容;4.挑选参与培训人员;5.确定最好的培训时间安排;6.挑选合适的培训设施;7.挑选合适的培训师;8.挑选及准备好听音录像设备;9.协助好项目培训;10.评估项目。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不同于其他项目培训的评估,它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一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改进技巧,改变态度,只需要对前面两个层面即反应和学习进行评估。

通过学院暑期对我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看出,此次培训从计划到实施,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估,没有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做调查,第一个要素确定需求就没有做,不了解高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就导致有的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也就无法确立目标和培训内容。在培训时间安排上,挑选了假期刚放假的几天,有的教师有抵触情绪,加之天气炎热,教室学员多却没有空调设备,学员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不到一半时间学员退课人数达到三分之二。学员的挑选几乎是强制性的,主要通过政策的硬性规定而不是出自教师自愿,因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迅速变化的时代,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需要更新,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3 解决方案

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理应包括确定继续教育目标、 制订培训计划、实施教育方案以及评估学习成效等。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而不应该仅仅是教育结束时仅仅了解学员的满意度上,从教育开始之初就要有合适的调查问卷了解高校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他们最想要的,最缺乏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11-4.http:///infoDetails.jsp?infoId=259.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中组发[2011]7号,日期:2011-6-27,http:///infoDetails.jsp?infoId=218.

[3]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9-19.http:///infoDetails.jsp?infoId=197.

[4]伍厚文.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范性”“学术性”问题的思考[J/OL].http:///link?url=eyQ9qOq1UkVicBfOZkyeilErlFTL7D-e_1wTYPj3O3V7

cUR4cvJB-0bNYcWGJLHjU005f-l1Uyc6mW89siPlWY__cFWp7xV9tKn9LvxM3wq.

[5]洪璇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1卷第6期.

[6]黄健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第6期,p143-145.

[7]杨金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一期.

篇2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在重点高校往往处于边缘地位,高校领导与教授们对于承担继续教育功能的学院往往定位为是在学校品牌下创收的工具,认为继续教育提供的是低层次、不规范、不系统的教育产品,甚至认为继续教育与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有限,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上的体制机制和功能定位上的局限性。2003年,清华大学在高校继续教育领域跨出历史性的一步,主动停办成人学历教育,将非学历培训作为今后继续教育发展的唯一主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已成为国内高校非学历培训的标杆与龙头,培训年均产值已达到10亿元数量级。随着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示范效应的显现,全国各高校特别重点高校也纷纷开始把非学历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重点来发展和推进。大家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人学历教育(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生源必定逐年下降甚至趋于枯竭,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重点必然是也只能是非学历教育。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SWOT分析

非学历培训是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领域,目前社会上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除了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在专门从事非学历培训之外,高校的部分学院(特别是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等)依托其专业优势也在从事与其专业领域相关的非学历培训,当然数量更多的是社会上各种培训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不可否认的是,非学历培训不仅是个完全市场化的领域,而且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卖方市场。可以提供非学历培训服务的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以及众多专业学院,只是有培训需求的客户可以选择的众多培训供应商之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非学历培训市场中脱颖而出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并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在高校中从事非学历培训的机构与人员来说,就必须在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s,威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办学模式。

(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优势与机会

非学历培训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相比于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而言,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在学校品牌、学科与师资、教学设施与文化氛围、平台与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正是高校非学历培训今后发展的机会所在。

1.高校的品牌优势

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多年来在从事高等学历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目前全国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高校不下百家,但真正具有较大市场份额和社会影响力的不足二十家,其中能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领域排名稳居全国前三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这与清华、浙大、上海交大三家名牌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综合排名总体一致。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于2009年3月成立,由原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整合而成。这两大学院在合并之前都以从事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兼具非学历教育培训功能。2010年4月,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组建培训部,在学院“融合、转型、发展”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全面整合原成教学院、原网教学院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人员和资源,非学历教育培训正式被纳入学院发展的重点。201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内主要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二本)为主的原技术学院并入继续教育学院,更名为七宝基地,成为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培训(留学桥项目)的教学基地。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培训产值已从2010年的约5600万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约1.6亿,连续三年稳居上海交通大学各大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产值排名第一位,并逐步建立起经济管理培训、金融培训、党政干部培训、国际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培训、IT培训等六大领域培训品牌,每年受训学员约3万名,学员遍及全国各省市乃至港澳台地区。这些学员参加完培训,不仅可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而且在考核合格的情况下还能取得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颁发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结业证书,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这对广大学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荣誉。继续教育学院很好地运用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名校品牌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非学历教育培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高校的学科与师资优势

所谓“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高等院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积累了多年学历教育的办学经验,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储备上具有社会其他培训机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设置和教学团队。高校依托于强大的学科和师资优势,往往能在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的规范性更能赢得受训单位和学员的信任,另一方面,社会上各种类型实战派的师资(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社会知名人士、职业讲师等)也更愿意到高校平台上来分享经验、展示才华。另外,高校与企业还能通过培训合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合作,高校能够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力量为企业实现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以及人才开发与储备,而企业也能够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将高校的先进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过程中,始终把课程研发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推进。经过几年的积累,目前学院的培训师资库中已储备了经典学院派和社会实战派两大类型近千名师资信息,其中各项目聘任的经典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国内外各大名校的教学名师,除了上海交通大学本校,还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牌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在学院培训部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组中担任讲师。学院派师资的讲课特点是内容体系性强,语言逻辑性强、与最新的学科动态和热点结合紧密等。社会实战派的师资则主要包括国内各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官员和研究人员、大型国企和知名外企、民企的高层管理人员、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知名人士和各专业各领域的职业讲师等。实战派师资的授课特点是课堂互动性强、语言感染力强、案例丰富生动等。学院派师资与实战派师资各有所长,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师资也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且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而实战派师资也在逐渐提升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两者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的项目团队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中,会根据受训对象的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搭配,能较好地满足各级各类培训班学员的实际需求,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3.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文化氛围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百年名校能够吸引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班学员纷至沓来的,除了品牌和师资优势,还有其先进的教学设施、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幽雅的学习环境。相比于社会机构安排的教学场地,在高校参加学习培训,能让受训学员重新体验回归校园的感觉,在高校的知名校友以及历史建筑的趣闻轶事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主要在徐汇校区和七宝基地开展,其中金融、经管、干部等几大类培训主要以徐汇校区的教学场地为主。徐汇校区是上海交大的主校区,不仅地处上海繁华的徐家汇商区和国家4A级景区,交通极为便利,而且还是国内高校中唯一保留完整且在正常使用的建校初期的老校区。徐汇校区内有上海交大校史馆、有学长题词的纪念碑、有钱学森图书馆(国家级),还有数幢保存完好的优秀历史建筑,这些都充分传递出百年交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能在徐汇校区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也是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得天独厚的重要办学优势。

4.高校的社交平台和校友资源优势

高等院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校友资源,是高校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参加非学历培训特别是高端培训的各类学员,除了想在培训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启发思考等学习方面的诉求之外,还有结交朋友、扩大人脉、资源对接等社交方面的诉求。高校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校友资源,是其他社会培训机构望其项背难以企及的。上海交通大学依据院系、届别、生源地、就业地等元素将历年的学历教育毕业生分类管理,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总会和各院系校友分会、各地区校友分会。上海交大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成立了同学总会,还以各培训项目组(主要是稳定的公开课项目)为单位分别成立了项目同学分会。学院同学总会和各项目组同学分会除了组织校友举行年会、论坛、沙龙、游学以及各种公益活动、联谊活动之外,还为有个性化需求的校友进行项目对接、资源对接等后续服务。目前,继续教育学院下属的中国创富联盟、百年财富俱乐部、新儒商联盟、上海创赢财富俱乐部、电商连锁联谊会、老子书院联谊会、金融财富俱乐部等一批同学分会和项目组俱乐部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今后,学院同学总会将更好地为广大校友提供社交平台和资源对接服务,使非学历培训的各级各类校友对上海交大和继续教育学院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

(二)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局限与挑战

尽管高等院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具有诸多社会培训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局限。目前高校非学历培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观念与定位问题

在我国多数高等院校特别是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名牌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尚未真正普遍地被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高校管理者对继续教育在高等院校服务社会使命中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较少将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定位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的高度。反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继续教育已走到了时展的前沿,哈佛大学每年有约12000名学生在延伸学院(即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一门或多门课程,该学院共有65个学科领域共570门课程可供选择。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对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体制与机制问题

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的体制,无论是在高校专事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从事与其学科相关领域培训的专业学院,都必须接受学校的行政化领导,特别是在人事和财务两方面受到学校管理体制的约束较多,自主性不强。高校管理上的行政化与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冲突和矛盾,而社会培训机构在体制机制上则有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可以预料的是,高校“去行政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何在目前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下寻求继续教育尤其是非学历培训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上的突破,将是未来高校非学历培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3.人员结构与素质问题

目前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教务或教学岗位上转型而来,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和从业经历等因素的局限,以及长期在高校体制内工作造成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使得这些员工在非学历培训项目课程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高校非学历培训中的企事业单位内训项目,大部分都还是委托单位慕名而来,高校主动去开发开拓的比较少,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人员市场开拓能力比较薄弱的问题。无论是继续教育学院还是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专业学院,要在高校现行人事制度框架内解决培训工作人才队伍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就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而言,目前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员工总数已超过100人,其中拥有学校体制内各类编制的员工不足20%。

4.高校之间以及学校内部竞争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与其说是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不如说是其他高校从事非学历培训的部门以及本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由于高校和社会机构在实施非学历培训项目时会存在明显差异,前者规范后者灵活,有培训需求的单位和人员往往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选择。倒是风格特色相近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涉足非学历培训业务的学院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可能会采取低价策略或贬损对手等恶意竞争手法。整个高校非学历培训领域还有待规范,良性竞争的局面还有待培育。就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而言,外部有力的竞争者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院校,其中形成最直接竞争关系的是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两个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名校。就上海交通大学内部而言,除了继续教育学院是交大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的主力军之外,学校内部还有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级金融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院、船建学院、农生学院等在从事与其学科相关的非学历培训业务,这些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在培训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交大校内尚未真正形成“1+X”的非学历培训办学格局。

三、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模式探索:自营与合作相结合

高校在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中普遍存在观念与定位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人员素质与结构问题、高校之间及学校内部竞争等诸多局限和挑战,要想充分发挥高校举办非学历培训的优势而克服局限弥补短板,高校非学历培训办学机构就需要在办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自主经营一部分高校本身擅长的非学历培训项目之外,与社会上具有一定市场开发能力和正规培训资质的机构合作办学,高校主要提供培训品牌、师资与场地,社会机构主要负责客户开发和市场推广,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以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目前学院培训部下设金融与管理培训中心、干部培训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职业发展培训中心、EDP研修中心、定制内训中心等各个业务主体,共开设经管类公开课项目约50个、留学桥项目约10个、职业资格及IT类项目约20个,平均每年为全国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量身定制的内训项目超过100个,所涉及的非学历培训业务几乎涵盖了各个行业各大领域。学院在发展非学历培训业务中坚持自营模式与合作模式“两翼齐飞”的方针,充分发挥两种办学模式各自的优势,并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截至2013年12月底,学院共有37家合作办学机构,其中经管类共25家,职业及IT类3家,国际教育类9家,这中间90%以上的合作办学机构已与学院稳定合作三年以上,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诚信宣传、规范办学、热情服务,为学院在短期内实现培训产值的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学院完成非学历培训产值约1.6亿元,其中自营产值约占35%,合作产值约占65%,合作办学项目与自营办学项目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绝大部分合作机构在与学院合作办学过程中,能充分尊重市场化规律,发挥公司体制在人事聘用和财务结算上的灵活性,较好地弥补了在继续教育学院在高校体制内从事非学历培训工作的诸多局限。当然,在高校非学历培训的合作办学模式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高校与社会机构在办学理念、办学目的、办学风格上存在差异,特别是社会培训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可能发生不诚信不规范的违规行为,比如可能会在招生环节中虚假承诺、进行隐性招生或连带招生,在教学环节中更换师资以次充好,在财务环节私自收取学费、擅自提高或降低学费标准等。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方面坚持自营模式———合作模式“两条腿走路”原则,充分发挥合作机构在市场招生能力和体制机制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合作办学模式的风险防控意识,逐步完善对合作办学机构的日常管理制度。目前,学院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非学历培训项目组管理规范”,包括市场管理规范、财务管理规范、人员管理规范、宣传及广告管理规范、教室管理规范、俱乐部(协会)管理规范等,每年底进行修订更新,这些管理规范适用于学院所有自营项目组与合作项目组。另外,学院在合作方的遴选、考评、奖惩、退出等环节中,有严格的制度设计和流程管理,确保将合作办学的风险控制在最低。

1.合作机构的遴选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逐步健全合作机构引入审批制度。学院每年初“培训项目引导目录”,指导新合作方的审批和新项目的立项,原则上不引入与学院原有项目同质化相冲突的培训项目。新引入的合作机构,必须有培训行业三年以上从业经历且无任何违规违纪等不良信誉记录,必须经由学院培训部总监会议答辩审核,项目负责人有高校工作经历的优先引入。

2.合作机构的考评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产值与质量并重,规范与品牌优先”的原则,逐步建立合作方综合评估机制。学院根据培训项目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制定弹性考核标准,鼓励发展有特色、可持续和有潜力的项目。对于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培训品牌项目和大项目,采取保护政策,优先发展并在政策和资源上做适度倾斜。每年底学院对合作机构在综合评估基础上进行排名并实行末位淘汰,保持学院合作办学机构存量和流量上的平衡。

3.合作机构的奖励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差异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奖励措施。学院目前对合作机构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奖励措施,主要包括年底产值返点奖励、年度优秀项目组评选与表彰等,对合作期限长、产值大、信誉好的机构,还在财务结算周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4.合作机构的退出

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优胜劣汰,动态平衡”原则,建立有差别有层次的惩戒与退出机制。对于在合作办学中有重大教学事故或其他重大违规事件的合作机构,将直接予以解约清退,并责成妥善处理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与学院发展方向或整体目标不相符合的合作机构,合作协议到期后就不再续约,双方配合善始善终处理好项目扫尾工作;对于连续两年未完成产值指标的合作机构,协议到期后不再续约,建议转化为招生机构继续与学院进行合作。除了对合作办学机构进行引入、考评、奖惩、退出等一系列流程管理之外,学院还定期召开合作机构负责人会议,定期对新合作机构的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合作方负责人及普通员工对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与合作方的日常相处中以诚相待,把合作伙伴当做朋友来交往和相处;想方设法、设身处地为合作方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学院资源,为合作方多做加法;让大的合作机构在保持产值稳定基础上创建培训项目品牌,让小的合作机构在风险可控基础上培育壮大。

四、结语

篇3

一、 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

(一)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符合国家规定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切实搞好宣传工作,让各单位负责人、每一名会计人员都明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使各单位负责人积极支持继续教育工作,让每一名会计人员都自愿地接受继续教育。

(三)各级具体负责培训的机构,必须从软、硬件上优化教学资源。切实保证培训质量,使会计人员达到规定的培训时间和考核要求。

(四)会计管理部门要积极指导各业务主管部门组织所属会计人员开展自学,激发会计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使之达到规定的自学时间要求。

(五 )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核制度,严格执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按规定处理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人员。使其自觉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更新、补充、拓展业务知识,逐步提高业务技能。

二、充实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培训,要求学员学深、吃透、把握准。各种会计法规、制度、条例等是规范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是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的基本依据。国家每年都要出台或变更部分准则、条例等,这就要求从事具体工作的广大会计人员必须逐条逐项加以学习、领会和消化,才能从较高的视角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坚持依法办事增强会计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 )加强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现代会计科学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一些企业要参与国际投资和国际筹资活动,如何低成本地筹集资金,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防范国际投资风险、与此相关的国际会计、国际税收、国际理财等许许多多新课题摆在了会计人员面前。会计人员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必须尽快更新老化的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用掌握的新知识,来接受新事物、承担新任务。所以,对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以后要向这方面有所侧重,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要着重培训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使之客观 、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加强计算机维护知识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培训。目前,大部分单位已实行会计电算化。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计算机快速地进行凭证录人、审核记账和账表打印。但这仅仅处于简单的软件操作和模仿手工核算阶段。对于计算机维护知识如硬件系统基本配置、软件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病毒的识别和防治、常见故障的检测与排除等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太少。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不仅需求财务信息而且包括非财务信息。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加强计 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四)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训。在培训中结合正反典型案例,帮助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树立遵守职业道德的良好风尚,维护好会计职业的社会形象,增加会计监督的力量。

(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注重的就是“诚实守信”。可以说,诚信是维护市场经济步人良性发展轨道的前提和基础,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和效率。“不做假账”是对会计人员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会计丁作的生命。通过诚信教育,在整个社会形成做假账可耻的良好氛同。

篇4

(一)继续教育是实现大学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

从大学发展的历史纬度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学的职能经历了由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职能扩展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变历程。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是解决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大学从保守的象牙塔走向现代社会生活的过程。继续教育,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有机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就是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将大学开放到社会,成为大学服务社会的主要窗口,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成为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和社区的手段,成为联系大学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发展继续教育也为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为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继续教育通过充分开发和利用大学的资源优势,提高了大学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大学的发展带来了―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继续教育通过加强大学与社会和产业的联结,通过高校教师与来自工作和生产第一线的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对高校自身的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开放式办学体系的构建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潜在价值。

(二)继续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速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人才是关键,继续教育则是培养与塑造高素质人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高校继续教育无论是在服务对象的定位上,还是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正发生着全新的变革,其内涵正不断走向丰富与完善。在服务对象的定位上,坚持以各类高层次及大众化、实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不仅面向精英人土开展各种高层次培训,更关注普通人群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满足,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社会成员提供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等条件限制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在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上,从单―的以职业技能提升为主到更力口关注学习者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目标设置趋于多元化。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出发,高校继续教育应以自身的特色学科为依托开展多规格、多类型、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

(三)继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观认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的一次性学历教育。知识经济社会、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向这种观念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大学必须树立起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战略发展观,重建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继续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比重,形成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在我国,政府和大部分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培训能力,无法完全承担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而高等学校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身,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现实条件和自身优势。高等学校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新技术复合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也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等学校的―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办学管理机制

继续教育要适应市场,就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对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提高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率,促使继续教育各构成要素的合理流通;科学地判断和预测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教育培训活动,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从而建立起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因此,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管理方面应实现政企分开,力求建立高效、简洁的企业化组织机构,探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模式,以勋口灵活的反映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

此外,高校还应理顺各院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集中优势力量,对继续教育培训隧行归口管理,以加强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监控,促进学校内部继续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从而建立起科学有效、健康有序的继续教育管理网络。

(二)以培训项目为核心的矩阵型组织结构

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与实施,可以按项目工作的流程(职能组织型)进行运作;也可以以项目为基本的单元(项目组织型)加以组织。按职能式组织的结构,由于工作流程的复杂性,项目责任的模糊性,各职能部门倾向于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而无视整个培训项目的总体目标和计划,不仅造成人员的能力发展单一,而且各个流程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导致项目进度迟缓,效率不高,按项目组织的结构,每个项目成为独立自主的单元,又不利于团队间的交流与协作,信息、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容易造成各项目组各自为政,业务领域重叠,资源的重复建设等现象。

以培训项目为核心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型组织形式,一个矩阵型组织由垂直的职能部门和水平的不同项目组结合而成一个矩阵,它把集权和分权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了各职能部门同各项目之间的协作关系。就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结构来说,就是教育培训项目中心作为利润中心,以项目负责制运作,项目负责人对教育培训项目负责,主持项目的日常经营和运转工作;同时建立教育培训项目研发平台,负责课程研发和师资队伍的培养,为各项目中心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等:建立教育培训市场与销售的平台,负责教育培训市场的策划和营销;建立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平台,负责继续教育培训师资管理和教学支持服务。

(三)适应成人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

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它的主要对象是在职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一特点决定了继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继续教育在培训模式上,应形成学校自主办学,与政府、企业联合办学,与地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地方培训中心等多种形式;在培训方式上,应采取脱产培训和半脱产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既有集中面授,如举办研讨会、研修班、培训班、讲座,论坛等,又有利用卫星、多媒体、信息网络开展的远程教育;在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上,应实现以单一的工程类学科为主,到形成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重视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实地调查等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

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是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体系的基本单位,同普通学历教育的学科设置相比,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具有以下特点:针对性与实用性结合,创新性与及时性相结合,灵活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此为指导原则,紧密围绕企业改革,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充分整合国际、国内科技领域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学习者提供及时、便捷、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此外,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还应做到:

(一)以培训市场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设置培训项目

继续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培训机构对培训市场的敏锐洞悉与观察、正确判断与把握以及由此而作出的科学,合理的定位。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也必须建立在对培训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调研可以使我们准确把握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时了解学习者最新的学习需求,从而根据培训市场的热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对培训市场的调研,可以了解各家培讣机构的培训特点、培训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做到知己知彼,以寻找到培训的最佳突破口,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以高校自身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基础;拓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应注重特色化发展,即结合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化专业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开发和培育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这种特色性将充分体现高校的资源优势与教育培训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同时也是各高校开展教育培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系列化培训项目群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并不是一种以追求赢利性为唯一目的的短期性商业行为,它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更着眼于继续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机制的建立,以充分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功能。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应注重建立教育培训产品的储备和更新制度,并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

四、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高等学校可以从校、院两级水平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在校级方面:由继续教育的管理归口单位在管理制度上严格把关,规范管理。包括:严格实施培训项目申请立项制度,审批对外广告、规范招生宣传;实施质量抽查及项目证书评审制度。在院系方面:主要是对培训项目运行流程各个环节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质量管理。

(一)规范流程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院系应根据继续教育的发展特点与规律,结合本单位开展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实践情况,逐步建立并完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以实现对培训项目从立项、运行到项目结束整个流程动态的监控过程:

1、对新项目立项的监控。新的培训项目的立项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并充分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以科学、准确的把握学员的学习需求以及培训市场的动态。各培训单位聘请的顾问和成立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各培训项目中心顾问,将对项目的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师资队伍构成等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指导,确保立项项目的创新性以及占领培训市场的可行性。

2、对项目运行各教学环节的监督、评价。培训项目实施期间,教学督导组(主要由退休教师组成)的成员将深入教学第一线,全面反馈教师的授课情况,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同时,各培训单位还将通过组织学员代表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征求学员对培训课程的建议;每门课程结束后,还将组织教学评估问卷调查,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等,对所开设的课程、聘请的教师以及学员学习的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3、对项目运行效果的分析与总结。在培训项目实施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将对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力、法进行分析、总结,以不断积累培训的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宜教育培训的规律。同时,各培训单位也将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整合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及精品培训项目,搭建统一的内部资源共享平台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

(二)优选师资

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继续教育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队伍聘用上都不能完全移植学历教育的模式。因此必须注重继续教育课程研发队伍及授课师资队伍的建设。

1、项目研发队伍

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项目研发队伍。这支队伍的构成既有来自某一专业、学科的专家顾问,政府的高级官员,实践战线的管理者和生产者;又有来自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设计专家。他们将分别从学科自身的发展、相关政策的理解、学员的学习需求、培训项目的市场预测以及继续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等角度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指导。

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10月,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构想。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云南将从我国地缘的边缘地区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大,发展空间广。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在开放型经济体制上取得新突破,促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云南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211”综合性大学,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在当前社会转型变革中,应当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云南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学继续教育,必须把握机遇,转化观念,将继续教育作为云南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云南大学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举措

依托云南省的区位优势以及云南大学的学科优势,云南大学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推进,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培训,办出了自身特色。

(一)地方干部培训

受云南省政府委托,举办了省院省校合作培训班,并与省人社厅、省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广泛联系,为云南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被省人事厅、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授予省院省校合作先进管理单位;受云南省委组织部委托,举办了云南省级机关干部自主选学培训班,由于培训效果良好,多年来选读我校的培训学员占全省7个培训单位的三分之一,打造了云南干部选学培训品牌;面对云南省边疆地区贫困面较大的现状(云南省现有129个县、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73个),响应云南省“精准扶贫”的号召,云南大学实施了“教育扶贫”项目,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如怒江州等)举办干部培训班,培训经费由学院自筹全额资助,体现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担当。

(二)境外办学

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走出国门举办境外函授教育,分别在缅甸、泰国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培训,共为缅甸、泰国培养了近700名教师。此举实现了云南大学对外办学零的突破,得到了省教育厅、国家汉办、国务院侨办及省侨办的肯定和支持,受到了学校及同行的赞誉,在缅甸及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具有开创性的事业。为适应海外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院在缅甸曼德勒孔子课堂设立缅中职业培训中心,开展旅游管理、涉外文秘、中餐厨师培训,还举办多期华文教师和华校校长培训班、侨校职业技能培训班、海外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研习班,并为孔子课堂建立“胞波网”,实现了孔子学院(课堂)从单纯语言文化教育到成人就业教育的成功转型。

二、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虽然云南大学继续教育工作打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局面,但是在新形势下,特别是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云南大学继续教育还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服务职能的集聚效应不突出

目前的现实是大学的教学、科研强调得多,而社会服务功能实施得少,忽略了现代大学的职能已由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扩展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传统观念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的职能应当是进一步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对劳动力市场高素质与多样化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满足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满足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对大学输出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与智力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应当更多地关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是大学从保守的象牙塔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这种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工作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培训市场不成熟

由于云南地处边疆,信息闭塞,对外开放的步伐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慢,社会对继续教育在人才资源的开发中所起的作用还没有认识到位,影响了云南成熟培训市场的建立。云南培训市场显性的培训需求本身就较小,大量培训机构的涌入又进一步加剧了培训市场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云南大学继续教育采取了“公司+学校”的运作模式,推出了高级总裁研修班。这种培训项目投入低、见效快、风险低、收益高,产品具有市场号召力,但是,在市场上较易为人模仿,很难独占其项目的“差别性”,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难以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三)机制不够灵活

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和培训市场不完善的不利条件下,如何制定有效的培训政策和建立灵活的培训机制以弥补市场的缺陷,优化资源的配置,是主管部门应当切实解决的问题。培训必须面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时,只有更多地考虑如何变“刚性控制”为“柔性控制”,如何处理好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培训中引入评价、竞争、高效、激励机制,从培训自身的特性建立更加灵活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才能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培训课程和项目开发的欠缺

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项目是基础,课程是关键。受高校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影响,继续教育工作缺乏对培训市场的需求分析,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紧贴市场、适应市场的观念,加之高等学校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培训教师素质结构、专业结构、学科背景等方面的欠缺,导致针对培训需求和特点开发的课程和项目不多,制约了继续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主要包括这些方面: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强调单一学科的系统性、严密性,而忽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相互渗透;三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没有完全从封闭走向开放,按需施教。

三、对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云南大学继续教育在其实践与探索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在继续教育培训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方面引发了一些思考,思考的重点是解决如何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模式形态进行变革,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并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一)继续教育发展的途径选择

继续教育培训凭借其独特的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工作和生活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全面提升个体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全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对于边疆继续教育如何发展,国内很多专家有不同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继续教育发展的模式,然而由于云南省少数民族多、地处西南边彊、经济基础薄弱,继续教育的发展与东部及沿海有较大的差异,云南大学必须立足云南实际,探寻符合云南经济转型的继续教育发展路径。首先,任何一所高校都有它生长生根的土壤和环境,而不是孤立的封闭存在,都是其所在区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形态和运行模式应当主动融入地方建设,适应这个区域社会环境,对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推动作用,为区域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其次,高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相互比较的语言体系,在行业内的认可成为习惯的发展思维。所以,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称为“立地”,在行业内的领先叫做“顶天”,先追求“立地”再追求“顶天”,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是云南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应当选择的途经。

(二)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

按照发达地区继续教育培训发展的经验,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成功之路。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重新构建继续教育,明确市场化运作模式,主动走向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沟通,详细了解社会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开拓和发展继续教育培训的新空间,尽可能满足社会的培训要求;二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低层次培训与高层次培训之间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培训市场变化的灵活、快速和高效的反应机制;三是调动校内外各方面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坚持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继续教育的道路,创造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推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企业化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的道路

继续教育培训既是一种教育形式,又是一种市场行为。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继续教育各构成要素的合理流通,同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培训项目的设置,从而建立起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服务。

1.“内联外引”方针

对内必须争取学校支持,明确继续教育是云南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服务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打造继续教育培训的品牌是云南大学的总体目标之一;对外必须充分发挥联合办学的优势,把省外、国外的教育资源引进来,针对云南省人才发展规划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组合出更多层次、更多规模、更多形式的培训项目,以促进继续教育培训事业蓬勃发展。

2.管理模式创新

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必须要面对市场,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我国有学者认为,经营大学是大学管理方式的革命性主题。那么,继续教育培训如何按经营的理念革新管理模式?首先,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继续教育培训市场,必须借鉴现代企业管理观念,注重合理规划和长期发展,进行目标创新、内容创新及管理方法创新。同时,应通过经常性的战略分析、竞争力量对比研究,进行战略调整。其次,继续教育培训应充分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利用高等学校丰富的智力资源,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推行人本化管理,注重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训的效果。

(四)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

云南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一所“211”综合性大学,是知识密集和人才荟萃的地方,拥有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办学地位优势。云南大学应当主动以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服务云南发展为导向,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靠速度爆发、速度突破、速度冲刺加快发展的速度,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地缘、亲缘、业缘等区位优势,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借助已有基础,努力探索海内外合作培训新摸式,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把云南大学办成面向南亚、东南亚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五)建立健全培训质量的保障体系

质量是继续教育培训的生命,品牌是继续教育培训的支柱,逐步建立并完善对培训项目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机制,实现对培训项目从立项、运行到结束整体流程动态的监控过程,是确保继续教育培训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措施。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管理,必须改变传统的方法和理念,依据继续教育培训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制定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在质量控制方面还要善于跟踪调查,总结研究,积累经验,通过跟踪调查对培训结果做一个正确的评价,从中总结出培训工作的长处,找到自身的不足,对以后的培训工作起到指导和修正作用。

(六)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品牌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和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教育,提高服务技能,构建一支高素质、善创新、能力强的培训管理队伍。有这样一支高水平教师和管理队伍,才能保证继续教育培训的服务质量,树立继续教育培训的良好品牌。其次,要加强培训的内部管理,改善服务,建立广泛的各种联系,以学员为本,体现品牌的细致之处,创造培训的服务品牌。再次,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培训者队伍,提高培训者的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策划能力、培训过程组织和管理能力。

作者:刘俊玮 马勇 马克力 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爱民.论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在逻辑[J].继续教育,2014(3).

[2]吕新月.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新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5(4).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继续教育;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受到普遍关注。高校教师应该站在知识的前沿,掌握知识的动态,当好传播知识的使者、这就需要教师接受终身的继续教育。本文从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尤其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教师不能再延续以黑板、粉笔、多媒体讲台、课桌为主的传统讲授模式,而应把微课、幕课、翻转课堂等新鲜的教学方式带进课堂。这些都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更新和转变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促使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匹配新形势下带来的各种需求变化。

(二)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育人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为契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

(三)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参与和引导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具备丰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才能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满足教育的要求。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很多教师忙于教学,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够

在高校,很多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加强学习与提高,但有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接受继续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由于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加之科研、专业、课程建设等事务性工作较多,部分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继续教育认识不到位,未能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很多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仍处于被动状态,还没有达到自觉、主动学习的地步。

(二)培训模式过于单一,忽视教师不同需求

很多学校虽然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但部分学校继续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培训内容侧重于科研能力、专业知识的训练,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性规划。有些高校给予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机会较多,而普通教师则较少。还有些学校仅限于学历补偿培训或国内外进修项目。还有些培训大多数具有通识性,培训模式讲究了培训规模与效益,却忽视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需求间的差异。教师继续教育多元化需求与现实培训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教育机制乏力,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些高校虽然有一定的继续教育制度,但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相适应,未能涵盖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位一体的继续教育体系。很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仅限于完成任务,并没有将继续教育的内容应用到学生身上,仅限于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网络继续教育答题或参加一两次的集中教育培训,培训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监督运行机制。部分高校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有效的管理机制,继续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经费紧张、师资短缺,忽视对继续教育的投入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职业性的特点,其培养的学生更加注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投入相对较高的产业。尽管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高职高专院校部分资金的投入,但相对于高校的各项建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各高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的问题,这成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落实不到位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也无法让教师外出学习进修,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加大对经费的投入与政策支持。

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需求分类指导,建立多元化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由于学历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因而他们继续教育的需求也不同,只有针对不同需求科学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应把培训的重点放在教学技能与方法传授上;而对于教学经验丰富但企业经验欠缺的老师来说,应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生产实践上,使其增长专业技能,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对于年龄稍长的老师来说,应把培训的重点放在科学研究、学术研讨、专业建设上,鼓励他们多做科研、多做学术交流。同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师队伍建设出发,构建多元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二)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切实增强继续教育实效性

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运行管理机制是各高职高专院校顺利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证,是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根本前提。因此,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师资状况,根据继续教育目标要求,合理安排教师继续教育时间、内容,注重继续教育的管理、考核与评价,并定期分析教师继续教育情况,建立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将继续教育与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年终评优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继续教育制度化、科学化、全员化的一体化机制。

(三)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创新

应充分开发和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扩大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组建以高校为主体、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共同参与、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同时,将本校的各种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进行整合,由学校牵头设计、组织、实施,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问题为目标,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培训,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培训,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师继续教育

加大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是高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根本保证。各高校可根据继续教育的类别不同,采取不同方式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如是高学历教育,可根据教师在职培养获取证书后,学校鼓励其学习报销一部分学费,另一部分由个人承担。如是专业技术提升培训,可由学校根据教师实际情况,根据学习效果,取得证书后予以报销。同时,如果外出进修继续教育费用较大,可以学校聘请企业人员或组织校本培训,减少资源浪费,使其继续教育受众面更大。

(五)创新继续教育方式方法,传统教育与现代

信息技术相结合远程继续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也是学习模式的一种变革,远程继续教育具有课程专业全面、内容新颖、不受人数和时间限制的特点,教师在接受远程继续教育时,可以自己掌握学习的进度,自行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应及时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加快建立现代的信息平台,把继续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网、多平台、多终端等技术手段,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个性化在线学习培训,使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更便捷,培训内容更新颖,培训效果更持久。继续教育是一项终身性学习,无论是高校还是教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认识,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与自身提高的经常性任务来抓。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高专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它需要高校给予政策性支持,也需教师自觉主动接受继续教育,如此才能促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9).

[2]郭卫平.关于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培训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

[3]徐丽玲.试论高职高专教师校本培训创新[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4]林陈华.试论高职高专院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2005(3).

[5]洪璇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篇7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思考

收稿日期:2007―06―20

作者简介:李萍(1958―),女,湖南衡阳市人,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部分。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继续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发的凸显。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继续教育正从大学的边缘走向中心,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与发展同步的新形势。高校应如何把握时展的脉搏,积极探索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其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上看,终身教育的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球,也强烈地冲击着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运行体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相继而入,带来了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很多成功的做法,并逐渐为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这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奠定了思想理念上的基础。

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继续教育则是终身教育的主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制度上的保证。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猛增,各级决策者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又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支持。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历史赋予了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难得机遇,同时,我们也应正视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第一,我国大部分高校优先保证学历教育,把继续教育看成是利用学校富余资源进行计划外创收的一种途径,在投入和管理等方面都很难到位。第二,教师主动参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内动力不足。第三,大部分高校在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使企业成为继续教育主体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第四,高校能够提供的教育类型、专业和教育方式等都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把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这些大学不仅是全球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一流机构,也是世界一流的终身教育基地。哈佛大学常年在校的继续教育在读生是该校正规本科生、研究生总和的三倍。清华大学拥有一支400多人的教育培训管理队伍,2005年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千余个,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达5万多人,全校教育培训收入近3亿元。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来说,应树立符合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要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根据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办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学科、师资和实力,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从继续教育办学理念、体制设置、人员调配、资源配置、教学监控与评估等方面统筹规划。

2.准确定位,确保质量。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21%,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学历教育的受益群体增多,促使我国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高,学习意识增强,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需求不断上涨。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放在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这个大视野来统筹考虑,着眼于提升社会精英人才职业能力和水平的目标,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在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后,随即有效整合资源,在课程设置、教师遴选、教学过程控制以及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尤其是在规范培训管理、突出培训特色上多下工夫,确保培训质量。要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谋发展,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3.打造品牌,强化服务。如果说质量是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那么品牌则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支柱。高校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办培训班就是办品牌的思想,大力加强培训项目品牌建设。首先,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开发工作,通过充分调研,认真确定培训需求;第二,要多方论证,科学制定针对性强、目标清晰、内容新颖、师资水平高的教学设计,要不断开发新项目,延伸老项目,挖掘传统项目,注意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培训项目群;第三,要有服务至上、追求培训对象最大亲和力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和能力。可以说,谁能为特定对象提供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服务,谁就为自身创造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4.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市场。高校要借鉴和尝试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地判断和预测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有效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供精品课程模块组合。在拓展市场方面应着力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在面向企业自主办学方面的突破,依托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开发复合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重点是加强行业主干学科新技术、新理论的培训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二是在面向社会培训方面,依托高校特色学科优势,研发、推广高校职业资格培训项目,突破重点是面向社区的通用技术和管理类、商务类培训,为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形成全员、全程、全面参与的社区教育框架做出积极贡献;三是在面向国际培训方面,依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优势,开展各类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此外,还应将眼光投向农村培训市场,校应充分利用“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投入力度,使继续教育更快地与“三农”相结合,给高校继续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借助网络技术,促进继续教育现代化。随着继续教育对象人数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不受人数限制的虚拟学校,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目前,在我国高校借助网络技术开展远程继续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推进继续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努力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媒体化相结合的教育环境,确保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传播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时空扩大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效果反馈及时化,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高校继续教育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学益.发挥一流大学优势,引领继续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篇8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青年管理员 再教育

历史已经跨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管理之中,多数图书馆早已应用电子计算机管理,并开通因特网,到2010年,大部分图书馆将变为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文化信息中心。随着计算机成为各种领域不可缺少的工具的同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渐渐被开放性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广泛使用,图书馆职能也由以收藏为主转向以检索为主,馆藏文献资料也由单一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向印刷型、声像型、电子资源型方向发展,而图书馆服务则由自存自用的封闭状态向资源共享的开放型状态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时展的要求,高校必须对图书馆员,特别是青年馆员加强再教育工作,为此进一步提高青年馆员的各项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再教育的可能性

(一)青年馆员自身素质相对较高。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善图书馆整体素质不高和整体年龄偏大的现状,在新进人员上严格把关,引进了一些年纪较轻、素质较高的图书馆员。

(二)青年馆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青年馆员大多接受过正规高等院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接受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面相对较宽,加之脑子活、手脚快、做事干净利落,能很快学习并掌握好图书馆工作。

(三)青年馆员创造性强。

青年馆员不保守,思想活跃,重视建功立业,有较强的创造性,对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更能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四)青年馆员独立性强。

青年馆员不盲从,朝气蓬勃,喜欢怀疑和争论,独立自主性较强。

二、高校图书馆青年馆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重视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图书馆的迅速应用,大大改变了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只有对青年馆员进行继续教育,使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技能,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重视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青年馆员在图书馆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更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力量。但从目前看,青年馆员受所学专业限制,知识层次相对单一,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需要。图书馆要发展,必须使图书馆员特别是青年馆员适应这一变化和需求,为此继续教育能否正常实施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重视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是高校图书馆主要职能得以实现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是透视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教学育人和服务育人上。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情报服务,重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青年馆员作为实现这一主要职能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为实现这一主要职能的必要保障,接受继续教育就尤为重要。

(四)重视青年馆员继续教育是避免人才流失的有效方法。

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相对严重,很多青年馆员只要有流动到其他部门的机会就纷纷跳槽。高校图书馆之所以人才流失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青年馆员认为在图书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重视青年馆员,尤其是青年馆员的继续教育,才能有效避免人才的流失。

三、加强青年馆员继续教育的内容

(一)实施新进青年馆员轮岗制度。

对于新进青年馆员,试用期即为轮岗期,在此期间轮岗,可以使青年馆员到各个端口更快地熟悉图书馆各项工作,熟悉操作流程,更快地融入到图书馆工作中来,尽快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独立完成读者服务工作。

(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图书馆的服务性质要求馆员具有“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因此,要通过继续教育,使青年馆员增强对图书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加强现论知识教育。

1.加强专业图书情报知识教育。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员由传统意义上的保管员、服务员转变为“知识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等角色,所以青年馆员要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必须要具备专业的图书情报知识,能独立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独立完成读者的咨询服务。

2.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外语知识教育。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要求青年馆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知识、检索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利用现代化手段快速获取信息资源,加工和传播信息产品。例如,能熟练操作ILASS系统,能独立网上购书、接发电子邮件等。因此,高校对青年馆员必须加强计算机应用技能、网络知识和相关外语知识的继续教育。

四、青年馆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一)鼓励青年馆员自主选择继续教育。

图书馆应当鼓励青年馆员在不影响工作的条件下,根据自身特点、自身专业,有目的地选择继续深造,如攻读高校教育硕士、图书情报硕士等,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为图书馆培养了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二)图书馆自主继续教育。

主要是利用图书馆自身独特的教育环境对青年馆员进行继续教育。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训,有选择地为青年馆员提供有关书刊、组织讲座等,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电子阅览室对青年馆员进行计算机技能、网上教育培训等,使他们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这种方法灵活、简便易行,既无需工作人员脱离岗位,又可节约经费。

(三)外出进修和短期培训。

这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各馆应破除论资排辈旧观念,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和计划,定期选派青年馆员外出进修、短期培训,以及参加学术活动和专业进修班。

(四)有计划地“走出去”和“请进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青年馆员外出参观、考察,以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扩展思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高校还可以用“请进来”的方式举办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达到既能使青年馆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能提高图书馆工作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五、高校图书馆再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努力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以顺应时代需求已成为图书馆员的共识。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对图书馆继续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导致高校图书馆再教育培训存在下列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再教育培训力不从心。

有的培训单位把再教育作为计划外创收的途径,乱收费、名不符实现象时有发生,部分盈利、旅游性质培训班充斥其间。培训质量与效果难以保证,此外,高昂的培训费让僧多粥少、经费紧缺的高校图书馆难以承受。一方面,广大的图书馆员工迫切需要接受再教育的培训,另一方面培训费的水涨船高让高校图书馆望而却步,严重制约着图书馆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

(二)高校图书馆再教育培训各自为政。

在总体上缺乏统筹规划,协调合作,造成分布的不均衡及资金投入的分散,使培训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导致高校图书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基础设施及培训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高校再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形式、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的课程设置陈旧,教材内容过时。课程设置从根本上影响着教育质量,既要教授馆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符合时代变化需求,应不断推陈出新,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与适用对路。

2.教学形式单一,呈封闭式教学。培训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授课,没有着重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针对性不强,学习效果不显著。

3.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改进培训模式。培训基本上是传统的短期集中培训,高校图书馆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馆员素质偏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再教育培训经费短缺等问题而难以全面实施普及式继续教育。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不但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而且经济实用,可惜其迄今为止仍未能在高校图书馆的再教育培训中普及。

六、图书馆再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通过立法来规范高校图书馆再教育培训。

1.对馆员继续教育的学科、专业、内容、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使高校图书馆再教育的培训标准化、规范化。

2.制定高校图书馆再教育证书制度,设立上岗证制度,规范岗位任职资格。

3.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宏观调控,对高校图书馆再教育培训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公平竞争,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校图书馆再教育培训呈现良性循环。

(二)依法建立与完善高校图书馆再教育规章制度。

高校应对经费调拔、组织管理、时间规定、激励机制、业务水平评估行业标准及评估制度等方面都作出具体详细的规定,实现再教育与人事制度的挂接,确保再教育的顺利贯彻实施与显效。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建立新的高校再教育培训模式。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图书馆再教育的培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多媒体教学光盘、网上培训、远程教育等新的培训方式的利用为高校图书馆再教育培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授课内容以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固化”在光盘上或到因特网(或局域网)上,使受训者能自主选择任意的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比传统的培训模式更具优势与发展潜力。它们具有以下优点:使培训内容与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由图书馆界知名专家学者、软件专家共同设计制作的课件,教学质量与水平一流,由于使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声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使培训内容生动直观,教学效果好,免受人为因素干扰。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只有大力开展对青年馆员的再教育,使他们树立对图书馆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并不断更新、拓宽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从而完成高校图书馆传播知识、交流信息的使命。

参考文献:

篇9

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与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继续教育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二、会议时间

2005年8月8-13日。其中,8日报到,9-13日开会及国内参观考察,14日会议代表可返程。会后,将组织部分会议代表赴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考察其继续教育情况,此行程需要5天。

三、会议地点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宾馆

四、会议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中国人民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

2、承办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

五、参会人员

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科技进修院校主管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部队及军队院校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负责人;政府机关所属教育培训机构有关负责人。

六、会议形式

将根据会议代表构成情况,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人事部、教育部等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主题报告,介绍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形势、政策和趋势;交流和讨论政府、高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热点问题;并请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会后组织部分代表考察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的继续教育,并洽谈有关合作事宜。

七、征文要求

(一)征文截止时间为2005年7月10日,请将应征稿件书面文稿及电子文档邮发至《继续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彦庆、王;联系电话:(010)66366874(地),(0201)366874(军);通信地址: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育》编辑部;邮致政编码:102206;E-mail:。

(二)应征稿件处理方式:《继续教育》杂志常年设“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专栏择优发表部分应征文章;同时,对其他优秀应征文章将出版《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文集》部分优秀论文作者将在会议上宣读交流论文(可事先与会者务组联系)。

(三)年会征文题目(参考)

1、继续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企业、社区、军营、农村等);2、继续教育与建设小康社会;3、继续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4、继续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创新;5、教育培训项目研发与市场推广(理念与案例);6、继续教育在国家终生学习体系构建中的地位与作用;7、现代教育技术对继续教育发展的观念、体制、内容和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冲击和影响;8、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关系及学习化社区建设;9、国外继续教育资源的本土化研究;10、中外继续教育比较及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1、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推广与晶牌战略的实施;12、市场经济环境中继续教育项目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整合;13、继续教育产业化方略探讨;14、继续教育成功案例剖析;15、行业学会等科技社团开展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6、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17、高等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18、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19、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研究;20、继续教育与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1、产业结构调整及职业变化趋势与继续教育;22、军事任职教育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23、军校与部队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性互动的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管理运行机制;24、继续教育质量评估管理体系的构建;25、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教材等)建设方略。

八、有关注意事项

(一)报到联系方式

1、报名截止日期:2005年7月25日,联系方式如下:

王爱义 电话:010―62795366 13911300657

吴志勇 电话:010-62796381(传真)

1391007767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大厦A座四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中心 邮政编码:100084

2、报到咨询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兴安东路海拉尔宾馆王敬华电话:0470-8358114(总台)0470-8358326 传真:0470-8334945 手机:13947009291 小灵通:0470-8887997

篇10

关键词: 继续教育;教育服务;促进就业;市场合作

收稿日期:2005―09―15

作者简介: 王辉(1978―),男,汉族,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研究实习员。

包绍明,男,福建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办学方向不明确。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的形式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在我国继续教育工作实践中,由于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和行业保护思想,继续教育条块分割、管理体制行业封锁,使得高校等一些有办学实力的机构,难以开展跨行业的继续教育,造成了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影响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上看,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并负责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但是,继续教育学院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办学方向模糊不清。而且,大多数继续教育学院与成人教育学院一起设置,从事的多是成人教育的工作,以补偿学历教育为主。近年来,受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冲击,再加上成人学历补偿教育的基本饱和,各高校成人教育招生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对继续教育市场缺乏调研。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现在很少有高校对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更谈不上对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的科学把握,基本上是凭经验或想当然地找内容办班。由于继续教育市场目前基本还处于垄断地位,因而助长了一些高校“等米下锅”的意识,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缺少必要的物质支持。目前,许多高校没有把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学校的统筹计划之中,没有专项资金,对继续教育投入很少。因此继续教育学院只能从办班收入中留成有限的经费来满足日常运作的需要。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是利用学校的富余资源,没有固定的师资、场地、设施和教材。可以说,培训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和培训内容陈旧、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高校继续教育的通病。

(四)合作不到位。继续教育具有面广、专业性强、个性化突出、方式方法灵活等特点,必须直接面向社会、面向求学对象,并取得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成为继续教育主体,成为继续教育的设计者、承担者和推进者。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实行开门办学,包括继续教育各类培训,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机会大大增加,关系更加密切,但总体上看合作的步子还不够大,学校在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广泛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使企业成为继续教育主体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许多所谓合作仅停留在表面上,企业要么选派人员进高校接受培训,要么请高校“度身定制"培训方案并组班实施,这样做与其说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倒不如说是企业委托学校实施,很难说得上实质性深层合作。

二、继续教育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就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失业问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一些新兴行业专业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而传统行业中的劳动力又供大于求,造成“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局面。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水平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结构性失业的必然性和严重性。我国的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占GNP的比重与其他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很低,这导致我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偏低。至2001年,我国16岁及1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3.81%,仅接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下教育的占84.24%。相对文化程度较高者而言,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更容易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无法适应技术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较低的文化程度也妨碍了对其他行业技能的学习,以至无法适应行业转换的要求。在我国当前的失业人员中,文化程度较低的人员比例很大,2001年城镇失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7.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6.4%,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1%。同时,受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影响,部分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产业出现岗位空缺,影响了产业的发展,也使产业结构调整受阻。

我国政府在历次的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此来促进就业。可见,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公认的促进就业的有利途径。面对目前严重的失业现象,如何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找准继续教育在解决失业问题上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继续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探索继续教育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

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高校职业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职业继续教育正由政府、行业主导型向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型转变。社会成员对“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念逐渐接受,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断增强,对继续教育的总体需求不断加大。同时,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社会日趋理性,对教育产品,尤其是对高层次培训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通用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过渡,要求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时性,给继续教育的运作模式和项目研究、开发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大学后职业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环境?我认为,必须抓住大学后职业继续教育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开拓培训市场的重中之重。

(一)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继续教育要有办学针对性,不能盲目招生,盲目办学。必要的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结构对人才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要求,了解国家就业政策以及本地区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深入调查就业市场的结构特征,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认真分析就业市场存在哪些突出的矛盾,导致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其次,要了解本地区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找出劳动力市场失衡的结构性因素,尤其是要了解劳动力现有素质,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根据市场供需的矛盾,认真总结出教育培训的目标面向,针对的人群。

(二)建立具有多元化的市场合作模式。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努力挖掘高校资源优势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契合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是继续教育的主体,尤其是一些大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毫不吝啬,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围绕企业科研、开发、技术进步、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展继续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技术创新人才、高素质的营销人才,为搞活大中型企业服务。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开展继续教育。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创造力开发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和教育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工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智力资源。通过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培训,促进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开发创造力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开发新产品的有力武器,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要围绕企业再就业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再就业工程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和职工个人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高等学校应该提高认识,及早抓住这一市场,把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管理层的职业培养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面向企业选派优秀专家学者开展定期的职业技能专题讲座,也可以面向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办专业培训班,对现代技术应用、先进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校企合作开展继续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途径,不仅可以节约使用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也节约企业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实现双赢。

积极争取与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以及再就业部门的合作。继续教育市场的供需情况,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最具有权威性,他们掌握的材料最能反映现实。哪个行业人才饱和,哪个行业人才短缺,有多少人愿意接受择业教育,有多少人选择何种培训,这些资料的统计和获取对开展继续教育部门来说至关重要。所以,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应该充分认识获取信息渠道的重要性,主动与政府部门建立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合作,联合为就业者和择业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服务。政府部门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上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高校继续教育资源的闲置,这些因素为两者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三)面向培训对象的订单式课程设计是开展好继续教育的关键。

确定培训教育项目,编制培训教育课程,深化培训教育的内容是高校开展好继续教育的重点。继续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后的职业教育,所以它不能等同于大学教育,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课程设计上明显区分。目前,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函授教育大部分是补偿学历的教育,所以在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一直沿用全日制教育的模式,没有体现职后教育的特点,针对性不强,实用性较差,不能满足受教育者择业、就业的需要,以至于很多人把继续教育混同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正因如此,也使受教育者对继续教育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存在普遍的混文凭、拿证书的错误观念。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特别重视实用性,适应经济转型时期带来的变化,抓住发展空间,主动帮助他们掌握新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培养他们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就业要求的协调能力、知识技术的灵活变通能力和不断学习、再学习的能力,以及使人们能在频繁的工作变动中生存、发展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针对培养目标的需要,合理设计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突出体现继续教育的实用特色。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劳动部综合计划与工资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4.

〔2〕赵玉平,聂巧平.论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4.3.

〔3〕杜晓蓉.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对策〔J〕.价格月刊,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