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变化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习投入;变化趋势;追踪调查;HLM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5-0046-07
学习投人(Student Engagement)是21世纪初出现的关于院校评估和标志院校改进程度的重要词汇,George D.Kuh甚至形容其为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条故事线。学习投入是George D.Kuh在Tyler的“任务时间”、Pace的“努力质量”、Astin的“学生参与”、Tinto的“社会和学术整合”、Chickering的“有效教育原则”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是学生努力、教师要求和院校支持的综合反映。学习投入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Pascarella甚至认为学习投入是影响院校和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学习投入作为学习成效和院校表现的重要标志,被广泛应用于院校评价中。其中,以“学习投入”作为调查核心的两项最有影响力的调查则是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和CCSSE(The Community College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其调查结果不仅应用于院校评价,甚至在美国大学排行中也得到应用,学习投入一时间成为了美国教育政策讨论和学者研究的热点。
在我国,学习投人概念的兴起则是近几年的事情。学习投入概念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而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内涵则是在清华大学引进NSSE工具进行学情调查之后(2007年引进并形成NSSE-China,2009年开展首次全国调查)。随着以“学”为中心质量观的进一步明确,以及对于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质量测量局限性的认识,教育质量评价逐渐由评“教”向评“学”转变,以真正探寻教育质量生成的本质——学生学习。对汉化后的NSSE-China调查问卷结构的分析认为,代表NSSE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即学业挑战度LAC(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合作性学习水平ACL(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生师互动水平SFI(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教学经验丰富度EEE(Enriching Educational Experiences)和校园环境支持度SCE(Supporive Campus Environment),在中国情境下仍然存在,有些指标信度甚至好于NSSE。学习投入调查以学生自我报告形式,围绕学习过程和教学实践,反馈学生自身的努力情况、感知教师的学业要求和院校支持的程度,试图以五维度指标以及构建的其他小量表探究学生学习过程,揭示质量“黑箱”的形成本质。
然而,代表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是如何变化的?变化规律与机制如何?国外相关研究多是横断面研究,没能回答这一问题;已有的相关纵向研究也非严格意义上的追踪,对于该问题的探究有限。而在中国,由于该工具刚刚引人,尚未见对相关追踪研究的报道。学习投入对于大学生学习和发展如此重要,探究其变化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对于了解大学生学习过程也是意义重大,本研究的目的即在于此。
一、学习投入测量工具简介
(一)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
为量化大学生学习投入状况,NSSE按照相关理论构建TX维度指标。NSSE-China调查开展4年来,每年都会构建五个维度的“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以及地方高校的全国常模。第一维度是学业挑战度,该指标由11个问题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以及课程严格要求程度等;第二维度是主动合作学习,该指标由6个问题组成,包括学生课堂上提问或回答问题、课上或课后与同学问交流合作、一起做实验或讨论问题等;第三维度是生师互动,该指标由7个问题组成,包括师生学业与成长沟通、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反馈学生学习表现等;第四维度是教育经验丰富程度,该指标由14个问题组成,包括实习、社区服务或志愿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以外的学习、参加各类学术竞赛等;第五维度是校园环境支持度,该指标由8个问题组成,包括学校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财政支持以及学生与教师、行政人员的关系等。上述五维度指标是本研究的探究对象。
(二)学习投入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指标
NSSE-China每年均报告工具的信效度指标。2009-2012年的问卷使用手册㈣中,五大指标的信度(标准阿尔法值均在0.6以上)较高,以大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为效标,五大指标和效标的关联效度均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本研究采用NSSE-China工具,对南京某工科高校2008级的学生进行了历时四年的追踪调查。
二、数据及分析工具
(一)数据结构
本数据来源于研究初始的追踪设计。调查对象为2008级本科生,抽样原则是按照预计回收率(60%)、抽样误差(5%)进行完全随机抽样(全部学生为3603人)。经样本代表性检验(专业、性别、民族、城乡等分布)后,确定样本为813人。2009年至2013年,对该批学生共计调查四次。四次调查有一定的样本流失,具有有效数据的样本为500个(删除测谎题反应异常、缺失数据过多的无效样本),计入分析的样本430个(删除了只有一次记录的样本)。样本的差异检验表明,不存在性别、专业、民族和城乡上的显著差异。
原始抽样样本(813人)的人口学特征如下:男生570人,女生243人;城市户口493人,农村户口320人;文科160人,理科653人。计人分析的样本(430人)的人口学特征为:男生样本占60.5%(260人),女生样本占39.5%(170人);文科样本占20.9%(90人)。理科样本占79.1%(340人);汉族样本占99.1%(426人),回族样本占0.5%(2人),瑶族、彝族样本各占0.2%(1人);城镇户籍的样本占54.0%(232人),农村户籍的样本占46.0%(198人)。经检验,样本分布与原始抽样分布无显著差异。
(二)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
对于追踪研究的数据处理,以往通常使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由于这些分析经常会受条件限制(以方差齐性和随机误差独立为前提),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技术(HLM)没有这些条件限制,并可以有效处理缺失数据,对于追踪研究的纵向数据可以做到充分利用(追踪研究中存在部分测量时间点个案缺失和部分缺失数据),是处理追踪数据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HLM软件构建了多元多层分析模型。同时,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我们对追踪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即赋予不同特征(性别、城乡、文/理科)追踪群体以不同的权重,权重与样本被抽到的概率成反比,从而使追踪过程流失导致的样本偏差得到了矫正。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数据的初步探索
一般来说,在对数据与假设模型的正式拟合性分析之前,往往需要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分析,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的一般变化模式,为确定模型(线性、非线性)的函数类型提供直观线索。通过数据描述统计量和统计图,可以观察个体的五维度指标变化趋势及个体间的差异,初步探索五维度指标的发展规律。
从表1可以看出,五维度指标四次测量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学业挑战度LAC第二年有小的波动除外)。另以生师互动指标为例,按照430个追踪样本以及随机选取10个个体进行线性和非线性(拟设存在二次型变化和三次型变化,T取时间序列的平方和三次方)作图,初步了解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大致趋势,如图1-图4所示。图示表明,大一(第一次测量)到大四(第四次测量)的生师互动指标随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但不同个体上升的速度(斜率)不同,显示了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图3、图4还显示了生师互动指标的非线性变化趋势。
(二)数据的模型分析
定义变量。按照HLM多元多层模型要求定义变量。五维度指标作为五个因变量,在模型中用虚拟变量K来定义,Y代表五维度指标测量值。在数据结构中,因变量K1=1时对应的Y值分别表示不同时间点的“学习挑战度”值,K1=0时为其他因变量值;因变量K2=1时对应的Y值分别表示不同时间点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值,K2=0时为其他因变量值;因变量K3=1为“生师互动”值;因变量K4=1为“教育经验丰富程度”值;因变量K5=1为“校园环境支持度”值。在线性模型构建中,用时间变量(TIME)t=0、1、2、3来描述测量时间,分别代表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四次测量;在非线性模型中,用定义时间的多项式函数即t的平方描述二次增长,用t的三次方来描述三次增长。
建构模型。一般通过探索分析可以初步看出学习投入变化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特点。我们可以分别建立线性和非线性发展模型,通过拟合度检验选出最吻合观测数据的理论假设。本研究选用HLM中的HMLM2定义多元三层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第一层用虚拟变量定义五个因变量,以描述因变量的多元结构;第二层为测量水平;第三层为个体水平。具体模型如下:
第一层:描述因变量结构
Y=K1*Y1*+K2*Y2*+K3*Y3*+K4*Y4*+K5*Y5*
Y*=P1*(K1)+P2*(K2)+P3*(K3)+P4*(K4)+P5*(K5)+e
第二层:测量水平
Pk=BK0+Bk1*(TIME1)+Bk2*(TME2)+Bk3*(TIME3)+R
上式中,Pk表示第k个因变量(分别代表五维度指标)在时间T的测量值。TIME1、TIME2、TIME3为时间变量,分别反映五维度指标随时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在本研究中,TIME1取值为0,1,2,3;TIME2取值为0,1,4,9;TIME3取值为0,1,8,27。R为随机测量误差。
第三层:个体水平
Bk0=Gk00+μ1k
Bk1=Gk10+μ2k
Bk2=Gk20
Bk3=Gk30
上式中,Gk00是平均截距,代表T取0时所有个体k指标的平均值;Gk10代表k指标随时间变化的线性斜率的平均值;Bk2代表k指标随时间二次变化斜率的平均值;Bk3代表k指标随时间三次变化斜率的平均值;μ1k和μ2k分别代表k指标个体间随机截距和斜率的残差。
1.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线性变化
(1)五维度指标线性发展情况
无条件均值模型(不含时间变量,简称模型一)和无条件线性增长模型(仅含有TIME1变量,简称模型二)运行结果的固定效应如表2所示。从固定效应部分参数可以看到,五维度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四次测量平均值的估计值分别为45.26、42.06、26.23、35.53、58.30,个体之间四次平均测量存在显著差异(0.001水平)。
五维度指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初始测量(第一次测量)平均值的估计值分别为41.76、33.33、14.27、28.23、52.24(满分均为100分)。第一次测量时,学生感知的校园环境支持度较其他指标好。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在四年中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T检验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特别是生师互动指标上升很快(G310=7.98),其次是主动合作学习指标(G210=5.82),上升最慢的是学业挑战度指标(G110=2.34)。
(2)五维度指标发展的交互作用情况
随机效应可以反映五维度指标间的交互作用(表3)。从模型一随机效应看出:四次测量学生之间五维度指标均呈正相关,即五维度指标的变化相互正向影响;主动合作学习与生师互动相关性较强(r=0.714),教育经验丰富程度与生师互动、主动合作学习相关性次之(r=0.550,r=0.523)。
从模型二随机效应看出,09年初始测量时,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这五维度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618、0.426、0.734、0.591、0.624、0.705、0.497、0.577、0.537、0.405)。也就是说,初始测量时,学生一个指标高,其他四个指标也较高;反之,一个指标低,其他四个指标也较低。但五个指标间的相关强弱不同:教育经验丰富度指标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相关性较强(r=0.734,r=0.705),生师互动与主动合作学习相关性次之(r=0.624)。
随着时间推移,五维度指标间仍然呈正相关(r=0.391、0.269、0.708、0.643、0.879、0.444、0.604、0.435、0.444、0.578)。这说明,五大指标中一个指标上升较快的学生,其另外四个指标上升也较快。尤其是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变化和生师互动变化关系最为紧密(r=0.879),即主动合作学习指标变化可以预测生师互动指标变化或者生师互动指标变化可以预测主动合作学习指标变化。
四年间,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四个指标增长与初始测量值呈负相关(r=-0.861、-0.036、-0.084、-0.721)。这说明:上述四个指标初始水平高的学生,上升速度较慢;上述四个指标初始水平低的学生,上升速度较快。尤其是学业挑战度指标,其初始值越低,上升速度越快(r=-0.861)。生师互动指标增长与初始测量值呈正相关(r=0.528)。这说明:该指标初始水平高的学生,上升速度较快;该指标初始水平低的学生,上升速度较慢。另外,校园环境支持度增长与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初始测量值呈负相关,即校园环境支持度指标上升越快的学生,其另外四个指标的初始值相对较低。
2.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非线性变化
非线性模型(含有TIME1、TIME2和TIME3变量,简称模型三)固定效应结果见表4。除生师互动指标二次型变化和三次型变化不显著外,其他四个指标均存在显著的二次型和三次型变化。这说明学习投入部分指标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增长)趋势。
非线性变化模型中,学业挑战度指标呈先稍稍下降、后一直上升的趋势,其余四个指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2009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0+8.003*0-1.711*0=42.58。2010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1+8.003*1-1.711*1=42.25。2011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2+8.003*4-1.711*8=47.67。2012年平均值的估计值为:42.577-6.618*3+8.003*9-1.711*27=48.55。三次增长(0.88)小于二次增长(5.42),大于一次下降幅度(0.33),呈非线性变化。同理,计算其余四个指标的三次增长结果发现: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二次增长速率、生师互动水平三次增长速率变化不大;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的增长幅度呈现出第一次增长大于第二次增长、第二次增长小于第三次增长的特征。
3.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拟合结果比较
上述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目前的追踪数据,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无论是线性增长还是非线性增长均呈现显著的指标间差异,一定程度上都能说明指标的大概发展情况。但从模型二和模型三整体拟合差异指数的比较来看(见表5),非线性模型整体拟合差异统计量(64683.49546)比线性模型拟合差异统计量(64832.89846)小149.4,参数增加了10个。对于自由度为10的卡方分布,149.4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这说明五维度指标的非线性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学习投入的实际,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发展具有非线性增长的特点。
四、讨论与建议
(一)存在其他影响学习投入变化的因素
通过无条件模型、线性和非线性增长模型的对比发现,除时间因素外,尚存在其他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变化因素(T检验均呈显著),这也是对后续研究中引入性别、学科、满意度等其他变量来探究学习投入变化规律的重要提示。
(二)关注并充分利用学习投入变化规律,促进学习投入
1.学习投入总体变化趋势是正向的
学习投入是反映学生学习和院校教育的积极指标,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和院校教育表现。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的结果都显示,学生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在大学四年中的变化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是正向的。这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总体上是努力的,教师的要求、院校的支持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2.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变化不均匀
反映学习投入的五维度指标虽然在大学四年间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并不均衡(速率不同)——有的指标变化快(如生师互动),有的指标变化慢(如学业挑战度),这符合当前大学教育的实际。生师互动指标变化快反映出大学生的交往需求和要求的增加,尤其是师生互动中的生生互动较中学阶段更加明显。学业挑战度指标线性变化慢以及非线性变化中第二次呈现小幅下降,均反映出大学的课业(学业)要求未能呈现显著的层级递增,这也符合当前高校扩招后大众化教育的实际状况。教育目标的梯度设计不够㈣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普通高校对于训练学生高级认知能力(高阶思维、创新能力等)的要求不够。
学习投入的大部分指标还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征。例如: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二次增长速率、生师互动水平三次增长速率变化不大;教育实践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的增长幅度第一次大于第二次,第二次小于第三次。如何充分利用非线性变化指标的变化特征来有效安排教育资源、教育实践和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促进学习投入的正向加速变化,以及如何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最大效益来有效促进教育成效和学习成效,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间存在交互作用
学习投入五维度指标测量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这一特征为改善学习投入水平提供了有效信息,即对初始测量值较低指标的改善对于提升整体学习投入水平有显著作用,尤其对于与初始测量值较低指标相关性较大的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
五维度指标间还存在初始测量与增长速率的交互作用,这一特征对于我们了解学生学习投人水平和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活动大有裨益。如对于初始生师互动水平较高学生的特质分析(该指标初始值高的,增长也快;该指标初始值低的,增长也慢)可以为该生提供启示。
(三)分析结论的应用
篇2
[摘 要] 目的:通过研究人体经络原穴的伏安特性与寒热证的关系,探索中医的人体功能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检测分析了80例寒、热证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十二经原穴的伏安特性。
结果:寒热证患者的异常经络数明显多于正常人,其伏安面积值根据寒热的程度,各有向正负两极发展的趋势。
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寒热辨证的量化诊断。
[主题词] 原穴;寒热证候;电皮肤反应
StudyonRelationshipbetweentheC*.VCurveoftheSourcePointsof12
ChannelsandColdandHeatSyndromesShiXian,DingYu,ZhangCheng
(DepartmentofAcupuncture&Moxibustion,TheGeneralHospitalofPLA,Beijing
100853,China)
[Abstract]Purpose
Toobserv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Vcurveofthesourcepointsof12
channelsandcoldorheatsyndrome.
MethodsEightypatientswithcoldorheatsyndromewereexaminedwithCowitalH
umanMeridianDiagnosingandAnalysingSystem,
whichcanachievequantitativeanalysisonC*.VcurvefromtheSourcepointsof
12channels,andadditional25healthypeoplewereusedascontrolgroup
.Results
Theabnormalmeridiansinthepatientswithcoldorheatsyndromearemorethant
hoseinthehealthypeople,andwithdifferenceofcoldorheatextents,
thevalueoftheC*.Vareatendstowordstheanodeorthecathode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methodcanbeusedtoquantitativeanalysisaboutdefferentiationofsyndr
omebasedonpathologicalcoldandheat.
[Keywords]Point,Yuan(Sourse);Cold*.HeatSymptomComplex;GalvanicSkinResponse近年来中医证型的量化和人体功能检测的研究广受关注。笔者运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通过测得十二经脉原穴相应经脉伏安面积数值、曲线形态的变化,对中医辨证中的寒、热证进行了对应量化分析,取得了初步结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根据八纲辨证中寒、热辨证的标准,选取具有寒、热证的病人80例。寒证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3~65岁;热证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21~59岁。正常人对照组25人,男20人,女5人,年龄23~45岁。
2 测试方法与标准
病人安静休息5min,将无关电极固定于被检者左侧臂的上1/3处。检测者将探头置于十二经原穴上(先左后右),压力以压下控制弹簧为准,待蜂鸣音停止后抬起,按系统所给的提示依次检测十二经原穴。最后打印出每个经络原穴的伏安面积值和十二经脉曲线等检测结果。
正常经络曲线:该曲线是以线性扫描电流作连续1000次以上的增值描记,形成始于0点的类抛物图1 心包经原穴伏安特性曲线a正常曲线,b曲线弧度大,c曲线弧度小、低平线,其后1/2以上的曲线应落入或接近正常区域(149~-149U)内,且左右曲线重合。
异常经络曲线:低平或超高曲线,终点偏离正常值(≥或≤±150U),落于正常区域以外;曲线上升弧度小(伏安面积值<-150U),近于斜线,代表寒证趋向,反之曲线弧度大(伏安面积值>150U),代表热证趋向(如图1)。
3 结果
对105例1260条经络原穴的检测结果(表1),伏安面积值在正常区域的,正常对照组278条,占92.7%;热证组102条,占21.2%;寒证组242条,占50.4%。热证组351条在伏安面积值150~250和>250U的区域,即在150U以上的,占本组异常经络数的92.9%,另外27条在-150~-250U和<-250U的区域,占7.1%;而寒证组有185条在-150~-250U和<-250U的区域,占本组异常经络数的77.7%,53条在150~250U的区域,占22.3%。寒证与热证异常经络各单位的分段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 寒、热证十二经原穴伏安特性检测分类
4 讨论
篇3
关键词:糖尿病;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尿酸
近年来,田东县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增长,职工生活福利不断提高,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且向低龄化转移趋势,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断攀升[1]。成为本县居民的不得不关注的健康问题,为了解本县职工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压、体重指数、血脂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特点,于2012年6月对该区25岁以上的部分职工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右江矿务局工作3年或3年以上,年龄在25周岁以上的职工,共743例,其中男性370例(占49.8%),女性373例(占50.2%),年龄25-60(平均年龄45.3±13.8)岁。
1.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年龄、性别、民族,检测其血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受检者先测身高、体重、问卷调查,后测血压。血压测量用汞柱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受检者在测量血压前30 min内避免饮用咖啡、茶、酒、吸烟和剧烈运动,排空膀胱,至少休息5 min后进行,每例测3次,每次间隔最少120秒,取其平均值为受检者血压,受检者禁食10小时以上,早晨7:00~9:00采取坐位抽静脉血2 ml,以3000 r/分离心10min,于30分内用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7600-020ISE全自动生化仪氧化酶法检测血尿酸、血脂和血糖。
1.3诊断标准: (1)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420umol/l(7mg/dl)或女>357umol/l(6mg/dl)[1]。(20)高血压病:平均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平均舒张压≥90 mmHg或已确诊高血压病[3];(3):体质指数≥25.0kg/m2[体重(kg)/身高(m)2] [4]。
1.4 观察项目: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尿酸的平均水平。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方差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侧P
2.结果:
在受检的743例职工中,患高尿酸血症126例,血尿酸正常617例,与血尿酸正常职工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尿酸的平均水平高(P
讨论
成年人的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临床上以血尿酸续性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5],目前认为,高尿酸血症及其伴随的代谢紊乱,可导致血管、神经和代谢等功能障碍从而患者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突发事件密切相关,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6.09%到2008年上升到9.7%[6]。据我们的调查资料,在10年前,田东县居民高尿酸血症患者并不多见,到2012年,右江矿务局职工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9.9%,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和高尿酸血症的职工患者,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1]。本项研究结果显示,与血尿酸正常职工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指数、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尿酸的平均水平高(P
参考文献
[1] 李天资,韦华,潘兴寿,等. 成人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10,26(3):273-275.
[2] 李天资,潘兴寿,陆克兴,等. 广西百色地区壮汉族人群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特点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157-203.
[3] 李天资主编. 现代内科医学心血管分册[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77-289.
[4] 李天资,梁烨,许晓萍,等. 广西百色市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与超重血糖血脂血尿酸关系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10):749-754.
[5] 李天资,梁烨,潘兴寿,等.广西百色市不同民族高血压患病率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J].中华内分泌杂志,2011,27(3):232-234.
[6] 陆克兴,李天资,潘兴寿,等.壮族人群高血压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分析[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2):151-152.
[7] 陆克兴,李天资,潘兴寿,等.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异常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2006,34(4):425-426.
[8] 黄照权,唐毓金,陆克兴,等.百色市现症高血压各亚型患病率及其与体质糖脂和血尿酸关联性的研究[J]. 右江医学,2010,38(6):653-656.
[9] 李海文,梁烨,蓝家富, 等.右江矿务局职工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21):120-121.
[10] 陆积新,梁烨,李天资, 等.贵港市覃塘区壮族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调查[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23):11-12.
[11] 李天资,陆克兴,潘兴寿,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水平与职业的关系,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7):488.
[12] 陈祥文,梁烨,李天资, 等.凤山县壮族糖尿病患病情况与居民生活习惯调查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11(3):309-311.
篇4
关键词: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Gray);生物学特征;渔获率;北部湾
中图分类号:S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716-04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ock Changes of Loligo chinensis Gray in Beibu Gulf, South China Sea
LI Yuan1,2,SUN Dian-rong1
(1. South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0, 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Maricultu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of Loligo chinensis Gray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fishery resources data from four seasons bottom trawl surveys of Beibu Gulf in 2006~2007.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mean body length and weight of squids were appeared in summ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length (L,mm) and weight(W,g) was W=1.2×10-3L2.239 2(r=0.974 1) and W=1.4×10-3L2.206 0(r=0.965 4). The number of female squids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males, and immature stage Ⅱ squids dominated the population of both sexes in all year. The minimum body length of sex differentiation and sexual maturation were 56 mm and 70 mm respectively. The feeding intensity of all squids was not high, and showed the grade 1 feeding intensity. The larval squids were found throughout all year. The changes of the catching rate were not obvious among the four seasons. The occurrence rate and the mean catching rate of L. chinensis in 2006~2007 were increased comparing to the result of 1997~1999, but decreased comparing to the result of 2000~2002. This results showed that stock of L. chinensis in Beibu Gulf was significantly fluctuated.
Key words: Loligo chinensis Gra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tching rate; Beibu Gulf
中国枪乌贼(Loligo chinensis Gray)又称台湾枪乌贼(Loligo foemosana Sasaki),隶属于头足纲枪形目枪乌贼科枪乌贼属,为暖水性大陆架海域种类[1,2]。在南海,中国枪乌贼主要分布于台湾浅滩、珠江口外海域以及海南岛周围海域,一般不超过25° N。中国枪乌贼的洄游主要是局部性、地区性的,而不是单一群体的长距离洄游,洄游时大体呈辐射式散布,形成若干地方群体[1,3],是我国枪乌贼中产量较高的一种,为鱿钓作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灯光围网、光诱敷网和拖网作业的兼捕种类。中国枪乌贼曾是中国沿海群体最密、产量较大的一种枪乌贼,其产量约占枪乌贼科总产量的90%,也是南海北部头足类中产量最大的种类,占头足类总产量的2/3以上。对中国头足类种类组成、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等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4-13],然而国内外对北部湾中国枪乌贼的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变化鲜见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基于2006年5月、8月、10~11月以及2007年2月4次对北部湾海区的拖网调查,对中国枪乌贼的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反映该群体现状,以期为中国枪乌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2006~2007年春(5月)、夏(8月)、秋(10~11月)和冬(2月)对北部湾海区的中国枪乌贼资源状况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海区基本覆盖了整个北部湾海域。共设52个底拖网站位,拖网调查均按《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1-2007)及《海洋生物生态调查技术规程》进行,采样调查均于白天进行,调查船的作业方式为单船有翼单囊底拖网,配用1对椭圆形网板,每站点每季节拖网1次,每次拖曳1 h,拖速为3.5 kn。本次调查4个季节共渔获中国枪乌贼842尾,其中春季309尾,夏季137尾,秋季221尾,冬季175尾。
渔获的中国枪乌贼全部带回实验室进行生物学特征测定和数据处理。中国枪乌贼生物学特征的测定方法参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1-2007)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胴长和体重进行统计分组。胴长以10 mm为一组,如果胴长正好是10 mm的整倍数,则该胴长归上一胴长组;体重以10 g为一组,如果体重正好是10 g的整倍数,则该体重归上一体重组。性腺成熟度和摄食强度根据中国枪乌贼性腺形态和胃内食物充满情况,采用目测法进行观察对比。性腺成熟度分为六期,在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性腺成熟度Ⅰ期和Ⅵ期个体;摄食强度分为四级。将胴长在60 mm以下的小个体计为幼体,来统计幼体发生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将本次调查结果与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资源调查[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重点水域渔业资源监测报告(2000~2002)]和2000~2002年南海重点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3]的两次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南海北部湾中国枪乌贼的资源状况。在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时,不考虑调查船和网具差异对调查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及周年调查与季节调查结果的差别。
2结果与分析
2.1生物学特征
2.1.1群体胴长与体重组成不同季节中国枪乌贼的胴长和体重组成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调查期间北部湾中国枪乌贼群体的胴长范围为42~295 mm,平均胴长为109.76 mm,胴长优势组为61~150 mm,占群体的80.64%,其中以胴长101~110 mm组所占比例最大(12.59%);体重范围为3.0~366.0 g,平均体重为52.27 g,体重优势组为11~60 g,占群体的69.60%,其中以体重11~20 g组所占比例最大(18.76%)。本次调查的中国枪乌贼最大胴长295 mm,出现在夏季,最大体重366.0 g,出现在秋季;中国枪乌贼的平均胴长与平均体重以夏季为最大。
2.1.2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根据中国枪乌贼样品的测定结果,分别按照雌()、雄()个体不同的胴长(L,mm)和相对应的体重(W,g)画实点,其胴长和体重关系可用幂函数W=aLb(a、b为参数)来拟合(图1),分别计算得到回归方程为:W=1.2×10-3 L2.239 2(n=521, r=0.974 1);W = 1.4 × 10-3 L2 . 206 0(n=277,r=0.965 4)。从r及理论方程式的计算值与实际测定值分析表明,所得曲线与所测数据拟合密切,据此中国枪乌贼的胴长与体重的计算公式是能反映其实际情况的,胴长与体重组成变化比较一致。由图1可以看出,雌雄个体前期的生长速度相差不大,在胴长达到250 mm后,雌性中国枪乌贼的生长速度略快于雄性。
2.1.3性比根据中国枪乌贼样品的统计结果,全年雌雄性比为1.89∶1,雄性少于雌性。其中春季为2.02∶1,夏季为2.13∶1,秋季为1.48∶1,冬季为2.13∶1。从全年来看,雌雄性比差异较大;雌雄性比最大差异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冬、春、夏3季雌雄性比变化不是很明显,秋季变化较大。
2.1.4性腺成熟度和性腺成熟的胴长根据中国枪乌贼样品的测定结果,未发现性腺成熟度Ⅰ期和Ⅵ期的个体,全年中国枪乌贼的性腺成熟度Ⅱ~Ⅴ期均有个体存在(表2)。由表2可知,成熟和产卵个体(Ⅳ期以上)所占比例以春季最高,夏季次之。中国枪乌贼由于繁殖期较长,生命周期短,一年中存在不同的生殖群体,有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之分。全年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全部个体的62.28%,其次为Ⅲ期,占29.57%。
调查测定的中国枪乌贼雌性和雄性开始分化的最小胴长为56 mm,性腺成熟最小胴长为70 mm。除此之外,调查结果还发现,雌雄个体性腺成熟度分布不同,雌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全部雌性个体的55.75%,其次为Ⅲ期,占32.18%;雄性个体的性腺成熟度也以Ⅱ期为主,占全部雄性个体的74.64%,其次为Ⅲ期,占24.64%。调查中并未发现Ⅵ期个体,进一步说明了中国枪乌贼亲体产卵后死亡的特性。
2.1.5摄食强度对北部湾海区的842尾中国枪乌贼摄食强度调查结果表明,其摄食强度为0~3级,以1级(少量摄食)为主,出现679尾,占80.64%;2级的有161尾,占19.12%;0级和3级分别仅出现1例,分别在春季和夏季。调查期间中国枪乌贼群体的摄食强度为1级的个体四季分别占74.43%、66.42%、98.64%和80.00%,这说明北部湾海区的中国枪乌贼的摄食强度不高。
2.1.6幼体发生量以胴长在60 mm以下的小个体在中国枪乌贼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来说明幼体发生情况[14]。由表3可知,调查期间4个季节中都有一定数量的中国枪乌贼幼体存在,其中以夏季为最高,占测量尾数的8.76%。说明在调查期间北部湾海域以夏生群为主,在夏季生殖季节群体数量大,分布密集,其次为秋生群。
2.2资源状况
2.2.1季节变化调查资料按季节和渔区进行统计,用单位时间渔获量(平均渔获率)和单位时间渔获尾数(平均尾数渔获率)表示不同季节不同渔区中国枪乌贼的数量分布状况,并将本次调查结果与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资源调查和2000~2002年南海重点水域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两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由表4可知,在北部湾海区中国枪乌贼终年都有渔获,1997~1999年没有出现高渔获量的季节,各季节的渔获率偏低,2000~2002年的平均渔获率以夏季和秋季较高,冬季和春季较低。而2006~2007年则不同,春季和夏季平均渔获率均较高,秋季次之。中国枪乌贼的渔获高峰期出现在春、夏、秋3季,这可能与其一年中有春、夏、秋3次产卵盛期有关[7]。1997~1999年各季节虽然平均渔获率很低,但是平均尾数渔获率相对较高,可以看出试验调查期间的中国枪乌贼个体普遍偏小。本次试验调查期间各季节平均渔获率变化并不十分显著,秋季虽然具有较高的平均渔获尾数,但渔获个体较小,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渔汛。
2.2.2年际间变化如表5所示,比较了1997~1999年、2000~2002年与2006~2007年在北部湾海区的3次调查结果。3次调查海区虽有一定的差异,但都是在北部湾内,因此三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997~1999年调查显示,中国枪乌贼的出现率为30.98%,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为1.42 kg/h,平均尾数渔获率为16.20尾/h。2000~2002年调查显示,出现率为83.74%,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为3.44 kg/h,平均尾数渔获率为90.10尾/h。比较3次调查结果可知,本试验调查期间中国枪乌贼的出现率、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以及出现站次平均尾数渔获率均比1997~1999年有所提高,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为2.75 kg/h,出现站次平均尾数渔获率为52.63尾/h,分别为1997~1999年的1.94和3.25倍;与2000~2002年相比,其出现率、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以及出现站次平均尾数渔获率均有所下降,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和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2000~2002年的1/1.25和1/1.71。由此可见,在北部湾海域中国枪乌贼的资源量波动较大,应加强对该海域的监督管理。
3讨论
依据2006~2007年北部湾海域4个季度的拖网调查,对捕获的中国枪乌贼样品进行胴长、体重的测定,对性比、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和幼体发生量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该海域的中国枪乌贼的群体结构存在一定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季节的环境因子及饵料的丰歉不一,导致了不同季节个体间的生长差异。与2006~2007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光诱敷网捕获的中国枪乌贼生物学特征[7]比较发现,两者间的胴长范围和体重范围相差不大,但是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中国枪乌贼的平均胴长(144.80 mm)和体重(90.90 g)却高出北部湾(109.76 mm,52.27 g)很多。显然,不同海域间不同作业类型导致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北部湾海域的中国枪乌贼群体组成中小型个体在不断增加。随着单拖作业迅速发展,捕捞压力的增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中国枪乌贼已经开始趋向小型化[7,15]。由于北部湾海域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持,由此可以间接推断该海域中国枪乌贼也有小型化的趋势。另一方面,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中国枪乌贼雌雄分化和性腺成熟发育的最小胴长都比以往小,早熟现象明显[7]。北部湾海域的中国枪乌贼的雌雄分化和性成熟发育的最小胴长比同期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更小,由此可推断,北部湾海域中国枪乌贼也出现了早熟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北部湾海域中国枪乌贼终年都有渔获,平均渔获率的季节变化并不十分显著。同以往调查相比,本次试验调查中国枪乌贼的出现率、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以及出现站次平均尾数渔获率均比1997~1999年有所提高,但均比2000~2002年有所下降。由此可见,该海域中国枪乌贼的资源量波动较大,虽然有时具有较高的平均渔获尾数,但渔获个体较小,很难形成大规模渔汛。这种变化除了受人为统计因素的影响外,与捕捞技术的提高、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所造成捕捞过度致使资源量受到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
一种渔业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这一资源的永续利用。中国枪乌贼是一年生种类,是由当年生的补充群体进行生命活动,其补充群体的数量变动首先取决于产卵亲体的数量、卵子的数量以及幼体的成活率。单拖作业较为集中的海区,多数是中国枪乌贼产卵和索饵的场所,拖网作业捕捞其亲体和卵的数量多,较为严重地破坏了中国枪乌贼的栖息和产卵环境,直接影响了其资源量的补充,这就要求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对产卵亲体的合理捕捞、产卵场的保护、幼体的养护以及对单拖作业船数量的限制。根据中国枪乌贼的趋光性,可适度推广灯光诱钓和灯光鱿鱼敷网作业[7,16],从而避免对幼体的捕捞。春夏两季是中国枪乌贼的主要产卵期,在此期间应设立禁渔期或控制捕捞规模。这样可以保护补充群体、增加资源数量、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该海区的中国枪乌贼资源,提高利用率。目前还没有形成以中国枪乌贼为主的捕捞技术,应加强科技力量投入,加大对专门作业网具、捕捞技术的研究力度,以及对渔场、渔期、渔业生物学和鱼发规律等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正之. 中国动物志 软体动物门 头足纲[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2] 董正之. 世界大洋经济头足类生物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 贾晓平,李永振,李纯厚,等. 南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渔业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20-528.
[4] 王友喜. 东海南部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J]. 海洋渔业, 2002,24(4):169-172.
[5] 唐启升. 中国专属经济区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 黄梓荣. 南海北部陆架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J]. 南方水产,2008,4(5):1-7.
[7] 张壮丽,叶孙忠,洪明进,等.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中国枪乌贼生物学特性研究[J]. 福建水产,2008(1):1-5.
[8] 宋海棠,丁天明,徐开达. 东海剑尖枪乌贼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性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2):115-118.
[9] 江艳娥,林昭进,黄梓荣. 南海北部大陆架区渔业生物多样性研究[J]. 南方水产,2009,5(5):32-37.
[10] 李成林,张艳萍,赵斌,等. 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与季节变化的调查研究[J]. 渔业科学进展,2009,30(3):62-67.
[11] LEE K T,WANG K Y,LIAO C H. Studies on the maturation of swordtip squid(Photololigo edulis) in the waters off northeastern Taiwan[A]. Program and abstracts 2002 Fisheries Society of Taiwan annual meeting[C]. The Fisheries Society of Taiwan,2002.
[12] LIAO C H,LIU T Y,HUNG C Y. Morphometric variation between the swordtip (Photololigo edulis) and mitre (P. chinensis) squids in the waters off Taiwan[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18(3):405-412.
[13] WANG K Y,LEE K T,LIAO C H. Age, growth and maturation of swordtip squid(Photololigo edulis)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18(1):99-105.
[14] 丁天明,宋海棠. 东海剑尖枪乌贼生物学特征[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4):371-374.
[15] 张秋华,程家骅,徐汉祥,等. 东海区渔业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7-58.
[16] 洪明进. 福建光诱鱿鱼敷网生产情况和渔获组成调查研究报告[J]. 福建水产,2002(2):28-33.
篇5
一、典型例题解析
例1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有白色固体物质生成
(D)镁带“消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时有其他新物质生成,选项,中只有(C)能证明生成了不同于镁的其他物质,而(A)、(B)、(C)是伴随发生的现象,发光、放热、物质“消失”(如变成气态)在许多物理变化中也能出现,故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本题答案(C)。
例2 下面关于化学变化的描述中,最准确的是( )
(A)一定会发光和放热
(B)一定有气体生成或改变颜色
(C)一定会有沉淀产生
(D)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等现象能帮助我们判断某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但不是主要依据,本题答案(D)。
例3 下面现象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泥浆水放置后澄清
(B)铁矿石粉碎成粒
(C)铜器生铜绿
(D)石蜡熔化成液体
解析:一是要看清题目的要求,二是要看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本题答案(C)。
例4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爆炸
(B)燃烧
(C)升华
(D)变色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爆炸有两类:一类是有新物质生成的爆炸,火药爆炸属于化学变化;一类是无新物质生成的爆炸,如气球爆炸属于物理变化,升华无新物质生成,变色有两类:如无色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碱式碳酸铜加热由绿色变黑色,生成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故本题答案应为(B)。
例5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导电,镁条燃烧
(B)铁生锈,蒸汽锅炉爆炸
(C)食物腐烂,胆矾研碎
(D)电灯通电发光,空气液化
解析:此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以及判断二者变化的能力,选项中镁条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都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蒸汽锅炉爆炸,胆矾研碎,灯泡通电发光,空气液化都是物理变化,故本题答案为(A)。
例6 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酒精能够燃烧
(C)火药爆炸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E)水结成冰
解析:此题考查区分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能力,变化是指一个过程,性质是物质固有属性,常用“易”、“会”、“能”、“是”“可以”等词描述,本题答案为:(E)是物理变化;(C)是化学变化;(A)是物理性质;(B)、(D)是化学性质。
二、训练题
1、下列变化中,与其它的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铁生锈
(B)镁燃烧
(C)水汽化
(D)碱式碳酸铜分解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酒精挥发
(B)铁钉生锈
(C)空气液化
(D)石蜡熔化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冰雪熔化
(C)钢钉生锈
(D)食物腐烂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不加热就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物质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
(D)需要加热发生的变化才是化学变化
5、下列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的,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铜丝导电,镁条燃烧
(B)矿石粉碎,蜡烛熔化
(c)火药爆炸,电灯发光
(D)碳燃烧,铁铸成铁锅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密度
(B)可燃性
(C)沸点
(D)熔点
7、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下列描述不是其实验现象的是( )
(A)发出耀眼的强光
(B)产生大量的白烟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氧化镁
8、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木炭的可燃性
(B)铜绿的不稳定性
(C)汽油的挥发性
(D)食醋的酸性
9、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灯泡通电发光
(B)用汽油去除油污
(C)用铝做导热材料
(D)用煤作燃料
10、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为该物质的气态,这种变化属于( )
(A)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化学变化
(D)即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附答案:
1、(C)
2、(B)
3、(B)
4、(C)
5、(A)
6、(B)
7、(D)
8、(C)
篇6
〖知识与技能要求〗
1、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
2、记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记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3、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4、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要求〗
1.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2.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1.进一步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习重点】
知道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学习难点】
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在化学中研究物质的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
引入:回顾交流: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化学在帮助我们认识及合理利用周围物质世界和自然资源,促进科技进步中的巨大作用,这一课开始尝试研究化学,我们先从身边的物质开始。
新授:
观察思考:仔细观察课本第10页彩图,结合生活经验感悟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思想并板书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活动与探究:蜡烛的燃烧(板书)
创设情境:观察蜡烛提出问题,包括是什么、叫什么、怎么样等等,教师引导、归纳整理:
1.刚点燃时的现象:。
2.点燃1分钟时的现象:。
3.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
4.熄灭1分钟时的现象:。
5.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讨论交流:根据实验说出各自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归纳板书。
讨论交流;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蜡烛燃烧过程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了石蜡的哪些性质?
3.你所搜集的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哪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纠正并归纳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联想与启示:金刚石加工成钻石和金刚石的燃烧各是什么变化?表现了金刚石的什么性质?
分析归纳:物理性质的几个方面。
观察与思考:演示煤油的燃烧,空中生烟,碘化钾和硝酸银反应,学生仔细观察各变化的现象,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板书)
活动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观察现象,感悟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生成气体,放出热量等。
讨论交流:联系生活讨论化学变化释放或吸收能量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板书)
例题研讨: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B.二氧化硫气体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电灯发亮D.绿色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
2.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衣橱中放置的卫生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B.菜刀生锈C.食物腐败D.天然气燃烧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2)
过渡:在千奇百怪的物质转化中人们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从古代的哲学家到近现代的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们逐渐揭开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奥秘,为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成为可能。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活动探究:葡萄糖、砂糖、面粉的加热
分组观察:葡萄糖、砂糖、面粉,讨论三种物质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动手实验探究
分析:上面加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讨论交流:水能不能变成油,铁矿石能不能炼在黄金。
讲解:当然,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宏观的世界,那么物质的微观结构如何呢?长期的探索之后,我们发现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观察思考:仔细观察第14页彩图,查阅资料水晶、石墨性质有什么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教师打比方介绍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性质不同。(板书)
分析: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各种物质都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这也是我们化学研究的第二个方面。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讨论交流:煤和石油的用途,化学在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讨论交流: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中草药在深加工方面却滞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增强学生学好化学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交流与讨论:课本P15-P16页的三组图画,从化学史的角度去分析化学研究的对象
课堂总结:教师简要回顾所学,激励同学们课后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增强学好化学,用好化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篇7
关键词:化学教材;创设问题;课堂教学;学习力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1-0019-03 中图分类号:C.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教学中,如何把教材内容创设成“问题”融人课堂,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为例,尝试了如下做法。
1紧扣文本
化学教材中的文本,是教材编者经过精心加工的语言文字。为了使文本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源,发挥其更大的教学价值,教师有必要静心“品读”文本,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再依据内涵和外延创设相应有价值的问题,并用于课堂教学。这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长此以往,学生还会自发养成“品读”文本的好习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我对教材中“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这段文本“品读”后,分析出其内涵主要是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变化时伴随的各种现象及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等;而外延主要有物质的转化观、化学变化时的能量观等。若还采用“挖坑”的方法将其变成填空题让学生作答,学生就会成为抄写的工具。那样,学生的思维将被“钝化”,学习缺乏活力。因而,在教学时,得让学生对此文本拥有更多的思考。为此,我在教学时紧扣该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创设了如下问题:
①如何区别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②怎样才能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③请用化学实验或生活事例说明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的各种现象?
④化学变化时会伴随各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借助这些问题组织“问题中品读、讨论中交流、点拨中领悟、分析中提高”等课堂教学活动时,发挥出该文本应有的作用。其中,问题①引导学生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特征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更利于其抓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问题②让学生认识到“一般情况下,通过化学变化才能实现物质的转化”,在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问题③挑起学生对本节课和绪言课中对有关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回忆,并促使他们养成联系实际生活来学习化学的良好习惯;问题④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种类及能量的变化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可见,这些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2围绕图片
围绕教材中的图片开发问题让学生作答,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若是围绕教材中呈现实验过程的图片开发问题让学生作答,对规范化实验动作技能的形成会有特别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氧气的性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材中呈现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过程。
教材中为什么要呈现此图?教学中,怎样才能围绕此图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化学操作呢?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特创设了如下4个问题。
①看了此图,你想到了什么?
②木炭被保存在哪种试剂瓶内?为什么?
③图中取用木炭使用了哪种仪器?用小镊子,行吗?为什么?
④玻璃片为什么一直要置于集气瓶口上?
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讨论一交流”表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再去动手实验,巡视中发现快速成功实验的组别较往届不先作问题思考时多得多。反思发现:(1)对于问题①,当时学生有的说到实验步骤,有的说到实验现象(课本中为彩图),有的则说到具体操作。对此,我评价说:“大家都对,你们让老师认识了合作双赢,集体的力量无穷大。”在学生会意的笑声中,我感悟到好的课堂评价,能融洽师生感情。当然,这一过程也充分说明问题①能有效培养学生全面读图提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2)问题②让学生从本源上认识固体药品保存的方法。(3)问题③让学生知道用小镊子进行实验可能会因热传递而造成手的灼伤,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中强化安全实验的意识。问题④则隐性规范了学生动手实验时的细节性要求。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不再盲目地进行实验探究,增强了计划性。或许,这就是成功实验的组别增多的主要原因吧!
3扣住表格
笔者认为,初三学生化学认知水平较低,对运用比较等学习方法的学习意识还很淡薄,导致独立科学分析表格习得和理解新知有较大难度。为此,教师将表格创设成问题,有益于帮助学生从表格中获取知识,运用“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从而最终实现学习效益的提高。因此,扣住教材中的表格创设问题也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教材中介绍“原子的构成”时,呈现了表1和表2,以说明化学事实。
教学中发现,每当教学至此,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正确率总会相对较低,他们认为微观化学知识高深莫测,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我在教此部分知识前,先认真查阅了教材中两表前后的文本,在理清了表格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后,扣住两表并结合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设计了以下三组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顺利习得化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使上述现象得以缓解。
(一)同学们,请你认真分析课本第70页表4-1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哪些粒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②表中哪两种粒子的电性相反?
③为什么原子核会带正电?
④表中哪种粒子的质量最小?原子中哪种粒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二)同学们,请你认真分析课本第70页表4-2后,回答下列问题:
⑤所有原子都是由三种粒子构成吗?请举例说明。
⑥原子中,哪些粒子的数目之间存在等量关系?由此表,你还能获取哪些结论?
(三)同学们,请你结合两表,回答下列问题:
⑦原子核所带电量的多少由什么决定?
⑧整个原子对外显示电性吗?为什么?
⑨氢原子失去电子后,其质量大约是多少?
以上组间或组内的问题之间或是紧密联系,或是相互交叉,或是逐步深入。其中,问题①、④、⑥等引领着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思考、学习;问题③、④、⑧、⑨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表格的能力;同时,问题④还为问题⑨搭起了“脚手架”。值得一提的是:问题④中“梯度性”的小问题,学生经过“数值比较一电子的质量最小一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一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思维路径,可逐―正确回答。也就说,这些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小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微观事实性知识的难度,他们在成就感的强烈推动下'实现思维的一次次飞跃后达到高级阶段,最终做到使其不再畏惧学习此类知识。当学生在解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对“原子的构成”也就有了一个全新的、深刻的认识。
4巧用习题
每个课题之后的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没有太强的综合性,但有很强的针对性。平时教学中,不仅可在原题基础上编制变式训练题,而且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和答题实际水平,创设出延伸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这对夯实学生已学基础知识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很有帮助。
例如,学生在快速正确完成好课本中第95页选择题(1)之后,我想:该题除让学生巩固一下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外,还能变式或延伸吗?就此,又创设三个新问题。
选择题(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D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同学们,请你结合本题,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题涉及到我们已经学习的哪些知识点?
②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我们能推出哪一结论?
③若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元素种类不变”结合起来思考,我们又能推出哪些结论?
通过问题①可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化学变化的实质及质量守恒原因”等知识。通过问题②③的引导,学生将对“质量守恒”有新认识(如,由“原子数目不变”扩展到“原子的个数比不变”层面上,由“原子数目和元素种类不变”引入到“元素的质量及质量比不变”的深度)。另外,问题②还对学生解答问题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后来的作业批改中发现,学生作答涉及“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考点的试题的正确率很高,这应该归-功于学生认识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比不变”和“元素的质量及质量比不变”的结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以教材为本创设的精巧“问题”,对改变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实施课程改革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将不断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潜能,学会思考,使化学知识对他们不再是僵硬的记忆和提取,而是真正的领悟和内化。
篇8
一般来说,学生掌握概念,要经过理解、记忆、应用三个过程。顺利地完成这些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后者,正是现在许多学生所缺乏的。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下面就此谈一些教学体会。
1 教学生学会从形象事物中抽象出概念的思维方法
2 教学生学会从宏观表象深入微观实质的认识方法
初中学生对“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感到很难理解,更难将微观粒子的运动与物质的宏观现象联系起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在感知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建立化学概念。例如,为了引出原子概念,证明分子的可分性,可在教学中增加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学生看到两电极上产生气泡,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看到其复燃,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看到气体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结合图像进行直观分析:水分子可以再分,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子构成的,这些微粒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我们称这些微粒为原子。最后进行总结:水电解得到氧气和氢气两种物质,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分子、原子联系起来,在脑子里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
3 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涵义
化学概念中有些字词,既是理解概念的关键点,也是与易混概念的区别点。教师应找出这些关键字词,教会学生认真剖析。
例如,下列定义中带点的字、词都属于能体现概念实质或特征的字和词。
学生学会分析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便抓住了概念的特征,理解其意义,能帮助记忆和运用,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
教学生学会分别从宏观、微观的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往往能使学生获得一种“立体感觉”。比如,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理解,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的是化学变化,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的是物理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又如,对质量守恒的理解:从宏观角度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都没有改变。由此而获得质量守恒概念的“立体感觉”,能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5 教学生学会联系、对比不同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教材中的概念呈现是零散的,但实质上概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生学会从纵向、横向等多个方面寻找概念间的联系,能使学生从各种角度形成知识结构。
5.1 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引出不同的概念
5.2 根据从属关系将物质分类
5.3 在知识结构中呈现有对立关系的概念
5.4 呈现有共生关系的概念
催化剂催化作用
5.5 呈现有因果关系的概念
吸水性干燥剂附性吸附剂(脱色剂、除臭剂、滤毒剂)
5.6 对比呈现易混淆的概念
6 教学生学会运用概念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是通过概念学好其他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最大难点。一般可指导学生按以下三个步骤去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认真阅读分析题目,找出有关概念;第二,确定运用概念;第三,结合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第96页上的一道题:请判断“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增大了,因此这个反应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第一步:分析题目可知,本题所说的是物质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与此有关的概念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
第二步:因为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这里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对本题可确定适用的概念是化学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与物理变化无关。
篇9
化学概念是经过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构建起来的,基本概念繁而复杂,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概念混淆现象,容易感到枯燥等.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
一、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入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在引入概念时,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熟知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等创设概念教学情境,去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概念教学.
例如,在引入“元素”概念时,利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广告:“葡萄糖酸锌钙,补锌、补钙长得快.”其中的“锌”“钙”指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元素”概念,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缺少该元素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在大家的讨论中导入了“元素”概念的教学.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时,通过“纸张的撕碎”和“纸张的燃烧”两个实验引入:取两个200毫升的烧杯,把一张纸对折撕开,取其中一半撕碎放在一个烧杯中,用火柴点燃另一半,燃烧后放入另一个烧杯中,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
二、通过剖析概念来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有些概念含义比较深刻、表意比较复杂,要对其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溶解度”概念,由于它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不妨把组成溶解度的几句话剖析开来,就容易理解了.(1)抓住“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强调溶剂的量必须是100g;(3)要达到饱和状态;(4)必须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几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概念,是缺一不可的.
有的学生容易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混淆,还会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从而导致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可把“电解质”概念进行剖析,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要满足:(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能用“或”而不能用“和”.如氯化钠晶体虽然不导电,但它是化合物,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因此,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氯化钠溶液和铜丝虽然能够导电,但一个是混合物,一个是单质,因而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这样把概念逐字逐句剖析开来,不仅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而且抓住了概念的特征,使学生容易掌握.
三、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
例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变化特点,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又如,“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白光及生成物.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等.
在这两个概念教学中,紧紧抓住“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状态改变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这样既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又使两个概念便于区别,简单易懂,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对于化学概念,提供的实验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如,“氨气易溶于水”的实验,一支试管盛满氨气,然后倒置于水中,水在试管内上升,这反应了氨气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但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生动了,效果特别明显.只有用生动的化学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
篇10
一、教材分析
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白糖在状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个实验属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正确操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显得尤为重要。判断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明白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为本单元后面知识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我是在五年级借班上课,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这个班五年级这学年没有专职教师,还没有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关注动手操作能力上。
三、教材的处理设计
本节课的活动有2项:敲碎方糖、加热白糖。
1、处理:此实验考虑到课堂研究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让学生先去敲击方糖,进而观察方糖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状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为后续进一步判断打下基础。
2、白糖加热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求学生理性的描述、对比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物理特性,来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个人感觉这节课的教学成功的突破了重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预期目标。在学生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设计判断、举例,加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接着让学生回顾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抓住了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使学生的概念知识层层清晰明了起来,避免了蜻蜓点水的空洞。
3、科学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不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教育。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4、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物理变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点滴现象,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但是因为白糖的分析已经很详细,所以对于蜡烛的观察记录省略,只是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研究做好了铺垫。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即证据越多证明聚就充分结论也就越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准备:记录纸2张、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培养皿、方糖、托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方糖,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方糖。
这块方糖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描述?
生说说方糖的特点(指导从状态、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观察)
二、观察糖被敲碎的变化
1、如果要让方糖发生变化,你们有哪些方法?(生:碾碎、加热……)
今天我们先来把方糖敲碎,板书:敲碎。糖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老师提供一把小榔头,注意:只要敲碎一半,另一半留样。敲完后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2、材料员领取方糖,观察,交流,教师板书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放糖变成了什么?
它有哪些特点呢?把糖敲碎改变的是白糖的(形状),它的本质变了吗?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如果把糖放在火上加热,板书:加热。过渡:你们认为方糖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
观察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推测一下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小组讨论完成预测记录1
2、交流猜测
3、依据你们的经验我们这个验证大家猜测的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出示实验材料
4、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我们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火柴使用?蜡烛竖起来?)
5、在做白糖加热实验时我们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学生说注意事项,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手握勺子顶端;
2、放外焰加热;
3、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4、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
5、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盘子里;
6、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的变化;
注意:用敲碎的方糖大约一半做实验
6、出示实验记录表2,看一看能明白吗?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描述?
学生领取材料,认真实验,完成实验并填写好记录单,教师下小组协助实验。
7、交流,反馈,教师板书。
说说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逐个特征进行交流,师板书。
这样的结果,哪里和你原先的想法不一样?这黑色的物质是什么?你们觉得这还是不是糖了?生交流
我们通过刚才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其实早就知道了这黑色的物质不是糖,而是一种新的物质。这种新的物质在科学上被称为:炭
除了产生这黑色的新物质外,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还有新物质产生吗?(烟、气等新物质)
所以我们都发现了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最后,板书:产生了新的物质
8、比较两个实验产生的变化,哪些方面不一样?
我们再来回顾下刚才的这两个实验,看看这两个实验哪些方面不一样?实验后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9、揭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10、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四、练习巩固
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文字加图片出示
不错,看来同学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五、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其实还发现勺子的底部变黑了,看看、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到蜡烛燃烧的观察上。)那蜡烛燃烧又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来观察观察。
学生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指导。
交流:谁来说说你都观察到了蜡烛的哪些变化?
那蜡烛的变化,你认为是哪种变化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蜡烛燃烧到底是哪种变化呢?
屏幕出示蜡烛燃烧的过程,逐个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那勺子底里的黑色是怎么回事呢?看科学家的研究:示资料
知道了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那加热白糖的过程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屏幕出示加热白糖的变化过程,示三幅图
学生说一说
分析、小结,加热白糖的变化过程也是物理变化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已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去研究物质的变化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产生了新物质
敲碎
加热
方糖
碎糖
炭
状态
固体
固体
液体
固体
形状
块状
粉末状
糊状
块状
颜色
白色
白色
黄色
棕色
黑色
气味
无
无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