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或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或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或建议

篇1

关键词:参与 和谐 转变意识

中国爱生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展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成功地学习和成长。参与与和谐作为爱生学校建设的维度之一,其实质是学校管理的发展方向。民主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主导思想,学校的和谐发展更是离不了民主管理,而广泛的参与是民主管理学校的基础和核心。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才能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实现爱生学校理念。因此要更好地推动爱生学校建设,就要唤起教师、学生、家长对学校事物的广泛参与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唤起意识转变呢?

一、和谐的校园必是民主的校园

学校领导者的民主执行力是激发参与者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的保证。只有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以民主的精神设计、组织、实施,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有效激发。除了利用办公会、职代会等途径对教职工意见或者建议反馈之外,鼓励大家利用QQ群发表个人意见或者建议,向校长电子信箱发送个人邮件,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集体性的讨论,形成一定的结论,对待有个别性的问题,及时单独予以公开回复,不管意见或者建议是否正确、有没有偏激,让教职工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能够受到重视,才能调动起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提供多种形式的家长参与途径,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教学中,让家长真真切切看到自己孩子成长的足迹。除了家长开放日、家校委员会之外,可以以“校园五节”为平台,组织多种家长、孩子共同参与其中的开放性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在共同的参与活动中体会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在家长融入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热情,利用他们的智慧进一步推动爱生学校的发展,让家长看到学校管理者的诚心实意。

从孩子的角度看学校,在已有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式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当倾听孩子对自己成长环境的想法,因此应该试图寻找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途径,以便了解孩子的学习愿望和对学习环境的渴求、希望,把爱生学校建设成为孩子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充分展现的乐土。

二、完善制度和建立机制

参与制度和机制的完善是实现和谐参与的保证,因此: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 重要制度的出台、涉及教职工个人利益的问题要充分征求教职工的意见,要进一步细化工作,必要时个人意见有无表达要签字认可,一来可以唤起个人重视程度,二来可以引导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其次,要完善职工代表制度。要把职工代表作为学校和教职工联系的通道、桥梁,教职工意见或者建议通过职工代表不记名表达,把职工代表反映的教职工意见或者建议不定期通报,以充分发挥职工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再次,要完善家校委员会制度。要定期举行家校委员会成员会议,征求家校委员会成员意见,发挥年级组家委会成员作用,让年级组长不定期收集年级家委会成员的意见或建议。如可以建立家校委员会成员网络群,及时倾听并反馈成员的意见,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促进学校、教职工、家长信息交流沟通,促进学校、教职工、家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三、参与与和谐的质量

有质量的参与才能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因此在校园民主氛围基础上的参与制度、机制的完善能为爱生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将这种条件转化为现实的推动作用还在于参与者的素质,在实际操作中要不断提升参与能力。

1.教职工参与者的素质

(1)主体意识培养。

只有具备了主体意识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角色,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的意见表达中,才能以成熟和健康的心理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中。

(2)参与意识的形成。

参与意识形成了,就会外化自觉地参与行动,其意识越强,其行动就越自觉、越深入,也就能促进爱生学校建设更加均衡和谐地发展。

2.家长参与者的素质

家长参与者素质的高低关乎参与质量,素质高的家长不仅能为学校管理决策提出良性建议,而且在其他家长中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便于学校管理层决策意见的顺利执行,取得其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四、参与与和谐对爱生学校建设的重要作用

篇2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本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人得到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针对实际,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能力,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参与式管理,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引导老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而是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感到安全和舒适,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参与式管理中,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有教师的参与的决策,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的执行,从而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教师参与管理可以发挥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参与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由自发地传递给别人,简直是一种损失。所以,教育的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但会改变学校的组织的本质,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类型关系或感情。更有资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十分利于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当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教师成为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学校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无需教师参与进来,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心理障碍,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疾病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教师很少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有时是无效的劳动,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比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教师的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明确教师“主人翁”,教师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严格的制度,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以量化考评为主,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圈定老师。实质上,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从而造成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

三、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做法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所有学校决策,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老师们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是学校重大的事件,教师也会漠不关心,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就会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某些人情等将评优树先的标准置于不顾。

另外,让教师参与管理,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比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它涉及到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不同的岗位导致工作量的不同,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定量,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需要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必然又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出现,所以教师广泛的参与决策,意见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与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因此,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等其他条件,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同意赞成教师的参与管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内心受到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在这种参与氛围中,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如果学校的管理中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甚至成为一种走过场,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事实上却对组织的最低度的信任和保持怀疑态度。

因此,学校要为教师的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其一是要具备同理心,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互相信任,杜绝话语霸权主义,反对一言堂作风,通过交流,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和冷漠,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与管理活动。

篇3

[关键词]家长满意度;家校沟通;农村学校;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8)07-0017-03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一直是家校关系中的核心概念,可以将其看做是学校教育产出的一个部分。1966年科尔曼发表的报告统计分析证明: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不太大,父母、家庭是影响学生教育产出的最大因子。此后研究者分别从学校、家庭、社区及其相关关系的视角,来分析各类因素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家校联系与合作也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家长提高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会为孩子的发展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并且令家长对学校更为满意;另一方面,学校或教师也可能并不怎么欢迎家长过多地参与学校工作,因此,需要寻找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令双方满意的家校关系模式。

目前,国内家校联系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虽然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已成为共识,但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家校合作仍有诸多困难。我国公立教育体系在近几十年形成了家长既不能“用手投票”又难以“用脚投票”的状况,家长面对公立学校始终处于较被动的状态,农村地区尤其如此。因而,家校联系的程度首先取决于校方的管理模式和行动。我们的调查发现,有的乡村学校几年都不开一次家长会,而有的学校每学期都开家长会,并且以书面形式征求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或意见。这些家校联系状况的差异会带来什么呢?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与家校联系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回答这些基本问题,可以对改善家校联系提供一些政策建议,最终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绩效和教育产出。

二、调查数据与方法

本文所依据的数据资料,来源于2006年在西部某省随机抽样选取的20个县(区)内50个乡镇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共调查了161个乡村小学和初中的492位一至九年级学生(其中86%是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的家长(平均年龄为40岁)。

本文首先分析家校联系及相关因素是否影响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然后尝试性地探讨如何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及促进学校主动联系家长。

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本调查询问了家长对学校在以下9方面工作的评价:提高学生成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和计算的能力,传授农村生活知识,关心学生身心健康,重视诚实礼貌品德教育,提供音乐体育美术教育,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本文主要以家长对学校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是否满意,作为对学校教学成绩满意程度的测量。

家校联系程度――询问家长是否曾有教师专门与家长取得联系,讨论孩子的情况;学校是否向家求过对教师的评价或意见。以这两个问题来区分学校是否主动与家长联系以及联系的密切程度。同时还询问了学校召开家长会的频度,家长联系学校的程度。比如:家长是否专门找教师或校长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等。

为了确切了解家校联系与学校满意度的关系,探讨影响家校关系的相关因素,本文选择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次数、家长会出席率以及学校管理的制度因素,比如:学区校长的任命方式等,来对家校合作因素作出更深入的解释,从而为改善家校合作、提高合作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三、分析结果

在没有正式制度赋予家长参与本地公共教育事务权利的体制背景下,如果学校不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则难以从正式途径了解或影响学校。因此,目前家校联系主要体现在学校给家长提供了什么交流的机会以及家长有何回应两方面。学校提供的交流机会,主要就是开家长会、向家求意见、教师找家长讨论学生的情况等。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多与家长联系,家长就会更了解学校、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就会更加满意,更愿意主动找教师联系。本文将“学校联系家长的程度”分为三种:第一种,教师没有专门与家长联系,谈论该家长子女的教育问题,学校也没有征求过家长的意见或建议;第二种,教师找过家长或者学校征求过家长的意见,二者居其一(表1中以联系程度1表示);第三种,两种联系都有过(表1中以联系程度2表示)。三组家长的人数大约各占1/3。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与家长的主动联系程度越高,则家长对学校在提高成绩方面的工作越满意;如果家长主动找过教师谈孩子的问题,那么家长对学校就更为满意。对两者作进一步的检验,结果显示:二者高度相关(Chi Square=70.851***),互相影响。表1同时也显示:当孩子学业成绩较好时,家长对学校的工作更为满意。值得注意的是,当学校既不找家长也不征求家长的意见时,子女成绩差的家长明显比子女成绩中上的家长对学校更为不满;而当家校联系较多时,子女成绩差的家长与子女成绩好的家长对学校不满的比例较为接近。这说明,良好的沟通对于子女成绩差的家长尤为重要,它可以更明显地改善这些家长对学校的态度,或许因此还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如果教师常找家长,家长会不会也常找教师呢?从在西部农村的调查来看,家长的文化水平的确会影响他们与学校打交道的勇气。家长没有找教师讨论孩子情况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文化或自家孩子不好好学习,所以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但在家长文化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学校如果主动与家长联系,那么就会有更大比例的家长主动与学校联系。因此,学历水平虽然会影响农村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但只要学校多与家长沟通,家长就会给学校更多的回应。

按照学校联系家长的程度对家长进行分组后的数据显示:在得不到学校主动联系的第一组家长中,有一半以上回答,其子女所在的学校从不开家长会;而学校联系家长较密切的后两组家长回答,其子女所在学校大多定期召开家长会(chi Square=80.802***)。虽然每组孩子所在学校开家长会的平均次数有显著差异,但只要学校开了家长会,家长的出席率在三组之间就极为接近。这表明:只要学校行动,家长的参与热情就是相似的。有校长谈到,即使开家长会也不会有多少人来,这可能是一种借口。

在我们所调查的50个乡镇学区中,有15个学区在年终考核校长或教师时,将家长或家长代表的评价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如果按照任命学区校长的方式对学区进行分组,则家长参与测评的学校比例在组间有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由教育局任命其学区校长的学区,有更多的学校让家长参与测评,而由组织部或乡镇政府任命学区校长时,学区内联系家长的学校就少多了。学区是农村教育行政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学区校长任命权的归属,表示基层管理权力由谁控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实行何种人事管理和业务管理模式。当教育局任命学区校长时,学区对区内事务有更大的人事权,因此业务上更能自主管理。这时候学区及学校会更加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也更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

研究发现:农村学校是否主动联系家长,对家长关心学校的密切程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无论家长的文化水平高低,只要学校定期开家长会、学校和教师多与家长联系,家长都会更多地与学校联系。这样做使家长更了解学校,而且相对来说,家长会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满意。

篇4

——在2019年福建省中小学督学培训班上的发言

责任督学  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督学:

非常荣幸,作为挂牌督导责任督学代表在这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用心扮好三种角色 牢固树立三个意识》。首先,我要感谢各级组织与领导的关怀,在我过了知天命之年,还能再给我一个新的体现人生价值的岗位与机会。

近年来,宁化县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增强宁化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令人振奋,鼓舞人心,这更激励着我勇敢地行走在教育督导的道路上。

从教32年,从一位普通老师到督学,只有一个学校的工作经历,却从事了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年段长、教务主任、校长等等学校的所有职位。32年来,我的心得是: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用心,心有所寄,力有所付。用心,尽心,才能做好工作,才能承担责任。作为一个督学队伍的新兵,我想要做一个尽职尽责的督学,应努力用心扮好三种角色,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一、用心扮好三种角色

1.一是做好调研员。责任督学通过推门听课、列席会议、座谈问卷、查阅资料、校园巡视等方式,全面了解常态下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秩序,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全面、细致地了解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第一手资料。

2.二是做好联络员。责任督学应该成为政府和学校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向上反映基层工作动态和群众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向责任区学校传达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修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真正担负起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三是做好指导员。帮助学校、教师改进和提高是责任督学的重要职责。帮助学校精准概括其个性特点,推动学校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二、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1.学习意识。教育督导内容广泛、专业性强,被督导对象有很多是教育的行家里手,督学若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独到的工作见解,将很难发现被督导对象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此督学一定要认真学习研究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主动学习教育和管理的前沿理论;注重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督学之间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篇5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1.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的工作就是服务的工作。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商量,听取民意,以便正确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经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

2.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二是舞台出英雄。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活动。三是氛围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要吃好,不能只拿零食补。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如何评价一所好的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首要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较容易地进入声誉同样较好的高一级学校。老百姓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无疑是一条比铁还硬的定则。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一、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二、课外活动龙腾虎跃;三、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校长要“沉”下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要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校长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校长要保持教师的角色,教好一门课。要经常带头上示范课,自加压力,努力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教学工作。

三、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

篇6

一、虚心学习,完善自我。

就应做到思想素质过硬,身为一名党员干部。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丰富教学知识,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教书人也应是读书人,随着课改的推进,管理领域的深入,让我越发感受到应多渠道地向书本学习,本文来自小草网向同事学习,实践中反思应该是每日的必修课。做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人品。工作中,坚持原则,做到非分明,作风民主。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坐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主动当好校长的助手。对于分管的工作敢于管理,敢于负责,敢于创新,善于倾听并采纳其他教师的意见或建议,虚心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二、勤勉工作,发展学校。

竞争要靠实力,学校要发展就要竞争。实力是干出来的主要分管学校的教师培训这一块工作,以校本培训为着力点,推动师资建设。继到上一学期为止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结束,这一学期开展的教师素质年活动,同样也在校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制定了全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培训,确保全校教师完成培训任务。从整体设计培训方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各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的培训,以此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的发展。并以新教师培养为突破口,加强对他教学业务水平的考核。新教师的成长需要关爱,需要扶持。平时加强与他沟通、交流思想,努力形成工作上是合作伙伴,生活上是知心朋友。教师管理考核中,坚持严格考核、实事求是奖惩分明。激发老师们团队精神、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协同校长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不懈努力。

三、立足课堂,发展学生。

必须做到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两不误。近几年来,作为学校管理的一员。主要担任我校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严谨治教,不断探索创新之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努力拓宽深化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主动接受进修学校举办的各类英语讲座和培训,参加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听取优秀教师的观摩课,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站立三尺讲台,亲近学生,从中我体味到教学工作的快乐。

四、以德立身,为人师表。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对待学生是否关心?对待学校是否公心?对待工作是否尽心?我想每个人心中自有一杆称。无论作为教师、党员本文来自小草网还是管理者,我都力求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事以诚相待。平时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约束言行。用坦然的心态处理事务,自己分管的教师培训工作牵涉到每个教师,因为存在做多做少、做好做坏现象,偶尔会有怨言。这些经历让我学着去克制,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能用平常心、宽容心去分析问题,努力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塑造学校形象。

五、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1.缺少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思考,要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2.沟通表达的方式缺少艺术,要善于凝聚人心。

篇7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家长主体 数量缺失 质量缺失 结构缺失

目前“家校合作”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英语中表述“家校合作”的词最常见的是“家长参与”、“家长干预”(parent participation/parental involvement)、“家长―教师配合”(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教育介入”(educational intervention)[1]。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结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1]。虽然国内外的教育学者与专家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争议,但都毫无例外地认同和强调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不可或缺性。然而我国部分学校在“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凭借其权威及主导地位,遮蔽和湮没了家长的声音,取代和抹杀了家长的主体性,导致家长在合作活动中不能发挥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本文以广州市S小学为例,具体分析家长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及出现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及途径,以期为家校合作深入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家长主体缺失现状分析

1.家长参与显性的“数量缺失”

家长主体数量缺失主要是指家长未能参加合作活动或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显性缺失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部分家长出席合作活动的次数不足,根据统计结果,只有23%的家长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全部活动,55%的家长有过缺席合作活动的经历,还有7%的家长从未参加合作活动;其二是家长与教师联系和沟通的频率较低,每学期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次数多集中于3次,且时间多分布于开学前后与考试前后。尽管随着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对子女教育的日益重视,家长主体数量缺失的现象逐渐减少,但因为家长普遍参与是家校合作活动顺利开展的自然基础和潜在前提,这一问题依旧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家长参与隐性的“质量缺失”

家长主体质量缺失是指虽然家长参与到家校合作中,但并没有在其中发挥或充分发挥作用。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扮演“旁观者”或“听众”的角色,主观上不愿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由统计结果可知,42.7%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选择沉默,积极参与合作互动的家长比例只有11.3%。其次,家校合作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导致家长的意见不被重视,客观上阻碍了家长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高达70.4%的家长认为,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相关领导或教师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敷衍塞责或置若罔闻。由于家长参与质量往往是家校合作能否取得成效以及多大程度上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家长参与质量是目前家校合作亟待解决的难题。

3.家长参与角色的“结构缺失”

家长主体结构缺失即家校合作活动中家长参与角色分布失衡,也就是说参加合作活动的主体是母亲,而父亲参与度过低,有的甚至基本淡出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母亲参与合作活动的比例高达47.6%,几乎占据参与者总数的一半,而父亲所占比例尚不足20%,甚至低于祖父辈的参与比例(25.3%)。这一数据表明,父亲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缺位”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家长主体缺失归因

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缺失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涉及合作中双方地位不平等,也包括合作形式不恰当,既有家长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教师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1.时间“冲突”及教师“不欢迎”态度致使家长主体“数量缺失”

随着国民的受教育比例与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家长大多意识到教育是家长和学校双方共同的责任,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再是制约其参与合作的因素之一[2]。时间的冲突及教师的“不欢迎”态度演化为家长数量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由于家校合作中部分活动的开展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某日上午或下午,这与家长的工作时间产生矛盾与冲突,家长很难以参加学校活动为由向所在单位请假,从而导致合作活动中部分家长的缺席。

其次,部分教师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动机和能力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4],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为了监督和挑毛病。在这种先入为主偏见的影响与作用下,部分教师保持职业冷漠和自我封闭,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与抗拒。即使他们抵触的情感并非总是外露,但是与家长交流过程中有意或无意表达出的否定措辞,流露出的不耐烦神情,甚至是一个轻视或不悦的眼神,都会向家长暗示和传递教师“不欢迎”的态度,家长一旦感受到教师的拒绝和排斥,自尊心与情感就会受到伤害,参与学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自然会受到打击,导致部分家长选择“自我淘汰”,不再参与合作活动。

2.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不足及不平等、单向交流的合作形式导致家长主体“质量缺失”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目前,民众的民主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强。广大家长缺乏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参与学校管理的合法权益[2],虽然家长出于关心孩子及与教师搞好关系的考虑,能够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但是缺乏向学校提出意见、建议及进行信息反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保持沉默,甘愿成为“倾听者”和“旁观者”。此外,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育人活动,而大多数家长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家长即使有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意向,但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限制,也很难在合作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不平等的单向交流合作形式是导致家长主体“质量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家校合作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异化为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僭越,家庭教育开始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丧失了“地位平等”这一合作的真正内涵[3]。家校合作活动的时间、地点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往往只考虑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便利而不照顾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还远没有把家长看作是儿童教育过程中平等的合作伙伴。教师动辄采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要求家长执行学校的决策,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工作,学校教师的强势使家长在话语权博弈空间中处于劣势。学校和家长双方地位的悬殊,使学校常常“居高临下”地“俯视”家长的意见,自然不能及时、认真、充分地考虑家长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家长主体作用的发挥。

除此之外,我国当前家校合作活动中,学校单向传输多,双向交流少。“家长会”沦为孩子学习成绩、道德发展状况的“报告会”以及孩子失范行为的“告状会”;学校开设的“科学讲座”异化为脱离家长实际需求的“知识灌输课堂”;信息单向传输的合作形式使家长缺乏强有力的利益表达渠道和信息反馈途径,难以实现家长参与由低层次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过渡到高层次的参与管理和决策。

3.传统文化影响及较高的机会成本造成父亲角色“结构缺失”

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曾经说过:从生物角度讲,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但从社会角度看,父亲却被描绘成养儿育女的“局外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自母系社会以后,我们的文化就是与此观点亦步亦趋的[4]。受传统儒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往往被赋予“相夫教子”的使命,父亲大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使父亲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界定为赚钱养家的顶梁柱,主要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支持,除非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和失范行为,否则一般很少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尽管近年来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家务分担与权力分配渐趋公平[4],但是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角色缺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父亲相对于母亲参与合作活动的较高机会成本是造成“结构缺失”的另一原因。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5],家校合作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因参与学校活动而放弃的在同等时间内工作而赚取的报酬。由于人力资本存量、边际生产能力的差异,父亲的工作弹性时间相对于母亲往往较少,相同单位时间内赚取的货币报酬相对于母亲较高,因此,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父亲往往做出不参与学校活动的行为选择。

三、建议及对策

虽然家长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有着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但家长与学校并非天然的合作者。面对合作过程中暴露出的家长主体缺失问题,我们应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积极应对,实现家长和学校双方优势互补与互惠互利,营造一种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使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健康地全面发展。

1.合理安排活动时间,转变教师态度,增加家长参与数量

协调学校活动与家长工作时间,避免因为时间冲突导致家长无法参与合作活动,学校活动时间的安排不能只考虑学校和教师的便利,还应遵循家长的意愿和需求。根据调查内容,80%的家长希望将家长会和科学讲座的时间安排在自由时间充裕的周末,那些离不开学校真实教育情境的家校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等)开展的具体时间,可经家长商议后由家长委员会最终决定。

此外,学校在鼓励和支持家长积极参与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价值和意义的宣传和教育,转变教师封闭保守的教育观念。首先,使教师意识到家长参与合作活动具有合理性,家长作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和纳税人享有对学校办学活动和管理行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6],这是家长的应有权利。其次,家长参与合作活动的开展和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继续社会化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减少或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教师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可以加深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及家庭背景的理解和认识,避免因不熟悉情况而造成对学生的误解,有利于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做到因材施教[1],提高教学和工作效率。此外,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架起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桥梁,密切了家长与教师的联系,加深了彼此感情,使家长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和教学工作的不易,感受和体验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自觉理解和尊重教师,支持和配合教师工作。

2.提升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转换合作形式,提高家长参与质量

首先,通过学校的宣传和引导使家长明确意识到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是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家长一旦有了这种意识,便会自觉地参与学校教育,并向学校要求知情权、咨询权、监督权和决策权[3],实现“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此外,由于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学校还应努力提高家长参与的知识与技能,积极开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专项培训,不断提升家长参与各项活动及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专题培训及家长经验介绍交流会等方式,使家长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组织管理、决策制定的技能和技巧。使家长不仅能够主动参加,而且能高质量地参加到家校合作中来,从而不断提高合作效率,推动各项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学校在家校合作开展过程中,应将家长视作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其下属的“教育助手”和“通讯员”。学校应该尊重家长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权利,信任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多用商量的语气而不是以命令的口吻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时要注意语言艺术的运用,避免“非教育性话语”的出现;对于家长反映的意见或建议应给予及时、充分和认真的考虑,积极采纳富有意义和建设性的建议,在舍弃不合时宜的意见的同时向家长作出解释与说明,使家长感受到来自“合作伙伴”的尊重。与此同时,学校应努力实现合作形式由单向传输向双向交流转变,家校合作不仅包括学校教师向家长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教育,还应包括家长的信息反馈和利益表达。学校应突破教师唱主角的传统家长会模式,不断创新家长会形式,凸显家长主体性地位,给予家长发表意见以及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学讲座的内容应切合家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主题素材[7],避免空洞抽象的知识灌输,并使家长有时间现场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参与问题的讨论。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双向沟通合作形式,客观上为家长高质量参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3.重塑父亲职责和使命,提高其对合作活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调动父亲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

鉴于父亲在孩子个性养成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应尽快实现父亲在家校合作中的归位和复位。首先,应重塑父亲在家庭中的职责和使命,当前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各种技术的、经济的和思想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涉及到对父亲角色的重新界定[8]。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由于经济原因所导致的高度民主的地理流动性,或者说举家迁往经济效益较好的地区,导致核心家庭开始日益增加,并且越来越多的母亲或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是因为经济的原因,逐渐走出家庭从事全日制工作,这种情形下,父亲理应肩负起“养家糊口”和“孩子教育”的双重责任和使命,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学校也须转变以往对父亲的角色认知与角色行为期待,以肯定和赞扬的舆论导向鼓励更多的父亲参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近期一项实证研究表明,通过家校合作在家庭及学校内创造出来的合作力量,可以减弱家庭经济条件、社区环境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这种合作力量比拥有的物质及文化资本更重要[9]。因此,父亲为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而放弃参与合作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父亲参与合作活动不单是“消费”还是种“投资”,而且是一种更直接与高效的“投资”方式,不仅有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还能使自己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这种活动的收益是难以用货币衡量的。

4.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扩大家长参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

随着第五次信息传媒革命的兴起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巨大、深刻的影响。学校也可藉此契机,利用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即时性、快捷性、开放性、灵活性的优势[10],构建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于一身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渐强大,网上通话、网络视频、群发短信等将能引入到平台中[10],从而不断扩大家长参与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弥补传统家校合作模式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基于网络的互动支持平台不仅为因故无法参与合作的家长提供网络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还可以为家校互动提供灵活高效、简单快捷的个性化互动平台,从而在增加家长参与数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家长参与质量,还有利于解决父亲角色缺失的难题。尽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现代家校合作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传统家校合作模式可以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对孩子的家庭环境和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1],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将二者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的统一。

解决不同类型的家长主体缺失问题的各种方式和措施之间,并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家长数量的增加有助于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家长参与质量,也有助于角色结构的平衡;家长参与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家长(包括父亲)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因此,学校应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学校对于家长的合作关系,也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再开放的学校也会遇到一些不太成熟或被其他问题困扰的家长,偶尔一两个不合作的家长也应被看作个别现象。即使建立了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学校也会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考验、赞扬或批评,但此时的学校已不再是“孤家寡人”,家庭将与学校共荣辱、同发展[1]。

参考文献

[1]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黄河清,马恒毅.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

[3]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罗斯・派克.父亲的角色[M].李维,译.辽宁:辽海出版社,2000.

[5] 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1.

[6]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7] 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 伊凡.家庭教育中的中国式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

篇8

    1、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另外,“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的工作就是服务的工作。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商量,听取民意,以便正确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依法行使审议建设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经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

    2、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 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

    (二)是:舞台出英雄。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活动。

    ( 三)是:氛围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要吃好,不能只零食补。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如何评价一所好的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首要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较容易地进入声誉同样较好的高一级学校。老百姓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无疑是一条比铁还硬的定则。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一、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二、课外活动龙腾虎跃;三、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校长要“沉”下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要经常深入到教学

    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要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我认为校长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校长要保持教师的角色,教好一门课。要经常带头上示范课,自加压力,努力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教学工作。

    三、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

    基础和特色好比两个翅膀,只有两个翅膀都硬了,学校才会腾飞。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科学,要按照规律办学,掌握和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不赶时髦,扎扎实实做好基础,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要吃好,不能只零食补。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篇9

(一)基建投资项目缺乏前瞻性 高校基建项目建设初期缺乏必要的调研及科学论证,没有进行广泛的调研,没有广泛征求使用部门的意见,而是凭基建管理部门的意见或建议就进行建设,至使建成的工程落后或不适合使用部门的需要,往往要进行二次改造,造成资金浪费。

(二)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不规范,影响工程决算成本 主要表现在:(1)由于招标组工作人员是从各部门抽调组成,高校管理人员基本上不是学建筑、造价等出身的,对工程造价知识缺乏,因此在招投标中基本上只能听从专家的意见,很少能提出自己的主张或建议。(2)招标人员专业性差,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在实际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招标不按图纸设计要求,在招标清单中有漏项现象发生,往往等到建设过程中才发现漏项问题,然后采取签证办法解决漏项问题,这样容易给腐败带来可乘之机。

(三)签订合同考虑不周,甚至工程酬金计算错误 主要表现在:(1)签订《建筑工程合同》没有严格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预留5%的质保金,有些合同只留3%的质保金,甚至有的合同没有预留质保金。 (2)由于签订合同时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等原因,导至合同酬金计算错误的情况发生。严重违反了合同的严肃性。

(四)会计核算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

(1)不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而是多个建设项目合并建一套账。(2)不按《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占用类、来源类设置会计科目,而是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类来设置会计科目。(3)存款利息作为单位留存收入在账上反映,而没有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冲抵“待摊投资”中的“借款利息。”(4)从学校基本户转入的自筹建设资金,不是作为单位“自筹基建拨款”核算,而是作为基建投资借款在“其他应付款”或“基建投资借款”反映。(5)由于施工单位对结算审核结果不满而拒绝结算或施工单位包工头卷款逃跑等各种原因,基建账上有些项目无法进行竣工决算,只能作为在建工程长期在基建账上反映,严重导致账实不符。

(五)基本建设审计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主要是承担从事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任务,忽视不是教学等主要部门的建设,许多高校审计部门只是挂靠在纪检监察等部门,没有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因此审计人员少,为了应付高校教育审计工作,只能招聘基本财务审计的工作人员,而基本财务审计工作人员对对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的知识不精通,因此无法开展有效的基本建设审计。

(六)工程施工阶段管理不到位 由于高校基建处管理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对基本建设知识缺乏,而真正的技术人员管理能力不强,协调能力不强。对整个工程建设缺乏通盘考试或考虑不周全,一些配套项目没有同步施工,造成工程重复施工或刚完工就工重新开挖,增加工程量,造成建设资金浪费。

(七)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及时 根据《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含国国债)、预算内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等安排的建设项目需经财政投资评审中心评审才能办理竣工决算,但是由于投资评审中心人力不足,有些项目报上以后几个月甚至一年都没有安排审核,严重的影响建设单位财务竣工决算。

二、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加强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基本建设管理体系,完善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切实可行的基本建设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分析、初步设计、立项备案、招投标、政府采购、合同签订、工程款拨付及竣工验收及结算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整个基本建设过程做到有法可依,确保建设过程顺利完成。

(二)转变审计工作模式,实行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 高校教育事业传统的审计模式是实行事后监督,建设过程的第一手材料由基建部门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使得基建财务管理与监督难以落到实处。新的基本建设形式给基本建设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了避免建设过程中弱化审计监督的现象,有效地堵塞漏洞,控制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内部审计人员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从传统的事后查错防漏形式转变为现代管理形式,从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分析、初步设计、立项备案、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全过程跟进,深入建设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基本建设审计提供有力的证明材料;对于大型建设,由于高校审计人员普遍较少,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跟踪审计。先由内部跟踪审计人员进行审核,再由会计师事务所跟踪审计进行复核,这样形成双重审计,为基本建设顺利完成,控制基本建设成本提供有力保障。

(三)聘请法律顾问,为基本建设保驾护航 由于高校主要是为培养高等人才服务,缺乏精通《建筑法》、《合同法》、《政府采购法》、《招投标法》等知识的人才。为了使基本建设顺利进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聘请资质及信誉较好的法律顾问,为基本建设订立合同、审查合同等全过程提供法律服务,确保基本建设顺利完成。

(四)整合校园人力资源,确保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顺利转型 高校基本建设会计中的多数人不了解工程概算、造价等相关知识,而高校工程管理人员又不懂会计相关知识。而高校又不是以搞建筑为主的单位,基本建设只是阶段性的工作,在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专门招聘一名专业的基本建设会计人员,而是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让基本建设技术人员和基建财务管理人员在学校建设过程中组合成一个“技术财务组”,让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相互学习,相互配合,财务人员跟随技术人员深入整个建设过程,促使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由工作型向学习型转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五)建立基本建设监督与奖惩制度 主要表现在:(1)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监督基建管理人员有无、弄虚作假、贪污受贿等现象发生;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监督施工单位对基建程序、工程质量、使用材料等情况。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制止并逐级上报。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制止、不反映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2)定期开展基本建设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对在基本建设管理中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及奖励。

篇10

关键词 积极组织行为学 自我决定论 激励 高校学生干部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由于高校大学生干部作为班级、学院和学校的学生骨干不仅是学生集体的中坚力量,而且还是学校管理者信息的传达者和实施者,所以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绩效。因此有效地激励学生干部,使其发挥工作自主性有助于学生组织的工作绩效的提升。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及大学近些年的扩招等原因,高校学生干部的建设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①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当学生干部的动机不端正、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不能严于律己、违反校规、缺乏工作经验导致工作效果不佳、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活力等。因此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及其激励措施,寻求提高高校学生干部绩效的激励措施,构建一个积极性、组织性和学术性的高校学生干部组织。

1 激励内在机理

激励是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管理也离不开激励的手段。总之,激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激励的实质是通过外在的刺激达到激发潜能、发挥能力、努力工作、实现目标的目的。②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提出一种动机认知理论——自我决定论。该理论认为,追求心理发展是人的潜能,从心理上讲,个体基于自身和环境的综合信息偏向于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这就是通常说的经验选择即自我决定(self-decide)。同时,这种潜能对能力的发展和形成与环境灵活适应的行为有促进作用。

结合积极组织学和自我决定理论,组织成员工作具有积极性,发挥其自主性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绩效。通过对组织形成积极力量的过程分析,积极不能自我实现,但是,组织成员都有先天的、内在的、建设性的发展自我的倾向,寻求自我的整合,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组织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其作用机理如图1。

通过图1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成员们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组织成员,他们既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下面结合积极组织学和自我决定论的相关理论分析高校学生干部的需求,探讨激励高校学生干部的措施。

2 基于自我决定行为理论与积极组织管理的需求分析

通过提高高校大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的内在动机是积极组织管理促进高校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根据自我决定论的角度分析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需求,分析得出高校学生干部普遍具有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③

2.1 能力需要

能力包括个体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和自我效能感。这里所说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指凝集在工作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工作能力。对于高校学生干部来说,这部分技能更多依靠的是长期投资,而不依靠制度本身。但其中的自我效能感,简单地说是指人们对自己达成某目标的自我相信程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利用所拥有的自身技能和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个目标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不仅通过行为选择和动机性努力来影响人们,还会影响人的认知过程和情况感知过程。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工作绩效、增加工作动机和改善工作态度,提高高校大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也就是说,通过某种激励提高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相信他们可以胜任某项工作。

2.2 自主需要

通俗地讲,自主需要是指个体有自我管理的需要。人们做任何事都是因为自身内在存在某个或者某些动机,其中自主性是其多个动机下最基本动机,即自己有需求去完成某个任务。需要通过满足高校大学生干部自主需要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绩效,就需要了解对高校大学生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自主性产生影响的因素。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干部的自主性决定于自身和环境,即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研究进一步指出,个体差异主要是指不同的个体对自主性的归因千差万别,而社会环境的不同,主要是指工作自由度、工作原理获知、工作反馈、工作挑战等因素。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合理设置工作自由度、工作反馈制度、工作挑战难度等因素组成的高校大学生干部的“社会环境”对于通过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绩效来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2.3 关系需要

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个体组成,个体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始终存在被他人重视的渴望和与他人保持联系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关系需要。由于关系需要的存在,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关爱会对其产生正面的刺激,而且往往会产生很强的积极性导向。不管对于组织来说,还是对于组织管理者来说,创造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网络都有利于个体价值的发挥和组织绩效的提高。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往往不仅表现为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表现为组织的价值观、文化、规章制度被组织成员接纳,从规章制度的外在动机转变为组织成员的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论认为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的满足程度会受到组织不同的目标和组织管理者不同的调节干预过程的影响,而这三种不同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会直接影响内在动机的程度大小,从而影响到组织个体的作用发挥,以及组织的绩效表现。④

3 对高校学生干部激励的启示

在高校学生干部激励中,保持高效学生干部的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外在的规章制度、组织目标和工作意义得到高校大学生干部的认可,这有助于他们自主整合自我价值和外在价值,外在目标内化。我们可以从自我决定论角度,给学生干部的激励措施以下建议:

3.1 满足能力需要——工作设计合理

(1)以最大程度发挥工作者的特长、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岗位安排与工作分配,辅以动态调整。个体即这里说的学生干部往往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自身条件较优时表现出思维活跃、自信心和自主性较高,当他们的工作与自己的特长相吻合时,减少了由于能力和任务的不对称性,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帕累托改进。(2)充分参与激励。在目标激励的配合下,组织结构设置趋向于扁平化。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有助于组织成员间增进了解,突破部门的局限,这样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干部的能力展示在整个组织中,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干部的积极自我导向,而且会倍增其自我胜任力的感知程度。(3)提高高校大学生干部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为了做到这一点,通常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分配给学生干部的任务有较强的可实现性和适当的挑战性的特点;第二,完成任务后,需要外部积极的反馈来支持。

3.2 满足自主需要——以目标管理为原则,提倡自主性的发挥

(1)以目标管理为原则。被管理者参与制定工作目标。在目标管理下,留有较大余地让学生干部自主发挥,从传统的活动开展的“劳动者”向“思想者”转变。这不仅有利于活动由于创新而变得有活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干部的自我发展。组织目标的制定和细化要考虑学生干部自身内在目标,使组织目标不断与学生干部的自我内在目标整合,最理想的情况是组织的目标体现了学生干部的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观,使外在目标动力转换为内在动力的调节。(2)授权激励。授权是一种信任的表现,在授权时需做到授权彻底。做到授权彻底,首先,要让受权者明晰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其次,要通过较为正式的方式告知组织所有成员,避免出现受权者在调动人员(特别是同级)时出现尴尬的处境。

3.3 满足关系需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

(1)老师和学生干部之间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关系。从老师方面来看,应该营造一种和谐沟通交流的氛围,建立起一种被需要的关系;从学生方面来看,工作、学习或生活方面遇到问题,有向老师寻求帮助的需求。(2)重视每个学生干部。重视每个学生干部不仅在于每个学生干部都有表达自己建议或意见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即使他们的意见或建议没有得到采纳时,管理者也应当给予他们一个积极的反馈,让他们知道虽然想法的内容没有得到认同,但是,管理者已经充分重视他们的想法。(3)“区别”激励。区别激励的意思是由于学生干部的职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与非学生干部的区别,而感受到正向的激励。这里所谓的区别是指由于不同而产生的归属感,具体表现为充分了解组织的新型和全局动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信息传输机制,让学生干部了解的信息是全局的而非局部的。

注释

① 彭巧溉.高校学生干部需要结构与激励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② 赵琼.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生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