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研究路线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课题的研究路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线路维修;发展动向;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这些年来,我国铁路行业发展迅速,线路的维修也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的线路维修要向着有利于线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研究课题要考虑到线路的合理经济化维修,这是一项十分复杂困难的课题。
二、铁路线路维修的基本
铁路线路是由路基、道床和轨道等组成,它是一个整体工程结构,其任何组成部分的改变或损坏,都将影响整体功能。铁路线路设备常年在大自然中,经受着风雨冻融和列车荷载的作用,轨道几何尺寸不断变化,路基及道床不断产生变形,钢轨、联结零件及轨枕不断磨损,因而使线路设备的技术状态不断地发生变化。线路维修养护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经常保持线路设备完整和维修质量,才能使列车以安全、平稳和不间断地运行。
三、我国铁路线路维修的发展动向
从宏观的角度把线路修理作为一个系统研究线路维修工作, 要研究外部条件对系统的联系和制约, 以及系统内部线路维修与轨道结构、管理体制、作业方式之间的统一和协调。
1.强化轨道结构
在一定的运输条件和轨道条件下, 轨道变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目前我国的轨道结构仍然以50kg/m钢轨为主型钢轨, 截至2013年末,50kg/m钢轨占正线延展长度的58.7% ,这种结构不能适应机车轴重2 3t、货车轴重21t、平均货运密度1800万吨・公里/公里的运输条件的需要, 轨道部件折损和结构变形加剧, 无法按正常周期安排修理。
2. 坚持线路修理中的三级修程制度( 大修、中修和维修) 和维修中的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制度。
大修、中修、维修是线路修理中的三个环节, 只有合理适时进行大修和中修, 才有可能合理安排维修工作。大修的任务是彻底消灭线路永久变形, 使大修后的线路质量完全恢复到原有标准或达到更高的标准, 主要内容是全面更换钢轨, 清筛补充道床, 更换失效轨枕等。中修是在两次大修之间消灭线路一定程度积累的永久变形, 主要内容是加强道床、解决道床不洁及厚度不足问题, 同时, 更换失效轨枕。在保证这两种修程周期及质量的基础上, 维修的任务是要维持大修和中修质量。各修程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和作业内容, 降低大、中修质量而增加维修工作量, 或以维修手段延长大、中修周期都是不科学的。
线路维修包括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综合维修是在大、中修间或两次中修间按周期、有计划地对线路进行综合性修理, 主要内容是改善轨道弹性, 调整轨道几何尺寸, 整修和更换零部件; 恢复线路的完好技术状态。经常保养是根据线路变化情况, 在全年度和线路全长范围内, 有计划有重点的养护, 以保持线路质量经常处子均衡状态。临时补修是对突发性的轨道部件折损和几何尺寸超限进行整修, 保证行车平稳和安全。
3.按“ 可靠性” 原理制订计划预防性维修的临界周期。
我国铁路线路维修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解放初期的 “ 事后修” ;50年5代中期开始的一年一遍综合维修的“ 计划预防性维修” ,80年代开始按不同轨道结构, 以累计通过总重密度为依据确定线路综合维修周期的维修改革。不同阶段的维修方针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的, 对保证行车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宜用现代的技术观点去评价过去的技术决策。
国外线路进行维修的目的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认为线路维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道床弹性; 另一类则认为是消除轨道几何不平顺。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综合维修的重点应该是改善道床弹性, 作业性质和内容介于苏联的起道修和综合维修之间。在一定的轨道类型及运输条件下, 线路变形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它
基本上与累计通过总重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因此, 确定线路维修周期应以累计通过总重为坐标, 而不能以时间为坐标。
四、改善维修的技术开发
改变轨道维修中的人工作业, 实现高效、省力的目的。如附图所示。
其中, 可以认为轨道结构革新是最根本的。可是, 在营业线上实现轨道革新需要巨额资金和很长时间, 从合算性观点出发, 其适用范围必须限定。因此, 即使不进行板式轨道那样真正的省力化轨道的革新, 而是通过构件强化、革新等延长维修周期, 将必要的作业量控制在当前可能实现的水平, 也成为重要的课题。可以说, 除了预测运输量极大、难以确保必要维修作业量的进行之外, 在当前阶段后者是更为现实的。
另外, 自动化检查和机械化作业对提高维修水平来说, 也是十分重要的、实质性的研究课题。关于这些问题, 主要工作是作业方式的分析和机械开发研制.可是, 轨道检测理论及数据处理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等, 已纳入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应积极开展的课题。其具体内容概要介绍如下:
1.轨道结构的强化和长寿命化
板式轨道作为省力化轨道自开发以来已有四分之一世纪之久, 已被正式用作以新干线为首的新建线路的标准构造。可是, 日本铁路公司占全部线路90 % 依旧是传统的有碴轨道, 今后将这种既有营业线有碴轨道改造为省力化轨道的技术开发, 是必不可少的。关于这个问题, 可以认为施工效率和成本是目前的关键,基于这一观点今后必须继续开展研究工作。
此外, 虽不是在铺成的路面上或在土路基上铺设板式轨道这种正式的省力化轨道, 一直在进行通过赋予轨道以弹性来减少道床恶化的方法的研究, 尤其近几年来, 有碴弹性轨枕的省力化效果引人注目, 作为有碴轨道较简单的降低维修作业量的轨道已试行铺设。有碴弹性轨枕在降低枕下压力的同时, 还具有在全部频率范围内降低道床振动, 以及防止道床下沉和道碴细粒化的效果。与在高架桥、隧道等刚性路基上采用道碴垫层防止道床恶化的情况不同,有碴弹性轨枕不仅对刚性路基产生效果, 在土路基上也能期望获得一定的降低维修作业量的效果。
2.自动化检查和机械化作业
检查业务在线路业务中所占的比例约30%,与维修业务相同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检查, 以前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大部分依靠人土完成。今后, 为了实现线路维修大幅度省力化的目的, 在重新评价检查项目的同时,实现主要项目的自动化检查很重要。
实现检查业务自动化的重点是, 开发各检查项目相应的传感器技术和对结果判断的评价方式。随着新干线的高速化, 除了需要采用不同于以往所述的新检测技术外, 还从提高检测效率的观点出发, 进行以双转向架高速轨道检测车为首的新的检测方式和检测设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3.轨道维修的系统化
轨道维修业务的大部分是轨道不平顺修理业务, 很早就使用轨道检测车定期检测轨道状态, 在一定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维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称为近似于状态监视保护的维修体系。
关于维修安排的优先次序和维修工作量, 在缺乏数据根据时, 将调动可能动员的维修劳动力, 对异常值进行优先管理, 或者是根据经验和直觉, 依次分配剩余劳动力。
五、关于高速化技术开发课题的应用
原国铁时代, 由于经营状态的不断恶化、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日增等原因, 新干线和既有线的列车最高速度, 分别在1964年和1965年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停滞不前。直至2009年,东北、上越新干线的最高速度只不过提高到24Okm/h。其间, 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 在以高速化恢复铁路活力方面进行了脚踏实地的技术开发工作。有关铁路高速运行技术,稍有落伍的感觉。但是, 民营化以后, 由于日本铁路公司集团对改善经营状况有很高的积极性, 和1975年以来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技术积累, 铁路高速化的时机终于来到。
1.防止道碴飞散的对策
随新干线高速化产生的严重问题之一, 是列车在降雪期落雪及列车风造成道碴飞散的现象。对前者, 在东海道新干线通车之初即有人指出。近年来由于大幅度提高列车速度, 需要重新考虑万全之策。而对后者, 东北新干线通车之前的综合试验线(小山地区)上的高速试验已确认了这一现象, 但由于东北、上越新干
线通车时将最高速度限制在220km/h,且道碴区间的延长不到全线长度的10%,故问题并未明显表现出来。
其结果, 通过试验弄清了产生道碴滚动的列车速度和碎石形状的关系, 与此同时还弄清了道碴飞散的发生机理。另外, 还结合防止列车落雪造成道碴飞散的措施, 对诸如用塑料网覆盖道碴主要部分的道碴网, 在轨枕中间部位预先设置高背轨枕, 以及促使道床颗粒相互粘合的粘合剂等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研究。虽然分别确认了这些措施的效果, 但各种防治工程的耐久性和降低成本是今后实用化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2.涂油改点油
在高寒地区, 由于冬季道床冻结, 线路动道床作业不能进行, 过去利用这段相对清闲的时间进行螺栓涂油, 无论是多人的“松―涂―紧”流水作业, 还是单人的“松、涂、紧”作业, 都存在着钢轨放缩, 人为造成应力调整, 使轨缝变大、钢轨爬行串动。为克服以上弊端,我们将过去的涂油改为用挤压式油壶在螺栓上点油。改进后, 省工省力, 不会因为松动扣件使线路指标超过规定标准, 也不会造成钢轨爬行串动。因为油虽点在顶端, 但在春夏秋季进行, 太阳一晒油能够渗漏到内部, 同时油在螺母上端能防止螺母上部锈蚀, 而且大大地节省了油料。
六、结语
通过对新时期下,线路维修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线路维修的发展方向,为铁路维修专业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提高铁路行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参考文献:
[1]鲁希孔、钟国藩 铁路道岔养护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1
[2]何佩瑜、陈汉娥 铁路曲线养护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
[3]童大埙 铁路轨道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篇2
[关键词] 营林生产 林业生态 可持续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12-01
1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本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相互促进的特点存在于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其中,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基础,只有科学的进行营林生产和经营,才能够不断推动我国森林规模的扩大,在这一过程中营林经济效益也将有所增加,为实现林业生态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能够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1]。
相反的,如果经济效益成为营林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林业生态将受到严重的忽视,林业发展无法同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营林生产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将是短期的,不仅会严重危害林业生态,还将影响我国的经济效益以及整体的生态平衡。
由此可见,新时期我国相关部门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实现营林科学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吉林省公主岭二十家子林场为半山区,位于公主岭市南部地区,共拥有4640公顷的林场面积,其中16.65万立方米为活立木蓄积,拥有52.1%的森林覆盖率和2315公顷的林地面积[2]。该林场在发展中,主要生产销售育苗、迹地更新和森林保护,新时期为了相应国家号召,努力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积极落实了以下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优化种植产品
吉林省公主岭二十家子林场在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地质、土壤条件、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科学的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对种植的产品进行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作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大营林品种市场调研力度,对各种营林品种的优势以及成本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判断,同时针对不同营林品种,有针对性的选择种植技术,确保苗木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为创造更多的营林效益、维护生态平衡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注重产品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是积极展开营林生产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林场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科学的进行市场调查,对板材的市场需求量以及质量进行充分的掌握,并对林木产品进行合理的升级和开发,同时应用先进的技术对其就行精加工,提升林木以及板材的质量,同时通过合理的价格,不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3]。
例如,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中,会导致大量的林业资源产生浪费,在这种情况下,林场经营过程中,就必须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确保制造出来的筷子具有较强的环保性和重复利用的功能,从而为林业资源的节约做出重要的贡献。
2.2 健全法律法规
长久以来,我国在发展中,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发展都存在不健康的特点,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具有紧密的联系。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来实施监督职能,各种肆意放牧、乱砍乱伐现象屡见不鲜,严重破坏了林木资源,导致林木资源利用率下降,在破坏了林业生态的基础上,还给国家长久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4]。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我国在积极促进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通过严格的法律,不断提升相关林业工作人员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保护林业资源的工作中来,为节约林业资源、加大环境 保护力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相关林场在经营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通过定期培训,促使其不断的提升林业种植的专业技能,并对保护林业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知,从而在全身心投入到林场经营当中的过程中,更加合理的保护林业资源,为我国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合理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上目标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实现。
在对林业资源保护、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进行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保护林业资源的意识,还应当促使其对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产生深刻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从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制定法律法规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在积极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合理的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更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意识到我国各个地区林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肆意放牧和滥砍乱伐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大惩罚和治理力度,并综合应用多种先进技术,才能够为林场和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丽娟,万志芳.基于DEA方法的黑龙江森工林区营林生产效率评价[J].林业经济问题,2013(4):329-334.
[2] 袁红萍,彭东生.新会计准则下林业企业营林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研究[J].商业会计,2013(24):19-22.
篇3
关键词:科研管理 知识领域 管理方法
On the Apply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Management of Science Project in Research Institute
Lan Wang, Xiaofeng LIU, Shuwen GUO
(Weapon Industry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Xi'an City, Shaanxi 710065)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factors measuring popularity of an institute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are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an important work tha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epartments should organize declare project and carry out research.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projects,extensive knowledge and high risks,at different stages of research projects,must take the appropriat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research tasks on time with high quality.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Knowledge areas, Management
目前在一些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类似问题,如项目研究范畴雷同,经费核算不准,过程控制不够及时,评价验收不规范,技术推广滞后或者未推广等问题,结果造成很大浪费[1];再加上科研管理涉及知识领域广、受控因素多、工作量大,这一切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科学地运用项目管理的手段,使科研项目的管理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那么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既出人才和成果,又创效益。
1 科研项目管理新特点
项目管理体系包含对进度、范围、质量、资金、人力资源、采购、风险、沟通、整体等九大管理领域,其中前四项属主体领域范畴,最后一项属综合管理,其余四项属辅助领域范畴[2]。就科研所科研课题管理而言,其内容涵盖一般项目管理框架外,还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1.1 创新性
创新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产品。科研项目创新既可以表现为一种新发现,体现出对新知识体系的贡献,即基础性研究,也可以表现为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体现出技术的先进性和潜在的效益,即开发研究。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创新是各类创新的源头,那么科研管理则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为使创新在复杂的智力系统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往往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灵活的反应机制,服务于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创新,即在课题管理中,找寻一种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最佳管理组织方式,将课题研究思维模式转化为创新性的课题管理思维模式,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从理念上和行动上增强对课题管理的成功标准把握。因此科研管理也是一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
1.2 知识性
科研所科研项目组研究成员是知识密集型群体,课题研究的结果是知识产品,因而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升其开发创新能力、转变和创新其管理思路及管理方式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在对项目组织所拥有的和能接触到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提取、判识、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管理过程就是科研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1.3 不确定性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风险,首先是辨识风险,查找它们的来源信息,一般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对内部成员有效沟通失败,成本预测不全面,项目进度把握欠佳、评价体系不完整等;外部信息包括:该课题研究的前景瞻望不深远,市场预测偏移,外部因素干扰等。当获取信息渠道不通畅时,不确定性增加,风险随之增加,当信息能够充分获取时,未知因素减少,风险概率随之降低。针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采用量化的方法评估风险,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或者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综合研究不同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建模,进行技术风险评估和市场风险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2.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
既然科研课题管理有自身特点,属于一个特殊的管理范畴,那么从项目前期准备、申报立项、中期检查、评价结题到成果转化等各阶段必须实行全过程管理,使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以下从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申报立项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谈谈如何开展全过程管理。
2.1申报准备阶段,强化长期科研的意识,为申报课题做铺垫
在项目申报通知前,一方面积极组织讲座及交流会,聘请有科研经验的专家讲解和宣传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增强职工和科研人员科研信心,发扬雷厉风行、协作配合的科研作风,鼓励大家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以此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将来项目申报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提前开展系统论证和大体设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是一个无结束的过程,一般项目从组织申报到上报申报材料往往半个月,仅依靠这么短的时间准备科研项目的申报是不现实的,因此就需要申报者在了解各级各类项目申报时间的前提下,有一个长期的科研申报准备,需要从事科研的人员具有“长期科研”意识;最后在制度方面,科研管理部门应协调各部门在配套经费、试验设备、办公环境、成果奖励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引导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
2.2申报立项阶段,切实组织好科研选题和队伍组建工作
申报阶段是项目管理的关键,在以往的的课题申报过程中,由于选题不当或填报表格时,没有认真研读吃透通知精神,导致申报的课题偏题、课题重点不够突出、研究思路不明晰、项目目标不明确等失误,导致申报的项目中标率偏低。因此该阶段须做好:
第一,选好课题,严把申报质量关和遴选关。科研管理部门接到申报通知后,要及时有力地进行动员,鼓励生产人员及科研人员认真填写科研申请书。申请书是专家评审时的唯一依据,填写申请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能否申报成功,这其中题目重要性可以达到50%~80%,所以说题目的选定又是重中之重。一个好题目首先要有新意。“新”不可能全新,可以老题新做,也可以“小题大做”,尽量使问题细化,从纵深挖掘,从内涵挖掘;其次要有有价值,能体现某个领域的创新或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最后要有竞争力。总之,选择科研课题既要考虑能够最佳发挥自己具有的知识贮存、知识结构和研究才能,又要遵循可创新性、合理性、实用性的原则。在填报申报表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邀请组织专家评议申请项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等,把好选题关、论证关、申报关,确保研究技术路线正确、研究方法得当、研究价值高的申请课题预选上报,从一开始就使课题的申报立足于高起点,提高立项成功率。
第二,组建好研究团队。对于一个研究所而言,科研实力的强弱并不是单个学科、单个部门或者单个项目成果的累加。对科研课题的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必须进行有意识地引导,首先提倡勇于奉献、热爱集体的精神,其次整合优势,挖掘特色,将科研实力集中到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上来,全局统筹规划,以联合协调的科研格局,协调组织跨部门、跨单位联合申报,适时引入“外援”,当然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主体必须是研究所本单位人员,并注意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有机结合,组成多学科的课题组联合攻关,避免个体的、单一学科的、分散的研究活动单打独斗。对于主要参加者人数不应太多,也不要太少,一般依课题的内容选择3~5人较为合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综合研究或应用对策研究,生产部门的人员最好有一些,与生产联系紧密的课题尤其应如此;在成员搭配时,尽可能合理,如分工、专业特长、学科特长等,使科研课题研究在一个团结、和谐、技术过硬的团队中开展。
2.3项目实施阶段,切实做好中期检查及进度、成本、技术统一协调
申报立项获准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给课题组转发科研管理办法,积极抓好研究计划、研究经费组织落实等科题启动工作。一旦课题研究实施,就必须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地对课题进行查促,避免过程管理失控或者由于管理不规范,致使经费超标和课题延期,出现弄虚作假甚至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科研项目能否按时结题及确保资助效果的关键环节是科学的中期管理工作。
第一,严格执行中期检查。进度控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科研课题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定时实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节点进度控制管理。通常科研项目启动后3个月和结束前3个月必须各设定一个节点检查,检查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凡在科研计划书中明确的课题节点任务、目标执行情况应逐一检查,形成节点检查报告,将作为阶段性预算分割、产值分配和考核项目负责人及部门负责人的重要依据。目的在于对项目研究意义、进展程度、研究水平等进行阶段评估与考核,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解决,以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3]。
第二,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贯穿于项目的自始至终,是反映项目研究状况最直接的指标,经费管理要实现专款专用,科学地管理。如果经费管理不当,不仅不能够有效约束项目研究人员遵守管理规定,而且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导致课题目标不能按期高质量地完成。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经费管理模式并严格执行,切实发挥经费资助实效,这种在经费使用上先算后花,预先控制,可以有效避免项目超概算严重,对课题研究尤其重要,是科研所项目管理手段中最具有激励约束功能的手段。
第三,进度、成本、技术管理统一协调。项目进度计划、成本计划是实现研究目标的控制结点,在以进度和技术为依据,以实现既定的技术性能、满足客户需求为最终目的的 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注重预测性,从时间、经费、技术等各方面预判,做好应急预案,解决突发事件;二是注重均衡性,在进度、经费、技术这几个约束因素间寻找平衡,以获得整体上利益最大化;三是利用“矩阵管理”的特点,及时调整项目组,使项目管理在灵活运用人力资源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
2.4 项目总结阶段, 做好项目结题验收和成果申报转化工作[3]
第一,严格执行项目结题验收。科研项目最终形成的是科研成果,按照项目结题程序,认真履行结题验收,既能鉴定项目完成的质量,也能衡量科研管理工作的质量[3],因此科研结题验收对于促进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推动科研项目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很有意义。一般情况下,在把好项目申报关、中期检查关的前提下,课题研究都可以按时结题。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科研管理部门应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各种材料,并认真初审提供的材料,对已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科研项目,再向立项单位提出结题申请并交结题验收评议组,以便检查验收,通过结题的项目及时移交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注重科研成果申报和转化。科研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并不意味着项目就此结束,而是项目的另一个新的起点。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科研项目验收后的追踪管理,以此为契机,推动项目成果朝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加强科研档案归档意识,规范管理,做好备案工作,及时督促项目负责人将科研项目结题的全部材料整理成册,报送并存档,并提供所有材料的电子版,这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连续性;二是督促课题组在时机成熟时申报鉴定成果,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转化是指新发明、新产品、新技术转化成成品、样机、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等,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形式,经济的竞争愈来愈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重视科研成果转化是世界竞争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人员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从优化政策环境、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机制等方面,保障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成果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三是抓紧成果的报奖申请,通过科技奖励达到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认可和评价。
3. 结束语
总之,研究所科研管理的总体目标和根本宗旨,就是通过符合科学研究自身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建立与国际化、开放型、现代科研院所相适应、充满活力、高效精干的科研管理制度,达到提高科研水平、丰富科研成果、促进人才培养、增加科技收入、实现科技目标,从而整体提升科研所研究实力。在管理中应做到:
3.1针对科研人员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等特点,实施以柔性管理为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
3.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科研人员为原则,开创项目管理新思维。从服务的角度进行过程管理,管理过程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造科研氛围和科研条件,使研究所多出成果和多出人才[4]。
参考文献:
[1]徐敏.项目管理在设计院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2):156-158.
[2]王悦,孙树栋等.科研项目管理的成功标准和风险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6(3):27-29.
篇4
【关键词】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跨学科延伸
1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快速发展,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建筑学学科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稀缺资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筑学学科教育从业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培养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建筑学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不同于以思想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学科,建筑学研究生需要综合运用科学原理,针对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工程实践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因此,善于发现实践中的科学问题,并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创新途径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培养建筑学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创新型研究生应该是具有宽阔深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的实践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个性品质,三者要有机统一。其中,宽厚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建筑工程类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实践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等工具类相关知识。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专业实践的创新活动过程中,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个性品质是指具有对科学问题的高度敏感性与洞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见图1-1。
图1-1 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素质结构1
建筑类研究生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参与科研实践是建筑类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导师和任课教师是培养建筑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应该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这对于创新型建筑类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出于经费等制约,研究生很少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学术氛围相对封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课堂灌输知识,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学术问题的探寻,难以对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目前高校对建筑类研究生考核形式还主要集中在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等几方面,而对于研究生心理综合素质、实践训练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等缺少评价机制。
2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创造三构成理论
在对创造力的研究中,哈佛大学的阿马比尔(Amabile)教授提出的创造三构成理论较有影响力。他认为,创造三构成理论包括专业知识(Expertise)、创造技能(CreativitySkills)和工作动机。在阿马比尔的创造三构成理论中,专业知识是创造者创造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基础,而创造技能是开展创造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动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见图2-1。
图2-1 阿马比尔的创造力三构成理论2
2.2 显性和隐性培养环节并重
在研究生显性培养环节中,课程的设置对研究生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研究生在所修课程中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通过选修不同的课程完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其创造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一门课程,授课教师不同、所选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不同,其教学内容就会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教学方法不同也将会影响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创造三构成中的专业知识来看,创造能力的培养并非天赐,而是必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显性培养环节与隐性培养因素对研究生的创造力培养几乎同等重要。导师不仅应该关注研究生是否完成了实践环节,还应该关注其有效性,以明确显性培养环节和隐性培养因素的效果。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造能力培养更是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创造三构成理论为建筑学研究生创造力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3 注重科研课题的跨学科延伸
将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是培养研究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可通过建筑设计和科研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综合训练,并在实践中整合和补充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从而由一名学生转化为符合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筑类研究生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针对实践中科学问题,激发创新意识,研究新方法、新技艺,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无疑是非常适合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实践的途径。导师要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新形势、新变化下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导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将传授知识转为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确定研究方向时,导师应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兴趣,关注社会现实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在专业知识的学科交叉点容易产生创新点,应重点关注。课题应具备研究意义和可行性,同时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的确立,从研究方法上对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建筑学研究生应熟悉建筑设计、建筑艺术、建筑历史和建筑技术等研究方向,面对新现实和新课题,能做到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目光独具,及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要解决的问题,并能够总结凝练成学术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运用科学方法使之解决。
3 结语
建筑学研究生应兼具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者。在有限的培养时间中,教师应及早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特长确定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传授一整套研究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资料和提高研究技能的要求,督促研究生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建筑学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培养研究生的过程,就是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中间导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师生应该是一种科研伙伴关系,相互信赖,相互启发,共同合作,以便顺利完成建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 丁金华.“五位一体”建筑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J] . 四川建筑, 2015,(2) : 54-56
[2] 杨青娟等. 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 [J]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9) : 108-112
篇5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题申报,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特别是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全国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有424所,在校生已经已超过400万,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科研是大学的使命之一。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将科研作为重要职能之一。科研工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学校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目前,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已意识到这一点,都把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许多民办院校的科研工作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科研整体实力与一般本科院校还是有差距的。本文拟就课题申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几点思考 ,以便进一步有效地推动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开展。
一、民办本科院校课题申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研项目的申报是科研立项的前提,随着立项竞争原来越激烈,特别是民办高校想要更多的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就必须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笔者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总结了在申报中常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选题盲目,缺乏创新
从近几年民办本科院校科研课题申报的情况来看,在科研选题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盲目。一项科研课题,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这是确立选题立项的主要依据。许多研究者随意选题,很少考虑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的实用性;选题大而空,片面追求“新理论”、“新说法”和“大战略”等等。在以后的论证过程中才发现研究内容已经超过了既定选题范围或脱离实际研究方向,直接导致研究价值的降低。
2.选题重复,缺乏创新。一些研究人员,由于前期调研工作不到位,以及文献检索意识和收集资料能力不强,对所要研究的课题缺乏前期详细调研论证,致使所选课题重复,由于不了解已有研究的情况,使得申报材料毫无新意,大大影响课题中标率。另外也有一些部分教研人员闭门造车,从理论到理论,未能很好地关注当前实际生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注意本学科目前发展的趋势及前沿问题,所选课题缺乏创新性,也常常因此导致立项的失败。
(二)申报书填写不规范
科研课题申报必需填写“项目申报书”。项目申报书作为项目申报者与评审专家之间沟通的依据 ,要准确、全面地反映申报者的申报信息以及申报者对该项目基本内容和大体框架的理解。上级部门以此为依据,对所申报项目进行评审,从而决定是否立项。但有些申报者对申报书的意义和它在申报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要自己的课题内容好,有研究价值,项目申报书填写的并不十分重要。因此,在项目申报书填写过程中,不注意相关指南和规范要求,凭一己之见任意填写,甚至不填,使得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审查中就败下阵来。例如申报书上要求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在规定位置签字盖章的,往往有人漏填,或叫人代填;在课题设计论证一栏表述不清,中心思路不明确,使申报项目缺少主题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有些内容不管字数有没有要求的,都是长篇大论,没有抓住重点讲;在可行性报告中不能出现申报者信息的要求也忽略,最终由于申报书的填报不规范而被淘汰,实属可惜。
二、民办高校课题申报的对策
(一)科学选题
在申报科研项目过程中 ,申报成功与否 ,选题是很关键的一步 , 不仅直接关系到将产出什么样的成果,甚至关系到科研工作的成败。第一,选题要坚持需要性原则。该原则是指选择的创新课题一定要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创新活动以人类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因此,科研项目应紧紧围绕学院的改革、创新、发展要求和目标,围绕专业建设、学生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教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选题立项。第二,选题要坚持创新性原则。选题的创造性原则, 是指所选研究课题必须具有新意, 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申报者要及时了解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最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就是值得去研究解决的问题,是别人还没发现的问题,就是创新类的项目。这样,从行业中发现课题符合民办院校的研究特色,而且研究成果也能够很快在生产实际中推广运用。
(二)认真阅读申报要求,填写申报书
对于申报书规范、慎重填写,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因此,在填写申报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填报指南相关要求进行填写。申报者需要端正自身思想、认真阅读申报指南以及注意事项等,需要确保填报申报书符合要求。
第二、对申请书填写语言文字要求规范、逻辑清晰。一方面,对于申报者填写申报书,需要注意用字规范、词语准确性、思维逻辑严密、申请书内容完整、内容主题清晰等;另一方面,关于申请书中的研究方案和采取技术路线都需要阐述清晰明了,从而更好的体现出申报者对项目的思考及解决方案,同时应该要避免过泛、过大的进行夸张描述,让评审专家看到申报书一目了然。
第三、对于项目申请经费上面,需要预算合理和详细。我国一系列项目资助计划在进行申报过程中,对于项目申请经费中支出的各项条款都需要有明确用途说明,并在项目执行中严格按照申请书上经费支出比例进行花销。所以在项目申报时,需要注意项目主管部门给予的最大限度经费支持,对于申报项目的金额不能够过高。最好是能够在申请书上能够准确计算出各项费用,能够保证支出不超过预算15%为好。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 毕业论文 培养模式 地区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93-02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手段,也是由理论认识到实践认识飞跃的重要过程。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追求目标,也对高等教育实施多样性培养模式、特色性培养目标提出了条件[1~4]。生物类专业有本身的优势和特色,也有自己的发展领域。特别是突出地方特色是广西高等院校的生物类专业得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途径。
结合我校生物类专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在立足地区特色的培养模式下,如何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改革的切入点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专业素质上,具体措施不仅落在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改革上,而且要对人才培养规格和发展空间的关注,依托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教研项目的支持,积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研究,以期有益于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并达到毕业论文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教学结合。
1 注重地区特色的毕业论文培养模式
毕业论文在选题上结合泛北部湾特色,体现学术前沿、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利用得天独厚的生物专业资源,例如,广西的木薯和甘蔗是实验研究的资源,比如有的学生针对广西辣椒病毒病进行抗病基因克隆,有的研究广西木薯原料生产燃料酒精用的关键酶,有的研究广西玉米的功能启动子克隆,有的以广西甘蔗叶和桑叶为材料提取分析活性成分;有的从广西泡菜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有的利用自选微生物生产制备有活性的黄单胞菌多糖衍生物、壳聚糖衍生物以及异麦芽低聚糖等。学生自行设计选题,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方法收集、实验内容完成诸方面是可以实现的。结合地方生物资源,学生兴趣高,改变了过去学生出成果难的局面,并与地方特色经济开展合作项目,培养出符合地方需要的特色生物人才。同时,结合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实验前的知识积累,在企业和社会实践中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知识结构。在指导选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改变过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以教师为主导的分配式,变为通过启发式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参与到论文题目选择方案的确定过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成为组织和引导者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采用邮件、QQ及实验平台在线等方法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提供有益的建议,严格把好毕业论文按要求完成关,实施“立足地区特色”的培养模式,激励学生学有所获和提高自身的综合创新能力。
2 搭建稳定的毕业论文实验平台
依托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毕业论文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实验室,直面生物资源的研究现状,置身真实的资源研究情景,能寻找到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课题,目标确立和兴趣激化可以驱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校内与校外的互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结合社会就业需求,也为将来学生能够投身到分布广泛的生物类相关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以区域生物资源的研究作为科研切入点,本科生可以申请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校级和院级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前序工作,我院本科生在2003至2011年通过实验平台创新实验,连续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不少本科生考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还有不少专业能力强的毕业生,在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物公司及相关企业里很受欢迎。
3 毕业论文依托导师的科研课题
因为我院本科毕业论文每年都面临实验经费不足、仪器设备紧张的问题,所以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和本科实验中心平台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能较好解决该问题。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可以是本校的教师,也可以是校外企业的技术员和科研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导师在设计毕业论文题目时充分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这样可使毕业论文得到科研经费的支持,也可使学生真正在科研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初步的科研经历对其今后的就业和研究生学习深造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还缓解了教师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论文以一个导师课题项目组为单位,按照项目子课题每人一个方向,既发挥个人的独立工作能力,又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使学生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实验的能力。还可以将毕业论文参与到与专业相关的校外导师的单位科研项目当中,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联系实际运作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5-7]。
4 毕业论文的实施步骤
4.1 毕业论文的题目设置
我院生物类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由校内和校外的指导老师结合自身科研课题和企业及科学院相关专业科研项目给出多于学生数的论文题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课题。由于教师和技术员已有前期研究基础并掌握了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指导过程中将更加得心应手,把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还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科研工作能力。教师指导工作的水平关系到论文效果的优劣,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导师没有较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就无法解答学生做论文过程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启发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特别是有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机会深入生产一线,虽然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他们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常常脱离工程实际,因而影响了学生实践的效果。
4.2 毕业论文的规范化指导
毕业论文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刚开始时,学生对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会感到生疏,指导教师应按照本科培养要求,规范指导学生基本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和归纳整理方法。让学生熟悉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的调研,能做出初步的设计方案,以便学生有目的和方向的进入工作状态。导师小组对每个阶段任务要给予明确指示,指导撰写出质量高、可行的开题报告和工作计划。开题报告通过对题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创新性进行论证,提出具体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实验与数据分析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课题能否顺利完成,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的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加强对实验和数据分析的指导工作,是保证学生完成课题研究的关键。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定期讨论的例会制度,并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思路进行讨论和交流,指导教师可实时掌握学生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
4.3 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
撰写毕业论文是完成课题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和深化提高。由于毕业论文与一般的文章有较大差异,所以部分学生由于没有论文撰写经验,经常出现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格式不规范等问题。因此,通过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堂,给出一些具备论据充足、分析充分、条理清晰、思路严谨、语言简练、数据可靠、结论准确的优秀论文写作范例,加强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指导,并对毕业论文格式严格按规范要求来指导,使毕业论文的结构层次和图表格式等更加规范统一。
4.4 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
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是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综合评定和全面考核。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情况。学生毕业论文由平时成绩、毕业论文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在课题开始就向学生公布各项考核内容所占的比重,并规定平时成绩不合格的同学不能进行答辩。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课题研究期间的工作表现(20%)、能力水平(50%)、成果质量(30%)等方面评定。由评阅人根据选题质量(20%)、能力水平(40%)、成果质量(40%)等方面评定。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答题情况评定。
5 结语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在地区特色的培养模型下,强化技能,加强能力培养,重视基础实验,突出毕业论文的特色与质量,适合现代社会对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我们将继续从地区特色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深化对毕业论文的改革,让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多层次、全方位的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的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 徐微,秦娟.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35-37.
[2] 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11562.
[3] 孙爱东.以柔性的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8(8):65-66.
[4] 谢培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涵义、结构及归因[J].沧桑,2007(5):190-191.
[5] 崔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6):72-74.
篇7
一、坚持“学识致真”发展之路――培训・科研,学研并行
落实科研先导工程――六大课题引领,推动课改前行。
在“学识致真”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充分发挥科研课题的引领作用,通过“生本理念”指导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以“课题引领课改,科研引领教研”为课改工作的基本思路,在学校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全员积极投身课改,各学科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通过课改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落实教师队伍培训工程――培训强基,专业发展。
正师风:
结合开学《师德第一课》及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师德教育,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秦皇岛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十要二十不准”》;学校带领大家学习同志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强师能:组织教师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和生本课堂教学案例,学习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文化建设理论,为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奠基。
提素养: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教师队伍年轻化,本学年继续加强岗位练兵活动,结合“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工作”,完成“讲模式―谈设计―晒课堂―说反思”系列活动,进一步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工程(一):加强教学模式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加大课改革监管力度,以常态课堂为阵地,以“三课机制”(督导推门课――常态课;亮点展示课――晒课堂;模式研讨课――研究课)为载体,围绕“学生好学”这一中心思想落实生本理念,践行课堂教学改革。
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工程(二):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建立“学、教、评、研”四位一体的教学研究制度本学年,在教学研究方面,我们建立“学、教、评、研”四位一体的教学研究制度。以科研课题研究为教研活动引领方向,以教研组为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以“主题教研”为教研的基本方式,按照开学初制订的教研活动计划,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二、打造“品行致善”素质品牌――阅读・考级,齐头并进
为大力推进学校大阅读工程,扎实开展海量阅读的研究,通过调研,我校确立了大阅读工程工作基本思路:学习――研究――阅读――指导――评价。
1.学习――阅读内容的选择
推进学校大阅读工程的实施,首要任务是要解决阅读内容的问题。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韩兴娥海量阅读系列丛书》、《中国幼儿、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表、推荐表》等相关理论书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研,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阅读内容筛选的科学性。
2.研究――阅读书目的落实出
我们采取了以下三种措施落实阅读书目的配备这一重点工作:(1)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动员家长自愿为孩子自行购置书目;(2)学校自行筹措资金,解决部分年级部分阅读书目的配备问题;(3)定期举办“淘书乐”实践活动,实现阅读书目的流通和再利用。
3.阅读――阅读时间的安排
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的阅读落到实处,采用“集中阅读+分散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控。
集中阅读:开辟海量阅读绿色通道,每周五下午半天为集中阅读时间。
分散阅读: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和亲子共读。
4.指导――阅读过程的把控
学校从课内、课外两个维度,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把控和指导。
课内阅读:采用“新四步阅读教学法”教学模式,除进行课文的阅读外,每节课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拓展同主题或内容相关的文章、书目的阅读。
5.活动――阅读成果的展示
“淘书乐”活动: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图书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达到以书会友、资源共享的目的,学校已连续两年开展“淘书乐”活动。老师指导学生在活动前,积极准备,精心挑选书籍,布置图书摊位,学习推销技巧;指导学生围绕淘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真实、独特的个性体验用文字记录下来,参加学校组织的“淘书乐”征文比赛,同时将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与大家交流分享,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色添彩。
“读书故事会”活动:结合“读书节”活动,学校分年级开展“读书故事会”,选手们参赛的故事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表现风格各有千秋。读书故事会不但给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提高了语文综合素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为我校推进大阅读工程,打造“书香校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6.评价――阅读情况的考级
对于学生阅读情况的评价,学校建立了阅读考级评价体系,考级内容共设七个级别,每级三个星级,考级过程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学期学校安排一次集中考级,过级后学校颁发阅读考级等级证书。
三、建立“艺体致美”特色校园――课堂・课程,花开并蒂
1.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学校开设国家课程11门;整合地方课程4门(心理、礼仪、健康、安全教育);体验拓展型课程15门(趣味汉字、儿歌吟诵、走进古诗、诵读书画、名篇名著欣赏……);特长彰显课程19门(金色阳光合唱团、儿童音乐课本剧、少儿电子琴、陶笛、摄影、篆刻、校园足球、儿童轮滑……)。
篇8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现代信息技术;虚拟实验室;实验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42-02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随着环境工程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水处理技术与成果渗透到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即在不超出学校规定实验总学时的前提下满足不断拓展的实验教学内容的需要。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构建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并对其进行实施。
一、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和构建
模块一为基础的验证性实验,包括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处理单元及指标的检测,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测试方法、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准确描述实验结果的并规范撰写实验报告。模块二是综合性实验,该模块实验内容的特点是将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紧密相连的多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统一,体现水处理工艺的系统性,通过这类实验锻炼学生在动态、连续的实验中的综合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水处理体系的知识加以综合理解,掌握水处理的方法。模块三是设计性实验,利用与公司合作开发的“水处理综合实训平台”处理各种工业废水。由老师带领学生去采废水样品,然后学生根据所采废水的特征设计实验方案,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上进行模拟找出最佳实验方案,最后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模块四是科技创新实验,由相关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或者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进行设计,转变为实验教学的一部分,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完成。
二、校园网环境下水污染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作用
实验中心与相关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在线平台控制软件,并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实验教学体系中各模块教学内容整合成能够在校园网络环境条件下独立运行的在线学习平台――水污染控制工程虚拟实验平台。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制作构建虚拟实验平台的各种文档、视频、课件、仿真软件等材料,包括:将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做成文档;将“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模块一和模块二中涉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或检测某种指标的,将相关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实验所需试剂耗材、实验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制作成视频、课件、动画资料;对于模块二和模块三中涉及各种水处理工艺单元的,则采用视频、动画、仿真软件等进行直观演示,如使用各种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录像、各种水处理工艺单元的图片及工艺设备的运行动画、水处理仿真软件等;最后将各实验内容按知识点制作成考核题目,并形成相应的考核题库。第二步,将控制软件和这些“视频、动画、课件、仿真软件、考核题库”资料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遵从认知规律,将各个模块内容合理整合成能够在校园网络环境条件下独立运行的在线学习平台――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线“教”与“学”虚拟实验平台。
虚拟平台的构建可以产生如下作用:学生在开始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前即可对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有整体性了解;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被要求先在虚拟实验平台学习实验相关资料或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待通过相应实验考核或得到最佳实验方案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应用与实施
“新”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在虚拟实验平台和教学实验室两个平台进行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实施步骤如下:对于模块一和模块二的实验,首先,学生在虚拟实验平成相关实验资料的学习,完成相应的实验在线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预约实验室的实验;对于模块三实验的实施见“一、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中;模块四的实验内容在虚拟实验平台中没有具体体现,由教师根据课程进度和试剂和设备条件,提出实验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或结合相关教师的科研课题及学校“挑战杯”的竞赛要求,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展开研究。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并设计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然后在两个实验平台实施实验方案,由相关老师对该课题提供指导,根据研究结果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
四、结语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实验课程。近几年,许多先进的水处理技术和方法相继出现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中,而实验教学体系中却没有体现,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教学能跟上理论教学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实验教学中心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构建“四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借助校园网络构建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线“教”与“学”虚拟实验平台,将部分教学内容转至虚拟实验平台上,这样既可缓解实验教学内容拓展更新与恒定教学时数的矛盾,又有利于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的建立。“新”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能够明显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质量管理 科研 项目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研院所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科研院所的科研任务也在不断加大,这就使得各个科研院所对于自身科研项目的效率要进行不断优化。在此背景上,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完善、全面的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学术界所应当必须尽快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拟通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来探索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
1 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优点
对于科研院所来说,实施全过程管理有以下优点:
(1)在科研课题管理中运用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促进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2)在科研课题管理中运用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科研项目的成本。(3)在科研课题管理中运用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能够改善科研项目的完成情况。
基于上述优点,本文拟通过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来探索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
2 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具体的过程出发:
2.1 在立项之前,需要对科研项目中的具体职责进行确定
科研项目实行统一归口、分级分类管理体制。研发中心是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把握公司产品整体技术的发展轨迹,管理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工作;负责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控制研发进度和研发成本,对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协调;负责组织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知识产权管理;负责组织对科研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负责组织科研项目成果奖励申报。各相关职能部门在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组织项目的过程管理、项目的预验收或预鉴定,参与成果奖励申报。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科研项目申报、合同签订、项目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奖励申报等。
2.2 在立项过程中,应当做到
立项原则是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讲求社会效益和资源环保效益。研发中心根据公司长期发展规化,调查国内外市场和重要用户的技术现状和改进要求,和收集的《科研项目建议表》,提出《科研项目申请表》和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报告。研发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根据《科研项目申请表》和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报告,结合公司生产经营需要对项目的攻关目标、关键技术、创新点、技术路线、技术经济指标和经费预算等内容的新颖性、先进性、创造性和经济性进行评审、论证,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并形成论证意见。申报项目经评议和筛选后,研发中心编制公司年度科研项目计划书并呈报技术副总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下达实施。年度科研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研发中心报请技术副总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方可执行。销售部门和技术部门可根据调查分析市场和主要竞争对手产品的质量、价格、市场、使用情况和用户改进要求,不定期向研发中心经理提交《研发项目建议表》。公司员工对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产品制造成本的建议,可由所属部门不定期向研发中心经理提交《科研项目建议表》。若聘请专家参与计划编制、立项评议、项目管理等有关咨询工作,所聘专家必须具备符合标准的基本条件。
2.3 在项目实施阶段,应当做到
公司技术中心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开题论证并编制《项目计划任务书》,经相关部门会签、研发中心经理审核后,报技术副总经理批准实施。开题论证时应确定一名项目组长,组成一个结构精干的项目小组负责项目的开发,中途不得随意变更。项目组长不得兼任两个以上(不含两个)科研项目。同等条件下,项目组长优先由各级技术专家担任。项目组主要成员一人最多同时参加两个课题。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组长依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制定科技项目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进度、人员、设备、实(试)验条件等。各相关部门负责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组织项目的过程管理。研发中心组织专家或相关人员不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监督指导和跟踪检验,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研产品应采用国家标准,在充分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做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
2.4 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检查
研发中心对科研项目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检查,半年进行一次中期评估。项目组长应组织项目成员经常检查落实计划实施情况,加强项目管理,建立项目档案。在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尽可能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咨询和条件。外委的科研项目,项目组长还应依据外委合同督促外委单位履行合同义务,定期对外委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项目组长报告,重大问题立即报告。项目组长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确定解决方案或向研究中心报告。
2.5 最后,在验收阶段应当做到
科研项目完成后3个月内应时进行验收。研发中心负责依据计划任务书和批准的计划任务调整意见组织验收。科技项目验收采取会议验收、现场验收、权威机构检测验收等方式。其中会议验收、现场验收由研发中心成立验收委员会。验收委员会由相关领域技术专家及科技、财务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组织,人数一般在7人以上。项目小组应在通过验收一个月内向研发中心提交《科研项目验收评价报告》及验收归档资料。研发中心对验收评价报告审核确认报技术副总经理批准后,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科研成果登记,并完成验收资料归档。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的实现是一项十分系统的工程,他需要我们从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的对这一制度中所有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挖掘与改善,从而真正能够为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出一个十分良好的后勤保障,真正使我国的资源用在激发民族创造力的用途上来。
参考文献:
[1] 兰如清.基于全过程视角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方法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3(6):47-50.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策略
课题申报是高职院校课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性一步,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教科研、办学水平的指标性工作,具体反映了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课题申报的意义
高职院校课题申报是课题研究迈出的第一步,是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进行课题申报,没有课题申报就没有课题立项和课题研究。高职院校课题申报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和提出一个或若干个职教问题,遵循职教规律,着眼职教特色,选择恰当课题,通过专家论证,获准正式立项,进行认真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取得预期成果。这样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申报中的问题
(一)申报不积极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仍旧比较缺乏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其原因是高职教师普遍都认为自身能力和条件有限,对科研项目申报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广大高职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即使申报,也申报的是一些较为低级的自立课题。其实,随着国家队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拥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是大部分高职教师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以为科研工作有难度,也不是硬性考核要求,所以项目申报不积极。
(二)选题不新颖
少数教师不善于从教育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没有真正深入实际,结合高职院校自身优势和特色进行选题,而是随心所欲地寻找一个课题进行申报,根本没有进行细心的论证,缺少学习,缺乏积累,不是偏离教育课题的研究要求,就是模仿他人的研究课题,选题不新颖,出现了“扎堆”撞车的现象。
(三)论证不清楚
论证内容“散”,缺乏创新,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论证不充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不够,对项目的应用前景及实际价值体现模糊等等;“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一栏中答非所问,含糊其词,或表述不清,使申报项目缺少主题和必要的技术支撑;有些内容不管字数有没有要求的,都是长篇大论,没有抓住重点讲。
(四)团队不合理
“近亲现象”严重,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科研团队往往因师资条件受限,不能组织一个专业、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团队,而常见的是以系、教研室等行政单位组成的项目小组运作,甚至是“夫妻店”形式组成的临时性课题组。“近亲现象”严重阻碍了高水平科研团队的组建。
(五)服务不到位
现今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还处于被动服务的局面,在目申报上,没有做到超前服务、及时服务、周到服务,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传递员”工作,对申报者的情况、申报课题的内容等方面了解不深入透彻,无暇全面细致顾及到各分院的具体工作。在这种形势下,一般采取教师自由申报,不逐项预先进行项目论证,缺乏组织指导,对项目本身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把关和审查。这种申报形式对于今天越来越强的科研竞争显然是落伍的。
三、提高课题申报成功的策略思考
(一)选题是关键
要做到选题精准,需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紧扣课题指南。申报的课题名称不宜过大、过长,同时要避免照搬课题指南,应根据收集的资料、前期研究基础等情况,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区、熟悉的研究领域,将指南的选题缩小到能够驾驭的范围。二是突出地方、民族、学科特点。课题指南覆盖的范围宽泛,题目众多,如何在众多题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就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色,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或者学科特色。三是考虑课题组成员的前期成果。是否有前期成果是对申报人员自身研究能力、前期准备情况、能否高质量完成本研究任务做出正确评价的基本考量指标。
(二)论证是核心
首先,要做好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的意义。在述评时要把握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对其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和评价,并阐明自己研究的核心以及区别于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亮点”。其次,要重点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要做到逻辑清晰,结构合理,层次要合理,重点突出,研究的重点内容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要简明扼要。第三,要厘清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思路是课题研究的大纲,清晰的研究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如果是基础研究,就应该在体现出开拓新;如果是应用研究,就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如果是综合研究,就应该体现出交叉性。第四,要阐明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就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创新点与选题的新颖性密切相关,选题或者研究内容缺乏新意,那么研究也很难有创新之处
(三)团队是支撑
随着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越来越高,面对复杂的科研项目研究,更多地需要组建科研团队来进行联合攻关。科研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当然这种整体优势绝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数量上的优势,而是要根据研究内容需要达到质量上的整合效应。
第一,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科研团队一般5-7人为宜,人数太少可能会综合研究水平不够,人数太多可能会人浮于事。团队成员年龄、学历、职称、知识能力要合理,既要避免“单兵作战”现象,又要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应用研究的课题,课题组成员除了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外,应尽可能吸纳1-2 名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这样既便于调研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二,科研团队不仅要形成合力,还要突出特色。要整合优势资源,凝聚科研力量,组建科研项目攻关团队。一是要围绕申报题目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把不同学科、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组合起来,二是要围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整合科研团队,并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术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提高项目申报的竞争力。
第三,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本单位人员,还应根据需要吸纳外单位联合申报。在申报科研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时,单独申报往往科研力量相对单薄,竞争力不强,此时可以联合其他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申报,借助对方的科研实力来充实自己的研究力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加项目获得立项的机率,还有利于在科研中取长补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四)服务是保障
- 上一篇:语言表达技巧
- 下一篇:对学校管理的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