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封闭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封闭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封闭管理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半封闭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85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与此同时,众多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则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加之,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层次复杂,广大职教工已深切感受到来自学生管理方面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下面就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结合我院情况,谈几点思考。

1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包括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学生与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三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较,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1.1 三年制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区别

三年制学生基本是未能考入本科院校而被高等职业院校录取的大专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其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薄弱,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受管教、不够成熟是他们的典型表现。

1.2 五年制学生与三年制学生区别

三年制学生基本属于成年人,整体上心理已经成型,与其相比,五年制学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年龄小,自制能力弱。在五年一贯制的前三年中,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处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过渡区。这一时期,他们想法偏激,待人接物常自我为中心;抽烟、喝酒等无所不学,情绪亢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第二,相对经历过高中的三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学习成绩更差,且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校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里,更加放纵自己,学习上应付了事,上课睡觉、聊天、考试作弊,对未来迷茫没有目标。第三,大多数五年制学生都热衷于社会工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如果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对他们施以教育,往往会收到预料不到的良好效果。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开放、宽松的,相对依赖学生自我管理的高校模式,这一模式对于三年制学生尚且还行,但对于年龄尚小,自学、自控能力很弱的五年制学生来说,他们就有了放纵的空间。针对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半封闭管理模式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半封闭式管理,一般是指学校为了加强在校学生的安全管理,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从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无特殊情况全天不能随便走出校门,其生活、学习、活动等一律在校内进行,仅在某一特定时间(如星期六、星期日)允许学生出校活动的一种管理模式。

2 基于半封闭模式下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学生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及严格执行监督机制

介于高职院校生源层次的复杂性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单纯照办或模仿其他高校或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远不能满足现代高职院校的实际需要,部分制度虽适合三年制学生,但对于自制能力弱的五年制学生却过于宽松,有些制度适合五年制学生,但相对于有较高自控能力的三年制学生又显得过于约束,导致他们对半封闭模式下的管理更加抱怨,学习积极性大为削减。所以,我们应结合其他院校和本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实际经验,迅速、高效地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行之有效的系统性管理制度,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院校整体教学管理质量。

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执行时,也往往由于缺乏有效质量评价与监督制度,尤其如我院建校初期,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贯彻落实不彻底的现象,造成学生误认为学校制度不严格,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导致违纪升级,学习懒散。因此,对各种学生管理制度应进行严格监督与执行;对学生课堂玩手机、睡觉以及生活作风问题必须常抓不懈。同时,对学生管理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考核及评价制度,十分重要。

2.2 加强校同“家文化”与“半社会化”建设

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学生外出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对处于青春期好动心、好奇心较强的学生来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抱怨,十分正常。如何既能让学生遵守校纪,又能让学生感觉管得不是苛严,更能让学院总体教育水平得到提升,这就应该让学生体验到“家”的感觉,感觉到自己是在一个社会化校园中生活。所以,我们应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建设,满足学生各种需要;支持学生各类社团的建设,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活动中加强学生间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情感交流;坚持老师走访宿舍,关心学生生活,树立校同“家文化”意识,让学生感觉到在半封闭管理下依然有“家”的感觉。

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热衷社会工作的特点,广泛开展校内实训,校内勤工俭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使学生感觉到半封闭校园中社会仍然与他们无限接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3 加强希望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职院校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学生未来的三年或五年基本都在校园,与外界沟通变少,加之学生人生目标原本模糊,随着年龄增长进入学习后期,对未来更加不知所措,从而增加了进入社会前的忧虑与恐慌,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学院应拿出一套详细的学生培养方案,使学生进校之后,对未来三年或五年的学习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避免出现走一步看一步、总感茫然的状况。学院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尽快形成实际合作机制,满足学生想实训、要实践的心理需求,增加对学院与自身的信心;加强学生党团组织生活,举办研讨会、心得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及时了解形势发展,引导和教育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作报告,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辅导讲座。通过一系列的希望教育,让学生在半封闭式管理下更加自觉地学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目前,我院也正处于开办初期,学院半封闭管理模式正在积极探索中,我们相信,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套完善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一定会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篇2

 

学校防疫工作最新通告

11月25日,我市接协查通报,1名上海市11月25日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密切接触者现在我市,经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为阳性。为快速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就当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托幼机构、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工作通告如下:

1.全市暂停线下教学。11月26日-11月28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停课;实习实训活动一并停止;校外培训机构暂停线下培训活动。复课时间另行通知。停课期间,各校要进一步严格实行封闭管理,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校园;有寄宿生的学校,寄宿生在校封闭管理,并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全市教育系统所有线下聚集性活动一律暂停。

2.严格师生员工管理。全市教育系统师生员工坚持非必要不离徐,确需离徐的,需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各高校学生非必要不外出,确需离校要严格履行请假手续。

3.严格落实防护措施。师生员工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清洁等良好生活习惯,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室内常通风。自觉做到少出门、不串门、不扎堆、不聚集,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每天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不适症状时,立即前往就近的具有发热门诊(诊室)的医疗机构就诊,如实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诊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4.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要立即开展人员摸排,加强家校联系,每天精准掌握师生、家长健康状况和行程轨迹,一旦发现涉及疫情情况,立即报告。

徐州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学校防控组

2021年11月25日

篇3

食堂菜价高 学生掀翻桌椅

据《新京报》报道,今年上半年起,廊坊市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周一至周五校园实行门禁管理,周三下午以及周六日全天开放。10月24日上午9时左右,学校民航服务与旅游管理两个系60多名学生向学院反映食堂饭菜价格较高、供应热水系统改为刷卡消费、学校封闭管理、不许从外面订饭等问题,引发数百名学生以散步形式聚集,并在食堂挤翻部分桌椅。

廊坊市有关部门表示,一些学生对这种管理方式不满,部分辅导员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学生抵触情绪较为严重。“目前,学校已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物价监管委员会,全程监管学生食堂及购物商品物价,并调整校园封闭时间,同时恢复学生公寓热水供水系统。”

学生虽弱势 权利不容侵

《法制日报》载文指出,在此次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发生的事件中,学生们的行为虽然有不冷静和不理智之处,但从事件起因来看,校方一系列做法和规定确实存在不妥甚至违法之处,使学生们感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从而产生不满和愤懑情绪。

首先,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出台管理措施、采购销售商品、奖励处罚学生时,应当更多地运用法治思维、更广地采用法治方式。如果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超越法律的规定,随意侵犯学生隐私、随意限制人身自由、强行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等,就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投下阴影,甚至产生法律不值得敬畏、不一定遵守的错误观念。其次,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应当树立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保障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们的权利意识、民主观念、参与愿望都大为增加,因此,学校应当顺应学生们的新期待、新要求,崇尚平等协商,杜绝武断专行,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们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精神。

合理诉求需要合理表达

人民网载文指出,对于不合理的食堂菜价和学校管理,校方自然难辞其咎,但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却以砸校门、砸玻璃、掀翻食堂桌椅的方式来发泄不满,岂是一个文明社会有文化的大学生所应为的?难道除此之外,就没有更有效的表达途径了吗?

面对不合理的现象,懂得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不满,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大进步。但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不满,如何让自己的表达合理合法、有理有据,如何在表达自己观点和不满时,不以损害他人和公共的利益为代价,则是需要大学生们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或者说,某些素质的培养,仍然任重而道远。

建立学生表达诉求的渠道

《中国教育报》载文指出,学校基于校园安全和学生养成教育而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实施门禁制度,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校方这样的规定是否应该提前向在校学生征求意见?学生们对此规定是否理解、同意?对学生的反应学校是否做了相应的思想工作?不经调研仓促上马,强硬推行,结果显而易见,只会起到反作用。

篇4

加强对师生信息工作的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现代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外许多一流大学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充分利用的重要性,并不断从以下各方面对高等教学体系进行普遍调整:倡导在大学教学与管理中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格外突出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作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而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在管理方面受制于“行政化”思维的束缚,热衷于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管理意识落伍、管理机构不完善,造成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妨碍了自身管理质量的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快速推进,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国普通高校要适时转变管理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师生情况及意愿反馈信息工作在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师生情况及意愿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和他们的意见愿望。从多年的实践来看,师生情况及意愿反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师生情况及意愿,倾听以师生为主的群众要求呼声,关注群众情绪。二是反映师生情况及意愿,了解之后要向高校管理机构反映师生的基本情况及特殊情况,反映他们的愿望要求,维护师生利益。三是集中师生的智慧,就是要把滞留于非领导阶层中真知灼见的意见建议,以及师生对于学校管理和发展有创见的思路、想法集中起来,反映上去。

师生情况及意愿反馈信息工作,就是高校管理机构围绕改革发展中提高高校教学教育水平、真正实现高校职能、师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建立管理机构的专门部门汇集、分析、反映情况和意见,帮助领导分析判断形势、进行有效决策的一项经常性与基础性工作。

在高校管理职能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决定师生情况及意愿反馈是高校完善管理职能的必然渠道。高校管理工作也同其它机构的管理工作一样必须遵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一般认为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和动力原理。反馈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是由管理学的封闭原理所规定的。封闭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里的领导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一个管理系统可以看作由决策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四个部分组成,决策中心根据系统外部的信息和反馈机构传递的反馈信息,发出活动指令。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回路中,反馈机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系统缺乏反馈机构,就会出现其管理机构履行职能的相对缺失或者是执行机构代为执行,导致反馈信息的不可靠,决策中心得不到准确的执行情况的反馈,会在盲目估计下发出错误的指令,结果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反馈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是联结决策和决策执行结果的纽带,是封闭管理系统关键、必不可少的回路。

目前多数高校管理机构中,缺乏独立的、健全的反馈机构。反馈信息系统性差、可靠性差、时效性差、分析处理差,完全可能影响整个高校管理的决策制定和执行。

第二,教育的终极目的决定师生情况及意愿反馈信息工作是高校履行管理职能的根本。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获得幸福。高等学校应该提供怎样的管理才能服务于理想的教育,如何使人获得幸福感、归属感、成就感,消除压抑感、倦怠感、失落感,其中以人为本是根本。在高校管理中,教师是教学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行政管理人员在其中发挥协调、服务和保障作用。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基础地位显而易见;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更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实现的载体,师生的情况及意愿反馈就是高校履行管理职能的根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逐步发展,高校管理必定淡化了领导、命令、管制的行政约束形式,突显出更加科学的新型管理意识。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里,标语“沟通、沟通、沟通”很醒目,很好地概括出该校管理观的精髓。这种管理中不断强化的“服务意识”,便是建立在对师生情况及意愿的反馈基础之上。没有反馈信息工作的开展,便没有真正意义的服务。我国高校,必须服务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学生。因此,要将高校管理与政府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学生自身的要求联系起来,并建立长远的服务意识。建立在对师生情况和意愿反馈基础之上的服务意识换来的必将是政府的信赖、社会的赞誉、教师的拥戴和学生的依恋,对于学校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第三,在社会转型时期,当前高校管理中矛盾问题的层出不穷决定师生情况和意愿反馈信息工作是高校履行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样的巨大变化中,当然也面临着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社会发展进步和变革到一定的程度,容易出现经济失序、心理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的现象,也容易发生突发事件和社会危机。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和转型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是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社会环境下逐步发展。由于受当前社会浮躁风气的冲击,近年来高校纷纷忙于合并、扩招、升本以及高校排名,部分高校在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混乱局面并由此带来许多问题。

在高校管理与教师的关系中,容易发生冲突的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人事流动、忽视教师主体作用等问题上,职称直接与工资、住房、福利挂钩。职称评定的核心倾向脱离了以教学工作为主的原则,导致教师的职称评定怪相百出。人事流动的限制也使教师只能被圈在一个固定的教育领域,不能很好地交流发展。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独立的反馈机构,忽视教师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脱离教职工群体,无法倾听教职工的呼声;部分领导对教职工提出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不能认真听取、帮助找出解决的办法,甚至简单地加以推脱或干脆予以拒绝。更没有深入教职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思想意识上脱离群众,这种管理机构的不完善必然导致管理工作中出现主观主义、随意性,既严重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又严重影响管理机构的决策制定和执行,从而影响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

在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中,各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规定一般是在《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章基础上自行制定的,在制定的过程中总体呈现出来的特征是抽象、笼统和粗糙。部分高校在一些处罚性条款的规定上本身不够理性甚至不合法。如果人们心目中一向被当成是神圣的知识殿堂的高校所出台的规定确实荒谬、不够理性的,那么高等教育不仅产生不了理性和良知,反而只能对整个社会的不理性与荒谬起到推波助澜的恶劣作用。近年来,多次出现高校被学生推上行政诉讼的被告席。高校被学生,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正处在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人们的权利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认真地对待权利”并“为权利而斗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实十分严重。

结束语

新形势下,高校师生情况和意见反馈信息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信息工作反馈机构,及时了解反映教师和学生情况意愿,进行系统分析,发挥教师在高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参与性作用,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客观的决策行为,推动我国高校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邢雪峰.大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见[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学报,2013(2)

[2]张静媛.谈系统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

[3]周灿等.关于高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界,2008(12)

[4]李健.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时代,2007(1).

篇5

[关键词]高校档案 现代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44-01

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科学管理与服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档案对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办公档案管理日益凸显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高校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是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沿用原有落后手工检索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档案工作的计算机化管理,特别是高校档案现代化管理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速度扩大,学科专业不断的增加,科研技术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校园的各项基本建设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由于现有的档案工作人员多是兼职,甚至是身兼多职,工作量大,疲于应付,加之对专业知识技能缺乏,从而造成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三、加快高校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一)档案管理意识的现代化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高校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关键。档案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具体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创新意识,变手工操作为计算机管理,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变封闭管理为开放管理,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和信息传输技术开展校际联网,实现档案资源共享。

2.树立科技意识,掌握一定的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等管理知识,既熟悉档案现代化管理,又懂得计算机操作应用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3.树立效益意识,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争取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

为适应现代化管理制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做好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对档案实施电子化管理势在必行。但是电子文件的不安全因素,影响了对它的管理和长期保存。其次根据本校具体实际情况购买合适的档案管理软件。一套好的应用软件,必须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能自动立卷、组卷,实现文档一体化,且具有数据的维护与查询等功能。完成好硬件、软件的配置,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三)增加专管人员的投入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机构设置变多,职工和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多。因此,高校在设置学校综合档案室的前提下,可根据需要在各处室分设档案室,并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高校领导也应转变过去那种将档案部门作为安置、分流人员场所的陈旧观念,要在档案工作中引进竞争机制,制定档案人员岗位职责,把档案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工作成绩同工资晋升、职称评聘、评选先进等结合起来。为档案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时间和财力,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高校档案队伍建设。

(四)档案管理队伍的现代化

当今信息社会不仅对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而且对档案管理者的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从专业、年龄、职称等方面,对档案管理队伍进行优化组合,并通过合理配备和引进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具有现代意识、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的档案管理队伍,这是推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本保证。

五、高校档案管理自动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渐进。应该注意到,高校档案管理自动化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管理手段。特别在改革刚起步阶段,在新旧交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等问题,更要注意发挥传统管理手段的过渡和缓冲作用,以免工作的脱节和失控。

二、严格抓好档案数据格式的标准化。档案数据格式的统一是档案信息人员从网上获取信息的保障条件,档案部门制定标准化工作时应考虑全网性、各类信息数据库的兼容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档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保密与防伪措施。高校在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过程中,保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网络上提供档案信息要做到合理、合法,确保国家秘密和其他秘密受到保护。通过权限设置,高校档案人员可以根据用户所能享有的权限规定其对所需档案的享用程度,从而确保档案资源不会被滥用。另外,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档案的文字无个人字迹特征、无书写墨迹的新旧之别,一旦被纂改,极难识破。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要针对使用者情况,应用计算机的限读功能,防止在传输过程中泄密。

篇6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虽然名目不同,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都是体育学科的一种,都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从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有需要有一定的体育环境基础,高校体育需要有更多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技术以及体育设备等等,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为社区体育服务,因此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利用学校体育教学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好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也能有所提高,在未来进入到社会后,也可以更好的发展群众体育,这也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社区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活动在未来都需要在社区体育环境下开展,高校体育作为社区体育的基础,也为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更优质的体育项目,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为了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完善发展,就需要通过高校体育的发展来带动社区体育的不断进步,这样有利于社会体育教育观念的形成,对社区、学校以及家庭等社会单位的体育活动开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在体育项目和体育竞技比赛中也有一定的共通性,高校体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而社区体育的发展也需要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体育锻炼重要性认识的培养也间接的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由于体育项目的共通性,学生们在高校时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在未来也会带到社区体育环境中,从而更好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而由于高校体育也是社区体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将会带动更多的人们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也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长远来看,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国民身体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发展脱节现状及问题

2.1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很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率极低,其参与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2.2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大多数学校采取封闭管理。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体育场地通常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优质体育资源互利共享的相应。

2.3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受制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二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融合发展的对策

3.1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以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3.2高校体育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高校体育要树立社会大体育的意识,不但要搞好校内的体育工作,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积极参与,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主动走出去,大胆请进来的策略,高校应对社区居民中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3.3搭建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发展的组织管理机构

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负责人和居民代表三方构成社区体育委员会。在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上,除少数必要的专职人员外,多数可由业余或兼职人员担任。在经费来源上,除少量的政府投入外,多数应由活动创收等市场渠道及企业的赞助来解决,组织机构的活动地点选择为社区内较有影响力的体育场馆,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进行会议交流,对开放中的有关事宜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加强了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性,使其向经常化、规范化方面发展,从无序、松散向有序、有计划的趋势发展。

3.4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宏观调控

篇7

财务会计角度食堂外包利弊

现阶段,各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发展,其经营模式更加多样,经营了由自主经营、承包经营再到外包经营的发展。当前餐饮服务进一步市场化,在此过程中食堂外包必然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但是难免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对食堂外包形成的利弊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外包弊端的应对措施,由此希望可以增强食堂竞争力,使其经营活动更为规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食堂外包有利方面

(一)促进食堂固定资产投入的降低

传统自主经营模式下的食堂,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置和安装食堂基础设施,同时还需要对定时对食堂设施进行维护和更新,这些都会增加了自主经营的资金压力。而采取外包模式可以将设施的购置支出压力转移给外包方,外包方自行通过各种融资方式筹资购置食堂设施,使得高校固定资产投入降低。

(二)节约劳务成本

食堂采取外包主要是为脱离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化的行政后勤系统,进行社会化后勤服务。高校自主经营食堂,其后勤系统归高校所有,其内部人员管理极为复杂,加之工作人员薪资都需要学校负责,增加了高校的经济负担。将学校的食堂外包出去,由外包方自负盈亏,按照市场行业标准确定薪资待遇,给予一定的工资。由此可以为学校节省很大一笔工资支出,节省了成本。

(三)增加经济效益

在食堂采取社会化管理前,其经营模式过于简单,服务对象较为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高校食堂具有一定的福利性,食堂物价较之市场均价要低得多,单纯依靠食堂单一的经营收入,食堂是难以有效的维持下去,必须依赖学校方面的补贴。自从学校采取社会化管理,外包方可以结合市场物价水平自行的确定食堂饭菜价格,同时也可以拓展餐饮食堂服务范围,自主承担风险,自负盈亏。同时,采取社会化管理后,可以显著提升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由此能够显著提升经营效率,增强食堂的经济效益。

二、食堂外包的弊端

(一)难以控制采购成本

食堂外包之后,食物原材料的购置由外包方负责,学校没有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干预,因此难以有效的控制原材料购置成本。食堂购置的原材料繁杂,涉及面粉、米、食盐、蔬菜等方方面面,这些物料价格不一,同时采购渠道也不同,成本必然存在差别,物料质量也会具有一定的差距,在外包之前,食堂财务部门都会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外包之后,外包方控制着物料购置渠道,因此难以对物料购置成本进行严密的管控,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用餐费用提升。

(二)外包方最大限度的追求经营利润

食堂外包方追求经营利润是其承包食堂的目标以及动力。经营利润同时也是外包方经营食堂重要的资金来源,在利益的驱使下,外包方会提高食堂饭菜的价格,由此可以实现经济利润的增加,而这必然会使学生用餐费用的提高,同时会增加高校费用支出。

(二)服务对象的扩大,加大内部管理难度

食堂外包之前,食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校学生以及教职员工,经营对象较为单一,收益并不理想。采取外包之后,外包方为最大限度的追求经营利益,必然会拓展服务对象,允许外部人员进行消费。由此,食堂的封闭管理模式被打破,加之人员的增多且非常复杂,这必然会增加食堂管理难度。

三、食堂外包弊端的应对策略

(一)进行餐饭的补贴

在外包之前,直接对食堂进行补贴,由此控制食堂饭价的盲目上涨。而食堂外包出去之后,对食堂进行补贴显然是行不通的,学校可以将其直接补贴给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学校内部人员可以具有自主消费权。通过这一补贴形式,高校内部人员可以在自主选择消费地方,这也使得一些消费转移到高校外部的餐馆,这使得食堂面临了更多的竞争,使其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外包方则不得不对用餐质量进行改善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二)对原材料购置成本进行严格的监督

食堂采取外包模式之后,因为外包方追求利润的特点,会以各种理由提高饭菜价格,从而实现利润的增加。但是学校学生消费能力有限,假如饭菜过高,学生无力承担,增加学生的负担;或者导致学生用餐质量下降,饭菜质量不高。第二种情况不可取,这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从物料的购置成本着手,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在保障外包方利润的基础上,引导外包方确定合适的价格,由此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用餐服务。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折旧管理

学校食堂只是外包了食堂的使用权,其所有权依然归学校所有,但是伴随食堂基础设施与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必然会出现各种损耗,根据国家的会计准则法规,应当提取相应的折旧费,减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因此,在外包模式下,学校的后勤财务部门可以加强固定资产折旧管理,通过收取折旧费来补偿出让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损失。其一,对食堂固定资产和设备相应的账面价值进行实时更新,由此可以确保账实信息同步,从而保障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其二,应当切实监督外包方在基础设施和设备具体的使用情况,及时查看其是否存在损坏,第一时间的上报并入账。

四、结束语

综上,我们从财务会计角度分别对食堂外包所产生的利弊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明确其利弊的基础上,探讨了食堂外包不足的应对措施,由此希望可以促进食堂外包进一步发展,实现食堂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兰永慧.从财务会计角度探讨部队食堂外包的利弊[J].经营管理者,2013(12):179.

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软件实验室;管理创新

1.引言

高等院校的软件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 是关乎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其管理水平和建设现状也是学校的教研水平的体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逐步深入,高等院校软件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也在同步扩大, 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不容忽视的是,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软件实验室在发展和建设上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与新情况,本文结合软件实验室运维和管理的具体实践,探讨如何对新时期高校软件实验室管理进行创新,从而为计算机实验室的教学管理改革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

2.高等院校软件实验中的问题分析

当前,软件应用水平的提升已变成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软件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方式

目前的软件实验教学手段已经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存在一些距离。一些高等院校的软件实验教学依旧是学生被动式学习的陈旧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系统的、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精神,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理论与实践脱节

软件实验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导上,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进行课程学习。而目前依旧有一些院校不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

(3)实验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传统因袭的原因,长期以来,高校的软件实验人员被称为“教辅”,因此对于这部分师资往往重使用,轻培养。相对滞后的实验教学改革导致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水平的提高在无疑被限制了。

3.高校软件实验室管理创新

针对以上的论述可知,高校软件实验室管理创新势在必行。众所周知,软件实验室最大的职责就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并搞好日常的搞好实验实训教学,而实验室的教学质量又关乎学校体制改革和上新台阶的成败。高等院校只有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才能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1)高等院校软件实验室管理观念的创新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趋向综合的新特点,表现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各学科相互渗透,广泛交叉,这就要求软件实验室必须配合院校的教育理念来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在实验室管理观念的创新上,同时要兼顾硬环境的建设,包括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等,以及软环境的建设,包括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管理创新的理念应着重于: 充分发挥软件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技术专长,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充分共享软件实验室信息资源;努力提升软件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为软件实验室构建容易操作,方便实用的资源利用环境。

高等院校软件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是集中型体制管理模式,而结合目前的大学生培养目标,实验室的创新管理模式应该注重将大类学科作为实验室建制模式。大类学科模式是结合学校大类学科的培养方案提出的相关要求, 通过整合,构建能够满足大类学科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环境,实验室也不再延续传统的以课程为定义对象的传建制模式,而是经过创新,转变集中型实验室建制模式,软件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能够使教学和科研的条件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在教学中能发挥实验室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实验室设备的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2)高等院校软件实验室功能观念的创新

软件实验室应是培养创新人才、强化素质教育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完整的信息技术教学体系。因此,在功能上,软件实验室要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能够有机会将想象力转化为现实,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中停留在简单的验证性实践上。

(3)高等院校软件实验室机制观念的创新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重视个性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综合素质。软件实验室只有摒弃传统的封闭管理观念,形成自我发展的创新运行机制,才能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开放交流的创新管理体系。因此,软件实验室应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实验室不断发展,保持活力。软件实验室应注重,寻找科研开发课题,以市场为导向专注于基于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创新实验,从而使实验室资源的最佳效益得到充分发挥。软件实验室只有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才能够在创新的路上走的更远。

(4)高等院校软件实验室教学观念的创新

随着社会对于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高等院校应该更加注重于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软件实验教学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力求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软件实践教学。在平时的实验教学安排上,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突出技能的培养,,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准则重新构建软件实验教学体系,大幅度增设应用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课时和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智能和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4.结束语

在教育转向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软件实验室只有持续创新管理,构建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全新管理方式,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适应软件实验室使用者的需要,从而创新实验室管理的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软件实验室还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室的维护管理者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持续创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白雪. 网络化条件下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J]. 铜陵学院学报,2010,3 .

篇9

论文摘要摘要:文章分析了图书、情报、档案三者本身存在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三者之间分化独立的弊端,指出在网络信息时代实现信息的联合管理,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和应该采取的办法。

全球性、高效率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传输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以信息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知识信息生产、分配和利用的格局。档案、图书、情报承载着信息的共性,科技的迅速发展,赋予其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特征,同时也呈现出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图书情报档案发展之路本是一体

在我国古代,档案管理机构就是文书、图书、编史和档案结合在一起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图书、档案存储量增加,人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图书、档案也产生了不同的需要,原始的图书、档案一体化结构发生了变化。图书在档案的基础上发展了起来,并超越了档案的界限、范围和内容,成了可以出版的文献;情报则是一种社会信息交流,它的信息源除了生产、生活中的直接信息以外,主要源于图书、档案的间接信息。所以说图书、情报、档案同出于一源,并逐步分化为独立的系统。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越来越强,新形势下要求管理模式实现一体化、现代化的改进迫在眉睫。

(一)从工作内容上看

由于图书、情报、档案均属文献及信息系统,所以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其三者的基本职能、工作目的和功能、工作性质、工作程序等等都是基本相同的。基本职能就是进行知识信息的采购、储存、加工、输出和反馈;工作目的和功能就是储存人类文化知识,并保证代代继续和传递,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在同代人之间横向交流,为当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科研传递和提供科学信息,促进社会的发展;工作程序都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保管和传递利用等,只是各有侧重而己。为实行一体化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从社会发展来看

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者进行分流,经过多年来各自的发展阶段,己形成了各自的特征,三者之间存在某些差异,总的来说这是种社会进步。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这种各自为政的纵向发展,由于缺乏横向联系,局限性极大,既束缚了各自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种独自纵向发展的主要新问题表现在摘要:造成档案、图书、情报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共同开发利用;各自为政纵向发展的封闭和半封闭系统,不能适应开放社会信息纵横交流的需要;图书、情报、档案都属于信息知识,目的相同,功能方法也基本相同,纵向独立发展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极大浪费,同时也影响科学探究及现代化网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和科学探究对图书、情报、档案需求是整体的,既要求利用原始的档案资料,又要求利用系统的理论依据、数据、参考资料,还要求提供最新动态的科学信息;既要全面、系统,又要精、准、快,手续方便;所以社会各方面的读者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档案三者的横向发展,实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三)从文献资源管理来看

目前我国文献资源管理存在着许多弊端摘要:各系统各自为政,在工作、业务上各搞各的一套,互不通气、互不配合,影响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充分利用;由于文献数量激增,即使是财力雄厚的图书馆、情报机构或档案馆,也很难形成文献保障体系;书刊价格上涨,经费不足,文献大量重复,利用率低等都制约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者一体化管理能够使图书、情报、档案等信息资料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互通利用,更好地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价值。

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是必然趋向

目前图书、情报、档案目益靠拢,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己形成一种趋向。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总量在急剧增民,人们希望信息部门能够提供全力一位的服务模式,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信息网络技术是发展的需要

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高校不可能离开信息网络去孤立发展。因此,只有构建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网络化,促进信息服务的交叉和融合,并完成同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和国际互联网的对接,才能共享全球信息资源,高校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信息源,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又能通过网络将自身的发展成果推向世界,扩大影响,使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它应有的价值。

(二)信息资源整体化的需要

现代化生产和经济发展,高科技探究和成果创新对图书情报档案资源的需求都是整体化的,既需要比较系统的理论依据、参考资料,又需要原如的档案资料,还需要最新的科学情报信息。这种需求不仅要快、广、精、准、全面系统,而且要使用方式简捷,利用方便,图文并茂,手段先进,用户希望在得到整体化满足的条件下,通过综合分析,探究历史,目前状况及未来的相关信息,在理论上或实践中能获得新的启迪、新的创见和成果。

(三)一体化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图书情报档案原源于一体,具有相同的学术渊源,学科内在体系结构也十分相似,都是探究社会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科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一体化走向独立,又从独立走向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分化独立的纵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封闭守旧的局限性越来越大。因此,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管理学科教学都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就是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置于信息管理的大背景下,既能适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给图书情报和档案事收带来深刻的变化,使所培养的人才有更广泛的社会适应性和现实性。

高校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应采取的办法

目前,根据管理体制、标准化工作程序、设备条件和工作人员素质等力一面存在的新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办法,以大力推进信息一体管理进程。

(一)组织机构

建立一个图书馆、情报机构和档案馆组成的联合体(即信息服务协会或中心),成员单位原有职能和内部机构保留,但要统一建库格式和服务模式,将原馆内实施的封闭管理和独立体系转变为开放性的网络结构,面对信息服务用户形成一个整体,以达到资源的合理支配。联合体领导可由图书,情报、档案等部门的领导担任,负责制定检索、分编、建库及服务规则,统一访问标识和索引。此外,还要负责协调馆际关系,合理调配技术力量,组织开发攻关,科学管理综合信息资源。这样,既增强了图书、情报、档案工作的互补性,为国家节省了经济开支和用户的便捷利用,又不会影响各个部门内部的规范化管理。

(二)网络结构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组建联合信息网络,把分散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联成一个集团信息网。该信息网由资源采集、信息产品库、用户服务器及用户终端等部分组成,用户可通过和网络相连的综合信息目录浏览器查找所需的信息。

篇10

关键词:高校建筑工地风险因素安全管理

一、高校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业的危险性很高,每年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死伤事故,据有关部门统计,建筑业的伤亡人数在各类不同行业中的排名仅在煤矿企业之后,位列第二位,统计数字也相当惊人。造成的伤害事件中不仅表现为施工企业相关人员,也表现为周边人群。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建筑项目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高校是人口密集区,高校内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研究高校内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建设项目工期顺利实现的基本保证

任何一项建设项目都面临着紧迫的工期要求,对业主来说,节省时间就是增加效益,因此工期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就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企业生产效益,因为拖延工期意味着损失。但是,假如在施工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个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甚至遭到建筑监管部门的停业整顿处罚,那保证正常工期的完成根本不可能,因此,片面追求工期的提前实现而忽视施工安全的观念和做法不可取。

(二)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建筑企业的成本包含的项目很多,且多是有形的,为保障安全生产投入的安全品也构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比如老化设备的更新、安全防护设施的购置等[1],从表面上看,抓安全生产管理意味着增加投入,增加成本,但实际上这些投入是必要的,也是经济的,否则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建筑企业必然面临着财产损失,如果造成人员伤亡,企业的赔偿金额则构成安全成本之一,随着工人工资的增长,这一类赔偿将越来越高。再者,一旦发生伤亡事件,主管部门的处罚也构成了安全成本之一,由此来看,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尽管这一成本是无形的。

(三)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有利于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必然要注重维护自身的形象。建筑企业也不例外,试想,一个疏于安全管理的建筑企业,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哪个业主会放心地将项目交给这样的企业?什么样的建筑从业人员愿意、敢于进入这样的企业工作?项目经理的前程也将受到严重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该企业出局。

二、高校建筑工地施工的风险因素分析

高校内建筑工地具有一般建筑工地的特点,也由于处在一个人口密集区的原因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因素。

(一)对建筑企业内部造成伤害的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局1986年颁布实施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分类》[2]中划分的造成伤害的原因,结合建筑企业施工特点,将建筑工地施工风险因素分为类:

1、坠伤事故。建筑工地露天施工,多为高空作业,施工人员因操作失误、上下作业区间缺少隔离保护设施、操作设施机械故障、脚手架不合格等原因而导致坠落伤亡的事故是所有类型事故中的最多的一类[3]。

2、意外打击事故。施工人员自身安全设备缺失(不带安全帽)、建筑楼层之间防护安全网不牢固、塔吊物品坠落、高层工作人员随意处理建筑垃圾等原因,造成在低层施工的人员意外伤害。

3、电击事故。建筑工地的用电是隐患最多的环节之一,电工的技术水平导致电力组织设计不合理、配电设施配置不合格、非电业施工人员照明线路的私拉乱接行为等导致电击伤害。

4、机械伤害事故。建筑工地的大型机械主要包括挖掘机、起重塔吊、混凝土搅拌机、直梯运输机、打桩机、带式运输机等,这些机械对施工人员造成伤害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机械自身的故障,比如年久失修,设备运行前检查缺位等原因;另一个是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当引起伤害。

5、其他伤害事故。施工人员多为承包商零散组织,在住宿、生活饮食等方面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集体居住,由于管理不善和工人安全意识不强,做饭生活用电很容易引发火灾,造成群死群伤和财产损失等安全事故;饮食风险是另一个隐患,尤其是夏天,中暑、食物中毒等。

(二)对高校人员、设施的风险因素分析

1、运输车辆事故。建筑工地施工需要土石方、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的运输,大型车辆进出人口密集的校区,由于大货车自身吨位大、车辆状况参差不齐,加上一些驾驶人员素质不高,开车普遍较快,也经常出现疲劳驾驶、超速驾驶等情况,撞毁校园设施、撞伤行人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2、民工管理事故。虽然建筑工地按照惯例是封闭施工、封闭管理,但施工人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经常不经允许偷跑出施工区域进入校园,使用校园设施,甚至进行盗窃、抢劫和,此类治安和刑事案件发生的概率也不低,并且民工的流动性强,案发后难以处理。

3、学生误入工地伤害事故。高校学生密集,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较多,尤其是到了夜间,学生活动的范围很大,难免出现误入建筑施工现场的现象发生,误入后可能发生意外的伤害,比如摔伤、机械伤害、高层跌落甚至被不法施工人员临时起意而侵害的事件。

三、高校建筑工地施工安全管理对策

美国安全工程师Heinrich在大量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基本的规律――“88∶10∶2”的规律,即在100起安全事故中,有88起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有10起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结合造成的,只有2起是难以预防的。这就充分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影响安全生产、导致事故发生的决定因素[4]。因此上述风险因素应该是可以通过采取必要措施而有效避免的。

(一)加强安全技术管理

从技术层面上,防范安全事件的主要举措应该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论证,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检查审核,确保万无一失;建立对大型机械设备使用前的检查和试验制度,对主要设备要定期检查、及时维修,杜绝设备带病运作符合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技术性的岗位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尤其是问题高发的岗位一定要坚持这样的原则。比如高空作业、电气焊、大型机械的操作等。

(二)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建设

安全生产制度建设要本着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的原则,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到安全制度上墙、标语到位,制度范围涵盖每一个生产场所、每一道生产工序,并且设置安全员岗位,经过严格培训后上岗,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做到安全员的尽职尽责。工地门卫要严格落实,确保高校校园内的风险事件不发生。

(三)重视安全教育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该体系应该有部分组成:一是安全意识教育,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培训,达到全体施工从业人员风险态度端正,重视风险事件,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案例教育、安全生产演讲、安全生产先进表彰和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等;二是安全法规教育,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也要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通过案例教育外来务工人员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要触犯法律。

(四)加强对车辆和人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

施工雇佣的运输车辆要严格审核,不能无证驾驶,要经常召开驾驶员的安全工作会议,定期汇报情况,自查自省,作为工地管理方,一方面要尽量让工地避开人员密集的区域,能另开大门最好,如果不能,则要经常进行检查监督,查到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外来务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上远离家乡,生活比较清苦,心理问题也很多,工地管理方要通过有效手段管理好他们,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争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