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一体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一体化建设

篇1

一、概况

1.精心设计德育一体化”管理总目标

学校制定出一到五年级德育管理的总目标,将德育有机地统一在一到五年级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能与之互相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学校德育管理的总目标: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每个年级分别设立不同的主题教育,使整个学校德育活动循序渐进,形成一个整体,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

2.构建德育“一体化”层级管理网络

学校构建了以校长负责制下的德育、教学一体化的层级管理网络。具体而言,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德育、教学一体化工作,设立德育的分管校长具体实施,下设德育处,由德育主任、少先队、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具体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德育处、少先队、班主任(中队辅导员)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强化少先队的职权;管理层机构和人员少而精;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建立“星级式”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

学校按照导向性和激励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性和阶梯性、主体性和个体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评价原则,运用“星级”评价方法,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建立科学简明的学校德育课程星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做法

1.评价项目

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的项目主要包括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和感恩星。(见图1)

2.评价标准

(1)乐学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乐学星”。

第一,课堂专注: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积极发言,善于思考回答问题。

第二,作业认真:认真完成各科作业,正确率高,能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书写整洁、规范、美观,行款整齐;能按时独立完成并检查家庭作业,完成预习、复习工作。

第三,晨诵午写:早上到校后能自觉、大声地诵读;中午到校后能自觉、认真地进行午写。

第四,坚持阅读:坚持每天阅读30分钟,坚持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或精彩段落;能够经常动笔写读后感、日记、小文章;能向校报投稿。

第五,学习进步:单科学习成绩较之上次测试在分数、名次、分数或等级上有进步;课堂、课问纪律有进步;其它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

第六,成绩优秀:期中、期末考试学科成绩为优秀者。

(2)守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守纪星’’。

第一,课堂纪律: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早退、旷课,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任课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可实行一票否决权)。

笫二,路队纪律:遵守上学、放学路队秩序,走路时昂首挺胸,呼号时声音响亮。

第三,集会纪律:整队时速度快,能保持安静;集会中站姿标准,不与同学交头接耳;离场时按指挥退场。

第四,校园纪律: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说粗话、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大声喧哗;不疯跑,

(3)礼仪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礼仪星”

第一,着装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着謦洁的校服并佩戴红领巾。

第二,举止文明:保持个人卫生及周围环境的整洁,主动捡拾塑料盒、纸片等,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杂物,不乱涂画墙壁;不在路边摊点购买“三无”食品。

第三,行为示范:能被评选为班级、校园文明礼仪示范员的同学。

(4)健体星

学校各项体育测验达标并且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健体星”。

第一,体育课堂:体育课上听从体育教师指挥,训练动作规范,不做危险性活动,

第二,坚持锻炼:阳光大课间时能在规定区域进行锻炼,并且每天在家能坚持锻炼15~30分钟。

第三,做操规范:做眼保健操、礼仪操、广播体操动作规范。

第四,行为示范:被推选为运动员的同学或被推选为眼保健操示范员、礼仪操示范员和广播体操示范员的同学。

(5)感恩星

达到以下标准之一者即可获得“感恩星”。

第一,热爱班级:不在课桌凳上乱涂乱画;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约束个人言行,给班级争光添彩。

第二,爱护同学: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能提供帮助。

第三,孝亲敬长: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能接受老师、父母的教诲,不顶撞长辈,能用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父母(如积极为教师服务;为父母洗脚、端茶,坚持做家务等)。

3.评价办法

(1)评价周期

建议低段2周,中段3周,高段4周;年级部视学生情况自主确定。

(2)评价流程

其一:周期初申请一同学监督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其二:即时申请一班级评定会评定一班主任颁发喜报。

评价流程中的两种申请方式涵盖了学生申请需求,同时全体同学参与,加强了监督,保证认定的公开、公平、公正。

(3)认定时段

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汇总得星数,认定金星、银星、铜星阳光少年,由学校隆重表彰并颁发“星级阳光少年”奖状。

三、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激励性评价效果

1.科学的评价体系,有效引领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该体系既要保证用幸福快乐引领学生成长的激励性评价理念,更要注重能在教育教学中好落实、易操作;注重加强过程性评价,避免只依靠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

“乐学星、守纪星、礼仪星、健体星、感恩星”多种类别的评价,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是对学生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每个班级设有“争做阳光少年描绘成长画卷”评价园地(见图2),用笑脸章来对学生平时表现进行动态管理,采用“笑脸章-半圆星-整圆星-铜星-银星-金星-星级阳光少年”递进式评价模式。

每个班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评价,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学校所分配的表彰数量,每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均又制定了适当的评价方案。这种评价体系,重在激励,重在激发学生“争章”的意识,从而不断地超越自己,由他律“争章”到自律“守章”。

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为保证评价效果,让学生体会到幸福成长的快乐,学校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班级阳光少年、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的评比。除每学月对班级阳光少年表彰外,在学期末还对级部阳光少年、学校阳光少年隆重进行表彰(人数约占全校学生数的1/2),主要是进一步激发学生争章的信心,让其感受幸福,快乐成长。这种评价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使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各方面表现进步较大的所谓“学困生”一样能被评为阳光少年,人人都能找到幸福感。

3.转变的评价观念,成就学生的幸福课堂

评价改革带来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笑脸章的使用,杜绝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教师们有了共识:既然笑脸章能解决问题,何苦再用体罚去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更新,带动了学生教育工作的整体变化,教师不再只是盯着学生的不足看,更多的是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笑脸章不再只是优秀生才有的待遇,适当调整标准,“学困生”一样可以得到笑脸章的鼓励。评价观念的转变,保证了所有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机会,而学生为了获得笑脸章,需要不断改正不足,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在某个长处上获得笑脸章,这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变激励为动力。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由对立转为朋友,增强了彼此的幸福感,最终促使全校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幸福氛围。

4.家长参与式评价,成就幸福家庭

校外自律章,将评价权主要交给了家长,表现好的学生可由家长为其争取笑脸章。当学生得知学校让家长颁发自律章时,为了得到这枚章,就会付出努力,并在家长的监督下,通过长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坏毛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也会变得懂事很多。这种在激励性评价中纳入家长评价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在校外表现的监督,提高了家长的话语权,解决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无奈和烦恼,减少了亲子矛盾,有利于形成幸福和谐的家庭关系,家校合力也更强了。

5.学牛幸福指数提升,成就幸福学校

激励性评价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比以前更守纪律了:上课乱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逐渐的少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不仅如此,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自信自强的多了,自卑胆怯的少了;遵守纪律的多了,乱打乱闹的少了;虚心好学的多了,不求上进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损人利己的少了;爱护公物的多了,破坏环境的少了;学会合作的多了,自私自利的少了;创新实践的多了,墨守成规的少了;遵守公德的多了,违反秩序的少了;家长积极为孩子争取自律章的多了,来校告状的少了。

篇2

关键词 建筑设计;装饰;一体化;

1.国内建筑与装饰的现状分析

1.1 建筑设计和装饰脱节的成因分析

相关研究和资料显示,建筑设计和装饰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上:

(1)从设计的过程来看,建筑设计与装饰设计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工作项目,在具体的设计实施过程中由不同的设计师完成,增加了协调的难度。

(2)开发商有意为之,一是为了降低工程成本,二是不搞精装可以制定出“较低”的销售价格,营造出较低的价位来符合各种消费人群,便于快速地实现投入资金的回笼;

(3)国内的业主热衷于购房后的装修过程,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的居民当拿到毛坯房后,有很多家庭是集全家的想法和意见,亲自进行设计、跑材料市场、找装潢工人,把自己的装修想法全部付诸于实际,而且其乐融融,俨然不顾装修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环保,装修的过程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否有负面影响,做法上是否有节能的实效。另外,还有很多专业的装潢公司的存在,可以提供各种不同风格的装饰风格,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的审美观点。

1.2 建筑设计和装饰脱节的不良后果分析

(1)装修对建筑安全性的影响

对于具体的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而言,建筑设计上没有办法对装修后的具体情况进行估计,所以在每户业主装修后,导致对地基基础而言荷载的增大,而地基恰好是上层建筑物的安全保障,如此一来势必对建筑的安全系数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建筑整体结构使用的安全性。

同时,在现实中,由于建筑和装饰的脱节,建筑结构势必有时出现与用户装修需求之间矛盾的情况,通常情况下住户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是对结构实施不同程度的改造,例如在没有研究施工图的情况,墙上进行穿孔、增加隔断层等,完全不考虑建筑的安全性,改造带有非常强的盲目性,形成安全隐患。

(2)装饰缺乏统一性导致火灾及质量隐患的存在

目前,装饰装修过程中,木制材料使用最为频繁,而且大多属于可燃、易燃性材料,这无疑留下了火灾安全隐患。再从装修的质量角度看,有很多用户是包给装潢公司进行具体施工的,很多用户对装修质量缺乏鉴定的经验,导致了施工方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了可乘之机。

(3)装修涂料污染对业主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人们对建筑室内实施装修的过程之中,涂料的作用导致其不可或缺,虽然目前人们对环保、生态的意识变强了,但是环顾当前的装潢材料市场,涂料的种类繁多,价格也有很多的猫腻,导致消费者对涂料的优劣一时难以识别,而事实上,劣质的涂料中通常有很多指标超标,用后散发出刺鼻的有害气体,很长时间难以挥发掉,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可估计。

2.建筑与装饰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2.1 一体化设计有利于节能减排

建筑与装饰装修一体化,便于对建筑从设计到交付使用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统一角度对建筑的装修标准进行设计,有效地提高装饰的质量,有效地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材料的统一购置,减少了业主购买劣质材料的可能,同时统一购买可以使装修材料得以整体的规划使用,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体化设计与业主单独装饰作业相比可以节约出大约15%的装修成本。

2.2 一体化设计有利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与装饰装修一体化,整体上提升了建筑设计人员和装饰设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建筑与装饰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一体化设计有效保证了建筑的安全性

从设计上实施建筑与装饰装修一体化,避免了业主自己装修过程中对建筑盲目的改装,也避免了劣质材料对室内的污染,提升了建筑安全可靠性。

3.优化建筑与装饰设计的一体化设计

从建筑与装饰一体化的任务来看,就是将各种元素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各部分在各司其职的同时有具有整体性,一体化设计应在预算不超的基础上满足建筑的功能性,同时还应该给业主一个视觉上很有表现力的建筑成品,实现物理、功能和美学这三个层次的有机整合。

3.1 物理的一体化设计

建筑与装饰设计的一体化设计从物理层次思考,其关注点在于组件与系统在空间上是如何做到和谐共存的。在标准的设计中许多建筑的地板――天花大多被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层次,在设计上这些空间上的分离严重阻碍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的一体化设计就是从所有的建筑构造范围内进行考虑,实现让几个系统同时占据一个区域和建筑空间。

例如:一个空调管道要穿过钢梁系统时,结构系统和机械系统就必须被加以整合,可以通过比较管道尺寸和钢梁之间可用空隙的大小来实现这个整合。如果管道理想的尺寸和形状,比理想梁架间的空隙大,就必须修改一个系统来实现物理的一体化。

3.2 功能的一体化设计

性能的一体化必定和统一的功能有某种联系,如:承重墙既是围护又是结构,所以它取代了两根柱子、一根梁、一层围护,把功能合而为一,如果运用得当,这样的做法可以节约造价,降低复杂程度。暴露管道的例子也是性能一体化的典型,其他组合技术,可以随后通过对管道材料和油漆的选择来应用。

3.3 美学的一体化设计

建筑上外露的、有形式表现力的组成构件在叠加起来的形象中的共存方式是由视觉一体化实现的。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确保建筑各部分之间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照明设备、空调装置、管道等元素将在建筑中呈现出来,建筑师应学会选择、配置、运用建筑元素,来满足视觉和功能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体育的定义

城市体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三大部分组成,而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各自由一些子系统组成,如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大众体育则包含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等内容;学校体育则包含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等内容,子系统由更小的系统构成。体育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产物,城市体育文化是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城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城市文化微观层面上看是包罗万象,在文化角度上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历史演变的人类发展方面来看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文化进步的产物。

二、城市体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表现

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里,体育曾只是少数奴隶主、地主、资产阶级的一种取乐、开心、玩耍的工具,表现为城市文化中的贵族阶级消遣文化。但环顾现代城市,体育文化已发展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常见的“一家人去划船”、“成群朋友去登山”等已是普通市民们的平常之事。现代城市体育文化表现出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

城市的现代化除物质文明的发达外,另外还表现在它的高度开放性、信息灵通性和文化构成的异属性;城市文化这些现代特性,带给城市居民的影响是生活观念新潮化、文化氛围时尚化。他们开始在日常的信息表中安排体育活动时间,开始关注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甚至高谈阔论假球、黑哨、兴奋剂。体育文化已走进千家万户,贴近你我生活。城市体育文化表现为平民化、生活化和社会化,除了上述的物质、意识基础外,现实基础造就这一结果也很显然。

三、城市体育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新观点、新趋势。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总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是指第三产业中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业、新闻出版业、体育文化产业等。发展文化产业是把文化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并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当今世界,发展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一个精神亮点,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城市人生存的精神支柱,是少有的不易受经济波动影响的产业之一,甚至在世界出现区域性经济萧条、经济大气候恶化的情况下,仍能逆势而进,强劲地发展。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经济平均递增仅为0.43%,而体育文化产业却以3.25%的速度增长,体育文化产业排国内十大产业的第六位。体育文化产业不仅自身能直接为城市经济创造巨大的效益,而且能发生连锁反应,强劲拉动一系列相关产业乃至“无关”产业的发展。此外,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体育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还可以扩大内需、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如1995年美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直接提供了230万份就业机会。因此,体育文化产业对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多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篇4

关键词:公路建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87-01

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发展项目,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影响区域经济建设的众多因素中,交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公路主要是实现人流、物流等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础性的设施之一。在构建适合海外投资环境以及进行资源开发等诸多的必要性条件之中,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以下是笔者针对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规划的决策讨论。

一、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建设以及相关的系统方面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很多智能化的高速公路已经不断成为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新研究的课题,很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专项的研究,主要原因也在于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很可能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高速公路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大陆已经有高速公路建设成功的案例,这也从实际上说明了高速公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高速公路支持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产业属于现今公认的新兴产业,能够有效活跃我国的市场经济。高速公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包含有通信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相关的内容,电子信息技术已经促进了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交通控制等的智能化运输系统属于一种跨世纪的发展目标,但是其技术基础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第一代的智能运输系统已经逐渐投入市场的运作中,在我国的建设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级的相关公路网中可能形成一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本。例如,目前已经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物流系统,能够逐渐作为西部的现代工业生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方面的支持,还能够进而提供更好地服务项目支持,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地相关市场机会。

(二)公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圈形成

首先,国内很多工业方面在选址和物流等方面都依托于路网。工业选址主要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于构成物流系统的主要因素,方便快捷是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实现运输快速的同时可实现原料的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的降低。这些包含的相关因素已经是企业利润变量的一些自变量,一些同样成品的价格也会因为消费地的一些运费变化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当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保持准时性和速达性等,这些成为了物流系统发展和壮大的基本要求,并成为了衡量物流系统是否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基本标准。

二、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决策和思路

由于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综合考量交通发展的状况,同样,在发展交通的时候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系统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实现二者协调发展。

(一)一体化规划的决策

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因为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相关耕地质量相差极大。东部主要减少的是一些优质的耕地,但是西部很多区域减少的却是一些贫瘠的土地,甚至于是一些沙漠土地。因此,公路的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决策思路从本质上说属于大系统的一种战略决策思想。如果把公路建设和国土的利用效率等基本的因素加入到经济的决策过程之中,那么以公路的建设尤其是高等级的公路的建设的方法,来不断推动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改变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路。

(二)公路建设规划方案

1.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以地方性为主而国家性为辅,地方的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因此,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是抓好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并且带动区域的整个公路网的相关配套建设。公路建设需要和相关的物流系统以及人们的生活等密切相关,因而需要作为一个系统的方案进行研究和规划。有关方面需要构建高效的物流系统。在构建高效的物流系统中,要想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物流的效率,进而需要提升公路以及物流设施的相关质量建设。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区域范围之内的电子信息技术,提升物流企业的相关计算机利用率,这是使得物流企业以及货主之间成功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重要方式以及提升公路的相关利用效率的主要方面。区域性的物流系统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相关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是形成新的交流圈的重要方式,也能够为工业的选址创造一些新的条件。除此之外,这种高效物流系统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发展机会。

2.对于公路建设规划方案的系统性建设还需要构建较高质量的生活标准。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主要是指和人们出行密切相关的一些生活质量水准,一些城市化的人口现象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根据我国的国土面积和构成情况,公路网络的建设能够促进卫星城市的形成,其能够形成的前提是需要形成一定范围之内的交流圈,为城市化的发展创造相关的条件,进而帮助地区实现引进海外资金来建造公路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的重要条件。最后,在进行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造高级的公路网络。在一些特殊地区,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为:区域之间和都市经济和合作通道的建立、区域公路的客货运输的相关特性和距离以及公路货物运输和铁路运输、海上运输的联系加强。具有高质量的公路网建设还能够创造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机遇,逐渐强化国土干线轴中多余的相关结构,并且能够提高抗击旱灾的相关能力。另外,高质量的公路网还能够对于改善大都市圈或者是一些区域之间的过度性依赖,有利于逐步促进区域卫星城市不断形成。

(三)公路网密度问题

我国很多相关方面的专家在对于公路网的合理密度等问题上加大了研究力度,其主要的目标是集中于建设资金方面以及交通需求和服务水平的问题等。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着梯度的相关特征,这表明了全国性的经济发展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另外,我国在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相关方针的指引之下,经济的发展重点已经逐渐向西部转移,然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之下。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我国一些地区可能具备一些跳跃式的发展战略条件。因此,为了避免投资的过程中过于分散并且促进一些区域的优先发展,需要为某些区域引入海外资本,并且进行工业的选址以及区域之间实现合作的目标,为促进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主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一些相邻的区域来作为实现共同合作目标的重要发展区域,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以及基础设施的共用等。

总之,交通设施和条件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公路建设主要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建设意义。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了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决策思路等问题,希望能够为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 杨 苗.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

[2] 程 进,於忠祥.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2).

篇5

关键词:室内设计;建筑一体化;措施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建筑中一内一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好的建筑包括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建筑设计)两部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既存在许多共性,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一、把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内在联系

1、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考虑室内设计的工作,建筑设计完成后便开始进行施工,而施工完成以后,整个项目建筑便也完成了,如果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室内设计,那么则会给其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在室内装潢的过程中造成建筑结构被损坏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此外,进行室内装潢的时候会造成很多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与消耗。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也需要室内设计师的参与,通过二者研究、分析、调整之后设计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建筑物。

2、建筑初步设计阶段也要室内设计配合

建筑初步设计阶段是将建筑构想与空间概念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有效的以效果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室内设计师的配合就很难确保设计师整体思路的实施,此外,对进一步的设计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关键这也是建筑设计师必须严峻考虑的问题之一,良好的室内空间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应合理的设计,从而造成二次装修的种种隐患。

3、从建筑施工工作角度来看

建筑设计师将建筑前期要求以及施工要求都完整的表现在建筑设计图以及设计方案上,然而项目开发商可能出于商业目的或者经济问题对设计师展示的方案造成各种干扰。后期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将设计师的原先设计方案以及要求进行了整改,造成建筑出的建筑物与原先设计师设计的原型不一样,因此,这就需要室内设计师进行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要尽量完善建筑设计师的原意,同时满足居住者的要求。

二、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统一

1、将室内设计贯穿到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

室内设计师一般比建筑设计师具有更加细化的专业体系,其中涉及到室内空间、室内色彩、室内照明、室内陈设、室内背景等,而建筑设计师多侧重建筑结构、材质、性能等方面。室内设计以建筑设计为基础,要提高室内设计的质量与艺术感染力,需要将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进行一体化。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应该在建筑设计初期将室内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尤其要将室内设计融入到建筑设计方案的深化阶段,这样为建筑设计提供目的与理念参考,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整体配合,为室内设计奠定基础。建筑设计实施阶段要参考室内设计理念选取材料,并做好建筑外形的处理,此外,在建筑设计方案建设阶段,还要参照建设成果进行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理念进行优化调整。

2、室内设计师参与建筑设计

装修房一切从细节设计开始,要想将设计进行到底,必然要使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和协调,这里所指的“同步”意为在建筑施工前同期进行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协调”是指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和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调。即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参与到其中。

在建筑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室内设计师提出设计构想,由室内设计师侧重地搞出以空间设计为主的室内草案供建筑师设计建筑空间的结构造型、布局时参考;然而室内设计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建筑设计的制约,再依据定案的建筑设计将室内方案补充、修改、具体化。住宅建筑中室内设计师参与建筑设计,建筑与室内设计方案反复的推敲、反馈使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各种因素统筹安排,其中包括水电暖通等各种设计的协调与配合,实现设计一体化,减少或避免因设计不协调等人为因素产生的弊端和损失,使住宅内部的空间更加人性化。

3、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风格的协调

强调住宅建筑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风格相互协调的设计观,主要包括:即视觉上的延伸、心理上的融合、文化上的统一,使所创造的室内空间环境在风格、文化、内涵上更好地延续建筑所传达的精神和内涵,使整个建筑达到内外风格的统一。

1)视觉的延伸。人对建筑及其空间的感知和体验,首先主要是依靠视觉感知建筑内外空间的大小、形状、颜色、明暗和动静等方面。建筑的这些“视觉感知元素”对于塑造内部空间的形象和提升内部空间的美学价值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到住宅室内设计实践中可以引用建筑外部的设计元素,如将建筑外部的造型、材质、色彩、符号、图案、肌理等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到室内空间中,使之在视觉上与建筑外部的设计元素相呼应。

2)心理的融合。每一幢住宅建筑物就其外部面貌而言,都具有其特定的风格风貌,室内设计的工作便是要使具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其室内空间中同样传达着建筑外部所表现的性格特征,以达到建筑内外空间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因此,室内设计需要着重考虑其营造的内部空间环境在心理层面上对建筑的延伸。具体到住宅室内设计实践中可以将建筑设计采用的对人们的心理上能够产生某些心理暗示的特殊的设计元素(如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符号、图案和雕塑等)加以处理应用于室内。

3)文化的统一。建筑设计需要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相结合,任何建筑物的设计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等外部因素。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相互协调和统一,由外及里、由内而外都反映着当时当地的文化特征。具体到室内设计实践中可以根据建筑设计的风格确定室内设计的方向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时代精神的反应,前者可以利用色彩、符号、图案等元素的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来强化室内空间的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后者则可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材料、仪器、设备等对室内空间进行细化和完善,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4、基于建筑设计进行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师应该充分了解建筑设计中的相关细节,并保证室内设计基于建筑设计进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为应业主要求进行室内空间结构调整,就需要室内设计师充分运用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改造,且改造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技术,以有效减少建筑改造中的安全隐患;室内设计在进行建筑功能处理时,要将建筑整体功能与局部功能相结合,在考虑交通线路合理化与空间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设计。另外,空间的分隔处理与装饰材料的选用都要求建筑室内设计师参照防火规范进行专业化调整与改进。由此可见,建筑室内设计工作进行时需要以建筑设计师为前提,并在室内设计师的专业指导下全面推进。

结语: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二者一体化实行,不仅给建筑的质量带来一定积极的影响而且二者完美的结合更为居民提供便利,减少二次装修材料损耗的环保性,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离开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就会失去依据和标准;离开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将是不完美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环保的居室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一体化;建筑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所谓的一体化是指将相互联系的分散无序的众单个个体通过相应的原则及其方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单独个体之和大于每一个简单个体的相加之和。居、商及景一体化则是指将分散的居住、商业及景观联系在一起,产生最大的城市效应,实现建筑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周围环境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协调。实现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不仅能够美观城市容貌,而且还能够使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

一、居、商、景一体化建筑发展历程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建筑师哈里森与洛克菲勒财团对纽约市的洛克菲勤中心进行建造,在前期阶段,哈里森借鉴英国建筑师英瑞斯“城中城”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将多种城市建筑相互交叉一起,进行立体综合的设计;在设计完成后,纽约市兴起了多种功能互补的大厦,同时在大厦内形成一个统一的交通网,将各个大厦联系起来,并将地下建造大型的购物商场、餐厅及娱乐设施等,地下形成强大的商业中心。最终,在纽约市逐渐兴起了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的浪潮。这种一体化的建筑设计逐渐得到流传,是美国城市复兴的先兆,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兴起的雏形。至今为止,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向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发展,已全面认识到一体化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二、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高品质、现代化的原则,实现居、商及景的高度统一。还应根据建筑现场的环境、地形及用地分块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充分发挥交通功能,建立有秩序的城市生活。为此,在进行一体化建筑设计时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理念: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所有建筑在设计时应人文空间为参照,对各个形态的居住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布置,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体现人文特点。其次,坚持整体原则。居、商及景有效整合,围绕中心区、交通轴线、景观等,通过建筑及景观、绿化的纵横穿插,实现住宅高低错落之感、商业琳琅满目之感等。最后,突出重点。实现商业步行街、中心景观广场、居住区的有机结合,形成天然的交通、景观、建筑一体化的局面,在交通上聚合小区、在景观上塑造小区广场等,突出居住区,形及商业的大集合。

在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时,应强调均好性,当建筑整体空间塑造完成之后,各个小区及组团应围绕重点建筑形成整体一致的建筑景观。在各个利用组团出入口及不同地形,同时考虑交通的直入方式,进而有不同的选择。在住宅底层选用局部架空,进而做停车及绿化,选择组团的直插路方式进入到每户垂直交通位置。然后,充分利用各个基地的高差,设置地下停车库对积水并与小区内的景观进行自然结合,与园林建筑实现层次分明,进而创造出独特的小区景观。

三、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模式

从当前来看,居住、商业及景观等多种建筑的设计首先应符合实际地形、气候、风俗文化及人们需求等,这就要求在进行一体化建筑设计时,实现建筑间的空间组合及其功能组合显得非常重要。

1、形成互补模式。所谓互补模式是指将两者相互联系的建筑建立在一起,两者之间形成互补、共同发展的建筑融为一体,形成更加完善的整体。如:医院与药店可建立在一起,有利于病人在医院看完病后,出院后就能够看到药店,方便购买,促进商品流通。可将娱乐场所与饭店建在一起,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加上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每到休息日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出外轻松,而娱乐场所就成为了首选。当人们玩累后,就必须就餐饮食,而在娱乐场所附近建立饭店,可满足这类人群需求,同时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大型商场也实现了娱乐、餐厅及健身等多种功能的融合,原本没有联系的建筑纷纷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2、形成主从模式。所谓的主从模式是指一部分建筑为另一建筑服务,不同建筑的功能不同,一类建筑是另一类建筑的必须品时,若两者建立相邻,往往就形成主从模式,不仅方便人们的利用,而且还使建筑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如:对于人口居住密集小区,在小区附近往往会建立大型的生活超市、蔬菜市场及餐饮娱乐、休闲广场等,通过这些附带建筑的设计,为小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也促进城市进程的加快。对于商务大厦附近,则可建立相应的商务会所、会议中心及高级娱乐会所等。由于商务大厦里大多是工作的白领阶级,一些较大的企业,在接待外来合作企业时,或本企业员工组织活动、聚餐、年会等,都需要特定的商务会所、餐厅等,即显示了本企业的礼貌待遇,也不失高端大气。一些白领阶层在忙碌一天的工作后,难免心情郁闷等,若在附近建立休闲娱乐场所,则可使这些白领人员放松,减轻疲乏。这些建筑若单个独立起来,可能作用没有联合起来的作用大。为此,实现主从模式,可促使建筑业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3、形成统一模式。建筑统一模式是指两个建筑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建立在一起,形成高度统一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小商品批发店铺、工艺品批发等,都会共同存在于某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中,进入到该小商品批发市场,能够看到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小店铺,都在销售相似的物品,甚至相同的,将其高度集中起来,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选择。又如:在火车站及汽车站附近,往往有多个公交车站点、地铁站点、出租车站点,同为出行的三种方式,将这几种出行方式集中起来,方便人们的出行,供人们选择适宜自己的出行工具。另外,我们还可见到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大多位于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地区,在该商业购物中心附近,往往有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同时在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的出口又有公交站点及地铁站点。而其中某个地铁站点又可能与消费者向往的某个休闲广场相连,在购物完成之后,可到休闲广场歇息,或者再选择下一个心仪的商场,继续购物,或者选择回家的车辆,直接回家。这种从地上到低下、从商场到休闲场所、从休闲到住宅,最终形成统一的整体。

四、结束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作、生活、休闲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实现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是当前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通过将这三种有机联合起来,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而且还节约了原本缺乏的城市用地资源。当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技术不断更新等,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宝侠,鲁娜,刘亚茹等.西咸一体化对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7-8,29.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精神文明;群体意识企业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而群体意识又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群体意识,实际上是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它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体现着改革精神和时代要求。

1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它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企业文化的根本动因和有力杠杆。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面对着开放的、竞争的、波动的市场,企业必然要以自己良好的产品、服务、信誉、人员素质、精神风貌展示给社会,取信于用户,才能确立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这就要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市场,还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今天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已经是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三合一”的综合竞争力。良好的品牌、信誉、形象是企业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的形成和积累又与企业文化分不开。科学的经营理念的确立,优良的产品形象的塑造,良好的企业声誉、信誉的树立,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说是企业走向市场的意识萌发。

我们不仅要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且要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生长土壤。我们应当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时代前进的客观要求这一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必然性,提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2企业群体意识基本特征。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的共同意识。它的内涵应该是两层意思:其一是群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理想、信念、情感等心理现象的总和,其二是指群体成员(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中产生的对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强调是企业的职工应该对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在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度建设中形成相同的企业信仰、价值观念,是增强企业文化厚重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团队精神的无形力量。

首先,在施工企业内职工群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群体或称制度性群体,如领导班子、党团组织、职能科室、项目部等。在制度性群体中,由于各种群体角色在权力、利益、责任、工效等方面的分配差别,其群体意识也必然存在一些不同的表现。另一类是非正式群体或称非制度性群体。这类群体不是按组织制度及分配的不同划分的。而是以情感、交往乃至邻里、血缘等关系形成,人们通常称之为“小圈子”。显然这种非正式群体的行为倾向与企业目标的切合程度是企业领导必须关注的问题。企业群体意识是企业领导意识和各种正式群体意识及非正式群体意识的整合结果。这个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领导通过控制和约束、引导和激励等手段,使各种小群体意识与企业领导意识尽量取得一致。也就是说,凡是企业领导意识强,并善于控制、引导 企业内各个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则所形成的企业群体意识就比较接近、符合企业领导意识,反之亦然。其次,企业群体成员一方面要受到经济指标、生产程序、技术要求等构成的群体压力制约,而另一方面群体成员的动机、需求、情感、认知及行为倾向等个性心理特征又决定着其行为的直接效果。因此,企业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群体压力和个性选择之间互动、整合的必然结果。再次,群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构成部分。群体意识可以表现为组织的、团体的、阶层的、地域的、民族的等等,但作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仍然不是这一简单的总和。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整体意识,是以社会主导力量倡导的、以反映社会主义文化为内容的社会意识现象的总和。社会整体意识不仅包括了各种群体意识,也反映着各种社会群体综合利益。因此,社会意识是各种群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也制约着各种群体意识,而各种群体意识又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个性特征保持了它的相对独立性。

3建设企业文化培养群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员工组成的自由劳动者的联合经济实体。要通过学习、宣传,并真正落实员工当家做主的责、权、利,使每一位员工都感到自己是企业命运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激发员工的群体意识,把每一位员工都同自己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所在的集体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在员工共识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家所接受的企业精神,以此作为鼓舞员工斗志,增强群体意识的基础;同时,要用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员工,树立集体主义的荣辱观,使广大员工能够以企业兴旺为荣,以企业衰败为耻,自觉把企业命运同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培育群体意识,必须在多方面下工夫,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宣传教育。加大对安徽建工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的学习宣传力度,必须经过长期、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才能使集团一系列文化理念,逐步转化为群体的共同的意识和行为。因此,企业党政领导必须十分重视对职工进行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要深入进行特色理论、基本路线、爱国主义、科学技术、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从整体上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技术文化素质,使全体员工在价值取向、职业道德、技术特长等方面都能显示出本企业的特色。

二是典型引路。大力宣传表彰企业职工在生产工作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先进人物,并使弘扬先进典型蔚然成风。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要求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用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人格的力量影响职工、激励职工,进而推动职工群体意识的培育。

三是规范养成。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群体意识,既要发挥舆论的影响力,还必须在各方面有明确的规范,从小事抓起,从严要求,把严格的纪律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对各个岗位、各个工种的员工在公共场所的行为都有明确的规范,并严格执行。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求严,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习惯,事事处处体现出这个企业特有的风格。

四是硬件建设。建设企业文化,既要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还必须有必要的硬件设施。企业文化既包括智力因素、精神力量,也包括文化网络等等。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职工的工作、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开展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这些都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培养职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篇8

关键词:职前教师;职业化一实践化;以就业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80-03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广东调研高等教育时强调,高等教育要“改革创新,办出特色”…,对不同地域、不同属性、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要改变动辄“一流大学”、“国际知名”等“趋同”思路。不同院校要“办出特色”的首要条件是办学定位要准确,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固然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更要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不同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层次不同,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因此,对于师范院校来说,笔者认为,“以就业为本”的“职业化一实践化”人才培养方案也许更加实事求是:人才培养定位于“以就业为本”,变革传统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强调“职业化一实践化”特色,为农村地区和山区培养“管用”的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

一、“职业化一实践化”教师培养的必要性

(一)教师职业的属性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表明教师不再是一般的职业人员,而是专门的职业人员。这是国家对教师身份的认同和角色的定位,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专门职业的“从业资本”,对于教育来说,就是“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工具、手段或素质、技能”,即教师教育的从业资本是具有顺利展开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人格、道德、信念处于辅助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教师的知识、技能的特定性和专门性。所以,对于师范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追求教师职业的专门性、不可替代性为主题。

(二)师范院校的职责

一般来说,大学的职责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就特定的院校来说,这些职责需要具体化。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转型,对专门技术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于是,范海斯校长提出了“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们的机构”,即“威斯康星理念”。“威斯康星理念”的实质就是大学应该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发挥这一职能直接实践就是面向农村,培养适合本地区从事基础教育的人才。

二、“职业化一实践化”人才培养方案

本研究主要是面向高等师范院校,提出“职业化一实践化”职前教师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定位于“以就业为本”,变革传统的人才模式,提高职前教师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适应性,强调“职业化一实践化”特色。

(一)“职业化一实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多数师范院校采用“平台+模块”或“2+2”培养模式,即前2年按学科大类(平台)进行通识培养,后2年按学科专业方向(模块)进行专业培养,这类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课程边缘化;另一类是“4+1”或“4+2”培养模式,即在4年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1年或2年教育专业训练,这类培养模式能够满足中心城市重点中学对“学者型”、“研究型”教师的需求,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在农村中学“留得住”。

针对上述两类培养模式的利弊,笔者提出职业化一实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配套的课程设置,如图1。

其中,教育技能实训:普通话、“三笔字”、教学技能、教案、中学数学解题等;

前后配套仿真:微格教学、讲课比赛、说课比赛、教育见习和实习;

顶岗实习见习:在真正的环境中得到真实的训练;

相关实践能力:教育技术、教育调查、教育论文、数学建模等。

(二)“职业化一实践化”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

1.方案设计目标:本着循序渐进的、符合教师教育成长规律的教育链,有效地交叉融合中学数学课程模块并与教育实践活动并重,形成开放的、符合中学数学教师培养规律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实践化”贯穿“职业化”、“职业化”渗透“实践化”的职前教师教育过程,通过“实践”促使学生对“职业”认知的内化。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技术;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的样式和视觉效果越来越被设计师所看重,然而另一方面却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经济性问题,导致建筑施工的成本超出预期。例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钢筋的用量是一项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而影响其用量的主要因素是建筑设计的结构。近几年来我国的商品房住宅建设越来越多,如何协调好建筑设计时施工技术与经济的关系,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建筑设计经济与技术一体化的必要性

加强建筑设计中的经济与技术一体化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建筑设计时更多地关注其经济指标和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这有利于开放商进行公平的价格竞争,对提高企业利润和效益有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的经济与技术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与评价使设计方案在经济和技术上最优化,同时不断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水平。通过对比各种设计方案的功能适应性、技术可行性以及经济成本等内容,为制定建筑设计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在建筑设计是往往有一定的经济约束条件,只有保证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统一,才能使建筑产品被大众和用户所接受。统计调查显示,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对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90%,技术设计阶段占到75%左右,而施工阶段的影响在35%左右。因此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加强施工前投资和设计阶段的管理,一旦工程项目的工艺、流程、方案确定后,整个项目的造价也就确定了。所以保证建筑设计经济与技术一体化,对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控制工程造价和提高企业效益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设计中的技术经济指标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很多经济技术指标,如建筑的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绿化率、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位、商业建筑面积等。当然这些指标必须满足相应的法规和规范,然而指标的范围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设计时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下就相应的指标进行详细的介绍:

容积率。容积率表示一个小区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对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了建筑的地价成本;而容积率直接影响了居民用户的舒适度。通常一个良好的住宅小区,其容积率不应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然而由于受到土地成本的限制,在建筑时有时会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容积率越小,居住密度越小,相对舒服。容积率越大则相反。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容积率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但建筑容量的增大,会带来建筑环境的劣化,降低使用的舒适度。为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协调,城市规划中的容积率应达到最合理值。

(2)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指建筑物的覆盖率,是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反映了建筑设计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如一块地10000平方米,其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则其建筑密度为30%。建筑密度一般不会超过40%-50%,还需要留出部用地面积用作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化等。建筑容积率与建筑密度考虑的对象不同,相对于同一建筑地块,建筑密度的考察的对象是建筑物的占用面积,建筑容积率的考察对象是建筑物的使用空间。对于这个指标我们要去平衡,我们不能够认为建筑密度大了就一定好,或者小了就一定好。建筑密度过大必然造成室外空间变小,空间感受会受到较大影响,反之室外空间过大,需要投资建设的室外景观面积变大,投资成本随之增加。因此这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平衡的指标。

(3)建筑高度。建筑高度对建筑的成本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建造6栋15层的建筑和建设5栋18层的建筑,同样都是90层的建设工程量,但5栋18层的建筑项目成本会相对低一点,因为其地下室少一套,而且少配套1栋楼的电梯等设备。因此当建筑高度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不大时,可以考虑适当考虑降低建筑的高度,从而控制项目的成本。

(4)地下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在建筑设计时占到建筑面积很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地下建筑成本是地上建筑的 2 倍,如果我们地下建筑建设过多,就会严重增加施工成本,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实际的功能需求,既要满足建筑的需要,又要做到面积越少越好。

(5)配套用房。配套用房包括物业用房、水泵房、活动中心、配电房、医务室、公共厕所等,作为商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配套用房指标在设时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设计时一定要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进行施工,做到经济适用。例如当要求物业用房不小于总建筑面积的5‰,我们没必要做得更大,设计5‰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包含在容积率范围之内,当其比例设计较大时,就意味着可销售的商业及住宅部分就要缩小。即便时做大了50 m2,如果每平米住宅按照8000元计算,就会减少40万元的利润。当减少的部分是是商业部分时,其损失就会更大。因此对于配套用房,我们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就行了,从商业的角度完全没必要多做。

(6)商业建筑面积。一般作为商业建筑都要有一定的商业配套设施,因此会占用一定的商业建筑面积。在建筑设计时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设计商业配套的量,然而当商业配套建筑的面积较小并且作用不大时,如当商业建筑面积不大于总建筑面积的5%时,往往会被设计师忽略掉。但是通常1 m2面积的商业建筑售价是普通住宅售价的3倍以上,而其成本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商业住宅的利润是住宅的10-11倍以上,所以对于住宅项目中的商业配套建筑面积,我们必须要按照规范进行设计,从而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

3 建筑设计技术经济评价方法

(1)价值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及就是价值工程法,对降低工程成本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分析方法。在建筑设计时,当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时,就必须进行各种方案的比较,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价值分析法在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比较广泛,实际应用中,价值工程法通常用于于单个设计方案的分析,即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2)单指标评价方法 。单指标是指在进行方案优劣性进行选择时,按照单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单一指标分为两类,一类为费用性指标。另一类为效益性指标。适用条件是在不同方案之间,其中一个指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者其他指标比较接近时,可采用单一指标进行评价。

(3)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是在对设计方案各个阶段评价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整体优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指数法和评分法。在对设计方案进行竞选和设计招标以及设计方案的选择时,常用到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用于解决评价指标的可比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需要将评价指标分成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两部分。

4.总结

保证建筑设计经济与技术一体化,对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控制工程造价和提高企业效益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协调好建筑设计时施工技术与经济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薛婷.浅谈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技术经济分析[J].工程技术,2011(11).

篇10

【摘要】培育和选树先进优秀医务人员典型是医院深入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培树典型应在“选准典型、宣传典型、搭建平台”方面下功夫,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使之成为传播卫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医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关键词】医院文化 培树典型 实践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49

医院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先进典型人物是医院文化的一种象征,他们的一言一行体现了医院的价值观念和行业准则,他们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在医疗卫生领域卓有成就的佼佼者,不仅是自身努力奋斗的结果,还离不开医院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陶冶 [1]。典型,从哲学意义上看,它代表一般、反映一般,又高于一般。典型人才是旗帜,是医院品牌的象征[2]。培育和选树一批先进优秀医务人员典型是医院深入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培树典型工作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门艺术,更是深入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先进典型能够使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为群众树立旗帜、树立榜样,激励全体员工把医院文化的内涵外化于行[3]。

近年来,湖北省中山医院抓住“江城最美护士肖芳”这一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使之成为传播卫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谐医患关系、展示卫生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为医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主要做法

1.1慧眼识珠,选准典型

2011年11月10日,该院神经外科护士肖芳在街头运用三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活心跳骤停路人,其感人事迹在全国广为传诵,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北日报、楚天金报等20多家媒体追踪报道,市民盛赞她为“江城最美护士”,武汉市卫生局局长林国生向肖芳赠送了“救死扶伤,品德高尚”锦旗,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她“人民好护士”荣誉称号,及共同参与抢救的救治小组“救死扶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事情发生后,医院迅速了解事情经过,发出表彰通报,在全院掀起了向肖芳等同志学习的热潮,并在全院干部职工中开展了“学先进、赞肖芳,感人事迹大家谈”活动,营造了一个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学习氛围。为使肖芳先进事迹及时在院内传播,医院利用了院报《中山人》8个版面分别编辑转载了全国、省、市各家媒体的报道评论,让全院干部职工学有榜样,做有目标。湖北省卫生厅亦以表彰肖芳为契机,邀请省委宣传部领导、文化理论专家及全省优秀医务工作者代表在该院召开了“湖北省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共同探讨“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卫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1.2深入挖掘,宣传典型

救人事件在媒体曝光后,如何进一步进行宣传,以树立优秀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医院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传播优势,深入挖掘肖芳救人事件的精神内涵,通过采访肖芳过去的求学经历,学校、老师、同事的评价,日常工作中发生的感人事迹等,精心策划,抢抓每一个展示先进人物闪光点的机会,打造了一个灵活机动、全面开花、无处不在的宣传格局,在媒体、公众面前树立起一个负责任、讲仁爱、技术精、服务好的白衣天使形象。据不完全统计,肖芳的先进事迹共有全国省市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发出报道近百篇,网络媒体转载26 890次,新华社专门发出两次通稿,并在新华网湖北频道设新华专题专栏进行分解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一套综合频道分别对肖芳救人事迹进行了报道,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还在《新闻1+1》栏目,专门对肖芳事迹进行了点评。

1.3搭建平台,培植典型

为搭建培植先进典型、促进典型成长的平台和载体,引导强化全院人员献身杏林、甘于奉献的观念,医院进一步延伸肖芳救死扶伤精神的内涵,以肖芳的名字命名组建了“肖芳急救健康站”,深入开展“肖芳急救教学社区行”活动。该站站长由肖芳担任,下设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由省中山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外科等科室青年骨干医师以及护理人员组成,定期走进社区、学校、工厂等单位,重点开展徒手心肺复苏,突发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救处理,家庭意外如气管异物、电击、溺水、车祸及意外伤害等应急急救,中毒及自杀急救措施等急救教学活动。这是国内首家以普及健康急救技能的公益组织,一经推出,受到社会的热烈反响。2013年,医院与硚口区文明办联系,以汉中街为试点,在各社区成立“肖芳志愿服务队”,设立“肖芳急救教学站”,进一步扩大肖芳急救教学活动的内涵和外延。

2效果评价

肖芳急救教学社区行活动自2012年3月启动,至今已坚持开展了2年。该活动走进武汉市长寿社区、易家墩社区、武汉市第11中学、中外运公司等社区、学校、企业开展急救教学活动近40次,教学人次近3千人,为医院赢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近3年来,肖芳先后获得“2011湖北好人”、“湖北省劳动模范”、“健康湖北形象大使”、“2013湖北好人-最美护士”、“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2013年还荣登9月“中国好人榜”,肖芳急救健康站荣获“武汉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省中山医院亦先后荣获省直机关文明单位、武汉市文明单位、省卫生厅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湖北省杰出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先进典型是医院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肖芳这个典型代表了中山医院的四种形象元素——博爱无私、救死扶伤、奉献敬业、技术精湛。通过对该典型的宣传和培植,在全院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甘于奉献的文化氛围,亦在社会树立了一个救死扶伤、热心公益的良好社会形象。

3体会与思考

树立一个成功典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防止典型“昙花一现”,应该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为先进典型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典型的培树工作:

3.1当好“伯乐”,积极发现典型

发现典型是典型宣传的第一个环节,需要有一双慧眼,找出典型身上的闪光点[4]。先进典型往往蕴藏在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如果把培树典型当作寻找“千里马”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当好“伯乐”。 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及时发现身边的先进典型,多渠道选择典型。同时,认真做好所选典型的培养考察工作,使所选典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拟宣传的典型材料,从培树典型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入手,进行认真分析和辩证思考后,精心筛选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典型,将典型素材及时上报,为科学选树典型奠定坚实基础。

3.2当好“向导”,引导帮助典型

一要加强典型人物的思想道德修养,从典型的长期效应出发,教育典型思想上不放松、工作上求进取,以此帮助典型在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中健康成长。二要结合典型的特点,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3.3当好“园丁”,关心培育典型

首先,要坚持从政治上关心典型,从生活上关爱典型,从关心典型的冷暖疾苦入手,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以此激励典型的工作干劲。其次,要树立求真务实的观念,克服形式主义思想,增强大局观念,切不可为了单位的“名声”而强树典型,也不可为了“门面”而强保典型,使典型成为“花瓶”和“工具”,这样做,不仅失去了培树典型的意义,更失去了典型应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再次,应给典型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3.4当好“推手”,大力宣扬典型

典型选准确立后,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宣传典型,既要利用大众传媒(如电视、报刊、网络)等进行快速宣传,也要运用传统工具(板报、墙报、橱窗、展板)进行重点表彰,做到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字,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和立体的宣传声势,扩大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通过宣传医院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使这种良好的精神通过媒介的宣传达到效果最大化[5]。并且,要将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举办主题研讨、征文、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涵,营造学典型、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队伍的斗志。

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中,把英雄楷模人物作为企业文化五大构成要素之一,认为没有英雄人物的企业文化是不完备的文化,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文化[6]。对医院来讲,独具人格魅力的先进典型是医院的富贵财富,他们所发挥的典型效应,不断充实了医院文化内涵,他们在本职岗位所做出的突出的成绩和贡献,使抽象的医院文化理念转化成为感染人心的具体行动。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成为传播卫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医院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潘美恩.建立医院名人档案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J].现代医院,2012,12(7).

[2]黄党发,王伟明.医院典型有效性的多维度实践研究回顾[J].中国医院管理,2010年增刊,30:11.

[3]沈竹均,朱海涛,刘裴.论如何使医院文化得到强有力的执行[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536.

[4]张建枢.树立时代优秀典型,建设先进卫生文化[J].医院院长论坛,200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