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构成要素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的构成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的构成要素

篇1

[关键词] 沟通 外观形象 肢体语言语气语调 语言

有效的沟通是在商业中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要提升沟通能力首先应该要了解沟通的构成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精研沟通的技巧,最后还必须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和运用这些技巧。由理论研究者提出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有效沟通的一个公式是:沟通=55%外观形象和肢体语言+38%语气语调+7%语言内容。这个公式揭示了沟通的三个构成要素及各要素在沟通中的重要程度。如要提高沟通能力,应从公式中的三方面入手反复练习沟通的技巧。

一、外观形象和肢体语言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比包括言语在内的任何其他东西更能反映人们内心的感受。作为心灵之镜的面部表情包括微笑、眼神、其他面部动作。(1)常向他人投以有感染力的微笑。站在镜子前练习最灿烂、最迷人的微笑,然后向顾客、上司、同事、家人投以这种微笑。结果会令人惊喜万分。(2)学会用眼睛说话。交流中运用目光传达信息是很重要的,而学会读懂别人目光所表达的意思同样也很重要。人们兴奋时两眼发光,悲伤时眼圈发红、眼泪上涌,仇恨时两眼圆睁。交谈时目光游移,不敢对视别人的眼睛,会使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有些人当别人和他打招呼时,他总是眼睛盯着地面应付一声,这是不自信的表现。(3)注视他人的眼睛。有意识地看着对方的眼睛,不时地眨眨眼。在谈话中不断地与对方进行目光接触。与对方的目光接触暗示着对对方的诚实与兴趣,以及对对方怀有的亲近感。避免目光接触则传达了厌恶、不喜欢、不赞同的意思。(4)将成功写在脸上。人们长时间所持有的表情逐渐凝固在脸上。应该学的表情是:脸上的表情仿佛告诉人们他们每天都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2.肢体语言。(1)与人交谈时正面对着他人。(2)保持良好的站姿。抬头挺胸、站直身体、坐姿端正是思想正派的外在体现。如果靠着一面平直的墙站立时,肩部、臀部、脚后跟都能与墙接触,那就说明拥有良好的站姿。站立时放平肩膀,扬起下巴,收腹胎头。(3)自信地握手。握手力度要适中。太轻说明缺乏自信,用力过猛则暗示态度傲慢。

3.外观形象。人的形象非常重要。人们总是凭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第一印象判断人并不准确,但很多时候人们确实会凭第一印象对人做出评判。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主要取决于衣着及面部表情,其次是言谈举止,最后才是性格。(1)整洁。出门前检查自己,确保身体洁净;牙一定要刷干净;指甲修剪整齐并保持干净;保持头发干净整洁;尽量化淡妆;清除口气。(2)衣着传递信息。穿着打扮的目的是为了能融入更大范围的人群,让更多的人能接受自己。从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判断他的职位、目的,以及成功的潜能。因此从头到脚的衣着打扮都得留意。不要想着成功后再多花些钱将自己打扮的精神些,而是先将自己打扮的精神抖擞,然后才能获得成功。传统的、经典的服饰在社交场合得体大方并且职业。(3)过分修饰总比不修饰好。选服饰时,尽量选择能增加自己魅力且合身的服装,切忌穿破损的衣物。(4)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物。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某些无法改变的特征,比如肤色、身高、体形、生理缺陷等,如果不能改变某些特征,就应该接受并喜欢它。

二、语气语调

柔和的声音表示坦诚友善,人们激动时声音会颤抖,同情时使用低沉的声音,阴阳怪气的语调通常在冷嘲热讽时使用。用鼻音哼声则代表傲慢、冷漠、恼怒、鄙视、缺乏诚意。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练习,会使语气语调更受人欢迎。

1.语调低沉明朗。明朗、低沉、愉快的语调最能吸引人。

2.发音清晰,段落分明。

3.语速要时快时慢,恰如其分。感性的场面语速可以加快,理性的场面语速相应放慢。

4.音量大小适中。太大会造成压迫感,使人反感;太小则表示自信不足,说服力不强。

5.配合愉快的笑声。

6.措辞高雅,发音正确。

三、语言内容

1.谈论关于对方的话题。每个人最喜欢的话题是他自己。和别人谈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时,马上就会获得他们的尊重和喜欢。当开始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时,就会很善于与人相处。在谈话中要越来越少地使用“我、我的”这些字眼,而要越来越多地使用“你,你的”这些字眼。话题可以是别人的家庭、职业、休闲、金钱等。

2.赞同人们。人们喜欢赞同自己而不是反对自己的人。任何人都可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起别人的反对,只有聪明人才会赞同别人,即使觉得对方有错。只有学会找到与他人的共同点,才能创造和谐。应注意:(1)培养赞同人们的态度。(2)如果赞同人们,要让人们知道。(3)除非绝对有必要,否则不要告诉别人不同意见。(4)绝对不要争辩。争辩中任何人都不会赢,而损失可能会更多。

3.聆听人们。人们被聆听的需要远远大于聆听别人的需要。一个好的聆听者在任何时候都比一个好的谈话者更受人欢迎。如果真心关心别人,聆听不是难事。聆听的关键是关心,大多数人际关系技巧就是关心和礼貌的实际运作。

4.赞扬人们。真诚的赞美是使人内心保持坚强的燃料,它使人快乐。每一次称赞别人,会使赞美者自己同时得到快乐和满足。快乐的人比较容易相处,也比不快乐的人有更高的生产力。赞美要:一定是真实的、具体的,要称赞事实而不是人。

5.感激人们。如果真诚地感谢他人,并让人们知道感谢他们,他们下一次就会以加倍的努力来回应的,因此要学会说谢谢。(1)当说谢谢的时候,要诚心诚意。(2)大声说。不要吞吞吐吐或降低声音。(3)说谢谢时注视对方的眼睛。(4)寻找感谢人们的机会。寻找机会感谢别人做的但其他人很少称赞的细微事情。

参考文献:

[1]成大为:世界10位营销大事经典讲义[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

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教师素质 构成要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担负着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的要求,以及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根本的方法就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育大辞典》指出,教师专业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1]这里用“基本”强调教师素质的“底线”,也就是说,缺乏或者没有达到这些心理和行为品质的要求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国内学者认为教师素质应具备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素质是身心和行为品质的统一。二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就其相互联系来看,一般而言,身心品质是外在行为的基础,外在行为是身心品质的外化;就其差别来看,身心品质则强调对教师“内在”的要求,行为品质则强调对教师“外在”的期待。其次,从教师职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对教师身心和行为品质的期待取决于对教师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2]据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一般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职业的素养和品质,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引路人,担负着塑造学生健康心灵和品德的重要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近些年来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低下,其所作所为严重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形象,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修为,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英语教师在教授西方语言和知识的同时,必须树立社会主义觉悟和信念,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贯穿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体现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对学生的关爱。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会怀着满腔热情、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良好平台,教师应在生活、学习上多关心学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以身做范,才能做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基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要达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才能在培养学生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语言基本功技能

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是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的首要条件,它包括口齿清晰,准确的发音,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系统的语法知识,充足的词汇,以及良好的阅读能力及翻译能力,还包括较好的文学素养,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扎实的基本功和魅力征服学生,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仅能让学生在课上都受益匪浅,而且一个有着良好英语素养的教师在无形中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会以教师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变“要我学英语”为“我要学英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进步,强化教学效果。

2.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该具备深厚渊博的知识,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促使各门学科之间不断渗透融合,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知识能力储备上不仅要专,更要博,这是全面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不可或缺的前提。教师具备全面而深厚的知识背景,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是教师终身学习和富足精神生活的基础。[3]

英语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任何一门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历史文化、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表达形式离不开语言这个载体。[4]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积累相关的跨学科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语言及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渊博的跨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将这些知识以有效的方式形象生动地教给学生。成功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便于教学设计。目前英语教学方法如下: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等。英语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安排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力水平,教学目标等因素安排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从自身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吸收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为己所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4.具有创新能力。

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教师首先就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教育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有鲜明个性的人,而且学生之间的基础和能力都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将教育规律和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教师的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精神。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勤奋的工作精神和革新的勇气,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思考,并积极进行更有效果的课堂教学。如英语教师可以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多想方法。第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一点在教师的创造能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它表现形式多样,如直觉思维、发散性思维等,具备较好创造性思维品格的教师思维一般呈现出独创性、灵活性及流畅性的特点。这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自身知识储备中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触类旁通,相互借鉴,这样,在教学上的创新活动才更新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创造性教育能力。英语教师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善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安排,并行之有效;善于根据课堂教学信息反馈做出机智的教学监控。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迅速提升,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真心、上心、细心的基本职业素养,还需要有扎实的英语学科知识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新时代要求英语教师应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以满足培养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英语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英语教学效果的强弱,决定人才质量的高低。因此,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迎接新时期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6.

[2]谢安邦,朱宇波.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3.

篇3

关键词: 体育比赛 士气 构成

士气,并非军事领域所特有,凡是群众性的活动,均有士气的存在。体育比赛也不例外,士气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它确实存在于体育比赛中,对比赛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士气是比赛的伴侣,只要有体育比赛,它就在比赛当中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士气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们的体力、精力、能力等潜在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并以其不断变换的身姿、特有的功能制约着每一场比赛的结局。那么,体育比赛的士气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我认为,士气是由复杂的精神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来说,认识、情感、意志和凝聚力是构成士气的四大要素。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的。其中认识是产生士气的基础,情感是发动的直接动因,而意志是士气的最高表现,凝聚力是士气形成、发动、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认识要素

所谓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只有当人认识到了客观世界,认识到了自己同客观现实的关系,才会有与之相联系的外显行为。具备了这个条件,对运动员群体来说,在比赛中才会产生士气。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运动员认识活动的独特作用,才能有军人群体士气的发生和发展。体育比赛的士气和运动员的认识成正比,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在比赛中团队的士气就越高。认识是构成比赛士气的首要因素,就其内容来说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对比赛性质和本场比赛重要性的了解。一般来说,比赛是运动员经过长期辛苦的训练后展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时刻,只要运动员能够正确理解比赛、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比赛就能使士气高涨。在比赛中,应通过各种手段使参赛运动员认识本场比赛在整个系列赛或者联赛当中的地位,这一点对比赛士气的产生尤为重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对阵西班牙的那场比赛中,所有运动员都认识到了那场比赛对于中国男篮的影响,表现出了绝对的自信和前所未有的高昂士气,虽败犹荣。其次是科学的共同信仰。共同的信仰是一个团队内聚力的源泉,而只有科学的信仰,才能赋予共同信仰以正确的方向,它是士气认识构成要素中最重要、最高层次的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共同信仰才能使运动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持久、旺盛的士气。最后是运动员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价值是表明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概念,指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运动员除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外,还有特殊的价值,那就是为国家争得荣誉,为他所在的团队赢得比赛,这也是运动员所必须体现的价值。如果每个运动员都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国家和所在团队需要你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奋勇拼搏,由这样的运动员组成的团队,就必定士气高涨。

二、情感要素

情感是人类特有而高度发展的心理体验,它一旦产生就有明确的方向性,个体如此,体育团队也是这样。运动员的情感是运动员对比赛情况、比赛任务、比赛目标、比赛变化的一种独特的反映形式,是运动员对他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态度的一种表现,比赛的士气不能离开运动员的情感而存在。体育比赛士气的情感要素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1.对祖国或体育团队强烈的爱

当运动员和自己的团队长时间共同拼搏、共同挥洒汗水时都会深爱着自己所在的团队,为了团队的荣誉顽强拼搏,为了集体的荣誉奉献自己。当比赛上升到国际比赛时,对国家的爱就超过了一切。纵观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世世代代的儿女无不把热爱祖国当作应有的崇高品质。热爱祖国的情感,是运动员的最高情感,也是构成高昂士气情感要素的重要内容。热爱祖国,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在我国运动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尤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记得当孔令辉在夺得世界冠军后不断亲吻胸前的国旗;当我国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站在领奖台上注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都会激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哼唱国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2.对运动项目的热爱

每个运动员都会深爱着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这是运动员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建立起来的对运动项目的深厚感情,正是有了这份感情,在比赛中才会产生高昂的士气,因此对运动项目的爱也是士气情感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情感不仅能让运动员在比赛时士气高涨,而且能让运动员长时期地保持极高的战斗士气。正是对乒乓球的热爱,才使得邓亚萍连续多次获得世界冠军。

三、意志要素

意志是士气最高、最集中的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想取得胜利,意志的参与起到主导作用。因此,运动员的意志是组成比赛士气极为重要的方面,没有意志,士气就失去了骨架和支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意志主要表现为坚强、顽强、坚韧和坚定。

坚强是士气意志要素的首要表现,是面对对方迅猛进攻的抵御力,即不怕对方猛烈的进攻。在比赛时经常会遇到比自己实力强的对手,面对对手的攻势队员意志越坚强,抵抗力越强,比赛士气也就越高。顽强是士气意志要素的进一步表现,它是指对方连续进攻的抵御能力,特别是在比赛较为激烈时,哪方能够顽强地坚持下去哪方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坚韧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意志要素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在形势极为不利或者与对方实力相差悬殊时的抵抗力。一场比赛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场上队员、裁判、教练和观众影响等,在比赛中很难保证天时地利人和,因此队员在不利的情况下表现出坚韧精神往往能发挥惊人的潜力。坚定是士气意志要素的基础,是意志的最高层次表现。不论是在实力远远高于对手还是与对方相差悬殊时都要坚定信念,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充分发挥坚强、顽强和坚韧等意志品质的积极作用。

四、凝聚力要素

体育比赛中的凝聚力主要是指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团体项目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凝聚力,它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士气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运动员的凝聚力主要包括亲和力、号召力和约束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亲和力是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相融洽,队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心理相容,则会产生亲和力。亲和力强,团队队员相互间的冲突、埋怨等消极情绪就会很少出现,更多的是理解、信任和友谊,满足了这些情感上的需要,就会产生高昂的比赛士气。号召力是在比赛中队员信任、爱戴和服从教练或者队长的一种心理合力。一个有较强号召力的运动团队,队员之间交流通畅,内部协调一致,为比赛胜利顽强拼搏。约束力是指运动团队中的个体在行动上受到团队规范约束的心理合力。“三从一大”体育训练原则中的“从严”就是要求队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有了约束力,无疑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也就越强。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女排和现在国球乒乓球队的严格都向我们证明,严明的纪律是训练和比赛必不可少的法宝。

五、结语

士气研究最早开始于军事士气研究,“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有气则实,无气则虚”,士气对执行任务、队伍建设和目标实现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士气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就受到军事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现在士气这个术语涉及面很广,可见于军事、体育、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关于对体育比赛士气的兴趣与研究与日俱增。体育比赛士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各种体育项目的士气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先从它的构成要素进行研究。为了体现对体育比赛士气研究的深入性,我们今后可从士气的培养、激发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掌握体育比赛士气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韩秋风.士气论[M].白山出版社,1992.12.

[2]颜志龙.比赛士气之研究与测量工具之发展[J].应用心理研究,1999,(1).

[3]赵锡顺.论士气[J].社会学研究,1994,(4).

篇4

【关键词】体育课堂 设计 创新

现代体育课堂的核心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路线,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方向性和指导性[1]。而传统的体育是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缺少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做出有效的客观评价。体育课堂的设计与创新,可以改变这一问题。体育课堂的创新,不仅仅是因为传统的缺陷,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身体发育状况是不相同的,

1 体育课堂的特点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的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组织形式变化多样。体育课堂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还受环境的影响,场地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由此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培养意志品质,完善自我。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竞争精神,通过规则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的品质,通过在运动中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等带来的空难,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同时,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可以加强人际交往,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课堂是身体锻练、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础。体育课堂中所获得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可广泛地运用到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去。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许多专门知识、技术与战术,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往往都要通过体育课堂的形式来获得。因此,体育教学原理也是身体锻炼和运动训练过程所必须遵循的共同准则。

2 体育课堂设计的作用

体育课堂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施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体育课堂设计是系统研究规划体育课堂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及其方法。主要包括学年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设计,课堂设计等。

课堂设计能加强课堂教学的预习性和计划性。一节课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而时间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的设计不充分,就会造成体育课堂的前松后紧,使学生难以接受,而充分的备课,认真的做好教学设计能有效的克服体育教学工作的随意性[2]。

课堂设计的过程是钻研,更是教师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设计中钻研课标,教材,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因此,教师只要认认真真进行教学设计,他的文化科学素养,思维能力,业务水平就会不断提高[3]。

3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并且细化。目标的细化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即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二是条件,即在什么情况下到底目标,三是标准,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也就是结果。最后对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目标达成率高质量就高。

在学习方式上,要改变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合作探究,发挥主动创造能力,教师不光是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学习,而是改变程序,让学生感悟与体验。

4 体育课堂创新的作用

体育课堂改革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在的本质要求和实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体育。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重视体育课堂具体方式方法,包括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传授健身原理学法,运动技术的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以致将现代体育教学与未来健康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可接受性。课程设置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课,保健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4)。

5 如何在体育课堂中体现教学创新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去聆听孩子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5)。

参考文献:

[1]高嵘.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作用分析.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04期.

[2]刘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反思.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3]全.论教学设计的逻辑生长点.教育研究,2008年08期.

篇5

关键词: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能力;构成要素;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06-02

一、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语言产生的阶段,不同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安德森的三阶段模型。安德森三阶段模型: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转化阶段,运用语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1]310。在三个阶段中,决定教师语言运用能力的构成要素如下:

1.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产生说话意念时,在脑海里首先出现的并不是人们实际听到的完整的、展开的语句,而是一些词或词组片段,这些词或词组便是内部言语。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与简略性的特点,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1]286。由于内部言语不直接用于交流,因此不必考虑是否被别人理解,它常常以压缩、简略、概括的形式出现。例如,某教师准备就某个问题展开讲解,他的大脑思维会立刻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与这一问题相关的以关键词为核心的“语点”,形成内部语言。而在他的思维内部,这个“语点”甚至可以只是一个熟悉的词或一个短词组,但它可以代替一系列的意思,甚至代表一个完整的涵义,并在教师外部语言中起重要的作用。

2.语言编码能力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内部言语属自我传播,无法被学生了解,只有将内部言语转换为社会公认的特定语言符号,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这一过程便是语言编码。语言编码能力就是将思维通过语言符号进行外化的能力。从语法方面,教师应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教学用语,对语言进行编码时应做到成分完整、结构清晰、词语位置恰当。在逻辑层面,要求教师在语言编码时不能违背思维的规律。从接受性的角度看,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现实中,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上不是想要表达什么就能说出什么,也不能做到说出了什么便是表达了什么,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个人的语言编码能力不足。

3.有声语言表达能力

与日常人际传播相比,课堂教学语言表达应更清晰、更高效。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不仅对语言内容有所要求,还要对声音形式有所要求。同样的内容,有的人说出来悦耳动听,有的人说出来却让人昏昏欲睡,这也证明了有声表达形式在语言传播中的重要性。著名语言学家徐世荣说:“有声语言要比书面语言丰富得多,丰富的是什么?是语音。”[2]教师应重视声音的音高、音量以及语速的变化和组合,要通过语流松紧疏密的变化来传情达意,做到音随意转、气随情变、抑扬顿挫、和谐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联想,丰富学生的情感。

二、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策略

1.内部言语组织能力的提高策略

教师的内部言语组织能力取决于思维品质和信息储备。思维品质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能力,它是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操作来实现的。信息储备来源于教师的日常积累,它是一种持久的内在力量。

(1)思维训练策略

思维是表达的前提,教师要想迅速做出言语反应,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必须加强思维训练,这是提高内部言语组织能力的前提条件。当教师的思维具有清晰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时,他才可能在产生讲话的意向时,迅速明确意向的中心点。中心点虽然不是具体的语言内容,但它是思想的内核。只有具备了思想的内核,才能进一步抓住语点主干,并选择词句。为了提高思维品质,教师首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加工,做到思维灵活、思路畅达。其次,要加强思维的系统性训练,养成多层次、多方向、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具体训练措施有阅读论文和散文、撰写教学反思日志等。阅读论文能够强化教师的逻辑分析能力,阅读散文能够培养教师感悟和观察的能力,撰写教学反思日志能够提高思维的系统性,这些行为有助于增加教师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信息储备策略

过去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信息储备包括知识和观念两方面的内容,教师的知识结构、知识量及其对语言材料的掌握、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等对其内部言语组织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信息储备量少或不稳固,其在提取、激活相应的信息时就会感到困难或速度缓慢,更谈不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了。卡耐基说:“即使是再伟大的演说者,也要借助阅读的灵感及得自书本的资料。”[3]任何需要提高自己语言表述能力的人,都需要以听、读等各种方式扩大自身的信息存储量,这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必经之路。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与词语,在表达时大脑才能做出迅速反应,产生明确的内部语言;否则,则会出现由于内部言语组织混乱、语点不清晰而引起的词不达意的现象。

2.语言编码能力的提高策略

内部言语产生后,教师需要通过对语言进行编码来实现由内部思想向外化的语言符号的转换。在语言编码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生动性和审美语感,增加学生的瞬时信息接受量,提高语言传播的效果。

(1)语法规则策略

熟悉语法规则是教师语言编码能力提高的基本要求。语法规则是语言规则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师缺乏语法知识,便会出现句子成分残缺、结构混乱、搭配不当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教学语言的正确性,还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甚至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提高自身的语法运用的水平,教师不仅需要熟记语法规则,还要通过大量阅读,理解不同语境中的语法现象,并通过经常性的反思审视自身存在的语法问题。在确保语法使用正确的前提下,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很重要。课堂上教师语言的运用不能像日常聊天那样随意,需要注重内容的集中性、条理性和有序性;否则,即使语法正确,逻辑上的混乱也会导致教师不能清晰地表达信息含义,让学生难以接受。

(2)字词提炼策略

对字词进行准确提炼是教师语言表达在可接受层次的要求。表达准确、生动是交流有效的基本前提,教师课堂教学不是想到哪讲到哪,好的教学语言虽然没有复杂的结构,却能体现出教师独具匠心的缜密思考。在词语选择上应尽可能准确、贴切、得体,尽量将书面文字词语换成经过加工的精粹口语;在句式选择上要尽量简短明快,少用倒装句和长句,更不能照搬书面语,应做到既通俗生动,又要规范有序;还应防止出现无意义的重复,不论是习惯性的对句末词语的重复,还是口头禅的重复,其本身都是一种语言杂质,会使学生大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使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形成抗拒心理。

(3)修辞策略

修辞能帮助教师达到语言运用的理想境界。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描摹、借代、比拟、对比等,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使语言表达更为鲜明、形象、生动。以比喻为例,它利用师生双方的共同体验,激发学生的联想,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以浅喻深,或以熟喻生,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浅显化,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清晰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运用要与教学表达的需要相结合,不可为了刻意追求修辞而节外生枝或离题延伸,从而影响教学内容的表达。

(4)变换句式策略

句式的变换体现了教师运用语言的创造性。变换句式是语言编码技巧之一,是一种语言对思想的“包装”,而这种“包装”往往有利于使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首先,通过变换句式可以使语气表达更为强烈。例如,通过使用“岂不”、“难道”、“为什么”、“哪里”等词语可以变直陈句为疑问、反问、设问等句式,运用这样的句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通过“不得不”、“无不”等词语,可以把肯定句式变为双重否定句式,加重了句子的语气,能产生特别引人注意的效果。其次,通过变换句式可以使教学语言从平淡的常规用法中脱颖而出,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再次,恰当进行句式变换,可以使句子的结构更紧凑,语气更贯通。如“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感动了”,这句话前面两个分句是主动句式,后一分句改为被动句式,既保证了三个分句陈述对象的一致,同时也收到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3.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在头脑中组织好的言语序列只有通过有声语言传递出来,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师的有声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瞬时信息接收量。“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教师只有练好气,才能发出优美而响亮的声音。教师除了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外,还应运用好以下策略。

(1)语音吐字把握策略

教师语音吐字的清晰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语言内容的辨析。清晰的吐字发音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能以无形的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年轻教师经过学习都能讲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但部分教师在吐字习惯方面却存在以下两种倾向:一是过于自然的状态,给人以“吃字”、“秃噜字”的感觉,评课人常常以语速过快对其下评论。事实上,导致教师“秃噜字”的主要原因是由教师唇舌无力引起的发音不到位、字音清晰度下降。另一个倾向是刻意追求每个字的字正腔圆,结果使声音形式刻板僵硬,缺少灵气,毫无美感。为克服这两种倾向,教师应尽量做到:咬字紧而不死,吐字力度灵活,掌握强弱不同的多种吐字技巧;应保证各个音素齐整完全,不能使发音含混于有无之间;咬每一个字时,“出口”和“收音”都要分明,做到“吐字如吐珠”,要将每个音节都送到学生的耳朵里。

(2)声韵传情表达策略

教师有声语言的表达应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赋予声音以生命力,使其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传导出教师的意图。抑扬指语句的起伏高低,根据表达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语势可以上扬、下抑或保持不变;顿挫使教师语言层次更清晰,更有立体感,有语法停顿、感情停顿和逻辑停顿之分。语法停顿是语法结构需要的自然停顿,感情停顿可以满足教师表达情感的需要,逻辑停顿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语义和逻辑关系;轻重是对语音强弱的处理,或增强,或减弱,若能恰当运用,可以突显词语的语义特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缓急指教师语速上的变化,缓与急是相对而言的,这里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教师语速受讲解内容的制约,过快或过慢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感。为此教师应避免使用缺乏对比的单一语速,尽可能缓中有急、急中有缓,通过语速的快慢变化,将内容和思想的差异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0.

篇6

【关键词】医院街 构成要素 门诊流线 医院

【Abstract】through the r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clinic track, Hospital Street to create spac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hospital design patterns. Hospital Design "patient-centered" core concept, By Square、Street、Complex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various functions to form prioritize, the clarity of the tree transport system.

【Key words】Hospital Street; Inscape; Clinic track; Hospital

引 言

医院是人类维护身体健康、恢复劳动技能的场所,是人类生存繁衍、与疾病抗争的重要之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的功能结构和组成要素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医院专业分科越来越细,组成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功能流线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将复杂的流线清晰表达出来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数据统计,除工作人员外,平均每一门诊患者有2.98人陪伴家属,若再加上内部人员,门诊次数为4500人的门诊每天将有近20000人出入门诊部。如果人流组织不当,必然会造成极其拥挤的现象,给病人增加心理压力,同时也增加了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因此,人流组织及相应的空间变化,在医院的设计中极为重要。

一.医院街的形成

医院的总体布局方式可分为分散式和集中式。

老式的医院基本以分散式为主,各功能单体间距一定的距离,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新式的以集中式为主,是集门诊、医技、急诊、急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1、背景条件

目前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匮乏,特别是医疗诊断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医疗模式的变化,使医院的主体建筑门诊大楼也由过去的单一功能转变为集门诊、医技、急诊、急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其内部科室多,功能复杂,传统的“一”字型交通流线远远满足不了日常使用的要求。新的建筑形式必然会有新的交通流线与之相配套。

2、功能要素

医院街并不特指新的医院机构组合形式,主要是由于医院建筑人性化和可识别性的要求,参照城市或者传统市镇的形态,在一条主要的人行公共交通主脉上,联系重要的公共空间(会聚节点)、各个部门的公共出入口(发散节点),引导人流,甚至设置中心的回归空间(市场),其总体空间形态好象街道。当然功能上,医院街也结合一些商业和服务设施。说到底就是在医院的机构化背景下,对于日常空间结构的一种回归或者模仿。

二.医院街的构成要素

1、医院街的定义

医院街初期的概念和直观印象是医院内部中的商业街,为病人、医生等提供便利服务。但由于人流集中,空气不流通,空间不便于划分感染区和非感染区而在使用上受到一定制约。结合分散式医院的总体布局方式特点,将医院街设计为半开敞式的室外空间,增加自然通风及采光,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的建筑形式。这种空间组合模式是以广大人民群众“走街串巷”的空间认识经验为依据而设计的。因而识别性强,便于辨认。

2、医院街的构成要素

由于医院功能分区多,流线复杂,功能科室分布范围广,与一个城市的城市规划有相应的相似之处,借此也可将一座综合医院理解为“医院城”。相应的医院内部的走道及公共空间也可理解为一座城市的“广场、街、巷”。并由此来分主、次来组织医院内部的各功能分区,以使医院内部的患者有个清晰、明确的流线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医院街的概念。

1) 广场

即共享中庭空间。“共享空间”主要指建筑中局部空间通高几层或垂直贯穿全部建筑高度的科技空间,它也称中庭,也就是建筑物内有顶的庭院。按照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对中庭的释义,它是一个流通能够和到达的集中点。

多年以前,天才的约翰.波特曼便以他对建筑的独特思考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共享空间”的超凡理念。人们在共享中庭空间中,建筑的各个部分可以一目了然,还可以了解到如何到各处去的交通路线,而且在其它空间中人们只要看到中庭,就可以很容易辨析自己的方位。

自从在亚特兰大的海特.摄政旅馆里首次出现现代建筑的共享空间之后,这种空间形式迅速传布世界各地,纷纷为各种建筑公共建筑所效仿。这种带有共享空间德的中庭建筑“由于能满足这样多的梦求,它很快地表现出来把未来的惊奇与过去城市的娱乐结合起来了,……它为现代建筑带来了 ‘符号的内含’,使之成为可进行交流的和大众化的建筑。”

(1)共享中庭空间的文化功能

共享中庭空间唤起了人的思想意识,将人作为空间的焦点,使人们重新获得了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失去的良好空间环境,共享空间从文化上表达了一种广受欢迎的、大众化城市的建筑,它适应了信息社会的需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共享中庭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人看人”的场所,人们在其间随意散步、交流,享受着自然和社会生活,它给当今沉闷的内部空间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2)共享中庭空间的庇护功能

正因为“中庭的释义”是有顶的庭院。因此这种共享空间既给人提供了有如身处室外庭院的空间感受,而且又得到了庇护,可以免受风吹雨晒,被遮蔽的中心庭院是非常舒服的。

(3)共享中庭空间的经济功能

虽然围绕在共享中庭空间周围的空间是直接需要的但它本身也能提供有用的空间。除了能作为门厅和起分流作用的交通空间之外,集中型门诊楼、住院楼或门诊住院综合楼的空间与一般大型公共建筑较为相似,但又更为复杂。它有银行建筑所需要的柜台式大型前台空间――保安、咨询、预约、挂号、收费、金库、便利银行等;有旅馆建筑所需要的各类空间――聚散大厅、咖啡厅、快餐厅、公用电话区、等候厅、便利商店、厨房、营养餐厅、洗衣中心、住院病房、管理办公等;有商业建筑所需要的购物、等候空间――划价、收费、取药、配镜、设备采购、库房;有交通建筑所需要的等候厅――候诊厅、大量水平及垂直人流、物流、车流、停车流线关系; 有居住类建筑所需要的各类空间――院内休闲活动场地、职工住宅、值班公寓。因此,医院建筑内这些功能性极强的多元化空间必然导致广义空间和街区概念的产生,也为建筑师提供了创作上无尽的思路和源泉。

2) 街

围绕共享中庭设计了两条主要的医院街,分别为门诊街、医技街。其次还有物流枢纽通道物流街。通过高效、便捷、宽敞、明亮的“医院街”联系各部空间,有效缩短病人就诊路线和流程,也方便医护人员的工作。

⑴、门诊街

门诊街与各功能门诊单元通过候诊空间相连通,并通过门诊单元内部的医生通道及患者通道将各诊室等串联为一整体。门诊街为医院门诊的枢纽交通,通过宽敞的水平交通空间、共享中庭的垂直交通枢纽及街两侧鲜明的医疗标识,将医、患等人流引导到各个诊区。在各门诊单元的尽端专设了一条医生通道,形成医生自己的工作、休息空间。体现了医生、患者处于同等关怀的设计原则。门诊街内的各个服务点――诊区可根据自己科室的特点做不同的建筑布局。如儿科门诊,在候诊空间里可专门开辟一独立空间作为儿童活动天地,同时儿科护士站也可根据儿童的特点在色彩及造型上做些独特的设计,使儿童有家的感觉,便于儿童放松心态,提高诊疗的效果。各科室个性化的设计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很好的标识导向的作用。

⑵、医技街

医技街将各类医疗技术诊断用房按不同用途布置在街道的一侧,通过宽敞明亮的候诊空间与街道连通。诊断检查用房后为医生专用区域。街道与巷通过候诊空间联系,形成五指交叉的交通模式,医生、患者通道的分离也便于医院的管理。

①心脑电、B超一条“街”

把有关生理机能和内窥镜诊断的彩色B超、扇超彩色多普勒显像仪、胃镜、肠镜等电子设备集中沿街布置,医患分区,候诊区和诊断区布置相互独立,通过色彩的淡雅与凝重变化对空间加以区别,以形成安静舒适的诊断环境。

②检验、化验、病理一条“街”

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等需要全天候电脑控制的诊断设备、摄录像及计算机中心、实验研究室集中呈街区状布置,集中使用毒气柜、单独排风直放外界。可使研究人员、标本运送人员、物流系统、管线系统高效工作,环境洁净、舒适、安全。

③放射治疗“街”

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等大型、贵重、精密的医疗设备对恒温、恒湿、防潮、防霉的要求特别高,人流进出频繁,可集中设于地下室或底层,这样对病房楼和门急诊楼病人的就诊都较方便。对于防护要求最高的直线加速器和钴60、有铜屏蔽要求的核磁共振、螺旋CT和后装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单光子断层扫描机拍片和透视、螺旋CT、各类X光等放射用房,一般要求较厚的混凝土保护层,按设备的要求内墙面还需敷设适当的铅板作防护措施;MRI和微波等设备要采用专用的屏蔽措施,避免与其他设备仪器相互干扰。对其“成行成市”排布,管线系统简明、空调机房可以共用,对维修、保养、节约能源和投资都有利。作为“街道”的公共走道可以达到3米宽,同时满足了人流和设备安装通道的要求。

④核医学“街”

核医学、巨检、同位素等要有专用的防护通风设施,厕所有专用的防护排污管道,直通室外的衰减池,要防止有害、有毒气体的排放和污染。

⑤康复理疗“街”

把各类康复理疗功能用房集中布置,自成一区。

⑶物流街――物流枢纽通道。设立“清洁街”和“污染街”,把中心消毒供应室、营养厨房、洗衣中心、制剂中心、太平间、动物房、动力设备房等医疗后勤保障用房布置在该“街道”旁,形成物流供应一条街,既便于交通组织易于识别又便于统一管理,实现了辅助用房空间资源共享。

3) 巷

医生通道、患者通道。各科室的内部道路则为巷的概念,并相应的加宽以作为二次候诊的空间。

三.医院街的门诊流线设计

整个医院通过广场(共享中庭)、街道(门诊街、医技街)、巷(医生通道、患者通道)将复杂的各功能空间组织起来,形成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树状交通体系。

1、使用功能的横与纵

医疗流程的执行过程应是立体的,既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甚至是交叉的。这个过程是维系整个医院从局部(某个科室)到全局(整个医院)的中枢。确切地说,这个中枢包括了竖向及水平交通,人流及物流的组织,也包括了图像传输、信息交互、智能化管理、自动化物流系统,甚至包括了能源供应、综合管线的敷设。然而,这个中枢形态是可变的,它取决于医院的功能设置、设施的标准控制以及功能的使用频率等因素,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医院形态。

随着医疗流程的变化,使用功能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当今专业学科分工趋于细化,并强调边缘学科互相渗透的形势下,医院使用功能远不止于平面中点与线的交织形式,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全方位的、立体的形态。这也是我们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建立起的功能设计理念。

2 、横向交通系统连接多个尽端

在高层医院建筑的功能组织中,横向交通系统连接着多个竖向的交通核,这一形式构建了医院的基本交通模式。随着实际医疗功能的展开,横向交通系统又连接着由若干个诊室单元或医技单元或护理单元组成的区域,这些区域成为医院功能的目标,也是病人就诊的理想尽端。创造尽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目标明确;领域不被穿越;为医患分流作准备;建立一个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服务环境。

3、树形功能理念

基于上述的思考,与以往横卧的树状功能理念不同,在设计过程中建立了同根而生的立体树形理念,这个根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概念。上述这些需求,正是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的医院在顺应社会医疗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的功能需求。这种变革预示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多种医疗功能形态并存,择优发展,突出医院的特长,并逐渐形成向先进的医疗功能形态演变的一种良性发展趋势。

四.医院街设计实例

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设计中,就尝试利用医院街的概念组织医院的复杂交通体系,同时将医院街设计为半开敞的立体生态型公共空间,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的医院街概念倾向于室外空间的理解,类似于露天的商业街,其最大的优点是把商业功能排斥在医疗空间之外拥有独立的空间,不与就诊治疗空间公用空调系统,而利用自然通风设施,既减少了医院街对诊疗区的干扰,便于独立管理,减少运营费用,同时利用医院街在医院内部形成清晰的交通体系,内部各功能分区均靠次要的道路“巷”来与医院街相连通,形成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交通体系,从而增加医院的导向性。

医院街通高四层、横贯南北;大片水面上漂浮着一个“蛋状”建筑;整个裙楼屋顶上覆盖着一个钢结构格架,格架上爬满生态的绿色植物,既遮阳又通风,且改善与净化空气。通过主入口雨蓬、裙楼凹凸造型、主楼虚实处理、台阶、环廊、屋顶绿化、休闲空间及灰空间的设置,构成立体化的建筑环境景观,它以洗练的大手笔与张家港西城区规划、空间序列及城市环境、绿化体系和建筑小品取得默契与呼应,从而营造出与建筑环境相匹配的全新环境景观。宽敞的室外通道(灰空间)与室内通道(较长的纵向大厅)贯穿整个建筑,形成“医院街”把各个分区和部门串联起来,建立了各部门紧密的相互联系,既可使患者能够方便地找到所需要去的目的地,完成相应的检验、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就医过程。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也极大地方便了各部门医护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同时“街”的两侧还安排人流不太集中的公用服务空间和专科门诊候诊厅出入口,在空间形式上采取酒店惯用的“共享大厅”概念(贯通四层、设回廊及天桥)。从而在空间尺度上改变了传统医院的拥挤、狭窄、低矮与嘈杂现象,换之以宽松、开阔、高大、明亮,使人们的就医过程变得更加方便和舒适。这反映了在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医院建筑硬件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医院所负担的功能与定位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以及新的健康医疗概念的普及与深入人心。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筑造型正是基于“融入城市环境,丰富城市风貌,创造城市新景观”的设计理念之下,努力追求富有独特个性的现代化、生态型、高技术的建筑形象。其立面设计简洁、庄重、大方、得体,通过生态型建筑屋顶(钢构架)柱廊、阳光庭院、圆拱形玻璃通廊(医院街)、浮在水面上的“蛋”形建筑以及建筑灰空间等形成统一完整的大裙房,并与舒展的圆弧形板式住院部大楼形成因果与拓扑关系,给人以强调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并通过空间的交错、渗透以及立面肌理、材料的对比与变化,创造出一个强烈时代特色,反映新时代大型综合医院建筑个性的“绿色医院”形象。

从门诊大厅到各科室候诊厅之间通过医院街来联系,各科室的内部道路则为巷的概念,并相应的加宽以作为二次候诊的空间。这种空间组合模式是以广大人民群众“走街串巷”的空间认识经验为依据而设计的。因而识别性强,便于辨认。其特点是:

1、医院街向医院的各个单体建筑开放,而不向城市街道空间开放,外观整洁,安全便捷。

2、医院街由一层向二、三层延伸,同时服务于各个功能单体和不同的楼层,最大限度的满足医院内部人性化的要求,同时在医院街的周围布置庭院绿化,共享中庭,商业空间等,丰富医院街的内涵。不仅给患者以视觉的变化,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3、通过医院街将各单体的主要垂直交通枢纽串联为一体,将复杂的医疗流线简单化。

4、利用室外空间自然通风,减少日常运营成本,同时也避免了集中式大型综合医院公共空间相互交叉感染的问题。

这种形式的医院街兼顾了分散式医院和集中式医院的优点,既简化了复杂流线,增加了导向作用,同时也有效的节约了用地,创造了舒适的院区的整体环境,舒缓了各单体之间的间距感。结合医院街,在门诊的主入口处设计了三层通高的共享中庭,作为人流主要集散地,在共享中庭附近设计了楼层服务台,为病人提供挂号、付费、诊疗、导医等一站式服务的运行模式。真正起到了城市广场的作用。便于人群的迅速分流。

五.医院街环境艺术设计

在当今,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物医学的多元模式代替了生理医学一元化。医院设计应更加注重病人的心理情绪,创造出优美舒适的环境,病人在其中就诊产生良好的情绪将配合医药促进病人康复。门诊是病人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同时也是病人心态情绪最多暴露的就诊阶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建筑意识,让病人一进入医院就能感到亲切、方便、舒适、信任的愉观。因此,门诊的建筑设计装饰格调和布局流程是医院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区域。

1)人文环境设计

重视医院环境与病人的情感交流,以缩短病人从家庭到医院的心理距离。目前许多医院的候诊厅及其它活动空间都布置各种流派的绘画,患者观赏入迷,自然忘却了候诊的烦恼。伴随着交通体系的建立,还要对医疗建筑空间及一些建筑细部进行园林化、艺术化的处理,这是柔化高技术、渗入人情味的有效手段。如在门诊街及医技街两侧可结合景观设计,在街道内可设计绿化、休息椅、背景音乐、绿化庭院及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等,使病人始终处于一个宽松、亲切的环境中。在CT\MRI等检查诊断空间里也布置了风光如画的灯箱式心理窗和发光天棚彩画,使病人仰卧时,可随意观赏,减轻焦躁的情绪。

2)视觉景观设计

由于共享空间地空间层次非常繁多,水平的、垂直的空间交织在一起,相互流通、渗透,如富有韵律的层层回廊、出挑的平台、露明地电梯、自动扶梯、楼梯、天花的结构构架、空中的悬垂物、姿态各异的绿色植物……,如果外墙上有大玻璃,还能将室外的景色引入,人们在静中观动,或动中观静,整个空间里一派繁荣、活泼、生动的气氛、视觉景观极为丰富。

3)室内陈设艺术设计

意欲借助艺术软装饰陈设及材质呼应,使较冰冷的医院空间产生亲和力和温馨感。并将“生命”、“跃动”、“希望”通过设计手法引入室内空间,让进入这一空间的人,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勃勃生机。共享中庭空间一般都大量争取自然采光,多开天窗或大面积的侧窗,良好的采光效果使得身处其间的人们虽在室内,却犹如处在室外的庭院。为了不使这一超常尺度的空间给人以高峻、冷漠之感,共享中庭空间的内部常采用效法自然的设计手法,上借天光,下借山水,移栽花草树木,筑造亭榭桥廊,而且因为属于室内空间,可以不受外界气候条件的限制。既可纳千秋之涟漪,又可收四时之烂漫,成为一个全天候的庭院空间。人们在共享中庭空间中可以不出城郭而有山林之乐,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致,人们进入共享空间会把它当作一个替代性的外部空间 而获得满足。见图-- 长春吉林大学医院,结合长春的气候特点,在室内、室外以及灰空间处合理引入“生态概念”和“四季厅空间”,引种栽植适合北方的植物,让阳光与绿色无处不在,从而大大改善医院环境,提高建筑的品位和档次。

结 语

全球性绿色和平运动的兴起,反映出人类回归自然、保护自然的热切愿望。天然药物、自然疗法、绿色医院已逐渐为世界瞩目和向往。绿色医院除应采用天然药物、自然疗法外,还应强调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要求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自然生态绿化,更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材料的利用。自然界中的山、石、林、泉、阳光、雨露能使万物欣荣、生机和畅,是养生健体的珍贵资源。结合广场、街道及巷的设计必然会创造一个脉络清晰同时也赋予人情味的交通体系。

参考文献:

[1]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编写组.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2] 鲍家声杜顺宝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 刘 芳苗 阳编著.建筑空间设计.2001年4月

[4] 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1964年8月

[5](日本)小泉健比子病院建筑.1959年

篇7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能力 构成要素 评价指标

物流能力的概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者们最早提出了物流能力概念,但对物流能力的概念,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论。

Donald J.Bowersox和David J.Closs认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必须通过物流达到其业务目标,企业对物流能力寄予的期望直接取决于它们的战略定位。从战略意义上看,物流的重要程度取决于是否积极地利用这种能力去获得竞争优势。关于物流能力的含义,Donald J.Bowersox和David J.Closs认为,物流能力是对厂商能否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的一种相对评估。

汪鸣和冯浩认为,物流能力通常是指开展物流运作和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在实现创造顾客价值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对物流的计划、控制及过程实施的能力。物流能力既包含了企业物流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等静态能力,也包含了企业管理与经营物流的动态能力,以及企业对上述二者协调运作的综合控制能力。

马士华和孟庆鑫认为,物流能力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也可以简单地把物流能力理解为是由物流系统的物质结构(如配送中心数量与规模、运输能力、分拣处理的设备能力等)所形成的客观能力,以及管理者对物流运作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

本文认为,物流能力是物流生产主体在物流系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中所体现出的,顺利完成相关物流活动所具有的设施设备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等的一个综合评价。

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能力的构成要素

上世纪90年代,国外关于物流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其构成要素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密歇根州立大学(MSU)全球物流研究组于1995年所作的研究。他们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发现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是如何实现和保持他们的物流绩效的。该项研究从32个量中确定了17个通用的物流能力要素,并且把它们分成4组:配置能力、一体化能力、敏捷能力和衡量能力。该项研究为今后物流能力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Lynch,Keller和Ozment将物流能力划分为处理能力和价值增值能力两个部分,并分析了它们在与成本领先和差异化2个商业策略组合后与物流绩效之间的关系。其中关于物流能力的衡量要素借鉴了MSUGLRT所得到的32种要素中的一部分。他们还建立了关于特色能力、企业战略和物流绩效的概念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Morash将物流能力分为顾客导向(需求导向)能力和运作导向(供应导向)能力,需求导向的物流能力与顾客服务、时间优势和对目标市场的反应有关,而供应导向的物流能力与组织运作、成本控制等有关。

Stanley E Fawcett等提出物流能力代表对企业物流绩效在成本、质量、递送、柔性和创性等重要方面的衡量,证实了物流能力水平能够极大地提高公司绩效,而物流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计划性和有用信息的获取。

Cho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能力、物流外包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它们之间的概率模型,并通过对电子零售行业和计算机业的调查分析得到了一些研究成果。该研究确定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能力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有助于企业加强对关键物流能力的开发,有助于衡量电子商务环境所带来的物流挑战。

鉴于物流能力的重要性,国内学者也开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马士华等在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物流能力进行了定义并构建了相应的要素体系,作者对物流能力要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将物流能力要素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并对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进行了细分,进而形成了新的物流能力要素体系,同时指出了物流能力研究的方向。马士华在《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计划模型与分析》一文中考察了某产品供应链系统的一次性物流运作过程,建立了这个系统的物流能力动态规划模型,针对供应链中物流运作能力的流通量指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探讨了使得系统成本最小化的最优物流能力及系统各阶段需配置的流通量。

刘小群通过引入矢量分析,对物流系统中的流通量和响应时间进行了测算,由各个环节的流量计算了供应链整体的流通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梅晚霞对物流要素能力中关键决定因素:处理能力和流通量在节点处的计划问题进行了探索,建立了使得节点处的费用最低的相应处理能力和流通量的具体解析表达式,并通过算例进行了分析验证。申文等研究了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运作能力的诊断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建立了基于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评估模型。闰秀霞等从物流运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将物流能力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基本级、可重复级、定量管理级和优化级,并系统分析了每个级别下的关键活动。

本文认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是由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运作能力综合而成的。物流要素能力是指输入物流系统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物流设施、劳动力、资金、信息等。从实际评价性角度来讲,物流要素能力主要是指物流机械设备、物流设施等的能力(如机械或者仓储设施面积的数量、生产率、劳动时间等诸多要素的综合),它实际上是一种静态能力或者说是硬能力。物流运作能力是指物流管理者通过采用物流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手段,优化配置资源,为供应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物流服务能力,它实际上是一种动态能力或者说是软能力。

供应链环境下物流能力的评价

(一)物流要素能力的评价

运输能力。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运输能力是指在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的运输工具在单位时间内所能输送物料的最大能力。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运输能力以单位时间完成的周转量及货运量作为计算指标。

仓储能力。仓储能力是物流系统中所有仓库等存储设施储存物料的能力。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仓储能力以存货周期内的库存量与单位时间的存货周期数的乘积作为计算指标。

送达速度。供应链物流送达速度是指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原材料、半成品以及产成品从产生地到达目的地的空间位移速度。供应链物流系统的送达速度一般以单位时间内的输送距离作为计算指标。

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是指实现物流需求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全部费用支出。从物流基本功能考虑,物流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采购成本+订单处理成本+装卸成本+信息成本+配送成本+包装成本。

(二)物流运作能力的评价

柔性。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柔性是指在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以合理的成本水平采用合适的运输方式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收集和配送合适的产品或资源以及服务以满足顾客或合作伙伴需要的能力。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柔性可以以处理特别订单、紧急订单的数量与客户提出的特别订单、紧急订单的数量的百分比作为计算指标。

可靠性。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可靠性是指供应链在规定的环境、时间和条件下完成订单需求功能的能力,或者说是供应链能保持其完成订单需求功能的能力。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可提供的订货数量与要求提供的总订货数量的百分比作为计算指标。

响应性。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响应性是指对目标市场的响应程度,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响应性可以用从收到顾客订单到交货的时间周期、总的供应链周期时间(含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及交付时间)作为计算指标。

信息处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信息沟通水平是物流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信息处理能力是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并形成决策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正确性和有效性。可以采用一定时期内供应链信息系统投入成本占总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作为计算指标。

结论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使得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供应链生产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思想和运作流程,对于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供应链物流能力的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本文初步提出了供应链物流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将这些指标细化为具体可定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以上方法测定供应链的物流能力,能够帮助决策者制定正确的战略。文中所述的指标体系是根据一般情况所建立的,主要考虑的是通用性,实际应用评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做出相应的取舍。

参考文献:

1.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汪鸣,冯浩.我国物流业发展政策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马士华,盂庆鑫.供应链物流能力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5,3

4.Anonymous.World―class logistics:Managing continuous change[J].Industrial Engineer,1995,27

5.Daniel F Lynch,Scott B Keller,John Ozment.The effect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0,21

6.Edward A Morash,Conelia L M Droge,Shawnee K Vickery.Strategic logistics capabilitie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rm 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6,17

7.Stanley E Fawcett,Linda L Stanley,Sheldon R smith.Developing a logistics capabilit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7,18

8.CHO J.Firm Performance in the e commence Market:The Role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Logistics Outsourcing[D].Arkansas:University of Arkansas,2001

9.马士华,陈习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构成及其特性研究[J].管理学报,2004,1

10.马士华,申文.供应链物流运作能力计划模型与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7,8

11.刘小群,马士华.供应链物流能力:流通量和响应时间测算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2006,9

12.梅晚霞,马士华.供应链中转节点物流要素能力计划问题研究[C].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13.马士华,申文.供应链物流能力的前提因素及其交叉作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5,4

篇8

关键词 文学电视节目;文学与电视;构成要素;矛盾冲突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216-02

文学是一种常见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使用了抽象的文字诉说人的情感,最终达到表达内容的目的;电视主要是使用了具体的图像画面来表情达意。文学通过文字刺激人们的想象力,电视通过画面抑制了人们的想象力,所以说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天然的矛盾。

文学电视节目是近几年来电视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使用了文学的现象和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是电视产业中文学意味最强的节目形式。这种节目具备了鲜明的文学特征,其实也可以算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与常见的广播文学和网络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站在作品构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文学电视节目因为使用了视听语言,所以更加加重了其鲜明的电视特性。

1 文学电视节目的表达特性

对于五十六个民族来说,即使在同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语言体系不同,不同地域的人民使用的语言也有所不同,这就是各个地方存在不同方言的原因之一。语言要依靠文学这个媒介来传播,所以文学电视节目具备了两个鲜明的特征:首先是具备文学思想的深刻性,这种深刻并不是由词语拼凑出来的,而是将词语作为描述手段;第二点则是间接塑造的艺术形象,对于雕刻、建筑、绘画等常见的艺术形式来说,通常是用间接的表达形式来塑造形象,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同样是使用了这种描述手段。文字的描述让观众产生想象,从而反映出描述对象的形象,是一种明显的间接性描述手法,这点从我国古诗词中也能看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读者没有看到花落的样子,也没有看到燕归的情景,但是通过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可以想象出花落和燕归的场景,通过这两个场景来反映出作者在当时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文学作品的表达特性,所以将文学这个元素引入到电视产业中,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文学电视节目具备了文学的许多特点和特征,是传统电视节目所不具备的,也是文学电视节与传统电视节目最明显的区别。

2 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的矛盾之处

2.1 文学间接性描述与电视画面直接描述的矛盾

之处

诗歌是文学中一种特殊表达形式,除了要表达具体的形象之外,重点还要表达作者的情感,通常是通过对动植物的描述,间接表达情感。电视则是通过图片画面来表达情感,文学是抽象间接的,电视是具体直接的,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

比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如果放在现代用电视图片画面来表达,要如何操作才能保留原句的画面,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在文学圈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果用电视图片画面来表达,需要什么画面才能如此传情达意,又不损失其婉约性。因此电视画面所具备的写实特性和语言文学的虚拟性,是文学电视节目制作的最大难点。

2.2 电视语言的浅显和文学语言的深刻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语言文学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人类成长的步伐几乎全都需要依靠文字来记叙。简单来说,文字存在的意义就是需要描述鲜活的形象,惯常使用的手法包括:象征、通感、比喻等,除了表达手法的运用之外,还需要抓住读者的眼球,尽可能完整地传达作者的感情。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通常是要求通俗易懂,形象贴切即可,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使用观众不理解的“新词新句”。

2.3 电视欣赏的被动接受和文学阅读的主动性之间的矛盾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画面让观众接受,建立在画面这一特定的传播符号的基础上,画面显示的内容是什么,观众就要接受什么,信息传递存在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抑制了人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模式。对于语言文学来说,文字的描述会让读者产生一定的联想与想象,构成了一定的现象空间,当然这也是建立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读者需要将文字符号在脑海中转化为形象的物体,转化的过程读者就可以进行充分的联想。国际著名传播学学者杰克富勒曾说过:“与印刷的课本不一样,录相制品往往限制人们的想象力,削弱人类的敏锐性。使人脑处于一种被动的思维状态。”“观看电视纯粹是知识上的一个被动行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主动性和被动型方面有着鲜明不同之处。

2.4 电视传播的大众化与文学阅读的个人化之间的矛盾

对于文学阅读来说,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点,每个人喜欢的文学体系,书本类型,作者风格都不一样,阅读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大声朗读,有的人喜欢静静看书,有的人喜欢在报纸期刊上阅读文章,有的人喜欢在网络电视上阅读文章。通过大声朗诵可以感染周围的人,带入到文章情景中;通过阅读可以抛开地方语言形式,无论哪个地区的人都能通过看书的方式来阅读。有些人喜欢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下,一杯茶一本书坐一下午,有的人则喜欢在图书馆,认为这种环境能够带动自己,所以文学阅读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特点。

电视传播具有明显的大众化特点,通过演员,配音演员朗读和背诵台本,了解剧情和事情发展倾向,演员和配音演员的作品就会成为一种公共的产物,人人皆能观看欣赏。无论导演对演员如何选择,也无论演员的演技功底如何深厚,一旦画面出现在银屏上,演员塑造的形象就会被成千上万个观众看到,每个人心中对人物的定位不同,演员无法满足所有人对于人物的要求,所以现在许多翻拍剧被观众“吐槽”。并且演员和配音演员对于台本的认知,会是一种潜在的主观思维,会影响观众的思维。在现在的电视节目中,许多电视节目想要翻拍古文,但是古文对于演员的文学素养要求很高,许多演员达不到这种水准,所以常常出现弄巧成拙,拍出“四不像”的作品。不管导演对演员如何千挑万选,也不管演员的功底如何深厚表演如何投入,

3 结论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引入文学元素固然是一件好事,是电视产业发展多年的一个突破,一种进步创新的表现。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和电视两大构成部门存在许多矛盾之处,也成为文学电视节目编排的难点。本来基于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了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两大构成要素的矛盾冲突,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利剑.浅析文学电视节目中文学与电视两大构成要素的矛盾冲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59-65.

[2]单晓阳.文学,在电视中焕发青春――试谈文学在电视节目中的存在形态[J].中国电视,2006(5):71-73.

[3]坚持主流价值张扬文化品格――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第20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文学、专题及纪录片研讨会纪要[J].中国电视,2008(3):16-18.

篇9

论文关键词:关于物理实验的构成要素的一个试探性看法---实验方案与实验原理是完全等同的吗?

 

物理实验的构成要素是指一个完整的物理实验所包含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构成部分。

传统的观点认为,物理实验的构成要素有六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或称为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在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高考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考察明显加强。如何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广大中学物理教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实验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用传统的关于实验构成要素的观点进行实验教学,难以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做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已经提上了重要日程,为什么实验构成要素中没有这一项?传统的实验构成要素完备吗?如果不完备,其原因以在哪里?应如何改进?就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思考,在此提出,与各位同仁商讨。

一、传统的实验要素构成完备吗?

首先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实验要素的完备性。

我想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实验要素的完备性的真实含义。爱迪生测灯泡体积的实验就是很好一例。有一次,他想研究灯泡有多大体积时比较合适,这就需要测定灯泡的体积,他将这个问题交给了数学系毕业的助手去解决。助手拿起了灯泡,观察着它的形状。他看到,灯泡的下面像个球形,上部像个梨形。灯泡的球形是不完整的,梨形是不规则的。为了计算方便,他作了简化,把灯泡作为一个玻璃球和一个圆柱的组合。他分别测量灯泡的球径,圆柱的半径和高度,然后计算球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这类计算要用到立方、平方,非常复杂,而且结果也是近似的。因为,灯泡的形状并不是理想的球形。过了好一会初中物理论文,爱迪生催问助手,助手说计算太烦琐,他还没有计算好呢。爱迪生说,不用计算了。只见他拿起一个空灯泡,往水里一浸,咕嘟咕嘟地灌满了水,然后将灯泡的外壁擦干,将水往量筒里一倒,看看量筒上的刻度,很快就知道了灯泡的体积。在这个事例中,实验目的是测定灯泡的体积,测灯泡体积的方案提出了两个(当然还可设计出其他方案),一个是助手实施的方案:测定球形部分体积,测定柱形部分体积,然后将两部分加起来,得到灯泡的体积;一个是爱迪生确定的方案:将灯泡装满水,然后用量筒测出这部分水的体积,这个体积就是灯泡的体积。设计这两个方案所依据的原理也不同,第一方案实施原理是:整体总体积等于两个组成部分的体积之和,球的体积由球的体积公式通过半径求得,柱体体积可由柱体体积公式通过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求得。第二方案所依据的原理是,灯泡的体积与灯泡内所容的水的体积是相等的。爱迪生的方案简明准确,其关键在于其原理简明可行。从以上分析可见,做什么、如何做、这样做的依据是逻辑上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第一项是实验目的,明确的是做什么;第二项是实验方案,明确的是如何做;第三项是的实验原理,明确的是方案实施的依据论文开题报告。实验目标、实验方案、实验原理是在逻辑上不能缺省、不能重叠依次相关的三个连续环节,三者缺一不可。一个物理实验,若上述三个关键要素都具备,则实验构成要素具有完备性,在逻辑上讲得通,否则就不完备,在逻辑上讲不通。

再看传统实验要素的完备性。

本文开如就提到,传统实验构成要素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或称为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缺少了实验方案,因而传统的实验构成要素是不完备的。

二、传统实验构成要素不完备的原因何在?应如何改进?

传统实验构成要素不完备,就是将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混淆在一起了。而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案只所以混淆在一起,是因为没有从逻辑上明确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的真实含义。实验方案是指如何做,实验原理是这样做的依据。二者是不重叠的二个环节。具体到爱迪生测灯泡的实验中,传统观念将测灯泡的方案和方案所依据的原理同视为实验原理,因而实验中主没有了实验方案一项。这是传统实验构成要素不完备的原因。缺少了实验方案,逻辑过程就变成以下过程:“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这种显然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害的。因此,一个完备实验构成要素应包括七项,它们是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或称为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注意事项)。

三、将实验方案与实验原理区分开来的意义分析

将实验方案与实验原理区分开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也更符合人们做事的一般规律。

众所周知,要完美地做好一件事,通常事先要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个逻辑关系密切相关的环节:一是明确要干什么,二是明确如何干,三是明确这样干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可行)。做实验也是做一件事初中物理论文,这样学生可以将以前形成的做事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实验中来,也可以使学生将在实验体验到的做事基本规律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实验与生活的统一化。

第二、将二者区分开来,有利于明确实验方案与实验原理的真实含义。实验方案只是说明如何做,而不管这样做的依据;实验原理只管这样做的依据,而不管如何做。这样分工明确,有利于学生理解实验的各个构成要素。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实验目标确定后,实现目标的方案可以设计出有多种,这些方案中,有些是可行的,有些是不可行的。在可行方案中,有的方案简明,有的方案繁杂,一个方案是否可行,可行的方案是否简明,取决于方案确定的依据(也就是原理)是否科学简明(测灯泡体积一例已充分说明这一点)。这样做,可以放开手脚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而这与新课改的理念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物理实验构成要素是不完备的,不完备的原因在于将实验方案与实验原理混淆在一起所致。事实上,实验方案是指如何做,而不管这样做的依据;而实验原理只管这样做的依据,而不过分关心如何做的问题。将二者分开,使实验的构成要素变为七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过程、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无论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理解实验,还是从新课改的角度加强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篇10

给德育找个理由?大家一时沉默起来。

甲首先打破了沉默:“何谓‘德育’?把词序调整一下,不就是‘育德’吗!‘德’为何物?何谓‘育德’?古贤今人已有详尽论述;德育之于人类进化、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所具有的意义与功能,也有充分论证。学校德育的存在意义与育人价值,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学界已达成共识。难道我们还要回到原点,重新来‘为德育找个理由’吗?”

“此言偏矣。”乙说,“你是从原理的层面来说的。如果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德育’是一个操作系统,一个工作过程。那么,这个操作系统中的目标、内容、关系、原则等构成要素,工作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质量、效益等调控因素,则具有特定的社会要求和时代特征。这样,我们就必须找出其构成要素、调控因素与不同社会要求、不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理由。”

丙说:“当我们在为一个似乎无需再找理由的命题去找理由的时候,就应该深思:我们到底在找什么?试图证伪,还是要拨乱反正?如果将语境置于‘学校教育’的现实教育情境中,尤其是结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情境来讨论的话,我认为,其根本意义便在于拨乱反正。本来,‘德’与‘育德’的社会学意义,学校德育的存在意义与育人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可在当今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扭曲。为学校德育找到拨乱反正的理由,就是讨论这个命题的价值所在。”

丁却突发奇想:“当孔老夫子也玩穿越来到我们面前,从我们手中接过ipad,看到‘四书五经’,听到流行歌曲时,会有什么反应?当朱熹老先生也像我们一样在电脑前轻点鼠标浏览着海量信息时,他老人家又会有什么新作?当我们的老师像鲁迅笔下三味书屋中那位先生一样念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时,座中‘新新人类们’会成为我们老师的‘粉丝’吗?当我们的学生身穿汉服高声诵读国学经典时,他们需要领会的又是什么?我看,这些问题当中,都蕴含着许多需要我们去寻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