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现代化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现代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建设现代化

篇1

关键词:门文化;隔扇;设计;营造

1门文化的“前世”概述

1.1门的类型及发展

中国传统的门类型丰富,结构合理,工艺精巧。从门的功能来看,分为两种:第一是供人们往来通行;第二是根据需要可以开启或关闭,用于满足采光。从使用位置来看,有板门、隔扇窗、隔扇、槛窗、洞门等。从材质上,材质大多是石、木、金属构件为主,无论哪一种门都有众多构件物,即古代门的特性。例如,木构件有心屉、帘架、木雕,砖构件有门簪、门楣、门脸、砖雕,金属构件有铺首、页、门钉,石构件有门枕石、滚墩石等。这些构件物每一件都经过匠人的巧妙构思,体现了使用者的文化等级,兼具装饰效果,有不错的结构功能,对于整个建筑的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文化的赋予

“礼”在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思想根源,从帝王到平民,都遵循着“忠孝仁义”四字。建筑也遵循“礼”字,门经上千年的“礼”影响,使文化与构筑物浑然结为一体,一些文化上升精炼为装饰纹饰,使门不单单是一扇门。

2门文化“今生”,脱颖而出的隔扇

2.1隔扇的显现

门本身是划分空间的重要元素,现代门的材料使用呈现多样化,木与石、木与金属的结合,具有独特的风格特征。在古代,门因材料的特殊性,一般体积较大,质量重,搬运不便。设计有抱框,使门板置于其中,大都由天然石材形成,不符合现代简单、轻便的使用需求。故隔扇门这种以木质材料为依托的门,随着新材料出现又具有新的功能性。隔扇门又叫隔扇,有极强的开放性,是组合式门扇。现代设计中使用更多的是隔扇门。下面就谈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门文化的新功能性、装饰性以及对设计环境生活中的现代化的意义展现。

2.2门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氛围显示

(1)教育、文化。隔扇门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其在木框架中镶嵌棂花和心板,由抹头分为格心和裙板。这些构件暗寓了隔扇门丰富的功能,格心和裙板为匠人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常常在其上表达主人对生活的期望,使主人的子孙后代代代瞻仰,起到了教育后人的作用。隔扇门对其构件物的材质和雕刻者的技艺都有极高的要求,所以每一扇门都是唯一的,隔扇门也由此具备了展示主人文化内涵的功能。(2)分割功能。隔扇门在现代环境空间又称为隔断门,其本身占空间面积极小,在特定空间内,隔扇门可以被大量使用在当下设计中。当下,隔扇门常用来分割空间区和做连廊等元素,以打破现代工业建筑空间的单调乏味感,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层次变化,达到扩大空间的目的。设计师理性、科学地使用隔扇门,使设计空间的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更加合理,使环境更加宜居。其灵活、便利的装配,可任意敞开的开关设计,大小可随意设计,设计师可以设计各种不同规格的现代门来营造空间,在现代混凝土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用地越来越紧张的现实下,无疑是门文化的最优应用。在使用方面,设计师常常用玻璃等一些新型材料来代替隔扇门中的棂花和心板,或替换为现代化的装饰,具有一定的寓意。(3)纹饰的更替性。由于地域不同,人们生活体验不同,导致人们对物体美的认识也不同,这种情况不只体现在功能性设计上,也同样表现在装饰文化上。隔扇门起始于唐宋,后逐渐完善。起初是直棂式和格子式,并逐渐取代了采光效果差的板门。随后,格子式被大量用在院内作为房门,并开始趋于装饰性,渐渐有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大量的纹饰被广泛使用,为了美观、实用,变成现在雕刻复杂、寓意深刻的隔扇门,发展到现在,其花纹、形象、色彩都有了时代特色。一是古代隔扇纹饰主以横竖格为主的几何图案。用各种直线、曲线以及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等构成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几何纹饰作装饰的图案,统称为几何图案。大多情况下这些装饰纹饰被设计者提取出来,对复杂纹饰进行简化处理后,成为环境空间营造的主要元素。二是树木花卉。树木花卉是古代吉祥图案中经常用的,在古人看来,植物是有生命、有气节的,如梅、竹、兰、菊等形象在过去常被大量应用在各种物品上;而现下对其的使用则呈现出局域化。三是山水风景,寄情山水。使用山水作为门窗装饰的情况较少,此题材常出现在软装上,以书画为媒介来烘托。四是人物神仙。八卦、太极等中国神学思想的题材也只使用在个体设计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对环境氛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细节上体现出氛围环境中的动力,也就是炼化所在。(4)软化使用。大量古代隔扇纹饰和建筑构筑物联系在一起,构筑物即为装饰物,现代隔扇门中的几何图案,如冰裂纹、八方穿孔、万字锦格、步步锦灯笼框、书架格等简单的纹饰经过简化处理后,被大量使用在墙面装饰、中式装饰品、门窗造型及陈设用品上。继承了隔扇门的部分文化艺术内涵,纹饰与新材料的结合也彰显了现代文明。隔扇门中一些富有妙趣的雕饰图案以其形式美、艺术美,依托本身具有的民族性,作为原汁原味的单独装饰品继续存在于当下设计中,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现下环境设计中彰显着古老韵味。(5)对当前人文精神的影响。在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下,人往往生活在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下。人们重视精神感受,门文化有其特有的文人休闲情怀,为现代化的城市增加了古朴气息。

3门的“未来”

第一,首先是氛围的营造。时下古建的复建,出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保留了富有传统文化的门、砖石、雕刻等元素。但继承并不是完全照搬吸收,不能一味将传统的图案加入现代的设计元素,而是要体现出现代的装饰特色。比如对于隔扇门这种半封闭的隔断结构,可营造出一种隔而不断、屏而不避的空间效果,对当下的环境空间设计有极大作用。第二,随着绿色材料的兴起,使对于门的尺寸、使用范围、使用寿命及刻画,都给设计以极大的方便。市场上新出现的玻璃砖就是代表,其特有的通透性、尺寸的多样化,使得门的设计创造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总之,对于当下环境空间的设计,设计元素要符合当下,契合时代。随着时代的多元化,越来越多异性建筑的出现,传统建筑存有量日趋减少,而砖石、木材、混凝土的结合呈现出新思路,以各种不同的白线来营造氛围。中国建筑的理性传统在当代建筑环境设计氛围中应做适度的加法与减法,我们提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同样提倡加入现代的元素,对传统门做加减法,让传统的门焕发出新的活力,使门文化更能体现人文特点,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其全.传统木雕花板图案及其文化寓意[J].浙江工艺美术,2002(2):35-42.

[2]…朱广宇.中国传统建筑:门窗、隔扇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2

国际化与现代化是一个互动发展的过程,经济国际化程度又是衡量一个地方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开放型经济是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开放优势是新区开发建设积累的最重要的发展优势。因此,无锡新区将把深度实施经济国际化作为坚定不移的战略抓手,以经济国际化推动提升现代化,以当好经济国际化先行军助推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质量和内涵,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中争当“示范中的示范”。

一、围绕企业国际化,加快构筑国际化

的产业体系与资源布局

实现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企业是核心和主体。以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为着力点,支持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全球配置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国际化资源集聚、国际化市场拓展、国际化园区打造三大行动,加快培育一批无锡新区的国际化企业。

实施国际化资源集聚行动。充分依托无锡新区现有跨国公司的境外高端资源,着力推进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土化、销售本土化、人才管理本土化,最终实现国际企业本土化。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销售机构和地区总部,侧重发展最易实现本土化的外资研发机构,培育提升其自主研发、自主经营和自主投资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年营业额10亿美元以上的区域总部,发展一批1000人以上的外资研发中心。继续大力引进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关注瞄准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从2013年起,每年引进10个以上投资规模超“亿美元”级的外资旗舰型项目,以外资重大项目带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优化提升外商投资结构,探索建立有利于接纳外资研发机构转移的发展平台,大力实施外资企业集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销售中心于一体的基地化发展战略。

实施国际化市场拓展行动。以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为目标,大力支持新区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国际资源、塑造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海外市场对新区企业的认知度,努力培育一批能够代表无锡在国际市场上驰骋的“新区创造”企业。鼓励实施民营科技企业“走出去”战略,通过赴境外直接投资、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拓展海外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网络,实现本土企业与国际技术、人才、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境外上市、并购等手段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鼓励有条件的“530”创新创业企业“从海外来、再到海外去”,除国内市场外,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海归企业中脱颖而出一批国际化企业。探索构建本土企业境外投资促进服务体系,在日韩、欧美已设立投资服务工作站的基础上,开辟企业境外事务服务中心,为区内企业提供海外融资、投资指导、风险防范、海外维权等“一站式”境外投资服务。

实施国际化园区打造行动。将专业园区打造成为引导国内企业打入国际高端市场、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和丰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源源不断地从全球汲取创新资源,向世界输出民族企业和自主品牌。总结放大PARK经济效应,坚持错位差别化发展战略,围绕“两个重点功能区”、“两个重点博览园”和若干专业特色产业园区发挥专业园区的招商特长、产业特长,通过国际化专业园区招引专业领域顶尖的国际化项目、培育细分行业出类拔萃的国际化企业,全力打造几个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PARK园区品牌。其中,太科园围绕物联网与云计算、空港园围绕临空制造与物流、工博园围绕现代商贸服务业、吴博园围绕生态文化产业树立起各自的品牌,引进一批新项目、建成一批新载体、培育一批新企业,走出无锡、影响国内、面向国际;通过无锡国家软件园四期、微纳园三期、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清华科技园、感知生命科技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园区的建成启用,进一步提升新区PARK园区的国际化水准。

二、围绕城区国际化,加快勾画国际化

的空间架构与环境形象

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城市是重要基础和载体。新区将根据建设“东方硅谷、科技新城”的发展定位,着力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区功能,打造富有魅力的城区品质,提升高度开放的城区形象,增强城区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进新一轮开放搭建更高平台。

实施城区空间布局优化行动。着力构筑低碳绿色的城市空间架构,促进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有机分工与融合。按照“三园一城、三轴四片”的空间优化发展框架,三园指由太科园—高新园区—空港园资源整合构成的产业升级核心区;一城是指打造“吴都新城”,形成全区乃至全市的都市休闲文化服务核心区;三轴指泰伯大道—伯渎港人文景观生态复合轴、新华路城市创新发展轴、长江路城市生活复合轴;四片指旺庄—江溪区级商贸核心区、城际—临空复合经济核心区、梅村—新市镇综合中心区、鸿山文化与生态中心区。全面推广生态能源,强化绿色交通、生态环境、绿色建筑等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建设龙湖、协信、朗诗、国信等滨湖生态高端社区,提高沿湖居住板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符合国际潮流的健康慢活空间和国际化社区,加快推进太湖山水风光绿道、伯渎河吴越文化遗产展示绿道、京杭运河文化遗产及现代都市风光绿道建设。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构筑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城市街区,提升城区整体形象。

实施生态人文环境营造行动。着力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区环境,在延续历史文脉和美化生态环境中打造个性特色。更加注重发掘利用吴文化历史资源,进一步扩大鸿山考古遗址公园和梁鸿湿地公园两个国家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整合中华赏石园、鸿山都市农业生态园、梅村二胡产业园以及太湖水乡自然资源,打好生态、水乡、文化、宜居“四张牌”,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用文化包装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本化与产业化。更加注重提升现代文化产业,依托“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告会展、影视创作等新兴文化业态,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同时,注重创新文化发展投融资机制,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注资引导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发展,推动有条件、有实力的公司实现IPO上市。

实施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工程。着力发展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生活服务业和生产业,提供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加快推进龙湖、协信、吴博园、梅村等区级商业体建设,提升梅里古都商业街、伯渎左岸商业街、东亚风情街等特色街品质,打造新区国际化的时尚品牌。重点打造国际商务生活区,建设茂业长江1号、永旺梦乐城、嘉煌财富中心、五洲哥伦布广场、新城汇融广场等一系列商贸服务载体。大力发展生产物流服务业,围绕苏南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围绕运河发展高端港口物流。按照智慧城市要求建设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工程设施,全力推进新区市容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公共环境建设达到国际化水准,努力营造一个产城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相宜”的智慧环境,探索一套精简、高效、便利的数字化、标准化、程序化智慧服务模式,最终打造一个科技、生态、人文融合发展的可持续的智慧新城。

三、围绕人才国际化,加快构建国际化

的人力资源结构与生活品质

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和根本。新区将在前几年人才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坚持科学人才观、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方向,通过重点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增效行动、科教文卫优先发展行动、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提升行动,以人才国际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增效行动。继续大力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创业的“稳心留根”,把更多国际化人才通过创新创业转换为本土领军人才。依托海外留学生团体、学术组织、华人华侨等,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数据库;依托国际中介机构、驻外办事机构等,建立国际人才招引网络体系;依托本土跨国公司和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海归人才项目嫁接式发展;依托“专业实体化”企业运作模式,推进科研院所与政产学研项目成果产业化进程;依托鼓励企业上市,培育更多优势规模企业;依托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篇3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

(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

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三)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比较低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都相对较低,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手段的应用不到位,不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质量也不高,而且农业方面的技术性人才比较缺乏,对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不够,技术结构老化,缺少相关的技术服务经费等,都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健全的体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是很关键的。因此,一定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理念,加快推进结构转型,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树立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对于加快推动农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是要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及时更新的。

(三)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资金支持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加大资金投入十分必要。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国内外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投资,促进资金投入的扩大。同时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引进制度,构建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使人才积极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此外,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和农业信息经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打造专业化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是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四)加强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应用

农业的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科技化发展,因此,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和优质生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农业市场的竞争力。第一,要加大对科技引进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实现农产品的现代化生产。第二,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就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促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五)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效应,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的现代化产生中,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指导,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同时,发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不同地区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要针对土壤的特点,开发专用肥,并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建设。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并进行奖励,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

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比较低,专业性的知识比较缺乏,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滞后。因此,一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整体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包括经济、管理和法律规范方面的知识。二要促进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定期的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篇4

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情”是一种心理体验。“景”指的是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不同的的物质表现。在本文中,餐饮空间中情景化设计主要从指的是:在原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餐饮空间未来的使用和营运过程中的场景和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一种预先构想,例如:人流、行为等。从另一个层面上将,情景化设计指的是通过餐饮空间的形态、装修、陈设的组合,创造出一种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心里体验。使餐饮空间的消费者被情景感染的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情”是内在,“景”是外在。在餐饮空间的室内设计中要注重“由情到景”,设计初期先考虑情感基调,再根据情感基调创造出相应的场景和景观效果。“由情到景”实际上是设计上的一种逆向的思维过程,它可以帮助设计师在对整个空间中的情感氛围确定之后,逆向性质地组织设计手法和设计素材。餐饮空间中“情景合一”简单说来就是利用设计手段使餐饮空间中的情与景二者能和谐共存。设计师在餐饮空间的设计过程中,通过预先分析餐的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再以情感需求为导向来设计餐饮空间的空间形态、界面装饰、家具、灯具与陈设等内容。使这些景的内容有一致的情感表现倾向。

餐饮空间情景化设计的方法

餐饮空间类型根据其经营品种和经营模式的不同,其类型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中餐厅、西餐厅、主题餐厅、风味餐厅、怀旧餐厅等,每一种不同类型的餐厅中,其情感诉求也是不同的。如怀旧餐厅中有对某种过往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怀念的情感诉求;风味餐厅则对某个地方风土人情以及地方民俗文化情感的情感诉求,主题餐厅则是表达表达一种明确的意念或者某个明确的主题,有主旨性和特色性的情感诉求。不同的情感诉求,其设计的载体也存在一定的的差异性。笔者将情景化的使用方法做了大致总结。

1.对空间环境意象的再现

意向一是物象,是餐饮空间通过材料、灯光、造型等所展现的形象,是具有审美品格的空间形态的物化的一种表现,探讨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从审美意象的角度入手。餐饮空间环境带给人的一种思想情感的影响共同构成了餐饮空间环境意象。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景”入手,分析意向的具体运用,利用意向进行移植和重组并利用设计手段进行新的设计表现,情景的再现可以是一定的情感元素的组合。例如在深圳渔港码头餐厅设计中,运用渔船、水、鱼、冷色调来构成一种冰凉的海底世界的感觉。对空间环境意向的再现主要是对文化情感不同的环境的再现。

2.设计中注重体现人的行为心理

提到人的行为心理,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值得一提的是“边界效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森林、海滩、树丛等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在餐饮空间中同样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餐厅临街、临窗的位置通常会最早的上客。这种“边界效应”原自对安全感的需求,餐厅中实墙,卡座总是先占满的。因此餐饮空间中餐桌椅的布置需要合理的利用“边界效应”,除了边界效应之外,在餐饮行为发生的空间中,还有交往的心理需求。在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形状去适应不同的行为心理需求,例如同样是长方体空间,长宽高比例的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窄而高的空间有向上的感觉;细而长的空间会产生向两端的纵深感。层高不至于过分低矮时,这种空间充满亲和力。

3.有情感化倾向的平面布局

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的目的是要使消费者在被环境中的景所感染从而产生共鸣,达到触景生情的目的,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除了在空间界面上运用装饰结构,装饰材料等营造氛围,还应该在平面设计时候,就呈现一定的情感节奏流线。在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设计阶段,情景化设计方法解决的是怎样使到店顾客在餐饮空间中游走、落座的过程中能感受空间中的景的信息刺激的问题。在平面布局的设计中,根据情景改变空间内部的原有轴线,通过对其轴线进行适当的调整的,改变动觉,使情感体验也会起到相应地的变化。另外,充分利用入口、楼梯、柱子等空间去布置情景景观,也是不错的情感化设计方法。

4.利用设计手法创造幻象空间

幻象空间,指的是利用设计手段,对空间造成扩大、缩小、迷幻、影像交叠等错觉现象,

给人一种分不清虚实的错觉幻象。餐饮空间的情景化设计中,可以借鉴到这一原理,但不可滥用。幻象空间的设计手法,可以利用形状不一的镜子来装饰空间的各个界面,使空间呈

现出多个影像交叠的感觉。也可以运用空间的色光进行对比,来创造幻象。例如在餐饮空间的就餐区域一般要选择显示指数大于80的光色,而交通空间选择指数较低的,以求达到幻象的感觉。

5.借助建筑外环境的设计手法

现代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室内环境的设计,经常会借鉴室外化的造景手法,产生一种空间错觉,使餐饮空间的消费者仿佛置身与室外,给人短暂的空间幻觉感。

小结

篇5

景德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年窑火,薪传不息,历代瓷窑遗址及陶瓷文化在此流传。在景德镇最为著名的属釉下彩青花瓷了,青花瓷的颜料是纯天然的钴料,将钴料在泥胎上进行绘画装饰,再施以透明釉,然后在1300摄氏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完的青花瓷,呈现出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最具汉族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之一。

青花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的可行性

中国的现代建筑在设计上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缺乏传统文化和地域风格。长此以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有消亡的危险。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不同的传统民族元素或传统建筑材料融入到现在的建筑设计风格中。比如将漆器、陶瓷、竹艺、布帛、草编等中国元素的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近几年,青花瓷的应用是现代建筑装饰中的一种时尚元素,时常会被融入到一些家具、酒店装饰及主题文化墙或公共场所当中。青花瓷质地纯净,色调鲜明青翠,格调高雅,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民族色彩,用它做装饰建筑材料,可以提高传统文化格调,呈现的效果优雅而内敛,有着很强的中国风格。

青花是我国陶瓷中融入现代建筑装饰中较早的工艺之一。青花瓷中的蓝与白能带给人们蓝天白云的逸静祥和的自然感受。因此在建筑领域中运用青花元素,特别是在繁华的现代都市之中时,通常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青花瓷不含有毒元素,对人体无害,是室内外墙面、地面装饰及卫浴产品的最佳材料。因此陶瓷青花装饰的建筑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成为了必然。

中国有史以来,不同朝代、不同地方曾经出现多种不同发色的青花钴料,加上一些通过贸易进口的青花颜料,近十余多种。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整体的需求,选择不同发色效果的青花料,从而使建筑更为美观多样,看来青花瓷在颜色的色泽上的选择空间还是非常大。

而青花瓷的载体主要原料是高岭土,烧成温度在1000度以上。但是如果将高岭土作为建筑选材的话并不理想,因为千百年来的开发挖掘,高岭土现在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再加上地域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大规模的运用。然而广东佛山是著名的建陶之都,佛山的瓷土呈深灰色,虽然没有景德镇的高岭土白,但是景德镇的高白釉料的发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使泥土的色泽不白,烧成后的效果也能使其洁白无瑕。由此看来,大面积大规模的运用青花装饰在建筑中,并不是不可能。

将青花瓷应用在室内墙面装饰,其蓝白两色,可以很好的和不同风格的家居装饰材料进行搭配。在室外装饰中,青花瓷可以千百年不退色,不惧怕风沙的侵蚀,因为青花瓷的表面施以透明釉,可以很好的保护釉面底下的青花钴料层不会被磨损;再加上它釉面光滑,密度高,防水性好,下雨后表面焕然一新等诸多优点,因此在众多的建筑材料中脱颖而出。

青花瓷在建筑装饰中的分类运用

那么既然要将青花瓷运用到室内外,就要考虑其装饰种类。我们将青花瓷装饰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小型瓷砖为主,一般夹杂装饰在单色釉面砖中,有画龙点睛之笔,是众多居民室内比较常见及应用的比较多的一种装饰种类。第二类是以大中型瓷板壁画为主,瓷板壁画主要以写意山水及书法装饰风格为主。大型瓷板壁画可拼接而成,长达数十米,主要被运用在室外;然而一些中型瓷板壁画主要用在室内空间,青花瓷在室内装饰中色彩的整体把握尤为重要,中国水墨画与陶瓷绘画同源,因此青花瓷中的图案、用笔等技法效果与国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青花瓷的色彩体系以蓝白为主,将其装饰在室内空间环境当中,给人一种清凉舒悦的感觉,犹如稳重清秀的小家碧玉。青花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提炼,将它融入现代室内外装饰中不仅有淡雅之美,而且增加了水墨意境,云淡风清、格调高雅,尤其是那些仿古图案与中式建筑装饰相融合搭配,别具中国传统韵味。这么灵巧且古色古香的装饰风格叫现代设计师怎能不爱。较水墨纸画相比,它更易于保存与清洁。那么大型的瓷板装饰属新型高档装饰,适于镶嵌在酒店、大厦等高层建筑物上,或可镶贴于公共活动场所。大型的青花瓷壁画主要是以青花瓷面砖或陶板等建筑块材镶嵌拼接制作的,并且在现代建筑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第三类是马赛克青花瓷砖,它一般由若干块小瓷砖随意拼凑成一个相对的大瓷砖,每一块小瓷面上都绘有青花图案,普遍应用于一些特色的门店的外墙装饰或一些文化主题墙面等;还有用的是被打破的青花瓷零零碎碎随意组列,将破碎的瓷片镶嵌在水泥上,或者木雕中来实现一些特定的马赛克装饰效果。

总结

青花瓷装饰艺术在当今社会中吸取着其它艺术门类的各种优点,不断的融合时代的气息和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着,融合自身传统的典雅与明快,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建筑装饰领域当中,势必会带动建筑装饰领域中新的风尚与思潮和新的艺术革命。青花瓷装饰与其它的艺术范畴有所不同,作为一种工艺艺术,它会受到更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以主观的方面来看,它受地域的局限、制作工艺的娴熟、材料的配方以及技艺的掌控或设计者们自身的艺术修养的限制;从客观的方面来看,受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局限。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影响,在这么多的因素中,都能够让青花装饰得到发展与改变。从一开始只是平面蓝白两色的青花瓷装饰,到文人画的花鸟山水人物及各种抽象的几何图形装饰,再到后现代风格绘画的平面装饰;从平面的到现在立体三维装饰,从室内的私密空间发展到室外的公共空间景观装饰,从小瓷器空间发展到大建筑舞台。青花瓷装饰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发展,形成它自身独有的艺术风格,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要求,才会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

篇6

论文摘要:文化现代化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过程和目标。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于最终实现文化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文化现代化视野下探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以期寻找校园文化的和谐之路。

1 文化现代化与和谐校园文化

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笔者认为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应该特指狭义文化意义上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内,是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并列的范畴。本文的“文化现代化”总的来讲就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形态、思维方式等的现代化过程和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举措。因为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和谐社会背景下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和谐发展,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和谐思想为内涵,以大学校园文化为表现方式的文化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高校的体现和延伸。

2 目前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2.1 多元文化的兴起导致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文化力量作为一种“软实力”,它的强弱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影响逐步增强。如何正确吸收西方文化中科学的成分,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并形成融合多种文化的校园文化,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大考验。[1]

2.2 由于缺乏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认识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系统性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大学精神的培养、没有形成相配套的制度文化建设方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3 校园文化建设不注重以人文本,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文化现代化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主导,是决定性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素质来开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为宗旨。而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能很好的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而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很少有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过程中的作用。这种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2]

3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统一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3] 转贴于

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坚持的指导地位,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有力的道德基础。[4]

3.2 积极培育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文化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和精神领域的现代化,大学精神的培养正是为了使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能顺应时代潮流,映射时代精神。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高度重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继续加强校风、校训教育,激励师生进一步弘扬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荣誉感、对社会的历史使命感,推动社会和高校自身的发展。[5]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育人的重点,首先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第三是培养爱心。要教育学生爱父母、爱生活、爱事业、爱祖国。第四是培养高尚的人格。

3.3 构建和谐制度文化,营造人性化管理氛围

高校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校和谐制度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与科学规范相统一的原则,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一是要树立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先进教育理念。二是要构建与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实施,发展成为师生自觉行为准则和弹性的约束机制,实行柔性管理。要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要求管理者要具有人性化的思想和自身体验人性化的管理,使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不断充实到老师们的头脑当中,落实到对学生管理的具体行动中去。[6]

参考文献

[1] 陈洪林,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

[2] 赵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

[3] 韦日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4] 黄昕.文化多元与冲突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6.

篇7

1.1 梓潼县自然地理概况

梓潼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位于东经104°57′16″至105°27′35″,北纬31°25′27″至31°51′43″之间。背靠剑门山脉,东与南部、盐亭县交界,南与三台县、绵阳市游仙区相连,西与江油市接壤,北与剑阁县毗邻。县境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52.5公里,国道108线纵贯南北,省道302线横贯东西,宝成铁路、成广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幅员面积1442平方公里。

1.2 梓潼县经济社会概况

梓潼县辖32个乡镇、329个行政村、5个社区。全县总人口37.8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65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9305%,农业人口32.2308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5.0695%。2005年全县GDP达261446.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55767万元,第二产业为69997.4万元,第三产业为35682.4万元,产业结构比为59.6:26.8:1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900.59元,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水平3105.3元。(2005年数据)

1.3 梓潼县农业发展状况

梓潼县资源众多、特产丰富,历来就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的美称。全县有栽培作物83种,栽培果树23种,饲养禽畜53种,养鱼44种。全县拥有水利资源总量为10.38亿立方米。地下矿藏已探明有石油、天燃气、煤等地下资源。

耕地面积43万亩,人均1.4亩,同全国人均人平相持平,比全省人均耕地多0.5亩。其中:水田19.7万亩,旱地23.3万亩,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10.5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53.3%,其中:农业生产总值6.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农业产值中粮食作物收入占70.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800余元。

通过以上概述可知梓潼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西南地区农业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人地矛盾尖锐;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超过50%,又以粮食种植为主,人均GDP水平较低,这些充分说明了梓潼县可以作为研究较西南地区山区农业的典型地区。

1.4 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情况

梓潼县目前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情况,但总体来说农村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也深深地限制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梓潼县运行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非常少,农业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未能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接轨的问题,在瞬息变化的市场面前,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较低。梓潼县在农业改革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总体而言并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的格局,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户进行生产的小生产组织形式,这种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的社会化生产是矛盾的,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非常落后,就是与国内其他行业、其他地区相比,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也非常突出。

通过对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的情况分析可知,尽管这里农业生产组织水平程度很低并且严重限制了梓潼县农业的发展,但是这里有着一些发展很好的农业生产或供销合作社、乡镇企业带动农民等现代化组织模式,值得研究推广,当做促进我国西南山区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的范例。

2.落后的组织形式对梓潼县农业发展的限制

2.1 组织化程度低限制农产品生产链的延长

农产品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梓潼县大部分落后的农村地区对于农产品的价值链控制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阶段。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的产业链条中,梓潼县农民大多处在最原始的生产阶段,而这也是整个链条中利润最低的环节。对于附加值较高、利润较大的运输与生产加工等环节的忽视,造成了梓潼县大部分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结果。

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与把握,离不开正规的、企业化运作的现代农村生产经营模式。而梓潼县普遍存在的小农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的现实情况造就了梓潼县农产品出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失去利润大的环节的控制。

以梓潼县部分村庄辣椒种植为例,探讨落后的组织形式是如何制约梓潼县农产品产业链延长、高利润部分流失的:

辣椒栽培是地处丘陵地区的梓潼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农民种植辣椒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分散的组织形式与落后的生产技术,全县辣椒种植长期处于零星分散规模化、标准化较差的低水平种植状态,辣椒产量不高,产业链短小,导致长期以来农民种植辣椒的收入偏低。对于辣椒的深加工也只是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的粗加工上面,极少数的家庭作坊对辣椒进行加工,制作成辣椒酱去满足普通家庭的需求。但是从总体上看来,全县辣椒产量平均每年能达到八万吨,这些辣椒在收获季节只能依靠商贩花三个小时的时间用大型货车运至200千米外的成都市郫县销售,却没有想过在本地形成深加工链,充分利用附近县市的辣椒产量,发展辣椒产业。

可见,短小的产业链与低利润的生产环节正是由于梓潼县大部分地区生产组织模式的落后造成的。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控制高利润环节,需要改善现有的农村生产组织模式。

2.2 松散的组织模式使得农民忽视长期利益

良好的组织可以通过内部条例、制度对成员起到约束与促进的作用。在梓潼县,以小农经营模式为主的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民重视短期个人利益、忽视长期集体利益的不良习惯。以近年来梓潼县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为例,探讨落后的组织形式如何短视农民的目光,重视短期个人利益:

梓潼县近年来大力提倡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建丰木业是成都建峰饰材的子公司之一,该项目对于梓潼县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近年林权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缺乏有效利益组织的约束之下,部分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法律政策,不考虑长远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利益,乱砍乱伐,私下倒卖木材,使得最初良好的招商引资项目受到了负面影响。

对于集体利益的短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利益相关组织的约束。如果使农民摆脱散漫的小农经营模式,更多的采取组织化管理,将林业保护纳入组织利益,通过这样的组织建设将会有力的约束个人的短视行为。

2.3 松散的组织抑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以小农经营为主要生产组织模式的梓潼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组织程度化低的抑制,尤其在面对进口粮食、现代化农场的竞争时,表现得普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小农经营模式使得农民处在无组织的分散状态,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获得市场信息,错过最佳进入市场的时期导致产品滞销,甚至面对采购商抑制收购价格也无力抵抗。在普遍供过于求的农产品市场,松散的组织意味着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分离,这严重削弱了梓潼县农民对采购方的议价能力,甚至在混乱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

3.梓潼县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建设

农业“企业化”模式。

“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在法律上承认了耕地使用权的交易的合法性,从而使得耕地成为了具有了交换价值的资本。而实现了规划化生产、企业化组织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运销合作社充分利用了此项政策,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摒弃小农经营的落后生产形式,采用先进农业技术与敏感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规模化种植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经济作物。梓潼县部分合作社采用了现代化企业组织模式,充分实现了“农业企业化”。

农业企业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稳定不变的前提下,在现有农村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从而聚集力量,装备和武装农业,既调整增量,扩大新经济增长点的生产规模,也调整存量,优化资源组合,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和非组织化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的过程。下面以三台县向阳红藤椒专业合作社与长卿镇海椒种植合作社为例说明农业企业化在我国山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形势。

【1】三台县向阳红藤椒专业合作是以藤椒为主的农业技术种植转合作,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009注册。进过三年的发展,现种植规模已拓展至七个镇(梓潼、前锋、双胜、东塔、百倾、双乐、立新)。藤椒当年种植次年见效,3-5年丰产,产量是其他花椒的2-3倍。每亩纯收入可达3000-5000元。

向阳红藤椒种植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政策获得大规模土地资源(以坡地、梁子为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吸引农民参与生产的政策上,该合作社在农民自负盈亏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民的收益,与农民签订最低收购价保障合同,并且给予农民销售途径的自由。

【2】梓潼县长卿镇中心村村民摒弃以往单纯的每年种植两季水稻的传统,集体种植四川地区重要的调味品海椒,在规模化生产代替传统小农经营生产模式后的几年间,中心村农民取得了可喜的收入:2010年,中心村海椒种植合作社每亩平均毛收入为5000元,其中海椒种植的成本大约只有约700元/亩,海椒平均收购价在0.7元——1.3元每市斤之间。在现代化组织模式与科学种植技术的帮助下,村民们鼓足干劲,创造了每亩纯收入4000余元的收入“奇迹”。

通过对三台县向阳红藤椒合作社与梓潼县中心村海椒种植合作社的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今后我可以在对我国山区农业组织结构改良的研究中,获取新的农业企业化学习案例,并且认识到农业合作社现代化企业组织结构建设对农民收入方式与水平的影响因素。

4.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意见

4.1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1 中介机构缺失

“土地流转”政策是国家于最近几年出台的一项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土地使用权转移政策,这项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组织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关键作用。由于缺少专门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梓潼县土地流转实施比较困难。大部分土地流转工作是通过行政村做工作完成的,行政村一方面代表村委会与农民签订协议,另一方面又代表农户与承包商签订协议,充当中介的角色。而行政村并非土地流转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并在土地流转方面的非专业性,导致了土地流转无法实现承包商于农民的双赢,使得土地流转难以达成。

由于缺乏中介机构以及对行政村的不信任,部分农民选择直接与承包商签订承包协议,这种做法留下了许多纠纷陷患。由于农民与承包商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农民在签订流转合同之时常常陷于与承包商的价格拉锯战,而承包商则在合同达成后发现土地状况纰漏的不充分。这样的关键角色缺失限制着梓潼县土地流转政策的落实,不利于农村生产组织模式的改善。

4.1.2 土地承包商较少

梓潼县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还面临着承包商(当地村民称呼为牵头老板)较少的问题。目前梓潼县有大面积未有效利用的宜农耕地,同时也有着利于发展规模化农业的相关扶植政策,但是这些情况并未使得梓潼县土地流转率大幅度上升。分析原因,上述两种角色缺失造成不便是一方面,还有承包商自身的原因。

4.2 控制农业成本

农产品种植主要成本构成:

篇8

关键词:体育文化;“丝绸之路经济带”;贡献度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70-02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逐渐提升,对文化建设与生活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体育文化迅速发展,形成了榆林地区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发展时期,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对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榆林地区的体育文化建设,推动以“体育文化”为突破口实现全面文化建设,优化体育文化宣传结构,以其特有的方式不断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贡献,深刻影响和教育着榆林地区的体育文化建设。

一、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层面的贡献

榆林体育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精髓与精神文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关键时期,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了文化层面的高度贡献。其一,有利于以体育文化为着力点,坚持现代文化与精神文化引领,在全面提升榆林地区文化感召力的同时,引导榆林地区积极进行文化示范,切实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连片示范效应。强化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打造出与体育文化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体育文化为突破口建立建设文化示范区,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体育文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榆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依托榆林地区特殊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体育文化领域的整体发展优势,打造出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传播与交流中心,从而以丝绸之路为导向实现体育文化配套文化的服务平台,切实打造出榆林地区文化交流中心,制定出符合榆林地区实际情况的体育文化服务体系。其二,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切入点结合榆林地区区域发展的现状对文化层面进行整体定位,加快榆林地区与周围地区之间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的沟通和交流,积极推进榆林地区地域文化建设。榆林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通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推进榆林地区充分发挥其优势资源的作用,打造和完善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功能,从而从群众文化的整体需求出发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特色建设,体现榆林地区体育文化经济带核心的魅力。其三,有利于积极争取国家对体育文化建设和宣传的扶持,准确把握好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事业宣传,推进政策和项目切实得到扶持,在统筹规划的标准上推动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从而增强榆林地区文化建设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榆林地区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切实增强了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内在动力。

二、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政治层面的贡献

榆林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政治层面做出了明显的贡献,利用体育文化形成榆林地区文化知识和政治体制巩固的重要基地。首先,榆林地区体育文化主要是以精神文明为主体,以文化市场为主导,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引导广大榆林地区人们积极参与到体育娱乐性的群体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措施升华到政治层面,切实积极开展体育文化竞赛等体育行为活动,利用经济带的传播与流通,切实拓宽体育文化建设视野与宣传渠道,从而丰富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引导人们强化身体锻炼并提升其身体素质,在丰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推动榆林地区文化建设向政治层面发展。其次,以体育文化为基础增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动态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推动榆林地区建立健全相关政治体系与机制,突破长期艰巨的区域性任务,紧密联系经济带的实践与探索,独立进行榆林地区体育文化的研究和提升。主要是在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寻找到经济带发展的突破口,不懈努力,全方位打造和建设榆林地区独特的体育文化,引导该地区体育文化不断延伸和拓展,朝着更加健康、积极进取的方向改革和发展,在体育文化体系的指导下促进体育文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最大程度促进人们养成敢于拼搏、乐观的精神。最后,以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为基础延伸到各地区政治文化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在提升榆林地区广大人民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增强该地区在经济带过程中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从而促进该地区积极改善体育文化建设环境,为推进榆林地区与其他地区政治层面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层面的贡献

强化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培养顽强拼搏的品质,推动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社会层面的贡献,促进社会向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其一,积极组织和开展一系列关于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地区共同参与,在提升榆林地区影响力的同时,为榆林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展的良好途径。因为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总是能引起广大人民对文化的吸引力和注意力,在各地区体育竞赛中树立其合作与竞争意识,更多地从政府、社会等层面激发起广大人民对体育文化建设的向往,在体验到体育运动乐趣和价值的同时,为形成较好的社会秩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与其他地区、其他层面的合作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其二,准确把握榆林地区体育文化的需求与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体育比赛中充分展现勇于进取的性格,顽强拼搏,不断超越,积极探索,在实施性发展的同时推进体育文化活动与其他活动共同发展,在活跃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推进榆林地区社会更加繁荣发展,并与学习、生活深度融合,增强体育信息文化的感染力,在体育文化中促进并形成敢于进取与团结进取的精神,确实推行体育文化建设与经济带建设全面发展。其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积极带动作用下,增强体育文化的政治性与社会性,有利于促进榆林地区积极开展娱乐色彩的体育活动,陶冶情操,增强榆林地区的社会性发展,在经济带建设的影响下倡导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超越榆林地区的发展,积极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和繁荣,并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养成不断超越的精神,从而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充分发挥其作用,促使体育文化为其服务,并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化。

四、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层面的贡献

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民族性、政治色彩和经济色彩,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层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一,为榆林地区的城市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而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对体育文化的建设,推进榆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进行调整与发展,准确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强化榆林地区城市的整体建设,比如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加强榆林地区通信设备、基础设施、绿色环保与体育基地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利用经济带建设,切实优化榆林地区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借鉴“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流机制的平台,切实增强了榆林地区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科技带动力和支撑力,引导和推动榆林地区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城市转变和发展。其二,体育文化对榆林地区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利用榆林地区平台打造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圣地,可以吸引其他地区和更多旅游者的眼光,为带动榆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与发展平台,因为以体育文化为视角增强了榆林地区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在吸引广大人流量的同时增强了服务行业等的发展,为榆林地区经济发展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真正推动榆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提高硬件设施水平,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发展。其三,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榆林地区有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持,从整体上来说推动了榆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了榆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榆林地区的城市环境,促使榆林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榆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春风下,榆林地区体育文化深入发展,形成了榆林地区以体育文化为导向的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体育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相互影响与相互约束的作用,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因此,榆林体育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层面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准确把握住榆林地区区域内的差异性,优化其产业结构,聚集榆林地区与周围地区的优势资源,促使体育文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好地服务,又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榆林地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指导,实现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切实以体育文化为突破口推动榆林地区体育文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再英・塔拉甫.浅谈新丝绸之路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3,(18).

[2] 李翔.浅谈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与建设发展的思路[J].文学界:理论版,2010,(4).

[3] 刘巍.浅谈体育网页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4] 赵亮,向斌.“丝绸之路经济带”体育文化认同与价值需求[J].当代体育科技,2015,(6).

篇9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战略任务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2-02

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 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认清两者的辨证关系,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强军的统一性,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国防现代化无从谈起;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无法保障。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关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破除一些思想障碍,牢牢把握两者的统一性,把思想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从经济效益这个意义上讲,国防建设是要花钱的。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军费消耗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安全账和政治账,要充分认清国防建设的安全价值和社会效益,更主要是表现在国家和的捍卫、民族利益的保卫上。因此,不能仅用经济眼光看“物质消耗”,更要用安全的眼光看潜在的“威协消灭”。党的十对军队各项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可以说,国防和军队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坚决克服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等被动消极的等靠思想,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投身到军革之中,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兼容性,努力提高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胡主席曾经强调,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触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因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挖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大都是军民结合型企业,其生产任务是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在生产军品过程中,特别是在随着装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国防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必然拉动与之相关的民用经济产业的相应规模扩充。同时,国防工业消费增长能够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的增长。可以说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在互补中发展。因而,加大国防科技力度并将其释放于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将有利于促进民用经济尤其是民用科技的发展,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相对性,不断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软实力。富国才能强军,这是国防建设发展基本规律。但是,富裕的国家,军队不一定强,也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就变强了。

因而,富国和强军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富国是强军的物质保证,但绝不是唯一条件,强军还包括全民国防观念的提升,部队战斗精神的生成等软实力。当今世界,富国与强军并不是完全对等关系。一种是国富军又强,另一种是国富但军不强,还有一种是国不富但军强。可以说,富国与强军之间没有绝对联系,富国是强军的基础,是前提,但不能自然等同于强军,再富有的国家,如果不重视国防建设,不增强国防投入,国防不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所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统一,方法是统筹,关键是投入。国防不是军防,是全民的国防,如果仅有军队而无全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 ]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国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树立效能观念,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2]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10

1.1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较为混乱

据调查表明,目前市场上有部分个人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大都是盗版产品,这样不仅侵犯了原版的知识产权,在一定的程度上海造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病态。信息产业市场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这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并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西方等国,加之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电子信息市场对产品创新的要求。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多元化不强、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1.2缺乏创新意识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我国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属于我国自己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就寥寥无几,如果想要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我国取得飞跃性的发展,我国人民就必须将引进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研发出属于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但是根据研究表明,至今我国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体系,严重缺乏独立、创新的精神。

2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随着网络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持续、稳定发展,面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局面,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很有必要,笔者认为想要有效地改善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的信息市场环境能够有效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应该大力支持,着力改善电子信息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应该对我国的电子信息市场进行严格的规范,有效地降低我国电子信息市场中盗版产品的流通,最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应该充分地遵从国家的政策,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进而带动整个信息市场风气的转变。

2.2明确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