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检查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检查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检查的方式

篇1

房地产证件的真实性查证方法如下:

1、在网上查证:可以到房屋所在城市的房产管理局网站进行房产证查询查询时要输入产权人的姓名和产权证号。

2、到房产局查询:这种方法需要产权人的配合,需要产权人携带个人身份证件到当地的房管局档案馆或查询窗口查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晨间护理是基础护理的重要部分,传统上,护士除完成晨间护理外,同时还要完成各种常规治、护理、文书书写,应对各种突发病情的处理,而护士仅为2人,这些都要求在病人起床后至白班开始之前即在07:00~08:00这段时间内完成,工作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迫,使晨间护理多数流于形式,护理质量较差[1];另外,传统的晨间护理内容多注重生活护理,病房环境的整理,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患者对护理内容要求也日益增多。基于这些问题,我科(神经内科)自2014年1月起,创建环境整理-基础护理-护理查房的齐参与型的晨间护理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神经内科床位43张,护士名,其中主管护师名,护师名,护工名,护龄5年以上名,2~4年名,1年以下名。各组成员按照年龄、职称、工作经验进行整体搭配分为2个责任组,实行APN连续排班制,每个责任组人( 护理组长人,责任护士人),负责例患者,每日在岗人(包括护理组长人、A班责任护士3人,P班责任护士2人,N班责任护士2人) 。

1.2 方法 2013年7月~12月实施原有晨间护理工作流程,2014年1月~6月实施环境整理-基础护理-护理查房的齐参与型的晨间护理工作流程。

1.2.1原有晨间护理工作流程 07:00~08:25由2名夜班护士协助患者完成口腔护理、会阴抹洗、鼻饲等基础护理,08:25晨会集体交接班,夜班护士和值班医师各自汇报患者情况,护士长及科主任分别予以点评并传达院务内容,布置当日工作重点。8:30晨会结束,医生开始查房,办公护士等待处理新的医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夜班护士开始进行晨间护理,晨间护理结束后根据医嘱开始患者的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工作。

1.2.2 环境整理-基础护理-护理查房的齐参与型的晨间护理工作流程

1.2.2.1环境整理-基础护理流程

1.2.2.1.1 时间安排 07:30~08:25 神经内科多数患者年龄大、病情重,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吞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住院时间长,易发生并发症,无疑基础护理工作繁重,因此在这个薄弱时间段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做好基础护理。

1.2.2.1.2 人员安排 由2名护理组长、2名夜班护士、1名护工组成。

1.2.2.1.3 主要内容 07:30护理组长带领2名夜班护士、1名护工开始晨间护理,指导护工整理病房环境,如抹床头柜、统一病房物品摆放、整理床单位等,确保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整洁的环境,协助不能自理的患者行洗漱,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会皮肤护理、管道护理等,认真观察病情、生命体征、准备计算出入量,再次告知当天特殊检查患者的注意事项,并协助患者进食,预防误吸风险。08:25~08:30进行晨会交班。

1.2.2.2 护理查房的工作流程

1.2.2.2.1 时间安排:08:30晨会交班后至09:00,如医生刚好进行该患者查房,应先避让。

1.2.2.2.2 人员安排: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实习护士组成。

1.2.2.2.3 主要内容 护士长前一天确定一个重点查房患者,告知管床护士做好准备,查房当天,管床护士先报告患者的目前情况,提出护理问题,制定的护理措施及落实情况,然后由护理组长补充,整个过程护士长会提出专科相关的问题,由参与人员发言,最后由护士长总结查房内容并书写查房记录。

1.2.3 效果评价 由护士长-护理组长-质控员组成质控小组对实施模式转变前(2013年7月至12月)和实施模式转变后(2014年1月至6月)6个月内,科室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2]评分,内容见表一,总分为100分,评价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患者满意度评价由医院病人服务管理中心每月发放《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的分值进行同期评价;用《晨间护理查房考核标准》[3],内容见表二,评价护士专科知识掌握情况。

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创建环境整理-基础护理-护理查房的齐参与型的晨间护理模式后,提高了基础护理的落实率、患者满意度、护士的专科知识掌握率,结果见表三。

4 讨论

4.1 创建环境整理-基础护理-护理查房的齐参与型的晨间护理模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结果显示,晨间护理模式转变后患者满意度较原有晨间护理模式提高(P

篇3

第二条行政执法公示范围包括:

(一)执法主体公示。公示粮食执法主体资格、执法职责及执法人员,包括姓名、职务、执法证件号码等;

(二)执法依据公示。公示粮食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三)执法程序公示。公示粮食行政许可程序、监督检查工作流程等;

(四)执法期限公示。公示在粮食行政许可、处罚、复议中,可能影响当事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执法期限;

(五)执法结果公示。公示行政许可结果、处罚结果、行政复议结果,以及其他需要公示的结果;

(六)执法监督的公示。公示内外部监督的方式、途径。

第三条行政执法公示的形式包括:书面、网络、报刊、公告栏以及其他可以让行政管理相对人知晓的方式。

本局将机构职责、执法人员情况、执法依据、行政许可程序、监督检查工作流程、执法结果、执法监督方式等内容在《扬州粮网》、公告栏、有关新闻媒体上公示,方便粮食行政管理相对人查询和监督。

第四条本局行政执法公示的具体机构为监督检查科。在公示后15日内应将公示内容报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备案。

第五条执法人员在具体行政执法时,应出示执法证件,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以及执法时限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

第六条行政执法公示时间为一个月,上级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执法人员违反本制度规定的,由市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责令改正,造成后果的,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八条本制度由*市粮食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九条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粮食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条为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障各项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促进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是指对我市所有粮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活动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必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第四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由市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日常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实施。

第五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执法主体是否合法,执法人员是否以局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二)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准确性和适当性实施监督,既审查作为行政执法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合法有效,又要检查事实是否清楚,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是否合法、适当;

(三)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是否履行法定程序,是否持证上岗;

(四)行政执法人员是否秉公执法、廉洁奉公、文明执法,是否有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和超越职权、等行为;

(五)法律文书是否统一规范,填写是否准确完整,归档是否符合要求;

(六)其他应监督的事项。

第六条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明查、暗访的方式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

(一)在被监督检查单位召开有关会议,听取有关监督检查事项的情况汇报;

(二)查阅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三)现场查看与监督检查事项有关的落实情况;

(四)向被监督检查对象或有关当事人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第七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以下规定予以处理:

(一)行政执法主体不合法,应纠正或撤消;

(二)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的,应纠正或撤消;

(三)行政执法违反法定程序的,应予以纠正或撤销;对损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不履行法定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市局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报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4

一、指导思想

全局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理念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拓宽执法监督领域,深化行政指导工作,提升行政执法能力,规范工商行政执法行为,促进“法治工商”建设。

二、工作要点

(一)深化依法行政工作,促进“法治工商”建设

1.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理念教育,增强依法行政意识,端正执法理念,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文明执法。处理好监管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关系,实现行政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省市局关于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的文件精神,组织人员梳理完善行政处罚依据,确定应当细化、量化的行政处罚项目;制定本系统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实施意见,确保行政处罚合法合理。

3.深化行政处罚决定书增强说理性工作。继续开展全局优秀行政处罚决定书的评选,提高行政处罚决定书说理的能力和水平。

4.继续推动工商所依法行政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工商干部的执法能力,促进工商所的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提升,加快建立法治理念牢固、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公正、执法监督到位、执法制度完善的法治工商所。

5.排查执法风险点,积极防范执法风险,实现执法效能的最大化、执法风险的最低化。

(二)推进行政指导工作,转变行政方式

1.加强对行政指导理论研讨,了解目前全系统开展行政指导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指导各工商所开展工作,达成行政指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2.积极转变行政方式,正确处理行政指导与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的关系,推进行政指导工作上阶、拓范围、出成效。

3.认定一批行政指导示范单位和行政指导示范项目,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

4.积极在行政许可、消费维权、合同纠纷、行政复议等领域探索行政调解。

(三)强化程序公正意识,规范执法行为

1.贯彻执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工商行政处罚程序的补充规定》,进一步细化有关程序,提高工商执法办案的规范性。

2.创新行政执法程序。推行“三步式”柔性执法程序,即“对初次违法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先进行教育规范、再限期整改、最后依法处罚”,以减少行政处罚案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将“三步式”柔性执法程序与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结合起来,对其依据的法律法规中带有自由裁量的处罚条款进行逐条量化规范。要做到量化标准切实可行,合法、合理,在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同时,每一个违法行为的适用依据后面都要标注适用、部分适用以及不适用“三步式”柔性执法程序的情况。要切实做到降低处罚幅度、减少权力行使自由空间、规范行政处罚程序,量化处罚标准。

3.结合《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出,研究探索规范行政强制措施的制度。

(四)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拓展监督领域

1.积极拓展执法监督领域,适时组织、参与对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调解、举报投诉处理情况等行为的监督,确保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2.做好行政处罚案件的核审工作,强化听证工作,加大对行政处罚案件合理性的审查力度;充分发挥公职律师的作用,积极应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3.对照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评查标准,完善行政处罚案卷评查制度。加大行政处罚案件质量监督检查力度,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开展执法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

(五)加强理论与实务研究,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1.对执法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与司法机关、复议机关开展研讨,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系统性和典型性问题。

2.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五五普法”的要求,总结成果,迎接上级单位的检查验收。制定“六五”普法规划。

(六)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法制队伍建设

1.认真实施《工商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高效有序的组织好全系统行政执法证的发放工作。加强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杜绝无资格人员从事执法工作。

篇5

一、公示原则

应当遵循“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合法、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行政执法信息。

二、公示内容

行政执法公示内容主要包括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等,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予以公示。

事前公开的内容包括:行政执法主体、人员、职责、权限、依据、程序、监督方式等信息。

事中公开的内容包括:行政执法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调查取证、告知送达等执法活动时,应当佩戴或者出示执法证件,出具执法文书,告知行政相对人执法事由、执法依据、权利义务等内容,并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事后公开的内容包括:行政执法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检查决定(结果),除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外,应当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公示载体

按照“谁执法、谁公开”的原则,以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和县应急管理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为公开主要载体,以规范性文件、新闻媒体等为补充,不断拓展公开渠道方式,全面、准确、及时公开有关行政执法信息。

四、监督检查

篇6

一、主要做法

一是精心安排,认真部署

为了保证这次检查活动的有序开展,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关于对〈行政诉讼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自查的意见》,成立了由XXX同志任组长的自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自查工作部署会,统一的自查内容、目标要求、方法步骤等。

二是坚持“三个结合”,确保实效

第一是上下结合,检查组采取了上下联动方式,既对本厅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情况进行自查,同对又对XX个县市国土局进行了检查。第二是执法检查与个案监督相结合,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的案件和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案件,检查组通过认真了解案情,调阅案卷,询问当事人的方式予以重点监督,并就此问题现场听取汇报,提出建议,要求限期整改;第三是检查与宣传相结合,检查组每到一处,都要组织被查单位和部门及参会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诉讼法》,把检查与促进学习《行政诉讼法》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既广泛听取意见,又突出检点

检查过程中,走访相关行政案件当事人×××人次;走访人民群众×××人次;组织检查组成员现场旁听了法院对一起不服县政府土地使用证变更决定的行政诉讼案件庭审活动,做到了全面了解和重点掌握相结合。

二、基本评价

《行政诉讼法》自1990年10月1日施行以来,我厅在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上做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法院的公正审判。具体表现在:

1、积极开展了《行政诉讼法》宣传教育活动

我们将《行政诉讼法》列入“四五”普法的重点内容,各职能部门通过设立专栏、专题知识讲座、印发法律宣传资料、组织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在加强普法教育的同时,注重突出重点,开展《行政诉讼法》的教育培训。首先,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以领导学法用法为重点切实抓好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多次邀请有关专家为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举办《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其次,抓好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以行政执法证件的申领工作为契机,对新领证、换证的执法人员进行以《行政诉讼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的培训,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第三,抓好基层干部的学习。我们坚持采取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基层国土干部进行《行政诉讼法》的专业培训,注重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执法能力能力。

2、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认真开展了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清理了一批与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切实从源头上做到依法行政。二是积极推行了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和完善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聘请了法律顾问,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依法行政意识、诉讼意识逐渐增强,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较好地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共协同司法机关受理和审结涉及土地的行政诉讼案件×××件,行政机关胜诉×××件,胜诉率为××6;败诉×××件,败诉率为××%。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审判,依法纠正和制止了涉及土地管理的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消除或减少了因违法行政给国家行政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土地管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依法行政。XX年来法院判决涉及土地管理维持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件,受理非诉讼行政执行案件×××件,通过审查,裁定准予执行×××件,不予执行×××件。对裁定准予执行的案件,重视执行力度,依法维护和支持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了法律的实施,维护了国家利益。

三、存在的问题

1、对《行政诉讼法》的宣传不够

行政诉讼法虽然颁布实施有19年了,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不知道有这部法律,人民群众的行政诉讼意识还较差,很多群众存在着“民告官,告不翻”的思想,对行政机关乱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不是通过行政诉讼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是通过走渠道来寻求权利的救济。

2、严格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的认识还不到位

一是有的法官或多或少地存在“关照”行政机关的思想,审理行政案件小心谨慎、顾虑较多,不敢大胆地开展行政审判工作。二是仍有部分行政机关领导干部不重视行政诉讼,对案件胜败看得比较重,对如何应诉和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得比较轻。

3、行政案件审判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尽管行政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然而,案外协调依然存在,形成“变相调解”,以原告撤诉的方式结案。二是司法建议数量过少。有的案件应当提出司法建议,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三是有的案件没有严格遵守有关审理期限的法律规定,为了满足行政机关的要求,延长审理期限。个别案件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提前足够的时间、用传票的形式通知原告开庭,原告对此有意见。四是对非诉讼行政执行案件审查把关还不够规范。如个别计划生育征收社会抚养费执行案件,在审查工作环节上不够严谨。

4、依靠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强

即使是在认为或者真实受到行政侵权的情况下,普遍存在“不知告”、“不信告”、“不愿告”,甚至“不敢告”的心态。他们受传统的“民不与官斗”思想影响,担心官官相护,怕打不赢官司,甚至害怕打击报复。从卷宗中也确实发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关于那些领土地证、房产证等一次性的官司较多。

5、行政行为和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规范

一是以罚代法的现象比较严重。行政执法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遏制行政违法行为,使行为人不再重犯,使其他人不致效仿。可是少数执法部门或部分执法人员,执法目的并不明确,加上客观上政府对有的执法队伍只给编制,不给经费,导致他们要靠收费和罚款来发工资和福利,少数单位甚至还用激励机制来调动罚款的积极性,将执法和处罚划了等号,甚至在一些执法人员的模糊意识中,认为执法就是罚款。二是行政处罚的随意性较大。在检查中发现,行政处罚掌握的尺度、幅度不够统一,“人情罚”、“关系罚”、“随意罚”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导致该处罚的不处罚,该重罚的不重罚,不该重罚的反而重罚。三是行政主体越权、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从检查情况看,行政执法单位不作为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以违章建筑和违法占地两种类型案件查处居多。四是个别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低劣,执法水平不高。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低,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走访中,当事人周××反映,他到某区政府国土局反映情况,有个执法人员伸出手掌上下翻了一翻对他说,我们划拨土地就象翻手掌一样容易。有的执法不规范,不按程序甚至违反程序作出行政行为。五是对违法行为追究不力。目前,虽然制定了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损失的,要依照有关规定承担责任。但从检查情况来看,责任追究制度很难落到实处,甚至对少数主观存在不当目的以及有贪赃枉法、打击报复等违法行为的错案,有的也是不了了之。

四、进一步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的意见和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诉讼法》的宣传

要加强对《行政诉讼法》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消除思想顾虑,了解、支持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工作。

2、要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的意识

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牢固树立严格执法的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自身的威信,维护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威。要坚持参加应诉或者旁听本单位行政案件的开庭审理,把它作为学习法律、了解民情的渠道;要正确对待败诉,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制度;对于司法建议,应当按照要求给予答复;把行政诉讼作为提高执法水平、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

3、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地审理行政案件

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进工作方式,落实责任追究,全面、严格落实行政诉讼的各项规则、制度和程序。二要充分行使好司法建议权,对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采取司法建议方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案件的审理质量和审判效率。

篇7

近几年来,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以行政效能监察为抓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切实解决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实现各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行政效能监察在优化发展环境中的实践应用

以行政效能监察手段优化发展环境,必须根据《行政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突出监察工作特点,综合运用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惩戒决定权,从以下几方面整治行政机关中存在的作风和效能问题:

(一)认真受理效能投诉。受理投诉是监察法乃至宪法对监察机关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监察机关维护老百姓权益的基本体现。因此,必须完善投诉制度,把受理群众的效能投诉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专门和经常性工作。首先,要建立受理机构完善投诉网络。由于效能问题投诉一般涉及各部门具体的内部管理,因此不仅纪检监察机关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抽调专职人员受理群众的有关投诉,还要组织和督促政府各部门设立投诉机构、投诉电话、信箱或网上邮箱,明确负责人员,并向社会公布,形成受理投诉的网络,保证群众投诉得到及时落实。其次,要建立快速反应的受理程序和处理机制。行政效能投诉具有自身的特点,它所反映的问题一般比较具体,时效性强,如果解决不及时,就会失去意义。因此,必须建立不同于其他投诉的受理程序和处理机制,简化环节,体现简便、快速、高效的要求。同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对投诉进行分流处理。对于比较典型的投诉件,由监察机关直接调查核实;对一般投诉件转交有关部门办理,并督促承办部门按时办理并报结果。第三,要搭建投诉平台。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合力,开展“政风行风热线”专栏、电视现场对话会等活动,引导群众投诉,强化对政府部门和行业窗口单位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构建政府与群众直接交流的信息平台。既可以提高投诉的质量和可查性,又可以加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效能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树好单位的形象。

(二)主动开展专项检查。要重视运用好检查的手段,主动围绕机关作风和办事效率问题开展专项检查,发现薄弱环节,纠正错误行为,树立先进典型,提出监察建议,促进机关作风的好转和办事效率的提高。从工作实践看,检查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检查机关效能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政府部门的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公开服务承诺制、全程服务制等机关效能制度,是行政效能监察的重要保证。这些制度落实得好,企业、群众办事就会大大方便。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经常检查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尤其要检查办事的程序、环节和时限等是否符合规定,以促进工作制度的真正落实。二是检查优化发展环境有关优惠政策或服务承诺的兑现情况。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了旨在提高行政效能、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的优惠政策或服务承诺。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检查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为党委和政府分忧,为企业和群众服务。三是检查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从实践的调查情况看,在当前机关作风和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中,服务态度差是群众最不满意、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要采取明查暗访、问卷调查、组织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经常检查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摸情况,敲警钟,发现问题认真处理。

(三)严肃查处典型问题。一直以来,机关工作人员对效能问题的危害性认识很不够,有的人认为:只要不贪污、受贿、腐化,办事慢一点、态度差一点算不了什么问题,犯不了什么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效能问题仅靠一般的号召、教育和检查是不够的。行政效能监察的效果和力度如何,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一些典型严肃处理。不下决心查处一些典型,就不足以使机关工作人员产生思想震动,不足以取信于民,不足以端正风气。信丰县行政效能投诉中心运行一年多来,多次查处了一些行政乱作为、“吃拿卡要”、不依法行政、工作方式粗暴等破坏发展环境的行为,对有关人员分别作出通报批评、效能告诫以至纪律处分等处理,并抓住典型在新闻媒体上曝光,既严肃查处违纪问题,又广泛宣传教育,较好地起到了“惩治不作为,纠正乱作为,鼓励有作为”的作用。

(四)积极推进制度创新。解决行政效能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因此,效能监察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在加强事后查处的同时,重视推动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首先,要改进行政程序,促进依法行政。深入研究哪些办事制度存在漏洞、哪些办事条件的设置不合理、哪些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可以简化、哪些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等等。其次,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高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加强审批监管。这些任务的落实,将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第三,要推进政务公开,促进透明行政。要借鉴美国、瑞典等国家的做法,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政务公开的原则、范围、方式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公民个人所享有的要求了解政府所掌握的有关其本人的资料的权利,强制推行政务公开。

二、以效能监察手段优化发展环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机关作风和效能问题点多面广,而且,有的情况还会触及行政管理的深层次问题。为了保证行政效能监察手段的有效运用,实践中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找准监督重点,解决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实际,行政效能监察的内容和标准应当定位在以下方面:一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依法履行职责,对管理对象制定措施、做出决定是否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二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依法公开了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密切相关的事项,是否做到决策民主、办事公开;三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按规定或承诺的时限完成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四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完成的工作是否达到质量要求及取得预期效果;五是监察有关行政效能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学并得到有效执行;六是监察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运转是否协调、有序、规范;七是监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是否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优良的服务。

(二)完善惩处机制,解决效能监察的处理依据问题。由于现行党纪、国法惩戒规定一般都是针对谋利性违纪行为的,对工作推诿、办事拖拉、敷衍塞责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惩戒依据,因此,即使发现一些影响比较恶劣、群众意见很大的问题,也难于进行处理,从而影响了效能监察的效果。江西省信丰县根据当前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信丰县县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追究办法》,对有关问题的具体表现、责任追究方式及程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详细规定行政审批、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过错行为的具体表现,制定了诸如“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等多种追究方式,使影响发展环境、影响政府形象的作风和效能问题得到及时惩处。该县还从小处做起,从细节之处做起,制定了《信丰县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行为规范》三十条,为塑造政府新形象指明了方向。

篇8

【关键词】 水运企业;动态监管;行政监管;水路运输管理条例

新的《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由国务院于2012年10月13日公布、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是1987年颁布的,经过1997年和2008年两次修订。新条例与原条例相比,修改了原有条例中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内容上更加具体细致,由原来的33条增加到46条,吸收了多年来行政监管的实践经验,使得条文规定的可操作性更强。预计未来还会出台该条例的实施细则,这在未来水路运输行业行政监管实务中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

1 广东省水运企业行政监管难点

广东省拥有优越的珠江水系航道条件和沿海岸线资源,水运行业历史悠久,覆盖广东省的各个城市。广东省船舶运力自2005年的709.3万t发展到2010年的万t,船舶数量达到艘,沿海及内河货运量由2.01亿t增长到3.47亿t。目前广东省水运企业经营的航线包括国内沿海运输、内河运输、驳船快线及水上穿梭巴士等。水运行业迅猛的发展速度也给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带来较大的压力,水运企业行政监管工作“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广东省水运企业行政监管面临以下几个难题。

(1)水运企业行政监管职责不清,沟通机制不够健全。由于水运企业行政监管的对象涉及各类企业、船舶、人员等,水运企业的运行涉及航道、港口、安全、经营等多方面内容,还涉及跨区域的问题,因此在某些层面上行政监管的职责还不够明晰。各级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存在管理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造成各地区对水运企业的监管具体要求不统一,监管力度不一致。横向行政管理机构中还包括海事、船检、海关、边检、安监、口岸等多个部门,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一直是水运行政监管的难点。

(2)对水运企业的动态监管较为滞后。目前广东省水运企业行政监管的形态大多为静态监管,仍停留在形式化的年审层面,管理具有滞后性。年审通常是在固定时段对企业的各项制度和文件进行检查,而对航运主体在经营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却几乎没有作用。这显然无法有效抑制水运违法行为,忽略了水运市场监管的重点。

(3)水运企业行政监管缺乏有效的手段。目前广东省水运市场监管仍然以行政机关实施单向监督检查为主,这种依靠监管人员一双眼、两条腿的传统监管方式难以收集到有效信息,监管效果受到严重制约。此外行政系统人员的素质有高有低,监管执法能力差异大,部分行政人员多使用“简易处罚程序”,认为“一般处罚程序”操作麻烦而不使用。在这种情况之下,急需规范和统一水运企业行政监管措施和日常监管标准,制止水运市场中的非法经营行为,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2 《条例》对水运企业行政监管的新要求

(1)《条例》明确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条例规定的水路运输管理工作。”其中的“机构”指的就是各级水路运输管理机构。这一规定明确了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直接授予各级水路运输管理机构在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方面的执法权限,有力地保证了对水运企业进行行政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同时,《条例》也规定了各级水路运输管理机构进行市场统计、调查分析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的职责,以体现其服务功能。

(2)《条例》强化对水运企业的动态监管,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状况。《条例》的条款体现出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在变革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探索成果,建立起经营资质动态监管制度、诚信管理制度、公平竞争制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等市场监管制度,以保证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条例》第42条指出,水路运输、船舶管理业务经营者取得许可后必须保持资质条件,不再具备许可条件的,水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的由原许可机关撤销经营许可。

(3)《条例》强调监管部门间的合作,特别是海事管理部门与水路运输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条例》第14条指出,海事管理机构在办理船舶进出港签证时对不能提供有效船舶营运证件的,应当及时通知港口所在地的水路运输管理部门;水路运输管理部门收到通知后,也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书面通知有关海事管理机构。这对水路运输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有着较大的帮助。

(4)《条例》提出水路运输市场的运力调控措施。《条例》在行政法规层面首次对水运宏观调控措施进行确认,并规范了适用宏观调控措施的原则、主体、依据、范围、手段和形式。《条例》规定“为保障水路运输安全,维护水路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水路运输市场监测情况,决定在特定的旅客班轮运输和散装液体危险货物运输航线、水域暂停新增运力许可”。通过这一运力调控举措,可以引导水运市场运力有序投放,达到水运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目的。

3 广东省水运企业行政监管的 政策建议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目前的水路运输企业行政监管工作,还主要停留在静态监管层面,通常是在固定时段对文件制度进行检查,而在动态行为监控方面较为薄弱。针对这种情况,广东省的水运企业行政监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水运企业经营资质预警制度

自2008年交通运输部颁布《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以及《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资质预警管理办法》以来,有关水运企业经营资质的动态监管有了可执行的参照依据。这些规定和办法都在各自的行政范围内,实施了企业监管的累积记分制度和颜色管理制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对水路运输企业的经营资质实行累积记分和颜色管理制度,根据记分情况,对经营者的经营资质实施相应等级的预警。预警分为橙色和红色2个等级:经营者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6分(含)以上9分以下的,列入橙色预警范围;经营者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9分(含)及以上的,列入红色预警范围。

水运企业所在地交通主管部门根据预警等级不同,对水路运输企业采取不同的行政监管措施:列入橙色预警范围的企业,实施高频率监管,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列入红色预警范围的企业,实施按需监管,一般每季度至少检查一次。

3.2 水运企业行政分类监管制度

针对水路运输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水路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分类监管制度。检查人员按照《水路运输企业行政监管表》进行逐项检查,同时注意收集、整理、储存海事、海关、交通行政执法信息并定期对企业监管信任类别进行评价、分析和调整。根据被监管企业运行情况分为合作式监管、一般监管和特别监管等3类。

(1)合作式监管是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最高信任级别的监管,在行政监管上实行政企合作方式,提倡和鼓励企业自律自管,对政府相关监管要求以企业自行申报为主。年度核查可采取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上门服务的方式;日常监督检查对客运、液货危险品运输企业可按一般监管标准调整至半年一次(包括年度核查),对普货运输企业可按一般监管标准调整为一年一次(包括年度核查)。合作式监管企业名录向社会公开,并建议海关、海事、工商等对其实施相对较高信任级别的监管。

(2)一般监管是指企业处于正常监管范围内。客运、液货危险品运输企业按季度进行监督检查,普货运输企业按每半年不少于一次进行监督检查。

(3)特别监管是指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对不信任企业实施有别于一般监管类别的特别监管和行政限制措施。特别监管的客运、液货危险品运输企业,其经营管理层须隔月向管理部门汇报企业运行和整改工作情况,管理部门隔月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特别监管的普货运输企业按季度进行监督检查。列入特别监管类别的企业,在特别监管期内,不得申请新增运力、扩大经营范围和新增业务种类。特别监管期不得少于企业被行政处罚的期限。

对于企业监管信任类别的认定,可参照以下标准:

(1)合作式监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①实施一般监管类别的企业连续3年未发生资质预警、负主责的安全生产事故,且安全生产标准、诚信管理类别在三级以上;②诚信管理类别为一级且安全生产标准达到三级以上;③安全生产标准为一级且诚信管理类别达到三级以上。

(2)特别监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①被列入非诚信管理类别;②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负主责的较大安全责任事故或1次以上负主责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③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安全生产标准要求;④对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不配合、监管措施不落实。

(3)除上述监管类别外,均列入一般监管类别。

3.3 水运企业的年度核查和日常检查制度

遵照法规授予的职责,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规范化要求,对水运企业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以累计扣分和颜色管理为手段,确保水运企业在经营管理全过程中符合监管要求。监督检查企业的规范化经营情况,范围应覆盖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经营资质的保持情况、安全生产和日常管理的完善等。检查人员只对所见内容作出评价,不对未检查环节进行盲目评价,以保证检查的真实性、客观性,突出企业的主体责任,发挥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和监督作用。

从目前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来看,主要分为年度核查制度和日常检查制度。年度核查工作除了检查经营人的资质、资格、换证之外,还应当把年度核查制度与资质预警制度结合起来。日常检查制度由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组成。在定期检查方面,对于企业和主要船舶的现场监督检查原则上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对特别监管企业则应实施较为密集的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应当总体覆盖,因为定期检查周期较长,在一次检查过程中对企业的各类监管指标都应全面了解,当然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一般只能对各项工作台账进行覆盖性检查。不定期抽查一般是在怀疑企业存在某些方面的监管隐患时,或在特殊时段(如节假日前检查水路客运公司的值班情况和应急预案),或者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检查。无论是何种检查,都应当做好检查记录,并对发现的问题做好跟踪处理。

3.4 水运企业的台账制度

水运企业的台账是水运企业在生产运营中所涉及的与企业相关的各种资料的记录。企业台账是档案的一部分,通过了解企业的档案就可以掌握企业从成立之初到正常运营直至最后结束营运的动态过程,有助于企业随时了解自身的运营状况,也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

水运企业台账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台账、船舶管理台账、资质运营台账、监督检查台账、安全管理台账、经营管理台账和诚信台账等,具体分为水路运输企业台账和营运船舶台账。水路运输企业台账包括企业经营资质、海务、机务、经营等台账;营运船舶台账包括企业所属船舶各类证书、船员适任证书、船员服务簿复印件等。

目前广东省中小型内河运输企业的内部管理还不够规范,台账管理比较简单粗放。从水运企业行政监管的便利性以及为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的角度看,水路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统一台账登记形式,规范台账管理,统一印制和发放各种企业运输管理基础台账,并通过召开统一台账会议和上门具体辅导,将使用统一管理台账的工作落实到位,并按照监管指标要求,将管理基础台账的使用情况作为企业动态监管的内容之一。

篇9

第一条为加强对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保护粮食生产者和收购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秩序,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事向粮食生产者收购粮食以及与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监督相关的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和监督检查不得向申请者和被监督检查者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条直接向粮食生产者收购粮食必须经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称审核机关)审核资格,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称登记机关)登记。

第五条审核粮食收购资格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六条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资格条件

第七条申请从事粮食收购的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备经营资金筹措能力;

(二)拥有或通过租借具有必要的粮食仓储设施;

(三)具备相应的粮食质量检验、保管能力。

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既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搞活粮食流通,又要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要有利于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的形成,又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既要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又要遵循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的原则,并应与毗邻地区协调、衔接,提出粮食收购资格的具体条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八条凡常年收购粮食并以营利为目的,或年收购量达到50吨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必须取得粮食收购资格。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无须申请粮食收购资格。

个体工商户申请粮食收购资格的条件是须具备筹措经营资金3万元以上的能力。

第三章资格申请与审核

第九条尚未登记的新设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申请粮食收购资格,应向与其设立时应到的登记机关同级的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机关提出申请,审核合格后进行工商登记。

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申请粮食收购资格,应向与其设立时所到的登记机关同级的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机关提出申请,审核合格后到登记机关进行变更登记。

中央直属企业所属企业收购粮食,应到其登记机关同级的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机关申请资格。

第十条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机关应在其办公地或其他公开场所公布申请粮食收购所需的全部申请材料,明示申请和审核程序及期限等有关信息,提供有关申请材料的填写示范文本。

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机关不得要求申请者提供与收购资格审核无关的材料,对申请者提供的涉及商业秘密的材料,审核机关应依法保密。

申请者对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机关公示的有关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资格审核示范文本内容有疑义的,有权要求审核机关予以说明、解释。审核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问题,应当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第十一条粮食收购资格申请者可以亲自到审核机关办理,也可以委托有关组织和个人进行;可以将有关材料直接送达,也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方式提出申请。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电子政务方式进行粮食收购资格的申请和审核。

第十二条申请粮食收购资格时,须向审核机关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营业执照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仅限新设企业)复印件;

(三)资信证明;

(四)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有效租赁合同;

(五)有关检验、化验仪器和设施证明材料。

原来从事粮食收购业务的经营者须同时提交上一年度粮食购销情况年报表。

第十三条对属于本机关受理范围内的审核事项,审核机关应及时对申请者提交的材料目录及材料格式进行形式审查。

对于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审核机关能当场作出受理决定的,应当场作出决定;不能当场作出受理决定的,必须在自接到申请后的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逾期不作出决定的,视为受理。

对申请者提交的材料存在错误、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可以当场修改的,应允许申请者当场进行修改和完善;不能当场修改完善的,应一次告知申请者需要修改完善的内容。无论受理与否,审核机关都必须向申请者出具加盖本机关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第十四条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审核机关应根据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对申请者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

如有必要,审核机关可以对申请者的经营场所、仓储设施、检验仪器和设施进行实地核查;也可以对申请者提供的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询问。

第十五条审核机关自受理之日起,须在十五日内向申请者作出答复。符合规定条件者,应发给《粮食收购许可证》;认为申请者条件不符的,应向申请者作出书面说明,并告知申请者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逾期不向申请者提供书面通知的,视为授予资格。

审核机关应定期将审核结果在指定的媒体或场合公示。

第十六条审核机关工作人员办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时,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不得牟取其他利益。

第十七条《粮食收购许可证》的格式文本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规定,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印制。

粮食收购资格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的,有关粮食收购资格的申请、受理等材料的格式文本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印制。

粮食收购资格由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受理的,有关粮食收购资格的申请、受理等材料的格式文本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规定、印制。

第十八条粮食收购资格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粮食收购者从事跨地区粮食收购的,只需持有效粮食收购资格证明副本和营业执照副本到收购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即可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收购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再审核资格,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

第十九条本办法实施前批准的粮食收购者,可继续从事粮食收购活动;但应在本办法实施后的三个月内重新向审核机关申请粮食收购资格,经审核未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不得再继续从事粮食收购活动。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要求,对粮食收购资格进行核查。

第二十一条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下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粮食收购资格审核中的违法行为。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在每季度结束后十日内将本辖区内的上一季度的粮食收购资格审核情况报上一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下列内容进行监督检查:

(一)粮食收购者是否具备粮食收购资格;

(二)粮食收购者《粮食收购许可证》所登记的内容有无重大变化;

(三)粮食收购者有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的《粮食收购许可证》的行为;

(四)粮食收购者是否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粮食收购政策。

第二十三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要求粮食收购者报送书面资料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在本辖区内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查处粮食收购者在收购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粮食收购者从事粮食收购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公布监督检查情况。

第二十五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粮食收购者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取被检查人的财物,不得牟取其他利益。

第二十六条粮食收购者必须积极配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有权拒绝监督检查过程中的任何违法与非法要求。

第二十七条粮食收购者在其资格授予机关辖区外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应接受其收购活动所在地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收购活动所在地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处理结果抄告该收购者的资格审核机关。

粮食收购者违法经营,按规定需要取消粮食收购资格的,应由其资格审核机关作出决定。

第二十八条粮食收购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情节严重的,由审核机关暂停或取消其收购资格:

(一)粮食收购者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

(二)粮食收购者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条件的;

(三)粮食收购者被售粮者举报未及时支付售粮款的;

(四)粮食收购者违反《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规定代扣、代缴税、费和其他款项的;

(五)粮食收购者未按规定报送有关粮食收购数据的;

(六)接受委托的粮食经营者从事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未执行国家政策的。

第二十九条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向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将监督检查总结报告报送上一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三十一条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粮食收购监督检查通报机制。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把取消粮食收购资格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告知同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变更或注销登记。

篇10

一是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清理委托执法行为,续签了委托执法协议,进一步完善了委托执法程序。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对本级执法人员进行台账管理,未经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合格,不得授予行政执法资格,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二是全面落实了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障制度,严格落实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杜绝将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避免了各种形式的明禁暗返行为。

二、具体行政行为监督

(一)加强执法人员培训。除积极参加省、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外,按照年度执法人员专业法律知识年度培训要求,制定水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召开了市本级有关科室参与的水行政执法实务培训会,明确和强调行政职权的动态调整、行权事项规范运行、信息报送及执法信息公开、行政执法指导案例有关工作四个方面的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并结合ppt现场演示,规范操作流程,总结行权平台运行一年多以来的工作情况,提出有关要求。组织召开全市水行政执法培训暨案卷评查会。培训会上,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永从行政执法信息公开滞后、重实体轻程序、不理当事人的申诉等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举事例、讲法理等方式,对受案范围、管辖、证据、应诉策略等行政诉讼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市政府法制办专家则从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的制作入手,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做了生动具体的阐释,并通过以往的具体执法案件文书,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做了评述。在下午进行的执法案卷评查中,各县(市、区)开展了交叉检查,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在自评、交叉评比的基础上,最终在15卷行政许可案卷中,评出优秀卷8卷、良好卷7卷;在10卷行政处罚卷中,评出优秀卷5卷,良好卷5件。市水政监察支队还从行政执法的全过程(调查取证、执法程序、行政处罚、案件卷宗等)应注意、重视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并提出了要求。组织全市执法人员、河道管理人员学习培训《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二)规范行政检查行为。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检查制度,每次实施检查前向分管领导报告检查内容,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方才实施,行政检查程序参照执法调查取证的程序进行,检查完毕后形成详细笔录,并由被检查单位签字盖章,每半年检查记录进行一次装卷归档。每次检查人员未超过三人,没有出现一人实施检查的情况。

(三)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开展程序制度建设,规范调查取证行为、完善执法告知制度、规范实施行政强制程序、重视和完善执法文书送达、建立完善行政执法内部审查(审批)制度等。做到了执法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

(四)化解行政争议。按照有错必纠的原则,配合市行政复议委员会受理相对人水行政复议申请,监督县级水务部门履行复议决定情况,依法保证相对人的救济和监督权。

(五)监督全市水务系统执法工作。我局政策法规科、行政审批科根据《市水务局关于开展依法行政督查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查资料、听汇报、走访相对人、操作层面事项交流等方式,对6个县(市、区)推进依法行政中权力清单建设情况、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等八个方面内容进行深入调查了解,走访了部分行政管理相对人。总体来说,全市水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比较良好,各单位都能够按照各项要求,逐项落实,强化了法制宣传、执法培训、法制监督等各项工作,依法行政、依法治水能力持续加强,并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开展,同时如实反映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难点和措施,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行政管理相对人对水行政执法工作也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