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钢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被人们誉为乐器之王。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很强,只有对作品的感知达到了一定深度,演奏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等级才能够将作品张力十足的表现出来。大学钢琴教学能够调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当前的形式来看,大学钢琴教学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教学模式比较老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钢琴作品的鉴赏能力差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钢琴教学的时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大学钢琴教学时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基础知识,完善课程设置
打牢基础知识是提高钢琴教学实效性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要从教材出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完善。钢琴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乐器,钢琴作品中融合了宗教、文化、艺术等许多领域的内容,涉及到的基础知识非常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安排好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基础内容,对基础知识课节进行合理设置,一定不要忽略基础教育。其中要包括演奏钢琴的基础技能知识,演奏钢琴的理论知识,优秀作品诞生背景以及作品中包括的丰富内涵等。教师要把握好每一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所占用的时间,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成效。另外,由于基础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很难在整节课堂上都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因此要对所讲解的基础知识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课堂开始的前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都比较好,因此应该用这部分时间来讲解演奏钢琴的基础技能知识。到了课堂的中间段,部分学生的精力开始不集中,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时间段来讲解优秀作品的诞生背景以及作品中的内涵,这一类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课堂氛围。
(二)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音乐教学中大致分为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理论教学,另一板块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一般都是大班型的集体课,而实践课都是小班型课堂,一般都是一对一课堂。由于师资有限,无法保证整节实践课上都有教师对其指导,导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把实训基地设计的大一些,保证每个基地中至少有一个教师在场。在钢琴前安装大镜子,学生可以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手势、坐姿,与周围同学对比,确认自己的基本姿势是否正确。另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装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坐在钢琴前,通过观看大屏幕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教师的演奏手法,这种方式不仅比较直观,也能够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钢琴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突破传统方式的演奏方式要给予鼓励,使学生自由发挥,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其次,要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钢琴基础开展针对性教学,使每位学生在每节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养包含很多层面。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演奏基本功,这是展现钢琴课成效的直接方法,也是大学钢琴教学的直接目的。学生在练习演奏基本功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进行严格监督,对于学生在指法、姿势上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不能继续实行放任的管理模式。当然,也不能操之过急,最先训练的应该是手腕、手指、两臂的协调度,整个身体要与钢琴自然融合,之后再进行五指训练,让学生在触碰键盘中找到感觉,逐渐提高手指的敏感度。笔者观察发现,弹奏《哈农钢琴练指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功以外,还要注重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对于经典作品,要讲解其创作的背景,对作品的风格、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只有理解作品的内涵,在听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发自内心的爱上音乐。可以开展主题教学,提前收集相关素材,例如,在欣赏《天鹅湖》这类经典作品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还可以讲述其中蕴含的感情故事,从情感的角度来欣赏这部作品。另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演奏活动,把不同特长的学生分成一组,激发学生的演奏兴趣,培养合作能力,也可以组织小型的班内比赛、师生切磋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提高钢琴课堂的实效性。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合班;交叉式教学;优势;弊端;改进思路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经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已经形成,高校学生人数的激增与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不相匹配,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学校为解决这一难题,推出了大学英语合班交叉教学的试点改革。
一、大学英语合班交叉式教学的涵义及授课方式
合班教学指在单个教学班中包含两个及以上的自然班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交叉式授课,是指多名教师对英语教学的内容进行分工,比如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等,然后分别进行讲授。大学英语合班交叉教学就是将这两者相结合,对于教学班进行合并,对于教师进行明细的分工。学校于2011年9月开始实施改革,在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中选取8个班做为试点,每个班大约45人,由4个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精读保留小班授课,由1名教师专职讲授,其余3个部分进行合班交叉式授课,由其他教师轮流执教。
经过1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授课模式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帮助,但帮助不大。教师也反映合班交叉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低,课堂秩序不好管理等诸多问题。此外,学生的随堂测试及考试成绩也没有明显的提升。显然,合班交叉教学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故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
二、合班交叉式教学的优势
1、扩展学生视野,感受多元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英语合班交叉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创新就是同一门英语课让不同的教师给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教师不同的风格,方法,经验甚至语音语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多维度的方法,多角度的讲授,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互动沟通,促进相互学习
与小班教学相比,合班交叉教学聚集了更多的学生资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增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学习技巧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带动其他学生起到楷模的作用。
3、推动专业化教学,提高效率,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能力
合班交叉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推动教师向专业化转型,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放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形成和其他教师的比较和评比,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三、合班交叉式教学的弊端
1、学生人数增加,生源水平良莠不齐,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如果学生英语水平都较高且相对均衡,能够起到增强沟通,促进学习的作用。然而教学过程中发现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非但没有被带动,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师生间互动性差
师生互动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然而合班交叉教学导致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的变换,学生课堂参与度降低,没有充足的时间,宽广的舞台让他们诠释自己的想法。
3、教学硬件配套设施不匹配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合班交叉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硬件配套设施,比如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等等。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否则,合班交叉教学就无法推行。
4、交叉式教学限制了教师知识面的拓展,影响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交叉式教学让学生对教师进行横向的对比和评判,要求教师在专业方面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但胜任教学,更要成为专业领域的开拓者。然而受制于专业的局限性阻碍了教师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最终可能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合班交叉式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建议
综上所述,合班交叉教学借鉴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分,交叉讲授,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建立在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基础上,受到生源水平、硬件设施、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简单的细分教学内容和交叉讲授的方式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现阶段,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稳步推进。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开展教学方法的探索,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1、建议对大学英语教学对象进行细分,多维度组合成为英语教学班
大学英语教学的划分可以打破班级的限制,从英语水平和专业特点,按照不同的纬度进行区分,比如在原有院系的基础上打破专业的设置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分类,再按照已区分的不同纬度进行跨班级的组合,英语综合水平达到优秀的学生组成一个班,水平较差的组成另一个班,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这样,不同纬度,不同水平学生的英语成绩都分别得到了有针对性的提升。
2、英语教学应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在合班交叉教学改革试点中,没有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层级及专业特点进行区分,只是简单的按照英语教学的模块分类,不针对受众的分类是没有意义的。建议对于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是听力课程,对于水平不同的班级,讲授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达到的教学效果都应该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掌握英语专业的同时,还要扩展延伸到其它学科领域。为不同水平层级的学生群“量身定制”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英语教学改革要有配套的硬件设施作为物质基础
比如网络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和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单纯讲授的传统模式,让学生通过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形式全方位的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没有技术的支撑,任何英语教学改革都是要受到局限的。
4、大学英语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
学生和教师才是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践行者和受益者,所以应该更多的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和教师来主导英语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革。学生希望具备什么样的英语能力,教师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可以采用问卷、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有用的信息,这样英语教学改革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
通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合班交叉教学的改革,我们取得了些许成绩然而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今后还需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艳. 合班授课制下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2).
篇3
为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建议如下:
1
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应用性
对于音体美专业,英语主要是作为交流的工具,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更注重语言的应用。例如对于音乐类专业,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时下流行或经典的歌曲进行欣赏,也可以将大家熟知的音乐家、歌手的故事带入课堂;对于体育类专业,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体育故事、体育人物等的讨论;对美术类专业,可以向学生传输中外文化,融语言、艺术为一体教学,启发他们的艺术灵感[1]。
在调查中,有715%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的重心应该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于选择率为46%的英语过级考试。
2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
目前,很多大学都已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来进行分层次英语教学,对提升英语基础很有好处。通过调查可知,课堂的良性互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而互动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提问的质量。教师的提问要保障课堂提问和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还要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2]。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爆炸式发展,微课和慕课逐渐成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有益手段。教师可以把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做成微课,供学生课后学习,从而实现课堂的延续,新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和慕课自我反思,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3
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入,理论教学课时在降低,实践课时相对增加,对于音体美专业的英语教学而言,授课课时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为了弥补第一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充分发挥和发掘第二课堂的作用。这要求院系层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任务化、课程化、学分化等形式,打通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要的一环。
4
改革考核方式,体现语言应用能力
目前,国内大学英语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评价方式以笔试为主,方式较单一,这种评价方式只考核了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能力,而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无法体现。较合理的做法是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应用建议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即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利用各种资源,以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可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之后,赫立克把自主学习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领域。该理论认为,在一定的环境下,学习者应该能够决定自己的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可见,学习环境、学习者及教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可以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自主学习的实质入手,针对现今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
一、改善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前提
网络多媒体资源是一个很庞大的资源体系,它有效承载着大学生自主学习,能从多种角度满足基础千差万别的大学生学习需要。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尽量具备多媒体学习自修室、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络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以及进行网上英语学习的专用软件、大学教师课件库、优秀课程资源等教育教学资源软件的完善和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捷的条件和学习的平台。这样大学生就可以从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获得多种多样的英语学习优势,不仅可以看到图文并茂的英语教学视频,还可以进行专业的英语朗读训练,包括英语电影即全英文外国大片、各类英语新闻、歌曲等应有尽有。学生还能远程视频向专家学习、在线提问、直接提交作业、网上互动交流、阶段检测等一些必要的学习内容。大学英语教师要依据大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学习计划以及学习的近期或长远目标,教师有层次地设计好教学材料展示在网络平台上,指导学生分层学习、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自主学习。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关键
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要改变大学英语教师一言堂分析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以大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模式,尽量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中,大学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理念,依据自身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需要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性学习,从而使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相关信息资料,与计算机进行语言情景对话,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加强对学习计划、学习资源等的管理,尤其是对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以科学管理,使自主学习有序进行。网络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监控。
三、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是保障
多媒体教学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演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监控者和评价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具体有以下定位:
1.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多媒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也可以在网上布置作业、组织考试等,针对学生在网上不同的表现给予表扬、批评和鼓励。
3.监控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网上电子学习档案来监控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学习进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督促和监督。
4.评价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阶段性、跟踪性的综合评价,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总之,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随着自主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教学理念的逐步改变,并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5.
[2]刘晓阳.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现状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篇5
[关键词] 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12?04
一、研究性教学在中国大学的兴起
研究性教学在中国大学的兴起源于对传统的灌输教育、接受性教学的反思。在中国,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极少拥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盲目地接受和被动地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成为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特别是1999年以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愈加突出而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诟病。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以其特有的过程性、主体性、实践性、问题性、体验性等特点受到众多高校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学者们开始探讨研究性学习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一致认为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改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甚至还有学者认为,由于研究性教学始终坚持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和重心,因而它能够从微观层面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自下而上的改革途径和思路,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1]。
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在若干个政府文件中同时提出要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为中国大学的教学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 1号)中明确提出,大学“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两个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文件从政策层面指出了研究性教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此后,研究性教学很快引起中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大学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二、中国大学对研究性教学的探索经验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重点大学提出“研究性教学”概念至今,已有一批学者与一线教师踊跃参与或置身于研究性教学改革之中。在十余年的探索中,无论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理论研究
在理论上,中国学者们对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性教学概念的界定与解释
学者们对研究性教学的界定纷繁多样,理解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学模式,有人认为它还是一种教学理念[2]。虽然提法的侧重点不同,但研究者对研究性教学核心理念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宗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1]。
2. 研究性教学的特征与优势
中国大学界已充分认识到研究性教学的优越性和特征,并在理论上大多赞同在大学中应广泛实施这一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研究者指出,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视教学理念的“研究”导向、重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等特征,与传统的封闭性、传承性、灌输性、授受性、压抑性的教学模式存在本质区别[3],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大胆改革和创新。研究性教学在大学中的开展与实施,是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涵养,培养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
3.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伟大尝试。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好这一教学理念?中国研究者指出,研究性教学主要有三种基本的实施模式——问题探讨学习模式、课题(项目)研究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5],应围绕六个主要环节进行实践探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的讲授艺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科学研究进展的引领作用、教材建设[6],应把握四个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流程、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注重多元考试形式的采用[7],应找准一个关键——教师是研究性学习实施与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中的传统角色、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层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其创新精神[8]。当然,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也应转变角色,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反思型学习者”,培养研究兴趣,掌握研究基本功,培养科研毅力、科研态度及科研合作意识[9]。还有研究者指出,开展研究性教学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的重点应该是教学团队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评估体系改革[10]。最后,如何评价一项研究性教学是否成功?只有一个标准——主要是看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否获得了较多的良性体验,即看课程教学是否培养了学生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1]。
(二)实践改革
近年来,中国不同类型的大学中都有教师在不同层次上尝试研究性教学,涉及工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开展较为成功与较具特色、在全国产较大影响的要数南京大学的卢德馨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李元杰教授,他们分别在各自大学的基础物理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中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11]。除此之外,南京大学的梁林梅、刘永贵、桑新民,北京交通大学的阮秋琦,中山大学的王金发,武汉理工大学的刘智运,长沙大学的沈云林,西南大学的袁惠红,华中师大的胡田庚,广西师院的李荣新,南开大学的顾沛,华中农业大学的李胜清、康勤书、陈浩,黑龙江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的姜广勇、惠学勇,东华理工学院的王红玲,天津农学院的赵淑杰等一批学者与教师,以及宁波大学在全校范围内都尝试探索了研究性教学。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研究性教学的应用模式包括:案例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模式、演讲辩论模式、社会调研模式,成功开发出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范式包括:①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②规范课程教学要素,改革课程教学环节;③开展论文研究;④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⑤采取案例研究;⑥推进项目训练[12]。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习过程,激发了他们学习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兴趣,在学习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开拓了他们的创新意识[13]。
虽然研究性教学目前正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中国高教界的关注,并被正式引入到中国大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但总的来看,改革还只局限在比较小的范围内,处于边改革、边研究、在改革中积累经验探索理论的起步阶段[14],有关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性教学在中国大学中的遭遇与困境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并不能自然而然的转化为教育现实,它的实施受制于主体认知、传统习惯、环境和条件等因素。研究者指出,囿于认识与理解的不足、传统的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的束缚,目标取向评价标准等的影响等原因,研究性教学在大学的践行依然困难重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性教学功能的发挥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15]。例如,研究性教学意味着对教师习惯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教学内涵的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的转变、学习模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的转变等等[16],这些突如其来的变革经常使教师角色便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教师发现案例和问题难于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难于掌控、在教学互动中可能处于被动、在课题研究时难以指导等[17],这些困境对教师而言意味着研究性教学开展的艰辛,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缺少动力。
根据周振微、屈林岩、钟文周对5所本科院校实行研究性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90%的教师愿意经常进行研究性教学,但是有1/3左右的教师对研究性教学能力的信心不够明显。而从反映研究性教学深入开展状况的师生对话来看,25%的教师认为学生主动提问的比较多,75%的教师则表示“不多”“很少”和“几乎没有”。这说明学生没问题可问,或者即使有问题,却不向教师请求帮助和指导,师生互动环节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研究性教学较多的流于形式而缺乏深入[18]。姚利民、康雯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南某省6所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54.5%的教师和42.7%的学生觉得开展情况很一般,28.5%的教师和36.0%的学生表示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情况差,还有2.6%的教师和5.8%的学生认为自己或自己的老师根本没有开展研究性教学。而导致研究性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认识偏差、重视不够,教师认识错位和积极性低、传统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制约、素质滞后、工作时间和精力限制,学生思想观念问题、学业负担重、依赖授受式教学、缺乏科学研究素养、实践中的畏难心理,学校教学管理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培训不到位、课程与教材体系僵化[19]。
诸多的因素的制约和困难的存在使得研究性学习主要在部分高师院校和少数重点大学实施,并且研究和实验仅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还有的教师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如认为研究性教学是针对重点高校和研究型大学而言的,认为研究性教学是少数教师的事情,或者认为研究性教学仅仅适用于部分课程等[20],这进一步限制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范围。赵艳林对大学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查发现:“现今的大学课堂基本上还是‘讲授+粉笔’的现状”,“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21]。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密切联系的,据山西农业大学一课题组先后对该校连续3届13个专业28个班(次)800多名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前调查看[22],半数左右学生处于盲目学习状态,75%的学生缺乏主动质疑,自主探索精神和行为,90%学生对学习方法缺乏了解。可见,研究性教学要成为我国大学的基本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还有一定困难。
四、在中国大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建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代表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虽然它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点,一直处于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但是在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的领域中仍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中国大学在推进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也应看到,研究性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改进,具体如下:
一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巴斯指出:“在半个世纪以前,人们从大学毕业后,大约有70%的所学知识一直可以在其退休前运用。而在当今时代,这个数字缩减为2%。”[23]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思维的产物。为了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我们把学校改造成了大批量生产和流水线作业的学生加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教师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如各种教学计划)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然而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把陈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学生习惯了“等”“靠”“要”,不能及时转变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那么即使强行推动研究性学习,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要创建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我国传统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权威型文化,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其一言一行学生只能被动地遵从。学生只需接受,不用进行反思与交流,这种校园文化不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推广。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并且还要善于合作与沟通交流。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24]如果没有民主平等的校园文化,师生之间将很难发生上述角色的转换。
三是要建设一支能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要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教师队伍,这将成为展开研究性教学的成败的关键[25]。这些教师能汲取丰富的经验,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心理,能进行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把研究性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而且能循序渐进地设计研究性教学环节,并逐步提高。
四是要对研究性教学进行周密组织和科学评价。研究性教学的组织应周密,计划应详尽。同时,要不断创新评价机制,改革评价方式,更注重评价的开放性、多元性。对学生学习的评估,要更看重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和理解进程,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拓展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性的思维和学习方式。而这正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顾沛.把握研究性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7):31-34.
[2] 唐烈琼.论高校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及其创新策略[J].教育探索,2007(5):28-29.
[3] 严启英.关注高校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高等院校研究性教学研究回瞻及展望[J].高教论坛,2009(3):74-78.
[4] 但雪燕.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3):161-162.
[5] 单佳平.大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54-55.
[6] 阮秋琦.以研究性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23-24.
[7] 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
[8] 陈佩丽,罗军.试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专辑):269-271.
[9] 康雯,姚利民,史曼莉,蒋家琼.大学师生实施研究性教学之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8(5):41-45.
[10] 周全,徐洁,伍晓雄.关于推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6-100.
[11] 张建林.从两个实践模式看本科基础课研究性教学的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9-12.
[12] 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2-23.
[13] 王红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14):248.
[14] 麻陆东.研究性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实践环境分析[J].高教论坛,2008(4):93-94.
[15] 吴俊林,史粉莉.高校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6-8.
[16] 刘伟忠.研究性教学中的难点与实施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36-37.
[17] 刘水凤.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21-223.
[18] 周振微,屈林岩,钟文周.本科研究性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200-201.
[19] 姚利民,康雯.大学研究性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23.
[20] 佘远富.地方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实践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2008(1):76-78.
[21] 赵艳林.培养创新人才:大学教学模式的传统与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3(15):31-32.
[22] 马艳弘,弓永华.山西农科大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EB/OL].sxau.省略/jwc/ jxcg/04xj2-2. Asp.2004.2.2.
[23] 曾东霞.惯习与场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8-137.
篇6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05-02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有着理论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1]。目前,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在思想观念上,部分教师受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不注重知识的应用,不重视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多数实验教材编写过于详尽,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实验相对较少,教学方法以讲授式为主,学生缺乏实验兴趣;此外,在中学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衔接上,由于大学物理实验更多面对的是大一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太适应,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过渡,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
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包括领导、教师、学生都要重视;其次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队伍,通过引进、培养等措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敬业精神,政策上提高实验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工作中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与时俱进。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知识大量涌现,要求实验也不断地更新,才能与高校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相一致[2]。所以,实验内容要及时删除一些落后的、重复的验证性实验题目,逐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及难度,由以前教师准备好仪器,安排好实验,学生来做的状态,转变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设计方案来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加强了,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抓好课前预习。预习是顺利完成实验的关键。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对实验进行充分准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完成预习报告,并在实验课前随机抽查个别同学的预习情况,发现并指出问题,对没有预习的学生提出批评,不允许他做实验,施加一定的压力之后,下次学生就不得不在课前认真预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的自主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
2.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课堂上,很多教师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先叙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再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作详细讲解,之后学生做机械的操作、测量数据、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有的教师则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法[3,4],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是要正确地引导,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在实验中既动手又动脑。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忙于纠正或盲目代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自然乐在其中,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兴趣大大增加。
3.实验结束后,通过提问或者重新操作加深对实验的理解。比如,在“示波器的使用”实验中,我们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虽然完成了实验,但是对示波器各个旋钮的作用,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操作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如:调节垂直增益旋钮时不知道信号高度的变化与实际输入信号电压之间的关系;调节扫描速度旋钮时不了解时间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不明白两个信号同方向振动合成与互相垂直振动合成的调节方法等等。所以,有必要让学生重新调节示波器,通过调节有关旋钮得到所需要状态,当学生旋转某个旋钮时,结合当前荧光屏上所显示的情况,教师适时提出与这个旋钮有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达到学生对实验的彻底掌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4.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中应增加投影、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开发,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画面生动有趣,形象直观,深受学生喜爱。例如,“空气中超声声速的测定”实验,教师可以将驻波的原理,发射波和反射波相干叠加的过程给学生在多媒体上演示,学生的听课效果会更好。
四、做好中学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衔接
大学物理实验的主要开课对象是大一学生,他们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方法,对大学阶段的学习没有完全适应,为此我们应想办法做好衔接教学,尽快让学生完成转变。
1.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学物理实验的第一堂课,教师就应将它与中学物理实验的区别,为什么要学学物理实验以及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与评定的办法告知学生,同时给学生讲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生从开始就清楚大学物理实验和中学物理实验不但不同,而且很重要,必须重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
2.要加强基本知识特别是误差理论的教学。中学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要求较低,而大学物理实验第一章就是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这样有的同学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需要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地学习,领会。所以,教师应该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中误差理论与实验操作完全分开的情况,把这两部分多加综合[5]。
3.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中学里,学生的自主动手和独立实验能力相对较差,存在很强的依赖性,他们希望教师能将整个实验过程都作详细讲解,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一直到实验报告的撰写都能给出明确说明。而大学不同,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在实验中起指导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多加引导,逐步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注重正面评价,宽容失败。对于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教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都应耐心热情的指导,对学生的错误、失败多加宽容,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善于引导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
现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已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在提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於黄忠,倪新蕾.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16-18.
[2]黄剑平.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3,23(5):146-147.
[3]崔杰军,于洛生,符建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尝试与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4):23-24.
篇7
论文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制
现在的大学教育存在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些课程学生大量逃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值得好好思考。现在大学受排名影响,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及对文章和科研的重视。为了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职称,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科研和写文章上,这势必对大学教育起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及学生评价标准的转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高校老师除了传输知识外,更要注重人才培养。为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大学教育需要转变教育理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法是课堂讲授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快速、大量而集中地为学生提供新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一种“复述式”教育,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复述。学生缺乏求知欲和钻研精神在很多高校较为普遍,学生对书本知识不感冒,缺乏主动性。当前高校占主流的考核方式是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考试时靠死记硬背知识去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大多缺乏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创造能力,以致上课没有学生提问、下课没有学生请教和咨询,讨论冷冷清清,靠点名或抽签发言,没有师生互动及热烈讨论的热闹场面。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不会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也就无法进行自我教育,无法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如何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如何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一个大学教师都不应回避的现实问题。
高等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学生群体,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渴望、对新问题的探索都比较积极,并有强烈的表达自己见解的愿望。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应当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只有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才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教育教学的目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模式很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甚至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时间上、形式上引导学生更多地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更多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和训练其对问题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像是看电影,只不过表演者只有老师一人,学生都只能作为观众观看。对于一些不感兴趣的观众,很难要求他们全程集中注意力。上课也是一样,如果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也很难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弥补常规教育方法的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常规,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将“填鸭式”教学转换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注意学生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将教师“主演”的位置转换到“导演”的位置上来,将过去学生“观众”的角色转换到“演员”的角色上来,而且最好是能让学生都成为“主演”。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而是提高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在多年后,即便是理论知识淡忘的情况下,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出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们受益终生。在教学改革的今天,不能再采用炒剩饭、照搬书本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采取必要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互动式教学(包括课内和课外、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电话)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强调互动教学
互动是多情境、多维度、多内容、多形式的互动体。互动的内容不仅包括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是创新者和创造者。在互动性学习主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强了人际间的合作,加深了对社会活动规则的理解,加强了对活动规则的掌握能力以及在活动中对自己创新成就的喜悦,从而为将来在社会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强调互动,但那主要是形式,可称为互动式学习。这里所说的互动性教学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互动式学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1)互动性学习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而不是以书本知识或教师为中心来选择设计教学内容。
(2)互动性学习应当既有集体组织形式的练习,又有分组、多层次的组织教学,而不是强调集体组织的统一安排,没有个人活动的自由,没有区别对待。
(3)互动性学习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其自觉锻炼和主动参与意识。
(4)传统的教育在教学评价中比较注重纪律良好、课堂有序。而互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多样的、灵活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欢乐的、活跃的。教学内容是多元的,有趣的。
(5)互动性学习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单是组织者、主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助学者。
当前课堂上师生互动活动多属于教师直接教学风格的行为,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并通过指令、要求等形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主要是服从教师的安排,改变整个互动系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看法的意识和能力必然越来越弱。只有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思想教育,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适应科技进步和时展的要求,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调教学与科研结合
长时间以来,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学课程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多年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沿袭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更是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有的课本要求的实验居然找不到任何实验器材,想做实验无实验可做,想研究现象无现象出现,学过东西只知道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一些知识,没有了实验这种形象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自然变得更加难懂,不容易理解。如果不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际结合教学,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将理论教学与科研任务紧密结合,通过具体课题的布置和完成,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更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点记忆的可靠性。比如在控制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到系统的pid控制方法时如果不对照实际系统进行讲学,学生最多只能知道p代表位置、i代表积分、d代表微分。而在教学过程中,以磁悬浮小球系统作为对象,让学生将该系统调整稳定。通过这个实际系统的调试让学生对这种方法有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各种信号,了解每一种信号其实都不像书本上介绍的那么理想,实际信号中总是有噪声信号;更加深入地理解如何获取实际的信号,理解噪声信号不可避免,学会如何获取可使用的各类信号;明白对于带有噪声的信号不能做到完全的理想滤波,体会滤波与系统稳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可使用的信号与噪声信号之间的矛盾。充分认识到该控制方法中各个信号的具体作用,了解它们在系统中的实际意义,学会调整pid方法各个信号,让各个信号进行合理组合,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通过对该实际系统的调试,不仅让学生对控制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而且可以扩展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如传感器技术方面的知识、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等,同时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因为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启发老师在科研中的思维,发现学生提出方法的亮点,起到教学促进科研的作用。
三、评价学生标准的转变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也具有指导作用。学生评价标准可以说体现了学校的学生观、人才观。评价学生的基本指标不仅要包括学习成绩,更应该包括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一定的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品德、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能力和意识。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一目标牵涉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大学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分析各种考试方式的利与弊,以选择合理的考试方式,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对学生而言,通过考试可激励和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教师而言,通过考试分析可检查与总结教学效果,反馈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情况,并为教学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发挥“以考促教”的作用。
就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来看,评价学生的标准应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减少基础理论考核的比重,提高学生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理论考试能考核学生熟悉书本知识的程度,大学生通过这么多年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如果仅仅只是要掌握理论知识,他们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实际能力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基础,这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而且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到工作阶段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掌握。相反,如果平时注意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在工作初期就可以占得先机,有利于个人今后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物理;实验教学
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分析实验原理,体会实验成果,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理论知识的内涵,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要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地方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弊端逐渐暴露,不利于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一、地方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死板
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实验开始前,教师对当天要做的实验做细致讲解,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等。为了防止学生实验过程对设备造成损坏,或者设备可能具有安全隐患,教师通常都会提前把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组装好,整个物理实验变成了学生按部就班地验证实验结果,完全]有给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样不仅没有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内容陈旧
时代在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地方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内容很多还是一些传统的、经典的实验,几乎每一届学生都会做同样的验证性实验。时代的进步要求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实验进行验证的阶段,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还会阻碍物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3.考评方式单一
很多地方高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考评方式依旧是通过实验报告来判定的,这种方式本身就存在很多弊端。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考试,经常会出现抄袭他人报告的现象。通常,教师会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实验,而每组的数据不同,这样一来,有些学生养成了坐等实验成果的坏习惯。每组只有个别学生真正参与实验过程,而其他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抄袭同组人的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完善地方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措施
1.创新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到实验成果带来的满足感。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将课堂留给学生。上课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要做的实验,研究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实验注意事项,然后就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互相讨论,教师进一步引导,鼓励学生自主钻研、大胆创新,使之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2.优化实验内容
实验教材是大学物理实验课顺利开展的基础。教材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学生接受什么样的知识,陈旧的教材内容、方法和技术与当前时代的发展不符。因此,相关教学研究人员要对大学物理实验教材进行优化,既要保留传统经典实验项目,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也要加入与当前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新技术、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完善考评方式
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手段。教师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定直接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评制度是必要的。因此,物理实验课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例如,理论知识以笔试的形式,实验模块以动手操作的方式。教师也可以编制多套试题,将这些试题存储在计算机上,让学生随机抽取,促进实验考试方式的多元化。
总之,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学方式死板、课程内容陈旧以及考评方式单一等问题,不利于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须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实验内容及完善考评方式等措施来使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得到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提升,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质量 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体系的转变,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保证拥有健全的理论研究队伍的同时,如何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能活跃于国际大舞台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改革开放对大学英语教学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地培养出大批在国际性的文化、经济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的英语人才。这些挑战和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转变思想,掌握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方法,注重自身素质,以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师思想
首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正确观点,这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传统的教学中,多采取灌输式教学法。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个教学环节枯燥乏味,教学过程形成一言堂形势,教学质量很难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和学生的关系,注意按照大纲要求,把握重点和难点,以提问等课堂教学形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重点内容,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课堂的气氛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兴奋点也放到了课堂中,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合适的教材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改革后的新教材有诸多优点:一是信息量大;二是文章内容新颖,题材广泛,趣味性强,文章所讲述的大多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产生共鸣;三是新教材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课堂参与意识;四是新教材针对性地改进了课后练习题,使练习题内容全面、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更加科学、合理。
三、明确教学任务
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即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充分理解教学大纲的规定,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水平要求。目标内容涉及知识、智能要点、非智力因素和思想品德等几个方面。水平要求有三个层次,即认知水平,智能水平、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发挥程度和教育水平。
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体现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其意义在于使课堂教学方向明确,有效组织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内容,掌握每个知识点,确定把握每一具体要求的区分度,然后,再就知识的完整性制定出每一课时明确的目标,增强教学的意识性,使课堂教学处于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中。
四、优选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实质,使每一堂课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认准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教师不仅要知道教学内容的范围,而且要掌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去。教师只要掌握了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内容,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实现集中、具体、确切。其次,教师要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每一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复习、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进行,且每个环节都应精选,避免重复。教师只有把有限的教学实践花在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上,才能真正把握教材实质,学生智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最大的提升。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英语教学规律,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口、笔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知识、内容、方法和情感等方面创造和谐的氛围,在愉快的环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
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高校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如发音标准,语音、语调准确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不但要通俗明白,而且要准确无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在备课时充分了解授课内容,安排授课环节,丰富授课内容。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不断更新知识,交流并总结经验,时刻关注英语教学中的新动向、新趋势。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葛均霞 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初探[J].魅力中国,2011(15)。
篇10
【论文摘要】大学生性越轨现象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点,根据对此情况的调查,就其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育对策。
大学校园逐渐出现的性越轨现象,已引起普遍关注。它不仅对传统道德理念提出了挑战,也对大学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产生了冲击。这是一种违公德的行为,既影响了学业,又不能有效地引导爱情走向婚姻,相反诱发的非法怀孕、伤害身体事件以及人身伤害、抢劫刑事案件却层出不穷。性越轨受到当今整个社会的唾弃,当事学生往往面临着被逐出校门的危险,“一失足成千古恨”。笔者认为,大学生性越轨重在预防而不在惩处。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应予以重视。
1现状与特点
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往调查》表明,大学生接吻:男生39.5%,女生45.5%;性越轨:男生10.9%,女生8.4%。我们按照各个层次随机抽取的原则,采取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查资料为辅的方式,对本科、专科学生共300名(其中男生、女生各150名)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有性越轨者8人,发生率2.66%。其中性别、地区、年级、消费、成绩、爱情观均存在着显著特点。
1.1性别特点
在8人中,女生5人,男生3人,女生人数高于男生。这与商品经济的今天,极个别女大学生受金钱的驱使走出校园,道德沦落,甚至从事“”不无关系。由于女生与社会人员交往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因此女大学生自律教育问题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2地区间的差异
据报道,广州地区8所高校有关“婚前”的调查统计表明:1136名接受调查者中,14.1%有过性经历;有ro%的学生曾经租房。而从我校调查的情况来看显著低于上述地区。从客观上讲在全国各大城市高校中性越轨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总体上讲南方高于北方,这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接受信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抵御泊来腐朽文化对我们侵蚀的紧迫性。
1.3家庭是否在学校所在地的影响
在调查中显示,外地学生比例为86%,远高于当地学生,这与远离家乡后空虚与孤独,为了寻找感情的慰藉,恋爱率上涨,脱离了父母的监控,放纵了自己不无关系。因此丰富校园文化,充实课余生活也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切人点。
1.4在年级、专本科、普成教分布的差异
调查数据中呈现出高年级高于低年级,本科高于专科,成教高于普教的特点。这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受外界影响的增加、本科学生在校时间延长同学间交往加深恋爱基数增长、成教学生综合素质起点较低有关。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专科大三、本科大五实习期间比率显著高于其它阶段,这与实习期间学校及家庭约束减弱有着密切关系。
1.5成绩与经济消费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性越轨学生中成绩优良者占12,5%,中等者占25%,差者占62.5%。可见,学业较差占大多数,这既有学生综合素质原本就差的原因,也有性越轨后影响学习的缘由。大学生平均生活消费支出在300元/月左右,而在性越轨学生中则远远超出,主要体现在租房、娱乐、饮食、服装、通讯等方面。因此学生成绩的滑坡和异常的高消费应引起校方、家长足够的重视。
1.6学生的认识
认为性越轨是个人的权利不存在对错者占75%,认为是一种新潮者占37.5%,担心校方知道者为1田%,担心家长知道者为75%。任何个人的权利都不应违背社会的公德,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个别大学生对性越轨的错误认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越轨现象的发生。校方与家长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也应发挥道德和纪律的约束作用。
1.7大学生爱情观的特点
在调查中,对大学阶段谈恋爱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占90.3%,对爱情专一持肯定态度仅占23.3%,对性越轨持否定态度表示不会追随者占92%。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恋爱观念上更加开放,更崇尚个人自由。对大学阶段谈恋爱持肯定态度和对性越轨持否定态度仍是一种主流,我们必须正视新时期校园的这种新现象,应持有一种客观的理性态度,这也要求我们在合理引导爱情观的同时必须注意引人道德观的教育。
2成因分析
2.1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目前的大学生多出生在改革开放后,受西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影响较深,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条件优越,往往不计后果,我行我素、相信自己的选择。在对待性的问题上更加开放,个别大学生放松了道德修养,甚至于对待性越轨还会产生类似互相攀比的心理。也有部分学生采取性越轨的行为方式,来显示对爱情的忠诚,并作为个人成熟的标志。
2.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一,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输人了西方性自由等腐朽文化,这对校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其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电影、电视、流行歌曲、刊物等媒体越来越多有关性的报道,给当代学生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引导。其三,高校周围出租房密密麻麻,网吧比比皆是,这对性越轨现象的发生无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2.3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对学生缺乏系统的性教育,极少有高校开设性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也只是蜻蜓点水,未能充分发挥预防性偏差、性放纵、性犯罪的作用。近年来高校扩招,但住宿条件改善相对滞后,学习和生活不太方便,造成学生租住校外,脱离了学校的监管从而也增加了机率。
3建议与对策
3.1注重校园道德环境氛围建设
良好的道德环境能使人的思想得到熏陶,有益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标语、宣传板、校园广播、闭路电视及校园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确提倡什么、禁止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使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运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转移同学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既可以增强体质、提高综合素质,又可缓解其焦虑和抑郁心理,能有效地转移和宣泄青春期性冲动。只有注重校园道德建设,才能营造出人人学习道德知识、个个遵守道德规范的环境氛围,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在加强校园道德环境氛围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2加强性观念的教育与引导
大学生性越轨作为一个事实,高校教育必须正视,充耳不闻是不负责任。毫无疑问,性越轨是与目前高校校规相违背的,几乎所有高校对非法同居的学生均作处分直至勒令退学的处理。但简单的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处在幼稚与成熟两者交接的关键时刻,伴随着残存的幼稚性和抗诱惑力弱的特点,他们常将性意识和爱情紧紧结合在一起,禁忌只能助长饥渴感,压抑必然加剧好奇心。因此学校加强对学生性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已迫在眉睫。帮助他们树立企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端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增强抵御性诱惑的能力。欧洲的芬兰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世纪70年代芬兰性教育就进入了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这说明,只有用疏导的方法去教育青少年才是一条正确的路子。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大家羞于谈性。在调查中多数学生一方面认可加强性观念教育与引导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却反对学校在现行教育体制指导下开辟性教育的课程。因此在性观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隐私,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进行交流和引导。只有采取相应措施使大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重的观念,才能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3.3重点对象,重点监控
在全国的大学生群体中,性越轨现象毕竟不是主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预防时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从地区、年级、消费、成绩特点来看,应把重心放在高年级(尤其是在实习阶段)、外地生源、成绩较差、花费较高的群体中,对有倾向的学生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配合,掌握其思想动向,因势利导、说服教育,让他们多一些法律意识、理性意识和自律意识,从而防范于未然。
- 上一篇: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 下一篇:高校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