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

篇1

关键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效教学

音乐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有它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西方古代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都曾一度指出:音乐对人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

音乐教育是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摇篮,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艺术”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艺术”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这中介作用是其他领域所不能达到的。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儿童的心灵,引导儿童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音乐活动中焕发儿童生命和智慧的活力,最终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成长。

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是幼师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幼师专业的一项核心技能操作课,它是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是儿童音乐学与学前儿童教育学相互交叉的产物,其实践性、实用性极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或技能技巧的教育,而应该是音乐的教育、审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以幼儿对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为线索,突出音乐本身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音乐的知识与技术服务于音乐感受和表现的需要。事实上,音乐教学方法只是手段,不能当成目标。在实施音乐课程时,不能为了某种教学方式,生搬硬套,从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过程中,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使音乐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强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学生离不开音乐实践,“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试讲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我希望通过目标制定、教育情境、活动形式、教学语言、师幼互动这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促使学前儿童音乐活动富有实效,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做为中职学校的幼教学生在指导幼儿音乐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急待提高。我希望通过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有效教学方法”,将现有教材精简、整合,调整教学顺序,使之更有利于开展教学,同时还利用互联网等教学资源,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用最前沿的音乐教学理论来充实教学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得以充分运用,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以及想象编创性的发展。因此,为真正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的有效性,突出“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创新型原则,在音乐教法的研究过程中,我大胆的尝试并有效的运用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作为前沿、指导理论,将理论

与实践、创新与趣味性融于一体,努力开拓创新,力争成为学生

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欣赏者,使“学前儿童音乐教学

法”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从而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

学法”的有效教学。我做出如下的实践研究学习:

1.如何有效的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论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任务?(1)了解音乐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功能;(2)了解学前儿童音乐的特点及其能力的发展(3)在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含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4)明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2.关于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内容,具体包括:幼儿歌唱教学,幼儿韵律活动,音乐欣赏,音乐游戏,节奏乐活动与指导”的有效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在学前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中间环节,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包括: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游戏、节奏乐等方面。(1)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2)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

3.通过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使学生了解并把握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目标,活动过程及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活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1)了解并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明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活动过程等的设计;(2)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4.通过对国外先进的儿童音乐教学理论,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学习,有效的拓展学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自身的实践教学相结合。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及日益繁荣的国际文化交流,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通过各种转播媒介传入我国,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音乐教学改革是非常有益处的。它开拓了我们的改革思路,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从理论、原则、教材、教法及成功的教学实践等,都具备一个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元素性音乐教育”是该体系的独创风格和特点。

5.开展“教学实践课”,即通过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的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指标,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备课、讲课、总结、指导的过程。

通过对幼师学生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有效教学法”,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更好更准确地为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孩子设计音乐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并且通过对优秀课例的观看和情景模拟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原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上她们自己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小组的合作精神,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优秀音乐课堂,使学生在今后的幼儿园音乐课堂中更加从容不迫,信心百倍。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研究》李兴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郭亦勤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学前 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和其它学科教育具有共同的特点,然而,也会有其特殊性存在,但是,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指的是儿童音乐;第二,指的是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由此看来,我们不可以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知识与技能的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音乐自身的特殊性和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必须要将上述两方面内容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充分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在教育中,学科是帮助儿童达到既定目标的媒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必须要严格按照学前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更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

1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1.1学前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学堂乐歌”时期可以说是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的起源时期,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主要以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为借鉴,强调学前音乐教育的道德教育和审美功能以及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普及。学前音乐教育一方面继续强调思想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我国正处于时期,受此影响,学前音乐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被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被纳入政治运动的范畴。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这时期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创造教育与智力教育,并逐渐成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来开发学生潜能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这种认识也深深影响到这个时代及以后的社会音乐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交流的频繁与深入,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与实践不断地被介绍到我国,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改革。

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使每个公民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这一时期,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始活跃起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早期音乐教育在人一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意义,这方面的学术理论专著、论文和有关的音像教材也越来越多。

1.2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现状

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是针对幼儿音乐能力开发与欣赏能力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新时期,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机,学前幼儿音乐教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各级教育与行政发展部门,都建立了幼儿音乐教学发展管理平台,建立了咨询服务于幼儿教研部门,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职能,提高了幼儿音乐教学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幼儿音乐教学的状况,但是新推出的教学方式与制度,根本无法可依,造成了学前幼儿音乐教学的混乱。第二、社会中涌现出厂一大批幼儿优秀音乐教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幼儿音乐教学队伍中存在很多理论与实际不能很好结合的教师,这些教师无法成为真正的幼儿导师。第三、幼儿音乐教学实践在向前发展,有效推动r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新编写的教材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相应提高,满足了幼儿的教育需求,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舌理者从本质上支持了国家的教育整改工作,推动了幼儿园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我国幼儿音乐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在部分地区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实现学前优质音乐教学的条件

第一、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与标准,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发展思索能力,要针对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思考,要挖掘教材中的精髓与内容,了解教学中的重要信心,教师要具备将音乐信息转化为教学手段的能力,拥有较好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与激情的表演能力,要综合运用各类学科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

第二、要规范幼儿教学,保证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默契度等。

第三、对师生关系的配合:师生之间平等、信任、尊重、和谐。

第四、对教学设备的投入:需要有更多地能展现音乐、渲染音乐气氛的教具、学具。

3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价值的分析

教育指的是有计划的对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影响,同时,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管从社会方面,还是从儿童方面来分析,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1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当代脑学专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人脑两半球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分工也大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大脑的左半球用于对语言、概念、分析性思维活动等;而对于右半脑来说,则是掌控音乐、空间视觉、距离分析等较为综合性的思维互动。尽管人脑两个半球功能有区别,然而,它们却并不能分割,大脑必须在两半球机能在协同的状况下才可以发挥功用。然而,传统教育过于重视语言学习、抽象思维能力等的训练,从而忽略了对音乐感知、思维能力发展等的活动,这样一来,学前儿童右半脑潜能将不能得到开发,并且还会影响到人的大脑的工作能力。由此看来,重视大脑功能开发的音乐教育,才能促进学前儿童的大脑发展。

3.2 增进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对于音乐的学习不能脱离身体运动而实现。特别是在进行乐器表演时,能够更好地锻炼儿童各个部位的肌肉、骨骼等,从而大大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以及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各个器官的耐受能力。即使是唱歌活动,也能够对学前儿童的发音、呼吸等器官发育起到促进的作用,增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

3.3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通过大量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首好歌曲就如同一首好的诗歌。当学前儿童在学习优秀歌曲时,既可以积累大量音乐词汇,又扩大了词汇容量,进而大大提高了对文学语言的运用的能力。

3.4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指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独特、整体的特点。其中,个性化成为学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侧面,同时也是个体在心理或者生理上获得独立的一个发展过程,重点是强调个体的特点、个人发展、独特性等。在学前阶段,其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儿童对周围事务持有的态度以及兴趣,音乐教育活动在此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5 音乐教育有利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指的是学前儿童在附近人群的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得来的。所以,在学前阶段,儿童和人之间交往的机会是非常多的,甚至交往的性质会对人一生的发展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音乐给儿童提供了大量创造性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发展社会性的机遇。当儿童还完全没有被社会化,那么其思想与行为都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将学前儿童放在周围人群中进行交往,其社会性便会逐渐形成了,这也是而且今后发展的需求。

篇3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情感调控 调控对策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还要有较高的情商。儿童音乐教育,正在于培养孩子的早期情感智力。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某些学校和教师低估了情感因素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影响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推动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增强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一、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目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存在只注重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忽视对儿童情感调控的现象。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个性形成和情感智力的发展均受到阻碍,如此缺乏情感、毫无人性化可言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困难重重。据有关研究表明,情绪愉悦的儿童身体健康,表现积极乐观,能勇敢面对生活困难,并且想方设法地解决。而具有消极情绪的孩子则更容易遭受打击,缺乏把握机会、取得成功的信心,这对他们以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儿童教育不丧失其原本的意义,让孩子们变得积极乐观,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完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注重儿童音乐教育中情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不再只教授音乐技能,为孩子的情商发展设置障碍。

二、运用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调控儿童的情感

针对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现状不难看出,在孩子情感智力的调控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到位。情绪情感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人们的心理活动将直接反应在行为举止上。所以,情绪情感与心理变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在儿童音乐教育当中,我们采取将心理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培养和调控孩子的情感和智力,是否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在传统音乐教育中,儿童心理教育一直处于辅助地位,当真正把它运用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往往会解决很多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在这当中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主动在以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为中心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找到音乐教育当中存在的心理教学意,使两者有力地结合到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某儿童音乐教育课堂,教师让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当活动进行时,教师故意调整两段音乐的速度,使其一个快、一个慢,很好地营造音乐氛围,让孩子们学会认清不同节奏和速度的音乐曲目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情绪上的感受,很好地培养其调节情绪的能力。

三、调控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的有效对策

(一)为儿童制定相应地情感教育培养内容

音乐教师在按照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关注和培养孩子情感情绪的变化和调节能力。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很大意义上影响其一生的情感和智力发展。那如何教会儿童识别、调节自己的情感呢?教师应该先从教学课本入手。在备好课的同时,注重融入一些相关的情感教育培养内容,让孩子们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变化,在音乐环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心情更放松、思想更积极乐观,继而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具体操作,老师可以收集有关音乐情感方面的素材,或者准备一些情绪调节方面的儿童视频资料,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举办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和游戏,将视频资料放映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适时有效地调节,从而达到培养情感智力的目的。例如:某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精心编制了一套音乐游戏《小狗跳舞》,引导孩子们热情参与,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尽情嬉笑玩闹,当教师把大狗和小松鼠做客的故事情节加入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玩得不亦乐乎,真正让孩子进行情感的宣泄和释放,并有效开感智力。

(二)通过情绪变化来开发、调控儿童的情感因素

每个儿童都处于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自身的成长初期。情感因素的良好调节,对于音乐教育活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悉心观察、细致照顾,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喜欢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和愿望,等等,这正好与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使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身心发展,进一步提高其情感智力,老师们可以准备一些带有明显情绪变化的人物脸谱图片(如高兴、伤心、愤怒、平静等显示人物心情变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使他们更直观、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情感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会调节情绪、擅长控制消极情绪的目的。例如,某儿童音乐教师经常给孩子们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同时允许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唱歌、跳舞,充分表达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并在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们明白在不同环境氛围下的不同情感要忠实于内心的表达,而且使其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不良消极的情绪远离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

(三)将积极向上的情绪带入音乐教学当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首先要懂得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所以,在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积极肯定的眼神及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鼓励孩子、培养孩子。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老师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从而变得更有自信、更具活力、更真诚。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养孩子的情感智力起到不小的作用。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调控是发展音乐教育改革、提高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任务,要大力全面地贯彻实行。本文通过分析儿童音乐教育现状,指出情感的调控对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教学对策,为教师们指明教学方向,对未来儿童音乐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裴静.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注意幼儿情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8,09:151-153.

篇4

(一)要充分考虑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学前音乐教育最终教育的对象是学前儿童,儿童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决定着教材应该选取怎样的儿童音乐作品。因此视唱教材中音乐作品的选取应以学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园孩子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审美特征为依据,充分考虑到为儿童服务的本质属性。

(二)选材内容要灵活、广泛、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结构朝着多元化演变,这促使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不能再一味地以我国传统的童谣、古诗词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要综合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下的儿童音乐作品,使孩子们获得更好地艺术感染和文化熏陶。所以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材中儿童音乐作品的选取,要博纳百家,选材的内容灵活、广泛。

(三)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征是不同的,对音乐形式和内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选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笼统地将同样的音乐作品灌输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而应该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选取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音乐作品。概括的说,就是注重不同阶段儿童作品选用的针对性,接下来,笔者以儿童的年龄为划分标准,搜集整理了一些儿童音乐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1.两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两岁的儿童,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倾听音乐的能力,但是理解能力还有待发展,所以可以选择一些有具体形象的、旋律简单、朗朗上口的音乐。譬如说《小燕子》、《丑小鸭》、《粉刷匠》、《小兔乖乖》、《两只老虎》、《拔萝卜》、《捉泥鳅》、《三只小熊》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内容要么是游戏、要么是关于小动物的描述,都是直观简单,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

2.3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3岁的儿童已经可以感受到情绪的变化,情感上也丰富起来,那么在音乐的选材上就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情绪感染力的作品,譬如《世上只有妈妈好》、《鲁冰花》等。同时3岁的儿童开始模仿成人的日常行为,进入人格培养期,所以可以选择一些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作品,如《健康歌》、《礼貌问候语》、《小手拍拍》、《上学歌》、《一分钱》、《我爱洗澡》等。

3.四五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四五岁的儿童开始进入知识学习阶段,可以掌握内容复杂一点的音乐,比如说《数鸭子》、《数字歌》、《ABC》以及《咏鹅》、《静夜思》等古诗词歌曲,来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四五岁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大大提高了,对音乐节奏感的感受比较敏感,在选材时,可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选取一些节奏鲜明、需要动作配合的歌曲,例如《爱我你就抱抱我》、《幸福拍手歌》、《兔子舞》等等。4.6岁儿童视唱作品的选择。6岁的儿童对音乐的情绪表达和思想内容有了正确的辨认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随着心智的成长,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在这一时期,我们在音乐作品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思想积极的通俗歌曲,而不再是单纯的儿歌教学,譬如《茉莉花》等。

二、结语

篇5

关键词: 美国 学前音乐教育 课程模式 综述

音乐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音乐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柏拉图曾说:“受过某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常地加以厌恶,但看到美的东西,它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作为滋养,因而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越来越受到重视,1994年3月美国还经过立法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首次将艺术(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当今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因政治制度、文化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音乐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最典型的是美国,它在不同时期总是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确保音乐教育的开展。上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开始了音乐教育课程基础的研究,推动了音乐课程的改革,当然它的课程改革和开发基本属于研究与发展推广模式。其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确立的一种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系,这种课程模式萌使于博比特,发展于泰勒。

目标模式的音乐教育课程以布鲁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框架,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基本原则,整个教育过程是围绕目标进行课程内容选择、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教育模式。基本宗旨是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目标,然后按教育目标塑造教育对象。提出音乐教育目标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三大领域分类。

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为“目的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评价”,其关键在于要把大目标分为特定的、外显可测、可分层分类的行为目标,以便于操作和评价。这种教育目标与传统的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是一种行为化、操作化的目标:表现在陈述目标的语言是一种行为化的语言,能反映出儿童操作的方式,而不是惯常所用的“了解、理解、掌握”等一类心理活动的模糊描述。使用行为、操作的动词,不仅能够通过外显可察的表现来反映,同时更能使音乐教育的出发点、组织实施和评价更确切到位。(2)能体现目标的层次性。不仅以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这三类不同心理活动领域为分类标准,同时在目标体系中也体现出层次性,分别体现在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行为目标四个层次上,这样使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有远到近,由宏观到具体,从不同的层次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种教育模式对课程中属于人的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是不太重视的,若音乐教育的目标仅局限于用操作动词描述的范围,就意味着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由音乐技能及知识传授的多少、好坏决定。

此外,这种模式忽视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目标模式虽然注意到了技能的掌握及知识的获得这两个过程,但却把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这两个过程忽略了,致使学生无法从作为权威的固定知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理性的自主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强调学习者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把课程开发作为教育对象探索、发现并获得经验的过程,着眼点放在教育对象的“音乐兴趣、自由积极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自主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积极的社会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养成”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狭隘的、行为主义的羁绊,充分发挥了音乐陶冶人的性情,启迪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过程模式强调课程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儿童,强调以儿童为标准。教师不是去塑造和改变儿童的行为,只是为儿童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探索、发现音乐,并在此过程中逐渐丰富经验和发展能力;教师不是考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而是为儿童制造、设计进行音乐探究的可能和条件,让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美国的萨蒂丝.科尔曼(satis coleman)1918年开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林肯学校所进行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是将过程模式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早期典范。她认为,儿童天生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只是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存活。由此她设计了一套乐器制作、即兴表演、唱歌跳舞和音乐创作为内容,以儿童自我创造活动为目的和方法的音乐课程方案,让儿童在自然音乐环境中探索学习。从最原始的音乐活动起步来体验音乐发展的历程。

过程模式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不仅仅着眼于事先预期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在音乐教育课程中的运用,能更全面地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控制影响音乐教育的各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不足。

但是,过程目标模式的价值取向注意以“儿童”为中心,带有一定的理想性的色彩,难以在课程实践中开展,也不利于教师掌握和运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螺旋形模式

19世纪60年代,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设计理论逐渐成为课程设计的主流思想。“螺旋形”课程设计模式就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并随着年级的升高,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展和加深。它是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思想理论为基础,用螺旋上升的环状序列来表示对学科的认识过程,而且每个环节中的学科结构都是不变的。一方面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分解了学科基本结构在认识水平上的层次和程度。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学科中存在的这种基本结构,进而理解事物的相互关系。

其中“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它是螺旋性课程模式的具体应用。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由美国国家教育总署资助的音乐教育课程研究项目。该项目哲学基础是:真正的教育并非是关于事物的学习,而是在事物中体验,如果音乐本身包括了表达、交流、创造和意义,那么音乐教育过程就意味着让儿童到音乐活动中去体会表达交流和创造经验,去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其教育心理学基础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教育的机制就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学科中存在的这种基本结构①。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螺旋形模式,主要是为学龄前至低年级儿童编制的,它主要集中于音乐声音的活动,围绕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不是单纯的行为目标,而是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和审美目标四个方面;②教学方法与过程模式类似,让幼儿在音乐课上积极主动的发现和探索;从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地即兴创作和强化作用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这种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有助于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但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幼儿学习的知识是片面的,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四、综合音乐感的课程模式

综合音乐感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1965年4月,当代音乐研究项目在伊里诺伊的西北大学召开的研讨会,把当代音乐计划的重点拓展为广泛综合的教育内容,提出ComprehensiveMusicianship(简称CM)概念,我国译为“综合音乐感”,又称综合音乐素质,在实践中产生并成为有较大影响的教育体系。

所谓音乐感,就是能够正确地理解音乐,并能把这些理解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课程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音乐诸要素的综合:音高、时值、音强和音色是各种风格音乐所共有的基本构成要素,音乐感的培养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之上,并不断深化的过程;(2)音乐时间活动的综合;(3)教学内容的综合:采用丰富多样的音乐材料,各国、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风格音乐,不管是大师的名著,还是民间音乐,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会充分利用,以此丰富幼儿的体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它的课程强调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引导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不断发掘、发展儿童潜在的创造能力。它把听觉作为探索的主要工具,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获得探索的意义和乐趣。

这种教学法不强求一定的技术或学习方法,而强调音乐教学是综合性的,音乐的各方面是相互联系并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实际上,“综合音乐感”课程体系借鉴了“要素主义课程”、“进步教育运动”、“社会中心课程”的合理因素,是“学科中心”、“儿童中心”和“社会中心”三种课程模式的相互融合。

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

20世纪,多元文化主义是美国教育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多元文化课程的真正起因是1972年第92届美国联邦大会上公共法的颁布。其中有一条款强调: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中,国家是由不同民族的人构成的。要深刻理解本民族遗产及本国其他民族遗产,对形成一个更和谐、更富有爱国情感及风险的平民社会,所具有的贡献及其意义;同时,在国家教育机构学习的所有人都应有机会学习本民族文化遗产的特色及本国其他民族文化遗产的贡献③。此法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

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音乐教育观念的缘起和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1)对20世纪初以来世界民族音乐调查研究形成的文化价值相对论的产生的共识;(2)60年代以来美国民权运动的冲击,以及《民权法》对少数民族接受平等教育的肯定;(3)大批非欧洲移民在美国定居,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音乐教材内容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4)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教育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国际视野中;(5)美国音乐教育界做出的不懈努力。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于批判地思考世界各种不同的音乐,有助于形成一种全球性的视野。强调的是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非艺术学科的结合,提倡关联、整合的课程观念。其中力度和影响最大的是“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基于多学科的音乐教育”,DBME包含四个方面:创作(Production,指广义的音乐艺术活动)、即兴、作曲和表演。“创作”不是十分贴切的译词,Production在这里包含着所有参与性质的过程和结果)、美学、历史和评论,音乐是DBME的核心。音乐课程内容涵盖了非洲、亚洲、巴西、墨西哥、美国本土的传统音乐等。DBME本身不是课程,它关注的主要是教学的观念、方法和多学科模式的教师培训④。

以上是美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模式的转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1)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课程模式,但是都是立足于当时音乐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不断改进学前音乐教育的状况而进行的;(2)对音乐教育的性质与价值认识也不断深化,并提高了音乐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由音乐课程模式的演变不难看出,音乐不断从作为单一的、孤立的、非核心的学科逐步转变为与其他学科综合的、核心的学科;(3)对于音乐的学习从开始的关注知识和技能,逐渐过渡到重视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总体而言,美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其课程模式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实用化、现代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通过对美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模式发展脉络的整理,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课程模式。

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本身是没有对与错的,虽然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发现各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利弊,但是这也说明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课程模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而已,就好像没有用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样。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以前的课程模式就不好,现在的课程模式就是最好。实际上,这些课程模式本身是前后相继的。因此,我们只有明确我们的学前音乐教育需要什么,而不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找出更适合我们需要的课程模式,或者是更适合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

2.我们要提高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

我们要充分重视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我国的教育模式,音乐一直是作为副科,音乐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严重忽视了音乐在教育中的价值。而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能,其中之一就是音乐智能。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让它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3.重视科学的、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评价。

我国目前幼儿音乐教育评价很少,幼儿园几乎没有做这样的工作。即使有评价,也是通过看老师的音乐教学活动进行的,体现的是“评教学评幼儿”的模式,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出版社,1996:75.

②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1998(3).

③刘沛.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的思想基础及形态[J].中国音乐,2003,1.

④刘沛.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的思想基础及形态[J].中国音乐,2003,1.

参考文献:

[1][美]马克.管建华,译.当代音乐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桂勤.多元社会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历史背景与哲学基础的探寻[J].中国音乐,1995.3.

[3]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1998(3).

[5]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

[6]尹爱青.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孟凡玉.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与音乐教育的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1(2).

[8]严仲连.当代国外课程改革与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9]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刘沛.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的思想基础及形态[J].中国音乐,2003(1).

[11]马学斌.布鲁纳课程理论的人本主义转向探析[J].云梦学刊,2003(3).

[12][美]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篇7

论文关键词:早期教育;学前儿童;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作用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应从学前儿童早期抓起,从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来说,人类的早期发展是最初、最迅速、可塑性潜能开发最大的阶段。然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早期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环境,开发智力,启迪智慧等作用外,而且在培养幼儿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向全局性任务,是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学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以后的素质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为学前儿童的智慧、创造力、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的作用进行粗浅的阐述和探索。

一、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启迪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等,它们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和智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天文,一把是音符。”音乐不仅有直接来源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更是激发个体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启迪智慧,对智力的开发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就拿4-5岁的儿童学习钢琴来说吧:当孩子一边看曲谱,一边演奏,用眼睛摄取音符,反映到大脑,大脑又很快指挥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个部位,进入演奏状态,这个过程既动了大脑又动了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体脑结合的高强度“劳动”啊!所以就学习钢琴这方面来说,确实能够提高幼儿的以下反面的能力:1.丰富想象力2.严谨思维能力3.大胆表现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协调能力6.沉稳控制力7.杰出的组织能力8.优秀的记忆能力。孩子们通过这样一系列重复的体脑劳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更加敏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为美的王国中的一个宠儿,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段就是用音乐艺术的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幼儿的喜爱,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

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以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打动幼儿,单纯靠活动形式,内容的儿童情趣来取胜,那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动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这一核心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设计教育活动。 转贴于  三、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发展了中国古代这种“乐医”理论,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听一些速度较慢、音调柔和的曲调:情绪忧郁,可听些欢快喜悦的乐曲等。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发展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和紧张感。

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影响个性的发展。培养一个孩子好的习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在早期都是比较容易的,早期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在兴趣爱好上,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上,以及道德品质上。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如;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情趣,激发主动积极性,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让情绪易激动的孩子多听一些柔和,抒情的音乐,能够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为日后良好个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凝聚力的增强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宝贝”“小皇帝”,在家里发号施令,父母围着转,养成了孤僻任性的性格,纪律性抑制能力差。而音乐除了对孩子们进行美德方面的教育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合唱队的排练,都要求大家严格按照乐曲的旋律,音高,节奏,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唱得一致,如果一个出现错误就会破坏音乐的完美效果。合唱的成功与否,是孩子们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的表现,孩子们在演唱中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并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约束,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因此,音乐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整体凝聚力,在培养集体荣誉,团队精神,纪律性和群体意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发展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恰恰使其他素质的发展也获得了提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热爱音乐并让内心感到自在和快乐,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当孩子们增进了审美观念,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了人生体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3]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讨论》中国和平出版社

篇8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音乐能力;教育研究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发人们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能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只有在学前专业音乐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掌握更新的音乐理论和实践技能。

一、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幼儿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逐渐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解决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这一普遍现象,是我们高校学前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性在每个孩子的自然本性中都存在,人的音乐才能高低取决于内在的音乐性有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我们身边的无数事实也充分证明了人的音乐能力,尤其是早期儿童音乐能力的普遍存在。儿童对音乐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表现能力都明显超过成人。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从过去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到如今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作了重大的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学模式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专业是一对一的授课模式,而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成本上却无法做到。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是我们针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教学的新尝试,采用的方法是有分有合,用小组“合”的方法解决共性问题,用个别“分”的方法解决个性问题、因人施教,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一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教学效果显著。只有幼儿教师的音乐能力加强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

二、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欣赏”教育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音乐欣赏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我们在一些幼儿教师开设的公开课中发现,幼儿教师往往只重视技能训练,在制定音乐教育目标时,也往往是单一的技能目标,只要孩子会唱会跳了,就认为目的达到了。如果没学会,就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直到学会为止,结果却忽视了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这种状况尽管有所改变,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还是以唱唱跳跳为主。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陶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理论说道:“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以上理论说明了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幼儿教师牢记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领孩子步人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当然,音乐技能课与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并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它们都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学前儿童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得到发展。

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欣赏和韵律活动这三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育形式,例如,唱歌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舞蹈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情境创设与戏剧表演、情感体验、想象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动作创编等相结合;同时,可以将音乐游戏贯穿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而且可以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全面的展现、锻炼、培养和提高。

三、音乐教育要研究教育对象

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必须对每一个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十分细致深人的观察、记录和分类,熟悉每一个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学生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和需求,切实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提高与发展。如,有的学生歌唱的音准不是太好,但是节奏感不错,那么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通过舞蹈、律动等节奏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舞蹈能力,鼓励她们大胆地展现自己在这一方面的音乐天分。又比如,有的学生嗓音条件不好,不适合歌唱,那么教师就鼓励他学习乐器、键盘等。总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积累成功的经验,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歌唱、跳舞、弹琴、欣赏等音乐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在音乐活动过程中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学前教育;高职教育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二孩政策的试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趋突出。学前教育重在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在学前教育模式下系统科学的对儿童智力进行训练,让其大脑功能不断完善发展。教育系统中学前教育是最基础的内容,对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智力发展在儿童期非常重要,它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发展最快的时刻,适当的学前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智力顺利发展和成熟。正确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智力超常的儿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前阶段,儿童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这一阶段是对儿童多方面的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紧密联系,幼师和家长通力合作,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孩子自我意识更强,缺乏关心关爱他人、分享的感情。适当的学前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健康愉快的美好童年。

一、高职学前艺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既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提升孩子综合素质,加强学前教育的基本能力,也应注重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艺术给人带来快乐,陶冶情操,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艺术培养对于学前儿童可以很好的刺激大脑的发育,大脑功能得到发展,思维、想象力变得丰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学前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情绪态度,对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前艺术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内容,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如何培养一个艺术素养、艺术能力水平较高的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着重要影响。所以,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更因其艺术本身的特点有着特殊性。

二、高职学前艺术教育技能课程体系板块设置

高职艺术教育专业板块主要从艺术能力方向进行探索,目前主要划分四个技能板块,包括儿童音乐、儿童舞蹈、儿童美术手工、幼儿语言与文学,培养学生在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四方面的技能素养,对应幼儿听觉、视觉、感统、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各艺术技能教育板块教学内容、模板具体如下:

1.儿童音乐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教学目标:(1)基本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目标。《乐理与视唱练耳》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它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本门课程教授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简谱、五线谱和简单的听音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识谱与视唱的能力,塑造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欣赏能力,为后续的音乐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教学目标:①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能识读简谱、五线谱;②经过系统的听音训练,能判断乐音的准确高度、听记简单的自然音程与原位和弦、能够分析音乐结构、能听写歌曲并准确记录;③经过视唱训练,可以理解、表达谱面上的各种表情术语、速度和力度记号,能够分出乐句、乐段之间的对比;④能够用固定唱名法或首调唱名法对单声部音乐进行视谱即唱,且能从音乐理论层面理解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的内在关系;⑤通过多声部视唱,了解多声音乐的知识并锻炼学生对多声音乐的感知力。(2)声乐教学目标。《声乐》课教授歌唱的基础原理、技巧和方法,教学生逐渐了解歌唱情感、韵味、风格及肢体表现的技巧,学会帮助儿童完成歌唱活动、音韵和律动活动、歌曲欣赏活动、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综合活动等方面提供声音的技术、技巧的支撑,有助于提升学生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具体目标:具备指导声乐基础学习、组织合唱训练活动、指挥小型乐队或合唱队、编配小型乐队谱或合唱谱的基本能力。(3)琴法教学目标:琴法课学前艺术教育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在幼儿教育中使用非常频繁。首先了解键盘弹奏的基本知识,键盘弹奏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正确掌握键盘弹奏的各种技能和手法、弹奏技巧。(4)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专业的练习,掌握不同风格儿童歌曲的配弹知识,了解儿童发音规律和特点,能准确、优美地进行歌唱及儿歌弹唱,具备一定的儿童歌曲弹唱和配乐能力,能独立组织开展儿童音乐教学活动。

2.儿童舞蹈

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儿童舞蹈的教学目标:为了提升学生舞蹈教学的能力,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课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运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之中。对于高职学前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后将走上幼儿教学的岗位,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是教会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跳舞,还要学会如何教儿童跳舞。教师在进行学前艺术教育舞蹈教学时应注意,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将来也会走上教学岗位,成为一名专业的学前艺术教育工作者。因此,儿童舞蹈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舞蹈鉴赏、表演的能力,更要使学生学会以后如何教学前儿童学习舞蹈的能力。儿童舞蹈的具体教学内容:(1)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儿童舞蹈的基础内容,由于不是所有的高职学前艺术教育学生都具有舞蹈基础,所以进行形体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形体、拉伸韧带、掌握基本舞蹈动作等;(2)民族舞学习。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了解藏族舞、维族舞、蒙古舞等传统民族舞蹈;(3)儿童舞蹈。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儿童舞蹈的基本舞蹈动作、儿童舞蹈构成要素、儿童舞蹈的种类等;(4)舞蹈编排。舞蹈编排是学前艺术教育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课程培养学生掌握舞蹈编排的基本原则、拥有舞蹈基本要素、掌握简单的舞蹈形象,把握舞蹈编排的韵律。儿童舞蹈教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幼儿园专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观摩学习,在观察学习中探讨对儿童舞蹈教学的理解、应用,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

3.儿童美术手工

学前艺术教育美术手工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当前先进的美术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和审美、创作能力,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绘画基本功扎实,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规律和绘画特点,并能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功能用途进行造型设计、色彩、水粉画景物写生、装饰色彩、色彩肌理运用、国画、趣味美术字、手工制作等的运用和创作。儿童美术手工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都有重要作用,能帮助更好的开发儿童的智力。

4.幼儿语言与文学

幼儿言语能力发展是学前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在言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幼儿文学的赏析、学习来培养锻炼幼儿的言语理解、应用能力。儿童学习幼儿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能力,还能为孩子提供许多语言信息,让孩子在故事情景活动中体验文学的美丽。在幼儿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孩子言语的发展状况,结合文学作品题材、类型,创设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情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帮助孩子学习、理解选择适合的角度,体会幼儿文学的魅力。促进儿童的言语发展能力,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增强孩子的审美能力。现代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教育从幼儿抓起”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这让学前教育更加的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突出学前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学前艺术教育教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培养艺术幼儿教师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学生对艺术技艺的模仿、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作为艺术文化的传承者,将艺术精髓发扬、传播下去。学前艺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扎实的艺术技能、较高的艺术素养对学前教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探索高职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对提高高职院校学前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幼儿艺术技艺能力,锻炼学生在幼儿园教学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顺利的走上幼儿教师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戴国忠.略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5,(3).

[2]国务院妇儿童工作委员办公室.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与儿童发展[M].北京市: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05):75.

[3]李维金.高等职业教育活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韵律活动;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90-02

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动作是音乐教育的开始,音乐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动作是孩子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听到喜欢的、动感的音乐,孩子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用动作表达情感。所以,韵律活动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把所有伴随音乐进行表达的艺术活动通称为韵律活动。韵律活动的内容,韵律及其韵律组合、舞蹈、音乐游戏、歌表演等。帮助儿童开发必要的动作表现技能与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韵律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韵律活动是个综合体,在韵律活动中,学前儿童欣赏、学唱了好听的歌曲,发展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一、选择歌曲应注意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选择曲子,一次韵律活动的成功与否与曲子有很大的关系。贴近儿童生活,曲子欢快自然,节奏感强、紧扣活动的主题,等等,符合这些特点是韵律活动成功的第一步。笔者建议,在具体的示例中不能选择成人歌曲,幼儿不能适应成人歌曲的音域,因为旋律起伏较大,正在成长的幼儿扯着嗓子唱容易对声带造成伤害,而且很多成人歌曲的主题与歌词都不适合幼儿,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孩子们无心的演唱,基本不会了解歌曲内容,只是模仿,会对孩子造成误导。除了优美旋律、结构整齐的基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意义。比如,中班儿童选择《两只小象》这首曲子进行活动,歌曲8小节,4|3拍,旋律流畅,教育意义深刻,让孩子们体会小象之间的友谊,继而教育孩子们相互真诚做朋友,平常互相问好、礼貌待人等。同时,为了帮助幼儿亲身参与和体验,设计上以动作模仿为主,模仿小象走路,用自己的胳膊表示小象的鼻子,钩一钩――扬起鼻子打招呼。因为大象的形象、特点孩子们都比较熟悉,如走路笨重、长长的鼻子等。笔者先让幼儿欣赏一段关于大象的动画,看看大象如何扬起鼻子,用鼻子互相打招呼之类的动作,然后接触歌曲,最后,孩子们用自己编创的肢体动作进行活动,突出孩子们个性鲜明的特点,幼儿自主学习,自然表达,教师与幼儿共同编创,因为音乐、动作、思维等都比较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所以,孩子们都乐于接受。

音乐是一种注重感受的艺术,孩子们通过模仿、感受来理解音乐。听,是重要的手段,有助于儿童对音乐的积累。儿童的天性是模仿,动起来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韵律活动强调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动性,还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不能一味地强调反复唱,否则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机械式的训练只能削弱兴趣。所以,韵律活动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以激发幼儿的共鸣与真实的心灵感受。比如,小班的《小小鸡》采用故事导入,来了一群小小鸡,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这些小小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表现自己想象中的小小鸡,有的走路,有的扑腾翅膀,有的互相嬉戏,有的跟着妈妈……教师可以扮演“鸡妈妈”,在“鸡妈妈”的呼叫下,孩子们听话地过来排队。在活动的同时要教育孩子听妈妈的话,有什么事情要告诉妈妈,随时注意安全。

又如,在大班的“山谷回音真好听”@个活动中,一个是了解回声,一个是力度记号。在现实生活中,在空旷的地方或山谷就会有回声。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师采用动画片《葫芦娃》里面的故事情节,葫芦娃对着山谷喊爷爷,出现了回声,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音乐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让幼儿乐学,孩子们最后律动就很轻松自如了。

二、创编韵律活动,让孩子体验快乐

原来的韵律活动由教师或专业人员提前编好动作,教师学会后直接给孩子示范,对于成品的动作图解,不能体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谈不到发挥与想象的空间。而创造性的韵律活动,向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尊重幼儿在学习、体会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表达与创作,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反映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想法。比如,在小班“苹果”韵律活动中,先让孩子欣赏音乐,联想到苹果慢慢熟了,摘下来洗干净可以吃,教师提议一个孩子扮作苹果树,其他孩子想象怎么摘,高处的怎么摘?摘到后什么心情?幼儿在兴趣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即兴的动作,师生一起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思维与思路,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可以提示,大家一起摘苹果,分工协作,孩子们进一步想象,创造力、想象力大为提高。

三、组织韵律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 应符合幼儿特点

结合整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随机应变地引导与指导,对于设置的规则幼儿不能快速、完全适应,教师要适时调配,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不能让少数孩子反复活动,应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感、参与感。但是,由于幼儿个体差异,家庭教育的不同,会导致一些幼儿胆小,不敢表现。在韵律活动中,教师既要保证幼儿自主、大胆地表现,又要照顾不敢表现的孩子,尽量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事可做。比如,有一个榜样可以模仿,这是一种自然的带动与引导。总之,教师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活动,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