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善意的谎言辩论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 交际 角色转换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要充当哪些角色呢?
一、创设情境,教师是兴趣的激发者。
“兴趣是主体对外在事物保持的高度敏感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建立在这种心理状态基础之上,就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口语交际的主题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主动交际。例如执教三年级下册《我想发明的机器人》,学生对“机器人”这个话题本身就很感兴趣,所以上课伊始,笔者利用课件演示,播放了一组机器人无所不能的短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来,很快投入状态。为了让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精心创设了“新款机器人会”情境,老师成了“会”主持人。“各位在座的设计师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让我们一同去参加新款机器人会吧!瞧,机器人协会的首席设计师来了,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呢!”老师“入情入境”的开场白,把学生的心说得痒痒的,恨不能马上上台介绍自己的发明设想。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再不想说话的学生都会跃跃欲试。
二、因势利导,教师是表达的调控者。
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流的多向互动。参与交际的人不仅应认真倾听,还应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你来我往,言语交锋。课堂上我们要围绕精心设计的话题,在多个情境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交际的过程。这一过程就要求教师当好一名思维敏捷、调控到位的好主持。
1.层层推进,积极调控。
笔者执教的口语交际课《诚信与善意的谎言》,学生围绕“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和“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两个观点展开辩论。教师为了引领辩论技巧,层层铺垫。先是热身―交流搜集资料,接着同桌试辩、指名试辩。当三位同学辩论之后,引导学生评议,这时问题暴露了:学生基本是讲自己的观点,没有反驳。于是教师抓住要害进行点拨:“辩论必须表明观点,以理服人。”接着教师与二位学生模拟表演示范辩论。为了推动辩论气氛,教师不断“推波助澜”:“谁最先站起来辩给我看看?”这时有一些同学开始站起来辩论,辩论的气氛渐渐强。在教师不断营造辩论的氛围中,学生最终正式对垒,最后课堂上正方反方出现十余回合的交锋,掀起。在课上,教师犹如一名“主持人”,让孩子从不敢说到能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思想得到解放。
⒉规范语言,积极评价
口语交际是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语文课,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常出现用词不当、表达不清楚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加以指正,使学生发现不足并逐步改正。例如在口语交际《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课上,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的培养。例如,当学生一站起来就拿着书直接说时,教师引导:“你首先应该与对方辩友打个招呼啊!然后陈述自己观点。”在教师一次次提醒中,学生懂得关注交际中的语言细节,有条理地表达。同时教师根据具体交际情境设计相应评价方法,设立了“最会搜集材料的小辩手”,“最会陈述观点的小辩手 ”等,这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口语交际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三、拓宽渠道,教师是活动的促进者。
2011版新课标强调,口语交际“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科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新教材中所隐含的交际内容,利用生活题材,以学生原有的口语能力为凭借,进行口语训练,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学校的每一堂课都应成为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沃土。例如:语文课堂上要有渗透意识,融口语交际于课堂每个环节中。阅读教学的质疑、释疑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求取真理的过程;在个性化阅读中师生针锋相对地阐述自己意见。再如班队课也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平台,如名人访谈,快乐课间活动等。因为在活动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高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生活,抓住一闪即逝的机会,组织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就能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篇2
那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如何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使他们想说、会说,并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呢?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物演示情境,激起表达的兴趣
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直观实物的再现,对学生思维的启迪、语言的促进,起着重要的作用。口语交际时,合理地运用实物,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学当水果推销员》课上,我要求学生自带喜欢的水果若干。课上,学生认真观察所带的水果,并尝试介绍。我引导学生从水果的颜色、形状、营养、价钱、新鲜程度等方面介绍。学生看着眼前熟悉的水果,纷纷举手发言,气氛异常热烈。
二、展现生活情境,还原生活的本色
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泉。
在《购物讲价》中,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
三、图画再现情境,引发交流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使话题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带给学生视觉的刺激,这样能唤起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兴趣,无形中成为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图片、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情动而辞发”。
如《我长大了做……》这个话题,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互相交流自己的理想、愿望、志向等,话题极为宽泛。这课的“情境图”采用组合的方式,通过选择以教师、医生、工程师等为代表的形象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我们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手段,将“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扩展:第一,搜集或拍摄这些“形象”工作的情境画面,将“情境图”中的内容适当展开。第二,增加一些有代表性的“形象”,如飞行员、空中小姐、计算机专家、政府官员、艺术家、运动员、企业家、私营业主等资料。第三,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资料进行处理,配上音效,做成超级链接的课件。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点击计算机课件来创设交际情境。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拓展他们的思路,寻找到更合适的话题,引发交流的欲望。
四、活动创设情境,享受交流的快乐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在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创造性地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特色晨会扬起自信的风帆。为了给每个孩子提供更多的“说话”机会,我班每天晨会10分钟都会有一个孩子自觉站在讲台上为全班同学作介绍。内容丰富多彩:周一“每周一歌”,周二“科技之光”,周三“经典诗词”,周四“名人名言”,周五“美文诵读”。形式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自由展示。介绍前要先在小组内“模拟讲”,并请组员评议或请父母、好朋友指导,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向全班同学介绍后,师生共同交流,就介绍的内容、形式、语言、动作、手势、神情等方面予以指导或建议,同时给介绍者当场评分,将评分情况记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语文素养考评的重要依据!特色晨会使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收获了自信与快乐!
2.辩论赛场,激发表达欲望。辩论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它可以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辩论赛中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精心筛选,严密组织语句,锻炼了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课文导入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45-02
引言
大学英语每一课的开端都是以课文导入开始的,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导入自己即将要讲解的文章,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下来整篇课文的授课效果。所以,导入部分在整个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科勒(J.Keller)在1987年提出了ARCS模式,其中A指的是注意(attention),R贴切性(relevance),C代表自信心(confidence),而S代表满足(satisfaction)。这一模式一经问世就被许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他们也同样认为以此来导入教学,会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大学英语课文导入的原则
导入是大学英语课堂的开端部分,恰当巧妙地导入会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氛围更加轻松。而不当的导入不仅会占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且有可能会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起到消极的作用。所以,无论哪种导入方式,都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一)紧扣教学内容
教师为什么要设置课文导入部分呢,其目的是可以自然地与文章衔接,并且在导入过程中,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及学习积极性。但如果教师选择的导入内容与课文主题相差甚远,学生就会不得其意,无法集中注意力。例如,老师完全忽视课文主题,只是随机讲几个笑话或谜语,然后突然转入课文,这样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会停留在笑话上,对教师讲解的课文主题仍然是不知所云,所以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形式新颖,花样百出
无论多么好的方法,教师每次都照搬照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索然无味的。所以,教师针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这才能真正达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例如,教师每次都引用名人名言,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适度地导入
课前的导入一定要适当、适量,这个就如同正餐前的开胃小菜,是为增加人的食欲,导入的初衷也同样是为了吸引学生关注后面的正文。所以,导入部分不宜过长,不宜过于花俏,否则反而会使学生偏离主题,达到与预想相反的效果。
二、几种有效的课文导入方法
(一)引用法
引用法是教师最常用的课文导入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根据课文的主题思想,找些名人名言或俚语警句。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ns,文章是关于美国人的时间观念问题。课前老师会给学生一些关于时间的警句,如:All time is no time when it is past(光阴一去不复返),Don’t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should be done today(今日事今日毕),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名句都与时间相关,可引导学生对中国人、美国人不同的时间观念展开讨论。
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三单元:How to Make Sense out of Science一课。课文开头部分引用了报刊的headlines:New Drugs Kill Cancer、Devastation by El Nino-a Warning、6:30p.m.October 26,2028:Could This Be the Deadline for the Apocalypse?其实这篇文章是关于对科学的理解,与这些引用毫无关联,但学生看到这些headlines会被深深地吸引。教师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用引用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无论哪种语言,诗歌都是其精华,也最容易唤起其他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引用诗歌来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培养其文化意识。诗歌通常涵义深刻,能打动人心,学生在这种优美的情境之下,英语的学习效果会更加。
(二)故事导入法
大学英语的教材一般选用的课文都是以议论文为主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课文时需要颇费心机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选择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课:Learning,Chinese-Style。这篇课文讲的是中西方教育方式及理念的不同,但故事的开头,作者引用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末,他领着妻儿住在南京的一所宾馆里,通过作者的小儿子向钥匙箱里投钥匙的事例,中国人及美国人有完全不同的反应,由此而引发的讨论。虽然这是篇议论文,但通过开头的小故事,学生会联想到自己的反应,所以,接下来的讨论非常的热烈。
(三)试听导入法
目前,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已使大学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除了文字,音频、视频在多媒体条件下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有一课:A Busy Morning,主题是generation gap。在文章开始前,给学生先找一段视频材料,是关于父女对音乐不同看法的。这段视频简短易懂,不仅与文章的主题相符,更能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轻易地联想到自己。因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关于服饰、音乐等与父母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学生就轻松自如地被带到了这一课的主题当中。
(四)问题导入法
在课文的开头,如果教师能巧妙地根据文章的主题设计一系列问题来诱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那么,收到的效果会是事半功倍的。比如21世纪大学新英语第三册有一课是关于Honesty(诚实)的,教师可针对主题先提出一个问题:Are you an honest person?
可想而知,学生的回答一定是Yes,紧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Have you ever told a lie in your life?大部分学生的回答也会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把两个问题合二为一:Since you have told a lie,how can you say you are an honest person?此时,教师抓住契机,提出文章的主题,请学生认真思索:What’s the definition of the honesty?接着教师反问:与honesty相对应的一词是lie,它的含义我们众所周知,那么,同学们理解什么是white lie(善意的谎言)吗?那么,在某些境况下,到底是Truth hurts or lie hurts?以上通过一环套一环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文章的主题:善意的谎言,残酷的事实。由此,学生经过热身,带着疑问和兴趣,会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最终理解honesty的真正含义。
(五)辩论法
新视野大学英语中有一课题目为:Judge by Appearance,教师在讲解这课前,先提问:Have you ever judged a person by appearance?(你有没有以貌取人?)学生当中肯定有一些人回答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外表很重要,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美貌只是表面的。由此,教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正方,Appearance is important,反方Appearance is not that important。学生根据自己拿到的辩题,收集数据、素材、事例,双方据理力争,在这种课程设置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的主题、各个方面的细节,而且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主要介绍了五种大学英语的课文导入方法,无论哪一种,都符合Keller的ARCS模式的注意、贴切、自信、满足四个要求。实践证明,以上的导入方式,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达其观点的空间。所以,恰当的课堂导入,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激情洋溢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结语
以上探讨了导入的原则及方式,教师如能遵循并合理运用,学生就能尽快从课下放松的状态回归到课堂中来。别出心裁地导入就能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为进入正文奠定了好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花更多的心思在课文导入上,尽量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方式,每次课都让学生充满了期待,兴趣盎然地迎接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
[1]R.M.加涅(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 上一篇: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
- 下一篇: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