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与科研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与科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学与科研

篇1

关键词:教学;科研;和谐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产生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工与碰撞,自然产生了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新认知。同时,又由于学校类型定位说的影响,把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加深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认知的碰撞,又产生了一些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误认知。认知中的混淆与误区必然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布局、计划、安排,产生了许多负效应。正确理解与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了当前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几种误认知

持精英教育说认为,现代大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把大学定位为学术机构,大学的主题活动,是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修养和学术成就的人(教师)带领一大批热衷于钻研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理论的人(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钻研学科前沿理论的载体,而培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善于探索学科前沿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义和终极目标。因此,大学的教育活动应以研究性教育和具体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为主体。

不可否认,这种认知有它正确、积极的一面,在育人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平台上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是,这种认知的缺陷在于没有区分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界限,没有把握住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功能,没有分离出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交汇区与联络点的逻辑架构,因此,在实际操作和演化过程中,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会出现以研究代教学的弊端。虽然在教育的终端效应上会培养出少数学术精英、科研能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会出现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打得不牢,综合学科知识面不宽的状况,最终在人才培养上会出现大倾斜、不平衡、失和谐的结局。

持大众教育说认为,为适应现代急速变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应该着重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把重心放在打牢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综合知识面,培养较强的应知应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校的主体活动只能是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于学校科研活动,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可以搞一点,与教学没有直接关联的,应该缓行,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观点,在新二本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尤其占上风。这些学校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基础、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与一本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中,不少人认为,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搞好,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具有一定的、适合社会就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已属不易,哪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至于教师本身,有能力、有时间的,搞搞教学研究也就不错了。

这种观点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大众教育带来的问题很多,由于多年扩招,我国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超过2000万。大批新校如雨后春笋,大批高校逐层升格。可是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跟不上高校的发展,既有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更有大批新教师的加入,教学水平需要提高的问题,另外,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层次分明、差距较大,给施教带来难度。两者碰撞在一起,使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更何况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速,各领域变化迅猛,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是不是能满足就业时的社会需要都成了问题。所以,学校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搞不搞科研活动无关紧要。

我们说,这种认知是一种短视,或者说它是目前大众教育中高校焦虑状况的一种反应。这种短视的要害,是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殊不知,即或是大众教育中的高校教学活动,依然与学术科研相关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必有学术问题存在,必有科研课题存在。事实上,如何推演大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覆盖广阔,科研项目众多的大学术问题、大科研课题,更需要人们去探索,更需要所谓教学型高校的有识之士去研究。至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只能在发展与培养中解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要倚仗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去解决。

二、高等学校三大基本职能的定位与关联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运用教学手段、学术研究手段和科研课题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关于大学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会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人才培养是各类高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是不允许冲击的。忽视或轻视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其它两项基本职能,高校就会变味,就会变成研究院所,或者变成社会服务工具。但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不只有教学活动,还必须兼容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尤其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更应该重视学术探讨与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带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中,做出创新性的学术成就。此外,不论是精英人才的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这里,就自然而然地引进学术研究与课题研究的元素。我们主张教学活动融入科研元素,科研活动支撑教学活动的改革与探索,这是由教学与科研共同支撑人才培养的同一性原理所决定的。

所谓科学研究,就高校而言,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等研究活动。可见,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要成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演绎教育教学新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有追求的教学主导者是离不开科研活动的,相反,只会把科研活动当作教育教学的内驱力,不断把教育教学活动推向前进。因此,科研活动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论它的类别如何,层次如何,都是一项重要的职能,千万轻视不得。

科学研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这正应了现代大学本质属性之一,即学术机构的命题。这个属性的定位,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严格区分开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必然要不断解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问题,必须提供为国家乃至全人类服务的科技成果,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有高科技含量的新物质产品和新精神产品的供给,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教学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依赖性和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期待性,决定了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

不过,由于不同类别学校受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科学研究在高校的地位会不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科学研究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高等学校的第三个基本职能是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可以开办培训学院,在较短时间里为社会培训急需的技术人才,或者和社会单位合作办教育,合作搞科研,合作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甚至合作建科技公司或科技园。这项重要职能也和科学研究一样,不得冲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能,不能影响学校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能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服务区和支撑点。可以说,其功能发挥在高校内部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职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应把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和专业建设的创新问题研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力和支撑元素,而科学研究则应该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直接工作面,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舞台上演出富有创新价值的话剧来。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可以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至于如何处理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具体科研活动的依存关系和相辅相成关系,我们说,只要始终坚持从人才培养共同体原则出发,就不难找到正确的处理办法。服务社会的功能,则应服从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即或是承接国家科研专项任务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课题研究,也要体现出高校梯队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与功利性,为增强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服务,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服务。

三、新兴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新兴本科院校特指由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独立学院和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三类学校无疑在学校类别定位上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新兴本科院校虽然在硬件建设上并不逊色于公办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但在软件建设上却存在明显的几个软肋:一是师资实力明显不如上述公立院校。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对于刚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虽然拥有原来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资,但是师资既不强又不稳定,教授、副教授在教师中的比例较小,而且年轻有为的教授和副教授又容易被一本大学挖走。其二,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建的三本院校,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除了少数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有自己的规模性的全职教师队伍的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都是母体大学派出教师或以母体退休老师为骨干,以近几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为主拼凑起来的队伍。其三,新成立的民办本科大学师资尤其缺乏,除了聘请少量的大学退休老教师外,大量的都是从社会引进的技术人员和学校毕业的学生,而且本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师资的弱化状态自然迫使这些高等学校只能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出发点和归宿,难以开展或不能开展科学研究,甚至连直面教学活动的教学研究也不易开展。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基础知识素质明显不如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按照教育部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程施教,十分吃力。这就迫使新兴本科院校的主政者和管理部门倾其全部资源和精力,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务使教育质量达到教育部的统一标准,其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经验缺乏,办学底气不足。对于如何办合格的本科大学,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尽管理论上懂,但终究缺乏实践经验。就拿独立学院来说,即使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从母体大学抽调过来的,但是他们只有办一本大学或二本大学的经验,办三本大学并没有经验,对于三本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数年实践后才能总结出道道来,增长理性认识。

面对软件系统的三大软肋,新兴本科院校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发挥出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只有顺利解决了三大软肋以后,尤其是解决合格的独成体系的师资队伍以后,才能从人才培养的中心职能出发,有机地把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服务社会的附属职能组织进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高等学校,进而才能找到正确处理具体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关系的操作方法。当然,有远见、有能力的新兴本科院校的领导班子,如果能做到超前思维,善于组合资源、走跨越式发展之路,也可能在较短时期解决三大软肋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和管理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以校长赵作斌教授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不到10年的学校建设中做到了这一点,较好地解决了三大软肋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在中国新兴本科院校里走在了前面,综合实力也接近二本大学的水平。首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建校起,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全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他们制定极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成功地从众多高校和社会上引进了一大批老年和中年教师、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从全国高校招聘素质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虽然投入成本很大,但经过数年建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形成了700多人的全职教师队伍。据2006年统计,其中教授、副教教授占35%,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占90%(只有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少量青年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学校的全部院长、副院长和主要职能处室的负责人都具有教授、副教授(或其他高级技术职称)职称。其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2005年起,提高招收本科生的分数线,2006年以高出三本分数线40分招收本科生,使学生进校时知识和素质基础得到优化。再次,富有创新观念的赵作斌校长经过多年的研究,2003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运行模式(载2003年《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十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的附件中)。用“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根红线,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科学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活动成为教研与科研的对象,科研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不失为新兴本科院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模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2年成立了科研处,统一管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和业务处室的科研活动。学校科研活动紧紧扣住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研成果主要有2004版、2005版、2006版专业设计方案,新编教材教参30余部,还出版了《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论文集、《中南论丛2006》论文集。学校为适应科研需要,创办了学报《中南论坛》。2003年以来完成13项省级课题研究。仅2005―2006年,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1470余篇,2006年有9篇论文分别为国际三大学术索引全文刊载。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的展开,支撑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任何类别的高等学校,其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都是可以处理好的。只要一旦找到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创新理念与运作模式,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效能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教育 教研关系 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14-02

在高校,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长期以来国内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自然就跟着提高。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观点概述

1.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正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和科研有一些共同因素,比如它们都是对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教学侧重知识的整合,科研侧重知识的发现。科研新知识用于教学,有利于新知识传播。这对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掌握是积极的,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兴趣是积极的,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知识基础,对培养优秀教师至关重要。

2.教学与科研相互制约、相互对立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负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教学投入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对教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会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就相应减少。表现在教学上,获得很高评价的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教学,而那些对科研兴趣浓厚、成果突出的研究者,往往对教学持最消极态度。从人的个性特征看,好研究者喜独处,对外界压力和干扰反应冷谈;好教学者喜群处,对外界干扰和压力反应积极,乐于交流。两种活动要求的个性特征关系也是负相关的。

3.教学与科研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这种观点与国外的零相关观点基本一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与科研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这两种活动各自独立,基本不相关,相关性趋于零。由于国内几乎没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本文不对此展开分析。

二 高校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1.教师的素质要素概述

高校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判断和识别能力。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其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素质由各方面的综合要素所构成,科研能力仅仅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同样要具备教师所共有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政治素质、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能力、气质、人格魅力、沟通能力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强弱,与科研能力没有直接关系,更多的是与个人的性格和修养有关。

2.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关系

(1)科研能力为提高教学能力创造了可能性条件。毫无疑问,科研素质是高校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性条件。一个科研能力太差的教师,其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必然很有限,会直接影响到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这不意味着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成正比。也就是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仅是为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两种之间是可能性关系,没有必然性。因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还会受到教学方法和手段、人格魅力、语言能力、气质、沟通能力等要素的影响。这也是非师范类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需要培训的原因所在。

(2)科研能力不一定能转化为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时联系不是很密切。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杂乱,有些教师研究的问题偏,虽然论文不少,但能跟教学内容扯上关系的不多。教师如果根据个人科研的喜好,在教学中安排大量课时讲授自己擅长而非课程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即使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科研能力要转化为教学能力也需要找到有效和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否则,科研只能是教师个人的单纯的学术素养。因此,基于科研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三 高校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条件

1.科学完善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是制度保障

在目前的高校体制条件下,不断进行“学术生产”的教授比“一味去将心事用在上好课”的大学讲师得到的评价要高得多,获得的经济利益要更丰厚。教授通过科研创造新知识,从而获得丰厚的社会和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是,从大学的发展史和大学在社会中的本质功能看,大学的根本意义还是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教学环节。大学需要并应该去培养更多愿意并善于履行教学职责的人才,而不是忽视甚至打压这类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从制度上对教学和科研进行制度导向,这种制度导向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科研和教学的态度,只有制度导向在教学与科研关系上科学合理,才能避免教学和科研之间失衡。从而使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获得制度的引导和保障。

2.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是关键

科研能力并不当然地等于教学能力,要想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首先,科研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如果科研内容杂乱,脱离或与教学内容相关度不高,即使科研能力很强,对提高教学能力也难有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上讲,这样的科研能力根本不具备转化为教学能力的条件。所以,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科研,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其次,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借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通过语言的变换,科研文字表述与教学语言表述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生涩呆板的语言进行教学,很难对学生产生预期的听课效果。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还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不仅仅是知识形式的转化,还需要借助计算机等工具,需要教师有比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

再次,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表达具有艺术性,教学语言需要艺术性,一个语言表达不流畅的教师,即使科研水平很高,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是行为的艺术,讲台就是舞台,声、行、意、情并茂的教师更能打动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一切,绝不是仅靠科研能力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全面发展。

3.师德是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的思想保证

教师的思想态度不端正极易引起“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发生。为了经济利益或职称,教师会很重视科研,对教学则应付了事。这种情况在高校很普遍,教授上课时,学生睡倒一片或者严重“翘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闻。而那些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教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去精心组织每一节课,他们在科研方面相对就显得较弱,职称也受影响。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晏才宏授课深受学生喜爱,但他仅是个讲师。所以,教学与科研良性循环除其他条件外,思德也是不可少的。只有那些爱生如子的教师,才会自觉围绕着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科研,自觉地把科研能力努力转化为教学能力,从而推动两者良性循环。

目前,不仅高职高专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培养,很多本科院校也提出要培养实用型本科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这就更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院校自身定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引导和约束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科研;教学;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005-03

当代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双重责任,学术性与教育性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讲,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包括为人才培养所展开的一切工作,例如备课、授课、作业检查、考试等。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与创造知识,是通过研读文献、资料收集、深入调查、精准实验等获得知识的创造性工作。与科研相关的活动还包括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虽然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两者的关系应该加以具体分析,科研与教学在高校内部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内教学与科研彼此分离的趋势越加明显,两者之间的界限也越加明晰。不可否认,任何时代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阵地,教学这一基本职能不应该被忽视。然而现实中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国家到高校,包括教师个人对于科研与教学的定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

一、我国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现象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科技水平也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政府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而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也获得了很多平台与机会,国家还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引导并鼓励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目前高校负责和承担了全国超过半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分科技攻关项目。然而关于高校教学,国家只是在一些政策法令中强调了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相关的具体政策以及项目则是寥寥无几。就资源配置而言,我国在高等学校的财政支持方面也表现出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经费拨款与科研经费,其中国家经费拨款的主要依据是各高校学生的人数,国家科研经费则是高校依据自身的科研水平与科研力争取获得。由此可见,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质量与高校所获得经费多少没有关联,但是高校却能够通过提升科研能力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这种依赖国家政府投入科研经费的体制使得高校必须注重科研能力的提升,以期得到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对于教学的关注自然有所不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逐渐走向大众化,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需要依靠重大的、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声望。基于此,在高校内部科研与教学的相关制度中也表现出了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激励的现象。目前很多高校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划分为若干等级,对于各个级别的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研究成果等级越高,奖励也越多。很多高校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是教师教学课时费的数倍。在教师职称评定时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教师的科研成果,而教学能力往往被忽视,或者仅仅作为参考。此外,高校内部对于科研与教学的资源分配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很多高校将大量经费用于科学研究,缺乏专项经费用于教学工作。

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科研与教学之间并不矛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难以很好地两者兼顾。在国家与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环境下,高校教师面对这样的压力不得不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科研工作中,而教学工作则难以全力以赴。由于科研与教学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教师很难真正地做到两者兼顾。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对于教学工作严重缺乏动力,教师对于教学积极性不高,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缺乏热情,照本宣科,与学生之间关系冷淡,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对于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后辅导与监督往往重视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将教学工作当作是负担。

高校中除了教师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主体就是学生。大学生在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对于未来的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除了大学校园内自由轻松的生活之外,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所遇到的老师也有着无限的期待。但是,由于高校内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生对于高校教学的期望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高校教师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授课准备,教学内容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方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而且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激情。这样的授课不仅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代签到、玩手机、睡大觉成为大学课堂中学生的普遍状态。很多大学生对教师授课评价并不高,抱怨课堂内容乏味,气氛沉闷,对上课缺乏热情,学生的不满意与高校对教学的忽视不无关系。

二、我国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原因

大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同时也是国家进行科学研究与知识创造的重要基地。当今世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托。在科技之上的环境中,政府必然会在一系列针对高校的政策中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大对于高校科研工作的支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高校的科学研究。国家以“211”、“985”院校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等各种形式的项目鼓励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相对而言,国家对于高校教学工作的关注则较少,缺乏一些实质性的措施。

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比2005年的1792所增长了42.86%。高校数量的增加也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对于高校之间的评估与比较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行榜以及武书连高校排行榜是目前我国较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高校评估体系,在这两个不同考核体系中与科研相关的指标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当然其中不乏存在科研指标相对更容易量化与测量的原因,但是这样的评估标准设计更多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对于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视。高校科研能力的高低、科研成果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社会大众对于高校的定位与评价。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家长与学生对于高校的选择越来越慎重。知名度高、排名靠前的高校成为广大学子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高校势必会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从而提高自身的地位与声望。

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进行扩招,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由2005年的1561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2547万人,涨幅达到63%。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对于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都有相应的专业设置对其进行与教学相关的专业训练与培养,但是高校教师大多是由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特长的专业人士来担任的,没有明确的院系或专业可以专注于高校教师的培养,所以有可能成为高校教师“候选人”的大多专业能力出众,但教学技能欠缺。由于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注重候选人的学历、毕业院校以及科研能力,更加倾向于选择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候选人,以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一定科研成果的候选人更是青睐有加。经过这样筛选进入高校的教师大多擅长科研多于教学,对科研的兴趣也高于教学,科研带给个人的成就感也高于教学,因此很多教师在进入高校之后自然地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而对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其中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是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职责,而且与基础教育不同的是在高校中学生学习的是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前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所知甚少,这就尤其需要高校教师给予认真的引导与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国家以及高校对于科研的重视远远超过教学工作。高校内部对于教师的评价、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等大多也都是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标准,拥有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科研能力的教师比教学经验丰富但科研成果平平的教师更加容易获得校方认可,在职称评定薪资奖励方面也更加具有优势。也就是说教师获得报酬、荣誉与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科研,而专注于教学所带来的利益非常有限。科研与教学所带来的收益相差甚远,很多教师在心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工作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因此教师纷纷转向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大收益的科研工作,甚至有些教师在社会上兼任了很多职位,教师为校外兼职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都远超过其为教学工作所付出的。

三、改善我国高校科研与教学失衡的措施

高校作为国家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为了加强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应该对高校的财政资助形式进行创新,增加针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与支持。目前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主要是以高校的运行需求为依据,实行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的一体化资助方式。对于用在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的费用分配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很难保证国家的财政资助真正落实到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支持上。因此我国可以向英美等国家学习,对高校拨款进行用途限定,保障高校确实将财政经费用于教学工作。同时对于高校的支出统计应该要求其明确表明各项资金的用途,从而可以对高校的教学投入进行有效监控。

目前,我国高校用于科研的资金主要是通过申请科研项目的方式获得的,而科研项目的申请大多是竞争机制,这就导致高校科研能力越强,其可以争取到的科研项目越多,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也就越多,这种竞争机制激发了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而我国高校的教学经费主要是固定拨款,国家根据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给予财政支持。因此高校很难依靠高质量的教学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高校缺乏改进教学品质、进行教学创新的动力。在美国设有学历教育发展基金,专门为教学提供支持,这一基金主要是帮助能够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国可以设立有竞争性的教学拨款,提高各高校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各高校进行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在关注科研的同时做好高校教授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职工作。

教师在科研与教学的“厚此薄彼”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高校内部的晋升聘任、绩效考核、奖金荣誉等都与科研有直接的关系,而且教学对于教师获得更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应该对教师评价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增加教学在考核机制中所占的比例,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在高校中学生是教师授课的主要对象,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而言,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对象之一。因此,学生评教是对教师教学工作最直接的监测手段,高校应该加强学生评教在教师考核中的作用,真正发挥学生评教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作用。高校应该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及评测方式,评测内容应该包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内容的翔实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师生交流互动的程度等,评测内容要反映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以此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使其对教学工作加以重视。另外,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应该与教师进行沟通,对于重视教学工作的教师加以奖励,学校对于教学质量不过关的教师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这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在当前的高校环境中,教师依靠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更大的荣誉、更高的地位,但是高校教师与一般的科学研究人员不同,他们最基本的一个角色是教师,其在高校从事科W研究也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这是当前高校教师需要明确的。当今社会略显浮躁,大众对于金钱、荣誉、地位的追求更加强烈,但是高校教师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守本心,时刻谨记自己不仅仅是科研人员,更是一名教师,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其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有加强教师自身对于职业的认同感,才能真正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完成教师这一职业的使命。

不可否认,高校教师面临着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有些高校为了增强自身的科研水平甚至强制性地为教师设置科研任务量,这也为教师带来了不少的压力,但是教师并不能以此为借口敷衍教学工作。面对这样的压力,高校教师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两者冲突的关系转为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基础教育,其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除了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之外,教师可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时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将这一领域的教学资源分享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研究方向与研究问题时也应该考虑到教学工作,在科研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入,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

⒖嘉南祝

[1]卞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孰为熊掌孰为鱼?[J].教育教学论坛,2013,(8):5-7.

[2]曹如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1,(1):52-55.

[3]田有,冯t,刘财.科研与教学并重成就优秀的大学教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33-35.

[4]尹先清,梅平,付家新,郑延成.科研与教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2,(6):43-44.

[5]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篇4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效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精英教育逐步转化为平民教育,在这种趋势下,沈阳药科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两所药学院校之一,始终面向全国招生,其招生的规模逐年扩大,同时其科学研究在数量和档次上不断增加和提升;而作为药科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化学物资及制品,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专业性强、安全性要求高、交接需及时等特点,如何及时、应时地购置准备所需的化学物品,满足教学、科研工作所需,是我们后勤物资供应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购置的计划性,兼顾实际工作中的灵活性,有条不紊进行精心计划、合理安排,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探索解决.[1]。

1.高校常规化学物资的购置供应

这里所说的常规化学物资是主要指实验教学所需、每年都需购置的一般化学物品,按形状分为固体、液体、气体。这类化学物品具有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较好购置,可根据往年的用量,兼顾近年的招生班次和人数,计算时留有一定余富,保证满足用量,和规模大和信用好的供应商处购置,保证我们基础化学物资供应质量和数量要求。

2. 多渠道扩展采购途径,降低采购成本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网络购物方兴未艾,坚持多渠道、全方位考虑进货途径,以期降低购置成本,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落实采购计划,降低采购成本。在具体工作中,坚持购置途径正规,环节规范,严格遵守学校财经制度,确保学校资金安全,防范资金风险。

3.科研化学物品的差别考虑

作为高校,教学是第一位的,必须重视并加以保障,不能出现问题。对实验教学所有所需化学物资的种类数量应加强统计,保证储备一定数量化学物资,确保实验教学使用安全,是教学平稳运行,同时与本地化学物资公司经常保持联系,及时购置。但近几年来,我校的科研工作的数量和档次都有所提升,科研所需化学物品具有种类多而杂,化学结构复杂,且所需随机性强,需具备一定的化学及药学专业知识和广泛的购置渠道的人员才能完成。

4. 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保证精准供应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所需购置的化学物资,目的都是为了能应时使用,但购买者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一些环节,需要负责购置人员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协调,例如,首先需了解使用者所需化学物资及制品的种类、标准、规格、数量、何时使用等情况,然后根据要求,筛选符合要求的落实采购单位。若与使用者要求不符,还需与使用者协商修改。最后确保在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达到使用者的要求。

5. 特殊化学制品的购置供应处理[2,3]

药科大学的化学制品,有一些是国家控制的毒、麻、刺激性及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国家和单位均有严格的规定,要求使用时要告知使用者其相关规定和严重性。确定必须使用时,与其说明购置此类化学制品需要一定时间和程序,使之有所了解,并尽快向相关部门领导请示申领,联系购置,并严控运输、储存各个环节,确保到货安全,同时提醒使用者注意使用储存回收的应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如果在购置使用过程中使用不当,不仅会给当事的单位和个人造成经济上的财产损失,还会对周围的人员的生命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污染破坏。

6.不易保管生物制品的购置供应处理

随着生物药物的研发及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的开设,购置化学生物制品的机会和频次增多,这些物品的购置供应具有价值高、包装小、用量少、易失效的特点,在购置供应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沟通协调,做到及时应时准确购置供应,确保化学生物制品的时效性,保证物品正常使用,提高使用效率,避免物品的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7.急需化学物品的应时购置处理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项目不断增多,教学和科研上会遇到急用某些化学物品情况,为及时处置教学科研所需,必须马上全面地了解情况,尽快联系安排落实,就近就快购置,力争避免贻误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要提醒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化学物品购置的计划性,及早提交购置计划,减轻化学物品购置工作的压力。

8.高校对各种化学物质的储备供应[4]

作为化学物质为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 购置后要及时验收储备入库,认真核对品名、规格型号、数量、技术参数合格证明、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进口产品报关审批单等,按照标准、严格验收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做到“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落实储存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存放的仓库,设置货物架、台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例如化学物品离地离墙存放做到存放安全、堆放稳固、排列整齐、便于搬运。

设立清晰醒目的标识标牌分类标明危化事故应急储备的品名、数量、性质、危害性、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对于活性炭、漂白粉、烧碱、洗消粉、金属钠等及其它新增危化的易燃易爆物品应按照产品性能和技术要求实行分库分隔存放,并达到防潮、防腐蚀、通风、防火、防破损等要求实施。在储存中每年产生的损耗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

9.消防设施的配置、更新、维护

篇5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科研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然而,即使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教育中,也会有比尔·盖茨在大三时毅然弃学从商;刚刚辞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里德学院学习了6个月后退学,乔布斯说:“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从他们身上却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前几天看电视招聘类节目,一位应聘者是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学院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窍不通,致使两门课程挂科,经过几次补考,一直没有通过,毕业时她没有如愿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拿到了一张结业证。离校后她又参加了2次补考,依然没有通过。在校期间,虽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在记者团中工作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毕业后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她想应聘到大的企业做企业策划和编辑工作,在场的18家大型企业的达人普遍认为:仅凭一张结业证想进一些知名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毕业证是敲门砖。这仅是一个例子,代表的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她为错误地选择了专业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

近几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多数教师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与扩招后一些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有关。本人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曾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3个班80多名学生中,报考时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且也很感兴趣的学生不足20名,仅占约25%,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一、因材施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1.经过笔者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厌学背后有着多方面、较复杂的原因

(1)高考报志愿时,部分学生带有功利性、盲目追随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其实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等到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时,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撑着往下学,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结果只想混个毕业证能就业就行。

(2)部分学生的家长社会关系广泛,已为孩子安排好工作,就差一张文凭了。而且以后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认为学什么都没用,缺少了学习的动力。

(3)部分学生没有考上感兴趣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把学校该学的课程当成了副业,考试及格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4)少数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认为该歇歇了,因此将大学当成避风的港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沉溺于网络或花前月下的同时,考试成绩一次次亮起红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上需要多元化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1)学校方面。

1)高校可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大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专业,在大一的一年时间里,一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对专业情况可以用心地了解;二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专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这种模式在条件允许时应该被更多的高校借鉴和推广。

2)层次相近的文理高校及专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为选择专业时犯方向性错误的学生调换专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上文女学生为例:当她发现对所学理工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对另一个文科专业感兴趣并很有天赋时,她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调换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她的申请对她文科相应专业进行考评,考评合格后,由学校负责她的专业调整甚至是层次相近的学校间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是力所不能及的,而对于学校,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要去做,制定好相应的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毕竟这样的学生很少。而教育要实行因材施教,要人性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要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厌学的几个原因,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在满足多数学生正常要求的同时,对于厌学的几类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引导。

1)对于第一类学生,在当前不能调整专业的形势下,鼓励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在保证所学专业各科成绩合格的前提下,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争取在毕业时拿到两个专业的文凭,将来可选择喜欢的专业就业,有少部分学生按照本人的建议如愿以偿。

2)对于第二类和第四类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因为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因此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真心地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们做朋友,逐渐改掉他们理所当然混日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对于第三类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只有在感兴趣的领域才有可能出成绩,已有许多学生从中受益。例如:有一名学生经常缺课,后经多方了解,他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没有,不上课的时间他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毕业后想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在与他认真沟通后,本人给予了他支持和信任,允许他在课程冲突时选择他喜欢的课程,课程结束考试中,他实现了对笔者的承诺——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及格,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每个受教育者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因而对他们进行个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个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不但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且始终受到普遍重视。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迷茫时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所有的学生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

二、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自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体”以来,高校开始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到20世纪末期,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及大学间竞争的加剧,研究在大学中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和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的薪水、晋升和终身教职的确定最终是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其教学绩效,大学制定的教师学术奖励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教学的影子。”

当今高校科研氛围愈来愈浓,许多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得有声有色,更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许多项目,体现了学校与高科技接轨以及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使人才培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与创新的结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协调得好无疑会相互促进,过分地注重了一面,都会相对削弱另一面。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将过多的经历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努力写论文,以完成科研工作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于是,一方面少数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却没有硬性指标来考核,课就这样年复一年的上着,学生厌学愈来愈重;另一方面,重压之下,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教师只好“另辟蹊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案例屡见报端。

这些现象致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投入精力比例严重失衡,这种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轨现象,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声誉,进而影响到生源、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问题。

笔者认为,未来发展中应该让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全身心回归课堂,但他们要关注科研的成果,关注科研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让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专注于科研,多出精品论文,并负责指导学生科研,经常将科研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各自发挥优势。教学与科研并重应体现在对于教师考核的方方面面。正像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样,不能期待着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科学家,高校毕竟不是研究院。

篇6

关键词:高校 教育管理 教学 科研

1.我国高校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这一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很多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所谓的科研当中,忽视教学任务,而他们的研究成果相当部分只是低水平的论文。其实国际高等教育界已经在尝试重新界定“学术”内涵,提出一种完整的学术范式,即把“知识的发现”(基础研究)、“知识的综合”(研究开发)、“知识的应用”(应用研究)、“知识的传递”(教学)看作不分尊卑的整体,进而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和程序,选择各自适用而非歧视性的评价准则与方法。因此,特别是在一些教学型大学或职业技术学院中,尤其应该突出教学的地位。德国大学有学术性高等院校与非学术性高等院校之分,美国3 000余所高等院校中只有少数200多所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大量的普通学士学位授予学校、二年制社区学院则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从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教学管理背后蕴藏的理念与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原因分析

高等学校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这三者的多元性与模糊性为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大学处于三者孰轻孰重的摇摆之中。

首先大学强调科学研究,其中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提升了大学的地位与作用,而且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只有参与到科学研究之中的教师才能给学生带来第一手的材料,把学生带入学术前沿;只有教师投身于研究之中,才能更好地把专业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然而,具体到实践中,教学与科研并非天然和谐,尤其当一个具体的组织或个人要同时进行这两种活动时更是如此。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研究之中,在教学工作方面的精力、时间投入就肯定会相对减少。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只是关心出了多少研究成果,通过科研成果赢得研究业绩和学术声望,并获得个人晋升、奖励的机会。这一“以科研成果论成败”的教师晋升制度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负面作用,给教学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减少本该用于教学和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这在当前大学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重视科研的学校对科研成果予以重奖,对教学优秀、教学成果却没有给予相同待遇,而重视教学的学校则相反。正如罗伯特(Robert Birnbaum)所言:“一个可以为科研提供最有效支撑的大学组织结构,将完全不同于另一个密切关注本科生教育的组织机构。”所以,我们要尽快找到能平衡发展两者的方法。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主要是探索教学与科研相平衡的管理机制,以真正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

3.具体解决措施

在教学管理中,要探索如何让教师重视科研成果的同时也重视教学,改变教学疲软现象:

3.1引导科研突出的教师深入本科教学第一线,这是最直接最基础的方法

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带来学术领域最新的知识使本科生不至于重复学习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知识。

3.2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之中,同时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科研活动,创建新的教学科研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中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作用显著,但是有机会参与进去的学生少之又少,不能大范围实施。而组织新的教学科研组织,发挥研究生的作用,是更切实有效的方法。具体的组织管理形式将在下文中作详细阐述。

3.3要增大教学成果奖励力度,将其置于与科研成果同等的地位

设立教学优秀奖,对教学工作在质与量方面均有杰出表现的教师给以奖励;设置“教学型”教授,让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也有晋升教授的机会。大多数院校对科研成果都有明确的奖励制度,如:广东某学院对学术论文的部分奖励标准如下:

①在A级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金10万元

②在B级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金1万元

③在C级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金0.5万元

除了奖金之外,在评职称时也是以此科研成果为标准,而我们却很难找到关于教学的奖励措施。而且高校教师上课所得到的工资微乎其微,多数教师不愿意“高投入低回报”。

3.4加强教学考核工作,对教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职称、岗位评聘中的一票否决制,在职称评定中把教学考核也作为“硬通货”。

多数大学教师的课堂无纪律可言,更别谈课堂效率和质量了。有很多人认为,大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学术自由,这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出现偏差。没有纯粹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作为一种权利,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的意识形态,必然受到社会的干预。可见,学术自由并非意味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随心所欲,口无遮拦,放任自流。如果教师与学生以学术自由作为挡箭牌,认为大学教学管理是对学术自由的妨碍与伤害,这就是对学术自由的曲解。

4.研究生与本科生科研融合管理之路

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科研活动,创建新的教学科研组织是解决教学和科研平衡发展难题的一大措施。一方面可以适度减小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在这种形式下,研究生本科生都可以得到锻炼,获取知识。

4.1管理方式

一是由学校(或学院)出面管理,教务处和研究生处组织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踊跃报名参加,展开有益的科技共同体活动。一旦组织形式和活动条件具备,可将此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写入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计划。

二是由学生科协负责管理,团委、学生会和研究生会联袂组织,在全校或数个学院范围内张贴海报广纳参与者,征得校方同意并取得支持后本科和研究生联手开展科技活动。当然,学校(学院)应予以道义、政策和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各职能部门也要提供有效服务。以上两种管理方式可齐头并进,也可分头实施。

4.2可行性

现阶段本科和研究生科技创新中的研究还属于社团性质,但当科技实践成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时,就需要有足够多的指导者。在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扩招、师生比居高不下时,积极鼓励具有科研经历、掌握研究方法的硕士生、博士生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不但缓解了科技活动教师短缺的矛盾,而且将研究生活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课题指导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同学。

4.3活动模式

硕士生、博士生与本科生一起,组成科研创新团队,选举有一定科研经验和组织能力的优秀研究生担任团队长,组队后再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小组长由团队长任命或小组成员推选,以便分头研究高水平课题。各小组把本科生和研究生自由、合理地组合起来,选择大家都空余的时间完成从选题、动手实践到撰写论文的每一个环节。研究生可以适时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同时参与者的学术层次较高,所以可采用各种发现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等。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理念与管理[A].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治理结构 ——全国 “第三届高校管理者论坛” 资料汇编[C].宜宾学院,2011.

篇7

关键词 试验室 防护措施 理工科 教学与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ie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YU Xiaofe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new er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particularity security laboratory-based discours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eff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proposed should respect the system and funds to give protection to charge to play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aboratory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erformance in the role.

Key words laboratory; protective measur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高校本身是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必备场所,试验室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安全为保障和前提,试验室的安全是高校安全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试验室非常复杂、多样化。

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所涉及的试验就充分体现了这些特性(如表1所示):(1)验证性试验:将现有的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土力学试验、路基路面工程试验验证性实验,单独计算学分,作为必修考试课,课堂上完成,引起师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2)设计性试验: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中的集料试验和普通混凝土试验作为设计型开放实验,单独计算学分,作为选修考查课,自主选择,课余时间完成,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3)综合性试验:由承担该项目的人员挑选学生,课余时间直接参与土木工程质量司法鉴定所、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的社会服务,或将其试样保留供学生实验用,单独计算学分,作为选修考查课,培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亟待提高,各类安全制度亟需完善,排出安全隐患,确保安全事故防护及应急措施有效运行。

1 试验室安全事故分类

按安全事故的性质分类。①②(1)物理性安全事故如电器设备、高压高温高能装置、放射性电磁辐射、璃器具引起的安全事故。(2)化学性安全事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使用防护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3)生物性安全事故致病菌感染、致病微生物侵入体内。(4)其它安全事故主要是一些意外事故。

2 试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

高校理工科试验室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追究其原因就是两方面的:一是客观原因,一是主观原因。

2.1 客观原因

(1)陈旧设备、老化的线路更新不及时,试验室结构设计本身存在不合理性,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后果将极其不堪设想。③④(2)乱设防护门窗、放火、逃生等安全通道不畅通。(3)有些试验室用房紧张,有些试验操作间、办公室和值班室没有完全分开,有些需要分开存放放的物品没有分开或没有完全分开存放,存在安全隐患。(4)试验室的安全操作距离、防护距离不达标,或者是治理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标准要求。(5)再者是用于安全防护、治理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或者不能及时到位,应急动力供给系统缺乏,也会造成设备损坏。

2.2 主观原因

(1)学生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不强,在高校的运转过程中,无论是领导层还是基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教学科研、轻试验安全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安全观念的加强和安全意识的强化。(2)安全制度不严、安全检查不力,高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顺、安全责任不明的问题,随着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对外开放、对学生开放人员复杂,相应制度不落实,给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安全留下了隐患。

3 试验室特征

(1)试验主体特殊。高校理工科试验室与生产单位试验室不同,高校理工科试验室学生较多。操作实验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经历不同,对安全认识程度也不同。(2)试验涉及面广。可以说高校的实验包罗万象,给安全防护带来一定困难。(3)试验室种类多复杂。试验室种类多,实验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分散而又相对独立,管理难度大。(4)试验室使用频率高。(5)试验室使用大量危险物品。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4 高校理工科试验室安全防护措施

既然高校理工科试验室存在诸多特殊性,也就使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那么安全防护措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才能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1 物理性安全事故防护措施

(1)用电防护措施:①科学设计,精心安装,定期检查。②电气设备要遵循装置的性能、安全要求,安装地线科学操作使用;专业人员予以维修,定期检查设备的绝缘情况。③不能湿手接触电气设备,发热设备附近不能防止易燃易爆物质。④要配备相应的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和事故采取急救措施。(2)机械设备防护措施。

4.2 化学性安全事故防护措施

事先了解所使用化学物质的特性以及分析中间产物特性,特别是易燃、易爆及中毒的危险性。

(1)对于危险物质要贮藏在阴凉处,与火源、热源隔开,分类贮藏;毒物及剧毒物需贮存于专门的药品柜内,实行领用制度(用多少就领多少,操作室不存放),双人双重专人管理;(2)对于有毒物质标识明晰;使用剧毒物质时,须保证分析室通风正常;有中毒危险的则要准备橡皮手套,防毒面具及防毒衣之类防护用具。

4.3 生物性安全事故防护措施

对于生物试验室主要做好致病菌感染及致病微生物的侵入防护,试验室要按生物安全级别,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非生物试验室人员不准随意进入实验区,试验室教师和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做好消毒灭菌工作。

5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安全工作经费保障

5.1 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

(1)成立以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制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兼)职安全管理员,制订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制订安全事故应急预案。⑤(2)积极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及应急演练,进行日常安全检查与考核,将安全考核纳入综合目标考核。(3)做到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整治。

5.2 安全工作经费保障

将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安全设施的更新与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采购、安全教育培训、高危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等。

6 试验室的作用与功能

6.1 试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⑥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能力,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起着一般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应用技术发展经常领先甚至孕育着科学的发现,从而使新的应用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适应这一变化,技术人员出现了明显的分工,有的侧重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侧重开发与应用的人才已成为独立的人才群体。而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正是这类人才。理工科专业科研、教学都离不开试验室,试验室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满足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6.2 试验室是教师的科研基地

高校使出成果的重要单位,理工科专业要出成果其科研过程是离不开试验室的。因此说试验室是从事理工科专业研究教师的主要基地,至关重要。

7 结语

试验室的安全防护尤其是是高校理工科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了解试验室中的各类安全问题并采取较好的防护措施对保障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健康,发挥教学、科研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对试验室的安全防护高度重视,彻底杜绝安全隐患,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经费保障,建立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

注释

① 刘铁民.注册安全工程师教程――专业技术知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5.

② 崔政斌,张连顺.企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汇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③ 潘雄飞,赖天华.浅谈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安全管理[J].石油教育,2006(6):62-64.

④ 黄伟华.刍论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安全管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班),2007.29(1):53-54.

⑤ 徐静年.论高校理工科试验室的安全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5):35-37.

篇8

一、教育教学对高职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对科研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教融合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由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的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注重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这些是高职教师的科研内容,也是高职教师的强项,企业需要这样的一支科研力量来帮助他们转型升级。对学校而言,产教融合,就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利用科研的创新功能,将学校与企业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大多从科研开始。

(二)教师成长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教学以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始终与企业的产品、工艺、市场等实践要素相关联,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随着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等科研实践活动而不断成长。教师在职业和其他方面的成长也需要利用科研功能。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专业建设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依据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开展专业建设,因而需要将专业融入到产业之中,使专业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使专业与产业互为依托,共生共长。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即依赖于科研与创新,所以,学校只有利用科研才能将专业更好地融入到产业之中,科研是专业建设的方向盘和动力源。

(四)学校管理工作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不断变革,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而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内部、外部的变革,倒逼学校只能借助科研的力量,研究学校的管理方式、方法、内容、要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合理。

二、高职科研的服务方式

为使科研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取得更大的服务成效,科研应做到“四个融合”,即: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研与教学融合表现在“研中有教”、“先研后教”、“以研促教”。

1.研中有教。“研中有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内容融合。高职院校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高职教师的科研不仅仅是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还应有教育教学研究,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影响的仅仅是经济收益,而教育教学的研究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所以,对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的研究比专业研究更重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思想的对与错,教学要求的高与低,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兴与废,教学手段的合理与不合理,教学管理的过程与目标;研究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习的兴趣与习惯;研究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只有将研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才能做到谨慎施教、科学施教。

2.先研后教。“先研后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形式融合。应首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研究,而后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再将实践的成效重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不足,充实完善,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将新的教学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这种“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再研究”的循环往复,正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每一次循环往复,都使育人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研与教学是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科研把握着育人的内容与方向,教学践行着育人的过程。

3.以研促教。“以研促教”是指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能够提升教学的专业水平,使教学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与行业、企业实现对接。对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高职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对教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育人的目标,并在专业教学中充实素质教学、创新教学与创业教学,做到高素质与高技术、高技能并重。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弥补高职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发扬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扬长避短,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教学目的。对文化的研究,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改善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变一味埋头苦读或是颓废不争的精神面貌,形成朝气与活力。总之,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既丰富了科研,又有助于教学。

(二)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

科研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包含了“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将科研与专业、产业、产品、市场融合在一起,互为支撑,形成合力。

1.科研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科研以专业为基础,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应用于产业,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科研的过程其实是专业在产业中应用的深入和专业应用领域拓展的过程。以科研为平台,将专业与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产业的同时,提高学校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

2.科研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学校应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或增补专业技能,或调整专业内容,或扩大专业规模,或减少招生数量,或增设相关专业以构建专业群,或取消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同时,学校还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生产方式和加工工艺的更新,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使教学与生产同步。但是,唯有与企业、产业紧密关联的科研才能使学校和教师始终了解产业的转型升级、生产的发展变化。所以,要求教师在科研的同时及时将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的动态信息反馈到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中。

3.科研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历史沿革与产业积淀,有其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些传统而有特色的产业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产业竞争实力,较多地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要与这样的特色产业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专业实力还不够强,许多高职院校在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初期,没有能够对产业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反而是依靠特色产业来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再以特色专业反哺特色产业。那么如何让特色产业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呢?最直接的方法是科研,通过科研让学校和教师了解特色产业的特色技术、特色技能、特色加工工艺、特色产品性能,再将这些特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中,进而形成专业特色。而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仅在与产业对接的初期需要两者的互相推动,在专业特色的加深与特色产业的发展中,也需要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科研与专业的融合,既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又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

高职教师的科研固然应当服务产业发展,但也应注重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通过科研使专业、职业得以快速成长,使特长爱好得以发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还应注重三个目标追求: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

1.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科研不能奢望涉足尖端的科技领域和高深的技术理论,但是,在对产业的应用能力、对产品的开发能力、对产业发展的研判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方面应有一定的目标追求。可在科研选题和成果创新方面设立一定的技术目标位,通过这些技术目标位的实现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目标位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会不断增多,对产业的贡献也会不断增大。

2.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应局限于教学和教学管理,还应扩展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需要,是教师自身职业成长的需要。科研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应使科研与教师职业成长互相融合。

3.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教师的科研应尽量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内容,这不但从事科研的过程令人愉快,而且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高职教师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等科研项目的难度小,周期短,易成功,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成就感,这种因成功而产生的成就感其实正是爱好与特长的培育过程,多次的成功会逐渐变成爱好,形成特长,进而成为专长甚至专家。因此,教师应选择有利于发挥爱好特长的研究内容,并有意识地培育成就感。

(四)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科研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其实质就是通过科研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减少管理中的从众性、盲目性与权力至上现象,增加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科研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政策与制度制订和执行的过程,要使管理科学、合理,必须要做到政策、制度的科学、规范、合理,因而需要对政策、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是制订科学的政策、制度的前提。近几年,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在进行制度建设与权力下放,实施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定是改革开放以来绝无仅有的,作为直接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职能部门,也应进行制度建设,并使制订的政策、制度更科学、更合理。但是,科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当职能部门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撑又多又复杂的政策、制度建设课题研究时,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一做法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因为教师本身就是政策、制度实施的受体,也是学校民主思想的源泉,教师将意见建议融合在政策与制度中,或能提升政策与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2.科研是确保政策、制度与时俱进的依仗。无论是政策的实施还是制度的落实都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都需要多次反复,这是形成科学政策、科学制度的客观要求。而且,一个政策或一种制度在当下是合理的,经过一段时间,当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之后,这一政策或制度就会变得不够合理,因此需要有教师对政策、制度保持长期的研究,做到随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政策、制度提出新的见解,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使政策与制度与时俱进。

3.科研是管理成效的衡量尺度。政策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不应有领导界定,也不应有少数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喜好的人来界定,客观的衡量方式应是在科学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即由科研来界定。当学校在总结政策和管理成效好坏的时候,可以将总结的任务提交给课题组研究并给出结论。已经有一些研究机构在承担类似的研究任务,国内比较著名的麦可思研究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形成的对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肯定,“美国的USNEWS”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对全世界大学办学质量排名的指标体系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自2000年以来,大多数高校“成立了院校研究所(室)、发展规划处、教学评估办公室等院校研究机构,着手开展院校研究,开始为学校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中国院校研究案例库”、“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都是对高校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成效的研究,每一所学校都应很好地利用科研的力量衡量学校的管理成效。科研融入到管理中,将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功能。

三、“四个融合”的服务成效

如果能够将科研与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很好地融合,则应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体现科研的服务成效。

(一)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研尤如融合剂,具备将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凝聚在一起的属性,而且是一种有机的融合,使教育教学各要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支撑,并形成合力,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培育教师成长、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科研还能将学校育人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使两者互为渗透,互相推动。

(二)有利于形成特色

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够通过与特色产业的结合,较好地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不仅如此,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炼办学思想的同时,形成学校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育人特色;科研还能帮助教师形成专业特长和职业特长。

(三)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

篇9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福建 350012)

(Library of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jian 350012,China)

摘要: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科研教育和教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建设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当前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c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research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how to better serve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uilding for the current university library has been studied and discussed and the views has put forward.

关键词 : 高校;图书馆建设;教学科研;信息资源

Key words: college;library constr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information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62-02

0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高校图书馆建设也呈现出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趋势,极大地提升了高校的信息服务质量,符合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需求。高校图书馆承担着育人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双重重任,可以为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因此,随着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一直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其图书馆建设,加快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当前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水平。因此,高校必须积极转变其管理理念,强化图书馆管理,以使其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1 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重要基础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可以在图书馆中进行资源查找和知识学习。图书馆有效弥补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了大学学习的节奏,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图书馆而言,丰富的藏书资源和信息资源是其发挥教育和情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和科研发展的需要,纷纷进行图书馆管理体制创新,不断丰富馆藏数量,力求将最新、最全、最优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广大师生,以满足其实际知识需求。此外,学校还立足当前教育发展现状,建立了专门的专题数据库,主动提供相关服务,有效推进了其教育科研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数字图书馆越来越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大趋势。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图书馆自我封闭式服务的限制,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上信息平台进行资料查阅,信息检索更为方便快捷。因此,高校必须紧跟时展潮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图书馆信息管理机制,并定期进行资源更新,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图书馆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应用能力和图书信息管理能力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藏书管理和补充时,必须从图书馆当前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各层次读者的阅读特点和阅读习惯倾向进行管理,同时还要突出图书信息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具体来说,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为学校学科领头人提供特色信息服务,以有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②为学生论文撰写提供资料和研究方向,提升论文水准;③为高校教育体系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个性化服务;④为科研建设提供信息支持。高校在进行图书馆建设时,除了要丰富藏书资源,还要积极扩展电子资源,促进电子资源和资源载体的多样化。

2 发挥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职能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管理与建设时,必须及时转变其工作理念,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全局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积极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同时,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图书管理人员还必须强化其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根据不同层次读者的特点和阅读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外部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的实际需求,必须不断完善其服务职能,不断丰富馆藏资源,并定期进行资源更新和维护,同时还要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不断有提高其资源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针对当前其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积极发挥其资源优势,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借助信息服务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其所需的文献资源。

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必须积极关注最新科研发展动态,获取实时有效资讯,为教师科研工作和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完整、系统地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某些学术问题,则往往要将诸家学说、若干观点一一汇集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辨别真伪、好坏和是非,因此对专题信息的需求较为全面和系统。为此,建立高校图书馆间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以确保教学的需要是十分紧迫的工作。

3 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服务

高校历来就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很多高校在进行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时,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丰富其馆藏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随着当前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学生在课堂教育中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一些其他知识,并加强实践锻炼。而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查阅资料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文献,较好地满足了其自学需求。学生在刚入大学之初,其阅读心理往往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在选择阅读参考资料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无法准确选择出符合其实际需要的书籍。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一段时间之后举办一些图书馆主题宣传活动,向学生详细介绍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和管理情况,并组织学生参观各类阅览室,并向他们推荐一些与其专业对口的图书期刊,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图书馆的藏书管理特点,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教师和研究生作为学校信息检索需求较高的群体,经常会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且通常以印刷性文献为主。因此,学校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加强图书馆信息环境管理,建立健全读者反馈机制,鼓励和引导读者积极向图书馆管理者提出意见和建议,增进双方互动交流。同时,图书馆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拓宽其信息管理视角,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图书馆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快管理体制管新步伐,充分发挥其管理和服务职能。目前,我国引进国外各类数据库70多种,自建数据库20多种,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指导大学生使用现代检索手段,提高信息获取和运用的能力。图书馆可以通过与学校课程设计管理部门合作的方式,开设相关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强化学生的信息检索意识和信息管理意识,不断提升其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引导其积极运用各项检索工具检索信息,熟悉信息检索流程,使其养成良好的信息检索和处理习惯。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发展,高校图书馆应找准时机,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发展,建立现代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其信息管理和服务职能,为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宁耀莉.高校教学创新中的图书馆服务改革[J].图书馆学刊,2005,27(2).

[2]黄鸿滨.增强高校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能力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7,28(2).

[3]李应中.深化高校图书馆改革,努力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7):349-351.

篇10

[论文关键词]理论教育  科学研究  特点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理论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提高全社会对在高校开展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和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增强理论教育工作技能,推动高校理论教育的改革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与其它学科的科学研究相比。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探讨,以期给从事高校理论教育工作的有关人员的科研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理论)、教育的对象(在校大学生)、教育的主体(高校理论教师)、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从理论本身而言,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的基本原理,研究理论的发展史,结合实际特别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研究如何丰富和发展。总之.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理论的实质,探索理论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理论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大学生心理和思维的特征、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理论素养状况、大学生对于理论及其教育的认知和所持的态度等。将教育的主体即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高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如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与高校其他教师相比较所享受的基本待遇,考察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业务素质以及对从事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认知及所持的基本态度,并提出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途径和方法。将社会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任务是考察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了或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情况对我们坚持和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它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校实施理论教育提供了哪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有利条件,同时又对高校理论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将高校理论教育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适应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状况,根据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提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内容的倾向性

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研究;二是教育的研究。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上,前者以理论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本身.后者以理论教育为研究对象,注重的是理论的教育;在研究任务上,前者以揭示理论的实质、探讨理论发展的规律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后者则以探讨理论教育的规律作为主要任务:在学科属性上,前者属于基础研究,后者则兼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双重性质,其中应用研究的性质更加突出。因为理论教育的研究虽然也要重视理论的研究并以此为前提,没有理论,就无所谓理论教育,但它更主要的是研究理论教育的规律.即研究理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从而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价值观念。对于高校理论教育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学习和研究理论,只有先搞清楚了什么是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才能解决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进行教育和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同时,理论教育搞好了,又能增强人们的信念,进一步树立对待的正确态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繁荣。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校理论教育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研究实践中要平均用力,而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后者,即应更倾向于教育的研究。这是由高校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校理论教育,既具有一般意义的教育的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意识形态性。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教育的一般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内容、方法、结果等,也反映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高校理论教育是以理论而不是别的理论作为施教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活动,因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有着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因此,高校理论教育的科学研究,既要研究理论体系本身,更要研究高校理论教育与一般教育活动不同的特殊规律,研究如何使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以提高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理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主体的特定性

高校教育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从事理论教育工作的教师。如前所述,理论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除对本身的研究之外,更要研究理论的教育。在目前形势下,主要是研究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问题。对此,高校课理论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教师最有发言权。高校理论的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就是理论体系,包活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理论。教材的编写,首先要反映理论的系统性。但教材内容还必须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和热点,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承认.教材内容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专家学者、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方通力协作。需要学术界立足中国国情,开阔视野,深人探索,产生出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成果,而不是浮光掠影、只言片语的评说。还需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选择,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规范下组织编写。而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都离不开高校理论课教师的日常性研究。高校理论课教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学生,他们对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最为熟悉,也有最深刻的体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的教师本身就是专家)必须以广大教师的研究作为基础,广泛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教育部门的决策也是一个民主集中的过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其决策的最为直接的依据,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而获得的科研成果,也是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