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质量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质量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做账时应该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保持可靠和真实。
会计人员做账时不能虚构业务和数据,不应受相关人员的主观意志影响,应与企业的经营保持密切的联系,有客观依据,不主观臆造,使数据正确精准,手续齐全,资料的来源真实可靠完整。
比如企业从银行借来二十点四五万元,那么企业就应该同时增加二十点四五万的银行存款和负债,而不能记成其他的数据或是不记录。再比如,固定资产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以后,应该计提折旧,发生减值的话,还应计提减值准备。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该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生活中,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并不完全等同于它们的法律实质。为了使会计核算能做到真实准确,会计人员做账时应该以经济实质为依据进行核算。最典型的就是融资租赁时。此时企业在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与该资产有关的风险和报酬,该企业在经济实质上拥有实际控制权。所以应该将该资产视为企业所有,计提减值准备等等。但在法律上,该企业可能已经拥有了该资产的所有权,也可能没有。坚持此原则可以使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记录与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保持一致。
相关性原则。是指是指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即财务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应该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关。
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那么会计人员就不能提供其他企业的经济信息,或是不能提供该企业与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无关的信息。可见,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那么就不满足相关性原则。
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
一、纵向可比是指同一企业在不同时间段的经济信息具有可比性,横向可比是指同一时间段下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举例来说,企业所采取的会计方法和手段如果经常变更的话,纵向可比就不能进行。只要交易或事项相同,就应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
及时性。企业记录经济信息提前或是延后都不行,应当及时。
比如,企业的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在4月21日,那么会计人员既不能在4月10日就提前估计记录,也不能拖延到5月才记账,否则就违背了及时性原则。会计信息如果过时,其价值也会大大降低。
可理解性原则。是指为使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能让使用者明白,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会计信息首要的要求就是可理解性。比如数据不能出错,信息来源真实可靠,容易使信息使用者明白。但是信息使用者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即是对谨慎性原则很好的解释。因此,谨慎的态度是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
比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中,加速折旧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再如,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都是这一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体现。但是,会计准则却不会允许企业滥用这一原则。比如企业提前一年就大幅度计提减值准备和坏账准备,以后年度再转回。这是计提秘密准备的行为,应该避免。
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为了方便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财务信息,简化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会计人员应该着重反映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等有重要关联的信息。对于不是很重要的信息,可以简化处置。
值得注意的是,重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项经济业务的数量已经占很大比例或是对企业的决策有重大影响,则就会被认为是重要信息。可见,信息的重要性是从质和量的角度划分的。而且,一般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经验。
首先。会计信息的这些质量要求是会计人员记账时必须遵守的原则,它们影响到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和对会计决策的判断,从而进一步可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当会计信息符合这些质量要求时,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其次,坚持会计信息的这些质量要求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使会计工作可以更加规范化,也可以健全会计制度。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操守,坚持做账时使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化。
最后,可以保持会计信息前后一致,客观上促进会计工作自身的发展。如果会计信息没有这些固定的质量要求,会计人员做账时就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会计信息就不能保持一致性,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发展。
篇2
一、可采性
根据“最佳可得信息”证据规则,如果信息未能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反倾销调查机关将有权以可获得的事实为基础作出裁定,包括在国内产业提出的发起调查的申请中包含的事实。该规则要求应诉企业提供的信息必须首先具有可采性,才能被反倾销调查机关采信,作为证据用来进行倾销的认定和倾销幅度的计算。这是针对会计证据使用者而言的关键属性。不管你的信息如何,若不被采用,在反倾销调查中将没有任何的使用价值,可采性是会计信息之所以成为会计证据的前提条件。
二、可比性
根据倾销的概念,倾销的认定以及倾销幅度的计算就在于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两者之间的比较,反倾销的会计举证就是要真实、可靠地提供有关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的可比信息。可比性并不是传统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特征,但是却构成了反倾销法的核心理念。可比性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品的可比性要求
众所周知,同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是否该对进口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关键。如果进口商品与进口国的产品不具有可比性,那就意味着无论进口国的产品是否受到损害,与进口产品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也就谈不上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2002年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一次性可完全袖珍(塑料外壳)打火机的反倾销案中,由于海关税则号对塑料外壳和金属外壳未加以区别,致使金属外壳打火机也牵涉进来。温州出口欧盟的打火机与BIC等公司生产的打火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金属可充气打火机,而后者是一次性塑料打火机,两者在材料、工艺、结构、档次和价位大相径庭,中方根本不存在对欧洲打火机造成行业损害的情形。同类产品的硬性要求使温州金属打火机避免了反倾销调查,维护了自身的权益。
(二)价格的可比性要求
GATT1994第2.4条规定:“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应进行公平比较。此比较应在相同贸易水平上进行,通常在出厂前的水平上进行,且应尽可能针对在相同时间进行的销售。应根据每一案件的具体情况,适当考虑影响价格可比性的差异,包括在销售条件和条款、税收、贸易水平、数量、物理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影响价格可比性的差异。”因此,价格可比性构成了反倾销会计证据的主要质量特征。2004年美国对华暖水虾反倾销案中,暖水虾价格的可比性成了双方争议的焦点。根据使用替代价格的条件,同期性、代表性、可比性等因素是选择替代国的重要考虑因素。美国商务部使用了印度Apex食品有限公司在2002年5月~2003年5月的财务报表上的原料价格数据作为替代价格,而该价格与涉案产品的出口价格不存在任何的可比性。应诉企业运用可比性原则进行了积极的抗辩,最后,美国国际贸易法院法官认为美国商务部拒绝采用中方提供的替代国价格是不妥当的。法官给美国商务部90天时间重新做出裁决,至此中国企业在该案中获得胜诉。
三、可靠性
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性是传统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反倾销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表现为“可靠的证据”,主要体现在:
(一)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应真实、可靠并且完整
反倾销法对当事人的会计证据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应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必须对提交的文件签名,以示负责。在填写调查问卷时,不仅答卷的内容之间必须保持一致,答卷和原始资料之间、原始资料和财务报告之间、书面文档和电子文档之间都必须保持相同及逻辑上的一致性。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影响到会计证据的可靠性。所以企业提交的财务数据应该保持一致和连贯,注意表与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要做到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结合,根据反倾销的特定要求,在原有财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整,而不是说单纯为了反倾销而重新做账,否则会严重影响会计证据的可采性,而被适用“最佳可得信息”。
(二)所采用的会计方法能够可靠地反映成本
GATT1994第2条规定:“成本通常应以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记录为基础进行计算,只要此类记录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并合理反映与被调查的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主管机关应考虑关于成本适当分摊的所有可获得的证据,包括出口商或生产者在调查过程中提供的证据,只要此类分摊方法是出口商或生产者一贯延续使用的,特别是关于确定资本支出和其他开发成本的适当摊销和折旧期限及备抵的证据。除非根据本项已在成本分摊中得以反映,否则应对那些有利于将来和/或当前生产的非经常性项目支出或在调查期间支出受投产影响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从该规定可以看出,要使会计证据具有可靠性,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1. 会计记录符合出口国公认的会计准则;
2. 会计记录合理地反映产品的完全成本。
任何不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都将不予认同,无论该处理结果是否严重影响事实的准确性。例如,在1999年欧盟对进口钢铁反倾销案中,我国有一家企业错误地对一小部分无形资产采用了加速折旧,虽然这个错误只占该企业整个销售成本的0.004%,完全不可能因为这个错误而影响到整个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是,欧盟调查官员还是以此为由,否定了该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该案例足可见会计证据的可靠性要求。
四、相关性
在反倾销实践中,相关性即要求会计证据与调查中的待证事实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与特定产品有关
“产品范围”是反倾销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如果允许申诉方将调查产品的范围任意扩大,就会对国外出口商造成歧视,加大贸易保护的程度。应诉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围绕“同类产品”展开。所以,企业在提供会计资料的时候,要按照海关税则号严格区分涉诉产品和非涉诉产品,所涉及的制造成本、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成本项目都要对象化到特定的产品,对于共同的费用要采用合理的分摊方法加以分摊,以正确核算涉诉产品的真实成本。
(二)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与特定期间相关
所谓相关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反映应诉方在被控诉为“倾销”期间的生产和销售行为与“损害”有因果联系。反倾销调查机关要求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时期要与反倾销的发生时期一致。
在低于生产成本销售的情况下,“期间”更具有重要意义。反倾销调查主管机关一般以调查期内的数据为依据,但是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大于“合理期间”,因此在评价调查期内的价格时应考虑到未来的预期销售和成本,因为逐渐下降的边际成本使得即使以现行的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销售也可以收回成本,这也为应诉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抗辩点。
五、及时性
及时性在反倾销中被赋予了更加具体的内涵。一旦立案,企业应该果断应诉,并快速作出反应,这是反倾销应诉成功的前提。
从美国的反倾销程序看,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一般在立案后的25天内召开听证会,应诉企业必须在这之前提供以下材料:公司前一年对美国出口涉诉产品的数量、金额、批次;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公司章程或类似文件;公司组织机构图,董事会、股东大会名单及决议样本;公司前两个年度的财务报表、出口销售账目复印件。
在反倾销立案后的45天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便将对是否构成“损害”的问题作出初裁。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听不到来自应诉方的抗辩意见,只有申诉方的一面之辞,那么,就有可能裁定为百分之百的“有损害”。如果我们能快速反应,并能准时参加初裁听证会,有可能案子将以无损害结束。即使不能结束,对案件下一步发展也是有利的。后45天,美国商务部会发出一份调查问卷,大约100页左右,要求一个月内递交答案。
再从欧盟反倾销实践看,时间更是紧迫,从立案到填答调查问卷只有40天时间。调查问卷厚厚一本,全部是英文,工作量相当大,在这段时间内需要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否则来不及完成。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向欧盟委员会递交所有文件和问卷,那么,欧盟将视为不合作,从而拒绝受理,所以不能有一点拖延。
六、一致性
反倾销调查中的一致性主要是指应诉企业选择的会计方法在前后期之间,尤其是调查期之前和调查期之间应保持一致,这是为了保证产品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比较基础的一致性。
篇3
关键词:医疗质量;医疗费用;公立医院;医疗保险
全民医保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被认为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优化的攻坚点[1]。而公立医院作为主要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及医保定点机构,需要承担两方面任务,即一方面应当确保临床医疗质量,提供令人满意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严把医保费用及政策审核关,保证医保费用合理应用。由于目前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工作压力及强度过大,医院医药费用监管工作实施多力不从心[2]。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疗保险费用合理科学控制已成为医疗保险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之一,也是医院医保科需要加强管理的关键点[3]。
1加强医院医疗保险管理意义所在
科学合理的医保政策制定有助于预防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一系列管理问题,对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建立稳定医保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定点医保机构医疗服务易受到医疗保险政策及激励机制的影响,产生不同医疗行为,这些最终均可转化为医疗服务质量和费用博弈上来。公立医院医保科作为医院医保费用审核管理机构,应当自觉发挥医保政策落实及推进功能,探索医保管理新型机制,掌握管理实施关键,在与上级医保管理结构加强协调沟通的同时,做好临床科室配合沟通工作,做到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和医保费用合理控制相协调。而做到这一点,公立医院应当首先与各级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机构加强沟通,使其了解医院服务水平,医疗专业优势及管理理念,取得认可与支持,进而在具体医保费用及医疗服务提供方面建立合理协商机制,真正将医保管理与医院发展整合一体。
2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医保管理要点探讨
2.1 合理顺畅沟通机制建立 促进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保费用支出方面达成共识是解决两者之间矛盾关键环节。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合理顺畅沟通机制,就日常工作展开经常性对话,定时交流管理心得体会,达到建立良性工作桥梁,减少工作误解及摩擦的目的。在这一交流沟通过程中,双方磨合形成高效工作模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医院医保科工作人员可以将日常工作中政策执行中存在疑惑、问题,在自身无法解决情况下,汇总上报至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进行积极主动沟通,寻找解决方式,必要时制定医保政策解读手册,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类似问题及差错,提高医院医保服务质量。
2.2 积极有效谈判机制建立 作为医疗保险服务提供和管理两个主体,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质建立积极有效谈判机制,进而做到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平衡。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与定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间谈判重点应为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费用结算及支付方式,为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标准。
2.2.1 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谈判基本原则 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所建立完善谈判机制相应原则应包括:①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降低医保管理成本;②切实保障医疗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作用,平衡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费用,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社会关注的问题。
2.2.2 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谈判主要内容 公立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所建立完善谈判机制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谈判关注重点;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已被确认可对医疗服务提供方产生重要影响,是调控供应方有效手段之一;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可调控医疗服务人员工作行为,进而发挥医疗质量和费用调节杠杆作用,以做到在控制医疗保险结算费用的同时,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及效率。目前存在医保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整体购买与参保患者单项付费这一差异,故公立医院医疗保险服务预付费方式是首先要确定的,特别是总额预算下住院和门诊患者付费方式,保障医疗机构提供令人满意服务质量,保证参保患者权益。
3公立医院与临床科室管理要点
3.1 针对医院临床科室做好医保宣传工作 组织临床各科室进行医保政策专项学习,采取多种方式巩固相关知识,如讲座、医保知识相关手册及宣讲会等;针对业务科室还应介绍医疗保险相关收费价格,对于将要开展新医疗服务项目科室要指导其做好收费控制工作,发挥医疗保险收费及质量监督管理作用[16,17]。
3.2 落实临床科室医保政策执行考核机制 为确保医保政策执行力度,公立医院医保管理机构应当不定期派遣人员进入各临床科室走访调查,在了解患者及家属对于医保政策了解情况的同时,收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缺陷及问题,汇集整理并加以反馈。
3.3 建立临床科室医疗保险联络机制 在加强医保政策执行考核的同时,医院医保管理机构还应与临床科室联系,建立医保政策及执行联络小组,各科室配置相应联络员,明确职利,积极宣传医保政策,负责一线医护人员医保知识培训工作,处理日常医保问题,协助考核医保政策执行力度。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体现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全民医保深入开展更是让其地位更加重要;公立医院医保管理部分通过加强管理力度,发挥医保政策监督及执行作用,切实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与医疗费用控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胡月,冷明祥,黄晓光,等.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 3l(2):42-44.
篇4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和报表附注)向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他们需求的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情况、现金流量等的信息。
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特征的总和(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两类: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是在公司制和企业产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会计信息要如实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决策有用观则是伴随着信息理论和决策理论的发展成熟而产生的,认为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投资人、信贷人和其他人士评价相关企业现金净流量的数量、时间和不确定的信息。本文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建立在决策有用观的基础上。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背景下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和股份公司发展的条件下,股东和投资者不再单纯以“用手投票”的方式决定经理人员的去留,而更多的是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股票来实现自己的选择权。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 主要包括现有和潜在投资者、信贷者、企业管理当局和政府) 提供对他们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前瞻性的信息同决策最为相关,所以,“决策有用观”除了强调可靠性外,更强调相关性,即会计信息有助于预测公司的未来价值。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规定( 葛家澍, 200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特征,即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定性约束,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准(杨金观、高永林,200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妥善地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于实现会计目标、规范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建合理的会计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郑安平等,2008)。我国财政部2005年5月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删除了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提法,首次明确使用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笔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表达相同的含义,不作区分。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历程与架构
(一)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历程 根据刘仲文(2006)的研究,国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历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1)以Sprouse和Moonitz两人的1961年ARS No.1与1962年ARS No.3为代表的早期研究。(2)以APB1970年发表的Statement No.4为代表,对“财务会计基本特征概念”进行的探索性研究。(3)以1973年特鲁伯罗德报告为代表,对“财务报表目标”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七项标准”进行的首创性概念研究。(4)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 NO.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 可理解性 、相关性 (包括预测价值、 反馈价值、及时性) ;可靠性(包括反映的真实性、可检验性、中立性) ;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在满足决策有用目标的基础上, 信息处理要服从两个约束条件: “效益成本原则”与“重要性原则”。(5)以1980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提出将“财务报表概念”加入其手册(FSC第1000节)为代表的响应性研究。(6)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了会计信息的10个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并把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4 个主要的质量特征。(7)以1999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为代表的深入研究。其中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思想历史发展脉络比较清晰, 其成果最有代表性。
(二)国内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研究回顾 一是在有关会计法律和法规中阐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在1985年第一部《会计法》中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会计核算要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计量、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全面性、重要性等十三项一般原则;2000年7月开始实施的《会计法》第三条提到“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列明了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计量、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谨慎性、重要性等十三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都是十三项规定,差别是一个有“可理解性”(1992),一个有“清晰性”(2000)。可以看出,这两项制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粗糙,而且前后两个制度基本没有变化。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删除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或“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采用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法,提到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二是学者在相关文献中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杨金观、高永林(2004)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由会计信息用户、普遍适用原则、会计目标导向、质量特征类属、首要质量特征及其构成成分、次要质量特征和承认质量起端等部分构成。付磊(2005)认为,公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特征,然后依次是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完整性和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2006)认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包括真实性、合规性及其次级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公正性及其次级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完整性、连续性)、相关性及其次级特征(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栾盛元(2006)认为:在透明度的总体要求下, 依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设定为: 可靠性, 相关性, 充分披露,可靠性应涵盖真实性与可比性的要求, 相关性主要涉及及时性和重要性问题, 而充分披露至少应包括完整性与可理解性。葛家澍(2007)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选择计量属性时,应考虑计量对象的特点,并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相配合。
(三)三层次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的提出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在参照IASB和FASB的基础上,保留了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一致性、谨慎性要求,将明晰性改为可理解性,真实性改为可靠性,将实质重于形式纳入其中,突出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弱化了可靠性原则,形成了目前准则中的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各项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主次之分。杨金观、高永林(2004)指出:“在我国,从制度层面上并没有对会计信息特征体系作出明确和系统的规范,只是在会计制度中作了原则性规定”,“这样的规定,很难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且这种松散型关系,未能体现出各质量特征间的主次之分和内在结构,不利于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也不利于他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参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概念第2号公告,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对这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归类分析,提出图1所示的三层次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分为三个层次:门槛、决策者和使用者,门槛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的要求,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两项特征;决策者关注的会计信息质量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项特征,而及时性和谨慎性分别附属于相关性和可靠性;不管是否是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可理解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使用要求。在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构成主要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及时性、谨慎性构成次要质量特征。
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解析
(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的门槛层次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的门槛层次涉及两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
(1)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应用非常广泛。这里的“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当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一致时, 企业通常应当按照经济实质对其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重要性。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地表达时,可能会影响到依靠该信息的使用者所做出的判断。《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二)决策者角度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决策者角度的五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及时性附属于相关性,谨慎性附属于可靠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可比性是弱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相关性和可靠性共同确保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1)相关性与及时性。如果财务信息有助于决策制定,该财务信息就具有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相关性的定义是:“为了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通过提高决策者的预测能力或者通过为前期的预测提供反馈,财务信息对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及时性是相关性的附属特征,是相关性的次级质量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九条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财务信息必须在报告事件发生后不久就可以获得,这样才会对未来所采取的措施具有价值。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信息具有相关性,但缺乏及时性的信息会使该财务信息丧失应有的相关性。
(2)可靠性与谨慎性。如果财务信息可以证实、没有错误和偏差,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就可以说财务信息具有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可靠性的表述是:“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表现之一是使用相同度量方法所得出的独立结果与财务报表信息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谨慎性是可靠性的附属特征,谨慎性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尽可能地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资产、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谨慎性更象是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关业务时的一种职业态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3)可比性。会计信息如果可以与该公司以前相同口径的信息进行比较,或者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那么这些会计信息在决策时就会很有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五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相关性与可靠性孰轻孰重是一个两难的问题。FASB在制定第2号概念框架时,就有意回避了“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产生冲突需要取舍时,到底应该优先考虑相关性还是可靠性”这个问题,这就充分说明相关性与可靠性权衡的两难选择(付六根,2011)。葛家澍、杜兴强(2004)指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 将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的质量特征来并提, 但对两者的抉择讳莫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 FASB更为侧重于“相关性”的意图其实一直十分明确。葛家澍、徐跃(2006)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孰轻孰重,若分两个层次来考查,那是非常明确的。第一层次注重相关性,即相关性显得重要;第二层次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关注其可靠性,即可靠性显得重要。第一个层次是准则和制度制定的层面,这一层面具体负责的部门是准则和制度的制定部门;第二个层次在报表(包括其他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审计人员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方面。付六根(2011)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大多数情况是一种协调一致的状态,具体表现在:提高了可靠性,也就加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样相关性也就得到了提升;提高了相关性,必然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笔者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照权变理论的观点,孰轻孰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具体的情境而定。
(三)使用者角度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可理解性,即会计信息是否能为信息的使用者所理解,是指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明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影响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固有特征。财务报告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报告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从最初的简单几句话到后来的财务报表直至发展到今天涉及企业财务、管理、经营风险等各个方面,信息含量不断增加。财务报告既有定性的信息也有定量的信息,既有数字又有文字,越来越复杂的形式和内容都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所传递的会计信息。
(2)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财务报告的生成过程用到了诸多会计专门方法,如分配、摊销、折旧、减值等,不具备一定会计知识的人很难理解生成会计信息的真正含义。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过去发生的真实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前提是存在假想的交易,在混合计量模式下,信息使用者要能够正确理解采用不同计量属性生成的会计信息的实质并据此作出适当的决策,这对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企业管理当局的印象管理行为。印象管理来自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们用来控制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财务报告是根据日常会计记录的数据,采用会计专门的方法,经过一定的程序分类、汇总加工而成并报告出来,从会计数据到财务报告这个过程本身就存在理解性的问题。程序和方法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报告本身的复杂和难于理解,如会计的待摊、预提、应计、递延等程序本身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信息使用者并不易理解。而且,会计固有的程序、各种估计和职业判断都依赖于处理会计信息的信息加工者的人为判断和选择,这都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生成不可避免地带有信息加工者的主观色彩,甚至可以说,信息加工者在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信息加工者的一系列选择决定了信息使用者获得何种结果的会计信息。
(四)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以“决策有用性”会计目标为导向,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认为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便于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则是决策有用性下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财政部《2010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认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四、结论
基于权变理论的考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有以下三点:第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程度。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程度,通过该模型可以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满足使用者需求方面的层次、关系和地位。第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侧重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是有差别的,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及不同的决策目标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特征组合。第三,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要求,可以通过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来确定应提供会计信息的内容、数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架构模型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整体把握能起到框架性的作用,有助于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整体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更有利于指导企业的会计工作,也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付磊、马元驹:《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公正性特征》,《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3]葛家澍等:《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国际比较、影响因素与对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杨金观、高永林:《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张丽蓉:《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协调——基于我国会计目标的思考》,《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7]刘仲文:《国外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历史演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8]蒋楠:《浅议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年第2期。
篇5
一、质量目标信息收集
ISO9000:2000标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之一“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这里所谓决策就是针对预定目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从诸多方案中选出最佳的一个付诸实施。这就要求质量目标信息及时、真实、有效。哈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做到这一点,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1、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保障渠道通畅。制定“与顾客有关的过程的控制程序”,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包括对信息进行分类并明确在信息沟通过程中相关单位职责,不同种类的信息由分管部门负责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和反馈,有利于提高信息管理的效率;确定信息沟通的方式,不同部门和层次的人员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沟通,包括质量会议、统计报表、文件、质量信息反馈单和网络等等。
2、制定措施,对质量目标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准确的掌握体系运行状态,作出正确的决策依赖于真实有效的信息。在《哈量集团公司质量管理考核办法》中按照层次性、系统性和多样性原则,明确规定了收集质量目标信息的项目,从繁杂的各类信息中搜集反映质量管理过程的信息;通过体系日常检查,内部审核对质量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并与各单位经济利益挂钩进行考核,保证了质量目标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二、质量目标的测量、分析和控制
1、测量方法严格按策划执行。ISO9001:2000标准8.2.3条款规定“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要求根据预先策划好的质量目标项目和测量方法,分层、分级对总目标、分目标进行测量。
2、测量结果的分析。同样ISO9001:2000标准8.2.3条款要求“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这就是测量质量目标实现情况的目的,测量结果低于或高于策划的质量目标时,都是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需要采取措施。低于或高于质量目标多少才认为正常呢?这要根据企业的内外部实际情况而定。
3、质量目标的控制。质量目标的建立一般分为:常规性的、挑战性的和创造性的。不同的难度的质量目标实际控制中采取不同的方法。在体系建立运行之初,处于规范管理,适应体系要求阶段。质量目标往往是根据组织以往的生产经营经验制定的,难度水平较低,大都属于常规性的,容易达到目标要求。这时,过程控制的结果要高于策划的目标值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说,测量结果不能低于策划的目标值,但也不能过高。若体系运行过程目标测量结果刚好符合策划目标要求(高于目标值并在一定范围内),说明体系运行正常,过程控制方法有效,应保持实施下去。若质量目标测量结果低于或过高于策划目标值,说明体系运行不正常。低于策划目标值,说明过程能力不足,过程控制不当,由此不利于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和规范基础管理。过高于策划目标值,一方面可能是策划的质量目标值本身过低,未能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是对这一过程投入资源过多,质量成本过高,与组织的经营方针、效益最大化要求不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总体效益,增大投入产出比。当体系步入轨道,运行正常后,需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或者原先的常规性质量目标重新调整时,可建立挑战性和创新性质量目标,以改进组织业绩和提升组织竞争力。这时对质量目标测量的结果应在策划目标值的上下一定范围内浮动,过低和过高都是未达到目标要求。相对于常规性质量目标来讲,挑战性和创新性质量目标实现的难度更大,要保持体系运行符合目标要求,要求更精细的管理和更多的资源投入,这时如果出现偏差,那么组织的无形损失和机会成本将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寻求一个最佳投入产出比,用过程测量结果在策划质量目标值上下一定范围内来控制。
4、举例分析。哈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的质量目标处于常规性和挑战性并存阶段。公司总质量目标:产品交付批合格率100%;合同履约率90%,今后三年内每年递增2%;顾客满意率达到88%,今后三年内每年递增1%;全员培训率达到80%,今后三年内每年递增2%。为保证上述总目标的实现,分层次、系统性在各部门建立了支持性的分目标,按照考核周期对各项分目标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予以考核。除了顾客满意率目标难度为挑战性外,其余目标均为常规性。这是因为,常规性质量目标有利于夯实质量管理基础和激励员工进行质量创新。而顾客满意率不可控因素较多,实现难度大,具有挑战性。通过上述目标的控制,哈量集团公司运行过程基本符合ISO90001:2000的要求,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产品生产内耗降低,重点产品建立了较好的品牌形象,市场份额扩大,企业业绩逐步提高。
三、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
质量目标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后,对不符合质量目标要求的,就要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了。要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入手分析目标偏差产生的原因,首先检查数据统计过程有无误差;其次对这一目标项控制的过程进行检查、分析;最后再对目标本身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前两者原因按“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后者则要通过管理评审予以解决。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价值相关性 信息披露 信息质量
一、引言
会计准则的制定及有效地实施对规范市场经济有着很重要的意义。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新会计准则,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新会计准则主要在计量基础、存货成本计算方法、资产减值准则计提方法、债务重组方法、所得税处理方法、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处理方法的变化将会对信息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和信息披露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情况。新准则实施后对这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通过研究以期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文献回顾
( 一 )会计准则研究 Authur.Levitt(莱维特)(1997)根据美国的资本市场状况和经验,提出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AIMR)认为,新准则应该能够改善对投资决策者有用的信息;新准则产生的信息应该与投资评价相关;信息反映必须真实;如果不考虑计量的可靠性, 现行成本信息通常比历史成本信息更有用;广泛披露应该成为新准则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平滑化和正常化是财务分析而不是财务报告的职责。我国的学者也对此做过许多相关的研究。王娜、胡剑(2009)提出,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实行了双重标准,既要满足会计要素定义又要满足会计要素确认条件,这样有利于防止资产不实与虚增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新准则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进行了变革,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形成现在的质量要求指标,表现出的特征充分体现国际趋同性。中国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是一个后起的国家,这使我们有可能参照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形成的会计准则体系制定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使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目标一开始就定位于“国际水平”。从中国已颁布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看,均具有与国际会计惯例较高的协调性。
( 二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早,美国会计学会(AAA)(1966)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提出四项评价会计信息的标准:相关性、可验证性、超然性和可定量性,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之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也分别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林芍君等(2004)认为,所谓的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的内在品质,它由企业会计目标所决定,是对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特定投资决策需要”这一总体要求的深刻化、具体化和明朗化。会计信息质量是评价和衡量会计信息的重要标准,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又取决于投资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行业目标。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可靠性。葛军(2006)通过对中国当前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的分析,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对违反会计法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不够大;注册会计师没能完全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不强。曹庆华(2007)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研究分析,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企业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物质利益不一致、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注册会计师缺乏审计独立性、会计准则本身的问题。
( 三 )会计准则与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 美国和IASB认为会计准则是由权威机构颁布的有关具体会计实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规范,所以会计信息质量应是会计准则的内在指导思想,制约着会计准则的制定。Hung和Subramanyam(2007)发现德国会计准则在向国际会计准则转换的过程中,很少有诸如秘密储备类似的与盈余管理相关的调整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德国原来的会计准则中比较普遍。Lang,Raedy,Yetman(2003)研究了在美国股票交易所跨国上市的公司的会计质量,其结论与Hung和Subramanyam(2007)类似。Eccher和Healy(2003)把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我国B股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不比A股强的原因,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缺少实施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环境。沈烈等(2007)从狭义的盈余管理为出发点,结合新会计准则体系,全面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认为新准则至少在四个方面大大压缩了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适当堵塞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盈余的通道;缩小了死角;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了适当限制;完善了会计披露要求,增强了企业经常性和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透明度。蒋玉珍(2008)通过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分析,得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会计信息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认为新企业会计准则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会计信息可靠性、会计信息相关性以及会计信息可比性。李青原(2009)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分别与公司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负相关,同时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过度的负相关性在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公司中更明显。
三、会计信息质量定义与特征
( 一 )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 要清楚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首先要了解质量的基本涵义。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这样认为,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内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和欧洲质量管理组织所认可的定义为,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内在特性和外部特征的总和,以此构成其满足给定需求的能力。英国标准BS4778《质量保证名词术语编汇》对质量下的定义则是,产品或服务的全部特征和特性,能满足给定要求能力的总和。这些定义较为宽泛,包括了会计信息实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内涵,那么,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根据会计信息所具备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我国的学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定义的探讨也有很多。张国建(2001)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构成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必然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企业必须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应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经济内容的程度及真实性、中立性、可验证性、可比性与及时性的高低。综合前文对于质量以及会计信息质量定义的总结,对于衡量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盈余管理、信息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的披露。
( 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表现的。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按照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的而提出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对信息使用者极为重要,直接关系到经济决策的成败。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明确了“可理解性、有用性、及时性、如实反映、可比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完整性、一致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并不十分明确,从而形成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分级体系。笔者结合了美国、IASB与中国的比较,如表(1)所示。FASB以及I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框架图,如下图(1)、(2)。
四、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 一 )盈余管理 本文从总资产净利润率波动幅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波动幅度与盈余增量波动幅度来衡量。样本数据选取于至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上市公司的数据,剔除了报表信息不完整和2007年以后上市后的共110家。笔者将其进行统计整理后得到表(2)。其中的总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应计盈余=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总资产净利润率波动幅度、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波动幅度和盈余增量波动幅度都是以2006年的数据为基期进行计算得到的。这三个指标与2006年相比,如果波动的幅度越大,则说明信息质量就越高。从中很容易能看出,这三个指标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其中盈余增量波动幅度的变化最为明显。这说明在2007年新准则实施的同时也伴随着信息质量的提高。
五、总结
本文在回顾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2006年至2010年浙江省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我国新准则实施后会计信息质量做了分析。数据分析表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在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和信息披露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质量仍然呈提高的趋势。本文的分析过程以及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投资者,研究结论揭示出新会计准会计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特别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信息的更具相关性。这些提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更加关注这三个报表间的相关价值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尽量避免了非准则因素对信息质量的影响,但仍然不能排除其他一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以后的研究如能深入探讨繁荣、萧条等不同市场周期下的信息质量动态相关性问题将会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1999年第5期。
[2]王娜、胡剑:《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准则变迁的思考》,《经济师》2009年第5期。
[3]林芍君、邰晓红、张丽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1期。
[4]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年第1期。
[5]曹庆华:《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财会研究》2007年第2期。
[6]谭洪涛、蔡春:《新准则实施会计质量实证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中国会计评论》2009年第6期。
[7]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8]蒋玉珍:《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探讨》,《财会研究》2008年第3期。
[9]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审计监督与公司投资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4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3)》,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张国健:《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思考》,《现代财经》2001年第3期。
[13]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会计研究》2006年第3期。
[14]胡耀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3期。
篇7
【关键词】质量信息;零售药店;药品经营质量
不断的加强药品自身质量信息管理,是每一个药品零售店在管理的过程中都要加以重视的环节,这也是药品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不断自我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在对药品质量信息收集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一个拥有高度灵敏性以及信息全的质量管理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来不断的搜集各种药品的质量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不断的强化对于药品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整理分析,从而能够及时的药品的质量信息评估报告,在质量信息评估报告的基础之上完善整个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信息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衍生的物品,既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人类自身的共享知识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信息,也可以理解为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种种事件以及现象中所综合总结的消息。信息所包含的并非是客观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能够表现出事物之间所联系的消息、内容、数据、情报等等,整个社会的一切事物,只要是存在着的事物,包括人类自身以及自然界等等,都在不断的发出信息。
一、药品质量信息的概念
质量信息是指企业内外环境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产生影响,并作用于质量控制过程及结果的所有相关因素。药品质量信息中主要包含了以下几项内容:国家与药品质量相关的法律信息以及政策法规等;国家药品监督部门的监督公示以及药品监督的抽样报告等;市场的详细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发展动向;供应药品的单位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产品质量保障能力;药品企业内部的各个能够影响质量的环境、服务、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料、记录、数据等;客户的使用情况以及所反馈的质量信息或投诉等。
在收集和分析药品质量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区分类别、区分等级的方式来进行,从而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从最便捷的角度和最快捷的速度药品质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并处理,将最终的结果反馈到企业的相关的管理部门,这整个运作过程,单单靠个体或者少数个体,是难以完成的。
不断的加强各个零售药店自身的质量信息管理网络,是一个零售药店是否能够有效的开展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这对于零售药店来说,特别是大型的零售药店或连锁药店,建立一个有着可靠的质量和较高可靠性的网络质量信息收集体系,能够使得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大大减少“时滞”现象的发生,从而更好的提高零售药店对于质量信息的反应能力。因此,大力开展质量以及可靠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是目前最为有效可行的方法。能够充分的保证网络管理系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信息遗漏。
二、信息收集
在信息的收集方面,信息员除了对内部的质量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外,也要注重对外部质量信息的收集。所谓外部质量信息主要是指来自国家和行业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质量政策、法令、法规、质量信息通报等和来自顾客、供应商、同行竞争对手的药品质量、货源情况及竞争信息。
质量信息系统是使标准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只有利用信息系统,才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全过程进行实时的分析和控制。一个现代的信息系统将在适当时间、以适当的形式为适当的人员准确提供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即时性和效率。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质量,应坚持准确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时效性原则,保证所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广泛、全面完整、真实、可靠。在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实践中,信息员是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反馈的中坚力量,质量管理员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形成药品质量问题处理意见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意见,为零售药店保证经营药品质量及提高药品经营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窗口和桥梁作用。
企业管理活动要求信息准确,全面,及时。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靠单一渠道收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靠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即建立信息收集的情报网。严格来讲,情报网络是指负责信息收集、筛选、加工、传递和反馈的整个工作体系,而不仅仅指收集本身。
三、信息加工
收集数据但不对其进行处理是无意义的和无效率的。没有哪个企业想要保持高水平的库存量,因为它将占用资金。而将信息放在文件柜中则会与高库存量产生相同的结果,而且将信息锁在文件柜中的代价可能是更昂贵的。因为如果对信息进行处理,可以在出现问题之前确认并解决问题或抢在竞争对手之前采取行动——信息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谓信息加工是指将收集到的信息(称为原始信息)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类、分析、整理、编制等,使其具有可用性。加工是信息得以利用的关键。
(1)分类:是指对零乱无序的信息进行整理归并,使其有条不紊,各得其所。分类可以按时间、空间(地理)、事件、问题、目的和要求等标准来进行。
(2)比较:是指对信息进行分析,从而鉴别和判断出信息的价值、时效性,达到去粗取精,提高信息质量的目的。
(3)编制:编制是指对加工过的信息整理成易于理解,易于阅读的新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编目和索引,以便信息利用者方便地提取和利用。对有条件的零售药店,应建立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管理数据库,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动态链接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信息加工的基础。
四、信息提供
提供的信息是为决策者制定决策服务的,因此信息提供的基本原则是以决策者为中心,以决策者的需要为前提。
(1)提供信息的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应该准确、及时、完整、适用。准确是对信息的基本要求,即信息必须真实反映客观实际,不能有错误,有偏差。及时是对信息的时间要求,过时的信息其使用价值会大大降低。
(2)提供信息的途径。提供信息的途径应该简便、畅通,以保证信息能迅速、准确地提供给决策者。这可以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责任心等措施来达到。
篇8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可重构性;QMIS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74-03
[作者简介] 李小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质量管理、公共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8)
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体系中,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管理工作均由员工操作,导致企业质量数据准确度不高、质量管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当今企业管理的要求。从日本质量管理的成功开始,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不断涌现,“质量至上”的观念逐渐被社会和企业所接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在1987年颁布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规范质量标准,并逐步成为各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按此标准建设自己的质量体系。
我国企业要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环境,就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这必然要求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因此,开发可重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当今企业和技术人员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针对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存在的质量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系统化思想和方法,即可重构的思想和方法,并构建出一个实现此方法的模型――可重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Qua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QMIS)模型,并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法的开发思想,分析开发可重构QMIS的设计方法。
一、可重构QMIS概述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现状
作为一个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为多数国家所接受。近年来,由于意识到质量管理标准化的重要性,我国各类企业都试图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但是,由于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的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很多企业只是做一些表面工作,根本不花时间去研究如何把标准的基本要求与企业的管理体系相结合,提高经营和运营的效率[1]。他们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准备认证所需的各种文件,并未把质量认证看作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纵观全局,我国的ISO9000质量认证在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企业质量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两者的结合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质量认证标准的实施需要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平台,例如:业务过程的持续改进需要具有良好柔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企业QMIS的有效运行,需要先进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和大量质量信息的支持。
(二)我国企业QMIS的应用现状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管理质量信息的系统,即QMIS――一个参照系统原理、控制理论和信息理论建立的主要从事质量信息服务的管理系统,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企业质量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推动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和信息化水平的发展。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企业QMIS的实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在功能上,大多数企业的QMIS仅局限于与质量相关功能的实现,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很好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应用水平较低。(2)质量信息系统对产品的依赖性很大,缺乏适应生产环境变化的能力。系统柔性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以顾客为中心的生产方式。(3)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领导者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整体科技水平不高,QMIS开发受制于自身的科技实力。
(三)可重构的QMIS
1.柔性与可重构性。柔性,本意即:柔韧的、灵活的、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可通融的。 20世纪末由柔性企业文化和技术管理两条途径被引入管理学中[2],在这里涉及的主要是后者。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实行柔性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智能技术进行敏捷制造,柔性生产,使整个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代表性、弹性、动态环境适应性以及可重构性等。
柔性需要重构技术的支持。重构既与构造有关,也与系统设计方法有关,它是在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动态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实现系统的柔性管理。所谓信息系统的重构实际上是对信息系统柔性的要求,它要求系统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迅速对原有系统进行重组,以满足新的要求。
2.可重构管理信息系统的由来。自计算机诞生以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MRPII、ERP等企业信息系统为企业生产带来巨大方便。然而,在信息化进程中企业信息系统面临着来自于各种各样变化巨大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所处的业务环境的变化;二是信息系统技术的变化[3]。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集成应用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出现了可重构的QMIS,它可以突破传统质量管理系统的种种限制,满足企业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企业开发可重构的QMIS是为了实现全面的、集成化的管理,把孤立的、有限的资源和信息系统经重构后集成为一个具有柔性的、全局统一管理的、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信息系统。可以说,能够实现上述要求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可重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它本质上是利用柔性信息系统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4]。
3.可重构QMIS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关系。可重构QMIS与其他信息系统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方面,可重构QMIS改变了以前QMIS只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一个子系统的地位,它用新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指导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将QMIS置于企业信息基础平台的位置,从其他信息系统获取基础质量数据,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可重构QMIS并不能取代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它只是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过程管理服务,并不实现真正的业务过程,这些工作还需要其他信息系统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去做。
二、可重构QMIS的分析与设计
(一)企业质量管理与质量信息分析
1.企业质量管理的层次结构分析。从管理层次的角度来看,质量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表现为三层金字塔式的结构[5]。计划决策层,位于QMIS的最高层,主要负责企业质量战略的策划、制定、监督,决策有关质量方面的重大事项等。管理控制层,位于质量管理结构的中间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负责各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业务执行层,位于质量管理结构的最底层,是具体业务工作的操作层,主要负责企业日常质量活动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2.企业质量信息的流动。质量活动历来为各企业所重视,特别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的成功普及,使企业的质量活动从企业本身延伸到企业外部,包括客户、供应商以及其他环节,企业内部信息与企业外部信息进行交流,企业从外部采集质量信息,并将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反馈到企业外部,质量信息的流动频繁(如图1)。因此,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根据模块化设计的要求建立一个新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并要求这个系统能够根据质量信息的流动情况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具有良好的柔性。
(二)可重构QMIS的功能模型分析
1.可重构QMIS的功能模型分析。顾名思义,可重构QMIS除具有一般QMIS的基本功能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迅速进行重构实现其他新的功能。因此,按照功能划分,可重构QMIS可分为运行子系统和重构子系统两个模块:(1)QMIS运行子系统。企业开发、实施QMIS的主要目的是将企业计划的质量要求有效地应用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QMIS运行子系统是系统开发、实施的真正目的,也是系统开发的主体。(2)QMIS重构子系统。用户需求和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是随时变动的,同时企业自身部门调整、业务路程的重组等,以及企业合作伙伴的建立和解散等都需要企业的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柔性。重构是实现QMIS柔性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企业实现柔性管理的主要方法。
2.可重构QMIS的框架模型分析。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和市场游戏规则的不确定性客观条件,结合一般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可以采用层次化与模块化、结构化相结合的思路构造可重构的QMIS体系结构模型[6],整个系统由若干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功能层次模块构成,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如图2)。
(1)系统层:系统层由有硬件、网络平台、操作系统(OS)、及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平台构成,是质量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支持平台。可重构QMIS是一种典型的多信息源、多用户的网络化、模块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系统开发采用基于C/S的网络模式,能较好地支持系统正常运行。
(2)质量信息层:它位于QMIS和基础数据库平台的中间层,在系统层的支持下对QMIS提供一个运行平台。同时,质量DB和网络DB用来存储相关数据信息,供功能模块层使用。
(3)功能模块层:这一层是可重构QMIS的核心层,由两个子系统构成。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可知:要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适应性,较好的方法就是将功能模块化,并将每个模块独立封装起来。
运行子系统:由独立的若干模块组成,其中扩展功能接口是为实现系统柔性设计而预先保留的一个标准借接口。一旦需求变化,它可以通过重构子系统迅速将所需的功能添加进来,或者改变现有功能。
重构子系统:它根据运行子系统的请求或者自身得到的信息,选择重构模块或利用现有的质量信息模块库迅速重构出新的功能模块,并传递给运行子系统,完成重构。这一过程不影响原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4)接口及外部拓展层:接口层主要提供上下层交换信息时的协议转换,以及标准的接口规范,使各外部拓展层的应用系统能根据需要随时增删。外部拓展层就是建立在QMIS基础之上的各类信息系统,如MIS、DSS、CAD等。它们在质量信息系统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具体的功能,能够较好地贯彻2000版ISO9000提出的以客户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要求。
(5)应用层:本层是一个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包括企业内外所有的授权人员或者合法用户均可以访问、使用该系统。
3.可重构QMIS的重构流程分析。QMIS处于工作状态时:一方面运行子系统根据要求完成各项功能,一旦发现收集到新的质量信息或功能需求,立刻将此情况向重构子系统发送;另一方面重构子系统根据自身得到的信息或从运行子系统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7]。然后,利用库存的质量信息模块或工具进行重构,而运行子系统正常运行。最后,系统管理模块进行备份,并通过标准接口反馈给运行子系统,完成一次重构。在重构子系统运行的同时,运行子系统仍在采集、输送新的信息给重构子系统――如此循环下去,实现系统的柔性和可重构性。
(三)可重构QMIS的设计方法。可重构的QMIS来源于常规的信息系统,但是又高于常规的信息系统,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柔性和重构性。因此,在设计可重构的QMIS时,既要应用常规的系统设计思想、方法,又要高于、不同于常规的设计思想、方法。在遵循一般设计规律进行系统开发的同时,还应该做到:(1)模块化设计:使各模块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易于集成和重构。(2)标准化设计:各层次之间、各子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统一,使系统易于维护。(3)数据结构化:引入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封存机制。(4)系统结构化、层次化:使系统体系清楚、结构合理。
(四)可重构QMIS的技术支持。可重构 QMIS和其他信息系统一样,在开发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具体而言,需要如下技术来维持:(1)需要有较高版本且具有柔的支持系统重构的基础系统平台。(2)需要有较好的安全保证技术,防止系统被恶意破坏。(3)分布式数据库及网络技术,以支持系统的远程登陆作业。(4)具有可利用的各种技术资源,包括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适合开发的设备等。
参考文献:
[1]查勒斯G.库博.从质量到卓越经营――一种管理的系统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丁秋林,黄传奇,吴笑凡. 现代企业信息化重构[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李群明,张士廉,王成恩,宋国宁.可重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信息与控制,2001,(8).
[5]邱少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巧设计[J].企业标准化,2004,(11).
篇9
[关键词]:经营能力;不确定;会计;可靠性;相关性;会计计量;财务
中图分类号:F2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068-02
1 引言
持续经营、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财务会计四大基本假设或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它们与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一起组成了财务会计框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延伸出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性原则,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最外层则是指导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会计准则。因此,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会计计量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四大假设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一个假设遭到置疑,都会对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计量方法产生重大的影响。
2 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状态下的会计目标
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观念认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中间层是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第三层是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要素的计量处于概念框架的最外层,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而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和会计目标密切相关。
3 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状态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1 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于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以及2000年的《企业会计准制度》中规定的是指重于形式原则可以认为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其内容和含义如下:
(1) 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 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 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4) 一贯性原则: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果确实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原因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5) 及时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
(6) 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7) 谨慎性原则:跨机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8) 完整性以及重要性: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
(9)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2 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可靠性和相关性
其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属于与内容有关的质量特征,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属于与表述有关的质量特征。与表述有关的要求会计政策具有一致性、财务报告充分披露。并且能够被信息使用者理解,这是各国会计组织一致性的要求。相互之间也不存在相互制约的问题。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各国会计组织的信息质量特征的框架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最重要的两个特征,并且这两个特征是和财务会计目标密切联系的,在不同的会计目标下,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侧重有巨大的差别。
3.3 持续经营不确定状态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充分相关性和相对可靠性
在持续经营状态下,股东和管理者非常关注收益信息。对于资源提供者来说,收益信息有助于资源提供者了解当期能得到多少回报,并且在稳定的持续经营假设下,投资者可以由当期收益大致推算出以后各期的收益,进而估计出企业的价值;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关心收益信息的原因在于,收益信息在关系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收益信息有助于确定、考核、评价及解除他们的受托责任。因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处于持续经营状态的企业非常重要。与此相反,在破产清算状态下企业已经停止正常生产经营,信息使用者将会面临下一步投资决策,因此更加需要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相关性成为对破产清算企业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要求。
4 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状态下的会计计量一多重属性计量模式
4.1 会计计量的概念
会计计量的理论和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教授曾经提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问题”。会计计量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运用某种方法。对进入会计系统的经济活动进行量化,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经济信息,以便综合描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2 计量属性分析
在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状态下,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的特殊性,单独应用任何一种计量属性所获得的会计信息都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一充分相关性和相对可靠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同一报表中使用多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的模式一多重属性计量模式。
4.3 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状态下的会计计量
在持续经营能力不确定状态下,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的特殊性,单独应用任何一种计量属性所获得的会计信息都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一充分相关性和相对可靠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同一报表中使用多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的模式一多重属性计量模式。
篇10
摘 要 企业进行质量信息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质量信息的叙述,指出有效的质量信息的特性及重要意义。进一步对目前质量信息管理现状的概述,分析质量信息管理仍需关注的问题,明确指出质量管理信息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质量信息 有效的质量信息 质量信息管理现状
一、质量信息的相关概念及特性
质量信息(Quality Information,QI),就是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反映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情况及其变化的各种数据、图表、图像、文字及符号的总称。
换句话说,从产品研发到批产、售后全过程中反映质量要求或质量动态管理的信息统称为质量信息。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全面广泛的质量信息传输网络,在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可依据质量信息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确保质量信息的统一、有效、有序的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质量信息具有分散性、相关性、随机性和继承性。分散性是指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中都会产生各种质量信息;相关性是指质量信息都是在生产同类产品中产生的,必然互相关联、互相影响;随机性是指产品生产和服务中,产生的质量信息事前无法预知;继承性是指对后续的质量工作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质量信息,我们要识别出有效的质量信息,为质量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有效的质量信息应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可获得性、时效性和安全性的特性。
二、目前质量信息管理现状
(一)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的目的
建立公司质量信息管理程序,对质量信息实施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质量信息管理和可靠的与顾客进行沟通的质量信息渠道,确保质量信息的准确收集、快速传递、及时处理、有效利用、妥善保存和充分共享,以促进质量活动开展的效率和对过程输出的实现,提高过程的有效性。
(二)质量信息管理的实施
首先要明确企业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一般质量管理部门是质量信息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质量信息的传递、督办和处理。采购部门负责供应商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置。销售部门负责顾客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与处置。其他各部门负责对发现的质量信息进行反馈,对接收的质量信息协调处置。
其次要对质量信息进行分类:按信息源进行划分,分为内部质量信息和外部质量信息;按信息重要度可分为A类(重大)质量信息、B类(重要)质量信息、C类(一般)质量信息。根据信息的重要程度不同,制定相对应的处理流程和措施。
最重要的是质量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要以快速响应、准确无误、服务顾客为原则。这就要求各部门对发出和接收的质量信息进行登记,责任部门对反馈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实施改进,质量管理总部将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验证,确认措施有效后对问题进行关闭。
三、质量信息管理仍需关注的问题
多年来,质量信息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为了信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信息系统平台的推广、应用与完善
质量信息管理工作中常见的细节问题涉及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时效性,主要表现为由于人为操作原因导致质量信息数据出现偏差,造成事实与数据不符、信息遗漏、信息延误等情况,如何利用质量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报送,实现信息办公一体化仍在完善、推广中。
(二)进一步实现信息的全面监控
发挥信息的全面监控作用,一方面确保基础信息齐全,内容不缺不漏,叙述完整,另一方面,逐步拓宽信息收集渠道和收集范围,实现质量信息在产品研发、工艺生产中由点到面的渐进式覆盖。
四、质量信息管理改革的方向
(一)质量信息与质量改进的深度结合
通过对信息的多次筛选、分类与比对,利用统计工具进一步分析挖掘可使用信息,找到信息数据的可疑点,并进一步落实,决定是否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科研生产过程控制有效。
(二)以企业质量例会为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关注度,推动问题有效处理
开辟企业质量例会为新的信息输出口,实现质量信息与企业质量例会的紧密结合,面向企业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通过“上期问题跟踪汇报”“产品质量情况报告”等途径推动问题及时有效处理。
(三)建立计算机辅助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计算机辅助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质量信息的集成化管理。这样一个系统,就是各种信息平台的整合。利用这个系统,能方便快速地收集、存储和传递各种质量信息,能准确高效地应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对质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还能使各类人员方便地检索所需要的信息。
五、结语
质量信息管理是贯彻ISO9000族标准并有效实施运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质量管理的一个分支,是进行决策和质量控制、实施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加强质量信息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挥信息的领航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深入分析、挖掘质量信息对质量管理的作用力,加强质量信息管理力度,取其利、避其害,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作出贡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