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的经典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22 09:5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境电商的经典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6年11月末,艾派克(002180.SZ)公告:宣布正式完成对美国利盟国际(Lexmark)100%的股权交割,最终交易额逾40亿美元(约260亿人民币)。
在跨境直投遭遇外汇等政策管控的背景下,这起中国最大的海外打印机收购案画上了圆满句号,可谓时间窗口踩的非常精准。
此次收购由艾派克和太盟投资集团(PAG)共同牵头完成,并有联想控股旗下君联资本参与,三方出资比例分别为51.18%、42.9%和5.88%。本次交易结构较为复杂,在联合投资方与财务顾问的设计下,架设了多层SPV,充分利用了多种融资工具,可谓2016年资本市场最精彩的跨境并购大案之一。
巧用工具
根据披露的方案来看,整个交易架构以海外并购常见的“中―外―外”形式操作。上市公司艾派克、PAG及君联资本管理的上海朔达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在境外设立了多层SPV公司(特殊目的公司)。
作为中小型民企,艾派克撬动了逾260亿人民币,充分使用多种金融组合工具,并融会贯通,堪Q“以小博大”的经典之作。
根据2016年11月21日各方签署的《认购协议》,艾派克、PAG和朔达投资以自有资金出资15.18亿美元。具体为:艾派克出资约7.77亿美元;PAG约6.52亿美元;朔达投资约0.89亿美元。
而艾派克的现金出资来源为自有资金以及控股股东赛纳科技提供的借款,其中自有资金1.08亿美元,控股股东借款融资6.69亿美元。赛纳科技的借出资金来源则为其账面现金+发行可交换债(EB)。其中,账面资金2.94亿美元,可交换债(EB)3.75亿美元。
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赛纳科技持有3.9亿股的上市公司股票,其中可质押数量2.9亿股(6月7日每10股转增7.5股后,可质押股票增至5.07亿股),市值超过120亿,完全可满足发行私募EB或股票质押的筹资需求。
因此赛纳科技分别于2016年7月21日和8月30日质押了1.4亿和1.5亿股艾派克股票,分别募集可交换债29.7亿元和30.3亿元,合计融资60亿元。这笔私募EB也是A股史上最大规模的私募EB。此笔巨额资金除满足并购支付的需求外,还能为未来整合准备足够的运营资金。除现金出资外,剩余交易资金由银行提供贷款支付。
全现金收购
此次收购是一次成功的“蛇吞象”。根据披露的信息,利盟国际 2015年营收35.51亿美元(约229.76亿元人民币),而艾派克2015年营收为20.48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同时,截至2015年末,艾派克总资产31.19亿元,利盟国际总资产39.12亿美元,两者资产规模相差超过 8倍。
利盟国际1990年成立,于1995年11月在纽交所上市。公司为全球知名的打印成像及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为超过170个国家提供打印产品及服务,被誉为打印行业的“奔驰”。公司现在主要经营ISS业务和ES业务,ISS业务是激光打印硬件平台,如彩色激光打印机等,ES业务是打印管理软件平台,如企业客户沟通管理软件(CCM)等。
艾派克2004年成立,主营业务包括集成电路芯片、通用打印耗材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国内打印机耗材芯片市场,公司是绝对的龙头。
从产业链看,此次并购相当于一个兼容耗材企业收购了一个源生打印设备制造商(OEM),这让艾派克进入了产业链更高端和高附加值的领域。利盟脱胎于IBM,拥有关于打印领域的大量核心专利;而专利,正是中国打印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绊脚石。此次通过资本手段,肃清了专利的障碍,艾派克强势介入北美、欧盟等高利润市场。
总结此次并购,考虑到利盟国际相对买方巨大的体量,单纯用A股市场上常见的“股份+现金”方式实施跨境并购难免会遭遇诸多掣肘,于是本次交易采用全现金收购。全现金收购在履行完正常的海外并购审查程序后,只要提交上交所备案即可,能有效规避证监会的监管,降低了并购中的诸多不确定性。
篇2
四年前,当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淘宝网正式进入宝岛台湾,启动Tao1shop.tw网站时,很少有人会想到,有朝一日“淘宝”旋风会席卷全岛。
据统计,整个台湾去年的电子商务总产值为3,82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超过12%(460亿元)在淘宝上产生。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岛内电子商务收入增长了17%,而淘宝增长了50%,全年支付金额更是增长了65%。今年初,淘宝网公布了2012年支付排名,前十个“高消费力”城市中,竟然有4个来自台湾省。
淘宝的成功让台湾各界五味杂陈,据《海峡都市报》报道,淘宝的课税问题引发了台湾所谓的“立法院财委会”的讨论,有人甚至声称将成立专案小组紧盯网络交易。
淘宝是如何在台湾取得成功的,台湾消费者为什么会偏爱淘宝,淘宝的迅猛发展对两岸的经贸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已经成为两岸经贸互动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飞机“载的货比人还多”
淘宝进军台湾,始于2006年底。当时淘宝携手oBuy全买网,开通了“台湾馆”,主要做台湾代购的生意。2009年9月,由淘宝授权台湾网劲科技开发运营的“台湾淘1站”正式上线。凭借丰富的种类与低廉的价格,淘宝网很快攻入台湾电子商务市场并站稳脚跟。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目前带动台湾合购(类似祖国大陆“团购”)风气之先的批踢踢合购板,其合购内容几乎有2/3与淘宝网有关,台湾有四分之一的网络卖家直接从淘宝网进货,淘宝在岛内网购市场简直可用“掀起巨浪”来形容。
探究淘宝在台湾成功的原因,实际上与其一直以来的竞争优势并无不同,无非是物美价廉、服务好、物流快。台湾的热门网络社区“mobile01”曾开过一个讨论“淘宝购物”的热帖,大量网友涌入讨论,夸赞淘宝的用户体验比岛内原来的两大网拍――雅虎拍卖和露天拍卖领先太多。“货色齐全、价格低廉、付款机制安全”,“服务极好,即问即答,台湾做不到”,“整个交易制度像是为买家设计的,很有被保护的感觉”,“用过后,我都很怕开淘宝网,不买几万块停不下来”……这样的说法比比皆是。
记者曾接触过一个台湾用户,他说有一次手机电源坏了,从淘宝上买一个到台湾用顺丰快递只要两天半,运费140元新台币,但是商品本身比在台湾买便宜很多。他认为淘宝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岛内的拍卖网站做得要好。而且,淘宝还开放消费者通过网络随时追踪物流动态,强化买卖双方的即时互动和售后保障,这些都是台湾电商平台无法提供的服务。
另一方面,淘宝商品的丰富程度也让台湾消费者难以抗拒,以岛内最大的拍卖网站雅虎拍卖为例,其拥有鞋包衣服流行商品约238万件,而淘宝上,光女装就有1亿件。台湾一家研究所的分析师陈映竹则指出,淘宝大打低价牌,吸引了不少台湾买家,“一件衬衫台湾网购起码卖600到700元,同类的产品,在淘宝只要200元。”
日前,台湾《商业周刊》专门以22页的篇幅做了“淘宝袭台”的封面报道,文章中指出,淘宝中上千万人的供应链,用价格和信任感,让台湾买家甘愿买单。
淘宝网购的火热也带动了两岸物流业的发展。据淘宝网海外业务部总监李君说,目前每天有超过1万件淘宝包裹跨过海峡运送至台湾,尤其是上海到台湾的班机,“载的货比载的人还多”。
冲击电商格局
淘宝网的高歌猛进,极大地改变了台湾电子商务的格局。
在此之前,台湾市场虽然相当多元化,但真正介入电商的只是一些小品牌。以服装为例,台湾市场的服装品牌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一些本地杂牌或网络原生小品牌,基本都是台湾设计,或者从日韩拿到版型后,再由东莞制造,回到台湾售卖,这些可以在“雅虎拍卖”等网站上看到;中间层次为外来品牌,如优衣库;高端则是设计师品牌,如Jason Wu等。后两者在网上很难看到。更有甚者,台湾传统百货公司,如SOGO、远东百货、新光三越等一概没有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这些大商场相对保守,决策层担心进入电商后,对其实体渠道冲击太大,仅有零售连锁店7-eleven开通了互联网渠道7net。
巨头的缺失,让台湾电商市场呈现出多个小电商割据的状态:雅虎奇摩年销售额120亿新台币,PChome年营业额也在百亿元左右――这两个以门户网站为基础的电商在台湾B2C市场中是营业额最大的两家――还有一些由电视台转行而来的电商,如东森集团的ETMALL和UMALL, MOMO商城,以及日商经营的VIVA等,每家销售额多则几十亿新台币,少则数亿。
但是这种不温不火的发展格局在淘宝网的冲击下已经摇摇欲坠。数据显示,2012年台湾的岛外电商交易中,淘宝网占比高达49.9%,其次是占28.4%的亚马逊。台湾电脑公会理事长王振堂曾公开表示,淘宝等内地网商最终将摧毁台湾的电子商务企业。理由是无论企业实力、交易保障还是客服,台湾原有的电商根本无法与淘宝网相比。
淘宝的火爆也引起了岛上政界的关注,去年9月,台湾当局出台了新的规定“《资料处理服务业者受托处理跨境网路交易评鉴要点》”。而从今年3月底到4月初,台湾政界人物又纷纷集中表态,声称将加强对跨岸网购所产生的现金流的管理,这些都可谓是“淘宝冲击波”造成的连锁反应。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淘宝网的成功也通过良性竞争,促成岛内电商重新审视了自身的服务,并做出有益于消费者的变革。
就在今年初,为了应对越来越紧迫的竞争局面,雅虎、PChome等41家台湾电商成立了“台湾网络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协会”,决心打造一个共同的发声平台。而刚刚启动的几个第三方支付平台,从其名字――“欧付宝”与“支付连”――中就能看出明显的“支付宝”影子。
交流是双向的
在两岸之间,交流一旦开始,就绝不会是单向的。当淘宝网在台湾风生水起之时,台湾企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相较台湾1,000多万名网民数量,祖国大陆逾5亿名网民规模让岛内业者更加向往商机无限的大陆市场。
据新华社报道,台湾有关方面已经启动实施了“华文电子商务暨交易安全推动计划”,试图通过电子商务国际化及提升产业竞争力,帮助岛内业者“进军”大陆市场。据悉,该计划从实施以来,已促成台湾蓝新科技、网劲科技分别与大陆京东商城、蘑菇街等大型网购平台进行合作。
篇3
根据一月份普华永道公布的市场分析报告来看,2010年中国市场的交易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251宗,总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7%。另据两位名为James C.Chapman和Linlin Li的律师于2月16日公布的一份声称已经过汤森路透证实的市场分析统计显示,2010年,有超过3000笔交易涉及中国企业,总额达1311亿美元。此外,跨境交易总额为80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1.2%。
从各个领域的活跃程度来看,中国表现出了一个新兴市场的强劲动力。这些表现极为活跃的领域并非是并购热门领域,而是推动发展的真正基石――原材料领域。根据上述统计,2010年中国的原材料行业占总比重的24%,随后是能源、电力行业和金融服务业,比重分别为20%和17%。
关注未来发展所需
活跃于中国并购市场的参与者们认为,中国企业如此急切地向外扩张,其主要目的在于以世界级的价钱收购世界级的资产,制造世界级的爆炸性新闻。但是,不仅仅只有中国在这样做。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并购部主管Samuel Kim对此解释说:“整个亚太地区的交易活跃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市场,而中国市场又是其中的主角,交易总量超过地区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量是入境并购交易的两倍多。”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之所以如此活跃,要得益于低廉的资本成本和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缩水的资产估值。所以,中国企业才能如此如鱼得水。”至于海外自然资源并购交易,这完全是受到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的需求驱使,而且已经成为了近些年的投资主题。改变的只有所关注的资源种类而已。
此间的经典案例有二。2010年12月,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斥资约10亿美元,分别以股权并购或债务并购的方式取得了巴西七家输电特许权公司的运营权。美邦律师事务所(Milbank Tweed)香港管理合伙人AnthonyRoot就是这项交易的中方人,他向我们解释了其中的奥妙所在。“我认为这笔交易的成功得益于政策的扶植(国企投资须经政府批准)与提高收益的需求的综合作用,毕竟他们在国内的利润非常低。”
有道是好事成双,正当国家电网为自己在巴西的大手笔沾沾自喜时,它里程碑式的海外并购交易纪录便被中国石油巨头――中国石化71亿美元入股雷普索尔(Repsol YPG SA)巴西子公司的交易刷新了。而正是这些交易,使中国在巴西这个拉美国家的众多贸易伙伴中坐上了头把交椅。
“中国对海外资产的占有欲是永无止境的”,普华永道的大中华区PE业务合伙人鲍德伟(David Brown)声称。“在他们对自然资源表现出强烈欲望的同时,这些中国买家又开始将手伸向了高科技企业。他们只想把先进技术带回国内,将其植入中国的发展土壤。而且,他们现在又对机械与设备制造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汽车制造业也在所难免。”
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看出,这股潮流其实是汇聚八方细流而成的。在雷曼兄弟公司后,他们放弃了华尔街的模式,开始向其他形式转变,Root坦言。他认为,“突然之间,中国意识到原来自己有实力在海外对高层次的目标进行大型投资。例如,当财富基金中司在国际上高调参与各个金融服务领域时,他们其实已经从摩根士丹利那里分得了一大杯羹。此外,中国的石油巨头们纷纷在海外争抢天然气和原油资源,电力企业加大煤炭的收购力度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国际自然资源价格一路攀升的主要原因。”
“而像国家电网公司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的举动倒没有那么直接了。虽然寻找煤炭资源是其投资计划中的一个相关主题,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并不是非常关心。虽然这只是一家电力输送企业,但他们却是中国最大的铜消费企业,这也说明了他们为什么会在全世界搜寻铜矿。“
作为一个中国并购市场的资深参与者,Root表示:“如果是在十年前,人们看到这样的情形,肯定会认为这是私营企业的行径。实际上,这些国有企业的交易与私营企业的行为无异。”
积极谨慎的时代特征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私有企业在这股风潮中无足轻重,实际上它们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几个月前的吉利一沃尔沃并购案了,该交易金额高达13-15亿美元(视其未来决策而定)。据有关报道称,沃尔沃2009年岁入124亿美元,而其税前亏损额为6.53亿美元。揣测其未来计划,吉利并购沃尔沃无非是借其名望在中国市场推销自己的豪华汽车品牌,另则在
欧洲完成生产组装,销往全世界。
但重要的是,吉利购买的不仅仅是沃尔沃的品牌,更有其制造技术、发动机技术、设计技术、营销渠道和令其傲视群雄的基础设施等一整套体系在内。有一种猜测认为,一旦吉利的并购交易能够成功实现,势必激励中国的其他买家,效仿者将络绎不绝。
中国的资金实力并非近几年才具备的,今天的并购风潮已经算是一份”迟来的爱”了。但回想那个“万事俱备,只欠资金”的年代也不过是不久之前。那是合资企业大行其道的时代,中方合作伙伴们可以提供地皮、厂房、设备等等所有除资金以外的资源。正是缺乏资金,才会令FDI(外商直接投资)现象风靡了二十年之久。
除此以外,信心高涨的中国买家们其实对成功管理跨国企业也缺乏经验。加之全球危机给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带来严重打击,使得中国买家们在庆幸海外资产的价格低廉之余又多加了一份谨慎。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糟糕。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他们的腰包都是鼓鼓的,另外还有数不胜数的海内外银行机构都盼望着能与新兴市场的实业家们攀上关系,这也成为了他们坚实的资金后盾。世界经济本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循环过程,何况另有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入境并购再呈佳境
AVCJ的并购数据显示,入境资产并购交易实际上要强于并购海外资产交易,占据了主导地位。2010年,共发生了1688宗入境并购交易,总额1035.83亿美元。相对于总额只有1.096亿美元的1658宗交易而言2009年相比,进步可谓神速。此外,2008年共有1952宗交易完成,总额1208.01亿美元;2007年,2217宗交易,1118.09亿美元;2006年,1467宗,566.21亿美元。
海外并购交易方面,2010年仅有149宗交易,总额361,86亿美元i 2009年,虽有171宗交易,总额却只有322.75亿美元;2008年1 36宗交易,650.03亿美元;2007年虽然交易数量与2008年相仿(134宗),但交易总额却只占其半数(330.7亿美元)。
在过去的三年中,股权交易比例最大的并购案始终为海外并购交易。另从投资领域来看,金融服务领域独占鳌头,其次是运输、物流(含船舶运输)业和资源领域。
普华永道研究公布,由于战略布局需要,很多境外买家(主要是跨国企业)又重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201 0年,此类交易增长了32%,这意味着又回到了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对此,Anthony Root律师基本同意,“不难发现,大量美国企业正有条不紊地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随后,他又向我们例举了自己正着手的两个案例:一家是可再生能源的原料输出商,目前正向中国市场扩张;另一家是加长豪华轿车的底盘生产商,也同样正准备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都表明跨国企业入华热情仍未退减。”
篇4
【关键词】时尚消费文化;媒体融合;价值观
现如今,我们已进入了分层结构多元化的社会形态,逐渐具备消费引导力的新生代已经形成特有的消费观,致使消费结构更倾向于消费能力的划分方式。在此大环境下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融合,促使时尚消费文化的语义界定和价值观形成成为新的探讨领域。那么,媒体与时尚消费文化的高度融合将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又有哪些创新之处?
一、如何定义时尚消费文化
时尚在很大意义上等同于流行、时髦,是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是大众对某种物质或非物质对象的追随和模仿。时尚反映了人们在一个时间区间范围内对某种新的物质或是精神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在本质上属于符号消费的消费文化形态。从人文角度而言,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以及对于更优质生活的向往,属于“自然生理需求”的范畴。
时尚延伸到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后派生了时尚消费概念,英文为Fashion Consumption,在西方国家,1908年美国哲学家E.A.罗斯(Edward Alsworth Ross)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就对时尚经济进行研究,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明信对西方时尚消费做出明确建议:时尚和风格的急速变化,将以无与伦比的方式对社会全面渗透。此后多年,时尚消费被列为多个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发展内容。
时尚消费在其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综观其演变的形态和规律趋势,这一源自极简化的需求消费意识形成了特有的广泛意识群体主流,进而形成了一种以崇尚为心理基础的消费文化,在社会历史现象和心理现象中演绎着重要角色。时尚消费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感染性,能够在一定时期内迅速普及和普遍流传,进而形成一种生活方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消费学角度来看,时尚消费文化代表的不仅是基于最基本物质满足的第一层次符号,即物的本身成为消费和交换的载体后,其格调、档次、美感对消费对象的满足,更是广义消费中非物质符号给予消费者的社会认同感和心理体验,消费的对象和过程由基础物质向地位象征、空间环境和服务体验延伸。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时尚消费文化不仅代表着个体的消费行为,更是社会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等诸多群体内在元素的显性表现。在由个体向群体的转化中,时尚消费文化掌握着社会消费的价值尺度,适当的时尚消费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消费活力,而过度的时尚消费,则会形成过度消费和奢靡消费,从而忽略了消费的本质,导致独有其表、败絮其中的畸形消费,最终导致消费浪费。
二、时尚消费文化的价值观如何形成
在对时尚消费文化的研究中,不可逾越的一环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大师、后现论家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他1929年7月29日出生于法国兰斯(Reims),2007年3月6日于巴黎病逝。他早年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1968年出版的《消费社会》,1976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以及《生产之镜》《完美的罪行》《物的体系》《幻觉的终结》《拟像与模拟》等。其著作被公认为后现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的阐述,成为学术界批判、理解消费社会的思想基础。他在“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方面卓有建树。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叫作“后现代”的年代,让・波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常被误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者,他批判过福柯等后现代主义,明确表明自己不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2000年,世界著名的SAGE出版社出版了“现代社会思想大师”丛书,其中有《让・波德里亚》卷。在这厚厚的4卷本的书中,共收录了88篇评论波德里亚的重要论文。而他1970年撰写的《消费社会》一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让他风靡于大众。《消费社会》是他使用政治经济学方法批判消费社会状况的作品,但是其描述却直接指向了以大众传媒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图景。[1]波德里亚的学术影响空前巨大,涵盖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层面,他的思想体系掀起了理论界的批判思潮,后被称为“波德里亚效应”(Baudrillard Effect),他被誉为“现时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作者”。
波德里亚最早提出了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文化行为;而商品,不仅具有经济意义,更具湮幕意义。比如高经济资本的工商业主的时尚消费点在于进口汽车、拍卖会、私人别墅;高文化资本的教师的时尚消费点在于先锋音乐节、境外自助游或是科技产品。而低经济资本、低文化资本的务工劳动者的时尚消费点在于快销品服饰、智能电子产品、游乐投入。纵然需求的消费点不尽相同,但是内心满足后的愉悦相差无几。在时尚消费过程中,社会对于消费的文化认同通过媒介不断地输送给消费者,从而使群体消费者对于消费之外的某种意义达成共识,人们对于时尚消费的共识促成消费过程中心理的满足,也在社会文化认同中彰显了自己的地位、身份、情趣和美感。正如语言是一种表达工具,而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消费作为一种符号交流系统,也不是消费者个人所能决定的,消费者只能在这种社会的逻辑上进行选择,并通过选择表达意义和信息。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曾说过:“一个人只要头脑清醒,肚子饿的时候,绝对不会把身上仅存的一块钱去买食物以外的东西。可一旦衣足食饱,他就会开始考虑其他用途。在电动剃须刀和电动牙刷之间,便可以说动他做出选择了,因此,在价格和成本之外,消费者需求,也可以成为一项可以管理并操纵的东西了。”[2]
时尚消费口径多元化,时尚消费相比于基础生活必需消费的支出比例逐渐加大,人们为取悦自己或别人的消费观念形成,基于内心幸福感的消费逐渐成为刚需,而不仅仅完成生活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这一社会消费意识形态的形成,促成了时尚消费文化在西方国家消费领域占据导向地位,在标榜个性和新意识的土壤中,冲破特定时间点意义上的陈旧与落后,萌发出逐步吸引更多追随者的社会消费意识形态。在社会消费视域下,这种消费认同感的建立改变了我们的心理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消费导向,从而左右着当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向前的动力已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环境的影响中,在信息社会文化共融性的推动下,跨越地域和种族的局限迅速传播开来。
从消费文化的地域性传播来看,欧洲大众文化的兴起,尤其是青年文化的兴起对于时尚消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自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以来,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由谨慎和批判态度,逐步演化为探究和尝试,进而成为新生代所追随和推崇的对象。但是对于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或5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在消费观念上相对保守,又经历了十年“”的文化断代,在时尚消费的冲击下依然保持冷o态度,对于美食、服饰、流行文化的关注非常少。随着移动媒体终端的普及应用,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颠覆,直接对城市中老年人甚至是一般收入的城市老年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部分群体开始学习和体验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消费模式也由实物性消费向虚拟性消费转变,中国一、二线城市的老龄人口中大多数都有尝试香港、台湾、东南亚跨境游的经历,这种旅行时尚消费增加了他们的谈资和幸福感。由此可见,时尚消费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是由物质层面的满足到精神层面的满足,由个体到群体的延伸,由区域到广泛的扩展,由新新人类到老龄人群呈递进式的改变过程。
时尚消费文化的发展和延伸离不开传播渠道的载体推动,我们的媒体形式已由农业社会的口耳相传,经历工业时代的机械革命,伴随着“互联网”和“知识大爆炸”的出现,跨进以多种传播媒体渠道融合共生的知识经济时代。
三、从主流媒体到媒体的多元化
在传播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媒体,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便受到各种形式自媒体的冲击。这种“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借助现代电子信息的手段,向特定或非特定的单个人或群体传递规范性或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包括论坛/BBS、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这种受众即新闻源的传播方式,使得普通大众作为单元个体,也可以成为新闻的中心,提供和分享个体经历的事实,成为全球化信息和新闻分享的新途径。
早在20多年前,主流媒体和其他媒体的融合,已经在学术界被提出。媒体融合发展至今,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打造一个新型的传播体系已经成为新的目标。
基于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利用主流媒体传达有关消费的途径越来越边缘化,而通过自媒体的信任消费则发展迅速。据统计,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平均每一天会看110至150次手机,去掉睡眠时间,平均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也就是说,如今人们的时间大多都花在手机和互联网上,这必然导致很多传统型产业和消费模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企业家意识到时生了变革,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众多传统企业都陆续在开辟新的领域,寻求转型。
如今,商业竞争的传统格局已经被颠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渠道,无论是金融类、电信类,抑或销售类、工业类,都在寻求在最终客户端的移动电子产品上,比如与其关系密切的多媒体手机终端,获得属于自己的定位,功能开发几乎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微信为例,这款源自腾讯公司QQ软件庞大的客户群体派生出来的一款轻应用,吸引了众多第三方公司申请接口进行推广,于是就诞生了“微营销”的概念,“微商”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以高广告覆盖率和有效投放率为特点的媒体渠道。
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做“微营销”,这种新兴的“粉丝经济”让营销又一次面临巨大挑战。融合媒体下的推广模式成为商家营销的重要课题。营销者由起初的以企业推广为主,逐渐向以个体自然人口碑式、朋友圈式为主体的“微商”营销模式转变,并渗透于社会服务生活的各个领域。
新媒体传播时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作为新信息的基础设施“云+网+端”在媒体行业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而媒体融合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则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的爆炸,无论是高密度娱乐头条,还是周期性节目如《爸爸去哪儿》等综艺类节目,都在“云+网+端”的平台模式下,拓宽了巨大的时尚消费渠道。《爸爸去哪儿》节目组甚至一个月赶制出一部电影,在春节期间作为贺岁电影投入市场,这种快速制作、快速营销的案例在媒体节目中尚属首例。
在多媒体融合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已被不断颠覆。这些改变带给大众的是更多的以“我”为中心的贴近式消费体验,更多个性化的消费给大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营造一种趋势,一种时尚的消费观。
四、媒体与时尚消费文化的高度融合
消费观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已经颠覆了大众的生活,引领这些改变的是崇尚时尚消费的新生代,陕西省统计局的《西安市城镇新生代居民消费形态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日常消费性支出占月收入50%至80%的人数占一半以上(51.3%)。2015年消费支出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服饰类、旅游类和美妆护理类,人数占比分别为25.0%、11.0%和9.4%,家居类、电子产品类和食品类占比紧随其后,分别为8.8%、8.5%和7.7%。由此可见,服饰、食品等基础性、产品型消费在新生代消费支出中仍占据主要地位,但旅游、美妆等服务性消费也逐渐成为新生代的主要支出项目。
就服务性消费发展成为主要消费门类的态势可见,新媒体的介入已使消费品本身的物质性符号转向服务消费的仪式性符号,服务性消费已成为时尚消费文化的一部分。
网络媒体《华丽志》的基于中国引领时尚消费的80后、90后消费群体《2015中国时尚消费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平均51%的人每月仅在实体门店消费1至2次,而大多数消费会以“线上”消费为主要渠道,可见我们的多元化媒体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时尚品牌在哪些媒体渠道上更容易显现呢?调查显示,在传统的纸媒保持15.3%的态势下,“朋友圈”口碑推荐影响力达14.8%,而手机APP和海外网站也是大众获取时尚资讯的重要渠道之一。由此可见,时尚消费依然受到新媒体融合的影响,逐步呈现由单一渠道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媒体融合也为时尚消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复合式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快速、直接、国际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新语境下的时尚消费文化已经进入了复合式状态,二者互为基础,相互依托,创造了新的消费态势,这种态势亦会继续发展,呈现更新的文化反馈和经济特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消费社会[M].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2]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不确定的年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跨境电商网络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