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学生目前的状况
1.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活泼开朗、天真烂漫,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这一点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与音乐的接触却十分少。城里的孩子上各种各样艺术兴趣班,有的学舞蹈、有的学钢琴等等。而据我了解,我们的学生却没有一个。所以,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得不是很自信,这一点七年级的学生表现尤其明显。我也做过一个小的调查,我问过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是不是喜欢音乐课,结果约有75%的学生都表示喜欢,当然也有说不喜欢的。还有的学生认为音乐是“非统考科目”不重要,只要学好语数外就好了。这些问题都说明: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是有的,只是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看法不对。带来的后果就是课堂上学生不够专心,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不去积极大胆地参与完成。
2.学生基础
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很差。在七年级中能识简谱的约占15%,能视唱简谱的约为4%,能唱准音的几乎没有,能掌握课本中出现的乐理知识的学生约占10%,这些数字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目前我们学生的一些现状。
二、课堂教学现状与反思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音乐课堂中音乐的学科特点还不够突出
“音乐是情感艺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这就要求音乐教学要以情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开展教学活动。但事实上,在平时教学中,我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目标,只是为了简单的教唱歌曲,或是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把课上成简单的唱歌课。所以,就造成音乐游离于学生心灵世界之外,无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与音乐产生共鸣,当然这样的音乐课也就失去了音乐课的意义。
(2)音乐课堂教学不够细腻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学生出现问题或我发现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去解决,总是草草了事,表面看上去我是点到了问题,可其实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遇到音高不到位,音不准时,有经验的教师可能会用手势或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直到学生唱准。而我往往就是说一下:“这一句音不准,我们再来一次。”等之类的话。唱一遍后也不管问题是否解决又匆匆进入下一个环节。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也试着在课堂上这样做:我用动作、表情甚至舞蹈去帮助学生理解,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细节,争取做得更好。
篇2
初中音乐教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传统文化课的学习重要性一直制约着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笔者认为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初中音乐教学整体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初中教师对于其认识不够,往往认为初中音乐教学不是主要文化课的学习,不用投入巨大,这是初中音乐教育的普遍现象。第二在,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初中学校往往很少是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音乐教学,往往都是临时应聘相关教师担任课程教学,这无疑会给初中音乐教学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非专业化教师对于音乐教学的体会与专业化音乐教师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第三,音乐教学设计体系不够完善。音乐教学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课程教学之一,很多学校音乐教学课程不开设,为了更好的节约资源。
初中音乐教学都是根据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的,依据教材模块开展,而缺乏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学生往往对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是很高,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总之,针对以上几点初中音乐教学现状的分析,我国初中音乐教学还是处于低端水平,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二、初中音乐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培养音乐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必须转变传统对其的思想认识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因此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相关建议,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对其的思想认识,针对目前初中教师对其认识不够,要进行调查,转变相关观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必须将初中音乐教学放在同文化课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更好实现素质化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前提和基础。第二,合理化音乐课程的设计。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多媒体技术辅教学是典型代表,要充分发挥其强大的视觉优势,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初中音乐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音乐的兴趣与爱好。第三,积极引进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师资力量是其初中音乐教学的保障,更好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加大人才引进,目前初中学校专业化人才相对较为缺乏,往往表现一个教师担任多学科的教学,这无疑给实现素质化教育发展带了极大困难,所以笔者认为要积极引进专业化音乐教学人才。
此外,初中音乐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积极培育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要积极转变文化课重要性高于其他的课程的观念,为了更好实现初中学生素质化发展要以更为科学的课程设计,要以更加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专业化、科学化总体目标。总之,初中音乐教学不断创新与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化教育要求,素质化要求是时展的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传统教学观念 创新 初中音乐教学 分析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74-01
1 目前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我国的初中音乐教学在应试教学的制约下缓慢发展,初中音乐教学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取消了音乐课,被其他科目所取代,现在大部分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就是简单地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唱歌的层面上,这些都制约着音乐课发挥其自身的功效,学生的素质得不到培养提升,下面简单描述一下问题的几个表现。
1.1学生的乐感基础较差
初中生的身心发育应该备受关注,因为这一阶段的发育为以后学生自身的素养奠定了基础,学生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也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上好音乐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然而现实中学生上音乐课是从学习声乐开始的,这个年龄的学生对声乐的理解不够深刻,学起来难免有些吃力。因而教师的教学难度比较大,需要慢慢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声乐概念,不仅懂得开口唱歌,还要学会如何开口、如何发声,如何才能唱得更好;同时理论知识学习也非常重要,了解声乐的相关概念,不断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力。总而言之,声乐基础薄弱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一大制约因素。
1.2教学观念较落后,传统思想制约教学
教学观念在音乐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教师有着怎样的教学观,直接决定了课程质量的好坏。而反观当前的初中教学现状,我们会发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沿袭旧有的“三种唱法”套路,显然是制约初中音乐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因素。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且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而就当前的形势来看,这种教学观念显然是落后于时代的,不利于学生与时俱进,了解并且学习关于声乐的最新知识,最新发展动态。思想陈旧,不求变通,不愿关注当前音乐教学的前沿成果,对声乐理论发展动态缺少应有的感知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是当前教师思想观念陈旧的重要表现。
1.3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
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古板陈旧,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可是当前在我国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太过“一视同仁”,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于学生没有全面综合的认知和把握。因而在教法上不思变通,比较单一,不能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最终影响到音乐课堂的魅力,使得原本充实有趣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新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的相关方案及其具体应用
素质教学要求从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等,因而音乐课堂要想“活起来”,就必须要有所突破,注重三个层面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 推动音乐课堂不断创新。这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发展
教学观念对于课堂教学工作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作为中学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改进课堂的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不断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现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原有的单一的模仿训练方式或者说教学模式。
2.2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
音乐教学虽然要注重理论学习,但是对学生自身特点的要求也比较高,在教学方式上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只有把握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采用多样化训练模式,才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第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沟通与了解。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为每一个学生作备案记录, 加强对学生全面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关和沟通,了解学生的习惯、喜好、发言特点,歌唱条件以及发音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声带的保护很重要,一定要采取正确而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既不损害声带,又能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对每一位学生的了解,制定出详细而周全的训练方案,不仅能提高训练的针对性,而且也能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提高音乐训练的效果。第二,在教材的讲授以及技巧的传授中,教师也要做到教材与课堂教学实际相结合,技巧与学生实际情形相适应。
3 要尊重支持并把握科学的教学原则
科学的教学原则符合教学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科学规律的教学原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细致深入的研究,只有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探索适合本班同学的教学方案,尊重教学规律,才能够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比如,音乐教学要注重基础训练,更要讲求循序渐进,教师慢慢引导学生从树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开始,一步一步深化,强化对音乐的感知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相关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科学的教学原则,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进而改进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袁善琦.论音乐创作教学的意义与实践[M].中国音乐教育,2006.
[2]张霞.试论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J].考试周刊,2011(43).
篇4
新课改后,很多学校改革了音乐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多元化教学,唱歌、乐器、识谱、乐理统统纳入了音乐教学体系,有的学校还开设了音乐教学的课外平台,如音乐社团等。总之,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但是,与国外的音乐教育相比起来,我们仍有较大的差距与进步空间。
一、初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的基础音乐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仍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三点问题:
1、部分师生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音乐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素养对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开发人的智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显然人们还没有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这个层面上,没有在思想层次上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以致学生、教师都无动力,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考试也可有可无。
2、音乐考试内容单一、方法简单。长久以来,初中音乐考试基本处于简单唱唱歌或者发一张音乐理论试卷,进行开卷考试的状况。有的学校还甚至没有音乐考试这样的要求。这种音乐学习评价状况不可能全面了解学生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体验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得不到切实提高。
3、音乐考试要求不严、不规范,评价效果不尽人意。初中音乐教学是按照国家教育部以及教育法规的要求开设的,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很多学校从不将音乐考试列入到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范围中去,有关部门也很少有人去视察、调研音乐教学的情况。这种状况就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课漠不关心,音乐能力根本没有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
二、巧妙运用导课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育日渐成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知识,对音乐理论问题也有所关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学生接触的音乐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看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新颖,因此,音乐教学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艺术世界的殿堂。
1、利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广大音乐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手法。的确,多媒体画面内容丰富有趣,形象逼真,加之多媒体音响效果,能是音乐的感染性充分释放,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获得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
2、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中学生对叙事性内容的艺术作品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点,在课前准备一段与课题相关的视频或故事作为开场,使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时,因艺术内容取材与我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情感变化跌宕起伏,叙事性很强,所以教师在正式引领学生欣赏前可以先讲述故事,了解艺术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的内在深意。
3、以配乐朗诵导入。音乐本身具有模糊性、非语言性的特点,在音乐鉴赏中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借助诗歌的艺术形式来导课,即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又能突破传统导课模式的瓶颈,创新导课形式,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联系在一起,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推波助澜。
4、用演唱的形式导入。演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教师或学生的引唱,更是同学们所关注的,通过范唱的形式,能使学生对音乐获得整体的认识与感知,并留下较为深刻的记忆,有助于下一步的教学开展。用演唱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歌曲导课,不仅显得贴切自然,而且还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增了知识量,是一种很好的导课方式。
三、重视合作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与理论,已经成为新课
以来最成功和最重要的教学改革之一。合作教学是一种综合活动,它将分组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将传统意义上教学活动中的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变成多向交流,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歌唱课的合作教学。在以往的歌唱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让教师来牵着学生走,学生只能紧跟着教师的思路与步伐。即:教师先分析作品基本的调性、调式、主题风格、演唱形式等,然后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的轨道行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先入为主,学生多被硬性的、被动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极大地消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合理地应用合作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较大改观。
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 高效课堂 审美教育 艺术熏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7-0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音乐认识和艺术观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教学重点。
一、初中音乐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初中音乐学科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音乐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新的教学模式,为初中音乐教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音乐教学实践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依然是以交给学生歌唱视听技巧为目标,教学评价也是以学生具备的歌唱能力为标准。新课改的理念和观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观的形成和提高的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形成了新课改知识理论上的改、口头上的改,实际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改。同时,音乐学科不是中考科目,在一些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着一种可有可无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新课改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二、构建高效初中音乐课堂的策略
所谓高效音乐课堂即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学习能力有了相应的提高,我们就视为课堂教学具有一定效果。具体怎样才能构建一个高效课堂呢?
1.注重学生音乐知识的收集、选择、整理和使用
在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到学生艺术观的形成。但是学校是有整体的教学计划及课时计划的,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是否能把应该掌握的知识都能传授学生,是音乐教学效果保证的前提。初中音乐教学,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一直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况且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一些相关的音乐理论都无法在课堂内得到充分的学习。这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策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增加学生的知识视野,网络上有许多的音乐网站,在那里,有很多的音乐知识可以成为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资源。教师可以采取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到网络上搜集音乐专业知识,成为学生获得音乐知识和相关网络信息的途径。特别是对于音乐理论的掌握。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未免显得枯燥和乏味,但是如果把学习的方式改成学生自主自愿的网络学习,那么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进行网络搜集完成对乐理知识进行选择、收集、分析、整理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全面的乐理概念,并进行网络层面上的的释解,而且还能够形成不同类型的范例,进一步形成和建构学生的音乐知识,形成完整的图式建构,获取比较全面和深刻的音乐理论和乐理知识。
比如进行歌曲《桑塔路琪亚》的教学,这一课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3拍子歌曲的指挥图示。我准备了电视机、DVD、钢琴、音像资料、地球仪等,然后通过学生事先的预习了解了这是一首意大利民歌,然后提醒学生,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在地图仪上找到意大利这个国家,然后简单介绍意大利。最后播放这首歌曲的视频文件,让学生谈自己收听后的感受,了解三拍子歌曲的特点,感受音乐之美。
2.上好音乐欣赏课提高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人们依靠聆听音乐,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音乐的形式和流派是多方面的。乐曲、歌曲、器乐曲都是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而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感受。音乐历史上,有很多的音乐家,他们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流传于世。随着音乐作品,很多的关于音乐和音乐家的故事也是不断传颂着。但是初中音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进行全部的讲解,影响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欣赏的能力。所以提高音乐作品欣赏课的教学,是初中音乐教学高效性的保证。
音乐是艺术,学习艺术可以提高审美。所以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还应该把审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优美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审美意蕴,教师应该将音乐审美教育作为欣赏课的重点。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引导学生融入到音乐作品的意境中,使学生触情生情,实现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便顺利学习音乐知识。
3.高效初中音乐可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
音乐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水平,就可以提高音乐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音乐是可以愉悦人心灵的世界通用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论水平,对于学生继续深化音乐知识的学习,后期对音乐的创作都具有一定意义。学生掌握音乐理论,可以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感染力,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音乐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一首乐曲,不同的人听到后会产生不同的感想,所以如果教师单凭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而进行讲解,势必要框住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注意到音乐作品的内涵,也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的影响。从而收到陶冶学生性情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注意音乐在学生中个体差异和具体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形成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长江之歌》的教学,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之歌的歌词就是一首气势辉煌的诗歌,这节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可以从抒情音乐的角度开始,体会《长江之歌》采用的典型重复与对比的创作方法。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听觉感受。
音乐学科是构成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品味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认真思考美术教育的目的,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的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艺术美感的教学方式力图发掘学生最浓郁的自然兴趣,环境在于教育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景中生情,情中应景,如若在学生感知萌芽阶段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自我兴趣,情感思维开始发展,直至成熟完善,这将对人的思维判断,情感理解等多方面的感知领域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艺术美感教育方式对成长初期的学生来说意义深远,有着一定的人生启蒙作用。
2艺术美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艺术美感教育途径多种多样,最为根本的便是能够遵循“以人为本,自然为主,抓住审美”几大要素来组织教学或者安排活动。中学课程将教学划分为听、唱、形式演示、理论普及、探索现实等多种教学模块,实施教学时需要将各个模块联系组合,形成生动形象的知识链,情感主线等关键因素,能够让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观察学生状况也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效果,做好及时的总结,以便于快速调整教学方式。
2.1音乐互动及交流
师生间的交流形式多半限于言语的交流,艺术美感教育可以注重利用声乐“无界限”的特点,在一些抽象问题做以形象音乐的表达,学生能够快速全面的理解问题现象,同时增强了互动性,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根据老师示范的节奏让学生模仿,接着使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即兴发挥。
2.2抛砖引玉形式
一些具有特点或者典故的音乐,教师可以通过描绘一个故事场景,引入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最终围扣主题,引出音乐。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故事引人入胜,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留给学生自主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模仿教师演示的音乐来加深印象。
2.3资源组合分享形式
教师可以运用闲余时间寻找课程相关的资源,在论坛、博客、报刊等互动式平台上分享探讨,这样不仅增强了师生沟通,而且丰富了课余生活。3.4活动组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内容可以多元化,例如包括听、看、猜、想、比、演等实际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真实体会,能够探索发现不曾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在一定的音乐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创作。
3艺术美感培养方式应用与现状分析
初中生经历了小学时代的心理成长初期,对于事物的主观判断有所提高,但是还是不能够准确地做出判断,他们往往能够懂一些事理,有时却又会犯错误,面对生活和挫折,有时会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是放弃的态度。因此,艺术美感式教育需要教师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力图营造一个公平公开自主的学生成长环境,并且允许学生犯错误,提倡学生自我错误自我发现,以及及时纠正。在学生的创作能力上需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产生动力,鼓励他继续探索发现并且能够做出自我总结。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并且更多地接触实际,让他切身体会世事真理。中学年龄段的学生富有创造的天性,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探索心,同时还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规律,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稳定的发展与提高。初中声乐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事物音乐的思维判断能力。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教案式”教学,学生经常面对教科书上死板的内容以及老师生硬不变的讲课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平淡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也会被打磨殆尽。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去欣赏音乐的完美,能够多听、多想、多探索,同时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对不同的音乐拥有自我的理解与感知。教师不能对学生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心理轻易否定,需要多加疏导沟通,摆正学生的成长心理。每段音乐都是人或事物情感的化身,它们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来看都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很多时候,学习主要靠的是自我的努力以及动力,老师的帮助相对而言往往是比较有限的,然而在学生成长初期,孩子的感知启蒙,事理积累都将由老师担起大任,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过程,适当的时候加以疏导排解,引导学生培养自我反省的品格,冷静客观的批评心态,以及用扎实的基础和努力的练习来提高自己。
4结束语
篇7
根据温州市教育局课堂变革实验项目要求,音乐学科初中学段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方案中提出:为了更好地落实n标理念,将“音乐评述”作为本次课堂变革的突破口。面对新要求,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聆听欲望、撬动学生思维、触动学生心弦,引领学生恰当地“音乐评述”,切实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
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对于歌唱、听赏、演奏、表演的方法、具有一定的音乐评述及评价能力。
案例描述:
1.《丰收之歌》一课在教学准备时的片段设计:
①针对初中高年段学生已具备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及学习能力制定一个课前自主学习计划,即采用“目标型学习模式”主导教学。
②分小组合作探讨,在初听歌曲、感知歌曲中生成具体目标。如“聆听了这首歌已知道哪些内容?还想知道什么?”由此生成了目标内容,即“了解丹麦及其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有关丰收场景的民歌”“编一个丰收舞蹈”
③经师生进一步交流,完善新的目标内容。如“了解中国表现丰收场景的民歌”这一目标内容,发现表现丰收场景的中国歌曲很多,但究竟哪些是民歌,哪些又不是呢?这又产生一个新的评述主题。
2.《音乐与生活》一课在教学导入时这样设计:
①观看本校周一早升旗仪式的全程录像,学生讲述升旗礼仪。
②回忆在这个活动中音乐响起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配合音乐进行的是什么画面?
③说说你还在什么场合听到过这段音乐?你的情感体验怎样?
案例研究:
上面的几个教学片断都突出了“音乐评述”这一重要环节,但在音乐新课程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音乐评述”能做到我们预想与理想中的效果吗?“音乐评述”是否贴切音乐主题思想?于是,我们在反思中留下一个问题――学生是否懂得欣赏、会评述吗?真正地成为了课堂上的“知音”吗?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学生是否真正领悟音乐、理解音乐,生成了音乐评述的能力。
一、学生音乐评述能力的现状分析
1.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音乐评述能力的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从教学的角度看是学生智能的差异、学习动机兴趣的差异,学习风格、方式的差异、学生思维的差异、学生接受与反应速度的差异、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的差异以及认知准备的差异等。
在上述的案例《丰收之歌》片段设计中的第二环节:分小组合作探讨,在初听歌曲、感知歌曲中生成具体目标。如“聆听了这首歌已知道哪些内容?还想知道什么?”由此生成了目标内容,即“了解丹麦及其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有关丰收场景的民歌”“编一个丰收舞蹈”……。现再例举这么一个众人皆知的教学案例:老师把《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
2.学生对“音乐评述”参与度不高
在现实课堂中,还存在着教师“一言堂”现象,常有的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在欣赏音乐作品后便滔滔不绝地分析作品,漠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的独特性、自主性,把自己的想法、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音乐,师生间失去了人与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情感陶冶、精神拓展的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更没有空间让学生进行的音乐评述。
3.“音乐评述”中的“天马行空,现象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经常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讨论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尽量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尽量能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从而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音乐评述”。但上述的情况中常常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学习音乐,最怕的就是对音乐木然,没感觉,游离与音乐之外,这根本无法建立起与音乐关系的桥梁,更不能走进音乐,享受音乐。
二、改变“音乐评述”现状的对策
“音乐评述”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音乐课堂上的知音。
1.把学生的个体差异看作是巨大的教学资源
差异是个性的源点,是风格的雏形,音乐的不确定性和多维特征恰恰呼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智力、能力、态度、情感、文化背景等因素都构成了学生内在的“资源”,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所以,学生使教学资源变得非常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为教学所用,成为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源。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音乐能力的差异,在思想、意识、行动上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不要对少数音乐能力强的学生过分宠爱,而对那些音乐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就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导致学生音乐活动的参与性不高,更谈不上对音乐的评述了。
2.扬长避短,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差异,教师要能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勇敢积极地参与课堂,无论问题解决得如何,老师首先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从老师的及时评价中得到满足、自信和鼓舞,继而不断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篇8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通感;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51;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8-01
音乐欣赏是运用形象思维能力来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作品,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当前,音乐欣赏课课时少,内容多,欣赏教学任务较重。如果反复聆听每一个作品,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设法改进传统教法,提高欣赏效果。本文研究通感、联想和想象在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视觉和听觉之间的“通感”关系领悟音乐
在心理学中,通感又叫“移觉”。利用通感,人们能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音乐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互相沟通联系,声音似乎会有形象,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感觉和听觉相通。借助直观的视觉(图像)来辅助听觉感知,把与欣赏材料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运用视觉感知音乐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例如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采用中国的五声音阶写成,简单质朴,线条流畅,抒情优美。乐曲中,笛、箫、琵琶、二胡、中胡齐奏,弦管合鸣,悠然自得,从容不迫,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但是,由于欣赏能力有限,有些学生很难体会到这种意境。因此,音乐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件,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比如,随着优美的旋律响起,用幻灯呈现这样的画面:湛蓝的夜空,彩云片片,一轮明月若隐若现。画面与音乐相互补充,情景交融。这样,抽象的音乐便转化成直观具体的视觉感受,乐曲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容易进入乐曲的境界,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欣赏者仿佛觉得徐徐的晚风中,彩云悠悠飘动,音乐在云层穿梭,音乐的美感油然而生。再如歌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学时先让学生欣赏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强烈的阳光下,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踏着伏尔加河的沙滩,艰难地行进着。这时,音乐出现了,能听见纤夫们沉重的声音。“拉完一把又一把”,路是那么漫长,看那领头的老者,目光多迷茫。“踏开世界不平路”,这是那个小伙子发出的呐喊……艺术是相通的,而这里何止是相通,分明是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正因为音乐和美术所表现的形象是那么相似,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才能运用“通感”提高音乐欣赏效果。
二、通过对歌词的理解让学生去联想歌曲的形象
许多优秀的歌曲,其曲调和语言(歌词)的结合是非常自然和谐的。对词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对曲子的理解。因此,欣赏前如果先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在这基础上再去感受歌曲,学生就会自然地由词联想到曲,由曲联想到词。词曲互补,音乐欣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开头,乐曲节奏舒缓,曲调悠扬,飘然而至,如春天般的优美。再看幻灯引出的歌词:“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歌词简洁而亲切,把曲子的意境和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极易理解。再往下看:“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歌词连绵起伏,情绪温柔缠绵,四季之景如诗如画。通过对词的理解,学生会联想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及对祖国和故乡的怀念。发挥联想,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真谛,这是音沸郎偷囊惶踅菥丁
三、给乐曲配上文字说明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和歌曲相比,器乐曲作品没有与文字结合,音乐的内容就不像歌曲那样表达得具体明确。对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教师应根据乐曲内容配上恰当的文字,以引导学生欣赏时去想象。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的音乐形象,往往正是乐曲要表现的形象。比如《江楼钟鼓》(《春江花月夜》第一乐段),可以先为乐曲配以下的旁白:一抹晚霞,洒在江面,晚霞中远处钟楼隐隐可见,江面传来阵阵鼓声。钟声还在江面回荡,碧波荡漾,渔船悠悠……乐曲中加入这样的旁白,能够启发并规范学生的想象,直接引导学生领会原曲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文字的提示,乐曲中琵琶声、箫声、古筝声各自描述的对象,在学生头脑中由抽象模糊变得具体清晰,春江傍晚迷人的自然景色宛如一幅画面展现于眼前。想象给学生创造了美妙的意境,再加上民族乐器特有的音色和惟妙惟肖的演奏,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音乐艺术的美感因此得到升华。欣赏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交流他们的所感所想,使音乐形象更为清晰,对乐曲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四、结束语
音乐欣赏是运用形象思维能力来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作品,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不仅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重视通感、联想和想象的灵活运用,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琦.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