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三级教学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4]孔焱清.关于校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6.
篇2
首先,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是提升管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与必要的保障。其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学资源地整合与优化,是达成使用效率最优化的必要途径,进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助推与保障。第三,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者个人管理水平与信息素养。通过对数据平台的合理运用,确保教学管理者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畅达,有助于教学管理者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的技能,促进其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第四,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在提升教学管理档次与水平的基础上,推动高等院校的教学向着管理科学化、质量监控规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以及教学资源共享化的目标发展。
二、高等院校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1.促进信息多元化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
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完整的过程,期间需要各种相关的信息支撑与资源保障。而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由于缺乏网络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凸显出信息孤立、共享程度低、信息沟通渠道过于单一以及交流速度缓慢,易于丢失和损毁等弊端,因而,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低下的严重后果;而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则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构起数据交流平台,并且切实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得信息的交流呈现出多渠道流动的发展态势,并且在流动速度、完整性以及互动性等方面彰显出巨大的优势,使得信息覆盖范围增大,触及领域得到有效拓展,进而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
2.优化信息保存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高等院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在信息保存上大多采用纸质保存的方式,不仅存在着工作量巨大、存储烦琐以及不易管理等弊端,同时,由于纸质材料存在着易于破损、易燃、怕潮湿等缺陷,使得信息长时期地存储较为困难,会造成信息资源的非常化流逝。而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数字化保存技术,不仅具有存储量大、易于保存以及便于管理的巨大优势,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保持信息流通的连续性,既能够保证信息流通的方便快捷,又能够有效地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完善与否,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
3.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档与发展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发展目标的实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而对于高等院校培养目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由此引发了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创新与发展。信息化社会为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创新与提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地保障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全面、准确的掌控,进而达成及时、快捷的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应和,切实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高校软件设施建设的层次,实现与社会发展的相适与相融。
三、构建高等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途径
1.以信息化管理理念为导向,促进教学管理思想的转变
教学管理是一个涵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学生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以及各种教学档案管理等诸多管理内容与一体的完整体系,是规范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因信息交流缓慢、渠道单一、人力物力需求量巨大以及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的存在,已无法切实满足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借助于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与变革,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管理思想的束缚,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借助于网络技术的支撑,构建起先进的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用以引导与规范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强化管理设施的建设,为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建立起依托信息化技术的数据管理平台,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材信息、师资信息、学生信息以及教学档案等诸多教学管理资源进行有机的集成与整合;其次,加大信息化教学管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施的基础上,各高校应注重对适用于本院校教学实际的管理软件的研发与运用,以期实现对管理系统的不断升级与提档;第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用以推进与维护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发展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对教学管理行为的规范与约束,是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准则。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够有效地满足高校教学管理实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以及效率化发展目标的需求,进而推动与维护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3.注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趋于完善的重要基础。相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在实现管理理念转变、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必须培养与引进一大批精通信息化技术,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具备创新意识与高度责任心的管理人才,用以充实与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这就要求各高校应本着自身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对内实施专业技术的培训,对外开展人才、技术以及理念的引进,以便于促进为维护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实效性与发展性。这对于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的提升,能够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撑。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评估 质量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1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条件之下,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而建设成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学校。同时,还需要对各大高校的教学进行评估,进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1 实施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是落实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高校进行教育教学评估,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部门对高校的管理与控制水平。同时,还能够帮助我国各大高校对自身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环境进行完善,提升各大高校的办学实力及综合素质能力。除此之外,进行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还能够使高校教育中本科教学工作的优势得以发挥,进而逐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2 高校教育教学评估的内容
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加血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规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以学校教学工作为核心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评估。主要对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力量、教学条件、高校环境建设以及教学管理风格等7项一级指标及以下的19项二级指标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教育部是通过对高校二级指标下的43个能够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其中的办学思想、专业、结构及学校中的设备、相关的经费等进行观测与评估,进而据此来对高校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估。
3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实施效果
对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进行评估的因素是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以及43个关键性的观测指标构成的,因而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就是从这些因素着手观察、考评的。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行得十分顺畅,且呈现出了一种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认识到了教学建设对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及作用,因而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开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硬件,加大相关的投资建设力度等,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硬件和环境等。同时,在进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时,很多高校进行了院系自评、校内专家自评、院系整改及转校复评等多项环节,来不断地提升与完善。此外,还通过加强相关的教学建设、对教学管理进行规范、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校园环境等来尽可能地实现高校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目标。
4 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是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这个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以世界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评价业绩的四大标准模块,能够有效地对相关的管理职责以及产品、资源的管理进行观测、分析与改进。只要其在现代化企业的运营基础之上具有通用性与适用性,就可以将这个管理体系标准应用于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近几年来,我国已经有数百所高校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因此,高校可以依据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标准及内容,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开展教学活动的相关软件和硬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进而促进该校的发展。
5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和区别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容性。第一,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立起一所全方位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等院校,进而为高校学子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使其成为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合格人才。同时提升高等院校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认可度,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与发展。第二,其评估的内容具有兼容性。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系统与质量管理体系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与关联性。第三,这两个体系在实施开展的时候都需要该校的全体师生参与,都具有全员性的特征。同时,这两个体系在实施时都需相关的领导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第四,这两个体系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都是强制实行的。
同样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多的不同之处。第一,二者在建立时所依据的理论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依据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而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建立则是以高等教育l展规律及相关的教学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所得出的结果为指导,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及发展的状况制定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第二,指标性质不同。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教学评估方面的相关标准与指标都是经过统一规划、制定的,不同程度、形式的高校都是统一的。而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相关要求就比较灵活,其制定的方法就是依据学校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还能够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进与完善。总的来说,进行教学评估的标准比较多,强调评估的结果,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时则更注重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高校可以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6 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
我国教育部门对全国的所有院校实行的教学水平评估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求,各大高校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的状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高校还可以将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相结合,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与控制,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评价的控制过程,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形成一个可以互相支撑的体系。进而使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和质量管理体系协同共进,促使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深化。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已趋于成熟,达到了促进建设的评估目标。在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其中,同时将评估结果中的优点发扬广大,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与完善。高校教学水平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结合,需要对高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强化与完善,始终坚持提高教学的质量,最终实现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7 结语
高校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使得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及办学思想得到了深化与发展,高校中的领导们对于相关的教学设施、硬件设备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更换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设备,同时还加大了师资队伍及力量,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与相关课程的设置上更加专业化、人性化。除此之外,还在这一基础之上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来完善高校的教学工作。将二者进行融合,促使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谟彦.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4):24-25.
[2] 新宇.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75-77.
[3] 李长熙,李健楠.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6):50-58.
篇4
【关键词】教学档案 教研室 管理体系 一体化
引 言
教学档案是指在教学、科研以及教学管理等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资料。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工作的全貌,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基层组织,其教学档案是反映教学思想、教学管理与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教学相关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重视,各高校对基层教研室档案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和时展的原因,高校专业教研室层次的教学档案建设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效用的发挥。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在全面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教学档案管理体系,也为正在实施的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提供重要的保障。
教学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高校教研室档案在建设方法、建设内容、管理制度和效用发挥方面均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教研室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的建设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教研室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一般并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所有的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均是由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普通教员承担。因此,在档案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往往在材料收集、分类编目、保管维护等方面存在着随机性、非科学性、非专业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很多教研室虽然平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档案建设方案,许多经验没有总结提炼,许多资料没有以妥善的形式进行分类管理,时间久了,很多重要的资料遗失,许多好的经验没有得到传承和推广;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分类编目以及专人管理,在需要资料时,往往难以找到,从而使教学档案的利用功能大打折扣。
2.教学档案的内容不齐全,不规范
由于教研室档案管理普遍起步较晚,制度不够健全,档案建设的内容不明确,造成一些归档材料无章可循,从而导致档案材料内容不齐全,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
3.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
首先,多数教研室的教学档案是教员兼职管理,教员既承担着艰巨的教学任务,又有科研的压力,能够用在档案管理上的时间非常少,加上教研室一般没有明确的档案管理制度,从而造成档案的管理比较混乱。其次,多数教研室的档案管理还采用比较原始的手工操作方法,主要以纸质的形式进行档案的收集和归档,还未将比较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档案管理中,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效率。此外,一些领导对档案管理存在误区,对档案工作的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到位,也是造成档案管理比较落后的原因。
4.教学档案的利用率比较低,服务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实际的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更加注重档案的完整性,以档案的完好保存作为终极目标。因此,他们特别注重保护档案不受损坏,对合理利用档案考虑得较少。这也就造成了档案借阅比较困难,甚至一般人员根本无法借阅。据统计,高校档案的利用率一般在20%以下。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和学科评估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逐步实现教学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体会,从教研室教学档案建立的方法、教学档案应涵盖的内容、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利用价值最大化的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教研室教学档案管理体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教学档案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
1.教学档案建立的方法与途径
由于教学档案建设工作量非常大、过程繁杂,要确保教研室教学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就必须寻找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教学管理的经验体会,我们认为应采用以下措施,以保证教研室教学档案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1)强化全体教员的档案意识,全员建档。由于教研室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设立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这就要求在档案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教研室要把档案建设列入教研室工作计划,员思想,让教员认识到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教员的义务。(2)结合教研室的实际,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使得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归档有章可循。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对教学档案进行保存。(3)坚持档案材料的及时归档,确保教学档案的实时更新。设立时间节点制度,每周由值班员负责收集整理各位教师本周内的工作,交档案员分类保存。
2.教学档案的建设内容
为了最大限度地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管理的需要,在调研一些高校做法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研室教学档案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①综合性文件;②师资培养;③专业与课程建设;④教学条件与利用情况;⑤教学管理和质量资料;⑥特色类材料。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还应该配备教学档案的相关目录和保存时间。
3.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研室教学档案的作用,就必须从档案建设的观念、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强建设。事实上,完善教研室的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是高校的重要基础建设之一,也是加强高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笔者在调研院系有关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教研室的实际情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1)建立教学档案管理责任人制度。根据教研室的实际情况,教研室主任应为教研室教学档案的责任人,同时明确一名教员担任兼职档案员,负责做好以下各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本教研室教学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二是将收集的材料定期组卷装订,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三是做好平时的保管工作,对教员借用档案材料作好登记,并注意按时催缴归还。(2)实行教学档案定期检查制度,形成规范教学档案管理的长效机制。教研室每学期对现有的档案材料进行一次集中整理、分类归档,然后由系和学校组织两个层面的专项检查,提出整改意见,教研室按照意见进行整改,做到“以检促建,以检促改,检建结合,重在建设”。(3)实行档案员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教研室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员,档案的收集和管理方面往往存在非专业性、非科学性的特征。因此,档案管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学习与现代档案管理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档案的利用价值。另外,高校教研室教学档案有其自身的特点,档案管理员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寻求高校教学档案与一般档案的异同,同时针对这种特点寻求适合教研室档案管理的新方法和途径。
4.教学档案的作用最大化途径
建立教学档案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教学档案,为各类教学活动服务,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档案利用程度的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制订一套合适的方案,便于教学档案的查阅使用。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以发挥档案资源的应有价值。一是要提高教学档案建设的信息化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档案建设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在重视传统纸质档案的同时,逐步加强电子档案的建设,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网络化。二是要在档案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不破坏档案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对尽可能多的人员进行开放。同时要根据不同人员的具体需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开发计划以及查阅、借阅相关制度,提高借阅人的利用效率。三是档案管理人员要“走出去”,及时有效地利用反馈信息。分析借阅人的反馈信息并加以整改,是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因此,档案员要及时主动地了解教学档案的使用效果,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结 语
总之,建立教研室的教学档案一体化管理体系,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档案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各项教学活动,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为此,必须不断创造性地发展教学档案管理体系,使之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力量,在服务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伟. 关于实现高校教学档案利用价值最大化的几点思考[J]. 河套大学学报,2011,8(3):97-100.
[2]朱爱琴. 高校档案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 档案管理, 2012,194:93.
[3]陈一红. 对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32(10):108-110.
[4]周璇. 如何做好教学档案工作[J]. 陕西档案, 2011,(4): 31.
篇5
关键词:ISO9000;过程控制;质量改进;八项基本原则;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3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要想使学生管理工作跟上时代步伐,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模式。ISO9000质量体系蕴含着预防、监督和自我改进三大科学管理机制,既渗透了当代先进的科学管理思想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又借鉴了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融基本性与先进性为一体。[1]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并运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控制”与“质量改进”理念有助于克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将“结果管理”前移至“过程管理”,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个过程的计划、实施、监督与改进不断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标准的统称。它由质量管理体系技术委员会所制定,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12000多个标准中最畅销、最普遍的产品。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正是把质量管理从对产品进行评估转为对过程实施控制,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由质量保证转向质量管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得到了企业的广泛采用和认可,因其提出的以预防为主、全员参与等理念符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规律,也给学生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在ISO9000族标准的应用范围中教育排在第37位,可见ISO9000族标准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就已将教育行业包含在内了。
二、学生工作质量管理与过程控制的内涵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理念之一是“过程控制”和“质量改进”。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视为过程进行控制,依靠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监控,防止工作中出现偏离规范的行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稳步提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是各种环节和过程的组合。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可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可划分为若干个大过程,一个大过程又可划分为彼此相关的小过程。对每个小过程的有力控制是对大过程控制的促进与保障,对大过程的控制又为对每个小过程的控制指明方向。每一个过程都有相应的实施标准和工作流程,包括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实施、监控、反馈等。由于主体、周围环境及资源的不断变化,过程在实施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偏轨现象,此时要立足实际对过程进行改进,在维持―改善―维持―改善……不断循环中上升。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忽视了对过程的管理。其弊端是当工作结果出现差错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并导致后续工作的瘫痪,严重影响了工作效果和办事效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将“预防”寓于教育管理之初始,将“控制”寓于教育管理之始终,力争使学生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整个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精髓与灵魂。将其在高校质量管理工作中加以变通实施有助于促进高校学生工作质量持续提高。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赖于顾客,因此组织应该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从而满足顾客要求并超越其期望。[2]学校的直接顾客是学生,间接顾客是社会、家长及用人单位,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服务,产出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要求学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一切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其次,还要以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将家长的期望、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方案对接。学校与用人单位可以制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划,在完成学校规定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单位人才需求定向培养,如加设部分课程、企业文化的宣讲等,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对应单位工作,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时间,也大大降低了单位人员流动的频率及带来的损失,节省单位为招人、留人等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2]高校领导者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后统一制定高校教育管理质量方针与目标,并建立、实施一个稳定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增强教职工质量与责任意识,完善监控与考评办法,拓宽反馈渠道,以确保教育管理质量目标的实现。高校质量管理工作虽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必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体和领航作用。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2]高校质量管理工作除了领导掌舵,更重要的是要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团队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也要发挥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搭建一个学生自治、家长献言、单位参与、社会监督的平台。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2]高校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识别各个教育教学过程,明确各个过程的职能、规范和责任,理清不同过程之间的关系并识别与其他过程的接口,对所有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与分析,发现不合理或违规的地方不断进行改进。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2]将教育教学活动划分为过程时不能将所有过程都割裂开来,而要在正确理解各个过程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基础上用系统的眼光将有关联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明确整体过程的目标与规范,识别关键过程,在活动发生冲突时分清主次,在资源一定的前提下统筹安排,优化配置,保证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行。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2]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应当是高校追求的永恒目标。持续改进应按PDCA循环的方式不断进行,将成功的过程标准化,包括过程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确定、具体运作执行、总结执行结果、对结果进行反馈处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应在这个循环不止的科学程序的运转中得到不断提升。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个高效、准确、畅通的信息系统,对各环节和过程的数据进行全面灵活的收集,对社会中各信息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反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分析,利用相关质量管理工具及时发现数字背后的问题,为决策的制定与过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8.互利的供方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2]高校的供方是合适的教材、教具、教学设施等物资的供应者,以及优秀的校内外实验教学环境。[3]高校要建立教学物资、教学设施等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与供应商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建立更广泛、深入、长远的合作。积极与企业寻求合作,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强大合力,建立优秀的校外实验教学环境与社会实践基地,将产学研有效结合。
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1.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个过程和环节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完善学生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是过程管理的基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学生工作质量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工作质量总目标的要求,分层细化各个环节和过程的分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完成各分目标,有利于教职工了解组织目标并追求组织成功。二是实行岗位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定岗定编定责,本着节约用人、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对确定的岗位进行人员及素质配备,将工作过程及规范细化、深化、文件化,并纳入到管理制度之中。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定期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对教职工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工作干到实处,责任落实到人。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等手段考核工作完成情况,评价指标和内容要科学合理,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晋升和评聘的依据。
2.建立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
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是学生工作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影响学生工作质量的诸多环节进行监控,使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学生工作质量监控体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校内监控机制,通过对每个过程输入输出的监控,对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深入挖掘分析,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将事后修补改为动态控制。二是开通社会监控渠道,让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全员参与,将他们的评价和满意度作为制定和改进学生工作质量目标与计划的依据。三是落实质量改进举措,监控体系建立的目的就在于质量改进,但质量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个周而复始的运转中不断提高。四是加强全面监控力度,校内外的监控侧重点和情况各不相同,监控信息不能分散割裂开来,而要以系统的眼光综合分析利用,加强全面控制。
3.加强高校教工质量意识
高校教职工是实施学生工作过程管理的主体,学生工作人员的责任缺失、质量意识差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质量。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首先要求学生工作人员树立质量意识,增强责任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对待工作不能自由随意。但教育教学工作毕竟与企业生产有所不同,学生工作人员还要用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用责任心感染每一位学生。
4.过程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过程控制理论虽然能将事后检查缺陷转变为预防缺陷,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高校作为育人的摇篮毕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与规律,学生工作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同时更要以“人为中心”,要将过程管理与柔性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注重平等和尊重、创造和主动。
以“人为中心”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发展成长的同时,更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与研究的主体地位,杜绝在课堂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力争教学形式多元化,鼓励学生解放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以“人为中心”还体现在高校也要以学生工作人员为中心,在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与规范、建立全面的监控体系的同时,更要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教职工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在一个既严肃又宽松的环境中创造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余秀琴,陈伟国.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综论[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35-40.
篇6
[关键词]高职 教学质量 校内第三方 评价
[作者简介]刘瑞霞(1961- ),女,北京人,南通职业大学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顾力平(1956- ),男,江苏海门人,南通职业大学副校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与实践教学研究。(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41-02
第三方评价具有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式开放性、评价指标系统性和评价过程持续性等特征,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①将第三方评价的方法引入校内系(部)教学质量评价,对加快高职教学改革步伐、完善校内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创新评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校内教学质量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实施院、系二级管理后,对校级层面的整体教学质量评价比较重视,有些学校还引入了“第三方评价”,请校外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进行评价,并有选择地向社会公布,对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和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系(部)层面的教学评价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在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对系部的教学评价基本上还是由教务处牵头,以教学检查的形式,以系(部)本身评价为主进行评价,主体单一,自己评自己,评价的可信度不高。二是评价内容简单。上课、教案、作业、试卷等检查内容较为单一,仅仅涉及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涉及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现有评价基本是听课、查资料、学生网上评教,方式单一。四是评价目标定位不准。没有紧密结合高职教学特点,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很不完善。为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系下系(部)的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可以尝试采用校系二级管理体制下校内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即校内第一方评价为教师自己评价、第二方评价为系(部)评价、第三方评价为校内第三方(除系、部外的所有部门)对学校二级教学部门(系部)的教学质量评价。
二、校内第三方评价的实施步骤
评价过程可分为宣传发动与自查、实施、总结整改与表彰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与自查阶段。该阶段的目标要求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要求,以查促改。这一阶段一要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包括明确评价目标、时间、组织机构,编制“各阶段工作安排表”,设计、编制《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评价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学文件检查评价表》《实践教学评价表》和《学生问卷调查表》等。二是举办“高职教育论坛”,请专家做“高职教学常规管理思考”专题讲座,从教学常规管理的目标定位、教学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常规管理的实践创新等三个方面,对高职教学常规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为活动理论热身。三是组建校级专家组,成员包括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资深教授、校级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专家、学生代表等。为保证检查组工作规范有效,要对专家进行培训,以研讨会的形式对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评价项目和指标进行解读与研讨,并就如何规范、有效操作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方法进行讨论与确定。四是召开全校动员大会,由校领导做动员报告,从为什么要组织校内第三方教学质量大检查、这种检查与以往的教学常规检查有何区别两个方面,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就如何做好工作进行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五是各系(部)逐项做好自查工作。
2.评价实施阶段。分工科、文科两个组,深入系(部)实地检查,内容包括部门自查情况、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文件与资料以及实践教学情况等五个方面,通过分组听课,查看教学包、作业、试卷,开展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校内外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方式,全面深入地对各教学部门的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组在细致认真检查、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系(部)的教学质量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并书面反馈给各系(部)。最后形成全校教学大检查总结报告,对全校教学工作总体情况、亮点、特色与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3.总结整改阶段。各系(部)依据检查组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整改,形成部门教学质量报告即整改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考核细则等方面完善整改措施。
三、校内第三方评价的实施效果
1.提高领导影响力和群众对领导的信任度。随着学校校、系二级管理的实施,一些系部教学常规管理的主体作用没有能很好地发挥,领导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够,管理方式粗放、过程管理时紧时松、细节管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力或是选择性执行等情况时有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系部领导的影响力和群众信任度。而校内第三方评价活动,各教学部门领导必须重视,亲自参加所有自查和学校检查工作,为教师做出榜样,这对取得教师的信任和拥护有很大帮助。
2.有效发挥管理部门的组织整合力度。检查突破了以往教学检查都是教学部门自己查自己的封闭式检查方式。从检查机构看,学校替代了教务处,从全校范围内抽调精通教学理论、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功底的教授、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部、科研处、人事处、高教研究室、学工处、督导室等)的负责人,做到了党政共管,体现了学校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效发挥了管理部门的组织整合力度。
3.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检查力度和教师参与力度。以往教学常规检查内容一般是教师准时上课情况、上课准备情况、作业和试卷的批改情况等。而校内第三方评价既要查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又要查课堂教学质量;既要查教师“教”得如何,又要查学生“学”得怎样;既要查理论课教学,又要查实践课教学;既要看课堂教学的过程,又要查课堂教学的准备情况和课后作业批改、试卷命题与阅卷情况;既要看实验实训场所的管理,又要查实验实训设备仪器的使用率和维护情况以及实践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效果;既要看教学常规管理的“正在进行时”,又要查看近期的相关教学档案。从检查对象看,至少涉及全校专兼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参与力度,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受益。检查使大家深刻体会到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强教学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管理理论上的缺乏与不足,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需要理论指导成为共识。
四、校内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的逻辑起点在于以人为本,学生满意。传统的教学常规管理结构是“学校―系(部)―教师―学生”金字塔型,逻辑起点是学校。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下这种结构已经倒置,其逻辑起点也变为学生。这不是把教学管理进行简单的结构倒置,而是理念的颠倒与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和系(部)必须在教学管理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了解学生的切实要求,并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做到为学生而评价。为此,校级评价组成员中要有学生参加,使评价结果体现学生的意见和感受。
2.评价要重视过程管理要素。校内第三方评价是对系(部)教学全过程管理的评价,是对其在办学指导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各方面管理的评价。专业、课程、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是评价的四个要素,要注重这四要素的内涵建设,做到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并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为此,考察应重视:是否立足于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认真研究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与原则;是否注重研究新形势下学校和系(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主体、目标、结构、功能和特征等;是否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价控制体系等;是否通过适当的专业教育和课程引导,增加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喜爱度;是否通过整合实验实训场地与设备,优化实验实训条件;是否采取措施,强化教师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3.评价要关注细节,弘扬特色。一是要关注并加强基层建设。就学校而言,系(部)、教研室、班级等都是基层,加强基层建设就是要努力提高系(部)和教研室这两级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管理效率,强化班级学风建设力度,达到强化教学管理的目的。二是要优化目标。要与现行高职院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相对照,将师德素养、教风学风以及学生专业素质(思想品德、专业理论功底、专业基本技能、毕业设计、就业情况)等目标进行细化和梳理,并体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三是要关注系(部)在教学与质量管理中的创新与特色,发现亮点和特色,从小处、细处入手,弘扬教学管理特色。
4.评价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制度是学校教学行为准则,也是教学工作思路与理念,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校、系两级)、质量保障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等。教务处在评价开始前,应先结合学校工作实际,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按照“补充、完善、坚持”原则,对现有制度整合、梳理和完善。系(部)应在学校文件的基础上,制定本部门与之配套的规定与制度,强调制度执行力度、做到有章必循,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5.不断创新,强化评价引领作用。教学管理的核心是创新。研究教学管理组织、观念、制度等方面创新并体现在教学管理全过程,更是常规教学管理的亮点与突破点。做到这一点的基础是学习,建立学习型系(部)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型系(部)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获取和使用新知识;二是必须保持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等之间的对话沟通和思想开放,强调创新和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提升学校和系部二级教学管理水平这一目标。
总之,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昭示着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硬道理。校内第三方评价的实施,将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再上新台阶、教学质量再上新水平。
[注释]
①刘志峰.高职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47.
[参考文献]
[1]陈梅香.提高本科教学管理的建议[J].青春岁月,2012(8).
[2]黄思明.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3]黄晓媚,邹晓宏.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
篇7
关键词:学习心理;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应如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过程,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笔者结合在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从集体备课研讨到执教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谈谈个人浅见。
一、适切的教学目标,是指引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向标“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布鲁姆)在集体备课时,达成以下共识:
1、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但要经过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落实,非每节课都必须包含这三个子目标。2、目标制定切忌大而空,无法落实。通过对话式的研讨,本节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的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会读写小数。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再加之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所限,因而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不能重结果而轻过程。尽量“淡化形式,注重实质”(陈重穆,宋乃庆,1993)。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备课组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将教材中“认识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的”教学素材由长度单位“米、分米”替换为“元、角”。
三、发展性的问题情境,是引发有效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课堂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是兴趣性情境,旨在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但学生的思维处于表层化,且问题浅显;
二是参与性情境,服务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定层次上的有效的思维活动。
三是发展性情境,问题与学习的核心知识紧密联系,伴随深度、高效的数学思维活动,所提出问题的要点也就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突破点。
四、把握知识的特征,是设计有效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数学概念的发展是抽象的结果,而抽象联系着概括。即数学概念学习要注重让学生经历概括的过程,以期让学生获得概念理解的同时培养概括能力。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决定了概念学习中让学生经历概括过程的重要性。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通过教师设计的逻辑推演得到的,而应当让学生经历概括的过程,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认识加工,从中抽象出它们共有的特征。虽然对概念的表达是理解概念的重要形式,也是正确识别图形的基础,但是,概念的表达不是概念理解的主要表征。
五、熟悉知识学习的过程,是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的原则数学概念的学习有有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方式。“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百进分数与两位小数”的关系,是概念形成的例子。概念形成基本上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者必须能从许多事物、事件或情境中认识或抽象出它们的共有特征,以便进行概括;二是学习者必须能够辨别与概念相关或不相关的标志,以便进行区别归类。在试教中,教学“十进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百进分数与两位小数的关系”时,引导学生从1/10米=0.1米、2/10米=0.2米……中,感知共同特征,概括出“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进分数与两位小数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此相似),该环节新知教学就止步,在紧接着的反馈练习、及后面的综合练习中,也都是从十分之几改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改写成两位小数的练习。但课后的“课堂教学效果”调查中,有近60%的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应用 “似懂非懂”,且对于“0.1米到底是多少分米”、“0.01米到底是多少厘米”等类似的题目,有近70%的学生不能正确快速作答。问题缘于何处?在课后的对话研讨中,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一现象,最终归因于: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即概念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还不具备。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归纳,从逻辑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但并未解决数学学习的本质问题,即促进对所学知识的消化。概念学习的核心是对概念的理解,以上两个游戏,结合实物,让学生在辨别、选择中,经历概念操作过程,感受概念知识的本质,促进概念的形成。
六、促进知识的内化,是有效完善认知结构的必须。“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主要媒体”(奥苏伯尔)。数学概念随着数学知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学习数学要领也要在数学知识体系中不断加深认识。教学中,应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本节课中,教师设计的钱袋放纸币游戏中,一方面:通过0.1元就是在“角”袋中放一张壹角纸币,0.9元是在“角”袋中放9张壹角纸币,蕴含了“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0.1”,“0.9就是9个0.1”等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角”袋中放9张壹角纸币后,再放一张是1元这一环节,蕴含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等知识。以上设计,联系实际,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将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并且蕴含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因而,教师巧妙地将“小数的初步认识”所含内容放到更高一级的知识领域,系统地看待,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主动系统建构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广州()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建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3大课程模块,改革传统标准化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采取“精中间,延两边”,即适当精简传统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增设经理人素质训练课程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课程系列模块,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3大课程模块:经理人职业素质训练模块(包括经理人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操守等培养)、管理知识学习模块和管理技术与实践模块。
(二)4大教学要素
课程体系。针对标准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增设实战技能强的课程,开发系列模块,以培养学生的演讲技巧、沟通技巧等管理职业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技能。
师资队伍。一方面,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广州()力,积极构建一支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两翼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通过承担旅游企业横向课题、从事旅游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和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努力建立“校内兼职教师+短期校外专家+企业管理专家”的“3合1”外聘师资队伍。通过聘任多位具有丰富旅游管理实践经验、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的“兼职教授”,他们通过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开设专家论坛、指导论文、参与论文评阅和答辩、接纳学生实习等,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编写管理实务。培养教师编写案例的技巧和能力;组织教师编写有关本国旅游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务的案例100个。
管理实践能力平台。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实践能力,该校组建了“旅游论坛”,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参加“3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衡阳市大学生创新大赛)制度;注册组建了衡阳市地球村旅游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建立了高质量、高水准、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三)5大教学手段广州()
旅游案例教学。强化课堂旅游案例教学,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提高旅游案例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旅游案例教学的体验式和互动式学习,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工作精神”,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旅游管理问题分析报告。为了加强学生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若干旅游管理技术并善于应用,增设10门应用性强的“旅游管理问题导向型”的课程模块:教师讲授1门实用性的旅游管理技术,解剖1个案例,学生讨论、分析和报告1个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报告。
旅游企业家论坛。设立旅游企业家论坛,邀请具有丰富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的旅游企业家,针对旅游管理实践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评述;通过课程讲座,邀请实际部门的专家就课程的某一部分到课堂作专题讲座、讲解旅游案例背景并参加案例讨论;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讲座,介绍和探讨自己以往的旅游管理问题、经验与教训,以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知识与经验分享。旅游管理决策模拟和竞赛。开设《旅游管理决策模拟》课程,建立学生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两大赛制度,将旅游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系统或某些旅游管理业务简化,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经营情景进行决策,以整合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意识。
旅游管理实习。与衡阳雁城宾馆、林隐饭店、华天宾馆等省内外旅游公司广州()建立实习基地,每年暑假选派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设立旅游案例调研基金,由相关教师带队,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赴旅游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
(一)调整旅游管理教学计划
旅游管理是一项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而且在上课时间、地点、方式、考核等方面都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提高资金和时间的使用效率。另外实践教学还应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每个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应该有所差别,设立实践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不同模块学生的多样化需要。
(二)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体体现为由较浅层次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到较广州()高层次的服
务与管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旅游管理从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渊博的知识,因此在校期间需要在实践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但在每个年级应根据其接受能力和教学计划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实践教学需要专门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师包括旅游实习指导教师、旅游实验室工作人员、旅游课程实践教师等。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要搞好实践教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该是主讲相关专业课程或参加过相应领域内的科研工作,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如主讲模拟导游课程的教师应该在导游岗位上工作过。针对当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可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解决:一方面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以承担一定的实践任务;另一方面,聘任旅游企业骨干人士担任实践教师。
(四)改革实践课的考核制度
可采用自我考评、企业考评、教师考评、实习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实践表现为依据来确定其实践课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课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分步骤、按等级地制定量化考核标准体系,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学校应鼓励教师旅游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同时把其作为业绩考核的指标,与奖罚挂钩。广州()
(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
校内实训室建设成功后,要设立专门的实训管理员,同时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功能齐全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更重要的是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使实训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都能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实训基地必须有完整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发挥最大的教学作用。
(六)整合利用企业资源,搭建校企联合办学平台,广泛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该校已建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覆盖全国,包括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游船公司、导游服务公司、旅游人才培训中心等;同时,邀请湖南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沙通程酒店等企业的老总到该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
(七)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行“双证制”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旅游企业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毕业可直接上岗;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要取得毕业证书,又要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方能予以结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八)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广州()
根据实践教学计划进度,除采用普通高校公开出版的教材外,对于无教材的实践环节,应组织行内企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岗位(群)的特点,编写院内实践教学教材和院外实践教学讲义,建设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国生.新世纪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篇9
一、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新课标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时,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自主体验算理,理解算法.
案例一“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操作部分.(一年级下册第46页)
1.你想怎样计算45+30呢?你能和同桌说说是怎样算的吗?
2.学生活动、小组交流.
3.汇报方法.
(1)摆小棒算: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再加5根是75根.师追问: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也就是先算多少加多少?(40+30=70)
(2)拨计数器算:先拨45,再在十位上拨3颗珠,合起来是75.师追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3颗珠?根据拨珠过程,思考先算的是什么?(40+30=70)
(3)直接口算:40+30=7070+5=75
4.教师小结:比较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算40+30=70,再算70+5=75)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可以先算十位上的数,再加个位上的数.
把操作活动与知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外显为直观的活动.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对算理的意义建构,进而理解算法.
二、创设计算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
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从生活中提取的数学素材,应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的现实生活情境与所求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必要性,逐步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案例二“小数除法的计算”(五年级上册第72页)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的除法.
课本创设了买水果的教学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在算“每千克苹果多少元”时把9.6元换算成96角来计算,得到每千克苹果32角即3.2元,也有学生用9.6除以3用竖式计算的,我请这位学生(称为生1)把自己写的竖式板演在黑板上.
师:这位同学用竖式计算的这个方法还有其他同意吗?
小部分学生举手表示赞同.
师:那大家看到生1写的竖式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吗?
生2:你这个竖式商的小数点是怎么点出来的呢?
生1: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
生3:为什么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呢?
生1:反正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可以了.
大多数学生:那也要说出个道理来呀.
……
可以看到,学生在“茫然―沉思―尝试解释―恍然大悟”的过程中,数学严密的逻辑思维得以锤炼,算理得以澄清.可以断言,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是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的,同样也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
三、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地解释算理和算法
我们的计算教学也可以合理地调出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理解算理和算法.
案例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是“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这实际上是对计算的方法高度浓缩和提炼,是一种通用的范例式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以“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切入点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课前的“脑筋急转弯”游戏让学生感悟“只有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创设情境:从家到丹阳有几种方案?需要多少小时?
篇10
关键词 高校 教育管理 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解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工作重点。高校生活是学生从以高考为目标的学生时代到以生存为基本目标的社会人的过渡阶段,这一期间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整个人生影响深远。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是一个将“学生”变为“人才”的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生源不足或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不高,学校就很难更好地生存下去。因此高校的工作都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如何让学生发展好、如何将学生引导好,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要确定好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几点问题及相应对策
2.1 教育管理理念
理念是教育管理的灵魂。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有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德、智、体、美、劳整体育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创造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主体性理念;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理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理念;推崇弹性教学和弹性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理念;营造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的生态和谐理念;形成社会大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理念等等。
现代的教育理念多种多样,顾及到了方方面面,从教育到学生,到社会,多是站在学生角度,站在怎么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的角度。而各个学校也在为了各种理念进行摸索、实践。在强调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还要注意条例法规的作用,加强法制性理念。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我们的公民应该有足够的法律意识,高校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使学生能在学校的条例中看到社会法制化的影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要细化学校条例法规,用条例法规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按章办事。
2.2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
网络方面的教育与管理,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繁杂的网络信息冲击教育管理。
学生经过高三的紧张学习来到高校,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很容易迷失自己。现在高中老师激励学生好好备战高考,通常会说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就自由了。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进入大学,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督促,同学关系处理不好,学习压力大,就会很容易会迷失进网络中,打网络游戏、看电视剧、看网络小说。这个问题很早就出现了,各个高校都在积极解决,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学生进校时要将整个利害关系向学生说明,消除学生的懈怠思想。这个过程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如同打破支撑一个人走过困难的信仰一样,学生会反抗,而我们教育者就需要好好将其引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积极进行心理辅导,必要时联系家长,用学校和家庭的力量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
网络信息繁杂并且开放,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学校的各方面信息,社会的各方面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了负面、垃圾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容易误导学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造成困扰。网络中所包含的许多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通过网络的放大作用,被学生吸收,造成学生产生一些偏激的思想。
面对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社会消息,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对这些消息及时进行解读,实现早着手,对学生尽早引导。这要求我们要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关注公共论坛、社区、博客等大家对事件的评价。
2.3 学生就业指导
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个高校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成为了高校招生的一大关注点。不管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还是从高校角度考虑,各高校都在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但是当我们就业的学生工作几个月便因为工作不适应毁约,心理压力大承受不住时,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我们高校培养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就业情况,还应关注就业后的学生动向,以对我们的教育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高校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的工作环境差距很大,在学生走出校门前,他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状况都是幻想,当他们真正接触到自己的工作时,因为心理落差大而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时,要做好与社会的对接。一方面,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假期,在学习之余,多与社会接触。另一方面,尽力掌握毕业学生的工作状况及心理动态,邀请已毕业学生与在校学生交流就业心得,不止要找发展好的毕业学生。可以建立对应的关系群,由毕业生与在校毕业班形成关系网络。可以很好运用网络,定期组织探讨交流。
2.4 各民族学生的共同教育管理
高校都有不同民族的学生,也有外国留学生。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问题,我们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对少数民族都要重视,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一般学校都是针对维吾尔族学生开设专门的学生管理,包括清真的民族餐厅、专门的学生管理组织。我们也要对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相应的关注。另一方面,当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独特对待的时候,他们也会对自己有独特对待的心态,这样是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这样容易形成民族交流圈,而将其他学生隔离在圈外。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协调好,既要多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又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特殊,要让他们能够融入到整个学校的学生中去。这是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
外国留学生,很多学校也是特别管理,用独自的宿舍楼、独自的教室、独自的餐厅,相当于只是给了他们一个上课的空间。留学生办学要注意加强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交流,不管对留学生来说,还是对本国学生来说,这都是一种需要开发的资源。
3 总结
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关乎着国家、民族的命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将眼光放长远。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是一项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们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以学生为本,细化条例法规,做好与社会的对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跟随时代步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