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特点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索

1.引言

小学是学生开启文化学习的一个起步阶段,在此之前学生接受到的一般是来自父母或者幼儿园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说能让学生有一定的启蒙,但是没有真正形成知识体系,所以还是要进入文化知识学习的正轨。小学生能掌握语文知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特点能够吸引他们,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启蒙有师范和引导作用,教师的教学形式和专业素养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小学语文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2.1规范学生的语文基础。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虽然在父母或者幼儿园老师的耳濡目染中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和没有规范化的教学,学生往往是照葫芦画瓢,没有从基础上了解语文。对于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规范化的教学尤其重要,因为教育落后,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不好就非常容易带偏学生,特别是方言,小学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及时纠正,后面就很难改过来了。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过关,让学生在一个规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让学生接受正规的语文教育。语文学习也是一个提高理解能力的过程,让学生从小接受规范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打好文化基础。

2.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的重任,语言是教育与学生之间传输知识的桥梁。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有的教师喜欢营造幽默风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有的教师擅长带领学生进入课本中的情境,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真谛,丰富学生的心灵。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教师语言教学的特点,为的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上语文,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去学习。小学生是非常感性的,对于不喜欢的东西他们会从心理拒绝,对于喜欢的东西会发自内心的喜欢。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3.1规范性。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阶段,从汉语拼音、笔画顺序、标点符号,再到句子的主谓宾顺序,都是一个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学生在上小学之前都没有基础,上课都是在跟随老师、模仿老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到严格的规范,让学生能够从正确的方向进行学习。教师的语言也要做到严格的规范,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对老师进行模仿,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的话,那么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是方言。我国幅员辽阔,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普通话已经在全国推行,教师也明确规定普通话要达到国家普通话标准的二乙水平,但是还是会存在有个别字发音的不正确,比如南方地区容易出现的平舌、翘舌不分,n、l不分;北方地区的儿化音。在实际的教学中来看,教师中确实还有很多存在发音不标准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促进各地区之间更好的交流,要推行普通话,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用普通话,学生在正式场合或者在生活中要多用普通话。除了发音,也存在一些表述顺序不正确的问题,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口水话,也会影响到我们语文学习的规范性。总之,规范性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3.2生动性。生动形象的语言对语义的表达有直接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生动性是教师教学素养的一个评判标准。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采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让学生容易理解,这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小学的语言教学也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言语要尽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声行并茂,善于将教材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合起来,符合课文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把课文当作故事来讲,绘声绘色,用最动情最真切的语言来讲述,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让替他们感受语文之美。

3.3精确性。小学上课时间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用简短精确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跟课堂无关的内容,或者怕学生没有理解透反反复复强调,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样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节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恶情绪,反而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语文语言教学的精确性,首先要求教师对课文内容有精确的把握,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有了这些,在带领学生的时候能够更开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剩下的时间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或者讨论,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

3.4真实性。真实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互信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小学生来说,老师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老师的每一句评语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常见的是教师可以对学生是表扬多,批评少。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顾及到学生幼小的自尊心,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真正能取得进步。所以,教师的评价一定要真实,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善于运用语言技巧,对表现好的要给与鼓励,不好的要及时改正,同时也要告诉学生人无完人的道理,做的不好并不丢脸,也不代表是一个差学生。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特点;探赜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已然成为教育的核心和重点,小学时期作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事关小学教学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通过研究和探析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全面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技巧,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供客观支撑和重要保障。

一、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作为小学课程的基础组成部分,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多,语言特点表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学语文语言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育成效和教学效果。当然,小学语文语言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自觉学习,在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进而达到提高语言教学效率和教育水平的目的[1]。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相关特点,唯有此,方可达到熟练运用、全面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最终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课程语言运用水平的提升,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实质上是语文知识的科学传递过程,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运用水平为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特点,在语文理论、实践知识讲解中,融入情感色彩和语言元素,认真揣摩语句意思,准确分析语言知识,确保语言运用科学、合理,最终满足科学化教育教学的基础所需[2]。

(二)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众所周知,小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特殊时期,语文作为国人的母语,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领会和掌握语言特点。同时,教师是小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对小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小学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做到文明施教、礼貌待人,以道德行为标准和职业规范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主体,而且是学生行为的规范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备规范性特点。

(三)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教材大纲和课本内容,发散思维、拓宽视野、生动形象,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思考、探索,融入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系统化了解,进而实现对语言知识的深入理解[3]。

(四)接近性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语言特点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合理,确保课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相接近。唯有此,学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内容学习当中,方可较好的消化、吸收课本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采取形象生动、客观易懂、简单通俗的方式,突出语言的凝练性和精准性。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运用情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兴趣,进而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五)情感性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主要对象为小学生。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所以需要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教学过程中,投入感情,结合小学生知识接受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建立个人情感体系[4]。通过融入情感,引起小学生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随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从某种层面来讲,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实质为情感要素的相互传递,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才能确保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情感性特征,要求教师付诸于行动,从情感层面入手,健全小学生情感体系,以此为基础增强小学生语文课程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言特点尤为重要。小学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要求教师从全局层面入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相关特点,采取多元化、层次化教学手段,结合小学生知识能力掌握实际,为小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最终为培养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少敏.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317.

[2]李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1):205.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究

1前言

语言是人类从小开始接触的,它是我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语文教学是学生了解、认识语文的重要途径,它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掌握和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语言上的灵活运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年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言发展具有引导、影响和示范作用。所以,深入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选择特点,抓住语文学科的特性,可以有效的发展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相比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所讲的语言要尽量口语化、接近儿童生活的环境,能被儿童完全掌握和充分理解,并且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低年级的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师教学的口语要注意有浅显易懂语法、生动有趣的表达、通俗易懂的词语等,同时逐渐引领他们向抽象思维发展。

请看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对于诗歌《小小的船儿》的一个教学导入设计:

船,同学们都见过,我们在公园里还划过船呢,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船是不是两边尖尖的啊,我们晚上看到的月牙弯弯的两边尖尖的是不是很像船呢?可是课文里是什么船呢?那么我们来看看这片文章怎么写的吧。

小学生的思维很简单,不能把船和月亮很好的结合在一块,教师利用通俗的口语引导学生想象月牙的形状。这一段导入词不仅考虑到了儿童的可接受性,还对儿童已有的经验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生动、富有想象力、形象,这既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还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师要能灵活运用语言把学生领入课文的境界之中,让他们能在形象的意境中亲身感受体会,发展形象思维,理解作品,得其道,解其感。

当教师讲到感人的情节,典型的人物,生动的事例时,所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将深奥的词讲得浅显,将枯燥的文章变为有趣的,将抽象的物体变为具体的。例如讲到小学语文课本中《月光曲》中“幽静”一词时,虽然字典中的“优雅安静”很准确,但小孩子们无法真正理解它的意境和内涵。但教师形象的描述为“无人的小路、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断断续续的笛声…这些都是幽静的意境。”这样可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幽静的意境。

4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语言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点,在适合的场所、恰当的时机、巧妙的利用易懂有趣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有的特级教师要求自己“学生要在笑声中掌握知识”,有的则要求自己“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不仅能调节课堂的活跃度,还能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受到教育。例如,新事物固然让人难以接受,但当老师讲到宋词时,如果老师问一句“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学生自然会说喜欢,那么老师就很自然说“我们学一首宋代的歌――宋词”。这样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学生也很高兴地接受了。

5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婴儿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语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从心里上信赖老师且深信不移,所以,越是年龄小的学生,教师要具有严格的规范性。

小学生语言的形成主要是靠听、说、读,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学生对文章的意义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当教师在讲题李宁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时,意思为“在朦胧的月光下,我轻轻的敲响柴门”。若教师的语言不够规范、清晰,听到学生耳中的就是“深敲夜下门”,意思也会曲解为“我深深地敲响了黑夜里的柴门”。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坐到发音清晰、语调自然、声音宏亮。

6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融入情感的讲述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文章的每一处都含有丰富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也要充满感彩,尽量做到讲到豪情壮志的时候,学生能感受到热血沸腾;讲到舒适欢快处时,学生脸上能充满快乐;讲到幽静的环境的时候,学生能体会到当时的意境。平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早读时,教师要带着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

7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和人文素质,而教师的语言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词语的真正含义,它包括语序和语义,能准确、深刻的传授和分析知识。

篇4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语文,从根本上来讲,它的含义是语言的学习,小学语文的作用就是让语言能力不强、表达能力弱的小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基础,为之后的学业道路提供便利,语文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其地位不容忽视。小学生处于发育阶段的童年阶段,注意力较为分散,容易被有趣新鲜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师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不能用成熟的思维去面对小学生,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用自身的能力给予小学生最大限度的吸引,使他们主动学习并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

二、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的分析

1、典范性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经说过:“教师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可以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无形的模范,或者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为,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就可以说教师的行动是一种无声的言语,同时也是一种有形的示范。我们经常说的“为人师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典范性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模仿进行学习,这时教师具有典范性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可以为未来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保证语言使用的标准型。同时,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南腔北调”的现象,所有教师都要通过“全国通用普通话”考试,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用标准普通话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推动学生语言的顺利发展。

2、可接纳性

为了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安排,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掌握,小学口语教学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相贴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使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方法,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结合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要尽量浅显、简单,尽量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并对他们的抽象思维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而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则要侧重使用严谨的口语表达,因为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诗歌《瀑布》教学中,笔者这样引入教学课程:我的家乡有一条小溪,小溪中的水在缓缓的流淌着;我们的祖国有长江,长江中的水在奋力的奔涌着。不论是小溪中的水还是长江中的水都在连续不断的流淌着。但是有一种水却与小溪、长江不同,它从高处倾泻而下,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水吗?(这时学生们很快会想到瀑布,参与课堂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那么大家有谁见过瀑布吗?“瀑布”的名称究竟从何而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本节课,看一看课文是怎样展示瀑布的。这种教学引导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对原有生活体验(小溪、长江)进行回顾,又引发学生对瀑布的好奇心,是一种十分常用的引导方法。

篇5

在小学生眼里,教师就是权威,是无比高尚的,因此,小学生们的很多言行都是在模仿教师。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其中语言的示范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要有规范性,为学生进行正确的示范。学生的年纪越低,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要越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大多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不但对教学效果产生着影响,而且对学生未来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发音、语法等方面要尽量做到规范,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有的教师将“师范”读成“思范”,将“工资”读成“公司”,将“教室”读成“教史”,将“天津”读成“天京”等等,这些都不是规范化的语言表达,对学生存在一定的误导。

二、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是科学的一个方面,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要做到准确、科学的传达文意,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对其感彩的把握,在传授语文知识时做到准确、深刻。例如,在进行枟落花生枠一文的讲解时,其实落花生是花生的一种叫法,但有的教师没有对其进行认真地理解,课下的工作做得不够,将其理解成为种花生,导致教学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还比如,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会说“某某同学的理解,有人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是正确的”,这段话很容易造成歧义,到底是教师认同某某同学的理解呢,还是认同其他人的观点呢?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引导。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明确语义。

三、语言的可接受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理解,掌握所学语文知识,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以生动的表达为主,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适合其年龄段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学习中主要是通过模仿,因此,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语言要做到简洁易懂,将教学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其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有所转变。例如,在进行诗歌枟瀑布枠的教学中,设置如下的教学情境:自己的家乡有一条小河,长江从家乡流过。小河里的水缓缓的流动着,长江里的水浩荡的向前奔流,大海的水更是汹涌。不管是以上哪种水,都在向前流淌,但是,却有一种水是从上向下流淌的,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是学生们很快就一同说:这是瀑布!这是学生们都十分兴奋。然后接着问学生们,有哪位同学见过瀑布,可不可以给大家描述一下。在同学和教师的描述中,学生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瀑布的情境。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的这种引导,使得学生们对瀑布不再陌生,问题的提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所学知识,为整个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语言的生动性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老师是否可以灵活地对教学语言加以运用,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为了加强语文的教学效果,老师就需要进一步对教学语言的特点进行研究,掌握好语文的特征。

一、科学性

教育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要担负起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责任,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加以培养,所以传情达意一定要合乎科学、准确细腻,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可以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感彩以及语体色彩,可以深刻地传授以及分析知识。比如说,一些老师在讲解小学语文《落花生》一课时,由于没能更详细地查找资料、询问等,错把“落花生”,当成了“种花生”,导致知识性错误出现;又比如说,一些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位同学的说法,一些人觉得不对,我觉得是对的”,这句话能够理解为两个意思,一是“这位同学的说法,我觉得是对的”,以及“一些人觉得不对,我觉得是对的”,所以这句话存在语意模糊的问题,令人感到费解。所以,老师一定要能准确表达语意,不可存在歧义。

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注意突出精华、抓住要点,以司驾繁、以少胜多,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情感性

语文教学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充足、情感充沛的文学作品,所以,语文老师也应当使用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首先,语文老师要深刻地理解课文,将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与教学语言相融合;然后使用语言魅力使学生深受感染,使学生可以随着老师的教学语言而慢慢地融入文学作品中,使学生可以体会到,或者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的真挚情感。

对于语文的教学效果而言,教学语言的质量高低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质量,利用语言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以及其他的素质,以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如何凸显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特点呢?下面以《灯祭》一课为例进行论述。

首先,要强化目标意识,了解学段特点,研读教材,理解到位,找准学生起点,设置准确的课时目标。如高段主要是篇章教学,课堂中理解性阅读要得以体现,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同时整体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领悟表达方法。

其次,要捕捉细节,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情感,并重视细节的捕捉,创设一种浓浓的氛围,通过品析词句,多角度、有层次的语文训练,使学生品味出真情。具体做法:(1)理解重点词句。教师充分进行教学预设,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让学生反复品味词句,体会文本所流露出的那份情感,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2)感悟对比手法,如“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因为有……”咀嚼语言文字。(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4)真情实感自然流露。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如“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妖娆迷人了”“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5)抓住文章看似矛盾的细节,引发学生思考,反复咀嚼,品味语言。如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灿烂的光,亮丽之极。

再次,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种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具体做法:(1)读字当头。把“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掌握静心读书、静心思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语言魅力、作者情感。(2)引导学生多思。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对文本中每一个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得出结论。(3)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本课“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是重头戏,教师应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用心理解文本,形成心理相容,如抓住“不寻常”着力从提灯走东家串西家中找到那种幸福的感觉、那种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一起陪文中“我”欢乐、落泪、感动……

可以这么说,一节真正优秀的课,体现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从教的态度、为学的态度,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有效课堂,是我们的期待。

中段教学也要关注字的指导和段落中重点词句的品析指导。以《东北大森林》一课为例,课堂中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识字的指导与文本的巧妙衔接,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精妙。具体来说,教师要始终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质量,读思结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段落教学,关注细节,进行词句积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咀嚼、品味重点词句,在读中悟、读中忆、读中诵,以培养他们理解、感悟、欣赏的能力。如抓住“冒、抽、长”等词,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感受到野草与树木旺盛的生命力。

又如教学《检阅》一课,教师要做到:(1)关注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如读、勾画,写感受;移情换位法:深入内心,使读写结合,思想升华。(2)抓重点句品味。抓住“这个孩子真棒”与“这些孩子真棒”理解文本,使学生懂得生活中也要关爱弱势,尊重他人,这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3)找准切入点。从“检阅”入手,抓住隆重,进而使学生明白如此隆重的检阅仪式,博莱克的出现是多么让人感动和震撼;从“棘手”入手,抓住标点符号“?”,体会孩子的矛盾心理;从“羡慕”入手,从前后对比中体会队员的美好心灵。总而言之,要抓住关键段落、关键句子,从中体味,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章本身具有的思想精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启迪。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小学低段阅读教学要重视: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记,在学习过程中渗透识字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借助图文、朗读等方式来理解文本。

那么,如何凸显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特点呢?下面以《揠苗助长》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首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尽可能做到随文识字,在语境中识字。(1)指导识字。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望、焦、算、费”等字着力指导书写,并抓重点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书写技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美观,注意关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方法,做到准确评价。同时,对难写的生字,教师重视范写。(2)随文识字。如学习“焦”时,教师抓读音、记字形、理解其意思。在理解“揠”时,通过调动感官因势利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理解。(3)重视生字的复现。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生字的复现,通过多种方法,不露痕迹地巩固对字的理解、认识。

其次,教师要精选训练点。(1) 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看情景图片、做动作、比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具体来说,对重点词语句子,教师可采用比较、填空等多种方法,使学生理解词句,进行词句训练。此外,还可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如:“农夫听了同学们的话以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下面就请你来做一做这个农夫,练习讲一讲。我们可以这样开头:‘有一年,我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大家就像这样说,四个人为一组练一练吧!”

篇8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方言化严重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年龄、地域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学生造成影响,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会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但是自身对教师这种语言也会进行认可,没有纠正自身在语言交流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坐井观天》这篇文章中,由于教师方言化严重,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所讲的意义,因此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

2.过于专业化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生长阶段,受自身知识程度的限制,对教学语言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还不能自己解决,加上课后对问题又没有及时进行处理,阻碍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难点进行讲解,对学生认知能力方面没有考虑全面,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专业化术语,这也是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教学语言存在的特点

1.规范性的体现

学生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教学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教学者在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模范作用,具有一个高大形象。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辨别能力低一味接受,再加上后期没有正确引导,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例如,教师在讲《清澈的湖水》这篇文章时,可以用标准化的普通话朗读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向导,再有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对其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指正出来,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

2.切合实际,注重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学生以后接受更好高层次的知识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对文章讲解时不能依据自身主观判断对学生进行讲解,应该切合实际、注重其科学性的体现。

3.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示给学生的除了知识本身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语言艺术感染力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对于模仿能力较强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师范、引导和启蒙教育的多重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仔细揣摩小学语文的语言特征,多开发一些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精品课程,为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规范性

对于崇师心理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无疑就是智慧和权威的代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加上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语言的品质对于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也会发生重要作用,这两种重要的因素决定了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规范化语言环境,促进有效教学的展开。除了规范的发音,不说脏话或者爆粗口,而且在讲话的过程中,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比絮叨的说教效果要好很多。如果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到讲课抑扬顿挫,说话铿锵有力,妙语连珠,那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严谨性

语文教学课堂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课堂,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合乎科学。文字本身虽然可以冰冷的存在,但是从我们口中教授之后它就带有了语言色彩,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严谨性。曾经听过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他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学习生活各方面都很正常。但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尊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他起了外号,调侃了他,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从此这个外号被同学们叫起来了,持续多年。这件事情给这个小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从那以后,他就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尊敬老师、努力学习,那件事的印象以及同学们的玩笑,让他时常生活在羞辱之中。他特意为此报考了离家较远的中学以躲避。由此引发的自卑,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他的生活。教师职业是一门面向大众的职业,你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很多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不仅是表扬、鼓励、批评,抑或是一个玩笑,我们都需要慎重考虑之后才可以说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对于语言的接受能力,更需要考虑这句话所产生的影响。

三、多样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语的艺术性,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本身就具备明显的教学优势。首先,语文课本里面收录了很多朗朗上口的语言巨作,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些文字带给学生很多美的体验,朗读过程中教师饱满的情绪,优雅的体态,清晰的发音都是对学生的教育过程;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了很多优美的风景描写,里面有排比,有比喻,有拟人等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体会这些优美的语句,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也来组词造句,在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之中,教师又可以传递给学生很多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课文中涉及的很多名山秀水,虽然我们不能亲临,但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分享很多视频和图片给学生,这种生动直观的展示加上教师的语言解析,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爱护身边花草树木等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接近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试图创造一个情景,吸引学生在其设计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其理解知识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情况下语文教师运用的语言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种情景,关键原因就是语言缺乏接近性,这种接近性也可以理解为亲近的语言,所谓亲近语言就是通过生动、活泼以及其他贴心小学生思维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小学生理解,这种语言简单、风趣且浅显易懂。比如在对有关大自然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优美、亲近的语言将学生引入这种情景,由于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有限,教师在利用语言进行描述时可以结合图画展示、音乐背景等方式。

五、生动性

教学过程中生动的语言能够给人以感染力,充满活力、热情洋溢、富有感情是生动性的重要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语言教学搭配生动的作品,能够为学生呈现一堂生动的语言课,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不断延伸。例如,在讲到《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说:“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小草探出了头,树木穿上新装,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终于显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入春天的已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趣味性

篇10

论文关键词:把握认知特点,搞好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学生学起来易感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首先就要了解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学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依据一年级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我不断变换讲课的方法,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学生度过汉语拼音这一难关。

一、联系生活,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情生于境,融于心。”情景相生,虚实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汉语拼音教学特别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汉语拼音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和理解。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如:yī—衣服、医生、一年级;yí—阿姨、一个;yǐ—椅子、已经、以后;yì—容易、意见,也可以练习给音节带调说话,如教学“ai”时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先带调组词再说话,“ài—喜爱—我喜爱画画”。“我喜爱踢足球”……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二、编记儿歌,记住字形。

在拼音教学中,结合音律识记汉语拼音,可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感官,将美妙音律与拼音字母合为一体,使学生掌握的更快,更牢固。其中,儿歌是一种将乐感和所学内容本身相结合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字母的音,还是教字母的形,甚至复习记忆声韵母,都可以运用大量的儿歌进行教学,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如:伞柄朝下ttt .9字加弯ggg张大嘴巴aaa.一个门洞nnn.有时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 an an an .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p p p.”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在教eng这个后鼻韵母时。我问孩子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小论文。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飞来一只小蜜蜂,嗡嗡嗡嗡叫不停”。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能。

三、运用色彩,视觉记忆。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总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四、将拼音教学融于游戏中。

游戏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最好学习。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唱唱,跳跳,听听,玩玩中领略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例如摘果子游戏:教师将音节写在果子的后面,挂在大树上。学生上前摘下一个果子,然后把果子后面的音节大声的读出来,如果读得对,其他同学就跟着他把音节读两遍;并把这个果子送给他,作为奖励;反之则大声的说:“请重来”;再如看谁跑得快:教师预先将卡片发给同学,然后大声的读出一个音节,持相应卡片的同学迅速跑上讲台领读;这些活动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了起来,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变化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和活动的海洋中变得轻松而愉快。还可以利用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来编成'汉语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课时进行放松休息,同时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

总之,汉语拼音有教法而无定法.只有把握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汉语拼音教得生动有趣,学生才会乐学,愿学,才能把拼音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