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德育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价值观 主体参与型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是中职德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然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不很重视对这一门功课的学习,认为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为此我不得不苦思冥索,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及时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把一堂课上好,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不但要扎实还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不断提高。我特别强调的是第一种素质。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多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使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使自己的认识能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

二、将课本知识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机地结合

我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在讲第一章第二节“货币”时,我会告诉学生在经济教科书上,钱的定义是那么平淡,但一到现实生活中,它却变的那么生动。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思潮逐渐滋长和泛滥起来。有人说:“搞市场经济就要拜金,认钱不认人”、“钱为主,人为奴,钱是真善美的标志”、“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于是,“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为了捞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腐化堕落,如此等等。并不反对金钱,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一天,金钱就不会消失。对个人来说,钱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用之有度”。人生苦短,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多得很,例如精神、事业、情义、荣誉、智慧、健康等等,这些都不是金钱所能量化和买到的,我们岂可轻重倒置。人爱钱、赚钱和用钱,都是无可非议的,重要的是人要树立正确金钱观,做钱的主人,不能成为钱的奴仆;人爱财但不能贪财,且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也就是说要做到正确看钱,正道赚钱,正当用钱。

三、探索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比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大米”、“买大米”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功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讲“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怎样进行宏观调控调控”时,先创设“海南种辣椒事件”的情景,落实角色驱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生于生、生与师的争论中充分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现自我。教师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适当的支持,最后课堂小结,使教与学和谐开展。

四、 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穿插运用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很重要。因为思想政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动机与兴趣,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1)在阐明教材理论知识阶段,也就是新教材的教学,我通过实际材料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例如:讲“经济结构调整”时我以“四个襄阳”为例讲我国经济调整大背景下的新襄阳建设规划。

(2)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阶段,即课本知识的应用.这时,我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应用知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比如:用货币学的角度解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理国;给学生讲讲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使学生了解今后有发展前景的行业;给学生普及一些理财的知识等等。

反思本学期的教学,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学习理论知识,关注时事热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今后,我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作为体育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特点,遵照体育课标的具体要求认真上好体育课。特别是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因为中学体育基础知识是教学课标规定的基本教材内容,属于理论性、知识性教材,要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学校体育基础知识课不容忽视。体育教学不光是室外教学或是在操场直接指导训练,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适应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呢,我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讲几点做法。

一、根据学生实际提高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上体育课,必须与学生讲清学习的重要性,尊重规律和科学,立足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中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基本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和途径等,为制定中学阶段的实用教学课标,提供重要的、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例如在给七年级学生上入学的第一次课时,我认真分析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特点,认为他们虽然已经从童年阶段进入到少年阶段,但依然面临着人生趋向成熟的转折挑战。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根据我校新生学生特点,有效地安排了关于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知识教学,比如“体育锻炼有什么好处”、“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等基本教学内容,并将其很好滴融入到体育常规教学之中。通过该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认知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育理论课一直被视为是一种比较枯燥和乏味的课程,很多老师感到教学乏力,而且也经常被轻视。然而,作为新生入学的首节体育课,笔者认为其至关重要,可为以后的室外体育课程教学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基于此,在本节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抓住新入学学生的特点,对事物非常的好奇,巧妙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制作动画课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学校体育基础知识课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安排,对低年级学生选择“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体育与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的关系”、“体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营养、卫生习惯和健康”、“运动卫生常识”等课题。对高年级学生可选择理论性较强的课题。如“什么是体育”,阐明体育的概念、起源、发展、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还可选用“体育与德育、体育与个性形成”:“青少年生理弋心理特点和体育”等课题,阐述体育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毒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适应性,了解与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坚持终身锻炼;了解体育锻炼与性格、意志、情感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可安排体育知识和竞赛知识方面的课题。

三、要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教学

篇3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中国梦”之职业理想培养对策研究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免费定向师范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六年制师范生数学素养调查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比较研究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文化修养构建的研究 舞蹈训练有效提升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情绪管理的作用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色与前景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探索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初招六年制本科:制度理想与现实困惑 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重构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与探索 六年制语文教学方案探析 湘教版六年制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穿花衣的热带鱼》教学案例 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浅析及对策 关于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培养五年制师范生的环保意识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雍容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理论方面,开设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理论方面的课程被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这样的安排容易给人造成错觉:“理论不是很重要。”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其重要性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一样的毫不例外,为什么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主要是依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的,学习理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与理解力,若太早开设,则学生理解不了,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力。考虑到这一点,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方面的课程放到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积累后再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人生转折时期,会觉得很迷惘、很困惑,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独立生活,需要单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难题,遇到疑惑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更多的是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同学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在思想上解开学生的心结,拨开云雾,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怎样“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将德育课的学习作为改造自己的工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初中起点六

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德育课程,重在育人,而不能光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在应用德育理论的过程当中,努力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倾向,要将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当中,将理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探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将作为教条,而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到课率高,精神饱满,学习态度认真,期末考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还有一些同学成绩优异。平时,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讨论也很积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因为德育课有吸引力、有说服力,引起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因为学分机制,由于德育课所占的学分很重要,为了拿学分而认真学习,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德育课程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是值得提倡的,能让学生收获更大。后一种为拿学分而学习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真学习,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不大。

第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外活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所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吻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布置学生看《建党伟业》《伟人》等红色影片,看后请学生写影评与感想。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请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主题,请学生课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实践调查报告。也可以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自拍照片,并做出课件,将成果上交老师,优秀的还可以请同学们在全班同学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在玩中学,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3.德育教材方面:编写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专门教材

至今为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针对性教材,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他们是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量身定制、专门编写的教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则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六年制与四年制同学一起使用,德育课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4.教学手段方面: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进入高校时都未成年,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思维非常活跃,爱问问题、好答问题以及讨论热烈等。所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好好引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若教学手段死板则会产生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好冲动、爱感情用事,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等不良习惯。

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

从上面所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构建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目的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扎根于农村,真正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才能待得住、留得下,并且干得好。

2.针对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针对性很强。德育教育不能老是唱高调、放空炮,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谁也骗不了谁,谁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做一名新时代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六年的本科学习中,能够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学到本领,为今后走上农村教师岗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农村小学老师。

3.实践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方面,体现在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上,“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自身的行为与信条比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老师若在台上高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却是享乐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要求上,要把他们培养成面向农村的优质教师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经常说培养与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与崇高职业操守的农村小学老师。

三 启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有的教育方式方法没有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也不符合时代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时代而放弃了原则。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投入教学科研资金、组织专家以及一线任课老师编写专门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

篇4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作者简介:王蕾(1977-),女,河北鹿泉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高级工程师;刘启新(1957-),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引进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110812000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116)、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312)、南京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G2013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86-02

一、“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特点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1,2]从教学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到电学、磁学、力学等方面的概念和定律,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其先修课程包括“大学物理”、“电路原理”,后续课程为“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这就使得该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从本科教学实践环节来看,无论是金工实习,还是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竞赛,都离不开该课程的知识作为支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国家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钟国梁,卢帆兴,李明辉.“电机与拖动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63-64.

篇5

【关键词】积累;技能;训练;提高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这句话形象而精辟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积累。所谓积累,就是使事物由少增多的过程,是哲学上所说的质量互变中量变的过程。成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中的“聚沙”和“集腋”,指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就学习而言,每一粒“沙”、每一片“腋”都可以看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将其逐渐丰富、增多于头脑之中,就是积累。语文学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其在语言能力中的作用和意义,积累就是将它们不断地积聚在自己的头脑中。

然而,积累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先哲荀子曾明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试想,如果没有点滴积累作后盾,怎么能产生熟练的工作技巧和能力。正如前文所述的“九层之台”,正因为有了一点一点的土的堆砌才最终出现;而“合抱之木”正因为有了毫末小枝一丝一丝的生长才最终长成。对于学习语文而言,其目的正在于知识的点滴积累中形成运用自如的语言表达交际能力,所以说,对琐细知识的积累是万万不能掉以轻心的。

积累有那些方法?既然积累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去积累呢?我想,积累就是学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占有”。它要求求学者勤学勤记,要到处留心,随时注意。学校是学习的第一阵地,课堂是第一应该注意重视的,在这里,学生可以获得许多知识,学习语文也不会例外。但是,要学好语文这门学科,仅凭课堂上的活动是无法达到目标的。陆放翁有诗曰“功夫在诗外”,我想,真正的学习在课外学习的主要阵地也在课外,在自学中不断完成知识的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勤学、勤记,随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物,作为知识的素材来积累而地内容是很多的。正如宋代坡说过的那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虽然这话不全对,但它告诉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应该掌握的知识,也使我们领悟到,多方面、多种类地了解事物和人是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的有也是重要的途径。举例来说,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别人的言谈,如果对谈话所用的词语、方式都有所了解领会,就会在以后的交际中信手拈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这样一个笑话:丈夫出差回家,读了儿子的日记就对妻子大发雷霆,说妻子不忠,原来是由于儿子的日记没有加标点而闹出了误会。对此,我想大家一定深有感触,就是说,必须充分认识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这是语言表达技能的组成部分,必须随时学习认真掌握才行。另外,精心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也会使我们受益匪浅。从名家的字、词、名、章等多方面获得直观的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上述几方面都是获得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想有所学必得如此,仅有这个认识还不够,还必须做到一个“勤”字,像革命家柔石所说:“只要做起来!”所谓“勤能补拙”、“天才出于勤奋”,就是这个意思。

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提高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来自书本还是课外的知识都不是提高。积累的知识首先表现为单个的词语、句子,其次为由这些字、名构成的文章,但这并不是提高,因为,这还不是可以自如运用的语言技巧,而提高就是将这些平常积累的零散的语言素材进行精心加工,形成高超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在掌握零散知识之后顺利地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呢?这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和步骤。它不是仅凭简单的识记就能完成的,正相反,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成功,要求更高,从我的学习经历得出的经验是:熟能生巧,勤为法宝。

人们说“天才出于勤奋”,我想理所当然,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的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一分的灵感。”确为切中肯綮之言,而“勤能补拙”是前一句的反说,勤,包含诸多方面,要想学好语文这一科知识,不外乎勤听、勤问、勤说、勤写、勤说,“勤”是对人的毅力的考验,是走向成功的推动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正是勤奋为学的典范。

所谓勤听,就是想方设法多听取别人的言谈,由此既可拓宽知识面,又可以借鉴他人的交谈的方法,细心揣摩,不断地提高自己。参加朋友聚会和公共活动及听广播等,都会对自己的语言交际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裨益。

所谓勤问,就是对不懂的知识随时发问,向别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写作文时,遇到生词叫不准是否可用,而其它词又不合适,就要向别人或向字典请教,所获得满意的答案。如果认为求教于人是掉价,将何事而可期也?因为在求教成功的同时你就得到了提高。

所谓勤说,就是要寻找机会经常发言,养成良好的习惯,它能够增强自信,是锻炼提高的最佳途径。否则就会在实际工作中有畏惧心理,缺乏进步意志,难以完成任务。

所谓勤读,是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是尽人皆知的,读书是提高语言文字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位名人曾说过:“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这是因为你在阅读中既会增加语词知识,又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包括形式的和内容的,使你的表达技能获得提高,有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读不但要有适当的方法,还要有正确的态度,不然,即使做到了勤,也只会走进死胡同或向混沌。因此,读书也要有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做到“愤而启”、“悱而发”,让学生“心有灵犀一通。”

所谓勤写,是指多练笔,不要怕麻烦,将学到的东西随时随地地记下来,既做到了积累,又锻炼和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写作是语文能力最直接了最有力的表现,也是积累的目的之一,它能准确地表情达意,是学习的目标。

篇6

论文摘要: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是普通中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翻版,而应有自己的特色。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加强和重视职教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职教中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以及它信息技术中的位置,恰恰体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因此重视和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提高职业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增加职业学校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以下是本人对如何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认清目标及特点

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及本专业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服务。这个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应用

这里的应用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应具有更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数据输入、信息处理和文字检索等);二是强调计算机教学联系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增强。我们可以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疑难以例子、练习来呈现,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

(二)灵活机动

这是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采用灵活机动的方式是为了适应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快的特点。如可以安排有教师指导的自学来补充或弥补因软件升级而没有及时安排的课程内容、流行的实用软件及专业范围内的一些计算机知识。另外基础教育的课程多和学生的基础不同,可以安排多样的方式补充教学。

(三)社会需要

所谓的社会需要,就是要求我们的计算机教学要与就业相结合。在确定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时,除了根据知识单元和按层次选择外,还要特别强调社会需要,也就是目前社会各企业需要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时,作为老师,我们所教的知识也需要时时更新,以便于学生将来到社会去实践、工作时能够适应社会就业需求;否则,学生走出校门,会因知识的落伍而影响就业。要避免这种情况,在确定教学内容前要做好调研[1]。

二、提高操作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操作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目的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以适应目前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需要。另外,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各层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眼、耳、口、手、脑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同教师思维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高质量地完成该节课的任务。

其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一: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通过教师认真预设教学,积极引导,不断辅导,落实到重在导思,导操作上,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的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第二: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熟练程度,能够运用自如,那就不是一件有趣、好玩、容易的事情了,学生常常因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或者无法进行创新,从而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知识迁移最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第三: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时,可以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现在提倡的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都是适合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灵活组织运用[2]。

再者增加学生上机时间。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象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三、提高教师素质

(一)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

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为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并将此项内容纳入“继续教育”中进行考核、认证。比如,将教师掌握计算机知识作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并作为教师考核、晋级、聘任的条件之一。学校可组织计算机教师举办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激发计算机教师提高自身知识。

(二)各学科的教师要有紧迫感

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化教学手段转变,计算机技术介入教育教学过程,并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更新传统他教育观念,才不会被历史所淘汰。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奋发进取,不断更新知识,改变知识结构,主动、认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并将计算机技术逐步应用到教育教学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我校积极建造多媒体教室,创造电化教学环境,鼓励老师自制课件,上电教课,听电教课,评电教课。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计算机教师要勇于承担各种任务

作为计算机科任教师,除了搞好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还应积极协助其它学科的老师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学校应把计算机教师的这部分了作纳入教师工作量进行考核,对计算机教师的各项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校的做法是以计算机科组为主导,分批培训老师,通过集体学习与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学校应尽量改善设备条件。

学校大量投入资金建设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尽量做到每生一机,便于学生练习。有条件的还应该为每个教研组配备若干台计算机,把适合于不同学科使用的一些软件装入相应机器,便于全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选用。

总之,有领导的重视加合理的方式方法一定会使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单片机 触摸屏

一、 绪论

(1)触摸屏介绍

触摸屏亦称触控屏,是一种可通过简单的触摸来获取输入输出信号的液晶显示装置。控制器通过触摸屏输入的信号来控制相应的外设,其已成为目前最方便、简单、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触摸屏作为一种个性化的输入输出设备,使得人们极易使用计算机,促进了其在电子行业的极大发展。

触摸屏有三个特征:其一是透明,其直接影响触摸屏的视觉效果。其二是绝对坐标系统,触摸屏物理上必须满足具有一套独立完整的坐标定位系统。其三是检测触摸和定位。

(2)单片机简介

单片机是一种嵌入式微控制器,其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RAM\ROM)、中断控制系统、定时器、脉宽调制器、A/D、D/A、看门狗、串行口等各种功能的外设集成在一个芯片上。

二、触摸屏类型和工作原理

(1)触摸屏类型

按照触摸屏的特点和传输信息的介质,大致可分为四大种类型:电阻式触摸屏、红外线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以及表面声波式触摸屏。各类触摸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要很好的使用哪种触摸屏,必须弄清楚每一类触摸屏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其中电阻式触摸屏和电容式触摸屏是比较常用的两种触摸屏类型。

(2)电阻式触摸屏工作原理

电阻式触摸屏是利用压力感应来控制的。电阻式触摸屏最主要的部分是一块电阻薄膜屏,其与显示器表面非常配合。其工作原理是当我们用手指或其他东西触摸屏幕时,内外两层导电层在触摸点位置就发生了接触,进而引起了电阻的变化,在X和Y两个方向上产生信号,然后把信号传给触摸屏控制器。控制器通过传感器检测到这一接触并根据其信号计算出绝对坐标位置,最后模拟鼠标的方式进行控制。

(3)电容式触摸屏工作原理

电容式触摸屏是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来控制的。其工作原理是当我们用手指触摸到屏上时,人和触摸屏表面就形成了一个耦合电容,于是一部分很小的电流就从触摸屏流进了手指。该电流是分别分从触摸屏的四个角上的电极中流出的,并且从这四个电极流出的电流与手指到四角的距离成正比,控制器然后通过对这四个电流的精确计算,进而得出了触摸点的位置。

三、基于单片机的触摸屏控制器系统设计

(1)总体结构设计

本系统主要是基于单片机AT89 C2051设计四线电阻式触摸屏的软硬件控制系统。本系统整体的设计方案是通过4线电阻触摸屏转换接口芯片ADS7843接受触摸屏上得到的信号,然后把该信息传递给单片机AT89 C2051,单片机根据信息做出相应的控制。单片机通过把相应的信息发送到ADS7843,进而控制相应的触摸屏显示。我们这里为了检测相关的信息是否正确,通过串口把单片机和计算机连在一起。

(1)硬件设计

该系统为了实现与上位机通讯,我们必须进行电平转换,用的是MAX232芯片,其中的ADS7843实现对触摸屏的控制,还包括了51单片机的最小系统,即:复位电路,时钟产生电路等。

通过对其内部结构的分析可知控制信号通过三极管来驱动四线电阻式从触摸屏。其工作时序如下:

1.检测是否有触摸,具体为:

①YCT+为1,YCT-为0,三极管V2、V3为断开状态。

②XCT+为0,XCT-为1,三极管V1、V4为开通状态。

③启动单片机A/D,读取ADC的电压值,若大于阀值,则有有触摸。

2.读取X坐标

①YCT+为1,YCT-为0,三极管V2、V3为断开状态。

②XCT+为0,XCT-为1,三极管V1、V4为开通状态。

③启动单片机A/D,读取ADC的电压值做为X坐标值。

3.读取Y坐标

①XCT+为1,XCT-为0,三极管V1、V4为断开状态。

②YCT+为0,YCT-为1,三极管V2、V3为开通状态。

③启动单片机A/D,读取ADC的电压值做为Y坐标值。

(2)软件设计

通过对硬件电路的详细设计,我们知道我们关键的是需要根据ADS7843芯片的控制时序获得X、Y的坐标,然后把坐标信息通过RS232串口发送到计算机上。

四、总结

传统的触摸屏控制器存在高成本、低可控性等问题,本系统采用ADS7843触摸屏控制模块,通过单片机软件编程进行控制,并通过RS232串行通信把数据信息传递到计算机上。通过设计和调试,该系统灵敏度高,精度高、结构简单、体积小、可控性强且设计成本低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建彬.基于ADS7846动态签名认证的数据采集和预处理[J]. 单片机与嵌入式应用, 2004, (11)

[2]王晖.基于触摸屏控制器ADS7846的触点坐标和压力的测量与计算[J]. 电子设计与应用,2003, (9)

篇8

一、政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修养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不断深化的改革的,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政治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成竹在胸,得心应手;才能使学生产生敬重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和指导。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树立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沦,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均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要热心做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生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的社会现象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贴近,进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举例说明原理时,尽量做到用今少用古、用近少用远、用熟悉少用生疏、用正面少用反面的事例。这样可以克服农村学生因地域的差异、知识视野的狭窄而造成对概念、观点理解上的困难和枯燥无味,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上理论知识确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的增强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教学中理论联系社会与学生的实际是激发和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例如,指导学生进行以“家乡的变迁”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要求他们抓住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前后对比。一个是家乡解放前后,另一个是家乡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通过社会调查和考察,搜集材料与写调查报告,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篇9

造纸污水水量大,浓度高,可生化性差。传统采用的生化法处理这类造纸污水,投资大、运行费高,去除率低。近年的治理情况表明,较为经济实用的是物化法,在一些国家,已把处理技术的重点转到物化凝聚法的研究和开发。EWP高效污水净化器是只有一级物化处理工艺的设备系统,对利用废纸再生桨料造纸的污水进行治理,达到以污染物去除率COD在90%以上;BOD在70%能上能下;SS在95%以上,经处理污水还可回用到生产上。

1、试验研究

1.1设备原理

造纸污水经絮凝反应后能分离出大量的污泥,这些含有纤维的絮状泥有类似活性碳的很好的吸附能力,以往的沉淀或气浮工艺,只把这些固形物分离,没有再充分发挥这些污泥泥的只附过滤作用。则EWP高效污水净化器就是利用这些絮凝反应后生成的絮凝沉淀物在净化器内形成一个稳定的、可连续自动更新的只附过港督流化床,令污染物起到活性碳的作用,使进入的污水除了得到平常混凝反应之后的固液分离效果外,还让污水得到过滤和吸附的净化处理,即可达到比普通的气浮或沉淀的物化处理工艺提高10-20%的去除率。由于EWP高效污水净化器没有用任何的滤料或填料作为滤床,不会堵塞,所以免除了砂滤池或其他过滤装置必需的反冲洗的麻烦和额外的动力消耗,更解决了处理装置偶然停用后滤料干涸板结造成的堵塞问题。EWP高效污水净化器是集污水絮凝反应、沉淀、吸附、过滤、污泥浓缩等功能于一体的设备。

1.2试验效果

在试验的五个月中,分六个阶段进行测试。

2、工程应用

2.1处理规模珠江纸厂治理工程中,采用两台处理量100m3/h(高13m)和两台50m3/h(高11m),共4台净化器,分别处理黄板纸和白纸的制桨、抄纸废水。人民纸厂采用六台处理量100(高15)的净化器,处理黄板纸和灰板纸的制桨、抄纸废水。配有污泥浓缩槽和加药系统2套、调节池刮泥机、污泥脱水机等设备。两个工程处理量分别为7200和15000,总投资分别为590万元和980万元,占地1600和2800.广州头号城纸箱厂应用EWP高效污水净化器,污水处理后回用到造纸生产中,使得该厂达到1吨水造1吨纸的先进水平。

2.2工艺流程

比试验流程增加了调节池刮泥李、泵后加药系统、污泥脱水机等设备。

篇10

关键词:导师制 泛导师制 三全育人理念 “234模式” 学务联席会

一、当前高校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2005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拉开了国内高校本科导师制试验的序幕。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教育部又在部分高校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开始试行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旨在通过校企联动,让企业全方面、深层次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无论是导师制还是双导师制,在实行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定位不确定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尚处在摸索阶段,发展尚不成熟,其定位、权责和内部关系均缺乏统一的标准,且由于侧重点不同,衍生出了种类繁多的导师制度。例如,按照指导类型分,有生活导师制、实习导师制、素质导师制、学习导师制、科研(学术)导师制、德育导师制;按指导时段分,有全程导师制、低年级和高年级导师制;按指导层次分,有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导师、导师+助理导师、普通导师+专业导师等,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出,本科导师制度定位的模糊,从而弱化了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针对性。

(二)职责不明晰

由于缺乏完整的制度规范,难以对导师的职责进行清晰界定,从而导致很多高校在试行导师制的时候,都存在着导师权责不清的问题。一些导师并不清楚自己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肩负的主要职责和扮演的角色,加上平日被繁重的教学科研及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了对学生教育和监管的缺失,极大地削弱了导师制的作用。

(三)缺乏联动性

现有的导师制度由于缺少系统的配套措施,使得各个层面的导师之间缺乏应有的联动性,严重制约了育人合力的形成。作为高校教学主体的专职教师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由于工作环境和性质的不同,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教书”和“育人”环节的相互割裂。同样的原因也使得专职教师同企业导师之间、辅导员同宿管生活教师之间交流的缺乏,进而导致“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脱节,“思想”和“生活”环节的错位,使得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导师制度空有其表。

(四)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致使很多教师没有潜心育人的动力,容易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应付学生,敷衍塞责。这不仅不利于导师制的实施,也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泛导师制:四位一体的联动育人机制

针对现有本科导师制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可考虑从问题根源入手,以贯彻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目标,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系统化的导师制度体系,建立一套涵盖生活领域、思想领域、专业领域和实践领域的泛导师制度,丰富高校育人主体,提升育人水平。

(一)泛导师制的涵义与特点

所谓泛导师制,可将其界定为:以高校中的各类教育管理者为主体,以高校学生为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综合育人机制。

不同于传统的导师制,泛导师制将参与育人活动的主体外延进行了扩展和整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主体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同时又细化了各主体的主要职责,优化了主体分工,增强了主体间的关联与互动。(如图1所示)

1.四大领域,全方位育人机制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可将育人工作划分为生活、思想、专业、实践四大领域,通过从四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和指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模式

针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可从生活、思想、专业、实践四大领域入手,发动高校教师和企业精英,构建由“生活导师、思政辅导员、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模式。同时,通过确定岗位职责,明确各级导师的工作范畴,强化其育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1)生活导师。生活导师是学生日常起居及宿舍生活的服务者和管理主体,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监督和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营造文明和谐的宿舍环境。高校生活导师可以宿舍管理员为主体,以专业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

(2)思想导师。思想导师应以思想政治为核心,以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及日常学习生活的服务与管理为主要职责,是学生全方位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思想导师主要以思政辅导员或班主任为主体,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3)专业导师。专业导师是学生专业学习的直接参与者和指导者,通过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学科竞赛、科研及考研复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及科研兴趣。专业导师主要以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专职教师为主体,以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和教师本身学术兴趣及工作侧重点为选择依据,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教育和指导。

(4)实践导师。实践导师主要通过带领学生下厂实习、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将学生置于工作的现场环境中,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无缝衔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为学生架设起社会实践的桥梁。同时,实践导师还指导学生制定和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宏观上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针对性指导。实践导师应以具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和领导才能的企业精英为主体,以行业所属的专业领域为单位,指导相关专业及方向的学生锻炼实践。

上述四类导师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教育育人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二)“234”机制下的全过程育人理念

结合大学学习生活的基本规律,可以年级为单位,以“234模式”为基础构建一套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由图2我们可知:

大一新生入学,主要为学生配备生活导师和思想导师,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过渡,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专业导师也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专业教育,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

从大二开始,直到大三上学期,学生逐渐开始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并开始从公共课的学习向专业课的学习过渡。因此,在这一阶段,除了生活导师和思想导师外,开始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由于专业方向的划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更强,这时需要按专业方向对专业导师进行调整和优化。同时,针对这一时期学生陆续进入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开始以专业方向为导向为学生配备合适的实践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到了大四,学生进入就业年,未来的规划逐渐清晰,这时候就需要生活导师、思想导师、专业导师和实践导师互相配合,做好学生的就业及考研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三、以“学生事务联席会”制度为核心的配套保障机制

在泛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还应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保障机制,使泛导师制发挥最大效能,切实保障育人效果。

(一)“学生事务联席会”制度

所谓的“学生事务联席会”制度,指的是以年级、专业和方向为单位定期召开的,由生活导师、思想导师、专业导师及实践导师共同参加的,商讨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事务中存在的问题的综合性会议制度。该制度制定的初衷是为了加强各级导师间的沟通,便于对学生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加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增强育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制定科学的准入机制

在泛导师制的实行过程中制定详尽的导师遴选、任免制度,构建完善的准入及退出机制。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所有导师都应具备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就生活导师而言,在日常工作中要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助学生成人”的职业意识;对思想导师而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要本着严管厚爱、宏观细致的原则,同时还应兼具出色的应急能力和安全意识,做好学生的守护神和领路人;对专业导师来说,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前沿的学术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而对实践导师而言,则应具备企业一线生产管理经验,且有着出色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三)完善考核与激励监督机制

为切实保护导师的工作热情,维护导师的合法权益,在当前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下,应将导师的工作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根据导师的育人效果实行定责定岗、定性考核,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并综合考虑导师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留学深造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全面、细致的激励政策。同时为更好地保障育人效果,还可以尝试建立覆盖专业、学院和学校的三级监督机制,对各级导师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切实保障各项制度的执行和兑现。

四、结语

尽管导师制的出现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在我国的发展也断断续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的原动力。尽管泛导师制从本质上看仍是传统导师制的一种延伸和扩展,但就其内涵而言,已经由传统导师制主要侧重于学生“识(知识)、行(实践)”方面的结合,扩展为对学生“思(思想或思维)、习(生活习惯)、识(知识)、行(实践)”的全方面引导,构建了一套针对大学生知识及身心发展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因而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意义更大,影响更深远。毕竟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