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笔记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德育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德育笔记

篇1

一、公民教育何以可比

不同的理论取向或视角决定了不同的公民教育模式选择。在理论层面,国内许多公民教育研究者一般都倾向于采纳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分法,将当代公民教育理论概括为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社群主义等模式。这种观点显然是从传统的政治哲学角度出发来看待公民教育实践的,其主要关注的是公民与政府或国家之间的关系、政府的权限、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彼此之间应该如何对待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显然主要适用于传统民族―国家类型。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九十年代末期,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IEA)曾经针对公民教育作过几次较大范围的国际调查研究,其中就主要从上述逻辑关系的角度特别关注和总结了公民教育模式(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三种基本派别:一类是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时代就已经开始的“公民身份或资格培训”模式;一类是个体的政治社会化模式;还有一类则是基于社会与发展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发展模式。通观各类关于公民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成果,西方范型的特征分析较为全面与深刻,东西范型之间的比较分析以及东方声音,则明显较少。

当代,随着人口流动、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公民教育不可能再仅仅以传统的民族―国家模式继续存在,它必然会产生和形成许多新的模式。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超越传统的政治哲学理论主导的公民教育观,从各种新理论和新思潮如后现论、多元文化理论、全球化理论等中,寻找和发现值得我们比较和研究的、对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与趋向具有较大影响的种种启示。

二、国际视野中公民教育何以可教

苏格拉底在《王制》中提到,假设是为了最好的城邦,那么美德不仅可教且必须教。国际经验更加表明,作为培育公共生活品格的公民教育,在目的、对象、概念界定、内容等方面,存在可教的充分条件。公民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正处于不断革新和发展之中。以工业革命、18世纪末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及法国大革命为标志性事件,民族和民族主义逐步获得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众政治形式及意识形态概念的地位,人民逐渐享有更多的平等权。瑞森博格将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现代公民身份称为“第二公民”。“第二公民”时代以来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关注点,开始从注重古典的“公民”美德转向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认同为主体的政治、社会、法律等制度性“知识”的灌输与学习方向。

雅诺斯基也认为,现代公民身份代表着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的或主动的成员身份。因此,权利与义务显然成为了公民身份现代意涵的核心学习理念。政治、社会、法律与参与等维度,不仅构成了公民教育课程构建的基本原则与价值指向,更是组成了确定的和“可教的”公民教育课程的主要逻辑、内容与“知识”。

三、六国公民教育模式比较

政体有多少种,公民或公民教育的范型就有多少种。从英、美、德、法、日本及韩国六国的现代政治体制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君主立宪制,如英国与日本;另一类为民主共和制,如美国、德国、法国与韩国。从民族―国家结构类型来看,也可分为两类:单一制(英国、法国、日本与韩国)与联邦制(美国、德国)。在政治体制与国家基本结构的基础之上,各个国家依据自己的国情确立了自己的公共教育体制及公民教育模式。公民教育体制及模式一般也是以国家教育法律的形式规定,通常是根据各国固有的教育组织原理开展实践。

当代公民教育权力模式或范型之间,呈现出矩阵化的变化取向与趋势,即水平与垂直权力的交集或混合,而这种混合尤以民主/多元范型为主流或强势迹象。这种发展的基本态势,实际上才代表了公民教育发展的实际现状(见表1)。

与上述公共教育权力变革的发展相类似的具体表现是,传统分权体制的英国、美国等国,开始出台国家层面的公民教育课程规划与政策;而传统集权体制的法国、日本与韩国等也开始了公民教育方面的分权变革。例如,当代法国着重于在共和教育的基础之上,强调人权教育的价值取向;日本则明显强化地方与学校在公民教育方面的政策权力;韩国政治层面的民主化趋势也明显影响到了传统的国民道德教化。

四、公民教育国际比较的启示

东西方公民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的差异,根源在于“公”“私”之间的不同分野与定位。在欧美,公民教育始终伴随着公共教育体制的发展而发展,公共领域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及教堂的活动始终存在着愈来愈严格的区分。而在东亚,以儒家伦理为主旨的道德教化是针对国民教育的传统方式,历史上开展的形式以家教模式为主。鉴于人们对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联度、教育的属性以及私人与公共生活的界限与程度等持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各个民族―国家在公民教育的形态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欧美与东亚公民教育在目标、内容、实践策略与评价方面,因“公”“私”分野而存在着客观上的一些区分。

(一)两种本位导向公民教育的分野

1.权利本位导向的公民教育

早在民族―国家正式形成之前,权利本位就已成为欧洲各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导向及基本传统,权利本位导向的公民教育也是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国家公民教育的特征概况。工业革命及伴随而来的欧美大陆的资产阶级革命,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民族―国家现代体制的建立,则进一步确认和加深了权利本位导向的公民教育模式。在权利本位导向的公民教育中,身份认同教育的核心是主体对权利的认同,公民权利是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而公民教育的发展则代表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2.责任本位导向的公民教育

在公民教育领域,责任或义务通常是作为权利的对立面提出的。历史的实际,原本亦如此。强调个体对公共领域的服从、忠诚与美德,是责任本位导向公民教育的主要取向。因此,责任本位导向的公民教育的历史,实际上比权利本位导向的公民教育更为悠久,代表了人类最早形态的公民教育实践。近现代,由于受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启发”和影响,东亚地区开始揖别古典儒家传统。但由于根深蒂固的集团价值与泛道德化取向,现代东亚地区在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伦理之后,逐渐重新确认了责任本位导向的现代公民教育模式。实际上,西方近些年“共同体”思潮的回流,不仅代表了责任导向公民教育传统的复兴,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们对于权利本位导向公民教育模式的反思。

3.两种本位导向公民教育的分野

权利与责任两类导向的公民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的选择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理念差异主要表现为身份认同、教育本质、教育内容、教育类型等方面的区别(见表2);而实践模式差异则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及评价等方面的不同选择(见表3)。

(二)两种本位导向公民教育的合流

尽管存在着分野,但国际公民教育发展的共同经验也是明显的:一是基于权利―责任等值的身份认同;二是建立公民教育的国家课程标准,专设或间接设立公民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公民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宗教等机构全面参与公民教育实践;四是强调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以民主教学促进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复杂的政治现实、多元的价值认同、国家课程与自主发展之间的矛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考试评价发展的瓶颈等领域,则是未来公民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篇2

内容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非关税壁垒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关税为代表的传统贸易壁垒逐步弱化或取消,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日趋被发达国家重视,技术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商品出口的最大障碍。本文拟对美国、日本、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我国可以借鉴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的成功经验,从而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

关键词:非关税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 比较 启示

随着WTO协议的实施,国际贸易中的关税以及传统的非关税保护作用正逐步减弱和被取代,非关税壁垒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主要障碍。在所有的非关税壁垒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形式上的合法性以及手段上的隐蔽性已成为制约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一大贸易壁垒。有关研究估计,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中,约有10%-30%是技术性贸易壁垒,20世纪90年代,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超过50%。我国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加入 WTO 后,我国有 2/3的出口企业和 2/5 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的贸易损失达到 200 亿美元左右。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

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进口国采取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产品检验检疫措施、商品包装标签及标志和环境要求等,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入该国市场形成贸易限制作用。

关贸总协定(GATT)经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随着关税总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传统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效果越来越弱。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其形式上的合法性以及手段上的隐蔽性,逐渐成为国家间贸易保护的手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欧共体关税同盟的成立,欧共体各成员国逐渐认识到,各国种类繁多的标准、法规和规章正逐步取代关税而成为限制欧共体贸易发展的新障碍。为了消除各国标准不一致对欧共体内部贸易的影响,1969年欧共体率先制定并通过了《消除商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纲领》。随后,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倡议下,GATT工业产品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探索解决贸易壁垒的具体方案。1979年在东京回合谈判中,GATT的32个缔约方正式签署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GATT/TBT),该协议于1980年1月1日生效。现行协定为乌拉圭回合谈判中1994年的修订本,在内容、结构和可操作性方面比1980年协议都有很大改进。

美国、日本、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一)技术标准壁垒

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目前的技术标准主要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

1.美国。美国是一个标准大国,既有联邦政府制定的标准也有民间标准机构、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等制定的标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行业标准。美国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结构的分散化。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涉及制造业、交通、环保、食品和医药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而美国的大部分标准则是由民间标准机构、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制定并被企业界自愿采纳的“自愿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并不制定标准,而是负责对“自愿标准”进行协调。由于美国没有专门的机构主导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各式各样的技术标准使得向美国出口某些产品可能会涉及多个由不同机构制定的不同标准。

2.日本。日本的技术标准种类繁多,涉及农业、食品业、纺织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等各个行业。如厚生省于2002年7月1日决定,实施新设约200种农药残留标准。按现有的标准,对茶叶已设定残留标准的农药达108种。一种产品要进入日本市场,既要符合国际标准还要符合日本标准。如化妆品必须符合化妆品成分标准(JSCL)、添加剂标准(JSFA)、药理标准(JP)等日本标准,只要其中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即不符合某一标准),日方就可以以不达标为由将这一产品拒之门外。目前,日本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JIS工业标准、JAS农林标准和行业标准。

3.欧盟。欧盟各国由于经济、技术实力较强,具有丰富的有关标准的知识和制定经验,因此各国的技术标准水平较高,如欧盟的环境标准,即使发达国家的一些产品也难以达到其要求。美国曾指责欧盟对美国的激素牛肉和转基因产品等许多产品制定的限制性指令构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了美国产品进入。为协调各成员国的技术标准,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欧盟于1985年了《关于技术协调和标准化的新方法》。从1987年起,欧盟在其新标准和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先后通过了20多项有关产品技术标准的指令。欧盟的安全指令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劳保标准、环保标准。此外,欧盟还制定了无线电干扰技术标准。

(二)技术法规壁垒

技术法规指必须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技术文件,包括: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颁布的命令、决定、条例;民间机构例如行业协会制定的技术规范、指南、准则、指示。

1.美国。美国的技术法规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会制定的法律,二是部门行政机构根据法律制定的法规。例如,在美国消费品安全领域、法律层次的技术法规有五部:《消费品安全法案》、《联邦危险品法案》、《可燃危险品法案》、《包装防毒法案》和《制冷器安全法案》。这五个法案覆盖了由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管辖的15000余种商品。另外,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又针对不同商品的具体要求,根据上面五个法案制定了大量的属于部门技术法规范畴的条例、规范、要求等。上述五个法案以及根据五个法案制定的部门条例、规范、要求等就构成了美国在消费品安全领域完整的技术法规体系。

2.日本。日本的技术法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工业安全、产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大部分的技术法规是以“省令”、“通告”形式的,只有极少部分有关行政厅以“告示”或地方行政机构以“条例”、“规则”形式。即,日本技术法规主要有“省令”、“通告”两个层次。日本和产品技术有关的法律主要有《环境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染防止法》、《噪声规制法》、《计量法》等11部。以这11部法律为基础制定的有关省令、通告就形成了日本的技术法规体系。

3.欧盟。指令在欧盟技术法规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欧盟绝大多数产品的技术立法都是以指令形式的,只有很少部分以条例或决定等形式出现。欧盟的技术协调指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旧方法指令,指1960-1984年期间欧共体制定的涉及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机动车辆等领域的近300个技术协调指令。旧方法指令不仅数量大,而且过分强调个别产品的技术细节,其结果是制约了欧盟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种是新方法指令,指1985-2000年期间欧共体制定的涉及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与消费者保护等领域的25个技术协调指令,包括的产品有机械产品、玩具、医疗器械、燃气燃具、建筑产品等。

(三)合格评定程序壁垒

合格评定程序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以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有关要求的程序。一般认为合格评定程序由认证、认可和互认三个方面组成。

1.美国。美国的合格评定机构和体系由政府和商业机构两部分组成。目前共有包括UL、MIL、FCC、API和FDA等在内的55种自愿认证体系。这种以行业认证为特点的合格评定体系,具有强有力的贸易保护功能。美国是机械、电子等成套加工设备的输出国,而国外的这些设备很难进口到美国。对进口商品,尤其是对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的产品提出强制性的认证要求,否则不准进入市场,如进入美国市场的机电产品必须获得UL认证,药品必须获得FDA认证。美国零售业一般只销售经过第三方认证的产品,一些大的连锁店基本上不销售未取得UL安全认证的电器。

2.日本。日本的合格评定工作由政府管理,质量检验、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由经济产业省具体负责。经济产业省管理的认证产品占了全国认证产品的90%左右。经济产业省的工业技术院标准部主管工业制品和矿产品的合格评定,地方经济产业局负责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的评定。日本的认证制度与合格评定程序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两类。强制性认证与合格评定以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其认证和评定涉及消费品、电器产品、液化石油器具和煤气用具等产品。

3.欧盟。欧盟要求凡是在欧盟各国市场上流通的产品都必须符合欧洲合格评定程序,加贴CE标志。CE是欧洲合格认证的简称,也称为欧盟安全认证制度。CE是欧盟法律对产品指出的一种强制性安全合格标志,其基本内容规定了保护消费者利益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特别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卫生和安全,同时还涉及保护环境和财产。欧盟明确要求,凡涉及欧盟指令的产品,必须符合其指令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允许在欧盟各成员国市场上流通。产品加贴CE标志,即向用户和政府作出质量保证和质量承诺,表明产品符合欧盟指令的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

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商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信息不畅以及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我国遭遇TBT的主要原因,做好对国外TBT的预警是我国应对TBT的有效手段。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专门应对TBT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TBT信息咨询库等方式做到预警信息向相关出口企业的及时传递。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完善预警机制,从而帮助我国出口企业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障碍。

(二)建立出口商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对我国企业来说,建设和实施国际标准是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而进入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目前,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大多数国家都把ISO9000和ISO14000的标准认证看作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我国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强ISO9000和ISO14000认证机构建设,以取得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从而使产品符合进口国的相关要求。

(三)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争端解决能力

我国出口企业遭遇无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导致利益受到侵害时,应学会利用WTO规则来保护自己,据理力争。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中规定的透明度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快速反应,提出抗辩,充分利用 WTO定的针对贸易壁垒的解决机制来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2.王莉,胡胜德.美、日、欧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7(7)

3.张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2010(5)

4.肖智,韦诗韵,石书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与传统因素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

篇3

一、当前高中阅读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阅读都以“教”为主,侧重考点讲解,忽视学生学习效益,缺少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大多教师采取模式化教学方法,阅读材料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学活动互动性、参与性差,学生思维僵化,独立思考机会少。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阅读动力,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阅读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得不到阅读乐趣,体会不到文章中传达的有益启示,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难以获得预期的学习效益。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独立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对文字有独特见解,学习到文学知识。因此,为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职能得到发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语文阅读课堂。

二、比较阅读模式

比较阅读模式基于比较教学法理论提出,最早出现于1950年到1960年,由杜威提出。在这种阅读模式中能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更多知识,实现知识内化,阅读中对自身已学习的知识及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做进一步的整合,将知识积累起来,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明确新旧知识的内外联系,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知识内涵,使学生知识储备不断积累。而将这种方法引入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则为学生的阅读分析对比提供了方法,进一步强化了教学效能。如将唐代白居易的《村夜》与宋代朱淑真的《秋夜》进行比较阅读,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学生可以结合诗文作比较分析。

三、基于比较阅读模式的语文教学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道,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很多方面有待改革,教学有效性并不理想,而比较阅读模式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途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积极运用比较阅读模式,构建新型课堂。

(一)教材分析

教师想要将比较阅读模式融入到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必须要分析教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学生认知条件和心理特征,合理明确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课题划分。教学课题划分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及所能取得的教学效益。在具体划分中,要根据文章题材、主题,正确把握文章关键,从而使文章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出两到三个阅读侧重点,深度解析文章,突出文章中心思想,从而使学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更有层次性,能快速找到文章题材、主题上的差异。

(二)横向比较运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作品特点,采取横向比较方式,对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境,以深入探究作品间的差异。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时,要先对两篇文章的中心进行归纳,总结两篇文章要传达的情感和内涵,确定文章的关键点。在对文章个性差异比较中要选取比较点,使文章观点能凸显得更加明显,使比较点能更加明确。此外,还要对作品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对文章写作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学习《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时,项羽在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可以让学生试着比较二人的话语在内容、语气及思想旨趣上的异同。

(三)纵向比较运用

篇4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育部门实施绩效工资的利与弊,以及推进绩效工资实施的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教育部门;绩效工资;问题;对策

2009 年以来,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积极稳妥做好工作”的原则。教育系统实施绩效工资制度,预示着一个新的工资时代的到来。现行的青田县教育部门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基础性绩效工资由生活补贴、岗位津贴、教(工)龄补贴 、班主任津贴、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五个项目组成。推行的工资形式能否让各层次的教师满意,推行科学的绩效考核为基础的这项制度能否在这个教育制度系统发扬光大?这些都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当然,绩效工资制度有着优越性的一面,也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还有待我们一起去完善。一种工资制度的推行,国家一定经过无数次试点实验。“存在即有理由”,绩效工资制度的推行一定比传统工资制度有更大的优越性。

一、绩效工资的优越之处

(一)鼓励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会更加集中精力辅导学生,提高其学习成绩。只有学生平均分数与班级评比名次的提高才会促使教师的业绩工资跟着提高,而业绩工资的提高则能更进一步客观反映教师工作能力的差异,从而使绩效好的教师得到更多的奖励,绩效较差的老师也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拔工作能力强的老师。

(二)长期的绩效工资体系是改进教师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真正的绩效工资是正规化的,不是想到的时候心血来潮给一些奖励,而是一种长久的奖励制度。因此教师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设想,去合理规划自己的长期目标,一步一步地做到尽善尽美,而不是时时担心自己做白工而感到不值得。相反,这样反而会激励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我,最终使自己的能力提升一个档次。而学校也稳定了人心,能够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去创造学校的业绩,提高知名度。

(三)绩效工资制度能转变教师的工作态度。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让那些懒散惯了的教师不得不转变工作态度,一心一意扑到工作上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二、绩效工资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的工作量和教育绩效难量化,难考核。绩效工资的宗旨在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体制,而事实上教师的工作很难标准化和量化,而教师的真正绩效、价值也很难一时评价。一个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或者教学效果,也许几年或者十几年后才显现出来。长期机械操作,使教师按部就班,导致功利性地只做量化范围的工作,会使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化,窒息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教育的纯粹工具,最终恐会损及教育自身

(二)学校在操作过程容易削弱绩效工资的激励效价。我们这里,很多学校在绩效考核操作时,出于差距太大不利于和谐稳定考虑,实际上直接受工作表现或实际贡献影响的奖励性工资份额通常为30%,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奖励性工资的吸引力和效价,制约了绩效工资的实际效果。

(三)教育实行绩效工资只能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中国目前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事实中,应试教育却从来是排头兵,虽然人人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学校,千言万语说到底还是考试成绩是硬道理,有领导说,其实,考试成绩好也是素质,这个我们不否认,但是我们学生的素质似乎是只有考试这一样了。实行了绩效工资以后,教师们更加清醒地知道,分分分是学生的命,分分分更是教师的宝,既然教师的职称、奖励、工资都和学生成绩有关,那么在对待学生的学习上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敢掉以轻心,他们明争暗斗,几乎用尽所有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于是抢其他“副课”,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节假日补课,送学生到补习班几乎成了每个学校、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然而最苦的却是学生们,他们除了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牺牲到无穷无尽的文化课学习中去,哪里还有更多的精力用到其他素质上呢?本地区自从实行绩效工资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学生,他们的作息时间都比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走得早了,回得晚了,睡得也晚了。当我们大部分教师在为“奋斗”绩效工资的时候,又何尝看到他们的学生们,承受着比以前更加沉重的学业负担呢?前几年刚要求为学生们减下去的学业负担,因绩效工资的实施又重新加了回来。

(四)不太适合教育系统自身的规律。教育系统不同于公司和工厂,学生不同与工厂的产品,教师不是工厂的工人,教育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来进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用管理车间的办法来管理教师和学生,那样虽然是有了明显的绩效,但是却把人性慢慢地葬送了。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绩效来说,如何评定就是个难题。教育的绩效往往不能够马上体现出来,要评定绩效,最后只能把学生考试分数与班级评比名次等挂钩,而这有违素质教育的方向。素质教育的绩效是学生的素质,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也不是某一个老师的业绩。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客观公正评价每一位老师在每一期的绩效,几乎是不可能的。绩效评定如果缺乏客观公正的标准,最后往往变成校领导说了算。

三、推进绩效工资实施的建议及对策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选拔优秀的教师,因提高教学质量遭到唾骂,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这种制度涉及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当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价绩效工资制度真正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正确的决策往往是在别人的唾弃中不断折射出光芒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要想获得真正的认可就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积极探索,创新绩效考核的机制和方法,规范考核程序来尽量完善考核载体,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充分发扬民主,增强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度与考核结果的公信力,这也将是捕获人心的有效手段。笔者现提出粗浅的建议意见如下:

(一)政府出台指导性文件。人力资源等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相关细则。其中,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出台不同的导向性指标;每个事业单位在导向性指标之下制定更为细化的分配和考核方案。

(二)取得领导层的支持,由点及面推广。把绩效考核作为事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单凭一个部门不足以推动整个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实施。因此,取得领导班子的认同和支持显得特别重要。要在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班子的主持下,与之一起实践推动。其次,绩效考核是一个工具,不能指望它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可以先由几个学校总结经验后再推广。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对暴露出的重大问题要改良、完善。

篇5

关键词:继续教育 制度 比较

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保持和提升其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的学习及其相关活动。继续教育培训是保持和提升注册会计师专业素养、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各国在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教育委员会于2003年和2004年先后颁布了7项国际教育准则;我国继2005年颁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三十条”)后,2006年颁布《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由于各国的会计职业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各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后续教育仍存在差异。本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以及我国新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一、继续教育培训目的比较

西方国家对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一般均有规定,其核心是保持和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但表述上又不完全相同。其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强调,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是保证或保持并增强或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强调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是保持其应有道德能力;爱尔兰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I)强调保持、加深并且扩展其专业胜任能力;我国香港会计师公会强调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保证其会员专业能力的维持和提高。我国新颁布的《征求意见稿》从现实性角度将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定位到注册会计师个人素质和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两方面,具体为“保持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来看,不同点在于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保证还是保持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由于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尚未达到专业所需的能力。如果将继续教育目的定位于“保证其专业胜任能力”,必然加大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责任,同时也难以达到保证的程度,如果未能达到反而会降低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威信。所以我国目前将继续教育培训目的定位于“保持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是符合当前我国国情的。

二、继续教育的对象及相关豁免继续教育的规定比较

西方国家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对象均为全体会员,包括执业会员和非执业会员。美国AICPA将培训计划定位为服务于广大会计人员及相关领域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在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一般会计人员、财务主管、主计长以及总会计师和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非盈利组织的有关会计人员;独资和合伙企业的业主以及合伙人;律师和咨询顾问(包括税务方面的顾问,医疗卫生、福利方面的顾问等)。有些国家还有对豁免继续教育的特殊规定,如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规定,会员长期没有从事专业活动,由于身体残疾无法参加后续教育者,可以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我国继续教育对象也是全体会员,有的地方规定:继续教育培训对象分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一般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业务助理人员、非执业会员六个层次。《征求意见稿》也对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对象的豁免教育做出了规定,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对身体残疾或因病无法学习的会员、生育的会员、出国的会员规定可以在本年度不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后延一个年度,但不得影响下一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完成。从各国继续教育对象及相关豁免继续教育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和国外差别不大,只是在部分细节有所不同。

三、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的内容比较

不同的国际组织关于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内容的阐述方式不同,一种是不规定继续教育计划内容,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协会;另一种是规定继续教育计划内容,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等。美国根据不同的业务领域将培训课程分为会计和审计业务、税务业务、咨询业务和管理业务等部分,在每类业务中根据业务内容性质的不同又作了进一步分类。以“会计和审计业务”为例,包括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国际性业务;管理咨询和业绩管理;技术相关问题等部分。其中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主要是关于会计处理和报表审计方面的内容,包括“非盈利性组织的会计和报告实务”、“AICPA小型企业审计指南”、“现金流量表:编制、披露和使用”等多门培训课程;国际性业务涉及国际会计和与欧元有关的会计及报告规定,由两门培训课程组成,分别为“欧元:会计和报告的规定”、“国际会计和报告”;管理咨询和业绩管理主要是管理会计的知识,包括“非盈利组织的成本分配方法”和“最新财务和管理会计”等课程;技术相关问题主要讨论计算机对传统审计业务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由“审计电子证据和软性信息”、“如何在无纸化社会中从事审计工作”和“计算机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应用”等课程构成。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教育委员会2003年颁布的国际教育准则第2号《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内容》规定了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知识含量,这些知识是取得职业会计师资格应掌握的内容,旨在确保为取得IFAC会员团体的会员资格的候选人拥有足够先进的职业会计知识,使其能够在日益复杂、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挥有胜任能力的职业会计师的作用。职业会计教育计划的基本知识包括:会计、财务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

我国借鉴大多数国际组织的做法,在修订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中没有详细列示培训的具体内容,而是原则性地规定继续教育内容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年度培训计划中确定,对执业注册会计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按其不同能力需求分层次进行。如有地方规定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会计及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审计理论和实务、管理咨询理论和实务、税务理论和实务、资产评估实务、建筑工程评估实务、机电设备评估实务、国家有关政策和经济法规、特殊行业会计与审计知识、计算机技术、外语、职业道德、事务所管理知识、以及独立审计准则、资产评估准则、执业规范和执业所需的其他知识与技能。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及侧重点视不同对象而定。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正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迈进,但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学习国外经验的过程中,不能对国外的东西生搬硬套而不考虑我国国情。如美国由于资本市场比较发达,所以对外报告会计在会计继续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而我国目前更应该重视管理会计方面的课程才更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继续教育时间与考核标准比较

西方国家对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的学时、学分均有具体规定。如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AC)规定,每个会员在三年内必须完成100小时的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西班牙规定在成为西班牙注册会计师协会(ICAJCE)的会员后,每年应至少参加30学时的后续教育培训,其中一半学时是关于会计、审计、税法等常规性课程,另一半学时是特殊专题课程。无论是面授、远程教育、电教还是自学,都有统一的学时计算规定。ICAJCE将所有的培训课程及学时规定列表公示,供会员参考;日本后续教育制度则规定,个人会员及准会员有每年必须完成40个时间单位以上的后续教育的义务。我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每两年为一个考核周期。即从起始年度的1月1日起至次年的12月31日止。每个考核周期接受的继续教育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80个有组织形式的学时,每年不得少于30个学时;职业道德培训每个周期不得少于4个学时。从各国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的时间来看差别不大,尤其体现在我国和国外的差距明显缩小。《征求意见稿》颁布以前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时间是这样规定的:执业会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三年内不得少于18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后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接受脱产后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12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脱产后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我国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时间缩短的原因是因为近年来注册会

五、继续教育培训的形式比较

西方国家继续教育形式大体分为有组织形式和非组织形式两类,但其具体内容又有所不同。美国2000年2月颁布的《后续职业教育准则公告》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倡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在该方式下,组织者负责将学习计划传递到最终的用户手中,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如工作室、研讨会等;另一种为自主的学习活动,该方式下的学习活动是在没有外部组织者的帮助之下进行和完成的;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继续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和措施:课堂教育;专门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到各地巡回做学术讲座,讲座采取听课证的方式,由公司出面认购;组织召开研讨会;制作多媒体、录像带等;网络或电话教学;每年组织各省的分会召开会议,研讨有关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问题。日本继续教育的形式分为集中培训、自学、编写专业书籍和在培训班授课等方式。集中培训包括协会主办的培训班或研讨会、事务所内部培训、会员自发举办的集中培训;自学包括对指定文章、专业书籍方面的学习和参加学术活动;以自学方式选修的注册会计师均需以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提交学习心得;编写专业书籍指通常能被购买的与注册会计师业务相关的书籍或论文,也包括为出席各种学术研讨会撰写的报告等;培训班授课通常指接受协会、事务所和自发培训班的委托,为其培训班进行授课。我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形式也分为有组织形式和非组织形式,有组织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或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境内外各种培训班、研讨班、学术报告会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或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主办或认可的论坛、专业性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可的事务所内部培训;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或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远程教育直播系统提供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或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可的其他方式。非组织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专业著作、专业论文;担当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授课人、研讨会的主持人或演讲人;参加行业业务质量检查;承担市级以上专业学术团体、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课题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通过远程教育点播系统提供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在境外事务所实习;利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或地方注册会计师协会制作的继续教育培训光盘及其指定的教材自学。

从各国继续教育培训形式来看,进行继续教育的方式多样,这与参加的继续教育人员的需求是一致的。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最近公布了其近期进行的有关职业后续教育实施方式及必要性等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英国大多数会员认为工作基础上的学习是最适宜的沟通与职业素质培养(CPD)教育方式,得到支持的其他CPD教育方式还有:面授或网络课堂(85%赞成),阅读(72%),参加会议或研讨会(71%),与同行、同事或经理讨论、指导,更进一步的教育资格和证书,为技能发展而进行的观察、研究,发展客户等。相比而言,我国近年来在继续教育方式上有了很大发展和进步,正在改变以往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发展。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实务;比较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性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现将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及操作程序表述如下:

(一)制订会计电算化课程标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能熟练操作该课程所供会计软件的运用方法,达到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上岗考核要求。教学中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观念。

(二)制订授课计划

我院目前实行会计电算化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主要是教师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实验实习48学时,主要是学生进行实验实习训练。

(三)教学过程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从总体上将教学内容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地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单位如何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第二部分是全部教学的重点,主要讲解会计软件相关模块的使用。这部分包括系统管理、总账系统、报表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讲解财务供应链管理相关模块的使用,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管理,这部分内容由于课时原因目前没有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时主要争对第二部分内容进行,现就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阐述。

1、会计软件的安装和系统管理

(1)会计软件的安装

会计软件的安装由机房管理人员进行,我们提供部分学生在手提电脑上的安装。

(2)系统管理

这部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A)对账套的统一管理,包括建立账套、修改账套、引入和输出账套;(B)对操作员及其功能权限实行统一管理,设立统一的安全机制,包括用户、角色和权限的设置;(C)允许设置自动备份计划,系统根据这些设置定期进行自动备份处理,实现账套的自动备份;(D)对年度账的管理,包括建立、引入、输出年度账和结转上年数据,清空年度数据。

2、总账系统

总账系统又叫账务处理系统,是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子系统。其他账务和业务子系统有关资金的数据最终要归集到总账系统中,以生成完整的会计账簿。因此,总账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系统初始化

总账系统初始化工作包括系统工作环境设置、账套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类别设置、项目目录设置、客户和供应商档案设置、录入期初余额、录入初始银行未达账等操作。

(2)凭证处理

凭证处理是指通过严密的制单控制,保证填制凭证的正确性。提供资金赤字控制、支票控制、预算控制、外币折算误差控制以及查看最新余额等功能,加强对发生的相关业务进行及时管理和控制,完成凭证的录入、审核、记账、查询、打印以及出纳签字等。

(3)出纳管理

为出纳人员提供一个集成的办公环境,加强对现金及银行存款的管理,包括查询和打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金日报表,进行支票登记和管理,进行银行对账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账簿管理

账簿管理包括查询和打印各种已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辅助账及各种汇总表。

(1)辅助核算管理

辅助核算管理包括个人往来、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部门核算、项目核算等辅助核算管理。

(2)期末处理

期末处理主要完成期末结转业务,记账凭证的自动编制和期末对账、结账工作,包括月末的“月结”和年末的“年结”。

3、报表管理系统

UFO报表与账务系统同时运行时,作为通用财会报表系统使用,适用于各行业的财务、会计、人事、计划、统计、税务、物资等部门。目前,UFO报表已在工业、商业、交通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与建筑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各行业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我们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

(1)报表格式设计

(2)报表公式的定义

(3)报表管理及图表功能

4、工资管理系统

工资的核算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工资管理系统适用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各个行业,它提供了工资核算功能、工资分析和管理功能,并提供了同一企业存在多种工资核算类型的解决方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掌握:

(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资账套参数设置、基础档案设置。

(2)工资业务处理:工资管理系统管理企业人员的工资数据,对人员增减、工资变动进行处理、计算个人所得税、向工资的银行传输工资数据、计算和汇总工资、工资费用的分摊等。

(3)期末处理:工资核算是财务核算的一部分,工资管理系统和总账系统间主要是凭证传递关系。在工资管理系统中将工资费用根据用途计提分配工资、生成转账凭证并传递到总账系统中。

5、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固定资产是每一个单位开展经济业务必备的物质基础,对于固定资产种类多、价值又比较分散的企业,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要求学生掌握:

(1)固定资产的系统初始化设置:固定资产账套的建立、各种选项设置、资产类别、使用状况和折旧方法等基础设置。

(2)固定资产的日常业务处理

根据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进行卡片录入、删除等操作,以及对固定资产变动部分进行修改并在月末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月末结账处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变动、折旧处理、制作记账凭证等。

(3)固定资产的期末业务处理

包括月末对账、结账、恢复月末结账等功能。

二、会计电算化在会计实务中的使用现状

(一)会计软件的安装和系统管理

企业目前使用的会计软件主要有通用会计软件和专用会计软件,通用会计软件是在某一范围内普遍适用的会计软件,通常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全通用会计软件和适用于某一行业的行业通用会计软件。比如:用友ERP-U8财务会计软件、金蝶会计软件、降龙会计软件、速达会计软件等等。

专用会计软件也叫定点开发会计软件,是仅适用于处理个别单位会计业务的会计软件。比如:电力行业的远方会计软件等等。

会计软件的安装和维护由商家和开发商负责,企业只进行对账套的建立、修改、删除和备份,操作员的建立、角色的划分和权限的分配等均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设置。

(二)账务处理系统

账务处理系统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操作内容,用户要进行账套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类别设置、项目目录设置、客户和供应商档案设置、录入期初余额、录入初始银行未达账、凭证处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这部分内容与教学过程基本一致。

用户在期末业务转账处理中只进行转账凭证的生成,而转账公式的定义由软件商家或开发商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设置,无需用户的财会人员自行设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公式的定义,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之一,但在会计实务中完全可以由软件商家或开发商解决。

(三)报表管理系统

用户在期末的报表处理中,进行报表自动生成、插入和追加表页、交换表页、删除表页、报表数据管理的操作。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学习报表格式的设计,而在会计实务中都是由软件商家或开发商设置完成。

(四)工资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会计实务中工资管理是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有专门的软件;固定资产在企业设置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是有专门的软件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与会计实务中的主要内容差距并不大,相同点是系统初始化设置、凭证处理、账簿管理和报表生成;不同点主要是:期末业务处理中转账公式的定义、报表格式设计和报表公式定义。对期末业务处理转账公式的定义、报表格式设计和报表公式定义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事实上,由于软件商家或开发商在提供服务时,能够帮助用户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调整教学思路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常士剑.会计电算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外籍教师 本籍教师 教学特点 教学对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99-02

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国际高等教育活动日益频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2004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Hochschule Merseburg)合作举办四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德国际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成为了该办学项目的管理机构。

学生能否顺利地走出国门,在国外完成学业,扎实的德语知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我院除了承担学生基础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之外,力求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语学习环境。学院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德方合作院校每年也都会在德国当地聘请德籍教师来我院任教,和中方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德语教学工作。2004~2012年,来我院任教的德籍老师已将近二十人,他们分别来自德国各个地区,讲授语音、口语、德国文化及国情等课程。外教的参与将鲜活的语言与文化带给了学生,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地道的德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拉近了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语言的距离。外教的加入同时也给作为本籍教师的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了解的机会。但在与外教合作过程中发现,外教与中国师生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分歧,给德语教学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对比中德教师课堂教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更加合理地利用外教资源,从而提高德语教学质量。

一、德籍教师的教学优势

1.语言和文化方面

外籍教师的德语地道自然,原汁原味。在授课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还介绍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大多数学生对外教都带有一种好奇感,因而对其课程通常也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寻找机会与之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获取了国外的背景知识。相比之下,本籍教师虽在语法讲解方面比较清晰易懂,但是在语言的灵活运用上以及在语言和文化传统结合方面不具备优势。

2.师生关系方面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师生关系通常比较严肃,有明显的等级观念。与中国的教育传统不同,外教在课堂上通常是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首先,对外教学生是按照西方的习惯“直呼其名”的,其次,在口语课上外教,一般会要求学生围坐成一个圈,上课形式灵活,而且,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西方人大都性格外向开放,因此他们在课堂上非常善于表演,经常会用一些夸张的行为举止来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到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作用,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3.教学方法方面

德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尽可能给予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上通常扮演启发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外语知识和技能。德籍教师不会使用汉语,功能交际法是他们的主要教学法。在教学中,除了一些影响交际活动的理解性错误需要纠正外,他们一般不会因为语法错误而打断学生思路,更多的是注重语言交际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德语。他们还擅长简笔画,实物教学,大量使用图片、模型等有关教具进行讲解,这些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4.考核方式方面

德籍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他们会认真地制定符合自己所任课程特点的计分表,将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作业情况等方面记录在册,待到期末总结时,这些情况又都会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总成绩,这就杜绝了学生只靠期末考试蒙混过关的情况。他们考核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采取笔试以外,还采取对话、讨论、作报告、写文章或制作画报等形式,对学生的德语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德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充分肯定外教教学特点和风格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个人教学水平不足

由于所受教育背景不同,一些外籍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对外德语教师资格培训,这就造成了他们某些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比如,一位外籍教师虽然在德国拥有文科硕士学历,但从未有过任何教学经验,当她面对中国的大学生时,往往缺乏作为教师应该有的耐心,经常会不留情面地批评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虽然为人处世相对比较直接是德国人的典型性格,但是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此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影响教学效果。

2.授课缺乏系统性

外教大多不按照中国制定的教学大纲安排内容,他们强调学生要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讲课时往往不会像国内教师一样,以教材为重心,以大纲为依据,而是采用自己收集的资料等,而且他们上课随意性较大,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这对习惯于使用固定教材的中国学生来讲很难适应,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不知道重点何在。

3.对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况认识不足

德籍教师往往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况也知之甚少,他们将德国的教学方式,在不做任何改变的情况下,运用到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尤其是教学的初级阶段常常忽略了中国学生的感受,提问有时过于直接,不太注意学生的反应。这种要求往往会导致学生一到回答问题时就感到害怕或害羞。还有些外教在课堂上常以游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一开始很受学生欢迎, 可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尤其在语言教学的高级阶段,学生往往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慢慢对这种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感。

4.对学生的成绩考核缺乏统一标准

外教的个体差异导致了对学生的成绩考核缺乏统一标准。有的外教对学生要求过高,对学生的考核比较全面和严格,造成考试下来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而另一些外教考试很随意,评分标准过低,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感觉自己水平不错。但在最终的德方入学考试中却名落孙山,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

三、中外教师教学对比

1.在师生互动方面,中外教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在国内仍然以语言考试作为唯一衡量学生语言水平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应试式”教育是国内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过多的交流。虽然很多中教老师已经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也不断在进行改进,但是要面对的阻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考试通过率是衡量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尺,这就造成了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然学生也就学什么。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适应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课堂上增加了过多的互动环节,学生开始觉得新鲜,但时间长了,他们会有种不安定感,主动要求老师增加书面作业的练习量。这也就说明,中国学生对于西方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方面,外教有很多值得国内教师学习的地方

如我在上文提到的,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简笔画的运用等,外教教学的宗旨更多是以学生作为课堂的重心,运用交际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是反之,中教的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所在。如在讲解语法点时,中教老师运用母语解释,并且从外国人学习外语的角度去阐释难点,运用改进过的语法翻译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法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不像外教的教法那样灵活多样,但对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某些问题深入了解很有帮助。

3.教学内容系统性方面,中教更具优势

国内教师都接受过教师资格培训,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针对课程配备了完整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因此整个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使学生容易掌握该课程的重点、难点。而外教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

四、合理改进,取长补短

如何合理地改进外教与国内教师的教学

从而全面提高德语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国内教师,我们应当借鉴德籍教师在教学中的长处,在日常教学中努力营造活泼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将西方的教学方法同中国的教育传统有机结合,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局面。而对于外教的日常教学管理,也应当规范化。在课程开始之前,应与外教共同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安排方面还应当注意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外教资源,充分发挥中外教师各自的优势,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外籍教师的引进为中国课堂的德语教学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本土风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和中国教师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协作团队。我们要尽力去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和特长,使他们更好地为中国的德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丽萍,等.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评估体系的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2]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2) :101 - 102.

[3]刘继芳.国内外教师课堂沟通方式研究述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4]彭雁萍.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问题及应对策略(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61-65.

篇8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比较;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6-0091-04

一、美日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1. 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美国是最早实施创业教育的国家。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为MBA学生开设了一门新课程――《新创企业管理》,这被后来众多的创业学研究者们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了大学生创业的方方面面。Finkle (2006)关于全美创业中心的调查显示,最主要的本科生创业课程包括创业入门、创业计划发展、创业融资和小企业管理等;最主要的研究生创业课程包括创业计划发展、创业入门和创业融资等[1]。这些课程涵盖了创业的构思、融资和管理等,形成了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通过对精心选择的案例研究,培养学生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其次,在创业课堂上,教师通常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再次,运用创业过程模式,把创业所需要知识纳入到创业过程中。以百森商学院为例,把创业需要的知识纳入到创业机会识别、企业成长、成功收获等完整的创业过程教授给学生,来取代传统的互相割裂模块式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按照创业成功整个过程中所需的各个要素进行教学设计,努力使学习者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2]。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包括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实施创业计划大赛。自1984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以来,美国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多所高校每年都在实施创业教育。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程。综合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全校性跨学科的大类课程、学科为基础的学科课程和基于实践的活动课程。以百森商学院为例,将课程分为公选课程与核心课程。公选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内容涉及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及社会分析六大领域,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整合。核心课程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战略与商业机会、创业者、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五个部分[3]。

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百森商学院有35名专职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有22名,伯克利学院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有20名。从事创业教育的教授很多都拥有过创业的经历,拥有了丰富的创业和企业管理的经验,对于创业的实践和发展拥有很强的洞察力。美国大学还邀请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士参与到创业教育当中,丰富了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此外,美国创业教育十分注重师资的培训,如百森商学院的“普莱兹――百森项目”和雪城大学的“经验课堂” 项目,都帮助教师进入创业教学领域。

2. 日本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日本的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逐步形成了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中心的创业教育体系。从2008年大和综研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到2008年日本全国已有247所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实施了形式和程度各异的创业教育,约占全日本高校总数的32.7%[4]。

日本的高校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设置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包括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创办公司有关的法律和金融知识、企业内部运作的知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成功创业者的案例分析等内容。各个内容之间相互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中心,构成了日本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立命馆大学为例,开设了基础科目群、拓展科目群和实践科目群的三种类型的课程,包括创业精神论、经营战略论、资金计划论、知识产权论、事业孵化论、技术系创业、产品商品化、创业支援见习和创业管理实习等十几门课程。

在创业课程的实施上,日本高校采取多管齐下、多方培养的方式,注重主渠道(课程、讲座)与辅渠道(实习、竞赛)之间的相互合作[5](P.129)。首先,在课堂的教学中,很多大学都注重创业实例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增加对创业实践的了解。如同志社大学,从案例研究出发,选择现实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为实际的创业政策的发展提供参考;其次,日本高校开始设置风险企业教育讲座,使学生不出学校就能了解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以及创业计划的形成等。2000年,日本已有94所大学实施了针对学生和社会的创业教育讲座;再次,日本高校积极推进创业实践实习,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爱知县立大学,为培养学生和国外文化交流的国际感,创设了西餐店;通过情景模仿,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英语水平。此外,日本高校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创业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在2002年,早稻田大学开设了风险论坛,征集创业计划书,通过竞赛来选拔有创意的想法,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课程的设置类型上,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出多种类型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四种主要的模式:(1)创业家专门教育型。针对商学院致力于实际创业的学生而开设的专业课程,如立命馆大学的产学协同创业教育项目;(2)经营技能综合演习型。为经营或商务学科的学生提供技能练习,如庆应义塾大学湘南藤泽校区培养创业技能为主的创业课程模式;(3)创业技能副专业。面向拥有工科、医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的,将创业教育作为辅助课的教育课程类型,如关西学院大学的社会创业学科;(4)企业家精神涵养型。针对全体学生的创业素养普及,如横滨国立大学的“企业・创业教育项目”,共包括意识、琢磨・推敲、工作和创作课程。

在创业课程的师资方面,日本高校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授课任务的,大部分是从事经营管理学或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约占50%以上,其中拥有创业经验者占了40.3%。此外,大约还有30%左右的高校聘请了校外具有实务经验者来讲授课程。这些受聘担任兼职教师者,主要是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者、金融机构或基金管理机构的从业者、企业经营顾问、律师和会计师等。日本还采取灵活的方式推进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围绕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培训,形成了包括“社会人讲师培训项目” 、“教员企业研修制度”和“企业参观会制度”在内的培训方式。此外,学校之间通过教师互访、经验交流等方式,针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交流,也极大地提高了创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5](P.129)。

二、美日创业教育课程的比较与分析

1. 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两国的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了创业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知识。不仅包括激发创业激情和唤醒创业意识的创业原理性的基础课程,而且还有关于创业过程中的具体的法律、融资和新兴企业管理等内容。通过各种课程的设置,系统的传授了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2. 注重课程的实施

两国创业教育课程都形成了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方式。首先,与课程的内容相结合,都把案例教学引入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把创业案例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不断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方法,如百森商学院的过程模式和爱知县立大学的情境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还开展了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两个国家都开设的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参与创业项目的设计,加深创业知识的理解,锻炼创业的技能。

3 区分不同类型课程

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美日两国高校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把针对全体学生的激发创业意识和教授创业基本知识的课程和针对致力于实际创业的专门课程进行区别,整合不同的师资队伍,开设不同的课程。把各个类型的课程进行分开设置,不仅有利于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可以使各个学校发挥自己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好创业教育。

4. 师资力量雄厚

从创业课程的师资构成上来分析,两个国家的创业课程教师大都具有创业实践的经历,同时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当中,对创业的形式具有明确的认识。理论性的课程由在学术上造诣颇深的教授来担任,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原理性的知识。实践性的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由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者邀请著名企业的资深人事担任指导,为学生讲授更加直接的创业经验和技能,提高实践的效果。同时,两个国家都特别的重视创业师资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项目的开展,促进创业教育教师的成长。

三、对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1. 丰富创业教育课程内容

课程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包含了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因此,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全面涵盖创业过程中所需各个方面的知识,应包括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和法律等学科的内容。我国已于2005年成功引进了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项目,已有多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建设,不断深化课程的内容。因此,在具体课程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注重如何提升创业者的基本素质的内容,包括创业的意识、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创业的基本能力等,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企业管理的内容,包括企业的融资、法律保障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等内容,尽量教给学生更多实用的知识,为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2.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实施

由于我国的创业教育历史还比较短,因此还没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方法。要加强创业课程实施的效果就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我国管理学科的教育当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创业教育课程中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案例教学法。因此,结合我国创业教育的实际,在课程教学中,要融入创业实践的案例,包括适当的本土化案例。与之相对应,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案例教学法,针对讲授的创业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式的专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要突出创业模拟的地位,把实际的模拟游戏和网上的虚拟企业运作相结合,增加模拟的仿真性和实践性,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了解到创业的实际操作,锻炼去实践的能力。

截止到2010年,我国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来自多所院校的作品参加了比赛。随着各个高校对比赛的重视,参赛的队伍和作品数量不断的增加,但这也不免会造成盲目参赛。因此,对于我国的创业计划大赛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规模。同时,各个学校要积极开展小范围的创业计划大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平台。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可以成立创业教育扶持机构,对于合适的项目进行孵化。

3. 合理定位创业教育课程类型

我国现在的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向全体学生普及创业的基本知识,课程类型单一,缺乏针对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合理定位创业课程。合理定位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就是继续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建设向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的专业教育。前者要突出普及性质,根据各个院校的学科属性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要把创业知识和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后者的建设要突出课程内容的专业的性,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实际的创业技能的培养,以培养未来的创业者为主要目标。同时,对于专业性质的教育可采取基地班或者实验班的形式进行,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学院或者教育中心,从学校各个院系招收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成立专门的班级,在不影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创业教育。

4. 增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我国的创业教育教师多由经济学或者管理学方面的教师以及学校负责就业方面的教师担任,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教师。同时担任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都为学校的专任教师,很少有创业实践的经验,这就使创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而淡化实践。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邀请大型企业管理经验丰富人士和具有创业经历者承担一定的创业教育课程,增加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队伍的比例。此外,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定期组织专任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对创业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Finkle T A,Kuratko D F & Goldsby M G.An examin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A national survey[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6,44(2):180.

[2] 王长宇.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06,(8):75.

[3] 向东春,肖云龙.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3,(2):80.

[4] 陈瑞英,顾征.新世纪日本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与课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22.

[5] 李志永.日本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29,129.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American and JapanZHANG Peng-fei1,FU Dong-juan2

(1.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2. School of Innovation Experi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

篇9

中美两国的教师在教学特点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笔者先后师从中美两国优秀的钢琴教师,将一些学琴心得分享给大家。第一,在教学特点方面,中国的教师大多注重手指的独立性,前期多以断奏、高抬指为主,在声音上追求干净、利落。在作品分析上,重点把握细节的处理,小至一个音符,之后乐节、乐句、乐段,直至整个作品,教学极为详细,细节处理得当,学生受益匪浅。然而美国的教师略有不同。他们不以断奏、高抬指为初期的训练标准,直接以连奏为主,他们在教学理念上认为手指干净的音色并不是通过高抬指等训练出来的,主要依靠力量传递到指尖的“点子”,这个“点子”做到了,声音就漂亮了。有的教师甚至还认为练习断奏会破坏句子感,对培养学生音乐横向的走向没多大益处。在作品分析上,美国的教师先让学生把握作品风格及大致表现内容,再分乐段讲解。对于个别技术难点、特别情绪的把握会特别讲解,这种由大至小的教学特点正好与中国的钢琴教育相反。第二,在课堂互动上,美国的课堂气氛稍显活泼,学生敢说、敢做、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教师探讨不同的观点,教师也特别鼓励一些新想法和观点的产生,因为音乐是感性的,不同人理解不同,当然呈现出的音乐也截然不同。相较之下,中国的课堂互动氛围没完全放轻松,学生稍显拘束。不过,近几年中国的课堂互动大有改善,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更多的新思想和热潮会接踵而来。

二、钢琴音乐会形式与目的

中美两国钢琴音乐会的形式与目的也有不同,这里笔者主要针对大学校园内的学生小型钢琴音乐会而谈。中国的学生音乐会形式十分规整,正式的音乐会居多,演奏者大多是精心准备,有十足的把握才去开一场音乐会,这就使得学生展示的机会略微减少,但是音乐会的质量和效果俱佳。然而美国的学生只要近期完成了一部作品,就要把好的音乐分享给大家,不一定走正规音乐会形式,也可能是一个小型聚会,只要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聆听音乐,各抒己见,从音乐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即可。从音乐会的目的来说,中国多以作品成果展示或者拿到学位证书为主,目的性较强。美国多以分享音乐、提高幸福指数度为主,目的性略弱。综上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音乐会方面大有不同,但愿以后中美可以多多交流,相互借鉴与学习,共同促进世界音乐的进步与发展。

三、中美毕业生就业比较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关国;中国;差异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8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38[本刊网址]http://

一、中美家庭教育理念之比较

(一)中国式的家庭教育理念

每一个民族都属于自己的文化理念。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千百年来,在家庭教育领域中很多有识之士辛勤耕耘,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儒家思想和封建小规模农民经济在长期占主导地位,人们没有强烈民主意识,反而对待封建礼仪,长幼尊卑、等级制度更为重视。同时,在传统观念上家庭教育的主要倾向和出发点是,通过家庭文化教育的熏陶,培养出能为家族带来荣誉的人。中国是一个重视情感的国家,中国的家庭教育作为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基础,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国家庭教育。

(二)关国式的家庭教育理念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较短。这对它的教育文化的形成影响重要,加之受到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影响,迅速地接受新的民主思想和文化。美国的经济社会拥有先进的生产力,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美国民众可以选择各种职业。生活压力小,促使思想自由开放。这样的生活环境,促使美国父母不会附加太多功利的色彩去培养孩子,他们培养孩子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教会孩子学会应对变化着的事物。

(三)中关之间教育的对比

不同国家的家庭教育都有的本国的文化印记。相比与中国教育来说,美国拥有更多的冒险和创造精神。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受封建农民的思想的影响。在文化中体现保守和谨慎,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中国的家庭他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灌输成人的思想,对儿童抱有更高的期望,达到这些期望,父母将敦促孩子继续练习,中国的父母十分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精英”。然而,美国父母不喜欢机械重复。众所周知的美国精神和美国梦,崇尚自由、民主、平等。家长鼓励冒险和创新,敢于质疑的教育方式,大多数美国儿童的属性热情、自信、独立、活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家庭为主的独立的孩子,专注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他们相信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而不是谋生。

二、中美教育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一)家庭教育的内容差异

在古代,中国的父母抚养孩子有赡养自己、维护家庭和家族荣耀感。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就熟读古文背诵诗书,学习的任务主要以书写、背诵、算数、作画为主,内容多古板陈旧;到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家长为孩子提供可选择的内容增多,如舞蹈、钢琴、话剧等。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是使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使其有能力生活和适应社会。因此,美国父母较顺其自然而加以引导,他们只是想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人格,最大的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很多美国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家庭教育多是在游戏,以及动手能力较强的手工艺,如制作座椅、维修房顶、打造家具。

(二)家庭教育方法的差异

在中国大多数父母坚持认为“闲了棍子,惯了孩子”孩子应该听话,家长应该监督孩子的学习不断,甚至采取一些严厉的措施如责骂和威胁,例如“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另外一只现象是过度溺爱的教育方式,在我们这个讲中庸之道的国家里,对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却略显极端,学习上,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大多家长的观点,进而影响到家庭教育从小就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常见的是父母“爱之深、责之切”,从来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关心直至,对比美国的家庭教育我们可以看出相对而言,有很多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的,西方的教育方法中国家庭提倡自由和个性,美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注重实践,保持孩子们的天性,鼓励发展他们的才能和爱好,更多的是通过言语和感情的沟通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行为。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在影响着中国教育方式。

(三)家庭教育过程的差异

在中国,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中国的家庭教育儿童主要是在书房,或者特定的学习场所去接受教育。中国时父母为他们做所有的家务孩子,这削弱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各种各样的皮肤颜色和的人语言带来了他们的传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美国孩子容易接受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同的和复杂的影响,大多数美国儿童都有属性的热情、自信、独立和好奇心,美国的家庭教育孩子是在生活中学习到的,可能是做家务、游戏当中,这样一来,能更好地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四)家庭教育的结果上的差异

美国的孩子通常能享受一个相对自由的家庭教育;因此,他们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想法是无国界自由运行。中国一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独立意识、主动性,很多儿童有一些人际交往能力,害怕困难和疲劳,需要从别人但缺乏同情和关心能力帮助别人很少关心父母和缺乏的社会的责任。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始终表现出开放的平等的。在父母、老师和朋友当中没有特权,没有限制控制孩子决定判断的干扰。通常,美国父的母更倾向于给孩子们建议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决定。更多的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做决定,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他们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生存的人,这是美国父母的责任认同。他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不需要遵循任何他人的想法,包括他们的父母,同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自由,但这种相对自由的空间给孩子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他们独立的工作能力,加强了信心,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三、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分析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文化的传承也意义深刻。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促成的家庭教育有其合理存在的意义,也有应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中国的教育培养出很多绅士有礼的读书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久大的贡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当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拥有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结合文章所论述的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对中国的启发是很重要的。我国家庭教育内容广博丰富,在愈加重视创新能力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动手能力的内容要合理增加,这样不仅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也符合了儿童爱玩的年龄特征,培养了他们从小就喜爱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精神;在教育方法上应做到以人为本,和孩子平等沟通交流,让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思考的意识,还能增强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多动手、勤动脑,不要成为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在绵延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去伪存真,结合美国的家庭教育加以吸收和借鉴,为使我国的家庭教育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打好基础。根据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服从”被认为是“好孩子”的标准。这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因此,父母需要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在家庭教育放弃以下想法:“遵循父母的意愿为标准”;认为孩子是父母的财产,缺乏对孩子的尊重。父母应该尊重和信任孩子,尊重他们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了解吗他们的意见,并给他们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