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优秀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然而这种跟风式的教育改革,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我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企业文化课程基本建设上,现就目前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几点不足之处:
1.企业文化授课内容空泛,学生理解有限在目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机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因此,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可供高校采用的企业文化课本有限,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对企业文化表象的解读,没有紧贴企业及学生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实际应用的内容较少,且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其目标仅仅是告诉学生什么叫企业文化,而没有教学生企业文化对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及影响,更没有告诉学生怎样才能适应企业文化谋求个人的社会生存及发展职业生涯,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企业文化存在片面理解,缺乏理论联系实践,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毕业生要走进企业,开始工作,首先面对的就是“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的转变。然而学生长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企业文化只是作为一种书本文化,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感受到企业文化,使其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变成全新的概念,形同虚设。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认识上的强烈反差自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带来许多难以调节的矛盾。现实表明,这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严重脱节,制约着企业和人才的发展。
3.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但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阶段,运行机制还存在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学计划严谨与企业的市场动态性,使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安排不同步,高校不能及时服务于企业;校企合作受益最大的是高校,学生技能与经验不足促使企业受益周期过长,而使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政府指导力度不够没有给予合作企业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国家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法律法规用于监督、考核和推行,即校企合作没有法制保障,这几个方面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浅且难以持久。
4.课堂内容枯燥,单项式教学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企业文化作为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对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但大部分高校的老师,都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目前学生在学习企业文化课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理论概念抽象、理论与实践割裂、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单项式灌输教学,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
5.案例库不够,内容不够深刻案例教学法对于企业文化课程而言是行之有效的,感受鲜活且精彩的企业文化案例,更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健全,一些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也同样不够成熟,今天还是企业明星,明天可能就陨落昙花一现,这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因此现阶段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文化案例较少。
二、案例库不够多,授课内容也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不够深刻,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缺乏有效性。针对以上几点不足之处,我认为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以下的创新:
1.进行教学大纲调整,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高校要想有效地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就要从企业文化课程开始着手。时刻关注企业文化领域的实践和动态,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让课本内容紧跟时展步伐。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予以借鉴其企业文化课程教学经验,结合企业需求对企业文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梳理,制定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的定位分析,进行基础知识模块、学习能力培养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实战模拟模块的系统划分,使内容变得更加紧凑。再根据学生各专业特点制定不同学科职业素养训练,这样即能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专业素质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清楚意识到企业文化对择业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了解并认同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地将个人发展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
2.构建企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一直以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让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有成效的文化对接并不那么容易。我认为,高校应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在校园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企业化的特色校园文化,为实现毕业时“零距离”适应企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如在开设企业文化课的基础上,在校园树立相关职业的名言展板和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邀请杰出的企业领导者或企业精英来校举办讲座;校企双方共建实验室、培训基地、组织实训实习;开展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学习并吸纳企业的管理方式,如在学习或生活纪律方面严格管理培养学生守时、守纪的习惯等几种方式来传播和实践企业文化,这些都是树立大学生企业文化观的重要途径。
3.协调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教育部门倡导,高校自发的状态,政府对高校合作企业没有给予政策优惠,企业主管部门也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意识,对校企合作持有消极观望的态度。种种不利因素都需要高校自己消化,这就需要高校协调企业完善合作运行机制。首先高校需从市场角度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帮助学生完成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过渡;其次有目标有定向的选择合作企业,从而保证合作质量;再次校企双方成立相应的校企合作小组用于开展合作项目的实施、管理、协调和监督;最后努力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如减免税收用于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并完善相关立法工作让校企合作有法可依,从而开拓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当然校企合作的成功更需要双方的交流与互信,这样才可以使校企合作长远发展下去,实现双赢的目的。
4.改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企业文化课是一门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在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提高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第一,创设企业环境,开展模拟实践。利用现有案例,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互动,模拟创建企业环境,并自行提炼企业文化,不断总结,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和运用;第二,学生还可以模拟授课、课堂讨论、辩论等,老师再对学生的所谈所讲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第三,请进优秀企管人员,宣讲企业文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让学生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精神魅力,并认识企业文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第四,开展策划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相关活动,如:展览企业文化展板、企业宣讲、企业名人访谈、参加校园招聘会、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以此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优秀企业的文化;第五,通过短期见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及参观等方式将学生送进企业让其零距离的直观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5.开拓创新企业文化案例利用案例库,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现象与实践的认识。虽然现阶段各高校已经形成自己的案例库,但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案例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在我们多角度利用现有国内外教学案例的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平台的优势,播放一些描写优秀企业发展史的影片,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影视剧或不错的求职节目,借此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提倡教师极力推荐一些关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方面的杂志或书籍供学生阅读;学生还可以利用现有案例,搜集处理资料,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案例,这样既丰富更新了案例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总结
篇2
Abstract: Campus culture is the material and the spiritual things by every member of the school,left by generations’ creation,striving and sacrificing,in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and space,with deep traces,affecting the posterity,this is the concept of campus culture. Every memeber of the school is the creator of campus culture. Because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background,secondary school campus culture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which should realize three transformation:form valuing activities to valuing training;from valuing forms to valuing connotation;from single culture to multiple cultur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ain way to demonstrat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ultur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校园文化;职业特色;校企结合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school-enterprise combin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00-02
1构建中职特色校园文化实施“校企结合”的必要性
中职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很多的相同点和相互融通的地方,因此通过“校企结合”来构建中职特色校园文化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1 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例如护理专业人员需要具有细心、和蔼和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等,而机电类专业工作人员则需要有思维严谨、一丝不苟等职业素质,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显然,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结合”途径才能形成。
1.2 中职教育服务于企业的需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中职教育的宗旨,这一宗旨决定了中职学校必须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全体教职员工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都远远地走在了学校的前面,具备了良好的服务理念,形成了良好的服务体系。在中职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学习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中职学校会与企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中职学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3 中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真正的“零距离”就业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缩小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有不少学校的毕业生仅就知识和技能而言,是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但是为什么这些毕业生中的相当部分仍然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而被炒鱿鱼呢,这是因为一方面不适应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在学校学习时所处的情景往往与进入企业后工作的场景存在巨大反差,从而对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容易产生怀疑,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难以发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要克服上述弊端,学校不仅要把知识和技能的“零距离”作为培养目标,更要把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实行中职毕业生就业时文化“零距离”作为重要目标。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行“校企结合”,使中职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
1.4 创建中职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本,没有特色的中职学校,将难以长久生存。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还表现在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管是哪个方面的特色,如果没有相应的特色校园文化作支撑,这种特色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的、百花齐放的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2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途径
2.1 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组织文化中属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应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做出适时适当的调整,使其行为更有利于组织功能的发挥。比较我国的企业和学校,企业对社会的变化更敏感,学校对社会变化的反应略显迟钝。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顾客至上的理念已为大多数企业奉行。而中职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虽然也做出了较大的改革,但与企业相比,可以说还是远远的落在了后面,因此,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吸纳国内优秀企业甚至国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从现阶段来看,主要应吸纳大多数优秀企业所共同奉行的四个方面的理念:
2.1.1 团队协作精神当今社会已是一个非常重视合作的社会,现代企业更是如此,大部分的工作都已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发挥团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中职学校就应特别注意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就需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大力倡导团队合作意识,树立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
2.1.2 以客户为中心顾客至上已是大多数企业奉行的核心理念之一,中职学校也应全心全意地服务自己的“顾客”――学生、学生家长及企业和行业,树立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充分理解和尊重中职学生,处处事事为学生着想,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
2.1.3 平等对待员工树立以人为本、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思想,尊重每一个教职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为每一名教职工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让员工更出色,使学校更卓越。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淡化学校内的等级差别,使全体教职工成为一个平等、和谐的整体。
2.1.4 激励与创新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中职学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中职学校应尽快赶上和超过企业。
2.2 学习研究企业文化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必须要学习和研究企业文化。目前,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学校文化的研究略显滞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研究还刚刚起步。通过学习和研究企业文化,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1 中职学校的中职教育研究所应有专人从事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研究,各个专业也要有专业教师进行相关职业或行业的企业文化研究。
2.2.2 要为中职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学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此相关的职业素质的训练。
2.2.3 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如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
2.3 企业精英参与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积淀,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而应变被动为主动,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训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还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教室宿舍的文化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充分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
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最密切,像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离不开企业一样,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应该闭门造车式地疏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①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②向企业精英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企业精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书面意见和想法。③成立有优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成员还应包括中职学校的主要领导及有关管理者、骨干教师,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管理专家。由中职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
2.4 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系统论的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不断地根据反馈信息调整系统行为,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目的。校园文化这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收集和吸纳来自校内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偏离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行为,适时调整,对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行为予以强化。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尤其要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这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有专门的途径来获得企业各个部门就学校校园文化对毕业生影响的评价,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各专业在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要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状况和企业各个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作为重要的调查内容。当然调查时要制定出细化分解的表格。
2.5 全方位实施“校企结合”建设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文化的“校企结合”,决不能仅就文化来谈文化的结合,因为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蕴含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中职院校要实施真正的文化“校企结合”,构建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的实施“校企结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地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柏松.企业文化宣言[M].蓝天出版社,2005,(1).
[2]赵文明.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6).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205-02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报告”中提出文化“三进”的职教新理念,即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要求职业教育深入探索“校企一体”,以合作共赢为利益共同点,促进育人过程中各个要素与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深度对接,提高职业学校育人的针对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难以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催化作用”,大多数仅停留在显性利益的表层领域,校企合作缺乏强劲的内在驱动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渗互融,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促进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校企合作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合作过程需要来自文化层面的关照,文化互动是高职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本质体现。通过对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文化层面互动交流的考察与研究,可以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所谓“以文化人”,文化既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而教育的实质正是人与文化的互动,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高职教育需要通过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来促进高职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极为倚重的一种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校企文化互动成为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营造高职校园文化,不仅要植根高职院校这片沃土,还要加强与企业文化的互动,校企文化互动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性。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典型的企业办学高职院校,国有大型企业湘电集团是学院办好高职教育的强大后盾和依托,湘电集团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积淀,这是学院可以利用和挖掘的宝贵教学资源,通过打开校企合作的文化交流渠道,让湘电集团力道文化进入学校的课堂,让湘电的力道企业文化薰陶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让校企文化真正实现接通和互动。因此,我们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研究”这一课题开展研究,通过案例建设研究来来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地位问题
文化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高职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对身居其中的高职院校师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濡化作用。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它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素质与品格的培养和学生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涵盖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校园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形的物质实体,是实现校园文化的途径和载体,是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和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用以调节校内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师生员工行为的规范体系,体现着高职院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机制;校园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的传统办学理念所造就的文化氛围,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特色,反映着一所高校的价值追求和科学的信念,是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之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价值主要体现于孕育高职学生适宜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塑造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催化高职学生的自我构建和社会构建等方面。
2.2 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在文化驱动力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还难以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催化作用”,大多数仅停留在显性利益的表层领域,校企合作缺乏强劲的内在驱动力。当前高职领域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受市场利益左右,一旦市场这一风向标发生变化,校企合作关系也会受到影响甚至趋于瓦解,这并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要求。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需要深入到文化层面,通过校企文化互动促使校企双方在文化的深层次上展开交流与合作,让校企文化渗透在合作的每个环节当中,让学生和员工在成长中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滋养,培养他们健全的意识、理念、能力和品性,以文化为桥梁和纽带来紧密校企合作关系,变表面的校企合作为深层的校企融合,可以有效避免校企合作的短视行为,更为有力地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3 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文化互动的实践路径问题
高职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功能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功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两者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功能的互补和价值的增强,这就需要加强校企文化系统输出与输入的内外交流,促进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基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文化互动是高职校企文化互动的现实路径。
3 研究方法
本项目主要运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一,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典籍,摸清省内高职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深入把握文化互动在高职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将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纳入的文化研究视域。其二,调查研究法。以长株潭地区的高职院校和企业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了解长株潭地区高职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探索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其三,案例分析法。以项目组所在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与湘电集团的校企文化互融机制建设实践为案例,研究校企文化互融的动力问题和路径问题。
4 研究过程
本课题于2010年3月立项,2010年3月进行了课题的开题论证。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为课题的主要研究阶段。2011年11月至12月为课题的总结阶段。2012年为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阶段。两年多来,课题实践学校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4.1 开展长株潭区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0年底,课题组编制了调查问卷,对长株潭区域12所具有校企合作背景的典型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展开了较为详细的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1)被调者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教龄以及是否为德育课程老师等;(2)被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3)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状况的封闭式问题;(4)有关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看法及建议的开放式问题:如“如何认识校园文化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你认为目前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你对企业文化进校园有何建议?”等。
经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以及对部分教师、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认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必然存在着碰撞和交融,职业院校应该有效利用校企合作的通道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建设面向企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环境,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作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
4.2 创新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现路径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针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创新了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高职校园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功能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功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两者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功能的互补和价值的增强,这就需要加强校企文化系统输出与输入的内外交流,促进校企文化的互动融合。基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文化互动是高职校企文化互动的现实路径。
5 研究成果
课题组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5.1 研究了高职教育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前提问题
文化即人化,文化的主体是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毫无例外地指向“人”这一主体,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在文化共同属性的统领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具有相互融合的对接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共通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来增强校园文化之活力,完善企业文化之功效,藉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就会赢得共同发展。校企文化都以“人”为终极关,都具有开放性品质。校企文化都能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层次上考量终极关怀问题,这就是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前提。
5.2 研究了校企文化互动的通道问题
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企业文化通过校企合作的通道进入高职院校,能够有效补强高职校园文化的不足,从而对高职学生产生文化辐射作用。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在校企文化的互动碰撞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校园文化中。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是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把为员工谋福祉放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在渗透到合作学校(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就把“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权利,把与培养学生有关的一切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另外通过到企业调研,参观学习,结合企业管理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丰富管理内容,将企业管理的优秀成果运用和渗透到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明晰企业管理的规范和要求,有利于学生根据企业要求,加强自我管理,不断提升自我,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缩短了学生到企业的适应期,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渡”。
5.3 构建了企业文化进课堂的德育课程体系(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国有大型企业(湘电集团)举办的高职院校,主办企业湘电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其建设的“力道文化”已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企业文化的典范。本课题结合湖南电气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现实路径,将湘电“力道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湘电集团职工素质教育的对接”为着力点,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进行改革;增加《湘电集力道文化》课程,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让高职学生提前了解和感知企业文化,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铺垫。(如表1)
6 问题及讨论
由于研究水平和研究精力有限,课题组虽然基本完成了预先设计的各项研究任务,但也有些研究工作没有做好。例如,在多年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校企文化互动过程中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样校企纵深合作就缺乏了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动力问题”“校企文化互动中企业的利益诉求问题”“校企文化互动机制的构建问题”等等,以上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和讨论,以期破解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而寻找校企持续合作、纵深发展的现实路径,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跃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S・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 潘春胜,孟铁鑫.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23-24.
[5] 凌海波.高职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7-71.
[6] 段洪斌.“校企合作模式”视域中的高职校园文化探究[J].科技信息,2010(35):359,388.
[7] 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59-62.
[8] 沈小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化构建的探索―― 基于组织文化视角的校企文化融合论[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66-67.
篇4
案例一:师资短缺,左右为难
某校为了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将地方戏曲剧种吕剧引入了课堂。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吕剧教师,只能由学校的音乐教师和外聘的民间艺人任教。孩子们倒是对这种与众不同的学习内容非常喜欢。可是音乐教师却叫苦不迭,本来课时量就不大,现在又凭空增加了很多,而且还要现学现卖,况且这种戏曲唱腔的学习也非易事。再就是外聘的民间艺人来学校任教,学校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如果由学生来承担,就违反上级某些收费规定;如果由学校来负担,这确实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去留之间,左右为难。
思考:有位校长说:“我们也想开设一些地方传统文化课程,但没有教师和教材,我们也无从下手。”的确,师资问题是制约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学校要主动和社会上的一些文化团体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一些传统文化名家或者非遗文化传承人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次,学校要深入挖掘本校的教师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逐步培养出一批校内的传统文化教师,以满足教学需求;最后,上级政府或者财政部门要给予学校对外合作与教师培训以必要的资金支持,让学校有更多的底气和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引入校园。另外,相邻的学校也可以通过抱团合作开展活动,通过优势师资的校际走教方式,实现师资的互补和资源的共享。
案例二:盲目引入,追风逐利
一次培训会上,朋友谈起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话题,朋友对他们学校的做法满腹怨言。前几年盛行经典古诗文进课堂,他们学校就轰轰烈烈地搞《三字经》《弟子规》……后来,周边的很多学校又开始搞起了书法、戏剧什么的,于是,他们学校也不甘示弱地让学生学起了围棋;而今又开始酝酿着如何将中华武术引入课堂了。还不止如此,每换一种“文化特色”,学校都邀请各级领导到校“指导工作”,并且大会小会地宣传学生获得了什么等级奖励,学校打造了什么文化品牌,传承和发扬了什么优秀文化……
思考:传统文化进课堂不是搞噱头,更不是作秀。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首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易于学生接受和学习。其次,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发展历史的缩影,选择这样的文化内容有根基,有资源,有氛围,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拓展。最后,要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不管选择哪种文化内容,其最终目标依然是育人。能够培育学生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完善学生道德修养的文化内容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当然,传统文化进课堂贵在坚持,切莫朝令夕改,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案例三:操作随意,有形无实
在一次县域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某校长介绍说他们学校打造了“太极拳进课堂”的特色课程,在各年级都开设了太极拳课,学生人人喜欢太极拳,人人会打太极拳。现场参观环节,该校确实随处可见有关太极拳的知识图片,学生也做了精彩的表演。但是在问及学校有没有专门的太极拳课程教材、有没有各年级段的教学工作计划、有没有指导学校太极拳课程实施的总体方案等问题时,答案却都是否定的。所谓的“太极拳进课堂”,无非是体育教师学了套太极拳招式,然后学生照着学了学做了做而已。
思考:既然是传统文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一定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核,如果我们的工作有形无实,花拳绣腿,根本无法实现主席所提出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目标。作为学校,首先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按照学段或者年级段进行科学划分和设置,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教学流程。其次,要明确各年级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计划,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要有整体规划和阶段目标,构建一套较为完备的目标体系。最后,要定期邀请相关名家或学者(而非领导)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进行论证和指导,以保证我们的教学工作向着定位更准确和方式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案例四:评价滞后,关注度低
某校在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评中,都把“传统文化”这门地方课程定为开卷甚至是“免测”科目。本地中小学使用这一套必修的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教材。这套教材涵盖了国学经典、风土人情、民谣谚语等各方面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对于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增强爱国情感,提升人文修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虽是必修课程,可很多学校实行的却是“自修”甚至是“免修”,由于其不参与上级对学校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考察,因此,这门课程一直未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认可。
思考: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作为学校来讲,首先,要给予传统文化课程以高度关注,开足课时,建立健全专门的课程研究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其次,要尝试和建立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文化学习水平;最后,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业务培训、专业赛课、评先树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要给予传统文化课程以同样的关注,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篇5
行政管理是经过几次教学改革才被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原有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之中很多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水平比较低,急需专业人员加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之中。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兼顾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的高要求,但是各大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各不相同,再加上有些校园管理人员的选拔方式不合理,校园里也存在着腐朽的思想和不良工作风气,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影响了行政管理建设校园文化。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阻碍也是由另一重要问题引起的,就是工作人员对行政管理认识程度比较低。从客观因素来看,行政管理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时间比较短,在我国行政管理用于校园管理工作的经验还不是很充足。从主观因素来看,各大高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解不深刻。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引起的约束会不断被扩大,行政管理工作值得借鉴的案例不多,引入时间比较短等很多方面仍然需要改善等问题,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知难而退情况的发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对于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受损,从而引发在高校内从事行政管理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方向越来越不了解。
2解决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述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三项解决措施予以改善问题,提高行政管理在校园建设方面的工作效率。行政管理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理解、认识并且业务素质比较低的情况尤为突出,是急需解决的关键环节。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对行政管理工作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行政管理人员招聘环节,校方领导应该严格把控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从根源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第二阶段是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环节,对高校从事行政管理新员工上岗前需要进行培训,专业知识考核合格之后方可投入行政工作;对于已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定期对业务水平进行考核,以此作为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直接手段。第三阶段是行政管理人员交流环节,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很多理论都在加速进步,行政管理理论也受此影响,为了能够开阔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眼界,借鉴优秀的行政管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例,应该定期举办行政管理人员交流会议。从开端、中端以及末端三方面出发,从而实现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业务水平的提高。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逐渐变得更为自主,学校的宗旨也转变成为以人为本,更为重视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环节中的作用。学生与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之间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讲,由学生组成的团体代表着全校学生的意愿,学生团体自主举办的各项活动能够建设和完善好校园文化;而行政管理人员能够把握学生团体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支持,两者之间相互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就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全体师生的支持和理解。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路径
目前,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增长速度从约10%的高速增长向约7%的中高速增长转型,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创业教育概念后围绕创业教育的文化体系便逐渐形成。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多数高校掀起创新创业热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必须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步伐,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高校应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启发引领功能,发掘学生潜力,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人才,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
一、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关系辨析
(一)校园文化解构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校园文化是建校以来逐步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和传承价值的优秀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物质文化是物质基础,制度文化是制度基础,行为文化是执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首创冒险精神和创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实用教育。(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关系辨析文化与教育是共生的,一方面教育是文化传承载体和创新源泉,另一方面文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饰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产生须有物质文化基础熏陶。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可促进学生萌发创新意识,成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力,可充实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度,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发展,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也顺应而上。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脱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末初有起步,故很难融入到已形成的高校文化中。多数高校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且理念相对滞后,没有打造适合创新理念的新校园文化制度。“老师讲,学生听”的理论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合作实践教学等新理念却与校园文化产生脱节。(二)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创新能力和对校园文化认识不足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瓶颈。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但专业教师多半以科研为主,知识结构单一,又没有经过创新创业培训、缺乏相关经验,很难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校园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多数教师不能将文化与教育结合,使之与教学和校园文化脱节。(三)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综合考虑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氛围,“重学轻术,重普轻职”现象较普遍,各部门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教育机制,未能与时俱进建设顺应时代潮流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脱离高校文化及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文化未能较好融于校园文化,未能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发挥作用,未能形成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四)课程体系不健全校园文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不少高校没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课程体系,只通过简单重复建设课外活动或讲座推进此工作。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上升至深学科层面,不能与校园文化同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科学课程建构体系。(五)创业实践平台短缺校园文化着重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却很少能深入社会加强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极强,要成功开展须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为导向。多数高校缺乏足够的实践基地,缺少以创新创业大赛、论坛等为依托的实践形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创业活动成为“纸上谈兵”。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传统教育体系融合创新教育价值理念,发挥校园文化启蒙引领功能传统教育理念是老师讲学生听,是“要学生怎么样”的模式,当下应关注“学生要怎么样”。学校应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及时更新文化制度,以造就新型人才为目标,激发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观念的新形势校园文化。教师授课应广植创新元素,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可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教学等组织学生参与,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发挥启蒙带动功能。(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导向育人功能学生培养质量与教师密不可分,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与高水准的师资力量分不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能力培训,强化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打造有想法的优秀师资队伍刻不容缓。高校应明确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培训定期考核,建立多领域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融创新教育于课堂教学,融创业思想于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氛围更浓厚,导向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三)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渲染激励功能创新创业教育寓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导向激励功能是当务之急。学校可侧重挖掘创新创业模范,通过作品展讲座分享等形式在全校宣传,将成功案例深入学生身边,使学生感觉创业并非遥不可及,转变创业观念。还可通过学报期刊、广播宣传国家地方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及学校扶持措施和取得的绩效。(四)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功能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创业教育须在校园文化上找途径,课程建设上找方法。可设置合理学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比例,与专业基础课有机结合。同时充实校园物质文化,增加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拓宽选择空间,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还可在超星平台推出资源共享的开放课程建立学习认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专家论坛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开设创新创业公共课,实现全面覆盖,发挥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功能。(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发挥校园文化行为塑造功能校园文化不应只是注重思想意识的第一课堂,还要有丰富的二课实践,通过各种创新行为发挥塑造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提升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建设训练中心、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作为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优秀项目落地转化成熟。带动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导航站、俱乐部等部门,举办论坛等别致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苗子工程等专题比赛,充分锻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在高校培养新型人才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是两条缺一不可的并行轨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创新创业教育使校园文化的宣传引领导向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创业知识的巩固和进一步地实践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洪波.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4-55.
[2]陈航.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15(9).
[3]冯江博,薛妮.浅析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4]化磊,焦红良.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
[5]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6]王静.浅析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9).
[7]陈松洲,沈民奋.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5).
[8]谷家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及措施———以滁州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
[9]袁渭锟,王满四.作品导向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高教探索,2016(7).
[10]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
[11]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26).
[12]张晓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滁州学院学报,2013(1).
[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篇7
关键词:就业;压力;文化
从现在看来,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而随着电子网络的发展,岗位的收纳率也将会越来越少,所以大学生应当提前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进入到社会,学校应该加大力度与方式方法,实现校园与企业文化的有力有效融合,提高大学生的自身品德素质和选择职业的能力,从此打破大学生之间流传的毕业就没有工作魔咒。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文化,范伟比较宽泛是人们在过往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之和,包括物质与精神财富;狭义文化,则是一种比较窄的范伟是人们的意识状态和与之相匹配的结构制度。校园文化,包括很多,物质的精神的,例如,学习氛围,道德素质,生活氛围,学校的管理,办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关爱度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等等。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理论文化,重视理论教导,而企业文化不是理论文化,企业文化的实施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说一说,而应该真正的应用到平时企业的工作之中,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的融入,在校园里面,师生的关系相对比较透明纯洁,校园文化大体上相比其他是比较含蓄的。而企业文化有很多的不同,企业文化的核心观点就是竞争创造,团结和客户为出发点,因而看着比较明了。完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也是适应时代大潮流的趋势,同时,学生可以更好的提前提前了解以后面临的企业,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化传达给广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企业形象也达到了一定的提升作用。
我认为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一、学生个人素质方面进行切入
一个人在学校中先学会做人,后学会做事,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一所优秀的学校,必将育人放在首位,而现在有一些大学却实现了功利化,有的老师专注于科研,专注于自己的提升,而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而学生自己,也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或者自我品质的提升上。孔子曰:小人喻与利,君子喻于义。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壮大必然离不开一群道德素质高,忠诚度高,踏实能干的领导及员工。在企业中,迟到一分钟就要扣工资,扣全勤奖,奖惩制度分外严明,在学校,铃声响起,有的学生还是拖拉着进班,影响老师和同学的上课,丝毫没有时间观念,有的甚至上课当着老师的面接电话,这就是个人对于老师和同学的不尊重,如果放到企业,不知道被惩罚多少回了,因此,要想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结合,首先学校自己要加大力度学生的一些道德素质管理,学校是一个掌控者,应当做出明确的制度规章要求,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能够培养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者。校园发展除了教授学生的知识、专业技巧外也应该跟随大学教育的前进方向,更重要的还应让学生进入工作后能很快地同意和理解接受比较先前的企业价值观念。学生应该养成守时,高效率,尊重他人的习惯,因为企业是严格的,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你的惰性。校园的文化发展要不断的环绕环境教育人这一核心,吸收融入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大体策划、针对性的设计,使学校的物质方面文化建设与行为、制度、观念,精神层企业文化建设相互弥补、相互协调和相互进步。
现如今,全球都在呼吁环保,绿色生产,拒绝浪费。对于学生来讲在校园中也要节约。比如,随手关灯,不用餐厅的一次性筷子,不浪费纸张等等,如果以后进入企业,也许你的一个小小的替公司节俭的行为就会被老板无意看到,并且认为你处处为公司着想,从而重用你,机会就这样毫无征兆的降在你的头上了。 现在的企业也是实施节俭,提倡无污染环保,节俭也是企业的一种文化。
二、强制学生必须学习了解儒家思想文化
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学校可以要求其学习儒家文化,而且,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性的手段。儒家文化精髓,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引领者,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解决人际关系发展问题,再到个人的对待生活态度,个人的行为修养等方面,可以说确实有一种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众所周知,第二次大战以后,特别是1955年以来,日本经济不间断加速前进的发展,日本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文化的影响离不开,日本的许多老板把儒家思想这种伟大的理念,比如“以人为本”、“尊天爱人”“贵在人和”“用人为贤”等作为企业发展的经营理念信条。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涩泽荣一曾写过论语算盘这本书,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从小熟练掌握儒家的经典,并且把儒家的思想灵活的用到了管理当中,讲求义气,信用之道,更有一代儒商的称号,他的“内圣外王”如今还影响着许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成功入住美国市场,也与他把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完美结合分不开。可见,经典的企业文化都是从儒家经典中悟出来的。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儒家文化,熟悉儒家文化精髓,不仅对于自身道德素质有所提升,对于校园文化更好的实施,同时也是提前学习企业所需要的理念,精髓。
现在,很多企业把一个员工的修养和品德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有的企业实行鼓励孝道的制度,鼓励员工每月给父母零花钱,半年带父母体检一次,一年带父母旅游一次,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企业文化越来越注重儒家思想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了。对于学生来说,更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讲究仁,义,智,信,诚信对于企业来说,是选拔员工的重要标准,现在很多企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不靠谱,导致不愿意招收刚毕业的大学生,因此,校园文化应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德,比如,对于考试作弊严厉惩罚,每月评选诚信个人,诚信班级,实行奖惩严明的制度。学生本身更应该这样做,这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把企业文化中的东西拿过来,把学生当做员工一样对待。
三、吸收精华,舍弃糟粕。让学生走出校园,把企业文化引进来
学校是一个注重理论学习的地方,校园文化业是扮演着更好的为学习服务,但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却知之甚少,因此,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专业专家讲座、社会调查、企优秀企业员工见面会等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和选择职业观念。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点、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巧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专业的市场不可替代力。也可以对教师实行一些措施,比如,让老师进入到企业学习一段时间。现在很多老师教书很多年,讲的案例都是很早的东西,缺乏了创新性,而且,这样会让老师出现无聊期,同时自己没有亲自在企业工作过,所讲的内容过于空泛而且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如果让老师去企业学习一段时间,回来后所讲的内容肯定是自己在企业中遇到的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教师在完成自己能力和目标的时候,也背负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接触的桥梁的使命,把自己体验的一些有用东西最大力度地嵌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有效地教导栽培学生,学生也可以受到文化的感染,触摸到市场的命脉,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这些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协商,达到各自所需,实现互利。
四、带领学生观摩知名的企业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实践活动,事先与企业沟通协调,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亲自感受成功企业的文化,同时用企业的文化来培养学生,建设有特点的校园文化,发展企业文化教育,要把校园文化作为承载物,把企业文化很好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发展中,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包含的价值与思想,从而受到很好的感染。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是实现高道德品质,专业技能人才发展的需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是推动学校稳步快速发展的前提。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共同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心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
[2]李新生.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篇8
现代职业教育要素融入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核心,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载体,它将职业技能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能、寓教于乐”的效果。在这方面,我院就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科技活动、职业技能大赛、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计算机组装大赛、网页设计竞赛、寝室美化大赛、辩论赛等活动,开展了丰富的体育、音乐、舞蹈、书画、摄影和演讲等课余艺术活动,举办了科技文化节、艺术节,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提高各种技能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校园职业氛围。为了全面把握在校学生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需求,我们随机对我院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同学们反应较集中的问题,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的思路对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模型进行分析。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实地考察,案例调查等。在研究中,我们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推导,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积极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过深入分析我们拟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模块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指针和航标,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指高职院校校园人在办学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校园精神。第二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职校园物质环境,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载体。第三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主要是指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制度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整个过程,体现在高职院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第四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主要由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行为环境三个要素构成,主要指高职校园活动形态、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行为文化是教职工、学生在工作、学习和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高职院校精神风貌、工作作风、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精神、共同价值观的诠释和折射。第五部分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它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即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校园不断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网络文化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加快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扩大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生活的空间和覆盖面,而且影响着高职学校传统的办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校园主流文化。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是网络技术与校园文化的新生结合体,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同时其网络平台也是一个新高职校园文化价值规范的建构体。这种新校园文化,对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给传统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块解读
(1)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所以又被称为“学校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通过开展各种职业性的社团活动将学生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企业岗位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迅速转化,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增添活力。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不断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精心组织策划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精品活动,开展以科技、文化、艺术、综合类等板块为内容的科技文化活动;组织好各项大赛,不断增强师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师生的综合能力;组织好校企联谊,教师、学生走出校门,加深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顶岗实习等各种活动和机会与社会、企业接触,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端正对服务社会的认识,逐步形成优秀的高职学生德育精神文化。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
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精神文化,这是校园文化的最表层,是一种客观形态和客观存在,包括带有校园特色的学校环境、工作环境、文化标识、生产设施以及学校的庆典活动和各种仪式等,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来直接感受学校的文化。高职院校应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更趋专业化、现代化和配套化。校园内规划得更加科学有序,布局更加合理美观,教学楼、实训基地、图书馆、教学设备等的建设应不断完善。尤其在装饰美化校园环境上,处处要折射出职院特有的文化色彩和办学理念,展示独特的学校精神。这些都会时时刻刻熏陶感染着学生,营造着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同时也对学生的就业观、价值观、心理品质的形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作为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仍是实践所需的实训基地,无论是校内或是校外的实训基地,在建设中,都要本着市场需要和企业需要的原则,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从而实现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
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除了面向全校师生的日常管理制度外,还应向新的方面扩展。比如规范体系建设,可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谐运行的机制,促进校风进一步好转,办学效能进一步提升,这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仿真实训制度的建设,加强实训制度文化建设,增强与企业的联系,走校企共建、互利双赢的道路。目前校企协作比较新的模式就是:将高职院校与企业协作转变为“企业”与企业的协作,利用高职院校资产与资金组建控股企业,这个企业就是校企协作新平台,“企业”形成了,新的实训基地也就搭建起来了。
(4)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去体现和实践校园文化内涵的概括。只有行为文化的建设到位了,才能把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升华为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教师在新形势下要不断更新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树立务实的学术态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课内课外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在行为方式上直接间接的去影响着学生。每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老师的参与,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其他方法难以替代的作用。
(5)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网络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脑的广泛使用,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信息等已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作为网络文化主要参与者的高职学生,其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网络平台活动行为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表现为: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和冲突,人生态度,利益观念,道德水准,择业态度,平等需求等。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历来是校园最具活力的部分它是当今网络时代高校内在精神的体现,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网络文化建设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交互构造的一种虚拟校园文化,其网络平台模块构建的主要意义在于运用校园网先进技术营造真实校园氛围,通过网上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教学内容及各种有益活动,同时在高职校企文化建设融合模式下,通过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感知到企业的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形成完整的人格走出校门就能很快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通过对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使虚拟校园空间蕴涵学校的价值精神观、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文化因素,以体现出学校的特征面貌、校园意识、群体文化等。为进一步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理论、扩大高职校园文化的功能,为高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新的参考标准,为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开辟新的途径。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界定为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教育的文化传承,重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浸润、渗透、教化具有高职特质的专门人才。农业高等职院校在承担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重任的同时,还要塑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学校发展中形成的学校精神、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在其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中的外在表现,是精神、风格、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仅左右着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还决定着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昌吉农业学校,创办于1959年,已有54年的建校历史,学院占地面积2800000平方米,各类在校生一万余人,下设13个分院,有以涉农为主的13个大类45个专业。通过多年的建设,从建筑风格、植物种植、地被草坪等景观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学院采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各教学环节,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开展文化活动,为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科技服务;通过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创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体现了学院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学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1.一产园区为“文化育人”创造了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产园区是在政府主导下,由我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推广单位、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体,目前有成员单位61家。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理事长单位,园区实行理事会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及成果的共建共享,为“文化育人”创造了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环境。
2.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的建立为校企文化对接创新了机制和体制
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的融入主要体现在校企文化的对接,首先要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将所服务的行业、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感受工业文化。为适应自治区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需要,学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昌吉回族自治州畜牧局、畜牧龙头企业共同创建了“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昌吉畜牧学院理事会办学模式。入会企业达56家,并按专业方向成立了动物防疫与检疫理事分会等9个理事会分会,涵盖了自治区养殖业的整个产业链,覆盖全疆14个地州。与理事会成员单位开展“订单”培养,相继成立了“金牛班”“泰昆班”等30余个订单班,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理解、消化、吸收了行业企业文化,把管理理念和工程案例融入教材和课堂,高起点接受行业企业文化。
3.引企入校、入企办学,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和实训基地,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教学各环节
学院引进喜多粒食品有限公司,校企共同投资兴建食品加工实训中心,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学生全程参与中心的食品加工、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等生产环节,与麦趣尔集团共建了食品检测实训室等多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文化氛围,严格职业训练,培育优秀企业精神。学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授课,通过企业人才请入,接受文化熏陶,入企业实践锻炼,直接接受企业文化,养成认真从业、勤恳劳动、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等优秀文化品质,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育人文化,提高了学院“职业化”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
4.“双师”队伍建设建立了校企文化的纽带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目前,从行业企业聘任兼职教师359人,专兼比1∶0.88。兼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10人,占30.6%。每个专业均有1名来自企业的专业带头人,1~3名来自企业的骨干教师,每年有30余人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实现了双重文化育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显著提升,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共有100余名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2004年以来,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0%以上。
5.科技服务,通过为农业现代化服务,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学院通过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扩大。与沙湾县乌兰乌苏镇签订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协议,每年选派技术在专家农忙时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给农民各类技术,农闲时,举办各种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每年安排400~500名学生参加防疫工作,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牧民好评;组织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通过科技承包、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农民增收服务,在服务的同时实现了校园文化、农业文化的传播。
6.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多种活动为载体开展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育人搭建了平台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现拥有各类社团54个,其中精品社团17个,自治区优秀协会3个,参与社团活动的在校大学生超过2500人,开展了各类提高学生素质的专项活动,极大地繁荣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学生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1.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对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不足,顶层设计和目标不够明确。在建设中重基本建设,轻精神营造;重行政管理,轻制度文化。
2.特色不够鲜明,没有突出农业特色和职业特色
学院建校54年,没有深挖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提炼农业产业的文化特征和要素,植物的文化内涵和在景观环境的设计中结合人文和历史不够,对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不足,缺乏职业特色。
3.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发展,学院校园面貌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自治区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少教学主楼、实训场地、学生公寓、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硬件等基础设施。
4.景观环境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没有突出农业职院院校校园环境特色
学院经过国家示范院校评估和建设,配置了部分休闲设施、标识指引设施等,但相对学院的学生和教职工人数,设施单一,数量较少,如林荫道两边缺少休闲座椅,各环境空间缺少三级标识、电子显示屏幕,缺少具有农业特色和标志性的景观雕塑小品,不能满足师生对校园环境的需求。昌吉校区校园景观中只有2001年度引进以色列旱区农业技术,建造的设施农业特色的温室大棚,景观开放性不足,缺乏田园气息和农耕特色,未能创造出与基地特点相适应的环境空间。
三、建议
(1)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整体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既要考虑近期建设的需要又要适合长远规划;既要保证局部效果,又要兼顾生态环境,整体布局,实现文化、艺术、科学的完美结合。重视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应建立党、政、工、团、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生为一体的管理机制,统筹考虑各个层次和各要素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建立廉政文化机制,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2)认真总结学校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积淀,提炼农业产业的文化特征和要素,融入农业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加强与行业合作,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做好行业企业文化宣传,开展具有行业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环节,理解、消化、吸收行业企业文化;按真实场景规划校内实训基地,形成职业文化氛围,如在校园内的各种标语、园林小品、视觉传媒等环境布局和设置应与职业信息息息相关,形成有职业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3)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篇10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与实践
1竞赛内容的职业特征
职业技能大赛在竞赛内容方面,需要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能力需求,同时保证竞赛内容的真实性与典型性,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1.1竞赛内容模块与工作岗位衔接
汽车营销赛项主要考核选手对于新车销售顾问岗位能力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历届汽车营销赛项的主要竞赛模块,包含汽车营销基本技能竞赛、汽车试乘试驾技能竞赛(2013—2015年)、汽车营销策划技能竞赛(2016年、2017年)和汽车销售综合技能竞赛。
1.2竞赛情境来源于行业典型案例
汽车销售综合技能竞赛和汽车营销策划技能竞赛所用竞赛情境均来自全国企业的大量的真实案例,案例中客户身份与销售过程要求具有典型代表性。企业案例收集后,企业专家与职教专家共同把关、筛选,形成竞赛用情境。2竞赛内容与竞赛过程的公开竞赛内容与竞赛过程的公开,既是保证竞赛公平、公正开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参赛院校间交流学习的良好平台。2012年第一届汽车营销赛项就已经实现了竞赛过程的全程视频直播,对指导教师与其他观摩人员开放,2015年实现了竞赛过程现场观摩,2016年实现了竞赛内容与竞赛过程的全部公开,竞赛内容、评分标准、竞赛情境提前一个月公布,竞赛过程实现现场与视频直播同步开放。同时,多年来,赛后的竞赛视频反馈也是竞赛过程公开的有力补充。
3竞赛组织的公平与公正
3.1制度建设对公平、公正竞赛的保障
为保证大赛顺利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委会每年均会以《制度汇编》的形式出台并汇总相关制度文件,随着大赛的逐年完善,各项制度也在不断趋于完善。以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大赛执委会在《制度汇编》中规定的与赛项公开、公平、公正相关的主要制度包含如下:赛项赛题管理办法、成绩管理办法、专家和裁判工作管理办法、赛项监督与仲裁管理办法、专家工作手册、裁判工作手册以及监督工作手册等。由于各赛项特点不同,竞赛条件、竞赛内容以及竞赛过程等均有差异,《制度汇编》中各项规章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结合本赛项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或工作流程,以供具体工作人员参照执行。
3.2竞赛流程设计对公平、公正竞赛的保障
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执委会的相关文件要求,选手以至少经过两次加密后的身份进行参赛,参赛选手成绩需要经过至少两层解密方可得出,这样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竞赛的公平、公正。汽车营销赛项结合自身的竞赛过程与条件,设计了三次加密与三次解密,具体流程见表1、表2.赛项加密过程结合裁判与选手的隔离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裁判评分过程的公平与公正,同时,合理的流程设计也有利于竞赛过程的实施,这一加密流程经过六年国家大赛的验证与完善,是合理且有效的。解密工作须加密裁判与监督裁判共同在场监督检查,确保解密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为避免解密过程出现错误,解密流程的合理与工作的严谨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六年国赛的验证,上述加密与解密过程基本实现了大赛对于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
4竞赛成绩分析
汽车营销赛项公开、公平、公正制度建设与流程建设的效果需要用竞赛成绩来检验。制度与流程既要有利于参赛选手发挥出最好的竞赛水平,又要保证公平地反映出选手间的能力与差异水平。下面,我们对2015年汽车营销赛项竞赛成绩加以分析,以此检验汽车营销赛项多年办赛的成果与所获经验。
4.1竞赛成绩总体分析
汽车营销赛项自2012年举办至今,大赛的组织水平与参赛队的竞赛水平均有所提升,下面借助2014年与2015年汽车营销赛项的竞赛成绩加以分析(见表3).表3表明,竞赛总成绩与全部子赛项的成绩,在各个评价维度上均有所提高。在竞赛条件与评价标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全面的提高表明各参赛院校的平均人才培养水平有所提高,这也是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最重要的目的。通过以上总体成绩分析我们发现,汽车营销赛项多年办赛经验的积累很好地保证了选手的能力发挥,参赛选手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竞技水平,且成绩在逐年提高。
4.2关于竞赛时间的公平性分析
由于参赛选手数量多,竞赛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所有选手同一时间完成比赛。下面我们针对不同竞赛时间的竞赛成绩(以2015年为例)加以分析,检验其公平性。图4综合技能竞赛成绩分析———出场顺序图5试乘试驾竞争成绩分析———出场丰富的节日。为营造高校良好的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大学生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为以后的事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内“读书月”活动开展的时间大多是以世界读书日那一天为开端,持续一个到两个月。开展“读书月”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提升学生品位,加强阅读推广,优化阅读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加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建和谐校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底蕴和积淀,“读书月”活动凭借着内容丰富、活动精彩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参与,这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功不可没的,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或缺的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读书月”活动已经成为图书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近年来,“读书月”活动在国内各高校已经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4.1承德简介承德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的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而且在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同时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承德还是中国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中国摄影之乡”“中国剪纸之乡”。[7]于是本文设想将富有承德特色的“读书月”活动打造为承德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让学生在活动中,乐于读书,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增强对承德传统文化的了解,为校园文化建设与承德市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4.2承德医学院
“读书月”活动精心策划好“读书月”的活动方案是关键所在。承德医学院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那一天开始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活动,这个月为承德医学院的“读书月”。承德校园文化“读书月”活动推广如下:承德牌校园读书之星、好书推荐、微书评、电子资源讲座、你选书我买单、大片来了及微影评、书海寻宝、书签征集、朗读者、离校捐书等。离校捐书:毕业生在离校时,可以将阅读过的书作为珍贵的礼物捐赠给图书馆,图书馆将集中登记管理,或充实馆藏,或转赠给需要的同学,或援助承德山区的孩子们,让书籍焕发出新的生命。书签征集:征集与承德文化有关的摄影、绘画、书法等优秀作品,使之成为制作书签的优秀素材。朗读者:承德是普通话的采集地,标准的发音才能体现朗读的魅力,朗读者带大家诵读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明。
5结论
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如果缺乏新意,就很难以吸引读者的持续关注。因此,承德医学院图书馆在保留传统活动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承德文化,推出新型活动,广泛吸引读者参与。活动与承德文化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学习到知识,还能增加学生对承德了解的主动性。承德品牌的“读书月”活动,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能力、推广“读书月”活动、增加“读书月”活动参与度,还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挂名城市品牌基础上,能促进承德市的知名度与发展,提升了校园品牌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赵菁,收放自如的集团子母品牌关系建设[J].中国远洋航务,2013(6):68-69.
[2]侯红梅,唐永泽.民办高校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观察,2016(5):63-64.
[3]张文苑,宋蔚.品牌可持续性发展的市场战略研究[J].中国外资,2013(8):155.
[4]曹文兰.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项目的几点思考———以河西学院“读书月”活动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4(5):102-105.
[5]毛忠行,金耀,丁恒龙.高校读书月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常州大学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6):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