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 高校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14-01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展了高校教育教学时空,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可能。丰富的视听材料,近乎真实的模拟场景,趣味横生的动漫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知识传播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学习真正全面调动眼、耳、口、鼻等感知器官,全方位的训练观察及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信息获取的自由与方便,使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学习规律,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实现真正有效学习。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为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提供了可能
1.创新教学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拓展了教育和教学时空,使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和位置、角色等发生改变,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创建了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改变了过去由外部刺激而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改变过去主动施教者角色,教学媒体成为教师用来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创设学习的情境。
2.创新学生认知过程
合理应用动画、文本、图像、图形、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信息、创新展现教学信息的平台,制作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的教学课件,使学习内容有声、有色、有形,通过图音并茂,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引导学生由单纯掌握书本知识,上升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立体”知识。
3.促使学生个体化学习
教育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独特的教学程序,创新的学习情境,使不同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各自适应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实现个体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使教学观念的更新
1.建立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时代在发展,教学手段在进步,就势必促使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认知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和提高。因而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要增加学生实践操作、实际练习和社会实践等以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把课本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2.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模式。让知识和信息在相互传递中碰出火花,引发思考,增强认知的趣味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3.培养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检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改变过去教师对知识和信息的独占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平等化,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学生在很多方面获取信息有可能早于教师,“闻道有先后”,师生角色互换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高等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为己任。
篇2
【关键词】农业高校 成人教育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04-02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成绩显著。但毋庸置疑,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农业高校成人教育表现出的现行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成人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如何紧密依托“三农”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办出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是目前农业高校成人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现状
目前,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中主要有以下因素制约其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
1.成人教育办学观念有待转变
成人教育在有些农业高校中始终处于地位模糊的尴尬境地,甚至有些高校只是将其作为创收的“副业”来抓,办学思想以效益为先,重创收、重规模,轻管理、轻培养。有些农业高校管理者对成人教育的定位和职责认识不清,对其效益和作用定位不明,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把握不准,正是这些主观因素导致办学者轻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导致办学者丧失了农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激情。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质量和教学管理难以保证。
2.成人教育“普教化”倾向严重
成人教育教学长期以来深深地被烙上“普教化”烙印,缺乏成人自身特色。成人教育培养方案学历导向严重,教学计划往往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或复制,专用教材严重缺乏,课程体系僵化单一,教学内容脱离学员工作、生产和生活实际,教学欠缺目的性;教学方法重理论灌输,轻案例和事例等实践教学分析。以上种种现象造成成人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缺乏成人教育尤其是农业成人教育的特色,使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影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
3.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得原本就紧张的高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在满足全日制教育办学需求的基础上,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在教学师资上往往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长期缺乏一个灵活而完善的成教师资用人制度,农业高校也没有对成人教育师资进行长期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导致现行成教师资力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双师型”教师尤其是具有生产和管理经验的实践型教师严重缺乏,造成农业高校成人教学教师难请,教学难进行,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4.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欠缺规范性和制度性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由于不被重视,成人教育并未像全日制本科教学那样有单独的教学管理部门承担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而是由高校各院系成人教育办公室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统一负责和具体承担。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尚未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欠缺规范性和制度性。同时,各高校成人教育的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够,且往往是身兼数职,事务性工作繁重。
大多管理人员缺乏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专业知识,学校对管理人员培训不够,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较为松散,易流于形式,管理效率低。
二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的特性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是农业高校联系社会的良好渠道,是农业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员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在教育教学上具有自身的特点:(1)教育目标的方向性。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应始终围绕“三农”建设,坚持用高校教育和科研资源为“三农”建设服务。(2)教育对象的社会性。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是社会全体成员,对农业高校而言主要是以广大农村人力资源为教育和服务对象。(3)教育过程的终身性。成人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全民实行终身教育。(4)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是以教授学员各种实用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为目的。(5)教育手段的多样性。由于成人教育的时空要求,成人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三 提高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1.更新成人教育办学观念,加强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思想建设
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业高校应该认真审视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神圣职责,树立质量工程观念,端正办学动机,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效益。积极探索以市场需求尤其是以我国目前农村实际状况、农业发展趋势以及农民迫切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方向,重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业高校成人教育的竞争力。
2.培养农业科技集成型人才,加强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目标建设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广大农村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需求激增。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必须把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各类实用型技术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社会责任。因此,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应以“三农”建设和发展为出发点和依托点,以农村科技需求为导向,建立农业高校与农村发展的科技服务平台,设计教学内容,建立培养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以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科技集成型”成教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农业高校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扩大农村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努力培养农业科技集成型成教人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35-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及普通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使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通过我校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班,分析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从微观上剖析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状况。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我校三个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进行问卷访谈,其中1班70份,2班70份,3班80份,调查目前教育教学质量状况,为系统构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实证材料基础。
2.方法。
通过对学生抽样问卷调查来进行。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问卷采取平均抽样的方法,对抽样班级所在的学生进行深入调查,保证了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还借鉴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及其社会上对于类似选题研究的相关文本资料,对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进行初步研究,采用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方式进行。
二、结果
1.就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来看,显示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不高。
究其原因在于:成人高等教育单独开班进行教学的课时很少,一般与普通高校学生同时上课,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态度、效果、管理以及教书育人方面,都没有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色,此种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满意度。见表1
2.就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来看,对学校教师总体的满意度不高原因在于。
教师注重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忽视成人教育特点,没有考虑到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学习效果差。由于没有专职的成人教育教师,学校招聘的教师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学术水平、人格魅力等方面没有多大问题,关键在与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教师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互动交流的次数多与层度深,与成人教育学生可能缺乏交流,只有在课堂上才交流;课外缺少更深层次的互动。另外,高校教师对学生也缺乏公平的认识。为成人教育学生一般是“混文凭”,所以导致对成人学生缺乏公平的对待。见表2
三、讨论
通过对我校三个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班教学质量的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可以窺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者对成人教育质量认识存在误区。
应当看到,当前,一些普通高校领导干部对发展成人教育的认识不足,他们重经济轻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就教育部门内部来说,重普教、轻成教的思想依然存在。个别办学单位不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将经济利益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认为少一些管理便少一份投入,多一个学生便多一份收入。因此,在教学管理中不愿花力气、动真格,缺乏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建立规范的督学制度,或是一些制度形同虚设、个别办学单位放松对教学规律的研究,缺少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致使管理上存在混乱。这种在很长时期内建立起来的观念和体系已显示出诸多不适应。这种错误的教育管理源于教育管理者对成人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新认识不够。因此,成人教育的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彻底改变重普通教育、轻成人教育的倾向,突破狭隘的旧教育观念,切切实实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项大事来抓。
2.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举办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基本沿用普高的管理体制,易造成成人教育普教化倾向,没有注重成人教育的特点,当然不可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要“一套人马、两面作战”,其专业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设备条件优越,具有从大专直至博士后各层次的培养能力。两个方面应相互借鉴,优势互補,使我国普通高校内的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更趋合理.功能进一步优化。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教学质量 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王建平(1957-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和数学教学;常从淼(1956- ),女,河北辛集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词汇学;王洪林(1963- ),男,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学。(河北 沧州 0610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29-02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各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但由于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连年扩招,多数高职院校忙于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构建,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如学校的管理理念不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要求、专业设置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师资和实训条件不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等。要积极创造提高质量的大环境,才能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全力把工作重点放在强化教学质量提升上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1.明确职责。院校的主要领导应从征地、盖大楼、跑经费、争招生指标等事务性琐事中解放出来,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精力投入,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深入教学第一线, 了解教学工作, 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使全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服从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加强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重在各部门各环节全方位管理,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质量意识、较强科学管理能力、较强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管理队伍,对于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仅靠教学,要靠学校的整体工作,学校的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都应围绕教育质量提升来进行。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使之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是办好一所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
3.健全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要的手段。建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和教育信息反馈制度是质量管理的前提。人才培养是院校综合管理的系统工程,教育质量是在这个系统工程的每个环节中逐步修炼的一个综合过程,是全面素质的积累。只有抓实每个环节的质量,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有目标管理,更要有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高必需的步骤,只有高度重视每一个环节的过程管理,才能促进高等院校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1.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本,是办学的主体。为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
高学历的毕业生只是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之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更广阔的空间在于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充实教师队伍。同时,积极聘请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兼职教师不但能够很好地解决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学校专职教师难以处理的一些实践教学内容。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兼职教师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2.建立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学校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和师资队伍的现状,科学合理定位,制定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改革,建立长效机制,为吸引和稳定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建立定期对在职教师有计划进行强化培训的机制,安排他们到一线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全面提高“双师素质”尤为必要。应从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双重需求出发,设立师资培养专项基金,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进修条件,稳定教师队伍。
三、实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学校提高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专业建设应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专业不能以是否齐全为目标,因为永远全不了。随着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专业(专业方向)设置、调整的前提是立足于国情和地方经济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保证有力的师资支撑和质量优势。依据社会需求调研和预测,与毕业生就业出路结合起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实际上就是围绕社会需求和满足学生择业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办学效益来进行的。专业不随着社会需求动态发展,进而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路径,学校就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教育质量。
四、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动态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市场需求这个导向,必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仅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调整依据、序化教学内容。要树立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不能只是修补或填充,要敢于舍弃那些陈旧的、重复的、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过深的东西。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多少年不变或变化不大,不仅不利于发展,实际上就是原地踏步走,甚至就是倒退。要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标准的要求与相关专业课相结合的原则,合理排序,建立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课程集合,融教、学、做为一体,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
五、校内外实践教学相互补充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有一流的实训基地作支撑,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近。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单凭学校的实训教学条件,培养不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必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加强合作的制度建设,规范合作运行的质量,创造合作发展的空间,让行业企业看到实现合作后双赢的前景。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实践教学的互相补充,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铺垫,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逐步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发展能力、更加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和人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一个时期的核心任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志宏.建立与新时期质量观相适应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9).
[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本科专业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807.4
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人才竞争能力,更决定高校的前途和命运。基于此,对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予以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就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来说,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教学质量不佳。对此,应当基于时代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予以调整优化,提高教学质量[1]。以下笔者将就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展开分析。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与必要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近些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普通高校不断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增多。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很是必要。而要想使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升,就要使教学质量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方面有机统一。基于此点,高校应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在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方面,基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而合理优化,必然能够实现专业教学质量与其他方面相统一,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促进普通高校良好发展[2]。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此种情况下,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体制予以改革,可以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综合性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与此同时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管理予以强化,如此可以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使之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提升普通高校的竞争实力,利于促进高校良好发展。所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的对策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普通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更加需要优秀师资队伍的支持。因为,在教学实践中一支Y构合理、精干高效、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可以基于普通高校教学特点、教育大纲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相关方面予以合理设置,如此可以合理的、有效的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正确教授学生、合理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与专业型人才。但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难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科学规划设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质量不佳[3]。
2.教学手段选用不当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选用适合的、适用的教学手段,如此才能清晰的、有条理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很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以及采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刻板、冗杂,影响教学质量。
(二)保障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基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1.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思想意识作为行动的指导因素,所以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为了保障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一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如“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的树立,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性格特点及学习情况等方面,合理规划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必然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自身知识及技能可以逐步提升,逐渐成为高素质与专业型人才。所以,要想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与观念很是必要。
2.注意师资队伍的优化构建
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教学活动质量的关键与核心,在促进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之际,应当注意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也就是,综合分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师水平,明确教师不足之处,开展一系列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本校教师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专业的、优秀的教师,从而提升本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水平,为提高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奠定基础[4]。
结束语:
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我国对优秀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基于此,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方面,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不佳、教学手段选用不当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变现状,如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构建优秀师资队伍等,保障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良好的教授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祖国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于善安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保障体系研究――以上海电力学院《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J]. 教育界,2012(3).
[2]陈善平,闫鹏程,李淑娥,黄霞.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育教学条件的调查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曹俞,朱雷.浙江省高校训练队的经费保障因素及对策[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
篇6
关键词: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线性模型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渴望,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大规模地扩招,使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发展态势,使得数以千万计的青年获得上大学深造的机会。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不发达,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等院校办学的基础条件较差且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既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又对其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公正、客观的综合评价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利用改进的线性评价模型,给出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关系的数学评价模型。
一、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的构建
如何协调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是长期困扰教育者的难题,办学规模扩大教学质量可能会下滑,办学规模缩小能够保证质量,但是会极大地浪费教育资源,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文件(简称文件),影响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①师生比;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③生均教学行政用房;④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⑤生均图书。在这五项指标中,分别给出了不合格、合格和优秀的相应标准。对于不合格即黄牌和红牌警告的评价非常的简单,但对于达到合格标准之后如何量化评价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则成为难题。本文引用了这些标准和指标作为参考,借鉴线性评价模型,得到了改进的线性评价数学模型。
二、改进的线性评价模型
线性评价模型的加权函数,其中xj是观察数据(监测数据),wj是xj的权重,wj的取值一般是根据经验,而本文中的权重是根据真实的数据,通过难度系数计算得来的。
1.改进的线性评价模型中权重的计算
难度系数的定义:在文件中,每一指标都有合格数据和优秀数据,从合格到优秀的数据中,我们认为跨度越大的指标数据在现实中越难在一段时间内解决,或者解决的难度很大,自然在评价中所占的地位也越重,所以难度系数就定义为优秀指标数据与合格指标数据的比值。由文件中的指标数据可得:①师生比的难度系数18/16;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的难度系数35/15;③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的难度系数54/54;④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难度系数5000/4000;⑤生均图书的难度系数25/15,再将这些难度系数按照前面的顺序构成一向量,再单位化得到新的单位向量W=(0.321,0.665,0.285,0.385,0.475),单位向量中的各个分量就是各个指标的权重。
2.改进的线性评价模型的算法和基本步骤
假设现在要定量评价四个学校(A学校、B学校、C学校和D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结合专家组的调查结果和学校自己所报数据,得出学校每项指标的真实数据,按照前面五个因素构建列向量如下:,,,。结合文件可知,在D学校中,显然第四项指标未达到合格标准,根据文件直接给出黄牌警告,所以不予以评价。为了综合评价A、B、C三个学校,我们把合格指标数据和优秀指标数据作为标准数据作为参照。将A、B、C和两个标准数据合并构造一矩阵:
由于在每一列即评价对象中出现了数值差异较大,为了避免大数吃小数的现象,将R矩阵中的每一行向量进行单位化,得到新的矩阵:
利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提供的模式,将其中的单一数字改为向量,即W×R',从而得到评价行向量:
结合评价目标得:
显然,从上表可以看出A、B、C学校的评价结果:A学校属于合格,但还没有达到优秀标准,B学校和C学校都达到优秀标准,并且C学校是优于B学校。在B学校和C学校的原始数据中,只有一项是有细微的差距,在这个模型中也得到了验证,说明这个模型非常合理。
三、结束语
1.该模型的计算方法能够使得各评价指标间得到一些线性补偿,既反映了影响教学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动作用,也保证了综合评价的公平性。
2.该计算方法中权重系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比较明显,即权重较大,指标值对综合指标作用较大。
3.该模型中利用向量单位化这一工具,较好地避免了由于指标数据差异较大所带来的大数吃小数的情况,力求反映各个指标数据对综合评价目标的作用。
4.该模型计算方法简单,可能有的计算量偏大,但是利用数学软件可以容易解决。
5.该模型中的各个指标数据如有改动,计算的难度不会增加,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
从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出该模型能够科学地、公正地、客观地反应各个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避免很多人为因素,为评价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提供了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 石若明,刘明增.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评价历史街区保护的研究,2008,(5):72-76.
[2] T.L.萨蒂.层次分析法―在资源分配、管理和冲突分析中的应用[M].许树柏,等(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8.
[3] 任晓敏,刘贵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质量观的演进[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6-88.
[4] 杜安国.试析高校办学规模与经费投入关系[J].中国农业会计,2008,(8):66-67.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当前,教育部门及社会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十分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对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等区内外20余家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研访谈,了解其开展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形式、内容、方法以及相关指标,并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汇总与比较分析。笔者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实施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内容及实施效果进行调研分析,并对其现状进行总结梳理,以期为进一步完善与构建适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现状
(一)评价方法以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
通过调查发现,在现阶段,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特点,各院校在评价方法上不尽相同。通过对各院校评价体系的分类梳理,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以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1.终结性评价由于其易操作性,使用最广。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结束后,对学生最终的成绩进行测评的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成绩的测试,如测试学生跑得多快、跳得多高、投得多远等具体数值或看其是否达到某些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对其评价打分,以此来认定其体育课成绩。这种评价方法不仅应用在跑、跳、投等田径类教学项目中,而且由于其可操作性强、简便上手,容易达到教务处对成绩录入的要求,在一些足、篮、排、羽、乒等球类项目的教学活动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教师通过对一些技术动作如足球的颠球数、定点投篮的命中率、排球的双手垫球数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以此来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终结性评价是当前高职体育院校中运用最广、使用频率最多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尽管能够直接地反映出学生所取得的运动成绩,但是囿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忽视了不同学生体质差异而表现出运动能力不同的特性,弱化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专注度问题,与当前以学生能力为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矛盾性。2.形成性评价在特定的项目中被普遍使用。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是基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认真程度、进步程度以及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认知、策略以及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而做出的评价。在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就是针对学生在某一项目教学或技术教学或教学周期过程的学习表现,如学习态度与进步幅度等做出的评价。当前在高职院校的运用中主要是在一些健身健美课、体育舞蹈课、艺术体操课等一些不便进行量化考核的课程当中,授课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时的专注程度、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方面做出综合认定,并给予相应的课程分数或学分。这种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个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但由于其评价时受教师个人主观喜好影响较大,学生成绩表现差异化或平均化较为明显,缺乏一定的客观依据。3.替代性评价效果较好,但受条件所限,未能推广使用。替代性评价,是近年来国外院校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式,指的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能力进行评定的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主要通过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中、校中企或企中校的实地教学中或特殊设定的场景(场所)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对其知识的运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表现做出成绩认定。目前高职院校运用这种评价方法的课程主要是运动损伤的包扎和救护、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相关环节的完成以及一些康体课程中的实践操作方面。这种评价方法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增强了其合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该方法无论是在情境的设定、项目的设912017.10计、教学环节的布置安排等方面上均对授课教师以及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评价环节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从现行的评价体系当中不难发现,占主导位置的评价方法仍然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因其操作上的简易性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延续性,仍被绝大多数院校所采用,形成性评价也逐渐被部分院校或课程所采纳,但其应用程度不高,而替代性评价在传统体育教学项目中基本上无人使用。
(二)评价主体以专家、同行、学生及领导为主
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仍以传统的同行、专家、学生以及学校领导为主,不同的评价主体出于其主观特性,着眼点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其评价效果及结论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方面,对最终的评价效果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同行评教易出现两极分化。所谓同行评教,一般来讲指的是同一院校之间或学院之间的授课教师通过听看课活动、公开课活动等教师之间对教学活动的观摩而采取的评教方式。这种评教方式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彼此的教学特点,汲取教学方法,引起自身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由于其对相互之间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了解程度较为透彻,在评价时结果相对准确。但由于当前受绩效考评工作的影响,以及不同教师之间、青老教师之间在教学观点、教学理念上的分歧与不同,在评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因人而异”或“因岗位而异”的评价结果,一些身处领导岗位或人际关系好的教师分数往往较高。因此,这种评教方法在评价结果中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效果。2.专家评教在某些项目方面存有一定的局限性。专家评教,一般是由学校专门聘请来的相关领域的专门人员或由学校退休的老教授、老领导所组成的教学督导团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文件的准备、课程的编排、组织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理论上来说,这种评价方法对中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授课各环节的认知与感悟有深刻的认识。但当前由于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性与传播性,以及各种项目的开发性与受众性,一些传统的项目固然有其自身的魅力特点,但仍不能阻挡新兴运动项目或词语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当中盛行,而一些青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到这些新兴的游戏方法、锻炼方式或词语的表达形式,专家往往会由于不了解、不认同、不喜欢等主观看法而否定其整个教学环节。也有部分专家由于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对一些运动项目的特点及内涵未能透彻地了解或认识,也对其最终的评价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学生评教多流于形式。据调查统计,几乎每一所高职院校均有采取学生评教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教学活动情况进行“打分”式评价,或采取学生信息员座谈制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口头反馈,由专门的教务管理人员进行记录梳理并加以总结。这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学生的主体感受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于一些授课态度恶劣或不负责的教师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由于学生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师生之间利益关系的特殊性,在评价时一方面容易受自身认知程度所限而对授课教师做出不公正评价,另一方面又容易受主观喜好影响而给授课教师打出高分。因此,在各高职院校中,学生评教的结果往往只作为参考或形式上的评价,未能发挥其核心的作用。一般而言,无论是专家、学生还是同行评教,一学期大多开展1-2次,采用的多为听看课后的“打分”或“填表”形式完成,这种以单次或几次课而定论的评价方式未能反映出授课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尽管“引进第三方评价”已经为许多学者所呼吁及认同,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教学环境中,很少有院校能做到这一点。
(三)评价指标以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为主
1.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但无法量化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程度在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当中均得到极大的重视,由于体育教学工作中师生身体接触的特殊性,与其他课程相比,这一点在评价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由于技术动作的传授特点,很多项目动作的学习需要教师“手把手”来传授;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在教学、训练以及比赛中,学生往往容易出现损伤现象,也需要教师在运动防护中第一时间给予救治。因此,现行的评价体系中对体育教师的仪态、着装、言谈以及行为等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与约束。但是这些约束仅仅是条目式的说明或者是文件规定,在评价时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因而在考评时除发生教学事故外的教师,几乎人人皆符合标准。2.重视教师的运动水平,忽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是否合格、优秀的核心标准。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教材的选取与实施、教学组织与教学设计的调控、教学中语言与动作的表述与示范、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分析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等方面。但是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很多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就侧重聘请一些退役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或体育成绩、运动技术水平特别高的人作为授课教师。这些人的运动水平固然很高,但是很多人对于如何教学,尤其是如何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体育课教学仍处于懵懂之中,很多老师在授课中经常把自身在国家队、省队里面的训练方法运用到学生之中,一味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殊不知这样的授课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并未能取得大学体育所想要的教学效果。3.科研能力是评判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教师的科研能力被纳入其中,加上当前高校职称评审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认定程度,科研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评判教师能力的一把尺子。对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能力固然重要,因其代表着一个教师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对教学或其相关专业的认识程度与研究能力,但是科研能力绝不能等同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但不是一荣俱荣。科研能力是评判教师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不应把它视为教师教学能力是否合格的一个考核指标。
二、改进建议
(一)加大过程性评价和替代性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过程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过程的连续性评价,替代性评价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与运用能力,应加大这两种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的比重,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才能强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采取同行、学生、专家联动制,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在评价指标的构建上,应侧重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具体指标,弱化其他指标的权重数值。(三)建立长期的评价机制。针对当前评价周期短、评价次数少的特点,应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评价机制,并设有专职人员进行对评价内容进行梳理统计,以确保评价工作的目的性,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
篇8
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7.5%,其中高职(专科)院校达1327所,生均规模达6057人/所,在校高职(专科)生1006万,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20年,高职在校生将会达到1480万,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国家、学校、学生以及家长面前重而又重的难题,如何有效满足相关方满意、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好就业、就好业成为高职院校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在2014-2016年间从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获取了大量有关财经类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数据,以期能够对上述问题有所助益。
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调查项目
为获取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数据,本课题组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为例,从入学、就读、毕业三个角度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困惑、获得的帮助及支持状况,分析学生及相关方满意程度并依据相关数据对当前财经类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1.新生入学调查
2014年10月份课题组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务处、学工处、招就处等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完成了对2014级新生入学调查,采用按班级整群抽样方式抽取400份样本数,约占主要全体新生的10%,分析学生选报院校/专业的影响因素、高职院校信息的获取途径、关心事项、入学后主要困惑与不满等。
2.在校生教学过程质量调查
考虑到教学过程质量评估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和期中教学检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对教学管理过程的质量评价。本次调研涵盖2014级、2013级、2012级共三个年级,比例分别为40%:40%:20%,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9份。在校生教学过程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包含以下方面:所在年级、对专业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的满足程度、对学院日常教学过程总体质量评价、当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院应当在哪些方面完善教学资源配置、实习教学改进方向等。
3.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课题组通?^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全面调查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毕业生收入状况及横向对比、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足度、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题组还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分析了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要求,本校学生与其他院校相比主要优势与劣势,当前教学过程满足相关需求的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改进措施等,共发出问卷共计120份,收回问卷115份,剔除不合格问卷7份,有效调查问卷为108份。
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数据
1.新生入学调查数据
调研数据显示94%的学生在报考填写志愿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过拟报院校的相关信息,47%的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查阅高职院校就业及专业排名情况,27%的学生报考志愿受到招生宣传影响。在院校选择上有62%的学生认为就业最重要,2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硬件条件,11%的学生选择了师资,只有7%的学生认为学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专业的选择上,就业依然是学生的第一考虑因素,比例为45%,另外还有25%和19%的学生选择了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前景,只有11%的学生主要受到父母亲朋影响。
在入学面临的主要困惑与迷茫方面,47%的学生遇到了前途迷茫、缺乏有效目标的问题,24%的学生遇到了难以适应高等教的主动式、自觉式的教学方法,17%的学生不知道在怎样处理突然多出来的大量空闲、感到空虚无聊,最后还有14%的学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遭遇了情感困境。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新生入学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未来职业规划、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尽快适应大学新型学习方式。
有关现学专业的满意度,有22%和53%的学生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此外还有14%和11%的同学选择了一般或是不满意,虽然仅有少量学生对现学专业明显不满,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而关于对现学专业不喜欢该如何应对,54%的学生态度积极,表示在学好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兼修其他专业,9%的学生争取调换专业,但也有27%的同学选择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最后还有10%的学生任性地选择了只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课程,对现专业不满的学生中,有三成选择了消极放任的态度,这也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足度。
有关新生对大学教育的期望,45%的学生希望能够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30%的学生希望参加大量社会实践活动,16%的学生希望获得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只有9%的同学希望培养完善人格。学生不满的事项则主要集中于课程设置方面,比例高达52%,2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硬件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1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食宿条件比较糟糕,7%的学生对学校师资配置不满。
2.在校生教学过程质量调查数据
21%的学生对学院日常教学总体评价满意,54%比较满意、15%满意程度一般,10%的学生不满意当前日常教学管理。学生对有关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满意程度要略好于教学日常管理管理,25%的学生很满意,58%比较满意看,10%满意程度一般。
关于专业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78%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应职业目标不明确,47%的学生认为课程机构不合理,40%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落后,16%的学生认为教学条件不完善。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方面集中课程目标不够明确,比例达到68%,另外38%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失调,24%的学生认为对教学计划缺乏了解,还有16%的学生认为选修、必修课程设置不当。选修课方面,80%的学生反映选修课程门类不全,70%的学生认为应在专业方面进一步加深、加宽、强化应用和创新,4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选择不大,25%的学生认为课程信息量不大。
有关学院最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教学资源配置,84%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快学院实习基地建设,80%的学生认为应该强化学院实训(验)设备,49%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学院纸质或电子图书资料,48%的学生认为应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服务,25%的学生选择精选或编写校本教材。
针对实习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75%的学生认为应当建设条件完善的实习基地,49%的学生认为应当进一步丰富实习内容,48%的学生认为应当安排充足的实习时间。
3.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数据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92%,对学生工作满意度为83%,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为81%。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5%),其后依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1%)、“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32%)等。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改进的工程类专业毕业生中,分别有64%、61%的人认为需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需要改进的其他类专业毕业生中,分别有79%、67%的人?J为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认为母校的学生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57%),其后依次是“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不够好”(44%)、“解决学生问题不及时”(37%)等。本校2014届毕业生认为母校的生活服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宿舍服务不够好”(56%),其次是“学校洗浴服务不够好”(53%)。
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企业最为看重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52%),其后为实践经验(18%)、沟通表达能力(15%)、团队/敬业精神(13%)、其他(2%),性别/年龄则不为企业关注。根据统计数据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很强的占7%,比较强的占59%,还有34%的毕业生处于一般或是比较弱。79%的企业认为学校应当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另外17%的企业认为应当注重专业理论教育。57%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4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吃苦耐劳能力较差,另又三成左右企业认为毕业生心浮气躁要求过高和对自身素质认识不够、不愿从基层做起且缺乏主动性、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不能很好的衔接。八成的企业注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与责任心(80%),五成的企业注重职业道德(50%),有超过四成的企业关注毕业生的沟通能力(43%)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41%),此外超过三成的企业关注毕业生的团队精神(37%)、创新能力(35%)、管理能力(35%)、上进心(31%)和适应能力(30%)。
三、调查结论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高校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1]要求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为此,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既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高校课程,那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如何建设呢?这个问题都必须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才能回答。教学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布卢姆认为评价是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也就是作为一种反馈机制。[2]它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更趋向合理,实施更加有效。下面笔者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方法的角度探析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
一、评价教学目标
目标是教学起点,也是教学终点。一方面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另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验教学实施效果的依据。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目标
任何教学的高级目标都是建立在认知目标的基础上,没有认知目标的目标体系是不属于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要确定为是否能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能促进其认知的发展,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之时选择合适的心理应对策略。比如,学生掌握一些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对于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根据行为主义的疗法进行自我矫治。
2.非智力性目标
除了关注认知目标,我们还应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性目标。非智力品质是指人的智力行为之外的一些个性品质,如意志品质、合作态度、生命热情、创新精神等,它对一个人的智力行为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是简单的认知教育,而是夹杂着很多非智力性品质的教育。例如,在挫折教育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分析挫折的原因和学习应对挫折的方法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发展性目标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基础性目标是大学生明确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和处理危机的一些方法等等,而发展性目标是对学生心理成长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三类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独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评价目标包括五个方面,一方面看该教学目标是否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一致;二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三要看该教学目标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现有水平;四要看教学目标是否具有可评估性;五要看该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3]认知目标、非智力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符合以上五个方面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目标。
二、评价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其选择得恰当与否以及是否与目标一致,将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学的成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不能等同心理学的内容设计,其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非结构性、非学术性、非结论性的特点[4],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设计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是否是贴近学生需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共同心理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教材。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对心理的发展发挥主导和促进的作用,就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确立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个体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一是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发展水平。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大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在经历一些细微的变化,从最初对学校的迷茫,专业学习的困惑,到最后对自己的学业清楚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准确定位。这之间的落差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作用。
3.教学内容具有生命意义
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促进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回归生活、联系生命,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直接的关联,能够激发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意义以及价值。二是必须克服以心理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促进个体对自己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的尊严的关怀。因此,在评价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否具有生命意义的元素,例如,我们在人际关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能够应付人际冲突,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他人或者整个人类具有尊重的情怀。
三、评价教学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教学方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体系。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估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课堂心理氛围是否融洽
心理氛围是心理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在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才会造成认知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进而达到思想上的升华,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学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快速转化为能力。合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任务顺畅完成的有力保障。那么怎么才能判断心理氛围融洽呢?其指标是教师积极投入,学生全神贯注,师生之间交流融洽,学生思维活跃,知识接受愉快高效,信息反馈及时等。
2.师与生、生与生是否充分沟通互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分享和倾诉的巨大功效,而分享和倾诉来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充分沟通。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
3.活动是否具有深入性和分享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心理活动带来快乐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要求师生和生生之间要有充分分享的过程。我们总是强调倾诉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然后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同样需要有倾诉的过程,但是这个心理教学中的倾诉往往称之为分享。生活中的许多快乐,都是互相分享得来的。如果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没有分享的过程,只是一味由老师的引导,那么心理教学教育也只是单一影响过程,而不是一个多面影响状态。当然分享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再由深到浅的过程,只一味停留于表面的分享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四、构建质化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
纵观评价方法的发展历史,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由以量化评价为主,质化评价为辅,发展到质化评价为主,量化为辅。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很多,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两个不同侧重点进行评价时,又各有不同的适用方法。在这些方法中,量表法、随堂听课评价法、情境式评价法等是主要的方法。量表法是指通过编制评价量表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使用量表评价法时,量表中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指标是指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评价内容,即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但是,量表法往往在指标范围内进行,对于一些不在指标内的因素无法纳入考核范围之内。随堂听课评价法可以弥补量表法的缺陷。评价者抓住任何一个细节,对一些特殊行为保持高度的敏感,并对这些行为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通常这种方法要求观察者有熟练的观察技能和丰富的观察经验。这种方法的难度较大,为了简化难度。教师有计划在课堂上创设某些片段,也就是创设某些情景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应对这个情景。最后,教师要对学生在情景中做出的反应做出客观地评价。
总而言之,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以评促建,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以及评价方法及时反馈给心理健康教育者。这对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1.
[2]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87.
[3]董晓星,陈家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4,6:24-26.
[4]陈家麟,郭享杰主编:高中心理教育指导[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19页.
篇10
系统论控制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
一、引言
教育质量关涉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局,是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重要命题。在强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持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时代要求下,教育质量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教育结构整体谱系中,高职教育是一重要的支系,因其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业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的侧重而有着独特的教育定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自上世纪末期在教育规律演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下应运而生以来,高职教育已从注重数量和规模大幅提升的外延扩张式发展阶段中走出,而日益向纵深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内涵建设要求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注重加强高职院校内在品质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是内涵建设的主要依托和集中体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指“高职院校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遵循办学规律,履行办学职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及发展需要的程度”。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强调了教育教学质量之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性。《意见》指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质量意识,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的研究现状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诸多方面的协同与配合,艰巨而繁重,必须辅以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是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为实现既定产出目标、达到预定质量标准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伴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再认识,质量保障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愈发引起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由校内质量保障和校外质量保障两部分共同构成。2010年召开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从而进一步突出了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了相关研讨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改进和提高。然而,综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料,在有关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研究中仍存在些许不足。
首先,在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研究者把过多的目光集中在了对校外保障体系的研讨上,低估、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外质量保障工作固然重要,但侧重在宏观调控和导向定位层面发挥作用,而校内质量保障工作则无疑是整个质量保障系统的基础和出发点。
其次,在校内质量保障的研究上,研究者往往把其简单化和片面化,把其仅仅等同于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或是针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忽视了校内质量保障工作中的其他重要环节。
再次,研究者们多缺乏系统观念和全局观念,倾向于把校内质量保障等同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累加,在校内质量保障研究中忽视全员性、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没有注意保障工作整体的前后贯通、点面结合和立体交叉。针对上述情况,全面深入地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进行研究,探寻保障体系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为保障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参考以改进具体工作中的不足,尤显必要与紧迫,尤具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工作研究的理论依据
系统论和控制论系现代科学的经典理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系统论以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其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平衡性及时序性等基本特征的探究。控制论是研究动态系统在量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的科学,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特别强调以调节为手段操纵受控系统,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控制。创立迄今,系统论和控制论皆表现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空前的影响力,强力冲破了学科间的界限,迅速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念,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教育教学研究是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和程序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复杂的探究活动,它以各类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此种探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从而“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的认识”。目前,国内外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均呈现出全新趋势,既注重通过汲取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来进一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质量保障工作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为方法论指导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进行观照,能在有效整合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思路,推动校内质量保障创新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校内质量保障实践工作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有效开展、稳步推进。
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其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无法具备的全新性质,远大于构成它的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其中,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功能产生的内在依据,只有使系统具有最优的结构和形态,其功能才能得到保障和发挥,从而导向最佳应用效果和最大产出效益。再者,系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它产生于构建者的主观规定。构建者总是根据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把一组相互耦合相关程度较强的变量规定为一个系统”。控制论强调,要建立完善有效的控制体系,排除各方面的干扰,确保各项活动的实施不偏离方向,从而在组织目标的导向作用下,最终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针对组织运行的具体过程,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三个核心阶段。前馈控制即事前控制,突出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时控制乃过程控制,重点关注活动的实施过程和进行状态;反馈控制指事后控制,重在对已经完成的活动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以为下一阶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控制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涵盖质量产出的各个环节,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认识和科学界定其内涵构成。基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相关理论,本着系统全局、过程控制的宗旨,从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两个维度对质量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考量,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构成赫然彰显,决策指挥、管理控制、执行实施、评价考核和服务支持五个子系统环环相扣,节节互联,共同成就了校内质量保障的系统整体。
决策指挥子系统由学院领导核心及其权威学术机构构成,是教育教学质量产出链条的起点,在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定位作用。该子系统的职能主要在于立足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种校内外因素,合理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统筹安排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管理控制子系统由学院、系部、处室三级管理控制机构所组成的立体网络构成,既隶属整个质量保障体系,又是体系内部质量产出过程最直接的微观保障环节。该子系统旨在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依据有效行使管理职能,以保障质量的顺利产出和目标的如期实现。各教学系部、教研处室及其各任课教师是执行实施子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该子系统涉及质量产出过程中的微观具体操作,隶属整个系统的中间环节,上观质量方针,下涉质量监控,是质量目标统领下最基础的部分,直接关涉质量的生成。评价考核子系统位于质量产出链条的末端,其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与客体)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相对复杂。该子系统直接指涉位于起点的决策指挥子系统及作为中间环节的管理控制和执行实施子系统,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参数和实际依据。各教学辅助机构及后勤服务部门构成了服务支持子系统,该子系统为质量产出提供物质基础、条件支持和环境保障,与其他各子系统纵横交错、交互作用,以其不容忽视的存在施加着固有的影响,彰显着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有效运作
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的科学构建基础而且关键,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预设条件和前提保证。然而,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体系的科学构建并非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的独一主旨和终极关怀,因为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样重要而必需,实为保障体系良性发展和长久生存之核心要义。系统论视动态性和有序性为系统的重要特征,在对系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全面认识的同时,重视利用之对系统进行管理、控制、改进和创造,以使它的存在和发展更好地满足目标需要。同时,系统论尤其突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交互关系,重视它们的协调合作、动态平衡,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运行效果。控制论特别推崇目的和行为,主张调节受控方的行为,使其向既定目标发展,实现最优调节,达到最佳控制。同时,要掌握受控方变化的可能性、结果及达到预定目标所需的条件,确保正确的控制信息作用于受控方,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由此,在科学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必须确保该体系的有效运作。
系统之为系统,必定是其各构成要素既分工又协作的结果。一方面,系统诸要素之间有序关联,相互促进、联系和制约,综合地影响和决定着系统整体。另一方面,各要素既各子系统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能够在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随着到达信息的不同而对自身的结构和方式进行不断调整,以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存动力。控制论指出,必须在系统内部创设自调节机制,使系统避免出现震荡和混乱,从而维持正常运作,实现超稳定控制。据此,一方面,要在科学、先进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及质量保障观的统领下,对各子系统进行统筹布局、合理安排,使它们协调合作,形成合力。要致力于突出质量保障工作的全局性和长效性,避免各子系统自成一统,各自为政;避免其间因作用、角色差异而区分态度,悬殊地位,厚此薄彼。另一方面,为保证系统整体的有效运作,要切实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建设,明确职能,强化目标,避免出现局部的片面与失衡现象,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工作。为此,要注重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就决策指挥子系统而言,要真正秉持高职教育特色,重视其社会约束性,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真正在质量形成的源头上合理定位、科学把关、正确导航。对于管理控制子系统,要着力加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突出长效性;同时,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力争实现弹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在执行实施子系统的建设上,要真正转变思想,正确认识该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细化、优化具体操作环节,增强创新意识和革新理念,着力提升实效性。对于评价考核子系统,要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质量观控制下的评价考核理念,提高对评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与把握,加强对评价考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评价考核的客观性和真实度。在服务支持子系统的建设上,要在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以全员参与、多方联动的理念提高对该子系统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其在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避免对其内涵及功能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
六、小结
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校内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探讨其科学构建和有效运作的合理途径,是坚持以校为本思想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独立法人实体的作用,也可以发挥其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还能有助于依法规范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行为,促进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进一步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对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研究,是在可控层面所进行的内部研究,能在基础操作方面为校外质量保障创设前提和条件,使其工作的开展成为可能,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得到加强,并使得校内保障和校外保障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与必然,从而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大系统的建设,真正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34-36.
[2]成丙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职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0):131-133.
[3]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
[4]商德文.用系统论、控制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0,(6):46.
[5]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4.
[6]金观涛.控制论与科学方法[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79-83.
[7]李金松.系统论、系统论、信息论与教育改革[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42.
[8]许志国.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