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能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智能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智能化管理

篇1

摘要: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了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必须推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因为它是衡量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标尺.实验教学中心要围绕这一主题,以经济、实用、简便、安全为原则,优化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平台,达到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学生学习效率,资源共享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网络管理

随着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也在进一步规范化、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为使实验中心能够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成为师生教学、科研的平台,最优化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结合我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摸索、探究出一套适合于大学实验室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在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实验用房、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验耗材、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实验中心经费等一系列与实验教学相关的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1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系统思考,建立健全并优化完善一套以人为本、上下认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主导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1].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包括实验室的计划管理、制度管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药品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在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一文[2]中已经论述,下面着重介绍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智能化管理.

2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

2.1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系统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应用的智能集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越来越细化、规范化,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加之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需要,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建设方面,建立一套内部网络系统,既节省了人力又第一时间了解资源配置,做到资源共享.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仪器设备管理智能化系统,但此系统仅仅是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没有涉及实验教学中心的其他内容[3].由广东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开发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做得比较好,将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以智能化模块形式设计出来,包括实验教学中心的各个方面,由实验室管理、实验室队伍、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评估、系统维护和数据报表等十大模块组成[4].在这十大模块中还可进一步细化,具体模块按实际需要随时增减信息内容.我们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4]的基础上,优化每个模块,建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系统.如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块,在玻璃仪器、试剂、药品的入库、领用的常规管理中,设定库存的最低警戒线,当某种库存低于警戒数量时,管理系统会通过系统内消息或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应实验室管理员,以便及时补充.系统具有手机短信通知功能,当有老师需要的信息时,系统会自动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老师,使老师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所需信息.实验教学模块设置实验课进度表、实验项目管理等,实验项目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分类.实验室建设模块增加化工工艺实验室、油品分析实验室和石油炼制工程仿真实验室(增设相关仿真软件),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就能演练工厂生产流程,有问题随时在内部网上向老师请教,既方便了学生又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按一定序列编号,教师、学生随时都能查到相关信息,最大化的利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大仪器设备还可提供社会服务,如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的污染检测等;石油化工实验室还可以承担企业员工短期培训,承办职业院校和企业技能大赛;企业和教师可利用该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合作,作为新项目的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工具的试验场所,最优化的利用实验室.系统维护模块负责全院基础数据及用户管理,即学院数据、专业数据、学生数据、课程数据、用户角色和使用权限的分配等.这样学校、学院能够随时监控实验中心信息情况.

2.2建立开放式智能化实验教学网络管理

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是指实验教学人员依托计算机网络及配套软件实时地对实验过程进行管理[5].该系统具体包括:

(1)学生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申请报名,对学生身份进行鉴别(系统显示学生注册照片).

(2)对开放式实验教学进行网络预约或学生电子签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实验环境.

(3)通过网上安排开放实验项目.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外,按照学校要求每个学院都必须有开放的实验项目供学生在网上预约.预约的一般流程:实验项目经教务处批准后,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安排实验室,实验员负责审批并检查教师预约的时间与常规实验教学安排是否有冲突,通过审批后开放实验就加入总实验课表中,不同实验课程可用不同颜色区分开,实验总课表就能实时反映各个实验室的信息,实现实验教学中心对各个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学生在教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地点、批次之后,在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开放实验.

(4)已完成实验的学生,教师给出实验报告成绩,并对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给予评定.开放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利用该系统对整个实验进行评价、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学生开放实验的综合成绩包括四部分:①学生的出勤率;②动手操作能力;③做实验时纪律表现;④实验报告成绩等.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智能化网络管理,增强了实验室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2.3建立毕业论文创作智能化网络管理

学生做毕业论文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首先学生通过内部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研究课题及实验室里所拥有的设备,然后指导教师通过学生所报的人数与所学的专业再进行调整.

(1)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内部网随时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论文题目、选材及论文或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实验或写论文时遇到问题可以在内部网上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再适时予以解答.

(2)利用仿真软件做毕业论文.化学和环境科学系的同学可以通过内部网与指导教师联系在仿真软件上做预实验,如果方法可行,再投入试剂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化工类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可以利用仿真软件作为依托,更加直观地设计自己需要的工艺和产品,从仿真软件上直接观察自己的工艺流程,不合理的地方可利用软件直接修改,直到合理完美,再转入到化工设备中做实验.化工设备工艺流程一旦开启,所需试剂、材料用量都很大,利用仿真软件可以节约时间,节约原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又保护了环境.

(3)学生在做实验和写毕业论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或难题,可以在内部网上统一回复解决,也可以单独个别讨论.老师在统一回复时,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扬长避短修改自己的论文,使自己的论文日趋完善.

3结束语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的研究,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所有资源建立一套内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校园网络了解学院所有的仪器设备以及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选修课、开放实验、教师的科研方向或适合自己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室,使整个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既方便了学生又为学生节约时间,让学生学到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规范化管理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关键,它有利于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层次和水平,降低管理费用;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减少试剂、药品的浪费,有效避免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文博.新编市场营销规范化管理制度精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2]徐飞,白林,赵国虎,等.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7):185,201.

[3]何邦平,陈杰,钟如意,等.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113-114.

[4]陈浪城,鲍鸿.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51(1):156-158.

篇2

【关键词】高校网络 中心机房 智能化 管理系统 设计与应用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网络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将网络技术给予高效的利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实际的高校网络机房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阻碍,相关的人员有必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构建合理的高校网络中心机房智能化管理系统,促进教育的最终目的的实现。

1 高校网络中心机房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机房的检查和维修管理有待完善

纵观目前的高校网络中心机房的管理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高校的网络中心机房主要是采取人工的管理,这样就很难做到24小时的值班,并且参与机房管理的人员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也有待增长,这就给整个机房的维修和检查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很多管理人员不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机房的使用效果。因此,我们在对机房进行巡查和检修的过程中,要能够加大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应用,能从而能够对相关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检查和解决。

1.2 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

在实际的机房管理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机房的管理涉及到很多环节和要素,例如:空调、电脑、配电设备等等,这些设备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辐射和热量,从而使得管理人员在对机房进行管理使,很容易受到伤害,再加上这些设备释放的热量会使得室内的空气流通不畅,这就会对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除此之外,机房管理的内容比较多,而且比较复杂,这也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到了机房的管理水平。

1.3 机房管理的工作效率比较低

高校网络中心的机房中陈列的机器设备比较多,而且不同设备的型号以及维护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一旦其中任何一个部件出现状况,机房管理人员就要从较多的服务器中去寻找病症,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体力,还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进而造成成管理成本的浪费。

2 高校网络中心机房系统管理设计

机房网络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包含四个主要的运行模块。首先是环境模块,这个模块是能够对空调以及气体进行有效的检测,其次是安全的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相关的情况进行预警,再次是保安模块,这个模块是涉及到了机房的门禁系统等等,最后一个模块就是供配电模块,这部分主要设计的是机房的UPS等等。这些模块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运作,并且将智能化应用到管理系统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质量。

3 高校网络中心机房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3.1 网络中心机房环境智能化系统的应用

环境管理系统对于整个机房的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设计和应用的过程中,其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要能够设计相关的消防安全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主要采用四个区域进行防火,即:供配区域服务器区域、网络区域以及工作区域,这些区域都要设置合格的谈活期和灭火装置等设备,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联动机制。当发现哪一个区出现火灾时,就能够做出及时的判断,并及时的解决问题。

3.2 网络中心机房网络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在网络中心的机房管理过程中,整个机房的智能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要能够采用一些智能化技术来对整个网络给予有效的管理。针对于实际的情况,高校的中心机房管理可以进行不同平台的划分,即:流程平台、基础平台以及监控平台等等,这样的网络管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基础的平台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获取,从而能够把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传到监控平台,这样监控平台就能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和处理,从而形成全面管理。管理人员通过对相关的故障进行及时和科学的判断,就能够对问题加以及时的解决,扫清其中的障碍。

除此之外,虽然整个管理系统是具有较强的智能化,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应用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分派一些人员对相关的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从而能够将这种人工化和智能化给予有效的结合,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中心的机房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的应用和构建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此,相关的人员应该加大对其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问题,相关的人员要能够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好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林.高校网络中心机房服务器安全设置策略[J].通信技术,2015,11(23):154-155.

[2]赵跃.基于C#语言的新型智能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26(23):231-232.

[3]戴建华.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26):241-242.

[4]张健. 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DD中心机房的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12):258-259.

[5]王达光,甘井中,莫礼健,等.高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11):88-89.

篇3

一、深刻认识高校档案管理社会化职能的意义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突出档案管理社会化职能的意义:

1、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目前高校都逐步强化了职业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而增进高校教育的职业化特质则需要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型,且受到不同体制环境的影响,使得校企合作更多体现在形式建构领域,而在深度互动和互利双赢上却做得不够。为此,通过挖掘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来助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便能在双赢的基础上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2、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所在区域的地方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如,物流产业、旅游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地方产业发展存在着各自为阵的发展态势,而未能在循环经济视角下获得范围经济效应。为此,通过利用高校的科研档案资源、专家档案资源,便能在智力和人力支持下帮助地方产业经济走上一条绿色、健康的发展道路。

3、培养共生环境生态

尽管高校在隶属关系上存在着不同的类别,但其在具体的区域内办学,必然会受到该区域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在拓展高校办学空间的潜在要求下,高校管理层也需要主动与地方政府接触。可见,培养环境共生的生态,对于高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校通过突出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便能为实现环境共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誉。

二、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分析

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助推社会主体的发展

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其根本仍在于转换高校档案管理思路,并在高校管理层的牵头下积极建立与社会各类主体的联系。本文以科研档案管理为视角,那么社会主体也主要指向了企业。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将高校科研档案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践相结合,则能为企业带来知识红利。但这里也需要明确,即高校档案管理若要切实助力社会主体的发展,其本身也需要进行信息重构。

2、实现社会化办学目标

贯穿本文的中心思想便是,突出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将实现双赢的目标。那么双赢在高校这一侧便体现在,促进高校借助社会办学资源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归因于:首先,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助力社会主体发展,进而社会主体将愿意与高校建立在教学上的深度合作;其次,高校通过与社会主体间建立起基于?n案信息交互的人员往来,便能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再次,通过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立深度互动,来倒逼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整合。

从以上两个方面所做的职能分析中可以看出,需要在辩证视角下来理解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而且,实现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职能,构成了高校开放式办学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实践措施

根据以上所述,以科研档案管理为例,实践措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

高校在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其本质也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众所周知,高校科研档案内容主要以公开发表的论文、已申报的专利,以及课题结题等信息为主。这些信息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且所基于的问题导向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直接与企业的需求结构相对接。因此,高校专业所在院系的教学团队,应与企业接触充分理解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特点,然后再针对专业教师的科研档案信息进行资源重构。

2、具体掌握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短板

在与企业进行接触时,还需要掌握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或者组织架构调整的长期愿景和近期所遇困境。只有在问题导向下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重构,才能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供给侧优势。为此,这里就需要夯实企业一线调研的绩效。所以建议,高校应组建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并在该会议召开的地点分别设置在高校专业所在院系和企业方。通过这种长效机制做保障,不仅能优化科研档案供给质量,还能引导教师建立符合实践需要的研究方向。

3、高校多部门协同对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

在对高校科研档案资源进行整合时,需要发挥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优势。在组织建设上,需要将专业所在院系、科研处、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部门纳入其中,在职能定位上则需要重点发挥院系、科研处的职能。图书馆依托自身的电子档案信息采集能力,可以为科研档案电子资源重构提供技术支持。而且,之后所开展的档案信息线上交互活动,也需要借助图书馆的信息平台来实现。学报编辑部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可以为具体的科研信息提供文献梳理工作。

4、开展线上信息交互线下人员往来活动

为了实现档案社会化管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这里还需要开展线上信息交互和线下人员往来的活动。不难知晓,在本文以上的论述中已经提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在实现其它类别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时,应深刻理解档案信息背后人力资源的主体作用,且正是依靠了这种主体作用才真正实现了档案管理的双赢目标。

总之,从时间维度来看,建立良好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将使高校从中获得经济和社会价值。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客户关系管理中来理解。在高校未来的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中,还需要增强对“权变理论”的认识。

篇4

兰陵县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三个加强”提高管理执法效能

为进一步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效能,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机关公信力是新形势下顺应文化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做好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工作的必然要求。兰陵县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以“三个加强”为抓手,着力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执法效能。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筑牢思想防线,严格遵守纪律,严于自律,勤政廉政;强化服务职能,提倡务实之风,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

二是加强责任追究。将市局关于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工作的量化考核百分制指标层层分解、细化量化,把具体工作任务及责任落实到各科室,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责任人,有分工、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确保工作由点及面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在现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上,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点进一步查漏补缺,健全责任追究、民主监督、财务管理等制度,使干部行使权力和履行工作有章可循,防范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

篇5

通过对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较全面地评价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并将这一体系运用于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实测,说明了目前高职公关与策划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创新能力;创新教育

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市场将在我国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关市场调查与策划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各类建设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要求学生在1―12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学习生活中的经济,掌握一些做生意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更是构成高职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1] 高职院校公关与策划专业开设多年,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仍囿于传统教育的框框之中,其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仍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推进这类专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依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研究”项目,对我校这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创新能力结构体系构建

我们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及其有关专业的特点,设计出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结构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两类因素群、六项一级指标和 19项二级指标构成。一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更新知识能力);创新技能(完成特定工作的普适能力、专业技能)。二是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的认知、创新理想、创新信心);创新精神(创新的自觉性、创新兴趣和好奇心、敢于探索的精神);创新人格(有责任心和求真务实、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不怕挫折和雷厉风行、心胸开阔和能团结人、独立思考和独当一面)。根据以上结构模式和指标体系,我们进一步将各项指标具体化,并设计出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了实测和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调查选择了我校各类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为对象。本文只介绍对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向不同年级的公关与策划专业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7份。回收率90%以上。调查材料用SSP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按优、良、一般、差、很差计算等级。

1.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创新能力因素的指标中创新思维能力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 。批判思维能力优良率最高(68.8%),其次是创新能力智力因素三个方面的指标中,创新思维的优良比例平均为65.7%。说明虽然达到一定水平,但并不算高。逻辑思维能力(64.8%),最后是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63.5%)。在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形象和直觉判断能力最差。

创新学习能力的优良率为70.3%,是三个方面指标中最高的。比创新思维能力高出近5个百分点。创新学习能力的两方面指标比较,收集信息的能力高于发现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前者优良率为71.4%;后者为69.1%。收集信息能力的指标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检索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和加工信息能力。不轻信、常与别人交谈、调研能力三方面都差一些。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强烈求知欲、主动学习、独立自主学习。学习注意力集中、有自学方法、主动向老师提问则差一些。同创新思维能力一样,学生对创新学习综合能力的评价很低,优良率仅为17.2%。

创新技能的平均优良率只有43.3%。远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特别是专业技能优良率仅为16.4%。这反映了学生要求加强培养技能实践训练活动的强烈愿望。学生对创新技能综合能力的总评优良率,远低于前两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水平,总评优良率仅为13.4%。

创新能力智力因素的三大方面总平优良率为59.8%。其中最差的是创新技能,其次是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中更应加强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以及与老师,同学相互沟通的能力,培养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能力中更应加强想像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中更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活动、设计活动等等。

2.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创新能力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少研究者、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但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应显得更重要一些。在权重设计上,智力和非智力的比例,我们认为可设为6∶4。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个大方面的测评结果和分析如下:

创新意识的总平优良率为33.1%。其中创新能力认知力为30.2%;创新态度和信心为37.6%。这说明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像公关与策划等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创新意识偏差。这同他们对创新能力不重视有关。调查情况说明,这类专业学生几乎普遍认为没有开展科研和从事创新活动的必要,一般都不认为创新能力与就业和成长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大都对具有创新才能缺乏信心,也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讨认这方面问题。创新精神的总平优良率为65.5%。远远高于创新意识。其中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平均优良率为61.8%;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为66.0%;敢于探索精神为63.1%。创新人格的总评优良率达73.8%,不仅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高项,也是全部创新能力因素中的最高项。

以上两方面的调查结果说明:一是学生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水平大体相当。创新能力非智力因素三大方面的平均总优良率为57.5%,略低于智力因素(59.8%)。如按6∶4的权重计算,创新能力总计优良率为58.9%。这一结果大体反映了高职大学生,特别是公关与策划这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方面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说明,创新能力还不高。二是创新的综合能力差。从单项看学生各有其创新能力的优势方面,但却普遍反映综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即具体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学习中的创新问题的能力很差或比较差。三是创新意识不受重视,其优良率是两类因素六个大项中最差的一项。

三、几点建议

1.当前首要任务是提高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最近国务院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将取得同普通高校的同等地位,不仅要培养专科生、本科生,而且要培养硕士生、博士生。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抓住国家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机遇,创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首先要调整教育目标,树立创新价值新取向,真正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其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要加大改革力度,使之与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相适应。第三,必须建立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四,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环境,如建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自由思维和自主发展的空间等。第五,建立一套创新教育的评价系统,以一系列实际措施保障创新教育取得实效。

3.创新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破突口,实现产学研“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把课堂向社会、企业拓展,真正实现名符其实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尽快落实国务院提出的“企校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等新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4.重视公关与策划等专业和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类文科专业和课程,不仅本身对学生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要求,而且它们还是培养各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加强对这类专业和课程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概况与启示》,《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智能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4.006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4-0031-03

1 智能图书馆

1.1 智能图书馆的概念

智能图书馆是把智能技术运用在图书馆建设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和创新[1]。它是基于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人性化以及即时的文献信息服务而集成的。智能图书馆通过利用新型信息技术改变用户和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交互的方式,提高交互的准确性、灵活性,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图书馆模式。智能图书馆是适应信息时代和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智能化建筑技术的日益成熟、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智能图书馆的发展。

1.2 智能图书馆的内容

1.2.1 智能化建筑

智能图书馆要以建筑物为平台,图书馆可以将智能家居的理念引进来,在办公桌前完成楼宇管理工作[2]。智能化建筑即大楼自动化又称建筑自动化是以网络和软件界面等多种集成为基础,借助统一的公共高速通信网络,采用统一的操作系统,在统一的界面环境下,实现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功能。图书馆建筑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消防自动化子系统,空调子系统,保安管制子系统,电视、广播子系统,能源子系统,给排水管理子系统,停车场管理子系统,电梯管理子系统等[3]。

智能图书馆能够对图书馆建筑内的各种机器设备进行智能化程序控制和管理,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对馆内的温度、湿度、亮度等加以智能调节为广大读者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如通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探测感应器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功能。若亮度探测器检测到室内亮度已满足设定值,此时就做到人来灯不亮。采用这种节能的智能化照明系统,能把能耗降到最低,不仅使图书馆内的照明满足读者的学习和工作需要,而且符合高效节能的照明要求。可见,智能化建筑是将环境、信息和人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网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的最优化组合。图书馆智能化是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4]。具体地说,图书馆建筑智能化,是指综合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图书馆大楼的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化管理和对读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通道的建筑物[5]。

1.2.2 智能化通讯

智能化通讯是图书馆利用馆内局域网和网上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是要通过网络通讯系统实现语言、数据、图像的传输。智能图书馆通讯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多媒体通信系统,互联网络服务,网络集成控制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馆际互借和信息交换等。这样图书馆可以实现24小时多样化的服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网,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相互流动,加强馆际协作,消除交流障碍,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1.2.3 智能化管理

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是把各项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包含事务处理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在内的完整的智能服务系统。智能化管理以设备采集的数据为依据,经过系统的加工处理,解决图书馆的业务问题,满足读者的潜在需求,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图书馆的智能化管理包括:业务管理智能化、数据库管理智能化、读者分析管理智能化。业务管理智能化实现自动编目,简化了流程,节约了大量的劳动成本。数据库管理智能化通过自动整合数据库信息、自动化办公系统及楼宇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获得各个系统的关键性指标,为图书馆优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读者分析管理智能化通过对读者信息的搜集、分析,发现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主动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

1.2.4 智能化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处处依靠图书馆员手工为读者提供服务,处理借书、还书,提供信息咨询的效率较低,所受服务的读者人数有限。智能图书馆自动处理这些流程,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和处理能力,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智能图书馆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等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传播信息,建立了开放服务系统,直接向广大读者提供了多种开放型的信息,例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资源共享,声像传输等等,使读者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因此智能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服务范围达到了最大化,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在服务读者,开拓知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2 高校图书馆智能化建设的意义

2.1 适应知识时代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智能化建设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为了与人类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需求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的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束缚,进行现代化、智能化的蜕变。

2.2 满足图书馆自身管理的需要

在知识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图书馆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升图书馆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更好的服务读者,必须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馆舍的管理及读者服务管理智能化。

首先,智能图书馆采用RFID技术简化流通操作,在图书借还时,可以批量非接触式读取数据,自动完成借还的过程。同时,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分拣系统实现查找图书后的自动定位、拣书,以及还书后的自动分类和归架。其次,加速了顺架盘点。借助RFID标签的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可以一次读取数本图书信息,方便图书的查找和清点。再次,通过系统集成的射频报警系统,不再使用磁条技术,减少了充消磁的过程,图书的流通更加便捷、安全。最后,促进了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智能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工作的理念,图书馆并不是引进一个智能系统就可以一劳永逸,更多地需要进行制度的改革,管理的创新,只有思想观念、技术设备、管理模式同时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图书馆的价值。

3 关于高校智能化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智能化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

3.1.1 经费制约

建设智能图书馆所需的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设备较为昂贵,对于许多图书馆是难以承受的。建设智能图书馆,实施RFID项目的主要成本有两个方面:软硬件的成本和标签的成本。其中软硬件的成本是一次性投入,标签为消耗性投入。目前RFID标签的采购成本大约2~3元人民币,这样图书馆有100万藏书,就需要200~300万元人民币,而且RFID电子标签的使用期限是十年,因此作为一种消耗性的投入,这个数额是非常巨大的。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一个二级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没有决定权,都得依赖于学校,加之许多高校对图书馆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财力的支持。因此图书馆资源建设费用受限于学校总经费的数额,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支持高校图书馆进行全面的智能化建设。

3.1.2 人力资源素质

建设智能化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员扮演多重角色,其核心角色有:管理者,负责收集和管理自动记录下来的信息;传播者,利用所收集的信息解答用户的提问;教育者:通过与用户的交互,提高用户理解和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可见,智能化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队伍建设必须适应智能图书馆提出的要求。

首先,除了图书馆行政人员和图书馆专业人员以外,智能图书馆环境下还应该有自动化设备设计和维护人员,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检索与网络维护人员,并且与网络信息相关的图书馆人员的比重将会加大。其次,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图书馆员所掌握的知识要从手工、半手工阶段单纯的图书馆学知识转变为智能图书馆所需要的由图书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构成的新的知识结构。因此,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都给发展智能图书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3.1.3 技术环境

智能图书馆在建设使用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是,智能技术的应用环境还不够成熟。RFID技术虽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但是在国内主要应用于物流管理方面,在图书馆中使用还处于起步的阶段。首先,智能图书馆的构建需要在通信技术、信息加工、存储、命令响应技术及网络接口与传输技术等方面实现完全协调。目前智能管理系统还没有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不论是智能建筑的建设还是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不同商家使用的标签不尽相同,这些不同的标准之间互不兼容,为后续的维护升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导致产品的创新不足、业务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都给RFID技术的使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的风险[6]。此外,目前高校图书馆现有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主要是以条码技术和磁条技术为基础设计的。RFID系统是以RFID标签技术为基础,二者需要在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进行整合,目前没有成熟的平台和技术是难以完成的,此外还需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信息交换问题,这些对高校智能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1.4 健康与隐私

智能图书馆应用现代高科技,这些高科技设备的使用对人的健康影响究竟有多少,现在还无从考证,但是和纯自然状态下不使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相比,或多或少总会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尤其是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受到来自电脑、打印机以及其他设备的电磁辐射或者其他影响,对人的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在进行图书馆智能化建设中应该如何防护,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另一方面是智能图书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图书馆的员工考核系统、电子监控系统一定程度上监控者员工和读者的行踪。每个读者使用的借书卡信息能够被馆内的任一读卡器读取,也就是说读者在馆内的行为和个人信息对图书馆员来说是完全透明的,而且智能图书馆中的传感器和智能标签能够跟踪用户的行动、偏好和习惯,这势必会侵犯用户的个人隐私。因此,保护隐私也是高校建设智能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正确看待高校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

3.2.1 注重系统的学习研究,不要盲目跟风,以读者需求和用户体验为驱动力促使高校图书馆加快智能化建设,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智能图书馆的建设并非简单的照搬,在积极进行智能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应该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实际,以先进的文献服务理念和馆藏管理模式为先导,打破传统的束缚,大胆进行探索和改革,使智能化技术成为高校图书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馆藏文献智能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进而为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信息化建设作出贡献。

3.2.2 保护原有的图书馆建设投资

智能图书馆使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进行图书定位、自助借还、自动分拣、自动整序排架、自动清点馆藏,采用智能图书车和射频防盗报警等一系列自动化管理系统与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原有的投资,使其与现有的自动化系统进行无缝集成,这是高校在建设智能图书馆时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处理好这一问题会节约大量的资源,降低智能图书馆建设的成本。

3.2.3 善于吸取兄弟单位的经验和教训

鉴于现在智能图书馆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智能图书馆的建设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存在标准不统一,技术环境不稳定等诸多困难。高校进行智能图书馆的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同兄弟单位及其他在建设智能图书馆走在前面的一些单位之间的联系,善于从这些单位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多走弯路。此外,图书馆界需加强联系,通过举办论坛、会议等形式,相互交流和学习,以尽快推动高校智能图书馆的建设。

3.2.4 处理好采用新技术与保障就业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越发达,将会使人变得越懒,人类不断地研究发展信息技术,目的就是让人操作的越来越少,机器代替人做的越来越多,这样高校图书馆进行智能化建设将会置换出一批处于一线从事纯事务性、体力性图书借还、加工、整理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由于之前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多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后勤裁员等,这导致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为新技术的应用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置换出来的从事一线纯事务性、体力性工作的图书馆员经过培训之后是否能顺利胜任更专业的信息咨询或其他的研究工作,如果其不能胜任更高一级的研究咨询工作,必然的结果就是造成大量的闲置人员。

4 结 语

智能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必将推动图书馆这一有限的实体向无限的虚拟空间延伸。高校推进智能化图书馆的建设,能够给用户提供多样化、智能化的服务。在高校进行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时,除了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外,还需要图书馆审时度势,改进图书馆以往的文献服务模式,突破图书馆工作的瓶颈与困境,以全新的理念实现图书馆管理和工作的创新,逐步实现图书馆工作的改进和智能图书馆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科研群体。

参考文献

[1]许强.基于普适计算的图书馆智能空间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6,(6):58-60,78.

[2]李国杰.新的信息科学革命会否兴起[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1):17

[3]贾宏.图书馆建筑智能化综论[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2):45.

[4]冉文格.智能化图书馆建设需求要点[J].图书馆论坛(双月刊),1999,(4):76.

篇7

【关键词】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N83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现代几乎各种技术的发展都涉及到了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以说它已经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尤其是在体育场馆控制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操作过程中简单、精准、针对性强。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在体育场馆中的运用,对我国体育场馆程有着重要意义。

二、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

1、智能化的概述

何谓智能建筑?在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定义如下:“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智能建筑的“智能”,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能“知冷知热”,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

2、智能化系统模型

为满足人们在体育场馆内进行竞技比赛和训练以及其他多功能用途时对管理和服务的需要,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的产品和成果构建的大型复杂系统称为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系统。

(1)基础平台

由于体育场馆首先是建筑物,这时可参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基本配置。如综合布线、通信系统、楼宇自控系统、联动系统、安全报警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管路系统等的配置可以与设计咨询等单位专家沟通,确定需求。

(2)业务应用平台

体育场馆主要是为体育运动和比赛服务,其业务应用平台包括相应的比赛综合管理系统、运动员登录系统、赛事成绩系统、赛道终端摄像系统、电子记分系统等,围绕比赛运动而必须配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设备。该部分的配置一定要结合不同的体育场馆功能并与体育比赛管理专业人士专家沟通确定需求。

(3)业务支撑平台

围绕比赛或支撑体育场馆运作而必须配置的智能化系统,如内部调度系统、体育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视频直播系统等等。同样该部分要与将来管理经营该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沟通进行配置。

(4)调度应急决策综合集成管理平台

主要是针对比赛运动会进行紧急应对管理,包括育场馆联网使用时的管理,并与就近的智能交通系能够信息共享,统一调度。

(5)机房

主要包括:设备监控机房、消防监控机房、安防监控机房、赛事指挥中心、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语音通信系统机房、信息网络系统机房、有线电视系统机房、会议控制室、屏幕显示系统机房、场地灯光控制机房、比赛中央监控系统机房、计时记分及现场成绩处理系统机房等。

三、智能化体育场馆应该满足的要求

1、满足运动员高水平发挥竞技能力的要求

对空调设备的智能控制; 对送排风设备智能控制; 对照明的智能控制;对池水过滤及消毒系统的控制;对室外场地喷洒和排水系统的控制;空气监测系统。

2、满足比赛组织的要求

安全控制及防范; 火灾自动报警; 场地扩声和背景音乐; 计时记分、现场成绩处理; 售检票和通道控制; 比赛指挥调度。

3、满足媒体报道的要求

考虑电视转播的需要; 考虑媒体记者的需要; 数字会议系统 网络发稿手段;互联网站。

4、满足现场观众的要求

如舒适的场馆环境,良好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及时得到各种信息,方便地购票和入场,方便停车等。

5、场馆运营维护的需求包括节约能源,场馆的管理,赛后运营等。

四、体育场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1、先进性和成熟性

采用国际、国内的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进行系统设计充分满足运动会比赛要求。

2、实用性和安全可靠性

以实现体育馆智能化基本功能为出发点,讲求实效而不盲目追新,突出重点、分清主次达到每个子系统功能到位安全可靠是系统实用性之本系统必须工艺精良.不留隐患,为运动会的圆满举行提供一个可靠实用的现代化的比赛环境。

3、标准化和开放性

遵照各项标准.采用当前主流的软硬件产品,使整个系统构架合理,易于操作和管理便于用户二次开发.实现系统间的无缝联接和今后的升级。

4、系统性和可扩展性

任一子系统尽量保证其自身的系统性.组成同一系统的设备要保证其搭配的合理性;系统设计要遵照标准,留有合理的余量以使系统具有适度的扩展能力,以适应科技,特别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高速度。

5、建立和谐的文明施工环境

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集成商必须责任到位.对进度和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协调与其他分包商及有关工程单位的关系.形成文明和谐的施工环境。系统、人员注册制证、成绩查询、新闻等系统所需的各种预留预埋管线。

五、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的应用

1、体育场馆管理软件的构建

体育场馆软件是未来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应用的专业管理软件系统,它分为场地管理系统和球馆管理系统,集前台收银收费管理、一卡通功能、场地自动计费管理、场地预定、会员管理、教学管理、培训和陪练管理等强大功能为一身,并能够充分体现高校体育场馆行业的管理实情,是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量身定做的专业管理软件,同时也是未来高校场馆管理信息化、理想化的管理系统。

2、RFID技术的应用

目前随着高效体育场馆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信息系统和高科技设备逐渐开始使用,场馆管理和运营支持也逐渐纳入现代化科学管理的范畴,其中对RFID技术的使用也开始广泛起来,这一技术的使用为现代化场馆的智能化管理带来了历史性的变革。

RFID是针对人或重要物品的情况,对体育场馆进行分区域监控和管理的一套软硬件结合的应用系统,其信号可以覆盖需要监控的区域,并对需要定位跟踪的目标发放有源电子标签、腕带和胸卡等。有源标签与区域内的基站进行不断的信号沟通和交换,随着目标标签在各个基站之间的移动显示其位置的变化,为加快对肠管紧急情况和其它需要援助的突发事件的响应,场馆工作人员还会配备手持的 RFID 设备,用来发送报警信息,指示紧急事件的类型和发生的位置。

3、体育场馆监控系统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体育比赛安保任务的重视逐渐加强,现代体育场馆开始逐步脱离传统的监控设备,引用了先进的楼宇自动化( BAS) 。它融合电气设备监控、消防监控和安防监控为一体,利用总控系统完成照明、消防、安保、电气等功能,

既科学又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场馆内部设备的管理水平。首先电气化监控系统中的变配电系统是采用集散控制方法,利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台数据控制器,独立完成现场监控,同时采用 DDC 控制系统调节电流、电压、断路器的状态,保护用电设备的漏电,较大电流、不足电压以及短路和回路故障。其次是照明监控系统。先进的只能化电控系统可以通过一台微型计算机对整个场馆的照明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无论是整个场馆灯光、背景的变化,还是每个灯具的状态、故障,都能够得到及时的监控,为整个场馆照明工作的管理得到有效地保障。同时还能减少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对照明系统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控制。另外,火灾报警系统在整个场馆信息化建设中是比较重要的,它的任务是监控区域的消防报警和消防故障等情况,如果发生火情,火灾报警系统能够保证最快捷、最有效的反映。

4、LED显示系统的应用

随着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中大量高校体育场馆的应用,许多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得到突破性地发展,许多高科技、高智能的先进设备也出现在高校之中。同时也为未来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ED 显示系统随着高水平运动会的举办,逐渐进入到了高校体育场馆中。LED 显示系统的核心是 LED 芯片和驱动芯片。它们是保证显示屏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关键技术,是显示屏关键的保证和高技术含量的设计。

5、无线局域网络的应用

现代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功能、多用途、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大型体育场馆可以进行篮球、足球、羽毛球、手球、乒乓球等多项运动,并兼备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集体活动的功能。因此,就软件方面来讲,其发展趋势应该包括有线网络、监控、卫星接收、有线电视、安全消防、集成管理、扩音、成绩记录和处理等系统。这些系统的安装和利用投入资金较大,技术复杂。单单从网络方面讲,如果将有线网络系统变为无线局域网,将节省大量开支,同时操作方便、快捷,能够大力提高场馆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公效率。

六、结束语

通过对体育场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需求的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智能化在体育场馆工程应用中的方向。因此,在体育场馆工程领域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的技能,促进体育场馆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海,王剑平 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4年

篇8

关键词:智能化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体系;权重分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9-0106-03

1概述

当今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将长期存在。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关注,职业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进入21世纪后,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是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战略规划重点内容。信息化发展在我国始终处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以信息技术全面运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为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通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成果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校园信息化建设历程也不断演进。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相关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及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等均强调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新时期下的职业教育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在未来的规划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我国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更需要探索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道路。

本文调研了国内两所职业教育学院,通过与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对比,总结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未来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发展方向,探索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智能化建设的发展模式。

2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信息化现状比较

2.1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信息化教育较为成熟,选取了国内外四大知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状况进行研究,包括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南京邮电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建设了先进的一卡通系统(PennCard);加利福尼亚大学建设了先进的“校长仪表盘”决策系统;浙江大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智慧校园系统,包括了智慧的应用、智慧的平台、云计算以及通信网络;南京邮电大学基于物联网规划建设了有自己特色的智慧校园系统,各学校的建设亮点如表1所示:

2.2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相对缓慢,大多数职业院校仅处于基础网络建设和初级阶段,但近年来职业教育开始注重信息化发展,大量的新技术推广并运用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不少院校的信息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了解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本文调研了国内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某财经职业学校信息化发展情况。

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四期打造了智慧校园建设之路,全校建立了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一卡通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OA)、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综合管理平台、招生管理平台等多种系统,实现对全体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并将逐步实现信息化应用。

某财经职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财经类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制定了适合学校自身需求的方案,提出了集“建(建设)、管(管理)、用(应用)”为一体的统一架构、统一结构的信息化系统,各校区均实现了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并建设了网络课堂,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学校各校区间建有专线并实现了同城互联。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发展更注重信息化服务的建设,通过搭建智能校园平台及系统,面向全校师生及社会相关人士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发展更为注重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此外,在信息化建设中,职业院校通常建设有学院特色的现代化实训中心(如财经类学校建设银行实训室、技术类院校建设实训中心等)。

然而,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信息化基础薄弱:我国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大部分资金用于校舍和基本实验设备投资,用于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极其有限,缺乏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同时信息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投入,职业院校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投入不足,导致了信息化发展的经济支持薄弱,信息化基本设施落后,严重限制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信息化资源建设停留在初级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普及率逐年提高,信息化水平也达到一定水平,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资源建设稀缺,大部分学校仅仅完成网站建设,学校各系统间也没有实现数据互通,存在信息孤岛等问题;

3)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理解不足,使得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水平普遍偏低,从而职业教育创新能力不强,甚至部分职业院校仅处于基础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

4)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产业环节、管理措施、共享原则等都不够完善,影响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新时期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方案建设

通过上文分析,当前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走的是“重管理,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的发展之路,这种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未来的职业教育智能化建设的需求来源更广、需求范围更大。表3列明了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主要干系人对智能化职业教育的需求,涵盖了教育资源共享与分配、校园安全、实时沟通、协同办公、泛在学习、工作效率、日常管理、服务完善等方面。因此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各职业院校要综合考虑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建设满足各方管理、生活、学习、办公、安全、服务等各方要求的智能化系统。

职业院校在智能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核心需求的建设,全面完善主要需求的建设,优化提升其他需求的建设,走出适合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智能化发展的道路。

如图1所示,不同的需求对应的解决措施也不同,其中核心需求对应的是智能化建设中所必须完成的工作,若要满足核心需求,需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实现数据的共享;主要需求对应的是智能化建设中的基本工作,若要满足该需求,则需要完善智能化服务与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拓展需求的满足则关系到智能化发展的高度,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智能化建设的成果,如图所示自底向上的工作效率和建设成本均逐渐增加,实现由数字化服务向智能化服务的过渡。此外,职业院校在建设中不仅仅要考虑建设成果,还需要考虑人员、成本、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根据不同的需求,将智能化建设中涉及的主要工作进行了分类,其中必建项目为智能化建设中必须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了智能化标准、规范、制度的建设,诸如网络设备、数据中心、前端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项目为实现智能化教育教学与管理所需建设的内容,包括了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字图书馆、校园一卡通、师生培训平台、门户网站等系统;拓展项目是提升校园智能化成果所需建设的项目,包括了云平台、基于物联网的多媒体教室与会议室、智能化实训平台、无线网、物联网、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化通知服务等内容的建设,部分内容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根据表4的建设内容,可对每一个建设项,以及具体的建设内容进行分类;此外,在智能化建设中还要考虑资金、人员、安全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构建出职业院校智能化建设的体系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由于各职业院校当前信息化发展程度不一,因此在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各院校所需建设的项目也不同,如有些院校的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已经比较完善,能够满足智能化建设的需求,就无需这项建设内容。为了能够建设适合院校实际的智能化项目,同时节约成本,可根据图2建设的两级建设体系模型,应用如AHP算法,构建比较判断矩阵,矩阵构建的方法如表5所示:

通过该算法,各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建设体系中的建设项目分配权重,决定职业院校智能化建设的顺序,形成适合各自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的最优方案。

篇9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61-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源于传统建筑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接纳与融合。1984年,当马克?吐温家乡哈特福德那座实现了办公、设备和通信自动化改造的旧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智能建筑[1-3]的概念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得以传播、认可和实施。智能化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中国智能建筑现状调查表明,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中国高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以上跨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历史沿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许多高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

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牵头承接了建设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众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楼宇自动化相关课程

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系列化建设等问题。该项目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该专业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合并为专业目录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专业(专业代码081004),在文章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包括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

针对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对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4-6]。详细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介绍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不包括通识基础知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图2)涉及12个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基础、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该12个知识领域包括56个知识单元,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5个(实线框),选修的知识单元31个(虚线框)。

在图2所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知识培养只占总体培养规格体系的小部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以某校某年级培养计划为例,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7.0%,学科基础课程占23.9%,专业课程占8.6%,经济管理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心理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占6.0%,留给选修的31个知识单元占总学时的14.5%。

篇10

【关键词】违规用电 RFID 用电管理 大功率 智能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公寓违规使用大功率用电设备的现象屡禁不止,导致由于学生在寝室内违规使用大功率设备引起的火情时有发生 。因此,开发出一套能够实时监控寝室用电的智能化用电监测系统非常有必要,也是高校寝室智能化用电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系统设计

该寝室用电管理系统由安装在远端的宿舍管理员监控室的主控机和分布在各个寝室的从机组成,系统设计框架图如图1所示。本系统是基于51单片机架构的控制系统,主控机与从机均采用51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主控机主要负责系统各个任务的管理和调度,同时给管理员提供操作方便、简单的人际交互界面。从机主要负责实现寝室用电的智能管理,以及执行由主控机发送过来的用电控制命令。主控机与从机之间采用RFID无线通信。

2 硬件设计说明

主控机对从机的控制是一对多的关系,均采用STC12C5A60S2作为主控制器。主控机集成了LCD模块、存储器模块、时钟模块、射频模块以及键盘模块。其中nRF905是挪威Nordic公司推出的一款单片射频发射器芯片,使用SPI接口与单片机进行通信,主控机通过射频模块接收到来至从机发送的违规用电信息(包括房间号、使用的用电设备功率),将用电信息与当前的时间显示在LCD上,同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24C02中,以供管理员调用查询并处理。只有在管理员将违规用电事件处理后,才能够给相应寝室恢复供电。可以通过键盘电路调用并查询24C02中存储的信息,同时通过按键给各从机单独发送断电与供电指令,也可以向所有从机发送断电与供电指令,实现寝室的单独与集中管理。

从机主要集成了电流传感器模块、继电器模块、射频模块。其中WCS1800是龙戈电子开发的过流检测传感器,当寝室正常用电时,从机不会给主机发送信息,一旦用电功率超过了设定的范围,从机将控制继电器切断供电电源,同时会将WCS1800检测到的电流通过射频模块发送给远端的主控机,只有当管理员处理违规用电并通过射频发回恢复供电指令的情况下,从机才能够控制继电器恢复供电。

3 系统软件设计

该系统软件设计分为主控机软件设计和从机软件设计,关键在于射频模块之间的相互通信,射频模块采用SPI协议通信,只要严格按照SPI协议的时序一般均可以实现数据的收发工作,该部分程序设计关键在于射频模块的配置和初始化,可如下定义:

unsigned char idata RFConf[11]=

{

0x00, //配置命令

0x4c, //CH_NO,配置频段在430MHZ

0x0c, //输出功率为10db,不重发,节电为正常模式

0x44, //地址宽度设置,为4字节

0x04,0x04, //接收发送有效数据长度为4字节

0xCC,0xCC,0xCC,0xCC, //接收地址

0x58, //CRC充许,8位CRC校验,外部时钟信号不使能,16M晶振

};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校寝室大功率设备使用屡屡发生,而人工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利用RFID技术设计了智能化寝室用电管理系统,在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上均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设计选取器件成本低廉,产品小巧,使用方便,运营成本低。

参考文献

[1]梁宇,施建明.新型校园学生用电管理系统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3):148.

[2]杨旭东,刘培军,赵方强.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在高校学生公寓防火工作中的作用[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17(2):43-44.

作者简介

肖春华(1981-),男,湖北省松滋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