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的研究背景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纠纷的研究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法律视角;医疗纠纷;法治意识;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医疗体系逐渐完善和健全,人们对医疗卫生观念也在相应转变,对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但由于医疗资源的总量与患者需求、区域配置之间的不平衡,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医患纠纷数量逐渐增大,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剖析医患纠纷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医疗纠纷的预防与处理作为突破口,完善法治化背景下医院安全管理方面的优化路径,从而建设好法治医院、平安医院。
一、当前医院医疗纠纷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从我国裁判文书网统计出,2013年至2018年间涉及医疗事故的裁判文书数量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013年1991件呈现低谷,高峰期在2017年6342件,2018年略有下降为5464件。[1]裁判文书网上显示的数据仅是包含了已经到法院并且经过审理的案件,还有大部分的医疗案件和纠纷在医院、政府以及其他第三方调解机构得到了调解和处理。医患纠纷从最初的矛盾演化为医疗案件,会经历一段过程。深究近年来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医学专业性导致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等
医学是一门复杂、高深的学科,医学生要经过长期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临床实践培训,且需通过专业化的执业考试后才能成为医务工作者。此外,医学界对人体生命科学复杂性的研究具有局限性,加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多种因素决定了医疗本身存在着极高风险性。对于患者而言,对当前医学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和疾病风险的未知性等方面认识不足,自然处于弱势地位。[2]与医生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相比较,双方形成了严重信息不对等。
(二)优质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的不平衡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综合水平等与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还存有一定差距。我国虽然实行分级诊疗制度,但是分级诊疗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乐观。患者更倾向于到具有权威性的三甲医院看病治疗。三甲医院原本主要是针对疑难重症进行治疗,但不得不分配许多优质医疗资源到一般症状的解决和处理上。这种情况导致了大医院的挂号难、看病难问题,“黄牛”和“号贩子”也就相继出现,上述矛盾长期无法得到合理处理解决,便使得民众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大。[3]
(三)医患双方沟通不足、解决机制不畅
患者数量的增多、医护人员数量有限、医生每日接待问诊数量也有限等原因导致医患双方沟通不足。门诊患者看病等待所需的时间远远大于就诊所花费的时间,医生也不能花过多精力去回答每一位患者、家属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等,医护人员都会按照要求认真履行了告知义务,但患者对医疗风险往往不能理性对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又高于正常值,此种矛盾随时可能激化患者的负面情绪,使之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导致伤医案件发生。关于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还有学者将其归因于媒体对“医闹”的片面宣传、医患间信任的缺失、医疗保障和救济机制的不完善等。[4]
二、法律视角下医疗纠纷处理和医院安全管理的难点
(一)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法治观念薄弱
1.院方法治建设体系不完善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内部未建立统领全局的法治建设体系,由于组织架构不健全,法治认知薄弱,管理理念缺乏法治思维,没有纲举目张的工作抓手,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法律事务和经验路径处理医疗纠纷。[5]对待部分医闹患者,迫于多方面的压力,往往采取不合理的做法“平息”事端。这有悖于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医疗纠纷的初衷。对于医患纠纷的处理不能仅停留于“治标”层面,更重要的是“治本”。2.医护人员法治观念薄弱医疗纠纷发端于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部分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薄弱,未能将医院法律风险的防范关口前移。一般公立医院是由医务部门先行调解处理医疗纠纷,并由外部聘请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医务部门的人员大多数并非同时具有医疗纠纷业务工作能力和法律专业知识背景,仅依靠于外部法律顾问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往往降低了医疗纠纷处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3.法治培训形式大于内容在院方组织法律培训、法律实务知识讲解时,部分医护职工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法治意识不强,认为处理医疗纠纷和参加此类教育培训属于行政、后勤人员的本职工作,自主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强烈;同时有些培训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走过场、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更加有意识地在接受医疗服务中运用法治思维和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若医护人员不重视提高自身法治思维和观念,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知识和医疗处理规程展开医疗服务,在医疗纠纷中将会陷于不利之地。
(二)医患纠纷处理过程中,部分患者法治意识缺位
近年来,在一些“医闹”事件中,部分患者对医院任意打、砸、闹,采取极端行为围堵医院、要挟医院和政府,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扰乱了社会和谐稳定。部分患者采取极端方式不仅不能解决医疗纠纷,反而还会触犯法律的底线;不仅没有维护到需要维护的合法权益,还会使自身受到法律的制裁。应采取合法合理的途径保护自身权益;我国《民法典》《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损害责任认定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医院安全管理方面,安全保卫力量还需优化
1.人员风险防控能力不足部分医院存在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在医患纠纷发生的早期未产生足够的重视,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化解、控制和处理。安保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突能力不足、缺乏快速反应的协作机制。医院虽然有对应的应急预案,但并未定期开展有效的培训和演练,导致人员风险防控意识欠缺、能力不足。2.客观硬件配置不够优化医院属于开放的人员密集场所,空间大,人流量大。仅靠医院现有的普通安防系统以及安保人员日常巡逻,是难以第一时间赶到纠纷现场处理化解。根据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的《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加强医院技防、物防、人防建设,推进医院智慧安防建设。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安检设备,完善一键报警及防控设施设备等硬件,强化安防系统建设。3.多部门协同力有待提高在处理医疗纠纷时,临床科室之间、科室与医务、安保部门之间协同力不足,各为其政,在法律事务方面容易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而在发生医患纠纷事件时,医院安保人员只能采取协调和劝解的方式进行处理。虽然医院和公安合作在院内建立了警务室,派驻人员在医院内执勤巡逻。但由于警力有限、经费短缺等问题导致实际情况下公安对医院空间安全治理参与不足,驻院警务室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6]
三、法治视角下医疗纠纷处理的完善路径
(一)完善医疗法律体系,推进医疗服务法治化
进程医生和患者是医患命运共同体,双方之间的信任关系和利益平衡只能建立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因此应完善我国现有的医疗法律体系,重构医患之间的制度信任,保障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合法权益。[7]在最高检2021年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坚决严惩任何一起伤医扰医犯罪。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的权益保障,不仅是要严惩任何一起恶性医闹事件,对存在风险和隐患的医疗纠纷也应做好预警和应对。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虽然弥补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部分不足,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和法律责任部分进行了完善,[8]但对于医疗损害鉴定制度、赔偿制度以及相关的保险制度还需细化。因此完善医疗法律体系,要推进医疗服务法治化进程,从而真正实现途径多元化解决医疗纠纷。
(二)加强医患沟通交流,及时化解医患纠纷
发生医患纠纷,并不意味着一定就会发展为恶性暴力伤医事件。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化解处理纠纷,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倡导医患之间积极沟通交流,建立运行有效、畅通的沟通机制。患者对自己病情不隐瞒,真正信任医生;医务人员对待患者要更有同理心,将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应对方案告知患者,解决患者心中的担忧和不信任。在诊疗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制度化管理。对待诊疗行为中出现的意外和摩擦提前应对处理,把握住医疗纠纷发展恶化的共通性,完善应急预案和处理规程。
(三)提升安保能力,保障医院安全稳定运行
医院安保法治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健全完善医院医疗纠纷处置规程、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安保力量建设,主动排查调处化解各类医患矛盾纠纷。积极构建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体系,织密安全管理网。其次,完善医院安防配置,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要求,切实完善医院内部的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将消防、安防和监控等配置为有机联动的整体,提高隐患识别的精确度。同时,贯彻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人建立重点人群预警机制。最后,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巩固多部门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警医联动方面,完善医院与属地派出所的联动机制。为实现平安医院建设的预期目标,也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人大以及各社会团体监督与配合,以便从容应对各类医疗纠纷。
四、结语
处理好医患关系,需要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同时需要医事法律制度规范的指引,医患双方构建法治思维,遇事找法,从而有效解决纠纷;院方还应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平安医院建设。
参考文献
[1]乔晓东.论目前医疗纠纷处理现状及解决路径[J].法治与社会,2020(14):144-145.
[2]金恒宇.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0,24(1):34-35,42.
[3]杨锐.中国式医患关系的成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5):346,348.
[4]陈颖,黄羽沛.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医患关系改善之研究[J].医学与法学,2021,13(2):76-80.
[5]陈薇薇.法人治理结构下公立医院法治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卫生法制,2020,28(3):38-43.
[6]姜厚宇.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医院安全治理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21,19(4):48-52,63.
[7]申卫星.医患关系的重塑与我国《医疗法》的制定[J].法学,2015(12):79-91.
篇2
1.对医疗纠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致
目前,在医疗纠纷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医学院校的教育者对医疗纠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致,表现为人文课程教师对医疗纠纷教育重视程度较高,而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对医疗纠纷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如医学院校在《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等课程中都安排了医疗纠纷方面的内容,而在一些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中,由于专业课程的教师认为人文教学内容不是教学重点,加上教学时间有限,使得专业教师无暇在其教学中渗透医疗纠纷教育。其实,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进行医疗纠纷方面内容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更有实效。因为每一起医疗事故都是用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换来的深刻教训,所以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进行医疗纠纷案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防止误诊误治,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案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
2.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医疗纠纷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从事医疗纠纷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人文知识,如医学伦理知识、医事法学、医患沟通知识和医学心理学知识等。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将会给医疗纠纷教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医疗纠纷教育要求教师应具备临床行医的经历或具有医疗纠纷处理的经验。这是因为具有临床行医经历或者具有医疗纠纷经验的教师则能还原医疗纠纷现场,提高医疗纠纷教育的实效。然而,兼具这两个条件的医疗纠纷教育的师资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生物医学模式对临床医疗的影响仍然存在,医学对科学主义技术的崇拜,使得医师重医技轻人文,忽视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致使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知识薄弱,他们在开展医疗纠纷教育时,难以胜任其教学工作职责。另一方面现有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教师绝大部分并不具备医学专业教育背景和临床医师执业经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纠纷教育的开展。
3.医疗纠纷教育案例资源缺乏
医疗纠纷案例教学对于医疗纠纷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临纠纷发生现场和到法院旁听纠纷的审判过程,或者通过视频、文本、口述、影视、情景模拟等方式,还原医疗纠纷现场,让学生从活生生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从而提高其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水平。然而,由于目前教学中所积累的医疗纠纷案例非常有限,导致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医疗纠纷教育合适的案例为数甚少,而随着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现有的医疗纠纷教育案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4.医疗纠纷教育导向的偏差
医疗机构的市场化倾向、患者的医疗保障工作滞后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造成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而患者在诊疗中所遭遇到医师的冷遇,使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产生强烈的抱怨,这种抱怨一旦向整个社会蔓延,并反向针对现实医疗服务工作,就会变为现实的医疗纠纷和医患冲突。在医疗纠纷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一样,他们同样是受害者,他们既要承受来自患方的辱骂、殴打等身心上的伤害,还要承受来自社会舆论带来的心理压力,并在很长时间内,他们都会受到人们的非议或不公正的待遇。医患之间的关系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不断传递给了医学生,而教师又没有引导医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医疗纠纷,甚至有少数教师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分析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源、化解学生的职业恐惧心理,反而在教育过程中用一些消极的办法去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导致医学生为患者服务的理念逐渐丧失。
二、加强医疗纠纷教育效果的对策
1.构建医疗纠纷教育体系
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尽管复杂,但医疗纠纷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医疗教育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培养医学生诚于人品、精于医术、善于沟通,以及培养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是医学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医学院校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践行的职责。为此,医学院校应当以护卫患者生命健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出发点,以防范医疗纠纷为切入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夯实其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对医学生医患沟通与医事法律技能培训。同时,医学院校应在医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完善医疗纠纷教育的培养体系。具体做法为:以整合现有课程为基础,在现有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渗透医疗纠纷教育方面的内容;将医疗纠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包括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临床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理论讲授、自主学习、知识竞赛、角色扮演、影视教学、法院旁听、情境表演等教学方法。通过构建医疗纠纷教育培养体系规范医疗纠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明确教学的目标与教师的职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强化医疗纠纷教育的实效性,医学院校应对师资队伍进行知识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新医学模式已经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性,强调人文社会学科教育对医务人员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重要作用。通过把医疗法制教育、医疗人文素质教育、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纳入医学教师在职培训计划,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需要。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医学人文知识专题讲座、医学人文课程选修、进修或者攻读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研究生学位等方式。另一方面对人文教师加强医学知识的培养。
医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对于没有接受医学专业教育的人文教师,让其承担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在面对一些医学专业问题时,人文教师的教学效果则难以保证,因此对人文教师加强医学知识的专门学习可有效的解决人文教师医学知识不足。由于人文教师不可能攻读医学学位,但可以利用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优势,让非医学专业的人文教师旁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中的必修课程,从而提高人文教师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另外,医疗纠纷教育不仅是对医学生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和素质的养成。
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医学院校的师资日趋紧张,医学院校在引进师资时过分注重学历和科研能力,却忽略了从事临床的工作经验,一些刚毕业硕士或博士就直接分配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由于他们没有从事临床工作的经验,或者只有较短时间在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和从事与医学相关工作的经历,致使他们对于临床工作相当陌生,而目前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则大多数是非医学专业毕业,他们不仅医学知识缺乏,更重要的是缺乏行医的经历或缺乏与医疗相关的工作经历,致使他们对医疗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与健康,痛苦与死亡缺乏直观的感受,造成他们对医疗纠纷的理解只能停留在间接的感受方面。因此,医学院校应整合医学与人文的师资,以加强医疗纠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整合现有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资,可以让其采取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方式,以弥补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不足的现状。
3.树立正确的医疗服务理念
当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某些医务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人生价值取向偏向了金钱,这不仅损害了医务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也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对医学生开展医疗纠纷教育的目的是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因为这是医学赋予每一个医生的责任,也是对病人的人格尊重、人文关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在医务人员价值观迷失和医疗纠纷频繁发生的今天,更需要强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还应大力宣传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的典型事迹,以打破阻碍在医患之间的坚冰,化解医患之间的矛盾,重新赢得患者和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4.加强医疗纠纷教育案例资源库建设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7-219-02
近年来, 医疗纠纷增多, 医患矛盾增加,砸医院, 殴打医生现象屡见不鲜。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规避可能的非医疗过错类的医疗纠纷,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教育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当前医疗纠纷的现象
目前医疗纠纷现状可以用数量激增、索赔数额暴涨和性质恶劣来概括。医疗纠纷发生数量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全年共计发生了7万件医疗纠纷案件。医疗纠纷索赔数额也呈暴涨趋势,赔偿要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医疗纠纷的性质也变得相对复杂,社会多元成分的参与,患者家属到医院吵闹、围攻和殴打医务人员甚至限制人身自由。
二、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
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法律环境、舆论环境、医药产品流通体制、医院管理、医务人员以及患者自身等都对医患关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1.随着我国社会法制化进程快速发展,全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自我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因此,在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病人认为是损害到个人权益的情况时,则产生投诉愿望和行为。
2.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看病贵、看病难矛盾仍然突出。医疗费用上涨急剧,医疗费用的个人承担部分也在增加。病人在付出医疗费用的同时,希望能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及理想的治疗效果,如果治疗的结果超出自己的预期,则导致病人内心难以平衡和接受。
3.某些媒体的炒作。部分媒体片面地理解医患关系,把医生和患者人为地划分成对立面,甚至对个别医德败坏的现象暴光炒作有加,造成全社会对医务人员普遍持怀疑态度,使得患者就医过程中过于警惕,一旦有不良的治疗结果就认为是医方的原因导致的,加剧了医患矛盾的激化。
(二)医院内部因素
1.业务技术水平的局限。有些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熟练,盲目蛮干,对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
2.法律意识淡薄。医务人员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
3.医患缺乏沟通。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与患者沟通,对检查、诊断、用药、治疗或术前、术中、术后,病情变化等情况不及时和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不能全面履行告知义务。
4.医疗文书记录不完善、不及时。一些医务人员不能熟练掌握病例书写规范的要求,在对患者的医疗诊断、用药、特殊检查和手术等医疗行为过程中,对病历书写不重视存在漏记现象,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就会出现涂改和伪造等现象。
三、医疗纠纷折射出的法律问题
医疗纠纷不断上演,我们分析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不难看出,纠纷的发生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医院内部管理的原因,但是作为民事主体医方的医生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医学院校注重学生的专业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医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导致医学生走入医务岗位后缺乏起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行业法律法规较多,按照法律性质,医疗行为属于民事合同范畴,作为合同的主体,医患双方都应该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权利和承担义务。我国《侵权责任法》第55条明确规定了医方的告知义务。对于告知义务对医生来说有一明确的义务,这种义务有时可被描述为信任、坦诚、良知当中的一种。但是有些医护人员不了解法律规定,对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认识不够,在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过程中怠于履行告知义务,一旦出现患者预期之外的结果,就迁怒于医生,引发纠纷。我国《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严格规范了病例文书书写规范,《侵权责任法》第58条也规定了不规范书写病例文书的法律后果,但是有些医护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病例文书的法律证据作用,在书写病例时,不按照规范书写。出现纠纷后,对病例进行涂改、补漏,伪造病例,出现这些情况病例文书作为证据的证明力大打折扣,影响医疗纠纷的解决。目前为了改善医患关系,处理好医疗纠纷成,一些地区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疏导医患矛盾。医调委要求调解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还要有一定的法律背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医调委解决医疗纠纷需要有法律思维的医务人员。
诸如此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直接影响医务人员日常的医疗行为的合法性,如果医务人员具备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按照规定进行医疗活动,履行相应义务,势必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降低医方承担责任的风险。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如果具备法律背景,也会更有利于医疗纠纷矛盾的化解。
四、加强医学生法律教育的途径
(一)医学院校增开相关法律课程,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我国现有的相关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侵权责任法》,《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经过调查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开设
了《卫生法》,但是课时也不多。大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有一些涉及医患沟通问题的学科, 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等, 但这类学科一般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学时数很少。其他相关法律课程开设较少,因此建议对在校医学生增开相关法律课程,比如增开《民法》课程,增强医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开《侵权责任法》课程,让医学生熟练掌握医疗责任归责原则、医疗赔偿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规避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
(二)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校医学生不太重视法律课程,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不高,缺乏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的主动性。医学生们认为学好专业课程才是主要的,没有太多必要学习法律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制度的发展,法律已经全方面渗入社会生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是普通民众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医疗纠纷高发的当下,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认识到医务行为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施,要做到懂法、用法、守法,加强法制观念。
(三)提高医学院校法律教育重视程度
医学院校普遍重视医学专业课的教育,对于法律这样的学科,有些院校不开或开的很少。出现目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医学院校法律专业的老师较少,再者就是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不高。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专业课方面,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因此,医学生应转变轻视法制知识的学习态度,加强医学法制的学习,在用医学专业知识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学会用法律知识来武装自己,使二者融合贯通,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高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程度,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举办法律讲座,普及医学生法律知识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201
案例简述
患者,女,32岁。某日11:00,因发热咽痛伴咳嗽l周,恶心厌食,头晕伴四肢无力2天,在丈夫的陪同下到某医院就诊。门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后,做了体检及相关检查。血压正常,神志清晰,咽部充血,心肺正常,双下肢腱反射减弱,血常规正常,颈部、副鼻窦X线片正常,心电图提示低钾,当即送急诊科治疗。急诊科急查血钾2.2mmol/L。初步诊断意见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低钾血症。”给予克林霉素、利巴韦林、清开灵,10%氯化钾10ml静滴,并留院观察。患者于18:30分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颜面及口周发绀,值班医生给予吸氧,急查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滴。19:30分患者突发心脏、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于20:00死亡。
患者丈夫及亲属认为,患者属于一般疾病入院仅7小时就死亡了,是医院误诊误治所造成的,医院与急诊科医生应承担法律责任,根本不理会院方劝解,与其他亲属围堵医生及院长办公室,拒将死者搬出病房。后又将死者停放殡仪馆20天后火化。
案件过程
医患双方直接协商1个月无果。医患双方直接协商毫无结果的同时,死者丈夫半年之内10余次到县、地区及自治区主管部门上访,县、地区两级的行政部门组成多部门联合工作组进行协商调解。提出了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和通过法院进行诉讼解决三种途径,又遭其丈夫拒绝,使卫生政机关的调解又陷入僵局。
在医患双方直接协商解决和地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协商调解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地县工作组经过多次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让死者丈夫自己委托律师进行协商解决的办法。患方律师根据死者丈夫对该事件过程的陈述和医院的全部病史资料,结合现阶段处理医疗纠纷的有关法律依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为其提供了以下法律分析意见
因为患方拒绝了尸体解剖(有患方签字凭据),因此不能说明死者的死亡是由医疗行为引起的。由于医院已向患方提出了尸解意见,不存在未履行告知义务。且低血钾本身就可导致呼吸机麻痹和心律失常而导致病人死亡按照现存法律规定医院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根据现有资料通过诉讼解决该纠纷患方存在一定风险,且诉讼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律师费用等。就目前解决医疗纠纷的三种途径看,还是以协商解决对患方获得一定赔偿有利,也合法有效。
现阶段法院在处理非法行医之外发生的医疗纠纷赔偿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列》的规定处理,处理赔偿较低。
即便是医疗行为引起的死亡,法律对死亡的赔偿也是有规定的,起初法律规定的过度赔偿是很难满足的。况且该纠纷根据现有资料不能确定为医疗行为造成的死亡。
经过患方律师的详细分析,死者丈夫同意在医院补偿7.5万元左右的情况下协商解决。患方律师根据死者丈夫的委托,与医院的法律顾问进行协商。双方仔细全面的分析了现有的证据资料和诉讼时法官做出的各种判决及其可能性。由于医院没有及时告诉患方病情和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没有履行好法定的告知义务。病人入院7小时仅补钾10ml,治疗措施有缺陷,病史资料和现场实物的封存没有患方在场。根据医疗纠纷诉讼举证倒置的规定,医院也有很高的败诉可能性。经过3次协商,医患双方终于达成了医院对死者丈夫补偿6.6万元,免除死者住院费2000元;死者丈夫放弃对医院一切民事责任追究的调解方案,并顺利履行。历时1年的医疗纠纷终于通过协商方式成功解决。
篇5
关键词:临床教学;医患沟通;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82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4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的维权意识较前明显提高,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加,而良好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有效的医患沟通是防范医疗纠纷的有效手段[1],是赢得患者信任的最佳途径。加强医患沟通能力,防范医疗风险已成为当务之急。世界联合会曾提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这方面的技能应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的表现。”由于我国医疗教育的实际情况所限,医学院校对学生医疗纠纷防范教育薄弱,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足导致的医疗纠纷约占2/3,因而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学生培养中不容忽视的环节,这不仅是适应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需要。所以临床实习作为学生踏入临床的第一站,应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教育。作为带教老师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在众多的医疗纠纷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技术不够精湛引发的,所以作为医务工作者,精益求精地提高医术非常重要。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将已学的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掌握基本临床诊疗技术、一定的专科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综合诊疗能力,使临床诊断思维和操作技能都得到提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不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专业诊治水平,将来当一个医术精湛的医生,减少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
二、掌握沟通技巧
医患双方的沟通除应具备热心、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外,还应关心患者、常与患者交心、了解患者疾苦,争取做到将心比心,真正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尊重是人际沟通中的基础,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文化、经历和社会背景,我们应予以尊重,一视同仁;医生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注意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和亲切感。理解就是“换位思考”,病人是身心两方面均受到伤害的个体,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与同情,我们应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其次应学会“倾听”,通过耐心倾听可以全方位了解患者信息,是正确诊疗的基本保障,也更有利于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沟通中,语言应通俗易懂、朴实自然,表情亲切自如,多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词语,使患者容易理解接受。同时要注意语言技巧,将内心的关怀通过恰当的语言传递给对方,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关爱;此外,病人就诊时,特别关注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和体贴,医务人员微小的体态变化都会对患者产生微妙的心理和情绪影响。因此,要注重仪表、言谈、行为规范,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表情要得体,语调要平和,语速要适中。还应学会适当使用非语言沟通,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使患者倍感温暖,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注重身体力行
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在与患者沟通时注意方式方法,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老师的言行、态度会在带教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由于医生的日常工作繁重、紧急,常处于应急的紧张状态,在工作中保持一颗理性平和的心态,在面对患者时,能设身处地的关心患者病情,对患者的咨询给予耐心解答,有些病人在患病期间脾气比较暴躁,甚至无理取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心胸豁达,学会宽容,避免冲突,理性应对患者的不良情绪,避免表现出不耐烦或言辞失当,从而激化医患双方的矛盾。在床旁示范指导时,训练实习医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实习医生热爱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的理念。做任何检查都必须征得患者本人的同意,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检查或操作,培养实习医生耐心、细心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学生从事医疗行业的热情和信心,体会医生的职业价值。
四、重视现场观摩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观摩的重要性[2]。如需要对患者进行告知义务时,尽量带学生参与,注意沟能技巧,在向患者解释时用词恰当,避免使用绝对性语言,力求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释复杂的医理。自2011年我国侵权责任法实施后,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将要采取的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这一环节,老师应带领学生从最初的现场观摩,到模拟现场演练,即让学生和老师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针对某一疾病的医疗风险或替代治疗方案进行情况说明,老师可及时发现学生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同样,带教老师在临床应对和处理医疗纠纷时也不应避开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深入具体地接触到各种医患冲突、了解发生的原因、学习处理的技巧;学生也可以在现场学习中发现不足,思考改进方法,提高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为以后步入临床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医德医风教育[3]
高尚的医德医风和职业操守是医生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内动力。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体现在服务态度、服务理念和业务素质中,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诊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高尚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培养而形成的,实习医学生还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可塑性很强。因此要坚持正面教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使他们明辨善恶美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临床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品质的基础阶段和决定阶段,加强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明确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多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使用亲切平和的语言,多用目光和身体语言交流,从而产生亲和力,赢得患者的信任,正如《黄帝内经》所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情感、家庭、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方法,尊重病人的和风俗习惯,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合作精神。通过缩小医患之间的差距,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产生。
六、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在临床教学中,可结合实际病例给学生讲解《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等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4]。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依法行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和体验防范医疗纠纷的必要性和技巧。通过引用临床医患纠纷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导致纠纷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有效的规避和防范风险,使学生对此有深刻体会和认识。病历是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发生医疗纠纷时的重要证据,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也是决定医疗官司胜负、医疗过失鉴定的重要依据。所以教育学生要认真如实地书写入院记录、病程记录等相关的文书,如病历的基本项目填写要准确完整,记录的内容要真实全面,前后一致等,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老师应及时对学生病历等文书给予指导、修改。将医学法律知识贯穿于实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在诊疗过程中依法诊疗和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是实习医生提高医疗技能的重要前提。在医患矛盾激烈的今天,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当前临床教学的重要任务。只有医患之间充分沟通理解、相互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疗工作,医务工作者才有良好的心态从事医学事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临床诊断思维能力、技能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医学生,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蔡天燕,梅波,腾小娇.医学生临床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6).
[2]陈道荣,王丕龙.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2009,8(7).
[3]黎立明,吕思敏.实习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J].现代医院,2012,(12).
篇6
鉴于医疗行为的专业性,普通人甚至法官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医疗行为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或是医疗侵权,鉴定结论成为法官判定案件性质、确定责任及赔偿数额的重要依据,但是医疗纠纷鉴定的二元化给司法机关采信鉴定结论带来了混乱。本文简要分析鉴定二元化产生的原因,提出完善建议,包括统一医疗损害鉴定模式,统一医疗损害鉴定有关法律法规等。
关键词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过错司法鉴定;鉴定二元化
医疗鉴定制度的二元化,是指以医学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以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的医疗过错鉴定并存的现象。实践中二元化的鉴定制度常常会导致同一案件因为鉴定方式的选择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鉴定结论和判决结果,影响司法的权威性。
一、鉴定模式二元化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之间的规定相冲突《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条针对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后果的医疗事故进行了四种分类,但对患者造成不明显人身损害后果的情况却并未包含在其中,界定不周延。根据《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第2条的规定,当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并不是由医疗事故所引起时,可进行司法鉴定以判定责任归属。2010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对医疗损害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中将“医疗纠纷”统一为“医疗损害责任”,并未对医疗损害的鉴定给予法律层面上的明确。因此,《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两种鉴定制度并存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冲突依然存在。
(二)医患双方基于二元化的赔偿标准在鉴定方式选择上的利益博弈《医疗事故处理的条例》、《民法的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于医疗损害责任的具体标准规定不同,三者之中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最低,患者会优先选择赔偿标准高的医疗损害司法鉴定。而多数医疗机构则优先选择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一是因为医疗事故的赔偿数额低,二是因为医学会鉴定人多是医生,会顾及情面从而同行庇护。
二、两种鉴定模式的对比
(一)支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观点梁彗星教授指出,凡是在对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进行审理过程中,需要对该事件进行医疗事故的认定时,都必须采用第三方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只能将该事件鉴定方限制为医学会,而不能够由双方中一方采用委托形式寻求机构从事鉴定。即便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鉴定报告提出有关异议,也应当重新由医学会出具,而不能寻求第三方给予鉴定服务。除此之外,受聘于中国政法大学的刘鑫教授也提出了同样的见解,其指出:医学会通常拥有着相对于法定机构更加庞大专家资源,从而使医学会能够在充分保证鉴定结果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可以发现医疗损害司法鉴定具有以下缺陷:第一,医学科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技术性,对医疗行为的性质判断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医疗过程之中,应当由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专业医学人士来认定,而司法鉴定机构聘请的法医如果不工作在临床一线,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做出准确判断。第二,真正权威的医疗过错鉴定机构数量不多且都集中在北上广一线城市,但是需要鉴定的医疗纠纷案件逐年上涨,许多社会机构应市场的需求而纷纷投入到司法鉴定行业中,鉴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有可能受到利益诱惑而做出不公正的鉴定结论。第三,由于医疗纠纷案件的专业性很强,部分案件中需要对前沿临床问题进行判断,因此需要聘请临床一线的医学专家来协助完成鉴定,但是这些外聘专家既不用在鉴定结论上签字也不用出庭质证,实际出庭的是在鉴定书上签字的鉴定人,这样的质证流于形式。
(二)支持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的观点当前在医疗纠纷案件处理过程中,即便鉴定医师具有法律所规定的医疗专业水平与能力,但由于其容易与医务人员产生交集,并且该行为不易被法律所监督,从而导致鉴定过程中产生大量违规事件,致使最终结果有失偏颇,并且还容易产生更深层次、更具社会负面影响力的医闹事件。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医学会行业庇护。医学会专家库大部分平时是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需要鉴定的时候作为鉴定人员进行鉴定,往往会做出有利于医务同行的鉴定结论。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只有构成或者不构成医疗事故两种结果,实践中最终认定构成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其实并不多。第二,鉴定结论实行集体负责制,鉴定人既不需要在鉴定书上签字,也不需要出庭接受质询,法官无法在法庭上针对鉴定结论提出质疑。第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医疗事故鉴定的临床医学专家往往从临床专业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医疗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的必然性,而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中长期研究法律实务的鉴定人会侧重判断医疗行为本身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及诊疗护理规范,是否构成侵权。两种鉴定方式都存在固有缺陷,但实践中司法鉴定的中立性,鉴定人的法律思维更强使得法院更倾向采信医疗过错的司法鉴定结果。
三、加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完善的对策
(一)推行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对于医疗事故鉴定的性质而言,其应当属于行政鉴定的范畴,可以对其进行保留,但保留部分只能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而不应当将其作为审判民事案件的依据。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应当作为统一的选择。在办理医疗纠纷的案件中,如果遇到了较难解决的医学专业问题,可以由司法机关组织利害双方选取具有专业技能的鉴定人对上述问题进行鉴定。另外,如果确有必要,鉴定专家可以出庭接受法官或者是双方当事人的询问,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公正、客观。实践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愿意申请医疗过错司法鉴定,法官也愿意采信司法鉴定结论。
(二)完善关于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立法统一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需要统一的医疗鉴定立法作为法律支持,但是当前的法律并未有对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统一做出明确的规定,《侵权责任法》也只是提出了建立新型的医疗损害鉴定模式的可能性。要想真正解决医疗损害鉴定二元化的问题,在《侵权责任法》中明确规定了医疗损害的鉴定制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授权性的立法规定,将其授权给最高人民法院,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则,从而促使当前对于医疗损害鉴定的问题能够得到可操作性的、统一的、规范性的鉴定程序指导,从而保证出具的鉴定结论更加具有公信力。在进一步制定专门的医疗损害鉴定规则基础上,对明确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资格,鉴定的依据、标准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尤其要明确鉴定人的个人负责制和质证制度,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法官和双方当事人的质询,这样可以保证鉴定结论的公正性与可信性。
(三)完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具体措施1.建立中立的医疗损害鉴定机构和专业的专家库:根据《中华医学会章程》,医学会是非营利性的法人,挂靠在卫生部,医学会的成立要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批,人员编制、章程等要经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查,因此医学会与卫生行政部门实际上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独立。而医疗损害鉴定机构独立于卫生行政机关,其具体的事务不受任何组织及团体的干预。对于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的业务同样如此,不受地域的限制;各个鉴定机构之间也不存在隶属关系。另外,还应当平衡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比如应当包括临床方面的、法医方面的和法律方面的)的比例到专家库中,从而确保鉴定结论的专业性,更好地发挥证据的功能。2.有效推进医疗纠纷鉴定的网络“双盲”制度:网络的“双盲”鉴定是指通过借助互联网工具,将需要鉴定的内容交付给不知道双方当事人具体信息的鉴定专家进行鉴定。在整个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都不会知道其鉴定的实际取向,从而能够有效建立起来鉴定专家与当事人双方之间不知道彼此情况与案件走向,从而也就使得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鉴定专家的异地鉴定,可以更好地保证鉴定结论的公正性。3.加强鉴定人的监管:鉴定人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鉴定意见的准确性,鉴定人必须结合案情、专家意见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客观科学的鉴定结论。为了保证鉴定结论的质量有必要设立严格的鉴定人准入制度,对鉴定人的职业技能、法律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进行硬性规定,通过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来衡量。通过提高鉴定人员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为医疗纠纷提供可靠的证据材料,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化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艾尔肯、方博.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对《侵权责任法(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七章的建议.时代法学.2009.
[2]杨立新.侵权责任法——改革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的成功与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3]梁彗星.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上作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人民法院报.2005(5).
[4]杨娟.医疗鉴定制度研究.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
[5]吴英旗.对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思考.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2).
[6]杨立新.医疗损害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和谐 医疗纠纷 协调 发展
一、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指医方和患方在医疗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医疗纠纷虽逐年升高,可是医疗事故却并没有上升,这意味着现在的医疗纠纷不仅是医疗技术的问题,更多的是其他医疗服务各方面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医患关系基本处于和谐状态,但总体的和谐并不能取代局部的不和谐。我认为,目前医患关系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医务人员技术
对患者而言,本身处于病痛之中,对身体健康的渴求异乎强烈,自然就对医生寄予很高期望。身体状况一旦不能恢复到理想效果,患者方面就会对医生的技术产生怀疑,医患之间就此形成信任危机。
(二)医务人员态度
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在逐渐提高,因此,更加关注心灵上的感受。因医护人员工作繁琐,在细节上难免出现纰漏,彼此欠缺沟通理解,矛盾易得到激化。
(三)医院收费高
普通群众无力承担医院高额的费用,特别是病况比较复杂的患者,一场手术下来,费用达到几万至几十万不等。看着这些天文数字,他们只能选择等,不交费,医院是不会动手术的。还有一些费用模棱两可,更是让患者与医院之间矛盾频发。
(四)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
好多患者往大医院挤,无形中增加大医院的接诊压力和工作强度。人多就容易出问题,医生疲于看病,患者心理压力大,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医疗保险没有做到公平,公职人员医保范围大,普通百姓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他们不得不自付昂贵的医药费。
(五)政府投入力度小
医生也是普通人,没有物质奖励,只拿道德帽子压他们,不会有好效果。政府既要求医院自负盈亏,又限制医院医疗费用。医院效益不好,医生收入也不会好,到最后为难的也只能是患者。
二、造成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许多医院已转变为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再加上医院之间竞争激烈,使得部分医院对利益的追求高于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乱收费,乱开单子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直接加剧了医患矛盾。近年来,医疗费用平均增加10%以上,增幅远大于人们平均收入,这必然会招来抱怨和不满。
(二)医院自身因素
医生诊断逐渐依靠先进设备,导致患者和医生沟通减少,就易造成纠纷。患者不仅饱尝病痛,心理也受到摧残。医生眼里只有疾病,患者看重的是生理、心理和经济等问题,双方的关注点不同,矛盾也就此产生。
(三)患者自身因素
身体不适时,患者不仅希望得到有效治疗,更希望医护工作者能照顾他们的情绪。可是医护人员工作量大,难免有疏漏,一旦没有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就易产生矛盾。
(四)媒体因素
近年来,媒体在医患纠纷这个问题上,常呈现一边倒的状态。为博读者眼球,不惜颠倒黑白,单指责医护人员,引起负面舆论,加剧医患间的紧张关系。
(五) 法律因素
医闹频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法律管制。纠纷没有正规途径解决,患者方面就只能通过把事闹大,甚至使用暴力手段,来引起社会关注,以解决纠纷。对医生的侵权行为又因大众的关注和同情而逃脱法律的惩罚,从而使这种行为得到一定的“保护”,助长其嚣张气焰。
三、协调医患关系的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医院自身发展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压力自然就小,医生的收入能达到其要求,对患者的诊治也会更加科学理性化,从而使 “以药养医”和“过度医疗”的情况从根本上得以缓解。
(二)完善医事法律
我国医事立法不完善,立法水平也不高,这是现今医疗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法已经不足以调节医患纠纷,我国的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医事法律,做到早出台,早普及,早和谐,为实现健康的医患关系早日奠定法律基础。
(三)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医护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更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心理护理方面的学习,比如沟通学等,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要做个真正的白衣天使,形成医患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四)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大医院的拥挤问题可以得到缓解,小医院也能实现正常运行。合理的分配有赖于政府的合理干涉,要在数量和位置上合理布局,各层级医院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调度,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得到共享,这样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五)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医疗体系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农民、务工人员以及贫困人群来说,更要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避免因经济上的贫富而分化出健康上的贫富。
四、结语
医患双方应该互相尊重、关爱、理解,在治疗过程中,不仅医护人员要尽心尽责,患者及其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和理解,双方共同体谅,才能达成友爱、信任的共识。
参考文献:
[1]马怀业.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12).
[2]曹永富,王云岭.论当前我国医疗市场对医患关系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5,(2).
[3]姜天俊,赵玉荣,楚文剑,赵敏.患者对医院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谈医院的人文关怀[J].医学与哲学,2003,(5).
[4]王维林.医疗纠纷与防范对策浅析[J].现代医院管理,2003,(1).
[5]孔祥泉,刘刚,陈胜洪.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2,(5).
[6]王吉善.对医患关系问题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
篇8
一、树立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年医务科围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建立医务人员技术档案。今年,医务科通过策划运作,收集、整理了全院医、药、护、技人员档案,做到每人一份技术档案,存放于专用档案框中。同时制作了电子档案,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全院医务人员技术结构,方便了医院的管理,为他们晋升、晋级、进修、培训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2、做好医务人员的好后勤、好帮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年,围绕在职医务人员晋升、晋级,医务科不遗余力做好大量工作。帮助符合晋升条件的医务人员报名参加外语、计算机、理论水平测试,和晋升档案组织准备工作等,做到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晋升、考试不因人为因素而耽误,让医务人员感受到主管部门、医院对他们的关心与关怀,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工作的生命线。年围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务科做了如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医疗管理组织。今年,医务科组织成立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危重病人抢救领导小组、输血管理委员会,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了组织保障。
2、建立健全各种规则制度。今年,医务科结合我院实际,参考相关医疗管理制度,制定了《医院十三项核心管理制度》,并人手一册。同时制定的制度还有《病历书写制度》、《处方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相关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住院患者化验检查程序》等,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
3、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与监督责任制。一年来,按照医院管理规定,医务科每周一次参与行政大查房,定期不定期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检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并提出整改意见,对医疗行为实施奖惩。起到了全程监督,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医疗活动,圆满完成医疗工作。
医务科在全院医疗活动中起主持、管理、组织、协调之责。今年医务科围绕全院医疗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使全院医疗业务活动规范、有序,医疗业务工作完成很好。截至11月底,全院总接诊门诊病人78481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1%,住院患者2289人次,住院手术1164人次。
四、积极调解医疗纠纷,保障医疗工作秩序。
在当前的医疗背景下,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我院也不例外。医疗纠纷发生后,直接导致正常医疗秩序的破坏,更有患者会导致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发生。它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医疗纠纷,医务科总是全力以赴,每起纠纷的协调、资料的整理、均能及时组织到位。医疗纠纷处理后的医疗保险赔付工作亦由医务科主导负责完成。今年共主持及自己处理医疗纠纷13起,医疗纠纷的处理率达100%,医疗保险赔付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直等保险公司的赔付。
五、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增强医院发展后劲。
新技术、新业务,是医疗发展的趋势,是医院新的医疗收入增长点。今年医务科协调引进了“长程心电图”等新技术、新业务,起到了推广医院业务与发展的作用。
六:开展医疗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医疗技术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今年医务科组织大型医疗业务讲座4起,其他小型讲座多次。要求临床科室每月举办业务技术讲座1次,增强了学习的氛围。选派各科业务人员参加孝感医学会组织的各种各级学术年会,推进了医务人员学术交流。通过培训、进修及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疗业务整体素质。
七、鼓励临床科研,提高医院影响力。
科学研究是学术发展的基础。医务科积极鼓励医院各科医务人员,结合临床实际,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和撰写科研论文。今年共取得科研成果一项,发表及交流学术论文16篇。
八、开展临床教学,培养后继人才。
医疗教学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院共接受襄南片内科医生培训的项目一项,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任务。接受进修生7名,实习20名,见习学生16名。进修生、实习、见习生对我院教学工作均感满意。
九、组织健康体检,造福学生、居民。
今年,我院对襄南6个乡镇共计41所学校16250多学生健康体检。对二中、南河中心学区共计440多名老师、邱子村委会、马口镇政协、金马水泥厂工人等100余人进行了健康体检,慢性病审核400多人,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十、树立整体意识,配合中心工作。
树立整体意识、大局观念,积极配合医院中心工作,是医务科的工作准则。今年在全球范围内势虐的甲型流感,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危险。面对这一特殊事件,医务科积极组织与配合,及时完成了医院甲型防控领导小组及实施细则,建立了发热门诊与发热预检分诊处,组织了医务人员甲型流感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我院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井然有序。
篇9
摘 要 目的:通过对吉林地区患者、医务人员、社会人员提供“医患关系问卷调查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吉林地区医患关系情况。方法:在吉林地区针对不同人群,设计患者、医务人员、社会人员3种“医患关系问卷调查表”各600份,总计1 800份,收回有效问卷不少于1 500份。同时对近几年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类、汇总、分析。结果:对医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最为重要。对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评价中医疗质量占首位。对社会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人员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医疗费用高,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结论:医患关系的紧张牵涉方方面面;医患纠纷是令人揪心的一个极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医调委的第三方和解是一条人性化的解决途径。但是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才能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 吉林地区 医患关系 调查与分析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Jilin area
Zhao Zhongmin,Tao Liang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Jilin City,Jilin 132011
Abstract Objective:Through provid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for patients,medical personnel,social workers in our area and analyzing the survey results,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our area. Methods:In our area,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roups,we designed thre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for the patients,medical personnel and social workers with 600 copies in each.The total was 1800 copies.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not less than 1500 copies.At the same time,we classified,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typical cases in recent years.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for doctors, patients to the doctor's trust is the most important.For patients, evaluation of medical quality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is in the first place.For social workers,the main causes of social workers for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nervous ar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the high cost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Conclusion:The tension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s related to many aspects.The medical disputes is a disturbing inharmonious social problem.The third party mediation of medical adjustable committee is a humanized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However,th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to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root is the basic measures to reduce medical disputes.
Key words Jilin are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近年来,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到各级医疗单位,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对吉林地区患者、医务人员、社会人员提供“医患关系问卷调查表”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吉林地区医患关系情况。同时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客观分析,揭示医患纠纷对医院正常秩序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在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及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提出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对策及建议。为提升吉林地区医院整体服务质量提供数据支持与实证分析依据。
资料与方法
在吉林地区针对不同人群,设计患者、医务人员、社会人员3种“医患关系问卷调查表”各600份,总计1 800份,收回有效问卷不少于1 500份。本次调查问卷内容属于结构型问题,采取的是自填问卷的方法,也就是课题组先对调查员进行培训,然后由调查员负责问卷发放与调查。调查员到具体调查地点后亲自把问卷发送到被调查者的手中,然后由被调查者填好问卷,再由调查员亲自收取问卷。依据本课题多维视角的特点,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与医患关系的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医务人员、患者、社会人员。
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用SPSS软件包进行分析。多项选择题则使用多重应答分析法进行统计;排序使用Friedman秩和检验方法进行假设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多种因素与医患关系之间的观察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经ANOVA方差分析了解患者的医疗付费情况、医疗花费情况、择医原因、来医院路上花费的时间、对医院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的背景,包括性别、行业、收入、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对满意度的影响。同时对近几年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类、汇总、分析。
结 果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到吉林地区医患关系的客观、具体结果。
医务人员:对医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最为重要。依次是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职业道德方面、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方面,以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媒体报道、与医院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在影响医患关系中的比率。
患者方面:对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评价中医疗质量占在首位;其次是患者期望与患者实际感受到的服务之间的距离;然后依次是患者总体满意度,如收费规范、医疗时间、便利就医、环境美化以及门诊、急诊患者、住院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等。出院患者对医院的期望与住院患者、门急诊患者的对比,以及期望与满意度的差距。从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调查患中,了解导诊的服务态度、医生的工作作风、窗口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等方面。
社会人员方面:对社会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人员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医疗费用高,以及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到位。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关键在与均衡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费用,改善医院环境,完善医疗设备。
讨 论
医疗质量是属于医患关系的技术层面内容,是临床诊疗服务的技术保障。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基本上已能够适应人民群众的诊疗需要。但是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对医疗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高。目前的科技水平决定了医疗质量不能单单以治愈率来评价医疗质量的好坏。所以在医患关系的层面,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使患者与医生对治疗的过程及预后达成共识,这才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
医疗安全是整个医疗界的挑战性问题,由于医院的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医疗失误甚至医疗错误和风险、使“医疗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医疗安全主要涉及执业的规范程度、药物及用药安全、医疗及综合服务、尊重及保密、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等,是患者就医时对医院整个诊疗活动“安全与否”的综合感觉。所以提高医疗安全的整体水平是医患和谐中的重要内容。
医疗过程的服务是属于医患关系的非技术层面内容,是指医院提供给患者的整体服务水平,对医患关系是否和谐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医患关系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完善,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医疗服务应该是一种综合的整体服务(包括在心理、生理、社会的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而不是单纯的诊断、治疗技术方面的服务。所以如何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质量需要院方不断努力,这也是保证医患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
医疗环境包括医院提供的就医硬件环境和提供的就医软件环境及流程。在一般情况下,医院的软件、硬件环境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患者的心情以及医患之间的关系。就医的流程是指医院提供的硬件环境以及设备、人员设置是否能方便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就医的舒适是指医院提供的就医软件环境是否能缓解患者就医时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及负面心理。医疗环境与医患关系密不可分。
篇10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全院因护理工作而发生纠纷共178次,妇产科因护理发生纠纷为52次,其他科室因护理发生的纠纷共计126次。
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妇产科因护理发生纠纷的原因、环节等因素,并与其他科室进行比较。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妇产科与全院其他科室纠纷发生环节比较见表1。
讨论
一、背景及研究结果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患者就医时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医疗护理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之舆论导向,部分患者对护理规程不了解,容易对护理人员产生误解,另有些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对治疗护理的期望值过高,对治疗效果不满意就牵怒于护士Izl。同时鉴于妇产科的孕产妇精神压力大,心理敏感,易产生急躁、焦虑、抑郁等情绪,常常容易把负面情绪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因此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同时有部分孕产妇及家属法律知识淡漠,医学知识贫乏,渴望通过纠纷处理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妇产科因手术后护理发生纠纷较多。分娩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护士应严格监护产妇产程,及时处理手术中的各个环节,但是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或者是接生护士技术不熟练,对产妇指导不充分,导致分娩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良事件(如对会阴保护不当,消毒不过关导致感染等)引起纠纷。此外护患双方缺乏充分沟通,孕产妇没有充分理解手术的危险性,分娩助产中新生儿死亡或者是胎死腹中的情况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不满而产生纠纷。其他因素主要可能由于妇产科护理工作繁杂,患者住院时间短,周转率高,妇产科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实际工作中普遍缺乏与产妇家属的沟通能力,应急抢救及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不强,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影响抢救的工作质量。
二、预防对策
为了避免或减少各种妇产科护理纠纷,应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和护理制度,同时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加强责任心,培养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医护人员。同时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常识,依法执业。因此提出以下几点预防对策。
1.提高护理质量。由于妇产科孕产妇较多,工作繁忙,因此可以实行弹性制排班,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和增加班次,使护理人员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躁,有条不紊;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三查八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对于护理文书做到公正整洁,当产生纠纷时能够做到举证有据,保护护理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院内院外组织的各项学习,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新调入、刚分配的工作人员实行岗前培训,实行优化考核制度。
2.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组织护士学习医学的各项法律法规,使每个护士从根本上认识到护理中的各项安全隐患及护理准则,这是自我保护的根本措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