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

篇1

一、现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及思想现状

(一)就业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契机下,为我国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机会,解决了许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尤为明显。就业问题是高职院校关注的首要问题,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2]。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转变了办学方式,建立了相关实习基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期学生能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顺利就业。但是,就目前来看,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设置了学历门槛,只招收那些学历高的毕业生,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同时,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了一些不良情绪,导致就业受到影响,如期望过高、贪图舒适及缺乏自信等。

(二)思想现状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既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学习相关实践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就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面对变化的就业市场时,由于缺乏必要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盲目情绪,不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3]。很多毕业生没有认识到到现今就业形势的变化,认为大学生仍然是时代的“宠儿”,殊不知现今的高等教育已是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由于在就业时不能正确认清自己的价值,就业时期望过高,因此不利于就业。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业时,只找一些较为轻松的岗位,导致就业困难。另外,企业招聘员工时,首先看毕业生的学历状况,对于高职院校出来的毕业生比较轻视,这也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

二、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短期性

一些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时间短的问题,只在学生临毕业时进行。并且,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相关课程较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一些授课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中,只对国家的就业政策及社会上的一些就业信息进行讲解,而没有对就业问题进行全面专业的阐述[4]。导致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指导的实际作用,而在正式就业时,出现种种问题。

(二)专业素质不足

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只当做每个科系日常的任务,由班级的辅导员或是其他负责学生管理的老师承担授课。他们虽然积累了相关经验,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也比较了解,但毕竟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同时缺少职场求职经历,这种状况下,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好,并出现了诸多问题,限制了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

(三)内容与实际出现脱节

就业指导时,一些高职院校选择专家演讲等形式,指导内容上注重对现今的就业形势以及技巧的分析。或在指导时,只单纯讲授如何找工作的问题。这种就业指导的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一定描述,而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职业道德及求职时应该保持何种心态的教育[5]。这种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求职实际存在脱节,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进而导致学生的就业难题难以解决。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途径

(一)全程教育

如前所说,一些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课时很少,就业指导很难发挥应有作用。今后的就业指导应贯穿整个高职院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注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以往时间短的状况。高职院校可设立相关就业指导工作教研室,由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牵头,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整改,积极改变就业指导的开展方式,从而有效强化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首要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性人才,现今,许多高职院校已将就业指导作为重要工作来推进。在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融合其中,并视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要想实现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就业指导队伍[6]。另外,应对学校各方优秀资源进行整合,为强化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效果提供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全面系统的马列主义教育、三观教育及职业素质教育等。通过班级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态度及就业理念方面进行指导。之后,由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向学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就业技巧等,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选择好相关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解决学生就业时遇到的诸多问题[7]。通过对学生开展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从而更好地就业。

(三)指导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就业。针对这种情况,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要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性及针对性,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效果。另外,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应注重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学生就业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给予及时解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就业观、择业观,还能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使就业指导工作取得实效。

篇2

关键词: 职业道德教育 五年制高职 道德思想问题

医学类院校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年龄普遍较小。他们心灵纯洁,思想单纯,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却缺乏相应的文化功底,渴望自立却时常失去自制能力,行为养成习惯亟待强化。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在物质诱惑下学生极易滋生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影响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工作、求职中处处以自身经济利益为衡量标准,凡事向钱看的观念在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中屡见不鲜。当前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这一主体的特殊性。

一、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思想现状

当代学生有一些比较典型的特点,如:普遍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较为清晰的理想信念,比较关心国内及国际政治问题,而且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大部分学生勤奋好学,能够以一种拼搏的态度对待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对于传统的道德感基本认同,对于作弊、公德等一些基本问题,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这说明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从主流上讲是正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学校的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学生由于受自身年龄及所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对社会环境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例如:很多学生对社会、对生活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人生缺乏正面、积极的认识,甚至学生中出现了信仰各类宗教的情况;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对家长有对立情绪,叛逆意识强烈。很多学生迷恋网络、游戏难以自拔,通过虚拟的世界,他们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并不能满足他们对新思维、新视界的渴望。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思想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不良思想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上的不平衡。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令人困惑不解的社会问题,部分学生会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拉大,部分学生看到国外发达国家的医生社会地位高、薪酬待遇高,联想到以后在国内的工作就业问题,思想走入误区,就容易产生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轻则导致个人生活失调,重则可能引发厌世和的人格倾向。

2.自我期望值过高。

一个人的自我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来决定的。自我期望高的学生,往往会将这种期望付诸实践,完善自身,但是当在自我期望与外界压力都高的情况下,焦虑程度是很高的。对自我的期望值越高,就越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达到自己的期望,如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就业,在求职时首先关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而当这种期望比较难实现时,就容易出现悲观、焦虑等情绪。与男学生相比,女学生的反应尤其明显。

3.情感问题。

现在的在校学生大多是“90后”,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没有或极少吃过苦,应对困难挫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自我意识较强,独立自理能力却相对较差。这使得他们往往对以后的就业和婚姻等问题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所有医学类学生成长的必备课程。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规定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指出了敬业精神和伦理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自觉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从而使他们在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求学阶段就树立起高度的抱负心、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对工作不怕辛苦,对业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2.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医学类高职教育大多注重个人技术的发展,对政治、艺术、体育的参与度明显偏低。因此,学校要注意营造文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具有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积极广泛开展以思想研究、文化、科技、学术、社会实践等为基本内容的人文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净化学生心灵。校园文化建设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以校风建设为核心,推进教风、学风互相促进,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不仅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而且要敢于面对社会的阴暗面和不正之风,教育学生运用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谴责和批判腐败现象。心理问题很容易引发思想的扭曲,消极、抑郁、厌世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轻则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重则可能出现暴力犯罪等。

4.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当教育者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必须沉着冷静,认真细致地做工作,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把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工作才能有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要探求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医学院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途径,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精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庆,尤建国.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与改革路向[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7-2.

篇3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理性消费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消费观作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保证其健康成长、成才的要求。同时,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树立也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其成为理性消费的高素质人才。

1高职学生理性消费出现的问题

1.1 依赖性强

高职学生在经济上依赖性重,经济主要由父母提供,父母每个月的汇款单使孩子经济依赖性强。在美国,很多父母是以培养孩子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要花钱自己挣”,据说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就是自己谋生,自己找工作。国外的大学生大多是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完成学业的。

1.2 浪费严重

从目前大学生垃圾桶内的废旧书本纸张、餐厅的大量剩饭等不低碳现象来看,大学生校园里的浪费依然随处可见。例如:在学校食堂就餐不珍惜粮食,剩饭剩菜随便扔;自来水哗哗流淌却视而不见;在饭店吃完饭后饭菜剩很多,把打包当成小气的表现等。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增加了个人负担。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需求不断增强的时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自制力。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消费观念亟待完善,消费缺少计划性,对于消费能力没有清晰的认识,造成消费严重与自身能力不符的问题,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

1.3冲动消费

一些同学容易冲动消费,他们注重商品的外款、品牌,一旦看好,就会迅速购买,而对于商品的质量、价格及需要等方面缺少考虑。有的衣服价格较高,但买了就穿一两次。这样的消费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在市场经济下,物质诱惑太多,高职学生可能更看重物质消费, 轻视精神消费,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1.4人情费大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送接待,本在情理之中,但“人情消费”过于泛滥,大有变味之势,同学聚会往往费用支出较大,且有上涨趋势。任何小事都可以成为理由,聚会次数也越来越多,个别学生还出入相对特贵的餐厅,这种高消费已经不是同学们的正常消费了。不知不觉间,许多“人情费”已经没有了淳朴的感情支撑,还成了很多同学不小的负担。

2分析高职学生理性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社会教育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提高了大学生对高品质生活的期望和要求,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出现了问题,引发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现象。随着西方消费主义、大众文化消费等思潮的进入,他们在消费上呈现出追求享乐、攀比、奢侈浪费的消费倾向。

2.2 学校教育方面

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但高校对高职学生的消费理念教育重视的还不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高职学生存在的各种消费问题,主要是受到了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导致他们在消费领域出现奢侈浪费等行为。没有能自觉抵制消费行为中的各种不良倾向。

很多学生离开父母上大学后,不知如何理财,很少有高校对消费理念设置课程;在消费、理财等方面缺乏教育,多数学生没有科学的消费观,也没有人去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在健康消费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在校园中没有形成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良好氛围。

2.3自我教育方面

当前高职学生消费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的问题。大学生的消费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思想道德、心理偏好及消费习惯,因此对其消费品的选择方面也会因人而异。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消费比较随意。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靠父母,但他们的消费主观性强。他们的价值观还没完全成熟,加上没有适当的消费引导,结果就出现了消费的盲目性。

加上与父母分开,很难抵制奢华和非理性消费的影响,盲目从众的心理易出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想有,别人做的事自己也想做。

2.4家庭教育方面

当今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 ,只知道给钱,不引导钱该怎么花。甚至用物资奖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学习成绩的进步,还有的家长愿意借钱供孩子花,也不愿让孩子自己去打工挣钱。

同时,父母对学生的消费影响也较大 。一些家长浪费、奢侈的生活方式,已经影响了孩子的消费。父母钱越多,高职学生消费越多;加上部分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学生中出现了奢华的消费现象,甚至有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高职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途径

3.1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同时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绿色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

3.2开展理性消费理念的教育

高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课,提倡用之有度,反对铺张消费。同时引导高职学生改变落后的生活消费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还可以开展理性消费理念的专题活动,以便在校园内更好地养成理性消费的风气。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可以结合有关内容把理性消费理念引入。要深入研究和熟悉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大道理”简单化,接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有效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3.3积极挖掘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道德为先,其中节俭是重要的内容。传统文化中强调“勤俭”、“孝悌”理念,目前高职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必须消除消费主义的影响。同时要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和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消除大学生群体出现盲目攀比的不正之风,定期开展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3.4建立家庭、高校和社会“联动机制”,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

学校教育方面,通过公共课、专业课、基础课教学,加强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教育。家长要引导孩子的消费,同样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养成健康的消费方式,培养孩子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养成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和更好地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如网吧等。总之,高职学生的消费观教育不是独立的,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方面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3.5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高职学生可以在保证学习的同时,做一些兼职工作,以减轻经济负担。让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体验挣钱的艰辛。接触社会、锻炼自我、增强消费道德素养,在体验社会生活的同时,形成勤俭节约的消费态度,从而促进科学消费观的养成。

3.6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高职学生容易产生 “别人有什么,我就有什么”的想法,表现出从众的心理,有的同学把过多的钱花在娱乐上。同时制定一个合理的消费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做到理性消费。大学生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在制定规划时应该将大部分钱用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因此,高职学生花钱时要做到有计划的消费,要有理财观念。

3.7维护大学生合法的消费权益

掌握相关消费法律和政策是维护消费权益的有力保障。高校可以组织学生看录像,开展有关的消费法律知识智力竞赛,使大学生知道消费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同时网上物品种类繁多,高职学生应加强防范意识,如遇侵权行为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保卫自我权益。

参考文献

[1] 赵玲.先秦儒家的消费伦理精神解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 刘俊彦.消费主义思潮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3] 王贵平.思想政治领域中的大学生消费观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

[4] 李社云.高校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学报2012(1).

篇4

一、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可谓五花八门,形形,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篇5

一、道德叙事的内涵及特征

道德叙事是指叙事主体通过对生活中平凡而又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进行叙述,从而发掘或揭示其内含的深刻道理,这些道理往往涵盖了生活事件或经验行为背后的思想价值观念。受教育中从中能够学到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或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道德叙事关注道德经验的存在意义,充分尊重个人的生活现实,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故事、日记、口述、访谈、自传等多种形式来展现人们的道德生活,以达到促进受教育的思想品德的成长的目的。其基础的特征主要有:

(一)叙事主体化

道德叙事是通过设想一定的情景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想和自主判断。这一过程,学生是一个明确的主体,教师通过这一教育方式来使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并促使学生将思考的结果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并加强其在学生道德实践中的运用。

(二)叙事情景化

在道德叙事中,比之于一般的说教,它具有更为生动的情景,道德叙事通常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虚拟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能更为真实地感觉到叙事情景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能更好地模拟学生在面对道德两难时内心所引发的道德冲突。道德叙事的情景性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道德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叙事反思性

道德叙事的脉络横跨过去、现在及将来,其叙事情景往往也蕴含丰富的内容,学生能够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因为道德叙事不是对已发生事情的简单再现或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大致描述,它是借助于所叙述的事情来形成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作为叙事主体,他们对所述事情的理解会在不经意间影响着道德叙事。对受教育者来说,在聆听的过程中是用已经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自我价值观念来判断自己的得失,在出现认知失调时重新探求自身新的发展途径。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课堂教学中,道德叙事主要包括受叙者―学生、叙事者―教师以、所叙之事、师生间交流对话四个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运用策略,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实现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从课堂的道德叙事活动来看,叙事主体不应该仅仅是教师或叙事材料的有者,它更多的应该是指向受叙者―学生本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一部分思想政治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经历的分享常常会带动班上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对于有表达欲望而缺乏勇气或不善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而实现叙事者主体的多元化。

2. 增强所叙之事的针对性。所叙之事最好不涉及过多的德育内容和道德维度,否则容易使学生抓不住叙事重点,如果叙述的故事情节过多过于复杂则有可能使学生沉迷于故事的情节而难以构建其意义框架,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对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故事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其内含思想道德的感悟能力,并能依据这种教学要求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能吸引学生兴趣的丰富材料。

3.促进师生交流对话的深入。道德叙事的核心在于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受教育者达成知识和经验的统一。其核心是呈现事实和阐释意义的互动过程。在叙事结束后,教师不应马上给出结论或评价,而是要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对叙事过程中出现的异议教师要予以充分关注,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故事背后所蕴涵的哲理一步步显露出来,让学生在深入的交流对话中明晰道德叙事的内涵。

当然在加强所述方面内容时要防止道德叙事的泛化。作为一种教育模式,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不长。道德叙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道德领域在理论化、概括化和普适性、推理性的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功,这对于加强宏观的思想道德理论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道德叙事不能取代原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而是对原有德育方式的突破和发展。

(二)道德叙事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流程

道德叙事在教学中一般采用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开展。其具体流程包括“选择故事―讲述故事一提出问题―交流对话―自我反思―归纳小结”。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应做好一系列的工作,选择契合教学内容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假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设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在开展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保持交流氛围的活跃,营造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观点,让观点在不断的辩驳中愈辩愈明,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从而实现教学的所到达到的目的,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趋于统一。为叙述方便,以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道德叙事基本程序。

1. 教师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教师主导型的道德叙事中,教学扮演叙事主体的重要角色,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和要求,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并综合考虑学生业已存在的思想道德水平,从实际生活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同时又能引起学生普遍共鸣的叙事故事。其次,教学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的习惯方式选择操作性强和情感表现丰富的叙事表达方式。在叙事结束后,教师应在故事材料的主题部分上或是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的地方合理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交流对话,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这个情景中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让学生真实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暴露出来。最后讨论结束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交流讨论的结界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升华故事,强化主题。

2. 学生主导型道德叙事程序。在学生主导型的道德叙事程序中,学生作为教学课堂中能动主体充分参与进来。其具体操作程序为,首先,学生利用多种途径收集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或是具体积极教育意义的道德故事;其次,从中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道德故事,体验故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冲突,在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掘自身存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倾向性,并对不良倾向及时予以指导纠正;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叙事内容作深入思考,深化道德认知,形成相对稳定的自我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倾向。

篇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和核心,是驱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进的动力。如何让青年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对社会思潮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甄别,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来看,是针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它通过相关一些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在校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理性澄清能力,从而让他们不断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线――价值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对青年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内容包括了的世界观、艰苦奋斗的民族观、抵抗侵略的近代观、改革创新的实践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等,它们一起从不同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阐释。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核心――价值观养成

高校的各门课程教学目标间具有差异性,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个共性目标,即价值观养成。与其他专业课教学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注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无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价值生成,还是对教师自我价值的认识,学生价值观养成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核心。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进的动力――价值观调适

价值观调适是基于主体自觉的一种心理行为。然而,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既受经济因素、政治结构、文化观念、社会心理等外在条件的影响,也受动机、兴趣、需要等主观心理要素的驱动,这决定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帆风顺,它必须面对复杂的内外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外部因素,创新教学方法 ,才能激励学生进行自觉的价值观调适。

二、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巩固的复杂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大学生认知规律开展教学,因材施教,面对实际情况导向性的展开教学

(一)从抽象到生活――科学的诠释与转化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系设置决定了课程教学难度的提高,一方面 ,各门课程都是一个系列的专题内容,相较于新教改 “05方案”之前 ,内容的范围有了更大的扩展,另一方面,课程的施教理论深度在不断增强,理论诠释与转化的难度不断提高。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观点和生活本身结合起来,既要对理论有全面深刻的把握,又要“面向事情本身”,在生活现象中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使得理论有强大的说服力并得到学生的认同。只有“面向事情本身”才能使基本原理和方法更有说服力,才能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现象和本质层面得到统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就有了更好的途径。

(二)价值观共识――教学主体间的互洽

哈贝马斯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行为。在他的观点中,应当提倡交往行为,从而建立互相理解、沟通的交往理性,最后达到社会和谐。教学中主体间交往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师生双方达成价值观共识,即以教师为主导的价值观输出更易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以此达到教学主体间的互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的价值理论、价值内容深度接纳和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需要教师树立这种以交往关系为基础的平等理念,然后,在师生双方融洽的关系中取得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认可。

(三)整体性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内的学科互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穿了《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 》和 《法律基础 》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始终,四门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各有目标,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分工,但作为整体性的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在内容上都联系密切,各门课程间本身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视野,就显得至关重要。确立整体性视野首先便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各门课程教师首先要树立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教师们不但需对本课程领域的理论教学有深刻理解和应用,同时更要综合广泛地了解思想理论课及其他课程领域的内容和价值。除此之外,学科间互动也极为重要。各高校要以教研室为平台,以学科为基础,为各门课程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条件,以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四)实践情境创设――价值观巩固的行为条件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职辅导员队伍的高效建设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

优秀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模式、方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在此过程中增强高职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

2.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政治观念,但是不排除有些学生会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不清晰、价值取向错误等问题。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可以更好地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从根源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逐步步入正轨,成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辅导员需要明确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用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带头作用。

1.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该明确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岗位责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岗位责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之外,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十分关注,定期不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思想政治活动,积极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卓有成效的指导,辅导员应该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掌握学生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应该深入学生当中,为学生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困难,排解学生面对的各种压力,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深入浅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2.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做到四个明确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四个明确,即要明确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角色;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素质标准。

三、高职院校优秀的辅导员应该从自身的权责出发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高职辅导员应该切实可行地贯彻学校的各项规定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因此,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这其中饱含着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并没有认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所以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这个时候辅导员就应该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规章制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辅导员以身作则的教导以及切实可行的贯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努力地做好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

2.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围绕学生开展有效的工作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辅导员所要服务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比较重点的项目之一,这就需要辅导员与学生保持紧密的联系,辅导员的良好服务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缩短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对于教师及学校产生信任及依赖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学生中去,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使得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升。

3.高职学校的辅导员应该为学生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作为高职学校的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勇于奉献自己。教师应该拿出更多的热心、爱心以及责任心来教育学生,将学生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看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细心地处理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高职辅导员在工作中遇见的问题是琐碎而又分散的,这就需要辅导员拿出百分之百的耐心教导学生,用自己的热情面对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触动,从而更加认真地学习以及领悟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芬.高职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10).

[2]葛慧楠.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科学,2015(08).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学生生活园区 思想政治教育 “五进驻” “四融合”

大学生生活园区主要指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施以良好影响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素质、涵养、个体情趣和品行集中体现之处,是展示高校学生工作状况和水平的窗口。 [1]

1.当前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侧重于园区管理,育人工作不够明显。后勤服务企业由于其自身的企业属性,与以“育人为主”的新型公寓文化建设目标存在冲突,很难完全担任起育人的教育功能。

1.2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共性轻个性。生活园区中的主体来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不同,个性也是千差万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比较单一,以整体教育为主,忽视了大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1.3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系统性,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不少教育工作往往是口号响,声势大,而忽略了活动有没有真正达到效果,并且事后就松懈下来,这种重形式的教育方法在多数学生心目当中都产生了负面影响。[2]

2.加强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良好的生活园区环境建设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而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生活园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2.1硬件健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学生生活园区每个角落、每项设施都应充满着文化的符号,潜藏着教育特质,应在每一栋宿舍楼前设置宣传栏。同时在每个楼层张挂壁画,还应在学生生活园区建立阅览室和借书室,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方便,增强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育人功能。

2.2软件配套。

2.2.1制度环境是保障。应加强增章建制工作,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学校与业主及物业管理公司、学校与学生、学生与园区等都要签定详细规范合理的协议,园区应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2.2文化环境是载体。园区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和营造健康高雅、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园区文化的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和实践功能。

2.2.3网络环境是挑战。高校应将学生生活园区网络纳人高校校园校园网,统一建设和管理,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生活园区网络成为融思想教育、素质教育、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学习生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系统。

3.“五进驻”搭建园区良好育人平台

3.1园区辅导员进驻。生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便是园区辅导员。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通过便捷的走访寝室、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情况,提醒心理和安全注意事项。

3.2党团工作站进驻。以院系为单位,在学生生活园区建立“特别党支部”,开展党员咨询接待、定点(寝室或个人)联系、党员示范寝室(示范床位)、每月党日等活动,同时院系按宿舍楼层建立团支部,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基层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与班级团支部组织生活形成互补。

3.3舆论宣传栏进驻。利用传统的报栏、橱窗、黑板报、海报、横幅和电子屏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宣传和正确引导。

3.4 生活服务点进驻。建立学生生活园区工作办公室;建立园区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学生宿委会等学生自治机构。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咨询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生活园区的新的亮点。

3.5文化休闲室进驻。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寝室、文明小区活动。通过争先创优活动来推进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调动学生参与寝室和生活小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寝室内部和小区的文化品位。

4.高校辅导员通过“四融合”发挥园区育人功能

高校辅导员在生活园区这一平台上,通过“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和“文化建设”的“四融合”发挥园区育人功能。

4.1“思想教育”是学生园区教育管理工作的灵魂和立足点。高校辅导员除了利用党建活动室和楼道团支部开展思想教育外,更可以把就业教育做到园区。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将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如组织模拟招聘会,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技巧和就业心理素质;开展就业心理咨询,纠正就业过程中的不良心态;举办以寝室为单位的各类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

4.2“行为指导”是学生园区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全校范围内认真开展星级寝室检查活动,在星级寝室考核的基础上,结合寝室成员思想政治表现及学生学习成绩,评比出年度“校标兵文明寝室”、“校文明寝室”和“校文明楼栋”,进行奖励和授牌。对典型寝室发挥的示范作用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引导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达到育人的目的。开展以消防宣传教育和消除安全隐患为重点内容的消防安全活动。此外,还可以将学风建设引入到园区,通过帮扶、结对子、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共建小组等形式开展良好习惯养成教育。

4.3“生活服务”是学生园区教育管理工作的特色和优势的充分体现。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文明督导服务队、宿舍楼长层长、管理委员会的形式,发动大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使大家都来关心园区建设,都来参与园区氛围的营造。通过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可以为广大同学服务,维护学生园区的正常秩序,及时解决园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文化建设”是学生园区素质教育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加强学生园区文化氛围建设,在学生宿舍内外悬挂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包含各类人文景观及人生格言、警句、艺术作品内容的文化宣传板;在学生园区内设立学生阅览室、广播台、宣传橱窗、文体活动中心及完全由学生负责运作的超市、书报亭等勤工助学基地;在学生园区内举办各类学术报告会,请一些知名学者来学生园区内给学生作报告。另外,还可以在学生生活园区内举办各种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文艺晚会、音乐会。主办各类体育比赛、演讲比赛、寝室设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

篇9

世界一流大学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继续教育实际上发挥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部分功能。如何完成好这两项任务?首先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要准确,即要把大学后职业能力开发作为重点,有效组织大学后职业继续教育。为此,在继续教育工作的理念上要有所创新:

(一)树立继续教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理念。把大学后继续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之中,有助于为学校战略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有助于把其作为大学开放到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窗口,及时将知识与教育输送到有需要的人群和社区中,有助于加强大学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和合作。因此,高校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必须放在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这个大视野下来统筹考虑,着眼于提升社会精英人才职业能力和水平,准确定位,理清思路,为高层次职业化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二)树立教育创新,服务社会的理念。大学后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直接途径和手段。高校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作贡献?不仅要求其既有主动服务社会的热情,也有更好地服务社会的思路。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要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内容手段、服务对象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在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上有所突破。

(三)树立“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的办学理念。高校具有优秀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要坚持高品、高格调,从而突出高校继续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四)树立优质教育资源(国内外)整合理念,为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建立优秀的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体系。

(五)树立教育产品市场营销理念。在市场经济社会,营销是关系到企业发展和产品竞争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涵。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其市场营销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在策划了较好的培训项目后,还要有市场营销的创新理念,建立和完善市场开发和推广体系,并把它推销出去。

二、紧贴市场,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继续教育正由政府、行业主导型向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型转变。社会成员对“教育是一种投资”的观念逐渐接受,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动力不断增强,对继续教育的总体需求不断加大。同时,教育培训市场竞争激烈,社会日趋理性,对教育产品,尤其是对高层次培训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通用型向行业型、专业型过渡,要求培训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时性,给继续教育的运作模式和项目研究、开发都带来了新的挑战。而继续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环境?我们认为,必须抓住继续教育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特点,以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开发作为开拓培训市场的重中之重。具体说:

(一)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及就业环境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与影响;

(二)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经济结构对人才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三)了解国内培训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分析培训项目的市场潜力;

(五)具有较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方案;

(六)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策略;

(七)建立具有多元化的市场合作模式。

1、招生和项目推广;

2、项目合作(研发、市场推广、教学组织等);

3、面向培训对象的课程设计(订单式);

4、建立联合培训中心;

5、以(远程)教育培训站点为基础,构建地区性教育培训服务网络

三、加强研发,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内容体系

为始终保持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必须紧紧围绕高校的发展战略,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开发工作。通过研究,不断开发新项目,延伸老项目,挖掘传统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群,构建科学的培训项目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在实践中,一般具有以下三种研发模式:

研究市场,自主开发;

专家参与,高端研发;

业内协作,客户化课程开发

对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研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学科为依托。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研发工作,仅仅了解市场是不够的。因为市场的机会很多,空间很大,可做的培训项目也很多。但可做不等于自己能做,这就要求进行项目研发时,对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要搞清楚。一般来说,高校具有以下的一些优势:

1、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2、跟踪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

3、把握国际流行的发展趋势;

4、聆听国家机关的权威声音;

5、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能力:

6、满足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证书培训项目

1、依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优势,开展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比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开展金融类项目培训中,积极与国外有关院校和组织合作,重点开展了国际金融证书培训项目:澳洲麦考瑞应用金融硕士:清华――港大国际会计学高级文凭;北美精算师课程班;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课程班,特许金融分析师课程班等。

2、依托高校特色学科优势,研发、推广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如,近年来,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开发了清华金融工程师、清华金融理财规划师、固定收益投资分析师、清华风险管理师等职业资格培训项目。

3、依托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开发复合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高等学院一般具有学科众多、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但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各学科的职业适应性有限,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岗位,一些专业人员的职业适应度往往不高。如何把一些学科进行整合,开发出职业适应性更强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是摆在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目前国内约有200多种IT认证/培训服务,多数是软硬件厂商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而推出的技术资格认证。它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缺点是:产品针对性太窄,各种认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知识间隙(knowledgegap)和技能间隙(skill gap)。鉴于此,清华大学会同IT企业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专家,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在充分吸取国内外IT认证培训体系优点的基础上,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与工程实践三个角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角色三者有机整合,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适应性更强的 IT从业人员培训认证课程体系。目前,“清华IT工程师”已经获得信息产业部等政府主管机构的认可和支持,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提升远程职业培训

远程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学习自主性、个性化强,学习方式灵活,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对于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张的高层次职业化人才来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吸引力。但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一个尚未定型的起步阶段,远程培训更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2004年初,清华大学作出了“远程教育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为主转型”的重要决定,为落实此决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探索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CT)改造传统远程教育的新思路,以实现清华大学远程教育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为主的平稳转型。

(四)以形成精品化、系列化的培训项目群为目标

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不能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方式,而必须考虑培训规模、培训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培训项目开发时,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形成一个合理的教育培训产品储备和更新制度。注意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培训项目群(序列)。一方面要在学员定位、价格体系上形成合理的层次,比如对于某些管理类课程,既可以有针对高层学员、企业老总的培训项目,也可以有针对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的课程。另一方面,要做到推出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就象汽车产业一样,不同层次的产品并存,在不断研发和深入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合理地安排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速度。近几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发、运作的培训项目很多,涉及现代管理、工程与管理、金融、公共事业与卫生管理、传媒与会展、法律、信息技术、语言文化、艺术与考试辅导等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项目、精品项目群。

四、整合资源,搭建面向学员的开放的社会化学习服务支持平台

高校职业继续教育培训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道路,应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什么是资源,什么在包装之后可以成为高校的教育培训资源?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要考虑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从有形资源来说,有四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师资、学员和学习支持体系(网络、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而品牌、服务则属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无形资源。

(一)培训品牌的建立

1、课程设计阶段:发放问卷,调查需求;专家指导,设计课程。

2、教学准备阶段:将学员组成情况及时通报授课教师,便于教师根据学员具体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

3、教学过程中,配置班主任定时与学员沟通,征求学员意见,沟通“教”、“学”两方。

4、教学结束后,邀请学员填写教学调查表,为授课教师评分,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此作为今后遴选教师和调整教学内容的依据。

(二)师资的开发

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具有社会性、生产性、职业定向性、职业适应性等特点和要求,学员对高深的理论探讨不感兴趣,而特别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希望所学的知识能马上转化为实践的思路。这些实用性明显的特点,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一个名牌教授,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名牌职业培训师。作为一名职业培训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并经过市场的检验和打造。在实践中,优秀职业培训师的能力构成与选拔标准是:学术水平+表达能力+讲课艺术。高校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应按照这个标准,建设、完善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当、能力较强、水平高超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有800多名兼职教师,约50%来自清华大学,50%来自国内其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界。

(三)学员资源的开发

学员是高校职业教育培训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也是一个有待精心挖掘和开采的职业继续教育培训的资源富矿,我们曾经对2002年4月至2003年 7月所开办的近100个管理类培训班的8000多名学员构成作过统计,其中,部门经理、高级主管约34%;董事长、总经理等决策层领导约26%;高级公务员约 21%,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约13%;其他人员约6%。对于这些高层的学员资源,怎样转化为我们持续发展的培训资源?

1、为在学学员提供一个优秀的学习交流服务平台;

篇10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一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旨在对大学生开展“三观”、“三义”教育。这门课程的性质就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等特征。而如何增强“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探索新课程改革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

1.1 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宗旨

为了推动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课程方案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为逐渐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能背离这一宗旨,而是要更好的在教学实践中服务于这个宗旨。

1.2 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其传统的模式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单一的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及知识传授;但它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学校创新型人材的培养。

1.3 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到职业院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对与自己职业生涯没有直接关系的政治理论普遍不感兴趣。从而在心理上排斥这门课,感觉上课枯燥无味,也就不能很好地集中精神,课堂上经常心猿意马,听课的时候不可抑制地分心,导致上课说话、逃课、迟到、早退、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等现象频频出现,第二、高职院校学制短,只有3年,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取“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和思维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2.1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对于“基础”课来讲,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或者说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都要以切实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为目标。否则,不但不能使教学本身摆脱被动局面,而且还要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最终甚至危及到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任课教师存在着对学生思想状况缺乏透彻的了解,因而造成了教学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的问题。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仅仅局限于围绕教材泛泛讲述一遍了事。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围绕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核心,把突破学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学改革中的突出课题认真解决。由于青年学生的思想会随着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而变化发展,因而教学中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处于动态中的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要求,在扎实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思想工作溶于教学之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它需要教师动脑筋、耗时间、花精力,不计较个人得失,确确实实地付出艰苦劳动。教师如果没有这种锲而不舍、以苦为乐、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就不可能了解学生,不可能称为良师益友,也不可能取得实效,更不可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2.2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原则

求新求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突出的特点。如果一个教师始终以一个固定模式授课,非但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极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新颖独特、多方位、多视点、多科学渗透的教学方法

2.2.1 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在“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法,简单直接的去地灌输正面的思想观点,往往不注意教学艺术和方法,上课脱离学生思想现状,师生间缺乏交流,学生觉得乏味、枯燥,课堂内容根本往往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其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精心备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2.2.2 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针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在讲授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时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特点进行。在艺术类院系上课时,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德艺双馨”;在理工科院系上课,针对学术界出现的某些伪造实验数据、制造学术泡沫等学术不端现象;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现象;在工程技术活动中,“豆腐渣”工程以及出于急功近利目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利用网络犯罪等。引导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刻苦钻研,力戒浮躁不专,发扬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精神。

2.2.3 采取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使课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从而把有关的知识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具有生动性和强烈的吸引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通过教师精心选取的多媒体资料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可以在无声中激励大学生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大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难以达到的。

2.2.4 灵活考试方法,改变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