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篇1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 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激发并保护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初中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课堂教学组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如果能够尽可能使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图片、模型、影像等直观教学手段,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第一手学习感受,那么,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就会被培养。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适当设置疑问,引导他们在质疑解疑中不断进步,相信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就会走上正轨。

一、使用直观教学手段

初中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化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相信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惜的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原本生动有趣的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化学科的兴趣极为低下。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究这些枯燥无味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不足,那就是化学老师都忽视了初中生好动、喜欢新奇、更乐于接受直观的影像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初中化学课堂没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久而久之,这种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多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展示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教学《水的组成》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先是演示了电解水的实验,让同学们亲眼目睹水是如何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化学的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就势引导同学们进一步领会化学变化的实质,让他们记住通过水这种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物质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的道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经历了由惊讶到有了探索欲望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可以想象,如果说还是由教师一味的讲解水可以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知识,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的话,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

化学是一门很注重实验的科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还是有许多原本应该有的学生动手实验被人为取消或者是被简单地用教师演示替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实验被取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要么是嫌弃一次实验要多花费教师课前课后的不少时间,要么是担心学生损坏仪器或是造成危险等站不住脚的理由。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第一手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亲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比如说在教学“酚酞的变色反应”时,我就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学生们亲眼看看正常状态下的酚酞什么形状,呈现什么色彩。再组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在碱性溶液中、在极强酸性溶液中及在极强碱性溶液中分别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当酚酞加热到分解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通过这堂实验课,同学们有了最真实的体验,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得到了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观同年级的某些班级,因为教师的原因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三、引导学生巧妙设疑积极解难

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够从初中化学找到解释。但是,有许多现象是我们常见的,难免会熟视无睹。通过生活现象教学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多提醒他们注意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所隐藏的化学原理。这样长久坚持,学生们就能够建立生活现象与化学原理的联系,养成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巧妙设疑,学生才能积极解难。

比如说在教学有害气体的时候,我就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一个冬天有雾的早晨,有一个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某个交通路口等绿灯,妇女的前面有很多汽车也在等绿灯。突然,这个妇女昏倒了。想一想这个妇女昏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据报道,有位农村妇女到自家地窖中拿腌白菜时,不幸死在了地窖里。想一想这个妇女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巧妙设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在积极解难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加深了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PBL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60-01

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课堂教学模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传递式教学逐渐向多元化教学的模式演进,出现了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并没有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尽管在形式上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依然延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理解开展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当新教学模式新鲜感的刺激逐渐消退以后又逐渐回到了原来的教学模式中,造成教学内容的枯燥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十分强烈,被动地让学生疲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将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参与学习的热情越来越低,造成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下滑。

鉴于目前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以上不足,笔者尝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PBL即: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最早由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类的《基础化学》学科教学中第一次提出,后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进行完善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可以分为课程和过程两个大的方面。[1]课程环节主要包含教学者精心设计的问题,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过程环节包含学生根据对教师创设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执行探究,开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PBL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学习者。国外的资料表明,通过PBL培养的学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自学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与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相比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明显提

高。[2]

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主要依据是新课标的初中化学难度适中,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理解难度较小,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都为PBL教学法进入初中课堂提供了所必须的条件,PBL这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模式能适应青春期学生好奇心重、活泼好动还带有些许逆反的年龄特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问题的方式提前引出,发动学生通过上网自行收集问题的解决办法、开展学习小组整理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既能避免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将知识点满堂灌的方式,造成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环境沉闷死板,又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作者将以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为例来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进行探讨,在本节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从江河、水井、池塘和生活污水等不同地域用矿泉水瓶收集样品,对学生进行展示,提出如何将这些水变成可以放心使用的生活用水。在学生开展探究之前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己收集讯息:(1)是不是看起来无色的水就是干净的水?(2)水中有那些物质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3)有害的物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不同的处理手段呢?教师在预留这些问题给学生以后,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资源、实地水源地走访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形成各个小组的解决报告,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针对各个小组的探究报告进行指正,协助学生找到各自探究问题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时由各小组对自己的发现的各种水源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围绕教师事先提出的关于生活用水的三个问题讨论,引出实验室如何对脏水净化的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过滤装置对浑浊的江水进行过滤,让学生对比过滤前后的水在外观上的变化,进而介绍过滤的原理与操作的要领。通过展示纯净水与硬水中肥皂起泡现象的区别,让学生根据自己事先收集资料中谈论水中看不见的钙镁离子对生活健康的影响,再从容引出如何对硬水进行软化的的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节奏,由教师事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收集问题的根源、影响及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不畏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究态度,由于学生正值青春期,当他们感到自身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将释放出无穷的智慧与活力,课堂教学效果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深浅程度,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自身文化素养都决定了,教师可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灵活引入PBL教学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Fincham AG, Shuler CF. The changing face of dental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PBL[J]. J Dent Educ 2001;65:406-421.

篇3

关键词: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方法;实验;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33-01

初中化学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颇有难度的学科,许多学生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所以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需要。而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化学是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化学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为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及经验,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策略及建议,旨在进一步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主题都应该是学生自己,作为教师,不管是备课时、上课时、课后时都应该谨记这一点。在备课时,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一言堂的模式,还学生训练权。首先,让学生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记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初中生对于化学中的难点,上课听得懂,但考试时又不会做,这一直是教师头痛的事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巩固、掌握和应用。然后,组织小组学习,将合作与差异并行。小组学习模式的实施,主要通过实验及让学生自己出试卷为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分组,学得好的学生一组,差一点同一组,有利于“同一水平”的切磋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挑战性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而对于差一点的小组来说,他们也会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并向学得比较好的一组“靠拢”。指导学生自编试卷好处多: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复习的能力。要出好试题,必须对整个单元或某些知识点有整体了解,这也正是优化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对于实验分组来讲,可以进行自主搭配,学生自己选择合作者,一起完成实验。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合作学习。

二、注重学生操作实验

化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学生一面学习理论知识,一面通过实验来证实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方能加深对化学公式等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只是注重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操作,将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消极影响。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操作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动手操作实验,才会了解知识现象发生的过程,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化学的神奇魅力,产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实验操作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严谨态度的形成。要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重视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好实验演示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演示实验如果做得成功,过程具有趣味性,那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兴趣。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开展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一边做一边强调实验规范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启发他们思维。在操作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讲解,便于学生理解。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演示实验开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教案,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为学生做好规范性的榜样,确保学生实验成功。然后,注重学生实验的进行。做好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进行化学实验,实现知识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的进行。在实验之前一定要讲清楚操作规范、安全提醒,以及具体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学生进行试验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操作,对错误操作进行指正和提醒,对于疑难还要抓住契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最后,教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讲解,将知识点重新复习一遍,强化学生记忆,对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爱上实验,感受到实验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辅助教学

篇4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化学 探究

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与工业、农业、国防建设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通过演示实验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自己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学习法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兴趣。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演示操作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能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机械地照方抓药,实验内容又单调、毫无新意,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领悟不到实验教学对化学学习所起的特有的功能。因此,实验必须变革。传统的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讲完性质、原理之后,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来做的验证实验。它虽然能体现出实验直观、鲜明的特点,但学生在教师演示的整个过程中只起到看表演的作用,他们并没有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这样的演示实验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于是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了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能力,从而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探究式教学法

1、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各级管理人员一旦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优势,不仅会予以人、财、物等的支持,还会在政策上予以优待。

篇5

一、创设探究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探究情境,通过探究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先做一个实验,向烧杯中注入半杯水,把烧杯放在滴有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加入五匙硝酸铵并不断搅拌,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发现烧杯底部的小玻璃片不会脱落,而想……

二、选择探究内容,提高探究活动针对性。

这是上好一堂探究课的基础。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很大的探究价值,或者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中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探究点,那么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去上探究课。不要以为探究是一剂灵丹妙药,无论什么课一探究就可以成功。比如在一些化学概念和化学计算的学习中,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呢?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那么什么样的内容具有探究性呢?一般而言,当学生原有的知识回答不了他所遇到的问题,即新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动力。其次,探究学习的内容要有综合性,即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等方面。最后,学生具有选择探究内容的自主性。内容的选择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事情,与学生无关,但是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内容,源于学生自发的探究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师生互动,营造探究氛围。

当探究课进入时,要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这样,大家才跃跃欲试。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对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解释进行描述,了解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归纳结论的策略和方法。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找到了对某个问题未知现象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如何对某一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促进其探究能力的提高。

篇6

关键词:新课改;新理念;探究;合作;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35-01

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势同样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建立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专研,鼓励学生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讲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课题时,过去一般都是实验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演示操作,按照这样的套路讲课。现在授课时改为师生先同时学习反应原理,然后由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学生自己寻找仪器、组装实验装置,然后动手操作,实验结束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教学中这一方法的改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

三、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诸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还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五、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相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的“课程性质”里也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管窥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是初中化学的内容标准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化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内容。

 

难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环境保护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知识点很多。比如,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收集化学物质引起毒害(如吸入有害气体、误食有毒物质、家居装修材料释放物的污染物等)的资料,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观看录像,了解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的危害;观看禁毒展览或影像资料,了解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认识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及一般原则;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认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新课标教材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1)在空气的组成一节中,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空气的污染和防治;(2)结合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污水中的重金属对水的污染;(3)结合同位素的教学,介绍美国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所投下的贫铀炸弹对当地人民所带来的危害;(4)在聚氯乙烯教学中,认识白色污染;(5)结合《硫酸》、《硫酸的制法》和《硝酸的工业制法》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使大气中有害气体不断增多,形成酸雨和温室效应,严重影响着生态平衡。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关心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等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保护环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 通过教学,很多学生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盒用餐了,并且都能自觉的节约用水、用电,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

 

二、紧密联系实际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初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提倡化学教学“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据此,笔者根据环境保护教育不但具有知识性,还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科特色,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造纸厂排放的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参观水泥厂、冶炼厂,了解这些厂矿排除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思考。通过教学,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严峻的现实,从而转化为自觉行动,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在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环境的现状,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网上查阅资料,在课上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从而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

 

第一,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家乡江、河、湖的水质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对废水的排放有哪些要求?(2)开展“我家里的合成材料制品”调查;(3)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4)水土流失情况调查:水土流失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对水土流失如何防范?当地水保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通过上述调查,最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活动。

 

第二,设置环境保护宣传栏。粘贴有关环境保护的报刊,简报资料,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等。

 

第三,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比如,利用赶集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主题内容可以是组织学生向社会各界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也可以是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绿色卫士,禁止使用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等切合中学生实际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第四,开展化学与环境保护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课内有关知识的教学,课外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使环境保护教育的思想体现在化学教学中,为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8

关键词:初三化学 学习策略 策略训练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93

本文对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三年级的100名学生进行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为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江阴市某实验中学初中三年级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

1.2 研究工具

针对学习策略包含的内容,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实验前包括计划性和准备性两个维度;实验中包括意识性、执行性和方法性三个维度;实验后包含总结性、反馈性和补救性三个维度。其中方法性又包括一般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练习方法以及复习方法等五个亚维度。因此,本量表包括三方面,八个大维度,十二个小维度,并且用SPSS8.0进行全部数据的统计处理,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等的优点。

1.3 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本次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分为准实验法和对比实验法。

2 具体研究过程

2.1 理论模型

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初三化学的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实验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采用自评和他评共用的方式,达到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相关学习策略的实验目的。

2.2 实验中的变量

本实验中的变量包含因变量和自变量两种,其中因变量是本实验研究对象的化学成绩,自变量是研究对象的学习策略训练。

2.3 实验过程

首先,以一个真实实际的化学实验入手,要求研究对象写出解决本实验问题的具体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设计可以看出学生实验设计的意识以及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其次,要指导研究对象备课,并进行教学自评和互评,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既稳定又有效的实验策略。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反省的经验交流,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找出自己实验中异常现象及错误实验操作的原因,在反省和再修改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实验问题解决方案。

3 实验结果

3.1 学习策略的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在准备性、听课方法和预习方法这三个维度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0.05);其他维度实验组的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

3.2 多元回归分析

选取本次研究中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成绩为因变量,学习策略的各维度为自变量,展开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学习策略的各维度特别是计划性、执行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水平明显较高。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策略各维度对学生成绩的标准回归系数(β)和t检验分析结果

4 讨论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具有很强的可训练性,通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对学生进行流行性策略训练,就能够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计划性明显增强,实验意识性也更明确,并且能够根据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解决化学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之后实验组的学生比对照组的学生更加懂得自我反思和经验总结,说明实验组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策略性。本次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通过回归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策略对学生成绩的重要作用,说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很大帮助的。

5 总结

本次初三化学(人教版)课程中流行性策略训练的实验探究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更加明确流行性策略训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可以从教与学的方式改革着手,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包括计划能力、准备能力、调控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龚少英.我国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3,(1).

[2]梁笑桃.对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10).

[3]陈灵志.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3).

[4]韩勇.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6).

篇9

关键词:科学探究;有效整合

初中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所包含的环节可多可少,教师的可强可弱,探究场所可在课堂内也可在课堂外,探究的内容可来自书本也可源自生活.学生只有真正融入在探究活动中,才能深刻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合理整合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主要有8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将以上8个探究因素都囊括在内的科学探究是比较困难的,也没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学生能力现状,进行某些要素的科学探究是可行的.

二、关注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学生头脑中产生了问题,才能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主题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状态中,学生会产生极大的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①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与教师所提供的的情境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②设计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探究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就是要给学生思考反应的时间;③根据中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创设让学生感到不断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也使师生情感交流得更加融洽,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探究内容

初三化学科学探究的内容、形式有很多,如何在有限地课堂时间内循序渐进地达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主旨呢?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合理整合探究内容,不能所有问题都拿来探究.(1)适于探究的内容多,教师可依照学生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容精心设计.科学探究,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也可围绕某一活动进行整个专题内容的教学,也可课内与课外相互延伸.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书后的自制汽水小实验,使学生了解小苏打的成分是碳酸氢盐、小苏打与柠檬酸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等信息.第二天,在课堂上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学生就能回忆出哪些药品可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并用盐酸与碳酸氢钠实验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学生就能体会到实验室不用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了.接下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原理.这个案例将课外实验与课堂探究结合起来,有效地整合了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并未将来学习气体溶解度做好铺垫.(2)化学探究活动在形式上,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倘若能将这些形式整合起来,运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将更有效的促使学生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例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访当地工厂进行实际调查.如空气污染源的调查,水污染成因调查及对策,农药及化肥的使用情况等,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利用教室黑板、墙报介绍有趣的化学实验、报道课外活动、刊登化学小论文、化学家介绍、化学史发展成就、技术.如:纳米材料、胃酸失衡怎么办、碳酸钙与《石灰吟》等;化学趣味制作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制作有趣的小物件小教具,既有知识性,科学性,又有实用味性,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活动能力,如彩色叶脉书签制作、制备明矾晶体、食用醋去除热水瓶内胆水垢、食用碘盐中碘元素的检验等;结合教科书将一些有兴趣的或者可以拓展延伸的课题形成系列性的校本课程.如以《化学与生活》专题编写了《化学与国防》、《化学与服饰》、《化学与美容》、《化学与饮食》等的材料.

四、创造更多机会进行科学探究

1.让科学探究活动“多”起来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体验和认知,这是最佳理解方式,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初中化学中安排了56个“实验”、8个基本学生实验、18个探究的实验活动,每个活动后“讨论”、“家庭小实验”、课外作业中的探究性活动等等.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落实计划,这些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生成,才能更好地掌握.比如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2.让学生知识储备“丰富”起来除了书本知识外,学生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科学探究形成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的途径.3.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参与”进来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比知道结果更重要.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提出问题: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无论以哪种状态或形态存在,质量都是不变的.那么,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质量会改变吗?如果改变是变多还是变少?[学生讨论]利用教师提供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分别利用利用烧杯、带盖子的捏扁的大号可乐瓶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称量等质量的碳酸钠粉末,用纸包包好,放在盛有100mL的稀盐酸烧杯或盛有100mL稀盐酸的大号可乐瓶的边上一起称量,记录数据.将碳酸钠粉末分别倒入烧杯中或大号可乐瓶中(立即关好瓶盖),当反应停止时,称量纸包与反应后烧杯总质量或纸包与反应后大号可乐瓶的总质量.[记录数据]记录并分析数据[你发现的问题]同样的反应为何出现不同的结果?[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在敞口仪器中进行实验,气体逸出所以质量减轻;而在密闭仪器中实验,气体没有逸出,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写下你所理解的质量守恒定律.在以上的案例中学生一直处在思考、讨论、实验、质疑、交流、归纳等活动之中,学生的认识不断变化,真正参与进来,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篇10

一、创设情境,提供诱因,展示热点激发学生动机

情境创设: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反应能制取二氧化

碳,这些反应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学生板

书,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全班交流)

通过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实效。

二、设疑激趣,提出疑点

师:这些反应都不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那实验室制取的二氧化碳药品是什么?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展示几组药品。(设问,激发学生思考)

三、实验探究,掌握重点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仪器进行实验。选择哪种药品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使学生的想法逐步得到认证。

四、依据原理,设计实验装置

师:用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引导同学们对比制取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及依据的原理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得出: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是确定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而生成的气体的密度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决定气体的收集装置)

五、设计问题,分组讨论,突破难点,归纳要点

师:(投影几种仪器大试管,烧杯,锥形瓶,酒精灯,长颈漏斗,导管的双孔塞,导气管,玻璃片,集气瓶,水槽,注射器,广口瓶,平地烧瓶等。)依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及气体的性质,应运用哪些仪器制取二氧化碳,这些仪器应如何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及如何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并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应选择的仪器。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通过对知识的内化很好地把握选择仪器的思路及规律,而且还学会了掌握化学知识一般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认识已较为深刻了。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化的实践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通过训练这一途径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