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篇1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以及合作共治性。在发挥传统公共管理职能的基础上,公共管理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具有着时代性的特征,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先从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入手,从公共性、服务性以及合作共治性三个角度来阐述了公共管理的作用发挥,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对公共管理的时代性特征作了详细的分析。其目的在于为公共事务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方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公共性;合作共治性;全球化

一、引言

公共事务管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受重视,但是在当今时代,越来越被政府官员以及学者和政治界所重视。公共管理的概念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新的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而造成了变化,其理论和管理的模式正在逐渐与时代接轨。目前各国的政府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这对传统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挑战,公共行政需要在自我辩证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延伸其内涵,自我超越,以前者从未有过的张力和活力迅速发展,奠定它在新世纪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往开来,塑造、规制和导引当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向和运作方式的重要地位。

二、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下面笔者分别介绍这几个本质特征的内涵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共性公共管理内的公共性,其含义主要涵盖两个层次:第一,利益取向方面。公共管理是不能只作为某一特定群体与阶层的意志实现工具的,它必须要肩负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以实现全体大众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首要。并且,公共性的宣示能够明确的表明,公共管理是一种能够实现与维护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第二,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的实行主体是大众,也就是说其中包括涵盖政府,同时还有公民与其他组织在内。现代的政治理念所昭示的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公共性,政府所实行的一切权利也都是公共权力,所以,公共性是公共权力的特征。这种权力只能用来提供与维护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它不能成为实现某一阶层与群体利益的工具,政府也没有权力用它去剥削社会成员,更没有权力用它去维护自身的一己私欲。所以,合法的现代政府一定是具备秉持与坚守公共精神的,并会运用这种公共精神去规制着其的运行过程。

(二)服务性在研讨公共管理服务性之时,非常有必须要再次审视一番其的概念。由现代意义去看,管理应该是什么?其实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疏解它:(1)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中的一切活动,由最初的确立目标到最后的绩效评估,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决策。(2)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协商、调控、强制、约束、指导活动,都是为实现政府目标而进行的措施,所以它是一种服务。其他组织管理也是如此。(3)管理就是协调。管理需要化解矛盾与冲突,需要协调所有万事万物间的一切矛盾与冲突,需要通过协调管理去创建和谐且有效率的运行体例,然后由这种运作体例去实现已经确立成型的目标。

(三)合作共治性合作共治性是公共管理尊崇的治理理念,这个特点意味着,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治理的职责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社会各界包括公民和政府相互配合,共同来承担的。这种思想极富创新性,在公共事务管理历史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管理理念之所以会横空出世,原因在于人们看到了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的局限性,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靠市场单方面的调节,只能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反之,仅仅依靠政府和政策,资源最优配置也是无望实现的。所以,治理思想不畏国家与政府权威,宣示社会唯一中心权力不是政府。治理思想明确表示:政府在面对与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时候,因为受制于外部与内部客观条件,所以无法做到全知全能事事一肩挑,所以,这就造成了另外一种局面———去找寻且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去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而这种资源则是民间与公共组织的可以当做权力主体的力量。

三、公共管理的时代性:公共管理何以成为当代全球关注的焦点

全球各个国家对公共管理与其变革的关注均是比较热切的。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是各个国家的政治家们与学者们在官邸与书斋以心智谋略演化而来的,而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发展的需求是造就的现象。其涵盖全方面意义的全球化发展,此中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致全球众多国家自上世纪中期至今一直面临的均是有着一定相似度的问题,只是问题严重程度有所不一而已。随着社会中不可治理性问题的频发,现代民主化进程发展,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等问题的凸显,这些问题都以时不我与的紧迫态势步步紧逼各国,要求公共管理在管理效率、理念、方式等方面能够推陈出新。

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大幅度的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已而得到相应配置与重新配置;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协商频次均有大幅增长;传播优势强的文化的渗透性与扩展性已得到增长。全球化问题早在上世纪中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逼近人们。全球化发展也是自那时而逐渐进步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也愈加强劲。如果通过经济活动去观望全球化会发现,全球化涵盖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管是从原材料到人力资源的转移,还是从金融到收入分配或者是市场营销,它们都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模式上相互依存。上世纪中期到至今所凸显的种种问题证实,民族经济的整体性已在被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所侵蚀,民族经济的自甚至也遭到了相当大程度的侵蚀,这种情况明确的证实:全球内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在不对国际信息深思熟虑且不找寻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下,去做出与本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相关的任何决定的。

全球化理论为从世界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活动的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在改变着很多国家决策者的战略决策,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它影响着很多国家的外交策略,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其次,国际竞争和国际的合作并存,使各国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发生着变化;再次,全球化推动公民社会和全球结社革命的兴起,结果使得政府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着变化,将权力运行的方向转移到国际组织,或者与社区组织近距离接触。导致政府权力部分上移和下移—向上是向国际组织转移,向下则是向社区组织或第三部门转移。这些变化,都导致了传统公共事务管理已经不合时宜,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管理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公共管理必须要进行自我创新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从公共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从简单的公共行政管理过渡到公共事务管理,并不是一种概念上的偷换,而是意味着公共事务管理在定义上和管理方式上的深刻变革。研究者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到如何完善政府监督机制,以及与政府的合作来达到优化公共事务管理上来,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黄健荣.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它[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3期

[2]武家磊.论公共管理的本质和目的———以社会契约论视角[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马杰.公共事业组织伦理制度化与路径分析[J].理论观察,2010年03期

[4]徐媛媛.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制度与权力走向[J].求索,2010年03期

[5]孔伟.公共管理的实践和理论背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篇2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政府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改革,教育领域也掀起了一场以市场化、民营化为主题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教育伦理、政府管理教育的公共职责都或多或少地疏离了公共利益这一中心理念,公共利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公共服务以公共利益、民主治理为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力求通过构建服务型教育政府来不断完善政府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及其指导理论,不断受到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这种模式过分强调等级、集权、计划和直接控制主义,导致了效率低下、腐败滋生等问题,进而引发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弊端,从80年代起,英美等发达国家开始了以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提高政府效率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并逐渐成为潮流。新公共管理模式逐渐取代旧公共行政模式,成为一种正在成长的公共部门管理新模式。

虽然人们对新公共管理有不同的界定,但综合起来大都具有如下相同的特征:1)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相当部分的公共服务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提供,通过引导它们为实现公共利益服务,试图打破政府垄断教育造成的低效、腐败等局面,形成灵活多样的公共管理服务机制。2)基于管理具有相通性的特点,很多国家都主张在实践中广泛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大力倡导科学的绩效评估方法、程序和标准,对公共服务部门的成就、业绩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3)新公共管理把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的公共服务,要尊重并赋予顾客应有的权利,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领域也经历了几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完全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教育管理和运作体系,并面临着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困难。上述行政改革的思想,作为教育改革的新理论源泉,也影响着我国现行公共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变化的基本取向是形成一种新的管理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利于政府进行统筹管理,又有利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也能使学校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政府垄断学校教育供给的局面,减少了由政府部门对学校进行直接干涉而造成的管得过多、效率低下等问题,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通过引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学校等教育服务提供部门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家长和学生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教育选择权,促使学校重视家长和学生(顾客)的不同需要和愿望,对他们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回应,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二、新公共管理在教育改革中遭遇的挑战

上述不同形态的体制性改革确实给教育管理带来了一些初步变化。然而,这场以市场化、民营化为特征的改革也给教育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

1改革中遭遇的教育伦理问题

公益性是现代公共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由公益性取代以往教育的私事性,这是现代公共教育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的基本的价值前提。然而当市场介人教育领域时,公共教育的公益性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从理论层面来看。首先,追求私人利益的满足和利润最大化,是市场化运作的民间资本的天然本性。通过市场竟争机制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效率,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又使教育服务具有了可分性和竞争性,从而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个营利性质的领域”。其次,教育的价值基础又决定了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并将满足人的需要与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最终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教育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就体现为资本寻利性和教育公益性的冲突。

从实践层面来看。一方面,市场化运作的教育服务机构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更加关注自身提供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努力提高办学的绩效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在我国教育市场需求旺盛但供给却相对不足的现状下.广泛吸引社会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投资教育服务事业,打破教育的政府高度垄断性,也大大缓解了国家投资教育的沉重负担。但另一方面,用"3E"(经济、效率、效能)作为自身价值基础的市场化运作,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公平、民主等公共管理核心价值的弱化,忽视了人对公平愿望的要求,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扩大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强化了社会分层,并有可能将那些因社会和地理位置的原因而被边缘化的群体排除在竞争新机制之外。事实上,在我国现行的改革过程中,就有许多人因为经济原因、政策原因或其他社会原因,而得不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和良好的教育条件。另外,引进市场激励取代对学校机构随意的行政干预,放松规制以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甚至营利性组织介人教育领域,从而改进一个国家的公共教育系统。各利益主体通过公平竟争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了整体教育服务的质量。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学校往往会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利用“信息不对称”等市场机制运作的特点来降低教育的标准或质量,甚至欺诈学生,滋生“权利寻租”等教育腐败。

2改革中政府公共职责的弱化现象

教育具有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普通商品一样完全通过市场来提供。市场的驱动机制是私益而不是公益,如果缺少了必要的市场限制,就会演变成一种无序的状态,因此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政府来平衡资源配置。这就导致现代国家政府在提供教育的服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公共管理主张将企业家精神引人政府,把原来由政府履行的部分职责交给社会来实现。通过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以及公共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缩小政府规模,建立一个高效政府,从而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效率。但是,在实践中对效率和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却导致了政府公共责任的弱化。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工程,一旦以提高效益作为教育管理者的行动指南,那么社会效益概念的模糊性、凸显效益所需较长时间的特点.就很容易成为教育管理者逃脱责任的借口,从而使公共教育失去公益的捍卫者。此外,私人企业代替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由于它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提供的产品就很难充分满足公众的需求。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行为,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和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还在于它是造福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公益事业,而政府恰恰是这种公共利益的维护者。盲目对自利“顾客”的短期利益做出回应,放宽私人企业代替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市场准人制度,却没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政策进行引导,又缺少合理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和监督,必然无力确保教育的公益性。过度的市场化降低了教育服务的公共性,导致政府在教育管理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宗旨,必将在更深层次上、更广范围内,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埋下隐患。

三、在新公共服务理念指导下构建服务型教育政府

当新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改革遭遇挑战时,新公共服务作为一种基于公共利益、民主治理的全新理念,通过对新公共管理价值的反思,以为人民服务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致力于使公共管理中那些具有价值性的理念重新回归,并在实践中通过构建服务型教育政府来不断完善政府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

新公共服务是由登哈特夫妇于2000年提出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套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公共管理者很清楚自己行为的动机,行为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采取何种行动。它更好地体现了公共行政的精髓—以为公民服务来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新公共服务理论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政府责任等方面很好地纠正了新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重新强调公共性、合法性、公民精神、政府责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资源的协调和互融,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希望所在。

根据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和要求,在教育行政管理中构建服务型政府需要重视以下问题:

1转变政府行政观念,合理界定服务范围

各级教育行政机关要从思想上树立“公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教育服务意识,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观和权益给予充分的关注,要关怀弱势群体,统筹不同阶层、地区的利益需求,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传统的全能型政府模式使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不仅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教育体制的僵化并滋生大量腐败,因此要明确界定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管理范围,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一方面要将自己的职责严格限定在公共领域,同时给各级教育组织以充分的自治权。另一方面要担当起弥补市场失灵的角色,提供私人和社会无力或不愿提供的,却又与公益紧密相关的非排他胜的教育服务。

2建立政府与公民对话的沟通机制

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涉及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公民应该主动了解教育发展状况,参与政府的教育管理活动,在活动中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因此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机关应该是开放的,能够对民众的教育需求做出敏感的反映,同时致力于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机制,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的方式建立起政府与公民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同时将政府手中的权利切实赋予公民,调动公民参与到教育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活动中去。这样做不仅推动政府对教育负起责任,也满足和尊重了公民合理的教育需求,形成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氛围。

3完善教育公益性的制度保障体系

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教育资源,使教育既具有了公益性又包含了营利性的双重性质。国外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发展的实践说明,真正在市场合法经营中营利的学校,往往是办学质量高而且有信誉的学校,因而也往往比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公益性。可以看出市场中运作的教育活动能否实现教育的公益性,取决于教育市场制度的成熟程度。

政府及其教育行政机关首先要明确,以市场化运作的民间资本有追求投资回报的权利,应该容许营利性教育组织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合理营利,政府从中发挥认证、管理、监督和调控的作用,促进教育市场的完善与发展。同时应通过教育立法和制定政策等手段,完善教育市场的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实现依法治教。制定法律时应尽可能详尽,具有可操作性,改变因过于空洞、含糊而无法操作的局面。

4合理降低“准入”门槛,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

随着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改革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非营利组织(NPO)也称为非营利机构,是指介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非政治性的独立组织。在教育领域鼓励非营利组织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日益高涨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提供个性的、多元的个体教育;此外非营利组织比私立组织更具公共性,在承担政府职能方面更具优越性。在竞争的环境下,它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比较讲求效率,而这一点又正是公立组织的弱点。政府要加深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解,加大对其法律政策的扶持,完善非营利组织进人教育领域的准人制度,促进非营利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实现非营利组织在教育领域内透明、有效的运营。

篇3

    公共管理由于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在行政管理工作上没有及时的跟上时展的脚步,在存在的问题之中主要以最突出的便是行政管理效率极低问题,其次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公共管理新模式下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极低。由于公共管理本身的特殊性,这使得其行政管理的模式仍然以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沟通管理模式为主。但是由于公共管理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机构的臃肿,这使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结构上极其的不合理,而且近年来由于公共管理的改革使得这下现象更为突出,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行政管理工作基本难以达到效果,在一些地区基本处于瘫痪。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公共管理作为我国管理系统中的独立系统,本身所涉及到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的环境多样,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极其的复杂而且繁琐,而这就很容易造成行政机构环节运转不灵、企业在传达信息是的失真,以及公共管理服务中基本的考核奖惩难以进行,这严重的影响了新模式下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新模式下行政管理的改革思路

    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改革对策最重要的目的也就是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那么就可以从完善行政管理机制以及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强化行政职能等等方面入手分析:1.健全行政管理机制。对于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说,它是存在这很大的问题的而且也是极不健全的。因此,在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上应该联系地区公共事业的发展实际,从而去采取积极措施去建立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当地地区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如此,还应该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行政监督,这使得公共管理机构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管理的保障体系,加强了公共管理结构在行政管理上的执行力,使得公共管理机构的日常行政工作能够稳定的进行,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的行政管理效率。2.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说,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也是影响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简单而言,也就是应该从的办公职能,如办公室的办公,开会,文书等等方面进行提高,另外就是从公共服务管理的专业职能,也就是关于公共管理相关的基本专业知识的提高,这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对公共服务以及社会公共事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好行政管理工作。3.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由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在我国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机构,它的发展不仅仅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管控以及制约,同时由于其公益性也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使得我国的公共事业的行政机构的管理职能在实际的运用管理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这使得政府相关的主管部门与电力企业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之间常有冲突现象,因此,实行政事分开,强化公共服务管理中行政管理职能,创新公共管理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推进社会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实,这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行政管理工作效率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4.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在新模式下的公共管理下,行政管理应该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也即是应该积极引入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以及引入经济市场下的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不过应该指的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在引入的同时应该对此做出严格限制,以免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中陷入市场崇拜的误区。这种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是能够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的效率的,也是能够对社会公共事物管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5.培育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组织。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下,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来达到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以及社会应该去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这些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前景减轻压力,同时还能够起到剥离政府部分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作用,使得公共管理更接近与社会,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分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国就相继进入了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公共管理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于是在美国,在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实践模式,即新公共服务。其代表性人物Robert Dan Hate认为,新公共服务才是真正的公共行政模式。而在英国,英国学者和管理者则对新公共管理提出了批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实践模式,即整体性治理,其代表人物是Perry Hicks。目前,整体性治理正在成为政府治理的新趋向。本文将对其进行简单地介绍和分析。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来源于新公共管理的衰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十分强调分散性。通过将权力大、结构庞大、等级高的部门分散,使其在内部达到一个各部门相平衡的结构,然后重新对各部门进行信息和管理系统的规定,从而以不同的控制形式对各部门加强管理。第二,注重内部之间的竞争。对于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公共结构中,购买者和提供者是隔离开来的,从前的等级式的资源分配被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机制所取代。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资源的供应开始多样化。第三,注重激励的作用。在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中,激励机制被广泛的应用,在分散的公共服务和专业精神上,进行具体的绩效奖励,多劳多得得到了有效的实践。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新公共管理的不少运作方法已经被停用,新公共管理的分散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已经造成关键部分停止运转,政府内部变得分散和无序。

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数字时代的来临,作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第二大背景,信息技术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下公共服务系统理性的重要环节,以及现代化变革的中心。当前社会,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还在公共管理中占据着核心位置。第一,电子信息系统改变其人才结构。政府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管理,其中就包括公民的各项信息记载。最初,工作人员以纸质记载为主,发展到如今的以电子信息系统记载为主。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二,信息技术改变其组织结构。以往的政府机构以等级官僚制进行结构架设,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在的政府的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第三,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工作能力。信息技术对于抓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做决定的能力,从而使政府工作效率更高。第四,信息技术影响政策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功能,通常一旦信息技术系统发生变化,那么意味着大多数政策也会发生变化。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一)重新整合。在整体性治理理论中,重新整合是与新公共管理相对立的。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新整合主要涉及到七方面。第一,部门之间碎片化。即将功能相似的部门重新进行合并、整理、组织成一个全新的部门,重视微观层面的地方机构,新的政府结构以社区为基础。第二,大部门式的集中治理。管理的集中性是重新整合的一大重点。对于一些大的部门及重要部门来说,分散管理使机构内部之前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集中管理有利于改变分散管理所带来的情况。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使集中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第三,政府重新化。这思想,主要是将私有收归国有,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比如,美国对两万八千名机场安全人员的公共部门活动,从曾经外包的私人承包商手中,将此权利重新交给公共部门联邦文管系统。第四,加强中央秩序。新公共管理模式使政府在日常管理中变得分散以及无序,整体性治理思想强调加强中央秩序,有利于改变由分散和竞争导致的无政府主义现象。第五,压缩行政成本。整体性治理降调集中性,因此,大大的减少了行政支出和花费。第六,重塑行政服务链。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在行政服务工作中,能够对公务支撑功能、处理事务的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第七,网络简化。现代政府通过网络的高度连接,使其在内部结构中更加精简和完善,在与外部的联系中也更加紧密。

(二)整体性治理。第一,信息的搜寻和提供。整体主义是以需要为基础。政府的信息系统就是以此基础建立,能够满足公民和企业对政府机器中的措施,表达出来以及提交相关报告。而信息技术的互动性还可以自动根据公民的需要和兴趣,提醒工作人员对其做出整体性的调整。第二,组织重建以公民和功能为基础。第三,一站式服务,将分散的服务功能集中起来进行不同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公民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四,数据库的统一,在新公共行政管理中,不同的信息掌握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中。而在整体性治理中,强调数据库的统一性,使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和预测公民需要时,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第五,灵活的政府结构。对于一个灵活的政府结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监视预报系统和预测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能够及时对意外发生事件进行考虑。这有利于政府在进行决策和实践时,注入灵活应变的系统,增强其灵活性,取得更为有效的结果。

三、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简要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整体性治理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了修正。新公共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站在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治理模式。然而,西方社会正在发生变革,从原先的生产者社会到当前的消费者社会转变。这样的改变,使其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

整体性治理则需要站在技术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其治理方式和运作方式都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要求管理功能能够越发集中化、整体化、整合化,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逐渐被整体性治理理论所取代。整体性治理立足于政府内部的运作和部门的整体运作两方面,主要解决新公共管理所带来的碎片化管理和政府空心化问题。整体性治理能够提供比新公共管理更有有效的公共服务,并且用极低的成本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整体性治理的整合概念还集中体现在,整合不同层次的治理、整合内部功能的协调性、整合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通过从层次、功能、部门三方面入手进行整合,从点到面,整合手段从平面延展到空间,理念也越发趋于多元化。从而使整体性治理更加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整体性理论比新公共管理理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另外,整体性治理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官僚机制为组织载体。而新公共管理则不是以此为基础。完善的官僚机制是行政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官僚机制为基础,还有利于建构现代化的官僚制,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才能更加符合现代化行政的要求。

结束语:总而言之,整体性治理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政府公共职能的管理。我国社会正在进行全面转型,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困难,政府要结合整体性治理模式,对政府内部机构进行重新整合,集中治理。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整合,让公共服务的外包工作透明化,让公共服务朝着多元化发展。(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管理中的柔性管理的提出和应用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产生的。刚性管理是沿用的泰勒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两者代表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刚性管理模式主要是以规章制度为依据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刚性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比较冰冷,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因此,一种柔性管理模式在刚性管理模式极度不适应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比,主要是以人为本,从人心理和行为表现,采用非强制性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模式在人们思想中具有一种说服力量,能够很大程度上把整个团队的意识变为人们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这种方式充分体现出了在管理中的一种理性化和人性化。柔性管理模式在注重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人产生的价值更加重视,能够根据人们的心理活动制定出对企业较快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办公室行政管理中柔性管理职能

(一)教育职能

柔性管理中教育职能是根据人的行为所决定的,它是柔性管理中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把整个团队的意识变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对于团队中的奋斗目标和所规定的规章制度是用一种强制性的手段还是用一种自动执行和维护的方式来进行,其中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想让人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一个有效的措施就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必要有关教育,使之从思想上深刻的理解问题的所在。

(二)协调职能

柔性管理中有协调职能,柔性管理中的协调和普通管理中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普通管理中的协调职能是对人一致性的强调,但是具体协调的手段主要是对人的控制和约束,对思想和道德的协调如果只靠命令是不行的。柔性管理中的协调职能主要是对人思想和道德的协调,柔性管理在这方面管理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激励职能

柔性管理利用激励职能表现出了它的主动性。在现代的行政管理中,柔性管理无处不在,它能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工作中各个环节中增加一种积极的力量,比如,如表扬、奖励、升职等,从各方面能感染人的思想,牵动着人的思绪,然后对这种思绪进行控制,激励人们对目标前进。

三、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

(一)加强服务意识

在行政管理中运用柔性管理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有解决的头脑,认真对待手中的工作,乐于吃苦,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自己工作的基础上要具有服务意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助人为乐。

(二)提高能力

在日常工作通过各种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不但要适应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而且还要对管理工作中新的要求进行突破。由于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面广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在工作中要认真处理好日常事物,对事物中新的工作要求进行学习,提高能力。在工作中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行政事物中新的方法,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学习,让一些变为主动。

(三)团队观念

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要处理好和同事之问的关系,虽然,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中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是有很多时候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和同事有好的合作,所以,内心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观念,保证管理中的整体力量,发挥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智能。

篇6

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扩张,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个国家相继进行政府改革。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产生、发展和质疑,到PerryHicks提出整体性治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正在逐渐被整体性治理所取代,整体性治理使政府管理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局部走向整体,从残缺走向整合,整体性治理模式不断在各项管理工作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整体性治理产生的背景和主要思想,对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作一个浅要分析,以期能为管理者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分析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国就相继进入了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公共管理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于是在美国,在新公共管理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实践模式,即新公共服务。其代表性人物RobertDanHate认为,新公共服务才是真正的公共行政模式。而在英国,英国学者和管理者则对新公共管理提出了批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实践模式,即整体性治理,其代表人物是Per-ryHicks。目前,整体性治理正在成为政府治理的新趋向。本文将对其进行简单地介绍和分析。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来源于新公共管理的衰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十分强调分散性。通过将权力大、结构庞大、等级高的部门分散,使其在内部达到一个各部门相平衡的结构,然后重新对各部门进行信息和管理系统的规定,从而以不同的控制形式对各部门加强管理。第二,注重内部之间的竞争。对于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公共结构中,购买者和提供者是隔离开来的,从前的等级式的资源分配被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机制所取代。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资源的供应开始多样化。第三,注重激励的作用。在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中,激励机制被广泛的应用,在分散的公共服务和专业精神上,进行具体的绩效奖励,多劳多得得到了有效的实践。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新公共管理的不少运作方法已经被停用,新公共管理的分散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已经造成关键部分停止运转,政府内部变得分散和无序。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数字时代的来临,作为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第二大背景,信息技术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当下公共服务系统理性的重要环节,以及现代化变革的中心。当前社会,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行各业,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还在公共管理中占据着核心位置。第一,电子信息系统改变其人才结构。政府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管理,其中就包括公民的各项信息记载。最初,工作人员以纸质记载为主,发展到如今的以电子信息系统记载为主。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第二,信息技术改变其组织结构。以往的政府机构以等级官僚制进行结构架设,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在的政府的组织形式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第三,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工作能力。信息技术对于抓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做决定的能力,从而使政府工作效率更高。第四,信息技术影响政策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功能,通常一旦信息技术系统发生变化,那么意味着大多数政策也会发生变化。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一)重新整合。

在整体性治理理论中,重新整合是与新公共管理相对立的。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新整合主要涉及到七方面。第一,部门之间碎片化。即将功能相似的部门重新进行合并、整理、组织成一个全新的部门,重视微观层面的地方机构,新的政府结构以社区为基础。第二,大部门式的集中治理。管理的集中性是重新整合的一大重点。对于一些大的部门及重要部门来说,分散管理使机构内部之前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集中管理有利于改变分散管理所带来的情况。同时基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使集中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第三,政府重新化。这思想,主要是将私有收归国有,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比如,美国对两万八千名机场安全人员的公共部门活动,从曾经外包的私人承包商手中,将此权利重新交给公共部门联邦文管系统。第四,加强中央秩序。新公共管理模式使政府在日常管理中变得分散以及无序,整体性治理思想强调加强中央秩序,有利于改变由分散和竞争导致的无政府主义现象。第五,压缩行政成本。整体性治理降调集中性,因此,大大的减少了行政支出和花费。第六,重塑行政服务链。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在行政服务工作中,能够对公务支撑功能、处理事务的系统进行重新设计。第七,网络简化。现代政府通过网络的高度连接,使其在内部结构中更加精简和完善,在与外部的联系中也更加紧密。

(二)整体性治理。

第一,信息的搜寻和提供。整体主义是以需要为基础。政府的信息系统就是以此基础建立,能够满足公民和企业对政府机器中的措施,表达出来以及提交相关报告。而信息技术的互动性还可以自动根据公民的需要和兴趣,提醒工作人员对其做出整体性的调整。第二,组织重建以公民和功能为基础。第三,一站式服务,将分散的服务功能集中起来进行不同问题的解决,从而使公民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四,数据库的统一,在新公共行政管理中,不同的信息掌握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中。而在整体性治理中,强调数据库的统一性,使政府在进行重大决策和预测公民需要时,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第五,灵活的政府结构。对于一个灵活的政府结构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监视预报系统和预测系统。通过这两个系统能够及时对意外发生事件进行考虑。这有利于政府在进行决策和实践时,注入灵活应变的系统,增强其灵活性,取得更为有效的结果。

三、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简要分析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整体性治理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了修正。新公共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站在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治理模式。然而,西方社会正在发生变革,从原先的生产者社会到当前的消费者社会转变。这样的改变,使其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整体性治理则需要站在技术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其治理方式和运作方式都与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要求管理功能能够越发集中化、整体化、整合化,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逐渐被整体性治理理论所取代。整体性治理立足于政府内部的运作和部门的整体运作两方面,主要解决新公共管理所带来的碎片化管理和政府空心化问题。整体性治理能够提供比新公共管理更有有效的公共服务,并且用极低的成本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整体性治理的整合概念还集中体现在,整合不同层次的治理、整合内部功能的协调性、整合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的关系。通过从层次、功能、部门三方面入手进行整合,从点到面,整合手段从平面延展到空间,理念也越发趋于多元化。从而使整体性治理更加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整体性理论比新公共管理理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另外,整体性治理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官僚机制为组织载体。而新公共管理则不是以此为基础。完善的官僚机制是行政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以官僚机制为基础,还有利于建构现代化的官僚制,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才能更加符合现代化行政的要求。结束语:总而言之,整体性治理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政府公共职能的管理。我国社会正在进行全面转型,公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面对这样的挑战和困难,政府要结合整体性治理模式,对政府内部机构进行重新整合,集中治理。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的整合,让公共服务的外包工作透明化,让公共服务朝着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52-58.

篇7

【关键词】教育行政创新;公共管理;教育机制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对于实现教育公正,为社会公正提供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人们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强教育行政创新显得非常重要。教育行政与教育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提升教育行政创新水平对于促进教育机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公共管理是一种全新理念,公共管理是传统公共行政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公共管理的核心是要发展公共利益,公共管理范式下推进教育行政创新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传统的行政管理虽然能够满足教育机制体制的基本功能,但是对于维护公众的公共利益显然是不足的。在今后的不断改革中树立公共管理的理念,充分借助市场与法制的力量是实现教育行政创新的重要保证。

一、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

所谓公共管理是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传统意义上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协调与控制主要是通过国家意志也就是公共行政的手段来实现的。公共行政的具体含义主要是通过官僚机构来实现对政治系统所认为的公共利益、公众意愿等命令。公共行政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项重要现象。国家通过公共行政履行着自身的各种功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共行政满足了国家权力发展的要求,但是公共行政本身的弊端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出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一种反思乃至于批判公共行政的声音,在官僚机制运作下的公共行政逐渐成为了腐败,堕落,效率低下,运作不透明的代名词。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日益高涨,人们逐渐认识到公共行政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公共管理理念逐渐盛行起来。公共管理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有着明显的差别,公共管理是以实现公共管理为目标,以市场、企业以及社会力量为手段,公共部门通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种范式。公共管理范式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而言更加注重政府绩效。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机制的各项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国家行政和各级官僚系统来实现的。各级官僚系统的正常履职对于维护公众利益,为每个公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行政系统的一个分支,教育行政系统本身有着官僚系统不可避免的弊端,这些弊端的出现对于教育公共利益本身又会造成损害。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公共管理为标准来对实现行政教育创新有重要意义。

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提升教育水平

近期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未来的改革中要明确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对于教育行政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担负着为公民提供公共物品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的落实为必须要政府直接管理来实现。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来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可有政府直接提供,同时又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志愿建设,政府贩售等形式来实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来为公众提供多种受教育的方式。税收激励,合同外包以及教育券制度是最为常见同时也是最为有效的运作手段。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应该加强这些手段的应用。

所谓税收激励主要指的是政府对于那些提供教育公共物品以及公共服务的私人机构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措施来激励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教育方式,提供高品质的教育公共物品具有重要意义。

合同外包主要指的是政府把原先自身所承担的教育责任通过合同形式转包给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来承担,这些组织在落实合同的时候,政府部门负责有效监督。特许经营是一种专业方式,是在政府核准的前提下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产品以及服务,个人付费试用的一种方式。特许经营是教育行政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育行政中通过特许经营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这对于提高教育行政水平无疑是非常有利的。在今后教育行政创新中应该大力提倡这种方式。

教育券制度也是推行教育公共物品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通过教育券的形式可以把教育经费分散到民间,最后由那些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或者个人来负责承办。教育券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这对于实现教育公正有重要意义。

三、吸引社会参与,借助社会力量

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政府,政府本身并不是救世主。即便是对于教育公共物品而言政府本身也不能提供全部的教育服务与公共服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应该大力吸引社会参与到教育行政创新中来。要把自身不该管以及不能管的事交给社会力量来负责。这里所指的社会力量既不同于政府机构,同时又不同于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它是非营利性机构。中立性、自主性、专业性以及低成本是这些机构的固有特点。让社会第三方力量参与到教育行政中来有助于提升教育行政创新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发展第三部门。当前我国民间与教育事业相关的非政府组织还非常少,民间社会力量还很薄弱。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发展第三方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要大力发展专业性的服务组织和教育评估机构;二是要成立与教育行业相关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作出行业标准以及行为规范;三是教育从业人员要成立多种形式的社团,例如教师协会,教育局长协会以及校长协会等机构。通过这些协会的力量来丰富教育从业人员的管理经验,这样做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教育行政水平。

(二)要鼓励志愿者和多种慈善活动。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还不是非常均衡,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鼓励志愿者以及多种慈善活动对于帮助困难地区的学生,对于实现全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制度鼓励设置专门的教育基金,奖学金,助学金。通过这些基金来有效地帮助那些困难地区的学生。

(三)大力提倡民办教育。民办学校是我国教学体制机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教育行政创新中要大力提倡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固然有其逐利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民办学校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发展民办教育有助于分担政府的责任。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保证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享受公平的待遇,要积极保证民办教育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断有效地提升教育水平。

四、加强法制建设,保证教育公正

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规范的公共秩序是公共管理范式的题中必有之义,制度建设是实现教育公正的重要保证。当前发展中国家缺少市场运作的经验,在公共管理中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最终使得效果大打折扣。只有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在真正能够有效地提升教育行政水平。

未来的教育行政创新必须要鼓励社会参与,要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制度设计。要重点加强教育法律制度建设,通过专业性的法律来规范教育行政以及市场行为,要完善合同法,对于市场改革中出现的教育腐败和由此引起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等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采取专门的制度措施来有效根治教育腐败。

五、借用企业管理方式,提升教育行政水平

在未来的教育行政创新中,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大力借鉴企业管理方式,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来进行教育行政创新。政府教育部门虽然不同于以营利为主要目标的企业,但是两者之间的管理思维却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教育部门首先要树立顾客取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顾客上帝,教育行政部门应把公众当作上帝,其次就是要实施绩效管理。根据实际结果与设计结果的差距来评判员工的绩效,要形成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要激发教育行政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就是要加强战略管理。对于教育部门来说就是要做好强化内部战略管理和注重教育战略系统性、长远性和战略性。

教育行政创新是未来教育部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措施,教育行政创新对于提升教育行政水平,对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公共管理范式下的教育行政创新,公共管理是一种全新理念,本文重点分析了公共管理范式下实现教育行政创新可采取的措施。在今后的教育行政创新过程中政府教育部门可以借鉴上文提到的四条措施。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篇8

[关键词]企业;办公室;行政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1.049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1-0088-03

1引言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就必须依靠有效的管理。企业的行政部门已经成为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肩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以,加强行政管理势在必行。

2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2.1行政管理的内容

要想更好地加强行政管理,首先要了解行政管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行政管理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行政管理,一个是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不仅仅要对企业的后勤事物进行管理,还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并实行组织化管理。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知道自己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内容。最大限度提高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并让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2.2行政管理的特征

行政管理的特征主要有三个。首先它的第一个特征是纵向性。纵向性又名层级性,这是指企业的行政层把决策层的政策思路,有效传达给执行层。第二个特征是时效性。这是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革和调整,因此企业呈现出很强的时效性。最后一个特征就是权威性。要想进行更好的行政管理,就必须要建立在企业权威性基础上。

3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意义

首先,行政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各项工作得到优质、高效的完成,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得到了增强。

其次,行政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矛盾。想要缓解这些矛盾,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的行政管理。所以,行政管理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协调一致。这样就可以使企业的发展顺应市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行政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4.1行政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不够

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当中,有很多企业把办公室管理、档案文书管理当成行政管理的重点,这样就使企业的行政管理体系缺乏有效性。

4.2行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好

行政管理者业务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企业行政管理的效果。由于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服务性的机构,所以行政管理者要把“服务意识”运用到工作当中。

4.3行政管理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目前还有不少企业,受以前计划经济时期保留的传统思维模式影响。在实际的行政管理当中,行政管理者还保留着机关的作风。在这样的情况下,行政管理就会出现形式主义、不讲实效等等许多问题的出现。

4.4脱离企业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企业当中,脱离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现象非常多。这是因为,企业的人事制度不健全,行政人员知识素质能力不强,对企业的业务不够了解,思想政治素质也不高,这就导致他们在管理企业时,很难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5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举措

5.1合理配置办公室内部机构

实现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首先配置上要进行改进,做到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要从办公室的内部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合理分工入手,培养出一支管理水平高、文字写作能力强、集体主义感强的退伍,促进企业办公室管理的发展。

5.2加强办公室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

办公室不能成为聊闲话的地方,办公室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作风。为此,企业要定时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开展思想教育的课程。必须抓好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首先,办公室人员要坚持办公室工作的原则,遵守基本要求,是拥有良好思想作风的基础;然后要时刻为企业着想,为企业做事。

5.3采用先进科学的行政管理办法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供了便利。可以合理的使用计算机,运用效率管理软件来管理企业。同时要明确,绩效考评、企业目标管理、企业的自主管理。

5.4提高企业行政管理者的业务素质

办公室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职业素质的作用是办公室人员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增强和工作能力提高。由于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廣泛且多,所以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知识面广,还要工作能力强。

职业素质还包括较强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良好的工作态度及工作的积极性都是办公室管理科学化的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5.5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行政管理

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工作。假如行政管理者遇到情况不明的问题时,必须要去企业的各个部门,深入实际去了解。

5.6加强制度建设

一个企业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就像一盘散沙。因此,一个制度在企业办公室管理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办公室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的意识,使制度更加规范化、更加完善。

规范化指的是企业办公室的管理制度必须严格规范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以及工作计划,每一项都要按照制度来完成,能使管理水平上升到一定的标准。

5.7加强思想建设

加强企业办公室管理室的思想建设,有以下三个个步骤:第一,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企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十分的热情,员工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利用新方法,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和结合企业发展的情况制定出一个既创新又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的方法来帮助企业在决策中做出更好的决定,在工作中体现出与时俱进;第二是学会全方位地看待问题,这要求企业办公室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具备全局观念,在工作中要从整个企业的发展状况来考虑,遇到问题时要听取不同阶层员工的意见;第三个步骤是要时时关注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因为企业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都是依据国家的政策,所以要重视国家的政策。

5.8创新沟通渠道

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以保证企业上下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认可和员工对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认可。可以通过管理流程制度文件、OAK邮件系统、EIP企业门户网站、综合信息系统、员工合理化建议论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相关信息内部共享、企业文化和制度知悉度提高等。

同时,办公室应为员工搭建各种良好的非正式沟通平台,营造各部门间员工相互理解、加深感情联络的机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员工集体活动,建立紧张工作和轻松活动相结合的和谐氛围,平衡员工心理状态,使他们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能够有轻松娱乐的沟通和宣泄渠道。如运动会、各种单项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各种体育和文艺协会、文艺巡演、联谊会、歌咏比赛、团体旅游等等。

6结语

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办公室的重点工作,是确保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有效的办公室行政管理,能促进一个企业的成功运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办公室行政事务的管理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作为这一工作核心的行政事务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还要非常有责任心,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作者:关伟强

篇9

一、民政的公共性分析

从管辖领域来讲,在政府授权下,民政部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边界范围称为民政领域。该领域旨在服务全体民众,以民主方式实现公益性的管理目标,体现着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民政领域具有公共性。

从资源来源讲,政府权力的实现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为保障,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税收。因此,来自于全体公民的税收是政府实现民政管理的基础性保障。同时,政府的公信力是其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只有赢得公众的信任,才能更好地推进民政管理。

从权力行使来讲,政府的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代表着全体民众的根本利益,向民众负责、受民众监督。而其权力的行使是通过各级具体的机构和部门来实现的,民政部门就是政府在民政领域内权力的具体执行机构。因此,权力虽然在不断传递,但其公共性质从未改变,民政部门的权力同样具备公共性。

二、当前民政的公共性现状研究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民政系统应该属于公共性系统,但在现实生活中,其与民政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性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政管理手段不健全。在具体实践中,公共管理主体只有凭借公共权力动用公共资源才能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公共权力是的表现形式是法律法规,公共资源更是政府财力和社会协同的集合体。因此,只有在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下和充足的公共资源前提下,政府管理才会真正产生效力。

从民政部门现实情况来看,据统计,目前我国与民政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有70余部,但没有一个是专门来规范民政工作的。除此之外,民政相关法律法规与时代脱节,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在解决民政工作相关问题中容易造成被动局面。在财政保障方面,分析近年来民政工作资金来源可以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的支持。而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对民政事业的投资所占比重是相对偏低的,这与民政部门承担的管理职能并不匹配。

由于民政管理的覆盖面较为广泛,因此与妇联、工会、残联等团体和组织的工作联系十分密切,能否与其他部门协调配合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民政部门开展工作大多依靠行政手段,协调动员机制并不健全,借助社会力量方面缺乏创新,社会动员和部门配合方式较为单一。

第二,民政管理主体比较狭隘。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非政府组织逐渐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充当政府组织的有力补充,向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可受到政治考虑、经济发展等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从民政管理领域来看,随着我国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单纯依靠政府组织很难做好管理工作。而民政管理部门并没有树立开放的思维,以包容的心态与引导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在民政管理相关政策的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政府组织大包大揽,可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还拖慢了工作效率。

第三,民政管理价值定位不明确。作为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民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最终实现公平正义和民主自治。可是,长期以来,我国民政管理工作的价值定位一直保持在服务性,脱离了其本质属性。这种定位偏离经济社会发展对民政管理工作要求的定位,不利于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也影响着公民社会建设。

三、如何构建公共管理型民政

首先,加强民政法制化建设和发展。法制化是确保公共管理效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将民政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民政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准定位,明确民政管理的核心价值与根本目的,依次为抓手建立并完善民政管理法制体系,同时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度,为公共管理型民政的建立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其次,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治理”理念。在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的角色应该是政策的制定者而非执行者,我们要调动全社会参与民政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鼓励非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参与到民政管理中来,由政府进行统一协调和统筹,其他部门和组织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共同为构建管理型民政服務。

同时,还要树立合作理念。政府的民政管理工作受到财政、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在某些方面和地域要与依靠其他组织,因此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将公共性程度较高的社会事务划归政府部门负责,将社区性群众事务等公共性较低的事务交由非政府组织管理,积极树立合作理念,实现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第三,建立公共管理型民政财政保障机制。在公共管理型民政财政保障中,民政事业费,即国家财政预算中专门用来维持和发展民政事业的款项,是构成主体,应当以法律形式确定其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和金额。

除此之外,还要制订一套科学完善的测算民政财力弹性增长指标体系。社会公共需求是支撑民政事业长足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税收为主的改革财力是确保民政事业发展的资金基础。民政财力弹性增长指标分两部分,即民政财力需求弹性指标和民政财力供给弹性指标,方便精确测算民政事业费,为建立公共管理型民政奠定财力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艳玲.构建基层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3(11):273—273.

[2]李宁.浅析转型期基层民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民营科技,2016(11):252—252.

篇10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67-01

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全面的办事机构,既担负着执行、调研、智囊等宏观管理职能,又担负着文件起草、督办协调、业务接待、通讯收发、后勤保障等微观服务任务,是一个单位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枢纽”。高校院系办公室作为学院的一个窗口,在学院与学生、学院与学校、学院与社会进行沟通和联系中起着桥梁与中介的作用,务必做到办事缜密周致、滴水不漏。

一、系办管理工作主要的职能

(一)系主任的重要助手

系教学秘书对上级机关的部署结合本系领导的意见贯彻执行并组织实施和检查落实执行结果,对加强教学管理、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起到组织、执行的重要作用。

(二)系主任的主要参谋

系秘书要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情况并听取意见、总结经验、提出改革建议,如对于教学计划的执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对老师教学情况的反映作及时了解,向领导汇报并提出建设性参考意见,作好领导参谋。

(三)协调和沟通的功能

美国管理学者怀特说:“行政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时,对许多人所做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系办在管理工作中的确需要负责协调工作,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转达传送学校以及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精神,主动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它既要协调好本系各教研室间的关系,还是协调好本系与学校各部门之问、系与系之间联系的窗口,还是系领导与教师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间信息传递的渠道,起着承上启下、联系内外的枢纽作用。

(四)保障作用

保证学校各主管部门以及本系分派和布置的各项具体事务工作。能及时有效地完成保证系领导集中精力思考和处理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学工作关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完成各项任务。系办工作涉及的是非常具体、非常实际的工作。体现的是一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工作实绩。系办的工作任务繁杂,事务性强,有大量的常规工作,在事情纷繁的系办,常会给人以慢无边际,无所适从的感觉。以我系(计算机系)为例,若将其作一归类,系办所有工作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教务工作。包括了解系教学情况,安排系教学质量检查和检查落实执行结果;负责教学任务表、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教师任课安排表、授课计划的上传、下发及各种文件发放和管理;在系主任的领导下,具体执行并上传下达本系各专业的课程设计、实习的时问、地点及辅导教师的安排等。其二是行政工作。包括承担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经费管理。系办公用品及办公设备的采购和管理,执行系人事考勤制度,建立全系简易人事档案,日常维修的协调工作,承担校、系领导临时安排的事务性工作等。其三是文秘工作。包括各类文件档案管理、学生成绩等。

二、办公室工作要处理三个矛盾

(一)大局和小局的矛盾。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职能部门,其性质和其他部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服务性上这就要求办公室把“一切服从大局,一切服务大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部门工作与单位的整体工作、小局工作与大局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自觉地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同时尽力做好小局工作,因为小局工作是做好大局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主动和被动的矛盾。办公室工作的服务性职能决定了其工作的被动性,但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又必须发挥主动性,善于在被动中求主动,变被动为主动。对一些常规性、规律性、阶段性等确定性工作,不要消极等待,要主动着手,提前准备。对领导临时交办的任务、应急事件和突发事件等非确定性工作,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做到忙而不乱。

(三)“过”与“不及”的矛盾。为领导出主意、当参谋,一定要把握“度”,掌握分寸。办公室在领导决策中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要为领导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资料,但不能越俎代庖。要积极谏言,但不能瞎掺和。

三、做好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办公室上传下达文件、处理内外事务、协调各方面关系,都涉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内部的规定等,所以必须从政治的高度,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把握其精神实质,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决策能力。

(二)通过岗前及在岗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高校院系办公室人员要干好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办公室作用,就必须有精湛的业务能力。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大多数是从机关干部、辅导员、教师、教辅队伍选调,或者留用本校毕业生,多属半路出家,缺乏专业训练,如能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和训练,同时加强考试及考核,会极大地促进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换位思考,摆脱“官僚习气”及“衙门”作风。办公室工作人员接触领导的机会较多,领导自身工作作风长期的耳濡目染,难免对办公室工作人员有一定影响。所以领导要以身作则,同时工作人员能坚持进行换位思考,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