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企业法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伙企业法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里所说的“电器”是指家用电器及各种电讯、电力器材:"压力容器“是指锅炉、氧气瓶、煤气罐、压力锅等高压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是指烟花爆竹、雷管、民用炸药等产品。
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明知是上述产品而销售的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未构成犯罪的,按照<产品质量法>第37条的规定处罚。
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压力容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上述产品,造成严重后果的,是犯罪行为,按照新<刑法>第146条规定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的罚金。
篇2
一、转投资之流弊
1.虚增资本。在公司法上,公司资本被视为狭义的股权资本,即公司成立时由公司章程所确定的股东出资所构成的公司财产总和,是一种股权资本。股权资本又包括初始资本和新增资本。通过公司转投资均可实现这两种资本。以公司新增资本为例,我们引入公司通过转投资虚增资本的经典案例:甲乙两公司决定各增资100万,并以甲乙两公司互相向对方公司转投资100万的方式来完成,此时甲乙两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均增加了100万,虽然实际上甲乙公司的资本并没有实质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在会计处理中,当公司以金钱对投资购买股份,资产项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增加而现金减少,达到资产负债表平衡,所有者权益并不发生变动;而对于接受投资的公司,由于其对外增资,其所有权权益会相应增加,同时资本项下的应收账款增加从而达到资产负债表平衡。
在公司资本改革前已存在这样利用将钱“左进右出”的方式来虚增公司资本,但是在《公司法》修改后,根据新法第179条的规定,股东认缴新增资本时的出资,依照公司设立时的出资规定执行,取消了2年缴满的期限,同时认缴制下,公司可以将认缴期限延长至二三十年,期限限制的取消为投资公司增加欺诈的激励,投资公司可以故意将认缴期限无限延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出资认缴制且无期限限制降低了公司通过转投资实现资本虚增的执行成本。
2.董事、监事利用转投资控制股东(大)会。转投资带来的另一个流弊在于董事、监事可能利用转投资控制本公司股东会。此类情况一般发生在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的情况下。典型案例如甲乙两公司交叉持股,两公司的董事、监事相互约定,甲公司在乙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时按照乙公司董事、监事的意思行使;反之,乙公司在甲公司的股东大会上行使表决权时按照甲公司董事、监事的意思进行。因此,甲乙两公司董事、监事均可利用互相投资额表决权来支持自己向股东会提出的议案,当互相投资份额较大时,甚至可以操控股东会。根据2005年的《公司法》规定,无论有限公司还是股份公司,在认缴公司增资后必须两年内缴满,并且需通过验资机构的检验。修改后的《公司法》将增资部分的规定也改进为适用新的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即取消验资要求,取消实缴期限要求。所以,公司增资后交叉持股也更加方便,由此给董事、监事带来通过转投资操控股东会的激励也得以增加。
二、我国转投资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1.我国转投资制度的历史沿革。不管是我国历史中还是域外比较法上,对于公司转投资的法律规范主要体现在限制转投资对象与金额上。我国对于公司转投资的限制主要出现《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这两部法律之中。
新的《公司法》与2005年《公司法》对于转投资的规则并未改变,“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法条中规定的公司不得成为连带责任的出资人,在现实中主要体现为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这一但书为公司出资成为普通合伙创造了突破口。在2007年《合伙企业法》颁布实施前,1997年《合伙企业法》中对于合伙人的资格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理论界与实务届通过对法条的体系解释一致认为该《合伙企业法》中的合伙人限于自然人。因此,2007年以前公司不得转投资普通合伙企业成为普通合伙人。2007年《合伙企业法》中明文规定:“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法人的公司当然也适用本条条款。因此,对公司转投资对象的限制完全打破,可以说目前我国法律对公司转投资并没有任何限制。
从数次《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修改的脉络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公司经营投资的干涉逐渐减少,对转投资的限制步步放开,这是对公司这一私主体给予更多意思自治的体现,符合市场与经济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现行《公司法》中,放开了公司注册资本与增资时的限制,取消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公司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包括不再限制股东或发起人首次缴纳数额以及分期缴纳期限,取消了验资要求和证明等等。
2.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尽管现行《公司法》与《合伙企业法》对于公司转投资行为的限制几乎没有,满足了公司通过转投资提高盈利能力和形成规模经济的需求,但这种完全不予限制的立法模式在保护市场交易安全和实现法律公平上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①虚增资本的风险尚未规避。资本制度改革后,公司转投资设立子公司或是增持其他公司的股份更加方便,公司经过对目标公司的增资认缴后,将实缴期限约定为五十年亦可。所以通过转投资来虚增资本的成本更是降低了。目前我国在信息披露规则上,《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较高。因此,在上市公司定向披露的事项中包括了母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其股权结构公示较为明晰。针对非上市公司,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虽然将企业投资设立企业、购买股权信息列入年报内容。首先,这只是暂行条例,在法律层级上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其次,仅仅公示对外设立企业和购买股权的信息并不能看出公司公司资本的虚实,因为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不在应当公示的范围内。但这部暂行条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非上市公司的“封闭性”,对公司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公司一定的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②缺少对交叉持股现象的必要限制。交叉持股本身并不具有任何违法性,但其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却很多,因此需要强调的是,对交叉持股我国法律缺少必要的限制。纵观我国现行《公司法》,对于通过转投资交叉持股的法律问题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在公司增资制度也随之改革后,公司之间互相参股愈加方便,由此带来的公司治理弊端也更加需要重视。
三、我国转投资法律制度的完善
1.域外规则的借鉴。(1)英美法系国家对公司转投资的规制。在20世纪后,随着“越权原则”的式微,英美法系国家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逐步放宽,公司转投资被视为公司作为私主体的固有权利,但对于其所带来的资本虚增等流弊,英美法并没有视而不见,而是利用相关制度进行规制。有三种方式可以运用:①信义义务。②股东派生诉讼。③深石原则。(2)大陆法系国家对公司转投资的规制。大陆法系国家以制定法律条文的方式来对公司转投资进行限制,主要侧重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①表决权限制。②持股限制。③公开义务。
篇3
基于为专业服务、注重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经济法课程应重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并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同时也要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所以,建议统一将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设置成以下六个专题,并合理分配学时数。
第一,公司法专题(12学时)。主要讲授公司在设立、变更、终止的过程中的法律规则。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公司的区别,掌握公司的概念和分类、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地位、公司设立的基本条件、公司的合并与分立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债务承担问题、公司的清算制度以及企业财产分配顺序,掌握运用公司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第二,合伙企业法专题(6学时)。主要讲授合伙企业设立和变更中的法律规则。要求学生理解普通合伙企业与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企业的区别,掌握合伙人的责任、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合伙债务的清偿规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的特殊规定,掌握运用合伙企业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第三,合同法专题(14学时)。主要讲授合同订立、生效、履行、终止的基本法律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合同成立以及生效的要件、合同履行中的特殊规则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掌握运用合同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担保法专题(6学时)。主要讲授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五种担保方式的基本法律规则。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担保方式的区别,掌握保证责任、抵押合同及抵押登记的效力、动产质押与权利质押法律制度。
第五,劳动合同法专题(10学时)。主要讲授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和终止的法律规则。要求学生了解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掌握劳动合同的特殊条款、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后果,掌握运用劳动合同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第六,票据法专题(6学时)。主要讲授票据的分类、票据行为以及票据权利等基本法律规则。要求学生了解票据的功能,掌握票据的特点、各种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票据追索权、票据丧失的补救措施等。
采取以上教学内容,既可以避免与专业其他法律选修课程的内容相冲突,也可以达到各专业统一课程名称、学内容、学评价等效果,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和具体方案
1.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在经济法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并没有明显的突破。
第一,教学方法仍较单一。基于法律课程的逻辑传统,传统的教学方法仍以理论传授为主。而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们也都特别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原理的讲授。但是,和法学专业不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非常缺乏,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无法开设如法理学、民法、商法、行政法等经济法必需的前设背景法律知识。即便是在一年级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涉及法律基础的部分也相当有限。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法学思维方法很陌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中,既要补充大量法律常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同时还要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倍感吃力,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了学习该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第二,虽然目前经济法教学中均采取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大部分老师仍将案例教学简单理解为举例教学,案例的作用仅是为了辅助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所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仅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无法或根本不参与,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初衷。另外,案例教学需要系统编写的精选案例,而大部分教师对案例的整理准备不充分,同样的案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经济法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尚需进一步加强。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可以采纳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旁听庭审、法律文书写作等实践实训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学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方法不可能在非法学专业学生中简单移植。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的还是习题训练、课堂提问等简单做法,但效果并不很好,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已成为经济法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案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表现为语速适中、教学表情丰富等基本教学技能,还应重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选择教学内容的顺序,同时,建立起每一章节的知识体系框架,让学生尽快熟悉法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课堂语言的通俗化。法律语言的庄重性、准确性决定了法律文本的枯燥和深奥,面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将其通俗化。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对法律知识进行“翻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法律知识进行说明,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法律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亲切感,不再有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案例教学法的改革方面,教师必须摒弃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的错误思想,在收集案例、选择案例、组织案例教学等环节多下工夫。搜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节目上搜集,也能够从《法制日报》等报纸杂志上搜集以及从法律图书馆、中国法律信息网等网站上搜集。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制作十分成功,并有专家点评,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其中有些案例十分典型,也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选择案例时,一般应注意新颖性、典型性、层次性,即尽可能选择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有代表性的案例、有深度和广度的案例,这样既能吸引学生,也便于开展提问和学习。案例选得好,案例教学法就成功了一半。在组织案例教学时,要注意教学设计,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事先将案例公布,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案例,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必须注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参与式教学,就是教师按照参与方式的要求和途径,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以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操作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讨论、辩论、换位等。
讨论,是指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由学生围绕布置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当发言、争论或辩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述。辩论,是指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双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换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1~2个学时,根据特定教学内容,选取素质较好的学生以教师身份开展教学,教师积极参与提问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些教学方法都很容易引起互动。但是,参与式教学也需要充裕的实践教学时间,如何把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演练磨合。
三、经济法教学手段改革的现状和具体方案
篇4
关键词: 外商投资企业/企业法律制度/法律冲突
一、内、外资企业法律规则的冲突
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以及实施细则和其他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1979年开始陆续颁布。当时,我国的企业法律是按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类的,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私营企业条例》、《个体工商户条例》等。在此背景下,外商投资企业显然无法融入原有的企业类型,颁布单独的外商投资企业法律有其合理性。以1994年《公司法》和随后的《合伙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的颁布为标志,我国的企业法制开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构建。随后,两种企业法律制度之间的法律冲突不断。虽然《公司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要适用《公司法》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法有特别规定的,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法,但这一规定并没有弥合冲突。
首先,在注册资本的相关规定中存在法律冲突。《公司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管辖下的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两者注册资本的内涵却完全不同。在注册资本的缴付时间方面,按照1994年《公司法》,不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也不论股份有限公司是发起设立还是募集设立,注册资本必须是实缴资本。而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首期出资不能少于注册资本的15%,并在营业执照签发后3个月内缴付,其余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出资。其注册资本显然是认缴资本。2006年《公司法》修改了注册资本的交付时间,允许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分期缴纳注册资本,其中20%在公司设立前缴纳,其余的在公司设立后2年或5年内缴纳;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当在公司设立前缴纳全部注册资本。但这和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的缴付时间仍然不同。根据2006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含一人有限公司)一次性缴付全部出资的,应当在公司成立之日起六个月内缴足;分期缴付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其认缴出资额的百分之十五,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并应当在公司成立之日起三个月内缴足,其余部分的出资时间应符合《公司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和《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方面,2006年《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是3万元人民币,一人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是10万元人民币;而外商投资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没有最低资本的要求,即使是外商独资企业,尽管其可能类似于法人或自然人设立的一人公司,也没有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具有明显的超国民待遇。对于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500万元,但《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规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3000万元,存在明显的次国民待遇。如果因此产生国际讼争,我国政府将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其次,中外合作企业中经营各方权利和义务失衡。我国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大多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根据《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任何形式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在这类有限责任公司中,按照《中外合作企业经营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合作各方可以约定向合作企业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而合作条件可以是货币、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根据《实施细则》的规定,合作各方缴纳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后,应当由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证并出具验资报告,由合作企业据以发给合作各方出资证明书。这就产生一个疑问,经过验资程序的投资和合作条件是否都是注册资本的组成部分,如果合作条件也是注册资本的组成部分,那么其和投资又有什么区别呢?创设这样一个法律概念的必要性何在呢?而根据《实施细则》规定,合作企业的注册资本是指合作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合作条件显然不是注册资本的
组成部分。中外合作经营的大量案例表明,在实践中,外方的现金出资通常作为合作企业的注册资本,而作为中方合作条件的实物、工业产权、土地使用权和专有技术则不作为注册资本。这样就可能导致中外合作企业合营各方权利义务的严重失衡。这些不作注册资本的合作条件能否成为合作企业的财产呢?对作为合作条件的财产,是否可以成为合作企业债权人实现债权的标的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实际上只有提供现金出资的外方投资者对公司债务承担了有限责任,提供实物等作为合作条件的投资者却没有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存在对公司债务不负有限责任的股东,这和作为公司法律制度基石的有限责任制度相悖[1],也有违起码的公平和正义。实践中,这种现象也确实引起了境外和国外投资者的强烈不满。
另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中外合作者提前收回投资的规定有违法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如果合作合同约定合作期满时合作企业的全部固定资产归中国合作者所有的,经批准可以在合作合同中约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办法。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投资的,中外合作者要对合作企业的债务承担责任。而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外国合作者在合作期限内先行回收其投资的方法可以有三种:(1)扩大外国合作者的收益分配比例;(2)外国合作者在合作企业缴纳所得税前回收投资;(3)经财政税务机关和审查批准机关批准的其他回收投资方式。根据原外经贸部《关于执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若干条款的说明》,其他方式是指允许外国合作者提取合作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外国合作者提取合作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而使该企业资产减少的,外国合作者必须提供由中国境内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含中国境外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行或分支机构)出具的相应金额的担保函,保证合作企业的偿债能力。上述规定存在以下缺陷:(1)如果中外合作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就不能要求合营方承担认缴的出资额以外的责任。有限责任的基本内涵就是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尤其是《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外国合作者提前收回投资,中方合作者也要因此和外国合作者一样承担债务责任,不尽合理;(2)以提取折旧的方法提前收回投资违反《企业财务准则》和《企业财务制度》,固定资产折旧是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形式,它首先转移到产品成本或经营成本中,然后通过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而获得补偿,以保证企业的资本维持,提走固定资产折旧会违反资本维持原则;(3)银行和金融机构为用提取折旧的方法提前收回投资出具保函不可行,因为银行和金融机构出具保函需要有反担保,如果由中外合作企业出具反担保,上述担保就没有意义,而且出具保函时,保函的受益人还没有产生;(4)境外合作方提前收回投资以中方合作方取得合作企业清算时的剩余资产为前提貌似公平,实则对中方合作者不利。虽然合作合同约定剩余资产归中方合作者,但如果届时合作企业清算债务后没有剩余资产,这个约定就不能给中方合作者带来利益;即使清算时合作企业有剩余资产,但这些资产通常都是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使用多年后的残值很低,甚至是应当淘汰的机器设备,同样不能给中方合作者带来利益。
二、外资企业和我国企业法制协调的路径
统一的法律体系是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统一性的内在要求。法律体系是慎密的逻辑体系,法律冲突只应该发生在不同的法域之间,在同一法域内产生法律冲突,就意味着法律调整的必要。上述冲突表面上是法律条文的冲突,实际上是我国企业法律体系的冲突。我国已经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已经是半壁江山,在根本上解决这类冲突已经成为必要。从制度演化分析的视角来看,制度生成和型构的过程本质上是演化的,这一过程并不是传统达尔文进化论意义上的无意识演化过程,相反,它是一种基于认知进化并和主体存在相关性的有意识演化过程。[2]
首先是企业法律制度的统一,将外商投资法律统一于由公司法律制度、合伙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律制度构成的企业法律制度。随着我国《公司法》、《合伙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的颁布和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法律形态构成的趋向已经明朗:企业将分为公司、合伙和个人独资企业三种法律形态,并分别由《公司法》、《合伙法》和《个人独资法》分别调整。这也符合国际上企业法律分类的一般标准。由于公司、合伙和个人独资企业的企业分类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涵盖性,它被许多学者视为至善的甚至是唯一的法定企业形态,为世界各国广泛适用。[3]法律在反映一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
同时,还具有一些超越时间和空间,超越种族、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共同价值。[4]尽管在我国企业法领域还存在不合理的二元立法体系,即存在现代企业制度构建中产生的《公司法》、《合伙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体系,还存在以往按照所有制标准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私营企业条例》、《个体工商户条例》体系,我们还面临着将以往的以所有制为标准的的企业立法体系融入现代企业立法体系的繁重任务,但是,这种融入只是时间问题。所有制只能反映企业的经济属性,不应该是划分企业法律形态的标准,划分企业法律形态的标准应当是企业产权组合的方式。就内、外资企业法律制度的协调而言,我国统一的企业法律制度需要明确《公司法》、《合伙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的主次关系,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责任、资本制度、组织结构、分配制度必须适用《公司法》、《合伙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法是我国统一的企业法律制度的补充,是外资管理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的主要内容是准入领域、批准程序、股权比例、保护措施、优惠待遇等。另外,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立法分割为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也缺乏逻辑上的合理性,在国际上也很少有先例。中外合资企业法、中外合作企业法、外商独资企业法的法律规则许多是相同的,分别立法会造成大量的重复,人为的切割会造成法理上的冲突。
其次是企业法律形态的统一,将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分别融入公司、合伙、个人独资企业这三种企业法律形态。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只是说明企业的资本来源,不能用来表述企业的法律形态。但我国长期来将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视为一种企业的法律形态,在工商登记中也是独立的企业类型。笔者认为,现有中外合资企业就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应由《公司法》管辖。中外合作企业则应当区别对待:股权型合营和契约型合营的标准在于合营企业有无注册资本,合作经营企业如有注册资本,就是公司;没有注册资本的中外合作企业就是合伙企业。我国原《合伙法》只承认自然人作为合伙人的企业,不承认法人作为合伙人的企业。根据修改后的《合伙法》第2条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所以,将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作为合伙人的中外合作企业纳入合伙法的管辖,已经没有任何法律障碍。否则,就会得出一个荒唐的结论:我国的《合伙法》只能管辖境内自然人和法人成立的合伙企业,不能管辖境外或国外的自然人和法人成立的合伙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合伙,还可以是个人独资企业。一个境外或国外的自然人作为投资主体的外商独资企业,就是个人独资企业。根据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是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并对企业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企业,但又规定不适用于外商独资企业。作为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主体的自然人,在法律上并没有国籍的限制。而现在却存在这样一种不公平的情况:我国的自然人单独成立的企业只能是个人独资企业,业主须承担连带责任;境外和外国的自然人在我国的单独成立的企业可以是外商独资企业,法律上将其纳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数个境外或国外的自然人或法人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如有注册资本,就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如果没有注册资本,就是合伙企业。根据2006年以后开始实施的《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外商投资企业在注册登记时将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企业类型,这是我国企业法律制度的重大进步,表明我国管理部门正在努力实现内、外资企业法律制度的统一。但是,该《规定》又规定,公司登记机构在“有限责任公司”后相应加注“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合资”、“外国法人独资”、“外国非法人经济组织独资”、“外国自然人独资”、“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台港澳与境内合资”、“台港澳与境内合作”、“台港澳合资”、“台港澳法人独资”、“台港澳非法人经济组织独资”、“台港澳自然人独资”等字样,在“股份有限公司”后相应加注“中外合资,未上市”、“中外合资,上市”、“外商合资,未上市”、“外商合资,上市”、“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未上市”、“台港澳与外国投资者合资,上市”、“台港澳与境内合资,未上市”、“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上市”、“台港澳合资,未上市”、“台港澳合资,上市”等字样。另外还可以加注“外资比例低于25%”、“a股并购”、“a股并购25%或以上”等字样。这一规定的不足是其仍然排除了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的可能性,所有的外商投资企业都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和统一的《公司法》、《合伙法》《个人独资企业法》构成的企业法律体系和立法宗旨相悖的
。据路透社报道,我国政府计划推出新法规,允许外国公司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设立合伙企业。⑤我国的立法实践已经表明,统一内、外资企业立法是完全可能的。自1994年来,我国已经颁布了许多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的法律,如《票据法》、《对外贸易法》、《劳动法》、《担保法》、《保险法》、《合同法》、《仲裁法》、《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等。
三、统一企业法制下中外合资企业的特殊规则
企业法制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抹去所有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之间的差异。我们完全可以在保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保留中外合资企业的某些特殊规定。
首先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权转让的特殊性。股份的可转让性是公司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司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其以公司的资本为信用基础,股东的人身关系比较松散,所以,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份转让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虽然股份的转让通常会有一些限制,通常表现为需要拥有半数股份以上股东的同意和原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是,公司内部股东之间转让股份是没有限制的,而且,当股东向原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份时,原股东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受让股份,要么同意这样的转让。所以,即便在有限责任公司里,股份依然具有可转让性。我国现行法律对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没有特殊的规定,对中外合资经营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则有严格限制,除了其他合营方的优先购买权外,合营一方转让股份,必须取得其他合营方的同意。笔者认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应当适用《公司法》、《证券法》的一般规定,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具有更加明显的人合性,其关于股权转让的特别限制是合理的。人合公司是指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公司。凡公司之经济活动,着重在股东个人条件者,为人合公司。此种公司,其信用基础在人——股东,公司是否能获得债权人之信用,不在公司财产之多少,需视股东个人信用如何而定。人合公司有以下特点:(1)合伙性明显,无限公司本质上很像合伙;(2)股东地位转移困难,因为人合公司注重股东的个人条件;(3)企业经营和企业所有合一,在人合公司中,企业的所有人就是企业经营人,即股东都可以参与公司的经营。[6]笔者同时认为,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股权转让上的特别限制并没有否定股权的可转让性,因为合营各方之间的相互转让还是自由的,合营一方经其他合营方同意向第三人转让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
其次是中外合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狭义的公司治理就是公司机关为了公司的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家治理的缩影。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现代公司的法人机关是依法行使公司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机构的总称。它们分别是行使决策权的股东会、行使经营权的董事会和行使监督权的监事会。[7]法人具有自身的组织体,这个组织的意志是不同于团体中个人的意志,而且法人意旨是由法人机关来实现的。根据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法律,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适用不同的法人治理结构,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只有董事会,没有股东会和监事会。笔者认为,这种特殊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其合理性。这种治理结构并没有妨碍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正当行使。在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中,董事会成为决策机构,而经营权主要由其聘任的总经理行使。董事会实际上也行使监督权,这种监督权表现为对经理的监督和在董事会中合营各方的权利制衡。确实,在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的决策中,合营各方是通过其委派的董事表达其意志的;和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行使决策权有所不同,董事会的决策取决于董事人数比例,而不是股份比例,董事人数只能大至反映股权比例,不能精确反映股权比例。笔者认为,这两种决策程序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其仍然体现资本多数决的基本原则。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简约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率的。而且,我国《公司法》也为建立灵活的法人治理结构预留了足够灵活的空间。如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用执行董事取代董事会,可以用监事取代监事会。国有独资公司中可以不设股东会,其职能由董事会行使,其监督机构也不是内设的,而是外派机构。
最后是中外合资企业的存续期限的特殊性。永久存续是公司的又一基本特征。相对于合伙企业来说,公司强调的是资本的联合,因此,股东转让股份、死亡或破产都不影响公司的存续。公司可以存续到股东决定解散公司。[8]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则通常有经营期限。我国原《中外合资企业法实施条例》规
定,合资经营企业必须有经营期限。1990年《合资法》修改时已经规定合资企业的经营期限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作不同的规定。有些行业的合资企业必须有经营期限,有些行业的合资企业可以不规定经营期限。所以,原《中外合资企业法》和《中外合资企业法实施条例》关于合营期限的规定是不一致的。根据1990年《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限暂行规定》,服务性行业、土地开发或经营房地产行业、资源勘探开发行业、国家限制投资行业等,必须规定经营期限,其他行业可以不约定经营期限。现行《中外合资企业法实施条例》规定,合资企业的经营期限,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经营期限暂行规定》办理,改变了原来法律规定不统一的现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通常是为了特定的项目和特定的目的成立的,其有一定的经营期限是合理的。
注释:
[1]参见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现代公司法律之基石》,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2]顾自安:《制度发生学探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见《法学时评网》2005年12月15日。
[3]漆多俊:《市场经济企业立法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4]贺航洲:《论法律移植与经济法制建设》,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
[5]李佩瑜编译:《中国拟出台新规允许外国公司在华设立合伙企业》,参见路透社中文网2009年9月3日。
[6]柯芳枝:《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篇5
关键词:自然人;解除代持股权;个人所得税;分析
股权代持是指实际出资人通过与他人约定,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持有方式。现实中,股权代持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实际出资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会解除股权代持,这时,税务问题就出现了。通常情况下,税务机关会按照股权公允价值要求转让方缴纳所得税;而实际出资股东会认为该项解除代持并未发生股权转让、也未获得转让所得,不应该缴纳所得税。下面,就结合一个实际的案例,对股权代持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案件情况介绍
某市甲公司,是由A、B、C、D、E、F等6位自然人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实际出资自然人为126人,其中有120人是通过上述6位自然人代持股权,而同时该6位自然人自身也为甲公司的股东),该公司持有某集团公司的40%股权,该集团公司又持有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20余家公司的股权。甲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对下属公司的投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业务。2015年该集团公司旗下又有另外一家公司准备改制后在A股上市。因A股上市需要股权结构清晰,最终穿透到所有的自然人股东,甲公司决定解除原有的股东代持行为。考虑到子公司需冲刺上市,短期内股权结构不宜发生变动等诸多原因,以及实际股东众多,为简化决策程序,拟通过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来解决上述代持问题。先由A、B、C、D等四位自然人设立了乙有限公司,然后由乙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连同上述126位自然人另行成立了X、Y、Z等三家有限合伙企业。这样甲公司的股东就为X、Y、Z三家有限合伙企业,126个自然人就全部装在了三家有限合伙企业之中。变更前后,上述126位自然人最终在甲公司的持股比例(或份额)没有任何变化。甲公司前往该市所属区地税局办理税务变更手续,区地税局认为上述税务变更的行为应该征收股权转让环节的个人所得税,理由如下:(一)该经济行为是A、B、C、D、E、F等6位自然人将所持有的甲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X、Y、Z等三家有限合伙企业,双方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且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二)在上述3个有限合伙企业中,乙公司是作为普通合伙人存在,工商登记中其认缴出资为1元,虽出资金额较少,但各位自然人所持有的甲公司股权结构及比例实质已经发生改变;(三)甲公司账面上有1,000万元的未分配利润,净资产金额已经明显超出原计税成本,因此需要按照“股息红利所得”先分配纳税后,再办理税务变更。
二、甲公司提出的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理由
甲公司认为本次股权解除代持的行为中,A、B、C、D、E、F等6位自然人将所持甲公司全部股权转让给X、Y、Z等三家有限合伙企业,不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理由如下:(一)本次解除代持而转让股权的行为,形式上是6位自然人的“股权转让”,实质上是代包括其在内的126位自然人持有(前期均有完整、清晰的代持协议);股权转让后,纳入3个有限合伙企业的还是这126位自然人,这些自然人最终仍承担有限责任,同之前在甲公司代持股其权利义务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二)本次形式上的“股权转让”,实质上未产生任何所得及增值,上述自然人并没有任何所得进账,在无所得的情况下,自然也不存在所得税的问题。(三)以前每个年度的股息红利所得,是以这126位自然人的名义进行个人所得税申报纳税的;此次通过转让给合伙企业解除代持后,仍将是以自然人名义进行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因此,在解除代持前后,申报主体未发生任何变化。(四)本次设立的3个有限合伙企业中,虽然乙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有1元钱的出资,但在合伙协议中有约定“普通合伙人不分配甲公司净资产及净利润”等条款,上述规定是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之有关规定的。其1元钱出资,纯粹是为了工商登记需要,由于其不分配甲公司净资产及净利润,因此,在合伙企业中虽有乙公司的存在,但并不改变甲公司实际上的股东结构及各股东的持股比例(这点也可通过合伙协议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印证)。(五)税收的立法原则之一是实质课税原则。按照实质重于形式,本次形式上的“股权转让”,并未改变甲公司原各位自然人股东实际上的股权结构及比例,因此,不能简单套用股权转让的有关个税征收政策。综上所述,甲公司认为,本次因实质上的解除代持而触发的形式上的股权转让,可适用《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67号)“第十三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股权转让收入明显偏低,视为有正当理由:……(四)股权转让双方能够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合理性的其他合理情形。”的有关规定,不征收此环节的“股息红利所得”的个人所得税。
三、税务部门确定的最终处理结果
甲公司认为区地税局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理由不成立,遂将此问题反映至市地税局。市地税局组织了区地税局、甲公司进行沟通,当面听取了解各方的陈述,并征询了省地税局的意见后,认为该项为解除代持而进行的名义上的股权转让行为,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并要求区地税局正常办理变更税务登记手续。四、本案取得不征税结果的核心关键点本案例最终之所以没有征收个人所得税,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整个代持的安排方面,做到了如下几点:(一)在代持之初,每个实际出资人均与代持人订立有书面的《代持协议》;在资金缴付方面,实际出资人有向名义代持股东缴付出资的银行流水证明,且名义代持股东也出具了收款收据;(二)在每年分红的时候,均以每个实际出资人的名义进行了股息红利的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三)最终设立有限合伙企业解除代持关系的时候,每个实际出资人的持股比例没有任何的变化;(四)合伙协议中约定有普通合伙人不参与有限合伙企业收益及净资产的分配权。五、实质课税原则下股权代持需要注意的问题实质课税原则是指依据纳税人经营活动目的和经济活动实质而非表面形式,以决定是否征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的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此,根据实质课税原则,自然人通过设立合伙企业,将自然人持有公司的股权变更为合伙企业持有,这一解除股权代持的行为,仅为公司实际股东股权登记形式的变更,股东无转让所得产生,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虽然股权代持的法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股东往往因为缺乏有利证据材料等种种原因,无法说服税务机关按照经济实质进行课税,最终被迫接受按照公允价格计税的补税决定。另外,如果名义股东处分登记于其名下的实际出资人的股权,善意第三人根据物权法善意取得该股权的所有权,由于缺乏相关凭证导致实际股东因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还存在所有权丧失的风险。基于上述因素,笔者建议纳税人要重视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安排或者改善:首先,要从交易架构方面避免或者减少股权代持行为的发生;其次,如果确实需要安排股权代持,一定要谨慎选择代持对象,并尽可能的将代持对象的权利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以减少未来解除代持协议时的潜在税务风险;再次,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应当按照实质课税原则,处理好各方面的交易凭证或者证据(如出资的资金流水凭证、公司利润分配凭证、个人所得税纳税凭证等),并妥善保管;最后,在需要解除代持的时候,应按照实质课税原则,与税务机关进行有效沟通,争取有利的税务处理结果;在无法说法税务机关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获取法院关于实际股东身份的确权判决,来最大限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营业执照 吊销(注销) 企业 房屋登记 分析
一、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的房屋登记
1、案例
不久前,笔者在办理房屋登记中,了解到某集体企业因某种原因被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但公章及法人代表签章均未销毁。之后不久,该单位法人代表还以企业名义与另一家企业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并约定“价款”交付后办理过户手续。对该企业是否仍然具备申请人资格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众说纷纭。归纳起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了,就表明该企业已经丧失了申请人资格,不能再从事处分自已房屋活动;必须先进入企业清算程序,经清算后还有剩余的财产再行分配给股东;然后由股东来申请房屋登记。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营业执照吊销只是不能从事工商部门核定经营范围的活动;并未丧失申请人资格;企业营业执照已吊销或注销后,登记在其名下房屋又按哪种登记类型办理?需要提交哪些材料才能登记?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登记办法》第七条规定:办理房屋登记,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申请受理审核记载于登记簿发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由此可见,除法律法规规定外,登记依申请进行,不申请不能启动登记程序,登记机构一般不主动,也不强迫权利人申请房屋登记;由谁来申请,也就是说谁才有资格提出申请。房屋登记所需要件也包括申请人身份证明。
3、产生的法律后果及房屋登记处理办法
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只是国家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的一种行政处罚手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之规定,企业当事人如对这种处罚不服的,还可以在法定时间内向有关机构提出行政复议,行政复议结论,未必是维持原处罚,还存在一定变数。如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企业营业执照被吊销,其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因未按规定年检的,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未开展业务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达6个月以上的,擅自变更经营范围的,利用企业名义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违法行为的;因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作深入分析。虽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会导致企业解散,公司一经解散按理应停止对外的积极活动,不能再对外从事经营活动,它与清算活动的完结一同构成法人资格的消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公司解散,依法应当清算的,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将清算组成员、清算组负责人名单向公司登记机构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条例》第七十五条规定:“公司在清算期间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的,由公司登记机关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条例》第七十六条规定:“清算组不按规定向公司登记机关报送清算报告,或者报送材料有隐瞒重要事实或者有重大遗漏的,由公司登记机关责令改正。清算组成员利用职权、谋取非法所得或者侵占公司财产的,由公司登记机构责令退还公司财产,没有非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下5倍以下罚款。”依据《民法通则》第三十六条:“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公司经公司登记机构依法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方可取得企业法人资格。自本条例实施之日起设立公司,未经公司登记机构登记的,不得以公司名义从事经营活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登记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经公司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公司终止”。依据法经[2000]24号函:“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应视为存续,可以自己名义进行诉讼活动”。由此可知,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丧失的只是企业经营资格,而不是企业法人终止,其民事主体资格还未丧失,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然存在。诚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会导致企业解散,公司一经解散应停止对外的积极活动,不能再对外从事经营活动,它与清算活动的完结一同构成法人资格的消灭。
二、企业营业执照被注销的房屋登记
营业执照注销登记是企业向公司登记机构主动提出申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登记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经公司登记机关注销登记,公司终止。”营业执照注销的企业表明其法人已终止了,也就是说该企业已不存在,意味着该公司已完全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它不但不能从事营业执照核定范围的经营活动,而且也不能从事任何民事活动,包括与任何单位再签署任何房屋转让协议。因此,不能再以被注销执照企业名义申请房屋登记。那么原登记在企业名下的房产又如何处理?一般公司在申请注销登记前,按法律规定已进行债权债务清算的;如经过清算后还有剩余的财产的,此时,如公司章程有约定;则按章程约定确定房屋权属归属;否则,由股东开会决定归属。如何进行房屋登记呢?是属于何种登记类型?需要提交何种材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不同企业性质来办理房屋登记。
第一种情形:按变更登记办理。个人独资企业财产过户到原自然人(原投资人)名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第十七条规定:“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继承。”也就是说,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是自然人企业,它在法律上的主体资格仍然为自然人,是投资人个人拥有个人独资企业财产权利承担个人独资企业财产责任的主体。凡是个人独资企业,企业的财产就是投资人个人所有。因此,个人独资企业名下房产过户到原投资人(自然人)名下,按变更登记处理;应提交材料有:房屋所有权证、工商部门出示企业注销登记证明、房屋登记申请书、申请人身份证件、经有关机构确认的清算报告等。
第二种情形:按转移登记办理;除个人独资企业外,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合伙企业、乡镇企业、各种合作企业、投资人(股东、合伙人、)人对企业财产不再享有支配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合伙人的出资、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据取得的其他财产,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也就是讲,出资者向公司投入资产,目的是为取得收益,其已不占有该项资产,不能再直接支配作投资的资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乡镇企业法》第十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设立的乡镇企业,其企业财产权属于设立该企业的全体农民所有。”第十一条规定:“乡镇企业依法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乡镇企业,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因此,公司名下房产过户到原股东名下,按转移登记办理;其提交材料应有:房屋所有权证、经有关机构机构确认的企业清算报告、工商部门出示企业注销证明、申请人身份证件、房屋登记申请书;
篇7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 实践 探讨
一、《经济法》课程在财会专业的地位
《经济法》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作为一名财会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会计核算技能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把握市场的动态,关注社会的发展。因为,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为使我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财会专业的知识更新得较快,而其中最快的就是经济法律制度。因此,《经济法》课程在财会专业中起着一个领航的作用,占据着一个指导的地位。学好《经济法》,学生在财会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就会比较容易地去进行思考和实践。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的“五个学会”
《经济法》都是法律条文,课程中大都是法律条文的解释,既枯燥又难于记忆。因此,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如何让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能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掌握大量的法律条文,又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财会专业的实践中去,就是我们授课老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握“五个学会”。
1、学会善于归纳和总结
例如:公司法律制度中,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一人有限公司、中外合资合营公司、外商独资企业等,在整个章节中要记的东西很多,如果单纯地按授课内容去讲授,学生只能是填鸭式的学习。为此,在学习完整个章节后,我们要把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做成一个表格,分别对以上公司的概念、设立条件、设立程序、组织机构等作一个归纳和总结。那么,学生记起来就容易得多,也容易把握一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学会对法律条文的理解
比如:怎样理解合伙企业法的特征之一——“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呢?我们可以举例来让学生理解。举例:如果a、b、c、d成立甲合伙企业,甲向乙银行贷款100万元,到期不能还本付息。
经过强制执行,合伙企业甲的全部财产只有40万元,则剩余的60万元,债权人乙方可以向a、b、c、d任意一人或数人要求还款,a、b、c、d任意一人不能拒绝。通过这样的举例,学生在记合伙企业特征时,就不会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知识点。
3、学会分析案例的条理性
案例分析是《经济法》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案例分析,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既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于分析中,又要把这个分析写好,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此,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案例中各项事件的先后,然后再根据事件的先后把分析有条理地写出来。
4、学会在遇到问题中思考
例如,在讲授合同法的主要条款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假如你和别人做生意要签订合同,那么应该如何入手呢?首先考虑的是什么?价格应该如何确定?在哪个地方履行合同?假如在执行合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可抗力应该怎么办?……通过这样的引导,一步步地把合同的主要条款讲授开来,既教会了学生遇到问题的思考方式,也解决了对知识点枯燥的记忆。
5、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比如,通过学习合同法,要求学生能写出一份简单的合同;通过学习劳动保障法,要求学生懂得在以后找工作或者工作中如何维权;通过学习会计法,要求学生学会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手续等。
三、《经济法》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篇8
(兰州大学 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100)
[摘要] PE,是指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募资,投资非公开交易股权,并在适时退出实现资本增值的基金,包括股权和创业投资。PE商主体一直为理论和实务界所热议,其核心即有限合伙制是否将取代公司制成为PE主流组织形态。本文立足于我国合伙制PE的实践,从决策权责配置、激励和约束机制、穿透税制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做出回应。
[
关键词 ]有限合伙制;PE;组织形态
1有限合伙制PE的市场情况
在我国PE市场中,公司制占绝对比重,有限合伙制次之,其他形态发展缓慢,占据市场份额非常少。但自2008年产生,有限合伙制PE快速发展,五年间数量和资产上分别增加了4775%和6550%,相当于同期公司制PE增速的22倍和25倍,或其他形态PE的60倍和52倍。一般而言,企业形态发展趋势是合伙到公司,然而在美国PE领域有限合伙却成为了最佳企业形态,著名的CVC、KKR都是有限合伙。结合我国实践,有人认为逆向演变正在我国发生,有限合伙逐渐成为我国PE主流形态。但从收益上看合伙制PE似乎并不具备优势,例如2013年,合伙制PE税前ROTA、ROE为5.47%和5.73%,而公司制PE为5.17%和5.84%。
2决策权责配置
在有限合伙的制度安排中,投资者即LP以让渡决策权为代价换取有限责任,GP以无限责任为代价换取决策权。这一权利对冲与责任置换既抑制了公司制PE中常见的信息不对称下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信托制PE中常见的管理人怠行职责问题,又保障了GP商业判断的独立和效率。
这种权责配置在我国受制于市场成熟程度、GP信义义务阙如等因素,产生了很多富于本土特色的实践,最显著者即由GP、LP和外聘法律、财会专家组成的进行终决的决委会,如东方富海Ⅰ期由2名GP、1名LP和1名专家组成决委会,嘉富诚由2名GP、3名LP和2名专家组成组成决委会。决委会客观上削弱了GP的决策权,专家引入有助于抑制恣意决策,同时又促进了信息的有效沟通,通过各方制约与配合,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各方权益,反映了本土有限合伙制PE融合公司治理内核的需求。但这一实践首先背离了人资两合的理念;其次存在权责失衡,不享有终决权的GP却要承担无限责任;最后还使LP面临突破避风港原则而承担无限责任的法律风险。
伴随PE的发展,决委会逐渐改变,如永宣由3名GP、2名LP组成,决策3票通过;东方富海Ⅲ期决委会完全由GP组成,LP相仿海外组成咨委会制约决委会。这些变化反映了PE市场日渐成熟,决策权责配置日渐趋近合伙的制度理念。
3激励和约束机制
3.1避风港原则
《合伙企业法》76条规定了排除LP实质参与合伙事务执行、保障GP的效率、独立与安全的避风港原则,但“未经授权以有限合伙企业名义与他人进行交易”和“给有限合伙企业或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行为与结果要件,使原则的适用未能达到立法预期:行为要件上,对LP通过间接决策实质参与合伙事务执行难以援引原则;结果要件上,危险现实化后再据此分担责任无疑是一种负和博弈。
3.2利润分配条款
3.2.1By Deal
By Deal是指退出即分配,国际惯例为先扣除20%的收益给GP,剩余按 LPA分配。因By Deal下亏损时由GP、LP按LPA分担,安全回收投资无保障,LP常就亏损或GP超约定回报要求回拨单位项目GP回报20%至共管账户,若其后盈利则GP原留存的20%划转GP名下,再按此项目GP回报的20%留存;若其后亏损则以GP原留存的20%为限弥补损失。
3.2.2By Fund
By Fund是指将PE存续期内退出集合计算,首先满足LP回收投资,有余再计算PE的IRR:IRR≤8%,按LPA分配;8%<IRR≤10%,8%按LPA分配,剩余归GP;IRR>10%,回报80%按LPA分配,20%归GP。
3.3对GP的激励和约束
除了上述诸条款,实践中还针对GP特别树立了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措施,包括规定LP查印财务资料和获取项目估值报告的权利与GP提交年度报告的义务;禁止关联交易、再募资;限制借贷、杠杆负债、为被投企业担保;设定GP跟投比例,在利益捆绑的同时防止GP在个别项目上投入过多精力或不能适时退出;限制权益转让等等。
4穿透税制
公司制PE最显著的缺陷在于双重税负,即须在公司层面和股东层面先后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而作为非法律实体的有限合伙则免于企业所得税,这就是所谓的穿透税制。
为了解决双重税负对公司制PE发展造成的阻碍,2007年,《关于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颁布,建立了应纳税所得额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可逐年延续抵扣、所得税不重复征收、股息和红利无须纳税等制度。但严苛的条件使这些税收红利实际不可得,并打击了实际享用抵扣的积极性,2007-2013年可享用抵扣额占应纳税所得额比例、实际享用抵扣占应纳税所得额比例分别只有30.73%和10.98%,实际享用抵扣占应纳税所得额与可享用抵扣额占应纳税所得额比例亦从79.85%下降到26.13%。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公司制PE承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综合近七年税收配套制度,实际承担税率为18.47%;股东层面,考虑到PE性质,基本上适用45%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综上,公司制PE收益中只有44.84%可以实际分配到股东手上。
相比之下,合伙制PE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在个人层面,税收规制虽未统一,但一般而言,GP和LP分别承担5%-35%累进税率和20%个税,加之地方留存税收返还,LP税负最低可降至13.6%。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初深圳地税局《关于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停止执行地方性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温馨提示》,LP必须严格按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征税,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且此次改革是对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的执行,亦即在短期内全国都将进行相同的改革。但即便如此,合伙制PE中可以分配到合伙人手上的收益仍比公司制PE高45%。
5基本结论
无论是有限合伙制还是公司制,组织形态仅仅是PE的形式,PE的盈利能力取决于这些形式下具体的决策权责配置、激励和约束机制、税负等核心制度,只有当这些实质方面契合了PE的内在属性,才或实现投资人和管理人的利益诉求以及PE的健康发展,否则只能惨淡出局①。但作为形式的组织形态与相应的核心制度在逻辑和经验上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便是有限合伙制PE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亦应正视GP信义义务阙如、无限责任实现路径模糊、软约束机制未健全等问题,而公司制PE税收配套制度与实质课税标准改革,以及各类资管计划等契约制PE新模式对项目和盈利空间的抢夺与压缩则对有限合伙制PE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竞争中,PE将日趋成熟,对此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其自由、平等竞争。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财政金融司,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2]刘龙飞.私募股权基金运作法律实务[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赵玉.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篇9
进入2008年以来,VC/PE背景企业IPO平均融资金额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第3季度仅为7449万美元,环比下降11.0%,创2007年以来新低。(见下图)
从IPO回报率来看,本季度VC/PE背景企业IPO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97倍,环比下降37.0%,同比下降73.4%。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受挫,投资回报率同样创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见下图)
深圳中小板IPO 数量
达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
2008年第3季度,共有18家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数量环比减少48.6%,同比减少56.1%;融资金额19.88亿美元,环比减少59.4%,同比大幅下降86.7%。深圳中小板IPO数量和融资金额环比均大幅下降;上交所IPO数量与上一季度相比略有下降,融资金额同比大幅减少。其中,深圳中小板仅有17家企业IPO,数量为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融资金额为10.32亿美元,环比减少50.7%。
本季度,深圳中小板和上交所IPO数量占境内IPO总数量比例与上季度持平。从融资金额上看,深圳中小板IPO融资金额占境内资本市场融资总金额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3.3%上升至52.0%。上交所IPO企业数量略低于2008年第2季度,但是IPO融资规模明显小于上一季度,融资金额占境内资本市场融资总金额的比例下降至48.0%。(见下图)
本季度中国企业境内IPO行业分布较为平均,涉及11个行业领域。其中,制造业企业境内资本市场IPO数量7家,在所有行业中数量最多。制造业企业IPO数量占境内IPO总数量39.0%,较上季度相比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见下图)
从融资金额上看,能源及矿业占融资总金额比例锐减,由上季度的59%下降至8%。制造业取而代之成为占境内融资总金额比例最高的行业。大盘蓝筹中国南车在上交所挂牌上市,其融资总额达到65.4亿人民币(9.56亿美元),占境内制造业融资总额的78.3%。(见下图)
2008年第3季度,境内资本市场IPO企业广泛分布于11个地区。四川企业境内IPO数量大幅增加,占据境内企业IPO数量榜首。从融资金额上看,北京所占比例达到境内IPO融资总额50.0%。(见下图)
境内资本市场IPO
平均融资额低位徘徊
2008年第3季度,VC/PE背景企业境内资本市场IPO规模环比大幅下降。其中,IPO企业数量为3家,且均在深圳中小板上市,IPO数量环比减少72.7%,同比减少80.0%;融资金额1.42亿美元,环比减少81.4%,同比减少97.0%。从平均融资金额上看,深圳中小板平均融资金额4723万美元,同比减少47.7%。本季度上交所和深圳主板没有VC/PE背景企业IPO。(见下表)
进入2008年以来,VC/PE背景企业境内资本市场IPO平均融资金额一直处于低位,且波动较大。本季度VC/PE背景企业境内资本市场IPO平均融资金额仅为4723万美元,环比减少31.9%,规模大幅低于去年同期(见下图)。
二级证券市场疲软,市盈率偏低,证监会压缩企业IPO规模,限制股市扩容等因素都使得平均融资规模不断下降。
从融资金额分布上看,本季度有2家企业IPO融资金额在0.5亿美元以下,融资金额在0.5~1亿美元之间的仅有1家。其中,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在深圳中小板IPO,融资5.12亿人民币(7500万美元),为本季度VC/PE背景中国企业境内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最高。
本季度深圳中小板P/E继续下跌,IPO企业数量环比大幅减少。相比2008年第2季度,本季度深圳中小板P/E下跌25.2%,为2007年第2季度以来最低水平。中国证券市场进入2008年以来,市盈率一直呈现不断下挫的趋势,不确定的宏观经济以及次贷及信贷危机等负面因素影响,都使得原本计划上市的企业无法进行或将融资计划延期。(见下图)
本季度,仅制造业、IT、家居建材行业企业实现境内资本市场IPO。从融资金额上看,制造业企业融资金额占境内IPO融资金额53.0%,较2季度相比下降27.2%(见下图)。从IPO企业所在地区上看,四川有2家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占IPO总数量67%。
制造业作为基础雄厚的传统产业,在运营机制、商业模式、盈利预期等方面都拥有新兴产业无法匹敌的优势。特别是在国内现行的证券市场核准发行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兴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通过境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因此,境内IPO行业主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产业多选择经济体制环境健全的境外资本市场进行IPO,尤其以香港主板最受境内企业青睐。
2008年第3季度,境内资本市场VC/PE背景企业IPO平均投资回报率有所回暖,达4.85倍,环比上升23.8%(见下图)。在二级证券市场疲软的情况下,本季度IPO平均回报率能够有所上升主要是出现回报率超高的个案直接拉升了整体水平。现有的市场状况很难给予上市企业较高市盈率,同时投资机构对企业上市前的估值也逐渐降低,企业IPO的投资价值无法得到体现使得市场对于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减弱,造成投资者信心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亚商资本成为本季度退出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仅有的三家VC/PE背景企业IPO案例中有两家来自该机构。特别是卫士通成功上市,IPO投资回报率高达13.26倍,对于本季度IPO平均投资回报率起到拉动作用。但考虑到亚商资本的超高回报是基于其长达8年的投资周期,该项目内部收益率为37.6%。
其它项目IPO投资回报率仍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例如本季度家居建材行业回报率为1.02倍,而制造业仅为0.27倍,均远低于同期水平。(见下图)
境外资本市场IPO
VC/PE首选香港主板
2008年第3季度,VC/PE背景中国企业境外资本市场IPO数量、融资金额均有不同程度减少。VC/PE背景境外资本市场IPO数量为4个,环比减少33.3%,同比减少73.3%;融资金额3.80亿美元,环比减少7.3%,同比减少90.7%。从IPO地点上看,境外资本市场IPO企业主要集中于香港主板。(见下表)
VC/PE背景境外资本市场IPO企业平均融资金额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本季度平均融资金额为9494万美元,环比下降30.7%。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标从2007年第2季度开始大幅下跌。2008年依然保持跌势,截至第2季度已累计下跌超过60%(见下图)。平均融资金额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导致的全球证券市场大幅波动,市场流动性下降,IPO规模不断被压缩所致。
从融资金额分布上看,本季度融资金额5000万美元以下居多。其中,山水水泥在香港主板IPO,融资金额达到2.37亿美元,为本季度VC/PE背景中国企业境外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之最。
香港主板P/E比率自2007年第4季度以来持续下降,IPO企业数量同样大幅波动,整体规模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的减少。相比2008年第2季度,本季度香港主板P/E下跌18.5%,跌幅低于2008年第一季度。VC/PE背景中国企业香港主板IPO数量2个,回归2008年第一季度水平。(见下图)
2008年以来,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威胁全球资本市场。以美股为首的世界主要证券市场均呈现不断衰弱趋势,海外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企业的吸引力将持续减弱。同时,国内证券市场的疲软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可以预见,2008年第4季度,投资机构在纽交所、纳斯达克等海外资本市场的IPO退出仍将极为有限。伴随着市场的不景气,机构VC/PE化投资趋势将会显现,多数投资者将放缓其投资企业上市计划,以等待经济回暖。
■链接
2008年《股票上市规则》发行人锁定期的修订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了2008年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并于10月1日起正式生效。新规则规定“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这意味着对于在发行人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招股说明书前12个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股份的持有人,要求其承诺不予转让的期限由36个月缩短至12个月。
此外,关于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自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后持股36个月的限制,新规则允许其自公司首次公开发行1年后,在转让双方存在控制关系,或者均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情况下,经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向交易所申请,可以转让其所持股份。
上述修订意味着参与上市前股权投资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等机构投资者的锁定期缩短,其通过IPO退出的限制被放宽。
股东为有限合伙企业的公司上市暂停审核
9月中旬,证监会发审委在对保荐人的一次内部培训中表示,由于有限合伙企业不属于法人或自然人,尚不能开立证券账户,因此目前无法核准有限合伙企业入股的公司发行上市。今年以来,已经出现过拟过会公司由于股东为合伙人而被发审委打回的情况。保荐机构如果遇到这类情况,只有采取劝股东改制,或者改为自然人持股的形式。鉴于2007年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实施以来各地以设立了多家有限合伙型的VC/PE基金,一旦所有的涉及有限合伙企业股东的企业都无法通过发审委审核,那就相当于封闭了国内有限合伙型VC/PE基金的IPO退出渠道。
《证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投资者申请开立账户,必须持有证明中国公民身份或者中国法人资格的合法证件。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现行的《证券帐户管理规则》也有类似规定,没有为合伙企业开立证券账户设置操作规则。这成为有限合伙企业开立证券账户的技术。
篇10
今年8月以后,存在20年的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1992年,我国陆续批准设立了4家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下称“德勤上海”)和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后来被业内称为“四大”的合作期限为20年。
时至今年,20年期限快到了。
6月5日,商务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修正案)》(下称“注会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注会法征求意见稿删去了现行法关于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的规定。与之相对应的是,5月10日,中国财政部、工商总局、商务部、外汇局、证监会联合的《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正式实施,为“四大”本土化转制指明方向。
目前,“四大”已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开设25家分所,其业务收入占中国会计行业总收入的1/4,高端审计业务收入的1/3。
虽然承诺20年后将按国际惯例实现本土化,但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四大”却正在遭遇不小的麻烦。
中美监管夹缝中的“四大”
全球性会计企业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优势,一直为“四大”所津津乐道,但在另一层面上,优势正在变成麻烦。多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因财务违规而被暂停交易,负责审计的“四大”均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之列。
标志性案例发生在负责多家在美上市客户审计的德勤上海。5月9日,SEC宣布总部位于上海的德勤上海。理由是在SEC正在进行的一项公司舞弊调查中,德勤上海拒绝向SEC提供审计底稿。(外界疯传其涉案公司为涉嫌财务欺诈的东南融通,而德勤上海方面向《中国经济周刊》对此予以否认。)次日,德勤上海发表声明称,已在中国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竭尽所能配合SEC的调查。
德勤上海在声明中强调称:“此次诉讼仅针对德勤上海未能提供相关文件,而并没有质疑德勤上海的审计服务质量。该诉讼不会影响德勤上海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而“SEC采取最新行动的原因仅仅在于中美两国法律存在的冲突与差异”。
上海市万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龙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德勤上海虽然是一家中国公司,相对美国而言属境外公司,但是从德勤上海为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客户提供审计服务来看,其显然已在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注册。因此在SEC提起对德勤上海的诉讼中,德勤上海必须认真应诉,否则将面临不利后果。
王龙杰认为,这个诉讼的流程会较长。从法院受理至今已有9个月,目前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从技术上讲,涉及法律冲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美国考虑问题历来以自身利益为重,且在美国《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对于境外事务所审计工作底稿的提供有明确的规定。在类似的案件中,美国联邦法院的法官已经表示,该起案件中“涉及美国的国家利益是明显的,而中国国家利益问题则存疑”。因此,王龙杰预测,本案结果对于德勤上海来讲不乐观。
“一旦SEC最终调查发现德勤上海在审计工作中有失职(假定有失职),那么根据《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PCAOB有权对过失、初犯的相关自然人处以10万美元以下罚款,对于单位处以200万美元以下罚款。对明知故犯、屡犯的个人处以75万美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500万美元以下罚款,并可吊销执照。SEC对PCAOB作出的处罚,可以加重或减轻,并且不排除可能面临的民事赔偿。”王龙杰表示。
谁的秘密
6月12日,德勤上海方面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书面材料指出,如果中国满足美国所谓完整的监管要求,那就等于要将国家信息彻底向海外敞开,这样的风险是任何一家政府不能接受的。“从整个世界范围看,还有其他国家跟我们采用类似立场或完全相同立场,如:丹麦、德国和法国。”
有业内人士指出,跨境审计纠纷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两国的法律,国家监管体制和理念存在差异、审计的准则及跨境监管缺乏进一步的协作等。这牵涉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甚至是外交。中国须建立更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提防个别国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鼓吹的某种“阴谋论”。除此以外,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也需要加快国际化步伐,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化的游戏规则的制定中。
事实上,中美两国之间在市场监管方面合作一直在进行。2011年,PCAOB和SEC曾赴京与中国证监会商讨对跨境审计的监管,但这些努力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王杰龙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中美之间签订双边协议,采取变通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双方互派联络员,互相提请对方监管机构协助检查各自所辖的相关机构,列出所核查问题清单,在对方行使调查职能的进程中,本方联络员到场实地沟通等等。
“德勤并非唯一一家,‘四大’的客户都在被调查名单之列。”“四大”内部的一位人士表示,类似的案件必然将影响“四大”为赴美上市中国企业的服务以及为美国在华企业的服务。如果问题未能通过外交途径得以解决,此次诉讼将有可能成为SEC类似诉讼的首例,从而影响到中国整个审计界。
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法》有项较为笼统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在执行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而在注会法征求意见稿中,新增了“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境内外机构和个人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的规定。
本土化不是向低看齐
中美监管的“冲突”可能给“四大”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据另一位“四大”内部人士说,“事实上,随着中国本土审计业务的逐步放量,‘四大’的本土业务量有望攀升;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赴美上市业务渐趋变冷,‘四大’正在收缩赴美上市业务,同时转战本土市场。”
6月8日,德勤有限公司(Deloitte Touche Tohmatsu Limited)在上海举办年度领导会议——德勤全球大会。会上,德勤有限公司宣布,将于未来3年向战略市场投资总计7.5亿美元,这其中, 4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投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市场。
投资增加的同时,本土化转制已经提上日程。
5月10日,《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正式实施,“四大”将依照中国法律,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与中国本土事务所在统一市场规则下公平竞争。虽然有诸多过渡性的安排,但转制后的事务所必须与国内其他大型事务所一样在人事、财务、业务、技术标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做到实质性统一。
毕马威中国主席、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法定代表人姚建华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目前毕马威中国96%以上都是本土员工,今后将加大在华培养本土多元化人才的力度。
普华永道方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多年来,公司一直通过积极培养本地人才和选拔本地合伙人的方式进行本土化实践。我们将继续与财政部及其他有关部门紧密协作,确保在中国现有的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成功转制,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
德勤上海在给《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书面材料中表示:转制方案进一步强化了事务所的执业责任,有助于增强事务所风险防范意识;同时,转制后的事务所必须与国内其他大型事务所一样在人事、财务、业务、技术标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做到实质性统一,有助于提高事务所质量控制水平。
针对“是否存在对本土审计质量下降”这类担心,德勤上海方面表示:在转制后,对于出现重大失误的合伙人,如失误性质属故意,对其追究的将是无限责任。这样一来,对合伙人的专业水准和诚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会计师注重诚信和审计质量。
分析人士称,“四大”转制更多是机制和内部管理上的变化,将与本土事务所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有助于中国本土事务所更快发展。但“四大”的品牌和影响力,都不会因此截然改变,虽然近几年“四大”与本土事务所的差距在缩小,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特殊的普通合伙
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普通合伙人组成,依《合伙企业法》核准注册,当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时,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实体。
中国大陆合伙人得益“四大”转制
根据《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规定,转制后的事务所合伙人应遵循——
合伙制: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事务所,总所可以沿用原事务所字号。
合伙人:应当有25名以上符合条件的合伙人、100名以上的中国注册会计师,以及等值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的出资。合伙人的年龄均不得超过65周岁。
精品范文
10合伙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