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专业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专业的知识

篇1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生态体验论 职业道德教育导引者

论文摘 要: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种类之一,这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学院素质教育平台将道德教育生态体验论融入其中,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力求在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建立新的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专家学者在思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而社会在疑惑: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国际上建筑师的道德标准与各行业的标准却是一致的。199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道德标准的推荐导则》,作为各会员的精神和行为约束[1]。不难看出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对建筑活动充分的理解,应先基于以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先行辩识。

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我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全票通过和历年毕业生就业、还贷率双100%的成绩下,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高要求是社会衡量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标尺,是衡量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的标尺[2]。为了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学生中推行德育教育新理论,从“吸收、反馈、回归”三阶段完成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而学院院学生屡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形成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这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注重生态体验论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导引者”转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提出德育教育应从知性论到生态体验论。“生态体验论是将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景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 [3]生态体验论将“职业道德教育者”改为“职业道德导引者”,把“职业道德受教育者”改称为“职业道德体验者”,导引者亦是体验者并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中,主动和被动的去影响周围的学生和与环境形成共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道德教育的矛盾性和共享性的不断转化从而获得不断向前的动力。知性论中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则强调“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做了什么。具有共生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将让师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将不断提高体验者和导引者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

二、将第二课堂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人文底蕴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师生平等轻松交流的生态体验平台。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高低年级培养目标的异同性,狠抓低年级的职业理想渗透教育模式和高年级的职业理想引导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学初,精心组织和开展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辅以心理引导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纪的大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性。每学期组织的文艺晚会、设计竞赛、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专业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通过人文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经历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态体验三阶段,而触发内心的感动,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生活,开辟教育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为载体,以“三下乡”支教活动、科技扶农等系列主题为主要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群体活动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理想。在党员帮扶活动中,建筑学院社会实践队凭借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辟了大学人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的新途径。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组合而成的实践小组,对因工业建设而失地的农民住所进行农家乐改造设计,使失地农民成功转型成以经营商业为主的城市居民,此举改变了农户经济收入模式,使农民月收入由1200元/月增加到4000元/月,创建了科技扶农的新途径,而搭建学生专业实践的新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时,建筑学院还积极建立一系列的大学生实习及就业推荐机制。利用暑期和大五实习,将学生的课业进修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用人单位甚至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接触。同时,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广泛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合作,广泛的给予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学院学生培养成在理论、实践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建筑专业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5-01

一、当前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进度难以统一

近年来,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由于受兴趣爱好、教育条件、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类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差异很大。从整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学生:一类是学生成绩较差,在普通升学考试中的成绩不理想,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来职业类院校学习一技之长。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薄弱,并且由于是家长劝说下的选择,因此厌学心理也比较严重,对于建筑类专业的学习困难度较大。另一类学生则是处于自身专业爱好,希望通过接受建筑类专业知识教育,习得一技之长,能够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工作。这类学生虽然底子薄弱,但是学习动力较为充足,因此学习进度也更快。因此,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导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致,教师如何寻找教学平衡点,成为当前影响建筑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关键。

2.片面重视理论教学,培养形式过于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建筑类专业包含许多基础性、概念性的理论知识,这也是学生今后进行深入学习的必要基础。但是作为职业教学来说,其教学特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明确专业教学定位,制定长远发展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其教学定位应当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能够更加顺利的毕业求职。以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为例,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为学生今后进行更加深入的行业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教育期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使学生真正发展为应用型人才。从职业教育院校本身的发展来看,只有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才能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提供方向。现阶段,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改造,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建筑类工程,这也为当前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相关专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出一批现代化、综合化的建筑技术人才。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建筑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机械装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职业院校所使用的建筑类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关注前沿技术发展,从而在专业教育中教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从学校方面来说,要加强对教师技能知识的重视力度,以实际行动为教师进修提供必要保障。例如,可以定期开展针对建筑类专业教学教师的培训活动,聘请企业专业来校讲座,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此来丰富和充实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职业类院校还应当为教师提供实训机会,鼓励教师提供去企业锻炼。这种校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使教师了解当前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优化建筑专业知识教学提供了经验基础。

3.借助先进教学工具,提升专业教学效率

考虑到建筑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必须要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建筑类教学课堂,教师以教材为基础,采取说教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建筑模型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穿插一些相关的世界建筑欣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计算机技术与建筑专业的融合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今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有积极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一、概况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入选为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确定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大学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1]这些要求对于青岛农大2011年成立的建筑学专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也因此获得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好机会。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之一,其建设发展非常重要。在多方调研了兄弟建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后,农大综合考虑了自身的实验室基础、经费以及建筑学的建设阶段等因素,经过研究将实验室发展方向定位如下: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实用性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并考虑以后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及变化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城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于2006年进行了建筑工程与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2008年进行了装饰工程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加上较早的土木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课程实验基础。基于此,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将通过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整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基础条件资源,实行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重组,组建运行高效、体系完备的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结合,将加速形成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推动实现我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建筑业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首先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并形成辐射作用,面向学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一个完善的实验研究基地,为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学实验室发展需要、存在问题

1.发展需要。由于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所学课程既有工学类课程,又有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缺乏实验教学环节,可以说课程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对实验室的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建筑物理实验室,能够满足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实验室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和设备测试环境的能力,认识物理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情况,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为建筑设计这门贯穿学生五年学习的专业主课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设计的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物理课程和实验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对于热工、声学、光学的掌握和深刻认识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也需要进行热工、声学和光学的实验,将两学科实验设备进行整合设计,资源共享,就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建筑学中的建筑初步、建筑设计、模型制作与造型、城市规划等课程,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园林建筑和设计等课程均需进行模型制作的实训和日常辅助教学的模型制作,通过模型实训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形体,而良好的形体造型能力又为以上专业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因此,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十分必要。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必将为良好的教学和培养具有动手动脑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和优越的条件,而现代性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发展使学生从单一的教学环节走进一个现代化、多元化教学环境,对结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存在问题。建筑学专业是我校2011年新上专业,目前建筑工程学院仅有一个装饰专业的小模型制作室,但设备少且陈旧,完全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对模型制作的教学要求。学校尚无独立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只可共享部分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理实验设备缺乏。

四、建筑学实验室发展思路

建筑学实验室建成后,将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实现大设备共用,小设备人员化,实验效果最佳化的思路,建造以“建筑物理实验”中的热、工、光学的实验环境和以“建筑模型”的实践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

1.总体思路。自名校工程建设以来,学校从各个方面加以提高,也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2012年,学校拨款建设新上专业实验室,考虑在依托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学必须的实验设备,将其整合为建筑造型类实验室和建筑技术类实验室。

对于建筑技术类实验室,依托土木工程的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建环专业的部分环境检测设备,建设建筑学建筑物理实验室,包括建筑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三方面,因设备用房有限,暂且放置在一个大实验室内。对于建筑声学实验室的消声室和混响室,因对用房有特殊要求,没有条件建设,将在未来新建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预留用房。

对于建筑造型类实验室,由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竞赛等各阶段均涉及到模型制作,为此,这次建设将模型实验室列在了建设之中,引进了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模型切割机、特殊材料和常用的泡沫切割机,基本满足了初建阶段的需要。此外,原本需要部分费用来建设展板展示室,最后经过斟酌,限于经费和展示厅所限,最后决定展板类借助于学校教学楼道进行展示,只购买部分展具,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可以将这种展示扩大到整个校园。

2014年,学院成功申请了建筑学实验室建设的专项课题。2015年,考虑到依托土木专业的CAD实验室不足以满足建筑学对于计算机使用的需求,投资20万元用于CAD室建设,另投资部分费用用于建构模型工具的购买。近些年来,山东省开展了很多木构竞赛等活动,因此希望通过这些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模型制作和构造等的学习。

在此期间,还建设了建筑学图书资料室,购买了投影仪、照相机、模型工作台等配套设备。至此,建筑学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能保证完成本科教学工作,然而在某些实验开设方面尚不具备条件,与对专业教学的创新性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的建筑学实验室相比,综合实力还稍显薄弱,特色不足,在建筑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支撑及促进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对学科发展和将来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及规划是必要的,要做到当前有所需,规划有所依,发展可持续。未来,学院还将在建筑技术类实验室方面发展相应的建筑构造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建筑信息技术实验室、完善建筑声学实验室等,逐步向科研实验室迈进。[2]在建筑造型类实验室方面将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和综合造型技巧。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迈进。

2.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土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汇合领域。[3]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我校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融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综合教育。除了应用本学院这些专业已有的结构、力学、材料、环境等实验室资源条件外,还将不断挖掘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园林与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的实验室资源条件,将资源做到物尽其用。积极开展与规划设计单位的办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实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实验室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供条件。实验室建设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运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4]为将来发展优良的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奠定基础。

4.建成后的实验室将发挥如下效益。①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及其他学院中4个专业、1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可以满足以上专业的学生在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模型实训等方面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②作为建筑学本科主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③作为建筑学、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辅助教学基地。④配合建筑相关学科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形体研究以及造型展示。⑤作为青年教师积累知识、实践锻炼、技术创新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的硬件平台。⑥面向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篇4

一、借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契机,实施课程改革与创新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为适应建工专业“培养建筑工程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题组借助碧桂园企业办校的优势,学院政策、资金的支持及建工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契机,以校内在建宿舍项目中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取项目导向为主,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辅。将抽象理论知识具体化、实物化,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在学习什么,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干什么、要怎么干,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

二、依据专业岗位职务能力需要,构建面向施工的项目课程内容

课题组在总结已有《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等岗位群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参照2012年住建部颁发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优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为核心,以“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培养”为原则,对传统《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

传统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结构抗震》四门课程的内容,或将其进行删减整合而成,其中多数篇幅都在介绍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和原理,只有少部分章节涉及结构构造、平法识读。相对当前的最新行业发展,这些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培养、发展需求。为此,课题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将学院在建宿舍工程的结构施工图纸识读、应用贯穿教学始终。整合、弱化或删除部分复杂且不常用的理论知识,取消公式理论推导,主张公式会用即可,将教学重点由构件的设计计算转向结构平法施工图的识读,强调“轻理论,重构造”,同时课题组将国家、行业、碧桂园企业标准、最新结构设计规范、职业资格岗位证书考核内容等融入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实训项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相一致(表1)。真正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工作的内容是学习[2],学生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三、根据课程与学生特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及《建筑结构》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困难等特点。课题组改变了传统《建筑结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高度融合,给学生提供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

根据在建宿舍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教师提供一个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链接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整合资料、现场实地考察,最终以“技术员”身份对现场图纸、结构构件配筋、构造要求等进行技术交底。教师主要是将学生有争议的问题、重点链接知识等进行强调、补充说明,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实行双向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课堂接受者,而是积极地课堂参与者,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二)情景模拟

学生按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分组并模拟工程“图纸会审”,全面细致地熟悉、研读结构施工图纸,提出问题并请组内有关人员进行解答,最终形成图纸会审记录并交由其他与会单位会签形成会审纪要。教师则对“图纸会审”全过程指导监督并针对每个小组会审纪要进行点评、答疑。

(三)现场项目教学

以学院在建宿舍工程施工现场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工程施工配合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紧跟现场工作需求。通过四步培养法:“学生看师傅干、模仿师傅练、师傅带着学生干、学生独立工作”[3],实现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中做”“做中学”,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

学生可利用校内网络浏览大量宿舍施工现场图片、视频,或利用其他网络视频、微课资源等,将建筑梁、板、柱、基础、楼梯结构施工图及平法标注与工程实际施工照片、视频相对比,实现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融合发展。

(五)课程设计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在建宿舍框架梁纵向配筋大样图、边柱和中柱配筋大样图、楼板荷载计算书、配筋图及钢筋配料表等。最后采用计算书、图纸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对不合格学生重点辅导。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自学能力。

(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充分发挥大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校级、省级及国家级技能竞赛,如院级专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选拔赛、“高教杯”“鲁班杯”、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等。让学生从比赛中体会成就感,形成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强化专业能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发挥课程考核导向作用,实施“真实化、过程化”课程考核

为了能够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学质量[5]。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课程设计四种方式。考核过程中遵循“能力为主、知识为辅;应会为主,应知为辅”,其主要评价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将“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1)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

(2)理论考核。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结构构造、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方便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反思,完善课程教学。

篇5

【关键词】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正在高速发展,建筑领域也蒸蒸日上,在这个新时期,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对教育的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更好地为建筑行业服务。

一、中职建筑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现代建筑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密集的劳动技术以及多种工种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到建筑工程中,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的投入。因此,若想完成复杂庞大的现代建筑工程,需要素质优秀的工程团队的加入,通过全面的技术人员以及充足的劳动力以及严格的管理,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并有效地控制工程的成本。因此,建筑工程中需要各种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合,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效果。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建筑专业一般都是通过以一套较成熟的专业教材为核心,在两年内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并在其间进行一些职业实习培训,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大多在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无法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科基础知识薄弱。另外,学校在技能培训方面投入力度不足,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过于简单、过程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发展,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无法达到岗位要求。教学与实训内容没有跟上岗位的实际需求,导致教学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很好地达到职业岗位所需的标准,使得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很好地融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在实际的职业操作中常常出现问题与错误。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以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建筑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制定具有时代性的教学计划,为建筑领域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中职建筑专业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建筑专业缺乏兴趣,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致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了专业知识薄弱的结果。因此,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只有使学生对建筑专业知识有了兴趣,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学生将学业当作负担的思想,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快乐,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在中职建筑专业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职学生基础大多参差不齐,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分层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对不同档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学到知识,从而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需要及时地进行学习反馈,通过反馈结果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改进。另外还应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可以充分地将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更好地对知识加以巩固。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2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对于新时期的中职建筑专业来说,学习方法变得更加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完善,在假期时间通过亲身走进工地体验施工过程来达到专业技能培训的目的,使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课堂也与传统课堂有了很大的不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使得现代课堂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更加形象具体地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被动教学模式,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录像、实验、现场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建筑专业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时期,中职建筑专业需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学校教师的不断努力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于建筑学知识的兴趣。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提高我国的建筑领域水平。

【参考文献】

[1] 方雪珠.中职建筑专业MES模式教学改革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 2011(11):20-22.

篇6

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策略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指针对建筑内、外部装饰工程进行设计、造价、选材、施工以及管理、监测等的职业技术、技能,涉及了多种领域的学科内容,这就让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有着更为广阔的选择面。但是,建筑装饰专业不同的就业方向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想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学生就应该尽早找准职业定位。通过职业模拟,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专业的不同就业方向,针对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找准职业定位。

一、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内容浅显,课程形式枯燥

现如今的建筑装饰专业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心理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免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产生较大差距,出现学习内容较为浅显、实际应用不强的问题,也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许多建筑装饰专业的课堂教学形式极为枯燥,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在实训课程中仍然以讲台为视觉中心,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实训课程往往也存在真实性较低的情况,学生难以综合艺术、技术、经济等多方面实际因素,导致了艺术构思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的体验度不高,更难以获得丰富的职业经验。

(二) 师资配置水平低下,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低下,也是造成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实训课程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许多都是年纪轻或经验不足的教师,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工作经验,而是毕业直接任教,他们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对自己真正工作经验的总结,而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指导,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职业生涯的理解和设定。

(三) 企业与学校缺乏有效沟通

建筑装饰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面,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实践工作机会,但是这种合作却缺乏深度沟通,导致企业的主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在关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由学校进行设定,企业是没有话语权的,无法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除此之外,许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与学校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而学校则过于追求人才培养的“零适应期”,两者没有形成有效共识,无法形成长久、稳定、深层、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二、 建筑装饰专业“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在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剖析所实践专业,向学生完整的展示相关专业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将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更为直观的工作体验。通过“职业模拟”这一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动的技能演练,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一些实际职业案例融入到教学当中,和学生从专业全面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在进行《装饰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室内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和内容进行完整的讲解,并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建筑装饰工程的任务承揽和完结,并通过“职业模拟”手段,让学生对室内设计师的工作产生体验式的直观感受,培养职业热情和学习兴趣。

(二) 构建“双师双导”的高品质教师指导团队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构成学生的实训阶段的教师指导团队,有效弥补了学校实训教师经验不足等问题。在“职业模拟”过程中,学校教师侧重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企业教师则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训练,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加强学生对职业定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与此同时,让学生的实习工程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由双师共同指导,加深学生的理论深度和操作强度,在完成毕业作品后,学生可以进入实习企业继续就业。

(三)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深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模式,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学校应该在企业的指导下,制定相关的学生培养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让教学更具实践性。在教学评估方面,学校可以引进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模式,充分结合行业实际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坚定,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进行“职业模拟”过程中,学校可以将合作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引入到实训课程当中,加强了职业模拟的真实性,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技能指导,确保了工程项目的质量。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装饰是一门广泛涉及多门学科,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学校在对建筑装饰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应该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职业模拟”模式,让课堂教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职业体验,缩短学生在就业后的适应期,从而不断提高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淑婷,马永良.高职“PSP双向反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属于一个比较强大的系统工程,当前的媒体形式比较多,资源数量也比较大,对于质量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具有众多的参与者,使控制和管理得到有效的化,这样一来,才会建立完整的、高效的系统,可以使参建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使建设资源库的进度和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一、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属于一种数字化的专业网络平台,可以有效的满足高职教育和企业培训以及行业技术推广等各种需求,使高职院校的师生和在职人员可以有效的检索资源,查询信息,下载资料,完成教学方面的指导,使共性以及个性的服务得到满足,使各种优质的资源得到共享。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的主要目标指的就是利用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准确的定位,并且对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给予准确的把握,使其可以保持在建筑技术发展水平上,利用系统设计和先进技术和开放式管理等各种方式,关键内容就是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建设出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可以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进行推广,使各种有效的资源得到共享,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得到有效的带动,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质量得到整体的提升,也会因此将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为相关的岗位人才的技能得到更新和提高,高职学生在岗位接受再教育的时候,使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可以得到更多的服务。

二、 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路

进行系统的设计,设计栏目,给予顶级的系统设计,要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以及专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方案。

实现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行业企业进行联系,建立有关资源收集和开发以及运行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以行业企业的技能人才标准为基础,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且结合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对教学的过程进行设计。紧密的结合教学资源和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素质。

以共性为主要内容,还要兼顾着各个方面个性的特点。对于不同地区和院校的特点需要得到兼顾,对于不同学习者的差异需要充分的考虑,资源的多层次和多元化需要得到重视,对于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共性和个性得到有效的结合。

利用网络进行运行,实现不断的更新。使用者利用网络技术,可以非常方便的就开始查询和浏览,对需要的内容进行下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还可以进行讨论和答疑以及交流等等。以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为基础,对其发展不断的进行更新。

建设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的标准库,主要是为了提供有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等。建立网络课程库。主要提供就是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课件以及实践教学任务书等各种资源。建立职业资格的认证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关未来桌子也发展的各站需求,提供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试大纲,还包括注册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的考试大纲,除此以外,还包括各种模拟试题。建立专家库,针对高职院校的优秀教师和企业技术专业的基本信息等,设置相关的专家讲坛,建立具体的专家答疑的栏目。建立就业指导和资讯库,这个方面主要包括企业介绍和网站链接,还包括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三、 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分析

(一) 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好的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立需要利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方式,根据职业岗位的分析,遵循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利用校内外的实验和实训等方式,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引进来,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改革,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得到改革,对于各个高职院校改革的先进经验进行吸取,使教学项目和施工项目实现一致性,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明确当前改革的动态和经验,建立人才培养的模式。

建立教学资源库,这样一来,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案例,还要对行业技术发展的动态进行掌握,对于其他高职院校当中优秀的教学经验进行学习,使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使专业的实践经验得到有效的增加,与此同时,还要使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责任心得到强化。利用这些优秀的素材资源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可以更加具备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可以融入到工程实践当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充满着主动性,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 提升教学素质,实现良性循环

建设教学资源库,通过企业专家合作和企业调研实践等方式,使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建设和使用资源库,需要结合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利用行业一线的最新技术,使校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得到丰富,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进行全面的论述,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可以使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培育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高职学报,2011,06:10-12+20.

[2]张海霞,赵乐乐.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4-18.

篇8

关键词: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

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基本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装饰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社会需求重新考量办学思路,有效地将市场需求转化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传统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弊端

传统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于就业市场的需要

建筑业及建筑装饰行业不断出现的新思潮、新技术、新材料等变化要求从业人员能够迅速适应这些变化,表明市场需求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先于就业市场认识到专业课程设置对于学生就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岗位群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实现学生能力可持续性发展。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存在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符合技能型职业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未能形成,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同时,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不能适应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高职课程设置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以培养新世纪建筑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传统的课程设置没有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办学过程中,忽视了课程设置中“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认识不足,造成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脱节,没有突出“职业性”和技术的“应用性”。

传统高职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

以往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繁、难、偏、旧”的问题,缺乏与现代行业标准与科技发展进步的融合,难以将新知识、新经验补充整合,过多地关注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过程长,实际操作能力低的明显弊端。其次,相关学科内容有机融合程度不足,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实习实训条件,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引入行业标准,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凸显高职教育本质,确立课程设置原则

高职教育的定位包括五个要素:(1)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基础应具有高中文化水平,或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者;(2)为经济建设第一线服务;(3)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4)培养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5)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

高职课程设置原则:(1)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使政府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与学校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校本课程有机的结合;(2)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同时,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课程设置的适应性;(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要使高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一致,构建“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促进高职课程设置灵活性。

重视行业分析,深化校企合作

(1)、行业的职业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

课程的合理设置必须依托市场需求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课程设置方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针对行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

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及周边地区的建筑装饰企业进行了广泛地调研,通过与专家及企业负责人的探讨及论证,充分地了解建筑装饰施工及设计行业的就业岗位及核心能力,建筑装饰行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工作过程、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取得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及核心能力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制定更加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2)、与企业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合作,确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在进行课程设置调研阶段,企业作为人才引进方提供就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等相关信息,为课程设置提供行业标准和依据;在课程设置设计阶段,由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将行业信息带进课堂,实现课堂+市场的双重教学情境;在课程实施阶段,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与专业教师共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生可直接参与企业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在课程设置的评价阶段,由企业专业和专业教师共同建立评价机制, 实现过程评价及最终评价相结合。

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编制与顶岗实习配套的指导手册。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与企业实用技术研发,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为建筑装饰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解决技术难题。

3、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组织

确立工学结合根据“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按照建筑装饰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组织教学。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将实际的装饰工程导入实训教学当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在模拟真实地完成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围绕建筑装饰行业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突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设计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建筑装饰设计施工、满足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和特色实训教材建设。

根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推行“项目导向”、“任务导向”、“课证合一”等教学模式,结合本专业的特点,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仿真模拟”等教学方法。

(1)、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及市场对住宅、酒店空间、办公空间装修改造设计工程的实际需要等对课程内容设置进行调整。

(2)、课程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将实际工程项目导入教学当中,把知识关键点与技能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相对接。

(3)、根据生产实践进行基于工作进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根据工程实际进度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分析技术关键点,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综合训练,包括建筑装饰施工方案的制定、工程投标、方案交流与修改、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学生对最后形成的成果进行互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4、调整师资培养模式,扩大 “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注重对教师学历培养的同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突出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能培训工作,大幅度地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大力提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直接参与企业的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各阶段工作,教师每年至少参与1项工程项目的施工和设计;提倡教师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提倡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竞赛活动等,提高“双师”比例。

从建筑装饰行业如内蒙古中房新雅建设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选聘多名既有较高专业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室内设计师、注册建造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以及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担课程设置设计与规划、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指导、青年教师培训等工作。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应。

5、构建学校+企业的评价体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评估体系,遵循客观性、动态性、科学性的原则,建立了由建筑装饰协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课程设置评估委员会,及时解决课程设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市场适应性。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要注意某些动态发展较快的学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防止出现教学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局面,依托合作企业建立长效的监察机制,保证课程设置稳定性的前提下,合理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补充新的信息和知识。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将过去单纯的知识储备的学习过程改变为理论+实践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在融入行业,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针对性;2、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突出技能性;3、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4、突出双证教育。总之,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指导,建立在对行业标准和准绳的深入研究,是实施建筑装饰职业能力培养的一次重要革新。

参考文献:

[1]牛全峰,牟应华,唐燕妮 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TU]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篇9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美术写生实习教学机制;徽派建筑;基础认知

美术实习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集体学习与认识建筑环境美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美术写生表达技巧与技能,理解美学思想重要手段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建筑学专业特征既有艺术一面,又有技术一面,如何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把握美术实习这一环节,则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

(一)实习动员

实习动员是实习教学开展之前的必需环节之一。其主要内容有:学院、系组织就实习的意义、教学组织安排、组织纪律及安全措施等相关问题对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全面动员。尤其是在安排纪律方面,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相关规定,诸如不能随意脱离实习队伍,禁止借实习之机游玩,积极配合教师的安排等,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活动,并树立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精神。对教师而言,动员课也应引起教师思想上的重视,积极准备,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提前与接待实习单位联系妥当,为学生在吃、住、行等方面提供必要保障。

(二)实习计划与实习指导书

实习计划是实习行程与内容的安排,主要反映出日程安排。教师在实习之前将实习计划告知学生,使学生明确时间安排与任务安排。

实习指导书由指导教师探究专业培养方案与实习教学大纲之后编写而成,反映出具体实习任务、美术表现技法说明及具体注意事项。如完成水彩、线描等任务,提前发放实习指导书,使学生明确实习过程要做什么,完成哪些具体内容,并具体落实到每天的实习工作中。

(三)实习辅助准备

实习辅助准备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须由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组成,是美术写生实践的主要引导者[2];二是学生方面,包括与实习基地联系、交通住宿、饮食、医疗、经济预算等相关事宜。实习辅助是保障性工作。

二、教学过程

(一)对基地环境的基本认识

实习基地一般选在自然风景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或人文历史沉淀丰厚之所。这些地方地理环境特征、建筑特征、文化遗产种类、历史渊源等相关信息丰富。学生来到实习基地之后应自发在教师指导下先对总体环境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对实习地点进行实地踏勘工作,认知其布局特征、建筑特征、风景意境,以利于有目的地去写生。

(二)选择地点,分组,教师示范

安徽西递古村落(以下简称西递)和宏村古民居以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更因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工艺精湛的徽派建筑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世界,可作为理想的写生地点。

在到目的地之前,根据各班人数分组,每组6~7人,由班干部带队,班干部主要负责清点人数,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帮助,便于统一管理。另外,由于大多数学生是初次写生,经验不足,不知从何入手,故由教师进行写生示范是必要的。同时,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为同学们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写生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为写生实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教师分组指导

学生在写生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写生地点的选择,速写画法的表现,如何构图等。此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对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现场指导,指导中要教给具体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规律性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要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3],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或方法,让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写生技法和经验。

(四)每日教学总结与教师讲评

进行每日教学评价与总结是美术写生比较重要的一环,尤其对于写生经验较少的建筑学学生来说。通过对学生写生作业进行讲评,教师能够掌握学生进度与水平,并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另外,能让学生在讲评过程中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或好的地方进行反思,了解自身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提高写生水平。当然,从总结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思考,即:作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作为学生,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自己,怎样才能提高审美与写生水平。

三、培养建筑学专业基础认知

(一)对传统建筑布局的认知

通过美术写生实习,我们可以了解几种传统民居形式之一的徽州民居。传统徽州民居最基本形式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明间、次间)、内天井。平面布局典型模式是:以天井为核心,封闭,内部开敞。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灵活多变,又古朴文雅。同时,徽州民居的村镇,大部分依山傍水,结合自然地形建造。

徽州民居的平面布置特点按用途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居住型,另一类为综合型,例如前店后坊、前店后居、前店后楼仓等。这样灵活的安排,可以满足不同的居住要求,给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4]。

(二)对传统建筑构造的认识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构造特征。因为徽州民居毕竟为一方之特色,各构造难免比较复杂多样。这里对构造就简略地描述几项。一是门楼(简陋的叫门罩)。一般位于大门上,主要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二是天井。天井小而狭长,呈长方形,主要用作采光通风。同时它是平面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是一个起联系、导向作用的枢纽空间。每当降雨时节,四周的坡屋顶雨水皆顺檐流入天井,形成“四水归堂”之势,正好与徽商“肥水不外流”“老天降福”“财源滚滚来”等心理相暗合呼应,体现了徽州的传统文化特色。三是马头墙。一般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马头墙”亦称“封火墙”,顾名思义,封火,防火也。

(三)对传统建筑人文历史的认识

建筑传载着人文历史,容纳着千古记忆。说到传统徽州的人文历史,就不得不去探寻宏村与西递那两个汪姓与胡姓的“画里乡村”,从而想到那一个与西递与宏村都息息相关的那个才华横溢的女子胡重娘。至今汪家宗祠乐叙堂仍供奉着这位巾帼。她原是西递的才女,后来嫁到宏村,为宏村当时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因为风水先生提出的“仿生”原理,即“山为牛头,树为牛角,村屋为牛身,桥为牛脚的牛形村落”,她开始了她每天的勘探忙碌,在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撑下冲破重重阻碍,用时十年时间,最终完成了引西溪水进村入户,建成牛型村落的总体设计规划。而那规划设计得相当精致巧妙的村内外人工水系就大多出自于她的手笔。

此外,开挖月沼时也有个关于她的小故事。当时很多人主张挖成圆形,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崇尚花好月圆,而村中又有许多出门在外经商做官的人,留守的家人都盼望着团圆。胡重娘坚决不同意,因为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圆满了就易出现“物极必反”“满反招损”之象,所以她力排众议,力主挖成半月形,取其“花未开,月未圆”的凡事留有余地的未满状态。最终月沼被设计成为半圆形,同时也被一代代的人们所欣赏赞美着。半月形的月沼像胡重娘一样优雅而深刻,倒映出的是胡重娘对社会和人生的透彻理解。由此可见,认识厚重的历史文化亦是美术写生实习的额外收获。

四、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美术实习教学机制的探讨,完善了美术实习教学的方向和方法。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环节,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认真落实与积极配合。在写生学习中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学生和教师才能更加了解彼此的想法,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启发,学生才能学到更多有效的方法;在生活中,带队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基础,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身心愉悦,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能使美术写生实习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在优美景色的熏陶下,感受建筑之美,体会建筑内涵,为今后的设计学习奠定一定的美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倡信.工科院校建筑美术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31(03):94-97.

[2]畛抗.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103-104.

篇10

关键词 建筑装饰 实践教学 双师双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uble Teacher Double Guide" Mode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Development

GUO Limei

(Yi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bin, Sichuan 644003)

Abstract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Professional is a multidisciplinary, highly specialized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is designed for the pilot, focus on customer needs, personalized job strong professional. We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teacher double guide" as the focus of the training model engineering alternating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current system of vocational teaching practic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in practice still have some issue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double teacher double guide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是以设计为先导,注重客户需求、个性化作业较强的专业。更需要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培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及成体系的职业技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培养具有建筑装饰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建筑装饰企业期望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以及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专业上需要一专多能,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但目前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在实际推广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化建筑装饰专业的内涵改革与建设,实施校企深度融合,我们探索实施以“双师双导”为重点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解决这些问题。

1 当前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没有长效机制作为支撑,缺乏参与积极性,公司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冲突。在实践教学实现途径上,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如在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学校是起绝对主导作用,而不是由企业或相关技术协会为高职教育制定标准,并利用其标准对高职教育的办学进行认证。同时,大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靠关系建立和维持,没有有效的长效机制,难以稳定。此外,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高职教育追求人才培养“零适应期”的目标存在矛盾,致使很多企业不热衷基地建设,也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学校在与企业合作中没有针对企业的赢利性,采取必要措施促使校企双方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无法形成“互惠和双赢”的局面。因此,虽然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发挥企业的作用,但尚未真正过渡到“双主体”,即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

(2)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教师数量过少,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实践教师培养、评价、激励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有的甚至还误导学生,从而使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认知过程理论与实际脱节。高职装饰专业应培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能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和技巧,并具备一定创新能力,能适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仍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式教学法,容易产生偏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训操作的不良倾向,不能满足企业对高职学生技能掌握水平的需要。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费时费力,知识输出量少;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建筑装饰实践教学大多建立在虚拟项目上,学生无法从整体设计的艺术、技术、经济三者去考虑,只是偏重于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忽视了技术、成本等实际问题,导致了艺术构思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因为缺乏实际应用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在具体工作中显得不适应。

2 “双师双导”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学生兴趣的激发

2.1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环境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设计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它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既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也不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学习环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基本概念。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在1994年的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是目前中国普遍认可的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的提法,体现了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

2.2 “双师双导”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建立 “双师双导”实践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时间、地点、人、学习内容及达到目的等内容,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环境学习模式。具体内容为:

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组成学生工学交替学习阶段的导师队伍。学生实践教学实行工学交替,前期以工程见习为主,中期以专业形成为主,后期以专业提升为主,重点是后期,以“双选”的方式,企业选拔部份学生,以实习的方式提前进入企业,学生跟随企业导师完成真实的工作过程,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强化并拓展学生专业能力,学生在此阶段重在综合能力培养与应用。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设计能力,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企业实行集中培训,定向使用;企业与学校互派教师,双向考核双指导。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装饰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察,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鉴定与评定考核;学生以工程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带毕业设计成果回校答辩;完成毕业答辩后进入企业正式就业。

“双师双导”贯穿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主要分3个阶段形成:

教学第1阶段――专业初识:通过专业导论将市场、企业信息传达给学生,同时学生进入企业了解家装设计师、施工管理、家装策划等岗位需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以及岗位职业技能和工作方法;同时学生掌握专业基础和公共基础知识与能力。

教学第2阶段――专业形成:通过由企业导师到学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了解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同时校内导师将企业真实案例转化融合到教学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此时,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教学第3阶段――专业提升:学生跟随企业导师完成真实的工作过程,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强化并拓展学生专业能力,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家装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察,给出阶段性考核意见,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鉴定与评定考核。此时,学生重在综合能力培养与应用。

“双师双导”的实施,有利于在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充分发掘社会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密切产学双方的合作关系,对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谋求突破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从2010年开始至今,连续4年在建筑装饰专业实施“双师双导”模式。参与学生涉及4届共176人,合作企业包括宜宾、泸州、南充、遂宁、成都等多家知名装饰企业。参与项目有学生在完成学校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对装饰工作流程进行实际学习,其职业综合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学生和企业参与度和认知度都较高。“双师双导”教学模式实施数年,基本上呈良性循环状态,一方面我们得到建筑装饰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同和理解。充分发掘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密切产学双方的合作关系,通过在实践中的完善,建立了学校、企业两支指导队伍;实现了学生实习、就业对接,满足社会对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学生的要求和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共赢。具体如下:

首先,通过合作,企业提前进入学生培训,一方面可提前选拨一定素质的准员工和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可在该批学生未毕业之前就完成企业对其在企业文化、岗位技能、实用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既快又好地满足企业用人的迫切要求,大大调动企业参与学校工学交替的积极性,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其次,通过合作,学校突破了校外实践教学的难点,实现单一课程实训中无法突破的综合性、工程性应用问题。学校避免了高投入,低效益的恶性循环。同时,高效利用了校外导师的资源,有效弥补了校内指导教师数量、质量问题;通过引进行业先进技术,为教学积累经验和典型案例,也提高了校内老师的职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解决了高职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行业需求的问题;解决了高职发展与教学内容、技能水平、技术水平与待业发展脱节的问题;解决了职业育人、社会育人的问题。

再次,通过合作,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在实际工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能力、专业技能,更是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信心,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下转第44页)(上接第35页)基础。由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依然处于教学进程的过程之中,学生必须服从学院的教学安排,有学院实习纪律的要求和实习企业的严格纪律制约,他们会慢慢度过实习的适应期,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实习前后判若两人,在他们身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职业意识增强了,而且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快速成才。并实现优生优先就业,毕业就可上岗,上岗就可接任务的要求,真正实现高职培养先进的实用的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要立足于解决高职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一起构成的问题,即为之构成在社会中求得生存的基础。培养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即培养未来实用型技术人才超越其职业领域、工作领域的个性能力,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来自各方面的新变化,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为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GZY13C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