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2 09: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1

论文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构成要素分析;阶段分析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内涵

针对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因素,阶段比较模糊,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从抽象简化的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这一定义,试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一个定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分析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中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有以下三个。

2.1.1 教育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时,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政工队伍,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要素构成。政工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是领导组织者。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具体实践者。管理队伍是稳定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特定的教育群体,有他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1.2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教育对象,他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处于对象主体的地位,他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改造,并通过能动性的认识反作用于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主要指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青年学生,他们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但是作为青少年群体,他们正是处于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

2.1.3 介体

介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联结的作用,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时的信息内容及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实现与受教育者的良好互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阶段分析

2.2.1 施教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教育者在进行施教之前,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缩小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系统,它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也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教育者通过大量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然后作用于受教育者,介体在这里起到一个纽带互动的作用。

2.2.2 模塑阶段

模塑“顾名思义也就是模仿塑造,这是主要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阐述的,是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过程。受教育者只有根据教育者的要求不断通过自身的”模仿“塑造”从而达到一定社会或者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这种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品德。二是纠正社会成员偏离特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其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和阶级所期望的大体一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根据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和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不断的进行自身模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四有”新人等对大学生的要求。

2.2.3 互动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受教育者通过第一阶段在接受到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施加的影响后,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通过模塑阶段的选择,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然后把获得的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行为作用于社会,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评价反过来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了解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针对受教育者偏离教育目标的状况予以“端正”,最终使思想政治品德符合预订的目标。

3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

3.1 教育者的构建

3.1.1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快速,及时,高效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这种高速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也导致了各种消极低俗的因素不可避免的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获取的多样性,便捷性,也导致了受教育者在总体上接收到的信息大于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这样就会产生“信息差”从而使教育者在传统意义上“先知先觉”的权威性丧失。针对此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设身处地的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和他们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氛围,在探讨中引导和沟通,更利于他们接受主流积极的价值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转贴于

3.1.2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道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待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育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育者理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此外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这些基本的专业道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心存热爱学生的理念,才能去了解与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盼,与学生和谐共处,才能深入的去与学生沟通,听到他们的心声,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发展。

3.1.3 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行的确定的有目的的系统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者本人的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诸方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榜样。现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的风度,包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教育对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受教育者的构建

3.2.1 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正是处于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时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求知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旷课,考试敷衍。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正是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阶段,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岁月中一定要珍惜时间,不断的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让自己的人生内涵从书本知识中得到丰富。

此外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加强,不同民族文化和理念发生碰撞,西方文化不断的进人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成熟期和心理的断乳期,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西方文化中一些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进人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冲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2 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气质、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的认识能力。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偏差。他们有时候是骄傲自大,自命不凡,听不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决策行为;有时候又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热情和活力。他们情绪波动与自我认识能力的缺乏和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如何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加强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建立在自我认识能力基础之上,它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对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受教育者不断的通过自我评价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我评价,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加强自我教育,努力的缩小差距。

3.3 介体的构建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丰富型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比较单一的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学习,如通过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它也应包括一些行为规范教育、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存竞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围绕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中心任务,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和更新。

3.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由灌输型向互动式发展

篇2

关键词:成人教育 业余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29-02

1 新时期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人院校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教发〔2007〕2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和办学秩序管理的通知》的文件中提到,要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力度。成人高等教育要积极适应在职从业人员的需求,坚持以业余学习为主的办学形式,从2008年起,很多普通高等院校停止招成人脱产班学生,成人高等学校招收成人脱产班的规模要根据具体行业需求从严、合理确定。政策出台后,使得高校生源趋向复杂化,由于学生年龄差距大,文化程度不一、学生在自我约束、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使得成教学院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其复杂化。

(2)社会偏见严重。社会上绝多数人包括很多学生家长都认为只有孩子走不了好大学才会选择成人高校,在职来读书就是混张文凭而已,因此各行业对成教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较低。这就导致了成教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要求明显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行为自由散漫,时常会有缺课逃课现象发生,缺乏诚信,考试做弊现象严重,学生不能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生活学习的学校。

(3)成教学院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很多人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品,是学校创收的一个手段,成教学院专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较少,力量浅薄,缺乏交流,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学习。一些高校甚至没有配备成教学生工作队伍,只是在不同年级配备兼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工作重心放在了学习上,对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要求不高。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不够深入。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成教学院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差,缺乏学习的动力,进取心不强,自制力差,很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根本不看重知的增加、更何况综合素质的提高呢,一切都没有过高的期望。在某种理论上说,成人对于教育的期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参与度。因为学生对于业余教育的期望值较低,决定了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参与各学科的学习之中。对他们而言,学习本身根本没有意义,最重要的是快速地获取文凭和学历,更无暇顾及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了。

2 大力加强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举措

在成人教育体系中,学生也是“人”,对于学生的教育正是对“人”的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人的各方面能力教育,尤其是创新能力,人的价值的充分体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落脚点也应该是“人”,对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运用常规方法、基本内容的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体现创新精神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成教学生的社会角色,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1)高度重视成教生的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由于利益的驱动,社会欺诈现象时有发生,各种不诚信现象在某些程度上得不到有效惩处,由于成教业余学生与社会接触频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欺骗老师,考试经常性做弊;诚信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显必要和紧迫,作为高等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教育,加强诚信教育更是刻不容缓。“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只有立足于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树立诚信形象,才能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管理。当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道德建设教育必不可少,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诚信光荣、欺诈可耻的人生观念。

(2)大力加强成教学生的责任教育

当前,现在很多成教学生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平日的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子女过分的疼爱,促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对自我要求低而少。因此,对于成教学生必需要加强价值观教育,提高成教学生的社会、他人意识,还要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成教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更要以生命责任意识教育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成教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提高责任感。

(3)成教学院加强管理力度,提升自我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成校院校,更要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入学初开始一直到毕业都要有一整套的制度及要求。但是,制度约束不是万能的,只有将思想道德教育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实际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要严肃校规校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于那些违反校规校纪,不执行规章制度的成教学生,要坚决地予以批评和教育。反过来说,成教学生因自我意识强烈,在教育中要引导他们要深入了解自己,剖析自我。在教学中将其尽可能转化为教育的主体,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中改变自已,超越自我。

(4)加强班主任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

班主任是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各项方针实施的直接执行者、体现者,是成教学校的“窗口”,也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班主任选配上,应把作风正、工作扎实的教师聘为班主任,并给以一定的激励奖惩政策。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 宿舍,和学生建立亲密关系,为开展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当前形势,让学生感觉到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加强修养,提高综合能力才能立足于未来的时代。

(5)加强学籍管理,树立良好学风

学籍管理对于整顿学员学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到课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籍管理过程中每学期都及时查清、掌握每个学员的考试情况、注册情况及平时到课情况。对补考数超过规定的学员坚决作淘汰处理。严抓迟到早退,对缺课多的学员取消正常考试资格.促进良好学风树立。

总而言之,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内容和方法,建立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才能使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艳飞.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等学校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主体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及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始终贯穿于其全过程。

一、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载体的客观必然性

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是高校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但把握自己方向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比较弱;竞争意识增强,但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还比较弱;开放意识增强,但实践技能和鉴别分析等综合性能力还比较弱;利益、效益意识增强,但缺乏正确的理性指导等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必须确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捍卫和保证人的独立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充分发挥,明确能力是实现学生的自由平等的基础和根据。而创业教育能真正体现学生个人的利益、愿望及需求的价值取向,体现对受教育者人生道路与人生幸福的终极关怀,是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学生来说,要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发挥自我独特个性和创造能力,为将来就业、择业、创业和立世做人打下良好基础,也离不开创业教育。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创业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创业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将会起到促进作用。创业实践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创业实践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改措施的落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可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不仅使学生获得比书本上更深刻、更坚定的政治认识,减少对国情、党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等问题的模糊认识,而且还能培养高校学生的独立意识、眼光胆识、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创业教育鼓励创新,能激发人的潜力和能力,既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有效形式,又为实现个人充分发展开辟了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离

当前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离,单就大学生创业谈创业教育或者单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谈大学生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单就创业谈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大学生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等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没有明确的创业价值目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遇到问题和挫折就会显得迷茫或迷失自我。单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谈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终究是脱离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有指导性的意义,这样的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成了空洞的说理教育和教条,缺乏信服力。

2、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复制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的理论“灌输法”。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自身特点,常常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教学模式进行,不考虑学生的差异、特性和特点,不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和反馈,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缺少教育的人文关怀,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磨灭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创业激情。

同时,在教育评价方法上比较单一,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评价,只注意创业结果,不注重创业过程,单纯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评价标准对待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经济利益而不注意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产生的精神价值。

3、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健全,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综合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当前,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部门,以及管理学方面、教育学方面的教师,还加上一些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些教师大部分是半路出家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以及教学知识都还有待提高。

4、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世俗的思想,认为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学生能找到好的创业路子,把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缺乏有效地针对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确的创业观、健康心理、良好的道德、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等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系统的教育内容。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互动的途径

1、明确创业教育观念,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要明确创业教育观念,实现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创业素质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转变。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大学生个性品质教育,切实体现以人为本。

2、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途径和手段。高校课程体系应以培育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因此应将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促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养成、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教育,从而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创业指导队伍

创业教育落脚点在学生,实施关键在教师。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要求他们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体系的构成要素应注重多元化、专业化,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业指导队伍,以确保教师队伍的合理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指导的科学性和教育质量的实效性。

4、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高校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首先在于创业精神的宣传和提倡;其次要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实践;再次要将创业教育渗透于各专业学科教学之中,将创业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机融合。总之,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创业教育这一时代内容和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宪平.创业教育: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4).

[2]吴起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3]刘兆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J].南通大学学报,2007(3).

[4]张德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5]翟惠根.论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具体体现为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获得的认知较为局限,学习的兴趣欠缺,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教育途径单一,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方式,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其中,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考核机制不健全,留给学生大量的漏洞和捷径,导致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思想政治教育。

三、解决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讲授式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创新改革教育方法,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通过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强有力的支撑,避免和减少考核漏洞,使学生通过严格的考核制约思想上有真正的提升。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及时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法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确定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并向目标前进;能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引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其认识,规范其行为。(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约束并规范学生行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能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行为。(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激发学生精神动力。(5)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塑造学生完整人格。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在全校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和学习风气。(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凸显学校育人的功能高校乃育人之地,教授学生知识是主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一课,加强其教育更能凸显高校育人的重要功能。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社会政治发展。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重地,所以,在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传播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能够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传播;选择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先进文化;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推动文化创新。

篇5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3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detailed analysis; then from the reorientation of the target value and the education direction of change, facing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t last for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ategy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people 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分析

1.1 要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根本目的

应该在充分尊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作用之下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发挥出其价值作用,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努力满足国家以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同时又要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以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成长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1.2 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且真诚地帮助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需努力调动思想觉悟较好且协调能力较强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出其“主导性”作用,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其次,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要关心、理解并且把握这些“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实际需求,要积极地与之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他们能敞开心扉,这样既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帮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在和谐融洽的气氛当中完成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3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

据调查,当前许多高校针对大一入学新生,都会进行一个心理调查测试,而通过测试结果,总能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而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则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这不但是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的具体表现。做好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工作,首先便需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增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2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方向分析

2.1 需对其价值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总的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具有两大价值目标,分别为社会价值目标以及个体价值目标。这两大价值目标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且共同发展的关系,个体价值目标它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基础,而社会价值目标,它又是个体价值目标的进一步延伸。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常只强调社会价值目标的的实现,而忽略了学生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则需要对这传统的目标定位进行一定的改革,应将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放在同等高度,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2 需对其教育工作方式进行适当地转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工作方式上,存在着诸如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而轻视学生的接受情况,重视对学生共性的分析而忽略对学生个性的把握等问题。这一传统的工作方式便违背了“以人为本”理念。在“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工作方式进行适当调整,要将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理论思想的灌输与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共性的分析与学生个性的把握等方面都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要注重高校学生之间的主体性以及差异性,如前文所述,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因材施教的工作体系。

2.3 需对其教学动力机制进行创新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作机制有一突出的特征,那便是政治性过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力来源,主要便是来自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以及行政命令。这种传统的动作机制的优点便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快速地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是却也存在着保障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不足、缺乏长效性等问题。而在“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便需要我们对这一传统的教学动力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建立并且完善这一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来有效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有效保证其长效性。

2.4 需对其教育环境进行优化

毋庸置疑,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的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从国际形势来分析,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高校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让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从国内形势来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就业形势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了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变得更具独立性、选择性以及多变性。国内外环境变化会对高校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使得他们诚信意识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等等。这些负面影响都极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以“以人为本”思想理念为指导,以形成教育合力,来对其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减少其不良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3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策分析

3.1 不断解放思想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目标

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当中,也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以正确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实现正确的教育价值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也必须要始终凸显学生在其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地位,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师生之间不再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做到平等相待,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而在家庭当中,家长也应该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要积极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并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2 建立起一个“因材施教”的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性以及个性特征日渐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对其工作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把握层次性,从而建立起一个“因材施教”的教育工作体系。首先,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还需努力整合多方面的力量与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需要注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并进行一定的言传身教,切实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3.3 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则需要建立一个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互协调、与学生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学生成长成相互适应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应该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视程度,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并且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物质保障以及师资保障。其次,应该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要能够充分调动学校、社会乃至家庭的积极性,使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去。激励通常可分为两方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对于物质激励,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于在教育工作当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或者个人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精神激励,则可通过设立诸如“优秀辅导员”“先进个人”之类的荣誉奖项,激励全社会共同关心并且支持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建立并健全激励机制当中,应该始终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从而使其激励机制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3.4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形成教育合力以不断优化教育环境

在当前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需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形成教育合力以不断优化其教育环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其次,各级党委与政府部门也应该将优化高校周边环境当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要依照法律法规来加强对高校周边的文化娱乐活动、商业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对相关设施、实习基地等的建设,从而为高校学生的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并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视力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再次,社会相关团体机构的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也必须要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来激励鼓舞学生,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最后,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也必须要认清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必须要做到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可以从其所主张的学习形式、教育原则、师生关系几方面借鉴该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道德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道德教育理论 ,它重视对道德学习问题的研究,“道德学习”是与“道德教授”相对而言的,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讲,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也就是他是如何学习道德的④。“实践一建构”学习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学习的内容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实践 ,个体道德的学习、道德发展在本质上是主体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通过主动的建构来实现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实践~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进行借鉴,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种道德学习理论,“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理论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道德学习是实践的,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点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缺乏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够。

道德的习得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它必须通过人的感性实践,通过亲身的参与,才能被人直接体验、感受和建构。因为道德这种“知识”在本体意义 L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认识、掌握、创造道德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亲自去实践道德、体验道德来实现。同时,道德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统一体,这些要素无法分割地统一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单纯的内部心理活动尤其是理智上的活动绝不能直面真实的道德。而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都不同程度地缺乏训练和实践活动 ,单纯的知识传授现象 比较严重。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态度与能力。单纯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应该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但实际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常常流于形式,这就必然导致我们将社会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愿望落空,更难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

“实践一建构”学习观认为,道德学习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面对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实现道德的发展,这就是道德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道德学习之所以有这个特征,一方而是因为道德弥散在社会生活中、弥散在人际交往的氛围中、始终见诸于具体情境的,没有抽象的、独立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道德。从书本上、从课堂里学到的“道德”并不是真实的道德,也没有内化为学生心理、道德经验的一部分。所以,较之其他方面的学习,道德学习对环境、社会情境的依赖性更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学习要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因素在个体道德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体尽管可以选择和超越,但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它们的影响。因此,个体的道德学习始终是在真实的、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热衷和关注的一些颓事物、新现象不能给予相应研究和及时指导,难以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的困惑,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心理欠成熟的时期,结果导致一些不良信息和行为方式乘虚而入,误导甚至贻害了大量学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现实面前变得脆弱和无力,不能全方位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二、“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从“如何学”逆向理解道德教育“如何教”的问题,必然催生了对道德教育课程、教育原则及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这些问题具有革新意义的理解。从解读“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观照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1.“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及其启示。活动课程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主要学习形式,在一般的理解中,它又被称为“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主要的问题②。“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认为道德是人际间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过程的产物,对个体而言,也只有通过个人的社会交往,通过自主构建,才能将外在于己的道德约束落实为自己的道德发展。所以,道德教育的影响只有被个体纳入到“实践一建构”的自主活动中,才会产生实际效用。在高校中,和活动课程相对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与各种实践活动,但是,这些环节和活动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流于形式和被忽视掉。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而:一是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和活动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作用;二是客观上的经费 、师资、时间等投入不够。实践环节和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把实践环节和活动纳入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与教学大纲,并付诸实施。要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增强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基本教育原则、形式及其启示。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不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还有一个依据什么原则实施教育的问题。从 “实践一建构”这种新的道德学习理论出发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心理匹配原则。

主体性的教育把学生当做主体来看 、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丰要 目标。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教育的结果。因此,要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首要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主体觉醒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太多的呵护下成长,有些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于少数大学生不敢直面社会。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帮助大学生确立主体性上下工夫,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独立人格,又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把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来使用。坚持实践性原则,意味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自觉履行道德标准,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不排斥,但是觉得政治理论与现实实际的距离太远 ,也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解释现实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拟定周密的实践教学调研课题 ,确定实践调研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教学与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紧密结合 ,安排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研 ,组织教师对学生的调研报告进行评阅、计算成绩,逐步形成制度化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要以课外社会实践为途径,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民情、世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民主化是社会生活的必然趋势,民主性原则体现在德育的方法上 ,就是指主要采取平等对话、说服疏导、实际锻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师生间、学生间的平等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民主化原则主要强调的两点。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发挥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主体性。因此,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性格特点,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和他们“互相信任”“平等对话”。我们要及时、不断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关注他们心理的发展,尤其是他们的物质观 、自由观、爱情观。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有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实际意图出发,正确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融入他们的思想,与他们成为朋友。

心理学的研究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教育者可以从心理学的研究中汲取大量养料,有效的道德教育不仅有赖于一种适当的和成熟的思想道德观念,而且还有赖于人们对思想发展过程的理解,对学生发展水平和人格构造的理解。心理学及其所揭示的个体道德发展的规律对道德教育来说,意义是重大的,心理匹配原则要求道德教育者在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心理学的结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心理匹配原则落实到实处,要做到: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心理学的规律其次,关注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再次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3.“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师生关系及其启示。因为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践一建构”理论认为,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对话合作的关系,通过一定媒介的师生对话,产生精神的碰撞和智慧的交接,可以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加强学生的道德意志,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对话合作相对应的师生关系应该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平等、尊重、宽容、信任、爱。在高校中,师生之间以进行涉及内想法和真实感受的对话机会并不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相关课程教学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而这两种方式往往是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即大班授课或对学生的日常规范与服务,这样就使得学生和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对一的对话。而在一些集体讨论之类的环节中,由于场合、时间、自身等因素的限制,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办法去表达自己。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往往也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讨论。今天 ,大学生中心理不健康者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甚至 自杀、杀人等极端事件也能经常听到,如果师生之间进行过对话,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了释放 ,不正确的观念得到了矫正 ,获得了帮助,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再有,进行对话 ,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良好心态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的活动课形式,还是它提倡的教学原则和师生关系,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实践一建构”道德学习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注释]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关怀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114-0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于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形成符合社会所需求的思想品德;它的两个能动体都是人,由此也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以人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变化规律都必然受到人性这一深层因素的潜在制约。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忽视在人性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探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也就是要求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大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完整、科学、准确的人的特性为依据,树立良好的“人”的意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遵循人性的制约和规范。

把人性关怀纳入到工作中来,强调大学生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学生的无限关怀,也就要理解他们,特别是关怀他们个别的心理状态,促进其自由地生长、全面地发展,从专业、心理特征、生活水平、学习态度、价值取向等变量进行分析,切实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以及生活实际问题。这就需要走进千差万别的学生的心理世界,针对每个学生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在发掘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帮助他们将优势领域的特点向弱势领域迁移与渗透,从而使自己的弱势领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开发潜能来发展个性,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潜在的天才这样一个宏大的教育目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的理论基础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性论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有什么样的人性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论。关于人性,历史上有四种假设:

(1)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具有罗格斯(logos,其本意是言语、思想、思维和理性)的生物。理性是人性的基点,人能够凭此辨明是非正误。

(2)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否则不能称其为人。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家也持此类看法。

(3)性恶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贪婪的、富有攻击性的。荀子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这里的“伪”是“人为”而非“虚伪”之意。早期精神分析学家费罗依德也认为人的“本我”同动物的本性没有区别,这也是一种性恶论的观点。

(4)无善恶论。人性是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无所谓本“善”本“恶”。墨子的“素丝”说,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论”都属于这一假设之列。

总的说来,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善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人的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人性论思想,他使人学变成了科学,在人学理论上实现了伟大变革。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性实际上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动物所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统一。首先,“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1](p167),人具有自然性。也就是说,人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体。其次,人“……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2](p362-363), 人具有社会性。也就是说,人在社会中产生、存在和发展,具有群体、合作和归属的倾向。人受社会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的制约,不断从社会中获取信息,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的现实表现。最后,“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96),人具有实践性。也就是说,人能够以有目的、有意识的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去进行改造自然、社会、自身的活动。人的实践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中间环节。这三者相互制约而又完整统一,共同构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地表征了作为实体存在的人。

马克思在对人性差异和衍化作具体的历史考察之后,认为人性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受文化教育的熏陶以及生活环境、生活变迁、人的实践活动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指出人性是与神性、兽性、物性相区别的社会范畴,表示人所特有的文明特性。它具有多层次的结构,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精神与实践、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包括(1)本能,(2)思维理性,(3)结群合作,(4)自由自觉,(5)道德素养、美的追求等方面,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也分化、演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性关怀的紧迫性

1.时展和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现实要求加强人性关怀

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突破不是来自科学技术,而是来自日益增强的做人的意识”。的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改革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推进,人们个体意识在不断觉醒,法制意识也在不断强化,这一切都对社会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也要求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作出恰切的回应:要关切“人”,关怀人的自在、自为、自觉、自由,关怀学生人性的丰满,大学里要实现对学生的人性关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新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真正的、主要的动力,还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真正的最终目的。当代大学生成长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手段蓬勃兴起的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具有了较宽广的国际视野,思想观念比以前的大学生复杂。

另外,当代一些大学生人文意识缺失,存在着一些自私冷漠、个性过强、公德意识薄弱等等的特点。长辈对于独生子女的溺爱和娇宠,使得学生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不为别人着想;众多的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为伴,也缺少与其他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机会,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的精神,也缺少竞争性,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差的自我管理意识,较弱的团队意识。另外,部分学生在政治取向上存在着一些功利性倾向。他们把政治看作是自己成长的条件,但又有着不参与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较明显的倾向。还有部分学生,他们既推崇市场经济基本道德规范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道德规范本身难作主张,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比如就业环境等)面前,由于心理准备不够,信心不足,加之对学校教学改革、教学条件不满等原因,思想焦虑增加,从而导致心态较为低沉、消极,身心健康下降。因此,在这种新情况下,沿袭习惯使用的灌输、说教那一套非人性化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灵,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加强人性关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人性关怀的缺失

(1)高校教师人性关怀精神的缺失。学生作为法律上独立、自主的人,具有与学校领导、教师同等的人格和尊严。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该受到学校的尊重和爱护。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健全,把教书只当作谋生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脱节,片面强调学生应该学而忽视引导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对学生态度冷漠,漠视对学生人格塑造的正面影响,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缺乏从事教师工作的热情和情感,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关系淡漠的局面。一些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现出的“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工作作风,以及一些图书馆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出现的不自觉维护秩序、聊天喧哗等等现象,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自我需要关照的缺失。首先,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日常的思想工作中,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讲大道理,唱高调门,进行抽象而大多是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而且,内容比较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忽视学生受教育的层次性需要。每个学生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方面从来就存在着差异,呈现出层次性。而在许多教育者眼中,所有的学生认知结构都是一样的,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利益要求,往往重“群体”而忽视“个体”,搞“一刀切”,不能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工作。最后,忽视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德育理论课存在教学计划齐步走,培养目标单一化,教学过程满堂灌的现象。思想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我讲你听,不太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情况,认为把学生管得服服贴贴就是好,扼杀了学生的理想和创新意识,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加强人性关怀是改进高校德育的需要

杨叔子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4](p7)“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对象。”[5](p26-27)从中我们可看出人性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德育的本质内容是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人的精神支柱,发掘人的创造潜能。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完善人的人格。高校德育不是制约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而目前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往往忽视了“人”的本质特性,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需求,理解并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就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中心内容。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1.从人的生物性出发,注重差异,体现层次性,强化人情味

人性的生物学基础的先天倾向性和这种倾向性影响的差异性以及现实人性对人的生物本性的承认,即马克思在现实人性的层次结构中说明的人的共同生物本能欲望,揭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本能需求,尊重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所显示的自然本性,如“自利”、“自爱”、“享乐”、“趋乐避苦”等,要充分理解当代大学生正当的需要与本能、欲望、冲动的合理性,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使其合理的自然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必要的激励手段,适当利用物质手段,利用社会分配去激励人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

还要根据大学生的差异性,具体分析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考察其年龄、阶层、文化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从而形成准确、全面的认识。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对喜欢“大江东去”的豪迈之气者,要直陈事理;对喜欢“小桥流水”的眷眷之意者,要动之以情;对喜欢“震耳发聩”的激昂之声者,要晓以利害;对喜欢“润物无声”的娓娓之情者,要潜移默化。在进行教育时,只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先入为主、千人一法。

2.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营造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讲,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60)因此,现实的个人实际上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性具体地体现在实实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应从校园和社会关系中,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对大学生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然后既要注重对大环境――社会环境的营造,即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强调社会以人为本,关爱人性;又要努力营造小环境,注重发挥家庭、学校、社区等微观环境的作用,尤其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是实现人性关怀的客观条件,高校在教室、食堂、宿舍等硬件建设上都应考虑到人文关怀,积极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现有在学生食堂里出现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绿化草地里出现的“绿草青青、踏之何忍?”等标志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要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状况,对组合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爱。在当今这个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社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工具,抓住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利用网络普及的机遇,以“精品意识”为指导, 建立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人性化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传播正面、积极的思想,抵御错误、消极的信息,趋利避害,开辟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

3.从人的实践主体性出发,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决的能动性创造过程,要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可能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最根本性的力量”[7](p62-6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一向不轻信、盲从。随着他们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增长以及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其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明显地确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而不能强行灌输说教。要让学生感到教育者对自己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自己积极和主动参与的价值,使他们懂得提高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达到,从而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完善自我的教育。在进行批评时,更应当注意就事论事,只能涉及思想,不能诋毁人格。学生除了享有公民权外,还享有自己所在组织中的决策权、选举权、评价权,这些权利都应当得到尊重。学校在管理上应该扩大学生参与的范围,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这也是学生领会、了解学校政策、计划的主要渠道,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是学校主人翁的思想,通过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本位意识来实现人文关怀,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还要充分发挥党、团和学生组织的优势,把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内来,使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团组织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的优势等,团结和联系大学生中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主体性。

4. 重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辅导员职业化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人性关怀的具体实践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素质的提高都将关系到人性关怀的效果。专门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主要是政治辅导员,国务委员陈至立说过:“辅导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如果没有辅导员,大学生马上会给我们颜色看”。

高校在办学宗旨中都提出“以学生为本”,而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就是为学生服务。当前很多高校辅导员队伍成为“流水的兵”,这将直接影响到为学生服务的质量。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屡屡强调,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但在以“教学和科研为主旋律”的大学校园里,无论是人们的心理上还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总是被视为“副业”,辅导员也就自然成了校园中的边缘人。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工作缺乏成就感,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感,这些都是当前辅导员队伍所面对的职业困境;而对这支队伍最具杀伤力的问题还是职业发展的空间太小,这是造成大学辅导员流失,直接影响人性关怀的质量和效果的根本原因。

因此,高校要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应该从制度上为广大辅导员建设一个专业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和培养,催生职业化的队伍。如果让每一位辅导员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可以把这个专业当成一直追求的事业,比如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或是担任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群体的心理研究的心理辅导老师,那么,每一位辅导员都会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我们应该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建立辅导员职业化机制,让辅导员成为光荣的终身职业,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专家,这样,才能真正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总之,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人文精神的培育为基础,以人性关怀的实施为手段,以学生为本意识的提高为途径,在实际教学与管理工作中重视和实践人性关怀,在学校建设与战略部署中加强和推动人性关怀,加快改革的步伐,培养合格人才,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 高等教育研究,2001,(2).

[5]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4).

篇8

关键词: 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关系提升对策

一、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其关系

知识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受教育者个体认识、思维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形成一定技能。知识教育的内容很宽泛,从大的类别来分它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知识,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同,它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使其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不同性质的教育形态,他们既相互区别又关系密切。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在教育功能方面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根据其不同的教学目的,各有分工,其具体的教育功能是不同的。知识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提升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从教育的宏观功能来看,教育本身都具有教育性,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知识教育都具有教育功能,其立足点都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虽然它们的具体目标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这一点上两者之间又具有统一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内容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知识教育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建立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本身对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成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知识教育可以改变人、培养人。各类课程的教育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还是一门科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知识的传授,知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知识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新时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知识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将各学科进行了分类,存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因此,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有形或无形地忽视了。纵观世界其他国家,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关于国家精神与道德等方面教育的课程,但这些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却都做得很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国教育界都注重将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教育思想融入到知识教育中。据调查,韩国各大学主要是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伦理、道德、人文、政治等文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公民。如韩国注重发挥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宗教课程通过介绍宗教知识传播大量伦理知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宗教价值评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3]美国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他们是通过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所谓的“通识教育”学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4]美国通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考评中都体现了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识教育内容涵盖科学、人文、社会各领域,通过教给学生人类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和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素质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西方主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通过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颂扬,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的教育。在历史、哲学、艺术、建筑等人文或社会领域涉及的科目学习中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的渗透,而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科目的学习中也会巧妙地渗透人文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我国的知识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待于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和深刻挖掘。如在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德化教育功能。朱熹曰:“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5]儒学理论之所以流传至今,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亿兆人民的心底,就是因为其具有经世而不衰的教化功能。

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今,各类院校按照学科分类开设了各类文化课程,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系密切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学问,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表现在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内在逻辑和内容框架,与自然科学一起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学科体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本身就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职责。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造学科条件。文学作品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表现的是社会价值观念。古人云:“文以载道”;“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思想性,起主干的作用。“文”若失去了“道”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文以载道”思想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自然科学的各类课程同样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数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教材。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和公理都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深刻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二)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门科学知识。现在大学生课堂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内容,都是经过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证明为真理的科学知识体系。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相匹配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教育,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知识教育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科学的革命理论和先进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要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必须普及和传授大量相关的知识,使受教育者不仅理解革命道理的内容,而且把握道理所渗透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使教育对象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要在对待相应思想理论态度上具有一定的坚定性,形成正确的思维能力与行为能力,并能够自觉、能动地利用相应思想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各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时,就要学一些哲学、经济学及社会发展史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就要学一些人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论。融文化知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生动性,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学,又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真理的力量感染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赵水琛,郭红娟.论知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

[2]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4.

[3]陈立思,高翔.从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看韩国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

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关系;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任务。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又特别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方面。本文所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重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加吸引力与凝聚力,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我们需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科学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等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新课题,坚持统筹协调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认为,统筹协调方法的基本内核是系统观点,也可说成生态论观点。不难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获取教育有效性存在着一个生态环境或生态关系的问题。这种生态环境与生态关系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是指一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这种生态关系至少涉及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系统:从相对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内部又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的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这里不是指自然生态含义的环境,而是指由社会运作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所构成的构造环境),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政治修明状况以及文化传播、社会文化生产的健康与否,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生态系统、教育系统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协调契合的关系,必将有助于厘清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各种变量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从学理性看,这种研究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领域,将原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由静态单项研究转向动态系统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分门别类地分析三大生态系统的内在因子联系,是人们所面临的首要任务。首先是社会大生态环境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紧密相连又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即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和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运行状况等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政治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政治关系、政治体制运作状况、政治组织的运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状况等构成的环境。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社会成员面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的自理反应,如需求、愿望、认知、情感、信念、社会态度等,社会心理气氛(其中主要指社会情绪),社会风气和习惯,社会文化心理积淀等构成的环境。而社会意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主流文化(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亚文化的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力的关系、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公共政策制定及推行两者的关联等所构成的环境。认真研究以上四大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同时又要注意分别研究这些生态环境的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重点研究社会心理生态环境与社会意识(理论形态)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内部的小生态环境的状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其次是教育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生态环境,即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与社会人才需要关联度所构成的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国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趋势等,它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与社会人才需要关联度所构成的环境主要包括普教德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普教德育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铺垫影响、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评价与反馈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其他教育的关系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高校智育、体育、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影响等。

再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构成的“微”生态环境,这一系统实际上又包含着教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子系统,它们紧密关联相互制约,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校风建设就是学风与教风、治学风气的有机统一。两个子系统内部又包含着更具体的生态关系,如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岗位评聘、奖惩体系、师德建设等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子系统中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相互协调的关系。

在生态环境或生态链中,起码存在着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前后承续生态关系,二是横向的周围牵制生态关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因素的破损或断裂,都会引起整个生态环链的危机。其中每种基本关系又分别存在着协调与紊乱、整体效应与局部功能显现、互补效应与对冲现象等。当然,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整合关系,在表象上并不都表现为相互支持关系,而可能表现为局部上的相克与冲突,但这种相克与冲突却有利于整体上的协调、平衡和相生,犹如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生存竞争的事例一样。

其实,以上的分析都是从社会活动内容的视角展开的,将生态环境因子分成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教育等。我们还可以从个体或群体所经历的全部社会活动场所的不同,将生态环境因子区分成家庭、社区、学校、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社会公共活动场所等。可以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内容与活动场所两者是紧密相连、高度统一的,我们不能人为地将两者分离,仅仅是为了便干清楚明白叙述问题的需要,我们才将两者分别阐述。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活动内容必然要展现在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中,而一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又是体现、聚合、交融各种社会活动内容的必须条件。其中值得重视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社会活动场所是否与社会活动内容相关的程度问题,更在于不同的社会活动场所体现、聚合、匹配和交融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内容的状况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人们的研究还比较粗浅。但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大概描绘一下不同社会活动场所在匹配社会活动内容方面的基本特征,如学校这种社会活动场所表现社会活动内容比较全面,能充分兼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内容的综合性,但相对而言,它的经济色彩不突出,即人们对经济因素的细微变化不大敏感。人们的职业活动领域(工作单位)尽管也类似学校那样对社会活动内容有较大的综合性聚合,但相对而言,它的经济色彩比较浓郁,也就是说,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心理的影响比较明显和直接。而在政治因素聚合方面,不同的工作单位存在着较大的个别差异,如民营经济方面的小企业,它所体现的国家政治层面的内容微乎其微,在这种工作环境中活动的组织成员也不可能发展出较强的政治认知能力,因而比较关注经济层面的东西,而作为政府机关这种工作场所而言,其对政治因素的体现则成为首要因素。至于家庭这种活动场所,其社会功能在不断流变,即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传统社会中,大量存在着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在这种大家庭中,家庭同时发挥着以下三种主要教育功能,即传递生活技能的教育,使后代能自然进入职业活动领域或自主进行家庭生活,以处理家族与家庭成员关系为主轴的道德教育.以效忠统治者和遵从专制等级秩序为主要目的的政治教育。三种家庭教育功能中大量家庭以前两种功能为主。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教育功能中智能化倾向日趋突出,道德教育功能开始式微,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基本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个体政治社会化功能出现明显衰退。至于社区的影响问题,目前还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但人们不得不意识到:由于现代化的消极成分的影响,包括家庭住房空间的扩大与隔离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邻里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特征,也给社区的社会资本增生带来一定困难,社区想要像学校和工作单位那样全面整合与匹配全部社会活动内容是一桩比较困难的事。也就是说,社区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对人们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在经济、道德、社会心态方面的影响则比较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及人们最大量感受的社会刺激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

这些社会活动场所之间的关系,也应该进入生态分析的视野,即可以根据人的有机体发展的不同时段与相应活动场所的关联程度,展开关于这种活动场所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分析,并从中探索这些不同场所发生影响的内在关联性。可以认为,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的活动领域不断扩大,大致经历着家庭、邻里、学校、职业岗位、国内活动场所、国外活动等,这些不同的活动场所对人们发生着有意识影响或自发影响等各种作用,其中包含着相互一致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对冲的状况。

以上三种生态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其中有一些共性因子在发生着综合作用,如利益的聚合与分化作用,群体地位或社会地位的变化预期和现实的差距,市场化、国际化特别是信息化、多样化特征等。在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和新课题。

1.社会转型的深刻效应和社会转型的全部特征,都可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程度不同的显现,并对此发生者各种各样并且是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尽管从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决不可忽视这些挑战。不难看到,随着社会分层的明显进展,各种利益群体的形成,势必使得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不可避免的分层,这种分层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而不会显示十分具体的分离状况,但它们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却不可忽视。一些因素在一定的教育制度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放大效应,诸如教育收费制度、大学生就业状况等生态因子的双重影响等。例如,大学收费制度一方面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在客观上形成形式公平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公平尺度同时又显露出因求学者家庭的经济差异而造成的相对经济压力的不同,而导致实际上的不公平状况。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我们不得不重视如下的困境:一方面,高等教育进人大众化阶段,表征着中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并不断适应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按照特罗的观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不是一个目标理论,它是对已经发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描述,是对历史和现实高等教育现象的一个总结。至于具体数值的划分标准,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意义,仅仅是作者对教育形势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认为,随着高等教育在t上的扩张,它的全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从而提出一种警示,即不能忽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存在的潜在危机。[2]可以认为,这种危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如今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数居高不下,高等教育的规模从总体看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不扩大教育规模,则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迫使大量的适龄青年选择到国外就读,从而导致大量的教育资金向国外流失。而如果不断扩大教育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会显得更加严峻,这就形成了一种两难选择。在这种境况下,学生与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也开始出现某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即增大着学生的选择性。

就政治认同方面看,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曾经认为民众对政治共同体、典则与当局的支持可以体现在隐性(态度上)支持与显性(行为上)支持两方面。[3]其实,两种支持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变式。它们可能存在一条由政治支持分化到政治支持统一的连续谱,即态度上不认同、行为上不体现(不支持)—态度上认同,但没有相应的行为(虚假支持)—没有明确认同态度,但出现随大流的行为从众(非理性支持)—态度上认同,并且有相应的积极行为跟进(实质支持),等等。大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的增大,无疑会增加这种连续谱系上的多样性。

2.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定位与政治学习两者之间的关联。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预期与自我发展预期,即人生发展定位,这种发展定位与大学生的努力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如高期望与高努力、中期望与中努力、低期望与不努力等。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目前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之中不乏未来的精英人才,但这一社会群体人员未必都有相同的人生发展定位,于是不同的人生发展定位影响着他们对政治学习的选择。从社会要求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看,无疑希望将社会要求,诸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但客观上总是存在着大学生人生发展定位的个别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动机充其量保持在“保底”的水平。这种状况规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以致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依靠较高的投入来维持较低的产出。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包括政治上对自己提出不断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这类学生的有效性比较明显,教育投入产出比也比较合适。这就产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科学分类和分层教育的问题,尽管这里可能涉及教育公正性的问题,但这种公正性与人们的选择性紧密相连,就像权利可以合理享用也可以自动放弃一样,于是这种公正性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公正性。

3.在利益多样化的社会情境中,知何正确理解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界限与区别,对任何社会人都是一种考验。对于具有一定理想主义情怀的大学生来说,这一难度更大。可以认为,一方面,多年接受许多“应然”理论教育的大学生,大多具备了一定的正义感、是非感。另一方面,社会现存又使得大学生能够轻易发现许多社会“实然”与理论“应然”之间的明显差距,而这种“实然”又常常被人们错误地理解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成为“政治正确”的一种表现。这种状况常常构成大学生的正义感、是非感与“政治正确”两者的内心冲突。一些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常常打着“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的旗号,充任着“政治正确”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增加着社会正义与“政治正确”两者之间的区分难度。2007年发生的厦门px项目风波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一些最先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成员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给人们的心理投下了灰暗的阴影。在这样的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情感隔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确立正义感、是非感与对待“政治正确”两者的区分难度逐渐加大,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

4.教育选择的两难困境。在教育发展中,社会公众对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批评是教育内容老化,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和脱离社会现实。客观地看,这种指责是值得分析的,一方面,高等教育中确实存在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方式方法老化陈旧等问题,需要高等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克服改进.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教育是保持社会良好传统的一种重要路径,教育必须有传承历史经典内容的功能,这种经典内容不能轻易被社会时尚甚至时髦所冲决。现今的社会正陷于单一功利化取向的情绪之中,使得人们简单以眼前或局部的“有用”或“没用”来判断教育的价值,甚至指望用职场训练所的技术标准来考t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从这种立场与情绪出发对高等教育枉加指责是缺乏道理的。不难看到,这种指责同样存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它所指的教育现象主要是指正面教育一与学生社会适应性两者的矛盾关系。可以看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正面的理性教育是一惯立场,这种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义感、是非感和道德感,也是高等教育接续社会良知、型塑社会精神脊梁的重要表现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但目前这种正面教育正面临着挑战。由于人们(包括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的,这种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必然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以包括自觉与自发相交杂的无数方式影响着人们。在大学校园中,教育组织人员尽可能精良地遴选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情景、阻抗不良干扰,以使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接受比较规范和纯净的文化熏陶。然而,大学校园的开放性使得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特征得到放大,各种以社会事实为表征的负面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在高校中汇集,这种所接受的理论教育与所感知到的社会信息两者之间的反差,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就感受到思想困惑,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能坚守学校倡导的理论立场,到毕业后踏上社会,一下子真切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全面性之后,就可能对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高校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经验性判断,这种由无数个人经验出发而形成的判断一旦得到社会聚合,就会形成一种公众舆论,使得后来者对高校的理性教育产生心理怀疑甚至鄙视。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坚持理想性、科学性要求与社会世俗取向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堆确把握理论和实际两者之间的距离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点。

5.多样化与单一性的矛盾。不容置疑,目前多样性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多样性要求与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等全部社会活动之中。这种多样性增加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与自由,使得原本那种以计划控制为主的活动要求被人们看得仿佛不合时宜而对其漫不经心。

篇10

>> 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及应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及价值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应注重人文关怀 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应实现五个转变 人文关怀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探索 论人文关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价值及原则 大学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实现论析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文献分析及研究展望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途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4]卿定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5]施林春,陈碧钦,谢从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6]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7]叶碧如.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