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求知欲;个性发展
寻找的前提: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数课堂都是满堂灌,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最后使教学变得机械、死板、沉闷、压抑,缺乏灵性和生命力。
近十几年来,课改之风层出不穷,其实课改就是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自信、主动求知、敢于创新的能力。顺着这个课改之风,结合我们生物课堂的特点: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21个探究性实验和79个课外探究实验,因此,探究性实验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是,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自己去实验,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能突破,相信这样的生物课堂是最适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下面说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摸索和
看法:
一、重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激发兴趣
七年级上册共有探究性活动57个,其中安排了6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肯定不同。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组织实验过程中也几乎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但困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而没有压力也能学会,所以,第一个探究实验换做“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因为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每个探究实验都有六个步骤和三个原则,难点在于理解三个原则。首先,“对照原则”,要学生理解它,就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来水和温水,否则无法知晓不同的温度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是否会有影响。第二,“重复原则”,要理解,就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组,设疑:为什么不做一个组,让学生思考后得出做探究实验一定要遵循“重复原则”。第三,“单一变量原则”,向学生设疑:除了温度不同,用不同的金鱼实验,结论会如何?抛砖引玉,让学生自己动手理解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和遵循的三个原则。这些都是其他科目无法给予的快乐,也是其他科目无法满足的成就感,引导好第一个实验,后面的实验就容易进行和拓展了。
二、规范探究性实验,发展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六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六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所以在种子萌发的实验中,我除了完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基本程序外,还建立了完善的探究思维顺序。因为这个实验中涉及几个变量,但要学生明确这几个变量,我们不能急着让学生设计完整的探究方案,应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此来体验种子萌发的过程,再让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和总结哪两个组可以作为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什么?这样一来可以分散教学的难点,二来可以让学生排除畏难的情绪,这样一个多变量的探究实验就能迎刃而解了。例如,种子萌发需要什么环境条件,让学生按照课本进行实验,分析无水、适量水、过多水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从而让学生找出实验变
量――水分,再设计第四组适量水放在低温(冰箱)的环境中,让学生分析哪些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可以允许几个变量?让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理解和体会“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并且能掌握实验设计的关键,一举突破实验设计的难点,这样就会对以后的探究性实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或拓展探究实验,激发求知欲,体现个性发展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拓展,就不能形成能力,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达不到课改的宗旨,就会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死板、沉闷、压抑。我们如果想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进行拓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第一,完善课标的探究性实验的同时,我们可以创新,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突破课本进一步创新探究,让学生用雪碧、可乐、牛奶等来代替水,看种子是否也能萌发,这种创新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另外,还能提升对其他知识的理解能力。
篇2
一、提出问题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在这一阶段中,老师应精心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小故事、图片、电脑模拟画面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说错。当然,猜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猜测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由于有的学生猜想的方向不对,猜想抓不住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猜想的度,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所有的猜想都要进行探究,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猜想,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保留有意义的猜想开展研究。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肯定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最好是分组制订计划,再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和完善。制订计划要依据正确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模型法以及逆向思维法等。根据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篇3
1、以“有效教学,提质增效”作为学校教学工作重中之重,提出 “有效-实效-高效”的有效教学思路,建立高效的“三三四”管理制度,
即三个要求: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三个管理:教学规范管理,教学科学管理,教学创新管理,
四个有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有效批改。
重视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过程维度,即如何保证教学各个步骤的成效。抓好备课、上课、作业、个别辅导和评价等基本环节。抓住全员育人导师制、家校沟通、学生学习共同体,实施好课前五分钟和寻找课堂教学 “十大增长点”学校教学亮点。
增长点之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之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如果做好这一点,相信教学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增长点之三:抓住考后分析环节,进一步发挥考试的作用。考试之后老师们集体教研,研究卷子中发现的问题,落实考后对考试情况的总体分析统计,细化错误归因,总结制定切实有效的考后措施。
增长点之四:进一步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果。习题讲评课存在着低效课堂,要多思考、多创新。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一题多解上下大功夫,对题目要深入分析、挖掘。
增长点之五:充分发挥教研和集体备课功效。教研活动不只局限于浅层次商讨层面,要把群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集思广益。
增长点之六: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对个别在教材、大纲、基本功、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要多给予帮助,使其尽快独挡一面。
增长点之七:进一步规范习题选编,提高习题质量。形式上要进一步规范,修改错题重题,增强习题层次性,各个学科要自编资料,并注意积累。
增长点之八:教学中重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
增长点之九: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网上现有资源要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增长点之十:进一步发挥听课、评课应有的作用
2、规范办学行为,修定《教师教学常规》,实施“一至六”的教学常规管理思路,“一至六”,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切实做好“两个至少,认真贯彻“三个按时”,全面落实“四精”、“五必”、“六环节”,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个中心”,即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这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两个至少”,即分管学科干部每周至少听两个教师的课,每周至少抽查两个教师的教学常规。
“三个按时”,任课教师上课要按时到位,按时布置作业,下课时按时收作业。这使学生脱离“题海大战”,拥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评。精选,即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选编“自助餐”和习题上要“精”。精讲,即教师在授课时要讲重点和难点,教学语言要“精”。精练,即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习题要“精”。精评,即教师在讲评作业和试卷时要“精”。
“五必”,即教师在作业布置和检查上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训练为主线”的作用。
“六环节”,即教师时刻要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明确教师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考核等方面的要求;修定《教师课堂教学常规检查细则》,每月查教案、查集体备课、查课堂教学、查作业批改、查课后辅导、查听课记录、查公开课(包括实验课、电教课、汇报课)、查学生的书面和口头反馈意见、查教书育人的态度、协作精神和组织纪律、查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检查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3、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将学年任务目标分解量化到各个部门,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包班,备课组长包年级学科,级部主任包年级成绩,分管学科干部、教研组长包学科,协调配合,高效运转。加强校家联系,实行社会监督和学生评教制度,请学生家长做社会监督员,定期进行家长和学生评教,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工作开展。
二、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1、抓有效备课。实施学案导学,要求教师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设计常规教学,按照“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抓好学科备课组建设,严格按照“个人——集体——个人”的备课程序,做到六备:即备深教材、备透学生、备好教法、备准学法、备活过程、备全自己。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变讲授、灌输为自主、合作、探究。
2、抓有效上课。努力实践“为学而教”的思想,注重精彩导入,注重精讲精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总结反思。
(1)抓好课堂教学的三个教学阶段和六个基本步骤
积极实践三段六步十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个教学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导学达标阶段;成果检验阶段。
六个基本步骤:①导入新课,出示目标②设置提纲,引导自学③分组讨论,合作探究④自学反馈,精讲点拨⑤巧设练习,完成目标。⑥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六步环节有机融合,形成“六步十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导入-学导达标-精讲精练-总结反思”。
(2)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贯彻“面向全体,共同提高”的指导思想,分解教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学方法指导。
3、有效辅导。做好课外辅导,及时做好作业批改信息反馈,查漏补缺,深化课堂教学,巩固教学效果。加强作业教学的管理和研究,提供选择性作业:分基础巩固作业、基本能力作业、提高提升作业、实践性作业、活动类作业、自主性作业。
三、坚持教学研训管一体推进,不断提高教学增长点
1、实施“三四五”“五段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强教研的有效性。其基本程序:集体备课——教师上课(说课)——反思调整——重新上课——总结提炼等五个环节。做好三个研究(研究“教”的有效性、研究“练”的有效性、研究“学”的有效性),四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和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处境和感受。)
2、突出校本教研的实效,科研要同教学结合,把问题当做课题,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草根”研究、小课题研究,“研究“教”的有效性,研究“练”的有效性,研究“学”的有效性”,形成教学、教研、电教、培训四位一体教研新机制。
3、关注并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和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处境和感受。)调整管理的方式,解决对学生管理过死、过硬的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式管理转变,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协作式管理转变。
四、立足常规,抓好薄弱学科攻坚,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立足常规,加大力度扭转薄弱学科的不利局面,是今年我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1、详细分析有关数据,结合班级和学科的实际情况,确定出薄弱班级、薄弱教师。加强对薄弱班级、薄弱教师课堂的巡视。
篇4
1目标分析统领编制全局
《课标》对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室之前,必须做一个“明”师: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就需要对相应的目标进行分析,从而提练出一个核心目标及相关的次要目标导学案的编制必须突出核心目标的核心地位,把怎样突破核心目标作为编制导学案的首要考虑因素核心目标的突破在导学案的编制中要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
对目标进行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标》的要求;二是教师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目标;三是当年的考试大纲针对探究水的沸腾这节课,对以上三个目标进行分析,很容易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经历观察、记录、绘图的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出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的特点因此整个《探究水的沸腾》的导学案编写,都应该为这个核心目标服务。
2课例类型决定预习方式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有非常鲜明的学科特点预习环节的编制必须符合物理学科特点: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能通过对课本的文本进行预习吗?显然是不能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课型决定什么样的预习方法例如,对于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课型,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观察;对于基本概念建立为主的新授课,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归纳,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某项活动进行体验;对于基本规律应用为主的新授课,可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对于知识介绍为主的新授课,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学阅读[HJ162mm]
探究水的沸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预习意义不大因为课本上没有提供实验的相关细节,如酒精灯的使用要求、仪器的摆放、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即使通过填空式的题目让学生填沸腾的概念,它只是要求学生识记,这对物理教学有帮助吗?为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验时间,预习内容仅对生活经验进行引导。
3案例——《探究水的沸腾》导学案设计。
31预习。
311生活经验
给一壶水加热,水的温度会[CD#3](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当持续给水加热使水烧开时,请你猜想:水的温度会[CD#3]。
312核心目标贯穿探究设置
探究环节是整节课的精华所在,必须突出物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必须为突破核心目标提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学习方案首先是对科学探究要素的分析科学探究有六个要素试想,如果六个或多个要素全部花时间去突破,在教学时间上是不可能的,对学生而言,那就等于没有重点因此只能结合每节课的核心目标去侧重某个要素在连续的多节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上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来说,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这六个要素会有整体上的训练然后要思考如何设置探究点?探究点应该直指核心目标的突破,应该要注意的问题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在教学目标指引之下的可操作性的重难点;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细致;探究点的设置要优先考虑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同时方便学生参与和展示;探究点的设置最多不要超过两个,为老师的自主创造预留些空间最后是在前面两点思考的基础之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可以提前组装好器材让学生直接加热即可,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实验后分析数据来描点绘图分析总结合作交流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全自由开放的进行实验。
32探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怎样变化?
实验目的:(1)观察气泡大小变化;(2)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321步骤
(1)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课本89页表格中
(2)实验完成后,小组其它成员将记录员的数据抄写在89页表格中,并完成90页上方的温度-时间的绘图
(3)独立完成课本90页表格下方的问题和填空
(4)完成以上要求后,针对以上问题和填空,请与小组同学交流
在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困难或疑问?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下面的空白处简要记录小组的主要观点,并准备全班交流。
322知识技能指导练习设计
这一部分是为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设计,因此编制练习最重要的原则是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直指核心目标;题量不要多,保证学生当堂完成当堂矫正,难度不要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练习设计的第一题可以设计为对本节知识的总结归纳。
33练习
(1)沸腾是在液体[CD#3]和[CD#3]同进进行的[CD#3]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CD#3]液体[CD#3]的温度叫沸点
(2)观察图1,回答:
(3)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是:[CD#3]
(4)实验得出水的沸点为[CD#3];如果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CD#3](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5)沸点不是100 ℃的原因可能是[CD#3]
篇5
一、“数课”
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数课”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首先是“三中心”,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为中心。其次为“两整合”,进行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学科内容的双整合。让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的课程方式变为“连体课”,科学学科内容学习从“节”走向“单元”,建立5人学习小组,突破大班额交流限制,运用“知识论坛”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交流,科学课进行面对面交流。再者是“四个转变”,即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师生角色、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角色定位、评价方式”的四个转变。最后为“六个环节”,即教学过程分为六个主要环节:前测学生自学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合作评价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单元总结。
二、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方式
由于是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的整合课,所以应改变传统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变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分散课”为“连体课”,变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节”学习为“单元”学习。以前科学课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两个课程都处于互相独立的状态,学生不能很好地把两个科目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大胆整合,每周设置科学和信息技术课程各两节,两个科目进行连堂教学,科学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知识论坛这个信息技术资源,学生通过发帖讨论以弥补科学课堂上面对面讨论交流的局限性。而科学教学内容采用单元学习法,师生的关注点是从整体的单元主题出发,而非某一片面的知识或主题。如科学课以《新的生命》《能量》《地球的运动》等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连贯性,又能和以往的知识进行联系,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科学内容的相关讨论,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任务。
三、“数课”教学模式六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
现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新的生命》《能量》《地球的运动》等单元为例,具体讲述“数课”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一)前测
“前测”即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为与单元总结中的后测进行数据的分析做准备。如在《能量》单元开始之初,先对学生《能量》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检测,检测的题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制定,题目形式为主观题。检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能量》这一单元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这些知识就可以简单学习或者直接略过,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自己有疑问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这单元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以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二)自学
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网络等资源,了解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及架构。如在《运动与力》单元的自学中,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网络等资源,学习和运动与力相关的知识,然后在科学课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享各自学到的知识,同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发帖的形式,把自己收获的知识分享到知识论坛上,作为对科学课堂分享不够的补充。这样学生就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了解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及架构。
(三)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
进入知识论坛,提出探究话题,自主进行质疑、澄清、发展、讨论;师生共同就在线讨论中出现的知识和话题,用实验、辩论、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探究。两种方式的讨论让交流更广泛、学习更持续。如在《地球的运动》单元自学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入知识论坛,以发帖的形式提出探究话题(图1),通过发帖子的方式与他人开展讨论学习;在科学课堂,师生共同就在线讨论中出现的知识和话题,用实验、辩论、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探究。学生之间的交互频率比起普通的班级讨论大大提高,部分学生一节课的帖子阅读量高达几十篇,而发帖数量平均为2~3篇。学生可实时打开知识论坛上Applet工具中的参与贡献按钮,可以查看全班学生的发帖数量(图2),也就是说在知识论坛上一节课学生们的总的信息交互次数可达上百次;还可以打开知识论坛上Applet工具中的社群网络按钮,查看学生阅读帖子、互相建构、评点等情况;还可以从线状图箭头指向和圆点大小,看出学习中的交流模式从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参与和支持的多向复杂的交流方式。同时,因为学生的观点可以在线帖子的形式在“公共空间”中保留下来,对于某一个话题的讨论就可以超越一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周、两周甚至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持续下去。
(四)合作评价
第四环节为合作评价环节。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知识论坛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帖子了,但是这些帖子质量如何?是不是都是和科学内容一致,有没有没讨论的话题?有没有存在重复讨论过的话题?有没有已经达成一致或者解决了的话题?我们不能只顾蒙头前进,还需要停下脚步思考我们的学习进行到了哪一步。这个时候,需要使用Applet评价工具和ITM工具来对全班的讨论进行梳理和反思,找出不足,在此基础上制订下一步的探究计划。如在《能量》单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全班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基本都经过了讨论,帖子的数量达到上百个。但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都是零散的碎片,学生讨论的宽度有了,但是深度呢?这个时候需要学生对《能量》单元的讨论进行梳理,采用的方法是对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每个学生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由于每个学生的分类方法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接着在科学课堂上全班就分类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达成一致。这样分类下来,学生把问题分成了类,然后每个小组认领一个类别,对之前在论坛上讨论的帖子通过使用ITM工具进行筛选,把一个类别的帖子整理到一起,再书写进程反思,这样有助于学生查看这个类别的话题经过讨论获得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讨论或者讨论得不够深入,写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图3)。这样的梳理反思过程必不可少,可以避免学生在知识论坛上无目的地发帖和浪费时间,随时掌握学习进度。
(五)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
第五环节为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区别于上一个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这一环节的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就显得有目的性了,学生进入知识论坛,按照制订的学习计划,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和讨论。学习方法基本和上一个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一样,但是这次讨论是针对学习计划中的不足和挑战来进行讨论。如在《能量》单元制订完学习计划后,学生就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始去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查询资料。
(六)单元总结
篇6
一、简化实验步骤
科学课上的实验,步骤一般都很简单,但有些实验一涉及到实验器材的使用,过程就会变得比较复杂,课本中会以很大的版面来进行讲解。学生对这样的实验其实比较反感,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思去看完这复杂的实验要求,只想着自己去摆弄那些实验器材,结果就会变得一团糟,这对老师来说也是不想看到的。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拿六年级上册的显微镜的观察实验为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书本上讲得相当繁琐,学生如果一条一条按原来文字去记忆的话相当麻烦,而且实际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所以简化显微镜的使用规则成为必然。书本上是这样来规范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和方法的: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境筒下;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课本上的文字多而繁琐,学生根本就不容易记,于是在上课时我把显微镜的使用规则简化成了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的十字口诀,学生记起来方便,在实验的时候也很容易按照步骤进行。同时在讲解每一步的过程中,也把显微镜结构名称比较难记的问题解决了,例如安放,课上演示的时候就会强调安放的意思就要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放在平稳的桌面上,与桌子的边缘保持一个安全的位置。其他的结构名称也能用同样的方法在其他四个步骤中一一让学生掌握。
简化试验后,学生实验的操作步骤就会根据老师提出的来记忆,学生要死记的东西少了,实验步骤就会记得很活很牢。在实验的时候,学生的脑中就会按老师提出的口诀一步一步地有序进行,实验的操作就会更完整。
二、简化实验材料
小学生的科学实验在我看来,其实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实验时过分要求学生必须使用初中或高中的实验器材,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危险性的,毕竟他们还是小学生。只要知道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操作从而观察到实验结果即可,不必非得使用课本规定的实验仪器。例如酒精灯,酒精灯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使用还是比较多的,使用的次数多,讲解的次数也多,但危险依旧存在,打翻酒精灯的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在上课时,一般都会使用蜡烛来代替酒精灯让学生进行加热实验。小学科学课的实验中,用到蜡烛加热,其实已经足够了。
这是简化单个实验器材,其实整套的实验器材也可以进行简化,小学科学实验崇尚的是实验小型化和微观化。这里我以过滤实验为例,过滤实验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过滤实验需要的材料有很多,铁架台、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等,组成一个过滤装置。其中玻璃仪器较多,打碎的概率也很高,对于小学生而言,过滤实验要求的是让学生学会过滤的这种方法,其实利用一些常见的材料,在家我们自己也能进行过滤实验,学会怎样科学地过滤。在我的课上,我把铁架台直接省略,利用的是饮料瓶,把饮料瓶的盖子去掉,在中间部分拦腰一切,然后将上半部瓶口部分倒插入瓶身,在里面垫上叠好的滤纸,用一次性筷子代替玻璃棒,就可以开始过滤了。这套装置即使学生实验时不注意打翻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其实,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不要老师帮他们都准备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
积极性。实验要微型化,实验材料也要环保,最好能利用我们身边找得到的材料进行,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明确实验观察
小学科学书上的实验很多,有些实验只有实验过程,没有明确实验的观察。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中,书本上只要求利用食用油、花生、肥肉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来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可是编者似乎忘记了食物中还存在着一种营养物质――水,水也能在纸上留下痕迹。书上没有明确脂肪到底在纸上留下的是怎样的痕迹,学生就只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来判断,导致学生不明就里胡乱判断。其实我们可以在实验前,先明确实验观察到的是怎样的痕迹,用食用油和水在纸上涂几下,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很容易就能观察出食用油在纸上的穿透性更强一些。还有更简单的观察方法来判断脂肪的存在,就是让学生拿着纸看,涂抹了食用油的地方透光性更好。可见科学实验中,如能更清晰地明确实验的观察,学生实验时就会更具目的性。
四、课前先做实验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某些实验其实要求比较高,过程中稍微有些马虎就会导致实验的失败,所以在学生实验前,老师必定要先做一次实验来保证实验的可行性。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热传导实验,这个实验一定要老师在课前亲自把一根根火柴用蜡粘在铁丝上,因为这个实验的要点就在于蜡的多少,蜡要均匀,如果离蜡烛近的火柴粘的蜡比较多,离蜡烛远的火柴粘的蜡比较少,就会导致离蜡烛远的火柴比离蜡烛近的火柴先掉,出现错误的实验结果。五年级下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这课中,由于课前没做实验,给六个班的学生准备
篇7
【论文摘要】文章以具体教学案例为基础,从六个方面入手对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如何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探究教学来让学生熟悉并参与到科学研究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形成过程的目的,并借此来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的能力。现就高中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为例,介绍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教师以在家包饺子时,人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为例,设计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要求学生完成多种任务,以下对此进行具体阐释。
一、根据情境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载体,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就好像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同时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家包饺子时,我们经常把白菜剁碎做馅,在放盐后稍等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学生可以分组就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开自由讨论,并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列在黑板上。
二、根据问题创立假说
讨论到此,学生对植物细胞遇到盐后会流出水来的现象归纳出一种可能的解释,进而形成一种假说:“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和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失,这与动物红细胞失水很相似。将问题升华为假说是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目标确立,从一个现象可以引出多个问题,那么,我们要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就要立足于一点来展开验证。
三、根据假设设计思路
假说提出后必须得到验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简要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预期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指导时要善于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将班级学生分组,每一组通过组内讨论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步骤以验证假说,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实验方案。经过全班同学集思广益,汇总、融合各组的设计思路,形成一致的实验方案。经过大家讨论,为了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假说,设计了如下实验。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如果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在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大,细胞膨胀。
四、根据思路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索空间,再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然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再根据以上的思路,写出如下实验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
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9/ml的蔗糖溶液,清水。
(2)方法步骤
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4)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6)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五、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科学的实验要求要有真实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六、根据结果进行交流
交流就是与他人交换看法、分享信息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质疑和不同的观点,通过交流共享实验信息,获取更好的实验材料和装置,更易操作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步骤,从而建立新的模型,为进一步探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经验。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实验结果的前题下,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共享成果,互相质疑。将各个小组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小组交流,听取他们的质疑并进行解释。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设计探究方案: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
以上是本人在生物实验课上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案例,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配合本人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应答。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逐渐地把握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的意义,最终拥有探究的能力。但是高中生物实验中的探究式教学还只是起步阶段,在探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足和应注意的事项。
【参考文献】
篇8
坐落在讷谟尔河畔的讷河市第五中学,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扎实,崇德向上、书香满园的初级中学。勤政务实的校长杨峰,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校长,他业务精湛,善于管理,敢于担当,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可贵的敬业精神,带领全校教工发奋进取,继往开来,学校知名度与日俱增。先后被授予齐齐哈尔市德育教科研先进单位;齐齐哈尔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齐齐哈尔市“安全和谐校园”;齐齐哈尔市文明单位标兵;讷河市教学质量先进校等诸多殊荣。多年来,讷河五中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们脚踏实地的从常态课教学的点滴做起,用难能可贵的师生互动,把构建新型的高效课堂,诠释解析得深刻透彻。在齐齐哈尔市“一比一访三走进”活动,课内比教学讷河片区现场观摩会上,提供了观摩现场,并做了经验介绍。现将讷河五中的教学经验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讷河五中始建于1985年,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823平方米,教职工99名,1992年被评为齐齐哈尔市“合格初中” 。为落实齐齐哈尔市和讷河市教育局“一比一访三走进”与“四比一访三走进” 的活动精神,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构建高效课堂,讷河五中把“聚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稳步推进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扎实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汲取教育专家的科学论断精华,广泛借鉴名校成型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始终遵循“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的原则,紧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实践与研讨,确立了“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构建了课堂三大环节,六个步骤。
我们构建课堂三大环节的具体模式流程:
一是寻疑,就是教师结合教学任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基本准确定向提出问题。目的是为了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二是解疑,就是对提出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分析,在验证实践中得以解决,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是迁疑,就是对探究解决了的问题,进行拓展延伸,内化迁移,目的是为了“发展”问题,拓展思维宽度,延伸思维触角,在教学实践的点滴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多维思维方式。
其中创设课堂六小步骤的“六步”为: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 自研自究,提出问题 ——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 资源共享,展示问题 —— 实际应用,深化问题——回顾反思,迁移问题。”
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情感体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产生问题意识,以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
第二步:自研自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结合学习目标,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
第三步: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分组互动,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问题导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使学生在充分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第四步:资源共享,展示问题。对得出的结论,解决的过程,解题的方法进行展示和总结。这一步骤,要允许学生呈现错误的思路或过程,“错误”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它可以有效弥补学生的思维误区。
第五步:实际应用,深化问题。把得到的结论、方法或规律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用于指导解决同类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内化。
第六步:回顾反思, 迁移问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努力引导学生对上述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使问题得以拓展延伸,知识体系更加脉络清晰,学习能力有效提升。
现在,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以“创新常态课架构,突出本学科特色”为原则,以备课要“研”、“磨”、“精”,上课要“特”、“活”、“新”,反思要“实”,“细”,“勤”“高” 的“十字方针”,作为我校强化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努力积极引导全校教师参与课内比教学活动,认真反思教学实践,有效提高教学能力,打造有灵魂的教育,争做有境界的教师,做的不让一位教师掉队,一个都不能少,让教学竞赛常态化,常态教学竞赛化,真正努力全方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蓬勃发展、充满活力,聚焦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基石的厚重,基石的博大,赋予我们要有刻苦求进的视野,创新推进的境界。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为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镜头链接:
办人民满意学校
创文明书香校园
——讷河市第五中学蓬勃发展纪实
杨婉懿 本刊记者 董悦今
篇9
论文摘要:物理探究是新课程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师生互为主体;师生互动中,物理语言表达能力是实施物理探究的重要环节。
在新一轮的物理基础课程改革中,要大力倡导实施“物理探究教学”。许多物理教师对为何以及如何开展物理探究教学存在着一些困惑。本文从物理探究教学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理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科学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学活动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接受的过程,而且是重视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过程。实践证明,物理探究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传统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生这两方面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看科学、听科学,而不是做科学。学生由于对科学知识的来源缺乏了解,把科学知识看得很神圣,不敢怀疑,导致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的能力。
二、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理念是物理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改革目标之一:改革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他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困惑的问题的时,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三、在实施物理探究教学中,师生互为主体,注重物理语言表达能力
物理探究教学的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际上,物理探究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的发现过程。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物理探究中要以“师生互为主体”为中心,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从探究中学会学习。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探究,课堂仍然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老师语言的设计,学生如何组织物理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下面从以下环节的实施对物理探究教学加以探讨。
(一)在教师设问中,注重启发诱导
物理探究教学是围绕某一具体知识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每个具体步骤中,教师要围绕该知识点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设计,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诱导作用,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以通过教师的“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
(二)在学生探究中,注重思维发展,培养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或通过实验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们会将取得的收获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逐步丰富个人的探究成果。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培养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三)在师生共探中,注重物理语言表达,学会在合作与交流中反思与感悟
这个环节着眼于“交流──互动”式教学的实现,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肯定还存在某些困惑,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反省自己的学习、探究活动,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在这个环节实施过程中要着力于建构师生互动模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投入意识,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产生教、学协调与共振,培养和发展主动、能动、促动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并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7~9年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篇10
目前,项目学习在学术界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学习(standards-focused PBL)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黄明燕等汇总了国内外对于项目学习的定义。Solomon对项目学习的内涵进行描述:项目学习中,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解决基于课程的跨学科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真实难题;学习者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需要采取的活动――收集大量的信息,综合、分析,进而衍生出知识;这样的学习因为与真实事物相连而具有实际价值――掌握诸如合作及反思这类成熟技巧;最后,学生阐述自己习得的知识,评价者对其习得的量以及交流的程度进行评估;整个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指导者与建议者的角色,而非指示管理学生的学习。John Thomas认为:项目学习需要复杂的任务,基于挑战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进行设计、解决问题、决策或者调查活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项目学习最终以产品或者陈述等形式结束。刘景福等认为:项目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志军等认为:项目学习是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充分发展的学习。
总之,项目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利用驱动性问题组织和引导教学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借助最终的项目成果或项目作品展示项目学习的过程。项目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学生通过参与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获得的不仅仅是基本的学科知识,更能够提升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学生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
项目学习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研究者对开展项目学习的流程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差异不大。如:刘景福等认为项目学习的实施步骤分为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动评价等六个基本步骤;高志军等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的项目学习通常分为设计项目、分组分工、制订计划、探究协作、制作作品、汇报演示和总结评价等七个基本步骤;王林发认为项目学习的实施步骤一般分为项目背景、项目任务、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项目评价等六个步骤。
黄明燕等综合了项目学习的学科应用实施过程,指出:项目学习的实施过程一般可以分为项目学习活动前的准备、项目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与管理、项目实施后的评价与反思。其中,台湾项目学习在学科中应用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邬彤提出在项目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其主要环节及师生的活动如图2所示。
笔者认为,项目学习的实施流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订问题解决计划、实施问题解决过程、成果展示、分享交流与反思评价。由于项目学习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必须明确在开展项目学习时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尤其是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将自己定位为“讲授者”,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教师的“填鸭式”灌输,而是要创设任务和环境,让学生打开思维。因此,开展项目学习时,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教学和组织能力,还要能够辅助和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在项目学习的各个阶段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包括:(1)作为项目的组织者,教师需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恰当地给学生分组,监控和管理学生的行为,为学生创造开展项目学习的环境。(2)作为项目的引导者,教师需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聚焦在项目的目标,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制订合理的项目规划,帮助学生在项目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果。(3)作为项目的支持者,教师需提供即时的知识、方法、资料、工具等支持,鼓励学生面对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中的困难、机遇和挑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给予不同的支持和指导。(4)作为项目的评价者,教师需根据具体项目的开展对学生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如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如何,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等。
为探讨基于项目开展化学教学的意义,笔者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于项目开展化学教学的目标进行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基于项目开展化学教学的目标是与化学课程基本理念相一致的,基于项目开展化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化学科学,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解决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可以提升科学素养,丰富化学核心认识,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增进科学态度和情感。
“从自然界中的水到千家万户的水”项目的教材编写特点是“双线并进式”,一条线是具体项目的实施,另一条线是项目实施流程的解读与指导,告诉学生具体活动设置的作用和意义。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具体项目“从自然界中的水到千家万户的水”的实施以及指导解读,探讨如何基于项目开展化学教学。
“从自然界中的水到千家万户的水”项目的教材编写思路如图3所示,展示了“从自然界中的水到千家万户的水”项目的实施流程,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转化成化学问题,如何开展项目学习以及项目学习中具体活动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下一篇: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