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6: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为此,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意义等。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与理论为主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对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工作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真正地成为未来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等。
一、研究现状
教育和工作及其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却不够细化、具体。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其研究的个案与案例较少。本人通过图书资料等渠道搜集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没有一本(或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为对象,几乎都以“大学生”为主体。
同时,本人在CNKI上搜索近十年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的研究,只有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车广吉在2003年第2期的《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中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择业观念;吉林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的吕良在《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2期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构建能力及建构;中国矿业大学法学院的胡廷龙在《考试周刊》期刊2007年27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由此看来,尽管部分学者涉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但都未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些探讨,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特别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关注却尚未涉及,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研究者们去探究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政策与对策。
二、存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即重外延,轻内涵;重能力,轻素质;重教书、轻育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的实际心理需要认识不足,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相应行为的发生,这就是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
(2)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专业的独特性;政治理论的高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实践的深度性等特点。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方向。
(3)需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加地明确自己所学,同时高校应建立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总体与宏观研究居多,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和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方式和载体创新研究不断丰富,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内容不断充实、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学科交叉研究的现象越来越多等,这些研究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这一微观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理论研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探讨与研究这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以调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为立足点,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有利于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方法、内容与途径等。
(3)有必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出来的目标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还应当是可靠接班人;主要任务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们是未来社会的教育者、管理者、政治领导与干部等。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方向。
如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知识理论灌输,广大学生主要凭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着艺术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除了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会如何主动运用、教授思想政治知识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实践作用。
(1)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对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
(2)启发从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新的理解,重新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其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榜样与产生辐射效能、带动力、感染力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敏锐感,从而学会运用政治眼光评判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社会的积极管理者、教育者、政治领导者;有利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工作机制。
(4)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提高我国行政领导与干部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教育人员的职业教育,完善高校教育体制及我国政治教育体系与制度均具有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教育;实效性提升
大数据时代促进了高校学生和教育思维方式的改革,随着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转变,在教育方式和模式上面也会形成相应的变化。充分发挥大数据给高校教育模式带来的转变,以此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一、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一)大数据的时代内涵
大数据作为引领未来繁荣的技术变革,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在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整合,从而挖掘出新的认知联系与价值观念。但是大数据给人们带来的改变并不是百利无害的,由于在数据处理和应用上还存在诸多待完善的因素,需要更强大的信息力量去支撑。
(二)大数据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方面的渗透,学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学习中都离不开网络与信息,手机俨然成为大学生的“数字器官”,每日产生的数据量是庞大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个性化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了解学生需求及反馈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以此分析学生的行为。
(三)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根据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而言,大数据理念渗透不够深入,除了个别理科背景深厚、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初步引入了大数据,其他绝大多数高校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当然,这与大数据应用的设施条件有直接关系。大数据的利用,需要依托强大的处理平台及存储空间,方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控制与挖掘,这对普通高等院校技术能力与资金来源来说,相对较难。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维观念,对数据的敏感程度等方面,也是参差不齐,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契合。
二、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大学生由于学习思维和行为模式时时刻刻在发生改变,每天在校园网络上都产生庞大的数据,这充分表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具备了大数据分析的数据量条件。这些数据也是学生思想变化、情感动态等行为的映射,对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得到的结论才是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不同以往传统的抽样调查与样本分析得到的数据,传统方式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往往片面,不能正确体现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与情感全貌。对上述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对大学生行为进行预测与预警,对不良情绪、势头先知先觉,同时利用大数据共享特点,实现学校多部门、多方面参与,从而提前进行一定干预与处理,防患未然。
(二)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要求增强。以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不再适用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变化、思维模式将受到外界各类信息的冲击而波动。学校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指导,转变思政教育模式,加强自身结构建设迫在眉睫。而当下如何使数据处理能力跟上数据产生的速度,也是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而且大数据信息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将会受哪些方面的威胁,数据的不客观性及误导性问题如何正确判断,使得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把握上也十分严峻。
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思维观念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给人们最直接的转变就是思维观念上的变化。因此首先就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模式,强调高校各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协作;其次就是要时刻保持思维的机敏性和前瞻性,准确的把握住现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想教育工作之间的联系。最后就是要鼓励开放性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渗透,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接受新的社会思潮。
(二)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体系
数据是构成大数据时代的基础,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建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体系,从内部着手,整合各部门、各院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的资源和衔接点。其次就是内外合作,将内部数据与校外一些新潮思想相结合,最大化的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增强校内大数据体系的建设。
(三)提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大数据时代不仅给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形式和思维上带来极大的转变,同时也要求思政教育者在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均为文科出身,其在对数据敏感程度及处理思维上,远不如理工科。这也正是需要转变观念的基本原因。深化推进思政教育工作者数据意识,培养其数据处理意识,才能摸索出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规律。
总结
根据本文的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在这种新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断加强高校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教育思维观念的转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识与质量,才能引导学生在环境复杂、文化多样的社会中,更好的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银成,罗擎.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3)
[2]张立敏.关于提高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多途径探索[J].智能城市,2016(08)
篇3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实现途径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在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高校对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重视生活化的转变,并以生活为主要的内容,来将相关的生活方法贯穿到整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促使师生都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与进步。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20 世纪初胡塞尔提出教育要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这给我国教育生活化思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回归到大学生活,回归大学生本身。教育回归生活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对此有更准确的论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包含了人本身的德、智、体的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而人的能力只有在社会关系发展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而这主要就来自人的生活,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也与生活密切相关。教育生活化就是在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产生而来的。从这个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深入大学校园生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培养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基础支撑。而就针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则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基础,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并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确保其在进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加坚强的去面对挫折与挑战,并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来作出准确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因此,就针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高校的思想教育生活化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体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社会文明的不竭动力
从本质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代表了整个社会文明的深入。因此,文明的社会必须要有思想坚定、价值观正确的青年人加入,才能真正促使社会向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变化。也就是说,作为青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要想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实现生活化。现阶段,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并且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因此,学生们必须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因此,就针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来说,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
(一)讲究语言艺术
事实上,要想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依靠于语言媒介实现的。因此,当我们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要求教师应注重语言艺术,并且做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来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实践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瞬间沉默的方法,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以此来突出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此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声调变换的形式,来对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内容进行强调。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有一个切实的感受。
(二)从做中学
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源自于生活。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学生所处的时代,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其能够充分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去。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调查、谈话等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以此来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进行游戏情景的设置,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强化学生的实践互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作为学校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为了能够更好的营造起良性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政治素质的提升,就要求气门积极拓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建设起个性的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验活动。除此以外,应当积极引导校园文化管理与建设,来做好前期的舆论宣传工作,并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来进行文化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全面总结。
(四)完善管理机制
在进行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各个学院的书记必须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此同时,要求班主任必要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学生委员会管理机制,确保学生们能够充分的融入到集环境当中来。最后,要求其必须要做好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确保其能够对思想政治观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践行。
(五)健全多元评价体系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所强调的,往往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并因此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其及时转变这一不良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的评价模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再生活化的作用背景下,来实现自我思想政治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中北大学,2015.
篇4
1.1教育路线。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应当以教师指导教育为辅、学生自我教育为主,这是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出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追求个性和独立,可以说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他们也向往着个性与自由,对于被约束则比较反感。因此,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明显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这里就应该摒弃传统,构建新的教学形式,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为主,教师教育为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拥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再者就是教师的辅助教学,由于高校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在让其自由发展的时候有时候会偏离正常的轨道,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做出适当的引导,教师的人生阅历比学生要丰富得多,因而可以很好的明辨是非,指引学生往正确的道路迈进,成为学生的指路明灯。1.2教育理念。作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必须贯彻三大教育理念,分别是隐性教育、生本教育以及自我教育。隐性教育即是充分利用学校独特的文化背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弘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目的;生本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学生为本,要一切为了学生,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感受并尊重学生;自我教育则是通过教育、感化等因素让学生实现自我的觉悟和反省,从而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最终达成教育的目的。
2、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要开展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一个思想、两条路线、三大理念”的基本原则,把握好工作方向,才能做好工作。2.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展开来说就是要在学校里面建立起浓郁的思想政治教育气氛,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建立其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让学生沐浴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2.2一切以学生为本。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因此,学生自然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这是亘古不变的原则,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为学生服务,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工作。
3、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意义
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一体化发展。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两天或者两三天之内就可以做好的,它需要一个长期不间断的探索和调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学校领导必须要带领全体教育工作者一起行动起来,在坚持“一个思想、两条路线、三大理念”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建立起科学化人性化的保障制度、公平合理的奖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各部门的互相监督、互相了解和互相配合,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体化。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具有独特的校园环境,例如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教学氛围等这些隐形的因素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构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形化,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
4、结语
篇5
微传播平台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微传播平台带来的新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立足微传播平台,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与形式、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平台;创新
近年来,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发展迅速,由此开启了一个信息的“微”时代,“微”时代是一个信息精简、内容涵盖广的信息时代,是文化资讯的快餐时代。以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为代表的这些传播平台,以其信息海量、内容丰富、操作便捷等特点,逐渐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大多数人获取资讯,开展社交的形式。当代大学生,正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新生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较强的适应能力。微传播平台的兴起于发展,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追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在“微”浪潮的背景下,在微传播平台已经渗透进大学生校园生活各方面的背景下,如何将微传播平台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当前环境下继续开展好,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微传播平台
众所周知,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通过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终端设备,将用户联接在互联网中。在这些平台中,信息可以即时传播,同时用户还可以进行交流互动,是一个集信息传播与交流互动的平台。微传播平台,即以微博、微信等平台为主要代表的互联网媒介,通过裂变式的、去中心化的、多级的传播模式传播碎片化信息,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的传播交流平台。由于微传播平台具有即时传播、关系网络传播的特征,微传播平台很快受到了大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微传播平台发展的特点
微传播平台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逐渐成为了大学生获取资讯和日常交流的平台。之所以在发展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收获了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因为微传播平台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平台具有开放性
作为具有开放性的平台,微传播平台的开放性将传统互联网平台、软件的开放性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使其同时具有门户网站和即时交互平台的功能。微传播平台延续了传统互联网平台与各大交互媒介的开放性,即任何人都能对该平台的信息进行浏览,或是经过注册,用户能对该平台的信息进行评论,或是他用户进行交流。但是,微传播平台与传统的门户网站和交互平台相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不仅人人都能注册成为用户,且人人都能成为发声媒体。在微传播平台中,用户不仅可以进行评论和转发,还能将原创的信息在自己的主页中,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互联网中信息的者。
(二)信息传播具有针对性
微传播平台是基于现代互联网技术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顾名思义,微传播平台不仅是互联网中的一个新兴传播媒介,在此基础之上,微传播平台是依托先进数据技术而具有更完善功能的传播媒介。互联网中的信息犹如浩瀚的海洋,而微传播平台呈现出传统互联网平台全面与多面的特点的情况下,还能实现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即传递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传递给每个用户的内容也是有差异的。一方面,信息是实时更新的;另一方面,根据用户的自定义的喜好和日常浏览资讯呈现出来的偏好,微传播平台将用户可能关注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用户。因此,微传播平台中信息传播具有针对性。
(三)信息具有多样性
互联网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微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不仅是内容方面宽而泛的多样性,在形式上也呈现出了“简化”的多样性。微传播平台是精简的、即时的交互平台,由于在篇幅上的限制,微传播平台中的内容具有简短、碎片的特点。在信息内容方面,微传播平台的多样性体现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方面:用户可以可以对网络资讯进行评论转发、将原创信息上传至平台进行分享,还可以通过文字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及视频数据等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在微传播平台中进行分享与交流。
三、微传播平台创新策略
(一)创新理念,以学生为本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完整性的教育,而微传播平台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互联网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融合。这样的传播载体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创造了新的教育氛围。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理念,积极利用微传播平台开展工作。由于高校微传播平台的受众是学生,要实现平台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要加强教育者与学生在平台中的互动,这种双向互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者,微传播平台为高校提供了信息、情感沟通、舆论引导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出发点都在于“育人”。因此,高校微传播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更应当注重以学生为本。
(二)创新内容,注重教育实效
在微传播平台中,传播内容本身虽然看似简短,但是确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微传播平台中信息的精简性和参与互动的随意性,吸引了广大学生群体,但是,学生更希望浏览到的是新颖、精辟、或是趣味性强的内容。因此,高校利用微传播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关注的内容,注重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创新教育内容。通过生活点滴等实际的材料与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入热点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或是给学生以人文关怀,能使学生从中得以启发、自我教育,还能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维方式,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下一步的教育工作。
(三)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
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微传播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其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形式,而这种多样化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创新的渠道。从通过教科书及传统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宣传教育,已经实现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一次创新。微传播平台则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接近学生生活的载体,教育者要尽可能的丰富教育内容的形式,利用图像、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信息,使教育内容由静态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图文、声音信息,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的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还应当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以往单一的课堂交流,扩展为课堂内外更为密切的师生交流。
(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可控性
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平台监督管理机制,应当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对微传播平台中传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有效的管理。微传播平台本身,是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大多来自互联网,而互联网中信息资源可能存在着真实性、时效性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当加强对信息的监督管理,使平台中传播的信息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的,使之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作为官方平台,高校在微传播平台的运行中要明确定位,关注舆论导向,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第二,对于在微传播平台中发现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回馈管理。微传播平台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平台,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直接反映的问题,以及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群体存在的个别问题和普遍问题,都要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关应对或预防措施。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创新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性与计划性的继承,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微传播平台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此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牵涉到诸多方面,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方法、手段与要求,具有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时代特点,立足以学生为本,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努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晓丽.微时代微传播的特征及影响[J].青年记者,2012(6).
篇6
思想教育方法是指在人们进行思想教育中,在世界观的指导下,在塑造人们灵魂、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和调动起人们积极性,完成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它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志曾形象地把工作方法比喻为过河的船或桥,强调没有桥或船就不可能顺畅到达彼岸。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教育方法的选择又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教育方法往往又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某一特定的教育内容来源,其教育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对象的情况,以及变化的形势和环境,即因时因地为转移,因条件因人而异。同一类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以及同一层次的不同群众和个体在不同时空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也是确定教育方法的重要因素。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和特定的群体中进行的,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是有较大差异的。同样,同一专业中不同年级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同一年级的不同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又有上、中、下之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方法的选择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的情况。当然,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不管教育方法如何千变万化,思想教育的目标无非都是通过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的形式去实现的。因此,最后采取什么方法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强调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迅速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高校这个青年人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对社会的变革不可能无动于衷,在其现实表现上,反应更快捷、更强烈,更富有现代意识的青年学生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对高校思想教育本身来说,所面临的则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高校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积累很多经验、很多好的办法,原有的传统的有效方法固然可以继承,但毕竟不能停留在原地踏步,勉强应付的水平上,这需要不断创新,需要科学地选择。而是这种创新和抉择的需要,比过去已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只有抓住机遇,重视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快改革的步伐,改进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温故而知新,在教育过程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主动的地位。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自主性、竞争性,以及等价交换特征,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必须跟上新的形式,迅速摆脱过去那样单调的说教、单项的灌输、简单的“你说我教”的方法,而向具有平等对话、开发式的、自我感受与现实生活的自我审视和比较的方式方法过渡,引导人们自觉去评判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确立人生的正确位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作为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的根据,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总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是一个动态的不稳定过程,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客观环境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从思想的规定性看,它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从量的规定性看,思想状况则具有一定的范围性;
从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它又具有不同的阶段性;从思想存在的内容和形式看,它还具有社会生活的广泛性;而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看,思想在不同阶段的状况,则受到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影响。总之,人的思想是以纷繁复杂而多彩的形式存在的。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具有多样性和适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每一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具有完全等效的可能,这说明,思想教育方法上有抉择的需要。这种抉择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对象的协调性。方法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从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入手,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方法的最佳方案。做到即有的放矢,又使得教育方法、内容、对象三间处于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之中。
第二是要坚持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对象层次的适应性,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方法的选择,应照顾到不同层次,方有可能为多数的教育对象所适应和接受。就高校而言,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求有所不同和侧重。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也就不能整齐化一,铁板一块了。
第三要坚持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对象影响的实效性。教育方法的选择,要着重考虑它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当代青年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感染,对现实中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事物容易产生共鸣,有一种亲切感和仿效倾向。而对上辈的先进典型,多数觉得有较大的距离感,认为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不可比、也不可学,他们的崇高的境界和非凡的事迹,只能令人赞叹而无法企及。因而,无法从内心去产生趋近。据此,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榜样教育时,就应注意挑选同龄人的先进事迹,这会更具感召力和说服力,同时要反对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不搞繁琐哲学,要提倡方法上的简易而具时效、自然而富有技巧。那些兜圈子、拐弯摸角的方法,只能使人不得要领,无所收获。最后,坚持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的正导性。思想教育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主张多做宣传鼓动工作。正面激励的方式,有助于创造宽松愉快的气氛,使教育对象能够自觉地把枯燥的说教变为有趣味的精神食粮,又不自觉地达到最佳的领悟程度。其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只能采取民主的方法,讲理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为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正面“灌输”时即要有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运用正确的时事,加以分析,;即要讲明成绩,又要讲透其不足,同时还要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解决同学的思想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事实,摸准摸透,剖析得当,分析合理,不夸大,不缩小,不怀偏见和成见。只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才能提高学生恶毒缩小认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二、对比教育
对比教育是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典型材料进行比较,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要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而要看到矛盾的诸方面,正确的分析是非,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学生会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真理与谬误的比较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某些必要的比较教育,对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理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如:运用新、旧中国的对比,两种制度的对比,好坏典型的对比,改革前后的对比等方法,都有助于学生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三、以情感人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以理服人,而且要以情感人。要做到以情感人,教育者必须关心和体贴受教育者,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大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和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并把这种关怀和帮助看成是对自己的信任,鼓励与安慰。教育者应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大学生身上,不仅传播知识,而且在思想、政治、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真心实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深厚感情。当他们有了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了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尤其是对少数后进生,要情真意切地给予教育,决不能讽刺、挖苦,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以使其感到温暖看到希望,鼓起勇气,尽快进步。
四、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是针对学生各自矛盾的特殊性,用谈心的方式解决各种不同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经常采取的基本方法之一。
大学生的气质不同、性格各异,若忽视了他们实际存在的个性差异,而企图用一个标准去要求,一种模式去塑造,一种方法去对待,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在进行普遍教育的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个别的工作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房。
个别教育有时需要比共性的教育花费更大的气力,讲求更高的艺术。在个别教育中要注意与大学生互相交心,以心换心,真诚坦率。循循善诱、不急不躁、耐心工作、耐心等待。这种个别教育会起到特殊的作用。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科研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形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新时期必将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改变,这就使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做到更广阔范围地融入到世界经济潮流当中,而世界多元化经济文化势必对于我国产生不利影响,这对于文化视野的拓宽和文化交流的促进提供有利帮助,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有效拓宽,这些变化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面临着变化的学生思想特点挑战。由于高校属于开放文化的窗口,这也是一个阵地,使得不同学术观点撞击、交汇以及融合。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样性的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生活方式以及就业岗位,导致人们日益频繁地进行社会流动和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受到各种娱乐方式、媒体以及精神文化产品的影响,导致在学生的欣赏水平、心理状况、接受能力以及思维方式上产生很多变化。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日益增强的竞争意识、主体意识、效率意识以及公平意识,在这一过程当中,逐步弱化心理素质、人文素养、理想信念、公德意识以及科学精神。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通常来说,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属于教学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这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对教育时效性提升过程当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要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做好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通过对充满生机、全新和立体的教育创新模式构建,做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有效提升。
一是做到紧贴生活。由于在传统教育当中只重视理论,而对运用理论的过程忽视,这样就导致分离现象出现在理论教育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之间。在当前开放的背景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受到人生体验和阅历的影响。相对来说,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崇尚自我实现和奋斗,可是比较容易将自我作为中心,所以行知背离倾向和功利意识比较强,经常对于现实持怀疑态度。这就必须要对思想性和政治导向充分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变迁和时展高度关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学生思辨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以及政治敏感性的培养和增强,从而能够让学生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在走入社会之后深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还能够让自己的判断价值和独立思想的能力得以保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重要手段,既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帮助他们消解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和困惑,培养其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同时,更要贴近学生的心灵。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和难题,比如人际交往、择业、消费以及恋爱观等,这需要政治辅导员和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起学生心理疏导者的责任,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二是做到科研化。由于在传统教育当中只是停留在“说服教育”和“传授理论”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研究所要阐述的理论,这样做的效果使得教学深度不够,严重缺乏说明力和吸引力。这就必须要做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含量有效增强,以便为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供强大学科支持,有效结合科学研究和思想理论实践,通过借助科研促进教学,这样就有着更有深度的教学内容,也使得理论更加具有启迪性。教师必须科学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通过自己的深刻把握和理解的理论才会有深度存在,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使得科学理论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头脑当中,还应有效结合教学和科研成果,这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论内涵是极大的丰富,还能够让学生搞科研和问题探究的兴趣得以提高,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教学科研化,使得跨越和沟通在理论和实践、学科和学科之间进行。
三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提升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技术,做到:一方面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这就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力求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组织和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性、协作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变课堂灌输为专题讲授、原著辅导、自学研讨、论文报告、答辩竞赛、实践考察等形式;要切实围绕教学内容,切实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寻找贴近学生实际的、能为学生接受的方式。另一方面重视多媒体教学,推动教学手段现代化。传统教学手段费时费力、节奏慢、效率低,知识容量少,积极思维少,往往是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学生却云里雾里,心不在焉。思想政治理论课阐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既难以直接观察,又无法实验,要取得好效果,仅有教师生动的语言还不够,还需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光、色、像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强课堂的现场感、新鲜感、真实感和趣味性。
四是不断加强教育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将教学实践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通过对具体实践活动方式和项目的确定,做到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计划性地建立和整个理论教育有效结合的实践基地。在现有的学时当中划出一部分作为课外学时,从而指导学生参与课外读书活动、爱心工程以及文明工程等课外实践,借助于讲座、咨询、辩论赛、专题报告、辅导、演讲赛、知识竞赛等形式的使用,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教育,这也能够调动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也就有效结合自律和他律,从而做到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五是建立科学化考核体系。由于学习成绩评价是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一条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途径,可是这也是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难题。所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对学生综合考评体系的构建。比如,可以采用“综合考评法”,即平时(占20%)、期末(占60%)、社会实践(占20%)三结合。“平时分”是考勤、提问、讨论、作业的综合,“期末分”是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社会实践分”主要是社会实践的综合表现与实践报告。综合考评法有利于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改革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较真实地测试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评价中,还需要积极探索课堂讨论法、作业评价法、参观体会评价法、社会调查评价法等评价方式,在课程终结评价中,可以采用论文法、知识竞赛法、专题征文获奖加分法,平时成绩与期考成绩相结合,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互动,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着眼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能力发展,做好日常操行、好人好事、奖惩记载和实践活动的评价,期末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做到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准确,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形成自尊、自信、自律、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的生活态度与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篇8
1高校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地方
1.1学校是人类学习文化和知识的一种方式与途径
学校有个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也就包括了教授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和传授他们将来有可能会用到的知识与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从整体提升学生的认识,便于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更好的明白生活的意义,更好的完成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1]
1.2学校与可以更好的使学生融入到群体与社会中
学校本身就是个小社会,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等着学生去学习与钻研。人们都说到社会上用到的书本知识不到20%,事实上就是如此,谁会教你去算个公式,写个数学题,谁又会教你写篇英语作文。人们往往是教你利用学校学到的知识,以此为基础,举一反三,写工程报告等比较贴近实际的东西,因此,学校教授知识只是一方面,融入社会而又高于社会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1.3学校可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也是家长及社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人们常说:要先做事,得先学会做人。做成不成,谈何做事。这样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虽然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品行不好的人,而对此又往往责怪学校的教育没有成效。试想,如果没有学校,这个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地方,那么现在的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你本能要求人是十全十美的,同理你也本能要求通过学校的教育,所有人都会成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人。我们不能否认学校的教育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而新生的养成教育更加完善了学校教育,更使我们承认它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的开端,更是学生人生的指南针。[2]
2学生高中的思想状况和现在状况的对比
2.1对自己的认识差异
高中时,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是不完善的。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最大,往往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这也使的学生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与人交流稍不顺心时,就会吵架,而内心的思想总在作怪,认为都是别人不好,总认为应该别人让步。打饭不排队等等。
而现在呢,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对自己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懂得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情绪上更加稳定了。懂得诚实与谦让,也更能与别人更融洽的相处了。
2.2对家人的认识差异
高中时,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别人对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不去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更认为家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从不知道感恩,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在家种地或外出打工,拼命的赚钱。而这个学生做了什么呢?他不是在努力学习,他没有想过这钱是怎么来的,只知道自己高兴,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当自己没钱了,还理所当然的打电话:“爸,我没钱了,给我打来1000吧”。他可知道这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啊!
而现在呢,学生们已渐渐懂得了生活的艰难,已渐渐明白了父母的辛酸,已渐渐知道了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了。这也正是我们看到的场景:“爸,不用打钱了,我在勤工俭学,赚来的钱足够我用,您身体不好,我给您汇......”。这难道不是巨大的变化吗?这难道不是学校教育巨大魅力的所在吗?
高中时,接受教育,对自己来说,不算什么。你可知那些没有上高中的人,他们是多么渴望能接受高等教育啊,还有那些已离开学校的人们,他们是多么的希望在回到学校,回到给了他们美好回忆、美好生活的地方啊!而现在呢,这些人懂得了这些,更加努力的读社会,读这无字大书。[3]
3纠正不良现状的方法和措施
(1)有些人来自城市,有些人来自农村。这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对此,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教育,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一样的,不该又看不起别人的想法,也不应该有自卑感,这些都是不对的。总之,从思想上改变那些因家里背景而产生的不良思想,无疑是比较好的方法。
(2)改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这是个长期任务。需要导师慢慢的引导,有些想法、有些做法,即使现在学生还不能理解,我们依然要悉心的传授,将来他们会明白的,会受益匪浅的。
(3)要独立,要培养学生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要总依赖家人,终有一天你们会自己生活,而学校是学生一个过度时期,不要总沉溺与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中。对此,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去农村体验生活等活动。
(4)像早恋、上课迟到、考试作弊、学生间打骂、不尊重老师、打饭不排队、浪费粮食、花钱无度等等这类不好的现象。首先树立榜样,教导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慢慢的学生会跟风似的照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开展更加生动的室外思想政治课程,使学生更加实际的明白这些道理,而不是虚拟的知道这些理论。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60-03
审美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密切关系,在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以它不可替代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居于首位。但这种教育的首要地位,目前只是在理论和形式上得到重视,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效果来看,却不容乐观,没有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育人、育德方面的主导地位。高校要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科学有效,这就要从学生本身的需要出发,让被教育者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从而主动地内化道德观念,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锤炼道德意志,建立从自己内心深处认同的高尚道德品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在教育本质上是相通的。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善的追求。而美与善从内容上看,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外美学史上有个普遍的看法,那就是美与善之间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美是形式,善是内容,并且主张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康德在美与善的关系中提出“美是道德象征”[1](P202-203),而杜夫海纳在分析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时指出“美不告诉我善是什么,因为,作为绝对的善只能被实现,不能被设想。但是,美可以向我们暗示,而且美特别指出:我们能够实现善,因为审美愉快所固有的无厉害性,就是我们道德使命的标志,审美情感表示和准备了道德情感”[2](P16)。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也有深刻的体现,“当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时候,是希望诗书礼乐能够成为实现道德理想的途径。”[3](P148)可见,儒家提倡以善为美,认为人的个性道德的完善是美的最高境界。
从对象来看,美的对象体现了人类善的追求,“黑格尔把美看成人心灵的反映,人类把善及其各种美都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去。审美对象因此而融贯着人类善的各种美德。”[4]美善相通互融的本质属性,形成审美教育的内在基础,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意志、道德和审美、理想统一起来,“归心向善”,审美有助于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互动。
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相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以理想教育为主,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激发青年学生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以道德教育为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用美的生活、美的艺术、美的理想、美的自然,来陶冶和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帮助人全面发展,激励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让美的激情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
二、审美教育的独特教育是思想
政治教育的有利补充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知识智慧和思想道德是人的心理的两个方面,只有靠情感将他们沟通起来,情感成为知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和桥梁。”[5](P78)我们在观看《郑培民》、《雷锋》、《可爱的中国》等优秀影片,都能使人的心理产生共鸣、得到满足,引起自身的情感体悟,从而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感化。而这种情感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
审美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具体形象中。以富于形象性美的事物作为教育的基本工具和手段,靠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引起受教育者形象地直觉,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涵、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就是美学所具有的“富有形象性”的教育手段。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6](P54)黑格尔也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7](P14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写道:“我们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青少年时真正看到田野、树林和河流,到过哪些无名的,偏僻的角落。因为正是这些东特的美构成为我们祖国的美。”[8](P147)因此,把审美教育的这一特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可以减少或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空洞化、抽象化的不足,使学生在美的形象的感染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实现道德的教化作用。
近代美育理论奠基人席勒在讲到审美教育的特点时指出:“审美教育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9](P145)审美教育是领域宽阔,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地进行。
另一方面,审美教育是在精神享受和审美想象中进行的,因而还带有激发想象与创造力的特点。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7](P147)因为审美过程的精神活动是自由活泼的,是一种感觉的愉悦和想象的创造,能启迪人们的心灵,引起精神上的升华。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10](P124)知之者“是懂得如何去做”,好之者“是这习惯爱好”,乐知者“是把做的事情当成一种快乐”,也只有以愉快的心情去做事,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审美愉悦形成了“寓教于乐”的特殊的审美育德的作用。
四、高校实践中审美教育“以美
育德”功能的实现近几年来,我们逐步认识到审美教育独特的教育方式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的关系,认识到审美教育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补充,而且审美教育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的功能,使大学生在美的欣赏和享受中提高素养,使其成为当代具有健全心理的合格人才。为了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我们努力寻求审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首先,通过文学审美育德。人文学科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所在,轻视人文学科的倾向是十分危险的。国际上一些知名学者早就指出,“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除了要有经济和物质追求,还应该有精神和价值的追求,这对于一个民族增强自己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11](P59)。鉴于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民族学生学习的特点,开展“图书征文活动”,动员和号召学生们把手中的优秀图书捐一本出来,统一管理形成校内学生的小型图书馆;调查统计学生们喜爱的图书,再由老师研究,选出能对青年学生有重要影响的书,帮助广大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书堆中,找到明确读书方向。举办“读后感”征文大赛,目的是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文化作品中人物、故事情节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们在对作品美的欣赏和鉴赏中,提炼人格,陶冶情操,以文学作品中的美,征服鼓舞学生的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从而达到文学审美育德的目的。
其次,运用艺术审美育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这些活动既是人体自身美的体现,又是人的智慧与创造活力相结合表现出来的一种美。优美的舞姿、悦耳的音乐、漂亮的布景,给人美感,使人愉悦,在美感和愉悦中萌发追求美、创造美的动机。在艺术方面,动人的歌声、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语言,给人以情感的升华。所以,体育比赛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活动,使身体的各部分协调配合所表现出来的造型美,是人体美的展现与追求;音乐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能穿透某些人麻木的思想,直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给受教育者内心留下深深的印迹,对人身心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我们还通过组织文艺晚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体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熏陶,达到艺术育德的目的。
最后,自然和谐审美育德。美的事物以其具体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大自然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大课堂。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大海、明净的天空等自然界的美使人容易浮现出美好的人生境界。美的事物,激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快,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使感情净化,心灵升华。我们在结合本校的特点,在迎新活动中举办“篝火晚会”,我们把舞台搭在了大自然里,让学生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领略到自然的辽阔,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达到育德的功效。另外,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就近郊游,让学生们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启示,精神得到充实,性情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让学生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使学生自觉生发一个“情”字,即大自然之情,对祖国之情,对生活之情,达到“一片自然风景是一片心灵的境界”[3](P2)。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摘自柳斌同志在1996年11月26日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强调说“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有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的”。[12](P173)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实施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本身的追求,本身的情感,把对学生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而审美教育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的关系,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中发挥出教育育人的最大功能。
[参考文献][1][德]康德.判断力批评(上卷)[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 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彭锋.美学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缪建新.探寻改革背景下的德育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5]梁素清.青年美育教程[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3.
[6][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刘智.审美与德育[J].毕节师范学报,2002(12).
[9][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10]杨树达.杨树达文集之十六?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2].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Aesthetic Educ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LU Xian-yu1,TENG Wen-zhong2
(1.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43, Inner Mongolia, China;
2.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Yunnan,China)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媒介素养教育;政治教育伴随着信息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如今媒介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媒介早已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无处不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传媒业极速发展的时代,媒介所带来的传播内容,潜移默化地建构在大学生的脑海中,成为其思想的一部分,并外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媒介信息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必要。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在进行分析媒介素养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英文原词“media literacy”,中文直译是“具有正确使用、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自诞生之后,学者们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典型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关于媒介素养教育,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与受众的不断分化和重组,此概念的内涵也会不断丰富和更新。各国学者对于这一概念也众说纷纭,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是: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介本质、媒介惯用的技巧和手段及其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和判断力。[2]台湾教育部门公布的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中,明确了媒体素养教育的使命在于:(1)形塑健康媒体的社区和文化环境;(2)培养使用媒体、思辨媒体、近用媒体的行动转化与实践;(3)了解媒体资讯对民主社会健全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4)建构民主社会的公民传播权;(5)培育学生与公民独立学习和批判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了解媒体讯息内容、思辨媒体再现、反思阅听人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影响和近用媒体等五部分。[3]我国大陆学者张志安、沈国麟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并且参与社会发展。[4]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培养正确的媒介认识,使其具备理解媒介与媒介环境的能力;二是学习媒介知识,使其能够正确掌操作媒介,熟练运用媒介,并可利用媒介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三是在接受媒介信息中,能够去伪存真,对媒介信息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二是具备合理使用媒介,并可利用媒介资源达到完善自我效果的能力。因此,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以大学生为对象,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理解媒介,合理使用媒介,并使其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达到完善自我效果的能力。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1.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
传媒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无疑给社会和个人发展带了积极的影响,但伴随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传媒产业的发展也向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入世后的集团化、娱乐化的发展态势下,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问题日益凸显,传媒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在生存的重压下,只有迎合市场,走市场化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低俗、炒作、媚俗的现象致使新闻信息污染严重。各大媒体的娱乐节目层出不求,数量与日俱增,娱乐化倾向也愈演愈烈,超过了正常的发展态势,“娱乐至死”导致主流舆论逐渐被大众所忽视,极大的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在于培养人们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使其正确利用媒介资源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将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教育引导的形式,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符合正确的社会观念、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展和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媒介素养教育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
大众传媒日益渗入社会生活,其已成为人们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长期生活在校园之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他们感知社会、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之一。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其建构思想意识与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不可小视。但是,大众传媒所建构的虚拟现实,往往与大学校园单纯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大学生心智尚处在成长阶段,对媒介信息尚没有争取的批判能力,因此如何使大学生正确的认知媒介资源、客观的判断媒介信息、合理的使用媒介资源,进而使大学生通过正确的使用媒介来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判断传媒信息,合理使用传媒工具的能力,是改进和完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改进和完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作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手段
1.建立完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
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过程中,应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重要部分,制定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的实施机制。高校相关部门应当重视这种机制的建构,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充分支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特点,在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有效的、切合高校实际的相关实施、管理机制。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对媒介素养教育管理的机制、制定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考核和操作办法等。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机制、制度要依据时代特点不断进行修整,完善,使其符合时代特点。
2.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无疑是最有收效的方法。高校可以根据课程安排,适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类、传媒类课堂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系统性与现实性,方法更应灵活多变,拒绝刻板、生硬,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最直观的接触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通过教育建构正确使用媒介、正确批判媒介的意识。与此同时,高校应该重视媒介素养教育队伍的建设,还需要引进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门人才,也可聘请相关专家、媒介从业人员,开设短期课程或培训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新闻传播类教师或思想政治类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展开研究,并可设立研究小组、课题组,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
3.重视大学生辅导员的媒介素养提升
大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他们的思想意识容易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当重视大学生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高校应当注重培养一支既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懂得传媒技术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高校可以邀请专家、媒介从业人员为大学生辅导员进行讲座,也可组织大学生辅导员参加社会上传媒知识的培训,帮助提高大学生辅导员正确认知媒介技术,掌握大众传媒内容的产生流程和传播特点,对媒介信息具有较强的辨析评估能力。在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所掌握的媒介知识传授予学生。如果一名大学生辅导员了解大学生话语体系,并具有较高媒介素养,这样在与学生展开交流的过程中,才能对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4.注重校内现有资源的作用
社团活动、校园媒体、社会实践都是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途径。大学生社团形式灵活多样,活动丰富多彩,最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高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这一渠道,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社团,组织开展以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建立与媒介接触的机会,例如,参观媒体机构,了解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参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与媒介从业人员面对面的交谈,让大学生真正深入媒介,亲自感知媒介,强化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刊、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校内媒体,对媒介素养进行宣传和培训,也可让他们广泛参与到其中,亲自采写、编辑新闻、排版、亲自制作节目,以获得关于媒体的切身体会,加深对媒介的认识。(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韩芳.谈高师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9).161
[2]Media Literacy Online Project by Colleg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Oregon.转引自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