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06-21 09:46: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辩论中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辩论中的技巧

篇1

一、借力打力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知道杀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知”是如此容易,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无法克制内心的欲望而去杀人呢?所以说“行难”啊!(掌声)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篇2

不论是小组面试还是辩论赛,要考察的目的都是考生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而不是辩论的技巧。或者说,管理者需要一定的辩论才能,但有了辩论才能,却不一定能成为管理者。可以参见本章附一的2004年清华大学MBA面试评分表,就可以知道即使是以辩论赛著称的清华MBA面试要考察的也没有辩论技巧这一项。当然掌握了辩论技巧对体现综合素质是有帮助的。我们看看一些参加过MBA面试的考生写的心得体会,实际感受一下辩论赛面试的技巧吧。

我在SUCCESS参加模拟面试的经历

昨晚在SUCCESS培训中心的的联系下,一位03学长过来,选了八位同学进行一场所谓的“辩论”形式的模拟。

模拟结束后,我们大家最深的体会就是,此“辩论”绝非彼“辩论赛”!!!

清华考的是“综合素质”面试,因此考官们并不打算在考场上欣赏到专业的辩论比赛。所以,我们印象中的关于大专辩论赛的程序和形式对于我们这次应对清华的面试可以说不仅毫无帮助,甚至是负面的影响。

以昨晚的模拟为例,讨论一开始,大家就陷入了辩论赛的误区,没有体会模拟考官让大家将名字写在牌子上的用心,而是直呼“对方辩友”。

其实,我们都曾经在企业里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会议,会议在做决策时,总是难免出现各种意见的分歧和纷争,所以,我们事后都感觉,清华这次团队面试如果采用和去年不同的形式,更有可能是以【董事会开会】、【投标】、【谈判】等类似的,企业行为的方式来展开。因此,【解决问题】和【得出更优方案】可能才是团队面试的真正目的,绝非像辩论赛那样,以辩论技巧和方式来争高下输赢。换句话说,究其根本,团队面试还是考的团队协作和分工。

只是过去那种形式的团队讨论,现在演变成了两个团队的讨论,而且两个团队有可能秉持的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当然也有可能是有待完善的观点。所以,两个团队之前各自的讨论时间其实和原来的小组讨论形式是一样的,团队仍然需要协作、配合与分工。两个团队之间也仍然是有合作的可能性存在。

另外,我们都认为,两个团队正式讨论前,各小组的内部讨论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不排除正式面试时,会安排考官旁听打分。因为内部的分工,四个人每个人从那个角度来表达本组的观点,这是必须在大家对问题有了统一的整体性把握前提下才能很好进行的。所以,面试官对我们的考察绝对不可能当两队正式讨论时才开始,而是从两队各自讨论时就已经在打分了。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途径

口语交际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每个人从幼儿启蒙时期就应该开始口语交际能力的相关训练。而由于现在的小学多数都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现在的小学生普遍存在口语交际能力差的特征。因此,在小学启蒙时期,学校和教师应该肩负起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的责任,使每一个小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模拟交际情景

口语交际技巧是一种较抽象的知识概念,不能直接转化为具象的知识点供学生学习,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如果直接向学生教授口语交际技巧,难免会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如果利用情景模拟的授课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口语交际课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模拟交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答,同时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熟读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在学生口语能力过关的基础上才能开始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故事,这种小游戏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在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使用新的课堂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开设比赛

小学生的口语交际技巧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因此在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融入更多口语训练。在阅读训练的课堂上,可以开设辩论赛来引导学生练习口语交际的技巧,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逐渐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

还是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以此文章为论点开展辩论赛。正方:汤姆应该把鱼放掉;反方:汤姆应该把鱼带回家。正反两方展开讨论,同时,重点依然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辩论中来,让学生在辩论赛中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辩论赛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阅读课堂上的枯燥感,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辩论赛中,帮助处于弱势的一方,巧妙地延长辩论赛持续的时间,让学生在辩论赛中充分体会到交际的乐趣。

三、在实际生活中训练

除了在课堂上,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更有效途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展开训练。虽然小学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课程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方式犹如纸上谈兵,因此收获的效果并不明显,而学校可以多开设各种活动,例如踏青、植树、征集志愿者或学雷锋做好事等,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相结合,从而提高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利用率。小学生在活动之后,心态通常都会比较兴奋。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往往就会产生倾诉的愿望,这时教师或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倾诉,并引导孩子多说出内心的想法。同时,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口语训练平台,在班级范围内展开演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说一说活动中的体会,鼓励学生演讲,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口语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备内容,还是培养小学生各项基本素质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综合教育,而口语交际能力决定着小学生未来的求学道路以及职业生涯,更对其一生的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际生活中,都应把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篇4

[关键词]墨子;辩论;语言艺术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出现的第二位文化伟人,开创了墨学,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明鬼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为了宣传他的主张,墨子四处游说,言传身教,广征博引,以理服人。墨子的辩论与众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样气势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庄子那样纵横跌宕、变幻莫测,而是朴实无华、推理严密。墨子的辩论讲科学、重事实,有理有据。“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以辩来别同异、明是非,形成其独特的“墨辩学”。墨子的辩论用词准确、语言缜密、百无疏漏,这在先秦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墨子辩论的语言艺术。

一、墨子辩论语言的表达特色

语言是辩论的物质手段。先秦时期,诸侯争霸称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论辩家,他们的论辩语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简意赅,循循善诱;有的恣意纵情,奇特浪漫;还有的驳难离析,淋漓尽致等。墨子的辩论,语言简朴、平实,准确、生动。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针对许多好战的国君常借商汤、武王的征伐行为,为自己的掠夺行为辩护,“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战为不义,非利物与昔汤放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墨子辩驳道:“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这里,墨子明确区分了“攻”与“诛”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其语言准确击中对方要害,墨子以简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可谓一字千金。

墨子的语言不但准确,而且精炼。《墨子修身》篇说“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就是要求论辩语言要精炼。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问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辟然,而人不听之。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墨子十分精炼地说明了墨家反对说大话空话,但不反对说有用的进步的合时宜的话。

墨子的语言不但简炼,而且生动感人。例如,有人反对墨家“兼爱”的思想,并再三向墨子发难。因而墨子与他们展开辩论,《兼爱下》记载了这次辩论,对方说墨子的“兼爱”主张虽然好听,但不实用,“即善矣,虽然,岂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驳道:“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认为如果“兼爱”思想只是好听而不实用,别说你们,就连我自己也要对它进行批判、指责,并进一步指出,哪有好东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语言简明生动,在先秦诸子中,是无与伦比的。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墨子的语言“意显而语质”,也正是总结了墨子辩论的语言特色:准确、简炼、质朴、生动。

二、墨子辩论语言的逻辑技巧

墨子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辩论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学、文化、逻辑、语言、思维、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强大的逻辑力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就先秦时代而言,中国形成有自己独特特点的关于思维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墨家的思维形式结构论是中国‘辩学’或‘名学’的奠基。”墨子在辩论中创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的学说,揭示了逻辑所构成的这三种思维形式的区别。墨子的辩术是我国古代辩论科学的精华。《墨子小取》所谈“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讲的“故”、“理”、“类”等,都成为墨子的辩论法宝,体现了他高超的辩论语言技巧。下面从“假”、“譬”、“援”、“推”四个方面探讨墨子辩论的逻辑技巧。

(一)“假”式反证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经下》:“假必悖。说在不然。”《经说下》:“假必非也而后假,狗。假霍也。犹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设,指在论证一个命题的时候,先假定与这个论题相反的命题存在,然后根据这个命题的虚假来证明原来的论题的正确性。简单地说,“假”就是为了证明某个论题,就先假说它为相反的论题并由此推出错误来的证明法,即我们今天说的反证法。“它是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由假推真,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一种论证方法。”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墨子强调,要注意假定的命题必须是错误的,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是正确的,即“假必非也而后假”,否则,不但不能证明自己的论题,相反,倒证明了论敌的论题。例如,要证明狗是没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许狗姓霍的,他们会反对这个荒谬的命题。于是,就证明了狗是没有姓的。又如在《节葬下》中,说当时的贵族统治者主张实行“厚葬久丧”,“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厚葬久丧”可以使贫者富、寡者众,墨子对此用“假”驳斥了厚葬久丧者的谬论:“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纫。”为了批驳“厚葬久丧”,先假定它是对的,让国人都去遵守、执行,然而依从了这种主张。将会给国家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执政者无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农夫、百工、妇人都不能各司其职,根本无法富贫众寡,由此证明了“厚葬久丧”的荒谬。

(二)“譬”式证明法

《小取》:“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说明道理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举例和形象比喻,它所举的事例必须是双方已知和公认的,而且必须以承认此物与他物属同类为前提,否则就不能达到“举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证明目的。《荀子释难篇》:“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譬喻就是因为直言不能将其事讲清楚而产生的,对于别人不信之“故”用譬喻来讲明。所以墨家将其借来作为“明故”的证明方法,这正是王充在《论衡目纪》中所说的:“何以为辩,喻深以浅。”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据不同的“譬”式要求,经常采取三种譬式证明法。第一,取像于其物,以说明一般的规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认为,人的思想犹如一块白布,时刻受周围环境熏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善人则善,染于恶人则为恶,比喻习染可以改变人的性格,交游不可不慎。第二,取譬于成事,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如《墨子耕柱》:“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县子硕问墨子谈辩、说书、从事三种为义的方式中,哪种最重要墨子以现实生活中人人皆知“筑墙”一事为譬,巧妙地说明,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墙筑起;为义和筑墙的道理一样,喜于谈辩的就谈辩,长于说书的就说书,善于从事的就从事,只有谈辩、说书、从事三者同时并举,通力合作,才能达到为义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动,使人有推窗观日、开门赏月的明快之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义理。如《公输》:“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以寓言作譬,铺张扬厉,步步进逼,穷理析义,不容不信,终于使喜好攻战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墨子运用“譬”式证明法,或说理以阐明自己的主张,或驳斥以攻破敌人的谬论。或譬醒以激发他人的觉悟,取譬明理,把精当的论述与摹拟形象的描绘融合于一体,既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又给人以艺术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论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孙诒让据《说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释为“谓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证此,这种推论方法,就是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论所用的前提必须是对方说过的话或行过的事,或者是某人说过的话(如“圣王之道”、“先王之书”、“古书之言”)或行过的事并已为对方所承认和肯定了的。根据这个前提,墨子进行推论。如在《鲁问》中,鲁阳文君对墨子说反对“食其子而赏其父”的恶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墨子道:“虽中国之俗,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鲁阳文君所深恶痛绝的恶俗——“食其子而赏其父”作为前提,巧妙地推论出“杀其父而赏其子”同样是恶俗,有力地鞭挞了鲁阳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战死,又从而赏之的罪恶行经。这样的类比,入情入理,雄辩有力。

由于墨子的“援”式推论只要求其“然”必须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认“楚人非人”与“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属于同类性质的命题,就可以由“子之然”类比推出“我之然”,至于为什么要承认“楚人非人”或“白马非马”的原因和根据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这种推论方法时,可以暂时难倒对方,使自己获胜,但却不一定得到真理。

(四)“推”式推论法

《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推”就是类推,类推是就同一类型的事物中,把还没有取得判断的这一部分和已经取得判断的那一部分相比较,从而给这一部分也定出判断来。“是犹谓”(这如同说)是用来表示相同意义的命题可以类推,“吾岂谓”(我难道说)是表示不同意义的命题不可以类推。孙中原认为“推”,“即以对方所不赞同的和所赞同的属于同类这一点为根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应用矛盾律的归谬式的反驳方式……从推理形式上说,这是一种归谬式的类比推理。”如《天志下》载,“其所取者”“为不仁不义也”;“人人之场圃,取人之桃李瓜姜者”;“穴人之府库,窃人之金玉布帛者”;“逾人之栏牢,窃人之牛马者”;“逾人之墙垣,拘格人之子女者,不义”。所以,凡行窃者即“凡不与其劳获其实皆不义”。据此类推:今王公大人“攻伐无罪之国,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是“非其所有而取之”,故王公大人攻伐无罪之国是不义的。又如《公孟》载,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礼。”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就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这其实是归谬和类比的结合。

篇5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老人技巧纯熟,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道:“你为什么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用不了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有吃不完的鱼。”

有人说:“好聪明的小孩!有了钓竿,就不用发愁钓不到鱼。”

也有人说:“他不懂钓鱼的技巧,光有鱼竿是没用的。”

【典子的话】

钓竿是钓鱼必需的工具,但有了钓竿是否就能钓到鱼?正方同学几乎都强调了工具――钓竿的重要性,如王紫轩同学所说,钓竿是必须首先抓住的硬件,有了真实的起点,成功便不遥远。反方同学除了强调技巧对于钓鱼的重要性之外,还能超越工具与技能孰重孰轻的问题进行论辩,如张静忆同学分析了特定条件下勤奋不是万能的,毕慧玲同学得出看问题要尽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的结论。这些思考都是很可贵的。

本期最佳辩手典子建议授予张静忆同学,我们习惯上把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当成无往不胜的法宝,张静忆对此却做了更独特的思考。她将得到一本由漓江出版社提供的著名作家张丽钧的散文集:《依偎那座雪峰》。

这是“辩论台”2005年最后一次和同学们见面了。回想一年来大家对本栏目的支持,典子心里满是欣喜和感动。有个似乎十分成熟的人对我讲,辩论只是打嘴皮子官司,争来争去有个什么结果?碰巧昨天看到屠格涅夫的一段话,可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比你聪明的人去争论吧,因为他一定赢你……但你可以从失败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同智力与你相等的人去争论吧,因为无论谁胜谁负,你至少可以感受到论争的愉快;同智力极为低劣的人去争论吧……这种争论不是为了取胜,但你可以成为对他有益的人。”辩论结果并不重要,寻找真理、努力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是很快乐的。明年,希望“辩论台”能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谢谢哦。

正方

■(471222)河南汝阳县王坪乡中学二(2)班赵帅强

小孩有了钓竿,不一定懂得钓鱼的技巧,但拥有钓竿是钓鱼的起始。今天钓不到鱼,不代表明天也钓不到;今天的失败,并不代表明天也不能取得成功。一切成功都需要有一个起点。

钓鱼首先要有钓鱼的工具,其次才是技巧。通过多次尝试,经历多次失败,我相信那个男孩是可以获得钓鱼的技巧与经验的,也一定可以钓到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分说明了工具的重要性,重视工具并尽早占有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相信,拥有钥匙,就可以打开最坚固的锁;拥有蜡烛,就可以点亮漆黑的夜;拥有一支笔,就可以在纸上留下一行行对未来的期盼……

反方

■(615000)四川凉山州西昌市一中俊波外国语学校初二(1)班张静忆

有了钓竿就一定能钓到鱼吗?不见得!钓竿不过是钓鱼的工具,你不懂“渔”,光有工具也是徒劳。

可能有人会说,小孩持之以恒,总会钓上鱼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耐心和毅力,是成功的保证,甚至你会举爱迪生和诺贝尔经历千百次实验终获成功的事例,来证明耐心和毅力无所不能。但是有一点需要搞清楚,成功者是在清醒状态下坚持不懈的,如果盲目地持之以恒,就像那个守株待兔的故事,结果可能是耐心换来满头白发,换来事业的贫瘠与荒芜。二战时期的美国名将巴顿说过:“世上最怕一种人,蠢,而且勤奋。”

换一个角度,即使拥有钓竿后侥幸钓到了鱼,因为没有熟练的方法和技巧,效率必然很低,别人一天的收获,可能你辛苦一个月也比不上。事倍功半地耗尽一生,是多么不值得啊!学习也是一样,有方法有技巧,可以轻松取得好成绩;相反,如果只是拼时间,拼体力,到头来可能成绩没搞好,身体也累垮了。所以,我坚持认为,不要把钓鱼只简单看做拥有钓竿就能完成的事情,做任何事情,掌握了方法技巧,成功才可能降临。

正方

■(032200)山西汾阳县东关中学209班孟庆萌

我认为小孩的做法是明智之举。

他懂得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所以他选择了钓竿,自己钓鱼。当然,有人会说:“他不懂钓鱼技巧,有钓竿也是白搭。”但是,没有钓竿,没有工具,何谈技巧呢?只要小孩经常钓鱼,终究是会成功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嘛!他既然知道抓住机会要钓竿,就一定会想办法去获得更多的鱼。

无数成功者的经历都证明了这一点。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女主角魏敏芝,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孩,长得也并不出众,但是,当大导演张艺谋去他们村询问谁想演电影时,她抓住机会,勇敢地站了出来。钓竿就是机会,拥有了钓竿,就在自己与成功之间搭了一座桥,为获得成功赢得了基本保障。想得太多、轻言放弃的话,成功只会更加渺茫。

反方

■(528000)广东佛山市南海区黄岐初级中学邓爱仪

一个做事潦草的人,即使拥有一支漂亮的笔,也难写出工整的字。

所以,工具不是最重要的,工具要有人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在不具备钓鱼本领的前提下,拥有钓竿,也不一定能钓到鱼。

把钓竿交给一个心浮气躁的人,他必定无法静静地坐等鱼儿上钩。

把钓竿交给一个技术不娴熟的人,他只能艳羡鱼儿一条条飞向别人的鱼篓。

把钓竿交给一个没有常识的人,他甚至不知道鱼钩上应该放上些饵料。

你说,能行吗?

想成为一个成功的钓鱼者,需要十分的耐心,充裕的时间,完善的装备,娴熟的技巧,灵敏的头脑。仅仅拥有鱼竿,离钓到鱼还远着呢!

正方

■(075000)河北张家口下花园二中124班 王紫轩

有人会说:“这个小孩真傻,光要钓竿有什么用?应该学技术!”我不这么认为。光要钓竿可能钓不到鱼。但钓鱼老人好像只给他一样东西。如此来看,这个小孩的选择是明智的。

在我看来,钓竿是真实的可以抓住的,是硬件;技巧是可后天养成的,是软件。空想技巧不如先抓住钓竿,因为所有成功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没有钓竿,技术再好的钓者也钓不到鱼。有了钓竿,技术是可以练就的。世界上哪位钓鱼高手不是经过苦练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成功之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任何一个机会降临,都要牢牢抓住。与其空想获得钓鱼的技巧,不如先获取钓竿。获取钓竿,就获取了钓到鱼的一个“机会”。

因此,我认为,小孩是聪明的!

反方

■(014010)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包钢九中初四(8)班毕慧玲

我认为,有了钓竿不一定能钓到鱼。

做任何事都需要技巧,巧妙而快捷地做事在当代社会极为重要。掌握钓鱼技巧是一种本领,知道钓到鱼需要什么条件更是一种本领。拥有这种本领,要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故事中的小孩虽然比较聪明地选择了钓竿,但他还没有完全理解钓鱼需要哪些因素,如果他对钓鱼技巧一窍不通,钓竿在他手里其实是工具的浪费。

想必大家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谚语,愚钝的砍柴人用蛮力干一天活,还不如聪明人片刻的劳作。这个故事表面上说的是工具的重要性,其实是说明智者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篇6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以下简称答辩老师)和撰写毕业论文的学员面对面的,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

答辩是辩论的一种形式,辩论按进行形式不同,分为竞赛式辩论,对话式辩论和问答式辩论。答辩就是问答式辩论的简称。与竞赛式辩论相比,论文答辩有以下几个特点:

1.答辩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数不对等。毕业论文答辩组成的双方人数是不平等,参加答辩会的一方是撰写论文的作者,只有一个人。另一方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人数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说,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始终是处在主动的、审查的地位上,而论文作者则始终处在被动的、被审查的地位上,并且双方的知识、阅历、资历、经验都方面都相差悬殊。

2.答辩委员会具有双重身份。竞赛式辩论除了参加辩论的双方外,还设有专门的裁判,即有个“第三者”对辩论双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评判。而论文答辩虽然也要作出评判,但它不是由特设的裁判员来评判,而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对另一方即论文作者的论文和答辩情况作出评价。可见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答辩老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辩论员,又是裁判员。

3.毕业论文作者的答辩准备,范围广泛。为了顺利通过答辩,毕业论文作者在答辩前先需要作好充分准备。然而,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的题目是由参加答辩会的一方——答辩老师根据另一方提供的论文拟就的,所要答辩的题目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并且答辩小组拟就的题目对另一方——论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辩会上才亮出来。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学员即论文作者独立准备一段时间(一般是半小时以内)后再当场回答;另一种情况是不给学员准备时间,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员就要当即作出回答。因此,虽然在举行论文答辩会以前,学员.也要为参加答辩会作准备,但难以针对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因为事先不知道)作准备,只能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有关的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这个问题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讨论)

4.表达方式以问答为主,以辩论为辅。论文答辩一般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由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问题,论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作者与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观点相左的情况,这时也会而且也应该辩论。但从总体上说,论文答辩是以问答的形式为主,以不同观点的辩论为辅。

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

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对于组织者——校方,和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是不同的。

校方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简单说是为了进一步审查论文,即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

第一,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是高等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一。一般说来,从学员所提交的论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个学员对自己所写论文的认识程度和论证论题的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细说,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结构不便展开,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开,有的可能是作者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或者以为没有必要展开详细说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说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环节,有的还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和答辩就可以进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种情况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的,从而了解学员对自己所写的论文的认识程度、理解深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是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二。通过论文,虽然也可以看出学员已掌握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学员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而是考查学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学员在写作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有的已确实掌握,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从别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过来,其基本涵义都没搞清楚。在答辩会上,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祥细、不完备、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知识基础、创造性见解和充分扎实的理由。

第三,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独立完成即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是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之三。撰写毕业论文,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试、考查那样,在老师严格监视下完成,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一般为一个学期)内完成,难免会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会投机取巧,采取各种手段作弊。尤其是像电大、函大等开放性大学,学员面广、量大、人多、组织松散、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消除捉刀、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的出现。指导教师固然要严格把关,可是在一个教师要指导多个学员的不同题目,不同范围论文的情况下对作假舞弊,很难做到没有疏漏。而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有三名以上教师组成,鉴别论文真的能力就更强些,而且在答辩会上还可通过提问与答辩来暴露作弊者,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对于答辩者(毕业论文作者)来说,答辩的目的是通过,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学员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上述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有针对性的作好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树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三、毕业论文答辩的意义

通过答辩固然是大学毕业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学毕业生们对答辩的认识只是局限在这一点上,其态度就会是消极、应付性的。只有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答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才会以积极的姿态,满腔热忱地投入列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中去,满怀信心地出现在答辩会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状态参与答辩,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第一,毕业论文答辩是一个增长知识,交流信息的过程。为了参加答辩,学员在答辩前就要积极准备,对自己所写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论部分和结论部分作进一步的推敲,仔细审查文章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韧不清的地方。如果发现一些问题,就要继续收集与此有关的各种资料,作好弥补和解说的准备。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再说,在答辩中,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论文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学员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当然,如果学员的论文有独创性见解或在答辩中提供最新的新鲜材料,也会使答辩老师得到启迪。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的:“如果我们彼此交换想法,本来各自只有一个想法,而现在大家都有几个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

第二,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气、雄心、才能、智慧、风度和口才的最佳时机之一。毕业论文答辩会是众多大学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岗位的电大、函大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场面,不少人因此而胆怯,缺乏自信心。其实毕业论文答辩将是大学生们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质和才能的良好时机。而且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的好坏,对于国民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影响的不仅仅是毕业论文的成绩,而且还很可能影响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几回搏?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生们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拼搏,为今后自己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组织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据。对于在职学习的函大、电大毕业生来说,虽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难得的经历,一次最宝贵的体验。所以,大学毕业生们对毕业论文答辩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从事,更不可轻易放弃。

第三,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生们向答辩小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学习、请求指导的好机会。毕业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一般是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它们在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是本论文中涉及的本学科学术问题范围内带有基本性质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论文作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却又是论文中没有阐述周全、论述清楚、分析详尽的问题,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环节和作者没有认识到的不足之处。通过提问和指点,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写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其他问题时的参考。对于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还可以直接请求指点。总之,答辩会上提出的问题,不论作者是否能当场作出正确、系统的回答,都是对作者一次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答辩是大学毕业生们学习、锻炼辩论艺术的一次良机。在当今社会,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能言善辩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辩论技巧,具有雄辩的口才,他在事业上,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样。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那些胸怀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视辩论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把拥有精湛的辩论艺术视为其事业成功的得力臂膀。

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擅长交际、善言能辩的学生要比一个成绩优秀但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被聘用的机会多,在社会上成就事业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善于辩论,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里这么重要,我们的大学生就应抓住每一个学习辩论的机会。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大学毕业生学习、提高辩论技巧和辩论艺术的重要机会。

篇7

一、活动内容要求

1、 口号:“共同进步,展现风采”

2、 辩题:“我的大学路之网络优劣”

“我的大学路之社团利弊”

“我的大学路之创业利弊”

3、 参赛者:所有参赛班级各班分别挑选五名同学分别担任一辩、二辩、三辩、四辩、五辩参加。

4、 评委:团总支领导,各班班主任,学生会同学。

5、 参赛队伍:成教学院脱产在校班级团支部。

二、落实措施

1、初赛:

① 比赛采取淘汰制的方式进行。

② 比赛由各班评委做评判。

③ 初赛结束后评出最好的4个小组,将以海报形式公布。

2、复赛:

① 由初赛选出的前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由评委(老师和学生会各部部长)评出两个小组进行决赛。

3、决赛:

① 由复赛选出的两个小组进行比赛,由评委(老师和学生会各部部长)评出冠军。

② 分别给冠军小组成员发证书

4、初赛辩题由本大赛筹委会拟定,决赛辩题由本校指导老师拟定,参赛队伍不得要求删改辩题。

三、落实时间、地点

1、初赛将于4月15日在1号教学楼111举行。

2、复赛将于4月17日在1号教学楼311举行。

3、决赛将于4月18日在1号教学楼106举行。

四、评分标准

1、初赛、复赛:根据各位参赛者的辩论技巧、资料、个人表现和整体配合的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总体表现各给参赛者一个总分,要求各位评委要做到公正。

2、决赛:

(1)个人分数

① 辩论技巧(选手的语言是否流畅、精炼、分析能力、反驳能力和应辩能力以及论点的说服力和论据的逻辑性);

② 内容、资料(论证的内容是否充实、引述的资料是否恰当);

③ 风度及幽默感(选手的表情动作是否恰当,是否有风度及幽默感);

④ 自由辩论(个人在自由辩论中的总体表现)。

(2)整体配合(全队的论点结构的完整性,队员与队员之间的默契性和配合性)。

3、比赛过程中,参赛者一律使用普通话,参赛选手可自带资料。

4、在比赛中,如某一方不能提前通知或者没有正当理由解释为什么不能参加辩论比赛,即当弃权处理,并扣除该班相应的月度考核分。

5、评分表由工作人员进行统计,成绩是根据评分表的内容作决定。

备注:具体的比赛模式见附件。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模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采用辩论形式,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失去学习的动力,这也是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经常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要从根本原因上着手,采用辩论形式,让学生在自由辩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内部动力,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期许,从而让学生重燃斗志,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The Merchant of Venice”这一块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交流,阐述自己对Shylock性格的认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小组划分的时候,我们要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学生的习惯爱好、性格特点、认知水平都应该在我们的考虑之内,保证每个小组内都有好、中、差层次的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自由表达、互助合作、探究讨论,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内尽情地沟通,既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总结归纳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任务型教学,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英语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却忽视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虽然文化知识能力有了进步,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始终没有得到发展。因此,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我们要将结构与功能作为完成任务的主线,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任务型教学,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以及运用英语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总之,教学模式探索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造高品质的高中英语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情景模拟 法律 实践 教学

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基于此种目的,我们更应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改革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把教学工作中的不足逐渐完善。通过笔者的长期观察与研究,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法律专业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均有良好地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法律专业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一、情景教学法与高职法律教育

(一)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涵义

什么是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通过假设模拟一种事物“真实”的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在虚拟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教学内容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和其它教学方法相比,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较高的娱乐性,很容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如在一个模拟的法庭审判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律师、审判长、辩护人等角色扮演,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与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一致

由于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因此,需要的法律人才也有不同层次。高职院校的法律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一些能够从事针对性及实践性较强工作的特殊人才。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情景模拟教学法具有教学方式灵活,趣味性强,知识理解透彻,注重实践等优势,从而实现了和高职院校法律教学方向和目标一致。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职法律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在高职法律专业教学中,如果要想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充分发挥作用,据必须对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制定出合理计划。

(一)观摩庭审

对于刑法学课程来说,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模拟法庭审理中的法庭辩论阶段,应当先组织学生到法院观摩刑事案件的庭审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认真观摩控辩双方如何围绕被告人的定罪和量刑问题展开法庭辩论,了解法庭辩论的事实和法律根据、辩论的方法技巧以及审判庭如何主持案件的审理和依法作出判决,从而使学生感受法庭审理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法律适用的严肃性。另外,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庭审过程,学习法庭辩论的方法技巧,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条件,组织学生观摩法庭审理的录像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情景模拟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二)选择案例

刑法主要研究犯罪与刑罚的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犯罪、犯罪的构成要件及以及构成犯罪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对于一个具体的案件来说,往往会涉及被告人行为罪与非罪的判断、此罪与彼罪的区分及对被告人的刑罚裁量。由于该教学方法强调情景的逼真、角色的互动和过程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中应突出情景模式教学的仿真性,这是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否能实现其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设计一些在定罪和量刑方面有一定争议性、探讨性的案例,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解决,形成辩论的焦点,增加对抗性。

(三)情景模拟

刑法学的情景模拟教学主要是模拟法庭辩论阶段,为了取得情景模拟教学的良好效果,该阶段的场地最好选择在模拟法庭实训场地举行。没有模拟法庭实训场所的,也可以在普通教室进行,但应按照审判庭的格局布置好审判席、公诉席和辩护席、书记员席和旁听席。模拟庭审开始,由学生担任的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和审判员入席,其余同学在旁听席旁听。由于只是模拟法庭辩论,模拟庭审可以从审判长宣布开庭开始,作为法庭辩论准备阶段,先简化进行法庭调查,由审判长宣布进入法庭调查,由公诉人宣读书。完毕后,审判长发问:辩护人对书中所指控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部分有无异议?辩护人回答:没有异议。接着由审判长宣布庭审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先由公诉人一方宣读公诉词,再由辩护人发表辩护词。然后在审判长的主持下由控辩双方就案件所提供的事实材料依据法律对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何罪及应受到何种刑事处罚展开辩论。

在整个法庭辩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使法庭辩论围绕着被告人的定罪和量刑展开,将论辩进行得更为深入。同时在辩论中控辩双方各自应进行团队合作,协同履行相应的诉讼职能,这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法律思维和论辩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法科学生所不可缺少的职业能力。在庭审结束,旁听的学生可以就案件的相关问题向控辩的任何一方提问,由他们进行解答。旁听的学生也可以就案件的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使相关问题的讨论更加深入。

(四)分析总结

情景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整个案例讲评。即对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及定罪量刑的情节及被告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进行分析。然后指出控辩双方在模拟庭审过程中的表现从操作程序的规范性、犯罪构成理论的运用、刑事责任的确定、法律论辩的方法、语言表达及团队合作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点评,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本文中,情景模拟教学法利用的资源多为校内资源,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实践能力,却无法代替社会实践的作用,建议高职院校多和司法部门建立学生实习专门合作机制,使校内和校外的实践功能相结合,促进学校法律专业教学的完善,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法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子民等.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初探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第II卷 3):91.

篇10

思想品德;翻转课堂;导学案;小组合作;反馈评价

“翻转课堂”,又称翻转教学、颠倒教室、翻转学习,具体来说,就是在信息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学习资源,然后学生在家中或课后观摩视频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辅学、在线导学等网络教学工作;之后,学生回到课堂,教师和学生以导学案为平台,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平台,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来完成教学过程,翻转了传统的课堂顺序,因此被称为“翻转课堂”。该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此,笔者主要探索“翻转课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工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是制作导学案。导学案中包括学习目标、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合作探究、案例精析、达标测试、总结反思等。设计导学案的核心是让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置学习目标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在学完这一节课之后,将会做些什么事情”,这就是“使能目标”。之后,教师应利用具体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方式呈现课本知识点。设计导学案后,教师应制作教学视频,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有形象、直观的了解。例如,教学《跨越代沟》(科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学案:1.学习目标:(1)掌握调控逆反心理、跨越代沟的技巧,学会理解父爱和母爱。(2)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学会正确看待教师的批评与表扬,掌握与教师沟通的技巧。2.使能目标:(1)掌握与教师、父母沟通的技巧。(2)克服逆反心理,提高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提高自控的能力。3.专题问题设计(搜集一些反映学生与父母、教师有代沟以及消除代沟的图片、文档、视频等,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回答问题):(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2)怎么孝敬父母?(3)代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有哪些消除代沟的策略?4.教学硬件: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支持。

二、课堂交流与合作

上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问题自由开展讨论,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采取合适的交互策略,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比较常见的交互策略有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辩论会等。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对组织纪律比较好的、讨论气氛比较活跃的小组,教师应给予加分,而不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扣分。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小组讨论成果的汇报,在范围上可大可小,在形式上灵活多变,在汇报、交流中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或者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奖励。课后,教师可以把各小组汇报情况的录像上传到公共的网络平台,供同学们讨论、学习和评价。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而在点评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互相点评的机会,从而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教学《跨越代沟》一课,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么孝敬父母”“代沟产生的原因和消除的策略”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开展辩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进行补充,重点关注“与父母相处时的对与错”。这样教学,学生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掌握了与父母交往的技巧,在合作中实现了共同进步。

三、反馈评价阶段

“翻转课堂”提倡采用多元化、开放式、过程性、制度化的评价方式,这要求教师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多方面的需要。学生在家庭教育、思维、个性、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和反馈方式。如对自负的学生,教师在反馈时应指出他的不足,帮助他完善自我;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表现,并做出适度、准确、及时的反馈,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例如,教学《跨越代沟》一课,对以自我为中心、一味指责父母不对的学生,教师应指出其不足,引导其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不敢发言或发言过短),教师应鼓励其大胆发言,说出自己在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种种;对在讨论过程中使用过激语言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其及时进行调整,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进行讨论和辩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评价,能促使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不断完善自我。